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共12篇)
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 篇1
引言
学校武术教学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武术向体育化、普及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近年来, 武术一直被当成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 武术具备运动和健身的价值, 被充分挖掘出来。但是武术的文化传承越来越被忽视了。与西方竞技相比, 中华武术处于劣势, 所以目前的武术教学主要任务是把发扬并传承武术文化技艺。文化教育性缺失和“人”的缺席成为武术教学最突出的问题, 因此, 在武术教学中使“人”回归, 让其体验武术文化以及学习武术技能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精神, 进而让教育者实现自身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 有利于人全面发展, 对彰显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武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下的生存境况
武术教育持续时间将近一个世纪, 为武术的发展与继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武术向体育化、普及化与大众化方向发展。然而, 近年来我们一直把武术教学当作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 仅仅只是发掘武术健身、运动方面的体育价值, 却忽视了武术文化技艺传承的特点, 导致武术与球类、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 目前武术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武术文化技艺传承。
1.1、教学与教育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 人们极大的关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然而, 近年来却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最主要原因是对教育的概念模糊, 不知道教育是什么, 以及教育的目的, 什么是好的教育。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影响着教育的全局, 同时也是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在西方文化影响下, 中国的现代教育建立起来, 其核心是什么, 科学教育, 就是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 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和综合技术, 然后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说, 中国现代化教育实质上就是不断学习西方文化, 从而取代东方文化的过程, 也就是向西方学习。因此, 现代教育发展中, 都是强调发展自然科学教育, 忽视人文科学教育以及社会科学教育, 让学生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教育方面, 尤为薄弱。教育的迷失最终还是归回“原点”, 从教育的原点出发, 推动我国教育改革。
1.2、武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下的境况
诞生在这片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 一直体现中国文化的教育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的教育思想, 习武之人一直把人的品德放在首要位置。然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入, 人们在体育思想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健康第一”。然而武术作为教育的其中之一, 虽然具有健身价值, 起着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是, 中国武术的理念始终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武术的理论基础。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目前已很难得到学生认同。中国武术是一门需要缓慢的、用身体去感悟的过程, 与西方快捷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 显得格格不入。有着丰富文化思想的武术, 在体育范畴下武术成为追求健康的运动项目, 武术不得不被迫适应体育运动的要求。武术的文化价值已经被娱乐价值、表演价值以及健身价值所取代, 并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 不断地改变原有的面貌, 逐步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重要特征;观念上开始向娱乐化、表演化等方向发展, 逐步与西方教育思想接轨, 这就使武术在体育教学中处于尴尬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 体育课程下的武术使武术变得简单, 使武术原来传统、远离文化, 使武术异化。学校武术教学偏离了武术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导致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面临严重的缺失问题。
2、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2.1、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被西方体育思想侵蚀
1915年武术被引入学校教育后, 主要采用兵式体操的方法进行武术教学, 且军事化兵操教学痕迹十分明显。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不断提高, 对体育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人们开始反对兵操武术教学方式。在这种趋势下, 西方体育教育思想开始融入到国内的学校体育中, 如西方的球类和田径等体育教学内容, 武术作为体育其中之一, 也是随之被引入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等机械教学模式中。在教学内容, 武术教学被分成侧重套路和散打两方面, 由于套路失去了武术传统文化的技击价值, 已被视为“武术体操”;而散打实质上就是学习西方拳击, 强调身体的碰撞, 完全没有体现出武术的传统文化。被严重弱化的文化教育性使原本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华武术仅仅只剩下娱乐表演、强化健体的功能, 成为一项简单的肢体体育运动。
2.2、西方教育理念异化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
中国武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及不断完善, 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在西方教育理念冲击下, 学校的武术体育课都是在西方体育思想指导下, 采用西方体育教学方式, 对武术进行教学。由于西方教育基础都是建立在解剖学和运动学上, 中国武术受次影响, 对武术的教学局限在力量和动作上, 完全没有把武术“意”“神”等内外兼修传统融入其中, 目前, 武术教学在思想上被西方教育理念异化得越来越严重。
3、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重塑
通过对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由于东西方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差距, 导致国内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发生转变, 为了发扬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 就必须重塑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
3.1、把传承武术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理念
重塑武术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好武术教学的理念, 即传承武术文化。将传统武术理论引入到武术教学内容中, 同时开设关于武术礼仪及武术文化内涵等课程, 让学生体验“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等传统武术文化思想, 便于扭转学生对中华武术错误的认识, 增强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 进而实现武术塑造高尚的人格及道德化教育的功能。
3.2、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武术
与其他国家武器相比, 武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多样性, 不仅拥有多种多样的流派及武术拳种, 而且这些流派和拳种成为传统武术的载体。然而各校目前进行武术教学都是采用专业体校的教学模式, 即基本功、基本动作和套路, 把竞技作为武术教学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传统武术资源得不到利用, 进而失去武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各校采取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身拳种作为教学内容, 从而使武术变得丰富多彩以及多样化。
3.3、把身体感悟作为武术教学途径
传统武术文化注重的是对自身的感悟, 相对而言, 掌握外在和简单的是武术的动作, 而内在和复杂的缺失对身体的感悟, 它是培养武术内在精神的重要途径, 决定着武术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当前浮躁的社会中, 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耐心, 采用身体感悟方式来学习武术, 而学校武术教学对身体感悟重视程度非常低, 基本上在学校中看不到把身体感悟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为了促进武术教学的发展, 使武术从“武术体操”和竞技运动中回归, 发挥武术自身的作用, 就必须注重身体的感悟, 只有让学生切身领悟武术动作、对内在进行修炼以及学习武术礼仪等, 从而达到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境界。才会体会到武术的博大精深。
4、结束语
21世纪随着中国不断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国内外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中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教育性散发耀眼的光芒。因此, 学校武术教育成为发扬、继承武术的阵地。一些专家认为, 目前的学校武术教育应该与体育学脱离, 从文化传承上,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武术, 从而拯救将要失去的文化遗产。重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 把传统武术作为教学内容, 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理念, 将武术礼仪贯穿其中, 是避免学校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缺失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文厚.浅析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体育时空, 2014, (19) .
[2]冯尚贵.浅论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20) .
[3]窦毅, 王建军.鞍山地区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
[4]王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3) .
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 篇2
这本书全面展示数学发展的概况,以及弥补学校教育中内容偏少、严重与现代数学发展脱节的缺陷,克服受教育者“只见树木不见林”的局限性;强调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对于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当代数学家的共同体中,一般将数学看作是“模式”的科学,用以“揭示人们从自然界和数学本身抽象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对称性。”数学科学以抽象的理论为核心,这个核心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内能、运用逻辑的链条发展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不断从现实世界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吸取营养并创造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了以纯粹数学为核心、由众多同心核层结构组成的庞大的理论与应用体系。按照美国〈数学评论〉的统计,数学科学包括了约六十二个二级学科和四百多个三级学科。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恩格斯指出:数学在一
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虽然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但却不易为大众所察觉。当人们惊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时,却很难知道和真正理解它所依赖的“质能公式”;当人们接受CT扫描仪的检查和诊断时,很少有人理解它的设计原理:拉东变换;当人们尽情享受动画片的娱乐时。很少联想制作这些动画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是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数学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他们在逻辑的链条上构筑着人间的奇迹。一个民族数学修养的高低,对这个民族的文明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现代所谓的“热门学科”中,人们常常难以提到数学学科。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对此深表感触道: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都不知道我的学科存在,这使我感到伤心!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科学经历了更长的历史进程。在科学的其他分支中,物理学形成较早,但它也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数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同时也研究与之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数学学科的累积性以及高度抽象而且模式化的特点,使得它在学校的教育中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数学作为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本应在学校课程中拥有更多的现代数学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到了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仍只有少量的现代数学知识,更多的是17世界中叶之前的初等数学,而大学一年级的微积分,也只有18世界的数学成果,大量的近代与现代数学难以进入大众化的教育课程。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加强双基,培养三大能力”的数学教育目标,力图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计算、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科自身的特点,却仍然使不少的受教育者畏惧不前,甚至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情绪。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古以来学习数学的必修课程。但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欧几里得学变得食之无味而弃之不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际数学教育的改革浪潮跌宕起伏,历尽艰险。我国国家教育部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办法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数学教育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大众教育、学生为主体、增强应用意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等一系列数学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在全球性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运而生。数学文化可以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学好大学数学的兴趣,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使得很多学生有畏难心理, 大学数学的学习也相应的恶化成枯燥无味的公式记忆和解题演练。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掘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细微、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在大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及时的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将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踏实细微的优秀品格的形成大有助益。而这种优秀的品质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需的。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学习大学数学的文科学生来说,其形象思维能力教强,形象思维丰富多彩。而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种创造的演化史。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理性思维的力量。通过结合数学史的教学,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因为大学数学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文科方向的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合理的融入数学史教育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讲授,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 篇3
【关键词】数学文化 中学数学 数学课堂文化
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对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数学教育在各个国家的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可能是除了本国语文的教育之外,其他学科都不能比拟的。但是数学也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与其他科学一样的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数学文化的兴起及其发展
严格说来,数学文化的研究是在数学文化史研究基础上展开的.西方数学史、数学哲学的研究,尤其是拉卡托斯拟经验数学观的研究,使人们增加了对以往西方数学形式主义的怀疑….同时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也表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数学传统,并由此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形式、数学运演、数学结构.由此展开的数学文化史的研究也揭示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数学家群体的文化活动在特定文化传统中创造与传播的特征及其规律.郑毓信教授认为作为一门数学文化学的系统研究,它应当包括数学文化的观念、数学文化史的研究、数学文化价值观的分析。应该说,数学文化的研究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但发展之快却超出人们的预料,尤其是要在高中作为教学内容更是令人始料不及.
二、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除了自身内部发展外,还从其他文化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因此数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数学教育是数学知识的教育,是为数学考试的教育,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低估和扭曲.数学知识对于数学教育,犹如骨骼对于人一样重要,但是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片面强调大运动量的习题训练,片面强调对考试分数的争取,我们的数学教育就会陷入狭小空间中.这种“教育”把数学曲解为习题,把人当作解题机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格是变态的。在学生的眼里,学数学是痛苦的,数学是枯燥无用的,在考试结束后可以扔掉如今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而素质是一个与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按照教育学理论对素质概念的理解,所强调的是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性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的系统整合,即素质概念的实质在于各种品质的综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数学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基本观念内化为个体的主体性心理特征的过程,就是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因此,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启示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启发人的“数学”悟性和潜能。这就已经规范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传统的数学教育受知识观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以学生被动接受数学客观知识为主要目的,并把数学教育看成是一种目的鲜明的系统的灌输、启发、教化、培养的社会活动而非文化性的活动,因此没有意识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1)数学教育中存在着的文化的深层作用.现代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特定的心理过程都内在地蕴含着文化因素.例如,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学思维主要是传授、接收和应试,其中科举文化的影响有重要作用.例如,学生对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理解都以他自己的社会文化生活积淀(发达城市的孩子与农村孩子的表象存在很大差异)作支撑.数学课程实质上是在传播一种特定的文化,即数学文化;(2)数学课程的学习者(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跨越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者对此早就有了足够的重视,他们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已有的文化背景将对数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教学必须重视文化背景问题。
四、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数学教育虽然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尤其是作为平等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形式应该是刚刚开始.现在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不会有那种百年前的压迫感和五十年前的仰视感。作为数学教育,我们百年来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也使我们可以认真地分析和评价取得的成功与教训,从数学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中国数学教育作为一种中西数学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它不仅仅是一个应用和方法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提升我们民族理性思维的重任。
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还刚刚开始,中国数学教育肩负的任务沉重而艰难,因为它不仅要在技术层而传播数学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要在文化层面吸收西方数学的精神和理性的内涵.当前,随着数学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数学教育的改革深入,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按西方的数学形式开展的中国数学教育已有自年的历史,然而数学文化的研究却是刚刚开始.可以认为,数学文化的深人发展必将对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国家今天的数学基础教育中,可以说已经很成功了。但是我们要通过数学教育传播数学文化首先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自身提高数学文化品位, 多侧面地开展数学文化研究, 切实体会教材精神, 对数学文化这一个单独的板块,给予特别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从宏观的微观的方面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 、溶入教学时, 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 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 喜欢数学 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蔺云.解读数学文化[J].大学数学,2006,22(2):163—166
[2]董华,张俊青.从数学哲学到数学文化哲学tJ].自然辩证法,2005,21(5):47
[3]张维忠,汪晓勤.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刀.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2—17
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 篇4
1、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作用
1.1、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 历经千年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文化体系。学生学习武术, 不仅可以学习武术的套路和动作, 增强自身的体质, 更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因为武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 已经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加强对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重视, 将文化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对武术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 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2、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武术教学的基本功能体现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 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防身自卫的能力。与此同时, 武术提倡的“武以德立”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 为培养现代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大, 很多学生存在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通过武术教学, 不仅可以增强体质, 更可以将武术的文化精髓融入其中, 提高学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锻炼武术的过程中可以养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形态, 并且可以利用不同的武术动作调节自己的心态, 消除不良情绪, 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另外, 武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过程, 通过武术的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和谐是武术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 而和谐思想正是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因此充分重视武术教学的文化教育性, 可以实现和谐思想的全面渗透, 这种渗透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使学生可以自觉抵御社会不良思想,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素养与道德品质, 而这都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所以, 重视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 可以为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原因
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的缺失, 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很多人对于武术文化的理解, 还停留在武术的格斗套路, 但是对于武术的文化价值却缺少深刻的认知, 因此而导致了武术教学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在武术教学中, 武术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2.1、受到竞技体育的影响
武术文化的发展, 讲求的是由内而外的和谐发展, 注重的是技艺上的精通, 而非竞技。中国自古就有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的武学思想, 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而受到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影响, 凡事需要讲求胜败, 所以利用竞技的眼光看待武术, 必将会武术的文化教育性产生影响。如西方国家经常会将中国武术与泰拳、拳击等竞技项目相提并论, 也常常利用动作上的高低来判断武术的成败, 这使得我国的武术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偏离。
2.2、西方文化对武术文化教育性的弱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西方文化不断进入到中国,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 练习中国武术的根本在于强身健体, 抵御外敌, 具有明显的尚武思想, 而且在武术的学习方面更注重的是武术思想的领悟。但是, 现代武术学习受到西方竞技文化的影响, 更注重的是武术套路和动作的学习, 机械化的练习使得武术文化的教育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弱化, 这显然影响了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2.3、影视文学对武术文化教育性的影响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对于武术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李小龙等武打明星成了中国功夫的代表, 而外国人对于中国武术的了解仅仅是通过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 仅仅是从武打动作和套路方面认知, 却没有真正认识到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 所以导致武术文化的教育, 体现在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等影视文学中的侠义精神, 却对武术传统文化的教育性缺乏深刻认识。
3、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重塑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武术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 也是当前我国武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因此在武术教学活动中, 要注重对文化教育性的重塑, 通过有效的措施增强武术文化的教育性, 以此实现武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3.1、树立以传承文化为主的武术教学理念
武术教学的理念, 应当充分融入文化传承的思想, 并且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 加强对武术礼仪、武术文化内涵等知识的传授, 可以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感, 也有利于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武术的学习不应当仅仅是武术动作和套路的学习, 更需要注重的是从武术学习中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并且立志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才能充分体现武术文化的教育价值。
3.2、完善武术教学的内容
武术教学的内容复杂多样, 仅仅是拳种便包含很多不同的训练方式, 有对练, 有徒手练习, 也有器械辅助练习。在当前的武术教学中, 应当对武术教学的内容进行完善, 运用更多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容替代竞技武术教学内容, 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 也可以在高校内设立专门的武术教学传承机构, 对武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性进行着重保护, 以此促进武术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
3.3、营造良好的武术文化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武术文化教育性充分发挥的基础, 因此要为武术教学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改进武术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 使其更具有文化氛围。同时, 注重武术文化教育的宣传功能的体现, 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武术学习, 在任何学习环境下都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的熏陶,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对于武术的学习兴趣自然变得日益浓厚, 而学习的成果也将获得更显著的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武术教育承载了我国武术艺术继承和发展的重任,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功能的缺失, 极大的影响了武术文化价值的发挥, 因此在现代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并且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武术教学中, 在传承武术本身的健身和运动价值的同时, 增强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 促进我国武术教育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明.武术教学中加强武术文化教育的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3, 11.
[2]王柏利.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2.
[3]冯尚贵.浅论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7.
[4]顾齐洲.探讨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J].武魂, 2013, 05.
[5]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06.
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 篇5
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不仅体现了数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数学信仰,具有提升民族文化理性精神的作用。该研究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协调好学生、教师和数学的关系,促进他们和谐的发展
通过对大学数学的学习,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合理的数学理想。大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功底扎实,精通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为创新打好基础,为终身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大学数学教育一般只是强调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大学数学教师通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中起到答疑解惑引导鼓励的作用。大学数学教育缺少对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品质和数学精神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数学文化所强调的。由于课时限制,教学内容不减少的情况下往往是教师很努力地教,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引导发现式教学,情景问题式教学等等,教学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发生不断变化,由原来的黑板书写逐渐进入黑板书写加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去,尝试不同角度讲解尽可能多的知识,而很多学生仍感觉大学数学难懂太抽象,对推理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这种场景在数学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尴尬的场面。数学文化的引入,首先提升教师的数学高度,增加教师的自信心,提升教师的数学品味,力促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让教师的榜样带动学生学习,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学习,增加教师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动力。数学史的引入使教师和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学习数学家的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向科学献身的精神,在学习数学上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更主动地领悟数学,培养一种向善向真向美的追求。数学哲学的探讨会促进师生在数学文化上的交流。数学及其价值是什么,哪些因素影响数学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构造宇宙的,如何支撑起整个科学体系的。数学在文化体系中塑造了怎样的精神世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不停提升自身的学识,在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中体现出对大学数学的继承和发扬。
2形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数学文化教育实质是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文化教育教会人们数学式思考和理性思维。数学文化教育包括知识,能力,思维,还包括数学思想,数学品质,数学意识,数学经验等等。由于时代变化,数学教育工作也要随之变化。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而且教育理念也要随之变化。要不断调整教育观念,以适应现实教学的需要。很多数学知识点,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形成理论的过程,不仅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这些知识中所涉及的技巧,方法和思维,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为将来在实际中的应用做好准备。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才达到了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抽象知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建立起一种数学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观念。教师相信数学,依靠数学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传统文化中数学主要突出它的实用性,所有的内容方法都融进具体事件中。大学数学课堂所教授的知识与之不同,只涉及内容方法,不太强调它的用途。这也是西方数学和中国数学之间的差别。传统数学在天文,医学,诗歌,绘画,美学,建筑,经济,语言等方面应用广泛,应该加强它的理性认识,将这种理性精神融入民族性格中。这也是大学数学教育很重要的目标。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大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数学文化,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修养,来适应当前变化的大学数学课堂。数学教育强调数学的科学价值,应该加强数学文化教育。鼓励学生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能力综合素质过硬的人。
3丰富数学文化,深化内容,完善数学功能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涉及数学文化的普及,进一步揭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数学融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对各学科起到积极推动促进作用。各学科的发展进步可以扩大数学的范围,深化数学的内容,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数学不断地发展。大学数学中的很多公式和定理,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是谁发现的,这些定理和公式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这些定理内容是如何发展的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强调的是数学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强调思维和审美方面。在学习数学定理和公式时需要领悟它的数学思想,经过大量的练习熟知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积累数学经验和数学意识,力促数学能力的养成。而在这一过程中精神上的起伏变化,从中可以感受到数学所带来的特殊美感。数学文化具有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数学的抽象、确定、继承、简洁、统一的文化属性和渗透、传播、应用、预见的功能特征被挖掘出来,数学的艺术性也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数学和艺术的创造中都凝聚着美好的理想和实现这种理想的孜孜追求。很多数学家都研究过音乐。音乐是宇宙中的普遍和谐,它与数学联系紧密。音乐中美妙的旋律不过是数学美的一种体现。数学表现出的美好和谐在艺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雕刻还是绘画均能够体现出数学的理性。在经济方面数学的应用可以与物理学相提并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可预见性,数学就是揭示这些规律的最好工具或者语言。数学在人文学科的应用大大促进了社会学的进步。如何发挥数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意识创新,素质创新还有能力创新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发展和人类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数学的严密,精确,简洁,理性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4加强情感教育,促进数学学习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重要性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H09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附。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认同以及社会传统等。因此,人文性和教育性知识的输入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里。在中国,外语教学应注重对外国文化的导入,增加教学中的文化参与意识避免由本族语言所带来的干扰,以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意义。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习俗、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等文化特征,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符号。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基本内容。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体现文化又受制于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二、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离不开文化,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时,只有了解隐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这种语言,更好地和目标语言国家的人们进行沟通。因此文化教育在语言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必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的内容。 三、改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现状的措施
1. 树立文化意思,提高综合素质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同时,进行外国文化的教授。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文化的内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外语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深厚的外国文化的文化修养, 以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要注意收集和积累外语语言的交际习惯、文化习俗和词汇的文化内涵、人名地名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学典故等,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不断探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外语教学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扩大自身的知识含量,使教学更有时代感。
2. 让学生体验外国文化的方式,进行文化教育 目前,大部分文化课程只是通过讲解相关文化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吸收,这样单方面“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像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教师在这个容器里不断注入水的情况类似,这样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了,不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相反,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到与外国文化有关的活动的话,一来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来通过经验得到的对外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会很深刻,而且无意识当中,培养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自己的见解。例如,在韩语教学中介绍韩国民俗文化当中的游戏文化时,教师简单说明游戏名称和由来,还有游戏规则之后,可以用提前准备好的游戏工具,现场教学生怎么玩游戏,让学生玩一下这个游戏。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可以用所学科的外语谈谈玩游戏之后的感受,或者再把游戏规则简单说明一下。总之,在外语课堂上进行让学生理解并能体验外国文化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活动的编排要以全方位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而进行。
3.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外语原聲影视资料 通过课本去了解外国的文化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书本的知识缺乏具体的交际情境。因此,除了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去了解外 国文化之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外语知识储备和外语水平,选择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给学生展示了外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教学信息。例如,在韩国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去了解韩国,了解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伦理观等等。为此,我们可以为学生挑选《大长今》、《媳妇的全盛时代》、《浪漫满屋》等多部影视剧资料,利用第二课堂等时间给学生放映。学生们在观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会将自己从电视剧里看到的一些与他们平常的认知所不同的现象都提出来,我们给予解答。比如: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韩国的很多店铺都挂着用中文书写的牌匾?”“为什么韩国人喝酒的时候要把身子转过去?”“韩国的检察官和中国的检察官的职责有什么区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韩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吴雪云.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9(8).
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 篇7
一、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局限
1.文化教育的单一性
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学较单纯地强调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但学习外语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依托这一媒介,开辟全新的视野,在实际工作与交流中应对自如、融会贯通。目前国内韩国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将重点放在精读、听力、会话、写作等课程上,到高年级时才能接触少量例如商务韩国语、韩国文学、韩国概况等涉及实际运用的课程。而作为第二外国语的韩国语课程所能接触的教学内容则更具有局限性,基本不涉及除了语言学习之外的文化教育扩展。如果将韩国语学习比作一席盛宴,总体来看,学生的主菜便是记忆单词、学习语法、练习听力、接触写作,文化教育则成了餐后甜点,地位无足重轻,只是起到些许调节作用。长此以往,学习内容的单一化极易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的固化, 大量枯燥的记忆任务令学生逐渐失去最初的新奇,从而演变成机械性学习,失去主动性。
2.文化教育的抽象性
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韩国语课程的院校, 在实施文化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托的是教材, 其次搭配老师补充的印刷资料等。教材中针对韩国风土人情、社会现状、生活习惯等的介绍多以文字为主,极少量的图片为辅(一到两幅图片),这使得将原本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现象抽象为一篇篇文字,成为划重点似的平面化知识讲述。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多以教师讲述贯穿始终,学生很少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最终难以避免将本该妙趣横生的文化知识探讨演化为分析文中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尴尬局面, 其结果是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留下关于文化现象的深刻印象,仅仅记住一些抽象的关键词。
3.文化教育的滞后性
文化教育应顺应时代变迁, 追寻一个不断更新的发展过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但由于教材的更新换代无法紧随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速度, 导致在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特别是韩国社会及韩国人的行事风格一向以“快”著称,虽然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具有固定性。另外,诸如韩国的人文理念、社会建设、文化导向、政策措施等更多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则具有惊人的更替速度。如果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将此类内容及时加以补充和更新, 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与社会发展的脱节。这种脱节将在学生与韩国人进行沟通交流,甚至在毕业后走入相关韩国企业工作时,树起尴尬的屏障。
二、韩国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新视角的探索
外语是一门极为灵活多变的学科, 韩国语的这一特点尤为鲜明。韩国社会中几乎每天都产生并流行“新造语”、“流行语”,而这些新鲜语言词汇的出现正是深层次文化变革所碰撞出的小火花。特别是伴随中韩关系的日益紧密,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悄然融入其中。这更需要从事韩国语教育的教师循序渐进地将基础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使学习过程更具有立体感,这亦是探索新视角的过程。
1.理 论结合实际
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目前国内使用的韩国语教材大多是分主题形式编写的。每一课设有一个主题,围绕其展开单词、语法、课文的学习。比如学到关于“交通”这一主题时,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大量图片、短视频向学生介绍韩国的交通发展现状、韩国的公共交通特征、中韩两国大众交通的异同点。特别是结合实际,探讨诸如春运、堵车、停车位不足、公共交通票价等热门主题时,鼓励学生展开调查,对比分析两国的实际情况、政策措施、应对态度等, 制作成韩国语PPT,在课堂进行展示。与此同时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和掌握新鲜信息,向更深层次认知发展。例如,国内企业已经开展与韩国交通卡业务的合作, 在中国直接可以完成韩国交通卡的购买、充值等。又如为了满足国内女性赴韩整容需求,韩国甚至开通了专门的美容包机航班。这些教材上接触不到的第一手信息都可以通过合理引导、学生调查不断完善、升华。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关于交通这一主题的基础词汇、语法、日常用语的记忆,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更实用的新词汇、新语法,还加深对韩国社会交通文化的全方位理解。
2.活用新鲜资源
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是各类资料。虽然语言教学可以依托教材,但支撑文化教育的资料来源不应该仅限于教材。学习韩国语的学生最初选择这一学科的部分动机来源于接触韩国影视剧、动漫、歌谣、美食等而渴望进一步深层次的了解另一部分是看到中韩两国日渐活跃的交往及发展前景。但归根结底,学生都希望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能够对韩国这个国家及中韩关系等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这样的要求,仅依靠目前课堂上开设的韩国概况、中韩贸易等课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期望。不少学生在课外会关注国内韩国语教学网站,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视频,通过课下的学习巩固课堂知识;还有同学会关注随时更新的影视剧、歌谣、综艺娱乐节目,然而这样获取的信息只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灵活利用韩国本土的第一手资料,获得最新鲜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韩国很多语言文化研究机构的网站都会随时更新并上传最新词汇修订方案,并配备中韩日英对照译法; 旅游机构网站会定期更新含韩国景点介绍、最新中韩旅游动态;新闻报刊媒体则更是时时更新韩国国内发生的方方面面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资源都配备各语种翻译版本,不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接触起来也毫无障碍。这样灵活利用刚出炉的新鲜资源,完全跨越国境,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无限乐趣,发挥积极主动性。
3.注 重双向视角
学习外语的首要目的是沟通交流, 我们在学习韩国语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韩国民众也在学习中文。沟通与交流应是双向的,不能固定在单向视角上。课堂上的诸多文化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了解表层韩国文化,但换个角度,审视一下中国文化是如何在韩国传播, 韩国人是如何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借鉴其可取之处, 能更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文化学习与进步。例如,粗略浏览韩国高校的中文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国书法、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国文化与艺术、多媒体中文、时事中文等,不胜枚举,可谓千姿百态。同样是外国语学习,韩国学生在学习基础中文的同时,不断积累一块块厚重的文化砖石。这启发了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接触文化发展前沿,不断革新与沉淀,打开视角、发散思维。又如,针对某一事件,留心中韩两国媒体分别是如何报道的,对比分析两国的出发点、关心事项与侧重点等,通过不断对比分析,了解两国的文化存在哪些异同。其实,只要留心,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蕴含着文化。我们的文化教育正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再回归生活。
三、结语
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 篇8
学生在进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 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就必须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关系与差异, 只有掌握了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传统风俗等, 才能够更好的处理中西文化差异, 掌握英语交际运用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异
1 . 价值观差异。西方国家推广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 从而导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独立、奋斗的理念, 他们一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 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绩的时候喜欢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但是中国文化却主张内敛、提倡谦虚。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 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奖的时候, 都会采用谦虚的回答, 从而导致西方人对中中式谦虚甚至不解。
2 .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使中华民族强调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作为一个礼仪大国, 当别人提出邀请之后我们都是间接回答的。特别是当自己要给与否定答案的时候, 都不会直接说出, 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则不同, 西方人要是不能参加, 他的回答则可能是“I'm sorry, 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 . 社会关系的差异。西方人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但是在中国等级尊卑理念影响深远。在西方平等意识的强调下, 不论人身份高低、贫富如何, 都应该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 他们坚信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英式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说:“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但是中国人受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等影响, 传统封建遗留思想依旧影响社会的发展。
4.生活礼仪的差异。中国人在日常出行中, 如果不经意间发生了碰面, 一般都会问“吃了么?”等一类的词语, 这是我们的礼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种。但是在西方如果这么问, 别人会认为你是要请他吃饭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来说, 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语仅限于问好等, 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不同, 所以在面对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就可能存在两种看法。比如在中国, 龙是吉祥、是权利、是帝王的象征, 中国人将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等。但是在西方, 龙对应的词汇为“dragon”, 他的意思是怪兽、凶残的怪物, 是邪恶与魔鬼的象征。所以, 当中国人推广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时, 外国人就会感到诧异甚至是产生厌恶感。
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产生的, 由于背景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所以在英语交际中容易出现分歧与误解等。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树立文化意识, 在英语知识的传播中也要进行文化教育,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语言文化的内涵所以, 提高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现代教学活动开展中, 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 平均到班级后人数也较多, 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的机会较少, 没有得到跨文化交际的锻炼。加之, 现代教学偏重与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交接, 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应转变观念, 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教学计划重新设计文化知识渗透教学方案, 使其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应采取三个层次推进的方法。首先, 对语言的结构知识进行讲解, 打破影响英语学习与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碍, 对相关词汇及文化元素进行大量导入, 讲解书本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 采取系统性导入文化知识的方法, 将课本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提炼出文化框架。最后, 对文化内容导入的范围进行过大, 将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哲学传统、社会模式及价值系统等以文化表现的形式进行讲解。
所以说, 文化教学需要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渗透。在听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反应西方文化的题材进行讲解, 比如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的结婚片段的方式, 引导学生讨论中西婚俗差异, 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与词汇的含义等文化内容。通过对同一种非语言交际或者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进行简析, 让学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达含义, 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 应重点讲解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写作风格, 培养学生建立新的英语写作洗胃。通过不断的进行文化教育的方式,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增强。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学习、归纳, 帮助学生正确的区分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在课堂引入相关文化差异话题, 通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西方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进行中西方节日对比中,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西方节气的起源与庆祝的活动, 引导学生对中西方重要节日进行对比, 让学生讨论并辩论“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圣诞节是否能替代中国的春节) ”, 通过相关辩论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认识。在对“eat”一词讨论中, 不仅可以通过对西方国家一日三餐的具体说法及礼节进行分析, 还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词汇进行关联, 延伸其在英语中的相应含义。通过差异对比文化教学的方式, 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帮助学生更好的衔接中西方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种手段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力。基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推荐《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报刊, 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 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汇演西方国家经典喜剧、开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动、观看英语原声影视剧等方式, 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语作品侵泡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内涵, 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术的影响下, 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势必会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通过学则适合学生了解、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 通过多媒体设备与网络的衔接将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比如说西方“感恩节”、“复活节”等活动内容、习俗文化、来历过程等进行展示。通过视觉的扩张, 将不同的文化内涵变得充满活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西文化差异基于微观角度分析时为了学习西方语言, 宏观上则是为了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化, 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顺畅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首先, 教师需要通过对文化的讲解, 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变思维方式, 使其从中文转换到英文, 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 要指导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之中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 有选择地加以汲取利用, 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再者, 要教育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 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优势, 在充分的语言功力准备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结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语言知识及文化教育工作的双向开展, 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 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摘要: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英语教学中往往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语言的学习与理解。所以, 做好语言知识讲解的基础之上, 进行中西方文化教育, 做好差异对比教学, 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文化,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英语教学,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健.从中西文化差异谈大学英语教学[J].文学教育 (中) , 2010 (07) .
[2]倪秋梅.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1) .
[3]付云.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成功, 2012 (24) .
[4]吴丽娜, 肖桃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2) .
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初探 篇9
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一词或类似该词的使用已近三十年, 在中国较早使用的是1990 年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写的《数学与文化》一书中。“数学文化”狭义的定义为: 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 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定义为: 除上述内涵以外, 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等等。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 引起对数学的兴趣, 学会以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观察世界的方法。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提出: 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新的课程标准还可看出, 数学课程除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本身被发现和发明的过程; 重视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传授,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侧重点
1. 数学发展史
通过数学史中数学知识的起源、趣闻逸事和数学家的研究经历, 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发现、产生和发展形成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数学精神
数学精神是指人类几千年数学探索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的总称。通过数学精神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具备理性精神、求真精神、求美精神、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统一精神; 让学生追求一种完全确定、完全可靠的知识, 提高思维的严谨性、抽象性、概括性和深刻性, 激发学生追求和坚持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3. 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 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 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是建立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主要有字母代数的思想、集合和对应的思想、方程和函数的思想、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整合的思想、极限的思想、算法化的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夯实有形的数学知识, 还能促进学生对合理方法的天才的、不自觉的运用向有意识的、自觉的运用转化, 提高学生在未来具体工作中的工作能力。
4.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把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进行推导、演算和分析,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 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 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实施手段; 是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具体方式、手段和途径等。数学方法一般有数学思维的方法, 如观察和实验、类比与猜测、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特殊化和一般化、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和具体化, 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另外还有数学归纳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解析法、换元法、比较法等具有较强操作程序的数学方法, 以及拆项法、割补法、构造法、参数法等技巧性较强的方法。
四、结语
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数学发展史、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 要从数学知识本身积极发现和挖掘以上四个侧重点的丰富文化价值; 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 注重“道”的传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的文化素养, 在积累数学知识的同时, 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能数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 让学生体会、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汤红娟.论数学思维及思想方法在英语句型教学中的辩证运用[J].外国语文, 2010, 26 (2) :122—12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涂荣豹, 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4]周汉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育研究, 2015, 34 (11) :12—13.
[5]孙政.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5, (11) :54—56.
小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文化教育 篇10
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数学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在文化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
“文化”是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沉淀,其中的核心是观念、信仰、价值和思维方式等隐性的成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构建的新课程充满着清新扑面的文化气息,例如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部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此种种无不洋溢着文化的魅力。我们既然在新课程的设计中形成了这样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学习者数学文化素养的养成过程,那么在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对数学教育作文化学的实践与思索,以增加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提升数学教育的价值,无疑是必要的。
数学文化是人的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希腊的上流社会中,懂数学是有文化的象征;没有相当数学底蕴的人,在上层人士中是受歧视的。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较高的数学修养,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对科技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以及对各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数学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
二、进行数学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的氛围
学校每学期可选择性地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讲数学故事比赛;出、猜数学谜语比赛;发现数学的美的比赛;数学游戏比赛;趣味数学竞赛;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的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美丽的、有趣的、有用的。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数学文化的薰陶。
(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就是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教学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数学文化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 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系统的学科,从文化的角度看,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这一完整的过程至少包括感知、交流、反思、沉淀等阶段,数学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充实、不断提升,其精神与思想方法逐渐成为人们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指南。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教师探索与数学文化沉淀过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是前提。与数学文化的历史沉淀过程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应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内省中体验感知,在同伴的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碰撞,在与教师、教材、同伴的互动中推敲、反思、完善,等等。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我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我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大家都很累了,所以女生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这就自然得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怎么用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样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了它的文化功能。
2. 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内容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
3. 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活动的要义是符号化而不是符号本身,是算法化而不是算法本身,是语言描述而不是语言本身。教师从文化视角构建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可以使数学教育获得许多全新的启迪,其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上。这样做,不仅与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其素质。从数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的每一次重要发展都鲜明地表现为人类数学思想的新飞跃,都饱含着先哲向更高文明迈进的雄心与艰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文化的创造过程,学生得到的收获将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在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关注历史进程中知识的命运,从而产生为知识世界中的美好而不懈努力的愿望,获得数学思想上的洗礼,勃发创新的意识。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而且寓于它的历史。教师可以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有些学生虽然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介绍,会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其中的奥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眼中的数学会是美丽的、精彩的,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通过这些文化的沉淀,一定能够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4. 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的美的因素。
数学美感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让美吸引他们热爱数学文化。例如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渗透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图形中的多元文化。
5. 课堂教学中要有时代气息,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考体验相协调。
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考体验相协调。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文化活动经验(要注意,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经验),把它们作为课堂上学习数学文化的出发点和必要背景。同时要关注学生即时的思考认识、情感体验,以保证数学教育和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相协调,并捕捉其间的课程生成契机,提升数学教育的文化内涵。如教学“秒的认识”时,在引入环节,教师可选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取金牌的110米栏赛跑、“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发射前的倒计时、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时的倒计时等一系列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量较短的时间需要用秒作单位,感知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 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教学内容,写数学故事、数学小论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将数学看作是一种文化,其现实意义就在于进一步认识并加强数学的教育功能,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加强数学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只有这样,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摘要: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 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文化教育,数学修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让数学教育传承文化底蕴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育;数学文化;文化底蕴
收稿日期:2009-12-04
作者简介:于姗姗(1980-),女,吉林白城人,天津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运算方法、解题技巧的过程,它对智育、德育、美育的发展以及完美人格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过去简单的教学模式使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也渐渐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要从这种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要让数学教育传承文化底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枯燥符号的堆集,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上实践数学文化教育已成为必然。
一、有关数学文化
(一)概念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历史、应用及趋势,体现了数学的社会需要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让数学教育传承文化底蕴,对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形成独特的数学观有积极的作用。
(二)认识
从文化学的角度理解数学,首先要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社会不同寻常的关系,看到数学在人类生产生活思维及理性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例如:对欧几里德第5公设的研究,导致了非欧几何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发现促成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引出了原子弹及核能的利用等。从中不难看出数学对社会文化、科学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需要
《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数学文化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关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数学文化知识,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故事化、情境化。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数学文化的内涵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历史
数学史在人类文明史的特殊地位是由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决定的。首先,数学以抽象的形式追求高度精确可靠的知识;其次,数学追求一般性;最后,数学具有艺术特性。不了解数学史就不能全面了解数学科学,而在数学教育中通过丰富的事例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二)美学
数学与艺术通常被认为是迥然不同的文化,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思维严密,高度理性化。而艺术则是感性世界的核心,极其情感化。然而,它们在表面不同的背后却有着许多相通和共同之处,摒弃枯燥的符号、难懂的逻辑,从美的视觉重新审视数学的教育功能时,数学中的美便突现出来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美、自然美,因而往往不易被人理解、接受,从而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数学观。数学的美主要表现为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奇异性、思维性,这种美源于数学计算之巧妙,数学创造之深邃,数学领悟之欢快。我们知道,艺术与数学都是描绘世界的有力工具,真可谓:数学是理性的艺术,艺术是感性的数学。
(三)素养
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传承的又一意义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它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思维形式。主要包括运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个人观念、精神、品格的形成。一名学生若能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对于数学学习甚至德育品质的形成都有着巨大意义。
1.关于数学能力
让数学教育传承文化底蕴,使学生纵观数学历史并从中领会前人在探究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技巧上逐步形成数学的创新能力,从而对其进行思索锻炼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可以促进种种数学能力的形成。
2.关于数学精神
所谓数学精神是指数学发展过程中凝结并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数学教育应充分揭示数学与人类文化的联系,数学精神与人类精神的联系,方能一举而两得。
浩瀚的数学历史长河中,许多数学家的故事和许多问题吸引、激励着我们:欧拉双目失明著七十二部巨著,高斯面对嘲笑与讽刺后以数学作为终身职业,体现了数学家的勇气。而伽罗华17岁时的论文在去世14年后才发表,希尔伯特23个问题激励着人们为之奋斗终身,这些故事演绎着数学的坚持不懈。数学需要勇气,需要求真,需要坚持,需要奋斗,需要献身,需要一往无前!
3.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文化教育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同时从文化内涵中汲取高尚的情操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了解数学发展史,知道一些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前人的探索寻求与刻苦专研的典故中汲取力量,从而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努力建构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文化培养人为目的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数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寓教于乐,重视教学的科学性与文化性,从智商与情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全面型人才。
综上所述,让数学教育传承文化底蕴,努力使数学文化从可有可无的边缘上升到指导数学教育的高度,充分发挥数学文化对于人的深刻教育功效,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要宏伟.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的作用[J].山西教育, 2002,(21).
[2]王康喆,赵艺川.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2).
[3]梁文贵.浅谈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7).
[4]陈继理.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J].丽水学院学报,2006,(28).
浅谈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篇12
数学文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我们若能充分开发与利用好这一资源,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 开阔视野, 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 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 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 领略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 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使每个学生终身受益。那么,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文化呢?
一、利用情境创设渗透数学文化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个引人入手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商”, 启动学生的思维, 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从而能够顺利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突破难点。利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 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古时, 在某王国里有个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 第3格放4粒, 然后是8粒, 16粒, 32粒, ........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 (下转53页) (上接52页) 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这时, 教师提出问题:“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等我们学了这一节的内容后, 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
相信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学生, 因此像这样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角度切入课题, 可以使课题的引入变得引人入胜, 这样从教学一开始, 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容易让学生产生出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利用数学概念教学渗透数学文化
概念的学习总是比较枯燥, 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点缀其中, 则足以活跃概念课堂的整体氛围, 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 引导他们走进数学的殿堂.数学教育故事的运用, 也能激发学生的爱数学之“情”.
如在进行无理数概念学习时, 可先向学生介绍无理数的由来:公元前500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 (Hippasus) 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 (若正方形边长是1, 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 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 (指有理数) 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 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 受到百般折磨, 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然而, 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 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 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数学的历史像一条大河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史, 它时而波涛汹涌, 时而风平浪静。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先驱前赴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驱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 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通过重要的数学事件和成果, 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与重要成果, 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学生了解了无理数发现过程的曲折与悲壮及它的历史价值后, 必将产生心灵的震撼, 这种震撼必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和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
三、利用数学定理公式拓展学习渗透数学文化
中国数学有着悠久历史, 光辉的传统, 有刘徽, 祖冲之, 祖暅, 杨辉, 秦九韶, 李冶, 朱世杰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 有中国剩余定理, 祖暅公理, “割圆术”, 七巧板、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成就, 其中很多问题的研究也比国外早很多年。例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则, 又如, 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完整的解法我国要比西方国家早一千五百年, 还有很多数学问题的研究成果, 我国古代要比西方国家早几百年, 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便是当时的代表性著作……在数学定理公式拓展学习中通过这些数学史渗透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例如, 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 让学生阅读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知识: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而a2, b2, c2又可以看成是以a, b.c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因此, 勾股定理也可以表述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如图1, S1+S2=S3。如果以直角三角形三边a、b、c为边, 向形外分别作正三角形, 如图2, 那么是否存在S1+S2=S3呢?根据正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 不难求得ΔBCD的高为
这说明, 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a、b、c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 也存在S1+S2=S3, 类似地, 上述结果是否适合其他图形?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a、b、c为直径作三个半圆, 则成立吗?再画几个类似的图试一试, 结论成立吗?由此, 你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结论。其实, 在欧几里得时代, 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的一些拓展。《几何原本》第六卷命题31就曾介绍:直角三角形中, 在斜边上所画的任何图形的面积, 等于在两条直角边上所画的与其相似的图形的面积之和。让学生阅读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拓展知识, 学生在欣赏历史上的勾股定理时体味数学家思维的精妙, 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 感叹数学的美!
【数学教学中文化教育】推荐阅读:
数学文化数学教学07-16
文化教育与数学教育09-02
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08-25
数学文化教育论文06-18
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05-15
数学教育文化差异分析08-25
数学文化及其教育功能论文11-1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绎数学课堂文化09-04
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06-10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