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24-10-06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共8篇)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

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校本课程是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开发的课程。完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是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实施,使学生打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基础,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中华美德故事、古文学鉴赏课中我们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及名著片断,让学生赏析、品味人物性格的特点,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中,低年级重视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中年级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理解能力的培养。高年级主要学习以后在社会上生存的知识、方法。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各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的发展。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我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在各年级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需求,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内容,满足了不同学段的发展要求。

五、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和谐团队,结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5、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做到有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阶段总结、跟踪纪实等材料。

六、校本课程开发框架: 领导小组: 组长:倪福艳 成员:各班主任

(三)校本课程开发要求:

1、每学期按15课时开发,有总体目标。

2、每课有课题、教学目标(必须有情感目标),最好设有习题

3、按每学期订一册,有课本封皮、目录。

4、单元题目为小一号字,课题为小三号字,其他为四号字。

七、课程的实施:

1、教师每学期按要求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计划。

2、任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2

一、书法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于2009年6月18日,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及省书协授予“海南省书法校园”的荣誉称号,是海南省首家中学“书法校园”。

1. 学校将其纳入校本课程,使书法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

(1)每学期举办一次书法教学讲座,对所有书法(语文)教师进行培训。

(2)加大书法校园建设。在书法教室和书法作品展览室、校园和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悬挂我校师生及省内知名书法家的作品,激发书写兴趣,陶冶师生情操。

(3)编写出《书法》校本教材,以写字课为平台,教师做重难点指导,学生认真练习。

(4)成立书法兴趣小组,每学期举办一次书画展览活动。

(5)时间上保证。每周四晚修课为书法练习指导时间。课后有书法作业,要求每天书写一张,每个兴趣小组成员的作业交给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批改。

(6)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净化语言文字环境,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汉字。

(7)着力打造校园文化长廊,让学生独立编写黑板报。

2. 书法校本课程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学生的作业、试卷书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师生书法作品获奖档次提高。教师荣获国家级书法比赛一二等奖项10人次,书法作品入选省级书展24人次;学生荣获市级书法比赛一等奖19人次。

二、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经典文学进校园”活动,着力打造书香校园

语文教师上课开始前五分钟,通过诵读、理解、背诵等教学活动,把经典文学引进课堂。学校加强市级文学经典课题研究,通过开展文学经典朗诵、中国古典名著专题讲座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以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着力做好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1. 主题鲜明,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1)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把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定为主题班会课,由德育处组织,各班主任指导,团支书主持,学生参与。做到班会准备充分,会中有记录,会后有反思。通过开展班会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

以“国旗下讲话”为示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出台了《文明班级评选方案》和《班级值周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班级量化管理考核细则》。以“国旗下讲话”和“主题班会”为重点,以“班级值周”工作为示范,由班主任主抓,德育室、团校委监督,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1)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沟通。

(2)加强家访工作,为“孤儿、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建立成长档案,给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使其健康成长。

(3)加强与本地派出所的联系,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精心准备,身体力行地开展系列活动。

继续做好贫困生基金会的捐助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团员到烈士陵园扫墓,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小手拉大手,文明我先行”活动为契机,组织全体师生参加后安镇“卫生大扫除”活动。春节前期,学校组织团员到五保户家庭去慰问,养成关爱老人的道德品质。

四、足球兴趣班校本课程建设

1. 领导重视,管理规范,足球训练有序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足球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家长沟通,争取对足球训练工作的支持,确保足球训练时间。做好足球教学工作,提高足球教学有效性。每学期开展班际足球比赛。加强足球训练检查力度,教练员做好队员出勤登记,教务处做好教练员出勤登记。加大足球训练的经费投入,确保足球训练工作按时开展。

2. 科学训练,足球训练工作落到实处。

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活动课,时间每次1.5小时。重点对队员进行身体体能、个人技术以及心理和智力的训练。

3. 足球兴趣班建设取得成绩。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学校文化 特色学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39-02

0

一、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工具

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实际,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独特品质和卓越风格,并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果。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理念,扬长避短,进行自我设计与规划,既传承和创新了学校文化,形成了核心价值观和独特的办学风格,又充分展现了学校发展的活力与个性。

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办学主体及个性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潜在的有待开发的资源,而且可以为其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自由及创造的空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其本质。任何一个组织要想实现其价值并稳定发展,必须创造与学校发展相符合的文化。

校本课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带动学校其它工作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提炼和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实现特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炼形成的,其创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

1.作为特色课程进入课堂。作为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时,往往以一两项特色项目为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建设,逐步拓展、不断深化,开发具有完整结构的课程体系,最终以正式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第一,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时一般每周都安排专门时间学习课程;第二,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课程实施注意层次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第三,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课程存在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不仅注重显性课程,还十分强调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改造及创新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形象。(1)创设丰富的隐性学习环境,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2)通过各种活动及表演,尤其是每年一度的艺术节展示活动,为校本课程实施直接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及个性展示的舞台。(3)注意与学科教学相渗透,提高校本课程的影响力。

3.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评估。评估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评估的过程也是学生智能挖掘、智慧展示的过程。评估既要唤起学生的觉醒体验,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此,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江东区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上也进行了十分积极的探索。第一,评估方式多元化。各个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时,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综合素质,注意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的弊端。第二,在学习情景中评估。校本课程是通过综合实践及活动的形式展开,在综合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换言之,它是在一定情景中的学习。既然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中进行的,那么“评估也应该在类似的情景中进行才有意义。”第三,推行考级制度。如何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和活动中,通过自我评价找到一条自主发展特长及个性的途径,这是江东区不少学校在创建学校特色时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在音乐等专业考级启发下,尝试在所在学校推广艺术、英语等学科的考级制度。

三、以形成校本课程的特色带动特色学校创建的策略

(一)探寻校本课程特色形成的机制

1.基于学校,联系社区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其中,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受办学宗旨规定、在贯彻办学宗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校特点的办学模式,涉及理念、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把形成与彰显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师生澄清认识、明确目标、调控行动,使全校师生为之而努力。其中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全环节,可以实现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沟通,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总结学校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理清学校课程发展的走向,借助校本课程的合理定位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植根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所在社区的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也是校本课程成立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扬长避短,也更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实现多方力量协商对话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有“专家决策”“集体审议”“教师自主”等不同的开发模式,其中“集体审议”模式,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集体审议”要求多方人士参与,在审议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沟通融合,不同的利益在互动中协调平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课程能够兼顾多方需要,也能够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具有合理性,能够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等的理解和支持,为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考虑到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此,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需要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特点是在寻求特色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在交流分享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从而认清自身的优势,捕捉到具有特色的“亮点”,并以此作为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3.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所以有必要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反馈中及时修正,通过反复的实践,精心打造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是否能够彰显特色,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用事实说话的。学生的反映、教师的感受、校本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等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课程的适切性;校本课程能否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同、能否在本社区得到理解和支持、能否在学校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独特性。这些都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掌握情况,调整改进,逐渐完善,使校本课程真正“植根本校”“服务本校”。

4.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

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赖于相关条件的支撑,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系统是必要的。具体涉及课程资源系统、师资队伍系统、评价管理系统等子系统。掌握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合理配置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队伍,明确分工,发挥课程开发者的能动作用,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而规范的制度、清楚的责任权利划分,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等,可以对校本课程开发起到监控、指导、激励的作用,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四、特色校本课程与特色学校发展的重建

(一)发挥教师专长,提升文化素质

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专业的变革与发展。部分直接参与和领导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其潜能和专长首先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发挥,而其他教师则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文化的塑造中,获得了专业素质的普遍提升。为了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往往通过多种途径优先培训和造就一批专长教师,不少学校还把他们直接派送到高等学校及专业培训机构进修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能。除此而外,学校一般还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以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除关注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及价值外,还把视线转向个体的音乐、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及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上,弥补了现行学校教育的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乃至促进整个个性的发展。在特色校本课程学习和活动中,学生不仅领略了课程及文化的特有魅力,而且,在师生合作学习及活动表现中,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尊重他人的情感,从而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三)塑造学校形象,重构学校文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其目标是形成学校文化,重塑学校形象。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及实施,凝练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和共同愿景,从而创造一种具有深刻影响力和内在约束力的文化和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特色的创建既改变了学校的形象,又重构了学校文化。第一,改变了校园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人文景观。第二,形成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及愿景。一所学校在抓特色项目建设时,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个体在习得技能、技巧之外,领略课程蕴含的学校精神与文化。第三,构建了以传承与创新学校特色文化及共同价值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

另外,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它不但丰富了社区的整个文化生活,构成了社区生活的新的理念和品质,学校还作为一个充满文化创造活力的组织,直接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特色及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学校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其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一经形成以后,它就变成统摄学校的精神和灵魂。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应该鼓励每位成员从校本课程开发及学校文化塑造中获得反馈与支持,围绕共同愿景,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一个基于变化的要求,鼓励每一个成员分析课程开发及学校文化陷入危机的原因,从而不断地调整变革策略,最终使创新的动机成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从知识堆砌到逐渐明了、从粗糙到完善、从感性涌动到理性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个一步到位的过程。同时,开发和实施好校本课程将会使得学校更加增添活力,学校特色日渐鲜明。

[ 参 考 文 献 ]

[1]胡弗曼,海普.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5.107.

[2]霍华德.J.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78.

[3]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学校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 篇4

严格执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学经典中寻求滋养;加强思想修养,促进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全面推进我校的特色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文明。通过国学课的开设,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传统思想博大精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2、陶冶学生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打好学习语文的厚实基础。

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学校新课改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我校教育教学新特色,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三、原则

1、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2、针对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

3、 激趣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组织成员

组 长:罗群雁

副组长:张群 许倩 刘红 王玫

组 员: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

五、实施办法

1、初一初二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便于集中开展活动。高一高二下学期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和现有的走班课,以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要将诵读、理解、感悟以及应用相结合。

2、全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参与热情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国学校本教材由刘红、王玫、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负责开发,可根据情况开发初中版(两册)和高中版的校本教材(两册)。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语文老师具体实施。

3、校本教材内容可包括诸子百家篇、唐诗宋词篇、戏曲音乐篇、建筑服饰篇、国画书法篇、中医篇等。可参考经、史、子、集的划分方法,重点选儒家经典,古代著名历史散文经典、其他诸子百家经典、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经典(重点是唐诗宋词),

4、国学经典诵读安排:每天早读十分钟、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还可和读报课结合起来,比如播放“百家讲坛”等。还可利用学校的电子屏,每日或每周推荐一则国学经典片段。

5、还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 “国学手抄报展览” “国学经典书法展览” “国学经典知识讲座” “ 国学课本剧展演”“ 国学诗歌朗诵会”“ 国学读书汇报会”“ 国学演讲比赛”等活动。活动可结合重大节日,以节日为主题,进行设计(如“清明节诗歌颂唱会”),可根据时令季节设计,可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学学习天地。

6、由教务处具体检查国学校本课的上课情况,组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生的具体考核由任课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最后一周,随堂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两部分,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占40%,学期末考核占60%。

7、任课教师要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反思自己国学课开展情况,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总结材料上报给教研室,为国学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

8、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和学校的读书节、道德讲堂、元旦迎新晚会等常规活动结合起来。

六、保障措施

1、搞好“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

2、学校要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事情多而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中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篇5

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对各学科提出的各个校本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全面分析了学校现有资源,讨论后确定我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框架: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基础上,框定我校校本课程分为四大类: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评定,确定本学年的校本课程。

一、课程设置:

1、人文类:

(1)时事开讲。

(2)生活中的经济学。

(3)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4)花卉与生活。

2、科学类:

(1)身边的化学。

(2)航天科技。

3、艺术类:

乐器、声乐、素描、动漫、硬笔书法、立体构成、服装设计、装饰画、绢花制作、风景画。

4、体育类:篮球、排球、足球、舞蹈。

二、校本课程纲要编写要求:

1、课程名称:(包括适合年级)。

2、主持教师:(待定)。

3、课程类型:(说明是人文类/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

4、课时量:说明总课时量及课时安排。

5、日期:起止日期。

6、课程具体设计:

(1)课程目标:逐点陈述目标,要全面而具体。

(2)课程内容:知识内容、活动形式等相关方案;具体的组织等。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如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4)课程评价:评价的标准。注意: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如过程评价、评价角度要多元化。说明学分值计算方法。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篇6

一、设计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教育的均衡化与优质化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利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改精神,编制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专家、领导与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龙实中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目标

1、学校层面目标:①、建立起规范和完善的龙湾区实验中学课程体系;②、探索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方法;③、打造出学校的校本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

2、教师层面目标:①、建立一支具有正确的课程观的教师队伍;②、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队伍;③、3、学生层面目标:①、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②、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学会探究,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实践;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四、开发原则1、主体性原则: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导。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充分发掘学校现有和将要拥有的课程资源。5、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不强调每门课程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学有所思,注意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

五、课程结构与门类

(一)课程结构根据课改精神,学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类。校本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

1、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由国家、地方统一开发并组织实施,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它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主要分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和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等学科,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由限定选修课程和自主修课程两部分组成。(1)、限定选修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延伸的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2)、自主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课程与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采取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的方法。在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

六、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1、校本教材以活动形式为主,资料袋形式为辅,不统一要求编写系统性的知识册,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2、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容组织要强化活动设计和实践应用,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应尽力图文并茂,并通过简要案例、对比分析、逻辑演绎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内容。内容表述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3、教材编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电子教材,形成文字印刷教材、电子视听教材以及网络课程资源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关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材内容的互动性和生成性。教材编制要重视开发和合理利用本区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

七、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主要职责:统筹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制定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审议、评价校本教材。

2、教务处职责:(1)开展学生选课指导,负责指导学生选择科目;(2)提供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表及教学常规与过程管理等工作;(3)建立校本课程学生档案,负责学生学习评价的组织与统计。

3、教科室职责:(1)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教师申报课程;(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做出评价意见;(3)建立校本课程授课教师档案,负责教师的教学评价。

4、教研组长职责:(1)组织落实本组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申报与实施工作。(2)召集组员定期研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3)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课时设置:每周设2-3课时校本课程。

2、限定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3、自主选修课程实施流程: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决定课程评价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的自主权,这就决定课程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特色的突显,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性,决定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校本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要从指导思想,师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办学育人的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和学生发展进行评价。1、评价中的‚三坚持‛与‚三原则‛‚三坚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逐步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记录册,侧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分析性、发展性评价,同时要逐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三原则‛:即‚参与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时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学习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性原则: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色,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发展。

2、校本课程评价的三个方面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彰显学校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课程纲要(教材)、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课程纲要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收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等。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座谈的结果,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成绩记入成长档案中。‛评价的形式多样,一般可采取以下‚四结合‛的形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平时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形式。

九、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7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认为:“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 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20万~2200万之间的高位, 供大于求, 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此外, 近年来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 毕业后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1) 正是因为如今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 所以“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 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 (2) 之所以出现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除了上述《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中所提到的客观因素外, 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看来, 还因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 因此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许庆红也认为:“与国外相比, 大学生就业差距最大的是职业意识, 而不是职业能力。”

让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意识从高中就开始逐渐养成, 特别是在如今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的情况下, 让高中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 是我组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历史组) 三位老师萌生开设校本课程《第一桶金》愿望的缘由。

(二) 无锡市惠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 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3) 我校所处的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 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有活力的长江三角洲腹地, 是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 已成为新苏南经济的典型代表之一。全区面积仅有327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41万, 但却拥有各类工商企业15000多家, “平均每30人拥有一家工商企业, ” (4) 成为全国私营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支撑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疑是人才的储备, 而普通高中又是地方人才储备的摇篮。因此, 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既是普通高中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普通高中主动、灵活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环节。本着“让课程连接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我组三位老师共同开设了校本课程《第一桶金》。

二、校本课程《第一桶金》简介

(一) 课程目标。

1. 理解创业规划、市场营销、守法经营、《第一桶金》的公益性等理念。

2. 开展校内系列创业活动, 体验创业活动的完整过程, 感悟创业之路的艰辛。

3. 通过小组合作创业, 学会沟通与协调。

4. 参与一些团队活动类拓展训练, 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 课程实施。

新学期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伊始, 我们三位授课老师在第一次授课中主要阐述了《第一桶金》的“课程背景和理念”, 以及在创业活动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作为创业类课程, 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创业活动为主, 在一个学期的创业实践中, 我们先后实施了“2007年省锡中秋季运动会经营服务活动 (图1) ”、“周末影院 (图2) ”、“盆景销售”、“垃圾回收”、“冬令用品销售”等一系列创业活动。

(三) 课程荣誉。

在学校举办的2007—2008学年度“精品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中, 《第一桶金》被评为“年度精品课程”。

三、校本课程《第一桶金》的活动感悟

(一) 通过创业活动, 学生感受最深的是, 要想使创业活动获得成功, 必须具有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负责精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 相互争辩和讨论, 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 共同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5) “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 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创业活动中, 既要强调个体责任, 更要提倡集体合作共赢、相互促进。下面以“2007年省锡中秋季运动会经营服务活动”为例谈谈分工、合作、责任意识在活动中的集中体现。

“2007年省锡中秋季运动会经营服务活动”活动, 是《第一桶金》课程全体成员参加的第一项大型创业活动 (也是唯一一项全员参与的项目) , 以“服务校运会”为宗旨, 为全校3000名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在全体成员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 大家分成公共关系组、宣传策划组、搬运组、销售组、结算组、市场调查组、进货组等若干小组, 各自分头行动又相互合作, 力争在校运会期间为全体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各职能小组的分工 (也有合作) 安排如下。

1. 公共关系组

公共关系组的具体职责是负责与学校各职能部门接洽, 争取学校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经过小组成员的努力, 取得了以下成果。

(1) 经过与唐江澎校长的协商, 得到了唐校长“学校有关部门将大力支持”的承诺。

(2) 经过跟学校“后勤服务处”协商, “后勤服务处”同意将学校实验楼一楼的保密室暂时让我们借用, 作为此次活动的储货仓库, 并同意我们在学校教学楼内的宣传橱窗里张贴此次活动的宣传海报。

(3) 经过与高一年级部管委会协商, 高一年级部管委会答应在校运动期间可以将高一年级部会议室中的桌椅借给我们使用。

2. 宣传策划组

(1) 海报:向学校师生大力宣传此次活动;海报制作要求力求简洁明了、声情并茂;如需版面设计则联系美术老师;如需打印则联系学校宣传办公室刘研老师;海报张贴与公共关系组相互配合。

(2) 横幅:销售当天在各销售点悬挂 (想好横幅标语, 联系刘研老师打印) 。

(3) 广播宣传:运动会之前和运动会期间择机宣传 (做好宣传文案, 与公共关系组一起联系学校广播室, 定好广播宣传的内容) 。

(4) 日程安排:18日之前把全部海报张贴好, 并至少进行两次广播宣传, 运动会期间有专人负责广播宣传工作。

3. 搬运组

(1) 拟定搬运小组成员名单

搬运一组:华斌超、陈宇波、郭斌、吴林鸿、浦灵昊、龚振华, 负责人郭斌。

搬运二组:强雨亮、刘奇林、黄桓乐、吴一峰、潘胡超、戈精健, 负责人黄桓乐。

(2) 需要用的桌椅在高一年级部会议室, 储货仓库在实验楼一楼保密室, 每次搬运货物都要配合仓库保管员做好记录工作。

(3) 提醒:搬运组的负责同学要做好本组成员到岗情况检查;由于货物较重, 建议可以轮流搬运, 每次少搬一点, 注意安全;如遇突发情况则马上与老师联系。

(4) 日程安排

(1) 19日:早晨7:00把桌椅搬到各销售点, 7:30回班级参加校运会开幕式。9:00开幕式结束后再将货物搬至销售点, 下午4:30结束活动后把货物及桌椅搬回原处。

(2) 20日、21日:早晨7:30将桌椅、货物搬至各销售点, 下午4:30结束活动后把货物及桌椅搬回原处。

(3) 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接到销售组的通知, 就需到仓库搬运货物。

(5) 如果人数不够, 就可以请其他小组的成员一起搬运。

4. 销售组

(1) 拟定销售点的销售人员名单 (2个销售点, 每个点设5名销售人员和1名安全秩序维护员) :

销售一组:马旦、吴雅美、杨琳、汤倩、辛锐 (安全秩序维护员:刘双荣)

销售二组:张颖溢、王佩佩、吴康妮、王仪、冯椿 (安全秩序维护员:刘昊)

(2) 销售点每天中午安排2—3名同学留守, 午餐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3) 注意以下事项:识别真假钞, 特别是收到50元以上面额的纸币;每个销售点寻找两个大纸箱作为垃圾箱, 提醒前来购物的同学们注意环境卫生;事先兑换一些零钱 (跟学校会计室联系) 。

(4) 安全秩序维护员要注意:避免出现拥堵场面, 提醒前来购物的同学遵守秩序, 注意安全, 并负责检查本组同学的到岗情况。

(5) 日程安排

(1) 19日:9:00开幕式结束后迅速到销售点集合并布置;下午4:30活动结束后与搬运组一起搬运物品。

(2) 20日、21日:7:30到岗布置, 下午4:30活动结束后与搬运组一起搬运物品。

此外, 还有结算组、市场调查组、进货组等职能小组的活动,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 如何分组、小组职能界定、小组活动流程等都是由学生在课上讨论并解决的。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取长补短, 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 相互合作组成小组。在小组内大家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为了活动的成功而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把团队精神与自我责任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是“2007年省锡中秋季运动会经营服务活动”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也是他们在此次活动中的重要收获。笔者认为, 学生所收获的团队合作与负责精神, 将成为他们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并在他们身上留下积淀。不管这些学生将来是自己创业还是走上各自工作岗位, 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团队合作与自我责任意识, 都必将为他们事业的起步和起飞提供重要支撑, 让他们比同龄人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二) 通过创业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创业者必须具有市场调查、广告宣传、吃苦耐劳等基本创业素养及具备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等创业理念。

市场调查分析是每一位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 创业者要想赢得成功, 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第一桶金》的各项创业实践中, 我们总是强调在确定好创业项目以后, 学生必须做好市场调查工作,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再展开相应的活动。比如“周末影院”创业小组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给高一、高二各班学生分发了如下调查问卷:

“周末影院”调查表

您是否觉得周末生活枯燥无聊?现在《第一桶金》已开展周末影片放送活动。您可以欣赏到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各类影片, 丰富您的周末生活, 拓宽您的知识面, 更深、更透彻地了解世界……愿“周末影院”给您的周末生活带来更多快乐!

() 1.您喜欢哪种类型的电影 (可多选, 也可以在横线上填写其他您喜欢的电影类型)

A.欧美经典大片B.NBA和足球赛事

C.中国历史文化片D.科普片

E.其他

() 2.您认为合理的票价是多少?

A.5元以下B.5—8元

C.8—10元D.您认为元较合理

() 3.您是否愿意参加我们举办的有奖影评等互动活动?

A.愿意B.不愿意

() 4.您是否愿意在星期天中午12:25—13:45来观看影片?

A.愿意B.不愿意

() 5.对于我们所提供的“周末影院”方案, 你有何意见或建议?

感谢您的参与!

《第一桶金》之“周末影院”小组

2007-11-23

“周末影院”小组的各位同学在回收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作了详细的数据分析, 最终确定了播放影片的类型、播放的时间以及票价等事项, 为“周末影院”创业小组获得巨大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告宣传是创业活动中营销的重要环节, 下面还是以“周末影院”创业小组为例谈谈他们的做法。“周末影院”创业小组利用课后时间集中在一起, 并邀请在绘画、写字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帮忙, 为每一次活动都精心设计了精美的宣传海报。这些海报张贴在食堂、教学楼等学校公共区域 (图3) , 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及广告宣传的基础上, 每次周末影院活动都非常火爆 (图4) 。

吃苦耐劳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 不唯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创业者只有从小事做起, 吃苦耐劳, 敢于实践, 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自强不息、顽强进取, 才能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才干, 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第一桶金》各创业小组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为了使创业项目取得成功而不辞劳苦地奔波, 利用休息时间与学校各部门进行沟通, 放弃节假日去批发市场进货, 在做完作业后设计宣传海报, 在活动中不辞辛劳地搬运货物 (图5) , 活动结束后还要清理场地 (图6) , 表现得非常优秀。

俗话说“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在《第一桶金》的各项创业活动中, 我们几位指导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经营活动是否能做到合法经营、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下面以“2007年省锡中秋季运动会经营服务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在进行“2007年省锡中秋季运动会经营服务活动”项目论证和规划时, 我们几位指导老师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学校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售卖货品。比如我校规定学校超市不得向学生出售零食, 因此学生的经营活动也要照此进行, 不能有违学校的相应规定, 否则就是鼓励学生投机倒把。同时, 我们要求学生进货渠道必须正规, 严禁销售假冒伪劣的产品。因此, 学生去批发市场进货的时候都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家 (图7) , 保证所售物品的质量, 体现了诚信经营的原则。另外, 我们也向学生明确, 所有售卖物品的价格必须与学校超市保持统一, 销售1组与销售2组也必须以相同的价格出售物品, 因为这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三) 通过创业活动, 学生获得了正确地对待财富的态度, 能具备“赚钱不忘公益”的理念。

当前, 中国企业家对公益和慈善活动的参与度远远低于他们对财富聚拢的关注度, 究其原因, 绝大多数人在掌握了财富之后并没有懂得财富的真正意义, 也缺乏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意识。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财富意味着责任, 公益和慈善是履行责任的重要方式。公益和慈善既体现了博爱精神, 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公平的实际行动。

课程伊始我们几位指导老师就向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宗旨之一是“公益助人”, 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 我们也是不遗余力地向学生强调这一点。一学期下来, 各项创业活动都有盈余, 有的还收获颇丰 (如“2007年省锡中秋季运动会经营服务活动”获利三千五百元) 。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堂课上, 大家一起讨论该如何处理这笔钱?学生们一致认为应该用来帮助身边的贫困学生, 但是应该做到不张扬, 也不能让受助者知道, 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最后, 大家都认为通过学校会计室定期把钱打入受助者的校园卡比较好。由此看来, “赚钱不忘公益”的理念, 已经在这群学生心中生根并发芽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 《第一桶金》课程组的全体师生把剩下的两千元钱全都捐献出来, 为灾区人民送去我们的心意。

《第一桶金》的招生广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用智慧找到赚取‘第一桶金’的种子, 用无私播种它, 用汗水浇灌它, ……但我们的收获将是:物质上微薄的酬劳和精神上巨大的快乐。”笔者认为, 通过我们的实践, 我们真正获得了“精神上巨大的快乐”。

四、结语

在一个学期的创业实践活动中, 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技巧与能力, 认识到了在挫折与压力面前相互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 学会了怎样在充分尊重他人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任务。更重要的是, 学生进行了初步的创业规划, 并获得了相应的创业体验, 体会了创业的艰辛, 这些都是他们以后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人生经历并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我们相信:课程是学校连接社会、连接生活的桥梁, 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通道, 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而这些, 《第一桶金》都做到了。

参考文献

①②深圳特区报, 2008-07-30.

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国教育报, 2001-7-27.

④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主编《印象惠山.宣传画册.

中学学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8

普通高中学校 课程校本实施 行动策略

课程从理想的应然状态转化为现实的操作状态,需要学校层面的校本实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整个学校层面课程的校本实施。北京市教委自2008年以来相继批准了两批23所高中学校开展自主课程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实验从本质上说是学校课程校本实施的过程。高中学校如何从整体上实现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校本实施呢?自主课程实验学校的实践探索可以为此提供参考。

一、自主课程实验与高中学校课程的校本实施

北京市“自主课程实验”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纲要、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经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批准,结合学校办学方向、育人目标、课程需求和已有基础等整体设计并创新实施新课程的实验。该实验不仅包括必修课程的校本实施、选修课之间的整合并进、校本课程的动态生成以及三级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更要形成基于学校发展定位、育人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课程文化,支撑学校的特色发展。实验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突出学校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最直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探索;二是突出基于学校价值和目标的,包涵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三是突出学校课程实施的创新探索,该实验是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学校整体变革;四是突出学校课程特色形成和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体现课程是学校功能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学校特色形成的核心载体的作用。

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1]当前任何学校的课程都是国家课程设计与学校实际情况相互调适相互融合的结果,体现为共同价值和个性价值的统一。从本质上说,自主课程实验就是学校整体设计和创新实施学校课程,是新课程(三级课程)在学校高度的校本实施(整体课程的校本实施不否认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课堂层面的差异化处理,此处根据自主课程实验的重点即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角度突出学校层面整体的课程建设)。“自主课程实验”不同程度的“自主”,其实就是不同程度的“校本”。就高中阶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的共同价值而言,自主课程实验要遵循国家的“共同要求”,即体现忠实取向;而在体现个性价值和学校特色方面,则体现出相互适应和创生取向。校本课程实施或自主课程实验以学校为本就国家设计的课程进行“自下而上”的“二次开发”,既满足了提高公民素养的共同要求,又关注到每一所学校的差异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对当前高中阶段人才培养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学校课程校本实施的行动策略

高中学校课程的校本实施是一个包含了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所有课程开发活动要素在内的完整的课程建设过程,就其行动策略而言,北京市自主课程实验学校的探索涉及课程目标的细化、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创新、学生评价的优化等方面。

1.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

高中课程方案提出了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如何将这个共同目标转化为具有学校特点的课程目标呢?需要把握共同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以及学校个性化目标的体现这两个方面,并且二者是以一个整体体现出来。前者需要把握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和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后者是学校可能具有的改革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和独特传统等,二者统一形成学校课程目标后还需要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调试。课程目标细化和具体化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及其所具体化的能力素质结构是关键,一般而言,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明线,培养目标所规约的能力素质结构是暗线。北京四中围绕“培养杰出的中国人”这一目标,将课程目标确立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该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目标体系,由核心目标与具体目标组成,核心目标体现了学校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体现了课程建设的阶段性和具体要求,两类目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统一的目标体系。北师大附中在继承百年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定位为“全人格、高素质”,并具体化为“德育为先、注重实践、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课程目标。

2.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完善

衡量新课程校本实施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是否形成了涵盖三级课程的、结构合理的、具有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自主课程实验强调课程的结构创新及其所带来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效应。经过前期实验,学校也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学校的特色发展,仅有课程的局部适应性调整是不够的,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从结构上进行构建和完善。实验校在分析学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文化传统、发展远景、学生特点、教师优势、课程基础和课程资源等前提下,整体设计学校课程结构,具体有三级课程整合、突出与培养目标的对接、体现学校传统和文化基础、凸显学校特色课程、培育学校课程文化等切入点。如首师大附中设计了“基础通修、专业精修、兴趣选修、自主研修”的四修课程结构,体现了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办学宗旨。各校课程结构在实施中进一步增强适应性,基本框架逐步稳定,各结构要素不断完善,配套措施逐步到位,逐步形成了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课程文化。

3.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整合

课程校本实施中内容的调整和整合主要在三级课程的整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协调、综合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课程内容和教育技术的整合等领域。衡量课程整合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凸显出学科的特色,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2]目前实验学校一般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前者突出学科体系和活动系列)来统筹,以学科作为整合的主要切入点,同时兼顾跨学科的主题统整、实践活动的综合设计等。具体而言,学科内容整合的策略主要有衔接、调整、补充、拓展、压缩、融合、整合、分层等,如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补充或压缩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抓住三级课程内容的关联处尝试课程的整合、融合,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探索课程的拓展、分层等,力图以课程内容、课程水平和课程修习期限等的多样性,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如北京十五中的探索:增删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调整教学顺序实现学科内和学科间的互补、课程内容分层次实施以因材施教、尝试不同学科间课程整合、部分学科课程活动化和生活化、多样化地设置体育课程、整合专题教育与国家课程学科教学等。endprint

4.课程编排的变式与创新

课程编排的变式与创新是课程创新实施的重要内容。课程编排创新主要有变式编排和个性化的适应性编排两种方式。前者主要包括调整课程开设的起点、模块之间的顺序、模块开设的学段长短、模块开设的次数,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学科间的相互补充等;后者主要根据学校整合部分课程内容、新开发课程和专门课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专门的编排,如根据需要设置长短课时、在总时间不增加的情况下根据需要适当增减和合并某些课程的课时、设置学生个性化学习时间等,这样能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需要、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工作量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的实际情况。课程编排的变式与创新不仅仅是编排技术的变化,而且是学校独特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想的体现,实质是课程实施条件和课程内容的动态适应并力图实现全盘优化和增强活力的过程。实验学校在实验前期的课程设计中,课程编排创新是主要特征,力图通过课程编排带来的适应性调整盘活学校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活力、提升课程效益。

5.教学实施的多元与更新

自主课程实验学校注重形成全校性的教学特色,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探索。目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形成”,即形成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学科教学的质量标准。北师大实验中学形成了“课程纲要+教学设计+学案”三位一体的整体教学模式,该尝试不仅仅是学科教学方式的探索,更是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和有效实施方式的系统梳理。北京101中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研制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标准》,从课程目标、教学安排、学习要求、策略建议等方面细化相关要求;同时在部分学科、年级进行“自我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编制《探究学习指导手册》和《可持续发展探究作业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京二中在教学活动中分别构建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模式、导师制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以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实践依据,实现了把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特色上升到校本课程的特色。

6.课程资源的关联和利用

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校本化程度和实施效果,课程资源的特质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品味和特色。自主课程实验学校将课程与丰富的校内外资源建立联系,并创造条件转化和开发、利用潜在课程资源和动态课程资源使课程实施具有明显的“校本化”特点。北京二中在“空气养人”理念的熏染下,学校的一草一木,甬道、长廊、座椅等设施都透露出“空气养人”的气息。以此为基础,学校课程实施的“文化”意味浓厚。学校还重视利用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如与相关单位建立共建关系,涵盖众多社会领域;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学校建立友好关系,与国内部分中学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聘请校外专家授课,邀请跨国公司与学生家长共同开设选修课等。学校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在高三年级设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开展“六百”教育活动(即“百位名人进校园”“百位校友进校园”“走进百个学生家庭”“百所高校进校园”“百位教师进班级”“百节学科素养课”)等,都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形成课程特色的实践。

7.学生评价的调整与优化

课程校本实施必然要求校本化的学生评价。自主课程实验学校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积极开展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评价方式探索,力图从评价环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校在评价环节“校本实施”。如北京二中按“学科基础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五种能力,建立可量化的分级指标体系,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积极评价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异能力和整体进步。北京101中积极探索学分制管理,学生学分由德育学分、学科学分、活动学分和奖励学分组成。德育学分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由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组成,每学期考核一次;学科学分采用学生学习课程并经考核,核定基本学分和学分积点的多少,以评定学生学习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活动学分是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统一安排参加的各种活动,根据活动完成情况给与相应的学分;对于学生的发明创新和各种获奖,由学生申报经学校审核后给予学分奖励。

三、高中学校课程校本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参与者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课程校本实施首先是全体参与者观念的转变,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等。要有效地进行课程的校本实施,学校就不能只是被动地实施“官方课程”,而是要主动地发展课程即有体现校本特质的过程。学校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学校、教师、学生和资源特点的综合体现;新课程实施应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科实力和课程资源等,对国家课程方案进行差异处理,包括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升。学校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决策,分享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权力,构建一种尊重实践、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的课程实施文化。学校课程的校本构建,课程体系应与学校的价值与目标系统有内在的一致性;课程的校本实施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可有所侧重和采取不同的策略,但都必须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课程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始终是一项教育实验,也始终是学校校本实施的过程,是学校教育智慧集中体现的过程。高中新课程虽已实施多年,但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在新课程经过初期实验进入理性发展的阶段,课程的校本实施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而观念的转变是这个过程实现的基础和前提。

2.学校的课程领导是核心

高中新课程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同时意味着学校有课程设置权、教师有课程开发权、学生有课程选择权。在新课程的校本实施中,学校的课程领导尤为关键。学校课程领导包括明确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培养目标的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结构的内在一致性、学校课程结构设计和特色发展的着眼点、调动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对课程实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等,集中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上。学校课程规划是推进课程校本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3]学校课程规划需要校长出思想、出思路,要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办学理念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考虑学校发展对课程的影响,同时通过课程支撑和彰显学校特色。具体规划中须确立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发展目标,分析学校课程基础(学校传统、师资力量、学生特点、课程资源等),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理清各部分课程之间的关系,营造课程实施的良好环境,在规划与积累中逐步形成课程文化,并凝聚形成特色主题,在此基础上以课程文化的主题统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endprint

3.教师的探索和实践是关键

课程校本实施是当前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策略,而其中教师的探索和实践是关键环节。课程校本实施既是学校和教师应有的权利,同时也是应负的责任。[3]教师参与课程校本实施,是在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对相关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具体的课程形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更多是指教师参与课程的校本实施。就学校整体而言,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整合中;就一门具体的课程来说,教师的创造性实施也包括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课程内容的创新处理、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评价的适应性改进等。只有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实施的创新中,课程的校本实施才能实现。同时,课程的校本实施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教师在课程改编、扩充、新编、教学设计等校本实施过程中专业素养得以不断提高。

4.把握好底线和层次是原则

学校课程实施严格说来都是校本实施,但因为“校本”的底线和层次难以明确界定和把握,故而存在很多课程校本实施的争论。对于课程的校本实施,首先必须把握一个底线,即在国家课程框架和标准的前提下进行适应性、差异性改造,即内容标准和水平标准有基本的参照。其次,校本的程度有层次区分,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是课程校本实施的三个关键词[5]。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校本实施都是课程的适度调适,要真正实现学校的课程自主,课程创生是必经的一个阶段。课程创生是在现有国家课程框架内创造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内容或课程单元,其最能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科专长,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不管是哪一种校本的层次,都应坚持体现学校的特色,而这一特色不仅是局部特色;校本实施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学校特点,只有充分把握学校实际,才能说得上是课程的校本实施。

5.学校内外条件和资源是保障

课程的校本实施挑战学校的条件和资源,其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基础条件,如政策层面,国家课程设计留有空间,下放课程自主权;地方层面,鼓励学校特色发展,提供相应支持;学校层面,教师具备课程调试和创生的能力等。除了课程设计中的政策因素外,学校要转变课程资源观,重新审视学校所在发展阶段、所在区位特点、社会人才需求、面临的发展机遇等,全面梳理显在和潜在以及可能创生的资源,是课程校本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应对课程校本实施的挑战,学校还需要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与文化,鼓励教师的研究和合作,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以保障课程校本实施的水平。

————————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育研究,2008(2).

[2] 熊梅,脱中菲,王廷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模式.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6).

[3] 宋时春.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6).

[4] 陆莉玲.课程领导视野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江苏教育研究,2011(12).

[作者:黄晓玲(1977-),女,重庆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研究员。]

上一篇:《穷人》教学实录与反思下一篇:关于惩罚性赔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