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方式

2024-11-22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精选12篇)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 篇1

调整与改革后的初中数学课程, 增加了探究活动。基于对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学习的认识, 我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谈谈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一些认识。

1. 激发兴趣是起点

“数学即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 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从数学的角度、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 对其进行解释、阐述, 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案例1: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教学时, 由于正值女足世界杯比赛, 足球赛况是热门话题。因此我选用了中国女足在小组赛中与加纳、澳大利亚、俄罗斯队, 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 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 使学生“身临其境”,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的净得分情况 (分上、下半场) , 归纳总结“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学生非常投入, 都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 各小组展开热烈地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遗漏, 纠正差错。我与学生一起讨论,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给他们个别指点, 凭借集体的智慧, 很快“法则”就跃然学生的头脑里。实践证明, 只要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学生就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就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和价值。

2. 经历过程是新点

教师应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 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案例2:用火柴棒按下图方式搭三角形:

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 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学生通过动手参与, 发现搭出一个三角形需3根, 搭两个三角形需5根……我让学生感受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火柴棒数的数量变化, 然后引导学生探究n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数, 充分肯定学生用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 得出相同结果。

A) 每一个三角形要3根, n个需3n根, 其中n-1个三角形有一根共用, 所以需要3n- (n-1) =2n+1。

B) 从第二个三角形开始需要2根, 共要2 (n-1) , 加上第一个三角形的3根, 共3+2 (n-1) =2n+1。

C) 每一个三角形都要2根, n个要2n根, 其中第一个多一根。故需要2n+1根。

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形成对数学的理解,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从具体到抽象是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布鲁纳看来, 智慧生长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而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探究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水平, 创设具体情境, 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帮助学生顺利地建构知识。

3. 注重本质是重点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揭示数学的本质, 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索,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涵在其中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案例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这样的基本定理, 让学生用剪刀将三个角进行拼接实验。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我认为不鼓励学生问为什么, 数学课就失去了灵魂。其实, 三角形内角和180的证明也极其简单。

所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陴矩形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 的内角和为180度陴任意三角形可以以高为媒介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推知它们内角和为180度×2=360度陴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定理得证。

这样的证明过程, 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作为铺垫。从中可以看出, 方法倒是其次的, 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数学本质的呈现。

4. 实践操作是特点

新《标准》非常强调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案例4: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题:准备几根硬纸条: (1) 取出三根硬纸条钉成一个三角形, 你能推拉住其中两边, 使这个三角形形的状发生变化吗? (2) 取出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四边形, 拉动其中两边, 这个四边形的形状改变了吗?钉成一个五边形, 六边形……又会怎么样? (3) 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操作中我及时让学生交流, 充分展示学生的见解, 同时不仅仅局限在操作层面上, 而且上升到思维层面。运用“操作+思考”方式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并适应其认知的结构特点, 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平等切磋是要点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 转换主体角色, 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敞开思想, 民主讨论, 共同切磋, 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 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并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 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 表现欲, 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5: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 解方程x2-2x=3, 大部分学生都知先移项, 再因式分解很容易得到答案。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解:x (x-2) =3×1或x (x-2) = (-1) × (-3) , 由第一个式子解得x=3, 由第二个式子得到x=-1, 这样也得到了方程的两个正确解, 不移项就因式分解是因式分解解方程之大忌。于是我就叫这位学生到前面去板演, 让其他学生讨论这种解法。学生尽管说不出解法正确的理由, 但都认为答案是正确的。我还是表扬了他的创造发现, 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也能用这种解法?这时候学生特别活跃, 举出了很多方程不能用这种方法解, 这样我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了用因式分解解方程的一般步骤。课后我还要求有兴趣的学生去探讨:具有什么样特征的方程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得到了不少好结论, 更重要的是没认真听讲的那位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应提倡师生平等, 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 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因为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 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

6. 信息技术是热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案例6:《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 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 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学生发现它们的和为180°。然后我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 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 但是它们的和还是180°, 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 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我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 通过演示, 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 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摘要: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本文作者提出了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 提出激发兴趣、经历过程、注重本质、实践操作、平等切磋、信息技术等探究学习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策略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 篇2

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发现当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准备不充足、课堂上学习被动、且可课遗留问题累计较多,课后作业不认真等三个方面。为此,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自觉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数学学习方式;并进一步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同时,相应地改进评价方式。

一、研究问题根源与目的(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进一步转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传统教学把学习片面地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使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从而影响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摈除传统学习观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质疑、探究,使得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探究理想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是,从我们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充足的主动性,在自治性,和耐性,对数学学习缺乏情感投入和兴趣。学习动机匮乏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从对学习内容来看,停留于如何解题的机械学习,很多情况下没有真正领会数学思想。由此可见,目前我们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要解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就必须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改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为此,我们对初中新入学(即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摸底,以了解当前初中新生在数学学习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中的实施方法

(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其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引导和干预。这里的“引导”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确、有益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予以引导、肯定和强化。而“干预”,则是指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学习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和方式。因此,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良行为,进行研究和干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需要从学习过程出发考察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时期对数学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表现,才能真正把握当前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整体情况。另外能够让学生充分自我陈述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从而保证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使得我们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二)调查研究的针对性目标

1.调查对象的选取

我们选择了初中新入学(即七年级)学生,我们特意选定七年级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一方面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随着学习难度加深、学习任务增加等新情况,更需要在学习方式上予以恰当的指导;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了解他们在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不良学习行为课前 课上 课后。

三、当前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1.课前学习准备不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可能没有把课前准备看成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认为课前的查找资料、大量阅读、收集信息、课前预习应是学习过程的基础和起始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缺乏足够的学习准备,必然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过程。

2.课堂学习主动参与不强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普遍认为在课堂上不主动提问,上课不听讲、走神的情况较为突出,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课堂气氛不活跃”、“不举手回答问题”、“听不懂也不问、装懂”、“不主动思考、有懒惰思想”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我们认为,学生上课不愿主动提问发言,其实是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表现。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会受到各种限制,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课堂回答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解题利落正确、解题思路清晰等。关于课堂提问,还有来自学生的心理障碍: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受到教师的批评、学生的嘲笑,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可能别人已经想到了,尤其是当自己的观点与教材、教师的观点不一致时,顾虑会更大一些。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学生的反应越来越保守。另外,统计结果也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期望老师课堂数学教学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对习题、例题一一讲解,然后一步一步的模仿练习巩固,自己缺乏思考,有依赖、懒惰心理,思维会越来越受到限制。

3.课后作业完成不良

课后学习(含作业)也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作业关注的同学比较多,但他们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是否写作业了,作业写的如何,错题是否改正等问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业的重要意义,不是将其作为学习过程的延伸。因此,课后作业只是被学生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其对先前学习的巩固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基础意义没有真正实现。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倾向

我们认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必须建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基于外因强制。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不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1,就不是自主学习。初中学生和家长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受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受就业形势左右,对于有些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的学科知识,为以后就业做准备而学习,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直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带有某种功利倾向。如:“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考上好大学”,“学会数理化走遍天底下”,“学好数学能够找个好工作”“学校安排数学课我就学数学”等观念还依然存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尤其对初中新生来说,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从小学就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详尽的解题思路讲解,授课

教师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反复讲解,精讲多练,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模仿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形成依赖心理,而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在学习中没有学生主体发自内心的对所学知识的渴望,就不是自主学习,学生只是在机械的学习教师教的知识,没有自己对掌握知识的需求,这种学习就会影响、制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传统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影响

由于数学学科学习的特殊性,使得长期以来数学老师都比较侧重于采用大量的习题讲解和巩固练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忙着解习题,并努力抓紧一切机会辅导好学生解难题,现在,各校的“考后100分”活动,又使得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这样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讲题+练题”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不强。同时,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虽有所改进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教师们依然根据学生书面作业的正误、作业的对错、错题是否改正及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及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的动手操作题及数学实践作业是数学学习极为重要的必修课),没有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纳入评价范围,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因素。

四、思考与对策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和数学文化价值,培养其人文精神;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首先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有教师的情感投入,用尽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求知欲,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由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吸收的数学知识,主要是围绕教科书进行的,而教科书的权威性及结果的统一性,决定了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很小,这就要求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教

师的灵活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中学生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长期以来,那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对教师又存在依赖心理。这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对学生提供帮助前,要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逐渐独立起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数学教学本身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有机的结合在数学教学之中,不是额外的、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属于学生内在的东西,必须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自己获得,教师的作用是恰当的引导,并在长期细致的工作中奏效2。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促进自主学习

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也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他们认为“数学太难学了,不知从何下手,我学不好”。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作为数学教师应时常思考:“学生对数学学习会有兴趣吗?”“兴趣可能从那产生?”是及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数学知识、数学历史、数学家,学生们熟悉数学了,就会产生初生的新鲜感,进而萌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3,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解题思路、方法这只是一般的直接的结果,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数学的空间想象力、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就必须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认知需要是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之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动机必须融入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水平,优化学习方式,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要适当运用质疑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内在心理需要,开展自主学习。

(三)改进学习评价方式,完善学习方式

学习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予以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学习过程的延伸。它既能对学生某一堂课或某一阶段学习情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方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92-01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让转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自主学习,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良好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以知道,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数学的方式,是提高数学教育的关键,更是学生能否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关键。但是学生上了初中后,由于难度的加大,数学变得抽象难学,再加上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有严重的“恐学症”,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数学的兴趣。那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最需要培养学生具有那些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呢?

一、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

《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以期更方便地解决生活实际中发现的问题。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

例如,当讲完《相似形》后,我们可以带学生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完《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我们可以结合现在“黄金周”旅游的比较多,设计这样一个例题:假设今年五一,父母打算带你和几个亲戚的孩子去某地旅游,在咨询价格时,甲旅行社说:“如果你们买一张全票,其余人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你们可以购买团体票,按原价的2/3。”而两家旅行社一张全票的价格均为210元。你能用小孩的人数来表示两家旅行社的价格吗?你能算出选择哪家旅行社合算吗?

由此可见,通过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机会,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来解决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引起他们极大的探索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与学习效果。

二、巧设“悬念”情景,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俗话说:“学者须要会疑”,“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提问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教师便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解决知识难点。

例如,在讲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章节的知识,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大家有没有发现两圆内含 0≤d<|r1-r2|,有矛盾的地方吗?当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抛出来以后,学生马上陷入深思,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圆内切0公共切点,若D=0,这两圆就重合,如果这样的话不就与内切矛盾了吗?这正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通过学生的这一的提问,我顺势就做了详细地解释,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促使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了概念。当然,对学生提的问题不管不管是幼稚还是离奇的问题都要进行肯定和表扬,因为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结果。另外,要养成学生积极提问的习惯,教师还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自由无束缚地进行思维,更广泛、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

三、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往往老师成了整节课的“独裁者”,导致在解题的时候很多同学只会依葫芦画瓢,或者只能解答直接套用公式或定理的题型,如果同一知识点转换了情境,学生就一筹莫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通过交流合作来完成问题的探讨。

例如,在讲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学生都明白这是利用判别式去判断方程根的情况,然后代入公式求解的一种方法,如果要求学生直接求解方程,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解答。而当我们把这种题型稍微转换一下变成:关于x的方程01)12(22=−+++mxmx有2个相等的实数解,求m值的时候,学生就变得无从入手,因为他们熟知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运用情境,而这道题创设的是另一个情境,即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运用,此为解题的关键。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能尽快转换,这时候我立刻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看那个小组最先得出结论。各小组各显神通,他们有的从从分析题意入手,而有的则通过反思所学的相关内容,通过他们的合作,很快就有小组发现此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的关系,从而联想到判别式的运用,根据方程有2个相等的实数解可以得到判别式为0,就可以求解m值,以上所举两例涉及的中心知识点都是判别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只是不同情境的运用。因此,民主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从完全依赖老师上走出来,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老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多地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继舟;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浅析[J];才智;2011年20期.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 篇4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 才会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到位。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中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因此, 中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 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 而是“引导”, 教师应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二、引领学习方式的变革,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一) 要相信学生, 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 不要什么都由教师包办, 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理解知识。例如, 在教学《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时, 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这一节内容与前面的《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何相同点, 又有何不同点, 哪种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更简单?”然后组织、启发、引导学生, 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显然, 这样教学, 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活动多了, 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而掌握的。如此教学, 学生印象深刻, 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 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 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 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成功的愉悦得到体验。

(二) 要敢于放手, 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传统教学中, 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标准, 学生被遏制住兴奋, 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 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 才一吐为快, 老师不点名, 不准开口。如此, 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 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制约。学生的学习灵感不仅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 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闪现的。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 则他们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逝。当然, 不是说乱成一团才好, 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 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适度的“乱”, 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能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三) 要留足思考时空, 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种激励, 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掌握合作与交往的经验, 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加快个性社会化进程。但目前的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弊病, 最严重的莫过于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了个别学生侃侃而谈, 多数学生说不出自己的见解, 只好充当陪客;学生偏离了主题作漫无边际的闲扯等现象。

因此, 我们认为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必须舍得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一般来说,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方法, 并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进而在全班交流, 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从而引导优秀生、学困生积极主动参与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共享成功的快乐。

(四) 要引导探究性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自己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要达到这个目的,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更不容易忘记, 印象更深刻, 学生也能从中享受到自己探究的乐趣。

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探究欲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 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课的类型采取变换形式, 诸如竞赛、抢答、故意设置陷阱等, 使学生时时处于想急于弄清问题的真相和知识的来龙去脉的兴奋状态, 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情感。

2、提供广阔的问题探究空间。

问题空间有多大, 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 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 问题设计是关键, 所提问题要有研究价值, 具有探索空间。首先,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开发区”理论, 即“跳一跳, 摘桃子。”其次,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 更多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类的问题。在进行例题的教学中, 可以对例题进行种种变化, 设计成开放性问题, 学生在这个问题空间里, 思维没有受阻, 思维会尽可能的得到锻炼, 性情得到陶冶。也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 让学生感到亲切, 学生无拘无束, 尽情发挥。

3、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 篇5

教育学指出,案例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的有效“载体”。案例教学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整个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其过程渗透融入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常言道,方式不在多,在于精。这就对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目标和要求。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案例教学应紧贴课堂实情,紧扣课改要求,灵活施教,有的放矢。鉴于以上感知,本人简要谈谈初中数学案例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采用谈话式教学方式,在双边互动中有效讲解

运动发展学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其本质是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深切交流。教师在数学案例教学进程中,围绕问题条件、解题要求、解答方法等方面,引导和指导学习对象进行深入的双边交流、探析等实践活动。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案例讲解忽视其过程互动特点,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单边教学活动,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解题技能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教学活动双边特性的应用,采用具有互动、双边特点的谈话式教学方式,通过交流谈话的形式,引导初中生围绕案例的设计意图、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和研析活动,保证案例教学活动的效果。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指导实践中有效探析

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承担着指导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分析、解答的教学任务。探究能力培养,是教师数学学科案例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这就决定了以往的直接告知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案例教学要求,应渗透和呈现案例讲解探究特性,设计学生亲自探究分析的实践过程,让学习对象在深入探究思维、教师科学指点下,得以有效解决数学案例,得以有效锻炼解题技能。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把案例教学看作是探究案例解析“真相”的运动过程,延伸案例教学过程,放大案例探究功效,提供初中生探究分析、归纳判断的实践空间,并做好探究过程的指导和总结,推进探究研析的进程,获得解题技能的锻炼提升。

三、采用评价式教学方式,在深刻评判中有效提升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初探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一、引言

在我国,分层教学改革最早在上海提出,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教学。该方法更好地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克服一律化教学的弊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分层教学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分层教育。

二、如何实现分层教育

1、对全体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面。A层面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B层面学生,基础知识中等,思维水平较好。C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思维水平一般。这里要注意,分层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拥有信心、充满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与考核,重新调整各层次的学生。这样A层面学生感觉光荣的同时,而又时刻都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可能会落入其他两个层面而继续努力,B层和C层的学生,以上一层学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各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但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分层后会对C层面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造成一定冲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卑,家长则感觉丢面子。可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耐心为学生和家长讲解分层讲学的优势以及益处,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同时还需提醒学生及其家长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

2、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维度,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倍角公式”时,应要求A层面学生会推导公式,可以在具体的复杂题型中灵活运用。B层面学生,则要求他们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从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公式。要求C层面学生除牢记公式外,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当然,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下,课堂的教学组织和实施难度会加大,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会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3、对教师备课内容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A层面学生,应有针对性的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适量选择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书,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写出解题心得,通过总结深入学习。对B层面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使一部分B层学生有可能向A层面学生转化。对于C层面学生,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教师精心细致的辅导,结合大量基础题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使一部分C层学生逐渐向B层学生向转化。

4、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A层面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挖掘A层学生的发散思维; B层面学生以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为主要方法学习;C层面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讲解一道类型题,之后让学生做类似的题型进行实践练习,可使学生快速掌握该题型。对于C层面学生,教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其主动学习,或由A层面学生帮助其学习,让C层面学生通过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指导来巩固知识。最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5、对学生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评价具有小结、提高、反馈的功能,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面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C层面的学生,评价应该以对他们的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A、B层次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掌握尺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避免学生骄傲自满。

三、 结语

初中数学学习方式 篇7

操作流程:

深入研究

一、策划方案, 初步探索

1. 调配互助伙伴, 组建互助小组

我先把数学成绩前21名同学指定为“师傅”, 后21名同学指定为“徒弟”, 徒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谁做自己的师傅, 成绩低的徒弟先选, 这样师徒关系正式确立.按班级座位自然编成三个互助组, 精心选择小组长, 因为小组长是小组的灵魂人物, 他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 发挥调控作用, 促进每一位组员参与学习, 所以选择小组长不只看学习成绩, 还要考虑责任感、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而且小组长不是一经选定就永远不变.

2. 安排互助时间、设置互助活动

新授课的课前学具制作、数学史料收集, 课上知识回顾、动手操作等徒弟力所能及的事情由师傅调动其完成.复习课由互助小组轮换承担, 组员分工合作不允许闲下一人.每周45分钟“智者高见”时间 (一节加课) 让更多的“师傅”唱主角, 引导他们将自己悟出的、教师指导的巧方法、精点子、妙技巧介绍给大家, 让大家互取经验、共同提高;自习课“师傅”对徒弟当天所学内容进行反馈和检测;平时鼓励学生有效利用闲暇时间互帮互学.

3. 制定互助效果评价方案

在班级综合测评积分制的基础上增加以下评分标准:

(1) 徒弟前进1名自身加5分, 师傅加2分.

(2) 互助组总成绩提高1名, 组员每人加5分, 小组长再多加2分.

(3) “智者高见”时间发言加3分, 效果好加5分.

(4) 复习课总结积累到位, 全员参与, 没用其他组补充, 组员每人加2分.

二、总结反思, 深入研究

1. 优化师徒对子、互助小组

实践过程中发现个别师徒缺少共识, 有一个互助小组明显动不起来.分析原因我认为不同的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差异才是互助合作的动力和源泉.经过精心考虑, 反复比较, 我们重新调配个别师徒对子、调整互助小组: (1) 调换座位, 保证师徒在一个互助组, 让个子相近的师徒坐同桌. (2) 兼顾性别的搭配, 实现两种思维类型的优势互补. (3) 既考虑数学成绩、解题能力互补, 又考虑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互补.这样和谐的师徒对子、有战斗力的互助小组正式产生.

2. 关注课堂上互助组的表现

按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新授课21名徒弟的参与程度差异较大, 我有意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 (1)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安排兴致低的徒弟帮老师做教具、查找教学资料. (2) 针对一些“徒弟”因为距离问题不能及时请教自己“师傅”, 规定“师傅”们有义务照顾身边的“徒弟”, 哪怕他不是自己的“亲徒弟”. (3) 让小组长将讨论后的汇报交流由一人总结变成多人阐述, 徒弟们打头炮.复习课按计划进行很顺利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小组长主持, 由各组徒弟总结介绍本单元知识要点 (多人分点介绍) , 师傅们归类介绍典型题、易错题 (多人分题型介绍) , 组内成员积极补充、偶尔有组间协助.初步形成了完全由学生掌控的课堂互助学习方式.

3. 增加“智者高见”时间的课堂密度和实效性

“智者高见”刚开始按计划实施并不理想:主要是学生交流的内容价值不大, 课堂局面混乱.分析原因是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互教互学意识不够.于是我先指定成绩突出、能力强的班干部收集信息 (必要时给出方向) , 交流前老师先过目检验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交流中老师适当支持, 控制节奏, 使集校内外智慧于一体的经验介绍落到实处.随着时间的推移, 交流的主角由被动指定变为争先恐后的报名, 老师不光审阅甚至还要安排好时间让学生都有机会展示.

4. 重视课下师徒互助的有效性

(1) 改变课下辅导的方式.

现在多数教师挤自习时间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 自己忙碌学生也感到疲乏.我在班级建立的是师徒帮教制:课下, 师傅首先检查徒弟的当堂反馈 (教师精心编制的课上10分钟检测内容) , 结合存在问题想办法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用最通俗的办法教给徒弟, 然后将试题适当变形让徒弟巩固练习, 直到徒弟学会为止, 在徒弟领会和应用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师傅对原有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互助活动中使学生逐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帮助他人;要保证全员过关, 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掌握学习内容, 才算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检查互助小组目标达成情况适时进行反馈测验.在小组内牢牢地树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共同意识.

(2) 改变作业的布置与检查方式.

我们老师都深有体会:检查作业本吞没了我们大部分的空闲时间, 而更烦恼的是这种劳动是那么单调乏味, 没有创造性 (一部分作业是学生互相抄袭完成的) .不改作业可以吗?我的做法是:小组长收集“师傅”反馈“徒弟”的错题信息, 以此为据设计同类习题 (书上例题或习题) 布置“徒弟”们的作业.课代表结合当堂内容征求老师意见选择相关习题 (参考练习册) 布置“师傅”们的作业.作业统一做到特色作业本上, 即当堂反馈的背面 (正面是老师精心编制的本节双基要点测试) .纠错由“师傅”及小组长负责, 黑笔答题红笔纠错, 并分析错因另找同类题巩固练习, 直到真正领会为止.这样打破了应付作业、抄袭作业的僵局, 减少了老师的重复无效劳动.现在考试前学生习惯性的翻阅当堂反馈, 因为典型题、易错点尽收眼底, 走进考场心里多了一份踏实.我也很少有“作业本上的原题怎么还错?”的抱怨.

(3) 改变试卷分析与讲评的方式.

试卷分析与讲评也是师徒互助的一项.不管大考小考, 只要试卷一发, 师傅首先查阅徒弟的卷纸:双基内容答案的校对、错因的分析、补救措施均由“师傅”全权处理, 师傅的疑惑多半会在组内交流解决, 个别难点教师讲评.之后每个人独自作出试卷分析, 并与卷纸一起整理到试卷夹中待下次测试后进行对比, 以便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这样使得试卷分析与评价更及时也更有针对性, 增加教学的实效性.

(4) 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黎明的曙光最让人期待, 对学生来说努力后的收获最让其欣喜.特别章节的特色作业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确定位置”一课要求师徒对子互助完成, 利用常见的确定位置的四种方法之一, 设计一个寻找某场所的问题, 要图文并茂.“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课要求互助小组分工完成,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种材料设计各类精美的轴对称作品, 要体现对称轴条数的多样性……学生作业设计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让老师惊喜:寻找历史宝藏、营救迷路伙伴、小夹子大用途、广告纸巧变鱼等联想丰富、创造力强.由此也能看出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喜爱和对数学学习的专注, 更能体现互助学习的有效性.

怎样培养初中生数学合作学习方式 篇8

一、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就是将教师的精讲与小组成员互助合作结合起来.它的具体步骤为:首先, 开始上课时教师进行精讲, 教师应用生动直观的方法, 简明扼要地讲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点拨和揭示;然后, 各小组成员进行互助合作学习, 每小组成员通过组内互助合作学习, 理解和领会教师讲解的知识.

案例1“近似数和有效数”的教学

第一步:引入新课:利用笑话“一个统计学家的一天”,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能自然地转入本节课的内容“近似数和有效数”.

第二步:请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同学搜集与前一天数字统计有关的新闻.

第三步:教师讲解有效数和近似数的概念, 并辨别和判断上述同学介绍的新闻哪些是有效数, 哪些是近似数, 告诉学生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近似数的取法.

第四步:组内活动:去测量身边的某一事物, 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取近似数,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 教师要注意适时地引导, 主要是为了监控、调节和分析学生各种情况.

第五步:研究成果汇报和评价.学生代表交流汇报, 同时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比较, 方式上注意要以激励为主, 这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能促进下一次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竞赛游戏

游戏竞赛是以学业竞赛代替测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为了巩固新学的知识, 我们教师都会适当安排一定量的习题, 这样往往是学生做, 教师讲.长期下去, 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 所以如果采取竞赛游戏的合作学习方式的话, 使学生通过游戏学习, 通过竞赛进步, 这样更乐于让学生喜欢和接受.在游戏和竞赛中, 每名学生都代表着不同小组, 与其他小组成员展开竞赛, 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案例2在“科学记数法”的教学中, 为了巩固科学记数法, 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游戏竞赛问题:

首先把全班同学分为两队, 设计的问题分为必答题、抢答题、互选题.要求每题答题时间为1分钟, 如果一方答错, 另外一方可以进行补充纠正.每答对一题加10分, 答错一题扣5分.

A.必答题:比较数的大小.

(1) 木星的赤道半径约为7.14×107米, 水星的半径为2.44×106米.

(2) 俄罗斯的陆地面积约为9.976×106千米2,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597×106千米2.

B.抢答题:请找出用科学记数法所表示的数, 同时另外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来.

(1) 木星的赤道半径约为71400000米, 水星的半径为2.44×106米.

(2) 俄罗斯的陆地面积约为9.976×106千米2, 我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597000千米2.

C.互选题:一方为另一方选题 (先不出示题目, 只给出一个字) .

第一组:

(1)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1×108千米2.则3.61×108是 () .

A.六位数B.七位数C.八位数D.九位数

(2)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49000000千米2, 则149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记作 () .

(3) 地球上有1400000000公里3的水资源, 但只有2.5%可以作为人类饮用的淡水,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400000000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1) 在辽阔的中国海域上, 分布着5×103多个岛屿, 则5×103是 () .

A.六位数B.五位数C.四位数D.三位数

(2) 中国是河流众多的国家, 大小河流的总长度约为220000公里.22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3) 中国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 蕴藏量达到680000000千瓦, 占世界第一位, 其中680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____.

三、相互补充

相互补充是合作学习常用的方法, 教师将教材内容分成若干个问题, 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每名学生负责一个问题, 共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然后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 选出代表教给班级的其他同学.

案例3学习“拼图与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 我将课题内容分别设计成如下问题:

(1) 搜集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

(2) 利用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 来验证勾股定理;

(3) 用自制五巧板拼出多种多样的“青朱出入图”, 来验证勾股定理;

(4) 利用画家达·芬奇的方法进行实验, 验证勾股定理.

对于第一个问题是让各小组各自搜集, 然后在全班展示, 共同欣赏讨论.其余三个问题, 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 负责不同的三个内容, 分别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各小组成员在解决各自的问题之后, 每个小组的组长担任组织者, 负责全局的小组讨论, 安排发言的同学, 协调教学进程, 小组成员分别向全班汇报各自的证明方法, 交流和讨论, 最终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不仅是听课者, 同时是授课者, 不仅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学习能力生成的途径, 又是学习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预设目标往往难以达成。例如在There be句型的教学中, 预设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用There be句型组句, 内容要涉及食物、动物和交通工具等, 并熟练运用其肯定、否定和疑问等形式, 且能自主回答。在制定预设目标时, 我以为这种难度的内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但事实证明, 这一内容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仅仅流于形式, 并未取得明显收效。

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1. 分析

经分析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缺少必要的细节支撑, 缺少明确的任务驱动, 以致学生合作无力、合作失序。

2. 猜想

结合分析, 我们试图通过“以明确的任务为驱动, 以丰富的合作方式为保证”的方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 例证

研究表明, 如果结合学生的实际, 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任务, 确定不同的合作方式, 就能有效化解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以教学There be句型为例。

首先, 确定三个教学任务。一是让学生熟悉There b e句型及其使用情境, 这主要通过有意义的讲授完成。二是让学生结合手边的物体, 用There be句型组句, 在小组内先自主组句, 然后交流与讨论。三是在新的小组合作要求下, 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与组间合作的形式展示, 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增强对There be句型的理解。其中, 第二和第三这两个教学任务属于小组合作学习范畴, 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其次, 实施合作教学。在引出There be句型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手边的橡皮、塑料尺和课本等组句——这是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这一过程并不复杂, 学生能较容易地组出句子。 (例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There is a rubber in the pencil﹣box.) 之后,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 这时学生的自主构建结果趋同, 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水平一致。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组句水平。于是, 小组合作学习进入下一环节。

最后, 提出要求更高的学习任务。编一个小故事, 在小故事中巧妙运用There be句型。显然, 这是一个较难完成的任务。这时, 只有教师点拨到位, 学生才能进入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状态。实践表明, 在一个五人小组内, 各个成员会从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和对话设计等诸多环节构思, 然后集体讨论如何将There be句型巧妙运用于故事之中。这一任务似乎远离了There be句型的学习, 但却通过兴趣的激发, 让学生真正掌握There be句型的用法。

有了明确的任务,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会运用多种方式, 因此效果较为明显。例如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一个经典的汉语小故事翻译成英语, 其中多次运用There be句型 (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 mountain.There is a temple on the mountain.There is a monk in the temple…) , 获得不少学生的喝彩。值得一提的是, 其中有些生疏的单词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向教师询问获得的。另外,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采用“组内合作”的方式, 更采用“组间合作”“交叉合作”等方式, 由于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此合作效果较好。

三、课题研究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初探 篇10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1. 实用性。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应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2. 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 进行情感交流,促进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经常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学困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求它,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1. 激发学习动机。

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最后,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锻炼学习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难度适当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四、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1. 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从“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通过幻灯投影演示、电视录像、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像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求极限过程,等等。

这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也起到明显的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如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学习方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初探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教学方式 指导性教学

想要在初中阶段收获到更高效的数学教学成果,使学生不再排斥数学,并且发现一些数学的解题技巧,这就需要教师继续探索一些更新、更高效的指导性教学方式,进而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尖端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一、指导性教育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指导学生制定井然有序的学习规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习上,这句话同样适用。学生想要拥有一个稳步提升的数学成绩必须得有一个长远、有序的计划,以及现实的学习安排。此时,教师如果能在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知识脉络的基础之上,为学生的学习规划进行一个画龙点睛式的指导,会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辅助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并且督促学生坚持22天,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接下来教师将会收获到丰硕的教学成果。

(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

之前,传统教学中就提出过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课前预习,但是具体要求学生预习什么,从哪方面进行预习并没有进行过明确的指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课前预习,让学生明白哪方面是重点,对某些重点公式、定理进行标注,让他们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运用重点符号进行标注,之后在教师进行授课时再进行重点理解,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课前预习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对其的指导也相当关键,只有在教師正确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在预习中把握住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真正发挥指导性教学这种新型教育方式的作用。

(三)指导学生如何独立完成作业

高效的数学教学离不开预习、学习、复习这一系列的密切配合,除了预习当堂课程以外,课后动手完成作业也是巩固课堂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学生课堂反映非常活跃,但是数学成绩却一直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就是眼高手低,课后不主动完成作业,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巩固。在这一情况下,教师正确指导学生顺利、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也成为了新教学方式的一种。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最终实现指导性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

(四)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系统性复习

初中教材的知识编排是逐步地由浅入深,然而许多学生却常常认为教材所给的知识是杂乱无章,没有任何顺序可言的,这就是由于学生不懂得整理知识所致。教师之所以要进行指导,就是要求学生在系统的复习之后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进而从中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进一步将整个知识网进行高效记忆。如果教师不进行指导,学生自己把握不住重点知识,就不能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最终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对于数学的学习,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指导,传统教学之所以教学效率低下,正是缺乏了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

二、运用多媒体深刻贯彻数形结合的教育方式

(一)深化数形结合是新教学方式中的核心概念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最离不开的就是“数形结合”四个字。只有通过图形才能够深刻地理解某些数学知识。尤其是对于几何图形这个方面的教学,准确图形的辅助教学更是关键,而引进多媒体能够真正起到深化数形结合这一教学方式的作用。透过多媒体对数学图像的精确展示,可以将数学中的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所以,运用这种核心概念优化学生解题思想和解题途径,可以深化学生对数学中由数到形的教育方式的理解。

(二)多媒体辅助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理念知识是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的一个大致神似的图形来体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才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对教育的严格要求已经不允许在数学中出现这种大约化的数学教育理念,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配备多媒体这种精确的辅助设备,可以进一步夯实学生对数形结合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见,运用多媒体深刻贯彻数形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是辅助学生走向更好的一所高中的重要科目。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突破创新,调整教学思路,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并利用更多的现代化手段进行高效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突破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宋乃庆,程广文.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8(07).

[2]童莉.舒尔曼知识转化理论对教师知识发展的启示[J]. 上海教育科研,2008(03).

[3]童莉,黄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重点及基本思路探讨——海峡两岸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

[4]程华.在操作中体验,从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对APOS理论操作、过程阶段的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7(05) .

初中数学教育方式的应用探讨 篇12

一、提升素质, 注重分类的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 开发学生的潜能, 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的素质主要源自于在日常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理念、技能. 在我们的教学方式上,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素质,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在各个阶段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进行逐步渗透加深, 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内涵, 从而提升整体的综合能力,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类教学的基础思想.

分类教学方式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对学习中的对象问题进行分类, 来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在探索性、逻辑性、综合性等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理性进行提升. 其中数学概念的分类讲解、数学定理的概括、数学公式的算法、数学法则的定义、数学参数的设置等分类思想会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用分类的方式进行处理研究, 往往能够更透彻地洞彻问题的原因始末, 从而使得复杂的问题简化. 在分类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理解等动态的自主发现过程使得思维具有周密性及严谨性,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具备良好的条理性, 从而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化研究探索的潜力. 数学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的一种思考方式, 数学工具用于刻画描述数学的规律从而通过运算对已知问题进行解答. 所以学生要牢固地掌握这项技能, 就需要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前提下, 自主地进行深化学习. 建立在分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 不仅仅是交给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及能力水准都能得到综合有效的提高.

二、个性培养, 注重思维的教学方式

数学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思维逻辑的严密性, 通过学习数学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思维的缜密性、条理性也是我们在初中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 所以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 也是我们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的必要之选.

数学本来就是思维与线性的文化, 研究对象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 并利用这些规律, 都是实际生活中, 理解自然规律, 并对自然进行有效改造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领悟思维方式上的辩证关系并作用于实践, 从而得到知识方面的加深、技能方面的提高及智力因素的成型, 才能让学生全面地素养跟进, 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因此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从思维养成的角度出发, 适时、适度、适量的在基本知识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逐步渗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沿着教师引导的思维方向进行独立比较、分析、概括、总结, 从而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及智慧逐步养成严谨的思想方式及条理分明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 学生可以更好地鉴赏到数学的美学价值及实际运用的意义, 从而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端正态度和学习目标, 在智力因素及综合技能运用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学以致用, 注重实效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育的目标上主要是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 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还应该放到注重实效性上.面对一个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 多个层次进行思考, 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解答, 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数学的最实效价值就在于运用其严谨的思维特性、独特的运算方式去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经常提及并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数学进行应用的意识. 比如数学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甚至地理学、天文学上的一些运用及计算方式, 遵循哪些原则;又比如数学在对计算机进行设计的基础运用及逻辑语言等. 启发学生对于数学应用方面的兴趣及思考. 在教会学生数学理论的前提下启发学生思考, 如何将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 甚至可以结合现实中的实际困难, 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计算, 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强化他们的操作技能, 发掘学生对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各种潜能. 当数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习惯, 数学的应用也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数学工具在学生的手中就变得简单、方便, 思维清晰, 可操作, 易掌握了. 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应用意识, 能够逐步做到学以致用, 并形成一种良好习惯, 对学生来说就是重大的发展和突破, 对教师来说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保障教学成果的必然之选.

总之,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应用探究上取得优化的效果, 就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会学生自主地利用数学的思维, 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分类、思维、实效的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个性入手进行培养,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赵东祥.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漫谈[J].教育艺术在线, 2009 (5) .

上一篇:蜂胶的功能下一篇:土壤速效磷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