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化

2024-12-07

初中数学分化(共12篇)

初中数学分化 篇1

最近几年越来越感觉初中阶段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特别严重, 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 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仅供大家参考。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三所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 260名被调查学生中,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0%, 其中有直接兴趣的30人, 占23%;有间接兴趣的76人, 占58%;原来不感兴趣, 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24人, 占19%;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浓的占50%, 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18人, 占14%, 原来有兴趣, 后来兴趣减退的116人, 占42%。调查中还发现,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因此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深, 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 教师辅导减少,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 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在学习中,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分化。

(三)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 有的则慢一些, 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 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 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四) 培养优化师生情感,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 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 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 真诚帮助, 从精神上多鼓励, 学法上多指导,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为了防止数学成绩的分化, 除了教学尽力外, 我们要始终用真诚的爱对待学生, 进行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 以数学的魅力, 把学生的情感融于数学的知识海洋中, 融情于教, 以情促教,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濮阳市第五中学数学组)

初中数学分化 篇2

1.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程度;

2.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3.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遗传物质不变性:细胞分化是伴随着细胞分裂进行的,亲代与子代细胞的形态、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变。

什么是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或关闭,最终产生标志性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细胞分化的作用于意义

作用: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做组织。

应对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成绩分化 应对策略

数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从其“自然科学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谓不难看出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业成长的重要性。但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化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八、九年级,表现尤其明显。这种情形,直接造成了数学教师的教学困难。考其原因,既有学生自身与教师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下面,我将从前两者出发,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对策做必要的总结。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坚强的意志

对部分初中生来说,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首先就是自身薄弱的意志,畏难情绪严重,遇到一点学习困难就丧失信心,不再努力。面对这部分学生,教师首要采取的方法不是改进教学,而是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坚强的、迎难而上、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意志。教师要告诉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科目与学习任务的增加,心理压力的增大是自然现象,要积极面对与适应,采取逃避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教师还要告诉学生,学习中有一定的艰难和困苦是自然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即使是现在教学所推崇的“寓教于乐”,也是进入学习之中的体验之乐与学习成功后成就之乐,这些“乐”的背后仍然是艰辛的付出。教师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明白,自己要知道怎样去做,不能做“扶不起的阿斗”,要做顶天立地发奋自强的现代中学生。

(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最初的数学学习与动机无关,对数学内容的兴趣才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进而才会思考数学学习的价值等其他问题。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体验到数学的快乐。学生有了快乐感才会产生进一步体验的欲望,进而逐渐在这一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正确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产生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之后,还要注意保持持久。这种持久兴趣的保持,尤其是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兴趣保持,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和恰如其分的表扬,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状态更佳、动力更足。同时,还要辅以教师必要的教学智慧的助力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交融。例如,建筑施工中,画线挖地基时,多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所挖边线是否垂直。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再进行该内容的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必会大增。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明白教师所为之目的,要在点滴之中培养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要明白很多学习不是“因为我喜欢它才去学习”而是“因为我需要它才去学习”。

(三)加强学法的积累和调整

教师教学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换做学生即变为不仅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数学成绩还要取得一套适用自己的数学学习的方法指导、积累与总结。“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关乎学业与事业的成功。事实上,回顾与反思那些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会乏善可陈,这也是他们数学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学生要做有心人,要深刻反思该方法是否适合自己并作适当调整与总结,形成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师进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尤其是针对一些几何概念所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时,学生要结合几何图形,深入思考、理解图形与概念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必会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采取的对策

韩愈曾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教育中也是这样,学生很多而优秀的堪称导师的教师却很少。而反观教师及其职业,无论是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还是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们都可以看出一点,“爱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真。

在数学教学中,这种力量的影响与作用也是明显的。表现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紧密相联,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兴趣都伴随着学习情感的投入。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他们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与学习往往是从情感上的愉悦出发,不是因为某一学科重要而展开学习,而是因为喜欢该学科教师而爱屋及乌地喜欢该教师所任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常常依对数学教师的喜爱程度而决定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保障和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学科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来自于“数学”教师的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学业上的肯定、学法上的指导、精神上的鼓励等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学生任可教师的努力与付出,将教师的地位“降格”为自己学业上的同伴而接受来自于对方的影响、指导和帮助。以此为基础,师生之间的沟通会进入良性循环,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升成为一种必然。

总之,从教师的能力出发,从教师可以改变的学生因素与教师自身因素入手,找到其症结所在,寻求解决之道是教师职业的职责所系。也唯有如此,才会降低学生数学成绩的分化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而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之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杰.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改变对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8).

[2]陈德刚.浅谈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09(6).

[3]李要军.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语数外学习:九年级下旬,2013(4).

对初中学生数学分化问题的思考 篇4

一、分化形成的原因

有先天的, 也有后天的, 但大多数是后天形成的。

学校因素:

1. 教师对学生的心里关注不够

学校及老师对数学差生关照不够, 发现问题, 没能与学生及时沟通, 帮助学生解除学习上、心理的存在的问题, 给予帮助, 没能与家长及时联系。有些老师甚至一味的批评, 责怪学生太笨。久而久之,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老师对学生教育方法不当

教师大多数时候采用大锅钣式教学, 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人施教;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 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同学, 公开报读学生的考试成绩, 对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以学习成绩论成败, 这大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得一部分同学对学习失去信心, 沦为差生。

家庭因素:

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不能及时针对性地加以督促和辅导, 偶尔过问一下, 发现问题, 不问缘由, 简单粗暴地批评一下, 甚至打一通。打完子事。

自身因素:

1.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 数学学习成绩往往也比较差,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意志不够坚强的学生, 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作业抄袭、考试舞弊,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学生数学的基础薄弱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牢固、不系统,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形成知识上的脱节, 给后续学习造成障碍。初中数学教材的结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分化。

3. 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教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二、采取的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 学生如果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因人施教。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努力为学生创设他们所熟悉学习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 多给学生创造交流互动的机会, 多为他们设计一些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 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场所,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 恰当地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

2. 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在和部分数学差生交谈时, 他们经常会说, 我在数学学习上化费了功夫不少,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主要是他们的学习不得法。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 教会他们如何学、怎样做。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 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重情感教育

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比较敏感, 他们普遍存在自卑感, 不愿意与其它人交谈, 有些甚至与任课教师有抵触情绪, 他们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 多爱护, 亲其师, 信其道, 因此教师就应该多研究这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心理, 多与他们接触, 与他们交朋友, 解决他们心中的疙瘩, 使学生相信你, 喜欢你, 从而从心理上愿意学习数学。

4. 多渠道地开展帮学活动

当学生出现数学学习的差距时, 教师应进行一对一的帮扶, 可利用空余的时间帮助学生补习数学内容, 从基础入手, 让他们尽快地跟上大部队, 同时, 也可经组织学习帮扶小组进行重点帮扶。

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

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不同的人有不同要要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 让他们尝到甜头,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意识到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低人一等的印象, 从而培养其对数学学习方面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进而缩小两级间的差距。

6. 多与家长沟通

数学任课教师主动地和家长交流, 让家长了解数学教学进度, 便于对孩子加强督促:督促其复习、督促其预习、督促其完成数学练习, 并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多一点关心, 多一点同情理解, 多一点赞扬激励, 多一点关怀帮助。

摘要:数学学科到了初中学习阶段分化现象最显著, 分化的因素包括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以及我们应采取的防分化对策。

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篇5

二、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具体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防止两极分化 篇6

关键词:两极分化的原因;转化策略;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5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59-01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2、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4、双基不扎实

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5、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二、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1、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②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③注重情感教育。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7、尊重和理解后进生

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后进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三、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1、注重对尖子的培养

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2、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篇7

一、造成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的数学教材逻辑性较强,尤其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后知识联系较紧密,若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掌握,就会在后面的学习中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造成学习分化。课上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等待教师的教。

(二)学习意志力薄弱

相比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逻辑性变强,抽象性加强,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也随之改变。随着课时的减少,教师无法再像小学那样能够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开始独立地学习。面对这一系列的改变,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就会丧失信心,从而成绩下降一发不可收拾。

二、减少数学学习分化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照顾大多数学生,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他们往往上课思想不集中,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优等生的表现也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由他们来完成,教师要敢于放手,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生生沟通,兵教兵也对学生接受知识有帮助。教师若能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就有了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前提。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教师身上散发出来的责任感,对待工作的积极认真态度,都会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从而可影响学生的一生。

2. 注重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多关心、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教师应该及时予以表扬,这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 作业布置有梯度

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达到转化目的。教学中也应适当拓展一些延伸题目,满足优等生的学习要求,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让他们能“吃得饱”。

(二)教会学生学习

1. 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应给与学生思考时间,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尝试。

2. 加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中学数学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性,需要抽象思维。然而学生在小学已经习惯用形象思维理解数学,在面对初中数学知识时,表露处思维的迟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将一些简单的知识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教师起指导的作用。

(三)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数学分化 篇8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再容易的事也难做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力。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后进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有的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逐渐减退。即使是原来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数学学习成绩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谓学习意志是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的难度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较大变化,教师的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成绩的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因此能不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关键也在这一时期。尽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而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可否认年龄因素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接受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尽办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真正做到乐学、善思。

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中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有趣,使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教学模式,他们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善于思考、乐于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特长,真正体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我们要创设开放式课堂,强化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挖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控制学习分化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而兴趣产生于思维,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发挥其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体验和快乐。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总之,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数学教学伊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如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涉及这样的题目,某选择题没有答案、某道应用题答案不符合实际情况,学生会说:老师这一道题不能做。如果这时教师说“不能做就别做了”那也就过去了。相反,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一样的探究者,问一问:那怎么办呢?这题不是没有答案了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掘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进而使自主学习意识高效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初中生认知客观世界的渐进过程,是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做到“乐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真正做到“能学”;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真正做到“会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

(湖州市第五中学,浙江湖州

摘要:数学是一门公式、定义、定理相结合的抽象理论性学科,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数学难教,学生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难学,关键是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导入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教师不仅要从数学学科本身性质考虑,同时还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考虑,让数学学习过程具有现实性、针对性、新颖性、简洁性、有意义性、启发性和富有挑战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实验、观察、推理、猜测、验证和交流等一切数学活动。新课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一步,是课堂教学的“导言”或者“开场白”。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曾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所以明确学生在本节课所要学的主要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关键点。

一、导入教学法:“开门见山,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讲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很多教师觉得教学势必让教师退避三舍,让出讲坛,让学生自己在观摩课、研讨课和展示课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新的知识,探究新知识。教师是能少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把学习的舞台完全让给学生。这就让很多初中教师产生了疑问:新课标下,教师到底要不要讲课,或者怎样教才好?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讲过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现在看来更具实际意义。他说:“‘讲’是必然要讲的……问题是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的问题……”而他在最后是这样总结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他能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使得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学生的能动性上起到了调动作用,并更深入地引导他们尽可能努力地去探索。所以采取开门见山抓重点进行讲解,这类方法往往用于讲授新的较为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且无法与旧知识关联。教师在数学课程讲解一开始时,就需要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如“单项式”的新课导入。(1)若平行四边形一边长为a,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ah;(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5个这样的正方形吗?这样,同学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同学说可以改一下选项;有的同学说可以改一下题中的数字,有的同学还会想出用倒推的方法给题中的数据调整一下就可得出符合实际的得数,等等,许多我们事先想不到的办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却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

的面积和是5a2;(3)小丽从每月的零花钱中存储x元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共捐款12x元;(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m;通过这些简单代数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代数式ah、5a2、12x、-m的特征,以此得出单项式的概念。开门见山地指明新课题,突出学习的重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的技巧重点在于激活学生思维,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也明确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积极探究,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以“等差数列”为例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一个海边的渔民花10万元买了一艘渔船,用来出海打鱼,随着它的折旧,每年维修费用逐年上升,第一年为4千元,以后每年增加4千元,他每年利润为3万元,从哪一年开始已不再挣钱?

很多学生可能会列出前两个数列:

那么教师可以列出其余几个同等特点的数列:

(6)1,1,1,1…

让学生观察下列各数列,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特别注意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数列与数列之间的关系,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时学生就会发现:(1)相邻二项的差为常数;(2)任意一项的两倍是它前、后两项的和;(3)如果项数的和相等,那么对应的项相加的和也相等;(4)两个这类数列对应项的和组成的新数列,也是这类数列(如数列(1)、(2)对应项相加得到新数列(3));(5)这类数列各乘以同一个常数,也是这类数列(如数列(1)各项乘以4得到新数列(2));(6)这类数列的两项两项的和组成的新数列,也是这类数列。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五)个别辅导,努力转化后进生。

初中数学分化 篇9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由于数学这门课程逻辑性、连续性比较强, 基础较差的学生会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数学比较抽象, 又无实验可作, 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较难.而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比较差,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深, 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 教师辅导减少,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 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在学习中,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分化.

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 有的则慢一些, 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对策

1.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的态度,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应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树立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 在初步尝到胜利的喜悦后, 就会对所学的学科提高兴趣, 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树立更大的自信心, 长此以往, 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样形成良性循环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反之,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有很多不会的地方, 落下的知识若不能及时补上, 成绩自然不会好, 这样, 差的成绩又会造成学生丧失进取精神.

2. 利用学习成果反馈, 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学生在成功中享受乐趣, 要知道:“一次好的考试成绩”, “一次好的提问回答”, “一种独到的见解”, “一种简捷的证明方法”等, 若能得到老师的正确评价, 学生自然会兴趣倍增.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鼓励引导学生:一是上课经常提问, 鼓励大胆回答;二是认真批改, 做好练习、作业、试卷的评讲;三是开展一些智力竞赛活动.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成果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培养师生感情, 加强师生感情交流

初中数学分化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成绩分化,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数学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它几乎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大到航天、宇宙, 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基础学段——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现象, 到了八年级的下学期分化现象更为严重, 很多学生开始厌学数学, 到九年级结束中考时, 数学成绩在C等以下的竟然能占到百分之四十五,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考情况,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每一名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因此, 尽可能地缩小数学成绩的分化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缩小数学成绩的分化, 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如果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充当课堂的小主人,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 我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利用三角比来测量物体高度这节课时, 将全班55名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了一套测量工具, 然后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都争先恐后地进行操作, 记录数据, 进行测算。然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算的准确。通过这样设计, 原本只是一节普通的数学活动课, 变得有滋有味。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新的知识, 而且本节课还对以前学过的三角比都利用了一遍, 前面没有掌握好的同学, 通过这次活动, 意识到要重新复习巩固, 充分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并且也可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研究表明, 竞争能够唤起学生的高昂斗志和兴奋水平, 促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活动中, 克服困难、争取优异成绩。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此外教师也要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等等。

二、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每天要布置一定的弹性作业, 其中一项就是布置与下节课有关的问题, 从而督促学生课余时间认真预习新内容, 通过预习相当于把新知识先自己消化吸收了一遍, 不能吸收的可以进行标注, 上课时有针对地进行重点研究。这样就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学生在上课中也会感觉数学和自己联系更密切。

三、教会学生会听课, 会讨论问题, 会写数学小作文

很多学困生虽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焦虑, 但不会找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多数学困生是在课堂听讲出了问题。教师可针对这部分学生召开小型的座谈会, 第一步, 对听讲的策略进行指导, 要学会听重点, 听易错点。可以让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现身说法。第二步, 针对自己不会的问题要重点讨论, 并进行记录。第三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收获, 针对易错不会的问题要养成写小作文的好习惯, 可以写一下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变形问题等, 形成数学小作文。可以写成归纳型或者复习型等, 这样做既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 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总结学习规律;数学作文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阵地,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新的条件, 是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独立完成作业, 正确利用网络, 查找资料

独立做作业是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测试的最佳方法, 被测试者会在第一时间获知自己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然后针对不会的问题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 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上也集中了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 里面有很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的训练题及同类题型的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在做作业时, 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参照, 忌照搬照抄, 这样不仅不能解决疑惑反而会养成懒惰的习惯。

五、教师要刻苦钻研,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师应努力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把握教材的单元与单元、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纵横联系,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知识传授准确, 其次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方法巧妙, 学生有适度的练习机会有思考的余地。同时教师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 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在解题思路的形成及解题方法的发现过程中, 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在认识问题上发生“能力突变”, 也就是巧妙地促使学生达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佳境。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突变”才会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将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还要学会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 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就会出现。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中亦是如此,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之间平等、互相尊重的需要, 学生才会自尊、自重, 如果师生之间不是平等的朋友的关系, 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 心灵上达不到沟通, 将极大地阻碍学生参与学习。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 感到自身的价值, 人格得到尊重、承认, 才有机会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 才愿意和教师产生共鸣, 对知识的吸收将会更快, 效率也会更高。因此,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愉快的合作, 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 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让学生在率真、坦诚、民主、和谐的环境里主动参与,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关心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外, 也应该关心学生日常的思想及行为方式,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爱的另一个层面, 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从而带动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

总之, 数学成绩的分化研究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外, 我们要始终用真诚的爱对待学生, 进行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 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 把学生的情感融于数学的知识海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态, 最终缩小数学成绩的分化

参考文献

[1]高飞.初中生数学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 2008, 9.

初中数学分化 篇11

一、学生成绩分化的几个主要原因

1.依赖心理强,依然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后,还像小学生一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学习,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为不制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听不全要点,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却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的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学生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一到正规作业或考试时,学生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此之外,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没有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不能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导致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教会学生学习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制订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3)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4)落实好上课这一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知道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5)及时复习,高效学习。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6)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7)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問题,如对知识错误的理解,或由于思维受阻而遗漏的解答,通过教师点拨使思路畅通正确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教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长期坚持对所学知识就会由“熟”到“活”。

(8)系统小结是系统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3.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4.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数学分化 篇12

一、分化原因

(一) 兴趣低意志弱

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我校初2012级270名学生, 经抽样调查表明, 对数学有兴趣的有132人, 占48.8%;原来没有兴趣而后来产生兴趣的只有17人, 仅占6.3%;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有121人, 占44.8%。可见, 有无兴趣的比例接近。调查中还发现, 数学学习兴趣比较低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由此可见,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与小学阶段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深,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教师辅导较少, 学生学习独立性的要求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 适应能力差的学生, 表现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遇到困难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 知识没有系统

初中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识结构, 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相对于小学, 中学数学教材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继续学习的断裂, 学生就跟不上学习进程, 必然两极分化。

(三)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低

中学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 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因素以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

二、干预策略

(一)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比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 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二) 加强数学学法指导

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下的工夫不少, 但成绩总上不去, 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三) 训练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上一篇:《猜猜我有多爱你》下一篇: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