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精选8篇)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篇1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摘 要:校本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内容的补充,校本课程可以给予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使学生对数学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数学情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而相关的数学事件、数学人物、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等文化内容的渗透很少。冀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有理数、代数式、整式的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因此作为对七年级学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更多的侧重于对数学事件以及相关人物的介绍,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介绍数学的奖项,感受数学在世界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这两年,随着我国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屠呦呦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大家对诺贝尔奖非常关注,诺贝尔奖是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仅有文学、化学、物理、生理或医学、和平五个奖项,而没有设立数学奖项,但是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专门为数学设立的或者是包含数学的奖项: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高斯奖、晨兴数学奖、苏步青奖、陈省身奖、罗尔夫?内万林纳奖、邵逸夫奖。通过对这些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全面地感受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为其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了解负数曲折的产生过程,关注数学发展经历
在小学,学生已经认识了负数,但是并没有对负数有太多的了解,初中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并且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但是,课堂上学生用45分钟认识的负数,在数学发展史上,从发现到正式被承认,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负数在中国,在法华寺,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达着负数是因为实际的需要出现的;李悝的《法经》中对负数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规定了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并解释因为解方程,同样也需要负数;正负数的乘除法则直到1299年,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中才有明确记载:“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我国古代数学家为了区分正数和负数,创造了两种记录负数的方法:一种是用不同颜色的算筹分别表示,通常用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另一种是采取在正数上面斜放一支筹来表示负数。在西方,1484年,法国的舒开在《算术三篇》中曾给出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却又不承认它,说它是荒谬的数;意大利学者卡丹在《大术》中承认负根,但认为负数是“假数”。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R.Bombelli,1526~1572)在他的《代数学》中才给出了负数的明确定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学生感受到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也需要不懈的努力,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负数,中外的数学家都为它的出现、使用、发展付出了艰苦的探索。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负数的出现,扩大了数的范围,又引出了有理数,于是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如无理数与希伯索斯、根号的使用……
三、认识中外数学人物,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古今中外,数学家前仆后继,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贡献。我国数学家刘徽治学态度严谨,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在当时计算工具很落后的情况下,他开方即达12位有效数字。他在注释“方程”章节18题时,共用1500余字,反复消元运算达124次,无一差错,答案正确无误,即使作为今天的大学代数课答卷亦无逊色。近代数学家熊庆来、陈省身、丘成桐、华罗庚、陈景润等不仅自己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培养学生方面同样也是尽心竭力。挪威的阿贝尔,不顾家境贫寒,一直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数学家无数的辛苦,这些故事更是令学生感慨不已。
四、经历数形结合的神奇,体会数学思想的妙用
奇妙正方形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正方形的面积是小学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增大或者减小b后仍为一个正方形,那么对所形成的新正方形面积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一个问题,体验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与同学交流、自主探究的有趣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勾股定理的介绍打下一个基础。图形几何不仅展示了数学之美,也揭示了世界的本质,还改变了人们理解自然奥秘的方式。
五、了解数学猜想,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哥德堡七桥问题和商品中的条码来自于生活中。哥德堡的七桥问题被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他把问题归结为“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并产生了有关图论的研究。商品中的条码有助于实现商品零售(POS)、进货、存货管理、自动补货、销售分析及其他业务运作的自动化。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能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历史的渊源,能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客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较高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朴炅美.数学维生素[M].郑炳男,译2012.编辑 李建军
.中国现代出版社,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篇2
【课程目标】
1. 能画出简要的汉中地图, 明确汉中在陕西的位置和南郑在汉中的位置以及我校在南郑的位置;标注汉中主要县区及旅游景点所在位置。
2. 能选择一个主题, 收集相关资料, 探究其人文历史及其发展, 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
3. 能选择一个人物, 了解其生平、事迹, 并以某种方式展示成果。
4.能就家乡风土人情的某一方面写一段解说词, 并向别人介绍。
5.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 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出个人的贡献和价值。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可爱的家乡———汉中
课程类型:乡俗、人文、自然类
授课对象:七至九年级学生
教学时数:16课时
【课程内容】
本课内容分四大块进行, 分别为:“汉中历史”单元、“汉中地理”单元、“汉中人物”单元、“汉中风情”单元。
【实施办法】
每单元实施前老师统一要求, 明确要达到的目的, 不可敷衍了事。课后学生分组按要求搜集整合资料, 形成小组成果。课堂分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每堂课内容不可太多, 小组展示要做好充分准备。单周搜集资料, 双周汇报展示, 课堂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选定主持人合理安排活动方案, 主持人拟写开场白、串词。评委由师生代表担任, 公开评分。活动结束后学生谈感想收获, 剩几分钟语文老师进行小结评议, 以激励表扬为主。此课程活动结束后可以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实施步骤】
1.课程简介与分组 (1课时)
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纲要, 着重说明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关的内容与实施办法以及本课程的评价 (参见评分表) , 并与学生探讨有无修改的必要。特别要说明的是, 本课程让学生自由组合为4~6个小组, 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取名, 说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都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汉中地理”单元 (3~4课时)
(1) 让学生以画地图的形式, 明确汉中在陕西的地理位置, 并标示周边主要县区等;同样以画地图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我校在南郑的位置, 标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等。
(2) 让学生画简单的“汉中旅游景点示意图”并为旅游景点设计广告语加以展示与说明。
(3) 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图, 就某一特色景点写一段有文采的导游词并模拟讲解。
3.“汉中历史”单元 (3~4课时)
此处的“历史”并非汉中地区的全部历史, 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主题 (比如拜将坛遗址、汉中地名由来、某一风俗等) , 收集资料、参观博物馆、访谈相关人物, 深入探寻其历史, 然后再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等。
4.“汉中人物”单元 (3~4课时)
此处的“人物”并不限定为汉中地区的历史著名人物, 而是任何能让学生感动、引以为豪的汉中人, 他可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 也可以是颇有建树的现代商人;他可以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 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人物, 收集相关资料, 如生平、事迹、让你感动的原因等, 有条件的话可进行访谈。最后进行展示, 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表演等。
5.“汉中风情”单元 (3~4课时)
此单元的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 即假设有一个远方的朋友来到汉中, 学生需要将汉中最好、最可爱的一面展现给朋友看。学生可以选择风俗、特产、小吃、节日、景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介绍。展示形式可以为情景模拟 (即由一位学生扮演朋友, 另一位同学进行展示) 、拟写宣传语, 导游词等。
【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体现过程性和及时性,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综合判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每单元结束后都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来自于学生每次展示的成果, 分小组与个人进行评分, 既重视小组合作成果, 也关注个人在小组中所作的贡献。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确定, 分内容充实、表达流畅、手段多样、合作精神四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占100分, 总分500分, 老师与学生都要参与评分。最终成绩由每次评分累积而成。
摘要:为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需要学校内部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条件来设计、规划自己的课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爱好、特长,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设计课程, 充分挖掘当地、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就汉中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校本化, 在探求整合汉中资源文化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技巧,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数学文化;数学情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学校的数学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而相关的数学事件、数学人物、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等文化内容的渗透很少。冀教版七年级教材第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有理数、代数式、整式的运算和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因此作为对七年级学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更多的侧重于对数学事件以及相关人物的介绍,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学生对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文化內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介绍数学的奖项,感受数学在世界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这两年,随着我国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屠呦呦又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大家对诺贝尔奖非常关注,诺贝尔奖是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仅有文学、化学、物理、生理或医学、和平五个奖项,而没有设立数学奖项,但是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专门为数学设立的或者是包含数学的奖项: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高斯奖、晨兴数学奖、苏步青奖、陈省身奖、罗尔夫·内万林纳奖、邵逸夫奖。通过对这些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全面地感受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为其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了解负数曲折的产生过程,关注数学发展经历
在小学,学生已经认识了负数,但是并没有对负数有太多的了解,初中的学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并且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但是,课堂上学生用45分钟认识的负数,在数学发展史上,从发现到正式被承认,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负数在中国,在法华寺,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达着负数是因为实际的需要出现的;李悝的《法经》中对负数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了负数的定义,规定了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并解释因为解方程,同样也需要负数;正负数的乘除法则直到1299年,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中才有明确记载:“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我国古代数学家为了区分正数和负数,创造了两种记录负数的方法:一种是用不同颜色的算筹分别表示,通常用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另一种是采取在正数上面斜放一支筹来表示负数。在西方,1484年,法国的舒开在《算术三篇》中曾给出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却又不承认它,说它是荒谬的数;意大利学者卡丹在《大术》中承认负根,但认为负数是“假数”。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R.Bombelli,1526~1572)在他的《代数学》中才给出了负数的明确定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学生感受到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也需要不懈的努力,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负数,中外的数学家都为它的出现、使用、发展付出了艰苦的探索。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负数的出现,扩大了数的范围,又引出了有理数,于是紧随其后的是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如无理数与希伯索斯、根号的使用……
三、认识中外数学人物,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古今中外,数学家前仆后继,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贡献。我国数学家刘徽治学态度严谨,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在当时计算工具很落后的情况下,他开方即达12位有效数字。他在注释“方程”章节18题时,共用1500余字,反复消元运算达124次,无一差错,答案正确无误,即使作为今天的大学代数课答卷亦无逊色。近代数学家熊庆来、陈省身、丘成桐、华罗庚、陈景润等不仅自己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培养学生方面同样也是尽心竭力。挪威的阿贝尔,不顾家境贫寒,一直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数学家无数的辛苦,这些故事更是令学生感慨不已。
四、经历数形结合的神奇,体会数学思想的妙用
奇妙正方形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正方形的面积是小学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增大或者减小b后仍为一个正方形,那么对所形成的新正方形面积的探究,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一个问题,体验图形与数量关系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与同学交流、自主探究的有趣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勾股定理的介绍打下一个基础。图形几何不仅展示了数学之美,也揭示了世界的本质,还改变了人们理解自然奥秘的方式。
五、了解数学猜想,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哥德堡七桥问题和商品中的条码来自于生活中。哥德堡的七桥问题被欧拉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他把问题归结为“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并产生了有关图论的研究。商品中的条码有助于实现商品零售(POS)、进货、存货管理、自动补货、销售分析及其他业务运作的自动化。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能够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历史的渊源,能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客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较高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朴炅美.数学维生素[M].郑炳男,译.中国现代出版社,2012.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篇4
教学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决不能一味的迎合学 生的审美趣味,随意降低教学要求,更改教学内容。
2.教学中使用苏少版《音乐》教材,同时配有教师用书和教学配套音响。整册教材分为 八个单元,以人文为线索,贯穿审美精神及音乐文化,将人文性与音乐性有机地融合,每个 单元内部,都包含着一个能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完整音乐艺术活动体验的活 动过程,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除此之外,还应将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 整合与补充,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需完成 30 课时的教学。
3、本册书侧重的主题是:
“音乐与我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歌唱、表演、游戏等适合低年级孩子灵活多样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绪 高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陶冶学生 美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单元的教学内 容由三个集成块组成:即演唱、听赏、活动。这种框架设计体现了《课标》理念,体现了音 乐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题,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让孩子们从小体验音乐活 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把音乐课变成学生们乐于投入的生动活泼的活动。
音乐课程各学段目标的体系是相同的、一贯的,是由初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在进行了 一年系统的音乐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增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与音乐评价鉴赏的能力,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以及培养乐 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的能力。本学期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一、感受与鉴赏:
二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的各种音响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要求能 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 器进行模仿。听到熟悉的歌曲或乐曲时,能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能听辨出不同类型的 人声及演唱、演奏形式。在听赏曲目中能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 弱。
并根据听辨到不同情绪的音乐,用语言作简单的描述,并通过肢体语言反应出来。能够 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述:
㈠知识目标 1、认识乐器:
本学期每单元边页都有一个需要学生初步了解认知的乐器,如箫、笛、巴乌、唢呐、笙、排 箫等等,他们有一个同性,即都是吹奏类乐器。
认识了解最常见的中国民乐和西洋乐器,如二胡、琵琶、钢琴、小提琴等。
㈡技能目标 1、听辨乐曲演奏形式:
①本学期中出现了木琴独奏这一演奏形式,在一年级下册《小松树》中也曾有这一演奏形式 出现,在此前基础上,让学生在听辨乐曲中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木琴独特的音色特点。
本学期涉及作品为:
《乒乓变奏曲》 ②本学期中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演奏形式——电子合成器音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演 奏形式,可结合多媒体介绍电子合成器,让学生找找其中几种独特的音色,初步了解这一独 特的演奏形式。
本学期涉及作品为:
《红领巾之歌》 ③本学期出现了大量的管弦乐作品,要求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演奏形式及大致的乐器组成,并通过不断欣赏不同的作品,逐步让学生了解、熟悉并喜欢上管弦乐合奏这一演奏形式。本 学期有以下作品涉及:
《口哨与小狗》 《小象》 《在钟表店里》 《运动员进行曲》(管乐合奏)《溜冰圆舞曲》 《快乐的 小熊猫》 《乘雪橇》 《窗花舞》 2、听辨歌曲演唱形式 ①在一年级鉴赏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分辨出齐唱、独唱以及男声、女声和童声三种 人声。本学期在以听赏齐唱、独唱为主的基础上,出现了丰富和谐的童声合唱形式,让学生 初步感知这一独特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丰富音效。本学期的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分辨三种人声 及各种演唱形式。
童声独唱:
《生日》 《滑雪歌》 童声齐唱:
《大家来做广播操》 《快乐的节日》 《欢乐的鼓》 《睡吧,小晨星》 童声合唱: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猜调》 男声独唱:
《拉网小调》 3、听辨曲目节拍 ①二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本学期大多数曲目以二拍子为主,让学生在听赏、演唱中感受 二拍子活泼有力或是具有坚定进行曲风格的节拍特点。
着重听辨的歌唱曲目有:
《拍手唱歌笑呵呵》 《西伦达》 《钟》 《钻山洞》 《郊游》 《过新年》 着重听辨的听赏曲目有:
《大家来做广播操》 《运动员进行 曲》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快乐 的节日》 ②本学期中出现了柔美舒展的三拍子曲目,可以结合律动、声势动作、乐器伴奏等活动来感 受节拍特点。
着重听辨的歌唱曲目有:
《大白象》 《生日快乐》 《云》 《小雪花》 《冬妈妈和麦苗苗》 着重听辨的听赏曲目有:
《溜冰圆舞曲》 ③本学期中出现了少量的四四拍曲目,其中不乏带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可以通过活动设计 让学生认识四四拍并感受。
着重听辨的曲目有:
《幸福拍手歌》 《共产儿童团歌》 《旅行之歌》 4、听辨简单的节奏并用肢体或身边事物表现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模仿老师打出简单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通过节奏谱熟悉并认 知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能够在组合形成节奏之后,模仿打出甚至是看着节奏 谱能打出节奏。
涉及的课时有:
《在钟表店里》 《音乐游戏:队列操》 《表情歌》 《过新年》 5、感知音乐的主题、节奏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着重听辨的曲目有:
《口哨与小狗》 《在钟表店里》 《乒乓变奏曲》 《溜冰圆舞曲》 《快乐的小熊 猫》 《猜调》 《乘雪橇》 6、能够聆听音乐的主题,说出曲名,适当的哼唱或背唱,每学期 2—4 首。
重点听辨的曲目有:
《口哨与小狗》 《幸福拍手歌》 《在钟表店里》 《溜冰圆舞曲》 《云》 《共产 儿童团歌》 ㈢音乐与学生的文化生活 1、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发现身边的音乐素材并带来与同学分享。
2、学生能够自主搜集关于音乐课堂的资料比如乐器的图片、以及了解乐器的构造等等。
㈣音乐情感方面:
1、在鉴赏活动中感受童年学习与生活的快乐和劳动的乐趣,培养其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 活态度。
2、通过欣赏名曲,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音乐表现:
音乐表现一块,我们偏重于歌唱,因为这是主要的课堂学习和音乐表现方式。本册教材 收编了学唱歌曲 23 首,外国歌曲 5 首,中国歌曲 18 首。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够用恰当的情绪、和谐自然的声音及正确的姿势有表现地演唱歌曲。本学期开始接触唱名,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最初只要求根据老师的口型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即可,在熟悉 基础上尝试在部分歌曲中用唱名分句模唱乐谱。
能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创编合适的表现形式。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表演、律动或游戏活动,并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简单的评价。能背唱 4— —6 首歌曲。
㈠知识目标 1、能够认识音乐休止符、跳音记号等简单的音乐记号 涉及歌曲有:
《唱歌拍手笑呵呵》 《幸福拍手歌》 《 钻山洞》 《我是小鼓手》 ㈡技能目标 1、演唱 ①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 DO、RE、MI、FA、SOL、LA、SI,在熟悉基础上尝试在部分歌曲中能 用唱名分句模唱乐谱。
涉及曲目有:
《生日》 《两只懒乌鸦》 《共产儿童团歌》 《夏天的雷雨》 《云》 背唱歌谱曲目有:
《生日快乐》 ②能将认识的跳音记号、休止符等唱好,并在合适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或声势伴奏。
涉及曲目有:
《唱歌拍手笑呵呵》 《幸福拍手歌》 《钻山洞》 《我是小鼓手》 ③运用力度、速度变化、连唱与非连唱、断顿跳跃等方式表现歌曲 涉及曲目有:
《时间像小马车》 《郊游》 《夏天的雷雨》 《小雪花》 《云》 ④用准确的节奏、高音位的声调诵读 涉及的材料有:音乐游戏《我和时间来赛跑》谜语童谣《一个小姑娘》 ⑤初步练习二部说唱 涉及曲目有:
《钟》 2、演奏 学习课堂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涉及曲目有:
《生日快乐》 《生日》 《幸福拍手歌》 《钟》 《我是小鼓手》 《表情歌》 《云》 《小雪 花》 《过新年》 ㈢音乐与学生的文化生活 1、能将自己喜欢的童谣、歌曲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
2、能将音乐课堂学习到的歌曲带进班队活动或者分享给家人、朋友。
㈣音乐情感方面: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表演、律动或游戏活动,并对自己和他人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创造活动 1、能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涉及曲目有:
《西伦达》 《幸福拍手歌》 《秋虫音乐会》律动《健康操》 3、能够创作 2——4 小节简单的节奏。
涉及材料有:分组创编拉拉队动作与喊声、音乐游戏《队列操》 4、根据歌曲创编音乐剧活动 涉及曲目有:
《两只懒乌鸦》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乐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从广播、电视、磁带、CD 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 经常聆听。如《在钟表店里》 2、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或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如《幸福拍手歌》 《拉网小 调》 《共产儿童团歌》 《郊游》 3、接触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观赏相关视频,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一、《好朋友》 第一单元以《好朋友》为题,与前册相衔接。好朋友的意思是双关的:既指学生对音乐 的热爱,也指同学间的友情。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通过学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大 白象》、《一对好朋友》,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小象》,参与集体舞《西伦达》以及听一 听,想一想,跟着音乐走一走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友谊 ”的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 交流,使他们获得更好的人文体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学期应该开始接触唱名,根 据心理、生理特点,最初只要求根据老师的口型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即可。
1、《拍手唱歌笑呵呵》是一首欢快风趣的二四拍儿童歌曲,由四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教学内容 易学易唱,适合表演。可以在学生爱玩的拍手游戏中吸取灵感,加以变化,将歌曲穿插其中,及重难点 在此基础之上学唱歌曲。
分析 2、《大白象》是一首抒情优美的三四拍歌曲,歌曲音程跳动较大,节奏不够规整,可以 借助诵读的方式来帮助体会,再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相结合的方法,区别歌曲异同点,要注意四、五度音程大跳时,不要拆开教学,以免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难度。
3、《一对好朋友》具有民间音调特点,吆喝声和前倚音的运用是歌曲一处亮点,不要刻 意训练附点及倚音这些难点,而应让学生在模仿与体会中产生兴趣,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4、《口哨与小狗》 是一首管弦乐单三部小曲,可通过肢体参与表演来分清 AB 旋律的出现。
5、《小象》是一首具有爵士风格的乐曲,可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模仿小象叫声的管乐音 色,并通过与圣-桑斯作品《大象》进行对比,获得体验和感受。
二、《生日快乐》 本单元在“生日”这个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唱歌曲《生日快乐》、《生日》、《幸福拍手 歌》,以及听赏歌曲《生日》,由生日感受到的幸福感拓展开来,不仅有对“我”的祝福,还 有对妈妈、伙伴的生日祝贺与祝福,由此突出音乐对生活的美化作用。在上一单元单音模唱 的基础上,采用接口唱的方式,将模唱穿插在旋律中,唱出《生日》中乐句的末尾音。
1、《生日快乐》旋律流畅简单,四句节奏基本相同,教唱并不难,可引导学生关注旋律 的递进与情绪的表达,充分感受三四拍的韵律,将歌儿唱好。
2、《生日》是一首印尼儿歌,表现了真挚的友情。在第一单元初步模唱 1、3、5 的基础 上,本课中尝试在句尾通过听音定位的方式找到不同音高,再采用整体听唱与分句模唱结合 的方法学唱歌曲。
3、《幸福拍手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日本儿歌,歌曲特点在于弱起与连续的附点节奏,教师可将弱起的一拍设计成拉手预备动作,连续附点节奏设计成跳跃式行进动作,两拍的休 止则可鼓励学生创造出个性化的停顿动作(如叉腰、拍腿等,为后面学唱、创编铺垫),通过 集体舞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并掌握歌曲旋律、节奏特点。在学唱好第一段后,引导学生根据各 国礼节,奇思妙想创编歌词并演 唱。
4、《生日》表现了对母亲的爱和自己的美好愿望,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设计怎样在 父母生日时送上真挚、朴实的祝福,如一张贺卡、一句祝福的话语、一首深情的歌曲。
三、《时钟滴答》 本单元以“时钟滴答”为人文主题,通过学唱和欣赏《钟》、《两只懒乌鸦》、《时间像小 马车》、《在钟表店里》,设计音乐剧及音乐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表演才能,发 展表现力,并产生与时间有关的音乐体验与感受,激发对生活和时间的珍惜。
1、《钟》一字一音、节奏规整,采用拟人手法富有童趣。在学唱歌曲后,可通过两组不 同的节奏来初步练习二部说唱,方式可多样化,如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节奏、用不同的打击乐 器来表现节奏等,进一步感受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2、《两只懒乌鸦》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乐段,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歌曲中九度跳进及 象声词的演唱,使旋律富有生气与幽默感,在学唱中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几处同头异尾的旋律,更准确的唱好歌曲。结合前两单元的模唱,可以尝试用唱名模唱最后四小节的歌谱。学唱结 束后,结合书中插图,进行动作创编,为音乐剧打下基础。
3、《时间像小马车》采用了有规律的节奏,模仿时钟走动的声响,旋律多为级进,并采 用了模进、节奏重复等手法,在学唱中即将力度表现在旋律中,以表现歌曲情绪。要注意关 注学生舌尖发音,让“答答答答”处唱的轻快而富有弹性。
4、《在钟表店里》是一首生动的管弦乐作品,听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不同音色及节奏 型,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记住不同的钟表声,通过感受辛勤劳动的情绪来识别主旋律,并 能再次在乐曲中准确的找到主旋律的出现。
5、音乐游戏《我和时间来赛跑》是随着音乐朗读儿歌的音乐活动,按照音乐的节奏朗读 儿歌,准确地空拍等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内心听觉。开头部分一定要给学生两 拍的预备拍来找弱起,同时可让学生先随着音乐拍手感受二四拍的韵律。
四、《运动场》 本单元以“运动场”为主题,选用了形式、风格、速度力度乃至节拍都各有特点的欣赏 作品,让学生在相同题材的歌曲中感受异同,并做出相应合适的反应,让学生在音乐中解放 手脚,通过身体活动去感悟旋律的起伏特点。以“动”激情,以“动”悟乐。
1、《钻山洞》由四个乐句另加结束句组成,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休止符及演唱的轻快与连 贯的对比,难点在于第三乐句的附点节奏会被忽视,可通过加强语气重音来找准节奏,结束 句尾的高音提醒学生不喊叫。学唱后,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让 学生参与在愉悦的气氛中,培 养学生表演的自信心。
2、《拍皮球》曾是一年级的欣赏乐曲,难点在于后十六节奏,可能学生会唱得含糊不清 或干脆省略、拖拍,抓住重音即可找准这个节奏。可设计成边拍皮球的动作边听赏,以准确 把握歌曲节拍。
3、《大家来做广播操》是一首童声齐唱,通过听赏前问题的不断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 听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坚定“锻炼身体,长大保卫祖国”的决心。
4、《运动员进行曲》这首管乐合奏旋律极具歌唱性,也为学生所熟悉,在哼唱主部主题 后,尝试在乐曲播放过程中用踏步动作表现这段主题,或举起小手找找这段主题出现在乐曲 的什么地方。培养学生初步分辨音乐作品中不同段落的能力。
5、《乒乓变奏曲》是一首木琴独奏曲,根据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改编,由于木琴在 一年级欣赏中已经呈现,因此可以从已有经验出发,过渡到木琴的音色适合表现那种运动? 还可拓展欣赏同名钢琴独奏曲,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演奏形式。
6、《溜冰圆舞曲》是瓦尔托伊费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乐曲由序四个小圆舞曲加结尾组 成,但听赏的只是第一小圆舞曲中宽广平稳、流畅明丽的第一主题,可通过观看冰上运动的 多媒体片段,感受运动员的动作与姿态,并将之与音乐旋律相融合,更可进一步用学习到的 简单溜冰动作来表现主题旋律。
7、《五星红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演唱形式,通过观看运动员领奖等片段激发学生对国 旗的崇敬之情。
8、律动《健康歌》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导入运用,通过教师引领学生随着音乐节拍做各种 运动动作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孩子根据音乐自我创编动作。
五、《队旗飘飘》 本单元以“队旗飘飘”为题,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作为少先队员的光荣和 幸福。通过学唱歌曲《共产儿童团歌》回顾历史,通过听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快乐 的节日》、《红领巾之歌》获得蓬勃向上的愉悦精神,在学唱曲目《我是小鼓手》中联系少先 活动的鼓乐设计,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享受了积极参与活动的体验。在模唱唱名 DO、RE、MI、SOL、LA 的基础上,尝试模唱低音 SOL、LA,并通过歌曲学唱后,进行深一步的歌谱模 唱。
1、《共产儿童团歌》是电影《红孩子》的插曲,全曲由两个乐句组成,且只有一音之差,附点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一种坚定前行的气势,同时也体现了进行曲的特点。在教唱前可通 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对少先队前身-“共产儿童团”的作用产生兴趣,进入情境之后再开展 歌曲教学,歌曲风格充分体现在节奏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节奏的进行,更准确地 唱好歌曲,把握情绪。歌曲学唱后,跟老师模唱歌谱,熟悉后可以采用接口唱让学生找准句 尾音。
2、《我是小鼓手》在教唱环节前,可设计大鼓与小鼓的节奏练习,并在第一、第二乐句 的句尾,分别加入两种节奏型的伴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最后反复的补充句中,可以用敲鼓槌来代替乐句中的休止符,帮助准确提高学生内心的节奏感。
3、《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一首坚定有力、昂扬向上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由于 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可以从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演唱队歌导入,并准备录像、图片资料,通过看、听感受歌曲的情绪与内涵。
4、《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旋律易记易唱的童声齐唱作品,可以从儿童节引导开去,让学 生想象心中的节日,感受其中的情绪,并通过哼唱熟悉歌曲旋律,也可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 来感受歌词的美好意境。
5、《红领巾之歌》是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电子合成器独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演 奏形式,可结合多媒体介绍电子合成器,让学生找找其中几种独特的音色,初步了解这一独 特的演奏形式。
6、音乐游戏《队列操》通过实物演奏,熟悉大鼓、小军鼓、大镲的独特音色,并通过敲 击、队列操等形式进一步听辨各种组合的简单节奏。
六、《包子、剪子、锤》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音乐课堂中也完全可以借助于游戏。本单元通过学唱歌曲《夏 天的雷雨》、《包子、剪子、锤》、《表情歌》,听赏《猜调》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让 学生体悟“生活中有音乐,音乐同样反映生活”这个道理。本单元模唱教学中加入了 FA、SI 的演唱,在歌曲教学后适当的穿插进去模唱歌谱,进一步熟悉这七个唱名。
1、《夏天的雷雨》是一首常识性的一段体歌曲,乐句旋律没有太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切分节奏的教唱,要引导学生用断顿跳跃的唱法来表现歌曲,为歌曲起名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歌曲学唱后可尝试背唱,并通过学生面对面的拍手游戏来表演 唱全曲,增强歌曲的趣味性。唱名模唱可用于这首歌曲。
2、《包子、剪子、锤》在歌曲中穿插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歌曲 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念白处的附点节奏有何妙用,在诵读时即将节奏问题解决,并通 过语气、声调的强调,于无意中掌握歌曲的吐字咬字要领。并且为歌曲教唱中更好的掌握附 点节奏的演唱奠定良好的基础。
3、《表情歌》歌曲中几处六度音程的演唱,要提醒学生安静聆听,指导学生不喊叫 ,把 音唱准唱好。间奏中的四拍节奏最初可用默唱“答答 答答 答”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来利 于稳定内心的节奏,二来能更好的倾听音乐中的拍子。
4、《猜调》是一首经典的云南民歌,也是谜语歌曲,歌曲通过合唱的形式体现出丰富的 音效,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合唱与齐唱的区别。可让学生学唱引子中的“小乖乖来”这一句,在快速问答演唱部分,用点手心等方式感受速度与情绪,随之变化。
七、《郊游》 本单元试图通过学唱歌曲《郊游》、《云》、《旅行之歌》,听赏曲目《欢乐的鼓》、《拉网小 调》、《睡吧,小星辰》、《快乐的小熊猫》等多种音乐活动,带着孩子去郊游、旅行,丰富他 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学生模唱完七个唱名的基础上,本单元新增高音 DO,可尝试在学会歌曲后,分句模唱歌谱。
1、《郊游》这是一首五声宫调式的台湾儿歌,一、三段完全相同,第二段优美舒展形成 对比,可通过引导学生倾听歌曲中相同的部分,并用自己喜欢的色块、图形或者不同的肢体 表现来体现学生兴冲冲和大自然美景的不同情绪,同时也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连唱与非连唱 的方法将不同情绪对比出来,进一步唱好歌曲。
2、《云》是一首抒情优美、节奏平稳的三四拍儿歌,初听时,引导学生用无声的方式来 拍击节拍,不破坏歌曲意境的同时也感受歌曲独特的三拍子韵律,对学生的吐字归韵做出明 确要求,将音与音之间的连贯绵延之感唱出来,等熟悉后可模唱全曲歌谱,并采取小组或师 生接口唱的方式来表现。
3、《旅行之歌》具有进行曲风格,节奏规整,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在第五单元中已经 初步接触了进行曲风格的曲目,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类比,让学生自主感知此曲为进行 曲风格。
4、《快乐的小熊猫》这是美术片《熊猫百货商店》中的一个配乐片段,管弦乐中的各种 不同音色的乐器被刻画成拟人化的动物。通过简洁明了的提示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 学生感知乐曲所描绘的不同音乐内容。可配合多媒体出示乐曲中出现的乐器,并让学生在熟 悉乐曲主题的同时,认知乐器及其音色特点。
5、《欢乐的鼓》这是一首具有明显舞曲风格的巴拿马儿歌,在感知乐曲情绪后,可让学 生自主设计一两条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或设计能表现歌曲情绪的动作,边听边表演,激发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热情。
6、《拉网小调》这是一首根据日本北海道地区著名的渔民号子所改编的劳动歌曲,索兰 是渔民号子中的主要衬词,因此也叫《索兰调》。对于劳动号子,学生认知的并不多,可 以通 过一些片段来帮助学生感受,并通过尝试一领众和的形式模仿这类声音,体验劳动号子的感 染力,在索兰的衬词处可设计成拉网动作,配合音乐律动。
7、《睡吧,小星辰》这是一首柔美安逸的三四拍西班牙民歌,节奏简单规整,旋律平稳,启发学生按节拍韵律创编出一系列轻柔安逸的动作,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律动,进一步感受歌 曲的意境。
八、《雪孩子》 雪人、春节、冬天令孩子们欣喜,本单元通过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过 新年》,欣赏《乘雪橇》、《窗花舞》、《滑雪歌》还有音乐游戏堆雪人及律动,使学生接触不同 时期、不同民族以冬季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从活动中感悟到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的美。
1、《小雪花》这是一首曲调优美的三四拍大调式儿歌,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不可大声喊叫,并学会用轻柔、灵巧的不同声音来演唱,在一字多音处通过模仿雪花飘 舞落下的手势来提醒学生用连贯绵延的声音演唱,增强歌曲的美感。通过音乐游戏堆雪人,找一找歌曲中存在的节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节奏谱的认知与感受。
2、《冬妈妈和麦苗苗》这是一首三拍子大调式的儿歌,在学唱歌曲过程中,不要过分强 调三拍子的强拍,以免破坏歌曲意境。引导学生用轻巧、柔和的声音来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粮食丰收的期盼。
3、《过新年》歌曲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用“咚咚锵”模拟锣鼓声,乐句旋律中有多次重复,可采用师生接句的方式,用身边的事物敲出红色方块象声词的节奏,学唱歌曲时提醒学生控制声音,既不能大喊大叫也不能太过虚柔。
4、《乘雪橇》这是美国作曲家安德尔逊的管弦乐作品,为三部曲式,欣赏时可让学生发 挥想象,通过聆听乐曲给出曲名,允许有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听出 A 段主题旋律,并通过 独特的肢体语言如模仿驾着马车拉雪橇跟随音乐律动,在 B 段时,通过声势节奏模仿音乐,如响舌、打击乐器的参与等。
5、《滑雪歌》是动画片《雪孩子》中的插曲,多媒体导入故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情绪,体会雪孩子的可爱之处,可尝试哼唱主旋律。
6、《窗花舞》是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一段音乐。结合春节的习俗,介绍北方农村地 区在除夕夜都要贴窗花,象征着幸福吉祥。在感受乐曲情绪后,可鼓励学生自编动作表演贴 窗花,跟着音乐律动。
学习主 题 学习主题:学期相关内容 与课时安 排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好朋友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课时 二、生日快乐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 二课时 三、时钟滴答 第三课时 1、学唱《拍手唱歌笑呵呵》 2、游戏、表演唱 1、听赏《小象》 2、学唱《大白象》 3、听赏圣-桑斯《大象》(视情况而选)1、学唱《一对好朋友》 2、听赏《口哨与小狗》 1、学唱《西伦达》 2、集体舞 1、听赏《生日》 2、学唱《生日快乐》 3、为父母制作贺卡 1、学唱《生日》 2、模唱唱名 DO、MI、SOL 3、了解各地祝寿习俗 4、露一手: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表演节目 1、学唱《幸福拍手歌》 2、我的创造:看插图将有趣的礼节动作填入 歌曲演唱并表演 1、认识了解形态各异的钟 2、学唱《钟》 3、二部合作并表演《钟》 1、复习《钟》 2、听赏《在钟表店里》 3、拓展:钟表发展史 1、导入《小乌鸦爱妈妈》 2、学唱《两只懒乌鸦》 3、模唱唱名 1、音乐剧《两只懒乌鸦》 2、故事续编 1、学唱《时间像小马车》 2、音乐游戏:我和时间来赛跑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四、运动场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课时 五、队旗飘飘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一课时 六、包子、剪子、锤 第二课时 1、律动:健康操 2、学唱《钻山洞》 3、音乐游戏:钻山洞 1、听赏《大家来做广播操》 2、听赏《运动员进行曲》变换队形 3、拓展听赏《军队进行曲》 《欢迎进行曲》 1、听赏《溜冰圆舞曲》 2、拓展欣赏溜冰视频 3、听赏《五星红旗》 1、听赏《乒乓变奏曲》 2、学唱《拍皮球》 3、我的创造:创编拉拉队的动作和喊声 1、听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2、学唱《共产儿童团歌》 3、模唱歌谱 4、拓展:少先队的标志(红领巾、队旗队徽、队礼、鼓号、呼号等)1、学唱《我是小鼓手》 2、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1、复习《我是小鼓手》 2、音乐游戏:队列操 1、听赏《快乐的节日》 2、听赏《红领巾之歌》 3、拓展:快乐的活动 1、谜语童谣导入 2、学唱《夏天的雷雨》 3、模唱歌谱 4、创编第二段歌词并完整表演唱 1、学唱《包子、剪子、锤》 2、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郊游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八、雪孩子 第三课时 1、听赏合唱《猜调》 2、学唱《表情歌》 3、音乐游戏:丢手绢 1、学唱《郊游》 2、我的创造:秋虫音乐会 1、复习《郊游》 2、听赏《快乐的小熊猫》 3、学唱《云》 4、模唱歌谱 1、学唱《旅行之歌》 2、听赏《欢乐的鼓》涉及情绪动作 3、听赏《拉网小调》模仿号子声 4、听赏《睡吧,小晨星》律动感受歌曲意境 1、听赏《乘雪橇》 2、学唱《小雪花》 3、拓展:收集关于雪的歌曲 1、听赏《滑雪歌》 2、学唱《冬妈妈和麦苗苗》 1、学敲鼓的节奏 2、学唱《过新年》 3、听赏《窗花舞》 4、律动《窗花舞》 成长的足迹 第四课时 一、音乐表现的评价:音乐表现是小学阶段音乐学习结果的重要评价方面,满分 40 分。以小 组或个人的方式进行演唱或演奏的展示,教师、学生都参与评价。
1、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能对指挥及前奏作出反应。
2、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二部合作。
3、模仿正确的唱名发音 DO、RE、MI、FA、SOL、LA、SI,能跟老师用唱名分句模唱歌谱。
4、能运用打击乐器或其它音源为歌曲伴奏,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5、能听辨简单的节奏并用肢体或身边事物模仿表现。
6、能根据歌曲情绪变换速度、力度演唱。
7、能背唱歌曲 4-6 首。
二、音乐欣赏的评价:听力测试是检验音乐听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满分 40 分,听力笔 试作答。
多 元 化 学 1、认识并能分辨最常见的中国民乐和西洋乐器音色,如二胡、琵琶、木琴、钢琴、小提琴等。
习评 价 方 2、能听辨出不同情绪的音乐,并选择合适的语言描述。
案 3、能准确分辨不同的演唱、演奏形式。
4、能聆听主题说出曲名。(2-4 首)5、感知音乐的主题、节奏和段落的变化,运用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表现。
6、能听辨不同节拍的歌曲(二四拍、三四拍)三、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是个人综合音乐素养的体现,学生是否 乐于投入地参加音乐表现活动以及有序的课堂常规是开展各种音乐学习活动的前提。本项评 价体现在学生的课堂表现,满分 20 分。设计表格对课堂发言、小组纪律等常规进行记载。
四、艺术实践能力的评价: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是反映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形式。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对于积极参加艺术活 动及获奖的同学予以加分,凡参加学校组织的校级及以上活动每次 2 分。
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篇5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省市课程计划,结合通化兴华教育中心“2016年教育教学工作要点”、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及学生年龄特点,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强干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队伍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的需要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利于他们成长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2、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进行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广泛地发展。
3、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4、因地制宜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都要体现地域特色。本学期要结合通化山区的特色,从其地域特色、历史与文化及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等方面来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新的学科拓展类课程。
四、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五、课程实施过程和具体工作安排
(一)、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
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校本课程定时间、定课表、定教学内容、定授课教师。
1、时间:每周三下午七、八节课。
2、校本课程的开设纳入课程表,校本课程的管理与日常学科课程的管理等同。
3、课程门类:
共设置音乐类、体育类、美术类、信息学奥赛类、科技类、小记者类及学科类,七个门类25个课程班。
音乐类:管乐、舞蹈。
美术类:电脑绘画、国画、刀画。
体育类:篮球、足球、毽球、羽毛球、花式跳绳。信息学奥赛类:信息学奥赛班、电脑动画。科技类:探索人体奥秘、生活中的化学。书法类:软笔书法。
学科类:文学写作、中国趣味文化、长白山历史与文化、数学与生活、寻访文物古迹之通化、探寻长白山地区珍稀动植物、现代礼仪。
4、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任校本课,对在某专项学习中表现出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以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定教学目标
1、各类校本课程突出特色的培养目标,适应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按照通化市教育局要求,以 “通化市红色教育基地”、“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长白山历史与文化”、“通化特色”等为核心,开发和实施相关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3、通过选修门类丰富的校本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提供必要的保障,为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工作提供日常指导,为我校创办省内一流学校提供前提与保障。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采取师生自愿、灵活的方式开展。
1、学校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主动开发学科拓展领域的教学内容,主动承担校本课程,促进学科教学向更深、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2、学校倡导教师积极挖掘自身兴趣特长,并通过教师的表帅作用影响学生,使更多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
3、学校采取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课,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六、课程评价
1、日常考核评价。
校本课程要和学科类课程一同纳入课程表中,任课教师要认真组织,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学校要对教师上课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教师的月工作质量考核之中。
2、学生学习评价。
每学期期中、期末,学校至少2次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验收,验收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之中。
学校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课堂表现突出、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在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班级之星评比中优先考虑。
3、学习效果评价。
凡选修校本课的学生参加县级以上级别的文体活动、信息技术大赛及其它相关比赛,取得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指导教师考核之中,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七、课程实施保障
1、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校本课检查考核机制,由教务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安排、落实与考核。
2、保持校本课任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和部分动态管理,有计划地实施教学及管理培训工作,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篇6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我校属于市级规范化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校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建有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农远工程项目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专用室;教学设备设施达到省一类标准,实验仪器、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配备齐全,便于教育教学。我校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教师素质高、思想先进、敢于创新、勇于改革,教育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教研教改经验,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潜能,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转化为校本课程。
2、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当地经济发展较快,个体私营业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3、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学生来自各个地方,学生的个性和学识互有差异,他们对本地资源和环境缺乏了解,学生求知欲很强。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强调社会实践,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流程
我校已经全面落实了国家课程方案,开全了国家、地方课程。为了适应新课程教育理念,本学期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校本教材。我校有特具特色的诵经文学。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小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由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具体落实好课程的实施等工作。我们参与研讨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会议,分工负责。根据我校规模办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我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研究、讨论并结合我校教师的特长,决定开展教材的特色教学。
2、课程开发小组本着“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方案,经我校通过后,各负责教师根据此方案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计划。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乡土文化,当地的致富名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做好诵经教学工作。
四、校本课程的内容
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以调查、参与为主,根据我校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尝试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调查、动手操作、社会实践等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展览、成果展示、作品评比等活动。
教材每课设有“活动建议”的环节,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编排标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校本课程的实施
1、组织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课以班为单位安排在“地方与我校课程”课时中进行,具体教学时间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我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
2、课程实施:
1)校本课程由我校提供,只有讲义,学生不需要教材,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各年级授课教师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等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
3)任课教师精心备课,准备资料,设计好教学过程,按时上好校本课程,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
4)教学过程中所需材料、设备、设施由我校统一安排。学生需要外出调查、参观时,由我校出面联系,我校领导和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外出,确保师生安全。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我校特色,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1、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性评价
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评价的方法是教师自我评价和我校评价,采用调查问卷、课堂记录、检查备课笔记等方法。
2、对学生的评价,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和个体化 评价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调查问卷、考查、作品展示和评比等。一是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年级、校内学生作品展览,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如,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征文等的展览。
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期结束,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地参与的情况,采用开卷考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与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一个合理的等级成绩。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学校个性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考虑到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开设校本课程并编写相关校本教材。
一、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创建校本课程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充分联结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阶段来,我校在课改实验工作中,通过调查、分析,充分认识我校的校情和资源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经验、需求、兴趣和知识基础等方面发展情况,在充分起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实施的初步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充分联系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
2、进一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文化发展。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进一步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进一步浓厚学校的教研、科研气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规划
1、第一阶段创建初步计划。
2、第二阶段培养教师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实施的能力。
3、第三阶段进一步完善上述课程建设,力争在各个年级都开设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体系的序列化、系统化。
二、关于课程设置的初步论证。
1、关于课程
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的去畅想,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如果让学生的小手更加灵活,触觉更加敏感,学生会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思维也更加开阔。”心灵手巧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2、关于课程
通过课程的开发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3、关于《读书》课程的实施。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除了课堂学习之外,阅读书籍应占重要的位置。因为书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缤纷的知识王国、生动的情感世界。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因为,读书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精华。为了帮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领略我们祖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书籍的渴望。
三、成果展示:校本教材管理与指导小组定期组织两个校本课程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了解课程发展情况、学生反映、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交流经验,表扬先进。师生共同选择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如表演、作品展评、交流收获、总结、论文等等。
四、评价方案
学校根据校本教材使用情况,及时肯定、表扬指导教师的业绩,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在期末个人工作评估表上加分。
五、关于课程管理
如何实施校本课程,如何使校本教材发挥最大的教育、教学效益,其关键在于学校领导的重视,还在于人员的配置。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指导机构,全面指导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并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学校教务部门具体落实开发和实施,协调各方面工作。一线教师结合《课标》、教材和师生实际,具体落实教材的使用和建设工作。《读书》
指导教师:各班语文教师 开设年级:1-6年级
管理、指导机构负责校本课程及相关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组织全体相关教学人员学习《校本教材实施方案》,定期检查各教研组的教研、教材实施情况,及时指导、总结。
结束语:我校将高度重视这校本课程,不断加以调整、充实、完善,使该校本课程富有学校特色。同时,我校将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目标,同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发序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二、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1、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分块: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双周校本课进行。学校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根据课程安排划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块。
2、校本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校本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务负责,主要负则排课。教师的教案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由何校长负责。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务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务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校本课的正常运作。
校本课程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不同于国家课程,要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
一、需要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到现在已有多,几年来我校尊重学生意愿,发展学生特长,从而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在上次“我最喜欢的课程”学生问卷调查中,校本必修课受欢迎的程度名列前茅。但在开发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临时的班级怎样有效的管理等,希望老师们把这些已经发现的问题作为一个个小课题来研究。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着眼于社区、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保障,我校地处比较繁华的湘雅路口,学生大多来源于周边卫生医疗机构单位,素质较高,家庭文化氛围较浓,根据这些社区资源并结合我校课题,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专题。
从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价值观、挫折力、期望值、需要、兴趣等风格迥异的人格魅力出发,我们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举行大规模的访谈,发现学生的需求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人格健全、心理素质的辅导需要 2.人际交往能力需要 3.信息素养的需要
4.发展一门专项特长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具备与人为善的品德,求真的精神,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时社会的责任感。
2.具有开阔的胸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气质、质朴高雅的品质。3.培养学生文化品位、思想品质、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灵性、悟性及创新思维。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科学素养类
电脑、思维韵律操
人文素养类
儿歌、朗读欣赏、古诗欣赏、影视欣赏、名著欣赏、走进唐诗、成语天地、阅读欣赏、历史人物故事
艺术类
工艺美术、折纸、表演艺术
身体健康类
校园NBA、心理健康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设想 1.课程实施
(1)制定学校校本课程课(2)培训教师 ①培训内容:
校本课程学生选课指导研究。
校本课程临时班级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②培训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探讨,确立校本课程小课题。③申报与审议
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简介》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门类目录》分必选和自选两大类,提供给学生选择。
④教师撰写《课程纲要》 ⑤实施《课程纲要》
●1~6年级每周一必修课,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交差教学,由班主任老师担任教学工作。
●每周五下午第一节为全校校本选修课时间。●教学实现分层化,按年级认知水平教学。2。评价设想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主要对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改进。
五、保障措施
1.持续的校本培训
2.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着实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奖励制度,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内部评价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积极探索学校文化的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共同体,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书香校园建设同步推进。①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②学校将邀请市教育局、学区教研中心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篇7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种基本属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 进一步阐明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强调“实践性”则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 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就能获得的, 而是须依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文雅而质韧, 色温而彩华。其花梨兮?其君子兮!在这样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环境下, 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延伸语文学习范围, 提升交流与表达、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情操, 不失为一种有意义深刻的实践教学, 也是值得本地校本教材挖掘的良好范本。
二、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东方—花梨之乡, 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东方人, 更有必要了解地方文化, 走进大自然, 陶冶良好的情怀, 融合语文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表达需要, 提升学习能力和品质, 同时为语文正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开辟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价值,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以及学生家乡黄花梨种植地理优势, 形成四个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准备阶段———展示阶段———形成阶段———成果展示。步步推进, 层层相接, 运用多种方式, 达到学习效果。后期把学生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展示到学校的橱窗上, 把成果加以推广, 引起更多同学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情若花梨, 感恩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接近自然, 接受实际锻炼。激发孩子们的自信,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也学会感恩, 学会承担, 能把花木之美化成文字, 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全方位进行创作, 提高学生写作审美情趣。
三、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与拓展;二是写作与交流, 总学时为16 学时。
1.多种形式合作探究, 展示对黄花梨的认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按照教学环节, 设计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
2.召开主题报告会, 把花木之美化为文字。
(1) 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 由组内选出各组长, 各自选定好写作体裁, 最好是以诗歌、散文、古诗歌、议论文、记叙文来安排不同小组, 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全方位进行创作。展示学生的灵性, 又可以全面锻炼学生写作, 取长补短, 达到成效。
(2) 召开开题报告会, 学生自由组合成5 个小组, 选出小组长, 确定对黄花梨写作的体裁, 同时利用周末时间搜集素材。由老师和骨干班干组织, 亲自到江边山间去观察花梨木, 并且学习参考本市花梨木家具市场, 掌握第一手材料,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提炼思想、丰富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 在运用口语交际和写作进行活动当中, 学习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 同时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欣赏名篇佳作, 在欣赏模仿基础上, 在积累情感程度上, 进行写作。写和讲结合, 让学生畅谈活动过程中对其黄花梨感受内涵的理解, 充分体现个性理解, 在思维的碰撞中, 擦出灵感的火花, 感恩生活, 提升领悟。
3.妙笔绘景, 图文并茂, 形成成果。
四、活动步骤
1.第一周:准备阶段。搜集黄花梨相应的文献资料, 从古至今, 分别用四个文档编排, 整理关于黄花梨的诗文篇章, 并附上个人的评点解说感受, 要求真实第一, 不限字数、不限体裁, 自由发挥。
2.第二周:展示阶段。以图片、绘画、文字、影集、短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讨论、陈述对黄花梨的认知, 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合作学习, 共享资源, 取长补短, 运用多种方式, 在探究中学习, 在想象中品味。
3.第三周:形成阶段。召开开题报告会,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5 个小组, 选出小组长, 确定对海南黄花梨写作的体裁, 同时利用周末时间搜集素材, 由老师一起前行, 到本市港务中学, 如条件允许, 去到东河镇, 被称作是花梨乡镇, 身临其境感受东方这种民俗风情中蕴含的花梨情结, 既是倡导对生态环境的低碳保护, 又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心灵回归的一种感恩行动。
4.第四周:成果展示。“三个一”———写一篇诗文;画一幅心中画;举行一次主题演讲。旨在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黄花梨神韵, 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写作的成功的快乐, 感受与他们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五、实践活动时间安排
在课堂上用16 个课时时间从写作角度融合对植物的审美, 以期中为分水岭, 期中期末, 分别展示成果, 课外延续2个星期。
六、研究成员分工
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 由组内选出各组长, 各自安排相应的收集资料写作目标的任务, 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文学与人文结合的魅力。
七、预期成果展示
小组内推荐优秀佳作, 全班汇总公布, 每个人写下自己的评语, 课外延续一二天, 课内赏析一个课时。选出最佳立意、最美文章、最感人文章等等形式的好文章, 从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情感角度评选, 届时优秀选手举行一场展示成果的演讲。
最后全校通过橱窗、文化专题展示等多种形式, 展示优秀成果, 扩大影响力。
八、教师指导意见
1.结合课堂, 检验和巩固准备阶段成果, 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 运用多种方式, 提升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
2.结合活动的开放性和主体性特点, 激发学生的活动和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3.要有具体的分工、各司其责, 让学生知道做什么, 配合好, 流程清, 节奏好, 气氛好, 轻轻松松地在学习。
4.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投入课堂的活动, 珍惜宝贵的时间, 切不可走马观花, 粗枝大叶。
九、研究结果
1.在展示解说中融入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和写作这两大板块, 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动手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2.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 沟通课堂内外, 引导学生注意从前人经验作品入手, 能用文字来展示学习成果, 把蕴结的感情和写作结合, 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在收集信息、归纳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为语文正名, 凡花也有春天, 深藏山间寂寞的花梨木也有发现者, 花梨飘香, 感恩生活。在活动中, 快乐学习, 乐于交流、勇敢表达。
4.将写作范本和演讲等系列活动成果张贴在班级橱窗, 把成果加以推广, 引起更多同学的关注。
十、研究活动收获和喜悦
我坚持向他们渗透“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通过课外和课内相结合的方式, 走进文学殿堂, 感悟人间真善美。设计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课, 让他们感觉“语文是一场游戏, 语文是一种情趣, 语文是一种智慧, 语文是一个美丽奇妙的世界”, 消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恐惧和厌倦。
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接近自然,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发表看法, 从中丰富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为课堂的深入学习提供了源源的活水。
十一、综合实践活动带来的反思
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前, 我就一直在想, 能不能找到一条适合的途径来让语文的学习摒弃功利的心态变得真正的涵养生命的成长。后来就想到从身边素材出发, 想到美丽的黄花梨, 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 自然蕴含着广博的语文学习信息。再到最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实施, 才忽然恍然大悟, 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是一条路, 或者是一个出口, 可以让我更好的做到, 生活和语文有着生命深处生生不息的联系, 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提高了写作审美情趣, 树立了积极阳光的价值观, 在精神上引领了自己的未来。
我有一个朴实的理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 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 在精神的世界里留下更多的美好的种子。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 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以满足其终身发展需要。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教育大厦之“基”, “人文性”是语文教育大厦之“本”, 那么“综合性与实践性”, 则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这座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开发校本教材, 巧借综合实践活动平台, 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提高写作审美情趣, 回归人们内心深处至真、至善和至美的人性。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13-02
【作者简介】顾苏云,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江苏苏州,215000)校长,苏州市特级校长。
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多样化人才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回眸新课改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我们深受鼓舞。然而,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校本课程在开发与实施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探讨。而名为“校本”却没有校本文化个性,可能是最突出的问题。
笔者曾参与江苏省义务教育区域现代化先进区县验收工作并负责素质教育栏目的审核。在两个区域的验收过程中,笔者发现同样的问题:同一区域被抽测的多所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从内容到实施,除极少数为一校独有,其他不是相同就是雷同。确切地说,这些校本课程其实已被地方课程所替代,失去了“校本”意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县市地域文化特征鲜明,各校传承当地文化自觉性强;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有失偏颇;为充数量而借鉴模仿等。而我以为,将校本课程孤立于学校文化之外,没有从学校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开发和实施是根本原因。
何为“校本”?郑金洲博士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做出了精当的解释。这暗示我们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时,要将目光聚焦到学校场域,要与学校文化特色联系起来。一句话,要在学校文化视域下去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唯有如此,校本课程才真正拥有“校本”内涵。
那么,学校文化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与实施?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略谈一二。
一、校本课程开发:从关注课程到关注文化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要求我们在开发之初将关注点放在研究校本特色上。这样的研究如何展开?不妨叩问三个问题,即:我(学校)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粗看这三个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似乎与校本课程关系不大,但它恰恰是我们开发与建构校本课程的逻辑起点。如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首先来自于文化,校本课程的身份认同样首先来自学校文化。因为学校文化才是一所学校的特色标志,它不仅沉淀了学校以往的特色,还将彰显今后的别具一格。开发校本课程,找到这三个答案,也即找到了学校文化之本,由此开发的校本课程,方能展示“校本”特色。
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初,曾反复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1.我是谁?我是景范,一所立足于北宋名相范仲淹一千年前所办义庄、义学旧址的学校。我们清楚,先贤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胸怀成就了景范千百年的办学史,也是他“先忧后乐”精神的感召使义庄之地的办学行为延续至今。我是谁?我是景范。景范就是景仰范仲淹,传承义庄、义学文化,弘扬“先忧后乐”精神——这是景范校本课程的第一主题。
2.我从哪里来?我从拥有一千年历史的义庄、义学来,从七十七年历史的新学来。景范身后,留着太多太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义庄、义学的博爱、担当情怀;文正书院的文化气质;贯穿千年的“先忧后乐”核心价值观……造就了景范文化的独特境界。回眸中,我们看到了学校行进的足迹,找到了校本课程的编排线索:从《义庄碑刻》到《范仲淹事迹读本》;从《范仲淹诗文选》到《景范物语》;从文化主题类校本课程到“少年雅言堂”“追寻范仲淹足迹”等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贯穿“先忧后乐”核心价值观的系列校本课程,才能给景范学子打上独特的精神底色。
3.我到哪里去?这不仅是对景范学校发展方向的追问,也是对千百个景范学子发展方向的追问,更是学校对国家办学要求的回应。从千年历史中走来的景范,既有立足本土、脚踏实地的意识,更有仰望星空、回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勇气。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书院是我们的目标;培育“有担当、勤学问、能达用”的景范人是我们的任务;让人民满意是我们的追求。于是,我们开发了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课程,以此培养景范学子的“担当”精神;我们建构了融综合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为一体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勤学问、能达用”。我们将以上两个系列的课程整合成“范学课程”。
“范学课程”,景范特色的校本课程,涵盖文化主题类和综合实践类。它从景范文化中来,又成为新时期景范文化的独特标志。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它的“校本”性与学校文化个性是一致的。缺失学校文化个性的校本课程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真正的校本课程应是学校文化个性的文本表达。
二、校本课程实施: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
“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应该“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王斌华《校本课程论》)。学校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当然实施者。
熟悉学校学生、熟知学校历史、深受学校文化浸染的老师,在实施校本课程时,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大胆尝试的空间。在实施“范学课程”时,景范教师尝试了三种途径。
1.文化环境中浸润。《范仲淹事迹读本》《景范物语》等文化系列课程以故事的形式编撰成书。学生在课堂上、闲暇时,坐在教室内、校园中任何一处,通过阅读就能获得感同身受的教育。而在景范,我们还巧妙利用义庄、义学、书院三个旧址合而为一的地域环境优势,造就了“贤风范景”的校园文化场。让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景范文化,让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景点、每一处设置都成为景范物化课程。学生们身处景范文化场,转身回眸间自然接受熏陶,景范文化随之走进学生内心。“文化主题类”系列校本课程就在这样的环境浸润中完成了实施。
2.实践磨砺中体验。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今天,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早已不再局限于文本。实施方法也已超越了听讲、阅读的教学模式。景范教师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走出文本、走向校外、走进社会。“范学课程”之“综合实践类”课程就是这样将课堂引向邮局、福利院、博物馆、垃圾填埋场、科技园等文化场馆及企事业单位。在实践中磨砺,在实践中体验,是景范校本课程实施的第二种方式。学生们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收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3.教学实验中内化。怎样的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国内各地学校对此展开的研究如火如荼。景范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选择了“书院式”教学实验作为突破口。
景范的“书院式”教学,来自对中华传统教育精髓的自觉传承和对景范本土文化的深情回顾。我们萃取书院教学的精华:重视环境熏陶、尊重学生差异、鼓励自主学习、倡导师生对话。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地教,“学而生疑、学用并重”地学。以分层、分类、个别化为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适应每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书院式”教学不仅是景范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种独特尝试,体现了景范对校本课程的深度理解。
【实施校本课程 感受数学文化】推荐阅读:
校本化课程实施10-08
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08-26
排球校本课程实施纲要10-13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7-07
科普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7-28
陶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8-03
书法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8-24
社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08-29
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09-07
校本课程实施在探索中前行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