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实施

2024-06-27

校本实施(精选12篇)

校本实施 篇1

摘要:实施新课程, 落实校本教研,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其次要完善校本教研机制, 细化教研专题, 关注教研细节。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研专题,教研细节,教师素质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对象开展的教研活动, 其开展目的是解决本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考察当前的校本教研, 我们不难看出诸多粗放型管理的特点: (1) 教研目标模糊, 校本教研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难以形成教研特色。 (2) 校研过程形式化, 内容随意。研讨时泛泛而谈, 缺少观点的交锋, 思维的碰撞, 研究不能做到循序渐进, 停留在表面形式, 研究的问题没有现实性。 (3)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校本教研要从管理着手, 将管理责任具体化, 完善校本教研机制, 细化教研专题, 关注教研细节。

一、制定管理制度

新课程实施以后, 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完善其运行机制是实施校本教研的工作重点, 学校应该制定出详细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 (1)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转变教育观念为重点的理论培训制度。包括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调研跟踪、主题研讨、学习交流等。 (2)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能力为重点的操作技能培训制度。包括教师备课检查办法、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各学科教学质量监控方案、 集体备课研究、校级评优课、教学总结评比制度等。

二、保障制度落实

在制定出详细的管理制度以后, 保证制度的落实也是实施校本教研的关键。学校应该本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奖优罚劣。同时, 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设校本教研的条件和氛围,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 如专家讲座、课堂观摩、赛课活动等。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比如, 学校可以配备多媒体电脑、U盘;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参加培训提高机会;调整教师教研活动时间, 给予充足的时间开展教研活动, 等等。

三、细化教研专题

每个学校的校本教研都应该是个性化的, 要有利于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落实到教研中, 有利于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有利于促进本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研究专题的确定, 内容的选择, 都要考虑以上几个因素, 才能保证教研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细化教研专题, 具体来说就是“小题大做”, 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体系, 教研组要制订出详细的教研计划、教研课题, 教研组长不仅要对事、对人管理, 还要有文化管理意识。以语文教研组为例, 组长的管理首先要落实到课题研究的管理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再详细确定子课程, 教研组长对课程的管理主要关注过程, 重点促进。其次, 教研组长还要把重心放在每一个教研组成员的解读和拓展其发展空间上。学会解读教师, 读出教师的个性、弱点和发展空间, 以此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教研文化的新生。在确定子课题的基础上, 教研组再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 从中筛选, 责任到人, 使研究主题由粗放走向精细, 从而找到解决的步骤和途径。细化专题常用的方法是“横向扩展”和“纵向开掘”。“横 向扩展”就是拓展问题的广度, 由此及彼, “纵向开掘”就是开掘问题的深度, 由浅入深, 将问题分解成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

语文教师普遍感到不知如何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那么, 语文教研组就可以决定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作为研究专题, 然后将这个专题进行“横向扩展”和“纵向开掘”。“横向扩展”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是如何表述的”, “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何联系与区别”等。“纵向开掘”的问题如:“语文教材是否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二者有何区别”等。

四、解剖教研细节

细节虽小, 但往往能折射出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所以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重视对细节的解剖和改造, 可以帮助教师聚焦关键点, 提高教研活动效率。校本教研要关注的细节有两点:一是校本教研活动本身的细节, 二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细节。

对于校本教研活动中本身的细节, 要做到人人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角”。每周的教研组活动采取专题发言、互相补充的形式, 学习新理念, 分析案例, 交流学习心得, 探讨专题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个性自悟, 在个性自悟的基础上进行群体交流、反思。应着重围绕“过程和实效”进行剖析。如听 观摩课, 课前要设计一系列问题供教师研讨:观摩课的意义? 从观摩课中学到了什么?听课时该关注什么?你是否带着问题听课?如何做听课记录? 前两个问题着眼于活动实效, 后三个问题着眼于活动过程。成功的观摩课应该具备这双重功能。在过程实施方面, 听课不仅要关注教师如何教, 还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听课要带着问题听, 这个问题就是校本教研的专题, 这样听课才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听课记录不必面面俱到, 要突出重点, 并随时记上自己的评价意见, 以便课后交流评议。

五、落在实处

本校教研的重点在于解决课堂实践问题, 因此不能只围绕理论转, 必须把研究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细节中。如语文教研提出一个观点, 问题设计、训练设计是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最基本要素, 语文教研落在细处就是要落在问题设计和训练设计上。那么怎样的训练设计才是有意义的? 一是要围绕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综合设计训练内容和方式;二是不能脱离课文搞单方面训练。情景对话、情境写话就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如三年级下册《春天来了》, (1) 说一说“我眼中的春天”, 细心观察, 感受春天的变化。 (2) 读一读“春天来了”是什么样, 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 (3) 写一写“我心中的春天”可以模仿课文, 春天来了, 我们这里还有哪些变化? 这样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又加强了朗读、写作能力, 训练的价值是多元的。再如, 在教学《九色鹿》这节课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写话训练:如果你是国王, 你会对九色鹿、王妃说些什么? 要用上“见利忘义”这个成语。这样的训练设计, 就是综合性的语言训练, 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讲解道理,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还懂得相关学科知识。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达到了精深的程度, 教学才能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要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研方式的变革, 教研就要落实到细处与实处,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教研。

校本实施 篇2

东港六中

东港六中校本课程实施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明确部门及人员职责

1、领导小组工作职能,主要职能是审议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同时负责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审核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指导。

3、课程研发小组工作职能,负责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已有成熟课程设计,开发新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各项业务工作。

二、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1、审议制度

①学校全体教师均有权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在学校进行动员与培训后,可以自主申报。②教师在接受专门培训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和《课程纲要》等相关资料上交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会审。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在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和评审后,决定开发科目及实施的人员。

2、管理、监控、督导制度 ①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凡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处及教研组的指导下,针对自己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实际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期计划,组织集体交流、互相借鉴;学期末教师进行全面总结。

②教导处每学期要安排专题督导,监控、指导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③每学期必检查项目有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评价成绩、学生满意率等。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按照教学常规进行教学。

3、激励制度

①有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未考核之中。

②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

③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 , 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④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4.经费保障制度

①学校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和专用教室的建设,添置教师用书,合理配置教学设备。

②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必需使用的费用有权申报(写书面使用申请)。得到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的审核批准后,必须专项使用。③学校设立专项资金 , 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培训、设备配置、对外交流等。

5、评价制度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①“档案袋评价”。要求活动小组建立活动档案袋,里面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②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③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设计方案等学校定期举办一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

实施校本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篇3

缩小常规管理半径,抓好教学质量管理

细化常规管理,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了年级部,并以年级部为项目组,实行项目管理。年级主任负责,减少了管理层级,缩小了管理半径,保证上下衔接,指挥畅通,确保管理有效、高效、长效。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提出“微思维管理”理念,按照“严、精、细、实”的要求,强调流程第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流程,细化教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各个环节的工作标准。

抓好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通过抓质量,才能对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一抓全学程质量管理。根据各年段的特点,学校明确提出一年级是基础年,低起点、小台阶、周清月结,打好基础;二年级是巩固年,抓进度、夯基础,防两极分化;三年级是冲刺年,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抓好分类指导,使教学工作过程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抓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处理好进度、难度和广度的关系,落实讲为主导、练为主体的教学要求,结合知识点,把握重难点,解决易错点、易混点和易漏点,使学生做到知识当堂消化,问题当堂解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一方面,围绕教学抓培训,把业务进修和教学急需结合起来,把系统提高与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过好学习关、教研关、电教关和论文关。另一方面,贯彻“在职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多渠道培训教师。学校从教师实际出发,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培养,强化自我反思、同行互助和专业引领,并通过组织教师学科业务考试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督促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更高层次的业务知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教学合力 教师劳动的集体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因此,学校一方面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学校的现状和未来,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完善岗位责任制、教学考核制和成果奖惩治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设立教学合作奖,实行捆绑考核,使每位教师都意识到团队是工作制胜的法宝,团队的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实干精神,是学校发展的保证。

加强学生学习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锻炼学生意志,使学生勤学;加强学习指导,使学生会学。

抓好学生心理内化工作 学校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

加强学生学习管理 首先,学校紧抓学习指导、学科督导、班风引导和心理疏导的“四导”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其次,完善学习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了“教务处—教研组—学科教师”的教学管理系统与“教育处—班主任—学习委员—学习组长”的学习管理系统两条线,以励志教育为抓手,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营造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作用,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的高考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了课堂学习常规、考试管理常规、课外学习常规,明确学生学习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学习过程,对促进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实验中学)

校本研训的认识与实施 篇4

一、对校本研训活动的深入认识

(一) 传统观念中对教研培训存在二种认识上的偏差

1. 对教研培训组织部门功能的认识差距。

即只有教师培训机构 (进修学校) 才能组织有关培训, 只有教研部门 (教研室) 组织的教研才算真正的教研, 只有在科研专家 (教科所) 指导下才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平时学校更多的是关注课程教学, 关注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有学校培训的概念, 至于学校内的学科教研, 也多只限于因为开公开课而进行的形式化的教研活动。

2. 对教研、培训、科研一体化的认识差距。

长期以来教研、培训、科研存在着三张皮, 教研就是指导上课, 培训就是进修充电, 科研就是撰写论文。三者之间条线分明, 互不相通, 各自工作, 搞得学校手忙脚乱, 忙于应付, 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还学校校本研训的本来面貌。因为培训、教研、科研不是某些机构的专利, 而是学校和有关机构共同的责任;不是各自为政, 而是目标一致, 相互整合, 研训一体。

(二) 校本研训活动的重要性

1. 校本研训是推行“研训一体”的重要载体。

开展校本研训, 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师把教改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作为培训的课题, 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 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理论的支撑点, 把校本研训活动作为推行“研训一体”的重要载体, 做到培训专题化, 教研课题化, 通过总结反思和行动研究, 提升教师文化底蕴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 校本研训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

把教研、培训、科研融为一体, 通过研训而获得的知识、技能, 回到课堂得以验证,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 校本培训也是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载体。

3. 校本研训是施展专业引领的舞台。

专业引领必须与校本研训密切结合起来, 否则专业引领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学校通过与教研、科研机构的合作, 引进专家名流指导工作。在提升研究的同时, 培养自己的名师, 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 让教师在共同的研究和学习中, 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三) 对校本研训参与要素的认识

1. 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主阵地。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 她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也是教师发展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才有直接的意义。教师是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成长的, 教研的主题是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 教师的培训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和教学提升中应需而生。

2. 校长是校本研训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第一责任人, 我们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要建立校本研训的导向机制 (让教师明白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方向) 、激励机制 (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研训活动) 和保障机制 (让校本研训活动有一个坚实的外部保障) , 要给每位教师以人文关怀, 尊重和保护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3. 教师是校本研训的主体。

校本研训的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员, 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 而专业型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等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在校本研训活动中, 教师作为研究者, 在自主地进行反思性实践的同时, 主动与他人合作 (包括学校同伴和教育专业研究者) , 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4. 学生的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是校本研训的最终目的。

通过校本研训, 促进教师的发展, 然后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创新发展, 最终是为了一批批、一代代学生的发展, 这是校本研训的终极目标。学生既是校本研训的被实验者, 更是受益者。学校要以“发展”为主线, 全面构建校本研训的良好环境和有效机制, 确保研训活动的有效运行和研训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构建校本研训机制, 促进校本研训的实施

(一) 研训动机体现内需性、自主性

校本研训强调老师的自学习, 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 突出教师在研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教师个体, 使研训显出生机和活力。我校校本培训在学校整体目标下, 开展了教师“个人素质提高申报”活动, 对教师的培训需要作了调查, 由教师个人拟定自己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 学校和教师本人根据他的实际能力对其发展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 然后分类安排, 进行分别指导, 共同为达成发展目标而努力。“教师个人素质提高申报”活动以教师为主体, 让教师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训自己, 让教师生活在个体素质提高之中, 让教师成长在个体素质提高之中, 让教师成功在个体素质提高之中, 它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因此, 这种培训形式促使学校逐步向“学习化的群体和科研型的学校”发展。

(二) 研训对象体现层次性、目标性

新手型教师, 一般是指教龄在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他们具有的知识多来源于间接的书本知识, 对这些陈述性的知识的把握是抽象的, 缺乏具体实例的支撑。教学技能水平比较低。他们更需要在师德修养、教学基本功、教材教法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加强提升。针对这部分教师, 我们组织他们多听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的课, 然后针对性地分析示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技能运用的情况, 然后让新手型教师模仿性地上课, 让他们的教学技能在观摩、反思与实践中获得提升, 引导他们向胜任型教师发展。

胜任型教师, 一般是指教龄在五到十年之间的青年教师, 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 教学技能运用较熟练, 但他们仍无法超越教材, 仍按部就班。为此,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采用微格教研方法, 组织他们看特级教师公开课的录象, 深入剖析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 引导他们自我反思写出教学体会, 进而掌握让他们的教学策略, 提升教学水平, 逐步引导他们向骨干型教师发展。

骨干型教师, 一般是指教龄在十到十五年之间的中年教师, 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对教材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由于教学理论上的深度欠缺, 可能出现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高原期”。为此, 我们采用教学病理反思法, 通过综合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 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自己课堂教学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上的各种误区, 找出自己教学理论上不足。在这类教研反思活动的组织中, 一般情况我们邀请各类教研室的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引导他们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专家型教师, 一般是指十五年以上教龄的中青年教师, 他们不仅能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学策略进行反思, 而且教学风格鲜明。然而专家型教师除了对个性化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提高外, 还要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行理性反思。专家型教师是我们校本研训的理想的培养方向, 但碍于专业引领、环境、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 培养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三) 研训载体凸显开发性、生成性

1. 校本课程开发。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经验优势, 我校有两门校本课程操作比较成功。一是学校的学英雄———开放性德育工作已经坚持了四十年, 在浙江省内有一定的影响, 已积淀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建设成了一门隐性与显性课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过程中, 学校鼓励教师大胆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 制作教育资源包, 如具有创新特征的“网上扫墓”、“儿童邮递员”等, 教师根据背景材料、指导意见和活动内容, 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教师都参与到了课程开发的活动中, 包括搜集材料、编辑文本, 设计活动等。教师在参与中课程意识得到增强, 社会课程资源得到了利用。

另外, 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名师资源, 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征、儿童特点, 编制学科的活动课程资源包, 成为学科教学的补充材料, 先后开发了“生活、综合美术” (做稻草人、杂物拼图、果蔬造型、废纸利用等) 、科学“火箭制作与发射”、地方体育游戏活动等学科活动课程, 成为学科的重要补充材料。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提升他们的开发与驾驭课程的能力。

2. 主题教学研究。

每月确定一个教研主题, 围绕主题分学科以三个课堂教学为载体, 进行主题教学研讨, 使校本教研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两个学期里, 学校确定了近十个教研主题, 同一学科的几堂课或不同学科的几堂课, 经过有相关教研组组内研讨, 先经历“前设计———组内听课修改———后设计”的行动研究过程, 然后在校内展示, 然后再按语文、数学、技能三大学科, 分成三大组进行集体互动式研讨, 教师交流听课体会。学校先后以“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研究”、“语文课整合美术手段的教学尝试”等多个主题。通过这种形式, 让教师能以新课程的眼光听课, 以新课程的标准评课, 做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四) 研训形式更具行动性、开放性

1. 名师引领式。

陶行知先生说:“要有好的学校, 先要有好的教师。”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师资, 我们实施导师带教制, 每一位新教师自主选择导师, 每一位名师必须有带教徒弟的任务。导师侧重于听课、互动研讨的带教方式, 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 并提出改进策略, 再上课。一个学期师傅把徒弟推上课堂观摩的舞台向全校教师展示一次。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 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素质, 实现创办发展型学校的目的。

2. 沙龙探究式。

再没有比沙龙研讨活动更轻松的研训方式了。骨干教师首先深入教师之中, 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 然后逐一进行探究教学。学校实行“午间沙龙”活动, 每周安排一至二次活动, 每次十余人, 由骨干教师主持, 每次确定主题进行沙龙式研讨。一年来, 已举办午间沙龙二十余次, 参训教师达400人次, 教师在宽松的气氛中, 畅所欲言, 主动接受新理念的培训。

3. 校本讲座式。

校本讲座是我们“青年教师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青年教师读书会成员操作, 在阅读、讨论、听讲座报告、集中辅导、交流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自主报名, 主动走上讲台, 为全校教师做讲座, 两个学期组织了十多个主题校本讲座, 《强化课程意识, 活用身边的资源》、《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有效性探讨》、《解放孩子, 实现心灵的对话》、《语文教学中美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等, 每个主题都是教师的实践思考和结晶提炼。有24位教师走上讲坛, 发表自己的见解, 构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发展途径。每两个星期进行一次活动, 每次有3位教师围绕该主题, 分别从学科、岗位角度, 阐述观点, 既锻炼了能力, 又培养了良好的合作习惯。

4. 自修反思式。

新课程需要反思型的教师, 唯有教师勇于质疑自己、挑战自己, 才能逐渐获得专业化提高。因此我们提出培训要坚持自主性, 引导教师自主阅读、理解、反思, 构建寻求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与途径。因此学校为全体教师购买了10000多元的新课程教育理论书籍, 以读书会为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我们鼓励教师写随笔, 每二周上交一次, 每次青年教师读书会成员2篇。短短的一个学期, 教师撰写教育随笔1000余篇, 校长亲阅并写阅读心得, 和教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反思的积极性和反思能力, 养成了良好反思习惯。

5. 网络交流式。

学校在自己的网站开办“课改专刊”的网页, 定期发布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供教师学习, 把来自教师教育教学的好的经验材料上传网页, 对教师制定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要求指标, 促使教师上网、看报、读书, 搜集整理信息, 传播信息, 使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眼光与时俱进。

校本研修实施报告 篇5

学员:石小海

半个多月的忙忙碌碌中,跟进研修不知不觉又接近了尾声,这次国培的校本研修已经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现就以下方面做如实报告:

半个多月来,我与同组的老师共同合作,互相学习,同课同构,以课堂为载体,仅仅围绕校本研修计划,来落实我的工作。自己在课堂实践中也会适当地思维开放题,而且在互相听课中能令自己收获非浅,并假设着自己如果在上这堂课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做,自己总是设身处地的想着,学习着有经验老师在上课堂的把握,而当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会思考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注意。

在教学方面,我力求注重学生多方面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我跟初中一班的数学教学,偶尔进行课堂合作教学的实践,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内聚力,学生之间较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困难也减少了;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立探究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得到大面积的提高。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同时我积极参加了上级领导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 1

自己的教研能力。积极订阅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刊物,学习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另外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愿意将自己积累总结的一些做法写成论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这半个多月来我写了不少反思性的文章。

校本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篇6

深入分析课程,确定实施可能

课程开发伊始,我们便定位在“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在英语中体味生活”这一理念上,开办故事阅读课程,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努力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课程的活力。

世纪小学开办故事阅读英语校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1.适合儿童特点,满足学习兴趣

儿童乐于读故事,因此开展故事阅读校本课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健康发展的需求。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呈现模式单一的教材不能激发学生新奇感和强烈的学习兴趣,而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阅读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适于语言输入,提高语言表达

听说读写能力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能力的增强能带动听说和写的能力提高。在国内学习英语,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语言输入量欠缺,北京版教材特点是较多关注词汇、句型、对话的学习,学生听说能力较强,而教材中配套的故事较短并缺乏趣味性,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阅读故事,增加语言输入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依据学生需要,科学选用教材

为了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基于课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进行了多项分析与对比后,我们在众多教材中精心挑选,最终选用英国经典教材《典范英语》,使其和北京版教材互相补充。

1.原版引进

《典范英语》原名《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是一套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闻名英国、享誉世界的英语母语分级学习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它弥补了现行的北京版英语教材有些词汇和表达与英国本土习惯不够吻合的缺憾。

2.回归故事

《典范英语》回归语言教育之本,让学生浸泡在具有人文内涵的故事和文学读本中,使学生轻松、快乐、自然地习得英语。现行的北京版英语教材是以学习对话为主,主要采用听说教学方法,学生在表演对话中操练和学习语言,两套教材并行,相得益彰。

3.符合认知

现行北京版教材是以功能意念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侧重的是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听说语言技能较强。而《典范英语》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两套教材并行,有利于多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4.多元统一

读故事、学英语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典范英语》教材体现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科学性,把美德、文化、百科、历史、地理等内容巧妙地融合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材料。现行的北京版教材是按照话题呈现生活中的英语,侧重语言的日常应用。

因此,两套教材互相补充,可以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人文素养。

推进校本课程,探索多种策略

1.研究《典范英语》,制定课程目标

开设《典范英语》,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经过校领导和英语组教师反复研究和讨论,我们确定的课程目标是在愉快的氛围中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自然学习语言。在英语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热爱阅读,主动阅读,形成习惯,从阅读到“悦读”,提高了能力。

2.学习《典范英语》,融合两种理念

《典范英语》强化的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了更好地融合两种教学理念,我们请北外课题组负责人韩宝成教授和课题组老师来校作报告和指导教学。通过专家讲座,教师们明确《典范英语》倡导“语感阅读”法,语感阅读就是要以读为本,拼读领先,听读结合,形成语感,分级加量,促说带写。教师们要把《典范英语》倡导的人文教育渗透给学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采用整体教学法,展示校本课堂

《典范英语》倡导的是语感阅读,整体输入、整体输出的教学方法。我校英语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讨《典范英语》的教学模式,经过学习、研究和专家的指导,教师们形成了自己的“整进整出”教学模式,力求以营造英语生活氛围、感受故事情景为基调,注重整体感知,从整体理解到具体表达,时时发挥学生主动性,使课堂校本化、生活化。

4. 明确教学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注重打开视野,培养阅读兴趣。大量的经典故事,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异国文化的大门,学生在阅读中开拓的是眼界,激发的是兴趣,教师在实践中,更是把阅读兴趣培养放到首位。

注重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听说读过程中,我们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学生能够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在听说读中形成语感。

注重策略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探索阅读方法,运用阅读策略,自己阅读、自己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梳理、总结实施成果

在《典范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扩大了视野、提升了能力。

在收获与欣喜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故事阅读课程刚刚开始,如何进一步开发多样教学方式,利用多元途径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和学习语言,值得每位教师继续探索;怎样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兴趣阅读中提升自学能力,仍需教师不断研究;《典范英语》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异国文化,教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媒介,理解西方文化,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更是今后的重点工作。

论校本教研及其实施步骤 篇7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谈不上是新概念, 因为我们早已对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等概念耳熟能详。校本向我们走近的同时, 意味着学校教育开始恢复其自身的生命活力, 人的存在和人的应有地位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凸现和回归,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有的存在, 这决定了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生命活动场所, 因此,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走向校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与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已被各级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上议事日程, 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校本教研在新时期, 其语义已由“校本教研活动”转向“校本教研制度”, 这一话语变迁, 强调了一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回归和教师本人对其能动性与创造性发挥的渴求。

基于学校层面的校本教学研究, 就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 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某个关于教学的问题, 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追踪或吸取他人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 使自己的教学日益完善。此处“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是指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或观点, 而在于改进教学, 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提升课程的质量和品位;“关于教学的问题”是指校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来自教师本人教学之中而非其他教师教学之中的问题;“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是指校本研究过程就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之中, 而不是另辟一块“自留地”专门做研究。

强调校本教研, 就是强调教学研究要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课堂教学情境, 要求教学研究从学校课程领导、规划、开发、实施和管理的实际问题切入, 从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 把研究视角从课程的框架体系转移到教学领域中来, 课程目标通过教学过程得以落实。

校本教研内涵丰富,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 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理解和把握。

1.1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之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一个学校的教学传统、办学理念、学习氛围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窗口来检视。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校本研究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 它致力于解决本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 在推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教研虽然是教师自己对自己教学问题的研究, 但离不开研究团队力量的支持, 离不开教研组、年级组的支撑, 离不开学校的组织协调和营造求真、务实、严谨、高效的教研氛围。当然, 作为重要领导者的校长应是校本教研的第一推动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且应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 必须真正确立“以教促研、以研兴校”的办学意识和理念, 致力于校本教研的制度化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师评价体系, 成为校本教研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2 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之本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校本教研也不例外, “发现问题———表征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应该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链。一些现实问题在课程推进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 以此为研究对象并力求解决, 对实现学校由“重点”走向“特色”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那些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学校和教师教学实际关系不大的问题, 是不能纳入校本教研的研究对象范围的。

1.3 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然后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而是应该主动承担校本研究的责任。在课程实践中, 教师和学生同为课程主体, 但教师担当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质量负责人。事实上, 由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处于“在场”的优势, 因此对于教学实际, 包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及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投入程度等最为熟悉, 他理所当然最有资格担当起教学研究的重任, 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强调这一点, 并非说校本教研无须专业引领, 而是意味着“教师即教学研究者”, 他需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把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度统一与融合, 使之成为一种学习方式, 一种生活方式, 不断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1.4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之途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审视、质疑、分析、探讨、研究, 从而最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和基础。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如果只有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而没有同伴之间的合作共进, 这样的研究更多地体现的是师本教研的特点, 还谈不上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专业引领指学有专攻的校外专业人员参与校本教研, 在其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确保校本教研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 不至于在低水平上重复。

2 校本教研的过程

校本教研作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 如何在实践层面进行操作, 是学校一线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然而, 试图和企求寻找一种理想的、终结性的、一用就灵的实践操作模式是不现实的, 目前可借鉴行动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行动研究开展校本教研是校本教研区别于传统教研的明显特点, 基于行动研究的操作模式可以把校本教研划分成以下6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或者说, 教师开展校本教研需要经历以下6个阶段。

2.1 提出问题

教师开展校本研究, 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学会发现问题, 并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向同伴或专业人员清晰地陈述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通过集体研讨、相互启发, 加深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并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下列问题有助于教师作问题陈述: (1) 教育教学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问题? (2) 这个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或什么情境中出现的? (3) 这个问题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4) 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性?你为什么对它如此关心? (5) 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预期会达到什么效果?

2.2 制订计划

校本教研不同于专业的纯理论研究, 在制订计划时要重点考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策略、步骤要心中有数, 认真、仔细地结合本校现有的和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规划设计。下列问题有助于教师制订方案: (1) 你是否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计划? (2) 你准备通过什么途径、运用何种策略、采取哪种方式、运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 你估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对克服这些困难你有思想准备吗?

2.3 合作研究

相互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合作对象既可以是教师同伴, 也可以是专业人员。通过合作, 一方面可以取得教师同伴或专业人员的配合、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同伴也在关心同类问题, 彼此可以共同探讨, 共享研究成果。教师同伴和专业人员也可以不介入教师的研究, 只是作为旁观者对教师的研究方案提出批判性质疑或提供咨询和建议。下列问题有助于教师之间进行合作: (1) 你寻求的合作对象是谁?他在你的研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你的研究将有什么影响和贡献? (2) 你的合作对象是否认同你的研究方案?他对你的研究方案还有什么补充吗? (3) 你对合作对象提供的建议进行过反思吗?

2.4 采取行动

在行动之前, 对行动的有效性质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有效性, 是指行动不是为了验证方案, 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要证明行动是否有效, 仅靠理性的思辩是不足以让人信服的, 必须有实证性资料,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随地、尽可能多地收集各种研究信息, 以证明自己确实已经开始努力采取行动以期解决问题, 而并非停留于一纸方案。上述研究信息可以包括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学生作业、学生考卷、活动照片、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日记等。当然行动前也不要犹豫不决, 不要总担心采取自己的方案会影响课程的实效性, 其实教学实践就是教师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下列问题有助于教师采取行动: (1) 你将收集什么样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包含了什么内容? (2) 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 运用何种工具收集研究资料? (3) 这些研究资料能说明什么问题?对你的研究有什么作用?

2.5 评价总结

行动结束以后, 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公布。教学效果不是预设的, 它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生成的, 留有一定的讨论空间, 应该允许共同体成员对教学效果发表不同意见和看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本人, 则应重视并尊重、接纳及包容不同的观点, 只有这样, 研究结论才会更加让人信服, 从而提高研究成效。下列问题有助于人们对研究成果做出公正评价: (1) 通过研究, 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观点?你能举出适当、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2) 你认为这项研究有没有解决你所关注的问题?是不是有利于改进你的工作? (3) 通过研究, 你在哪些方面获得了专业发展, 你确定已经解决了你所关注的问题吗?如果没解决, 能否总结一下失败原因?你期望下一步怎么操作?

2.6 发表成果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 最终也需要展示研究成果, 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们的检视, 只是其表达方式与传统研究有所不同。由于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实际问题, 因而校本教研成果通常也就是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 并通过“叙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 作为校本教研主体的教师必须善于“讲故事”, 善于用广大教师所熟知而又合乎专业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研究的历程、结果以及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这有利于进行专业对话, 共同分享教学研究成果, 并有助于将研究成果再次回到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3 校本教研的意义

3.1 校本教研是贯彻落实课程要求的保障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制度是课程全面推行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和“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等, 对教学情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可以逐步、切实地解决课程在全面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并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2 校本教研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无论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过去学校在“应试教育”的主导文化模式下只注意到对少数考高分的学生进行认知领域的过度开发, 而忽视了那些考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学生。而校本教研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的适应性问题。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这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而忽视情商、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教研大多数集中于课堂教学中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研究领域, 这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3.3 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给教师松绑了, 让教师在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方面自主决策, 这无疑是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 校本教研是一个有各方面专业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在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探究和合作显然十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3.4 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合作交流

校本教研需要得到专业研究者的专业支持和理论指导, 这有助于在一线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另外, 校本教研虽然立足于本校, 但在教学研究中仍需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 这同样也会促进校际的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Jack C, Richards, 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留爱迪.推进教研机制改革强化校本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4, 1:33~34.

[3]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小学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篇8

一、校本培训对小学发展的重要性

人生童年时代是接受外界新观念和新事物的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形成的人格素养、性格特征需要教育这一活动来完善。而校本培训所提倡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小学教育又一次地改进。在人生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及小学阶段, 实践探究、素质素养、身心发展等有关的问题成为现代化发展社会所迫切关心和积极追求的问题。小学教育不再是以往陈腐守旧的读书模式, 而是就于社会人才需求的情况下, 从儿童时期就着实于人本身的发展, 及素质发展、身心发展、探究发展。因此, 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正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 并有创造性的学生。于此, 校本培训对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打下一定的人才基础, 这是一个乐观的良性循环。

二、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

1. 教师培训

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领导人, 其一言一行都传递学生信息。所以, 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 得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操守岗位, 认真负责。校方和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对教师提出新的标准, 筛选出更优异的教师。例如义乌市某小学实施的“名师带动”培训工程, 学校给了青年教师获得了更多选择权的同时, 也赋予了教师们一定的压力, 以每学期的特色教学成果作为教师成绩的标准, 极大鼓舞了教师积极性, 同时也激励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和完善。

2. 校际交流的意义

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 小学基础教育在体制和实际问题上不断地改变。然而针对全国地区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现象, 校际交流活动显示出一定的必要性。例如我市开展了城乡校际交流活动, 城里的小学作为受邀学校, 与乡下的小学一同进行试听课堂、课堂分析、课后研究等系列活动。因此城里的小学在一定程度上给乡下的小学提供了较为规范的教学案例。而在与乡下的小学交流的过程中, 作为典范的城里的小学也在受益匪浅, 他们要不断优化教育资源, 包括硬件设施的更新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对整个城乡整体区域教育资源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交际交流带来的影响除了体现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上, 也能在今后区域教育的持续性发展中体现出来。例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 注重学生素质发展和其他特长的培养, 而拥有优越教育资源的小学, 则可以充分利用其全方位的资源优势, 与相关特色学校进行合作。针对学生的艺术发展提高的状况, 则可以与艺术资源占优势的学校开展合作, 利用各方的资源来发展所需。进而形成“强强联手”的教育模式, 不仅巩固了素质教育占主导的教育理念, 也拓展了特长性培养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也具有延续性, 学校团队可以不断交流和拓宽, 优势互补, 集体共进。

三、小学校本培训策略实践的优势

1. 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师资总体上偏为青年教师

作为社会蓄力待发的力量, 他们拥有年轻开阔的眼界和热忱洋溢的精力, 是社会创造力迸发的有力群体。因而小学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领导人, 在校本培训策略实施过程中,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的工作是具备着新鲜的活力和稳实的潜力的。

2. 小学生处于人生智慧的萌发时期, 对事物形成最初的看法

其作为受教育对象, 在老师的指引下, 很快便能掌握所学。在其童年阶段, 引导性的教育尤为必要。孩子们还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 个性还未发展成型,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培育相比于中学阶段略微轻松。在学生与老师的和谐配合之下, 教学活动便也能顺利进行, 老师在顺利的环境下便能因材施教, 学生便能学得所学。

3.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人物, 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必定是细致入微的

况且小学生这一群体对外界没有抵触能力, 缺乏保护自己的武器, 则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在学校这一教育团体中, 是孩子人生轨迹的初期点, 家长更是关注至极。因此, 小学教师拥有了自然的沟通渠道, 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较为容易。家长参与度高, 老师压力更大, 教学反思工作则更彻底。

总之, 面对现今社会现代化大发展, 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当逐步适应国家经济的进步。校本培训坚持的师德为首、探究性学习、教育科研、课后反思等观念的传播与延伸势在必行。而小学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也应奉行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 教师则应转变旧套陈腐的教学思想, 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不断创新授教方法, 给学生在初期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校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校方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育部门和学校间的协调和监督, 都是小学校本培训实施策略过程所该反思和改进的方面。

摘要:自1999年我国提出“校本培训”概念后, 各地区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校本培训针对了教师从业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道德的完善, 更包括了各区学校的教育软件资源的改善。就这一过程在小学教育领域的改观, 直接促进了学生受教育模式的转变, 让学生与老师形成了较为和谐的教学方式,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将“探究性学习”这一校本培训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反思

参考文献

[1]熊焰.试论教师专业化与校本培训[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7)

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节选) 篇9

校本课程实施最基本的目的和原则, 就是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式也应该灵活多样;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也不能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反观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 很多时候是照搬国家课程模式, 要求学生统一步调齐步走, 这样的做法弱化甚至偏离了校本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原则, 失去了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价值。

一、积极倡导跨学科的综合教学目标

校本课程是一个课程类别的总称,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具体的课程门类。虽然具体到每一门校本课程, 都具有各自的教学实施目标, 但校本课程总体课程目标存在着一些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首要目标是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样就必须尊重并完全允许学生的学习差异。因而, 在学生学习要求上, 校本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只有教师自己制定的课程纲要, 当然其中也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但这个要求应该与国家课程有所区别, 一般没有必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做出明确规定。同时, 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扩展, 而不是过多要求个别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因此, 与国家课程单一的学科教学目标模式相比较, 校本课程应该积极倡导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教学目标方式。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任务要求来看,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 设定跨学科综合教学目标更值得提倡。

二、课时安排与课程容量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作为一门内容复杂的课程类别,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自成体系的综合工作。对学校来说, 从校本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制定到具体课程的开发实施, 需要进行总体规划, 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求得课程数量最大化。为达此目的, 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就要遵循“小课程, 多门类”的开发原则。一般来说, 一门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为几周或者几个月为宜, 以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感知、了解即可为学习标准。因此, 学校应该充分把握校本课程为学生在国家课程基本知识技能之外的扩展性学习需求服务特性, 把握学生扩展性学习只达到初步掌握了解即可的教学要求定位。

三、树立正确的课程教材观

对于国家课程来说,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 是课程形态的一种主要呈现方式, 也是教师实施教学及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家课程重视教材编写, 课程内容稳定, 教材发行范围广。可见, 为了达到国家课程教学的统一要求, 编写发行相对统一的教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而校本课程在每所学校、每门课程的内容都不一样, 教学目标要求灵活性很强, 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 编写统一的教材就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反而会因编写教材而使教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增加课程开发的成本。所以, 校本课程不提倡编写统一教材, 一般只要求学校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管理规划、具体每一门校本课程的课程纲要和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等即可。但现实是, 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热衷于编写教材。究其原因, 一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习惯于国家课程的教学思路, 认为没有教材就不算课程, 对基层学校提出要编写教材的要求, 并以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工作的优劣;二是有的学校把编写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工作成绩的主要展现方式;三是有的教师认为只有编写成书才能体现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由此看来,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校本课程的实施;没有从校本课程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来实施校本课程。因此, 政府应加强科学规范的教学督导, 建立正确的教学评价标准, 使学校领导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树立正确的课程教材观念。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服从于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相比较,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校本课程是以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课程目标为主, 又决定了其更应该倡导活动体验型教学方式。校本课程按教学内容, 一般可分为知识技能类和实践活动类两种。前者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 后者一般以学生活动体验为主。但在实际教学时, 教师应该把知识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对于属于国家课程补充拓展类的校本课程, 尽管内容上与国家课程相近, 但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体现出其与国家课程不同的特色, 给予学生不同于国家课程的学习感受和收获, 进而在深化国家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所以, 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法上做出与国家课程一般教学方式不同的选择。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初探 篇10

一、校本课程的选题

当今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体会到快乐, 因为学生被固定在“科学世界”里, 缺乏对生活方面的体验。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确立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 如异国饮食文化。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异国的饮食更具神秘色彩, 学生有了解异国饮食文化的兴趣欲望。通过此项活动就可使学生了解与异国饮食文化相关的内容。

二、准备

1. 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与异国饮食相关的资料。

2. 联系实践活动的地点。

3. 教师提前考察、参观, 确定实践活动中所要了解和学习的知识。

4. 让学生各自准备记录实践过程的工具 (笔、本、照相机、摄像机等) 。

三、实践过程

1. 计划

学生自己设计各自的计划书, 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各抒己见。例如:学生想了解外国人喜欢什么口味的饮食, 这些饮食的制作过程与中国的饮食有哪些不同, 等等。他们会想到去向厨师了解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教师这时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当学生想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时, 教师加以点拨, 逐渐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定计划时, 学生提的问题五花八门, 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指导者,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 然后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的喜好确定最主要的研究问题。

2. 讲座

先让学生汇报各自查找的资料以及学生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例如:学生汇报自己通过上网查找的资料:有哪些国家的饮食, 饮食的特点是什么, 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学生喜不喜欢这道菜的色、香、味, 等等。教师通过适时的讲解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更多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然后请来从事饮食行业的家长, 介绍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知识以及制作过程:选料、配料、制作成品等, 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饮食, 尤其是异国的饮食。

3. 实践活动

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去参观中韩美食城和福田面馆, 按照计划书的方案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参观过程中, 先引领学生参观美食城的环境、摆设和菜谱, 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即兴的问题, 教师适时地引导他们做好纪录。然后, 在服务员的引领下进入后厨, 先观看厨师制作食品, 然后品尝做好的食品, 最后在厨师的指导下, 真正的动手制作菜肴。在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都认真地观看着, 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 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了食物以及食物的制作过程, 揭开了异国饮食的神秘面纱。同时, 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真正地了解了食物的特点, 掌握相关的知识。

4. 活动后的感悟

实践活动后, 学生兴奋地汇报了各自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及其找到的答案。有些学生在汇报后, 积极地展示了自己的手艺———现场制作的日本寿司。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不要拘泥于旧有的模式, 可以凭着自己的喜爱去制作, 最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谈论各自所发现的美, 并积极地去创造美。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改变了旧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校本课程的实施, 使教师在教学中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多的时候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同时也是活动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因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 要设计的富有弹性, 以便随着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

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篇11

[关键词]快乐阅读 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09

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出发,通过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受到思想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热爱阅读,感悟成长。快乐阅读校本课程蕴含着各种体裁的文章,它们在表现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因此,阅读各类文章的着眼点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这时,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结合文章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让学生学会品读经典,在有效阅读中提升情感意志,丰富精神世界。二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三是通过阅读,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取不同的阅读内容,将各年级课程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包括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优秀古诗词诵读必背。所选古诗词均符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周背诵1-2首,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贺知章《咏柳》、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等。

第二板块:主题单元。该板块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经典作品,多为教材精读课文的拓展阅读,集合了童谣、童话、散文、短篇小说等文体,语言短小精炼、表达简洁准确、内容丰富生动。

第三板块:走近名家名作。该板块主要选取当代优秀儿童文学家冰心、金波、张秋生、杨红樱等名家的经典作品,以其精彩片段或独立故事作为阅读引子,通过独立品读和欣赏,点燃学生阅读热情,提升学生阅读品味。

第四板块:经典书目阅读。主要推荐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和阅读作品。如三四年级推荐阅读《骑鹅旅行记》《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五六年级推荐阅读《蓝鲸的眼睛》《大侦探小卡莱》《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等。

三、快乐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

1.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擂台赛

中国教育学会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过:“热爱母语,就要喜欢诵读经典。诵读经典,不仅会更加热爱母语,热爱中华优秀文化,而且会为自己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在实施快乐阅读校本课程时,教师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擂台赛,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激发学生阅读热情,锻炼学生胆量,加深学生思想深度,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交流会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比如,有学生是这样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的“书,真是我的好老师。它帮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它让我学习了许多知识。记得有次给花浇水,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植物没有明显的呼吸器官,它们是如何呼吸的?于是我急忙跑到小书柜,翻开《新世纪少儿百科全书》,很快找到答案。原来,植物主要通过根、茎、叶、花与果等所有活细胞进行呼吸,气体通过表面细胞上的小孔和薄膜自由出入。”这样的阅读感受无疑让学生收获了知识,也享受了乐趣。

3.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基本形式。当学生阅读完一篇优秀作品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乐趣,指导学生学写读后感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比如,有学生在阅读完《爱的教育》一书后,这样写道“《爱的教育》叙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生活中,爱,其实很简单,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感受和领悟。”

总之,在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优选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让学生快乐阅读,快乐成长。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篇12

一、培养师资队伍, 提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键在于教师。综合实践课程凸显活动性, 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但是学校又无综合实践专业的教师, 何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因此, 培养一支综合实践课程师资队伍, 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加强研究, 才能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 首先, 学校聘请了一位硕士研究生为综合实践专职教师, 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如何选题、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结题报告的撰写以及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要求等。其次, 学校制定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南宁沛鸿民族中学高中部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办法》, 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每一位科任教师均有指导学生课题的责任且最多只能指导两个课题”, 同时把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超工作量计算津贴报酬, 确保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再次, 学校通过校内培训、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派指导教师外出学习、课题组研讨等形式培养一支综合实践课程师资队伍。只有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才能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二、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指出,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可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 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因此, 我们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时, 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如果说学科课程更接近于制度课程, 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学生的课程, 期望给予学生主体性充分张扬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来自自身现实生活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内容,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方式, 自主设计、实施活动过程。

例如, 在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过程中, 我们是先征求学生的选题意向, 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题, 如“高中生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关于学生课外书阅读情况的调查研究”“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和休息的影响研究”等。然后我们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对选题是否可行、是否有价值、是否具有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可操作性如何、课程成本如何等条件进行考量, 能修改的则指导修改。指导教师论证、筛选学生的选题意向后, 再整合学生的选题, 编制课题指南, 尽量让绝大部分学生选上自己喜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又如, 每年的“三月三”歌圩文化艺术节中的“商业活动一条街”, 学校也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商业活动, 采取模拟社会商业活动形式, 先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广告宣传、成本核算和风险预测, 然后到政教处申报个性化的商店名称、销售的商品品种、商店的地址选择, 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在整个经商过程中, 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通过参加这一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经商活动中获取知识, 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并提升认识社会的能力, 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 把政治课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和提升。

三、充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彰显综合实践活动特色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就是指依照一定的价值准则, 对潜在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分类、整理, 并以一定的方式把它们纳入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我校作为南宁市唯一一所民族中学, 教职员工由壮族、汉族、瑶族、满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组成, 其中少数民族达93人, 占教职工总数的36.75%;学生由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京族、满族、回族、白族、水族、土族、彝族、布依族、仫佬族、毛南族、蒙古族等16个民族组成, 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 372人, 占学生总数的42.64%。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主题和多方面的教育价值, 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积极开发与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 让学生充分了解地方民族文化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也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 学校非常重视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载体,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形式, 让学生在实践和课题研究中真正了解、体悟本地和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充分利用具体的、可感的乡土资源, 开发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为了解学生对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兴趣, 更好地开展地方民族文化的课题研究, 我们首先进行学生选题意向的调查, 然后进行选题意向的筛选、整合、培训, 最后以课题指南的形式加以引导, 并且把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上升为10个学分, 研究期限为一年。例如, 课题指南中关于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有“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饮食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婚俗变迁的调查研究”“壮族歌圩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刘三姐》歌词艺术探究”“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建议”“‘南普’的成因调查”“姓氏文化探究”等课题供学生选择。

从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 先后有211位学生分别参与了“关于京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调查研究”“扬美古镇人文与历史的调查研究”“壮族服饰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饮食文化的调查研究”“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南宁市民对壮族民族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关于壮族民族传统服饰的调查研究”“南宁特色饮食文化的了解与宣传”“南宁中山路的饮食文化、历史和印象的调查研究”“关于传统文化 (粽子) 继承的现状和展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等关于地方民族文化学习课题研究。

通过研究性学习, 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感受,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例如, 高一 (7) 班“壮族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一位学生写道:“从此次研究性学习中, 我不仅了解了壮族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 也增强了对壮族文化的兴趣。研究此课题, 让我看到了壮族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美食、节日、服饰和活动, 我巴不得立刻去了解更多的壮族文化和节日, 品尝所有的壮族美食和参加壮族的民族活动。……壮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有许多民俗等着我们去考察、去发现, 我们应该好好地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让我们各民族文化大放异彩。通过这次研究, 我在增长了许多民俗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学到了如何与同学合作, 并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能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 与老师、同学也有了更多的交流。”高二 (2) 班“壮族节日文化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一位学生感悟道:“经过对壮族节日的深入了解, 弥补了我作为一个生长在壮乡土地上的孩子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空白, 增强了我的民族自尊心。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壮乡的孩子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了解,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 让更多人了解壮乡的节日文化, 共同为我们民族而自豪。”

2. 设计少数民族文化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体验地方民族文化

西南大学刘茜教授指出:“民族文化课程要求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广阔的大自然, 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真实情境, 去探索和创新。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充分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生活。在这种亲身参与的活动中, 学生获得生产生活的直接经验, 习得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 形成对民族文化认同和接纳的情感体验, 增强民族认同感。”历年来, 我校在凸显“民族性”、弘扬民族文化方面, 设置了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例如, “三月三”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为充分利用壮族的节日文化这一课程资源,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魅力沛鸿‘三月三’”校园歌圩文化节活动。该活动形式多样, 通过演唱山歌、少数民族歌舞大赛、篝火对歌、抛绣球、跳竹竿舞、观看民族工艺品制作及歌圩集市一条街、品尝民族美食 (如五色糯米饭) 等活动, 增进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 特别是对壮族文化的了解, 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在艺术节里, 学生穿的服装、唱的歌曲、跳的舞蹈、品的美食、赛的体育项目和民族知识, 集中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 歌圩集市活动和篝火舞会更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借助高中新课程改革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契机, 学校每年组织高一新生集体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 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本地区历史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亲身感悟本民族的历史, 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参观完后, 要写一篇观后感, 按学时计入社会实践课程学分。

四、采取多元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与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的领域比传统学科领域更宽泛, 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使用传统的纸笔测验来完成, 它要求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式, 反对用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个性化表现的评定。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 学校采取整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例如, 在研究性学习方面, 我们给每一个课题组印发一本《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让课题组组长记录每一次活动的参加人员、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效果及遇到的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评阅。同时我们也给每个指导教师印发《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要记录每一次的指导内容并让学生签名确认。在开题、中期检查及结题时, 都有相应的评价表。在研究性学习课题评定时, 我们不仅要看结题成果, 还要参照学生和教师的记录表, 通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多种渠道综合评价, 运用等级制呈现成绩。在课题成果评价中, 要求每一个课题组都要附有活动图片或者视频, 每一位成员都要撰写课题研究体会, 评委重点看学生的研究态度、方法及情感体验。只要实实在在去做了, 不是抄袭的, 就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上一篇:带动影响下一篇:水电厂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