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

2024-08-29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精选8篇)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 篇1

校本教研主题:

语文:如何咬文嚼字?如何进行课外拓展?

数学:如何跟学生分享思维的过程?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措施研究。

物理: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课堂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

生物:如何把课上得更实用性和简单性。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和环保教育。

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思想品德:如何做到“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知识化”?思想品德课如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地理:如何在地理教学重视视图能力的培养?

英语:英语知识呈现的方式研究。英语课的导入。

中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 篇2

一、调研的组织形式

(一) 确立研究主题

到达学校之后, 我有目的的听了两节课, 把九年级作为本次调研的重点年级。中考基础知识复习课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怎样上课能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效率, 怎样上课能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通过推门听课, 我听到了真实的基础知识复习课, 教师上课没有一根主线, 教师讲的多, 学生练的多, 但知识结构却是零散的, 学生不能通过复习将知识系统起来。课后, 我组织教师进行了评课, 并提出问题“本周我们的教研主题应确定什么内容?”。经过全体教师的讨论, 教研主题确立为“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二) 确立课题

主题确立之后, 我采取了课例研讨的形式, 让教师在可操作的课例中关注主题, 在课题的选择上, 我本着知识相对独立, 难度比较恰当, 适合教师发挥的原则, 确立了复习课课题, 邢南中学为“解直角三角形”, 晋庄中学为“分式”。

(三) 确立作课人员

邢南中学共8名数学教师, 经过与所有教师讨论交流, 每个年级组推出了一位教师, 确定了三位作课教师;晋庄中学共5位教师, 推出了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 每位教师在体现集体智慧的前提下, 彰显自己的风格与个性,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教研主题, 准备好研讨课。

(四) 理论学习

我建议全体数学教师进行网络学习, 借鉴网络资源“如何上好基础知识复习课”, 做好笔记, 将有价值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除三位作课教师外, 其他教师也要熟悉课题, 要备课, 要对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研组长要做好记录, 对本次教研活动要有思考, 有总结。我经过上网学习, 也积累了一些上好复习课的素材, 并将其中一篇有价值的材料让全体数学教师学习借鉴, 对教师的备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 跟踪听课

在确立主题之后, 我针对邢南中学九年级相对比较薄弱的两位教师进行了跟踪听课, 经过点评, 两位教师的课都有所改进, 对课的认识有所提高;同时, 我与邢南中学的全体数学教师对研究的主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更加感到研究所确立主题的必要性。

(六) 作课教师说课

在全体教师都参与备课的前提下, 组织作课教师进行说课, 作课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展示出来, 通过说课, 可以改进教师的备课工作, 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 促进教、研的结合;听课人员做好记录, 将本节课的特点和有问题的教学设计记录下来, 与作课教师进行了研讨,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作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建议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了教学设计。

(七) 上好主题研讨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 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验证, 几位作课教师以自己的风格, 围绕问题的解决分别上了一节研讨课, 可以发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八) 做好问卷调查

结合上课的情况, 我与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共同谋划了问卷调查的内容 (如下) , 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学生对复习方式的认识, 也可以了解主题研讨课被学生的认可程度, 进而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复习策略, 达到课堂收益的最大化。

关于数学复习课的调查问卷

一、这样上复习课你喜欢吗? () A.喜欢B.可以C.不喜欢

二、这节课你认为自己有收获吗? () A收获很大B.有一点收获C.没有收获

三、你感觉这节课讲的知识是多还是少? () A.很多B.可以C.很少

四、学习方法上对你有没有指导作用? () A.没有B.可以C.很有作用

五、平时复习课上, 一些学过的有联系的知识你能自己回忆总结出来吗? ()

A.完全能B.基本上能

C.基本不能D.老师说了才知道

六、对于知识整理, 你喜欢下面的哪种方式? () A.老师讲, 我听

B.自己先回顾梳理, 然后在组里或全班进行交流

C.先做练习, 然后再梳理

七、你认为课堂复习方式中哪一种比较好? () A.教师讲, 学生听B.师生共同探讨

C.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

八、数学复习课中最吸引你学习的是 () A.有趣的问题情境B.巧妙的解题方法

C.对习题进行拓广、变式、延伸D.其它

(九) 开好主题研讨会

组织教师进行评课, 围绕“问题的解决”评课, 力求改变一盘散沙式的评课, 让评课有主题。首先, 作课教师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了课后反思, 其他教师结合“如何上好复习课”谈了自己的建议, 对作课教师的再教设计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十) 做好总结

包科领导及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情况作出总结, 找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得与失, 形成文字材料, 并确定好下次教研的主题, 如邢南中学的教研主题可确定为“基础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一) 教师的理论学习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选择了教育, 就选择了无止境的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没有终点的, 教师在取得合格学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并不等于学习专业知识的终结, 还需要继续学习, 研究新问题, 接受新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议学校数学组同读一本书, 从读课标做起, 每周读一段, 从网上学习课标解读, 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二)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需进一步加强

自我县开展校本教研以来, 教师对教研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但有些教师仍只是停留在认同的阶段, 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求, 以致教研缺乏目的性, 缺乏主动性, 建议学校多组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 让教师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成长, 看到了进步, 就看到了教研的效果。

(三) 教研组长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县自实行包科领导负责制以来, 教研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一些领导由于不熟悉所包学科, 导致教研走了一些小小的弯路, 在这种情况下, 包科领导应和教研组长紧密配合, 既有行政的推动, 又有专业的引领, 才能较好的推动校本教研的发展。建议学校包科领导要多与教研组长交流, 多谋划, 多思考, 同时要加强教研组长的培养, 让教研组长“走出去”, 多参加培训, 开阔视野。

(四) 集体备课的形式应进一步推广

现阶段我县的各学校师资力量很不均衡, 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同科教师人数较少, 甚至只有一人, 所以应加强不同年级之间的教师交流, 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只有教师之间加强同伴互助教研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建议学校适时适当的组织一次较成功的集体备课, 让教师感受集体的智慧, 引领集体教研成为日常的需要。

(五) 教材的解读应成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材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 教师只有不断地研读教材, 才能透过知识的表象看到其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建议教师多进行教材分析, 要站在教材系统的高度俯瞰教材, 才能较好的进行知识之间的整合。

(六) 课堂教学应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沿袭传统的上课方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次要角色, 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只是一味的“告诉”。建议教师多研读课标, 感受新课程理念, 看名家课堂, 看优秀教师的课堂, 转变观念, 学课, 进而改变自己的认识, 并付诸于实践。

总之, 本次活动为探索富有成效的教研形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但愿此次调研能给予学校帮助, 给予教研组新的认识教研的视角, 给予教师一些探索课堂的借鉴。

摘要:高阳县数学学科的校本教研以课例为载体, 以主题讨论为主线, 以教研活动为依托, 引导教师在课例研讨中展开主题研究, 并不断分析与改进主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教研 篇3

正因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题教研”便诞生了。主题教研可以解决以上所述的种种弊端,人们又都开始把眼光从一般校本教研移向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主题教研是教研小组把平时校本教研中多次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升到学校层面来,定为学校集体攻关的问题。没有一般的校本教研,就没有针对性强的符合实际的主题教研。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主题教研,这是需要斟酌的,也是需要根据教研情况发展的。搞主题教研,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主题教研是必然要生成的大家都会发现,一般校本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内容常常是方方面面、星星点点。视角是四面八方,发言的根据脱离学生实际,就这堂课论这堂课,无法实现教师的有效进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细节。尽管我们还有二次听课、评课或者观摩课活动进行再评课、议课,但往往是不少教师在二次听评课之后,会发出“二次听评课还不如第一次”的感叹,大家对“二次听评课”也有了质疑。第一次听评课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细节处理的方法,在二次听评课的课堂上往往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于是,提出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有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成为必然,进而促进校本教研得到完善和发展。

主题是如何提炼的一般校本教研中的听课评课,对一堂课的内容讨论,不一定就是主题。比如:我们常见到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的点评,但如果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由参与讨论的成员凭借自己的认识评头论足,说是说非,就不能说是有主题,而只能说是有了个话题,或者说是有了个内容。作为主题教研的主题,是应该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有代表性和目标性。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如:现在的语文教学都说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如果在这方面展开研讨的话,就这一话题。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可以是:形成体验的基本条件;引导体验的有效方式;体验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等。主题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同于具体内容和问题。

主题教研是如何铺开的主题教研也可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是校本、师本的,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集中智慧,关注主题内容。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要以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资料学习、交流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和示范性演练,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以听课评课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不同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同伴看同伴,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参与,使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可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管理要注意搜集主题信息。教研组长要注意从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发现主题信息,搜集主题信息,及时公布主题信息,让主题信息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始终在教师间快活地跳动,引导教师对主题信息的特别关注。唯有信息源头不断,兴趣主题才能不散。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各环节中,要坚持课程、课堂、教育技术等系统化运作,捕捉搜集教研主题。特别是带动教师在任务驱动中,有目的地收集源于课堂的教师表现、学生表现的相关信息,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记录在信息卡上,利用办公室、教研活动室、校园的信息栏发布主题信息,吸纳对相同主题信息感兴趣的教研伙伴,初步研究主题信息,为形成主题内容打基础。

小学主题式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篇4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2010年9月1日

作文主题式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一、主题名称:小学作文教学有效开展的实践研究。

二、主题的由来

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批判。创新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要义,就我校教学现状看,尽管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变化,并就教育教学工作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我校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仍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困区,学生作文乏善可陈陷入“不会写”“ 不爱写”的尴尬境地,而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意义重大,学生作文的水平充分体现着学生学习素养,人文素养及文学才华,所以小学作文教学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另外,我们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宗旨,解决学校、教师、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及最能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特确立本主题。

三、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工作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意识,改革校本教研的内容与方式,把教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促进教师专业和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教育品牌上来。通过作文主题式教研,建设一支融教学、教研、进修为一体的新型的教师队伍,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把我校建设成学习化组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主题中来,自学、自写、自评,从而达到“我笔写我心”。

2、循序性原则

作文教学是有他内在的规律可循的,从低段的字词积累、句段练习到中段的片段、短文习作和高段的篇章综合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激励性原则

注重对学生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4、差异性原则

尊重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达标不封顶。

5、开放性原则

开放作文的写作内容、写作形式、写作时空,不拘一格,全面开展作文教学。

6、生活性原则

注重作文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注重生活积累,将作文直接应用于生活,彰显作文的实际意义。

五、教研目标

通过大力开展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及相关教研活动的开展,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六、教研重点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情感,热爱美好生活,极早养成自学习惯,提笔成文。

七、校本教研制度

1、理论学习制度。理论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的保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学校每月对教师理论学习情况作汇总、评估。

2、教学反思制度。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发展。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余,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得失等等,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索(反思的记录就是很好的科研札记),这样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3、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即研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重要前提。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的研究主要是教学研究,其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定要产生什么新理论;是为了改善师生行为而不在于渴望新观点的产生,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全校有代表性的,且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形成课题进行研究。

4、教学案例研究制度。一方面引导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善于总结反思教学过程,自觉撰写优秀教学案例,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教学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选取有典型的教学个案,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分析、反思、讨论,引发教学理念的有效碰撞,激发教师学习创新的热情,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5、专业对话交流制度。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搭建平台。一是要创建和谐民主的学术氛围,广开交流渠道,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二是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三是创造促进教师对话交流的环境,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专业指导、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活动,激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意识和潜能。

6、学习汇报制度。凡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必须组织一次全校性或本教研组内的专题发言,向其他教师汇报自己外出学习的心得。

7、校本教研激励制度。学校将对教师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成绩突出者将予以表彰奖励,并与评优树模、职称晋升挂钩。

八、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以新课程为导向,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灵活运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指导、骨干教师对话、说课、听课、评课、录像课观摩等多种教研形式,并通过教学观摩、名师教学示范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反思”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要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学新理念,把自我反思变成教师不断改善 自己教学行为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每节课要写教后反思,每学期上交 1篇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

2.同伴互助。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基本形式有:

(1)对话。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围绕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相互启发,互相提高。教研组长必须做好记录。学校要围绕教学热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的交流活动。

(2)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责任,群策群力,完成教学教研任务。每月教研组至少开展1次主题研讨课,课前由备课组共同研究、设计,推出一堂高质量的课,课后共同评课、反思,不断探求教学规律,克服不足之处。教师每学期举行研究课(示范课、汇报课)不少于2节,听评课不少于10节。

(3)帮助。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学科带头人举行大型辅导、交流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对新教师指导、帮扶。

3、专业引领。一方面提倡教师从教学刊物及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另一方面将专家、教研员请进学校,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九、学校主题式校本教研领导小组:

组 长:徐平友 副组长:迟立军

组 员:王连艳 王永新 高 飞 秦 宵 李 玲

十、实施步骤:

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模式的形成,非朝夕之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校四年内实现我们的校本教研目标,并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学习探索阶段:学习理论知识和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并在教学中探索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1、个人探索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班级教学实际,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2、集体探索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结合个人探索的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初步拟定作文教学总体实施方案,制定学校的总体教研安排和试验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进。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2年7月)实践研究阶段。

结合探索阶段取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策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年段教学实施方案,认真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改进、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逐步摸索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促进我校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三阶段(2012年8月——2013年7月)形成模式阶段。

在实践阶段取得的教研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已取得的先进教学经验和各学段的作文教学模式,确定我校的作文教学模式和各学段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反复论证、完善,最终形成我校的作文教学体系和特色。

现将探索阶段即2010——2011学上学期实施步骤安排如下:

(一)理论学习(9月初——10月下旬)

1、业务学习。

9月15日 《语文课程标准》 主讲人:王永新 9月29日《小学作文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主讲人:王连艳

10月13日《如何开展作文课堂教学》 主讲人:迟立军 10月27日《解读<课标>作文教学要求及各年段教学实施建议》主讲人:王永新

2、个人自学。通过网络、教育报刊开展自主学习。(二)个人实践探索(10月下旬——12月初)。

1、凤城东方红小学观摩学习作文教学。

2、交流“东方红”学习感悟。

3、教师制定各自作文教学实施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作文教学和活动。

4、教务处深入班级和课堂检查作文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具体检查如下几个方面:

1、读书活动开展,如:图书角、读书笔记;

2、日记;

3、作文课堂教学;

4、日常习作。

5、观看名师导航《小学作文如何教》示范课教学光盘。

(三)集体探索阶段。(12月份)

1、个人展示课: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一节作文教学经验交流课在年组内研讨。

2、观摩课研讨。各年段推荐优秀作文课,校内研讨观摩。

3、学生优秀作文展评。

4、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

通过交流,总结我校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先进作文教学经验,并探讨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各年段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十一、保证措施: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主题式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切实抓好主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配备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保障时间,保障经费,保证主题研究的一切必要条件

2、建立跟踪指导记录,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习、交流与研讨,把教学和主题研究结合起来。

3、教务处要按阶段目标和主课题研究步骤进行指导与评价工作,抓好主题式校本教研的组织工作,做好本主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工作。

4、学校为教师开展教研提供硬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音像资料室,为教师学习、收集理论资料提供条件。

5、每学年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和“年级组”,并给予表扬奖励。

6、对优秀的教师个人,派出参加专业培训。

7、与教师个人的考核、评优晋级挂钩。

十二、最终成果形式

1、教师实验反思集。

2、学生优秀作文集。

3、教师优秀论文集。

4、优秀课光盘。

中学校本教研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9+1”四维一体教学模式为载体,以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不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根本,以减负增效为目的,进一步探索我校教学质量持续快速发展的教研教学新路经。

二、目标和任务

1、通过科研培训,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提高新的课堂模式的操作水平,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通过全校性的论坛交流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3、通过学科教研活动,使每位教师所教学科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以年级为单位,和谐发展,确保全校质量稳步提高。

4、通过班科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育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完善的教科研制度,用制度保障科研活动的具体实施。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为以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主线;以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为切入点;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为途径;联系实践,在交流中学习,学习后交流。

1、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形式进行。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强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解决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意识。引导教师,常钻研,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素质,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2、采取灵活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举办好“班科教研论坛”。注意论坛前的组织准备工作,作好交流人员及材料的筛选工作。力争交流内容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做到“三必须”。即: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9+1”四维一体教学模式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1、本期教研的工作重点是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认真讨论研究后形成《蒲江实验中学“好课”标准》、探索出《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2、坚持每期一次的优化课堂教评比活动。评比追求一个“实”字:一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否经得起实验研究、经历了实践检验;二看教学效果是否好,并且在“轻负担、高效率”的前提下产生,具有推广价值。

3、把学科教研活动和班科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以两类教研组为单位,以“说、听、评”为依托,针对课堂和学生实际,对照先进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从实际出发,定时、不定时组织研讨、互助,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经验及时传递,使教研深入教学一线,直接服务于教学,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分析原因,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规范“幸福课堂”下的“9+1”教学模式。讲求实践的锤炼,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提升。

4、结合现在我校新的作息时间,充实自习课的内容,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上午和晚上两个时段的自主学习。以实际行动迎接在我校召开的“成都市教改现场会”。

(三)强化过程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严格落实《实验学校综合评价方案》,把教师综合考评和科研奖金挂钩,并且拉大档次,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干好工作的热情,努力克服干好干坏差不多,干与不干差不多的负面影响。

2、继续加强对各级质量目标的监管工作。学校通过阶段测试、各类竞赛、质量分析及师生座谈等方式方法,促使各级质量目标的顺利完成,走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3、在抓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突出过程性管理。认真组织各年级的周清、月考、期中考及初三模拟考试,尤其是各个年级的自主学习的监控,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所在,调整阶段性目标措施。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计划 篇6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上级领导要求和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这一学年了我们科组加大了对校本学习和科研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结合市教研室打造精品课程的契机,在校本研究中关注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逐步为把我们的数学课程形成精品系列课程而努力。

二、教研活动要点和措施

配合学校课题组认真落实开展科组课题研究工作,真正做到以课题研究促进科组教研,以课题研究促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研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研活动方面做到三化,教研活动经常化;教研活动专题化;教研活动系列化。做到教研和科研相结合,新的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实现如下的目标:1.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探究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和学科研究能力。

2.综合科组各教师的力量,利用集体备课、说课、公开课展示、全体评课、教学实例、教学反思,打破个体自给自足的基本空间,激活科组成员的智慧,形成集体研讨的学习氛围。

3. 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优质化。

三、教研活动流程。

校本教究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得遵循或体现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从而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我们数学科组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现状,我们制定了如下的教研活动流程:

科组确定教研计划

反思教学问题

年级组开展集体备课

反思总结再研究

公开课展示了解教学效果

教学试教后进行再商讨

教研组审核通过教学设计

校本教研主题式与教师专业成长 篇7

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瓶颈”时期, 我校通过实践, 认为“主题式教研”是立足本校, 带着问题, 以教材为文本,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 以课题引领实践探索, 以轻负高效为宗旨, 一举多得的校本培训途径, 是基于校本培训下教研活动的一种新模式, 或者说是对教研活动的一种新尝试。主题式教研活动往往更具有全程性、系统性、相对延时性、研讨性, 为开展反思性实践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活动余地。它是一个集教师的集体研讨与备课、探索解决问题的内容与途径、分析突破教师当前面临的教学困难与薄弱环节于一体, 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过程。

一、集体备课主题式, 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预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拓展教学思路, 从而提高参与者“个人”独立备课的能力, 提高“个人”对教材理解、目标制订、重点确定、难点突破、学法指导、教法运用、资源整合、过程衔接、板书设计、兴趣激发等相关有效教学要素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主题式”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它以教材为蓝本,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在备课组内经过集体研究, 确定若干主题, 由承担该“主题式备课”的主备课教师进行展示。展示的内容主要有:本主题的编写特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 重难点、教学的思维角度及操作策略、新课程理念对本主题的要求及教师对学情预估等。这样的备课方式让教师站在系统的高度上剖析教材, 起到了提升教师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作用。如果教师只在具体方法上打转转, 不去深入挖掘学科思想, 就无法理解学科的深刻内涵, 也无法给学生最核心的学科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 低段班级中有些孩子对上课没兴趣, 根据这一共性问题, 本学期低段备课主题便确立为——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高段语文教师反映对学生写作指导效果不佳, 于是备课主题确定为——学习课文写作方法, 写好随文练笔;数学组备课主题确立为——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设计更有效。美术课的教材由于教学内容之间欠缺衔接, 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很少能够把以前学习的本领融会贯通。我们确定人物主题、静物主题、植物主题等, 从整体出发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进行最大优化的组合, 有效避免教学的独立性和思维的单一性, 使学生由过去的“学好一张画”过渡到“学会这一类画”并进而“能画好此类作品”。这种绘画训练不仅活跃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使其更好地认知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英语学科着重研究了低年级如何进行单词的识记教学, 研讨中, 有的教师认为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这一特点, 可以把单词教学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调动低年级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在每组新授单词后加入猜谜游戏, 以此来巩固所学单词, 做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避免了机械的重复。也有教师提出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喜欢唱唱跳跳, 单词教学可以和歌曲结合起来, 还可以把一些英语歌的歌词进行替换。还有的教师建议利用趣味单词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单词。

在教研活动中, 全体备课组教师针对主备课教师的展示, 分别提出自己与主备课教师处理本主题教材不同的设想后, 大家共同确定最佳方案, 形成全备课组对该主题基本统一的教学设计。同时, 每个教师针对本班不同学情, 制订出更有个性的操作策略。

如此安排, 全校各学科教师只需一年的时间, 就能完成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备课任务。学校可以收集教师们的资料, 建立教师资源库, 供全校教师参考。这样做, 不仅能使优质资源共享, 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还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提高, 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堂展示主题式, 深究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教育上各种改革的起始点与归宿, 任何一种好的思想、理念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因此课堂教学是我们教研的重点之一。为了更好地开放课堂, 更好地吸取他人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 加强课堂教研力度, 我们以主题式课堂展示为切入口, 更好地将集体的智慧引入课堂, 用于进一步实践、求证。

如语文学科中, 三年组的教师围绕《掌声》一课, 展开了说课研讨。教师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将这次课堂研修主题定位在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在课堂上, 教师将文本进行了有效切割, 把教学的重点段放在了第二、三自然段, 将学生引入掌声的具体语境, 了解前后两次掌声的来龙去脉。接着大家就如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效教学进行了讨论, 得出了几条有效的建议。四年组的教师以《搭石》为课例, 每位教师充分地解读了文本, 设计好了教案。他们从课文主线入手,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了句段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参与活动的各位教师一起进行分析教材, 根据研修重点制订教学目标, 重点讨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并给出一些建议。教师们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意见, 磨课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令我们的活动更具实效性, 为下一阶段的磨课提供了蓝本。

科学学科中四年级第一单元, 两位教师以天气为主题,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同时学生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制作简易风向标测量风向。一位教师以温度计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求手拿温度计上端 (拇指、食指和中指) 。观测时, 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 (小液泡虽然敏感, 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约2~3 min) 。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读数时, 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 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另一位教师通过制作风向标测风向:让学生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 (或麦秆) , 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 cm的缝隙。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 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 并固定。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 使其能自由转动。剪一个圆形纸板, 写上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然后中间戳洞, 把铅笔插入圆形纸板, 确定好方向 (可借助指南针) , 与圆形纸板上的方向一致, 然后测定风向。两位教师运用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天气的基本特征, 体会到大自然的奥秘。不同的题材同一主题的研究,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同途径, 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就会有所不同, 从而掌握天气的多方面特征。

教师大胆进行“主题式”教学尝试, 开展课堂教学的新研究, 突破了传统的“独立教材体例”对教学的束缚, 也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拓展性、集中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计主题式, 实践轻负高效的理念

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是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为抓成绩, 导致了布置的作业量超多;作业布置比较随意, 内容多为重复的基础题、机械练习题, 综合创新的题目少;难度上缺少层次;形式上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 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 忽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造成有时作业大量积压, 部分学生完成不了, 长此以往, 养成了不做或乱做的坏习惯,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骤降。

针对当前小学作业布置与反馈的现状, 经过交流和梳理, 我们提出了本学期的教研专题——“优化作业设计”。这个专题来源于我们的实践与困惑,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语文教研活动中, 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主题, 人文性强, 但是缺少读写训练的序列。为了让学生读写训练扎实、有序, 为了让教师们的教学有据可依,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花了大力气, 全体教师共同努力, 一到六年级都进行了校本读写训练册的编写。除个别选学课文外, 每课都有积累、运用、拓展的练习, 积累就是指课文中适合年段特点的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运用就是让学生把课文的其他内容通过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拓展就是提供课外的材料进行这种语言形式的仿写。按纵向分, 一、二年级设计词、句的练习, 三、四年级设计句、段的练习, 五、六年级设计段、篇的练习。按横向分, 不同的课型可以挖掘不同的语言形式。如:科普读物, 可以从表达方式上入手挖掘语言训练点;叙事明理的文章, 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挖掘语言训练点等。

精选语言训练点, 抓好语言训练点, 可以极大提高一堂课的效率和效果。在进行语言训练时, 必须对照年段教学目标要求, 并随着年段的增高而螺旋上升。通过教研, 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深切认识到常态课教学目标制订、实施都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 通过每节的教学扎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又如在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 低段我们提倡“游戏作业”为主题, 以轻松学习轻松游戏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学生每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向老师提个小问题, 从报纸、杂志上收集数学小故事, 念念数字歌, 拼拼七巧板, 算算二十四点, 玩玩魔方或者干脆来个数字小笑话。每次游戏作业, 既不会耽误学生太多时间, 又能开拓眼界, 增长知识, 同时也为师生沟通搭建了新的平台。通过学生的游戏作业, 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做参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一项并不难的作业, 这也会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 消除写家庭作业的紧张感、疲劳感, 增强完成家庭作业的信心, 逐步找到学习的乐趣。英语学科, 我们也开展主题作业设计。在对人物描写一课中, 有的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 向你的父母用英语描述一下你的同桌或某位任课教师, 并把你的描述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有的教师则请学生用英语描述你班上的某位同学, 下节课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猜测等。

主题式作业设计, 不仅使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层次感强, 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 帮助教师找到适当拓展的思路, 让学生学得快乐,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 篇8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 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 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 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 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的是什么?讨论中反响最强烈的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四块知识领域的学习中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新课程背景下“差错”问题成为教师最感困惑和纠结的地方。如何减少差错或避免差错,大家希望在这一领域展开探讨,找到一些原因来改进教学。于是,“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便生成为该学期数学校本教研的重点。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发布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 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endprint

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 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所为,体现了个人研究的点滴进步,助推了专业发展。

引领教师行动,连环滚动与跟进 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激发教师的后续行为,让活动“细水长流”;一条可行的措施就是,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滚动的、持续的研究。例如,策划一个学期的“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开学初,分析上期教研中发现的问题,而后聚焦生成主题(关注差错);搜集案例分析(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聆听视频讲座(课堂因差错而美丽)提升理论;课例研讨付诸实践(课堂动态学生差错处理);小课题研究推进(错例自我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反思找出问题(数学信息与数学知识无缝链接),螺旋上升到下一个循环。历时一学期的单循环教研活动中,向教师传达了一个理念——教研需要连环跟进。在“行为跟进”过程中,从目标——行动——反思——改善——新目标——再反思之间循序渐进,教研活动就会产生许多生长点,防止了无效的重复教研。

引教师畅言,线上线下齐涌动 使用网络教研平台,可以让大家的思想不断碰撞,经验共享,能力不断提升。从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的绍兴市马山镇中心小学成为国培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人员可以免费使用中国教师研修网架设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笔者创建了一个数学协作组,让全镇数学教师都加入。每次教研活动,笔者都会提前发布通告或具体方案。在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发起专题交流活动。所有组内成员均可在专题活动的留言板里发表意见或分享经验。参与网络评论,给教师增添了许多乐趣,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与素未谋面的同仁进行交流。网络教研融入常规校本教研,使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不复存在,让沟通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每一次的网上留言,学科话题的选择,观点的讨论争鸣,都是教研组成员成长的基石,使教师充分体会开放、民主、互动、协作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最大程度的“共赢”。

延伸思考

教研质与量的再思考 在常规教研中,我们往往安排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个接另一个,研究大都浮于表面。其实,教研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研究所需或教学实际难题,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获得经验,或引发大家的思考,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总会提出量的要求。那么,该如何把握量与质的关系呢?权衡两者,在理想状态下达到平衡,还是一个大问题。

新生事物可以尝尝鲜 视频案例研究伴随着新课程而来。回顾几年前,文本案例也才起步。视频案例虽然真实、直观,但操作费时费事,又需技术支撑,因此,往往被边缘化。如今条件越来越成熟,视频案例研究越来越受青睐。视频案例,可以真实记录教师课前教学方案的执行情况,全面捕获课堂上转瞬即逝的事件与机会,并对整个教学行为进行“麻雀解剖”,从而构建了丰富的、分层的、可供教师直接观察与研究反思的环境。这种形式的研究如能推广,那教研工作必将呈现出一番新气象。

活用“草根式”教研理念 “草根式”教研是提高一线教师实而有效的方法。他以师生一次次“原生态”呈现为载体,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让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在相互探讨、交流过程中均有所获,从而实现共同成长。“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当教师们激发了研究热情,那么在他们眼里:一堂成功或失败的课可以成为研究课题,一次教育事故可以成为研究对象。让“草根式”研究成为数学教师的自觉能动行为,不需要固定时间和组织,从案例入手,从问题起步,善于寻找常见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开展研究、总结与推广。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方法论文下一篇:中秋花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