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练习试题(共16篇)
初中数学练习试题 篇1
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有写着数字2、5、8的卡片各10张,现在从中任意抽出7张,这7张卡片的和可能等于()。
A、21 B、25 C、29 D、58
答案:C
(2)某开发商按照分期付款的形式售房。张明家购买了一套现价为12万元的新房,购房时需首付(第一年)款3万元,从第二年起,以后每年应付房款5000元,与上一年剩余欠款的利息之和。已知剩余欠款的年利率为0.4%,第()年张明家需要交房款5200元。
A、7 B、8 C、9 D、10
答案D
(3)若干名战士排成8列长方形的队列,若增加120人或减少120人都能组成一个新的正方形队列,那么,原有战士()人。
A、904 B、136 C、240 D、360
解:A、B
此题反推一下即可。所以选择A、B
(4)一个三位数,它的反序数也是一个三位数,用这个三位数减去它的反序数得到的差不为0,而且是4的倍数。那么,这样的三位数有()个。
A、2 B、30 C、60 D、50
答案:D
这个三位数与它的反序数除以四的余数应该相等,不妨设这个三位数是ABC,则它的反序数为CBA。于是有ABC-CBA=4的倍数,即100A+10B+C-(100C+10B+C)=4的倍数,整理得99(A-C)=4的倍数,即可知A-C是4的倍数即可,但是不能使这两个三位数的差为0,所以分别有5,1;6,2;7,3;8,4;9,5四组。每组中分别有10个,那么共有50个。
(5)有若干条长短、粗细相同的绳子,如果从一端点火,每根绳子都正好8分钟燃尽。现在用这些绳子计量时间,比如: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同时点火,绳子4分钟燃尽;在一根绳子的一端点火,燃尽的同时点第二根绳子的一端,两根绳子燃尽可计时16分钟。
规则:①计量一个时间最多只能使用3条绳子。
②只能在绳子的端部点火。
③可以同时在几个端部点火。
④点着的火中途不灭。
⑤不许剪断绳子,或将绳子折起。
根据上面的5条规则下列时间能够计量的有()。
A、6分钟 B、7分钟 C、9分钟
D、10分钟 E、11分钟、F、12分钟
答案:A,B,C,D,F。只有11分钟计量不出来。
上面对数学中选择题的练习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题目知识都能很好的在掌握,并希望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因式分解同步练习(解答题)
关于因式分解同步练习知识学习,下面的题目需要同学们认真完成哦。
因式分解同步练习(解答题)
解答题
9.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①a2+10a+25 ②m2-12mn+36n2
③xy3-2x2y2+x3y ④(x2+4y2)2-16x2y2
10.已知x=-19,y=12,求代数式4x2+12xy+9y2的值.
11.已知│x-y+1│与x2+8x+16互为相反数,求x2+2xy+y2的值.
答案:
9.①(a+5)2;②(m-6n)2;③xy(x-y)2;④(x+2y)2(x-2y)2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同步练习题目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预祝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因式分解同步练习(填空题)
同学们对因式分解的内容还熟悉吧,下面需要同学们很好的完成下面的题目练习。
因式分解同步练习(填空题)
填空题
5.已知9x2-6xy+k是完全平方式,则k的值是________.
6.9a2+(________)+25b2=(3a-5b)2
7.-4x2+4xy+(_______)=-(_______).
8.已知a2+14a+49=25,则a的值是_________.
答案:
5.y2 6.-30ab 7.-y2;2x-y 8.-2或-12
通过上面对因式分解同步练习题目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预祝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因式分解同步练习(选择题)
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老师提供的关于因式分解同步练习题目学习哦。
因式分解同步练习(选择题)
选择题
1.已知y2+my+16是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A.8 B.4 C.±8 D.±4
2.下列多项式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A.x2-6x-9 B.a2-16a+32 C.x2-2xy+4y2 D.4a2-4a+1
3.下列各式属于正确分解因式的是()
A.1+4x2=(1+2x)2 B.6a-9-a2=-(a-3)2
C.1+4m-4m2=(1-2m)2 D.x2+xy+y2=(x+y)2
4.把x4-2x2y2+y4分解因式,结果是()
A.(x-y)4 B.(x2-y2)4 C.[(x+y)(x-y)]2 D.(x+y)2(x-y)2
答案:
1.C 2.D 3.B 4.D
初中数学练习试题 篇2
一、把握练习题“深广难”度
数学教材的编写条理性比较强, 每节内容都有学生的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根据教纲要求有基础知识加强训练, 重点知识重点训练, 难点知识技巧突破.然而课本的这些练习对于参加中考、继续升学的学生来说远远不够, 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在每节课多设计些题目给学生练, 以巩固所学的新内容、新知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许多教师往往在处理上走误区, 把握不好练习题的“深广难”度,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倘若练习题难度太大, 大部分学生感到茫然无措, 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失去学习信心;难度太小, 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来, 也会使他们感到索然无味, 也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思维火花, 更起不到培养能力的作用.综观各省区各年的中考题, 都是“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而且基础知识、中难度与难度题都有一定的比例, 总之离不开课本与教纲, 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 我们应该在补充练习上把握好“深广难”度, 不要随意拓展与延伸.对教材中基础知识应加强训练、针对性的训练, 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 以巩固好基础知识;对重点内容, 应重点训练, 设计的习题应有难有易, 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对难点应设置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题型.但都要做到“深广难”度适中, 才能起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和记忆的作用, 才能起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 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整合测试题上把握“深广难”度
进入课程改革, 考试的评价是对学生多元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综观各省市地区的考试命题都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则;贯彻落实新一轮课改的精神, 坚持对数学的正确导向, 做到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 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要明确上面的方针, 二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双基的掌握.注重对数学核心内容、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 在测试题上的整合还应该注意以下改革特点:
1. 回归基础, 不忽略数学核心知识的考查
随着课改的深入, 练习题、测试题的选择要特别注重突出基础性, 试题应该是教学中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典型问题, 符合课标要求的, 避免人为添加、人为编造的干扰.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 力争更多关注对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素养, 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另外, 对核心内容重点考查, 保证对学生基本数学素质考查的效度, 保证本张试卷的信度.
2. 关注学生数学思想的考查, 体现课标的数学价值观
试题渗透多种数学思想, 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观.例如函数部分是核心内容, 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数学思想倘若整合试题时, 有关实际问题能转化为数学问题呈现,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其意义, 体会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其数学价值观也就体现出来了.
3. 试卷题材选取丰富多彩, 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
试卷整体设计力争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背景为载体, 如生活、自然、环境、设计、测量、销售、决策、统计等, 体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外还可以以课本上的题目为原型进行改造、引申、拓展.让学生感觉到题型的熟悉, 入题容易, 又有一定的探究和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使学生意识到平时学习既要认真研究教材, 又要读懂、读透教材, 更应精练习题为自己减负, 也体现了课改的要求.
4. 以学生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初中数学练习试题 篇3
【关键词】例题 练习题 达标测试题 展示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22-01
笔者在基层学校听课过程中,经常看到很多教师对于这三类题目的处理方式不规范,有的把例题当成练习题或检测题来处理,失去了例题的示范性,有的把达标检测题当成了练习题,起不到检测学生达标情况的目的。下面对例题、练习题、达标测试题的处理谈谈个人的建议。
一、达标测试题的处理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般都设计了达标测试这个环节。有的教师是把达标测试题印发学生去完成,有的是用多媒体投放出来让学生去完成,其目的,一是检验学生达标情况,二是通过达标情况对本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因此,达标测试的处理方式应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能让学生讨论交流来完成,否则,就达不到检测的目的。
在学生完成达标测试题后,教师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把某一个学生做的达标测试题用投影仪投放出来让大家与自己做的进行对比,然后要求学生与投放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致的举手,让不思路方法一致同学介绍自己的解题情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质疑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来了解学生达标情况。也可以,在学生做题时教师注意巡视学生的做题情况,对学生达标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学生完成测试后,教师有意识的把做错的题展示给大家来进行质疑,进一步开展反馈矫正。
二、练习题的处理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通过例题的学习在了解知识运用的方法之后,进一步对知识运用强化的环节。学生做练习题时,不同于例题的学习,教师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另外,练习题也不同于检测题,也不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的全部。可让学生先独立审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自己不能独立完成时可与同学进行研讨共同完成,若小组讨论也不能解决问题时,可求助教师帮助解决。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注意让学生展示和质疑,把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反馈矫正。
三、例题的处理
小升初数学练习试题 篇4
小升初数学练习试题精选
1. 甲、乙、丙三条铁路共长1191千米,甲铁路长比乙铁路的2倍少189千米,乙铁路长比丙铁路少8千米,求甲铁路的长.
2. 一个工程队由6个粗木工和1个细木工组成.完成某项任务后,粗木工每人得200元,细木工每人工资比全队的.平均工资多30元.求细木工每人得多少元.
提示 设细木工每人得x元,那么全队的平均工资是(x—30)元.这样全队总工资可由两个式子表示:7(x—30)或(200×6+x).
3.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地理三科平均分为96分,常识分数比语文、数学、地理、常识四科平均分少3分.求常识分数.
4. 电视机厂装配一批电视机,计划25天完成,如每天多装35台,24天能超额完成60台.求原计划每天装配多少台.
5. 师徒俩要加工同样多的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0个,比徒弟每小时多加工10个.工作中师傅停工5小时,因此徒弟比师傅提前1小时完成任务.求两人各加工多少个零件.
6. 买2.5千克苹果和2千克橘子共用去13.6元,已知每千克苹果比每千克橘子贵2.2元,这两种水果的"单价各是每千克多少元?
五年级数学同步练习试题 篇5
第一部分
一、填空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这样的单位,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结果是4.
2.分数单位是 的真分数有( ).
3.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最小带分数是( ).
4.9个 组成的分数是( )它比1( ),是( )分数.
5.8个 组成的分数是( ),它比1( ),是( )分数.
6.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分数表示出来.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1.( )
2.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l的假分数.( )
3.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 .( )
4.小于 的真分数只有6个,大于 的假分数只有2个.( )
5.凡是分子能被分母整除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
三、选择题
1.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 )个.
①3 ②4 ③5 ④6
2.当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这个分数实际上是( ).
①假分数 ②带分数 ③真分数 ④整数
第二部分
一、填空
1.分母是5的真分数一共有( )个.
2.当a=( )时,分数 没有意义.
3.在 中,假分数有( ),其中( )能化成整数.
4.自然数a和b,当a( )b时, 是真分数,当a( )b时, 是假分数;当a( )b时, =1 .
5.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分数,分数单位大的分数较大.( )
2.带分数比假分数大.( )
3. 是真分数,那么a3.( )
4. 是假分数,那么b5.( )
5. 是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那么a是8的因数.( )
三、把下列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四、把下列各数化成假分数
五、应用题
1.小明买了2千克梨,共22个;小莉买了3千克梨,共24个,两个人买的梨平均每个重各是多少千克?
一、填空
1、( )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一个最简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积是24,这个分数是( )或( )
3、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4、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3倍,分母缩小2倍,是 ,原分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是( ).
5、 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是( ),约成最简分数是( ).
6、通分时选用的公分母一般是原来几个分母的(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1、分子、分母都是偶数的分数,一定不是最简分数.( )
2、分子、分母都是奇数的分数,一定是最简分数.( )
3、约分时,每个分数越约越小;通分时,每个分数的值越来越大.( )
4、异分母分数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是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统一的缘故.( )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
6、带分数通分时,要先化成假分数.( )
三、选择题
1、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的分数,( )最简分数.
①一定是 ②一定不是 ③不一定是
2、分母是5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①2 ② ③1 ④
3、两个分数通分后的新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的两个分母一定( ).
①都是质数 ③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4、小于 而大于 的分数( ).
①有1个 ②有2个 ③有无数个
5、通分的作用在于使( ).
①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②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③分子和分母有公约数,便于约分
6、分母分别是15和20,比较它们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的结果为( )
①分母是15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多.
②分母是20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多.
③它们的最简真分数的个数一样多.
7、把 化成分数部分是最简真分数的带分数的方法应该是( )
①先约简再化成带分数.
②先化成带分数再把分数部分约简.
③都可以,结果一样.
8、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是15,这样的分数一共有( )
二年级数学测试题练习 篇6
1.6×4=(),读作()乘()等于(),用口诀()求积。
2.81÷9=(),读作()除以()等于(),用口诀()求商。
3.72÷8=(),表示72里面有()个();也表示72是8的()倍。
4.用16、4、2、8这四个数写出2个乘法和2个除法算式。
()×()=()()÷()=()
()×()=()()÷()=()
二、计算题。
1.口算。
3×7=3×8=48÷6+15=18+2×4=
54÷9=36÷6=18÷3=63÷7÷9=
17+38=4×6=27÷9÷3=15+3×4=
2.看算式填空。
4×9→()÷6→()72÷8→()×6→()
2×9→()÷3→()40÷8→()÷5→()
8×3→()÷4→()48÷6→()×4→()
3.连线。
9×4÷6268×4+6
7×8+8672÷9×8
4×7-2643×6-1
240-15+133815+20-9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3×7=7×3,计算时用同一句口诀。()
2.45是5的9倍,列算式是45÷5=9。()
3.12÷4=3可表示12里面有3个4。()
4.72里面有6个9。()
四、在○里填上“+”、“—”、“×”、“÷”。
3○8=241○8○9=183○8=4○6
6○6=036○9=27○018○12=18○
34○9=3628○4=7○17○3=16○6
五、列算式计算。
1.63里面有几个9?2.6的4倍是多少?
3.5个9是多少?4.把40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几?
六、解决问题。
1.同学们参加跳远比赛,平均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4次。有多少个
同学参加了跳远比赛?
2.明明给奶奶买水果,1千克苹果2元钱,菠萝的价钱是苹果的4倍。
他拿10元钱,先买了1千克苹果,剩下的钱能买几千克菠萝?
3.苹果树有8行,每行8棵,梨树比苹果树多10棵,梨树有多少棵?
4.(1)、请用最快的方法算出有多少枝铅笔?
(2)、如果把它们装在盒子里,可以怎样装?
每盒的枝数
盒子个数
5.8个同学做花,每人做5朵,送了18朵给幼儿园小朋友,还剩下多少朵?
6.光华路小学买了1个排球和4个铅球,共用去42元。如果一个排球18元,那么每个铅球多少元?
初中数学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 篇7
为此, 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点心得。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内涵及其教学目标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数学作业与练习的设计。
一、紧扣要求, 精选题目
数学课上的每一次作业与练习都必须体现明确的目标, 就是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安排练习, 教师在设计时要在起决定作用的知识上下点功夫, 在知识的联系上动脑筋, 设计出扣准知识要点的作业与练习题。按学习过程, 通常将作业与练习分为准备性作业与练习、形成性作业与练习、巩固性作业与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准备性作业与练习应根据新知所必要的基础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 认真分析新知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知识基础之上, 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交叉点, 进行巩固与诱思, 目的在于缩短新旧知识间的距离, 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形成性作业与练习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 目的在于促进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巩固性作业与练习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 设计针对性的单项作业与练习, 目的在于有效地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二、难易适宜, 循序渐进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 因此一节课的作业与练习既不能原地踏步、机械重复, 也不能忽难忽易, 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及认识规律, 遵循“小台阶, 步步高”的原则。例如, 教学《16.3分式方程》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组习题。
[做一做, 打基础]
1.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_____, 值为0的条件____。
2. 当x=______时, 分式值为0。
3. 说出下列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过这准备性练习, 为后面的解分式方程扫清障碍。
[试一试, 长才智]
解决书本31页开头的题目, 为了降低难度, 教师可以以填空形式要求学生写出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顺流的速度、逆流的速度, 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从而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
三、分层训练, 自主择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与练习设计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分梯度设计难度不同的作业与练习,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比如在设计当堂检测题时, 根据目标, 围绕本课的主要内容、基础问题、易错点等编制有层次感和针对性的三类题目。A类为基本题, 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 浅显易懂, 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 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识, 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是提高题, 这类题目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 让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着”;C类是发展题, 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 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 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四、重视应用, 促进探究
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 又将应用于生活。数学作业与练习的设计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只有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活动, 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本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作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学习11.2一次函数》, 在学会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后, 应选取具体实例, 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讨论下面的问题:
有一则广告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
这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五、变题变式, 深化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与练习的时候, 要注意适当扩大作业与练习的思维含量;要最大程度地引导他们进行变题变式训练, 使一个问题与有关问题联系起来, 从而使问题层层深入, 思维不断深化, 使学生真正辨清概念、理解题意。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练习设计 篇8
一、练习的设计要符合学习规律
1.基础知识练习
基础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必须参与的过程,而这个参与的基本就是学生都能进行基础练习的解答,这样的联系不仅能促进新知识的掌握,也能使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基础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对新知识点进行匹配练习,抓住时效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的学习是要反馈到生活中的,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与数学空间融为一体,展现数学的运用价值。
二、练习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练习设计要灵活,变式练习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解答中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在简单到复杂的解答过程中明确题目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在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中发现本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如:“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买满30张,每张票可少收一元。现在去世纪公园的人数少于30人,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买30张票反而合算?”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如:在进行一道应用题的演变过程:
基本题: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题1: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A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B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题2: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A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B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题3: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B单独做需要12小时完成。A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B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共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题4: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A、B合作需要7.5小时完成。A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B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
变题5: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A、B合作需要7.5小时完成。A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B单独完成,那么B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
变题6:做相同的工作,A单独做需要20小时完成,A、B合作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A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B加入合作2小时后,A离开,余下的B单独完成,那么B还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
通过这样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对知识进行纵横剖析,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练习的设计,发挥出练习的效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年级数学假期作业练习试题 篇9
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9×0.45+0.29×4.2+0.029×13
(2)1.9999+19.999+199.99+.9+19999
2. 连一连。
3.2×2.5+2.5×6.8 12.5×8×1.2
12.5×9.6 (100+3)×0.24
103×0.24 (3.2+6.8)×2.5
3.6×4×2.5 3.6×(4×2.5)
3. 小明去商场买钢笔和铅笔各5枝,钢笔每枝2.5元,铅笔每枝0.25元。小明共用去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4. 一个储蓄所一月份吸收存款7.2万元,二月份吸收的存款是一月份的1.2倍,三月份吸收的存款是二月份的1.25倍。三月份吸收存款多少万元?
5. 农药厂生产一种农药,每天生产0.24吨。如果每500克该种农药可以卖28.5元,这个厂每天生产的这种农药可以卖多少元?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6. 选一选。
(1)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 )。
A. 同样适用 B. 不适用
C. 有时适用,有时不适用
(2)计算2.5×4.4,正确的是( )。
A. 2.5×4.4=2.5×4+1.1
B. 2.5×4.4=2.5×4×0.4
C. 2.5×4.4=2.5×4+2.5×0.4
7.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4×1.25×12.5
(2)15.12-6.82-8.18
(3)0.76×0.43+0.24×0.43
(4)5.86×0.4×0.5×0.5
8. 新华小学新建的音乐室和大礼堂都要用面积是0.09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音乐室用砖600块,大礼堂的面积是音乐室的2.5倍。大礼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试题 篇10
一、填一填。
÷6=8()÷1=735÷()=7
54÷()=6()÷6=7()÷9=3
32÷()=4()÷9=9()÷8=8
9×()=36()×9=546×()=48
二、在○里填上“+”“-”“×”或“÷”。
9○2=1818○9=94○7=2881○9=9
27○3=307○8=1514○2=730○5=6
6○9=5472○8=928○8=○20=37
三、在○里填上“>”“<”或“=”。
35÷7○64÷86×6○9×44×6○5×6
56÷7○54÷654÷9○42÷742÷6○1×7
8×4○5×772÷8○40÷564÷8○72÷8
四、将算式填在合适的括号里。
1、42÷736÷956÷824÷3
()<()<()<()
2、48÷66÷249÷772÷854÷9
()>()>()>()>()五、列式计算。
1、32除以8是多少?
2、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多少?
3、把4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4、64里面有几个8?
5、被除数是9,除数是3,商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
1、做一套衣服要用3米的布,有27米布,能做几套这样的.衣服?
2、一箱苹果有27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
3、每千克苹果4元,妈妈有36元,可以买几千克苹果?
4、买一枝玫瑰需要5元钱,买一枝郁金香需要6元钱,买一枝康乃馨要3元钱。
(1)、买6枝玫瑰,一共需要多少钱?
(2)、36元钱可以买多少枝郁金香?
对初中数学练习的几点看法 篇11
一、练习的必要性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从国家到地方不断重申减负令,社会大声疾呼,从而有部分教师将数学练习少做甚至于不做。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不仅是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载体。练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教学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反馈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教授新课前,组织基本功练习或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性练习;新课进行过程中要结合有关内容做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授结束时要做巩固性的基本练习、变式练习。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数学思想得到渗透,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培养。所以我们应注重如何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灵活选择练习。
二、习题的选择
1.有关计算的习题应练透为止。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在这方面应注重结果的正确性,习题容量大一些没关系,关键是使学生形成动作技能,保证正确率。
2.难度要适中。练习既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成功完成,即至少让80%~90%的学生能完成。太难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感、挫折感,长期这样会使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信心。太容易的作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完成后体验不到成功感和因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难度适中的练习应让学生通过努力即可完成,他们会感到有趣,能体验到完成后的成功和满足,不会因不能完成而沮丧和失望。
3.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总之,要让学生的知识在练习中升华,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练习中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敦化市江源镇学校)
初中数学试题正向功能浅析 篇12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 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 在解题的过程中, 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 结合有关条件, 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 正确判断, 得出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习分数时, 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 以致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 教师虽反复指出它们的区别, 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 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 第一根截去9/10, 第二根截去9/10米, 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 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 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 经过讨论, 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 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 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 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 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 最后得出如下结论: (1) 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 第一根的9/10等于9/10米, 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 (2) 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 第一根绳子的9/10大于9/10米, 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 (3) 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 第一根绳子的9/10小于9/10米, 由于绳子的长度小于9/10米时, 就无法从第二根绳子上截去9/10米, 所以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9/10米时, 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试卷要给人以美感, 要有朴实的风格,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试题应该体现数学美。数学的严谨、简炼就是一种美。因此数学命题的表述也应严谨、简炼、确切。要讲究语言 (文字) 美, 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与初中学生相适应的词语, 特别要注意试题的指向要十分明确, 这一点在填空题中尤为重要, 不要由于指向不明, 学生不知所措, 或者造成岐疑, 答案可以多种等。
数学试卷的整体美感离不开试题个体的美感。数学试题的美感, 往往是这道试题使人感受到它体现出的一种典型的数学思想, 如数形结合的思想, 动态思想、等等;往往是这道试题很有回味, 或者使人感到它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开发的余地, 研究的余地, 暗暗为之喝彩;往往是这道试题切中存在于教学上使人有痛彻之感的薄弱环节, 深有喜遇良医之感。这样的试题的确给人以一种美感。
三、应用题中的推理问题, 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竞赛中常见的应用题不一定是以求解的面目出现, 而是一种逻辑推理型.解答这类题目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 还要善于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正确的逻辑思维.
例10 (1986年加拿大数学竞赛题) 有一种体育竞赛共含M个项目, 有运动员A、B、C参加, 在每个项目中, 第一、二、三名分别得p1、p2、p3分, 其中p1、p2、p3为正整数且p1>p2>p3, 最后A得22分, B与C均得9分, B在百米赛中取得第一, 求M的值, 并问在跳高中谁取得第二名?
分析考虑三个得的总分, 有方程:
∴6M≤M (p1+p2+p3) =40, 从而M≤6.
由题设知至少有百米和跳高两个项目, 从而M≥2,
又M|40, 所以M可取2、4、5.
考虑M=2, 则只有跳高和百米, 而B百米第一, 但总分仅9分, 故必有:9≥p1+p3, ∴≤8, 这样A不可能得22分.
若M=4, 由B可知:9≥p1+3p3, 又p3≥1, 所以p1≤6, 若p1≤5, 那么四项最多得20分, A就不可能得22分, 故p1=6.
故有:p2=3, p3=1, A最多得三个第一, 一个第二, 一共得分3×6+3=21<22, 矛盾.
若M=5, 这时由5 (p1+p2+p3) =40, 得:
p1+p2+p3=8.若p3≥2, 则:
p1+p2+p3≥4+3+2=9, 矛盾, 故p3=1.
又p1必须大于或等于5, 否则, A五次最高只能得20分, 与题设矛盾, 所以p1≥5.
若p1≥6, 则p2+p3≤2, 这也与题设矛盾, ∴p1=5, p2+p3=3, 即p2=2, p3=1.
A=22=4×5+2.
故A得了四个第一, 一个第二;
B=9=5+4×1,
故B得了一个第一, 四个第三;
C=9=4×2+1,
一年级数学暑假练习题试题 篇13
一、计算空间。
7+6=5-0=5-5=10-7=
0+8=8+3=9+2=9-7=
6-6=15-10=6+9=8+7=
6+10-6=7+4+3=14-10+5=18-3-5=
二、知识城堡。
1.按顺序填数。
2.8+=12()+8=1414-()=96+()=1515-()=10()+9=11
3.在○里填上“>”、“<”或“=”。
7○1117○10+714-10○6
4.20里面有()个十,10里面有()个一。1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若两个加数是8,和是();若被减数是19,减数是9,
差是()。
6.写数。
2.聪聪花了18元钱,他可能买了。算式是。
3.玲玲花了10元钱,她可能买了。算式是。
4.我有元钱,可以买,应找回元。
三、的动作真快,一转眼就跳上了“猜一猜”趣味小擂台,仔细地做了起来。
1.的年龄由5个十和7个一组成,它()岁。
2.要找到82前面第4个数,这个数是()。
3.用做成一个,的`对面是()。
4.右图缺了()块砖。
5.的只数等于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差,这个数是()。
6.只数的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6,有()只。
7.新鲜的水果后面藏着什么数?
四、姐姐已经登上了“画一画”趣味小擂台。她准备画出最好的图画,让大家瞧一瞧,请你也来画一画。
五、小朋友,“做一做”趣味小擂台最适合学了知识能灵活运用的你了,还等什么呢,快快动手吧!祝你成功!
育才小学一年级同学做好事件数如下表: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题练习 篇14
一、填空:(45分,每空3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把60升水倒入一个长为6分米,宽为2.5分米的长方体水箱内,正好倒满,这个水箱
深()分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4.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25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的和是()厘米。
6.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19立方米=()立方分米
1450毫升=()升=()立方分米
30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7.一个正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5.1平方分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平方分米。
8.一根长方体木料长3米,现在把这根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自己了48平方分
米,原来这个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二、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18分,每题3分)
1.把1立方米的`再放入木料全部锯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把这些小正方体排成一排,长是()厘米。
A、100000B、10000C、1000000D、1000
2.用一根长()的铁丝正好可以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
方体框架。A、28厘米 B、56厘米C、126平方厘米D、90立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A、64平方厘米B、96平方厘米C、216平方厘米
4.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5.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是()。
A、一样大B、表面积大C、体积大D、不好比较
三、判断:(10分)
1.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2.一个长方体长a米,宽b米,高h米,高增加2米后,新的长方体体积比原来增加2ab
立方厘米。()
3.把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放在地面上,占地面积是1平方厘米。()
4.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5.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五、解决问题(27分)
1.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0.2米、高0.1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合多少立方分米?(6分)
2.有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里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平放时里面装了7厘米深的水,如果把这个容器竖起来放,水的高度是多少?
3.在一个长为10米、宽为3.5米的长方形客厅的地面上铺设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铺好后要在地板上涂油漆,涂油漆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初中数学练习试题 篇15
一、条件开放
此类题目给出结论, 让学生寻求满足结论的部分条件, 而这种条件往往又是不唯一的, 它要求学生要善于分析, 从题目的结论出发, 按图索骥, 执果索因, 寻找答案。七下有这样一题:如图 (图略) , MP=MQ, 还要具备什么条件, 就能使△MNP≌△MNQ?本题是一道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开放式试题, 答案是多样的。在分析本题时, 首先要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在△MNP和△MNQ中, MN=MN, 同时又已具备条件MP=MQ, 而准确把握三角形全等的几种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因此可以添加的条件可以是:∠PMN=∠QMN或PN=QN或∠P=∠Q=90°等条件。
二、结论开放
这类题, 主要是给出题目的条件, 根据题目的条件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结果, 答案是不唯一的, 此类题目与第一类题目的结构设置刚好相反, 需要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猜想。如七上第三章有这样一道题:写出一个含有字母a的代数式, 使字母a不论取什么值, 这个代数式的值总是正数。本题学生要明确怎样的代数式的值是非负数, 由此不难得到满足条件的代数式有a2+1, a+2, a2-a+1等不同的答案。又如,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G是BC延长线上一点, AG与BD交于点E, 与DC交于点F, 问图中有几对相似的三角形?请选择其中的一对给予证明。
三、条件、结论同时开放
此类题目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潜能的发挥。题目的条件与结论都不确定, 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 把符合题目要求的条件进行排列与组合, 再进行解答或论证。如八上有这样一道题: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请从下列6个条件中选取3个, 使四边形ABCD成为矩形, 并说明理由。 (1) AB∥DC; (2) AB=DC; (3) AC=BD; (4) ∠ABC=90°; (5) OA=OC; (6) OB=OD。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条件, 同时要交给学生怎样进行6个条件的组合, 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策略。综上所述可以这样组合: (1) (2) (3) ; (1) (2) (4) ; (3) (5) (6) ; (4) (5) (6) 等等, 理由略。又如, 如图, 下面四个条件中:AE=AD, AB=AC, OB=0C, ∠B=∠C, 请以其中两个为已知的条件, 第三个为结论, 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分析:本题共有如下8种正确的组合: (1) (2) - (3) , (1) (2) - (4) , (1) (4) - (2) , (1) (4) - (3) , (2) (4) - (1) , (2) (4) - (3) , (3) (4) - (1) , (3) (4) - (1) , 但本题只要求写一个正确的命题, 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四、解题策略开放
策略开放题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实际的背景, 在此背景下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 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策划, 寻求解题的多种策略,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材中有这样一道改编题:在一次郊游中, 数学老师让学生测量一个池塘两端A、B两点间的距离, 怎样测量?请思考并与你的同伴交流你的测量方法?在分析本题时要引导学生对有关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及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知识进行复习、融合, 制订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如下方案可以使用:方案一, 在池塘的旁边取可直接到达点A、B的点C, 连接AC、BC, 并分别延长AC、BC分别到点D、E;方案二, 在射线AD上取可直接到达点B的一点C, 测量线段AC、BC的长度, 利用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可求得。本题还可以运用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 在此不再一一说明。又如, 某学生从一塔形建筑物经过, 只见这个建筑物基部以北是一片平坦的空地, 建筑物的影子清楚地映在地面上, 这位同学想估算一下这座建筑物的高度, 但身边未带任何测量工具, 他忽然想起自己的身高为168cm, 而双脚的长度是25cm, 于是他利用这些条件把问题解决了, 请你说明这位同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写出估算过程和计算理由) 。
分析:这是一道极妙的开放题, 它要求学生理解测量的办法, 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中的相似问题。
初中数学练习试题 篇16
【关键词】 课堂练习 初中数学 多样性 层次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30-01
0
1.确保课堂练习时间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因此课堂练习时必须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对现学的新知识、新数学思想加于运用并进一步感悟。如果留给学生的时间过于短促,既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也不能让学生真正、充分的思考进去、参与进来,更不能做到深思熟虑了,那么课堂练习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了,直接影响本节的教学效果,就很难实现高效课堂了。本人认为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的练习时间为宜。
2.控制课堂练习量
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练习的量就决定着练习的效果了。教师要依托课标、教材,根据预定的练习时间对练习进行精简设计,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原有教材配套练习或依学生知识水平现状进行自我编写,所选的题目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能体现出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尽量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3.安排课堂练习时间段
课堂练习时间段的安排通常分为集中安排练习和分散安排练习两种。集中安排练习就是在授完一节课的新知识新内容后留最后一段时间用于课堂练习;而分散安排练习则把练习穿插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每教学一个新知识点就及时安排相应专题训练,学生学到哪里就训练到哪里。若新知识点间衔接性比较弱的,专题练习可选择分散进行;若新知识点衔接性较强的,专题练习可选择集中进行。两种方式各有优点,教师可灵活选用。
4.课堂练习要层次化
由于受区域文化环境、家庭文化背景、学校文化氛围及学生自身等诸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校的学生也不例处(我校地处工业区,生源70%以上是外地生)。课堂练习若采用“一刀切”,提出同样的标准,做同样的题目,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也违背了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原则。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课堂练习进行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更好发展,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练习,以模仿为主,旨在巩固新知识及其简单运用;二是提高性练习,在原知识上进行变式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三是拓展性练习,旨在考查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这样安排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并且易于激发并引向学习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自主向较高层次的练习挑战欲望和信心,实现课堂练习的最大弹性和实效性。
5.课堂练习形式要多样性
(1)课堂练习题型一般可分为: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计算题,解答题。而相当部分数学老师一直以来都是直接照搬教科书上每节后面的练习,而书本上提供的题量和题型只是供老师参考,多数以计算题和解答题为主。若长期的使用一两种题型是容易阻碍学生对课堂练习积极情感的调动和开发。因此课堂练习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可以有快速口答的选择题,可以有抢答的是非题,可以有直接语言表述的填空题,可以有让学生发问的开放题等等,这样可以长期保持学生对课堂练习的不同期待和积极响应。
(2)课堂练习的评价。在课堂练习时,数学都会要求学生要用数学术语回答问题,书面练习或板演练习时,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格式和步骤进行,同时加强巡回观察,了解下面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点拔,然后再集体重点,其实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够的,因为这对多数学生的激励是不够的、不明显的。因此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个环节就是——手中带着一根红笔,在巡回、辅导过程中及时对他们的练习给出适当的评价,不采用简单的“遇对必钩”,“有错必叉”,而激励肯定字眼,如“棒”、“好”、“A++”等。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和肯定,从而自信心和成就感就会不断的得到膨胀,从而转化成继续进步的动力。
6.课堂练习趣味性的设计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而趣味从生活中生,从生活中感受,因此设计课堂练习时,我们平时可以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多设计些具有亲近性的、趣味性的题目,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总之,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练习上的设计,其实工作是很复杂的、很重要的,行之有效方法也是很多的,只要教师能立足于本班学生实际,关注全体学生之时,更应关注个体的健康高效发展,我深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有更多行之有效方式方法出现,只要时刻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本着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有效的发展初衷。
[ 参 考 文 献 ]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初中数学练习试题】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七下期末试题09-24
有趣的初中数学测试题08-27
小学数学暑假练习试题06-28
初中初中数学09-29
初中数学数学论文07-06
数学应用题初中数学08-14
初中数学05-30
初中几何数学07-19
教师初中数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