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学习(共12篇)
初中数学的学习 篇1
世界在发展, 数学在推进, 数学是一个思维的体操, 探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数学课标倡导探究自主的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探索, “探”而且有“究”, 追求教学的高效, 应成为初中数学探究学习的一个大方向.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冲突
探究情境的设计要想有效, 就必须基于学生的认识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想去探究而不知如何探究, 需要我们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梯子”可上,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或在接近目标的快感中遇到障碍时, 教师适时地扶一把.才能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启发思考未知, 为学生自主探究打基础.
如“高斯算法”在初中数学中多处出现, 同学们看了以后也想有新发现, 这时教师可设定探究情境:数列2, 4, 6, 8, 10, …第n项 (n为正整数) 是______, 其和是______;
学生取得第一次成功, 有没有新的算法, 出现二次冲突?学生再探究发现:S=2+4+6+8+…+ (2n-2) +2n
S=2n+ (2n-2) +…+8+6+4+2
则:2S= (2+2n) + (4+2n-2) +…+ (2n+2) = (2+2n) ·n
创设情境解决冲突, 要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让学生饱含热情, 找准方向, 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逐渐达成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中进步, 真正体验到探究数学问题带来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 事半功倍
基于动手操作, 行而后知, 亲手做一做, 印象更深刻, 体悟更强烈, 在数学探究中,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道路上汲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 要考虑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开展探究活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片断:
师:如何找线段AB的中点?
生1:对折;生2:用刻度尺量;生3:用小尺和圆规画.
师:如果只有一副刻度模糊、磨损了的三角板, 能否找到线段AB的中点呢? (生疑惑、困顿)
师:我们和老师一起来试试:边说边画用这副三角板任作一条直线MN∥AB;在直线AB, MN的同一侧任取一点P, 连接PA, PB, 分别交直线MN于C, D, 老师画到这儿, 你们也画一画看有什么方法能找到AB的中点.
生:连接AD, BC, 相交于点E;画射线PE交线段CD于点F, 交线段AB于点O, 点O好像就是线段AB的中点 (如图) .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所以, 点O就是AB的中点.
在初中数学探究中将动手操作与逻辑思维的相融互摄, 学生会以敏锐的嗅觉和敏捷的触角, 解决更多数学问题.
三、学以致用, 迁移归纳
在巩固学习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归纳, 在迁移归纳过程中提升探究方法, 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师除了要将知识教给学生, 还应将怎样使用知识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牢记知识.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整合归纳, 在整合归纳中反思出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淮安市某县为迎接某一庆典活动制作了一种烟花, 这种烟花高0.55米, 燃放时须把烟花安放在为它特制的高0.7米的支架上, 烟火从烟花的顶部喷出, 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落下, 根据设计, 要求喷出的烟火在距离烟花1米处达到最大高度2.25米.若观看者环绕在烟花的四周,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问:至少要离开燃放点多远?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假想一个抛物线, 这个抛物线与x轴必有交点, 当y=0时, 由- (x-1) 2+2.25=0, 解得x1=2.5, x2=-0.5 (不合题意, 舍去) .所以观看者至少要离开燃放点2.5米远.
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在迁移过程中, 容易犯各式各样的错误, 这种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迁移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 在迁移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认真的分析, 及时加以指正, 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 认真构思, 以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作用, 然后联系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规律, 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和练习实践活动, 让学生掌握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主动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内容会更为丰富, 学生的个性得到突显, 各层次的学生学习效果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初中数学的学习 篇2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数学科目的很多知识仍然要求学生熟练记忆,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认为没有必要记忆,多数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与这有很大关系。只有在这些基础都打得非常牢固的前提下,才能在数学学习上争取更大的提高。
二、看题不清,审题不准。
审题是做对题的基础和前提,一旦审错题,后面的工作就白做了,出力不讨好!所以一定要重视审题环节。
建议:读题的过程要慢,不放过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字,要将重要的字眼做好标记!在平时的练习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习惯。但做题要快,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更多的分数。
三、考虑不周,漏解的现象较多。
一般情况下,填空题中会有一个题目涉及到多解的情况,后面的大题中也会存在分类讨论的问题,所以要心中有数。凡是题目中涉及到点或者线段的运动,产生线段的相等(如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甚至多种情况。
四、抄错题的现象也很常见。
有些学生在草稿纸上做的是对的,写在答题纸上就抄错了;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上一步是对的,到下一步就抄错了,结果连锁反映,一错到底。
建议:眼睛看准,做出了某一道题时不要太激动。考试时,最好内紧外松,控制心跳速度,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考试。计算中要注意前后对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算出很复杂的结果时,更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中间过程出错了,这时要自行检查。
五、做综合题缺少思路和方法。
这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遇到综合题就不知道怎么去分析,找不到切入点,只好说一句我不会。
建议:眼、脑、手并用,静下心来,仔细读题,边看题边画草图,或在原图上标出条件(如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等等),要确实肯动脑去思考,相信自己,勇于探索。但如果在5分钟之内没有任何思路,建议跳过,去思考其它的`试题,以防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考试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试题,所以其实每一刻都是在跟时间赛跑,既比速度,又要保证做题准确率,两者同样重要。
以上是我个人对学生所存在问题的一些总结,希望存在以上问题的同学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每个人至少能提高10分,所以每位同学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初中数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评价策略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标应该比较自由。目标自由的评价观认为,如果不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向评价人员提供信息,那么,评价就会比较客观。因此建议,作出评价结论的依据不是制定者预定目标,而是活动参与者所取得的实际成效。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會五彩纷呈,但只要学生将他们学习结果与适应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并且他们的判断力和创造力有所展示,就可以认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开放性。
2、通过目标自由的评价方法能更好地判断研究性学习的结果。⑴、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整合在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后到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经验,进而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可见,评价应该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作出假设和解决问题进行,始终关注学生正在学习着什么,而不是建立一套学习的参照标准。所以说,有效的评价应该整合进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⑵、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意合作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合作体现在主要由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教师起到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为学生介绍和提供测定和评价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根据反馈的信息,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和缺陷,帮助改进研究方案。学生之间也有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便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组内个人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和评判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学会交流和分享共同的成果。同时,合作还可以向社会延伸,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评价一样,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生知识技能的充实、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但是,它关注的重点和价值指向与学科学习评价有所不同。从知识层面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内容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它对学习素材(研究课题)的探究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并有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更广泛的实际生活,它追求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强调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加以联系、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评价内容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从能力层面看,更强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它要求学生能多渠道地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能从各种资料中通过分析、整理、归纳、提炼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研究的课题提出“创造性”的解释,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给出成果汇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个性品德方面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精神,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和团队协作,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计划性。下面,介绍两种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这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评价方法,指的是汇集学生的作品样本,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它的制作过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跨度。它的保管由学生自己承担。借鉴国外的经验,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袋内容可以由4个部分组成: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研究过程的记录、系列作品,以及学生的反思。课题产生过程的说明,是课题产生和学习计划编制的文件记录。
2、学生的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法指的是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作为评价的主体,又作为评价的客体。主体的我以“一定的准则”为参照来衡量客体的我是否达到目标。这里的准则既可以是自我参照的,也可以是标准参照的。前者以学习者自己的目标、期望和以前取得的成就为参照点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来源于学生自己的作业,而非外在的指标。标准参照则依据公认的公共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的意义在于加深学生对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理解,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认识,和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培养和形成对学习及活动的评价能力。
以上简单介绍了两种评价方法,除此之外,评价方法还有许多,比如观察记录、小组评价、操作评价等等,各种评价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应当取长补短,配合应用。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评价体系必须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有利于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它的合理构建对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的学习 篇4
一、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地方, 也是孩子学习数学的第一站台, 在这其中父母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巧用良好的契机, 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也是提高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方法。在作调研的过程中,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教的一个学生王斌, 原来他的数学成绩不太好, 可是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发现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的提高。于是, 我课下特地去问了一下王斌成功的秘诀。他充满自信地告诉我:“老师, 是一次旅游我们住旅店时, 爸爸借此给我出的一道数学题:‘这家旅馆如果每间客房住4名游客, 就有20人无法安排;如果每间客房住6名游客, 就有一间不空也不满, 问这家旅馆共有多少间客房?’就是这道题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也从内心有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听了孩子的一席话, 我受益匪浅, 这正如典型统计材料表明的:学习过程中就知识的获取而言, 75%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目的性和记忆力, 25%取决于周围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 即取决于学习环境给学习者造成的心理上、生理上的感觉、感知和体验。可见, 家庭如果能够适时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就能达到上述两者的有机结合, 对学习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校学习环境
(一) 课堂内学习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情绪。课堂改革以来, 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也在不断地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帮扶制,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参与、锻炼机会。现在, 学校的教师已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比如, 我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 值周学生就会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各种硬币、圆纽扣、硬纸板剪的两个圆等, 待上课用。上课环节展示:
1.自学导航
值周学生出示自学演示板块:内含、内切、相交、外切、外离定义和关系。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来, 借助于实物, 分小组合作探究。
2.议题探究
各小组成员出示标记卡, 显示出自己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点和质疑知识点。由值周生收集各小组信息卡, 组间进行探
3.教师点拨
教师巡回指导, 对疑难问题适时点拨到位, 真正起到教师导的作用。例如, 如果两圆相切, 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且平分公共弦。教师做了恰到好处的点拨。
4.练习提升
我们采用以课本为本逐步提高的教学策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熟练掌握课本上的习题, 提升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通过这样一堂课的锻炼, 我发现学生们学习初中数学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连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 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 开始走出座位, 走向讲堂, 去展示自己的风采。班级内呈现了互帮互助、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浓厚学习氛围。
(二) 课外学习环境
课外学习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另一个舞台,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学校组建了数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有专门的兴趣活动小组专用室, 并有教师点拨指导,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们尽情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他们了解到许多知名的数学家、数学小故事;学会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动手制作许多科技小制作;学会探究复杂的数学原理。通过兴趣活动小组的学习, 班级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热爱数学的学生。再让我们走进教学区, 学生课外自习时间, 虽然教师没有在教室里, 但教室内却鸦雀无声, 学生们都能主动认真地预习、做作业。有时, 也会发现优等生正在给自己的帮扶对象讲数学题, 还不时传来学生感悟之后欢乐的笑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 没有一个甘于落后的学生, 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着。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要学好数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就能够使学生热爱数学, 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因此,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初中数学的影响是很大的, 学习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的确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施加着潜在而有力的影响, 并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学校和家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使各种环境因素都成为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利条件。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沃斯特、杨乐, 《成人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国外社会科学》, 1989
通过这次初中数学的培训学习 篇5
首先,培训活动加深了我对课前备课环节的理解。平时教学中,我知道了数学备课都应该备什么,都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去落实,还是很模煳的。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学准备活动的流程是: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处理及策略选择-----展示教学预案。
其次我认识到知识更新非常必要。“教师不光要有一桶水,更要有流动的水”作为教师我们平时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实施新课程中会不自觉地走上老路。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我也有过,所幸没有持续很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深刻的感受到了学生知识的广泛化,作为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6
初中数学合作教学学习小组一、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合作学习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好的带动学习困难的;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三是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能真正起到这些作用,要重视学生学习小组的组织。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组内把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善于表达的和不善于表达的、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组与组之间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有利于开展组间竞争和学习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是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又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选择确定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要组织学生进行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融洽、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
二、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时,学习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并不十分清楚,需要教师适时地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在进入实质问题的指导阶段时,要先搜集各组汇报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要做到有效的指导。尤其应注意的是,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一旁无所事事,须知此时是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良机。此时,教师应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作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三、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指导及评价、考核体系
首先,应当注意合作学习的考核重点在于组别而非个人,因为小组学习的成效好坏直接地体现了个人在其过程中的学习,因而我们需要以小组考核为重点来进行有效的评判,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力地加强了合作学习的产生条件。
其次,要注意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合作学习是一个具有长期时效的教学模式,要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需要及时地对学生小组学习的实效进行检验,并通过考核和测评对各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给予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循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推动学生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积极进展。
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要估算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他们提供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以及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其次,数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和引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因为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有的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有的反应迟钝、不善言谈,久而久之,小组合作学习就起不到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效果。因此,在课前,数学教师可以嘱咐小组长安排不善言谈的学生表达本组的观点,其他学生补充说明,逐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数学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及时对各个合作小组的讨论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有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当在不断丰富合作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教学组织的具体实施策略,从教学源头上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为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继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金生.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新通信,2016,(18).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篇7
在我国,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 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 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 学生主体性增强, 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 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 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 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在我班, 进行小组合作时我一般注意这几点:
1. 分好小组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 其中一名是优等生, 一名是差生, 两名是中等生。这样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 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 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 只有既善待自我, 又欣赏别人, 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 相得益彰, 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 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 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小组中实行小组长轮流制。
2. 明确任务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 用很短的时间, 协调合作的方法,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完成学习任务。同时, 在平时的学习中, 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例如, 《梯形的性质》的练习:判断“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是否正确?如果教师仅进行简单的讲解, 学生学习没有达到内化的层次, 在运用时往往容易忽略而引起错误。若对此练习补充问题:“你认为正确请说明理由, 你认为不正确请举出反例”。组织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认识, 而且也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一举两得。
3. 进行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但是如果处处理理不不好好优优生生与与学学困困生生的的关关系系, , 非非但但达达不不到到目目的的, , 相相反反会会加加剧剧两两极极分分化化, , 优优生生更更优优, , 差差生生更更差差。。活活动动中中, , 每每人人要要各各司司其其职职。。既既是是学学习习的的参参与与者者, , 又又是是活活动动的的组组织织者者, , 使使每每个个学学生生都都平平等等合合作作, , 快快乐乐学学习习。。在在有有限限的的时时间间内内, , 达达到到最最好好的的学学习习效效率率。。鼓鼓励励学学生生主主动动参参与与, , 合合作作学学习习, , 还还学学生生以以学学习习的的主主动动权权, , 拓拓展展学学生生的的发发展展空空间间, , 引引导导学学生生挖挖掘掘自自己己的的创造潜能, 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例如, 教“一元一次方程”, 设计了以下3道依次递进的问题: (1) 解方程:32x+24 (45-x) =1800; (2) 学校团委组织4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 女同学每人每次6块, 男同学每人每次8块, 每人各搬了4次, 共1800块, 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 (3) 请你再编一道联系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使所列的方程与问题 (1) 相同, 并与同学交流、比较。“问题 (1) ”是为了给后进生补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而提出的, 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问题 (2) ”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 为培养中等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供机会;“问题 (3) ”可以有效地提高优等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这种分层次设计可以提高优等生的能力、巩固中等生的知识、激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合理评价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思考 篇8
误区一:“课题学习”没有新增数学知识, 可教可不教
不少教师认为“课题学习”内容没有涉及新增知识点, 无须花很多时间进行教学, 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新课程标准将课题学习活动作为课程的综合应用内容,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虽然课题学习并不要求在原有知识之外另行增加新知识, 但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及体验, 改变了以往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略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如:近年的“峰谷”电问题, 电话费计费问题, 出租车用油问题, 这类题关注社会发展, 取材鲜活, 但学生解决这类问题能力较差, 足以说明原有的课程确需改进。教师不能因为“课题学习”内容没有涉及新的知识而放弃, 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首先对“课题学习”的内涵要有高度的认同, 要从心理上接受教师所承担的各种角色;其次教师要更新知识, 跟上课程发展的需求;再次熟悉课题学习的内容, 加强对“课题学习”的教学研究, 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误区二:“课题学习”可操作性差, 导致教学上的随意性
“课题学习”教学的内容深浅难把握, 组织起来既麻烦又费时, 有些活动难以开展, 有相当部分的活动内容存在, 但缺乏具体的活动方案及案例。因此, 老师在课题学习内容的处理上很随意。笔者认为, 可从两个方面得以改善。一是心理上,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不能只捡轻车熟路, 相反更应在挑战中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成长。二是具体做法上,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所选内容既与数学密切联系, 又要结合学生实际, 拓宽知识面, 突出重点;内容既要突出操作性, 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又要有阶梯性, 以利于因材施教。 (2) 课题学习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创设出新的活动模式。活动的场所的选择可以在教室和课堂, 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现实生活走向社会。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目的和特点, 考虑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体差异, 做到有意识地定向于具体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随时关心学生的学习进程, 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与操作等实践活动, 也不能只告诉答案, 而忽略了思维过程与操作活动。
具体案例:教学《生活中的白色污染》, 可以这样进行: (1) 先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网络咨询等各种途径了解白色污染存在的区域, 如:菜市场、饮食摊点、家庭、垃圾处理场等等; (2) 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每组学生到不同的指定场所 (如:菜市场) 进行调查统计; (3) 每组设计调查表, 并记录各自调查场所一周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数量; (4) 每组统计出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总数量, 并制作相应的统计图; (5) 估计我们所在的城镇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数量, 进一步估计出一年的数量; (6) 结合调查的结果, 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提出建议, 并进行积极的宣传。
误区三:“课题学习”缺乏有效评价, 导致教学上可有可无
“课题学习”在教学评价上, 更多的是侧重过程性评价, 如:评价学生参与课题学习活动的态度, 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等。注重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实践意识及在整个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互助意识。同时还要发挥好评价的激励功能, 要通过积极的评价, 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在的潜力, 这才是“课题学习”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以《生活中的白色污染》为例,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1) 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2) 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况, 在统计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的过程中有何感触, 对生活中的白色污染问题有何建议, 如何进行积极的宣传; (3) 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和数学实践能力, 整个过程应用了哪些数学知识, 从中发现生活与数学有着怎样的关系; (4) 评价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5) 展示学生的成果, 统计图的选择,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表的填写等。教师应对这些方面作出合理评价并加以统计, 看看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错, 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以便下次更有效地进行。
提高“课题学习”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如何实现“课题学习”的教学目标;通过怎样的策略才能突破“课题学习”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学生课堂上活动的程度及时间;如何积极评价学生“课题学习”的成就等, 都有待于今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李树臣.张京红.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杂志, 2006, (4) .
[3]聂元喜.“课题学习”板块的教学处理[J].中国数学教育, 2007, (1-2) .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篇9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 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合作学习的展开应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一定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 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 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 充足的时间、合作的氛围、必要的资源.
1. 充 足的时间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 、探究 、讨论 、交流的时 间,让每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在合作学习之前, 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2. 合 作的氛围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 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3. 必要的资源
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以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三、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特征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合作学习呢? 内容的选取应遵循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需要通过几名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原则, 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开放性较大或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 开放性较大的内容,一般有多种思维方式,但凭个人的智慧,很难把各种指向的问题都考虑到,通过小组讨论,可以集大家智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互补,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从而养成不盲目自大,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对于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明晰思路,达到越辩越明的效果. 2. 难度较大但符合认知水平的内容, 学生独立解决有困难的问题. 3. 知识涉及范围较广、跨度大、综合性强的内容4. 探究性较强的内容. 5. 需要反思总结的内容. 一节课的内容完成后必须有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对一节课的反思回顾,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反思这节课我学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我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习惯,而且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使学生能自省、自悟、自得,获得生命的体验.
四、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程序
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 根据模式建构的理论,为实现模式的学习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基本程序为: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但对于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又可以有不同的基本程序,如操作性较强的合作学习内容的基本程序可以是:明确目标,合理分工———默契配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分析数据———集体交流,反馈评价;对于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合作学习内容, 又可以按这样的基本程序进行: 教师点拨,明确目标———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小组讨论, 面临困境———师生讨论, 拨开谜团———继续讨论, 集体交流———教师总结,反馈评价.
五、不可忽视的教师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 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既是一种教学手段, 又是一种教学目标. 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 需要教师平时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 应培养小组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一种融洽、 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合作学习的轨迹是: 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 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 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是知识与经验共享、升华的高效手段.
摘要:改变现有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初中数学兴趣的策略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提高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根据新教材特征,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到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欲望较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狠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各种问题展开讨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对此,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应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 ,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 再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 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趣味畅然的开始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让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比如,《丰富的图形世界》和转盘游戏、七巧板,图案设计、彩剪与镶边等,都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感受,从而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另外,即使是比较枯燥, 欠生动的内容也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有理数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等,在课堂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比赛,抽题进行抢答或增加一些数学游戏等。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培 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 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完毕,可以通过提问或者以评估的形式检查阅读效果, 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地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 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 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显著,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科技的发展状况,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在“生活中的数据”一课中,应让学生走向社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调查和分析。再比如,打折销售、教育储蓄,还有大型商场、广场举行的募捐、抽奖等活动,可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课堂的书本中走向社会,从而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1
一、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學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快。”比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语言生动幽默,引发兴趣
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便会相得益彰。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易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在教学几何中“两点之间为什么线段最短” 时,借助图形问:有一只狗在点A,一块肉在点B,当狗看到肉时,怎样去吃?学生顿时情绪高涨,,从而让学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道理!另外:借助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的口决来揭示其本质,帮助记忆,也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同类项,同类项,字母要相同,指数要一样。”;“合并同类项,法则不要忘,只要系数加,字母、指数不变样。”
四、动手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点滴思考 篇12
一、探究性学习背后的教学理念
1. 探究性学习必须面向结果未知的内容
只有未知的才是可探究的, 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经常看到与此不一致的情形, 很多时候我们都看到教师让学生在预习之后再去探究的情形.比如说, 我们看到有教师在学生已经知道勾股定理表达式的情况下, 还跟学生说“我们来探究勾股定理是什么内容”, 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结果, 还让学生假装不知道, 还去探究, 这有什么意义呢?还有, 在数学题目解答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情形, 学生明明已经掌握了某些知识, 可题目依然提出所谓“探究”的要求.凡是类似于这样的现象, 我们都认为其有伪探究的嫌疑, 是不恰当的.
那合理的探究应当是怎样的呢?以新授知识为例, “勾股定理”让学生探究的基础是学生不知道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且在学生未知的基础上设计出的问题应当成为探究的推动力之一.事实证明, 只有当学生通过探究———这一过程往往有着猜想的奇思、探究的紧张、证实的喜悦和证伪的遗憾等, 得到a2+b2=c2之后, 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一个完整的探究及在其中生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一句话, 已知结果则基本谈不上探究.
2. 探究学习是一个系统过程, 是一种完整状态
作出这一判断, 是因为在这些年的探究学习观摩中,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按固定程式进行探究的情形.事实上, 数学发展史上任何一个规律、定理的得出都不是简单的程式化探究得出来的, 因此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在剔除干扰因素之后, 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 在探究“三角形”知识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时, 学生有可能出现根据第一方案探究未果, 需要回头进行二次探究的情形———根据我们的经验, 这样的情形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说我们就经常遇到有学生提出猜想“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构建出三角形”之后, 被其他学生反驳, 然后他就需要重新思考并探究.在这种螺旋、往复的探究中最终当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 看起来多花了时间, 但这样的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而是更为真实的探究.更重要的是, 在这样的真实探究过程中, 学生形成的探究能力能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基础, 事实也证明, 学生在后续的探究中能够事半功倍, 而传统教学方式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3. 数学探究离不开数学思维的参与
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另一个不太好的现象, 即教学中我们过多地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忽略了初中数学课堂应有的“数学味”.数学课之所以成为数学课, 是因为其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维, 也就是常说的数学味道.因此,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其应该服务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服务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例如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得出配方法、分解因式法和公式法等, 在这些方法探究得出的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要给学生渗透“转换”思想, 让学生领略到一个现实问题往往都可以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都可以转化为方程, 而一个方程的求解往往又要转化为不同解法对应的形式等.只有探究的全程具有这样的思想渗透, 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具有数学味道的课堂, 否则只能沦为知识的灌输.
二、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实践与前瞻
数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探索性.由于我们在实践中缺少前瞻性, 总是跟在课标后面亦步亦趋, 或者说凭着对课程标准的浅显理解去实施, 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低级问题, 从而引起了对课程改革本身的误解.因此, 在课程改革迎来新的十年之际, 包括探究性学习在内的数学课堂实践还应该走在前面.
例如, “探究最短路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常常以多种不同的具有现实意味的情形出现, 如“甲、乙两人住在河的同一边, 现在甲要从河里提一桶水送到乙家去, 则应该走怎样的路径是最短的”, 或变式“甲、乙两小区住在公路的同一边, 现在公路边哪个地方建一商场, 可使其到两区距离之和最短”这样的实际问题如果以探究式教学来实施可以是怎样的呢?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曾经观摩到这样的情境设置———教师让甲、乙两个学生分别站在讲台前的两个不同位置, 在讲台上一线排开二十几个瓶子,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甲拿哪个瓶子送给乙走的距离是最短的?
我们认为, 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其积极的一面, 比如能让情境更为真实, 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程度;同时也有其需要注意的一面, 就是甲学生的具体行为会影响到其他所有学生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又未必全属于数学, 如果其余学生的关注点不在数学上, 而在这位学生身上, 那这样的情境就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因此在笔者看来, 本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境要凸显出数学味道, 要能让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待这一情境, 要能顺利让学生由实际情形 (包括上面所说的两个由问题产生的情境及实际情境) 建立起数学模型———这是这一探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与步骤.事实上, 在笔者将此情境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上时, 预先说了这样一句话:“请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看待我们下面的一个小小的活动.”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消除后面的很多意外情形.
【初中数学的学习】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的体验式学习07-09
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09-12
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08-18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06-17
初中生数学方法的学习06-20
初中数学中的合作学习11-10
初中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07-27
初中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08-23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