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反思(精选11篇)
初中数学反思 篇1
接受教学反思指导的反思
实习生:王咏杰
一、问题与反思
刚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在备课、听课、上课、评课等方面我发现我有很多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也不知道进行教学反思,怎么去进行教学反思。后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明白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天都要进行教学反思。
二、多方面的教学反思
在明白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后,我几乎每天都会进行教学反思。每一天我都会跟着老师们听一到两节课,听课记录本我也已经写了近三本了,每天我都会抽空对自己的课堂和听课进行教学反思。
我明白了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要对上课、听课、评课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对课堂管理、问题学生的处理进行反思,还可以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反思。
三、心得感悟
我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教学进行了各方面的反思,总结了经验,下面几个方面就是我在实习期间进行教学反思的收获。(1)对认识教材的反思——回归教材
数学教科书编辑的非常好,书上的例题、练习都出的比较典型,尤其是习题A组、B组、C组中的题目设计的非常好,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想让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点,首先就要让学生先把课本吃透,而往往有些时候我们会想要让学生们多做一些其他练习册上的题而忽略了课本例题的重要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课本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学生们知道学好课本上的内容很重要。
(2)对课堂练习的反思——每堂课必须有几道例题由老师规范解答
每堂课的课堂练习必不可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该注意习题的层次性,要深入浅出,从内而外扩展开来。除了设计课堂练习,还有一点尤为重要,课堂上老师一定要讲解例题,而求解例题的步骤一定要规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规范做题。
(3)对课课练的反思——在精而不在多
对于数学科目,每堂课、每讲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必须让学生做题,课堂练习必不可少,并且课堂练习会为之后学生做作业甚至考试做铺垫、打基础。但是除了课堂练习,课课练也尤为重要。而课课练就需要老师来下功夫,总结各种相应题型,这是新教师比之老师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而欠缺很多的地方,这一点需要我们多找练习题,多从其他老师那里请教学习。另外一点,学数学要掌握好知识点,要会用所学的知识来做题,解释问题,数学需要大量的习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为的追求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让学生完全掌握十道题和让学生多做一百道题比起来,我想,完全掌握十道题要更重要。另外,在准备课课练的时候要注意课课练题目要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维。(4)对作业的反思——作业是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提问学生、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可以判断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如果全靠课堂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不够,而检查作业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判断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的有效途径。我每天都要看两个班的作业,说实话作业很多,看起来很心烦,但是后来我发现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作业题,两个班的出错点却不一样。另外,很多学生往往会在我想不到的地方出错,慢慢的我明白了检查作业可以帮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没有理解的地方,我不应该把看作业当做一项繁重而枯燥的工作,而要重视检查作业,从中发现问题,然后去有效的解决问题。
(5)对数学学科特殊要求的反思——严谨的数学语言、规范的作图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所以老师更加需要严谨治学。除了课堂教学语言要严谨,老师的作图也一定要规范,上课前应当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教具,做一个好榜样,从而让学生们也做到规范作图。这两点是我在第七章平行、垂直部分总结到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用“连结点A、B并延长,过点P向直线AB做垂线,垂足为点D”这样的几何语言来描述作图,并且作图没有用直尺三角板的规范作图的好习惯。
(6)对教师角色的反思——引导者而非传授者
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者,并不似以前的传授者。以前我们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而现如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这就要求老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对于这一点我现在逐渐有了了解,但是具体怎么做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引导者”我还没有想到。这还需要我再去努力,需要我多找一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老师,跟着老师的课堂,向老师多学习,同时我也需要去主动探索。(7)对自身角色转变的反思——学生向老师的转变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同时又是一名中学实习教师,我们的学生生涯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们已经走进教师职业,我们应该尽快完成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变,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同时刚从学生走来,比较能理解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点,思考怎样去提高教学水平。
这一段时间,我的教学反思大概就这几个方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需要不停地去学习、探索、反思。顶岗实习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宽广、条件好的平台,这次实习机会为我的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初中数学反思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是在不断的改变着的, 在教学中亦是如此.对于初中数学这门课程来说, 解题思路也不是固定的, 而是越来越简便.而新的解题方法都是在前面思路的基础上经过反思产生的, 由此可见, 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轻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 更应该把反思当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同时也要把它成为同学们要养成的一种习惯, 这样,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举一反三, 必然会实现高效的课堂.下面, 针对近几年的教学经验, 与大家一起作如下反思.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目前,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 往往是学生觉得非常的枯燥, 提不起学习的兴致, 因为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 并且大多都是满堂灌的形式, 学生整堂课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进行, 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 学生觉得无趣, 教师也觉得很无奈, 找不到解决这种状况的出口.
一方面, 整个数学课堂, 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课前备课的内容从头到尾地串一遍, 而对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是基本没有时间再回过头来进行反思的, 更不用说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调查了.所以, 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 基本是完成每节课固定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 纯属机械式的进行, 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来讲, 整堂课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 所有的解题思路都是顺着教师的思考模式来的, 而大多数学生基本不用动脑去思考.这种情况完全局限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学生基本没有自己的思考方式.长此下去, 学生自然就养成了不动脑的坏习惯, 只是一味地依靠教师的引导, 这对以后学生的学习生涯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隐患.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面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况, 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 教师很尽心很努力地去讲解, 每天都非常的辛苦, 但是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 不知道引导学生课上自己思考, 课后自己反思, 那这样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有可能教师的辛苦会白白地浪费, 这种情况表明, 必须得让师生共同协作, 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反思.
一方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作好预习, 理清教材上知识点的基本思路, 并且有自己的思考模式.在课堂上, 在给同学们讲完相关知识点及习题后, 及时引导学生回过头来进行思考, 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思考方式, 自己的解题方法, 就是所谓的反思, 在这个时候, 教师要针对相关知识点, 对各个方面进行提示, 进行点拨,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反思.
另一方面, 要及时在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 可以找相类似的知识点或是习题让学生课外完成, 或是让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 拓展相关知识点, 拓宽相关知识面, 引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与当天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联系起来, 这样来培养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正确的反思.
三、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指导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反思的过程中, 当学生思考正确时, 要时常对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 让他们更有自信心, 同时也让他们有成就感, 为他们创设愉悦的反思氛围.当学生思考方式出现偏差时, 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然后将他们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 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反思.让同学们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感, 在课堂上, 对于有一定反思效果的学生, 给予表扬, 鼓励大家都向其学习, 让他觉得有极大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欲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实现反思的最佳效果, 也从真正意义上通过反思实现了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比如, 在讲解这样一道题目时:全套锁的价格是100块, 而钥匙的价格是锁的23, 那么钥匙的价格是多少?钥匙的价格很容易算出是40块, 而在课堂上有的同学竟然说钥匙的价格有可能是10块或20块, 当时我先表扬了他, 然后满头雾水地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有的锁有可能有两三把钥匙.他们竟然有这样的反思, 真是感到惊喜, 当时就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表现得更加积极了.试想如果当时我直接否认掉的话, 那对于他来说就会是另一种感受, 以后也许就不会有所表现了, 这就是反思的高效性所在.
四、在初中数学课堂中, 数学教师反思的具体实施
“反思”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其实也就是来挑自己的毛病, 找出自己的缺点, 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能做到反思的一般都是一些比较有敬业精神的, 有责任感的, 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师.他们善于创新, 不会因循守旧, 他们能通过反思源源不断创造出新的解题思路, 新的教学理念,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发现新知识, 积累新知识.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在反思的过程中,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平时要和同事之间多多交流, 最好一周能有一次观摩课, 这样可以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点和缺点, 对方哪些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哪些是不可取的, 可以互相讨论,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在每节课课后, 最好自己写一个总结, 针对本次课的讲授, 自己觉得是否成功, 哪些地方自己比较满意, 哪些地方还有改进的空间, 怎么改进效果更好, 更能让同学们接受, 会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长期坚持下去的话, 效果会十分的明显, 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课外要多抽时间与同学们交流, 让他们来评价下自己讲课的情况, 哪些内容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哪些内容的讲解需要改进, 要依据学生的意见, 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 用最合适的方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篇3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35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個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数学考试初中反思 篇4
本次试卷共分选择题(共40分)、填空题(共24分)和解答题(共86分)三部分,满分150分。
一、基本概况
其中最高分148分,最低分8分。
二、试题的范围、难易程度等方面分析
本套试题考查了七年级上册所有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四章节的内容,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大,试题难度适中,以中档题为主,梯度明显,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突出教材重点,考点覆盖了新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重视基础、应用和创新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灵活性,试卷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是一套较好的期末考试试卷。 其中容易题有: 1,2,3,4,5,11,21,
中档题有: 6,7,8,9,12,13,14,15,17,18,19,20,22,23,25,
难度题有: 10,16,24,26
三、试题分析
1、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直接对课本知识再现的考查,如容易题1,2,3,4,5,11,21。
2、学生的运算能力,基本技能的考查。试卷突出对学生的数与式的计算、重点考查对运算法则、基本技能及其灵活应用。这部份主要是以中档题为主,如第17,19,20题直接考查学生整式的基本运算,方程的基本运算能力,这也是
教材所重点要求的运算考查方面的知识,这部份基础较好的同学完成得较好,但基础较差部份的同学完成得不好,其次另外的一部份中档题,如有理数章节第13,15,25题,一元一次方程章节第8,22,图形认识初步第6,7,9,14,18题(2)、(3),23题,这部份题目,除了考查基本运算能力外,还考查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第16题查找规律,考查了很强的归纳和分析,逻辑推理和思维能力。
3、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能力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主要表现为数学的思想方法。试卷强化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核,如整式的加减章节第12题,考查了整体思考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第22题考查了建立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第10题,26题也渗透了方程思想,突出了数学建模思想的考查,问题能力的考查。
四、学生答题情况及丢分原因分析
1.选择题,第1,2,3,4,5题属容易题,学生完成得很好,但也有一部份同学丢分,基础知识不牢,不扎实,第6,7题完成得较好,这两题要求学生会有识图和根据题意作图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丢分现象严重,第9题也是,丢分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对图形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还很欠缺,第8题完成得不好,学生缺乏利用方程思想和平时对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的用心观察所致,第10题是有难度的题目,是关于方程问题的讨论型问题,是考查学生综合方面的能力,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建立方程,推理讨论,运算等,得分的学生不多。
2、填空题,第11,13题学生完成得较好,第12,14,15,16题丢分的学生比例很大,主要原因是第12题不会用到整体变换求值思想,第14题学生不认真审题,只会找相对的两个面,没有认真思考,第15题缺乏常规的判断方法及运算能力,第16题规律探究性问题缺乏归纳和分析的能力,思维和推理能力方面还很欠缺。
3、解答题,第17,19,20题是整式和解方程的基本运算,要求学生会掌握,但完成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丢分也很严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够牢固,第18题(1)题完成得较好,(2)(3)题变式,学生就不够灵活运用和掌握了,第21题,得分各占约一半,丢分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三视图的理解还不够,思维能力和动手作图能力欠缺,第22,25题,是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22题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建立正确的方程还感觉是比较困难,25题(1)完成较好 ,(2)完成较差,主要是学生不认真审题,题中已注明“含返回” ,但很多学生列式计算时,就没有计算返回的路程,导致错误,第23,24题是,特别是第24题,学生对几何图形,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理论证的分析和推理的书写格式,学生掌握得不够好,第26题,含有表格的分类纳税问题和方案类应用题,和第10题对学生的要求一样,是有难度的题目,是关于方程问题的讨论型问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建立方程,推理讨论,运算等,是考查学生综合方面的很强的能力,学生得分较少。
4、七年级新生的考试通病:
(1)不认真审题,做题后不仔细检查,没有耐心去解答一道题目,特别思维灵活,有一定变式或有难度的题目,很多学生只图快,尽量很快的完成解答,后面的时间就在等交卷子,不会也不想检查,这里面很大程度带着小学生的习气;
(2)多数表现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学习过程中,不会总结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5、本套试题难度还是相对比较大。
五、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检测和试卷分析,让我们教师收获很多,从学生的解答及得分情况,我们对照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引导和要求,在今后七年级数学科目的教学工作中,要做好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细心审题,耐心做题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考卷很多题目并不难,细心和耐心就显得尤其重要。
2、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及灵活变式,注重双基的训练。在课堂或课外,对所有的学生双基的训练不要只在形式上,表面上,而是监督每个学生对双基知识的过手,只有基础知识训练扎实了,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优势,让学生精讲精练,学生相互补充,质疑,教师要及时点评和给予补充,纠正。教师引导让学生形成竞争的学,好帮差,让学生做好传、帮、带的作用。
4、学生定势思维问题还存在,计算能力有待加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5、数学思想方法有待进一步渗透。
6、注重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推理论证的分析及书写推理分析的过程。
7、注重寻找规律题的训练,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加强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理解能力的培养。
8、教师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找出每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每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掌握哪个知识点,哪个数学思想方法,要有预设,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反思 篇5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五段式,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多问题:学生被严重束缚,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效率低下。通过两年多来学校“有效教学”的培训,我深刻地理解到:有效教学势必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结合两年多来认识的有效教学理论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我作如下五个方面的反思。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表准》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它既要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目标要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特点。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正确理解空间图形展开图的意义,二是能通过自己动手,找出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这两个目标优化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了课堂教学方式。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教学内容也相应地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三部分。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点,即知识点、能力点、非智力因素点。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准知能的结合点。能力点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掌握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非智力因素点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信心、性格、习惯和情感。另外,对教学内容来说,还有一个教学容量的问题。教学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量过大,学生接受不了;量过小,学生吃不饱。必须在保证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着重调控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学生接受训练量、师生的双边活动和学生的多边活动量。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加强 知识间的相互有机的联系,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化、和连续性。同时也应该关注技能训练的程序化,注重真实语境下的活动设计。并且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讲解九年级《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内容:给定量角器、卷尺,测量旗杆高度,并且以此设置多个变式题型。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真正体现三角函数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一般教学原则。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要注意教学方法选择的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原则,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学过程要有流畅性。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连接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是否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是否清楚。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教学要讲究生动性,要求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出新,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叶澜教授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动”起来。因此,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克服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枯燥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明主和谐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形成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反思的重点。要实现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把握准确到位;
2、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
3、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
4、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
5、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比如:在九年级上学期复习《二次函数》时,学生在解决问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函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每一种可能的方法,并在讲解时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课堂教学中的评估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时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估,评估时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语句表达力求精练、准确,既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堂教学的反馈要适时、具体。学生练习正确时,表扬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练习出错时,要讲出原因,并提供同类练习,及时强化训练;对学习基础 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提供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对基础较好的 学生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努力方向。反馈是控制的灵魂,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动、静观察相结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反馈信息。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是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方式,对于随堂练习与家庭作业,我们可以采取分层设计的方式,这样能很好的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讲了七年级《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后,可以设计如下A、B、C三级随堂练习。A级:计算(1)、︳-2︳-2004+(0.04)【(-5)200
320
2003
×】(2)、-3+(-5)×(5)
222230
B级:(1)若有理数x、y满足
22006(x-1)+∣x-12y+1∣=0,求x+y(2)若∣a+b+1∣与(a-b+1)互为相反数,判断a、b的大小关系 C级:用★和☆表示一种运算:对于有理数a、b,都有a★b=a和a☆b=b,则(2006★2005)☆(2004☆2003)的值是多少?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6
作为一名经历新课改的教师,我深知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学反思,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的更快、更专业。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
2.数学教师反思的意义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这使我们感悟到反思的重要。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体现在:
2.1数学新课程的呼唤
反思是数学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
新课程有关的教材、教学过程、师生关系都在发生变化,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2.2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并非专业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其他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我曾听过一位应聘的老师借班上的一节课,准备得非常的充分:语言生动幽默,旁证博引。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明显不能适应这位老师的快节奏,快语速、快思路,教师的“博学”与学生的“无知”扩大了师生的距离,老师的问题如石沉大海无人回答,由此可见一斑。
2.3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所在。在这里应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一些场景我们在一些展示课、公开课上经常能见到: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教学程序化,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学生跟着课件走,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流于形式。这些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和解决。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因此,我认为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教材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教材的反思。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
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
2、对学生的反思。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3.对学数学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4.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明确数学教学的意义取得学生的认同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 二者缺一不可。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只有教师用心的教, 学生高兴的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做任何一项工作, 必须取得双方认同, 才能齐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说的朴素一点, 教学也像做生意, 要店家愿意卖、好好卖, 客户才愿意买;只有客户觉得商品对他有价值才肯出钱去买。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教学工作绝不是简单的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就能学进去, 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那为什么学生愿意学呢?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认可学习数学对他来讲是有价值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每学期的课程、每节课程之前将教学内容会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什么用处阐述清楚。
2.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的应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学好数学, 掌握其中的方法能够给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 讲到此时教师可以和学生间进行互动, 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应用到数学的例子, 并提炼出一两个经典的例子进行强调和肯定。第二, 数学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发潜能并帮助人们进行分析和推理。人类的智商在数学方面会有很好的体现, 学好数学本身不仅是掌握了一门技术, 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人们养成分析和推理的好习惯, 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故事来说明数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好处。
二、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首先教师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 要不断的在课堂上去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的进步。我们曾经对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进行了解, 很多学生数学成绩不好, 并不是不喜欢数学本身, 而是不愿意接受授课教师。我们往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关注很多教学策略、教学工具, 却忽略了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数学本身对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障碍和冲突, 学生接触到数学这门学科, 首先接触的是授课教师, 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可谓非常巨大。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貌并由自己的家庭环境而后天形成各自的习惯, 在教师面前他们应该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某个学生的相貌好坏, 家庭环境好坏, 甚至有些不良习惯而对他们在教学上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对某个学生的偏见和不满, 可能引起学生对数学这个学科的抵触, 甚至本来喜欢这个学科只因教师的偏见而产生不满, 放弃对数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尤其在尚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每一个班学生都有不同的层次,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 那就是得到认可。人的一生中四次重要的认同其中“学龄期老师的认同”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重要, 也将影响学生一生。教师不论是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时、批改作业时, 都要通过“语言、文字、肢体动作”来表达对学生每一步成长的认同, 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种感觉,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看到自己每一次哪怕再小的进步, 能够获得获得老师的认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还能大大的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通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是理性的, 但数学教学不能完全是理性的。数学课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它最最基本的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学”更应该是“教学交流”, 如果没有了交流, 就成了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听, 教了多少取决于教师的能力, 听进去多少取决于学生的态度。所以要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 需要教师的授课中要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故事教学法在语文历史课中应用的比较多, 在数学课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节课堂氛围, 同样适用。
当今互联网非常方便,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搜索到很多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有的故事能够帮助教师解释一个数学问题, 有的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能形象的引起学生的思考, 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用心与勤奋, 功夫在课堂之外, 台上一分钟, 台下一刻钟。
综上所述, 教学课程的改革我们首先要更关注教与学的两大主体本身, 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职, 先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 树立好教师的形象, 用我们的正直与爱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 相信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快乐的成长。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也已经进行了几十年, 但还没有形成可以简单成功复制的一种方式, 以往的改革总是在工具手段策略上进行, 本文作者从数学课程本身, 从课程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角度来深刻反思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实际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34
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初中生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阶段。笔者带完一届初中生毕业后,从教学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现谈一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大多依靠记忆来掌握一些公式、题型、模版,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对题,取得一个很不错的卷面成绩,学生和家长也极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先天缺陷。然而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及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及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那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充分认识初中数学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
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是怎样的?学生刚步入初中,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等等。
除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教材还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决实际运用题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会接触到线、角等几何问题,在下一阶段还接触了坐标系等等。初一阶段的概率、整式运算、对角线、平行线、幂的方程、正负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比较简单的,这些知识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为30%左右。
到了初二阶段学习的难度就会加强些,就会接触到一次函数、反函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还会学习分式的加减乘除、幂等一些比较深入的数学知识。
初三阶段的学习是难度最大的,初三阶段接触的知识点也是初中三年最难的。初三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有11个。他们分别为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旋转、圆(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弧长、扇形面积、概率、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其中一元二次方程、圆、弧长、扇形面积和二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是中考重点,这几个考点约占卷面总分值的50%。初三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点,而且还需要复习初一以及初二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初三阶段的学习是比较紧张的。
二、课堂教学注重效率,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教师该怎么跟学生互动呢?课堂上,教师讲例题,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的题型,让学生想解题的方法。可以多鼓励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知识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可以慢慢跟上教师的讲课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合作学习模式。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互相启迪、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互相质疑、互相竞争,这是一种高效的互动环节。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时,可以找出一些探究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小组积极探讨,然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质疑,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握重点教学
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一点兴趣就不会用心去钻研它,学习数学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学会思考、学会钻研,只有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费苦心去钻研它,才会有更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重点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析例题时教师应该要一题三解,一道例题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三种解法去解,并且保证学生能学会运用。每个初中的数学教师都会有一本教案,应该多讲解教案本上的题目以及自己历年所碰到的常考题。学生手上必须要有一本统一的练习册,教师要多关注练习册上的例题,因为例题是经过专家研究出来的,与考试的考点非常接近。
总之,要做好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就要有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如果有学生解题的能力比教师高一级,教师就该虚心请教。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9
学
反
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1.成功之处:
整体来说,本堂课的教学围绕三角形的内外角性质发现及应用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发现结论,并结合所学进行说理论证等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并且对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点评和分析,并对有较多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反馈;教育了学生要善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因此整体设计是成功的。
2.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以下是不足之处,我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下次上课能有所借鉴:
在用在活动1的时间偏多。 由于七年级的知识结构还不完整,所以引导学生从实例说明到说理论证的数学学习:“量”,“拼”到“等量关系”,“作辅助线”。故花费了一些的时间,不过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证明是严谨的推理过程,而不仅仅是“看到的”。
改进措施:在活动过程中,适时引导,方法很多,不必一一讲解,只要学生能用一种数理方法验证就可以,这样可以为后续活动提供更多时间。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11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1.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1.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反思】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05-13
初中数学反思意识培养10-27
初中数学教师师德反思06-19
初中数学公开课反思07-06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08-10
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08-25
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6-28
初中数学教案反思免费08-14
初中数学教学课后反思09-08
初中数学教与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