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2024-07-0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 明确地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并列的学习内容, 体现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精当

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首要工作。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相符, 将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的优劣。

活动内容的选择有以下途径:

1. 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同样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活动内容形式较多,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过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后, 可以联系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 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在三年级学完“米的认识”后, 可以安排“小米尺告诉你”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测量自己的身高等活动, 牢固掌握“米”这个长度单位。

2. 教材中延伸

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当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内容后, 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 组成活动课的内容。如在学生逐步了解、掌握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 可让低年级学生从课表中统计每个星期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各上几节课;可让中年级学生调查全班同学家里的电话、电脑、空调等的件数;可让高年级学生调查一周内学校的菜谱情况等, 并绘制成统计表。另外, 还可以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探讨有关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 如植树问题、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3. 学习中生成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如在学生学了大数目的估计后, 不少学生就会产生怎样估计一叠白纸的厚度、一捆电线的长度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一些活动, 使学生在实验、探究、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的开展: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实践中去, 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 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中研究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动手实践, 在研究学习、实践操作中探究、创新。

例如学生在研究、探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计算圆形花坛、圆形钟面、圆形桌面等实际生活中的面积, 由于在计算中没有圆心标示, 没有现成的直径、半径,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动手操作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可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 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 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 发现规律, 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最后应用公式, 计算一圆锥体沙堆的体积。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 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学生在操作中学、在实践中学的指导思想。

三、活动过程中的指导: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 更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有效指导, 要求教师讲究指导策略, 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度指导。

在实际的操作中, 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学会制订探究计划

对于一些较小的专题, 要指导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做到解题时心中有数;而对于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考虑行动计划, 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例如在“春游中的数学问题”中, 可让学生独立设计组织一次春游活动, 从安排车辆、到选择合适的行车路线、到灵活买门票、再到选择合理的参观游览路线等, 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前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2. 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留些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产生自我完善的心理, 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 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只有做到恰当地选择活动的内容, 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 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予以指导, 才能使这门有着新理念和新操作的新课程得以有效开展, 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科学、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2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热点之一。

关键字:小学数学

活动课

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活动课一直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但因该课缺少系统的内容,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等。所以就当前数学活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什么是数学活动课

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和思维想象,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不同于学科教学,但又与学科教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数学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数学活动课是对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

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这一阶段,小学生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这个阶段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

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②实用型,③动手型,3.数学实践。

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四、当前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课的内容过多受课程标准及教材束缚。为什么我们农村学生的知识范围狭窄,数学能力低下,根本及不上城市的学生,究其原因是与我们平时教学方式和他们的学习内容有密切关系。目前,我们的孩子只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仅仅是课本的知识,大部分教师也把教好数学课本,学生很好地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目标,根本无暇顾及选取那些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学习材料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虽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受学科知识和教计划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但她不必因此而“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尽可能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有用”的数学,学“必需”的数学,学“不同”的数学,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掘数学发展潜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发展为目的,力求通过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课外数学活动使学生从小能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生活,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

(二)狭小的时空阻碍着活动课开展。学校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一种“狭碍”的教育状态,学习的场所大多被圈在班级之内,最多也只是在校园

之内的活动。她的显著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在纸上机械反复地演算,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导致学生其他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更好地发展。然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活动不受教学时空的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美好天地。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育图画中的“飞白”,其广阔的时空是广大师生在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塑造自我、拓展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共同生成”的多元开放的天地。

(三)活动课成为应试教育的“自留地”。当前,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择校风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过度学习,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教师也不例外,成天地批呀讲呀练呀,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就一点也舍不得浪费。于是,一天到晚不是上语文课、就是上数学课。另外,即使不这样的做的有些教师和学校,却把数学活动课与课外兴趣小组等同起来,进行一些高难度的解题训练,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乐园。如:开展数学学科竞赛等。然而,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既不是“双基”的补课,也不是为“竞赛”服务的拔尖训练,应该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作为根本宗旨,以自愿参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原则,是数学课改中的“生活数学”、“实践数学”、“探究数学”、“创新数学”等子课程,是践行新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的“责任田”。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活动课内容的选取。数学活动课没有统一的教材,这给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教师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再者,活动课程应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既应结合数学教材,又不应局限于大纲要求;既要注意拓宽知识,扩大视野,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特别要注重挖掘活动课程自身的优势,来显示学科课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加强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设计,不但有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造精神。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内容除了围绕教学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突出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问,求知欲强,因此在选取内容时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便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受到激励。在活动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⑴活动形式游戏化;⑵列举范例生活化;⑶化解疑难故事化;⑷数的演算奇妙化;⑸介绍人物传奇化。例如,根据街头现象设计的“转转糖游戏”和“一元钱摸球中大奖”为题材的数学活动课,就是取材于生活,以模拟的转糖,摸球开始,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揭密,明白了这些都是骗局,使学生不仅学习和运用了数学知识,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自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活动的主体,自主活动是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活动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数学活动课区别于数学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要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权利,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拼一拼,重视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正确认识教师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排斥教师的作用。在活动课中,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目的、特点,精心设计、因势利导、组织参与并指导学生的活动,指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事实上,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都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适当的帮助。教师能够指导有方,是数学活动课成功的关键。二是合理把握,因材施教。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应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实行因材施教。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维能力、表达水平等具有显著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此,对同一班级、同一内容不强求一律。要采取多内容、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争取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均能有所提高。比如,允许学生起点不同,掌握程度有差异,发展上不受限制等等。

3、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五年级“测量的学问”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普通的测量工具,去比较准确、简单地量出一张纸的厚度,一个呼啦圈的周长和一捆乱铁丝的长度等。通过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学生总结出“聚少为多,化曲为直,变长度为重量”的方法。一下课,同学们高兴地说:“我们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4、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小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

数学活动课则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这种活动应尽可能反映现实的需要,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组织“小交警”活动,不仅在繁华地段协助交通,同时还进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流量统计,回校制成统计图,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综合能力得到发挥,同时对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活动课内容要形式多样。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目标及活动内容决定的。数学活动课以其开放的内容,较强的实践性与自主性,构成了其自身与数学学科课程的显著差异。因此,它的活动形式、活动空间也呈现出多样性,以活动空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类:

1、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活动

(1)开设拓宽知识课。它是在完成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和一定的数学能力的条件下,围绕一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或解疑、或化难、或加深拓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设计数图形的活动课,旨在强化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有序地观察和数出这些图形的能力,并为学习组合图形打下基础。

(2)进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既富趣味性,又可强化数学知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较好的数学活动。不但扑克、魔方、火柴可作为游戏的道具,连自己的身体器官(如手指)等也可以担任重要角色。形式主要有: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猜数学迷语、对数字对联、填数字成语、病题会诊、数学游乐园等,但要注意不要被形式所累而忽略了活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余掌握知识和技能。

(3)开展数学竞赛。但要注意与“数学奥林匹克赛”的区别。其形式有:书面竞赛,但要注意不要一味求难求深,应以数学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安排一些技巧性较强的综合题、发展题;组织活动比赛,如:巧算24点比赛,可以是两人或四人小组比赛,也可搞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实际操作比赛,可比赛快移火柴、几何形体制作等;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征集比赛,看同年级哪个班收集的数学问题多等等。

2、社会实践中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课要结合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数与形的角度与观察周围事物,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自然、深入社会。比如,在教学了统计图表后,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所在居民楼各户半年的用水量,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并作简要分析;或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后,搜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等等,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正常开展,使得数学学习少了一些抽象,多了一份具体,不再是远离生活的“逻辑形式”,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因为那些现实的、有趣的、研究性的课外活动给他们提供了思考、探索、合作、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在活动中、在生活里,学生不但会“思考数学”,而且会“数学地思考”。同时,数学活动课还可以让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生活数学”、“实践数学”、“探究数学”、“创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对话者、合作者,他们在参与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教与学逐步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而且,通过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和数学活动的设计给广大教师一个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创新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它与数学学科课程相辅相辅成,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课程体系,增强了数学课程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为乐而不为呢?

(三)引导者对活动课的正确认识。小学数学活动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活动为形式,通过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数学活动课的设置,是社会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数学活动课能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能扩展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技能和学习能力;能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还要积极向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人们做好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打消他们的疑虑,使他们成为我们师生数学活动的支持者和指导者。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单位:包头市东河区康复路小学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探 篇3

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又要结合每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实现学生和教材的和谐统一。

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表面积最小的最优化策略。教材中提供的活动素材是“两盒糖果”和“四盒磁带”。“磁带”这个学具学生非常陌生。笔者将其稍作调整后,创设了以下活动情境:班里某同学要过生日了,同学们准备送给他两盒糖果作为生日礼物,老师准备送给他四本课外书作为生日礼物,请大家为这两份生日礼物设计一个精美的包装(尽量节约包装纸)。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教材的意图,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提前计划,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跨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某一个特定的生活事件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用数学知识描述该事件的活动,是一个“发现数学”的过程。

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时,跳出45分钟的限制,进行时空的延展。内容设计如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第一周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我国人均淡水量和“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第二周调查本地水价,了解各自家庭及学校每月用水情况,组内交流。第三周统计学校水龙头数量,通过观察记录下学生用水的浪费现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滴水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或家里一只滴水(或流水)的水龙头的滴水(或流水)速度,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反思,完成教材中第89页提出的相关问题,逐步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丰富形式,注重课堂延伸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除了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内容落实之外,还应该对课内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延伸。

例如,《滴水实验》活动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如节约用水、有趣的实验、滴水中的数学、节水妙计等等。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还可以把他们的实验方案、实验活动记录、日记等张贴出来或者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

四、强调过程,开展多元化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主张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对比评价。评价内容应多关注情感、方法和态度,如学生活动过程中是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否与他人很好地合作,是否有成功感等。其次,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元化,评价的标准要以学生过去的“自我”为参照。

例如,笔者在每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后均设置了下面两张评价表:

五、创设情境,增强情感渗透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需要通过亲自参与活动,不断地感受、体验与内化。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好可以给学生搭建通往现实世界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

例如,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时,创设生活情境:寻找一家人共同的休息日。学生可以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计划什么时间和父母共同休息,实现陪爸爸妈妈一起游玩的愿望。

(作者单位:宜昌市点军区教研室)

开展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体会 篇4

一、在讲故事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品德教育是各学科教育中均应渗透的教育目标,结合教材内容,适时上好思想教育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让学生先收集我国光辉的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然后召开小小故事会,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比空头说教更有实际意义。用我国的数学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实例等,说明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讲述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老前辈不受国外高薪聘请的金钱诱惑,坚持为祖国事业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等,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在趣味数学的思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习材料的趣味性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趣味性的材料,并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课。例如,数学信箱、小蝌蚪找妈妈、数学迷宫、拼出美丽的图案等,同时配之以优美的音乐或幼灯片,让学生在欢乐和谐而又不失竞争的氛围中进行智力活动。

如,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退位)”后, 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动物摘苹果的游戏活动。在一棵青翠的大树上挂满了写有不同算式的苹果卡片,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戴上小猴、小狗、小熊、小象、小猪、小马的头饰,指定为小猴代表队、小狗代表队……,并将算式的答案写成数字卡片(6份),分别发到各个小组组员手中,然后讲清游戏规则:算一算手中的数字卡片是哪个“苹果”的答案, 就将那个苹果摘下归为本代表队所有;比一比哪个队摘的苹果多,优胜者将佩戴花环(事先制作好)。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很高, 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把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就不可能在课堂中完成。为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在活动课上经历对知识再认识的过程, 让学生从室内走向室外, 从书本走向社会, 从课堂走向生活,进而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如,学习了“厘米和米”后,笔者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测量学校各建筑物(指定测量目标)之间的距离及建筑物的长和宽。比如,三年级(一)班的教室到二年级(一)班的教室有多远,大树有多粗等。之后 ,组织学生比一比哪个小组对“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把握得比较准确。学生走出教室后表现得很兴奋,他们先认真观察需测量的目标, 估计出长度后分组汇报再动手测量。学生一个个又是测量, 又是记录, 手脑并用, 那份热情和专注在课堂里所见不多。这样的活动, 不仅使书本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让学生对“米、厘米”进行实际感知,而且还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实际本领,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 篇5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让我们站在了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使我们的社会文明得以飞速发展。然而只重间接经验的学习,轻视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弊端。间接经验依赖于直接经验,没有他人的直接经验,就没有我的间接经验,但如果我们一点直接经验也没有,我们便无法更好地学习书本知识。我们的间接经验必须经我们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实践活动就是我们小学生获取数学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业负担,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学习四大领域之一。同时《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它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或创设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由于没有有效的评价手段,实践活动课在实际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农村,要么在公开课上,做做样子;要么根本就

没上。它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就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作用。

一、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而活动课正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西师版》三年级教材“认识东、南、西、北”教学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办数学小报。通过让学生向爷爷奶奶请教,上网查询。以问、查、画,等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摈弃了学生最讨厌的重复巩固,反复练习,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明白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巩固了新识。有利于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西师版四年级教材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后,设计了“节约一粒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小组合作数一

数,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讨论13亿人一天节约的大米有多少吨?可以供多少人吃一年?通过活动很好地巩固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

三、实践活动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组织学生到附近工厂、企业参观、调查和实际测量等活动,如《西师版》三年级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小调查》,让学生到商店调查商品的重量,比如面条、味精、奶粉、洗衣服等,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这样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更加牢固地建立克与千克的实际观念。

四、实践活动能养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

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 1 ∕3 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3SH。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五、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西师版》一年级教材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有趣的图形拼组”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学具,开展“拼一拼,讲一讲,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实践和探索中我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更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生活中的教学问题,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我感觉它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一、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出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结果学生学得比预期得还好。这样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都得到了成功探索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实践活动使数学更能走近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如, 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出示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问:“这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数学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篇7

寓教于乐,精心设计游戏活动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游戏活动。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开展“小小商店”的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计算。在课堂快结束时,还可以设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比简单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效果好得多。又如,可以让学生在“说唱数学歌谣”中体会数学的简捷美,在“24点对对碰”、“猜猜数学谜语”中享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夹豆子数数”、“找朋友”等玩乐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奥妙,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寓教于动,强化实践操作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实践操作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造更多的分数;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可让学生剪一些漂亮的、具有对称特征的剪纸,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还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对称美。这些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耳听口说”的简单化学习模式,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我参与,我快乐!

寓教于思,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因此,笔者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调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填写调查报告,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真正让教与学跳出课本,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使数学课堂充实起来。例如,在《吸烟有害》一节的实践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调查家庭中吸烟人数、香烟品牌、香烟价钱,同时调查一名学生一年学习的费用,核算吸烟的这些钱可以资助多少失学儿童,使学生通过数字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学生“零花钱过多,乱花零花钱”的现象,笔者设计了“手中的零花钱”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零花钱的来源、支出情况,分析零花钱的利弊,然后提出“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倡议和可行性方案。学习《利息》后,笔者让学生去银行调查,学生不仅明确了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关系,还知道了存款时间不同利率不同,懂得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存储时间,受到了金融知识的教育。这一举措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大大提高了解题的灵活性,学生在调查中关注社会,在实践中反思感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8

关键词:兴趣,创新意识,智力,思维,实践能力,解决问题

我们开设数学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为此, 数学活动课要尽可能做到内容方法“活”, 组织形式“动”, 体现出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灵活性。简单说来实践性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考性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 明白一个道理, 悟出一种思想, 掌握一种方法, 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趣味性就是活动题材尽可能新、奇、趣, 活动过程尽量游戏化、故事化、生活化。

这里重点说一下灵活性, 也是教师困惑比较多的一点。教学大纲没有对数学活动课进行系统的阐述, 也没有数学活动课的专门教材;因此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是很宽泛的, 灵活性很大, 不要求像数学学科课一样结构严谨:复习铺垫、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提高拓展等;也不要求像数学学科课一样收获显而易见:例如, 在《小数加减法》这节课学会了计算方法, 在《年月日》这节课学会了一年有365天等等。数学活动课则不同, 数学活动课的收获有时是不能马上显现的, 它的内容只要利于学生吸收新信息、新思想和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就可以。它更多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活动形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小组或个别的活动, 也可以是上课、游戏、竞赛、或讲座的形式;还可以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到校园以外探索体验数学的奥秘与乐趣。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活动课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及简单的数学史等,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数学名家介绍、数学读书会、数学日记汇报会等。也可以把数学家的故事、其他励志故事穿插在数学活动课的中间,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动画演示, 既愉悦心情、激发热情, 又起到教育的作用。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 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平移》后按行走路线设计拖车游戏和猫捉老鼠游戏;学习《1—9的乘法口诀》后根据算式对应的得数数设计拼图游戏;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设计打靶游戏;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数学接力赛、数学套圈、猜数游戏、数学诊所等形式的活动课。

思维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此课的内容一般宽于教材, 且多用于中高年级。如简算、一题多解、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我在每节数学课上课前, 尽量出示一些奇思妙想、小的发明创造、甚至是脑筋急转弯, 力求开启学生灵活思维之门, 长此以往, 效果显著。在活动课《过河》中, 我出示了这道题:有一个人要过桥, 桥中有看守, 看守每3分钟出来巡视一遍, 然后回屋打盹。但他巡视时, 发现有人从桥东往西走, 就赶回桥东;发现有人从桥西往东走, 就赶回桥西。这人过桥至少要5分钟。请你想办法帮他过桥?通过小组合作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可能。通过评价最佳方案, 让他们享受取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他们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思维训练课尽量搜集有探究价值的、利于开发潜能的、学生有兴趣去琢磨内容,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数学奇妙世界中。

实践活动课。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应用实践活动课教学。制作学具 (用硬纸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实地测量 (测量桌子长度、操场的面积、教室的容积) 、办数学墙报、商店服务等,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最感性的认识。

竞赛辅导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 向学生渗透一些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另外, 我个人觉得数学教材中活动课内容选择也是宽泛的:我长高了、莫比乌斯圈、数学广角、观察物体、数学乐园、铺一铺、认识物体和图形、数图形、可能性、图形拼组、看一看摆一摆、测量、小小商店、分类、比一比等等, 重在设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刍议 篇9

(一) 立足于综合

《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中的联系和综合是这样进行概念界定: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数学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联系与综合的一个组合内容, 首先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这里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设计上“鱼塘里的学问”时, 让学生讨论怎样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经济养殖效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运用许多数学知识:鱼塘面积与放养鱼苗尾数的比, 各种水产品的不同组合、总价的计算、利润的计算等知识, 而且要考虑不少常识知识:鱼不同的生活习性, 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有机搭配, 以提高放养密度。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 在鱼塘上放养

“我们的教室在假期装修, 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 应做哪些预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 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 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任务布置后, 学生首先上网查阅装修事宜, 然后分为好几组分头实施。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人和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帮助了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感受数学, 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数学学习成果的平些鸭、鹅, 它们的粪便是有些鱼的食物, 这样可提高鱼塘的利用率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和其它科目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允许数学课中研究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

(二) 着眼于实践

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但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 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 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可让学生深入实践中,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如让学生统计校门口20分钟内车流辆问题, 发现车辆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污染问题。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在数学课中研究现实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 体现于数学

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内容, 在突出综合性、强调实践性的同时, 还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让

台。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出实践成果, 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掌握实践方法。

总之, 有效的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生活变得精彩。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 让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已使数学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江苏铜山县利国镇小学中心校

课外阅读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重要问题。对于孩子而言, 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桩快乐的事情, 从而终生享受书籍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那么,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 孩子们都在看哪些课外书?笔者调查了一些家长、学生及教育相关人士。

从调查结查来看, 家长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是“有分寸的限制”, 即除了一些教辅书和中外名著外, 其它的书都暂被列进“禁书”。而孩子们喜欢看的“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漫画”、“武侠小说”等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老师们也认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不满意, “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 品种也不够丰富。其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自试行新教材以来, 任课教师感触最深的是农村中小学

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个数,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得到的数量后, 进一步深入:这些塑料袋在地上铺满一大片, 到底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个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废塑料袋的面积, 进一步估计一年大概会污染多少面积?相当于几个学校操场的面积等。上例活动设计, 教师不是简单停留在计算废塑料袋个数, 而是进一步估算面积, 在这过程中可以进行计算方法的选优及估算方法的指导等。

(四) 重在创新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设计方案, 自己收集资料, 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如到某一风景点游玩, 景马厚海

生知识面太窄, 看的课外书太少, 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 只能自行解决, 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 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从调查发现,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都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也非常喜欢, 可为什么课外阅读量还如此少, 课外知识还如此贫乏?

(一) 课外阅读难以展开的原因

审视当前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 本人觉得有如下原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业负担过重, 没有时间”是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 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中小学生还是城市中小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说教材经多次改革,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最终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所谓的素质教育是“风声大, 雨点小”。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 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 每月一大考, 每周一

区门票:成人每人40元, 学生打五折, 团体30人及以上每人30元。有27名教师和203名学生去游玩, 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 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 学生必须先设计好不同的买票方案, 然后比较得到最佳方案。这样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综合, 着眼实践, 重在创新。当然这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 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篇10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活动内容,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践中,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选择内容。一方面围绕学生近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当学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设计“我身边的数”实践活动课, 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猜一猜等形式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提出研究问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认识人民币”后, 开展“货币知多少”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类活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搜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因为需要经历课前的调查、课中的展示交流及课后的反思再研究, 历时太长,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安排, 一学期不宜开展多次。

二、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大检验。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要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实践;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缺乏, 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他们思维迟缓, 自信心不足, 做起事来畏首畏尾。如在开展“七巧板”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一部分空间思维较强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照着图纸拼的任务, 还能进行个性化的创作。而那些空间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照样儿拼的任务都比较勉强, 更谈不上创新了。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往往等不及全体学生都成功就要交流成果。这样, 那些没有成功的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他们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淡, 自信心会越来越不足, 依赖心理则越来越强。如此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成为个别学生尽情表演的舞台。

因此, 教师应分层设计活动目标。如在第二次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目标。第一层次:照着样子拼;第二层次:根据图形的外围轮廓拼一拼;第三层次:自主设计图案拼一拼。对于思维活跃的学生要求完成三个层次的目标, 对于中等学生则要求达到前两个层次的目标, 而对于个别后进生, 教师则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此外,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也是活动课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生的灵感刚刚激发出来就被下课铃声打断了。不得不草草收场,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留着课后去进行, 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 加上还要准备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所以收到实效的可能性也不大, 或者受益的面就没有课堂上完成任务来得广泛。我认为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将课表进行适当调整, 采取两节课连上的方法。二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外实践, 课内展示交流。这样, 有了充裕的时间, 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 在师生关系上应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和谐, 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感受尊重, 得到理解, 享受权利的环境。在课堂上, 教师要力求使用能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多肯定, 多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敢于畅所欲言。要尽量避免“两手平放在课桌上”“发言先举手”“举手只能举右手”等束缚学生自主精神发挥的课堂规定和划一要求。教师还要多做活动过程的参与者, 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实践。

设计合理的教室环境布置也是综合实践课程达到实效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课桌椅排放往往成“矩阵型”, 在活动中, 常常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根据活动的需要, 教师课前应将桌椅重新排列成“品字型”“周边型”“小组型”等, 给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 将教室设计成“游戏屋”“竞技场”等场景, 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当然, 我们的活动场所也不要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有些活动课程, 我们需要把孩子带出教室。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领着孩子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孩子们有的数数校园里的大树, 有的数数校园里的楼梯台阶, 有的用脚步丈量篮球场的长度等等。他们兴趣盎然, 体验颇多。再如教学“小小商店”时, 我把孩子带进学校的小卖部, 让孩子分别充当营业员和顾客,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四、准备充分, 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需要大量的活动工具和材料。因此, 活动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这样才能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如:开展“量长度”实践活动前, 要布置学生准备学生尺、米尺、卷尺、4米长的绳子等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有的测量工具学生准备有困难, 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了解, 帮助学生将活动用具准备齐全。

多数实践活动需要分组进行, 课前教师就应将小组分工进行合理地安排, 避免课堂上浪费时间或考虑不周。如:教学“你能跳多远”前, 我课前就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 安排好组长, 再由组长准备测量工具, 并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谁负责测量, 谁负责读数, 谁负责记录, 这样分工明确, 大大节约了活动时间, 确保按时完成活动任务, 并能进行充分地交流和统计。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认真落实课本中的活动内容, 更要做活动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活动的主人, 在活动中学有所长, 学有所获。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轮课改后, 小学数学课程中新增设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如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在活动中收到实效, 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首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选择活动内容。其次, 要分层设计活动目标,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还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 激发积极主动的活动情感。最后对活动所需的用具、活动的分组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而确保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研究漫谈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课;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实践活动教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在开设数学活动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教师说,正课都应付不了,还上什么活动课;有的认为,数学活动课与原来的“第二课堂”没有什么两样,有的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专业训练课”,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系统辅导,为升学服务;有的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学科教学的延续等等。说到底这是教育思想和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对数学活动课的认识存有缺陷,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学数学修订大纲中明确要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数学实践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必须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作为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活动课”的内涵

1、数学活动课的界定。“数学活动课”就是在游戏、实验操作、引探训练、综上所述合构建等形式下,結合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使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生活科学问题,从而使学习过程由学科课转变成科学技术综合课。在课程设计时,注意将“分科素质”综合一体化,并充分考虑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尊重个性,尊重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2、数学活动课的特性。数学活动课中的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也是一般课堂数学的主要区别。数学活动课的特色是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为此,数学活动课要尽可能做到内容方法“活”,组织形式“动”。

总之,能体现以上特性的小学数学活动课能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数学认知领域,激发学生数学潜在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施策略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实际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采用“故事导题——游戏活动——讨论点题——说唱记忆(比赛竞赛);布置课题——展开调研——撰写报告——评价总结”等活动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1、问题情境——假设推测——活动验证——作出总结。“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告示数学教育工作者,“问题”乃数学生命活力的源泉。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是课堂涌动生命活力的数学问题情境。通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某个角色,体验实践探索过程和体验某种社会情感等,都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发学习内驱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主体自主参与。

2、故事导题——游戏活动——讨论点题——说唱记忆(比赛竞赛)。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它重在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旨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活动课,应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

3、布置课题——展开调研——撰写报告——评价总结。《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对实践活动课提出了“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的教学要求。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

如在《儿童乐园中的数学问题》中,先出示童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一段录像。师:刚才录像放的是什么地方?你去玩过吗?儿童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生答略)现在我们选其中的几个项目(幻灯片出示项目表),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再出示价格表。

师: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最后评价总结。这节课采用从儿童游玩中学习数学,通过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形式多样,体现了逐步提高的教学思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迁移类推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也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不仅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更学会了去关心、帮助他人。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篇12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校园里的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就是说我们在课堂里教什么, 就让学生在课堂外实践什么, 不要将知识的运用成了空中楼阁。我在教学低年级数学时, 就将课堂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一是利用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点, 二是将知识运用到课外, 丰富他们的思想, 让他们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例如, 学校买来一批树木, 其中小松树有86棵, 槐树102棵, 金钱榆45棵, 需要种植在校园里, 树坑已经挖好了, 树苗也都放到树坑里了, 需要同学们埋土栽种了!我的问题是, 东西南北各多少棵小树?每一面三种树各种多少棵?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了。这样的实践活动题布置下去后, 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 又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 可谓是一箭双雕。回到课堂, 学生的答案有对有错, 我告诉他们我的答案后, 有的学生不服气, 认为自己数的很仔细, 怎么能错呢, 我让他们下去再去数。这样在反复的计算中,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还更培养了他们做事细心的能力, 这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小学数学教学家庭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能限于课本知识, 课本上的练习题做多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 教师要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去做, 效果会很好。就低年级数学教学来说, 如果整天让他们埋在练习题里, 学生肯定会厌烦, 我把题目延伸到了课外。加法学到一定的时间, 学生会产生一种骄傲自满的心态, 认为自己学好了。这时我布置了一道算式题, 让每个学生至少统计家里的值钱的物品不下于100件, 价值都在百元以上的, 看看谁是富豪!学生当场就问:“老师, 我家里没有那么多值钱的物品啊!”我说:“回去先把你妈妈的衣服统计一下, 看看多少就知道了!”学生都嗷嗷叫起来了!第二天回到课堂, 我老远就听见学生讨论的声音, 有的学生统计的好, 物品的清单一目了然, 价格标注明了, 总价十分准确。有的学生只统计了小件, 如最大的楼房没有统计上, 还有的忘记统计汽车!经我一提醒, 学生马上又给自家的大件物品估价了!有的把家里的物品一一列举出来, 价码也清楚。我想通过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明白, 数学学习不光在课堂, 课外也非常多,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学习的内容随处都是。学生的兴趣被调到起来了, 我布置专项数学学习:算算妈妈身上穿的衣服多少钱?爸爸的是多少钱?自己的是多少钱?这些题目的设置,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让他们明白了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三、小学数学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数学的正真意义在于社会实践, 如果不去实践, 那就失去了数学的意义了。很多教师往往热衷于书本知识的灌输, 这种抹杀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做法我是非常反感的。因为这样的教师不把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放在心上, 时刻想着分数, 自己的绩效工资。这可能现在基础教育的通病吧, 是教育制度的弊端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就要克服这样的弊病, 来实现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实施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比如, 学生背会了乘法口诀后, 我就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课, 让他们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班级要采购一些生活用品, 拖把3把, 脸盆2个, 毛巾5条, 香皂2快, 水桶2个, 这些东西的价格不尽相同, 各个商店的价格不一致, 我要求学生把高台城里每个大超市的价格都写清楚, 计算出哪家的便宜, 哪家的贵,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新乐超市的便宜, 便宜的原因是质量次, 不如其他地方的结实耐用!这样实践的结果, 让学生明白了好货不便宜, 便宜没好货的道理。还有, 班级里需要一些物品来布置学习园地, 请同学们帮助老师预算一下, 哪个商店的价廉物美, 必须有真凭实据。放学后, 学生马上去查问了, 第二天很多建议放到了我的面前, 我都没有想到学生的实践这么详细, 而且价格非常的准确。所以, 教学的方法千千万万, 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有限作用下一篇:智能组卷系统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