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共12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运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 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 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
1. 动手操作, 促进兴趣, 在“做一做”的过程中, 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 它具体形象, 易于激发兴趣, 便于建立表象, 有利于理解知识。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 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拼一拼, 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 积极性也很高, 有的拼成了长方形, 有的拼成了正方形, 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活动比看教师拼、摆, 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同样, 在教学“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充分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自主交流, 创建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 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 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等,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在课堂上借鉴良好教学经验“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接话茬发表意见, 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宽松民主的氛围, 不仅促进教学中认知信息的交流, 也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说的勇气, 还要教育学生独立思考, 敢于提出自己的大胆设想,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现问题及时指点。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 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 可能有不一致之处,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允许孩子根据自身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 让不同的孩子因为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 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借助孩子们爱动、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的这些天性,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奇妙的图案, 欣赏与设计”这一实践活动中, 我设计了“找一找, 体现你的观察力”“想一想, 体现你的创造力”“画一画, 展示你的动手能力”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欲望都调动了起来, 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 巩固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 发展其动手能力……让学生边阅读数学课本边动手操作实践, 通过剪剪、画画、看看、想想, 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 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答案
小调查:调查你校一年级有多少个班?每班有多少人?哪班人数最多, 哪班人数最少?在此我注重了调查方法的多样化及最优化思想的渗透和引导。先让学生进行讨论, 寻找调查的方法:有的说去每个班数一数, 有的建议去问问每班的同学, 还有人建议直接问班主任老师, 这样比较快还方便……找到了这么多的方法, 此时孩子们都有点想赶快进行调查了。为了激发其寻找出最佳的调查方法, 我赶紧设疑:如果每个人都跑过去问一遍, 老师怎么进行备课和改作业呢?虽然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但每个人通过积极的寻找, 最终还是会发现很多方案的, 然后再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每组调查一个班, 小组间交流调查的结果, 最后作出记录和判断。课堂时间是短暂有限的, 虽然我们只找到了调查方法, 可是每个小组领到任务后, 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学生的兴趣把活动又延伸到了课后,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全员性和深入性。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 对于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来讲都是一个崭新的内容,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 更应激发创造, 形成能力的过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2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先后进行了教育改革,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等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始走进学校。
我校作为县首批课改实验基地,自九六年起,就把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了小学课程体系,确立了活动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校根据《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改革。把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规定每周有两节课作为“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时间,学生按各自的爱好选修一门活动课。学校根据学段不同规定了不同活动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建立了活动课内容体系。活动教师根据每个年级学生情况确定活动课题,设计活动方案,写出活动总结,学生写出数学日记。学期结束时教师写出阶段性活动课题论文,学校进行评选。学生写出学期性的活动收获。通过活动课程教改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本校的实践活动课缺乏专家指导,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途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操作模式。作为一门课程,不便于操作。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还有很多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存在很多盲点。如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如何实施?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还有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甚至把“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当成了纯粹的数学课,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缺乏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作为我校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群中的一个。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数学、学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意识,强化实践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
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甚至是来自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发现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加以解决。
3、有利于学生心理和谐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分散,反应缓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正是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要求,使他们一直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旦教学所提供的材料和数字问题能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就会迸发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不断的得到强化。
(三)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践既是认识的动力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人类认识事物,尤其小学生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多次反复,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这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2、脑生理依据。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右脑则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大脑两半球具备一种合作关系,两半球虽然功能不同,处理的信息不同,但在完成心理活动时,又是协同统一共同作用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以及协同活动,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物质基础。
3、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知识,是儿童通过他的心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的,这种作用又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力而产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积累知识,为学习新知、掌握新技能提供理解和帮助。
4、学习方式依据。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体验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接受学习。体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是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而发现学习,学生必须通过对自然现象,文字材料等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来完成,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是要加强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还要改善接受学习,探求接受学习的新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提炼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2、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单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单一的缺点。学校、社会、网络、教师、学生都可成为课程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得以开发,如何为教学所用,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3、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操行摸式:作为一门课程,应该便于操作。虽教无定法,但空洞、无章可循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
4、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发现自己,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预期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初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培养教师,形成一批具有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教师群体。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具体思路是:
首先,课题组教师广泛学习国内外教师的成功经验,做好记录;其次,课题组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验证学习他人的方法,探索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课题之路;然后,课题组教师写出个人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答辩;最后,学校整合教师的成功经验,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是:
1、资料检索法。学习报纸、期刊中有关数学与生活、数学综合活动课题的有关理论、方法,上网检索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形成个人理论学习笔记,借助博客交流平台,进行讨论与探究。
2、实验法。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课题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大胆实验,对课题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如活动方案、学生活动资料、学生数学日记和教师的活动反思等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归类,要便于检索。
3、调查法。学生对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总结。教师也对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对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出现问题进行指导。
4、经验总结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要不断总结,每学期进行两次阶段性总结。对课题研究中的成功做法要继续发扬,对课题研究中的失败的做法要吸取教训。同时要认真整理数学综合实践课题的教学模式,使数学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形成完整的资料。学校也将组织课题成果汇报,以此为实验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研究平台。促进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整体向前推进。
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时间在2月—203月。主要是选择确定研究的课题,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学习国内外教育专家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搜集国内教学一线教师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活跃实验教师的思维,讨论研究的内容,制定本组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申报课题阶段。时间在年3月—2016年5月。对课题进行申报、立项。
第三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时间在2016年5月—10月。对课题进行实验实施。
2016年5月—8月,各个年级汇总一本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209月—月,我们将进入课题实验的第二轮研究,我们将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我们的课题实践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活动总结阶段,时间在年10月—2018年12月。我们将总结课题教师的研究成果,写出学校的课题研究报告,准备课题结题的有关事宜。
五、预期成果
1、形成实验报告。
2、初步形成各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3、初步形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
六、成员分工
组长:王传华
组员:何婷英、韩明河、李晓红、马丽平、罗宁。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3
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又要结合每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实现学生和教材的和谐统一。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最小的最优化策略。教材中提供的活动素材是“两盒糖果”和“四盒磁带”。“磁带”这个学具学生非常陌生。笔者将其稍作调整后,创设了以下活动情境:班里某同学要过生日了,同学们准备送给他两盒糖果作为生日礼物,老师准备送给他四本课外书作为生日礼物,请大家为这两份生日礼物设计一个精美的包装(尽量节约包装纸)。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教材的意图,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提前计划,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跨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某一个特定的生活事件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用数学知识描述该事件的活动,是一个“发现数学”的过程。
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时,跳出45分钟的限制,进行时空的延展。内容设计如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第一周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我国人均淡水量和“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第二周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各自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组内交流。第三周统计学校水龙头数量,通过观察记录下学生用水的浪费现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滴水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里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反思,完成教材中第89页提出的相关问题,逐步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丰富形式,注重课堂延伸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除了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内容落实之外,还应该对课内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延伸。
例如,《滴水实验》活动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如节约用水、有趣的实验、滴水中的数学、节水妙计等等。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还可以把他们的实验方案、实验活动记录、日记等张贴出来或者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
四、强调过程,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主张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对比评价。评价内容应多关注情感、方法和态度,如学生活动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否与他人很好地合作,是否有成功感等。其次,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元化,评价的标准要以学生过去的“自我”为参照。
例如,笔者在每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后均设置了下面两张评价表:
五、创设情境,增强情感渗透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需要通过亲自参与活动,不断地感受、体验与内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好可以给学生搭建通往现实世界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
例如,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时,创设生活情境:寻找一家人共同的休息日。学生可以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计划什么时间和父母共同休息,实现陪爸爸妈妈一起游玩的愿望。
(作者单位:宜昌市点军区教研室)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刍议 篇4
(一) 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 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 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 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 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 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 在鱼塘上放养
“我们的教室在假期装修, 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 应做哪些预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 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任务布置后, 学生首先上网查阅装修事宜, 然后分为好几组分头实施。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人和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帮助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学习成果的平些鸭、鹅, 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 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 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 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 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
台。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掌握实践方法。
总之, 有效的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活变得精彩。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已使数学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铜山县利国镇小学中心校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从调查结查来看, 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有分寸的限制”, 即除了一些教辅书和中外名著外, 其它的书都暂被列进“禁书”。而孩子们喜欢看的“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漫画”、“武侠小说”等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老师们也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不满意, “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 品种也不够丰富。其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试行新教材以来, 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农村中小学
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 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 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 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 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 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 景马厚海
生知识面太窄, 看的课外书太少, 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 只能自行解决, 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发现,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 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 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
(一) 课外阅读难以展开的原因
审视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 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 每月一大考, 每周一
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 学生打五折, 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 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 着眼实践, 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5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 建构 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进程中,虽然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教学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等弊端。这些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萎缩,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二) 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价值
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我们可以这样说,实践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某种有形的成果(知识理解的对或错、完成作业的优或差等),更体现在活动过程之中易于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情感体验等。
(三)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 优化设计
现在“535”高效课堂,遵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师教的方式:由灌输向引导转变,组织、参与、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可以通过对任务的分配来进行合作,不仅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对象都有不同见解,然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观察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资料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目标
《水的调查》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教学发展的规律,采取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就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学目标也指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范围,这有利于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一)在能力目标的设计上
目标设计上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简单的实验,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最终形成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系列性,即学生搜要达到的能力是否在不断递进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在与同学的配合中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学习热情。通过做一做,适当扩充学生的能力,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既满足学生的自信心,又是调查结果不会偏离调查主题。
(二)在情感态度的设计上
教师巧妙设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所要达到的有利意识,培养相应的的责任感。
(三)在知识目标的设计上
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通过具体调查数据说明了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合理、有益的原则,教学模式的设计一定要起到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这引领者、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将整个调查计划全盘扔给学生。
二、教学教学的主题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以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根据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来进行自主择题,通过调查研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学习到书中没有的知识。
现在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水资源的短缺,让学生根据当代热点金乡调查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选定位对水资源的研究后,就要求学生进行调查,需要有设计方案出来,即为活动过程。
主题的选择在选题时,首先要求具有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所学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另外这个选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每位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向家人、邻居、亲戚宣传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校力量,放在社会上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进行研究,教师在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可以提供社会力量来进行帮助。
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优化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教师指导与徐节省动手相结合,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调查中,创设主题丰富的主线来将整个调查活动连接起来。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他我意识向自我意识转变的阶段,逐步对身边的事物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又及不成熟,同时动手实践能力较弱,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领指导,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
(一)活动准备
在活动准备工作中,教师要与学生充分进行交流,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来了解所需的选题。为有效地展开调查研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此次主题研究的意义。让学生对主题进行了解,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前提下对主体进行布局,同时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的课堂中,科技问卷调查、资料整合、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调查研究
在质疑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使用方法的筛选,一般学生都会采用观察、实验、问卷的不同方法,可能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在水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问卷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两份调查——水污染和用水量,并提出新颖的问题来对其进行补充。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条节水的建议。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次的调查都有相对应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学生们在进行了劳动成果的回报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表扬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对其中不足之处进行纠正,为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为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鑒。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全局内容进行把握梳理,对教材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以此避免在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出现大问题。
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了积极思维,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知道了如何改善日常用水习惯,激起了珍惜每一滴水的社会意识,在最终要对调查全过程进行审视,看是否每一部分都达到要求,尤其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对问题的解决工程的思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要发现问题,问题是调查的前提,设置有效的问题有利于实验的完美进行。
结语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数学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数字的组合,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独特的魅力,并不像其他知识点具有明确的知识框架,这就要求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教师的主导意识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军洪.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思考——构建自主、合作、开放的学习方式[J].教师,2012,(16):41-41.
[2] 肖延华.精心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309.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7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精当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首要工作。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符, 将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的优劣。
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以下途径:
1. 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同样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活动内容形式较多,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后, 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 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在三年级学完“米的认识”后, 可以安排“小米尺告诉你”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测量自己的身高等活动, 牢固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
2. 教材中延伸
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 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组成活动课的内容。如在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 可让低年级学生从课表中统计每个星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各上几节课;可让中年级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家里的电话、电脑、空调等的件数;可让高年级学生调查一周内学校的菜谱情况等, 并绘制成统计表。另外, 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探讨有关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 如植树问题、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3. 学习中生成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如在学生学了大数目的估计后, 不少学生就会产生怎样估计一叠白纸的厚度、一捆电线的长度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一些活动, 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的开展: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实践中去, 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动手实践, 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
例如学生在研究、探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圆形花坛、圆形钟面、圆形桌面等实际生活中的面积, 由于在计算中没有圆心标示, 没有现成的直径、半径,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可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 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 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 发现规律, 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最后应用公式, 计算一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 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学生在操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指导思想。
三、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 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在实际的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探究计划
对于一些较小的专题, 要指导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做到解题时心中有数;而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 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例如在“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中, 可让学生独立设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 从安排车辆、到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到灵活买门票、再到选择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等, 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产生自我完善的心理,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8
一﹑精设问题, 明确探索方向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问题为载体”,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 引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大问题”, 而问题一旦提出, 就必须明确探索方向, 使问题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行动主线。
例如,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的教学, 教师创设了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境, 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 如:球为什么落下后会反弹?篮球与排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速度一样吗?球落下后会反弹多少次?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大皮球反弹的情况与小皮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师生共同确定了两个问题进行实验, 即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接着, 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分组活动:先用同一个球做几次实验, 观察可以发现什么;再用不同的球做实验, 看又能发现什么。通过活动, 学生懂得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并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活动, 主动思考, 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可以看到,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离不开问题, 问题的驱动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合作性和高效性。
二、精心组织, 指导合作探究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 如何有效组织开展活动, 指导学生高效合作, 这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 既要考虑活动组织的共性, 又要因内容而异, 因课型而异。总体而言,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激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他们相互交流观点方法, 展现其合作能力。
例如, 在三年级活动课“周长是多少”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围一围”的活动, 要求学生用一根线围成喜欢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围一围, 再进行交流: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这样的合作重在让学生看到了组内同学拼成的不同图形, 并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求同思维, 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不管形状怎样变化, 周长总是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比较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如,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中有这样的活动: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 如果1亿枚1元硬币叠起来, 会比30层楼还高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猜一猜:1亿枚1元硬币叠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再量一量、算一算, 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 推算出1亿枚硬币大约高20000000厘米, 是200000米, 相当于30层楼高的2000倍, 最终验证猜想的对与否, 获得真正的体验, 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一个数学猜想的验证、对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等活动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对话和沟通, 这时的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是适切的。在这样的合作中, 学生有动手操作层面的合作, 更有数据收集的合作, 还有思维的碰撞和验证经验的获得, 这种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有效。
三、精于启思, 提升能力素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 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发展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但是, 一些教师片面认为,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去简单地“动手”而不“动脑”, 缺失了教师有效的启思和学生深度的思考, 造成课堂流于形式, 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
比如, 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数字与信息”时, 一名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 制成了精美课件, 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对照课件就知道身份证前六位数字表示什么, 中间的八位数字表示什么, 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信息”而非发现数字中的信息, 生活资源未能充分运用, 形如摆设。身份证的编码信息是有一定的规则的, 其编码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 而不是直接告知。另一名教师则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 在课前收集不同的身份证信息, 本地的孩子可以收集爸爸妈妈及其他成员中属于本地区籍的身份证信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则收集属于外地的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信息, 最后由全班学生在各自组内观察、比较, 发现其中的信息特征。教师启迪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观察、思维活动:1.不同的人的身份证号会相同吗?请在小组内仔细观察不同的身份证号, 你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友情提醒:与出生日期比一比!2.如皋地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有什么最主要的区别, 各省之间的呢?猜一猜:前六位数字可能反映的是什么信息?在学生的悱愤之际,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源进行小组交流, 并巧妙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知晓前六位数字反映的信息。3.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一想:身份证号中还反映出哪些信息?比如:怎样看出一个人的性别特征呢?引领学生对不同的身份证继续观察。4.由身份证号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如果要为全校同学编号, 你认为应该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设计方案。
由此可见, 在这类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发现,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 可以进行适切的方法提示, 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生活诠释, 这种指导可以是集体的, 也可以是个性化的。通过点拨、启思, 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提高, 数学思考不断加深,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升。
四、精彩展示, 激励个性张扬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 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 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而展示交流是课堂的必要环节, 也是课堂的精彩之所在, 因此, 教师要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 激励学生展示精彩的内容。在小组展示中, 教师可以展示小组成果, 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可以由组内的小小组发言;还可以小组团队展示, 一名成员发言, 其他成员补充, 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等等。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
比如,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算24点”, 学生活动兴趣浓厚, 思维特别活跃, 当出现牌上的数是4, 5, 7, 8时,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出现了4+5+7+8, (8+5-7) ×4, (5+7) × (8÷4) 等不同的方法。
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成果或问题等, 这些对学生而言, 都是极富有魅力的,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五、精妙点评, 促发自主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 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 教师或学生应当进行精到、巧妙的点评或自评, 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 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巧铺地砖”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际问题: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 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一种正方形地砖, 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 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 并说明理由。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看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1:
(400÷20) × (300÷20) ×7.4=2220 (元)
方案2:
(390÷30) × (300÷30) =130 (块)
(10×300) ÷ (30×30) ≈4 (块)
(130+4) ×17.5=2345 (元)
方案3:
(400÷50) × (300÷50) ×42.6=2044.8 (元)
……
同时,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 并进行合理的点评:方案1没有浪费, 但块数较多, 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 有浪费, 方砖需要锯开, 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 价格也比较合理。
当然, 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 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鼓励学生思考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 又要引导学生优选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如何精选方案是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 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总之,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要根据不同课型, 力求运用多种策略, 尽力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着力启迪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深探, 全力激励学生展示成果、积累经验, 从而不断培养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9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社会生活为载体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 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 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 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 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二、科学选择内容, 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就要注重应用, 内容开口要小, 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 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我曾组织的“秋游中的数学问题”, 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 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 既巩固了数学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精心组织活动, 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 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 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 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 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 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 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 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 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 注重发现,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由学生始, 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 合作交流, 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离不开合作交流, 在师生、生生, 小组与小组, 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 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 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 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10
在新课改后, 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有限的课堂教学, 在课外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原则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活动的内容, 并激发其兴趣; 第二是教学活动的目标要与课改要求相符,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以学生为本, 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是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即教学活动需要以实践为主, 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来提高能力;第四是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虽然在很多学校都火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但是成效并不大, 很多只是迫于教学改革的压力而实施的.
2.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策略
2.1 增强学生思想上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虽然在现阶段教学改革下已经对综合实践活动更加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还是将其作为辅助性的教学方式, 认为其可有可无;或者是一些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只是学生课外自己的活动, 与教学无关, 教师也不会介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就无法提高, 而且对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学习来说, 数学知识较多, 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 就会阻碍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 因此,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不仅需要学生的参与, 还需要教师的介入,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教学, 帮助学生解答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到关于统计的知识, 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 并且学会将几个相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合并成一个表格.在进行统计教学时, 教师就可为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在课外进行的调查统计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 以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同时还能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2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资源
数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其中蕴藏的数学道理需要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 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资源, 引导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对于课后练习和课外拓展方面的内容要合理选择,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比如在五年级下册学习到“圆”的概念, 根据教材中的课外实践内容,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在校园中探索圆形的物体, 看哪个小组收集的圆形更多;在篮球场或足球场中画有很多的圆形和半圆形, 让学生自己动脑利用身边的工具对其周长进行测量;给每组学生发一条一样长的绳子, 让其用绳子分别围成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 让学生动手测量, 最后进行小组总结.
2.3 鼓励学生拓展视野范围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关于数学的现象.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扩大实践范围,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家庭, 扩大活动区域, 拓展视野. 室外空间不仅是学生放松娱乐的地方, 还蕴藏着许多需要学生去探索的知识. 比如在六年级关于比例的统计学习中, 教师就可让学生开展“校园设计”或者“住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比例设计出校园或者住宅的平面图, 并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来进行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4 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接触到电脑, 电脑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充满了诱惑.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运用数学信息进行游戏的设计, 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寻找到数学信息. 比如需要解答一道数学题之后才能进入到第二关, 不断地增加数学知识的难度, 让电脑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 通过信息技术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 并扩展和延伸数学知识.
3. 结语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了学习资源,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得以提高,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教材为根本进行精心设计, 确保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5 (04) :214-215.
[2]林琪.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运用的思考[J].华夏教师, 2015 (06) :57.
[3]王维中.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综合实践活动初探[J].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4 (02) :36-37.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11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探究 创新能力 数学价值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就是最主要的特征。这就对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和水平。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去转变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中进行了简要阐述。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内容与现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部分,它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实践课程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独立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是数学教育的方向。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每个单元都有实践课程,可见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综合实践的内容有可能是学生学过的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数学教师感觉综合实践内容没有新知识,所以,就不去认真对待,甚至干脆不上综合实践课程。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教师根本不用指导,而是放任自流,造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还有的教师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是浪费时间,导致学生对这样的课程没有了解,这些现象都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阻碍。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策略
(一)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要想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收集一定的资料。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其次,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在课上需要的学具和资料,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课上才能有目的地去观察、去发现和探究。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探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调查总结的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般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上课所需要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和水平去合作、探究、交流,通过观察比较、合作探究把数学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去创造美、发现美、感悟美,这样的数学课堂,既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为学生创造交流探究的机会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探究。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要想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数学教学就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知识拓展,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學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延伸到社会中去,以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用到课堂中去,应回归生活”的理念。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还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受别人的奇思妙想,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见解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方法。学生要在倾听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意见和别人不同的时候,要重新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为他们搭建充分展示自己平台,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四)在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离不开数学课堂教学,而课外拓展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另一渠道。所以,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拓展到课外,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更加丰富。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而言之,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出发点,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把数学知识和其他的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发现、操作、探究、交流、想象、总结、分析和整理等过程,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研究、探索、创造,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霍九开.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与开展[J].学周刊,2011(9).
[2]高恩惠.有效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3).
[3]韩舒.小学教学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篇12
一、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突出学生实践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学科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其重点在于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突出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方面,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要让学生深入实践过程之中,让他们自己收集素材,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大胆猜想,最后给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因此,教师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创设适合的活动情境并提出实践活动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情景导入。
另一方面,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仅起着引导作用。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与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根本上的区别:一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并体会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索方案,提出问题猜想并在合作交流中,确定问题解决的途径,自己只要做出必要的引导即可。
二、从整合学科知识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时涉及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本身,也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逐步学会整合其他不同学科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综合应用各个学科知识,最终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要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可以转化为等体积的规则物体来测量。在这个测量过程中,涉及的不仅仅是数学学科知识,还有物理学科知识,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领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数学学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寻找多种问题解决方案,挖掘创新潜能,提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例如,到足球场看球赛,进场票价为:大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24元,10人团体票200元。有5名教师和53名学生看球赛,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这看似简单的方案设计,却暗藏玄机,学生对于自己设计的各种不同的方案进行合理解释,最终做出取舍,其中就蕴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四、教师因地制宜,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苏科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不妨根据所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主题,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主题,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创新实践活动内容。
比如学习了“数据的初步统计”,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主题活动———“哪家商场客户满意度高”,学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格,并将班级所有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商场,采用随机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给出各自小组不同的意见。当然,这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此外,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发挥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在小组活动时,可让学生自主合作,以便于更好地合作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07-27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06-25
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11-14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05-11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07-02
小学数学课的实践活动09-11
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09-01
六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05-25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12-1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