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2024-07-12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精选12篇)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1

摘要:本文抓住学生学习特性, 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 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学习潜能,学习能力,教学实效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灵魂和主体, 是学生学习有效能力提升的内在因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动性,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何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 本人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展现数学生活特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性的教育艺术。学生内在能动性的有效激发,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做好激发学生能动性学习的教学。

案例1:在有理数的学习时, 教师出示了习题:有两滴墨水洒在一个数轴上, 一滴在-109.2到-11.9之间, 一滴在10.5到199.5之间, 判定出墨迹盖住的整数共有多少个?

案例在函数内容学习中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哈尔滨市移动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纳50元月基础费, 然后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4元;神州行不交月基础费, 每通话1分钟1分钟, 付话费0.6元, 若设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 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是为y1元和y2元, 那么求出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 两种通话方式费用相等。

通过以上两道习题可以看出,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 抓住知识点, 进行问题情景式教学, 通过现象与数学问题的有机融合, 学生对有理数和函数知识要点的理解更加具体明晰, 兴趣更加强烈, 探求更加主动,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动性。

二、体现学生个体差异, 激发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学生的整体进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 进行有效性教学。

案例, 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 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千米。途中的折线表示y与x的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像解决下列问题:

(1) 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千米。

(2) 请解释途中中点B的实际意义;

(3) 求出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4) 求出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5) 若第二列快车也从甲地驶往乙地, 速度与第一列快车相同。在第一列快车与慢车相遇30分钟后, 第二列快车与慢车相遇。求第二列快车比第一列快车晚出发多少小时?

在这一问题中, 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 将习题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解答。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1、2两个问题解答, 中等学生进行3、4问题解答, 优等生进行第5个问题解答。同时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尝试解答其它问题。有的后进生在完成第1、2问题的基础上, 将第3个问题进行有效解答, 其过程如下:

由图像可知, 慢车12小时的行驶路程为900千米。∴慢车的速度为72千米每小时;当慢车行驶4小时后, 慢车和快车相遇, 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为900千米, 得到慢车和快车行驶的速度之和为225千米, ∴快车的速度为150千米/小时。

教学过程中, 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跳一跳、摘桃子”学习, 能够让不同学生进行对学生整体学习思维能力增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课堂内涵延伸, 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 而应该进行有效延伸, 布置课外探究问题, 让学生进行解答, 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如在一次函数教学后, 教师提出了课外探究问题:

甲乙两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 如图表示甲同学和乙同学沿相同的路线同时从山脚下出发到达山顶的过程中, 各自行进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根据图像中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分别求出表示甲乙两同学登山过程中路程x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不要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 当甲到达山顶时, 一行尽在山路上的某点A, 求A点距山顶的距离;

(3) 在 (2) 的条件下, 设乙同学从A处继续登山, 甲同学到达山顶后休息1小时, 沿原路下山, 在点B处与乙相遇, 此时点B与山顶的距离为1.5千米, 相遇后甲乙各自按原路线下山和上山, 求已到达山顶时, 甲离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学生在课外自主动手探究活动中发现, 此题是一道利用解析式求值的问题, 可以先求出解析式, 再利用解析式进行解答。

学生探究过程如下: (1) 设甲乙两同学登山的过程中, 路程与时间的函数解析式分别为S甲=K1t, S乙=k2t, 由题意得解析式分别得S甲=3t, S乙=2t。

(2) 甲到达山顶时, 由图像可知, t=4, 所以S乙=4千米。从而得知, 当甲到达山顶时, 乙距山顶的距离为4千米。

(3) 由图像可知, D点的坐标为 (5.12) 。B点的坐标为哦 (21/4.21/2) , 根据题意, 可得其直线BD的解析式为s=-6t+42., 从而得到, 已到达山顶时, 甲距山脚6千米。

总之,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 要抓住学生主体特性, 激发学习潜能, 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2

考试开始前,大家都知道,有五分钟的时间可以看试卷。但我观察过,大部分同学在那五分钟间都是开始做前面的选择题,自以为可以节约时间做的更快。其实不然,我倒觉得那五分钟用来看最后三道大题比较好,先审一遍题。好让自己心里有个底。考前五分钟是不能动笔的,同学们做选择题时都用的心算,准确率远远不及笔算,因为这样许多同学会在基础题上失分。

还有就是心态要好,很多同学反映因为选择填空最后一题没解出来就犟在那里,有的人就算跳过了做到后面脑子里还念念不忘,对于后面的题目影响也是很大。我的建议是如果思考超过五分钟,就没必要再在这道题上花时间。考试时候最怕考生泄气消极,做题目的时候应该想我又解出了一道题目而不是我又有一题不会。

数学考试卷面一般以简单题和中难题为主,难题占的分值并不多,所以打牢基础,把自己会做的确保做对,不会做的尽量多写几步,这样才能出好成绩。很多同学拿到试卷会说:“这道题我是会的,就是粗心了。”同学们会以粗心为由来安慰自己,确实人都会粗心,但基本功扎实的人,出了错会立即发现,很少会粗心的犯错。

有同学会问:“面对图形非常复杂的综合题,不知如何下手怎么办。”面对这一现象我想说的是综合题总是有多个小问,一般是由易到难。而且小题之间有联系,就是说会用到上一小题的结论,这是大家所疏忽的。而且复杂的图形往往是许许多多的基本图形组成的,熟悉了基本图形复杂图形会不攻自破。还有就是做综合题要学会一项特别重要的技能:画图。因为大部分的几何题都是需要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平时作业,难免会遇到不会的,在家的时间够充裕,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正因为有些人爱思考,有些人选择了放弃,日积月累才会形成差距吧。

在中考前,所有的考试都是为了查漏补缺,每张试卷都能找到你知识的漏洞,只要弥补好漏洞,那么这张试卷对你就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你花了同样多的时间却没有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那么这么多时间都是被浪费的。

平时上课我觉得要发扬死皮赖脸的精神,只要有不清楚或是不会的都要去老师那请教。有的同学因为太爱面子不肯去导致漏洞越来越多。

初中数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3

一、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改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一个严重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4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教育科学博士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写道:“教师的人格, 是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在表现, 反映在为人处世的道德风尚中, 体现在教学风格中。”通过个别访谈, 了解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谈到了中小学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对自己的影响, 认为小学教师强调基础计算, 注重结果, 而中学教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分析、推理, 强调过程, 学生们普遍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久而久之, 学生也会在自己解决问题时思路开阔, 敢于探究, 敢于创新。

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经调查发现, 优等生思维活跃, 能跟上老师或超前于老师的思维, 常常能主动地探求自己未知的领域, 上课也是轻松自如。中等生往往紧跟着老师的讲解, 老师讲到哪, 他就记到哪, 虽然能紧跟住教师的讲解, 但往往不能有自己的思维, 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久而久之, 只能跟在老师身后转。而学困生则经常出现思维障碍, 思维跟不上老师, 一个问题还没解决, 另一个接着来到, 致使他思维混乱, 不能及时一个个问题, 导致他一节课结束后仍是问题一大堆, 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

三、学生对待作业和考试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优等生在做作业之前总会做到先复习再做作业, 中等生一般是在不会做时再看书, 而学困生则一般不主动去做作业, 抄作业现象严重。在对待考试方面, 这三类学生的态度也不一致, 学困生对试卷中的错误往往视而不见, 并且懒于订正, 而优生则不然, 他们会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并且认真地加以订正, 在以后的考试中, 如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他们也不会再丢失分数。

四、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调查表明, 家庭中父母的学历程度、工作单位、生活条件都影响着子女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父母的学历层次越高, 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值也越大, 他们既重视孩子的成绩, 又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能够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条件, 也给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而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家务、娱乐, 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 也有的家长只关心分数, 不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 这样就给他们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造成不良影响。

五、思考与对策

(1) 我们应当明确, 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会学习, 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数学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有科学的方法, 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就高, 思维也会变得灵活流畅, 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刻苦, 但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他们认为, 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 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他们很喜欢学习数学, 他们的学习不要别人的逼迫, 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 而好成绩又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 形成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 我认为, 这种好学的人如果加之以指导科学的方法, 一定能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2)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性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 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1) 作题时, 首先学生应该读懂题目要求, 正确理解题意,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 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 然后再进行计算。 (2) 教会学生观察题型, 正确运用定律、性质, 使计算简便。 (3) 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 即要看全题, 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 经调查发现, 数学学习成绩的好坏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与思考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三点:一是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地走, 一章一章地学, 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增长, 就会感到内容繁杂, 头绪不清, 记忆负担加重。事实上, 数学本身的逻辑结构很强, 系统性也很强, 学习一部分知识, 要明白这部分知识在整体中的位置, 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二是要追根求源, 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 特别是数学, 更重要的弄清楚道理, 所以不论学到哪部分内容, 都要问个为什么, 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 对什么事都有求知欲和好奇心, 这往往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 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三是进行发散思维, 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当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 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方面的联系, 不要孤立地对待知识, 养成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 长期下来, 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几何的证明题, 要尽可能地一题多解, 那样对提高智力素质有很大好处。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5

沂南县张哨初级中学杜恩臣

一、课题提出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程改革。其中强调改变学生方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学习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改不断扩大,反思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几年来,指导学生反思成功之处,反思自己的不足,研究学习正确有效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反思和研究这一活动,探索学习反思的恰当方法和策略,及时对现有方法作出调整或完善,使学生的反思学习更科学、更有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反思意识、反思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

二、课题的涵义

“学生学习反思”指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学习动机上自己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反思意识,积极参与创设学习的环境、自我寻找学习的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学习进度、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一系列以“自我反思”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会教育自己、发展自己,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的学习方式。学习反思是有效主体参与的认知特征,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现。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以探索“指导学生培养学习反思的方法”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宗旨。研究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学习落实效益: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主体性,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反思学习,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落实效益。

2、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能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提出多种设想、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促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人际互动与资源共享:学习反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协作与沟通的良好空间,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能学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资源共享。

4、通过多元评价,改进反思方法:通过教师对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多元

化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已有反思方法的利弊,从而改进反思方法。

5、养成科学态度和精神:学生在学习反思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养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同时要培养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和严谨治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与学生的反思学习密不可分。在教学中,学生的反思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较为有效的途径。

7、培养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数学学科实施“学生学习反思”关键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出发,唤起生反思意识,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意系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提升。根据学生反思学习发展的特点,此过程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能发展”五个不同层面的发展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应遵守“学生反思学习三原则”,积极创设“开放、互动、合作、探究”四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反思意识、反思学习能力的全面形成。

1、充分认识学生学习反思中相互联系的五个发展阶段。“学生学习反思”从理论上讲应有五个发展层次,即“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能发展”五个发展阶段。自我认识是研究的基点,它可唤起学生反思意识的萌芽;自我调节是学生学会按自己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的内容、进度、方式,以适应自已兴趣、爱好和认知方式等,以协调兴趣爱好、个性情感与学习目标之间的矛盾;自我监控指学生自我控制不良的学习作为和习惯,使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自能发展是反思学习的最高水平和终极目的,从而达到“学会反思学习”的研究目的。

2、确立数学学习反思“三个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习反思必然使一些学生充分展显出自己个性和发展情况,也有一些学生的发展因素是潜在的,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已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各个层面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是开展学习反思活动的第一原则。

(2)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主体的内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容、进度、方式有自己决定和选择的自由,可提出自己要探索的问题,并自行设计或活动。教师不能强行让学生去做某项活动,或不能做某项活动,要采取一些措施,吸引学生的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向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主动地参加某项数学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地位的削弱,而是强调教师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引导、建议和激励的原则

在数学学习反思过程中,教师重视创设数学学习环境,设计各种诱发学生兴趣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建议、帮助,进行恰当的激励。

3、建设“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反思环境。

(1)开放反思。指有开放的教育思想,有开放的教学方法,有开放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开放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多的选择机会,学生才会有最大可能的反思性地学习。

(2)互动反思。指数学教学中师生、生生实现积极的交流互动反思,注重教学过程中多层次的互动评价和反思,有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全班互动等。多层面的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充分表露出的他们的兴趣、喜好和个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反思性地学习。

(3)合作反思。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其它人员之间共同完成反思性学习任务的一些活动。合作有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利于学生作自我调整和自我反思。

(4)探究反思。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开展学习反思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以上四个方面在教学中应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4、实施学生学习反思的策略

(1)认识反思——让学生认识学习反思的重要性和让学生学习反思的方法。以成功的学习事例,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学会反思——学习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的反思性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因而方法的指导和反思习惯形成是关键的一环。学会如何反思要点,如何合理确定反思过程,恰当使用反思方法。

(3)目标反思——让每个建立适应自己发展的学习目标体系,进行自我导向,让学生不断向自己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反思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建立自我奋斗目标,形成自我——小组——师生三层次互动的反思性目标学习。

(4)活动反思——以趣味性的反思活动激发反思意识。学生反思意识的唤醒和形成需要兴趣和动机的引导,需要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保持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动机,因此有必在针对数学教学的特点设计各种学习反思的兴趣活动。

(5)情境反思。学习反思需要民主、平等、和谐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反思性常常受情绪的制约。创设学生敢于说话表达,勇于反思的教学情境,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情境,创设感受成功的情境等。

5、探索数学“学习反思”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1)情境引入——自主发现——合作反思——点拨创新

此模式以创设情境为切入口,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反思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及交流,其中穿插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2)自悟——自评——自馈

此模式以自得自评为中心,重视学生的自我领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结果的互动反馈。

(3)质疑——探究——反思——发现

此模式以悬念和质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为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现。

(4)创新——评价——反思——点拨

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然后开展各层次的评价的活动,引导反思,教师在各环节中仅作点拨。

五、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1、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

2、调查法:搜集有关学生学习反思现状调查及历史材料,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反思。

4、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

(二)实施步骤课题实验时间三年:2006年10月-2009年10月。

1、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收集;学习讨论,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及观念,确定课题目标与课题内容,成立学校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调查阶段:2007年1月---2007年7月,现状调查与分析,学生自主反思学习的现状,包

括师生对学习反思的认识与观念、现有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分析对现状对研究的影响。制定更有效的学习反思的方法、途径和策略、3、实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1月,研究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研究数学学生学习反思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研究学生学习反思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研究数学“学习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4、结题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0月,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六、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杜恩臣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杜恩臣:负责方案的制订,撰写课题研究的主报告。

李星:收集资料,做好建档工作

张以起:完成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高孟堂:参与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参与调查并完成书面材料。

七、成果形式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自主学习;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7-0040-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是从教者的方面着手,探究最有效的“教” ,而较少关注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起,自主学习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从对最有效的“教” 的研究转向对最有效的“学” 的研究。即最有效的“学” ,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已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监控学习过程中,如时间、地点、节奏等,评估学习效果。实践研究表明,成功的数学学习者自我管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强,他们不仅掌握了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解决各种学习困难的技巧和策略,而且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自我监控能力,其发展主要体现在认知水平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方面。它能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受益匪浅,而且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1.调查时间与对象。这次调查安排在2010年3月份进行。参加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城镇中学2008年9月入学的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100名。在此之前,七年级尚未摆脱小学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因而自主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八年级一年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得以掌握,己经逐步形成了独立学习风格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2.调查形式与内容。这次调查釆用问卷的形式,涉及学生自觉性的五个方面,即初中数学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每个方面含4道选择题回答,总共20道选择题。每个选择题给出5个选项,即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和很不同意,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项作为答案。

3.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发给学生后,由教师向学生说明答题的要求:(1)要求在提供的选择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你本人的选项;(2)各自独立完成;(3)选出的答案无优劣或好坏之分;(4)调查目的旨在协调数学教师了解情况,以便正确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做出选项,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4.问卷统计。这次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收回后,本人对数据进行了定量统计和描述性分析。

5.调查数据处理说明。在数据统计和分析中,首先按评价等级的分值,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了权重处理,即非常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同意为2分,很不同意为1分,然后再计算出每个等级的平均分。如果该项的平均得分为5,就说明全体同学百分之百填了“非常同意” ;如果该项的平均得分1,说明全体同学全部填了“很不同意” ;如果平均分是3,则说明大家持“中立” 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这次调查显示,九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对“自主学习” 的观念不仅不排斥,而且非常受欢迎。尽管他们是在集体主义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然而他们并不完全依赖老师,也不愿意接受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相反,他们认为学习的进步取决于自己。这个结果对于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启发,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潜能。据此,针对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以下主要建议:

1.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这对学生来说,理解和记忆都是比较困难的,数学是和生产、生活、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关键是让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走进课堂。因此,教学中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应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话,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素材。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采用小组讨论、实践等学习形式。

2.指导数学课外学习,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开辟笫二课堂,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促使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組,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迫切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的氛围。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在教学中,常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通过互学、互帮、互促,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共同完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內解决所有学生存在的所有问题,此时合作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对知识的保持程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有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3.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处理好“讲” 与“精讲” 的关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每个老师都应根据教学內容、学生、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教法,不能否认“讲授法” 应有的价值,但是如果迫于教学任务压力或者由于自身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不加选择的过多使用讲授法,短期看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但从长远看将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些评课细则中明确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不超过多少时间,必须让出一些时间来给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对于学生熟悉的、有亲身感悟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去感悟是合适的,也是符合目前教学理念的,但是对于有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不能达到,就需要老师去精讲点拨。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精讲內容,要切中要害,讲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愿望。用精练、概括的语言把重难点、疑点讲明讲透,用简捷易懂的语言,生动表达出老师对问题的理解和不同角度的诠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初中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探析 篇7

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就是指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数学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问题的思维结果进行慎重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数学理解性学习要求学生解题之后, 还要去进一步反思与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的、还可以怎么做、运用了什么样的知识与思想方法以及遇到困难时思维为何受阻等问题, 以便有意识地了解自身思维后面潜藏的认知,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 洞悉数学思维, 达到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理解水平。

具体来说,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反思题目特征;反思解题思路;反思解题策略的多处应用;反思题目结论能否一般化、特殊化, 能否将结论拓展;反思重要环节的易错处、多解处、困难处;反思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数学思想方法是进行理解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桥梁。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经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实现的。其中数学思想方法担当着指导“加工”“改造”的重担, 它不仅提供思维策略, 而且提供实施目标的具体手段。在问题解决后, 学生反思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更正确地理解数学。比如, 分类讨论是贯穿整个初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通过它可以把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确定的问题来处理。每遇到这类题型, 数学教师都应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体现出来, 从分类的原则、对象、标准, 到分类的层次, 着重调动学生的心智活动, 让学生体味思想方法在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及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中的灵魂作用, 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 深入理解数学的目的。

比如, 已知半径为a的两圆外切, 则半径为2a, 且和这两圆都相切的圆共有多少个?此题很容易漏解, 原因是缺乏分类思想。数学概念中两圆相切是分类定义的, 所以应用这个概念解题时, 就需进行分类讨论。在解题时要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和这两个圆同时相切的圆可分为以下三类:同时外切 (有2个) ;同时内切 (有1个) ;1个内切1个外切 (有2个) 。故满足条件的圆共有5个。在讲完此题后可再进行变式训练:把半径为2a改为半径为2.5a或1.5a, 符合条件的圆还是5个吗?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分类讨论思想, 突破学习难点, 做到深入理解。

二、错误分析, 灵活理解

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错误, 这种错误往往体现了学生在数学思维以及某些数学概念、命题的建构等方面的缺漏。但另一方面, 作为理解的必要发展阶段, 错误的产生又显示出某种合理性。从错误分析入手进行理解性学习能促进学生对概念、命题的更加充分的理解。

1. 选择性注意策略

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的心理状态, 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 对初中数学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教师在培养学生对错误加以选择性注意的时候, 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使学生树立目标意识, 优先选择与目标有关的信息, 在学生确立和完成目标的时候可以根据反馈信息, 适时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优化。

比如, 解分式方程中的检验是初中数学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不少学生在各种测验、考查中反复出现忘记检验的问题。每次分析试卷时, 学生都表示这次疏忽了, 可下次考试依然如此。这是由于解分式方程时, “去分母”等步骤在练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学生的注意力过于集中, 而疏忽了“检验”这个注意点, 这时应将记忆的重点转移到易被忽略的“检验”上, 使“检验”的地位得到强化和凸显。如解分式方程 (5x-4=4x+10-1)

x-23x-6

时, 可以先求解使分式以及分式方程有意义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x≠2) , 在此前提下再解这个分式方程, 学生就能自然地把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与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进行对比, 从而把 (x=2) 及时舍去, 达到检验的效果。还可再编一个分式化简题, 如 (x+x) ÷4x, 并请学

x-2x+2x-2

生代入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求代数式的值, 再一次体会“代入的数必须保证分式有意义即x≠±2且x≠0”的大前提。这种针对错误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转变思维方向的自觉性, 有利于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 有得于突破思维和心理定式, 在长期的训练中不仅可使学生思维深刻灵活,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品质。

2. 纠错策略

教师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 可以提示学生问自己一些反思的问题:这个题我为什么错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内容和前面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吗?等等。这不仅可以使纠正错误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而这些习惯和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终身有益。在平时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把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当天及时订正, 同时指导学生建立数学错题集, 把平时做错的题收入其中, 并注明错在哪里, 如概念不清、审题不仔细、错用公式、计算失误、解答不具体不完整等。其次, 每章小结时进行典型错题的交流, 让学生互相纠错, 还要求学生从教材或资料中找出2~3道相同类型的数学题目, 或让学生自己编题, 并认真解答, 以达到巩固、预防之目的。最后, 利用每周练习的时间, 对一些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的题目进行检测, 再次检验学生是否消除了错误, 这样可以灵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说数学”, 促进理解

1. 通过“说数学”加强数学理解

理解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能用语言表述是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理解的标志。通过表述, 一方面, 学生自己可以进一步理解问题, 澄清一些模糊性认识;另一方面, 学生可以理解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互相比较各自的问题解决过程, 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显示出学生理解问题的自主性, 也提醒学生要学会从显性的条件中挖掘隐性条件,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说数学”是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数学知识, 要求叙述完整、准确、流畅, 能对叙述的内容作适当解释, 经得起老师和同学的进一步追问。在这种既听又说的数学交流活动中, 教师可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积极交流、主动理解。同时, 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分析学生的理解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这个表述过程, 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理解上的缺陷, 知道学生哪些地方理解了, 哪些地方没理解, 理解的程度如何;可以使学生重新认识、思索那些理解得不很透彻的知识, 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 一个圆锥形的蛋筒, 底面圆的直径为7cm, 母线长为14cm, 制作这样的蛋筒需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 (不计折叠部分) ?思考后学生甲回答:所需包装纸是一个扇形, 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周长, 扇形的半径是圆锥母线长, 可以先利用弧长公式求出扇形的圆心角, 再利用扇形面积公式求出包装纸的面积;学生乙回答:包装纸的面积就是圆锥的侧面积, 利用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一步就可完成。显然, 后一方法优于前一种, 而学生乙只是挖掘出了隐性条件“包装纸的面积就是圆锥的侧面积”。

又如, 若关于x的方程ax2+2x-1=0有解, 求a的取值范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算出正确答案a≥-1, 但让学生叙述解题方法时, 发现很多学生是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b2-4ac≥0计算得到, 也有同学提出因为二次项系数为字母, 所以此方程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 应该先对方程类型进行分类讨论:若a=0, 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此时方程有解, 所以a=0成立;若a≠0, 则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b2-4ac≥0计算出a≥-1, 所以a≥-1且a≠0, 最后两种情况综合得到a≥-1。很明显, 前一种做法是不严密的、错误的。同样的答案, 通过“说数学”, 充分暴露了学生理解上的缺陷, 知道学生哪些地方理解了, 哪些地方没理解, 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说数学”的内容与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主要是指数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法则等。学生应能运用普通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和展示自己对数学现象、事实、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学生“说数学”需要经历以下过程:熟练说出数学知识的内容, 用饱含着自己体验的语言表达数学知识;多方位地对概念进行解释, 说出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说出与相似知识点的联系、区别以及这类概念的易混淆之处;最后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争辩、互动、小组交流等方式学生逐步形成共识,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 在讲顺次联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形状的内容时, 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及顺次联结三角形三边中点所得三角形即中点三角形形状, 接着介绍中点四边形的概念, 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两个题目: (1) 顺次联结任意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请同学们画一画、猜一猜、证一证。 (2) 如果四边形ABCD变为特殊的四边形, 中点四边形EFGH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在我的倡导下, 通过小组内争辩, 同学们展开“说数学”的交流,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小组结论汇总如下: (1) 不管原四边形的形状怎样改变, 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始终是平行四边形, 中点四边形EFGH的对边EF、GH、EH、GF的长度、位置只与原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有关。 (2) 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因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推广: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它的中点四边形为矩形。) (3) 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因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推广: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 它的中点四边形为菱形。) (4) 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此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 是贯穿于数学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概念, 一直贯穿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学生“说数学”主要是说出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能在不同知识和背景下, 提炼共同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从而提高自身灵活迁移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加强初中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很重要。只要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围绕着加强学生数学理解性学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就会收到良好的理解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琼, 翁凯庆.试论数学学习中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 2007 (12) .

[2]黄燕玲, 喻平.对数学理解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 2008 (2) .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8

一、在预习导学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预习导学是指以“预习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预习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预习导学”有三个核心, 一是“活动”, 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 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预习导学”的主题, 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预习导学”的根本目标.二是“预习”, “预习”是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 是导学的主要手段.“预习”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活动名称、活动方案等内容.三是“导学”, “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是“预习导学”的基本策略.传统的数学教学是老师先讲解要学习的内容, 再由学生进行练习巩固, 即“先教后学”, 这种教学的优点是知识系统, 节省时间, 课堂容量大, 缺点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预习导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 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在预习导学中,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根据学生本人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 也就是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从而, 老师为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知识经验相联系, 为学生学习知识搭建一个适合的平台, 并结合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

预习导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简要预习: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2) 及时补习已学知识或薄弱知识环节.2.重点预习: (1) 找出并理解新课的重点与难点; (2) 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思路、知识脉络.3.问题预习: (1) 提出问题, 并把问题系统化; (2) 对重要疑点有初步探索, 简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批注与提纲.4.解析预习: (1) 对新课主要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培养分析能力; (2) 做习题或解决练习相关问题, 检验自我预习效果; (3) 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路, 并用简练的文字做一些记录.

对数学学习感到比较困难的学生,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听课很盲目, 不能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心里没有底, 学习中陷入困境.一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好, 也会对学习新知识形成障碍.这就要在预习导学中改变学生以后听课的被动性, 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预习, 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 找到重点、难点, 也可以扫清旧知识的障碍, 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二、在知识讲解与练习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 有弱化甚至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事实上, 课堂无论怎么改, 教师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准绳”, 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知识讲解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中用口头语言讲述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意义的理解.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精要的补充性讲解或解释性讲解, 这是很必要的.一般来说,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人讲解, 学生只是作为听众, 被要求认真听讲, 这样, 大多数学生就认为课堂上的讲解是教师理所当然的事, 与学生本人无关, 从而导致听课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没有主动性, 学习兴趣提不起来.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预习后的课堂面临的学习差异会更大, 因此, 教师要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 然后“以学定教”, 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和节奏, 在知识讲解中, 教师要换位思考, 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讲解, 学生在预习之后, 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或产生一些疑点和问题, 这时, 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或建议的机会和平台, 让学生讲解自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以求得他人的帮助.由于学生要进行讲解, 学生本人需要有足够多的理论依据作支撑, 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去阅读、钻研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并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组织、整理和内化.教师作为参与者, 会认真倾听来自不同学生的意见, 然后根据教学中的重点, 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从而真正做到“精讲”.这样, 把教师的“一言堂”转化为师生的“多言堂”, 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充满了“神秘”, 充满了“趣味”, 让学生在“神秘”中探索, 在“趣味”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将数学的趣味性以及数学自身的魅力展现给学生, 使他们能投入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去.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洁地重演于课堂, 让学生参与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对发现和创新的兴趣, 指导学生动手动脑, 让学生体验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 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练习或习题课上, 老师能对课本习题或编选一些与所教知识紧密相关的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证训练, 或出一些对比鲜明的题目, 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有些问题是“形导质问”的, 有些问题是“形异质异”的, 有些问题是把学生熟悉的题目, 经过引申、变换、转化、扩充等手段得到的, 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已不满足于细微差别的比较, 而是追求于探索、证明, 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 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 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 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熊熊热情, 体现学生主体, 鼓励学生探究, 高效实现目标.因此,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有:自评、互评和点评.

自评, 课堂中学生在倾听他人的讲解时, 头脑中会不断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理解上的差异, 并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建构对知识意义的正确认识, 这就是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同时学生经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后, 会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 从而丰富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改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互评, 在师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正确见解或学习成果得到肯定时, 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完善和巩固已形成的正确认识, 削除错误认识, 而且通过互评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诱发创新学生的意识, 培养了学习兴趣.

点评, 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点评, 可以促进学生交流、比较、讨论、欣赏,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学生数学鉴赏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随着数学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产生的,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就等同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 数学学习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形成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之重要, 不言而喻.作为教师, 应认真备每一节好课, 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努力把每堂课上得生动、活泼、有趣, 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现实存在的问题, 提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新课的预习导学、知识讲解与训练、课堂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9

一、活化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俗话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推进器和润滑剂。”作为学习活动主人的学生, 特别是初中生, 他们对充满浓厚趣味的数学知识更是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和冲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善于创新教学教法, 能够将枯燥、无味、抽象的知识, 通过充满幽默风趣的语言, 形象夸张的态势, 采用示范法、概括法、求解法、推理法、反馈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自觉主动的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提升学习活动实效。比如“轴对称图形”知识新授教学时, 教师通过向学生出示生活中的常见的栅栏、衣服、蝴蝶、双喜、贴花等不同图形, 让学生动手对折提供的这些图形并讨论所发现的现象, 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经过讨论归纳, 并最终得到 “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及其性质。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符合“轴对称图形”的要求, 这样, 学生在教师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的引导下, 对“轴对称图形”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体现数学特性, 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使学生善于动手探索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具有生活性;数学知识复杂深奥, 具有抽象性;数学知识关系密切, 具有逻辑性, 数学知识严谨细密, 具有严密性, 等等。新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既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摆上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 既要“授人以鱼, ”, 更要“授人以渔”,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又要引导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自主能动地进行探究, 实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如在中点四边形知识探究教学时, 教师通过出示“如果顺次连接四边形的四边中点能够有什么样的图形?①三角形中点连接所成的图形和原图有什么关系?②四边形中点连成的图形具有什么特点?它和原图有什么样的关系?③如果它是矩形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探究问题, 然后采用独立解决探究情境, 画图并猜测, 讨论探究, 解决探究的一般办法,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种教学方式, 对学生良好动手习惯的养成, 探究能力的提升, 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善用典型例题,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使学生实现思维创新能力提升

基础数学学科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用少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学问题, 进行一些特殊的教学处理,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典型例题, 按照“精、细、活、实”的要求, 精选典型数学例题, 善于选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性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灵活型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综台知识水平, 从而实现学生应变能力, 创造能力等特性显著提升,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成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知识时, 教师先向学生出示并要求解答“已知函数y= (3-k) x-2k+18是一次函数, 求k的取值范围”问题, 然后联系所学知识, 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变式, 向学生呈现“ (1) k为何值时, 一次函数y= (3-k) x-2k+18的图象经过原点; (2) k为何值时, 一次函数y= (3-k) x-2k+18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3) k为何值时, 一次函数y= (3-k) x-2k+18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 k为何值时, 一次函数y= (3-k) x-2k+18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等四种变式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答。学生在变式问题解答过程中, 思维创新能力和求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促进了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分析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良师益友. 数学学科,原本知识是枯燥抽象的,其严谨单调的推理归纳,总是让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我们不注意调节,不善于通过一些趣味性手段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会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难免陷入被动消极的状态. 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将学生置于鲜活真实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数学,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心强烈的需求,进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此外,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参与实践的机会,将教学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亲自实践中体会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从而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我先安排学生充分动手去画、去折、去比较,在画与折的过程中,在实际比较中逐渐领悟对称图形,体会知识的内涵与本质,学生学得很投入,既开心,更用心,真正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征. 我最后还将大家自己设计并剪出的轴对称图形张贴在班级,用以装点班级的文化,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兴趣.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将兴趣激发渗透在教学的点滴过程中,只有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

二、优化环节,凸显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学生要主动学习数学,必须要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甚至迷恋数学,而产生这样一种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离不开我们教师对数学课堂的精彩演绎. 试想,一个不注重教学艺术,对课堂教学缺乏规划,缺乏精心预设的教师怎能吸引学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通过强化自身素养,提升授课艺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让教学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让学生享受在数学课堂中,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感染着学生,牢牢吸引着学生,这样,他们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依赖感,从而对数学课堂流连忘返,钟爱有加,主动学习数学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铺垫,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条件

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点燃学生的疑的火苗.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思考,多发问,同时教师还要通过精心预设,为学生创造各种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生疑、质疑. 如我在教学有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知识时 ,并没有先急着写出已知、求证、证明等,而是先让每一名学生都画出三角形的任一条中位线,接着请学生用刻度尺量出中位线的长度,我来回答对应底边的长. 每一次回答几乎脱口而出, 学生在佩服与惊讶的同时不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没有量就能快速地回答出? 从而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此时,为了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纵深,我将刚才我们一起合作的成果:学生所报的数量、老师回答出的相应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观察二者之间对应的数量关系. 学生一目了然发现: 中位线长是对应底边长的一半. 此时教师相机提出: 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 我们能否通过所学知识去给以证明呢? 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很多学生都参与到证明活动中,有些学生甚至还思考出了更精彩的方法,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抽丝剥茧,逐层展开. 学生在此过程中兴致高昂,积极主动,主动探究的热情被极大地点燃.

四、引进竞争,注入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初中学生,他们好胜心强,不甘落后,适度健康的竞争,有益于激活学生内在的斗志, 激发他们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在数学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可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中,营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在良性的氛围中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激情,去克服困难,开启思维,大胆探究,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在竞争中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当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竞争,不仅比知识水平、技能技巧,更要比学习习惯,比意志力和学习方法,比一比谁的思维更敏捷、更严谨、更富有创新性,谁的语言表达更精练流利. 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运算”时,将我们淮安地区妇孺皆知的“快算24”引入课堂,让学生将随意抽出的4张牌,通过四则运算,得出24这个数. 这样的游戏竞赛活动学生早就熟悉,在数学课堂中大家一起来完成竞争,这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我对每一个参与竞赛的学生都给予积极评价,但对于其中富有创新的算法更给予了极高的褒扬. 学生在活动中,既训练了思维,活跃了课堂,更体会了不同思维过程虽然带来了相同的结果,但有的烦琐,有的简洁,不同运算方法凸显出的思维品质是大相径庭的,也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让学生喜欢上初中数学学习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学习素材;交流探索;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往往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觉得难学,教师觉得难教。那么,难在哪里呢?究其原因,数学中的知识往往都比较抽象,数学概念识记比较困难,数学公式难背诵,难运用,计算一不小心也会出现大错。学生长时间觉得数学难学,最后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思想,不想学。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挖掘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数学。

一、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图文并茂的内容

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初中数学充满了好奇,也自然十分关注初中数学课本中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理,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想看待课本内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数学课本。数学的第一堂课,我没有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开展课堂教学,而是先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着课本中出示的车票、自行车、身份证、奥运五环、医院和农业银行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个学生在回家后,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今天真是太高兴了!我领新书了,特别是我看到数学课本的时候,更是兴奋得不得了,课本中的图片太好看了,深深地吸引了我。老师给我讲了后,更让我兴奋,数学与生活居然有这么多联系,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呀……”初中生情感世界丰富多彩,喜欢关注新奇的事物,敏感性也非常强。课本中新颖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图画、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教师合理的引导更能增强课本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也就会想学数学,他们也就会慢慢觉得数学学习起来轻松,也就能够登堂入室,找到学习数学的窍门。当学生学习到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能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很多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时,总是觉得数学学起来过于枯燥、单调、抽象,不好理解,不易明白,联系现实生活的内容不多,学习中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总觉得学习数学没有什么作用,也就无法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升入初中后,作为初中教师,就要深入教材中,从教材中挖掘那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内容新颖的知识,因地制宜地增加数学的实验内容,增加数学的实践活动,增添一些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内容,增添一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中的数学活动算“24”,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活动,学生根据牌面所表示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每张牌只能用1次)得到结果24。这样的数学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快速思维和计算的能力,因为是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都觉得趣味十足,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都不知不觉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路从自己的口中表达出来,让学生不仅动了脑,还动了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这种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回答上来后,能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上数学学习。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靠教师周而复始的灌输能够实现的,也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能够达到目的的,还需要放手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实践,要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提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中“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合上教材,教师出示课本中的表格,讓学生将数字代入由字母组成的算式,计算出结果。

再让学生根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分析,为什么两组字母表示的算式并不一样,而计算出来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呢?是不是可以把有括号的算式变换成没有括号的算式呢?是怎样变换呢?学生在听到学生的这些提问后,就开始思考起来,并开始小声地交流讨论起来了。经过思考,并与同伴相互交流,一部分学生就总结出了“去括号”的法则。在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走进图形世界中“从三个方向看”这一节内容时,先出示一个教具(茶壶),随机选择4名学生,让他们到讲台上来,分别坐在放着茶壶的讲台的4个方向进行观察,然后用笔将自己看到的用平面图形画出来,然后将四幅图顺序打乱,出示给教室的其他学生,让他们猜一猜,4幅图分别是哪个学生画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就得出一个结论,看同样的一个物体或图形,看的角度不一样,看的方向不一样,那么看到的图形也会不一样,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训练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也就会更加喜欢上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徐兵.关于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8).

[2]颜承亮.让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J].新课程学习:中,2009(09).

初中数学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 篇12

一、合理把握合作时机, 引入研究性问题

实现卓有成效的合作性学习, 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预设和引入, 把握问题预设和引入的时机非常重要, 这是实现合作学习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 合理把握时机, 引入研究性的问题, 只有这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 才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资源共享。

比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的时候,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 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推导出平方差的公式, 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的推导过程, 才能实现知识的合理建构。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如下问题。

我先让学生试着计算出答案, 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规律。在这一环节中, 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小组成员的集思广益和智慧共享, 最终大家顺利地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之后, 通过组织小组发言展示。最终让学生意识到平方差公式的存在。

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虽然到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 但是,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是单靠学生自己不能够很好地解决, 而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需要教师把握时机, 合理引入, 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锻炼学生合作能力, 提高合作的成效

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 指学生之间根据数学问题进行的多边交流和共享性问题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否通力合作, 实现高效的合作学习,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提高学生合作的效率。

比如为了更好地完成轴对称图形学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让学生学会自觉而高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实现高效合作学习就是重要的前提条件。通过情境策略预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要探究的问题展开实践, 采用折一折—对一对—思考一下等步骤性的小提示来学习, 这些小提示犹如学生在探索路上遇到的一个个路标一样, 指引着学生逐步深入。通过这样的锻炼, 使学生逐步养成合作的习惯, 进一步增强合作学习的效率。

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是前提, 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小组合作能力, 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终目的。通过引导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是实现高效合作学习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发挥好小组评价功能, 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对于不善于进行小组合作的成员, 教师要及时地发现, 及时地提供指导, 甚至要及时地进行小组调配。这就需要发挥小组评价功能。比如, 为了更好地监控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我每隔一周就要对小组成员展开合作性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 更包括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这样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不足。对于不具备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单独辅导, 跟踪指导;对于不能与本组学生良好相处的学生, 教师可以考虑重新进行小组调配。不仅如此, 当我们把同一组评价结果进行纵向对比的时候, 还可以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方便教师及时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 教师除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外, 还要对不善于合作的成员进行有效的管控。教师对这些潜在问题的及时发现, 能够有效地避免合作学习的无效性, 通过及时地指导或是小组调配, 能防患于未然, 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小结

上一篇:茶树扦插技术下一篇: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