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2024-10-19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通用11篇)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篇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加深, 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旨在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正确使用提高策略, 可以引导学生问题的提出, 完善数学思考的方式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中数学, 是一门理论与逻辑联系紧密的学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利用提问策略,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实效性的增强有促进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教学方法, 而将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融入进情境教学法中, 会使提问策略的艺术性得以提高, 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之时, 有以下几个有效手段:

1. 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时, 教师要以学生日常学习中经常出错的问题为基础, 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找到对错间的矛盾, 更好地理解题目。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时, 最好将问题的范围缩小, 尽量做到细致入微, 创新有趣。对于问题的难度, 教师要以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为基础, 使问题的解决控制在学生解决能力范围之内, 这样有利于形成悬念。利用矛盾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被快速提升, 找到学习切入点, 产生问题探究的意愿。

2. 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这一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较强,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之时, 要考虑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得到的现象来进行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说在学习统计与概论这一章节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抽奖活动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 以此为基点来引发课堂提问。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我们逛商场的时候, 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满额抽奖活动, 同学们有参加过吗?”学生会回答有或者没有, 接着, 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既然这样, 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次抽奖活动好吗?”在抽奖活动之后, 会有学生中奖, 有学生没有中奖, 这样的实验结果会使学生心中存有疑惑, 为什么别人中奖我没中奖呢?随着实验后学生疑问的出现, 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就取得了成效。

二、端正提问态度

教师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而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当中, 学生尊崇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因此, 老师的提问态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问题的态度。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时, 要明确自己的引导者地位, 做学生的师长与朋友, 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配合老师思考与回答问题, 也敢于就自己的疑问提出问题。比如说在讲解盈利问题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互换角色,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专业词语与经济专业词语,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于利润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面对学生形式与内容各异的答案时, 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提问态度,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如果有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 被他人嘲笑,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给予精神上的安慰, 比如“老师觉得你有自己的想法, 只是表达上欠妥, 再思考一下肯定会更好。”只有教师端正了提问态度, 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才能互相尊重, 面对双方的提问互相配合, 推动初中数学实效性的提高。

三、控制提问速度

我国的教学活动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 班级内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 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与对教学实效的考虑, 教师应当对数学课堂中的提问速度进行合理控制。相关的教育学者曾经提出, 在提出问题之后, 至少要给学生留出三分钟的思考用时, 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与问题可以延伸的内容, 只有这样, 学生给出的答案才会尽可能全面。思考时间的不足, 会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短路现象, 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卡壳, 这样会使反应速度较为缓慢的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信心受到打击。所以, 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目的, 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时, 首先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 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已学知识与开拓能力, 从学生面对问题后的反应等因素来综合判断问题的思考时间, 使学生具备充足的思考空间。在学生进行思考之时, 教师不可叮嘱学生其它事项, 最好也不要进行问题引导, 使学生独立思考, 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另外, 在学生思考之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 如果出现四目相对的情况, 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与期许的目光, 给学生思考动力。在观察过程中, 还要考虑合适的提问对象, 给那些跃跃欲试的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使其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 不强迫没有思考成果的学生回答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 提问是每一个学科课堂中的必要环节,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中数学的逻辑性使提问策略的重要性越加突显。希望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师优化提问方法,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提问, 规范自身的提问行为,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提高, 助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篇2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中河口中学 赵斌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自古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他们一时还不能脱离老师而独立、自觉地进行学习,而是需要以课堂学习为主地进行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既夯实学生的基础,又培养能力,这就成了本文研究的目标。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突显的三个要素。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就数学学科而言,知识技能占的比重较大,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可以适当渗透。如果把数学课当作语文或思想品德课来上,那是不合适的。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此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从这几点也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绝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要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发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是数学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而下面两种活动形式又在众多无效或低效活动中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如 “师问生答、师

讲生练”。又如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的“发展”。

三、怎样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要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第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第三,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提高;第四,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

1、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

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较轻松,而初中阶段的学习从知识的量和深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应耐心、真诚地指引学生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那些性格内向,对学习经常处于“恐惧”的状态,认为自己不行或永远不会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褒扬,要让学生享受到被尊重的欢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给学生一些鼓励,如果课堂上某位同学回答问题很出色或做作业达到“优”,全班同学都要给他们掌声鼓励。刚开始这样做,同学们有些不习惯。我告诉他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慢慢地,学生也就习惯了。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做作业达到“优”,我知道他的作业是抄袭的,因为前几次上课他都看窗外或是做小动作,而且前两次作业都没有写,我还点名批评了他。当他上讲台领作业本时,全班哄堂大笑,有几位同学大声说:“他的作业是抄的!”他不好意思站在讲台前,我没有批评他,反而批评那些嘲笑他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应该首先做到尊重他人,如果你不尊重他人,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课后,我才找这位同学单独谈话:“以后得一个真正的‘优’给老师看,也给那些同学看,好不好?”他认真地点头,我知道这回他是真正在下决心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每次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上课不专心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2、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引路人中

初中生年龄小,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对待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我曾经同一些学生聊天,问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他们的回答很简单:老师既要漂亮又要课讲得好。“漂亮”就是教师要注重仪容仪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师,仪容仪表的确很重要。因此,我很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仪容仪表。平时服装尽量穿得得体、素净,时常变变风格,从外表上让学生接受自己。其实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课。“课讲得好”指的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师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我会力争准备好每一次课,让学生听懂听会。引用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先有一桶水”。与此同时,3

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就会与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成长的经历,谈身边人的成长故事,告诉学生们其实老师和他们也一样,也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童年烦恼„„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教学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例如,在布置作业时,许多教师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行“一刀切”的方法,最后往往是优等生做作业没意思,后进生掌握不了知识。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策略上,可以采取布置不同层次水平的作业,例如,把作业或练习分成“夯实基础”、“巩固掌握”、“灵活运用”、“拓展创新”等几个阶梯。布置的时候,不要硬性规定做完所有部分,可以留下“拓展创新”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实践表明,学生在这种充满挑战的环境里,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3,重视培养思维能力是有效课堂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提出“三个借助,三个转化”。即“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借助说理,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 4

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

(2)借助图画和方程,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3)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初中生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加强了数学语言的提炼与实践计划,有针对性地让学生用叙述性语言提炼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在列式后,还要求学生叙述出这样列式的原因、依据,以此来强化和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比较、推理,进而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4,统筹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 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的综合效用。所以,制度化学习时间应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我就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编写试卷的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成效。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既复习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一举两得,教师和学生都轻松得获得效益。

另外,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的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5、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练习首先应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练习的设计要深挖练习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处理好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想的关系,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感悟 5

其中的数学思想。其次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枯燥乏味的纯数学练习变为解决生动有趣的生活实际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再次要启迪学生的思维,练习的设计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存在,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激发自主发现的欲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总之数学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6、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也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策略的选择,死读书、硬读书都是不可取的。

7、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 6

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四、总结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也要求教师在课标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努力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让校园充满着欢乐。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数学思维

在摘要中我们已经说过,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要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社会实践能力强、自主探索能力强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当代的学生,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了,尤其是在数学教学方面,我们知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正是对当今社会人才所需具有能力的培养过程,因为数学作为一门逻辑的理性学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无形的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考能力、自主探索能力等。所以,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思考的,这也是对我们教师业务水平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是通过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即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知识,将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进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们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

一、数学文化教学的整体概括

1、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重点只在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方面,而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修养内涵、数学文化思想体系的认识上往往是不够重视,有的教师是基本上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文化修养内涵的培养。我们作为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初中生与小学生以完全不同,初中生是小孩想成年人国度的阶段,初中学习时如果养成良好的数学文化内涵那么将对学生终身受益。而有些教师忽略对学生数学文化修养内涵的培养的原因是由于初中学生较小,而数学文化内涵不适合初中学生。我想如果教师这么想就错了,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论证,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速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心极强,而且学校新事物的能力极强,所以,数学文化内涵的培养非常适合初中学生。数学这门学科是数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充分反映,这就表明,将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是适应数学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新时代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不能结合,那么这种数学教学方法最终会让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太高的学习兴趣,最终会是学生放弃学习数学知识。一旦,我们教师将数学文化和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其教学成果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学生就会感觉到学习数学的真谛,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中自然美,我想如果这样,学生还能学不好数学知识吗?

2、其次,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需要我们运用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据有关数学专家的研究,数学在文化上课定义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精神、数学语言及观点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在广义上,数学不仅仅是指我们教学中的数学知识,还包括数学发展史、数学美德培养、数学文化的发展等多方面知识,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高判断力、高理解能力、高社会实践能力、高创新能力等,所以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如何实现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1、首先,教师要更新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不良教学方法,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这也是进行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结合的基本条件,其次,我们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在教材中已有知识点上不断创新出新的解题方法,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结合思想政治学、数学美德、数学发展史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让学生全心投入到数学学习课堂上来。

再次,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理清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数学教学思维,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感觉轻松、快乐。

2、其次,我们教师应该应该注重教学重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多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研究事迹及思考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的巨大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定信念,让学生一步一步、有秩有序的来学习数学知识,而且信心十足。

总之,当代的数学教学思想与理念與传统的数学教学相比较,以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是简单的传授数学知识了,而是将传授数学知识与数学实践能力及数学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改变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项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精髓,为以后步入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篇4

教材是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初中数学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数学知识训练的多样性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数学知识日常训练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发散思维能力。即,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训练、技能训练、拓展训练等。其中基础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对一些理论、概念知识进行训练,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技能训练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教师可适当提高数学训练难度。例如,教师可进行归类训练,在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题目规律,争取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拓展训练中,可设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逐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为使学生充分理解勾股定理,笔者举了下面的例子:有三组三角形其三边长分别为:(1)5、6、7;(2)6、7、10;(3)7、24、25;而后提问学生们:“请问第几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最后经过计算学生会回答:“第三组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判断的”。而后数学教师可结合直角三角形图形,对勾股定理进行推理证明,不但使学生明白所以然,更要使其知道所以然。这样以来,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仅运用了勾股定理,而且通过推理证明对勾股定理有个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部分初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为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中,应注重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生活之中蕴含很多数学知识,从而更加自动自发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知识后,为使学生灵活地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加深对二次函数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工程队想在公路隧道上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经测量发现该隧道横截面刚好为抛物线,隧道最顶端到路面的距离为8m,底部宽度为14m,现在地面上选择C、D两点,在抛物线上选择E、F两点,则该支架的最大总长度为多少呢?

学生通过解答该例题,充分认识到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解答数学知识枯燥感的出现,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知识。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非常注重数学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了大量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并在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推论等内容非常之多,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方法,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快乐地沉浸在学习之中。经过总结可知,提高初中数学知识趣味性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以及故事引入法等,其中故事引入法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圆”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充分认识圆是对称图形以及生活中圆的优点。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森林王国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要求各种小动物发明一种运输工具,将挡在森林出路的泥土运走,看谁运走的泥土最多。结果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小熊发面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四方形的,小象发明的运输工具却是六边形的,结果小猴子在比赛中获胜,引得了其他小动物的敬仰和尊重。笔者询问学生们:“这是为什么呢?”结果部分学生回答说:“因为小猴子发明的运输工具轮子是圆形的。”笔者又紧接着问:“为什么圆形的运输工具就能获胜呢?”,经过笔者这样的追问,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圆是对称图形且是中心对称图形,圆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滚动时不会忽高忽低。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其注意力不够集中,为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故事引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解对称图形圆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采取了这种方法,通过追问引导学生不停地思考,对圆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为此,教师应立足初中数学教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应通过实施多样性训练、教材联系生活,以及采取故事引入法等,巩固学生所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课本教材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蓝本,课标背景下的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改的重要思想,本文中笔者以初中数学教材资源为探究的立足点,侧重于阐述如何挖掘教材的内涵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素养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57-01

把“数学素养”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拟就初中教学中实施数学素养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数学图形是物质世界和人类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完善形式。数学语言是全人类共同使用并可以传授给机器人的一种交流手段。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在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着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领悟,去解决问题,有助于知识的透彻理解。把竞赛式教学方法引入数学课堂,也能产生非同凡响的效果,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师传生受的教学旧框架,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因为现在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优秀的学生独立完成或相互讨论是能够完成课堂的探索,但基础较差的后进生很难独立完成课堂的探究过程,甚至在分组合作时也是一言不发,基本不参与课堂的讨论,有的后进生学习习惯较差,在课堂讨论时不但不参与讨论,反而借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没注意时,在下面搞小动作或是与其他同学讨论与学习无关的事。

二、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老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磨时间”等一些旧的思想观念。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追求一些新的教学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勤奋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现在的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不在教师教授的情况下就能做到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都要备课,以前备知识,自己备自己的,很少去交流。所以思想就比较闭塞,教授方法也比较单调。但是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话,备课就比较全面,所涉及的问题考虑也会周全,这有助于设计方案的科学化,使课堂能够更加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才能得到体现。我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使他们从心底爱上音乐课。还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图片、实物及学生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力。能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最终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抓住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数学教学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要想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总结数学中知识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教材列举与生活相关的题材和图表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还要使学生先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数学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才会有气氛,学生才会逐渐喜欢数学,从而才能对数学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 颖.让“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现代校长,2007(11).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篇6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冲突

探究情境的设计要想有效, 就必须基于学生的认识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想去探究而不知如何探究, 需要我们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梯子”可上,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或在接近目标的快感中遇到障碍时, 教师适时地扶一把.才能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启发思考未知, 为学生自主探究打基础.

如“高斯算法”在初中数学中多处出现, 同学们看了以后也想有新发现, 这时教师可设定探究情境:数列2, 4, 6, 8, 10, …第n项 (n为正整数) 是______, 其和是______;

学生取得第一次成功, 有没有新的算法, 出现二次冲突?学生再探究发现:S=2+4+6+8+…+ (2n-2) +2n

S=2n+ (2n-2) +…+8+6+4+2

则:2S= (2+2n) + (4+2n-2) +…+ (2n+2) = (2+2n) ·n

创设情境解决冲突, 要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让学生饱含热情, 找准方向, 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逐渐达成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中进步, 真正体验到探究数学问题带来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 事半功倍

基于动手操作, 行而后知, 亲手做一做, 印象更深刻, 体悟更强烈, 在数学探究中,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道路上汲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 要考虑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开展探究活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片断:

师:如何找线段AB的中点?

生1:对折;生2:用刻度尺量;生3:用小尺和圆规画.

师:如果只有一副刻度模糊、磨损了的三角板, 能否找到线段AB的中点呢? (生疑惑、困顿)

师:我们和老师一起来试试:边说边画用这副三角板任作一条直线MN∥AB;在直线AB, MN的同一侧任取一点P, 连接PA, PB, 分别交直线MN于C, D, 老师画到这儿, 你们也画一画看有什么方法能找到AB的中点.

生:连接AD, BC, 相交于点E;画射线PE交线段CD于点F, 交线段AB于点O, 点O好像就是线段AB的中点 (如图) .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所以, 点O就是AB的中点.

在初中数学探究中将动手操作与逻辑思维的相融互摄, 学生会以敏锐的嗅觉和敏捷的触角, 解决更多数学问题.

三、学以致用, 迁移归纳

在巩固学习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归纳, 在迁移归纳过程中提升探究方法, 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师除了要将知识教给学生, 还应将怎样使用知识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牢记知识.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整合归纳, 在整合归纳中反思出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淮安市某县为迎接某一庆典活动制作了一种烟花, 这种烟花高0.55米, 燃放时须把烟花安放在为它特制的高0.7米的支架上, 烟火从烟花的顶部喷出, 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落下, 根据设计, 要求喷出的烟火在距离烟花1米处达到最大高度2.25米.若观看者环绕在烟花的四周,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问:至少要离开燃放点多远?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假想一个抛物线, 这个抛物线与x轴必有交点, 当y=0时, 由- (x-1) 2+2.25=0, 解得x1=2.5, x2=-0.5 (不合题意, 舍去) .所以观看者至少要离开燃放点2.5米远.

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在迁移过程中, 容易犯各式各样的错误, 这种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迁移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 在迁移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认真的分析, 及时加以指正, 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 认真构思, 以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作用, 然后联系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规律, 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和练习实践活动, 让学生掌握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 篇7

一、找准自我,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

很多数学教师是严谨之人, 甚至是极为严厉之师, 这样的性格, 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过分畏惧老师而产生排斥之心, 会让很多学生失去信心, 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最痛苦的场所, 这样的心理, 学生怎能会乐学呢?又怎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从数学学科的枯燥性分析, 接近于这三类的教师更容易提高成绩.第一类为严格型教师, 由于教师的严厉, 学生在课堂上不得不听, 教师要求做的不得不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 形成强迫型的学习方式, 学生随之提高了成绩, 建议不善于与学生交流的教师向这类发展;第二类教师为朋友型教师, 这类教师多半是威信不高, 无法保证学生认真听讲和完成教师交待的任务, 这类教师就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学生因为你对他们关心而心存感激, 愿意认真听课, 也愿意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 形成主动型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建议大多数女教师向这一类型发展.第三类为综合型教师, 前两类教师虽然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但有一定局限性, 第一类型教师让学生形成被动型学习方式, 提升的空间不大, 第二类型教师让学生形成主动型学习方式固然好, 但只有老师较为关心的学生———即一部分学生才能形成这种方式, 这样会使不受欢迎, 且基础性较差的学生无法乐意向你学, 显然提高成绩只是部分学生.基于这两种类型教师的优缺点, 提出综合型教师, 此类教师要有较高威信, 既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学习, 又要让他们乐于接近老师, 愿意跟老师交谈.上课是一位严师, 严得不可怕, 敢想、敢问、敢答;下课后又是一名恩师, 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不仅关注学习好的, 而且更要关注基础差的, 差的学生更要倾注更多心血, 让全体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从对你的惧怕, 转变为一种感恩, 更是一种责任, 最后转化为一种动力, 从而大幅提高成绩, 这是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二、把握教材, 做一个学生信服的专家型教师

现在的教材版本多, 编排体系不一, 同一个知识点, 不同的教材所用来阐述知识的例题不同, 这就给老师一种暗示, 讲解知识点时切忌照本宣科, 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敢于大胆整理教材内容, 甚至对章节进行重命名、拆分和组合以及改换例题.

比如:北师大教材九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标题为“你能证明吗?”, 学生看了, 不知道本节讲什么知识, 即使学了以后清楚了, 到复习时, 又不知是何许内容, 若老师把它总结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一看标题, 就一目了然.复习时, 学生就清楚地知道学了哪些?哪些方面还不会?知己知彼, 查缺补漏, 从而获得成功, 越学越想学, 越想学, 就越学会了更多的知识.

在各种版本中, 像这种模糊标题为数不少, 需要老师概括得更加准确;需拆分和组合的章节固然存在, 只要遵循处理的原则是使知识系统化, 就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不够突出本节知识应用的例题, 也要进行更换, 使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笔者还建议数学教师应把二至三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通读一遍.看一看, 各版本不同的内容是什么?再根据《数学课标》的要求, 考虑是否增减知识, 不然学生一到考试, 缺方法、缺知识, 无法应对, 这不是学生的问题, 属于教师把握教材的偏差.当然, 话要说过来, 不能过分的处理教材, 否则学生学习就没有参考, 更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只有教师科学的分析并处理教材, 才能使我们使用的课本更加经典, 更加适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用心提问, 做一个挖掘学生思维的“导师”

无目的地提问是最无味的语言, 用心提问是最富有创造性地表述.科学地设计提问, 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更能及时发现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 捕捉闪现出来的思维火花, 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设计提问, 才能调动学生的大脑.虽然数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但是它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听不懂, 就是教师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 巧妙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内容, 采取趣味性提问和启发性提问.趣味性提问能缓解学生的疲劳, 也体现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启发性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获得突破, 体现自我价值.根据学生的差异, 采取共性和个性的提问.教师面对的是大多数人, 所设计的提问应符合大多数人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 要让多数人能直接回答出或加以思考立刻回答;对个别学生的提问,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 采取难度不同的问题, 做到因人而问, 并且不在乎问题多少, 而在于是否有启发性, 是否能让他产生兴趣, 是否调动学生的思维, 只有用心提问, 才能使课堂变成学生表演的舞台.

四、引导有方, 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

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上疏而有导的特色教法, 是学生最大的课堂享受.上课不是看教师讲了多少内容, 而是看教师的引导是否让学生跟着来、想起来、做起来.教师要重视引导, 重视思维的培养, 那就必须重视讲法的研究, 哪些内容须提示, 哪些内容须讨论, 哪些内容须提问并解析, 哪些内容须板书示范, 哪些内容须用现代教育手段展示, 哪些内容须用教具演示等等, 这一切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切忌随心所欲, 更不能一味的只用一个方法, 否则教师讲得很累, 学生学得更累.

只有通过老师的引导, 才能完成知识到思维的过度, 再通过提问和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课堂效果.而检验课堂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问和随堂练习, 又及时又真实.因此, 教师尽量做到把知识和问题当堂消化, 不要把更多责任转嫁给课外或家长, 这就必须依靠教师在45分钟内的合理引导才能做得到.课堂是引导能力的展示, 不是纯知识的传授, 是教师用数学思想把知识和思维能力架设起来的过程.采用问答引导、情景引导、自主探究引导还是合作交流引导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以引导达到发现, 切忌以结论代替学生的发现, 否则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少而精的作业, 做一个轻松型的教师

作业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 但不是唯一手段.按常理, 作业是必须当堂完成的, 为什么会有课外作业?我们必须弄清楚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 主要是针对当堂完不成作业的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布置的巩固练习.因此, 教师布置作业应有针对性, 难易适中, 兼顾层次, 不能一刀切.差的学生主要完成课堂上没有完成的练习, 中等生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 好的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分层布置, 做到少而精.学生既能做完, 又容易接受, 既巩固差生, 又提升优生, 不但学生愿做、想做, 并且做的又对又好, 所反馈给教师的信息才会真实, 就不会出现抄袭而来的虚假信息, 教师就此能更好地调整教学进度, 是巩固, 还是上新课, 当然这个反馈信息必须及时, 否则水落三秋, 悔之晚矣, 这就必须做到当天作业当天批改, 教师虽累, 但收获特大.

作业也是学生家长查看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 是学生家长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大量的课外作业, 不仅学生苦, 教师更累, 最可怕的是学生选择一种应付.没有区分的作业, 更是没有价值的检验, 最终导致的是学生不愿做、乱做, 日积月累, 产生厌学心理.大量的作业批改, 也让教师苦不堪言, 因此, 不但学生要减负, 教师也要减负, 适量的作业, 既要让学生愿意学习, 又能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何乐而不为.

总之, 教无定法, 但有法, 只要我们把枯燥的知识赋予生动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 用心去教, 学生就能主动参与.赢得了学生, 就得到成绩, 喜欢听教师引导, 更喜欢学习, 这就是教学的成功.

父亲陪得多孩子不易叛逆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篇8

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无论解那种题型的数学题, 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 (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 对定理公式的理解, 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 , 所以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 初三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双基”训练, 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 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 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 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 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 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 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 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 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 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很多有经验的初三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 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复习得好, 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较大的。对此, 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 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 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 不只针对会考, 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 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 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 只有多反思总结, 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 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 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 有些初三毕业班的老师, 在会考复习中, 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 练完讲, 讲完练, 师生都很辛苦, 但效果却不很理想, 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 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 会考难题难度大, 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难题的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会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会考试题的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 只是笼上几层面纱, 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 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 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有一定的解题技能, 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 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 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 同时, 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 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 对知识的自主构建, 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

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 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 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 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 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 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初中会考中的难题分以下几类进行专题复习:

第一类:与一到两个知识点联系紧密的难题。

这类难题, 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紧扣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 直到把问题解决。

第二类:综合多个知识点或需要一定解题技巧才能解的难题。

这类难题的教学关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运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来解答。

第三类:开放性, 探索性数学难题。

无论是开放性还是探索性的数学难题, 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

第四类:新题型 (近年全国各地初中会考中才出现的题型) 。

初中会考题型再新也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 所以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基础知识, 然后, 运用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 综合, 比较, 联想,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 篇9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主要区别

1.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往往只是会学到简单的数学知识。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 较难的、较富有逻辑性的知识会使他们接受。因为数学思维意识没有在他们的头脑里面形成, 在课堂上, 作为数学老师, 只是会讲述一些浅薄的、表面上的数学知识, 使他们在头脑里面对于数学有一个大致的轮廓,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 保证学生在面对中考的时候, 能够应对自如。这就说明了对于初中生来说, 在头脑里面掌握数学学习的轮廓, 为高中数学的深层次学习做准备, 是他们在初中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当进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的时候, 由于学生长时间保持在一种简单直接的学习思维中, 往往不能很快地理解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他们对这些思维方式的存在, 在内心中出现困惑和无助, 同时在高中数学中, 往往就会存在着更加有难度的数学知识。例如, 圆锥曲线、排列组合等一些新的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方面, 陌生感会使学生对于这些无从下手。久而久之, 就会对数学有放弃的心理, 使得数学成绩急速下降。所以说,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对于数学思维的不同、思考角度的不同以及数学难度的不同。就拿《函数的应用》这节课程来说, 在初中, 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授, 不会让每一个学生落下任何重要的知识点。就拿解二元函数方程式来说, 教师就会通过在黑板上进行反复多次的演算, 以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懂学懂, 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 但是当换到高中的学习中来时, 教师在黑板上演算函数的解析过程的次数就变得少了, 学生这对于怎样解函数的步骤就会产生疑惑和不解, 同时由于高中课程中的知识点较为繁杂, 所以让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授就显得不切合实际了, 这就是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区别。

2.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教师讲课的课堂进程上的区别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 由于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较少, 就会使教师在课堂上放慢讲课的进度, 可以每次讲完一节课, 在下一节课的课程安排上加入适当的习题课, 来使学生对于课上的知识进行一个深入的扎实过程, 学生可以针对于同一个知识点, 做出大量类似的习题来巩固, 同时教师还有时间对于习题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稳定性, 而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往往由于在课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过多, 就会使每一节课都会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并且在每一节课上的讲述内容上都会出现新的知识点, 同时由于要讲的知识点过多, 往往就不会安排习题课和老师统一解答问题的课, 这就会使学生对于接踵而来的新知识点有点措手不及, 同时由于在课下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相关习题的练习, 使得学生逐渐积累了一定量的未来得及做完的习题, 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的越压越多, 让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无从下手, 学习热情被一点一点地消磨下去, 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就拿《立体图形》这门课来说, 老师在初中进行教授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两课时或者说三课时来进行讲解,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懂课程, 然而当把这门课放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来的时候, 往往老师可能只会通过半节课或者是一节课的讲解, 就开始讲下一个知识点了, 这就跟高中数学知识点过多有关。

3.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区别

学生在初中进行数学学习时, 往往只需要在课堂上完成老师留下的课后习题, 同时在习题课上认真听不懂的习题, 就可以保证在考试的时候, 拿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这种办法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学生在完成课上所安排的内容时, 要在课后进行自主的学习, 通过学生自己找习题做的方式, 来巩固在课上听到的知识点, 同时, 在繁杂的习题中, 要做到能够找到适合学生自己的习题, 并且通过这些习题稳定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让学生在期末的时候能够拿到令自己满意的分数,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4.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学生思考上的区别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学生往往只要认真细心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对数学的学习, 但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学生要在思考过程中, 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同时还要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一系列能力有一个稳定提升, 才能适应新的学习, 保证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二、针对上述几点区别具体的解决办法

1.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

学生在刚进入高中的时候, 往往还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讲课模式, 对于这一问题, 数学教师应该把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高中的学习, 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任务, 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 数学思维往往只是单一的, 当他们升入高中的时候, 就不能很好地去面对高中数学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知识点, 所以说, 初中老师应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适当地添加相对应的高中知识点, 让学生能够对高中数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使得他们不会到了高中面对陌生的课程内心会产生恐慌。例如, 在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时候, 就要在对立体图形的讲解上进行一个深层次的讲解, 使学生大致了解一下立体直角坐标系以及各点的位置, 让他们在脑袋里面有一个立体的思维模式, 保证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简要地讲解一下向量的基本含义, 使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保证对学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 能够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2.在课堂进程上的改进

作为初中的数学老师, 在制订教课内容的时候, 对课文中出现的任何知识点都不要放过, 保证学生都能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 同时要对重点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讲解设计, 保证学生学一点会一点, 不会存在任何的遗漏, 保证学生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 老师讲到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时, 能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不会出现茫然的片段。作为初中老师, 制订教课计划是教学的关键, 因为完善的教课计划能够保证课堂稳定的进行, 同时还能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教授于学生, 所以说对于初中老师在进行课堂进程上的改进时, 让知识点全面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放缓课堂教学进度。

3.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改进

在老师合理地让学生做到初中与高中的稳定过渡时, 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方法上面也要进行改变, 在双管齐下的作用下, 来完成整个的过渡过程。对此, 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面提出几点建议。例如: (1) 学生在课堂上, 要有做笔记的习惯, 无论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什么, 都要往笔记本上进行记录,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数学习题时, 当遇到自己不会的习题, 就可以参考老师课上板书上所写到的相似类型的例题, 通过进行模仿学习, 来完成自己的问题的解答。 (2) 学生要保持一颗好学好问的心, 在课下要多向老师进行提问, 要时常问“为什么”, 使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就拿《一元函数》来说, 学生要时常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根据公式的运算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是否还可以用别的公式进行运算?”等等一系列问题, 保证内心的疑惑能够及时地得到解答。 (3) 让学生在课前保证预习的习惯, 让他们在课上能够对老师所要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当老师在课上讲述的时候, 能够跟得上, 并且还能对重点不懂的地方进行认真听讲。学生在保证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同时, 还应该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 单单仅凭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求学生自身进行努力。

三、对于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的好处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 保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十分重要, 因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 并且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达到自己的最高峰, 这一过程就需要衔接教学, 因为衔接教学在学段与学段的过渡中, 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都融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去, 保障一些学生不会因为对学习的突然转变, 就失去了对继续学习的兴趣,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成, 能够在考试中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衔接教学还可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与态度, 对于数学教学, 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在现今教育中, 把握好讲课的度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这个度的平衡, 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到高中数学教学转变的过程中, 这个度更要把握好。因为对于这种关键性质的过渡教学来说, 往往决定了学生热爱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或减弱, 对于这个度的把握就要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和对课程设计的安排。所以说, 对于现今的衔接教学来说, 是一项目前教育所要面对的重大任务, 把握好教学方案的制订, 就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铺路, 基于此观点, 把衔接式教学放在初中学习的开始是至关重要的, 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 是值得被人们所重视的。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思想

新课改内容中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并将这一解决方法教学给学生。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对于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进行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活动,切实有效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方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的意义

当前阶段中,我国现已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育标准中一再强调: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内容,即指初中教材中包含的初中代数、几何的定义、特征、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一些相关的内容所展示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需要将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带人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不仅仅是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性质的核心实体表现,同时也是对初中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对于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会得到一个比较显著的提升。由于数学思想自身具有普遍性,为此,掌握好数学思想就相当于全部掌握了数学知识的重要内容,这远远比掌握好呆板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方法

1、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渗透意识:教师要是想真正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就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渗透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备课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节课程知识中具有哪些思想方法可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这种教学思维中,数学知识就会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介质,学生通过对数学教材内容的学习,充分掌握学习方法,进一步形成自我的数学思想。

2、化归思想:化归思想,实质上指将未知知识转变成为已知知识,将复杂转变成为简单、将闲难转变成为简单。例如,教师将分式方程转化成为整式方程,将数学教材中的代数内容化为几何知识,将四边形知识点转变成为三角形问题等。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将教材中一些陌生的、困难的、学习起来比较复杂的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科学的转化,进而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有理数的运算”这一节课程时,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其实就是运用相反数,将有理数减法的运算形式转变成为加法的运算形式。有理数中的乘方运算知识,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乘法运算知识,即公式中的各个因数都是一致的,教师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中的幂的定义,将有理数乘方运算转变成为简单的乘法运算。学生利用数学知识中的倒数,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将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转变成为乘法运算。总的来说,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中整个有理数的运算都是可以进行相应的转变的。为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对于有理数的加法、乘法的运算方法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教学生有理数中减法是具体如何进行转化成为加法、乘法、以及有理数的除法是如何转化为乘法。再例如,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這一节知识时,数学教材中无论多么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通过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其转化成为x=a的基本形式。而教材中教学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内容,主要核心内容是指,需要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降幂,进一步将它转变成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而对于分式方程这一教学内容而言,它的解题思想则是需要运用去分母的方法,并将其转变为整式方程来进行下一步的求解。不仅是在代数教学中,几何教学中,也经常用到化归的思想。为此,化归的教学思想必须要渗透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活。

3、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思想,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函数自身的定义概念和性质去进一步的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问题的数量关系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并结合专业的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方程、不等式或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等。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来进一步的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教師在进行解不一元二次方程x2+2x-10=3的近似解,教师就可以运用就二次函数y=x2+2x-10与一次函数y=3的图像的交点的横纵坐标近似求出。这一例子充分体现了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的同时,也侧重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要使班级中的学生全部都对此具有一个深刻明确的认识。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数学思想的概括和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应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 篇11

一、在备课和听课中, 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我非常注重集体备课, 每一次集体备课都认真做好记录, 遇到一些问题立即提出, 大家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大家讨论, 综合考虑各种方案。

2.我经常去听课, 学习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 多听课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 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 作为新教师的我应多向他们交流学习, 使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在听课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做好记录, 并进行评课。 听课心得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整理心得可以得出自己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哪些地方可以有所提高, 等等。

3.以教材为基础, 认真备课。 理论上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依据, 同时教材课本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 教师必须在完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讲授课程的基本内容, 学生课下才会有依据, 自己会跟着课本预习和复习。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跟上老师的思路, 即使跟不上老师时也可以自己参考教材重新整理思路, 因此对教材的钻研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 以不离开教材为前提, 参考其他教科书, 取其精华, 与自己的教法相对比、相结合, 形成新的教法。 上课之前与有经验的老师多交流讨论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行得通, 教学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应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得出最好的授课方式。

二、在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

1.多与学生沟通。 新教师经验不足, 教学技巧欠佳, 上课所讲内容难免会有学生听不懂, 在课下应多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 主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不同的班级情况也有所不同, 单从备课方面很难适应班级的不同情况, 只有彼此沟通、了解, 才能更好地解决各个班级的不同问题。

2.注重组织教学, 严格要求学生。 对于本校学生,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 这些学生从小就形成了厌学心理, 他们多是住校生, 还有一些是跟爷爷奶奶住一起的, 他们顶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完事了, 所以如果想提高学生的成绩, 老师必须严格要求他们。 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 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

3.注重基础教学。 针对学生基础较差这一现象, 多以初中数学的内容作为讲课基础, 让学生更易接受我所讲授的知识。教师作业的布置应以基础题为主, 稍难的题目可以拿出来在课堂上讲解, 并展示相关例题,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4.课堂上要运用多种教学技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大部分数学题, 学生不感兴趣, 也不知如何去解, 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地解题, 我把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分为几个简单的解题步骤一步步地解题。 我又通过多种途径找资料, 在每次讲新课时先讲一段相关的典故或趣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他们的兴趣等, 这些都是有效的技巧, 使我的学生对这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总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 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的板书很重要。 教师的板书应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 知识的产生过程, 教师的板书布局要合理, 层次要分明, 粉笔字也要写好。 通过板书增加教师的魅力, 从板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注重学生解题中的错误。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毕竟学生是缺乏经验的。 教师针对错误进行系统分析和讲解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使学生通过错误发现自己的不足, 教师采取措施进行补救;教师通过认真总结, 可以将错题改造成为学生知识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能力的培养产生有益影响。

3.关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由于种种原因, 不少学生讨厌数学课, 缺乏上课的兴趣, 班上也出现了不少数学“差生”, 因此教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差生”的成绩, 是数学教师应尽的职责。 近年来“差生”一直让教师很头疼, 我结合近年来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谈谈提高数学“差生”成绩的经验。

(1) 掌握数学 “差生”的基本数据, 并对此认真分析。 学生基础差, 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不愿学习数学, 甚至看到数字就头疼。 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小学的方法上, 偏重单向思维, 只问结果, 许多题目没有解题步骤。 进入初中阶段, 学习内容突然发生变化, 思维方法没能及时转变, 造成学习吃力, 跟不上。

(2) 其实学生学不好数学, 责任不全在学生, 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 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把学生不懂、不会的教懂、教会。 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普遍性错误, 先要自我检查, 看是不是自己哪里没有讲清楚, 要先学会自觉纠正错误。 如果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 教师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 就会使师生关系僵化,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 学生甚至会讨厌你、远离你, 这样就逐渐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作为老师, 我们对一时学不好的学生, 应付出更多的关心、爱护, 尊重他们的人格, 小心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以上是我这几年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的一些经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 希望越做越好, 培育出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人才培养思考下一篇: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