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数学导学案

2024-09-17

用好数学导学案(精选12篇)

用好数学导学案 篇1

课堂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在探索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 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由自主认定目标、预习导学、运用能力训练、小结与反馈、教 (学) 反思等五部分组成, 教师通过导学案放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 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因而, 导学案被誉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导航仪”.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导学案“导”的功能往往被弱化了.如何更好地让导学案发挥其“导”的功能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导流程, 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基本过程

高效课堂的学习流程, 被确定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反馈拓展”三大环节.因此, 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 要以“先学后教, 以教导学, 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在导学案中完整清晰地体现这三大环节.三大环节清晰了, 学生就可以自主展开学习.

不同学习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不一样.“自主学习”侧重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以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展示交流”侧重于解决疑难问题和不易决断的问题, 以集体学习方式为主;“反馈拓展”侧重于对所学内容的检测和矫正.所以要以独立学习方式为主.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克服自己的依赖思想,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投入数学课堂学习.

二、导学法, 让学生明白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 教者可以依据“三维目标”以及易错知识点, 精选典型例题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掌握解题技巧, 开拓解题思路, 归纳解题方法,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学法不但要贯穿始终, 还要贯穿点面.贯穿始终, 就是导学案的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 应贯穿在导学案设计内容的各个模块, 构成一条清晰的学法线.贯穿点面, 就是不但在每个模块, 而且还要在每个问题都能体现出一定的学法.学生掌握了学法, 才能说具备了学习能力, 才能触类旁通.

三、导目标, 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三维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 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和获得过程.因此, 在编制导学案时, 要善于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问题是实现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 教者要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问题的呈现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要有利于学生分层探究, 要便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进行设疑、质疑和解疑,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导练习, 让学生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 并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导学案中的练习内容, 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内容突出学习的重难点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疑点, 反映社会热点, 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设计.在练习问题设计时, 应注意多设疑, 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提高认识并增强学习能力.

练习的侧重点设置, 不同年级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高年级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当堂完成, 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 又能给老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以便于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 给予指正.“题型”的选择应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合理设计、恰当安排.

五、导思维,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发展思维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要善于通过精心设计来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通过设计一个个有机联系的问题, 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通过思考而“水到渠成”地获得知识和答案.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 标新立异, 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要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目标明确而专注, 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通过适当点拨, 教会学生怎样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 一堂数学高效课堂的成败, 关键在于导学案的编制的, 而导学案编制的成败, 关键在于“导”得好不好, 妙不妙.因此, 我们只有在“导”上多下工夫, 才能避免导学案变为“教案”、“学案”、“考试卷”和“笔记本”.

摘要:导学案是数学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模式.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五导”.导流程, 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基本过程;导学法, 让学生明白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的学习方法;导目标, 让学生明确明晰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导练习, 让学生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习的知识, 并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导思维,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发展思维.

关键词:导学案,流程,学法,目标,练习,思维

用好数学导学案 篇2

一、平均变化率:一般地,已知函数y=f(x),x0,x1是其定义域内不同的两点,记△x=x1-x0,△y=y1-y0=f(x1)-f(x0)=f(x0+△x)-f(x0),则当△x≠0时,比值y

f(x0x)f(x0)

例3求函数y=

1x

在区间x0到x0+Δx之间的平均变化率。(x00)

称作

x

x

函数 y=f(x)在区间 [x0,x0+△x]

练习1在求平均变化率中,自变量的增量x()

A.x0B.x0C.x0D.x0

练习2 设函数yfx,当自变量x由x0改变到x0x时,函数的改变量y为(A fx0xB fx0xC fx0x D fx0xfx0

二、典型例题

例1 求函数y=x2在区间[x0,x0+△x]上的平均变化率。

例2设函数f(x)x21,求:

(1)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自变量的增量x;(2)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函数的增量y;

(3)当自变量x由1变到1.1时,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方法总结:求函数平均变化率的步骤(1)求自变量的改变量△x=x1-x0

(2)求函数值的改变量△y=y1-y0=f(x1)-f(x0)=f(x0+△x)-f(x0)(3)求比值 yf(x 0x)f(x0)

x

x

例4 在曲线Δ y

yx

1的图象上取一点(1 ,2)及邻近一点(1+Δx,2+Δy),求Δ x

课堂检测

1、函数f(x)=

1x,则f(x)在区间(1,1+Δx)的平均变化率为().

(A)-1

(B)-1-Δx

(C)

11x

(D)

11x2、y2x1在(1,2)内的平均变化率为()A.3B.2C.1D.0

3、在曲线y33

2x的图象上取一点(1,32)及附近一点

1x,y

y2为(),则

x(A)

3x3

1(B)

31312

x

x3

x

(C)

x3

(D)

x3

x4、求函数f(x)x2x在x1附近的平均变化率

用好数学导学案 篇3

我校思品科老师以《通过改进学习评价机制缩小初中生思品知识认同度与实施度差距的研究》课题(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学C类课题)研究为指引,科组全体老师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编写了蓝天校本教材《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导学案大量情景素材来自学生生活的蓝天校园、海珠区、广州市,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使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导学案部分案例: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导引】略

【自主预习】略

【思考探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情境一:2002年,在庄严的国徽下,海珠区人民法院代表再次接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荣誉表彰,成为广东省唯一两次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称号的基层法院,被打工者和困难群众誉为保护神。

问题1:海珠区人民法院力争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你对“人民”如何看法?

答:

问题2:根据课本回答法官们努力为之服务的全体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哪些人?

答:

【思考探究】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06年9月18日,广州市蓝天中学黄永晃校长作为凤阳街第七选区代表候选人在与选民见面会上回答选民提问,这次选举所需的场地、经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妥善的安排,保证选举顺利进行。从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凤阳街的选民们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黄永晃校长代表民意当选为海珠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问题1:以上情景再次证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

问题2:请结合上述情景说说什么是公民权利?其中什么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

一位祖居凤阳街的美籍华人回国探亲,他带着小孙子看到街坊们选举人大代表的场面,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家呀!”小孙子拉着他的手说:“爷爷,你也投票吧。”

问题3:请问这位美籍华人能投票吗?暨此谈谈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答:

【知行合一】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系列——第一课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要求:根据自身经历或通过新闻时事观察到的具体案例,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出相关评论。(侧重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案例)

活动过程:

《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学生学习的知与行合一。第一步,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的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体现生活的学习方案。我校思品科组全体老师每人承担课本一部分内容,在个人认真备课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不断修改《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教师个人在使用导学案过程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调整导学案,上完课后,老师及时反思,进一步改进完善导学案。第二步, 实施导学案:上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根据导学案要求,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主干知识,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个人尝试完成导学案提供的思考探究问题,在预习中完成导学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开始上课,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精讲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主干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研讨、以求解决;接着让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探究的成果,老师根据不同问题进行点评、归纳。教学过程老师要关注不同水平、不同态度学生的学习差别,也要及时运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第三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知行合一栏目的作业,指导学生参与体现知识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做好观察者与行动者的角色,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效果。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

如何突破初中思品课教学的难题,让学生学习思品课达到知行合一?多年来我校思品科教师进行了探索。

我校思品科老师以《通过改进学习评价机制缩小初中生思品知识认同度与实施度差距的研究》课题(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学C类课题)研究为指引,科组全体老师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编写了蓝天校本教材《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导学案大量情景素材来自学生生活的蓝天校园、海珠区、广州市,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使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导学案部分案例: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导引】略

【自主预习】略

【思考探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情境一:2002年,在庄严的国徽下,海珠区人民法院代表再次接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荣誉表彰,成为广东省唯一两次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称号的基层法院,被打工者和困难群众誉为保护神。

问题1:海珠区人民法院力争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你对“人民”如何看法?

答:

问题2:根据课本回答法官们努力为之服务的全体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哪些人?

答:

【思考探究】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06年9月18日,广州市蓝天中学黄永晃校长作为凤阳街第七选区代表候选人在与选民见面会上回答选民提问,这次选举所需的场地、经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妥善的安排,保证选举顺利进行。从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凤阳街的选民们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黄永晃校长代表民意当选为海珠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问题1:以上情景再次证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

问题2:请结合上述情景说说什么是公民权利?其中什么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

一位祖居凤阳街的美籍华人回国探亲,他带着小孙子看到街坊们选举人大代表的场面,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家呀!”小孙子拉着他的手说:“爷爷,你也投票吧。”

问题3:请问这位美籍华人能投票吗?暨此谈谈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答:

【知行合一】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系列——第一课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要求:根据自身经历或通过新闻时事观察到的具体案例,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出相关评论。(侧重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案例)

活动过程:

《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学生学习的知与行合一。第一步,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的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体现生活的学习方案。我校思品科组全体老师每人承担课本一部分内容,在个人认真备课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不断修改《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教师个人在使用导学案过程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调整导学案,上完课后,老师及时反思,进一步改进完善导学案。第二步, 实施导学案:上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根据导学案要求,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主干知识,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个人尝试完成导学案提供的思考探究问题,在预习中完成导学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开始上课,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精讲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主干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研讨、以求解决;接着让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探究的成果,老师根据不同问题进行点评、归纳。教学过程老师要关注不同水平、不同态度学生的学习差别,也要及时运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第三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知行合一栏目的作业,指导学生参与体现知识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做好观察者与行动者的角色,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效果。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

如何突破初中思品课教学的难题,让学生学习思品课达到知行合一?多年来我校思品科教师进行了探索。

我校思品科老师以《通过改进学习评价机制缩小初中生思品知识认同度与实施度差距的研究》课题(海珠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学C类课题)研究为指引,科组全体老师经过多年教学探索,编写了蓝天校本教材《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导学案大量情景素材来自学生生活的蓝天校园、海珠区、广州市,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使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导学案部分案例:

第一课 第一课时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导引】略

【自主预习】略

【思考探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情境一:2002年,在庄严的国徽下,海珠区人民法院代表再次接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荣誉表彰,成为广东省唯一两次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称号的基层法院,被打工者和困难群众誉为保护神。

问题1:海珠区人民法院力争成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你对“人民”如何看法?

答:

问题2:根据课本回答法官们努力为之服务的全体人民在现阶段包括哪些人?

答:

【思考探究】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006年9月18日,广州市蓝天中学黄永晃校长作为凤阳街第七选区代表候选人在与选民见面会上回答选民提问,这次选举所需的场地、经费均由政府相关部门做了妥善的安排,保证选举顺利进行。从充满活力的年青人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凤阳街的选民们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黄永晃校长代表民意当选为海珠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问题1:以上情景再次证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

问题2:请结合上述情景说说什么是公民权利?其中什么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

一位祖居凤阳街的美籍华人回国探亲,他带着小孙子看到街坊们选举人大代表的场面,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家呀!”小孙子拉着他的手说:“爷爷,你也投票吧。”

问题3:请问这位美籍华人能投票吗?暨此谈谈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答:

【知行合一】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系列——第一课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主人翁意识。

活动要求:根据自身经历或通过新闻时事观察到的具体案例,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出相关评论。(侧重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案例)

活动过程:

《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学生学习的知与行合一。第一步,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的主干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体现生活的学习方案。我校思品科组全体老师每人承担课本一部分内容,在个人认真备课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大家智慧,不断修改《我们身边的思品课》导学案,教师个人在使用导学案过程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调整导学案,上完课后,老师及时反思,进一步改进完善导学案。第二步, 实施导学案:上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根据导学案要求,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与主干知识,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个人尝试完成导学案提供的思考探究问题,在预习中完成导学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开始上课,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精讲本课的学习目标及主干知识,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研讨、以求解决;接着让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探究的成果,老师根据不同问题进行点评、归纳。教学过程老师要关注不同水平、不同态度学生的学习差别,也要及时运用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第三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知行合一栏目的作业,指导学生参与体现知识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做好观察者与行动者的角色,以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效果。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研究 篇4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主要是由“学案”和“导学”两部分组成。同以前的教案不同, “学案”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学以及学生的探究。它主要是以教师的学案为载体, 配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该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该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学习思路,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题, 从中发现知识的运用规律, 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在探究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双主动的模式

通过该模式的教学, 可以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重心从“教”转变为“教”与“学”相结合, 学生通过学案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这使学生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3.教学中凸显差异化的教学理念

“学案导学”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重点进行依次的划分, 主要分为基础性知识、巩固强化知识以及拓展创新知识。对学生采用梯度化、层次化的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 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 能力不断地提高, 减少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4.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 尤其是对于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 缺少思考“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激发欲望、鼓励自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突破重点以及总结升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导学形成融洽的发展, 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面, 使双向交流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学案,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对于学案的设计需要严格按照“一课时一学案”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习, 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向得以明确, 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学习更有目标性。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授课为例, 该内容是学生在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学习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可以举实际情况中的例子使学生生动地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在对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理解知识的意义, 同时学会判断两种比例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先教正比例的知识, 然后再教反比例的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两种量在变化中所存在的规律, 并将规律利用关系式表现出来, 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教师还可以将含有正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 在课堂中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同一个例子中去感悟和体会, 充分地掌握两种比例的应用。

2. 根据学案自学, 探究、思考学案的知识

教师设基础学案后, 学生可以通过对学过知识结构进行探究, 从而自学出新知识, 尽量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对教材的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解答,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解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需适时地发挥出教学主导的作用,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例如以“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为例, 对于学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课前尝试, 掌握基本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认识到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 能够在集合图中, 正确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它们的公倍数。

(2)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出基础性的练习题,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 充分、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时就能够很快找到疑难点以及重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快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 探究合作, 解答问题。在学案的自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预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 对于没有解决或者结论模糊的问题小组内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 不但能够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 教师进行精讲和总结,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以完善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放开手,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 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就放弃对学生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探究和讨论的过程, 教师需要进行引导, 同时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的争议以及错漏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给学生讲清讲透, 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以及修正, 这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才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到完善。

4.梯度设置练习题, 巩固练习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 在“学案导学”的课后巩固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 采取不同的巩固方式,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实施因材施教, 实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要求。教师应该设置基础巩固、能力拓展以及拓展探索三个层次的课后练习题, 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题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 使学生实现自查自纠以及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 从而有效地规划组织课堂教学。不管是从自身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 教师都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够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主要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精髓, 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于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当前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转变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学案导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莫清瑶.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 2010 (2) .

[2]陈占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3]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2 (5) .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导学案 篇5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数学的存在及数学的美,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从大量的实例中逐步丰富对数学的认识。

难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流程:

自主探究:学习流程:边阅读、自学、探究教材P1—P4,边完成以下问题,独立完成自觉检测,结束后立即核对答案,如有错误,回头再研;如理解不深、请教学长,直至深透掌握。

自学目标一:认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

问题1:观察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等指出它们都包含哪些图形?

问题2:用剪刀将如图所示的长方形沿着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并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或梯形,应怎么剪?

自学检测

1、请在下列数据中选择你的家到学校的距离。()

A、5千米B、5厘米C、5分米D、5米

2、根据下面每幅图中的横线和竖线,把你想到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展示任务

学习流程:先独立思考、实践,形成自己的结果。

教师批阅后,有疑问的请教组内同学。展示课前学科分配的任务:每个同学主讲一个任务。(主要认识、方法、思路)大家补充

自学目标二:从入学到现在,学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1、小学我们学了哪些数?

2、小学学习了哪些运算?

3、认识了哪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

自学目标三:数学对人类的贡献

请列举你认为数学对人类的贡献的事例。

自学目标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1、阅读数学家的故事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书本第六页和第七页的试一试)

当堂检测

1、要把面值10元的一张人民币换成零钱,现在足够面值的2元,一元的人民币,则换法共有()

A、5种B、6种C、8种D、10种

2、一件商品、先提价20%,然后再降价20%,则现在的价格与原来相比()

A、提高了B、降低了C、没有改变D、无法确定

3、小明从1写到100,他一共写了个数学“1”

4、猜谜语:2、4、6、8、10(打一成语)

5、按规律填数:1,1,2,3,5,(每条横线上填

一个数字)

6、在第十届“隆力奇杯”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中,8位评委给某选手所评分数如

下表:计分方法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和平均分作为

7、规定a※b=4×a + 3×b +1

(1)5※7和7※5的值相等吗?

(2)对于两个自然数a和b,若a※b=b※a,那么a和b有什么关系?

(3)运算“※”有交换律吗?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6

一、走进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的根基是生活,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教学的大背景,如果脱离了现实中的背景,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只有将这门课融入生活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本地区的教学改革中,结合学生和地区的特点,通过探索实践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设计“导学案”,即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学生的三维目标制订出本节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探讨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发展。在制作导学案时,首先我们要让一道题是一个“活”题,那就要教师设计导学案时提一些相应的问题,比如有几种圈法,通过这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等等,再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其中会碰到有一两道是没有数可以连的,细心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对老师说,老师有一道不能连,这时如果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那也就过去了。相反,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的探讨者,问一问那该怎么办,小兔子不是没有家了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有的说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还有的想出给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写上正确的得数,这样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设计分层次,关注到每位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教学的根本。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课堂。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认知高,有的学生认知低,那么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和制作教学设计时的最大难题,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有更多的关注,更多地关心这个集体,对他们要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多些偏爱、多些帮助,时常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哪怕是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东西,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我们就要把它全部发掘出来。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吃多饱吃多饱”,教师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在“导学案”中巧用开放性习题,实行弹性作业,增强练习的层次性,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情况,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既有坡度也有一定跨度,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后进生吃得消”,又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获得更多知识和需要。

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一堂课下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看教师表演,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用于生活中,是“死”知识。优质的高效课堂不仅让学生轻松学习知识,更让他们动起来,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有“课堂实践”这一栏,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和实践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有助于把教师从“语文要念,数学靠算”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项活动”为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平台,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使课堂丰富生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在生活中学习,避免数学课产生枯燥乏味、学而生厌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轻松学习。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更好地锻炼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评价学生,学生课堂上不同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应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算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即“条条大道通罗马”。

如何编写初中数学导学案 篇7

在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都有着这样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低起点策略, 所以导学案也要低起点. 这种策略对课堂三导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由于变简单了, 学生就可能学会, 而学会了, 学生便愿学, 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 学会—愿学—兴趣—愿学 —学会……相反, 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 就不愿学, 就会越来越没兴趣, 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不愿学—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才愿学才有兴趣, 学会了才是进步的动力. 俗话说: 欲速则不达. 由于学生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 学生有个转换适应的过程, 我们不可急于求成, 随意加大难度. 在我们教学中要从最后一名学生教起, 学生练习要从最基础的题目做起, 这样才可能“堂堂清”, 让人人学的会, 人人愿意学, 人人有兴趣.

二、导学案要有梯度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让学困生 “吃好”, 让优生“吃饱”, 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浅入深, 小台阶、低梯度, 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 发展自我.

三、导学目标要学生对学习有目标性

学习目标是为了给学生看, 而不是给老师看, 这一点作为导学材料编写者的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 要用学生化语言说明, 让学生一目明了, 要简单.要做到化难为易, 通俗易懂. 我们就以八年级上册正比例函数为例: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y=kx (k≠0) .

(2) 知道正比例函数是一条直线.

(3) 能够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4) 能够判断两个变量是否能够构成正比例函数关系.

简单、明了的学习目标, 学生一看就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对本节课的学习就有一定的指导性, 和可操作性,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我们一线教师编写学习目标时, 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及考试说明来准确制定学习目标, 更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通俗易懂, 要用学生的语言来定学习目标. 不能简单的教学目标来代替学习目标, 然后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一遍, 作为一件课堂开头第一环节.

四、导学案对导学内容要有指导性

导学提纲要像一条线索让学生带着这条线索一步一步的学下去, 那这条线索是什么? 说简单点, 就是围绕课本知识要点, 把数学课本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数学问题, 让学生把我们设置问题在课本找到答案, 以达到自学的目的. 以习题或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难度设置小一, 书本能找到的. 哪怕就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完成, 学生学的会就愿学, 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教师为贪图方便, 出的导学提纲, 其实就是一些数学练习, 对学学生自学没有多大帮助, 导致学生一看到问题就不会做, 学生没有兴趣做, 不爱学习.

五、导学案对学习要有启发性

中学数学有许多的定理和公式, 学生对学习一些公式和定理感觉像云里雾里, 要记住这些公式定理, 难度不大, 但要推导这些定理和公式, 那对学生目前的认知能力, 难度挺大的. 所以导学提纲设置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定理和公式要有启发性, 要从特殊到一般, 从原始的计算问题开始, 启发学生发现其内在的规律, 从而得出结论. 比如我们在上九年级上册的弧长与扇形面积公式中, 弧长L=nπ r / 180 和扇形面积S扇= nπr2/ 360 的公式, 为帮助学生记忆公式, 笔者让学生推导这两个公式, 也借用一些老师编写的比较有启发性的导学提纲, 对学生推导这俩公式有很大帮助. 如下以供参考.

自学教材P110- P112, 思考下列内容:

(1) 圆的周长可以看作360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

1°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

2°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

4°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

(2) 圆的面积可以看作360 度圆心角所对的扇形的面积;设圆的半径为R, 1°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S扇形=_____.

设圆的半径为R, 2°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S扇形=___.

设圆的半径为R, 5°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S扇形=____.

设圆的半径为R, n°的圆心角所对的扇形面积S扇形=____.

笔者认为:设置一些具启发性的提纲, 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演算, 对突破重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篇8

一、走进生活, 走进数学

数学的根基是生活, 这门学科它源于生活, 而又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课教学的大背景, 如果脱离了现实中的背景, 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 只有将这门课融入到生活中, 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本地区的教学改革中, 结合自己学生和地区的特点, 通过探索实践得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教学设计“导学案”, 即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两案合一, 在“导学案”设计中, 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 通过学生的三维目标制定出本节课的“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 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探讨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在共同中发展。在制作导学案时, 首先我们要让一道题是一个“活”题, 那就要教师设计导学案时提一些相应的问题, 比如有几种圈法, 通过这些物体我们还可以写出那些算式等等, 再比如让小朋友把小动物身上的算式与相应房子上的得数连一连, 其中会碰到有一两道是没有数可以连的, 细心的小朋友发现问题对老师说, 老师有一道不能连, 这时如果教师说不能连就别连, 那也就过去了。相反, 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共同的探讨者, 问一问那该怎么办, 小兔子不是没有家了吗?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改一下房子上的得数, 有的说可以改一下房子身上的算式, 还有的想出给小兔子重建一座新房, 写上正确的得数, 这样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而且还能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设计分层次, 关注到每位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教学的根本, 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 教师讲得再精彩, 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 那算不上是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到全体学生, 而学生的认知是有差别的, 有的学生认知高, 有的学生认知低, 那么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是不是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 是不是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 这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和制作教学设计时的最大难题, 对于“学困生”转化, 教师要有更多的关注, 更多的关心这个集体, 对他们要多些谅解、多些宽容、多些偏爱、多些帮助, 时长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他们, 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信心, 激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哪怕是与这门课程无关的东西, 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 我们也要他全部发掘出来。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吃多饱吃多饱”这类问题, 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在“导学案”中巧用开放性习题, 实行弹性作业, 增强练习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情况, 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既有坡度也有一定的跨度, 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既要使“后进生吃得消”, 又要使学习好的学生“吃得饱”, 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做“导学案”获得更多的知识和需要。

三、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传统教学模式是一言堂, 学生充当“听众”的角色, 一堂课下来就像看电影一样看教师表演, 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用在生活中, 是“死”知识, 优质的高效课堂不仅要学生轻松学习到知识, 更要让他们动起来, 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有“课堂实践”这样一栏, 来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和实践的训练,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训练, 有助于把教师从“语文要念, 数学靠算”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单项活动”为师生教与学互动的“双边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平台, 把课堂延伸到室外、校外, 使课堂丰富生动,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体验学习,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 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 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深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在生活中学习, 避免数学课产生的枯燥乏味、学而生厌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轻松学习。既有感性认识的一面, 又有理性认识的一面, 可及好地锻炼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 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进行评价学生, 学生课堂上不同的想法, 教师不要急于去评价, 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算法,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即“条条大道通罗马”。

利用学案导学,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篇9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为适应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在编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给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学案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应明确具体,避免出现盲目学习。

2.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1)引入时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正是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发他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在学习九年级《确定圆的条件》时,学案中设置问题:“一位考古学家在考古挖掘时,发现一圆形瓷器的碎片,你能帮助这位考古学家复原这个碎片所在的整圆,以便于进行深入研究吗?”此处的问题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迫切地想要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2)在难点处设置问题。

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每课的重点与难点,在这里设置问题,可以激活思维,帮助理解。比如还是在学习九年级《确定圆的条件》时,探索“经过一点、两点、三点,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学生往往对经过三个点作圆考虑得不全面,不容易想到要区分三点共线和三点不在同一直线这两种情况。因此,学案中设置了问题:“过一点可作几条直线?过两点可以作几条直线?过三点呢?”让学生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类比学习,化难为易。

3. 注意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

学案的设计还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原则,一方面注重落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关注能力的提高。比如设置开放题、变式题、必做题、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优秀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挑战,中等生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生产一批零件,甲组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组单独做要8天完成,丙组单独做要12天完成,根据上面的情境,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给出了如下答案:①甲、乙、丙三组合做多少天才能完成全部任务?(②甲、乙、丙三组做两天完成全部任务的几分之几?剩下的由甲、乙合做,还要几天完成全部任务?(③甲组先做2天,剩下的由乙、丙全做,还要几天完成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融入一个个问题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案是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重在学法的指导。不要在学案上把所有教学环节提前呈现在学生面前,否则课堂将会变得毫无悬念,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很不利。

二、学案的应用

1. 出示学案,学生预习。

课前,学生对照学案先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完成预习部分的问题,将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 教师导学,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导学方式:对简单易懂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自学;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应指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活动及时了解调控,一旦发现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或发现生成与预设的差距,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可能性》,学案中设计了一个摸球活动:在一个不透明盒子里放有4个黄球,6个白球。先猜想: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学生一致认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然后分组活动,每组摸10次。在学生充分活动后,教师问学生:“根据你们小组的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大部分学生都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有一组同学提出异议:“不对,我们认为还是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因为我们小组共摸到7次黄球,3次白球。”面对这突然出现的情况,教师应对:“是吗?我们把全班的结果都列出来看看吧!”把每组的结果统计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观察:“现在你们认为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计算一下看看全班总的情况怎么样呢?”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全班摸到黄球的次数是46次,摸到白球的次数是64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试验次数来考虑可能性的大小。学生通过多次认知冲突,最后一致认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同时也认识到,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不是不可能的,这正体现了概率的思想。课堂上,学生出现特殊情况是在情理之中的,教师不能无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应提高教学控制和引导能力,合理应对,兼顾预设与生成。

3. 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并用10分钟时间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指正。

用好数学导学案 篇10

一、数学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 突出抓“八点” (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 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会诊, 排除困难. 第二环节是集体研讨, 形成初案. 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 备课组其他成员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 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 进行比较, 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形成“初案”. 第三环节是完善整理, 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 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 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第四环节是教后反思, 形成补案. 授课后再进行交流, 对教学进行反思,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 形成补案, 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学案的实施以“学案导学”为主线

1. 预习形成

预习是顺利实施“一案四段”课堂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予以重视. 预习时,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自己学不懂的问题, 带到课上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解决. 学生只有预习好, 才能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应该说明的是:预习形成这一模块, 所用时间的长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学学习能力恰当地安排好, 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 只需要课下预习即可, 对于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 仅仅靠学生在课下预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一般在课下预习的基础上再在课上进行分组学习, 学习完再交流讨论.

2. 合作探究

预习形成后, 各学习小组根据分配的学习任务以及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形成小组内最佳的学习方案. 教师要适当地予以指导, 要面向全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探究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 以学生为主角, 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 探究不到位的, 其他学生补充, 补充不到位的老师进行点拨. 不同组的同学可以相互提出疑问并请求解答, 解答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既有知识点, 又有学生的能力点, 还有学生自己新发现的疑难点.

3. 成果展示

学生在展示他们探究学习成果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严密组织、扩大参与、合理调控、及时点拨、确保实效.对于只有部分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可采用现在很多科目比较常用的“兵教兵”的方法, 即在组内让优等生帮忙点拨学困生, 或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 如果学生讲得不完整, 达不到深度, 教师点拨、引导、升华, 若是学生讲错了, 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纠正.

在成果展示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走上讲台, 用自己的语言来“脱本”讲述, 不能直接“读”课本或参考资料. 展示任务的分配要放在预习形成后分配. 如果一开 始就分任务, 学生就有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 而对其他学习内容“视而不见”, 不能全面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4. 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 一般有“当 堂检测”和 “课后检测 ”两种形式“ 当堂检测”在课堂就要让学生完成 , 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 这种检测方法是最见效的. “课后检测”就是课后进一步让学生加深所掌握的知识. 简而言之, 其检测反馈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对于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 通过教师辅导或小组内帮助, 力求人人过关,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教学模式的感悟和自我反思

我校实施的“一案四段”教学模式的课堂, 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优化发展 ”的一种学习理念,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对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能够较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上动起来,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感觉还有一定的困惑或不足.

1. 起步难

在教改的开始阶段, 老师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掌握在四个模块中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点做起来比较持久, 比较辛苦, 也比较难.

2. 组织难

每个班总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预习形成阶段没有很用心去预习, 抄袭其他同学的学案. 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由于学习习惯、基础、兴趣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因素, 有时会出现学生偷懒、捣乱、说闲话的情况.

3. 监控难

在成果展示课上, 教师不能够准确控制学生展示成果的进度和内容, 有时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讲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在何时、以什么方式点拨, 不好把握.

4. 放手难

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探析 篇11

【摘要】 小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实现自主、积极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将“导”和“学”完美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手段,促进和提升学生充分掌握知识。我校在2015年9月开始了区级《依托导学案培养中小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方案。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75-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1]。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能力,使用导学案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导学案的设计特别重要。

一、研读小学数学课标

数学课标对教材做出了明确界定,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它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数学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数学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2]。在导学案设计时首要考虑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和编写的基本意图,明确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写是在以往学了哪些知识的延伸,为今后要学的知识打基础。

二、用好教材

在新一轮教材全面使用的背景下,要求这教师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转变,从旧的教材观向新的教材观转变。

1.确立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与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上该深思这些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整个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结果和实效?把这几个问题连贯的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意识联系起来。

首先我们得有目标意识。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目标是否合乎学生的自身情况,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其次我们得有资源意识。教材、教参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网络平台的动画、声音、实际视频情境等也是一种资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交流以及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解题形式也是资源。所以教师和学生将成为重要的、最自然的课程资源创造者。再次我们得有过程意识。在合作探究教学环节,学生相互交流的思维过程,在听与思的过程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发现异同,追求解决方法的最优化,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最后我们得有评价意识。及时的评价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体会學习过程中的快乐与成功。

2.树立新的教材观

在3月份听取了市教科所2016年数学学情测试研讨会(沙湾分会)关于五年级下册旋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教学。两位老师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处理教材,全面、直观、形象的阐述旋转知识体系。同时一个版本的、一个内容,却有不同的上课风格和效果,这充分体现老师还是热衷于改编教材,说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于“用教材教”意识的提升。用“教材教”即用好教材——尊重教材、用活教材——理解教材、活用——创生教材。同时用教材时注意把握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

三、做好学情调查

想要上一堂精彩的、高效率的课,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层次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怎么样?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他们通过自学可以掌握什么知识,预测学生在课上会提出什么问题?班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型还是沉闷型的。我们学校一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旋转》的时候,经过大家多次的讨论确定了这一课时的导学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我们把这个导学案带到其他学校借班上课的时候,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不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所以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切莫复制照搬。

四、选择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技能更为重要,在常见学法中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特别上加强课前有效预习的指导。因为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加收获知识的量。例如:对于数学上概念性知识教学,预习的时候先粗读一遍它介绍的是什么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去精读,抓住关键字逐字逐句认真读,理解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用不同的颜色的笔做好标记,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写下来,在课堂上的时候着重听不懂的一部分,对于他人的发言认真的听,在听的过程中借鉴别人的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课堂的合作探究环节,走到学生中去,看动手操作,遇上难题如何交流解决,对有困难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数学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要重点思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导学为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导学案设计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M].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2,1,1

浅议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篇12

一、“导学案”的基本概念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的编写也可以有学生参与,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根据这个定义, “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 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 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 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 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 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 “导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还起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展示、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二、“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 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 对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合理处理教材, 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导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 以便控制学习总量, 使学生明确目标,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 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 使学生意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 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 光看书不思考不行, 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看书, 学会自学.

4.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 一般学生受到激励, 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 在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 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 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做, 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 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 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这也是我们实施规范化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2.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分组讨论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 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 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汇总在一起, 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 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

四、“导学案”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课前发给学生, 学生预习时, 教师不要局限于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上, 要巡视全班同学的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 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2.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注意总结学习规律及“学后记”的填写;课后注意“导学案”的归类整理, 装订成复习资料.

4.“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 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总之, 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究知识.“导学案”利用一系列知识点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家庭伦理情感下一篇:UML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