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2024-07-16

数学文化数学教学(精选12篇)

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篇1

一、引言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一方面从互联网的诞生、迅速普及到网络文化的逐步形成,网络文化的触角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延伸,由于网络和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及互动性满足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摆脱束缚,驰骋思想,发展自己个性的重要空间,因而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已经被提高到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度,受到极大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其中科学技术和知识是当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数学科学作为科技文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地位。而伴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数学文化就构成了现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的数学就没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因此在各类院校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不仅可以普遍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修养,也是全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那么如何在校园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就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思考。借助网络这种现代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结合各院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文化及多年成熟的网络教育经验,使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中,成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数学文化在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数学文化狭义上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层面上的数学文化更多的通过数学具体的知识而体现,如数与数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具体学科。因此要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首先就要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即数学文化的内涵;而数学文化广义上则指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即数学文化的外延,这个层面上的数学文化从宏观上揭示数学的意义,数学不仅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一种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特殊语言,它的内容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学习数学文化这两方面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的力量,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掌握从数量角度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懂得人文价值又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群体。而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技术上的坚固根基。网络文化产生于网络,即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所以网络文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层面,另一个是文化层面。从技术层面上,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存在、发展和创新的物质后盾,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支持,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和发展,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发展,更不可能有任何一项网络文化的创新能够实现。因此要发展网络文化,本质上必须进行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只有这种技术的进步才能充分拓展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开发出更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基于Internet网络多媒体课件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使教育技术实现了一次根本的飞跃,也改变了全民的教育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拓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引导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在这种虚拟的校园环境下,使得校园网络文化迅速成长,学生们迫切需要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和高层次的网络文化产品,这种需求极大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网络教育迅速成为网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安全保障,例如有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抵制部分不良群体和不良信息的侵蚀破坏。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现代数学这一根本工具。因此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就必须意识到数学文化本身蕴含于网络文化中,网络文化根本的技术发展平台是数学和数学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更深层的内容是学习、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其次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入和完善。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面上,网络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就要提供充足的、高层次的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产品。而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最深刻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其精神产品能够极大地深化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可以从专业上给所有学生提供其工具价值和应用价值,还可以给人文学科的学生通过相对简单的数学内容体现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作用,提供他们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例如通过深入研究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经济、数学与文学、数学与史学、数学与语言的关系及数学与这些学科成功结合的案例,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马克思的“一种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的意义,从而满足各个层次上不同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的需求。因此,网络文化中的数学文化可以深化网络文化的内容,避免网络文化结构的浅层化,娱乐化倾向,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出充分的分析、思考、筛选、创新、思辨等科学理性认知的习惯。同时,网络文化中承载的数学文化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数学文化的普及根本在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功能提供了更广泛传播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网络对精力充沛、渴求知识的大学生来讲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知识及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改变了传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网络学习已经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而且各种知识,思想的碰撞,使得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知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更容易形成个性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因此通过网络更有利于在各个层面上传播数学文化。

三、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具体实现的一些想法

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是利用网络技术提供足够的承载数学文化的信息并提供充分交流这些信息的平台。随着近几年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引导,以及网络学院的建立,高校中一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关于数学课程的资源,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各门数学学科的网络学习系统,例如教学系统、数学实验系统、自测答疑系统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和学习数学,特别是在系统资源中普遍提供了相关学科的历史发展背景资料、趣味问题、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等,这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资料事实上极大地推动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数学文化活动的兴趣,促进了网络文化内容的深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同时我们看到,对这些资源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提高学习兴趣的角度而建立的,还没有提高到数学文化的层面来认识,因此进一步改革网络数学资源的内容,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各个数学学科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起到开拓、引导网络文化技术基础内容深入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在数学文化的文化层面上,其本身的内容和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网络上涉及不多,因此应该加快数学文化理论的建设,并加强数学文化网站、网络课程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学科观、社会观、哲学观、美学观、方法论上进行多层次的学习和讨论,发挥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理解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及其作用,使理工科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人文精神,使文科的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角度,对于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数学网络资源应加强开放性,特别是高校间应加强协作,扬长避短,实现优秀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共同构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此外,通过前期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与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微博、博客强大信息传播能力的认识,因此,期待有更多有影响力的数学科研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大家、教育家建立微博与博客,及时发表他们对数学的感悟,从不同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传播数学文化的理念。在网络平台上,除提供给大学生数学文化的广博信息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新颖的数学文化互动活动,目前这种活动仅限于小部分院校开展的数学文化节活动,能否有更多的院校联合起来,开展这方面以致全国性的网络数学文化互动活动值得尝试,亦可以借鉴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上社团并开展丰富的网上社团活动。例如结合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文化等课程组织网络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在网络文化中注入新的科技的内容,同时引导和支持校园其它类型社团的网络化。

总之,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它更是构成现代文化及其重要的因素,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恰相辅相承,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并且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中一种年轻的文化形式,只有融入了数学文化才能够反映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够成为一种深刻的、理性的文化。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深化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摘要:数学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将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 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问题, 从而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并抛砖引玉地讨论了如何通过网络技术结合大学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较完善的网络数学文化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网络文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数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南基洙.大学数学文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数学文化数学教学 篇2

摘 要: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数学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寻找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加深数学体验,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欣赏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体验;数学文化

什么是数学文化?有些教师可能觉得这个名词很高深复杂,但是,数学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界定,使数学文化内容非常广泛,它就包含在我们日常数学学习之中。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文化。很显然,这是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数学。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秉承数学课标的要求,非常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教材努力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课程的魅力。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单一传授变得更加多元化,学习方式也由枯燥被动转为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无论教材、教法、学法都更加注重体验性学习。让孩子们在多重体验中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努力践行新的教育理念,使数学文化的价值在数学学习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重视数学史,激发情感体验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了数学公式、定义、概念的死记硬背和知识生硬地应用。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学生自然没有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现在,教材更多的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感受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数学知识的帮助,有必要通过探索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教材介绍了很多古代数学研究的成果,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探究所得,早在数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已经由古人研究得出,更加激励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愈加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数学教科书对数的产生,从远古时代利用刻线或结绳记数到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这个演变过程的介绍,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一个由繁化简的过程,体会到数学思维的抽象化、符号化、简洁化的美,也感受到了数学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演变。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加深数学思维体验

?W习数学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更高的要求是要学生利用自主探究,概括归纳出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形成更为高级的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就是要学生体验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上,有不少数学古题、数学趣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又觉得对自己的思维要求比较高,有的孩子难以理解。正是这些古题、名题、趣题,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受到数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在学习“租车租船”和“鸡兔同笼”问题时,无论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还是远古时代的数学趣题都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从最基本的、最朴素的列表法,进而上升到更为简便、更为有效的假设法等方法解决问题,都让学生体验了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

三、重视数学创造之美,提高学生审美体验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觉得数学深奥抽象的,是枯燥乏味的。如果真正深入了解数学,就能深切感受到数学之美。表面上看起来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诗情画意,没有音乐课的美妙动听……但是数学课堂所呈现的逻辑之美,学生的创意之美,是任何课不能比拟的。一道计算题,孩子们利用算理,把自己的计算过程讲得头头是道。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把数量关系理得清清楚楚,并能讲得明明白白。最美在于学生的思路各种各样,呈现出方法的多样化,使人感受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酣畅淋漓。最喜欢欣赏学生用所学的图形几何知识设计创造图案,数学之美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学数学三年级有一个数学拓展知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学生对什么是莫比乌斯带,它到底有多神奇,充满了好奇心。教师以故事引入,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动手制作普通纸圈,发现有2个面和2条边。继续动手制作一条莫比乌斯带,发现居然只有1个面和1条边了!学生觉得太神奇了!在展示课外收集的资料时,了解莫比乌斯带的实际应用,介绍“克莱因瓶”,更是加深了学生的神奇之感。学生不由发出感叹“太神奇了!”“太美了!”

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浸润必须融于点滴之中。只有学生对数学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才能自发自主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一旦兴趣生成,探究之路从此展开。

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篇3

数学文化是一种传承

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我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为例,它分别对平面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比例、体积计算、方程、勾股定理等方面做出详尽的阐述,对世界数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纵观目前小学各个版本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在数学知识、体系的编排上都做到了数学文化的传承。教者只要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便能让自己的数学课堂真正地传承数学文化。

例如,教学“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许多教师善于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学习中的实例让学生懂得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用来表示数,然后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所举的例子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但是这样的教学略显单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本就陌生,因此他们在参与、互动方面显得有所不足。我们可以从“数的起源”入手,借助生动有趣的数学历史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把数学史与数学课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这时的数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生硬、抽象枯燥的字母不停反复地放映,而是打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灵之窗、乐趣之门。他们开阔了视野,惊叹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震撼之余也更能感受到数学的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的博大。

当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的需要穿插一些数学知识、数学历史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数学知识,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切不可喧宾夺主、舍

渗透数学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篇4

二、结合教学内容, 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古今中外数学家人格品德方面的内容,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使课堂产生凝聚力, 对学生的激励和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名题, 挖掘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恰当选择历史上的数学名题充当例题或练习题, 充分挖掘这些名题的历史背景, 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四、以数学家为例子, 营造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学生崇拜数学家, 对数学史有浓厚的兴趣。所有数学家惊人的毅力和辉煌的成就, 学生无不为之动容。这对学生追求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都能起到良好的迁移或示范作用。

五、欣赏数学的奇妙精美, 认识数学的文学价值, 体会数学的意境。在教学中, 让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美, 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 可以大大改变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现状, 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和素质的陶冶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 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

数学文化节,快乐学数学 篇5

11月17日 上午十点,备受关注的数统学院第十四届数学文化节在东区篮球场隆重举行,校团委书记扬臣,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成霞以及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团委书记李晨烨出席了本次活动。此次文化节的主题是:数学漂流梦幻之旅。

本次活动由四个岛屿组成,分别是迷幻岛,魔幻岛,梦幻岛和科幻岛,每个岛屿均由三至四个小游戏和一个展览展示板块组成,展览主要展示了华师110周年校庆,数院60周年院庆,数院名师介绍以及数学之美,并且每个岛屿都会有非常精美的礼品相送。

同时,数统学院也为观众准备了非常精彩的节目,首先是充满活力的啦啦操表演,然后是由数院艺术团带来的帅气的爵士舞表演,瞬间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观众连连鼓掌欢呼,接着轮滑队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轮滑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刺激而又优美的视觉享受。此时的文化节现场,早已人山人海,几乎每个小游戏都早已排了长长得队列,大家都在积极而又努力地玩着各种游戏,希望能够获得最终大奖。

其中最吸引人们挑战力的是给力24点和神奇数独,参加比赛的人数很多,但是成功率却不高,正因为它巧妙地将数学与游戏结合一起,参赛选手们必须通过敏锐的反应力和灵活的思维才能得出最终结果。期间主持人采访到一位参赛选手,他表示这些游戏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与大脑思维,他很有兴趣加入并且乐在其中。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融入数学文化 篇6

以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该版教材设置了“你知道吗?”板块,这个板块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家、数学奇闻、数学方法和思路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教师应如何将这部分内容融入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是本文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包含很多数学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能改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型。数学文化不会单独列于教材中,通常会与数学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课堂中渗入数学文化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将数学文化和教学目标相联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比和按比例分配”内容时,教师可将最后章节内容放到课堂中,将这部分内容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内容,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设计类似于任务式教学,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提升他们的注意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文化

为了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师可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数学知识游戏、数学人物竞赛、数学学科辩论赛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多了解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初期可采取团体合作的方式分组比赛;后期可进行个人竞赛;对于获胜的小组或个人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利用多种方法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这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将数学文化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欣莲,宋运明,张渝.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再探: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4(02):89-92.

[2]熊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J].新校园:中旬,2015(08):82

数学文化与完美数学课堂 篇7

一、激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说, 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 但并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 他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个世界上一切之与人的意义, 才能充分感受生活的趣味, 才能推动自身去感受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活动。如教学圆周率时, 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世界高峰的思想,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 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 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挖掘生活素材, 加强应用教育

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 数学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一切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要及时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的每一册均有“数学实践活动”一课, 如《数字与信息》、《节约用水》、《秋游中的数学问题》, 等等。挖掘生活素材, 适当提供学习情景,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和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 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合教材明确指出“用数学”的要求布置“用数学”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返回到生活实践中去使用。

三、关注学生成长, 提升学生素养

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后, 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 自选物体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 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 人人参与, 成了活动主人, 既长了见识, 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拓宽了使用领域,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情感得了渲泄, 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进行人文性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对学生进行人文性评价是指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而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目标单一, 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 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现在其实数学教学还是走进一个误区, 评价学生实际上还是看他的考试分数, A等级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D等级就是一个差生。学生也是用等级衡量自己是不是好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到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分数的奴隶, 而不是知识的主人。现行的学生成长手册的记录已逐步改变传统小学数学学习评价, 由单一向多元化、多样化转变。不仅注重学习结果, 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 包括认真思考, 积极与他人交流;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及时订正;乐意与小伙伴一起学习, 倾听他人意见;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等方面的评价。不仅有参加学科实践活动和兴趣活动的记录, 还有教师、同学、家长和本人的交流对话。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利用评价手段, 采用鼓励性语言, 尽量地多鼓励学生,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 使他感到我在老师的心中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老师喜欢我这样的学生。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评价, 才能给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感悟数学文化 追求数学智慧 篇8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素养,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补充或加工, 合理利用和开发教材中的隐性资源, 达到渗透数学文化的目的。例如,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有两种预设:

预设一:教师屏幕出图或请学生打开课本, 问:看了这幅图, 你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

生: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 当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 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法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师没有从数学史的高度引领学生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可对上述教学片段作如下设计:

预设二:教师屏幕出图或请学生打开课本, 问:看了这幅图, 你又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

师:对, 而现在分数应用的范围和作用比古代大多了。

【评: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 而不囿于背景, 现代分数的应用已不停留在分物体时的需要, 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发展的, 数学的作用是广泛的。】

生: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 当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 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法了。

师:有了数学家精益求精的精神, 分数的表示方法愈来愈简洁, 今后我们还会学到用符号表示所有的分数呢。

【评:教师的寥寥数语,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及数学的符号化思想。】

一样的教学素材, 后者有了教师的引领, 学生可从教师的言语中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教学中通过对数学史、数学名题等的介绍, 实施数学文化的渗透, 这种渗透应自然、清淡, 自然如流水行云, 清淡如星光点缀。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可介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在教学《圆柱、圆锥的体积》时, 可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在教学《简便计算》时, 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的“高斯求和公式”……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我们要在解读数学知识的同时, 解读历史、解读人类文明。有人说, 数学枯燥乏味, 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 是壮丽多彩, 千姿百态, 引人入胜的……”

二、在精彩生成中彰显数学文化

《克与千克》这一课:从课程的导入到建模, 通过用手掂一掂2分的硬币与2 袋 (1 千克) 的食盐的重量, 体验出1 克有多重, 1 千克有多重, 并体验出克与千克的进率。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 特别提出了———天平, 这是一种比较精确的仪器, 它可以秤出1 克这么细小物体的重量。

“老师, 如果我想知道1 只蚂蚁有多重, 能用天平称出来吗?”

“用我们的天平, 不可以称出这1 只蚂蚁的重量, 但是我有办法称出来。有没有哪个同学也可以想出个好办法, 怎么样称出一只蚂蚁的重量?”

顿时, 课堂炸开了锅, 大家好奇又热烈地讨论着。

“我先拿来一大群的蚂蚁, 称出它们的重量, 然后用这个重量去除以它们的总只数, 这样就可以得出一只蚂蚁的重量了。”

此后学生又相互提出了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一根头发的重量, 一粒沙子的重量, 一粒盐的重量———方法雷同。

透过朴实无华的教学实录, 我们发现, 短短的教学时空里, 学生不仅对“用总重量去除以总份数得到每份数”这一问题获得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更由此引申开去, 在对话和思辨中获得了对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思考, 对直觉猜测与实践验证复杂统一性的深刻体会, 对思维全面性和深刻性的丰富体验等。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他们尽享因数学思考而带给他们的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灵活性、辩证性。数学的真理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数学丰富的思维方式等, 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对话和思辨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 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

三、在学科融合中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是相通的。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明月对清泉, 都是自然景物, 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 名词“月”对“泉”, 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 在数学中也存在:

在教学二年级下学期《找规律》时, 曾出现了这样的规律, 在这个图中每行每列中都有1、2、3、4、5, 横看竖看都有规律, 甚至于斜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在让学生找寻结束后, 我不由地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多么形象地概括这个图中的规律啊!我不由地吟诵起来, 班上有几个课外知识丰富的孩子也一起吟诵, 这时我们的课堂是那么的和谐, 那么的富有诗情画意, 谁还会说我们的数学没有诗意, 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单调的呢!

渗透数学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篇9

在课堂教学中, 我积极尝试, 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体现, 使数学课堂得以文化的润泽。

1. 追寻数学的历史踪迹, 揭示数和形的规律, 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数学观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与“形”的和谐统一是数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笔者在《数列》课中, 是这样引入的:“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500年) 学派的数学家经常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 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比如, 他们研究过1, 3, 6, 10, …, 由于这些数可以用图1中的三角形点阵表示, 他们就将其称为三角形数;类似的, 1, 4, 9, 16, …, 被称为正方形数, 因为这些数能够表示成正方形 (图2) 。”这一段引入语实质上蕴含着两个数学文化知识, 一个是介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另一个是“形数理论”。古代数学家用“形数理论”推导和证明了许多数学公式。如果引入仅仅到此为止, 显然就只停留在数学文化应用的较低层次, 即只在数学课堂上讲点数学史以提高学生兴趣而已。如果能够在历史脉络中比较数学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和思考弹性, 这样才是应用数学文化的较高层次, 即要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 就进一步提到了“形数理论”的应用。这节课在开始介绍完高斯的简单事迹及用他的方法解决后, 就问:“同学们, 是否还记得第一节课所提到的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有些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还记得。“好, 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毕达哥拉斯是如何求的。”显然, 由图3可看出, 在三角形数旁补了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数, 于是就得出, 同学们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有一个同学立刻站起来答道:“我看出来了, 总的点数有1+2+3+…+n, 再补上一个倒立的三角形数后, 就变成了一个n行 (n+1) 列的平行四边形数, 总点数就有n (n+1) 个, 于是可得2 (1+2+3+…+n) =n (n+1) , 所以就得出了结论。”这时许多同学也看出了这个方法, 有的还说:“想不到古人这么聪明。”“没错, 二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推导出了这些结论, 这就是形数理论的应用。”接着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毕达哥拉斯还从正方形数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你能看图4写出这个结论吗?”没多久, 好多同学写出了正确的结论:1+3+5+…+ (2n-1) =n2。这个问题中数和形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不得不令人惊叹, 通过对形数理论的应用和拓展发挥, 使学生领略了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体会到了古代数学家深邃的数学思想, 有助于学生形成较稳定而又鲜明的数学观。

2. 结合教学内容, 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在现行的教材中已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渗透在各章节中。例如, 每章都安排一至两篇阅读材料, 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因素, 最常见的是古今中外数学家人格品德方面的内容。对一些看似平淡、枯燥的教学内容, 若能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使课堂产生凝聚力, 对学生的激励和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内容教学中, 我编拟了这样一道题目:诸葛亮和臭皮匠团体 (臭皮匠老大、老二、老三) 进行解题比赛, 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 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5, 老二为0.45, 老三为0.4, 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 问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 谁大?当同学们计算得出三个臭皮匠解出的概率大的时候, 用幻灯片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会合作是时代对每个现代人的要求”。指出这个俗语不仅蕴含丰富的概率思想, 实现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用幻灯片2: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并提出问题:谦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这句话常作为一句自谦之辞, 又仅仅是一句自谦之辞吗?这样就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追求“真善美”的空间。

3. 教学中适当引入数学名题, 挖掘其历史背景, 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恰当选择历史上的数学名题充当例题或练习题, 充分挖掘这些名题的历史背景。如欧拉的歌尼斯堡“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历史数学名题, 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 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启迪他们的心智, 激荡着他们的心灵。又如苏教版选修2-1第59页的例2: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常数λ (λ≠1) 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该动点的轨迹就是著名的阿波罗尼斯圆。阿波罗尼斯 (公元前262~190) 与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并称古希腊三大数学家, 著有八册圆锥曲线论著, 详细讨论了圆锥曲线的各种性质, 其中有七册流传了下来。以此为背景的高考题还有2008年江苏高考第13题等。再如2008年江西文科卷上的22题的背景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蝴蝶定理, 与此题一脉相承的还有2003年北京高考题。再如2009年湖北理科卷第15题的背景是3x+1问题 (也称克拉茨问题、叙拉古问题、角谷猜想) 。

4. 以数学家为例子, 营造文化的氛围,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崇拜数学家, 对数学史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数学家欧拉号称“神童”, 他潜心钻研数学、物理学、天文学, 由于积劳成疾, 年仅28岁就右眼失明, 59岁双眼完全失明, 仍以惊人的毅力, 用口述的方式又工作近17年, 直到1783年逝世。1909年, 瑞士自然科学学会开始出版欧拉全集, 使他卷帙浩繁的著作得以流传百世, 至今已出版七十余卷。听到欧拉如此坎坷的一生, 惊人的毅力和辉煌的成就, 学生无不为之动容。这对学生追求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都起到良好的迁移或示范作用。

5. 欣赏数学的奇妙精美, 认识数学的文学价值, 体会数学意境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数学文化的审美追求已成为数学得以发展与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动力。但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对数学美的教育, 把数学教育异化为做题教学, 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令人深思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美, 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 可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现状, 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 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和素质的陶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 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例如, 在对数运算中, 我讲了一个可以“约去”对数符号的等式, 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兴趣。一般情况下, 但是, , 你相信吗?事实上, 上面的等式是成立的。这是因为, 等式是成立的。证明如下:左式;右式。当m=1, 2时便是上面的两个等式, 它们好像是将分子分母中的对数符号约去一样。通过这个例子, 不但很好地复习了对数的运算法则,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数学问题, 体会思考的快乐, 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

数学以其深邃的内涵, 博大的文化影响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和人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应该充分注意数学精神、数学哲理、数学思维方式等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主要从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揭示数和形的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挖掘数学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审美、数学应用等方面, 提出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课堂,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郑毓信, 王宪昌, 蔡仲.数学文化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晓勤, 韩祥临.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4].涂荣豹.谈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 (1~2) .

[5].王富英, 马岷兴.数学文化教育及其结构[J].数学通报, 2008, (7) .

[6].周永平.“数学文化”教学的认识和实施[J].中学数学月刊, 2008, (11) .

[7].孟燕平.数学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方式[J].数学通报, 2009, (3) .

关注数学文化 彰显人文数学 篇10

一、认识“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能力、活动、产品, 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 是数学与人文的结合。

数学文化的本质是人性的内涵,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主体性观念与意志, 发展人的自主性品质和精神, 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使其更自由、更有创造力。

数学文化教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 古今结合, 不但注重数学历史的辉煌, 而且强调当代先进的教学成果与数学思想;第二, 内外结合, 不但强调数学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而且更强调数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第三, “物性”与“人性”结合, 不但要学生体会到数学定理的严谨和美妙, 而且要他们感受到隐藏在这些定理背后的人的精神, “既要讲推理, 又要讲道理”, 数学文化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待数学教学。

二、中职数学人文教学策略之孔见

1.培养审美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 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 可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现状, 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如数学课程里有“对称”, 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 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 即是依对称轴对折, 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 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

学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到学生的进步,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在教师赞赏的眼光和鼓励声中不断进步;同时, 使自己在教学中也有美的感受, 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为“不断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

2.分层设计的练习

在授课时, 从中, 差生都能接受入手, 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 在授课过程中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 提问时, 基础题由后进生作答, 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后进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 优等生补充完善, 教师做出评价后, 让后进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等生回答。如:在讲“等比数列”时, 前25 分钟把全班分为三组, 对基础好的学生实施自学, 对中等学生实施自学指导法, 对差生实施讲解法, 后20 分钟教师集中解答疑难, 这样三级学生都有能达到各自学习的目标。在布置作业时, 设计分层次的题目。对于全班布置必须掌握的基本题, 又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中下层学生会做课本例题和练习上的基本类型的题目, 优等生除做课本题目外, 还可以加做练习册和老师特编的思考题。

3.焕发生命的创新

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过,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 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 即培养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 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 争取使之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转化。

4.引领人生的体验

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课前导入, 一位中职数学教师在讲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帆船在大海航行的画面后, 对学生讲:“同学们, 你们刚才见到的就是帆船, 船工只要根据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帆的方向, 就能将船驶向目的地, 桅杆是与甲板垂直的, 只要船帆紧贴桅杆, 它始终与甲板垂直, 这是什么道理呢?”。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道理。这就是运用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

有的教师大胆采用案例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将数学问题置于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当中, 突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用、可用、能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因此, 中职数学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具有敏锐的数学视角, 捕捉生活中的“文化”要素。努力寻求数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 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把数学当作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审美、一种自然观、一种精神来教。

参考文献

让“数学文化”浸润小学数学课堂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人文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34-2

一、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熏陶,释放人文教育价值

1.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史料,发挥数学教材的文化特质。就以苏教版为例,我们苏教版3~6年级一共穿插编排了24个数学史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重视数学史料的引入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有他的产生和发展,有他的过去和未来,和其它学科一样,数学学科的发展是由汇集不同方面的点滴成果积累而成的,常常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才能迈出有意义的一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涵着灿烂的数学文化,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以及《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一些数学史实,比如:七巧板、圆周率、算筹等史料的介绍,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当然也不能忽视数学史中许多外国数学家刻苦专研、严谨治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的事例也能深深地激励和鞭策学生。总之,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会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数学的人文价值。

2.数学课堂要重视与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的联系。由于数学文化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色彩,在我国开展数学教育,是一种在本土文化背景下的“它”文化教育。因此,在数学课程中要充分重视与本土文化背景的联系。北京二实小的华应龙老师的“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案例,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看看华老师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当学生经过操作、追问等活动理解了“圆为什么是圆”后,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感悟到我们古人的聪明智慧,那么早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更能体验到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当学生学会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正多边形与圆的联系与区别后,并利用“课件”真正“看到”正N边形(当N越来越大)就是“圆”时,出示老子的经典概括“大方无隅”,学生的感悟又会是什么?除了前面所提之外,其实华老师又从另一个角度高度概括了圆的本质,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了“量变导致质变”的哲学思想。让学生体验到了“无限”世界中的神奇与美妙。当学生利用圆规画圆后,教师说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能体验到了成语的内涵,体验到了语文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当学生不能用圆规画篮球场中的大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画圆后,教师又谈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感悟到画圆不在于是否必须用“规”,而在于必须满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这一圆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规矩”并不是具体的“规”与“矩”,而是“道理”或者“原理”。再进而明白这也是做人和做研究的道理。经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理解了“圆,一中同长也”、“大方无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三句话,这不正是对圆的本质以及特征的高度概括吗?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本质,就要求教师必须做贴切的文化背景转换。对于本国数学文化传统的了解以及对世界数学史的了解,将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在教学中注重与数学现实的联系,体现应用教育价值

1.巧用生活情境,挖掘生活数学的文化题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背景是学习的丰富资源,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精选出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连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上,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因此在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背景作为学习材料,做好学习前的准备,充分激活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课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那些用来装东西的盒子,如牙膏盒、茶叶罐、可口可乐罐、粉笔盒等,并观察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及不同之处。学生在生活中认真地找,有目的地观察,到课堂上带来了很多的物体。我便提议:“你们把同小组同学带来的物体按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摆放好吗?”提议一出,同学们热情高涨,马上进行小组分工,很快就摆放好了。接着又问:“你们知道这些每组形状相同的物体在数学图形当中分别叫什么名称吗?”同学们一听兴趣十足,在小组当中猜想出了很多名称,如“长盒子”、“圆柱子”、“正方形”等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地进入了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是多么的有趣和有用。

2.在教学中提供像数学家那样研究数学的机会,展现数学活动的文化动态。数学活动只能在数学传统的继承和变革中求得发展。先人创造的数学知识、思维方法等对后人来说就是一种文化,不管数学发展到怎样的程度,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过程。戴维斯(W.J.Davis)指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进行数学工作的方式应当与做研究的数学家类似,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成功。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贝尔特拉米(Beltrami)提出:学生应该及早地像数学大师那样去追求和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活动,而不要让学校里那种无休止的练习把自己的头脑弄得僵化和贫乏。实际上,沉溺在许多无益的练习之中,正好是一种在无意义劳动掩盖之下的懒惰,这样做除了使人消磨意志之外别无其他作用。未来的课堂必须给学生提供像数学家那样研究数学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探索研究数学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学生单纯地做数学习题会使他们丧失创造性。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像数学家一样研究数学问题”并不是要按照“培养一个数学家”那样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不过是为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否则就要陷入“精英教育”的怪圈。例如,在教学空间观念的内容“认识射线”一课中,当学生知道射线就是“从一个地方射出并永无止境地延长”时,教师不急于画出标准的“射线”,而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把这样的线画下来,你会怎么表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画出以下几种情况“——……”、“→”、“→∣”,其实这才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他们能用自己的符号来表示射线。试想这不也是数学家当初的想法吗?给学生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三、在课堂上将数学与数学以外的文化融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有深刻感悟

我们教师应该跨越当前学科的藩篱,拓展教学主题,将之渗透到语文、艺术等各个领域,感受数学与科学、艺术等数学系统之外领域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悟到数学本质是一种深刻的人类文化,获得高层次的数学理解。例如数学教学中融入一些诗歌,以增进学生的记忆,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为数学教学服务。历史上数学与人文绝不是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彼此隔阂、相互对立。诗歌这种体裁绝不只是文学家的专用工具,它同样也为数学家或数学教材的编写者所青睐。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2010版)的教材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就在课本习题后面编写了“李白喝酒”为题材的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该诗的大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遇到酒店将酒壶中的酒加一倍,见到花就喝一斗酒,三次遇到酒店,三次见到花,最后喝光了壶中的酒,原来壶中有多少酒?通过学习了倒推法后,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这些题材都富有民族特色,趣味浓厚,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数学教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素养,站在数学文化的制高点上,以深邃的数学眼光、宽阔的数学视野、宽广的数学胸怀、浓郁的文化气息、鲜明的人文关怀,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过上有文化品位的数学生活。当然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数学文化,使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滋养,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并对数学文化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美)莫裹兹编著.朱剑英编译.数学家言行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Kapur著.王庆人译.数学家谈数学本质[M].台北:儒邻图书有限公司,1992(02).

[3]W.J.Davis.我们所教的数学就是我们所做的数学吗?[J].数学译林.1997(0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融入数学文化 篇12

以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该版教材设置了“ 你知道吗? ”板块, 这个板块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家、数学奇闻、数学方法和思路等,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 教师应如何将这部分内容融入课堂中,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是本文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包含很多数学文化因素, 这些因素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还能改变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型。 数学文化不会单独列于教材中, 通常会与数学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课堂中渗入数学文化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将数学文化和教学目标相联系,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 比和按比例分配”内容时, 教师可将最后章节内容放到课堂中, 将这部分内容引入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内容, 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设计类似于任务式教学, 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升他们的注意力,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文化

为了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如数学知识游戏、数学人物竞赛、数学学科辩论赛等。 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 促使学生多了解数学文化,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期可采取团体合作的方式分组比赛;后期可进行个人竞赛;对于获胜的小组或个人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 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利用多种方法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中,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这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知识, 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只有将数学文化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丰富教学内容, 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欣莲, 宋运明, 张渝.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再探:以西师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 2014 (02) :89-92.

上一篇:城市公立学校下一篇:相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