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反思

2024-09-17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反思(精选9篇)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反思 篇1

数学导学案的实施带来的困惑与反思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导学案的应用,如温暖的春风吹进我们的课堂,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然而导学案应用于课堂给我们教学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一定的困惑,令我不断反思着自己教学中的得失。

一、导学案设计的如何有的放矢。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教师设计的导学案的深度和广度怎样照顾每个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如何努力配制一把万能钥匙,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知识链接的密码,是每个教师应该设计导案的关键,不然导学案在课堂上的实施不但不会让学生真正自主探究领悟所学的知识,反而还会另他们手忙脚乱之后依然茫然无获。我曾这样设计一节数学课的导学案,《一个数除以小数》: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这样的呈现形式学生陷入的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数学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开始学案给我的粗浅认识是简简单单学数学,先学后教,这与新课标的“创设生动的情境,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经历探究的过程、、、”可以很好的统一吗?曾经另我很困惑!如今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自己导学案的设计最终归原因是过于:枯燥,目的性不强,课堂上没有情景的设计依然是没有生机,学生的求知欲没有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依然是收益不大。怎么设计学案,同样在于你选择的设计方案。

二、导学案设计中让学生预习阶段如何灵活驾驭。

导学案实施环节中有自学新知的环节,可是面对当今社会孩子接触知识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局面,会使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教师还未教学生早就知道了的情况,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如何重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使课堂氛围和谐发展实现最终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呢?如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达到预习效果?这是我们亟待继续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学生“先知”不定“先觉”,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我在教学数学新授课,《三角形的面积》时,预习阶段正在有效进行着,突然冒出一位先知学生,高傲的说:“大家都会。”“早就知道。”“没必要探讨这些知识。”眼看着课堂教学就这样无味的结束,究竟如何让所有的孩子依然兴趣盎然的探讨下去?首先赏识学生会给他们求知欲灌输很大的动力,我抓住这一关键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了,我把这一切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说去评判、体会。你们觉得还有必要继续探究下去吗?” “我们试着用今天会了的知识解决以下问题?”接着我出示了“巩固题”中的一道有难度的题,学生被这一略有难度的题所困惑,于是重新回到预习阶段重新合作探讨,导学案在课堂实施中我们只要及时发现课堂上生的动态抓住切入点调适度整课堂环节,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效的进行,导学案的应用不是死板采用他人的经验和教条,而是自己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设计,迎合着自己学生的动态灵活实施。

三、在合作探究中如何有效完成教学计划

在数学“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预习课和展示课的不同课型,的确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很多发展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困惑无助,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在导学案实施的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了,导学案实施环节中新授课教师都采用了预习、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的份,因为很多知识在他们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根本看不懂,自学阶段也是走马观花跟着走了过场,真正学会的知识很少,这部分学生一般是默默地坐着不发表见解,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学习上及其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另外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的事,以此有正当理由说话的机会,说话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样使课改教师十分头疼。接下来展示交流更是谈不上他们会有自己的创新思维,这部分学生有一种蝙蝠跟着麻雀瞎飞得感觉,这样会使得整个班级学习两极分化更严重。怎样才能两头兼顾:即发展了好学生,又使后进生有所进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帮一帮你会更棒的 ”这个环节。这样调动了那些我学会了我要表现,这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欲,还引领了那些我努力也能学会的学困生的求知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凡事有利就有弊,通往课改成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应用“导学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探求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会反思,大胆挑战,踏实肯干,就一定能在教改工作硕果累累。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反思 篇2

一、导学案结构分析

1. 学习目标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 (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 、知识梳理、检测落实、课后反思等六个环节组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掌握情况, 我设计了了三个学习目标。如:

(片段)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旋转的定义, 理解并应用旋转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由实例抽象出定义的过程, 感受合作交流探究数学结论的体验。 (2) 利用旋转定义及其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并能运用图形旋转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完成有关旋转的作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增强探究意识和研究兴趣, 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体现数学之美。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因此, 目标的制定既要恰当, 符合文本教学要求和课标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 也要简明, 具有可检测性, 使本课内容的练习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2. 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应具有激活学生智能的条件, 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功能, 目的是扫清学习新知的障碍, 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 着重对于“图形旋转的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链接。如:

(片段) 【知识准备】

教师让学生通过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 使他们发现除了平移运动之外, 还有旋转运动。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出一些具有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从而引出课题———“图形的旋转”。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物体的实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动态演示生活事例, 展示了数学的美妙, 可以使学生容易进入情境, 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同时也为探究“图形旋转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 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要立足教材, 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具有指导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编写内容力求在30分钟内完成, 充分体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节内容的特点, 我做如下设计:

【案例片段】

1.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

把满足“绕一个定点转动、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角度”这两个特征的运动称为旋转。在平面内, 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 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重点突出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方向。

通过变式探究、反例辨析, 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 突出概念的本质。

4. 检测落实

教学过程中的检测部分, 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一练 (略)

二、使用导学案的反思

课后, 我的教学笔记上又有了新的收获。导学案的使用实现了以下几点以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1. 先学后教, 有的放矢;以学定教, 强化自学

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 引导学生全面地关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与关键所在, 能使教与学都有的放矢。先学后教, 能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能较好地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发问、探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 边学边教, 提高实效;讲练结合, 弥补不足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能根据学案内容在课外查找资料, 沉思默想、相互讨论、总结反思等, 它最终指向的不仅是某种知识的达成度, 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 反复阅读、思考、讨论, 做实每一个环节,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能力。课后通过导学提纲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检测与反馈, 讲练结合, 将“双基”落到实处, 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案”高效课堂模式是我校《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更需要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 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高维.学校教学改革的内在逻辑——基于“洋思”、“东庐”、“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经验的思考[J].江苏教育, 2011 (35) .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有效运用策略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导学案 有效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22-02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导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在新课改浪潮中的实践证明了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小学数学导学案的有效运用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研究课型,突出特点

从“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中孔子先生概括了学习的两种类型:“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即是新授课和复习课。我认为从学生角度出发,小学数学课不外乎仍然是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种,研究掌握每种课型的基本模式特点是应用导学案的前提条件。

1.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有三种基本模式:关于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如“米、分米、厘米的认识”一课;关于方法或理论的学习,如“商不变性质”学习课;关于应用的学习,如“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课。

(1)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

这类课立足于学生生活获得的生活经验,经过不断地提炼、改造、形成科学数学认识,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语言要素,其模式为“将经验认识概念化为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用情境或活动激活经验,开成一份可供讨论的难舍难分的认识材料;二是通过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认识中的特征进行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三是通过各种练习方式强化科学认识,消除经验认识中的干扰,完成学习任务。

(2)方法和理论的学习

这类课是演绎的形式化过程,从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思考,掌握稍复杂的数学知识,并在知识之间逐渐建构成一个小系统,达到对该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其模式为“从简单的数学知识演绎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复习知识性材料和程序性材料,形成课时的讨论材料;二是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抽象等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达到新知的认识;三是通过验证、练习、修正等方式的组织,达到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3)应用的学习

这类课即为应用题或问题解决,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以解决生活问题,其模式为“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大致的环节为:一是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准备;二是典型的情境认知,从认知情境的过程中形成典型的数量关系或模型;三是将数量关系(或模型)与数学知识融合,得到相应的结果,并形成能力。

2.复习课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系统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整理课;二是以灵活性为目的复习模式的巩固课(基本练习、变成练习、辨析练习等多种练习组成课堂过程);三是以增强知识的深刻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深化课(学生有些新的认识、新的数学感悟)。当然,这三种基本模式可以适当的组合,形成复习课其它变式。

二、突出过程,把握要领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多,学生年龄分布大,不同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众多的学习方式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的“法”就是课堂教学要领,就是正确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操作要领。

在小学数学导学过程中,我认为要突出三大操作要领:

1.充分自学。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所学内容。根据年段、内容、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写预习单,或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目标,在预习中学会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2.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不懂的互相讨论,让学生去学习自己需要的,即分享收获,解决疑难。一是小组内交流,二是组际间交流,三是教师重点点拨、提升。

3.训练提升。根据学科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各种练习,了解情况,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即差生保底,优生更优。

三、多层备课,科学使用

导学案的编写,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相当多的学校数学教师少,缺乏研究实力(特别是村小包班教学)等具体困难,在学案的编制中,县市级教研机构、学区联合教研、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及个人备课应形成整体联动,实现数学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县市数学教研组织全市骨干教师研究课标、教材的前提下整体集中编写形成电子文档的导学案,实行第一道把关。二是学区联合教研组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在全市形成的电子导学案基础上再搜集、再整理、再研究,进行二次备课,实行导学案的第二次把关。三是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在学区备课的基础上落实分散备课,进行导学案的第三次备课把关。四是教师个人应该在学校教研组研究备课的基础上,认真消化,整理电子备课信息,并积极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使用方式,实现个性化的自主选择,以更加切合自身实际,形成最后使用的学案。

四、逐渐积淀,正确运用

1.结合实际,善教善思。教师在使用学案时,一是要先形成电子文档,以便多次修改。二是纸质打印的文稿要有资料使用的痕迹,比如结合自己班上(多班学生)实际的二次备课的批注、课堂学习后的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以及围绕学案课堂教学叙写教育故事,以实现在学案课堂上的师生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反思 篇4

一、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材、《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行编写的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体现教育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正是建立在此目的之上,教师在一般导学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设计的包含目标引领、课前导学、课堂体验、巩固反思等模块的程序性、科学性的学习方案。通过“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2)实现“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学生在“探究性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升、课后巩固等环节的经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3)教师借助“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有机链接,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的指导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导学案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具体设计的教学方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高效课堂学习等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在教师的“导”上要求更高,因此,要特别重视探究性导学案的设计。为了有效发挥探究性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合性原则

诚然,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在发挥学生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整个初中数学的教材安排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就难以实施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实际的授课内容、课时的安排、学生的学情,确定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实现课堂学习活动收益的最大化。以初三一节“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为例:该课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在初二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有着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初三进行复习时确定了“构建全等三角形知识体系,全面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学习目标,因此该节课适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在设计探究性学习导学案时,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行总结“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树,包含知识点和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

2。情境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或生活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此,一份好的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应该从创设适度的、良好的问题情境开始,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层次性原则

创设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导学案设计的关键。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注意问题要具备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又要注意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具有层次性。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由易到难,梯度推进,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做好分层导学。设置的问题既要有利于学生打牢基础,又要有利于拓展知识,注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不看书解决不了教师设计的问题,看书看得不详细解决不了问题,光看书不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思考得不深刻也解决不了问题。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要注意:(1)问题要有启发性;(2)问题不宜太多,太细;(3)尽量不搭建“脚手架”,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不仅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更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设计每一步的学习环节时,教师都要想象自己就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提前预料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应对,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所以,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要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

三、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效果评价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效果如何需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因此,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当把效果评价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评价的方式不能单一,可以从课时检测、课后反思、过程表现等方面共同进行评价。考虑到有些学习内容需要在相互评价中真正理解,所以效果评价也应该包括互评这种方式。通过效果评价,可以使学生所建立的关于知识的个人意义经历了某种检验而变得更加清晰、明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应用中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提升学生对知识加工、改组、归纳的能力,使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理解所学知识。仍以初三“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为例,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上设计:“课后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2)自主进行纠错,并整理在纠错本上。”反思,既是一种思想,更是一门技术。只有经过对所学内容进行明晰且正确的反思,才能从解决问题的经历过程中,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提升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更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将实践和探究融为一体,不断提升个体能力。所谓“纠错本”,也叫“错题集”,是指学生在老师讲评完作业或试卷以后,把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错因分析,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探究性学习中的纠错,不仅仅是把做错的题目登记在纠错本上,而是在不断的积累中,进行错题归类,可以按知识点分类,也可以按解题的方法分类,从纠错的本身去探究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通过错题分类也可以促成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改变定势思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但是,这样要求的工作量就会很大,所以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才能有明显的收获。

四、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的收获与体会

1。重新定位了“导”与“学”的关系新课标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老师要真正成为课堂的指导者。那么,老师导什么?怎么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探究性学习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而老师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导学案,实现了对教材的总体把握,同时能基本预测课堂教学效果,使未来的课堂按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设计适合学生思考、学生能自己动手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老师的习惯以往由于过度依赖老师,学生连最简单的问题都懒得自己去解决,其实,不管是课本中的问题,还是课堂上延伸的变式,只要肯动手、动脑,学生都可以自主解决。使用探究性学习导学案,让学生明确了学生目标,对学习的总体内容有了整体把握,从心理上克服了对学习的恐惧。而且,面对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上的一个个分层设计的问题,学生由易到难,自然而然地有了成功的自豪感,当然也就会产生继续攻克问题的愿望,这样懒于动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导学案,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3。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收获探究性学习导学案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要求的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他们自身的价值都得到认同。

五、结束语

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篇5

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一、理清“导学案”框架结构及内部逻辑关系

1、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设计导学案

(1)一般以课时独立成篇

目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课时授课制”,学生的学习都是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导学案不能独立于这一组织形式之外,理应为学生的课时学习服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导学案。

(2)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 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

2、理清每课“导学案”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

(1)每课“导学案”的基本栏目之间关系

我们一般把每一课时的导学案分为以下栏目: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其中“学习目标”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灵魂,统领整全篇,其他板块均为其它服务,作它的子系统,因此,它在位置上居于篇首,编辑上应用不同字体和横线隔开的方式予以区别对待。导学过程、资源链接、课后作业栏目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因此,在编辑上这几个栏目既体现整体,又相对独立。

(2)“导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之间的关系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过程”是一篇导学案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导学过程”要实现导学功能,学生首先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其次,学生要知道具体可执行程序和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导学过程首先要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然后进行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把“学习方式”细化为学习活动中具体为可执行程序(包括学习指令或指导语言),把学习内容细化为在学习活动中的系列问题。

二、重点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

1、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

在教案中,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掌握来描述教学行为和目标程度,然而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实践中,我们办法如下:

(1)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关健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如《不等关系》课的学习目标:知道不等号涵义,说出不等式的意义,会用不等号表示常见的不等关系。其中“知道、说出、表示常见的”等词语既表示学习方式又指出了达标程微信公众平台:校长视野 微信号:xzsy365 每日三篇干货推荐!校长视野,精彩不容错过!

度。

(2)学习目标和“导学环节”大致对应《不等关系》课中学习目标与下面“2”中所列学习环节大体一致。

(3)学习目标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

我们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使导学案克服了过去习题超前布置的现象,减小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当然,目标确定的恰当是否致关重要,需要教研集体研究决定。

(4)学生重点概括目标中的重要内容

2、学习环节的设计方法

(1)“双命名”或“三命名”学习环节

我们把每课学案划分为3-5个大的环节,采用双命名方式,前面是学习方式,后面跟学习内容。如:在学习《不等式关系》课的命名如下: 第一环节“自主阅读—联系旧知识,认识不等号”,第二环节“指导学习——不等关系的意义”,第三环节“自主练习——列不等式”,第四环节“引导探究——在应用背景中列不等关系”,第五环节“归纳总结——不等关系回顾”;有时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也有一些采取三命名的方式。比如在学习《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课中的第一环节:“自主阅读——类比全等三角形相似条件,思考相似条件”,其中“类比”一词指明了学科思维方法。

(2)根据内容情况选择学习方式 导学案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实践操作、合作探究、指导学习、引导学习、归纳总结。

3、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与经验

1、指令、指导语言与问题任务的处理方法

(1)每一个活动前先指明学习的步骤,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2)在问题前用简短的学习动作词语概括并加标识。这些指导语言有:归纳、小结、猜测、验证、证明、例题示范、反思、提示、分析、观察、实验等。下面方框是“单项式概念”的一个学习活动。通过上面两种方式既清楚地展现了学习的程序,又较好地表达要研究的问题。

2.列代数式—观察并归纳共同点—写出单项式概念—阅读相关概念—勾画出关键词(1)火车以v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1.5时后火车行驶的路程是千米.(2)某校学生总数为x,其中男生占总数的,男生的人数为.(3)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高为h,则它的体积为.【归纳】以上几个代数式都是,这样的代数式叫单项式。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阅读】一个单项式中,其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一个数字是0次单项式.微信公众平台:校长视野 微信号:xzsy365 每日三篇干货推荐!校长视野,精彩不容错过!

2、问题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简答或解答的方式

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对考生独很难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应为问题思考留有空间

一是为问题它可以方便学生作解答之用,但更主要的意图是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既便是这些空白不需要作答,只有留有空白,才能给予学习者思考的空间,就象作画一样,留有“飞白”,才能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否则,学生在学案引导学生中不容易把握问题关键和重点。

4、每个活动应展现完整认知过程或思维过程

概念形成和原理探究的活动,应体现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例题示范活动,应体现分析过程,解答规范过程和反思总结方法或技能的环节;自主练习活动,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度较大又是重点的问题,应遵循低台阶、高密度、缓坡度的原则,步步为营,既展现问题的发展变化,又满足发展水平欠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探究活动,应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

三、导学案设计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与是集体的智慧。我们最开始编写的学案,经常出现一个作者编写设计的内容在教学中并不被其他教师采用。是由于缺乏集体共识:对用学案实现课堂导学存大分歧,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把握差导较大。后来,我们把编写学案的老师分成小组进行审核,对每一个教学目标必须达成共识。

2、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第一页为书的左面,第二页为书本的右面,当学生打开一节学案后将不另外翻页。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导学案的优缺点 篇6

八年级英语组

课改-----“减负增效,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号角吹了已久,导学案备课也风靡一时,一种全新的四环节教学模式“示—导—练—评”应运而生。课改,到底是改形式还是改效率?导学案到底起着什么作用?是减负还是增负?是增效还是降效?以前我们学校推崇的“优秀导学案”到底优势在哪里?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我们学校开始实行导学案教学,老师们纷纷效仿,我们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从备课研讨制作学案,我们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都设置成学生填空的形式,这样对学生自学起到了导航作用,然后当堂练习,课后检测,周周测等等均以试卷形式出现,确实方便了学生进行学习。

一.“导学案”的优点:

一).能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因为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二).节节课目标明确,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三).使得课堂更有序,更高效。

四).更好地体现了“学-研-考”这一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它一定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预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重点、难点以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导学案。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调控教学,将学生能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讲解,将个别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结合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生师评价等形式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容量,并可有效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导学案”的不足:

一)在导学案设计上,老师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甚至详细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而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目前,“学案导学教学法”主要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但从长远看,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它将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相关,那就是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材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三).课堂环节多,不利于自主发挥。尤其是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 四).优势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过多的展示的过程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如果没有老师的精辟讲解和引导,他们的思维能力很难提高; 五).格式化的导学案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 六).大量使用导学案,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收效与之不能成正比,有时甚至相反。

总之,导学案的设置,目的是好的:使学生需要在课前自己动脑筋独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收集各种资料,在这一过程中,达到预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付出的努力得到了恰当的认可,评价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功的体验就会像催化剂一样,让学生兴趣倍增,推动着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课改,不应单单依靠改形式,不是换了一套教材,或者改换一个形式就能解决问题的,要注重效率;导学案优点固然不少,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关键是怎么设计?怎么用?内容更重要,收效最关键。

三.拙见

如果要用导学案,我的主张有四个字: “少” “简” “ 精” “多” 一).少

导学案在量上不要泛滥,要精选题,少而精地出导学案。这样才不至于能使学生偏离其他科目而去完成个别科目,尤其是,学生认为作业完成就了事了,所以,像文科类的,非书面的作业,他们几乎不视其为作业。

二).简

在质上下功夫。导学案上不必要写得太多,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不应把思路统统设好,那样学生只能机械地、盲目地跟随着,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和初中生不一样,高中生阶段更有主见,不太喜欢别人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所以我认为要“简”。以“简”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思维方式。三).精

精心设计,精简过程,精化内容,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四).多

即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因为,一成不变的模式不但给学生,也给老师带来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产生兴趣,进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策略 篇7

在建构主义中, 对学习理论是这样论述的: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大师和专家的话不无道理。 原来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教、学生听, 教学过程纯粹是把教案搬到课堂, 没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其结果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分离。 新课改的要求是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 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善于探究,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人。

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结合教学实例, 就应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谈谈体会。

实施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手段, 导学案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 导学案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在应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中, 导学案设计得是否科学、设计得是否合理、设计得是否规范等问题都很关键, 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 也是衡量导学案在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是否明显的标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对高中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做了探究与尝试。

一、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1.导学案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根据自己的教案设计进行教学, 没有顾及学生听课的效果。 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教师一堂课的教学只是为了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不考虑, 所以教学效果一般。

面对低效的高中数学教学, 我们要抓住以生为本这个关键。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思维,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激发自主探索, 激活学生思维。 这样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学生才会由过去那种被动地学转变为现在主动地学。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 所以, 导学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从而实现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2.导学案要注重内容的贴近性

导学案是“导”与“学”与“案”的三者统一, 是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 “导”指的是教师的指导;“学”是学生的学习;“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也就是学生学习的教学思维引导模式。 导学案不是课本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简单相加。在导学案模式下, 主要是考虑学生学的主体, 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 导学案的设计内容和思路要贴近教材的新理念,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 贴近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3.导学案编写上要体现梯度性

如何让每位学生的学习都得到飞跃呢? 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务必要清楚每个版块知识设计与处理的梯度。 在编写导学案的实践中, 我加强了版块内容的精巧设计, 有效防止了教与学的分离状态。 我的做法是:一是教学要循序渐进。 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模式。 三是导学案中所选习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因地制宜, 因生而异。 导学案中的练习都备注有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标示, 每个试题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都有预测, 拓展练习的难易程度都很清晰,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高中数学导学案在课堂的使用艺术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罗增儒教授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都说过下面的意思:教学中师生互相合作, 共同协调, 才能激发课堂的能量与活力, 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在高中数学课教学中实施导学案教学, 我是这样做的:

运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 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体现了教学的新教法, 导学案的运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也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 运用导学案能否激活现在的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成为运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例如, 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章节内容时, 其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步:自主学习

课前引入:在上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先讲一个有关概率论起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紧接着让学生自学导学案, 自学内容—学习目标—问题思考。

首先是明确学习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和频率的稳定性, 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对学生进行必然与偶然、特殊与一般的辨证观的教育。 其次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

第二步:合作探究

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 通过课前检测—课堂探究等教学环节, 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这时候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 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本着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 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对共性问题集中解决, 讲深讲透。

第三步:反馈训练

反馈训练中的练习设计应突出层次性, 要有启发性, 问题的设计要让优秀生从中尝到挑战激情; 让普通学生从中得到激励;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使所有学生都从中得到一定的收获。

导学案在设计上要体现学生主体性。 如何衡量导学案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学生就是检验的试金石。 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当老师讲解教学内容, 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互动, 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自己讲课, 我穿插利用大脑风暴法, 集感、听、读、说、练于一体。

教学即科学, 教学是艺术。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做实做强导学案, 积极改变教法, 有效转换角色, 这样数学课堂一定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赫.试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3.

[2]罗柳.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浅探[J].成功 (教育) , 2012.24.

[3]周明华.数学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学数学, 2010 (2) :33-35.

简析对初中数学导学案的认识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突出重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60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着未知和困难,有的教师也觉得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力不从心的问题。明明有的问题已经对学生们讲过无数次了,然而学生就是一副迷茫的样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要想更好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关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初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并不十分复杂,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导学案的合理运用去安排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复习这三个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们解决他们学习道路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简单有效,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法去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一、突出教学重点

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数学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不能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将过多的数学知识杂糅在一堂课内,学生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吃力,而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也会显得比较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更好地去设计运用导学案,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导学案中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抓住关键部分,条理分明的去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数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在导学案中强调课堂中所讲解知识的主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数学教师在导学案中不能较好的进行规划,详略得当的将数学知识展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迷茫。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初中数学教师在导学案中应该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堂数学课中的导学案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标注出来,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中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推导出这个数学问题正确的答案。如果在导学案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将课堂中将要出现的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凸显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较好的抓住教学的重点,容易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可能使教师的教学进度落后,出现这种情况是十分不好的。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就需要在导学案中比较清晰的提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求教师注重在导学案中有技巧的引入新课。数学课堂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教学中也遵循了这一规律,通常是先讲解容易的数学问题,再讲解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导学案中如何有技巧的引入新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在导学案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过往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这种方式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快速的参与到新的教学情境中来,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突出教学的重点,还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注重将要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延伸。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数学的知识也是一望无垠的。就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来说,在进行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后,数学教师还可以有步骤的为学生设置更高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更加多样化的一元一次方程。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笔者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是不可断层的,初中数学的教学可以为学生以后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即便是初一、初二的数学内容也可以为初三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初中数学教师在导学案中也应当突出这一点,数学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能够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注重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了需要在导学案的设计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是不一样的,数学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注重分层教学,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训练学生。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齐,有的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比较高,那么针对这部分的学生,在导学案中数学教师就可以给他们布置难度较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水平比较差,那么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降低要求,为这些学生设置符合他们水平的基础练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比较大的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数学这门课程的导学案设计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避免拔苗助长,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对此多加注意。

除了分层教学这种方式外,在使用导学案时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注重学习的评价。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比较信服,在学生使用导学案后,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励。激励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挫越勇。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使用导学案应该与学生共享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预习,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熟悉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经过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导学案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前后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温习旧的知识,做到新旧知识两不误。在这一过程中,导学案作为一种联系新旧数学知识的工具,检测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浅谈导学案的预习环节 篇9

导学案是教师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而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教学材料。

我校新课改工作在全县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导学案的使用,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当然我们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也在积极不断地探索自己的模式。下面我就英语学科导学案预习环节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1、预习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预习题要面向全体,由浅入深,如果题目要求都较高,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能获得经过自主学习之后茅塞顿开的成就感,因此,预习导学环节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经过预习、动脑之后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预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布置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了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预习题要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心所在。根据需要,布置预习时可将新课中的重难点设计在其中,针对性强能直接体现预习的有效性。比如上述例子中任务③就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前批阅学生的预习导学时,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对新句型的掌握达到何种程度可以一目了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进度。

3.预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因此,我们在设计预习题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比如词汇的预习是新授课必须的预习题型,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注音标写中文,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其他题型,如连线、猜意、填空、纵横字谜游戏等,预习效果会更好。

4、预习题的设计要便于检测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在心理上是希望获得教师肯定性的评价的。对于所布置的预习作业,教师应巧妙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根据需要加以检测。例如:要求预习生词,注音标、写中文,那么课上可以抽学生朗读生词,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和鼓励;预习要求掌握某知识点,课上可以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示范讲解。布置的预习作业只有在课堂上体现,学生才会重视,预习才会更有效。如果作业繁冗拖沓不便检测,那学生会反感这样的预习作业,效果也就不理想,因此预习题在设计时要注意设计成有利于检测的题型。

二、预习导学环节的题目类型

1、词汇的预习

①注音标、写中文。这种题型比较简单,借助词典基本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经常使用学生会感到枯燥。

②连线。可以是词义配对的连线,也可以是单词与图片的连线,或者反义词连线等等,同样能达到词汇预习的效果。

③填空。把生词设计在句子中,让学生完成句子。这种题型对部分学生来说有点难,但我们可以给出生词的首字母以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学生取得预习的效果。

④纵横字谜游戏。把生词设计在一张字谜表格中,写上一些提示字母,旁边列出生词中文或者英文释义,让学生根据提示在字谜表中填入生词。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题型,但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题型也偏难,因此可以在调节学生兴趣时选择性地使用。

2、语法的预习

①找规律,得结论。这是在语法预习中常用的题型。比如预习一般将来时态时我会这样设计:观察下列句中的黑体字部分,然后总结规律:a.I will go to Shanghai tomorrow.b.She will visit her uncle this Sunday.c.My mother will write a letter to my sister this evening.d.My classmates will have a picnic if it doesn’t rain tomorrow.总结:一般将来时的谓语动词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们在经过认真观察之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②改错。这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题型,在预习了新的语法后,要求学生把句中的错误找出来并加以改正,很多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③中英互译。在预习了某个语言点之后,有时采用这种形式检测

学生自学的程度,但对半数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较少采用。

3、阅读的预习

①是非题。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句子对错,如遇错题要求学生改正。题目有直接能从文中找到的句子,也有通过上下文才能判断的句子。②回答问题。先设计几个低难度的yes/no questions,然后是几个wh-questions,最后一题设计成开放性的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 What can we learn from„? What’s this passage mainly about? 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更高了一步。

③找主题句和支撑句。常用在预习科普性或议论性的文章,包括找全文的或是某个段落的主题句,并且找出相应的支撑句,这对理清全文的思路很有好处。

④填表题。常用于叙事性文章的预习,比如按时间的顺序填写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按人物角色填写不同的言语思想行为等。⑤填空题。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完形填空,相对难度较高。预习的题型是随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而不断改变的,教师只有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更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任务,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使预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 预习导学是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环节,它让自主学习有了落实,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让学生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知识的使用价

上一篇:竞选班干部演讲稿范文下一篇:砂石料项目合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