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通用12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篇1
小学数学听课活动反思
我们需要这样的“融错教育”
――――听华应龙老师的“猜想之后”
当孩子们的作业出现错误的时候,您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是置之不理告诉答案,还是劈头臭骂一通“这个我已经讲过了,你怎么又错了”,还是细心地给他讲解。 华 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给我们的启示很大,他的课堂就是从孩子们的两道题着手让孩子们猜想与思考。学习材料是进行数学探究、发现数学事实、提炼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好的学习材料,不一定新颖醒目,但必定贴近学生。“学生的错题导入”是孩子们喜闻乐见、极其熟悉的“平常事”,这样子的导入孩子们会很快的融入到课堂。
这几天我也刚好在上关于数方面的教学内容,我上的是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没上这个课之前,我视乎觉得这个很简单啊,比起以前的进退位要简单多了,而且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也能很快地对例题说出答案并且迅速地说出解题思路。然而当课堂作业本和口算纸改完以后,我一肚子的气“怎么这么简单的口算题,只有这么几个人对呢?”我马上把这个原因归在孩子身上,是不是学校最近的艺术节一搞,孩子们都没心思做作业了。自己在位置上静静地坐了一会儿顺便随手翻着孩子们的作业,我发现不是孩子们没心思做作业而是我老师的责任,我没能及早地告知孩子们哪几类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
第二天我就跟孩子们讲今天老师要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请你们来分析一下他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当一回小老师。当我出示第一组题
“4+7=11,40+70=111,400+700=1111”,同学们马上一顿大笑,“你们笑什么啊?”“错了。”“你有没有想过怎么会错的呢?他怎么会想到这个答案呢?”“他找到了前面的加数是有规律的,所以他们的.答案也是有规律的就是加1”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了,“回答得真好,你是不是这样子想的,”我反问了一下错掉的同学。接着我就和孩子们正确地分析这道题该怎么做,你可以后面的0划一划先不去考虑,把它简单的看做是4+7=11后面再加上0就是110,“在加、减法中你可以前面划1个0后面计算完了加1个0,但在乘法和除法中是否也可以这样子看呢?”同学们一听到我的问题就开始议论了,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我只告诉孩子们是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等你们学上去以后就知道了。这是一组数据另一组是“9800-500=4800”“谁分析一下他的答案”“他把这个5当做是千位上的5了,这个5是百位上的应该和8进行计算”我还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活的常识我说你能不能穿你爸妈的衣服啊,孩子们当时是一笑了之,但我想留在他们心底的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了,下面我还举了好几个孩子们犯的错误我们一一地加以评判在纠正最后我还请学生总结了我们刚才的错误。通过这样子的十几分钟,我发现孩子们后面的计算错误就少了很多。
通过这十几分钟的谈话,我觉得比做很多练习都要好。有的时候放慢我们的脚步,细细地观察孩子们的错误也是很好的。
★ 同课异构听课体会
★ 中班活动反思
★ 活动反思中班
★ 中班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 初中英语听课反思范文
★ 《金色花》听课反思
★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 中班清明活动教案反思
★ 《半截蜡烛》听课反思
★ 小学英语听课反思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篇2
一、经历探究过程,让经验有效积淀
经历是获得基本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学生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需要和探究性学习联系在一起,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简单的周期问题》把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观察若干个物体有规律的排列,发现并描述排列规律,还要根据周期规律对后续排列作出判断。这些内容与任务,能激发探索规律的热情,提高发现规律的能力,培养遵循和利用规律的态度。教学按“初步观察周期排列现象———深入研究周期规律———根据周期规律作出简单判断———回顾探索规律过程”的线索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初步观察周期排列现象”环节,教材呈现一幅情境图,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都有规律地摆放着。摆放的顺序(即周期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比较醒目,容易看出来。通过仔细观察与比较,体会“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三种物体都是一组一组地排列的”,“同一种物体中,每组的排列完全相同”。学生获得的这些体会,就是对简单周期现象的初步感受,表明他们已经进入研究周期规律的学习状态。
“深入研究周期规律”环节是探索活动的重点所在。先研究盆花的排列规律,再研究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盆花的排列规律是重中之重,对它的研究会影响对彩灯、彩旗的研究。研究盆花排列中的周期规律,应该明白把几盆看作一个周期,同一周期内是怎样排列的,应该培养表达规律的习惯或能力。
彩灯的排列规律、彩旗的排列规律,虽然比盆花稍复杂一点,但有探索盆花排列规律的经验为基础,困难不会很大。通过提出问题“彩灯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放手学生独立探索、自主交流。关于彩灯的排列规律,应该找到“4盏为一组”“每组都是红灯、紫灯、绿灯、紫灯的顺序”。至于彩旗的排列规律,应该找到“4面旗为一组“”每组都是先两面红旗、再两面黄旗”。彩灯与彩旗的排列规律都可以选择适当的办法表达出来。
因此,精心设计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高质量地经历探究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二、经历反思过程,让经验有效内化
“经历了”不等于“真正获得了”,反思体验才能加深认识。经历同样的过程,凡是加强反思体验的,学生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般较为深刻、细腻、全面;反之,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是肤浅、粗糙、不完整的。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认识分数》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上的材料,找出了“1/2”:
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提醒: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把谁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老师再追问:为什么这些图形不一样,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我们找到的都是1/2强调: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任意一份都是这个图形的二分之一。
这样,引导每一个学生进行自主反思,特别是“为什么这些图形不一样,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我们找到的都是1/2”的这个追问,更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整理所获取的经验,把获得的新经验内化到自身的经验系统之中。
三、经历应用过程,让经验有效深化
学生获得的经验需要在具体的应用中逐步深化,教师要想把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就要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将储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转化为技能,实现由储存知识向探究知识、由再现知识向创造性解决问题转化,并让学生通过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实现这种内化。而数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丰收的果园》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结束后安排的一次场景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同时能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方位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在原来的教材中只是一道思考题,而现在是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放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一节课的教学。教学素材是将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的棱进行2等分、3等分、4等分、5等分……再平均切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方体的特征等相关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中,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篇3
一、在范例中挽回偏失的目标
当前教学重视的是“师引导、生主导”的师生共读共悟的课堂,在讲究教学效率的今天,这种课堂是否实在有效?笔者认为班级授课制中最具效益的形式并不是师生共读共悟,而是师生间能力的传承,即教师通过示范等显性动作,把操作方法、操作技能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操作、学会提高自己操作效益的方法,并在操作中学习。
1.明晰操作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也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决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此,教师备课时应仔细推敲每一个操作活动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有没有更理想的操作素材和方法替代;推敲进行每一个操作环节的时间是否恰当,有没有浪费时间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数学课堂操作的本末倒置,使课堂操作活动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操作的目的,仅仅就操作而操作,没有作出相应的比较与提升,对于部分优生来说,他们可能会自觉地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知识的优化整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引导。如果教师在备课之时已有明确的目标,最后就会追问一句:“都是增加一件衣服,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学生的思维即被导入更深处,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2.明确操作要领。
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室里马上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乱而无序,学生多数面对桌上一堆材料无从下手。因此,在操作活动开始时,特别是在低段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方法,明确操作的目的。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感知摆图形,先摆一个,再摆同样的几个,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目的是要求大家摆相同的图形,随着学生图形创造力的迸发与多种算式的出现,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学习素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操作要求明确到位的重要性。
3.明示操作步骤。
操作程序的恰当与否,对操作目标的达成也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操作程序设计得好,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不当,则会削弱目标的达成。如“毫米的认识”一课,教学安排要从整厘米的测量到不足一厘米的测量,再到几厘米、几毫米的测量。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假如打乱这个顺序的话,那么教学就不会顺利进行了。
二、在引领中走向高效的课堂
学生的数学操作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能力和解决方法两个方面,分析能力的形成、发展与儿童的语言、社会成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避免运用简单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法,力求客观地把握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水平,为学生搭建递进的阶梯,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模型,提高数学能力。
1.恰当选材,提升课堂操作活动的活力。
笔者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内容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更加适合学生呢?就材料性质来看,教师要考虑的是选择实物、图片,还是数字卡片进行操作;就材料展示形式来看,教师要考虑的是选择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还是复合的材料;就材料的呈现主体来讲,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操作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教师都能细致考虑的话,相信教学效果将截然不同,反之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教学“观察物体”时,有教师选择了约10厘米左右高的玩具恐龙作为素材,请学生观察并回答:(谁)在恐龙的(哪)边,看到了(什么)。教师期望的是如同教材那样,在恐龙前面的学生看到了它的正面,后面的学生看到了它的背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然而每位学生的回答都不止一个答案,令教师措手不及,问题就出在材料的选择上。因为所选材料较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增添了多余信息,造成了教学干扰。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改进:选择高达80厘米左右的布娃娃,放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学生按前后左右分别坐在布娃娃的四个面,使每个学生只能看到布娃娃的一个面。而在第二节课中,则以提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由一个面的观察拓展到多个面的观察。如此循序推进,既保证了第一节课中知识技能的扎实落实,又做到了有所发展、有所提升,且兼顾了优生与潜能生的学习现状。
2.顺序渐进,呵护课堂操作活动的活力。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提倡进行版块式的教学,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部分环节合并教学的尝试,在操作活动中也往往如此。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书本的主题图把长、宽、厚三个长度的测量合并在一起,其本意不言即明,想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但在教学中却出现了意外。复习米与厘米之后,教师请学生取出书本,测量书本的长度、宽度、厚度,并把它们记录在书上。学生每人都取出尺子进行测量,个别学生测量时尺子的一端没对准0,或测量时把尺子放在书本中间量长度,有点倾斜了。约五分钟后,教师请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可想而知。随后教师只能操作演示,重新测量一次,得出正确的答案。从中可以看出,这节课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另一位教师分下面步骤进行教学:(1)复习米与厘米,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2)师问:“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试着估一估,然后再测量。”在这里,教师既复习了几厘米,还借此机会纠正了学生的测量方法。(3)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认识毫米(对于会的学生来说则是加深认识),知道1毫米有多长,并进行生活举例。(4)练习测量不足1厘米的物体的长度。(5)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在操作过程中,把对数学课本长、宽、厚的测量逐步推进,难度逐步提升,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学生既在疑惑中进行了操作,又在操作中得到了提升。此外,操作的细化,使课堂教学经济高效。
3.反思内化,增强课堂操作活动的活力。
操作除了为本身的操作技能服务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建立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的直通桥,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但在实践中,教师不是缺失了操作语言的运用与培养,就是缺少了内化过程的进行,导致操作成效低微。因此,在课堂操作中,教师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地提出自己的方案,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活动,以明晰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让学生把思维活动的结果直接作用于课堂操作。如教学“二十以内进位加法”时,一位教师教学9+6,请学生尝试操作,再指名一位学生进行反馈演示。一生把6根小棒中的1根取出来,与9根小棒捆在一起,然后再把一捆与剩下的5根小棒放在一起。随后教师引导:“谁知道他为什么这样摆?你能指挥老师来摆一摆吗?”除了操作语言本身的训练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是在运用操作语言深化操作内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把6分成1和5,明晰了算理,真正建立起小棒与计算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篇4
《制作活动日历》教学反思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介绍并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年历,在学生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有关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合作制作年历做了必要的准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引导学生标注特殊日的活动中,让学生知道了一些重大节假日,同时在学生说出个性化特殊日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已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于操作过程的问题,我没有掩饰,而是及时对操作问题进行评价,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的制作能力、想象能力都没能充分发挥,导致在制作上用的时间过多,后面的环节显得仓促。在分工合作时,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一些学生无所事事,到处游荡。这都与我的预设不足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克服这些缺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幼教教学反思-中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5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邀请卡参加音乐会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一些简单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自己去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简单图形的排列特征。第三个环节让幼儿掌握复杂一点的图形的排列规律和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对于一个经验不足的我来说,有很多不好的地方要进一步完善:设计的内容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偏简单,这要求我要去更多的了解幼儿现在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在幼儿操作前应给予说明,让幼儿明白各种操作材料的主要用途和操作过程,操作中给予指导,可以让幼儿相互检查所做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操作后要给予评价,评价时要围绕这个活动的目标来进行,这就需要更加明确活动目标;一些细节的东西也不容忽视,准备工作也要做的扎实。
中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6
1.注重操作和游戏的趣味性
皮亚杰认为:智慧发端于动作,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学习序数,不是仅仅满足于幼儿掌握了序数词,而应注重让幼儿在积极操作的过程中,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因此,在活动的设计上,我注重通过操作和游戏进行巩固,并尽可能多的考虑趣味性。“小动物排队”、小动物住楼房”、“翻花片”等一些列的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师幼互动良好。
2.关注序数词的掌握
序数词的掌握是序数教学的重点,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充分抓住幼儿注意力集中的关键时间,结合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学习使用序数词正确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较好的把握活动重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2。
3.利用标志直观地说明判定物体位置的方向
我们知道,物体所处的位置与判定的方向是有关联的,因起始的方向不同,物体排列的位置也不同。但是,中班幼儿对于“左右”空间方位的判别还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注重运用手势、标记或箭头标志等辅助指导语,帮助幼儿直观形象的理解“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开始数。在游戏巩固环节,我为幼儿提供了带有标记的操作板,很好的解决了因为幼儿座位方向不同导致左右方向的变化问题。为幼儿的操作和自我检验排除了干扰。
二、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1.要进一步引导幼儿区分基数和序数
在序数教学中要引导幼儿区分基数和序数。我知道要抓住这个要点,但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困惑。经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在“翻花片”的游戏环节来突破。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请从红旗的标记开始翻出2个红花片,把从右边开始数第二个花片翻过来。
数一数,红花片有几个?(3个)从左边开始数红色花片排第几(第三)?
通过这样的操作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有几个”是问东西一共有多少?“第几个”是问物体排在第几个位置。
2.要进一步渗透物体排列位置的相对性
序数判定中的相对性:即物体排列的位置不变,但对于其所处位置的判定会因为起始方向的不同而改变。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从星星的标记开始数,小狗排哪里?(第二)
从月亮的标记开始数,小狗排哪里?(第四)
为什么小狗一会儿排第二,一会儿排第四?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 篇7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举办数学建模培训班, 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开展该项活动的过程中, 有值得肯定并继续坚持的做法, 也有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提高数学建模的竞赛水平, 在认真学习兄弟院校开展这项活动的经验之后, 对这几年来的数学建模工作进行了梳理与反思。
1 对数学建模的充分认识和了解是搞好这项活动的前提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通过抽象和简化, 使用数学语言对实际现象的一个近似的刻画, 以便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通过开展数学建模, 数学的语言被应用到实际问题, 而实际问题的对模型分析的特殊需求又往往对数学的理论提出新的挑战。多年来, 数学教育教学主要着眼于数学内部的理论结构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没有着意讨论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构造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将数学分析的结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大势所趋。为此, 高职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数学”转变为“用数学”, 必须让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同时, 向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建模实践中, 看到了数学与专业、行业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因而, 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会增强。
2 深化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搞好数学建模活动的基础
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 对高等数学教学产生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可以尝试通过深化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从竞赛场引入到高等数学课堂, 在教学中融入专业的思想与数学建模的方法。高职数学教学, 不能仅仅关注数学理论知识的灌输, 而应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与能力的教学;教育学生会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要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如何提炼数学问题, 以及用数学建模思想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刻苦钻研, 努力拼搏。针对专业的实际应用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大胆改革, 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大量专业实例, 结合学生特点, 大力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课堂上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分层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 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应用水平。课堂上, 教师在讲授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理论时, 给学生创设与专业或实际问题有关的问题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 构建“实际问题—合作讨论—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教师讲评”的数学教学模式, 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数学教学与行业、专业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3 正确选择培训教师是搞好数学建模活动的关键
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培训教师, 在保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该院主要是选择青年教师中学历、学位层次较高的专职教师承担这项工作, 鼓励他们钻研数学建模的有关知识, 摸索数学建模的特点和规律, 探索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技能技巧, 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几年来, 该院先后选择5名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参与数学建模培训活动、指导学生数学建模比赛, 由于这些教师基础知识扎实,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特色鲜明, 再加之, 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学习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能与学生很快打成一片, 所以,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另外, 在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中, 一方面, 注意吸收计算机和有关专业课教师参与其中, 强强联手指导学生;另一方面, 还重视“走出去, 请进来”, 从2012年到2014年, 每年都选派2-3名教师参加本省和国家组织的数学建模培训活动。学院还先后聘请西北大学、西安航空学院等院校3位数学建模方面的专家教授来校讲课, 指点该院数学建模培训工作。所有这些, 在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2013年该院分别组织开办了数学建模培训班, 组织学生参加学院数学建模比赛, 然后从中选择优秀选手利用暑假进行建模专题讲座和适应性训练, 就经典数学模型问题给予讲解与讨论, 再组织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4年, 在我们的积极倡导下, 学院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 有3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学习, 在学院比赛的基础上, 遴选了10个代表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近年来该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012年, 该院组织4个代表队,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 其中2个队获得陕西省一等奖, 1个队获得陕西省二等奖;2013年, 该院组织8个代表队参加全国建模竞赛, 其中1个队获得国家二等奖, 1个队获得陕西省一等奖, 3个队获得陕西省二等奖;2014年, 该院的10个参赛代表队中, 2个队获得陕西省一等奖, 5个队获得陕西省二等奖。
4 灵活运用教学原则是提高数学建模培训效果的核心
教学原则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在数学建模培训活动中, 必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1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活动
高职院校招收的是参加高考的最后一批录取学生, 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数学基础较差, 进入高职院校后《高等数学》课程学的也不是太好, 面对这个实际, 在数学建模培训中, 把工作中心放在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所以, 我们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建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上, 放在数学建模方法的训练上, 放在建模思路的开发上;突出培训重点, 拓宽培训内容;调整讲授时间, 拉长模拟仿真训练, 让学生学习了解怎样用数学对实际问题组建模型, 以及如何求解数学模型。
4.2 教学相长原则, 是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关系的准则
正确的做法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及主动性, 并使之紧密结合。数学建模培训中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精讲多练, 学生能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探索, 效果显著。通过数学建模培训活动, 不但使学生学到一定知识, 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 明确了数学在专业实际中的应用, 而且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青年教师必然多一些, 因此, 注重运用教学相长原则至关重要。
4.3 理实一体化原则, 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是突出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它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检验知识, 可以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教学环节相对集中。
为了开展好《数学建模》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院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 投资60多万元, 建成了数学建模多功能实训室, 从根本上解决了《高等数学》实验课和《数学建模》选修课的教学需要, 也满足了广大数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5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数学建模的根本目的
在实践中, 能够直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是很少见的, 而且对于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面对实际问题中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现象并从中抽象出恰当的数学关系, 然后对所建立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在建模中, 除了涉及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外, 它还需要涉及到各领域各专业的相关知识, 需要参与者的收集信息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知识扩展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数学建模时要根据参与者对实际问题的理解程度、研究的目的以及数学背景来完成这个过程。
数学建模的特点是面向实际, 方法多样, 知识综合, 思路开阔, 思维创新。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 我们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 努力寻求适合高职数学建模的培训方法。一是培训内容与生活、专业相结合, 突显数学的实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积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方法,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培训各环节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除了课堂教学外, 教师还给学生课外安排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建模问题或撰写数学小论文, 组织开展数学建模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 让学生亲自实践, 深入探究。
摘要:数学模型是架于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之间的桥梁, 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从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高职,数学建模,反思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组编.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
[2]戎笑, 于德明主编.高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7 (第3次印刷) .
[3]姜启源, 谢金星.数学建模案例选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1) :9-11.
[5]周小强, 李新平.谈数学建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刊, 2008 (32) :169.
[6]崔永新.“数学建模”在高校数学课程建设中的重要角色[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4:13.
[7]何旭.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探索学生素质的培养[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71-73.
[8]张清华, 杨春德, 沈世云.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S1:121-123.
[9]安徽燕, 孙华娟.数学建模在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1 (21) :163-192.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教学 师生
一、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学理念概述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是新课改对所有学科提出的共同要求。首先,它意味着学生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知识为探究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引导式;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新课改后的教学更加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权威,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互动;再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包容学生犯下的错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简单地指会做数学题,而是懂得数学符号的含义、懂得数学概念和以及术语的含义、能够在新旧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连结、善于运用新学的数学知识思考问题、具备复习总结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来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习得基本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技能的同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以活动为主的数学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强调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尽可能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甚至是直观的知识,使艰涩的数学学习成为生动有趣的物质化活动。相比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张讲台,教师讲学生听,几乎没有教学活动,新课改提倡为学生提供在数学活动中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真正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存在问题不仅仅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通常人们在分析教学问题时侧重从教师方面找原因,其实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态度的问题。在任何时代任何阶段,都有少数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对学习一事得过且过,虽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受多因素影响的,学生自己的心理特征及爱好还是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用功学数学。
2.学习能力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找不到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无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自我监控,甚至不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没有掌握什么。比如一些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知道“勾三股四玄五”的规律,却忽视了这一定律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3.学习习惯的问题。初中正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和固定的阶段,数学是一门需要学习者勤加练习,多思多想的科目,然而许多学生不愿复习巩固,仅满足于完成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随着新课改而更新。一些中学数学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轻车熟路,即使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部分观念和做法,但行为惯性还是使教师仍然沿用着传统教法,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新课改倡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仍然停留在“一对多”的传统班级授课模式,认为分组会造成纪律混乱,探究会降低学习效率以及浪费课时。
2.教学目标定位狭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即学生要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课改还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然而许多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局限于“考什么教什么”,致使三维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3.对数学教材的处理呈现两极化。同一本教材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情的学生来说,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教师只有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对教材进行适当创新创造,才能发挥其功用。当前数学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存在两个极端的问题,一是处理教材太随意,不顾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
三、解决数学教学活动问题的对策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却也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环绕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事件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的现成的素材,数学教师只要善于发掘生活中有趣的、学生关注的物体和事件,就能轻松地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只有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二)发挥教学智慧,合理使用教材
针对上文提出的教材处理呈现两极化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坚持“教材只是特殊的例子”的理念,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按部就班地讲教材,那么这样的教师是缺乏创造力的,又怎么期待这样的教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新课改强调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要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主要就是通过紧密联系学情,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的方式。另一方面,即使发挥创造力也要切实遵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教材是编写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精心编写出来的,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数学教师只需在遵循教材知识顺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发挥创新,便可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三)遵照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遵照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与严肃认真的解答,对学生的错误要有包容和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其次是以三维教学目标为准绳,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及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再次是精心设问,减少无效或低效的提问。教师提问的方式决定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低效或无效提问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思维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学生的思索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将学生引领到新的高度。
总之,随着“新课标”实施的逐步深入以及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亟待提高,尤其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在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会美.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2).
[2] 安淑华、吴仲和. 怎样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J]. 人民教育,2007(11).
[3]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本节活动中,我试图打破以往以看和听为主的数学学习,组织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与材料充分接触中,动手动脑,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 中班的孩子对数字已经不陌生了,认识很多数字,包括数字6。本活动引导幼儿在认识数字6的基础上,通过形象的比较活动,感受6的形成以及5和6多一少一的关系。并在活动中设计了练习点数的游戏,通过点数排列不规则的物体再次感受数字“6”的存在,调动多种感官配合,加深幼儿对6的相关感知。
活动目标
1. 喜欢动手操作,乐于动脑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游戏,提高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学习6的形成,感受5和6多一少一的关系。
4.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游戏学习6的形成
活动难点:通过比较,感受5和6多一少一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猫头鹰、小鸟、小虫子卡片人手一份、王冠、“有问题”的小红花每人一张
2.多媒体课件
3.在桌子上贴好的左手边标志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鸟儿比赛的图片。
指导语:“今天鸟儿们举行了一场家庭成员的比赛,国王说,来比赛的鸟儿们都要排好队,看看谁家里来的人数最多,谁就获胜了。我们看一看都是谁来比赛了?”。
(二)教师组织幼儿从上到下按顺序观察图片,并依次提问“从上往下数第一排是谁在排队?来了几只?能用数字几来表示?第二排呢?……”
二、初步学习6的形成,感受5添1是6。
(一)提问:“如果下面再来鸟儿排队的话,该排几只了?为什么?”
(二)教师小结:每一排的小鸟都比前面的多一只,所以这一排应该是5只小鸟添上1只,是6只。5添1是6。
(三)教师请幼儿拿出猫头鹰的图片,并发现问题。 指导语:“小朋友们所有比赛的小鸟都排好队了,你们觉得谁获胜呢?为什么?因为猫头鹰来了6只,6是这些数字中最大的,所以猫头鹰赢了。现在,猫头鹰都飞到了小朋友的筐子下面请小朋友们从筐子下面,把找你领奖的猫头鹰请出来吧,每个小朋友一张哦!哎?小朋友们发现什么问题了?每只猫头鹰都戴上王冠了吗?”
(四)指导语:“王冠有几个?少几个?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办呢?”请幼儿动手操作并表述。
(五)教师小结: 5只王冠添上1只王冠就和猫头鹰一样多了,5添上1是6。
三、听音、看数取物,进一步感受5和6少一多一的关系。
指导语:“现在每只猫头鹰都有王冠了,请小朋友们把6只猫头鹰送回家吧。小朋友们帮助猫头鹰解决了问题,猫头鹰请小朋友们去数字城堡里做游戏。
(一)看数取物
指导语:“现在,老师先看看小朋友的小眼睛亮不亮,看看老师会在这些数字中把谁挑出来。老师挑了数字几,请你拿出几张小鸟卡片,一张一张在蓝色小圆点后面摆成一横排。睁大眼睛,仔细看哦。”
(二)听音取物
指导语:“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的小耳朵灵不灵,老师拍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到几下,拿出几张小虫子卡片来,摆在小鸟卡片下面,一一对应起来。小耳朵仔细听,老师要拍了。”
(三)请幼儿动手操作,想办法把小鸟卡片和小虫子变得一样多。
指导语:“请小朋友看一看,小虫子和小鸟一样多吗?小鸟有几只?小虫子有几只?小鸟比小虫子多几只?小虫子比小鸟卡片少几只?想让它们变得一样多,怎么办呢?自己动手摆一摆。”
(四)教师小结:5只小虫子比6只小鸟少1只,5比6少1。6只小鸟比5只小虫子多1只,6比5多1。想让他们一样多,再添1只小虫子,和6只小鸟一样多,5添1是6。也可以6只小鸟飞走一只,就和小虫子一样多,6去掉1是5。
四、教师总结,巩固5和6的关系。结束活动。
(一)教师分发小红花,并根据“有问题”的小红花进行总结。
指导语:“小朋友们在数字城堡里玩得开不开心?老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这么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老师也很开心,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朵小红花。可是小朋友们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把它变成一朵真正的小红花呢?”
(二)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5片红色的花瓣再添1片红色的花瓣,就变成6片红色花瓣的小红花了。5添1是6;还有的小朋友说,6片花瓣,去掉1片黄色的花瓣,就变成5片花瓣的小红花了,6去掉1是5。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现在我们动手变一变,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来把它变成真正的小红花。
(三)组织幼儿将变好的小红花收好,带回班里去。
指导语:“变好小红花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回班吧,跟听课的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篇10
2013年4月28日,我们几位新教师在陈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听取了实验中学王丹群老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吴月娟老师《分式》这两堂数学课。两堂课听下来应该来说收获颇多,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想上好一堂数学课真的不简单。下面就这两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听了王老师的课后,感觉到了不愧是名师上出来的课。整堂课,全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回答问题十分积极,而且印象中在回答一道数学题时,班级同学更是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趋势,特别是在上讲台动手操作由两块全等三角形纸板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时候,班级同学积极出谋划策,最后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3种方法。我觉得王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肯定是非常注重学生这种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来达到教学效果。很明显往往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新教师还是无法驾驭,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尽量的多试试看。
整堂课,王老师还时不时的让学生来述说概念,这样一个是可以巩固概念,第二也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多说,教师尽量的去引导。那么我感觉我现在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经常自己在讲,学生听,其实这样一堂课下来自己讲的也累,学生听的效果也不好,哎„„就像师父说的要不断去改进啊!还有王老师讲题目前很注重学生的思考方向,其实方向,思路对了,这道题已经做出了一半,我记得王老师在讲题前经常会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用这种方法,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好处,那么我觉得这样的“为什么”问题多问问,多加一点追问,这道题目的价值就出来了。我现在上课就缺乏这种有效的引导和追问,自己讲的多,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大,长此以往,学生可能就有一种依赖思想,会觉得反正老师还没等我思考完就会说,我思不思考作用不大。
王老师上课的语言也是我要努力去学习的。她的语言非常风趣,幽默,会把一个枯燥的知识点说的很有意思(顺势而上)。还有她上课的时候会经常下讲台,特别我记得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时她会走到其身边,用非常亲切的语气引导,这样一来我觉得那个学生也减轻了压力感,接下来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从而也让这些学困生努力的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去靠拢。总之王老师的课听下来感触真的非常深刻,我同时也学到了在数学的选题上要多思考,多斟酌,其实一堂数学课的题目不必多,要精,王老师充分运用原题来进行变式,一个知识点多重运用,实在是绝啊!!印象深刻的还很多,其中王老师的教学用具很丰富,全等三角形纸板,几何画板技术更是得心应手。这些统统都需要我去学。
吴月娟老师的课也有很多亮点,整堂课下来教学过程很清楚,知识点讲的也很到位,很有条理性,这点是我最需要去改善的。上课的教态很好,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活动 篇11
一、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
教学反思实质上是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反思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理性的回顾和剖析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评判与自省的过程。教学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顾课堂,而是挖掘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剔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和思维方式,对存在的问题通过重新设计、改进方案以解决。
1.反思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上战场一样,无准备的队伍肯定要吃败仗的。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必要条件,就是备课。备课是是上好课的前提,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备课仅仅是个形式,没必要那么考究的;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教案备得十分简单,有的甚至在书本上画几个记号就算是备了课。教材虽然简单,但其内涵却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与拓展,从而透彻理解思维流程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好课率与详案率呈正比。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把别人的优秀教案拿来抄就行了。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决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也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就行了。此类教师迷信旧教案,以旧代新,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必定上不好课,教学质量必定差。
2.反思教学设计。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来表示的,而教学目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甚至可能无法实现。例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到苦思不解时,不启发他;不到有所领悟时,不启发他。但要注意应使学生思考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有的教师经常这样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深刻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还是教师讲解与点拔的不到位,或者是教师的期望值过高等等。
3.反思教学中的闪光点。所谓“闪光点”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是师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的成功表现。对教学过程中达到或超过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鸣、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升华,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每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不一样的:或许是巧妙新颖的引入;或许是流程的深入浅出;或许是学生思维的创新;或许是学生在拓展中活动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只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随机生成精彩的环节,就会使之成为课堂画龙点睛之处。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不仅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提高教学效率和师生互动的合理性,更能为以后教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反思教学中的缺点。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好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回顾、剖析、梳理,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抓住盲点进行反思。所谓盲点,就是事先没想到、估计到的情况。如一次没有成功的活动探究,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步骤烦琐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创造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师在课后应该将知识遗漏、重难点讲解欠佳、教学程序不尽如人意之处等原因找出来,想出解决的办法,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次要抓住习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通过练习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师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
二、学生总结反思学习环节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反思与反思记录的习惯,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去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反思学习,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使学生反思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总结反思是学习之母,在学习完一节或者一章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通过总结罗列知识点和一定的习题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判断选择、反省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分组或团体的形式上,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自我发现其原有认知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完成由疑难不确定到解疑确定的任务;在学习结束后,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的路径、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变间接的学习动机为直接的学习动机,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如,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反思本,剖析自己在课堂笔记、作业与考试中出现的一些思维缺漏与盲点,及时更正并写下自己的反思。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篇12
分析其原因:小学语文学习过于“文本化”, 过多的文本学习, 过多的作业操练, 天天应付着考试, 然而老师也无形的被应试教育所束缚, 平时猛抓教材, 应付考试, 往往因为力不从心或者没有多余时间, 忽视了语文的实践活动。于是, 淡化了语文本身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上结果是不堪设想的。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遭遇, 必须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 我抓住本班学生好动, 好奇, 好实践的特点和年龄特征, 给孩子们提供活泼的学习形式, 生动的实践机会、丰富的学习内容。
语文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的,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之前, 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大纲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 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 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 盲目、随意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 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 提高能力的过程。
新修订的《大纲》把语文实践活动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可以作为课外活动的, 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多数活动可以在课外开展, 课上适当联系, 如办手抄报;有些可以直接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 开故事会, 演课本剧。不论采取哪种形式,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 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 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角色——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和激励者。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中年级阶段, 我首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 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 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 选择具体的活动进行指导。我教的三、3班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 且乐于画画、唱歌、舞蹈, 爱表演, 于是我在众多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选定了自编自演小品或者课本剧的形式。主要是以下原因: (1) 学生感兴趣, 乐于参与。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周围发生的生活现象以及生活经验, 还可以联系教材内容, 根据课本的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 合作表演,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在课内进行, 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学了《蒲公英》一文, 学生们兴致勃勃, 课余时间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自编自演了课本剧, 还制作了简单的道具, 孩子们想象力丰富, 增添了其它种子宝宝——椰树宝宝, 凤仙花宝宝, 指甲花宝宝等, (利用练习册上的《种子旅行》的童话故事) 它们一起在风婆婆的带领下去全国各地旅行, 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结果有些不听劝告的种子被淹死, 学生就做出在水里被淹得透不过气的样子, 慢慢沉下去到不动;被干死的表演出没精打采, 耷拉着耳朵的样子;扮演茁壮成长的种子们的学生在那儿转圈, 高兴地跳起了舞蹈, 都生动活现的展现了出来。会让你眼睛一亮。不过, 别忘了在孩子们表演得好时给予奖励和激励的评价, 这是非常重要的。渐渐地, 我发现孩子们对语文课充满了热情。
我决定在本次主题队会前夕让学生自己设计以“我是快乐的小精灵”为主题的节目, 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都非常兴奋, 马上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去:有的出主意——诗歌朗诵, 小合唱, 舞蹈相声, 才艺表演, 走模特步等等;有的学生在写方面很能干的, 就开始写主持人的话;有的同学请家长写上了对全班同学活动的祝福。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参与。
学生有了表演的爱好和积累, 同时加强了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运用感情和丰富的动作, 我经常开展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会, 形式各种各样:自编故事会, 自绘连环画故事会, 音乐故事会等;朗诵会——课文朗诵比赛, 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诗歌朗诵会以及创作诗歌朗诵会等。小学三年级是习作的开始, 部分学生就因为语言平淡, 内容空洞, 那么, 我就抓住平时的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把自己在活动中所经历的和感受写下来, 丰富了孩子们的习作内容。
我经常看关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的论文以及教法, 吸取了别人的经验, 比如:办手抄报, 这是一种新颖的形式。手抄报的形式灵活, 内容丰富, 表现方法多样, 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 (如美术、摄影、手工、自然……) 学习结合起来, 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灵活运用, 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我试着这样做, 我决定抓住这次极好地机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指导学生制作一期"古诗专刊"。首先从这学期课本里的古诗入手,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三首古诗《山行》, 《枫桥夜泊》, 还有一篇文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分别写了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向学生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因为自己考科举而落榜, 当时心里很忧愁) ;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与反思06-01
小学数学研修反思06-12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08-13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14
小学数学学科工作反思12-01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08-27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反思08-2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策略08-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