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2024-07-16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共6篇)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篇1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试行稿)

一、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配备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遵循“个体自主开发与团体共同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2、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相对固定。原则上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指派一名教师为该班指导者,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3、学生全班外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另行再安排一位教师协同组织管理。

4、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行稿)3~6年级每班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弹性课时制(每班每周3课时)。负责活动的每一位指导教师按学校现行规定上课,每周两课时。

5、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校长担任,具体管理由教科室负责。实行项目组组长负责制。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研制度

1、成立项目研究组。项目研究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方案作进一步的探究,也可以另行开发一个新的课题。项目研究组双周召开一次指导教师会议。由组长召集,主要讨论课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

2、实行每月研究制度。每个月由1-2个项目研究组承担一次主题研究活动,推选1-2位教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并进行评课和阶段汇报。

3、定期举行沙龙研讨活动。这一活动由教科室负责,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精心设计,形式丰富,对研究起到推进作用。

4、鼓励教师自主创新。有一定能力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开发新的课题研究,研究中不仅要提供详实可行的案例,还要有具体的研究过程资料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三、综合实践活动日常管理制度

1、开学初,各组拟订学期研究计划。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二周,教科室要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意向活动,成立项目研究组,各组研究计划要发布在校园网,经审核后开展活动。建议每个学期每位学生只开展1-2个主题研究活动。

2、定期检查组内教师研究情况。各项目组组长要定期检查教师的研究再设计和反思,学生资料包建设情况等等。

3、建立推门听课制。分管领导要组织相关人员随时听推门课,了解各组的研究动态,相关情况要予以公布。

4、教师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研究活动,完成一定研究任务。每学期每位教师或项目研究组至少要有一份完整的案例研究,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或研究反思。

5、加强校园网的学习、交流作用。教科室定期发布学习文章供教师学习参考,各指导教师要将研究的方案、反思、论文和班级研究特色活动资料定期上传校园网。教科室将组织专人定期检查,及时公布。

6、积极开展各类评选活动。研究过程中教科室还将组织教师参加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资料包、优秀案例、优秀项目研究组等评选。在适当的时机,将推选优秀的指导教师参加市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选。

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奖励制度

1、课内课外教师开展活动的工作量较大,对于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每学期由学校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

2、以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和效果为标准,对指导教师进行个人或团体的奖励。

3、凡在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案例、论文撰写、展示课、资料包等评比中获奖或发表的教师,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做到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参加项目研究组的教师呈现的方案要体现课后的调整,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2、研究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学生资料包的完成有特色。

3、一个主题的研究结束后要形成完整的案例。案例中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资料卡、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照片、日记、研究小报告等。

4、学期结束在家长、学生问卷调查中,满意率达到90%。

六、综合实践活动安全制度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2、实行外出申报制度。指导教师至少要提前三——五天向教科室提出书面申请,由教科室负责上呈校行政,由校行政审批同意后方可外出。

3、外出活动精心规划

(1)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

(2)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3)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学生的校外活动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

4、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另:学生如有活动需要外出,参照外出条例执行。

附:

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师评选条件

1、认真执行教学常规,能正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年段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有计划展开研究,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份详实的研究案例。能完成教研组下达的各项工作,有一定质量。

3、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在组织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4、班级中各组学生资料包能呈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在学习资料包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

5、每学期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或承担一次校级观摩活动或在教研

组作一次专题发言,效果良好。

6、一学期内有一篇相关论文或案例获区级以上奖或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包括发表在《觅渡校刊》上)或在校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要求真实有效。

7、优秀指导教师由组内推荐与个人申报相结合,参与评选的教师要提供相关的支撑材料。

8、对优秀指导教师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资料包评比要求

总体要求:主题鲜明、目标明确、过程扎实,能体现出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要求:

1、研究过程解决的是我们想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的问题。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研究的步骤,包括学生的调查表、问卷、采访记录、日记、研究小报告等,2、下载的资料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研究中比较重要的资料留下来而不是资料的堆积。可以制作信息卡,提供信息查询途径。

3、照片作为重要的研究过程资料的记录,要有文字说明,并加以挑选;同时作为电子文本加以保存。

4、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评价能适时进行。

5、资料记录比较清晰,以学生记录为主,色彩美观大方。用笔大致相同,以钢笔为主;用纸比较规范,以A4或16K纸为主。

6、尽量以班级中的各研究小组为对象设置资料包,并作为参评对象。

7、资料包中有特色材料,具有创新性。

8、对优秀资料包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并留存学校档案室。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要求

一、总体要求:纲目清楚,内容详实,便于实施。

二、具体格式及要求:

1、研究活动目标

根据所要研究的主题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 感目标。

2、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可以是框架式分课时的设计。主要围绕“我们想研究什么,怎 样研究,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来制定研究内容。

每一课时要有具体研究的内容,并简要写出这一研究中采取的研究策略,学生的研究任务和准备。

每份研究方案,体现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步骤清楚,方式方法明确。最后要适当写出研究反思及方案的调整。

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要提供具体的搜集方向,包括书名、网络的链接,适当也可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所设计的表格也可呈现,比如计划书表格、日记表格、调查表表格等。

研究方案要体现课前的预设、课后的调整。尤其要突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3、设计方案时可以由项目研究组合作完成,也可由个人独自开发。但项目研究组成员要有个人的再设计、再思考。

备注:活动方案以电子稿的形式,按教科室的具体要求发送至校园网。

二00六年七月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篇2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篇3

1 课程资源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有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状况、地方和社区社会活动;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全球化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客观上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 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

(1) 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 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 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 都因地不同。城乡小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 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

(2) 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 开展多样化的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 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 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通过社会参与活动, 培养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如一所小学所在地区盛产樱桃, 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大队活动结合起来。樱桃是这个地方的有名特产, 每年一次的樱桃节会引来成千上万的八方游客, 为使人地生疏的游客愉快游览, 开心品尝佳果, 该校大队部在樱桃成熟时节组织开展了“义务导游”主题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 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 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 如北京中小学可开展故宫、圆明园、长城等历史古迹的考察研究及考察访问国家政府机构等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评估。开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首先必须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因此, 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估。通过对自然的研究、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对学生发展的研究, 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收集。课程资源的收集需要完成以下两项基本工作: (1) 调查地方和社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背景。对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 如水土、植被、气候, 以及综合环境进行。 (2) 收集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 或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索引。引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或资料。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理。 (1) 联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将所收集的地方和社区相关现状的资料编制成相关文字材料, 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给学生, 供学生参考。 (2) 编制有关学生活动指导手册或指导书。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 因而,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需要体系化的学科课程性的教材。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 为学生开发并提供指导性的活动手册和指导书。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依据当地实际, 结合学校特色, 广开思路, 充分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如下:

(1)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选择活动方式。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想像力丰富, 好奇心强, 敢于实践是学生的共性, 调查研究学生兴趣爱好, 从中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 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安排活动等诸多要素。

(2) 资源的可获得性。根据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设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展开需要的资源, 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的。即使是教师选择的资源, 也需要符合学生的阅读程度和资讯处理技巧。

(3) 面向全体、尊重个性、角度多样、灵活设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 设计大量方案, 组织多种活动, 准备丰富的材料, 选择的各种材料应该能够从不同的层次与同一主题发生联系。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项目进行提取和编排, 从而设计出全体学生都乐于参加的活动主题。

(4) 总结、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工作本身就很复杂, 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 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 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 来源于同事, 来源于督导人员, 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 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 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要善于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 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 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记录、同事指导建议、他人帮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 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 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既要能钻研教学, 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 它的应用已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记录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 不仅可以是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 也可以对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 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 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其他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时观摩、辅导和帮助, 教师还可以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非正式的经验交流会, 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 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动态, 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参考文献

[1]浅论小学教育的层次性;

[2]小学实践课程开发教育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述评 篇4

一、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作用,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是保证其实施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有利于发挥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能量。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研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研究者有的从宏观、有的分不同层面、有的结合具体学校等不同角度,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监控。

有研究者通过对当地一所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严重弊因, 如农村地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 资源匮乏、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难以满足众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样化需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安全问题的过分当心和忧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育效果有限;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农村中学普遍教育经费及师资不足, 缺少专职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学校、家长与社会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

有研究者从学校层面上分析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如师资队伍不理想, 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课程管理不到位, 阻碍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评价指标不明确, 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

有研究者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的生硬;管理评价的迷茫;师资培训的乏力;学校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课时管理安排的刚性;教师管理的涣散;管理机制的不足;评价取向的偏差;安全管理的隐忧。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的角度各有相同, 有的从宏观层面, 有的区分不同层次, 所提的问题也比较零散, 问题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有些甚至不属于管理的范畴, 如家长和社会的观念等。笔者认为, 相较而言, 从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实施管理两个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比较合理。可以将其梳理为:在教育行政管理层面上, 存在着课时管理、学校评价以及师资方面等问题;在学校层面, 存在着内容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安全教育等问题。

3. 因应的对策。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因应对策。

从宏观层面, 有研究者提出:建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机制;建设丰富的课程案例资源库;实施灵活的课程管理常规。

有研究者认为:转变教育观念,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校办学行为;加强课程管理, 按新课程要求落实学校课程计划;以校为本开发课程内容, 以融合的方式处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优化师资配置, 以专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组建教师指导小组;重视评价功能, 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完善评价制度。

有研究者主张:建立学校管理组织与制度;加强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科学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对外宣传与联系。

有研究者从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提出了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措施, 认为:加强统筹协调, 层级管理有序;注重自主探究, 开展课题研究;关注目标生成, 丰富课题内容;组织交流展示, 进行多元评价;重视教师参与, 注重过程管理;重视教师参与, 注重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 注重成果转化。

有研究者提出, 应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 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学校要率先完成课程计划和方案的设计;设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或保障措施, 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管理。明确对指导老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指导老师的来源与构成;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管理。

有研究者结合农村中学实际, 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建议, 建议回归生活, 整合社会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议制定相应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建议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制定系统的、有指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建议建章立制, 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 在因应的对策方面, 虽然研究者的角度各有不同, 但都提到了要加强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相较而言,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系统”的观点更为全面。

4. 管理策略与模式的构建。

除了因应的对策外, 一些研究者还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从构建科学的管理策略和模式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有研究者提出, 应建立和完善管理规范, 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和科学化。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网络, 包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实施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逐年推进”的教学目标定位;“课内外结合”的课时管理;“人人参与”的教师网络;“全面配套”的资源保障, 包括后勤保障、社会支持、学生资料存档等;“周到有效”的安全管理;“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包括奖励制度、教研制度、工作量计算等。

有研究者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征出发, 提出了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模式, 即以校为本, 建立基地, 制订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管理组织网络, 全员参与;以评促管, 促进课程的常态化开设。

有研究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 认为可以进行“分层管理”, 即“一个中心、五个层级”, 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为中心, 以及校长室、教导处、指导老师、学生活动小组五个层级;多元管理策略, 包括管理主体的多元、管理内容的多元、管理方式的多元;激励管理策略, 重视需要激励、强化目标激励、树立榜样激励;自主管理策略。

有研究者提出应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管理, 即多元开发, 变课程资源有限为无限。包括主题轮换、角度多元、资源共享;合理规划, 化课程管理无序为有序。包括规范管理, 实现课程的计划性;自主创新, 凸现课程的特色;立足本土, 注重课程的校本性;依托学科, 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

课程管理模式与策略的探讨,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从“问题——对策”的单一角度引向了更深层面的机制研究, 研究中所提出的“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管理的网络”等的观点, 对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解决了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 尤其在加强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整体规划、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了基本共识, 为课程的推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由于研究者对于课程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认识不足, 加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尚处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中, 因此, 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现象。

1. 宏观论述多、微观研究少。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问题与对策”方面, 所提出的问题与策略也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 如管理制度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制度的完善等。真正能够结合具体的学校或案例进行微观分析和研究的则较少, 在笔者所搜索到的相关论文中, 仅有个别作者能分别从“课题的管理”以及“农村中学”个案的角度对课程管理问题进行具体化的研究。

2. 经验总结多、理论分析少。

从研究的成果中可以看出, 一些研究明显带有经验的色彩。研究者多从一些表象或事例出发推断出自己的结论, 缺乏学理依据, 一些提法明显过于随意, 科学性不足, 而真正能从课程理论的高度或运用管理学原理加以分析和探讨的极少。事实上, 在上述领域中仍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如:从课程或管理学的角度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应如何界定?包含哪些内容或层次?如何将管理学原理加以运用?如何实现目标管理、组织管理等。如果不能在理论上予以思考, 那么, 相关研究就有可能一直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上而缺乏科学性和研究价值。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相关研究论文能够发表在CSSCI收录的教育类核心刊物的较少,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的整体质量水平尚待提高的现状。

3. 重复研究多、突破创新少。

从研究的内容和成果上看, 重复性研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笔者做了粗略统计, 在现有的成果中,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几乎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而所提的问题与策略, 基本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开发和评价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 虽然角度有所不同, 但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真正有创见和有新意的观点不多。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鼓励研究者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 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 寻找新的研究视角, 同时, 要深入一线,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问题。唯有如此, 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7.

[2]戴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初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

[3]殷雅竹.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课程, 2005, (2) .

[4]邱伯聪, 黄见良等.审视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弊因[J].新课程研究, 2009, (9) .

[5]乐素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 .

[6]陈世滨, 陈进兴.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管理上的误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4) .

[7]刘玉梅, 孙国.试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20) .

[8]陈伯良, 张如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导刊, 2005, (12) .

[9]杨向群, 单和好, 陈妙娟.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管理机制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 2006, (1) .

[10]殷世东, 孙华.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6) .

[11]黄利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管理, 2004, (5) .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篇5

一、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应用的现状

(一) 受内外环境影响, 各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度不够

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方面都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一方面, 教育环境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学生家庭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 独生子女的家人溺爱孩子, 忽视培养其动手能力, 影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上来说, 大部分小学还没有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占用实践课和体育课时间现象普遍, 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 项目学习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多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成体系, 在课程设计、项目学习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 缺少规范性。在这个任务中, 通过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 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接触、学习和实践, 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在项目学习的设定上, 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做相应修改, 缺少系统性。这个问题给小学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难题[1]。

(三) 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知识匮乏, 项目制定缺少专业性和灵活性

大部分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专业性不足, 或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代课, 把实践活动的项目学习内容拘泥在某个范围, 在项目内容设计上灵活性不够。还有直接占用课堂讲自己科目等情况, 这一点在上文第一条已经提到, 这都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不重视导致的。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用项目学习方法的意义

首先, 通过项目学习方式, 可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次, 丰富学习方式, 使知识直观化。通过项目学习, 可以按计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实践能力, 为日后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最后, 将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可以促进小学教学体制改革,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做贡献[2]。

三、如何加强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施

(一)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首先, 学校方面领导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加大对课程设置方面的投入, 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相应的项目学习内容,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系统。第二,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宣传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点, 鼓励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最后, 学生家长应重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 不要溺爱, 带领孩子学习一些生活小常识, 提高其积极性。

(二) 创新项目学习内容, 规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在学习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不断创新思维,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设定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改革项目学习内容。系统规划课程设置, 有限解决学生目前最应该了解的实践常识, 如安全撤离知识, 环境保护问题等,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领域,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除了在课堂上教授常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外, 在课堂结束后也要及时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标准, 应注重学生的个人特性, 防止片面化。通过项目学习内容的创新, 不断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规范化[3]。

(三)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学校方面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投入,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的客观需求,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学校方面重视对活动课教师的培养,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从相关机构邀请专业老师授课, 如教授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请化学专家和物理专家, 项目学习内容涉及安全问题时可以请消防员等。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安排活动课老师定期学习, 提高综合水平。最后, 各方还应该观察活动课实施过程, 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 发掘潜力, 因材施教。

四、结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注意一点, 课程形式不能局限于室内, 要定期安排学生到社会中去, 观察自然、体验民生, 可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提高其思想深度。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相关课程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经验, 及时改正不足, 保证日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的开展, 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我国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 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生活常识、独立能力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使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进展缓慢。因此,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应该受到重视。我国小学目前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和内容存在很大的问题, 学校方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的实践课程教授水平低,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 强调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意义, 探讨如何把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为小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明燕, 赵建华.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2) .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1) .

觅渡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 篇6

一、“综合与实践”活动及其体现的教育价值观

“综合与实践”活动指的是将问题作为载体, 通过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 并增加教学活动经验。“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 学生在自己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综合与总结基础上, 通过团结合作或者独立思考的方式发现与提出问题, 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与实践”活动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抽象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数学课堂, 毫无疑问重点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是“综合和与实践”活动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它直接指向了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从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发展需求出发, 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通过数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然后用数学素养润泽其综合素养, 这就是“综合与实践”活动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

二、确保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实施原则

1. 统一活动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让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同时还实现了不同知识领域中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因此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需要将实践性与综合性统一起来, 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数学意识更加亲近。

2. 凸显活动的价值性与探索性

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索与解决, 所掌握的知识才是最牢固最深刻的, 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给予小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 让他们自行寻找答案。活动的价值性是让小学生通过其价值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活动对其今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3. 体现活动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开放性与灵活性指的是“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不必局限在课堂上, 而应该寻找更加合适的教学环境。此外, 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吸纳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 这样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进而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汇获得进步。

三、提高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1. 系统策划“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题

正确地选择活动主题是保证“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基础。由于其范围比较广泛并且没有固定教材的束缚, 因此其方向性也不够明确。假如教师不能正确选择活动主题, 对于活动有效性会造成较大影响。“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实践的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应体现在怎样帮助学生完善并提高其探究能力上。因此,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 可以围绕课本上的实践活动进行, 如“绿化校园”“节约能源”等。还可以在教材中延伸, 如学了24时计时法之后, 让学生为自己设计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并计算出学习、娱乐、休息的时间, 既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知识, 又能感受到数学的用途。还可以是一些数学史料知识, 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 让学生自己查找圆周率的知识, 介绍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 感受古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又如, 师生共同动手操作莫比乌斯圈, 在玩中学, 在实践中创造, 领略数学的神奇魅力。还可以在生活中提炼, 如: “怎样打电话省钱”“租车问题”“春游活动”“打折问题”等都是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活动素材。

2. 科学地制定“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方案

活动主题的设计只是一个好的开始, 要想切实保证“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科学的活动开展方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确定好活动的主题以后, 学校需要首先认真分析传统“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足以及可取之处作为活动设计方案的参考。然后在评估教师与小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需求之后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对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整体规划, 确保其可行性与科学性。设计出来的活动方案需要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 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让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激发。例如, 学生学习了几种几何图形之后, 教师可设计《商标图案中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 通过到超市、商场观察, 和朋友、家人讨论, 图书查阅, 上网搜索等系列活动, 收集一些运用数学图案的著名商标图案。接着整理材料, 分析整合信息。学生一开始收集的商标是凌乱的, 从中挑选出运用数学图案的著名商标。其次, 集中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交流这个数学图案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意图。最后, 汇总、汇报、展示。把最优秀的商标图案制成展板, 也可以亲自设计一款最喜欢的商标图案, 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 让孩子们在感受图案“美”和设计“巧”的同时, 动手创造出美。

3. 正确地处理“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主体与主导之间关系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 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 需要学生自主进行选择与参与。但在整个开展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不管是活动主题的确定还是活动开展方案的设计, 都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观察与分析才能确定。由此可知, 在确保“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 学校需要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教师需要把握好自己的指导程度, 做到适时、适当、适度。适时指导指的是教师需要根据活动不同阶段的任务与目的履行自己的指导职责, 并在合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指导。适当指导指的是教师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指导, 培养学生求新。求异以及自主创新的精神。适度指导指的是教师在综合实践中需要掌握好指导的“度”, 不可事事都亲自参与。因此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 及时了解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增强指导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四、结束语

总之, 教学方式从来都不是固定的, 在提升学生能力以及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基础上, 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同样,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没有定式的, 在统一活动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凸显活动的价值性与探索性以及体现活动开放性与灵活性的实施原则上, 通过系统地策划“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题, 科学地制定“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方案以及正确地处理“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主体与主导之间关系等措施来确保“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 下转第87页)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综合与实践”活动及其所体现的教育价值观, 然后分析了确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实施原则, 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干利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打电话”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23) .

[2]顾彩霞.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D].苏州大学:教育学, 2011.

上一篇:长征观后感300字下一篇:关于生活的正能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