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024-06-27

黄茅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通用10篇)

黄茅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篇1

XX中学文科教研组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0XX年上期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为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细要(试行)》要求,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进步,二、目标与任务

1、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学习新课程理念,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理论。

3、加强课程的内容与地方发展、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4、挖掘、开发地方教育资源。

5、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研究制度。

6、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三、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实验教师:

学生:七、八、九年级学生

学科:

四、方法措施:

1、坚持进行业务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一系列现代化教学理论,统一认识交流学习体会,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教结合,发展素质,培养创新,训练实践能力”的课堂教改指导思想。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有益于教学改革的培训,将新大纲的教育目标落实到备课及教案设计中,教学过程要体现课堂素质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3、分语文、英语、综合文科和体艺科备课小组,每学月进行二次集体备课。

4、围绕集体备课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做到及时总结、评价。

5、抓好“杜郎口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语文科以“增强主体和训练意识;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开展作文训练指导与评点课,以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如何构思文章。综合文科以“问题解决法”为主题,以“引导——发现”,“质疑——解疑”,“合作学习”和“自读自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注重知识迁移,给学生主动学习铺平道路,采用“教——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6、全体教师积极体验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积极听课,及时评课,人人发言,交流得失,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7、每期评选校本优质课、优秀教案及优秀论文。

8、积极组织学生阅读各种地方教材,开展各种文科竞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以“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9、积极挖掘、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补充乡土地理、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黄茅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篇2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靠广大一线英语教师的努力和实践, 没有他们的配合和发展, 改革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 将学习、工作和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校本教研也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它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强调理论和专业人员的结合, 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 理论的提升, 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它有三个核心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家。相应有三个核心力量: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家的专业引领。其中教师的个人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评议活动, 校本教研在许多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表现为以下现状:

(一) 许多教师的课改理念不深,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忙于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 无暇关注课程改革的新动态、新方向, 或者认为教研是专家们去做的事, 自己负责搞好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行了。

(二) 开展的教研活动形式行政化, 效果表层化

由于没有深挖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缺乏一线教师的反思和研讨, 使得教研活动中的备课、听课、评课都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反而成为了教学工作的负担。

(三) 教研组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合作机制

教师的集体力量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广大教师仍然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教材的分析、学案的设计、资源的开发等重要教研活动都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共同协作和相互支持, 单靠个别教师的埋头苦干是难以完成的。

那么, 如何让所有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 如何将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如何发挥教研组的合作性和集中群体智慧是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紧迫问题。笔者试结合本人和本校的做法探索中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实践途径。

二、校本教研的实践途径

(一) 加强个人反思, 进行自主研究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 (1989) 提出:“教师的发展=经验+反思”。我国教育家叶澜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出色的教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 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思考并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比学者所提出的有时更加具体、深入, 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倘若教师失去在行动中反思的意识, 工作成效会大打折扣, 研究更无从谈起。[2]可见, 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校本教研中,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基础和前提。

1. 学习课程理论, 反思教学方向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对教师如何使用教材、进行评价、开展课堂活动等也有要求和指示。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 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 确保教学行为都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实现。同时, 教师也应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尤其是任务型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实践, 形成个人教学特色。

2. 撰写教学后记, 反思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不能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 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来加以总结和升华。对课堂的导入、活动的安排、提问的艺术、作业的布置等进行回顾和分析, 发现存在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 作出在下一节课将如何弥补的调控。笔者负责两个班的英语教学, 习惯在结束一个班的授课后马上进行反思, 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作出适时的调整, 并在结束两节课后撰写教学日志, 将不足和成功之处记录下来, 以便总结经验和避免低水平教学行为的重复。

3. 积累观摩心得, 反思教学案例

听课、评课是最普遍的教研活动之一, 广大教师习惯详细地记录观摩课的教学过程, 却很少将它作为一个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其实, 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并不足以成为评价执教者教学水平的标准, 但却可以为听课者提供诸多思考教学问题的角度。如从师生互动中反思课堂学习主体的体现;从教师话语中反思情感教学的渗透;从小组活动中反思合作性学习策略的培养等等。教师不妨在听课时选取某个角度作为切入口, 注意观察和记录, 听课后进行案例分析, 写下观摩心得, 对于提高听课效果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都会有很大帮助。

4. 分析学生作业, 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的作业 (包括口头和笔头作业) 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形式。许多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是因为他们注意分析和反思学生的作业。从作业的完成效果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分层作业设置是否合理, 难易适中;分层教学是否落实了;学习策略是否形成了等等。也有聪明的教师直接让学生写学习反思, 从批阅他们的学习反思中发现课堂教学的不足, 直接调整教学策略, 实现教为学服务。

(二) 重视同伴互助, 促进集体研究

新课程改革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校本教研也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和共同成长。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对话。教研组活动是最普遍的形式, 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 也是建立统一的教学研究管理系统的重要措施。[3]作为校本教研的灵魂和标志, 同伴互助有多种实践途径。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 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导学案的设计、学情的分析、评价的标准等进行讨论和协商, 各备课组教师一般每星期集中1到2次。传统的集体备课只是将任务简单分割成几块交给每个教师单独完成, 校本教研中的集体备课强调教师的合作、互动和对话。笔者所在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有以下特色:1) 备课组定期定点会面讨论个人反思中发现的问题, 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也同时交流成功之处, 相互促进, 适时总结;2) 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进行资源共享, 包括教学设计、电子课件、课文录音、作业设计和教学后记等;3)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如针对本校学生具体情况, 分层设计作业, 测试内容和假期作业等。

2. 师徒结对

笔者所在学校组织2年以下教龄的新教师同年级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结对子, 双方在学期初制定结对计划和目标, 新教师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请教导师, 新老教师每周都要相互听课, 导师通过观察新教师的授课以及上示范课, 给新教师以经验上的支持和帮助。每学期新教师也需要面向教研组上公开课至少1次, 并接受集体评议。学校在每学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来更好地检查新教师的学习情况, 激励他们更快的成长。师徒结对的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即时性的优点, 由于师徒双方工作环境接近, 话题相似, 容易进行沟通和取得沟通成果。通过结对, 教师之间快速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 彼此信任, 相互支持, 就教学话题坦诚对话, 共同进步, 教学相长。

3. 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并非校本教研特有的活动形式, 传统的教学观摩和评议活动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进行。不少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10到15节并详细记录在册。可以说, 听课成为了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大工作内容。然而,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系统的指导, 传统的听课评课往往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4]

1) 忽略了教师间合作意识的培养。执教者单独完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目标的确立, 流程的设计等工作;执教者和听课者之间没有确定研究的主题;评课时不注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而是避重就轻地作一些不伤和气的点评。

2) 缺乏对教学行为反思和跟进的重要环节, 活动停留在“听一听, 评一评”的层面上。执教者和听课者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跟进, 是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否则相关经验难以内化, 也不能在后继的实践中再次验证, 听课评课也就失去了教研的真正意义了。

笔者认为将听课、评课活动作为课例研究, 可以有效促进校本英语教研。具体做法如下:

1) 以执教者本人意见为主, 备课组集体商讨课题, 确定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和研究主题。

2) 一人同课多轮演习, 在备课组内进行。每轮上课针对不同的观察主题, 突破缺陷, 打造精品课, 这个过程对于执教者是很好的锻炼成长机会。

3) 制作有明确研究主题的听课设计表并发给听课教师, 使执教者和听课者 (即评课者) 研究目标一致, 话题对应, 在听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观察和记录。

4) 在理论的指导下, 执教者和听课者联系课堂实际就研究主题发表意见, 评课内容不作为衡量执教者教学水平的标准, 只是作为课例研究的过程。

5) 执教者和听课者撰写教学反思和观摩心得, 针对研究主题, 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并在后继的课堂教学中再次实践, 促进经验的内化和反思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4. 课题研究

新课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问题。其中有些是课程标准本身引发教师思考和探索的, 有些是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在教研组内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改革, 主动学习教育理论,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升学校的教研力量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课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教师个人或集体反思中发现的重大问题, 以解决本校英语教育教学实际困难为出发点, 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如, 笔者所在学校是城乡结合的中学, 本校学生与城区学生有着诸多的不同,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开展了“关于话题模块教学”这一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题研究, 并由骨干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深入课堂, 收集信息, 进行探究。这样, 不仅切实地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而且也达到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三) 利用专业引领, 推广校本研究

专业引领主要是指各层次的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介入, 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3]比如聘请专家进行专题系列学术讲座, 对本校英语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找到核心问题并辅助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等。我校在利用专业引领, 推广校本研究方面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 邀请专家同行, 共同探讨教学问题

每学年1次, 每年级推出至少一节的英语公开课, 按照上文所述的课例研究的方式邀请专家同行听课、评课、收集信息和意见, 会后教研组进行归纳、反思和总结。

2. 提供教研平台, 打造自己的“教学精英队伍”

笔者所在学校重视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校内外各种教研比赛和教学评估, 力图使教师沿着“新教师-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路子层层迈进, 不断成长。学校每年给每位教师一定金额的补贴用以购买各类教育书刊, 鼓励教师们自学教育理论, 构建隐性的专业引领。此外,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还资助英语教师远赴英国高校进行语言培训和教育深造。目前, 学校已经有4名英语教师接受过国外培训, 他们能够把国外学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回本校, 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和示范, 形成了本校自己的专家队伍。

总之, 在英语校本教研中, 教师的个人反思、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家的专业引领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 它们相对独立, 又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教师个人要积极将教学行为和反思行为结合起来, 在反思中知不足, 在反思中明差距, 在反思中寻超越,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5]教研组要努力构建健全稳定的同伴互助机制, 使教师对子、备课组和全体外语教师在合作中共享资源, 互相扶持, 共同成长。此外, 学校也要加强专家引领, 用“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法在邀请专家指导的同时打造自己的专家队伍, 为建设和支持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后盾力量。

摘要:英语校本教研是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它包含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个核心力量。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结合本人和本校的做法探索中学英语校本教研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英语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参考文献

[1]沈永铭.高中英语校本教研实践分析[J].中小学英语教育, 2007, (6) .

[2]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8.

[3]郭令辉.校本研究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育, 2007, (8) .

[4]王雅芬.课例研究——校本英语教研的有效形式[J].中小学英语教育, 2007, (3) .

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篇3

研究者从2014年4月进行问卷设计,设计的问题所要了解的维度包括:学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人员面积、个人实际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对个人专业发展的效果)等。然后征询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面向全体教师以匿名方式进行问卷填答。在初步整理分析答案的基础上,并根据研究者平时对部分教师的了解和认识,做进一步的访谈。在较为全面把握中学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这一“对象活动”的基础上,研究者对学校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科研主任等做了进一步的访谈,从学校管理层面上了解当前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实际态度和管理过程。

通过集中发放问卷的方式,研究者共发出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其中,男老师有效作答57份,女老师有效作答79份。大专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6份,本科毕业的老师有效作答118份,研究生毕业(含在读,且都是教育硕士系列)的老师有效作答12份。教龄在5年以下的新老师有效作答6份,6至10年的青年教师有效作答74份,10至20年的中青年教师有效作答35份,教龄在20年以上的资深教师有效作答21份。

在初步归纳整理问卷信息后,研究者做了20人次的访谈调查。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平时被选择对象有关校本教研的言论和研究者对其个人的了解状况。然后,研究者还对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科研主任做了进一步的访谈,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研究者发现,随着近年来校本教研的观念和活动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校工作要上去,个人要发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开展下去,而且要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但是,总体上的情况不容乐观。研究者将主要问题方面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并加以说明。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没在做校本教研或没做过校本教研,而是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关系不大。其中,男教师的情况要比女教师严重,约有14.7%的男教师认为自己和这项活动绝缘。

进一步分析发现,总体上,参与面与教师的学历水平存在正相关,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条件参与学校里组织的校本教研,也更容易自发进行教育研究活动,而与教师的年龄层次存在倒U字形的关系,即刚工作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不多,而工作两三年之后的年轻教师这方面的机会越来越多,自发开展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而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参与的情况就逐渐不那么乐观。对于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来说,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仅仅局限于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参与的情况极少。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位拥有教育硕士学历(含在读)的老师往往有更多机会做课题研究。(2)总体上,“课题研究”是年轻教师干的活,但也有一位满五十岁、1982年就参加工作的老师对参与课题研究很有主动性。(3)男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比例高于女教师。不管怎么说,有一部分中学教师的确在做“校本教研”,但其参与面还是比较窄的。

动机是人参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参与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并愿意去钻研,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在136份有效问卷中,60.29%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帮助。较少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或为了职称晋升的需要,所以参与的欲望和热情不足。虽然在校本教研中有一半的教师会在平时进行教学反思,问卷回答反映出很多教师会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41.47%的教师与同事交流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或者撰写教学札记。但进一步访谈中获知,就算是同事间的交流讨论,也只是限于口头较多,主题往往也是围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如果不能达到此效果,肯定作罢,由此可见,参与的深度非常浅。

即便61.76%的教师会撰写教育教学札记,也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写的。访谈中参阅了一些札记,其实就是一些粗浅的“回忆录”,即有关教学过程的陈述,有时候也会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136份有效问卷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反映出对校本教研知之不多,参与不积极,甚至认为所谓“校本教研”只不过是学校扩大宣扬影响和争取生源的一种噱头。

中学校本教研计划 篇4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几年时间了,在这些年中,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正在稳步前进。为完成好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把校本教研工作做得更好,特对我校理科组教师进行四次业务学习,以达到教研的要求。计划如下:

一、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培训内容:

我校是山区中学,继前年开展了“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后,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在去年开展了学习与研讨活动后,今年将继续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学习。因此,将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学习了解,把它作为本学期校本教研培训的主要内容,在本学期将尝试模仿这种教学模式,直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教学的新路子。

三、本校课题:关于农村中学理科教学方法的探讨

四、培训内容与目标:

1、第一次培训,2、内容:理论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目标:让理科组全员认识到课堂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在每个人心中产生紧迫感;

3、第二次培训:

内容:杜郎口教学模式学习——研讨:对一堂课进行研究分析,找出课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我校教师教学方法。

目标:让教师大致对杜郎口教学模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其他学校是如何组织教学的;并对自己如何教学进行探索。

4、第三次研讨:

内容: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的过程,探讨教学过程的经验与不足,及时总结经验。

目标: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精髓,对杜郎口教学模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本校如何展开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四、培训方法:

采用集中学习的方法,定时间、定内容、定发言人;采用自学的方法,结合理科组的学科特点中,对从杜郎口中学购买来的教学材料进行解读,学习其中精华,为我所用。每次培训都要有记录。

五、培训安排:

每月一次,全期进行三次。

双庙中学校本教研规划 篇5

2005—2008校本教研规划

为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力争将我校建设成为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创新、评价研究等方面先进学校,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新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亟待加强校本教研。经学校研究,根据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立足学校,借助外力,在努力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不断自主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新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基础。本着“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探索和尝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努力推行行动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并力图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以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回顾。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1.领导高度重视教研教改。为加大教研教改步伐,学校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开阔视野。

2.教学改革风气渐浓。针对《新课程标准》,联系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全体教师潜心钻研,互相探讨,摸索新的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探讨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了人人投身教改的良好风气。例如:初中物理教材改版后,面目全新,初中物理组全体教师不光是教研活动例会时互相切磋,就连课间都在互相说课。

3.教研活动扎实有序。学校教育局的安排,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本学(2004年下期——2005年上期)校本教研规划,各教研组在每期开学初均按照本组实际制订相应的教研计划,既有远景规划,又有近期目标。这样,就能科学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在每周的教研活动过程中,教学处负责全程监督,要求将每一次活动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近一两年来全校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化学组领头后在全校铺开的教师传帮带活动使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茁壮成长起来;语文组的专题研讨活动使教 1

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语组开展的趣味英语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规划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逐步构建学校完善的校本教研机制,创建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开放式、互联式、协同式、自主式校本教研氛围,从而形成鲜明的学校文化。

四、组织保证

1、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学校建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学处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教学处具体负责安排和实施每学期的校本教研,并负责督促和评价每学期的校本教研。

2、学校各教研组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具体制定各组每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并在教学处的组织下具体负责实施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五、构建学习机制 教师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外,学校构建校级、教研组内、个人三级学习机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1、组织学习: ⑴教师每学期自选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作为必读教材,写出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一篇交教学处。

(2)由教学处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下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或教材教法研究学习,并做好记录。

2、个人研修:教师除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进修学习外,要努力践行学校提出的相关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六、开展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坚持经常性的教师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教学研究。学校开展校级、教研组内、个人三级层次校本教研活动。

1、搭建研究平台:学校在教育教学科研上确保精神和物质的支持,给予形式和内容的保障。⑴学校每学期由教导处组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提供研究方向,组织研究活动。⑵学校安排固定研究时间。周一上午:语文;周二上午:数学;周三下午:英语;周三上午:理、化生;周四上午:史、地、政;周二下午音、体、美;周

2三下午:校本、信息。⑶学校每期举行二次大型的公开课、教研课或示范课活动,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或者进行说课活动。

2、探索研究模式:怎样才能使校本教研行之有效,关键还在于有创新研究机制或模式。

(1)专题研讨:根据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学校定期和不定期开各种研讨会。如学校或年级教育教学研讨会、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研讨会、教材研讨会等。

(2)同伴互助:①强化教研组集体备课质量,完善和发展已有的校本教研模式;②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5节以上;③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在组内进行一次系列研究活动(含说课、上课、评课、主题研讨等),组内其他教师都要参与。

(3)自我反思:学校从静态和动态等角度来提倡和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每位教师对每节课都要进行反思,还要定期写出阶段性反思、案例分析,每期至少一篇交教学处。

六、建立保障机制

1、学校设立校本教研的专项活动基金。

中学校本教研论文资料 篇6

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谈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比赛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

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 ——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 ——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阻碍学生学的所谓教是糟糕透顶的误人子弟。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发展指什么?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动态、流动、个性)。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正在进行。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到,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促进两种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份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

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也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所谓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

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校本教研的思考与实施 篇7

一、学生的现状引发的思考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 有学习兴趣, 喜欢观察现象。但“观察”只停留在“看现象”上, 即喜欢看新鲜热闹, 不能思考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知识, 也不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课上有演示实验就兴高采烈, 精神百倍;无演示实验就萎靡不振。生活常识少得可怜, 愿意动手却瞻前顾后, 没时间、没场地、家人不支持, 家长和学校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提高学习成绩, 生怕学生的活动影响了学习成绩。但这种只是停留在书本和试卷中的学习, 无趣的重复使得学生开始厌学和烦躁。

二、校本教研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 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培养科学精神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如今这一代学生肩负着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时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逐步形成科学精神。校本教研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展开的,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展示、去创造, 让科学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事物, 科学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不盲从、有自信。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学校, 我们利用物理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等场地和校内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关于乐器的制作、土照相机的制作、电动机和电吉他的制作等, 让学生亲手制作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 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使物理真正成为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下面是我们开展的一次课外活动纪实。

实例:乐器制作系列活动之一

2014年12月9日下午第三节课, 初二物理活动小组第一次活动, 在我校逸夫楼五楼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正式展开了。

本次活动由王老师和杨老师带领学生, 活动中我们围绕横笛这种乐器如何演奏展开。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管子, 如吸管、穿线管、热熔管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如下。

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开放式探究。

探究的问题:1.单管类乐器如何发声?2.如何改变乐器的音调?

探究的方法:各小组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制简单乐器使其发声, 通过自制的乐器探究发声原理。并进一步将结论迁移到横笛上, 进而完成简易横笛的制作。

结论的得出:各组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内讨论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最后, 大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 并动手自制乐器。

在此过程中, 李卓琳利用自制吸管乐器为同学们讲解使得单管类乐器发声的奥秘, 并当场演示了自己的作品, 获得了在场同学的一致好评。在制作环节, 学生都认真制作自己的作品, 有些学生的动作虽然略显笨拙, 但那份认真却让人感动。虽然我们制作的笛子并没有那么完美, 但制作的过程充满学生对知识的执著探究。对于制作的横笛,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吹响, 这给了一部分学生施展的空间, 大家纷纷找到这些会吹笛子的同学, 由其帮忙吹响自己的作品, 已验证自己的制作是否成功。这些学生也很热心地为每一组的同学一一试吹, 大家拿到共同合作而完成的作品都感到无比自豪。欢呼着, 雀跃着, 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四、收获与总结

活动结束了, 但对知识的探究并没结束, 我发现学生在课下仍然在为了完善自己的作品在不断思考和尝试。同时, 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 课堂上讲解的音调、音色、响度、频率与振幅、噪音与乐音等等知识点, 不再是枯燥的文字, 变成了学生头脑中鲜活的操作过程,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怎么会忘记?

校本教研应实施生态优化机制 篇8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改革研究领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向,就是从结构——功能观向文化——个人观进行转变,它强调两个重点:一个是教育变革中个人的意义,包括他们的态度、信念、期望、情绪等等;另一个是变革过程中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主的组织文化对变革的影响。这种观点倾向于把教师看作是变革过程能够自我引导的主动因素,而不是被动的受管理者,他们的动机和投入对于教育变革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本教研在这种变革中应运而生,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这种观点也导向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教师对变革和专业学习的投入被看作是变革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校本教研,原生态下的困惑——问题的提出

很多学校在校本教研现场中经常自诩为“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研究,似乎什么都是原味的好。那么,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是否也是原生态的好呢?在聆听过多次校本教研后,不禁产生了以下困惑。

困惑一:只有争论,没有定论,那算有效吗?

校本教研现场一:这是区一级的校本教研现场会,呈现的课堂是《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结课时执教者在学生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之后又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王大伯会那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个孩子能根据这件事情写出这么一篇文章?”在评课现场,关于课堂的结尾出现了这样的争论:

师1:我认为课堂结尾定位在明白道理即可,教师这样处理使得目标定位有些模糊。

师2:我认为这节课的结尾不错。道理的理解学生并不那么感兴趣,可以淡化一些,体现了一种不难教材、不难教参的意识。我们认为,这篇教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王大伯会那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个孩子能根据这件事情写出这么一篇文章?这都是因为他们仔细观察的缘故!

……

经过十分钟左右的争论,这个问题不了了之,谁的说法更有道理呢?教师们不知该听谁的?最后请出了现场的一位专家,专家认为,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明确,对“整体——部分——整体”的概念不够清晰,应该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走完第二个整体才对。

并不是每次教研活动都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引领,大多数学校都处在土生土长的自由发挥状态。教师们在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活动之后能知道该如何解读文本、处理文本了吗?大多数普通教师还是很茫然,在今后的教学中仍旧按照“老法子”教学。

困惑二: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算有效吗?

校本教研现场二:在一次校本教研的展示活动中,全校70~80位教师聚集在一起,台上台下有几位教师争论得异常热闹,给人的感觉似乎很有研讨的氛围。但是,仔细研究其中的发言对象,你会发现教学能手、新秀占据大多数的发言时间!

教学新秀、能手的校本教研能力似乎不容置疑,他们都经过了考核,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而他们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一大批普通教师就这么静静地坐着、看着、听着,他们只是在记录,但是弄懂了没有?他们无法“输出”,不敢“输出”,不会“输出”。

我们素质教育提倡“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那么,我们的校本教研是否也要面向每一位教师呢?会说的越来越会说,不会说的成了永远的“哑巴”,那么,我们一直批评的语言霸权现象何时才会消失呢?

困惑三:只有感性,没有理性,那算有效吗?

校本教研现场三:研究主题是“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例:角的认识。

“我要谈的是操作活动的次数,在从“○□△”中摸出图片这一环节中,老师试上时用了3次,后来大家一致认为3次太多。所以今天课上老师只让学生摸了1次。从效果看,我们认为一次就够了。”这是在一次区级的校本教研现场展示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的发言实录。

在这位教师的发言中,这位教师展示给我们的是不知道如何结合课例来展现自己对问题的一种思考,只会就事论事地进行直觉式的评课。应该说这是大多教师的现状,可是既然是进行校本教研的研究,为什么仍旧让普通教师这样听之任之地发展而毫无起色呢?这样的校本教研,与过去有什么两样呢?

校本教研,应实施生态优化机制——反思与实践

从这些困惑中,我们感受到虽然校本教研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了,但都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基础上,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并没有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

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对校本教研的不投入呢?有专家认为教育科研活动存在着三种生态型教师:①没有目标:忙碌不止,事倍功半(这类教师占50%以上)。他们一方面饱受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时间不足的压力、各种因素冲击与干扰的压力,这些压力一点一点蚕食着教师的体力与信心;另一方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把校本教研活动当作是推动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②目标低浅:纸上谈兵,隔靴搔痒(这类教师占45%左右)。他们本着教育科研就是动动笔头、写写文章的观点,因此并不考虑这些“成果”对教学实践有无指导意义,属于功利型的);③志向明确:求真务实,融入境界(这类教师占5%左右)。他们在教学中坚持认真撰写教育反思,每教完一课都想想: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想的教学效果……动动笔,整理成文,经年累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感悟。从这5%的教师身上,我们发现这些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有认同感、效能感,有积极的情绪理解和情绪劳动。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学校,应该充分地发挥这5%的教师的作用,优化各种生态结构,努力构建一个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包括构建分享的愿景,塑造学校的灵魂;构建专业学习社区,提升学校文化的表现;构建支持性、开放性的学校环境,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充分关注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意义建构过程,充分关注教师工作乃至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促使教师更愿意做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人,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活动中去。这就需要学校建立一种生态优化机制,对症下药,让各类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有认同感、效能感,从而都产生积极的情绪理解和情绪劳动。

1.采用“权责捆绑下放”的机制,激发教师的认同感、效能感——内涵优化

教师的认同感,也称教师接受度,是指教师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正面的态度和行为意向,而班杜拉的效能感则指个人对自己能否达到一定结果的预期。如能激发教师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认同感、效能感,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从多次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觉得教师教研能力的普遍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许多教师都谈研色变,经常临时抱佛脚,一碰到困难就喊头疼,认为这是专家研究的问题,放到普通教师身上有些强人所难;②不喜欢理论结合实际,看见枯燥的理论就头疼,不愿意主动学习,不到逼上来的分上不会去学习;③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较差,问题出现情愿放着,反正别人也都是这样,等着吧,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常常会视而不见;④对一些教学手段、策略的运用往往是依葫芦画瓢,不知其所以然,经常盲目运用,追求形式,以应付为主;⑤对于文本的解读依靠的是教参,很少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对文本中适合学生感悟的重点往往抓不住。备课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顾此失彼。

从这些现状可以看出,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时,由于缺乏认同感、效能感,因此缺乏兴趣与热情,遇到困难一味地回避。即使有些问题已经解决,形成了较好的解决策略,他们也懒得使用。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大胆采用了“权责捆绑下放”的管理机制,并确定了“明确责任、积极参与、任务适度、权责相符、分级控制、目标互赖”的六大原则,把任务分细,接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并且责任到人,逼引结合,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认同感和效能感,构建了一种专业学习社区,促使教师更愿意做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人,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活动中去,优化了每一次活动的内涵。

主要做法是由校长室、教导处制订学校研究主题,把校本教研的组织权、定位权下放到各个教研组;各教研组又把权力下放到各年级备课组,各年级备课组长负责确定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这些主题一般来自他们教学活动中的困惑,在教研组长、教导处、校长室的指导下确定各个研究的小话题,然后让年级中的每一个教师自主选择话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并能研究好的小话题。这些小话题既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互不可分,缺一不可,研讨时没有人能替代,这是每个年级组中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至于从哪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主题进行研究,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做主。这样一来,每个教师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简单地说,在每次教研活动之时我们都要做好以下几步工作:①确立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一些策略预议,每人选定一个研究策略学习相关理论;②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策略来审视教材,全程参与各课试上、修改教案的活动;③评课,我们要求教师结合课例谈出自己对这一策略的思考,尝试阶段我们适当地给教师提供几种评课发言的切入模式,以此给教师们一根拐杖。这就基本上形成了“确定主题——分工领题——学习、思考与实践——课例研讨——评课交流展示”这样一种研究机制,根据需要,这种跟进式的案例研究可以2次、3次或更多次,让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直至形成较全面的被绝大多数教师认同的解决策略。

2.制订专家耐心巧妙的引领机制,催生教师丰富的情绪体验——师资优化

每个学校都有教学新秀和能手或学科带头人,有的学校甚至还有特级教师,我们的校本教研应该紧紧抓住这些校本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设定“专家耐心巧妙的引领”机制,努力构建支持性、开放性的研究形式,使各类师资都得到优化。

这些校本专家的任务不仅仅是听课与评课,他们还担任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对普通教师的发言与思考进行专业化的引领与点拨,使教师知道该朝什么方向去思考问题,用什么样的眼光来捕捉问题,用什么样的理念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是一种极强的催化剂,它使得教师们能少走弯路,找到成功的最短程。

当然,碰到校本教研现场一中靠校本专家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那校本专家就有带领大家一起解读文本的任务,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根据教参和一些名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逐一推敲过去,使教师形成一定的共识。这样,使教师们都经历了一个研讨筛选的过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探究的过程,对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教学理论的累积及行动的转变,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学习中,校本专家与普通教师都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双赢。

3.设立鼓励为主、发言优先的机制,促进教师积极的情绪劳动——环境优化

教师的教研能力也只有在不断的教研活动中才可能得到提升。长期以来,教师们也一直为自己无法像专家那样头头是道地进行评析而苦恼,以前的教研活动,我们常常会变成聆听专家评论的现场,而缺少教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体会,教师们不会也不敢发言,而经过以上教研机制的熏陶,教师们想发言,会发言了,那么,给教师们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表达的氛围,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制定了“鼓励为主、发言优先”的校本教研机制,优化研讨的环境。

创设这种机制首要的前提是平等与尊重。每个人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特别是在经过自己潜心钻研,觉得自己有信心分析这一问题时,如果你适时地给他以鼓励,肯定会培养起他的自信心,增强表达的欲望。反之,如果集体场合当面下定论批评的话,那么就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因此,当教师想发表观点时,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其次我们应该有礼有节地对待自己的同行。结束时首先应肯定他们的这种态度,他们暂时发现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在结束时提出来,然后在下一次教研活动的时候接着研究。再次,为了防止现场二这种语言霸权现象,活动时我们还设定了优先权:把首批发言权归还给普通教师,让他们来谈对于本次研讨现场提供的教学案例的认识,提出自己还不十分明白、感到困惑的地方,由教学能手、新秀给予作答,引领普通教师澄清对这种设计的认识,而不是让他们自己从能手、新秀的争论之中自己去摸索。这样对于普通教师的快速成长无疑是有显著帮助的。

校本教研,应展示优质生态——收获与反思

校本教研如果一味地在原生态上打转,那是完全违反校本教研目的的,对广大教师而言,不是提高而是止步不前。因此,校本教研应该向广大教师展示经过优化的研究生态状况,使大家都得到借鉴和感悟。我校教师们在以上机制的优化中,口才与胆量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了放飞,教研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一次研究课例“面积的认识”教研中,我校一位工作刚三年的青年教师就作了如下评析。

“我关注的话题是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操练。徐老师在本堂课中能结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于是徐老师就设计了让学生“摸”与“说”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摸与说的活动中充分地感知面积的意义,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老师采用了开放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面积,比较方法,特别是……”

与现场其他老师的发言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很显然已经能从自己关注的问题出发,结合课堂实例做理性的剖析,展示的是自己对所关注问题的一种思考,是一种经过优化的研究生态。我们的校本教研只有在这种经过优化的理性思想的碰撞中,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才会使教师变革过程能够自我引导的主动因素,而不是被动的受管理者。

要想改变校本教研的现状,机制很重要,但是关键的一点还是应该正视教师队伍的生态现状,对症下药,实施生态优化策略,激发他们对校本教研活动的认同感、效能感,产生积极的情绪理解和情绪劳动,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师校本研究能力的目的。

黄茅中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教科研工作仍将紧紧围绕区教研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主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教科研目标:

以教研强师为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新形式,力求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1、通过开展教科研活动,解决我校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变教研与实际教学脱节,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问题的现状。

2、通过开展教科研活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课堂上让学生练得实、学得实,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提速增效”。

3、通过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尤其是“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汇总教学经验,积聚教育教学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

4、抓好教研组、集体备课组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三、工作措施及方法: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1、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本学年教研活动的重中之重是研究课堂教学。全体教师应该利用周三学习或其它机会,或集中、或自主,通过讲座、外出听课等有效形式,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经验总结和校与校之间的学习、培训,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再通过利用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良性循环。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使青年教师能早日成长起来。毫无疑问新增添的青年教师,给我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青年教师应该多听课、多学习,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超周备导案(指的是新授课课时导案)

导案书写项目与步骤如下:(1)、课题(2)、课时(3)、授课时间(4)、教学目标(5)、教学重难点(6)、导学过程(7)、课堂检测(8)、教学反思。

2、对学案做科学合理取舍

即对现有的学案进行增减、加工,去掉哪些,增加哪些,是什么,不能照搬照抄。

3、继续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

每周二上午为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成员聚到一起,对学案的增减、导案的设计与书写、单元测试等事宜以及教学中存在、新生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九年级集体备课要考虑到晚自习的学科自我检测。

强调:我校课堂教学“三宝”:演练板、奖励牌、小组合作。

1、演练板:“用脑想出来,不如用口说出来;用口说出来,不如用手写出来”。

2、奖励牌: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是我们所认可和推崇的。我校把奖励机制引入课堂,在制定科学有效的奖励措施的基础上,分发奖励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与评价: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必备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悦的学习。学生互相激励、互帮互助,学的轻松、学得愉快;上学期,每班教室都设一块专用黑板,上面只要求书写上一周小组课堂全科得分情况(以所获得的奖励牌为基准)。同时,平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考试与竞赛,对优胜小组采用口头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激励机制作用下,增强了小组凝聚力,同时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好不算好,全组好才是好”的深刻内涵。

对此,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充分利用演练板。使演练板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补充能量的站台,构建和谐教学的平台;

发放奖励牌。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降低门槛,给学生创造领牌机会;延伸课下,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运用小组合作与评价。努力实现课堂的“短频快效益”,真正打造高效课堂。

(三)全面开展教研活动,注重教研的实效性。

学科教研:

时间:周一至周五分别为: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

主题:“赛讲+评课”。赛讲教师的顺序由各教研组自行安排。评价在听课后随即进行,评课采用“三看”:一看课模运用、二看“三宝”、三看课堂达成率。

1、听课:顺序仍然是周一到周五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每周组织听一节课,在教务处出通知,课堂教学评价小组负责课堂评价,听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组长根据要求测算出课堂达成率,注意听课签到情况,谁听谁签,不允许代签。学期末对各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汇总与考核。

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听课要有记录、有评价、有日期,否则要扣考评分。

2、集体活动:每周一次,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要求听完课后紧接着就进行活动,有课教师必须调课。

3、赛讲:

教研组长组织,要求学科教师充分、科学合理运用我校课堂教学“三宝”:演练板、奖励牌、小组合作,而且每位教师每节课必须要有课堂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反馈评价。

听课教师根据评价细则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量化打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班级教研:

3、班级教研要求每周一下午进行,班主任要组织学科教师认真教研,围绕“以生为本”、家校共育、针对某类学生问题的专题研究等进行教研,从研究学生入手,对学生管理、学生转化等达成共识。尤其注意在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小组的运行情况,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群策群力,力求解决;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增强有效预测的能力。

联片教研:

4、通过开展校际听评课、校际互访、校际专项研究等,多交流、多学习、多借鉴、多思考,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努力使学习、研究、教研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

对于联合教研或外派学习大家要欣然接受,而不应有抵触情绪,把这作为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机会。应该调整心态、校正视角、虚心学习、取其精髓。

网络教研:

5、本学期网络教研将直接评价学校,因此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对待,做到:博客每周至少更新一次;博文内容必须与教学有关。

由教研组长负责,每周一查看本组教师上周博文更新情况,并负责本组的博客更新。教科室将根据教研组长提供的检查结果在教务处进行公示。学期末被教研室通报批评的教研组和相关教师将直接扣除本项考评分。

其它:

6、讲座:主题围绕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

7、常规检查:大型检查每月一次,教研组长要认真对待、实事求是,不充当老好人,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检查完后随即把单元测试卷以及常规检查记录表交回。教师要针对检查结果进行自查并改进。

8、鼓励教师通过正当渠道多发表论文、案例、课案设计等(包括在教育网站上发表)。对于在网站上发表文章,大家要尝试着去做,如若发表,将时间、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以及网站名称等报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做好统计,以便教科室存档并及时报送。(关于论文、案例、课件等优秀成果的征集,大家注意看教务处所贴通知)。

9、课题研究:

本学年课题申报完成情况将直接考核评价学校,每位教师要积极申报。每个教研组也要申报一个课题,要求紧紧围绕我区及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及真实问题并结合“健康、养成、责任、创新”的德育教育内容、“阅读、体验、互动、巩固”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导学案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来申报。

课题负责人要抓紧抓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注意资料积累,注重过程。

10、资源共享:对于郊区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学案或其它统一的共享资源,统一放到dczxjks@126.com邮箱里,密码是123456,便于下载利用。

(四)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将每一位教师的校本教研工作成绩纳入学校年终考核。

2、对备课组长进行考评分奖励或一定的物质奖励。

2012年9月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教科研工作计划

东村中学

03上湾中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为导向,以培养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教研组为教研工作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为全面实施课改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导向,深化培训工作,提高教研水平。加强教研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班主任、教研组长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全员性教师讲座,以教研促教学。

2、以新理念、新课标为指导,抓好以新课改为中心,以新教材为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研究工作。研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及教改实践,每人立一个校级课题,并进行研究。

3、形成以校、组、个人研究的校本教研网络,使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合教改要求,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4、组织各种经验交流和学习活动,不断探索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5、做好自学信息资料的收集、积累,做好课前、教后的教学信息反馈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工作,建立对此项工作的评价机制。

6、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学新秀的选拔工作。

三、具体措施:

1、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副组长:教务主任

组员:各综合教研组组长

学科负责人:

语文组: 语文组长数学组:数学组长英语组: 英语组长政治组: 政治组长理化组:理化组长技能组: 技能组长

2、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水平和教研工作能力。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能适应教改需要,组织教师学习《洋思中学教学模式详解》、《洋思中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等课改理论。每周组织一次教育专题讨论,教研小组按计划组织学习,对教研组长每学期进行两次集中培训。校领导每人承担至少一次的专题讲座,要求有教案、讲稿,教师有笔记、体会,充分认识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教研兴教、兴校的思想,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科研活动工作,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3、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使教师能把课改的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奠基础。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教研日,教研组长要认真组织学习,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要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解决的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确定好活动内容,写入计划中,按计划组织活动。单周搞教研活动,本学期共五次。双周各教研组按年级组织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探讨研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

4、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教科研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举行优质课、听课、评课活动,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改理念。在新课程纲要的指导下,要求教师依据各学科课标,为学生提供终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注意教学过程和方法,突破单一以学科为中心,加强学科间相互渗透与整合。

5、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的管理。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课改。努力探索适应课改需要的教学模式和适应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要求任课教师本学期在教研内容上要加强对学校存在问题的研究。要求老师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教师养成反思和学习的习惯,要求教师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过程、反思学习过程(学习—发现—分析—讨论—解决—提升—拓宽)反思教学方式等。

6、要求人人制定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制作老师个人校本教研记录袋。

要求每位教师把校本教研实验材料,校本培训的自学报告(个人计划、阶段小结、读书笔记、研讨活动)、教学反思材料(内容可以是教育叙事、教育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课例、作业批改后记等)、教育教学成果等记入校本教研记录袋。记录要形式多样、要客观实际、实事求是。

7、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监控、检查、指导、反馈和考核工作,确保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8、校领导深入一线,参与指导课题实验的探究、把关、定向、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课改信息。

10、立足本校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上一篇:六单元分析下一篇:参谋长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