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

2024-09-15

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共12篇)

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 篇1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初中体育教学也正在经历着改革,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苏南小城镇的经济建设正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成果,但是作为苏南小城镇的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正在寻找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趣味教学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经验,对于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的苏南小城镇的教育,研究适合我们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同时对于苏南小城镇初中体育改革也具有借鉴意义。

1乐学定义的讨论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对于一个人学习动力的推动作用和价值所在。张万龙认为,要想真正让体育课堂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必须要积极引入“乐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百度对乐学的定义是:初指有关音乐的学问,后带有学科的意味,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该研究的乐学是基于“快乐体育”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社会性,强调与“终身体育”接轨,强调“运动中的教育”,和以片面强调提高“运动技能” 、或片面强调“增强体质”为特征的中心主义论相反,改善了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2理论研究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的强大推动力,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驱动力。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罗伊德则强调内部驱力的作用,认为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指导或控制内部驱力。行为主义心里学家斯金纳则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则认为,学习动机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3结果分析

3.1学生对老师教学态度评价的统计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老师教学态度的评价发现,认为实验组的老师的工作热情、关心和爱护学生表现的学生人数占68%,而对照组只有34%。对教师工作认真但关心学生不够的情况, 实验组只有6%,而对照组有36%。由于实验组老师开展的乐趣性教学主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来安排课程内容,在课程中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实行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体育老师主要是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来安排授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安排课的难易程度时,主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程度,忽略了少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见表1)。

3.2通过学生对老师课堂情景导入的统计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老师课堂导入的反馈来看,认为实验组的课堂融洽、活跃有序的学生占77%,而对照组的学生人数只有21%,实验组中认为“课堂秩序好,但是比较死板的学生”占12%, 而对照组占68%。实验组中认为“秩序差、活跃性不够的”人数占1%,对照组占6%。由于在实验组教学中,以乐趣性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教学形式,主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学生对课堂参与情况的统计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反馈来看,采用乐趣性教学方法的学生上课时的积极主动性要大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人数,实验组的人数是79%,而对照组只有34%,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组较少主动参与练习和不参与练习的人数分别是12%和9%,而对照组较少参与练习和不参与练习的人数分别达到45%和21%,远远高于实验组(见表2)。

4结论

(1)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老师教学态度的评价发现,乐趣性教学对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实验组中认为“课堂秩序好,但是比较死板的学生”占12%, 而对照组占68%。实验组中认为“秩序差、活跃性不够的”人数占1%,对照组占6%。所以乐趣性体育教学要比传统体育教学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3)85%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太死板,1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能结合学生特点开展,3%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校本内容。 而实验组有11%的学生认为内容死板,学习难度大,44%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能够结合学生特点进行,4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能够体现校本内容。所以乐趣性教学内容对比传统教学内容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4)采用乐趣性教学方法的学生上课时的积极主动性要大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人数,实验组的人数是79%,而对照组只有34%,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组较少主动参与练习和不参与练习的人数分别是12%和9%,所以乐趣性教学方法对比传统体育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上课时的积极主动性。

(5)实验组学生学习动机程度从强、一般和不强分别达到71%、 23%和6%,而对照组是13%、34%和53%。两组差异非常显著。所以乐趣性教学法对于强化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比传统体育教学要强。

摘要:该研究对松陵一中3个年级,12个班级,共532名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各个年级各有4个班级,期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66名学生,整个研究为期4个月时间。该研究通过学校体育乐趣教学法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比较,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教学的态度、课堂情景的导入、教学内容、学生体育课参与的情况、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学效果来看,乐趣性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该研究能够为苏南小城镇的初中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帮助。

关键词:乐趣体育,教学法,学生体质,促进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万龙.让“乐学”走进初中体育[J].学周刊c版,2014(6):208.

[2]刘毅玮.中小学生学习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审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J].体育教学,2007(1):33-35.

[4]司云.中国学校体育研究2006年度理事学术年会在江南大学召开[J].中国学校体育,2007(2):5-7.

[5]吕卫东.真水无香、渐修顿悟——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有感[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6-7.

[6]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瞰[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 篇2

人还没有架子车高,会用一根绳在车前帮着姨姨拉车下地,不知有没有起到作用,只知道在众人的夸奖声中感受到了劳动与快乐同在。

长到个子比麦子高时,和姨姨一同来到成熟的麦地,她割一畦地的三分之二,给我留三分之一,虽然中途镰刀割伤了脚面,和着止血的泥土,虽痛但也快乐着劳动的快乐。

不会忘记的是童年,每天三次和姥姥一起抬着猪食去喂猪,看着小猪欢快的进食,返回时拄着木棍撑着跳着回家,一路洒下了劳动的快乐。

小学四五年级时,下午放学后做晚饭成了我的首项功课,把对家人的爱融进饭菜,减轻了妈妈的负担,为自己能撑起家务的担子,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带给家人的满足,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就此做饭成了我生活中的的最爱。

冬季为班集体生煤火(小学五年级),天还不亮就起床赶往学校,虽披星戴月,虽心有余悸,但当同学们到校感受到教室的温暖,雷锋式的劳动,早已让快乐冲淡了星星作伴的“夜”路带来的不安。

工作以后,无论工作上的事,劳动的事,还是一些临时性的活,幼时养成的不怕苦、不怕脏、不惜力、不计报酬的习惯,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得到领导们的赞扬。劳动带给我的不仅是快乐,还有一种成就感

热爱劳动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身为母亲,回味劳动带给自己的丰富、快乐童年,又想到对孩子我们是否包办的太多?有些东西长大以后会无师自通,有些可能会因我们没有及时开发而阻碍孩子的成长,当若干年后,孩子的回忆里缺少劳动的甜蜜,是否也是一种缺憾?!

劳动吧,劳动,可以培养品质,可以锻炼体质,可以增强能力,可以愉悦身心。

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 篇3

关键词:学习乐趣 学习能动性 探索积极性 学习主动性 思维求异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愉悦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数学学科是具有知识抽象性、思维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基础知识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厌学情绪,缺乏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的前后关系和结构特点,将数学趣味性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愉快情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百鸡问题”、“韩信点兵”、“鸭兔只数”等趣题进行适当选用,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三角形的碎布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画一个两倍的图形。学生纷纷动脑思考起来,很快得出解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应用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融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在学习正多边形内角和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铺地板的瓷砖一般都是正方形的,现实生活中用来铺地板的正多边形还有哪些形状?为什么有一些形状的地板砖不能用来铺地板呢?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探索,形成实践探索总结。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与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探索来解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学生为本”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增强。教师一要注重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练习,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通过心智努力,在探索与思考中解决问题,锻炼学习意志,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二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包括对学生合理渗透、相机点拨、迁移训练等方面基本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矫正指导学习过程中因学习方法或学习行为不当而导致学习困难。三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方法,多指导、多训练,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要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断发展。

四、健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学生学习能力是否形成、学习效果是否提升,可以借助教学评价这一有效手段,进行学习掌握。因此,教师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时,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多元评价”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敢于展现自身不同的个性,享受愉快的心理感受,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的能动性。如在二次函数知识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已知一个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分别经过(1,5)、(3,5)、(6,0),请求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有很多学生按照传统的解题方式“三点式”进行解答。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可以采用交点式来解答,由于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5)、(3,5),得出他的对称轴为直线x=2,又通过函数图象过点(6,0),根据函数图象,得出必过点(-2,0),从而可设函数解析式为y=a(x+2)(x-6)。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思维进行积极评价,这样在表扬学生的同时,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提升学生采用求异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静.《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愉悦教学探究》

2.江勤娟.《新课标下初中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探究》

3.金越南.《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 篇4

一、突出思维性, 多向变通

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练习的目的不单单是巩固知识, 还在于引导学生运用一定数学思维方式来细心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强化或获取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更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提高自学与解题能力。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 数学教师既要让同学们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 还要借助多样途径与方式, 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训练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发散思索, 学会创造性学习, 加深知识理解, 也提高观察、总结、概括等综合素养。因此, 在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内容, 设计比较典型的“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的变式练习活动, 发掘知识本质, 深化知识理解, 也培养学生多向变通、探索、归纳等思维能力, 形成良好数学素养。

如学习“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后, 设计“多题一解”的变式练习, 引导学会观察与总结, 拓展思路, 形成“以少胜多”的效果, 避免“题海战术。”

习题: (如图) 一条公路2次转弯后, 与原先方向一样,

若第一次的拐角是36°, 求出第二次的拐角, 并说明原因。

分析:该题是对平行线性质的考查, 将真实情景转变成数学问题。

即AB∥CD, ∠ABC=36°, 求∠BCD是多少度?

其中, AB∥CD这个条件就是问题的突破口。

∵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B=∠C=36°∴第二次的拐角也是36°。

变式1:图 (1) 所示, 有条公路的弯道, 经过2次拐弯后再回到最初方向。若首次的拐角是130°请问第二次的拐角时在刚才的方向上拐过的∠DCE的度数是?

变式2:如图 (2) 所示, EF与MN代表两面相互平行的镜面, 光线AB照射到MN上, 反射光线是BC, 并且∠1=∠2, 一束光线BC照射到EF的反射光线是CD, ∠3=∠4, 请问AB和CD的位置关系是?

这些题目虽然有所变化, 却是“殊途同归”, 都要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求解。这样, 通过“多题一解”, 让学生深入认识“平行线的性质”, 能够做一道题, 解决一类题。

二、突显趣味性, 练有乐趣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 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样, 在数学练习时, 如果教师能够在练习题的知识性与科学性上, 再增强练习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 那么会能够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当学生兴趣盎然的思考与解答时, 就能获得更好的练习效果。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设计与选取数学练习时, 教师还得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 可由如下方面入手, 进行优化与创造:一方面, 将练习内容寓于故事情境、生活情景或精彩动画中, 将学生吸引过来, 自觉思考;另一方面, 将练习游戏化、实践化, 由单一的计算中解脱出来, 让数学练习充满魅力, 乐趣多多, 不再枯燥、单一。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中, 勾股定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可选取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有趣数学题, 提高练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如:数学家婆什伽罗的《丽拉瓦提》中记录了这样一道问题:波平如镜一湖平, 半尺高处出红莲;亭亭多姿湖中立, 突遭狂风吹一边;离开原处两尺远, 花贴湖面似睡莲;请您动动脑筋看, 池塘在此多深浅。 (这样的数学题目充满了诗意, 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促其发挥丰富想象, 细细品味字词, 探寻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解题时,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 而后相互交流, 一起分析题意, 得出解题思路)

解析:如图所示, 设AD为红莲, 出水处为C。

再如学习七年级下册“因式分解”后, 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将若干个图形拼凑为1个新图形, 然后计算图形面积, 往往可获得一些比较有用的式子。现在有1个两条直角边均为c的Rt△与2个边长分别是a、b、c的Rt△拼成新图形, 请尝试以多种方法来计算图形面积, 看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会有所发现。这样, 在竞赛氛围中学生会跃跃欲试。

三、突出层次性, 各有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在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平衡的, 而是有所差异。如果练习题缺乏梯度与层次, 有的学生感觉太难, 有的同学却认为有难度, 这就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而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不同的学生在各学科上有所发展。

所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也要以这一理念为指引, 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与知识水平等差异, 设计类型与层次都有所不同的数学练习题, 阶梯训练, 缩小坡度,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同学的需求, 将数学练习与成功体验情绪交织在一起,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 结合学生的差异性, 设计分模仿性基础练习、应用拓展练习、综合提高练习。比如基础题:在△ABC中 (图3) , DE与BC平行, AE=3, AD=5, BD=10, 那么CE的值是?综合题:ABCD (图4) , 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C, O为垂足为, 直线l和线段AD、CB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 (1) 请判断△ABC与△FOA是否相似?讲明理由。 (2) 判定四边形AFCE的形状, 解释原因。

这样, 由易到难, 由浅及深, 拾级而上, 给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生活的乐趣初中作文 篇5

夜色如同一地被渲染开来的墨汁。

月亮发出几丝暗淡的光,清辉把周围映照成一轮彩色的光晕,散发这淡淡的哀愁和落寞。

今天,分班了,心中最后一点微弱的火光也被清晰的黑色字体浇灭了,刺眼的文字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像是肋骨刺穿心脏的刹那,干脆的滴血不流。教室里,坐满了人,因为不再是你们,所以也就没有了寻找的必要。

周围的人群,兴致盎然,眉飞色舞的讲述着暑假里的奇闻趣事,脸上带着热情洋溢的笑容,脸上灵动而有神。只是不再是那样熟悉的声音,不再有那样心有灵犀的交流。

我目光呆滞,感觉不到视线落在了何处,经过两个月的洗礼,脸上似乎多了一丝沧桑和空虚,或许是没有想到结果会是如此的糟糕,想哭,眼泪却感觉不到悲伤的存在。心理安慰自己:“只不过几年罢了,怕什么,孤独,总该不会永远的孤独下去吧,还是想办法怎么去适应今后的生活吧。”窗外,阳光明媚而黯淡,固执的燃烧着,独守着一份叛逆和放荡。看似高高在上,所向披靡,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落魄和伤感。

夜色,是倒过来的深海,充盈着波浪翻滚的美。

不知道什么时候,星星缀满苍穹,给寂静的人间洒下银白色的光辉,带来希冀和勇气。

视线中虽然不再经常充斥着你们的身影,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一个熟悉的背影,却是那样的惊喜和欢欣。你们一句久违的寒暄,诚挚的眼神和盛夏里的温暖的笑颜,足以让我感受在心与心交融的炙热感觉。或许,唯有分开才能懂得,相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信息技术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乐趣 篇6

一、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语文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语文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电子白板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运用动态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先导,有兴趣就会有乐趣,有乐趣就会有成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难度很大。信息技术则把传统的、静态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动态信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呆板枯燥的不足。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够创设仿真情景,使用语言很难描述或无法表述的问题形象、生动、直观、简单,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信息技术促情感体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利用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表现力的图片、音频、视频,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三、网络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上网知识,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需求。尤其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预选项目,让学生自己上网查寻需要的有关教学内容和预先项目的信息资料。?如教学《寻觅春天的足迹》一课时,我没有仅结合书本给学生讲春天的知识、文化。而是指导学生分成兴趣小组上网浏览网页,自己动手查找相关知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网上查寻,合作交流,寻找到了非常多的春天。如:春天有六个节气,春天的花多风柔雨轻……明白了人们为何都喜爱春天,自古以来,众多诗人作家赞美春天的诗作层出不穷……学生们通过网络,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体会到了语文的乐趣。

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 篇7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把一堂公开课上好?一个偶然的发现给了我思路和灵感。学校食堂在午饭后会给学生发餐后水果, 大多是苹果、梨、桔子之类。因为是以班级为单位发放, 很多时候班里会多出一两个水果放在讲台上。我为何不从苹果入手进行教学呢?于是, 我着手围绕苹果改编教材, 编写了《平面图形设计》这一教学设计。

一、《平面图形设计》课例的描述

(一) 导入 (4分钟) 。

师:同学们, 这几天餐后水果我们吃得最多的是什么?

学生:……

师: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上来画画苹果, 谁愿意来?

3—5位学生在黑板上画苹果, 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画 (3分钟)

教师巡视, 找出有代表性的作业。

师生欣赏黑板上画的苹果, 再欣赏老师挑出的有代表性的苹果。

(师从表现方式上、色彩上、造型上根据学生作画情况简单小结) 。

师:刚才同学们画的苹果很好, 如果要把苹果变成平面设计图形,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来设计。 (板书:平面图形设计)

(二) 初步感知, 激发兴趣 (6分钟) 。

师:我知道, 一提设计, 有的同学就会害怕, 认为自己没有设计能力。其实我们刚才画的苹果很好, 只要我们稍加变化, 它们就会变成优秀的设计作品。设计的目的是使图形有意味, 或者奇特, 或者新颖。比如说我现在在这个苹果上咬一口, 它就变成一幅设计作品了 (教师边说边把黑板上学生画的苹果擦掉一小块, 擦成图一的形状) 。同学们可能要问,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苹果, 怎么能叫设计呢?那我们能不能咬得艺术一点呢? (【课件展示】图二)

师:这样能不能算设计呢?这种设计难吗?学生:……

师:让我们接着往下咬 (教师边说边把刚才的苹果继续往下擦, 擦成图三的形状) , 请同学们大胆联想, 把它设计成“有意味的图形”。 (有了图二的提示, 学生找到了思路, 能够初步进行联想)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图中苹果被咬掉部分的形状。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然后回答。

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适时出示图四。同时鼓励学生“咬出”尽可能多的花样来。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减法”, 苹果快被我们吃光了, 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加法”, 请同学们说说可以给苹果加上哪些东西。师生一起看刚才学生画在黑板上的苹果。

学生思考、讨论、到黑板前画。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种“加”的方法, 现在我们要思考怎么把它设计成“奇特的图形”。我们能不能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设计呢?

学生思考, 回答。

【课件展示】图五, 请同学们看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

师:苏轼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们再试着换一种角度去思考。 (【课件展示】图六) , 大家看到了什么 (苹果中间有个五角星) ?我们能不能把五角星再变得有意义一点呢?怎么变呢?

学生:思考, 在练习本上画。

接下来我们再欣赏几幅图片, (【课件展示】图七、图八)

学生欣赏, 评述, 说说这些图片所用的设计方法。 (图七给蘑菇加上了表情, 图八是同构图形)

(三) 分析原理, 深入探究 (7分钟) 。

1. 学生总结刚才学习的设计方法中有哪些是以前学过的, 是什么, 把关键词写下来。

2. 找学生说出关键词, 教师补充并板书。 (加法、减法、巧合、夸张、变形……)

师:是不是还有一些说不出来啊?说不出来的那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请同学们看课本14页。

3. 学生自读课文P14—P16文字, 并仔细研究图形, 说说刚才我们都学了哪些新的设计方法, 并能指出是哪幅图。教师板书这些设计方法 (正负形、同构图形、元素替代) 。

4. 学生再读课文, 逐步掌握这些方法。

师:刚才课本上图形的设计巧妙吧?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经过设计原来可以变得如此有意义, 那就让我们看看周围有没有能够设计的物体呢?

(四) 观察记录, 搜集材料 (6分钟) 。

1. 学生观察教室, 包括课桌上的文具、课本等, 看看哪些可以去设计。用铅笔把它记录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同学参考黑板上的苹果的绘画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记录。

2. 教师针对巡回指导时看到的情况简要说明。比如提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物体, 线条要简练等。

(五) 联想想象, 表达创意 (20分钟) 。

师:刚才我们记录了很多东西, 这节课我们学了一些设计方法, 现在大家能不能运用这些方法对你记录的东西进行设计呢? (提醒学生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1. 想一想, 画一画:学生思考运用哪种设计方法, 在练习本上勾画。

作业说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用这节课学到的新方法 (正负形、元素替代、同构图形) 设计, 对美术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降低对设计效果的要求, 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允许他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 (夸张、变形等) 设计。

教师适时启发点拨, 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2. 说一说:

实物投影上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请学生简介自己作品, 说说自己这样设计是想表现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再请其他同学说说他的创意在哪里, 你从中学到什么或者受到哪些启发, 还有哪些建议等。

3. 教师总评。

侧重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闪光点, 对绘画上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六) 课堂小结, 布置课外作业 (2分钟) 。

师:这节课同学们设计的作品很好, 有很多老师也想不到的奇思妙想, 大家都很棒, 都是小小设计师。如果我们这节课到此为止, 大家不再动脑想象, 我们的设计生涯也就到此结束了, 这是老师不希望看到的。设计的目的是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设计, 把你刚才的设计应用到生活中去, 让它发挥作用, 美化生活吧。

课外作业:把自己的设计图形画到生活用品 (例如杯子、文具盒、手拎袋等) 中, 形成一个系列。

师:设计师最宝贵的是创意, 只有源源不断的创意才能使设计师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用眼睛去发现, 发现生活中一切可以设计的东西, 用我们的智慧去创造, 创造一切美的东西。下课!

从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情绪反映、作业的完成等方面来看,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在评课阶段, 各位听课老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根据自己的上课实践, 结合各位同行的建议, 我对初中美术设计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再思考。

二、初中美术设计课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 以激发兴趣而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由于美术学科没有升学和考试压力, 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美术缺乏一定的动力, 缺乏一种外在的功利性。因此, 教师应该尽量加大美术学习的内在愉悦性, 提高它的诱发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感。结合本课例, 我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 生活化的图形“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会主动、积极学习, 而人们对熟悉的东西总要更感兴趣一点。因此, 本节课我从学生最熟悉的苹果入手, 选择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的图形, 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到图形变换的趣味性和奇特性, 始终保持学习的自觉性和趣味性, 积极性很高。

2. 有悬念的问题“激”趣。

由一个普通的苹果开始, 变成一个个有趣的图形, 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个疑问, 让学生思考怎么变换,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愤悱”状态, 同时对接下来的知识充满好奇, 满足了他们的学习期待。不断地变换、不断地递进充满悬疑, 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情绪被激活, 注意被激活, 思维被激活, 行为被激活。学生思维很活跃, 课堂气氛很活跃, 趣味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 由易到难的教学内容“延”趣。

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 我搜集了很多有趣的图形, 这些图形环环相扣,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学生很感兴趣。再让学生通过减法、添加、夸张、变形使图形更有趣。通过具有趣味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都得到了拓展, 兴趣得以延续, 同时增强了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4. 层次化的作业布置“品”趣。

新课程倡导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为了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设计的乐趣, 我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用本节课学到的新方法 (正负形、元素替代、同构图形) 进行设计, 对美术成绩一般的学生降低对设计效果的要求, 对美术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允许他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 (夸张、变形等) 设计。这样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目标, 品尝到设计的乐趣。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 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设计之妙。

(二) 重联想能力提升而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设计教学中, 倡导联想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产生创意作品的重要基础, 而初中生因其年龄特点, 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 理性思维发展还不成熟, 在设计过程中容易思维狭窄, 流于表面。针对这一矛盾, 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三点入手, 提升学生联想能力。

1. 联想源自经验。

著名设计艺术教育专家范凯熙说:“设计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不是真空中突然冒出来的抽象观念的产物, 它永远是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反映, 只有基于这种坚实的现实生活, 并以人活跃的思维为动力, 才能使表现 (设计) 具体实物的意思成为有形化。”缺乏生活积累, 就不会有精彩的创意和设计。美术课改专家陈卫和老师说:“美术课程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平凡事物中所蕴涵的多种视觉形象。基于这一点, 我在本课例中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苹果这一事物, 对其形状、结构进行变化,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仔细观察平凡事物, 记录平凡事物能够为设计提供基础, 体会到积累生活经验对提升联想能力的帮助。

2. 联想需要方法。

由于设计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功能性等特征, 因此需要联想能力也同步跟上, 而联想能力的提高需要具体的联想方法指导。比如一个普通的苹果, 学生可以对它进行“减”——巧妙地咬, 也可以“加”——夸张地加, 还可以深入内部——切开来看。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从新的角度观察形象、用新的思维改变形象, 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的过程, 也是学生进行接近理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等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开拓了思维, 尝试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学习了联想的方法, 感受到了设计的乐趣。

3. 思路需要表达。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 学生有了联想的方法, 不一定就能把思路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 还需要具体的表达方法的指导, 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巧妙的构思变成实实在在的图形,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创意联想相关联的创意表达, 让学生在掌握理念、方法的条件下, 表达方法也同步跟进。例如本节课学生在探究呈现图形的方式和方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感受到创意表达的重要性, 学习到具体的表达方法。比如在“初步感知阶段”, 学生欣赏图四 (苹果被咬部分是两张脸) , 可能他们只是感觉到图形有趣, 构思巧妙, 经过“分析原理, 深入探究”后, 才知道原来图四是应用“正负形”原理进行的设计。从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就是由“素材”到“创意表达”的过程, 也可以说图四是创意的具体表达, 是图形的呈现方式。同样, 图一到图二也是这个过程。有了这种具体的过程体验, 学生慢慢学会了类似的表达方法, 在表达时就有路可循了。

(三) 扣学生生活而设计——教学成功的抓手。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生活化, 设计教学当然也一样。《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和着眼点进行本领域 (设计·应用领域) 的学习又必将有助于丰富和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双向助益的关系。”因此美术课要紧扣学生生活而设计, 以实际的事例引领学生领悟生活中的美, 这样才能引发思考,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乐趣。正如前文所述, 以往上这一单元时大多数学生感觉教材有点难, 学起来很吃力, 而教学设计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后, 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容易多了。为此, 在美术设计课的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具体方法可采用:

1. 教学引入联系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如何引入很关键。引入是学习的开始, 激发学习兴趣最为重要。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 学生肯定不感兴趣, 效率自然不可能高。因此, 引入要联系学生实际。例如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上课伊始, 我就问学生餐后水果吃的是什么, 学生觉得很亲切, 接着让学生画苹果, 学生觉得很容易, 很自然就融入上课的氛围中, 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 教学过程联系生活。

一堂课中的引入联系生活, 调动了学生的胃口, 只是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整堂课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以本节课例为例子, 在生活化的内容引入之后, 我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实际,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 记录生活中美的物体, 通过设计传达美。从“发现”到“记录”再到“设计”, 一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寻找形象, 记录形象, 再通过创意的方法完成向艺术图形转换, 这一切都是从周围最熟悉的物品入手, 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体验到设计原来就在身边, 只要稍稍努力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设计, 自然积极性很高, 学习效率也高。

3. 难点突破联系生活。

设计教学中的难点一般是一些新的设计理论的应用。如果不能深入浅出, 学生往往就会越学越糊涂。最好的学习理论的方法就是通过生活化的图形阐释理论。例如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并应用“正负形、元素替代、同构图形”等设计方法, 这些理论对学生来说很抽象, 也很枯燥。为此在“欣赏图片, 初步感知”部分, 我先不用课本图片, 而是选择对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番茄之类进行图形变化。学生在欣赏这些生活化的图片中打开了思路, 开拓了思维, 学到了很多新的设计方法。因为先欣赏了具体形象的图形,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设计原理, 这时再引入理论, 学生就不会感觉抽象了——教学难点在谈话式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被突破。

4. 作业布置联系生活。

设计教学中, 学生最怕的就是做设计作业。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没有设计才能, 或者认为设计是专业设计师的事, 与自己无关。这就要求教师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 作业布置符合学生实际。例如本节课的课堂作业是要求学生用学到的设计方法对教室周围的物品进行设计。学生在作业时可以对着具体的实物写生, 不存在不会画的问题, 只需把课堂学到的设计方法套用上去就行, 难度不大, 有路可循。加上学生对这些物品比较熟悉, 感觉很亲切, 设计起来更有趣。又如本节课的课外作业是把自己的设计图形应用到生活用品中, 形成一个系列。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设计和生活的联系, 并能使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美化生活, 学以致用, 促使学生把设计变成一种习惯。

事实证明,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是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学设计的好坏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程度的高低。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提升学生的联想水平, 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才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为美术设计课上出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凯熹.设计艺术教育方法论[M].岭南美术出版社.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社, 2003.8.

[3]许平.关于中小学美术课程及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 2008, (2) .

如何让初中体育课堂充满乐趣 篇8

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课堂上来,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程, 被你的人格魅力吸引。作为一个体育教师,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 还要具备营造教学氛围和控制教学情绪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删除了那些高难的技术, 以基本技术为主。这一形势下, 对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高了。要求体育教师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还要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自身的体会和经验的积累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 使讲解示范更贴近学生实际。同时, 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多变的教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节课堂气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情况,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对他们好, 这样他们就会接受这个教师, 接受这门课程, 并爱上这门课的学习!

当学生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的时候, 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去上这门课。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加强所任教学科的教学趣味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到知识呢?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体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可以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 设计几个小游戏或比赛, 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合作完成。比如, 我们在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 可以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进行投篮比赛, 看谁投得又准又好。在比赛的时候, 教师可以慢慢地教给学生一些投篮的正确姿势以及投篮的方法技巧等, 还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投篮投得不好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动作, 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因为学生在体育课中只要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就好, 不必以专业运动员的标准来进行技能的训练。教师给学生传授正确的锻炼方法, 学生在进行锻炼的时候才会有安全保障。在教学之后,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例如, 在学习完篮球知识之后,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篮球比赛, 让学生在篮球比赛中提高能力。学生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 是开心的, 是快乐的。这样的比赛也是我们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只要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快乐的, 他们就会喜欢学习, 喜欢我们的体育教学。

当然,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单靠课堂上开展趣味教学是不够的, 课后的巩固也是很重要的。那体育学科如何进行作业的布置呢?在教学后根据教材内容, 布置一些与教材有关的适量的模仿和辅助性练习,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与技能。如技巧中的肩肘倒立、单肩后滚翻等, 可以在床上或地毯上完成, 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家练习, 并且完成较好。这既缓解了班级多、场地少、课程安排集中、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矛盾, 又使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至课外, 达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目的。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 安排适当的课后作业。

初中数学教学的乐趣 篇9

一、生活化导入, 展现乐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 并且终将为生活服务, 生活化导入可以说是发展“乐趣教学”的第一步。中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文化课基础普遍不好, 数学在许多学生心里犹如“喜马拉雅山”一般的存在, 是学生无法逾越的高峰, 这也使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感受导向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基于这样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进行数学教学, 展现学习乐趣的时候, 可以从生活化的导入入手, 在教学时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思考, 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或切入点, 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展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 在讲解“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原理时, 可以将生活中一扇门的固定需要一个插销两个合页的制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再比如, 在学习“两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可以用来判定一张四角方凳的四个脚是否平整。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 可能就不会觉得数学学习是那么枯燥, 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二、功能化讲解, 感受乐趣

所谓的功能化讲解指的是在教师导入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之后, 对这个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扩充, 通过多种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将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加通俗地讲解给学生。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更好地理解知识,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习的压力也会有所减轻。

比如说, 学生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 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一遍, 学生可能觉得教师讲解得毫无意思, 但是在教学的时候, 教师如果采用功能化讲解, 如在教学时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做比较, 如将生活中的一些集合活动与教材上的集合相对比, 则能让学生能够对集合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能够慢慢转变, 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结构化呈现, 体验乐趣

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时候, 进行生活化导入和功能化讲解, 虽然说在教学时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建立起来了, 学生也掌握了更多的数学知识, 但是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知识还是初步的、表面的。

因此,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 教师应学会从结构化的方向进行教学呈现, 让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数学知识, 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 在讲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来入手, 骆驼的双峰、波浪的曲线等, 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分析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激励性评价, 挖掘乐趣

众所周知, 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 而数学又是一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学科, 有时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 但是收获依然寥寥无几,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 看似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 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可能只是由于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 而改变了人生发展的轨迹。所以, 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 不仅需要做好课堂知识教学, 还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发展动向, 如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学习成绩有所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多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再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下降, 教师也要及时与其谈心, 了解具体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疏导。

总之, “乐趣教学”法也许不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是在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中职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教师在教学时, 也要学会合理、科学地运用“乐趣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梁建国.关于中职数学教学“重建”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4) .

[2]缪进.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9) .

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10

■寓教于乐, 倡导自由化的学习氛围

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 涌动着师生创新的灵感,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在数学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 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 利用信息技术媒体, 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 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在《七巧板》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七巧板拼成的任务故事《刻舟求剑》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制作方法, 欣赏七巧板搭建的各式图案, 并进入“五星擂台”这个Flash游戏, 了解七巧板几何图形的应用、面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

再如, 对于传统问题5+6=11的教学, 我改变了设问的方式, 媒体出示小朋友玩游戏的问题情境:朋友们, 你们能从1~9中找出两个数, 使它们的和是11吗?这样学生就必须开展他们的思维活动, 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 3+8, 4+7……从而在思考中学到了该学的, 又大大拓宽了思路。与此同时, 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进位加法,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 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以保证解答不重不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这样的学习氛围, 既激活了学生思维, 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自己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又极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境激励, 开展活动化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情境激励策略, 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 引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活动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拓展了学习的资源, 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样式。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 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关系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当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 我利用网站设计了虚拟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当成一个简易的小商店, 出示一些文具、冰淇淋、小文具等图片并标上价格, 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 (学具盒中的纸币) , 每组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 买你最想要的一样或两样商品 (商品图片)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既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因势利导, 关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之前, 教师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 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 铺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运用生活资源, 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在教学后, 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师生的情感, 呈现出师生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 从而成功地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和共同发展。

如, 在学习“认位置”后, 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 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可以到学校后, 和小伙伴交流, 也可以通过邮件交流。

在《找规律》一课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并进行简单应用。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在课的一开始, 教师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都学得这么快, 这么好,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 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然后,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 每组有哪两种, 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 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规律。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提升规律, 这时, 小组可以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 或者利用测试游戏考考自己, 在合作的基础上验证规律。

■多种感官参与, 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 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用课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 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在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氛围, 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 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 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例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 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 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 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 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

享受数学的乐趣 篇11

我从份数的角度去思考,很快得到两种解法。解法1:烧掉的3份是270千克,一份是270÷3=90(千克),这堆煤一共是(3+5=)8份,所以一共是90×8=720(千克)。解法2:剩下的是5份,那么剩下的就是90×5=450(千克)。综合算式是270÷3×5+270=720(千克)。

蒋老师一听我的分析,直夸我思维敏捷。这时,胡宁站起来说:“我还有不同的思路和解法。”他给出了解法3:把剩下的煤的千克数看作“1”,烧掉的煤就是剩下的煤的重量的3/5,可以先求出剩下的煤是多少千克,再求一共有多千克。算式是270÷3/5+270=720(千克)

听了胡宁的分析,同学们的思路更开阔了。任飞接着一口气说出了两种解法。解法4:如果把烧掉的煤的千克数看作“1”那么剩下的煤的重量就是烧掉的煤的3/5,算式是270×3/5+270=720(千克)。解法5:把烧掉的煤的千克数看作“1”,这堆煤的重量就是烧掉的煤的8/3,算式是270×8/3=720(千克)。大家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心想:如果把这堆煤的重量看作“1”去思考,不是更加简捷吗?于是我再一次发言,给出了解法6:把这堆煤的重量看作“1”,那么烧掉的煤重就是这堆煤的3/3+5,就可以直接求出这堆煤的多少千克。算式是270÷3/3+5=720(千克)。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真有趣,同学们在讨论中锻炼了思维,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12

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选择权

常言道:三十而立。所以,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我们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尽保护、帮助之责。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自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当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我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材料筐,里面有:一根毛线、两根纸条、一张纸、一个泡沫板、一根吸管和若干个钉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做一个角。孩子们个个动手,人人参与。有的用毛线在泡沫板上“钉”出了一个角,有的把两根纸条钉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纸折出了角,还有的把吸管对折,形成了一个角。在这些做角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拥有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出示例题“有白兔2只,黑兔6只,黑兔只数是白兔的几倍?”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2只,我就画上2个圆,黑兔的只数是6只,我就画6个圆,6个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3倍。

生2:我是用拍手的方法,(生拍手:白兔,2下;黑兔,2下、2下、2下)这样就可以听出来6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的3倍。

生3:我是算出来的。因为白兔有2只,黑兔有6只,6里面有3个2,所以可以用6÷2=3来做。

……

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教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教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给学生实践体验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折发现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都重合了。这时我提出:“让我们把那些不对称的图形(例如:带柄的茶杯、有叶子的苹果等)也来折一折,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他们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这些图形折后有的地方没有重合,有露出来的部分。这时我再趁势追问一句:“是不是一点都不重合?”“不是。”学生一致认为这些不对称图形是属于部分重合。“那么像对称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不多不少,是属于怎样重合?”这时有学生脱口而出:“是完全重合。”这样,通过折一折、比一比,他们就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认识。

四、给学生交往、自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上一篇:小型教育网站下一篇:市场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