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反思免费

2024-08-14

初中数学教案反思免费(通用12篇)

初中数学教案反思免费 篇1

新课程标准英语课本词汇量大,其中八年级上册有词汇450个左右,词汇量较大,自然也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我们又必须让学生掌握,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来进行单词教学?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对英语教学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新课改以来,我们更是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应该从“演员”转变为“节目主持人”,把舞台还给学生,由学生当演员,唱主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靠讲解和机械操练掌握词汇的方法是不行的。尤其在当前中、小学英语脱节,词汇量大,教学任务重的形势下,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下列几点:

1、重示范。虽然今年我接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从近两个周的教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认识音标,或者是发音不准。因此,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或叫“相互迁移”。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如:pen----pencil-----pencil-box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等等。

4、重趣味。英国著名语言家c.e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采用儿歌、猜谜语、简笔画等形式。

5、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我们学校英语成绩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英语的集中识词起了关键作用,我们每一年都进行集中识词竞赛,效果好而且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对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好的作用。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篇2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35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個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初中数学案例反思 篇3

初中数学案例反思篇一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能够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对数学教学成绩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生把整个数学课的学习过程,得到的经验,反思的点点滴滴形成一种习惯,是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习题的练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途径,经过练习积累点滴的反思,又有反作用于学生本身,激发他们的思维领域,形成一种指导的思想。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广阔,解题的思路宽广,验证性强,准确率高,并能提高判断能力。学生可以借助反思所积累的平台,平稳的提高数学成绩,提高自身的水平。实践证明经常反思会在学生的思维领域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框架,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肓目性,久之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自己的知识基础,从而使解题逻辑性强,独立解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生作业后认真反思,反馈回来的信息会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环节上的重要素材。这样在今后的相关章节教学中,会注重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但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顺理成章的理清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逻辑性的思维不是教师能够传授的,是需要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形成,一部分学生作业困难,不求深解,更不用说积极反思了,这样长期会形成无法释放的重负,数学成绩低,逻辑思维空洞,所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是一件积极有效可行的教学措施。

具体例子1:在完成一题多解的几个题后,要带领他们对此类头号题进行进一步的比较,把学生反馈回来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对不同层次的反思问题,与学生同时进行解决,进行一步一步的归纳,保证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反思,而不是集中在课本中所例举的内容。只要学生能想到的与之相关的内容都要进行记录,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找到多解题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并从其中反映出运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哪些分析过程,哪些定义。最后,教师要在板书中明确清晰的反思结果和结论。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思维过程中来,让他们的头脑动起来,真正在教学中有所体会,对解题的方式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具体例子2:在讲解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对称的实际例子。结果学生找到了部分平移的实物。为了让学生能把对称与平移区分开来,强行的定义与界定是很难消除他们大脑中已经形成的相互影响。在课堂上,就把典型的对称与容易混淆的平移列举出来,从定义,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实例的反思。动手加动脑,很快同学们就能将这些实例区分开来,而且区分的十分清楚。

围绕刚刚建立起来的思维基础,又把其他的一些对称与平移的实例拿出来,一个一个的解决,根据前几个界定的经验,学生们很快完成了对实例的区分。

给学生们一个任务,为什么会把对称与平移的图形混淆在一起呢?同学们经过反思,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误区。最后教师给予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反思过程,把这个知识点弄的清清楚楚,学生不再困惑。

经过长期对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他们的思维,遇到难题无从下手的学生少了,无法判断自己解题正误的少了,对解题的着手点判断的更准确了,做题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大了,经常有意或无意的会给自己补充一份学习的动力。成绩的提高更是一个可喜的回报。

初中数学案例反思篇二

作为一名新教师,又面对的是新教材,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及点进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如初一数学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里,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谓微乎其微,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

二、对学生的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初中数学案例反思篇三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初中数学的反思 篇4

函数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描述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概念,是从数学角度反映千变万化的世界的重要模型。

从数学科学本身看,函数概念的产生是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分界是:前者基本上是常量数学,而后者则主要是变量数学,而变量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以函数形式呈现的。综观今日的数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分支数学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函数,其余众多分支中哪一个又不是以相关函数作为重要内容呢?函数已成为整个数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从数学教育角度看,函数无疑也是中学数学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前,数学课程中基本是讨论静态的数学问题,教学中引入函数概念,不仅使讨论内容增加了运动变化的问题,而且提供了居高临下重新认识已学内容的观点,使得中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得到扩大与提升;对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使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为活跃;函数图象是使中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典型范例;三角函数成为中学生研究三角形以及周期变化的重要工具;解析几何中曲线的方程f(x,y)=0实际上是隐函数,它使中学生看到解析式与几何图形的密切联系;以讨论函数变化率为基础的初等微积分使学生初步掀开高等数学的面纱;概率密度等使中学生见识到函数在研究或然性问题时的作用……综观中学数学内容,一个显然的结论是:函数是个纲,纲举目张。

学生第一次学习函数在初中阶段。初中数学中要学习函数的概念、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锐角三角函数等,这些内容在初中数学中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居于重要地位,函数概念是其中的基础。

回顾函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函数的产生来自研究变量的需要。早在17世纪,伽利略、笛卡尔等科学巨匠已注意到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牛顿、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虽未给函数下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已形成对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关注。18世纪时函数被认为是由变量x和常量构成的式子。约翰?贝努利对函数概念进行了定义:“由任一变量和常数的任一形式所构成的量。” 欧拉把约翰?贝努利给出的函数定义称为解析函数,并进一步把它按照式子中含有的运算种类区分为代数函数和超越函数。19世纪时人们对函数的认识发展到强调对应关系。柯西给函数的定义是:“在某些变数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一经给定其中某一变数的值,其他变数的值可随着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数叫自变量,其他各变数叫做函数。”傅里叶发现函数也可以用曲线表示,也可以用式子表示,使对函数的认识跳出式子的限制。狄里克雷指出:“对于在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y都有确定的值,那么y叫做x的函数。”当集合论在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之后,维布伦用“集合”之间的“对应”给出了近代函数定义,使得函数概念具有三个要素即对应关系、定义域及值域。20世纪后,现代函数概念──“集合之间的映射”方式定义形成,即“若存在集合M到N的一个影射f,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记为y=f(x),其中x 是M的任一元素,y是x在N中的像。”在古典分析中的函数概念是指两个数集之间所建立的一种对应关系。现代数学的发展却要求建立两个任意集合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

现在初中所学的函数定义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x为自变量,y为x的函数。”分析这个定义对函数概念内涵的文字描述,可以发现它强调了近代函数定义中的“对应”,并且明确是“y对x是单值对应”,这又是吸收了现代函数概念中对“映射”的要求 ,但是没有从“集合”角度描述函数,因而未明确涉及定义域及值域。由此可知,现在初中数学中的函数定义的核心,是函数概念三个要素中的对应关系,并且明确其为“单值对应”关系。

函数是一个抽象概括程度很高的概念,学习它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理解过程,初中阶段对它的认识是初步的。在没有“集合”“映射”这些知识基础时,对于函数的认识应该是通过一些具体例子,重点体会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例如,使用y=2x,y=3x+1,y=x2等正例,以及如这样的反例。要以正例为主,反例是少量而典型的,起对比反衬作用。对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定义域)、值域等应先不作过多讨论,以免分散对概念的核心的认识。由于初步学习函数概念时强调的是变化中的对应,所以对于常值函数y=f(x)=c(常数),似也不必过早涉及,因为学生刚接触常量与变量的概念,往往不易理解常值函数y是特殊的变量,更不可能在映射的高度上认识函数概念中的“对应”可以是“多对一”的形式(这时并不强调y一定是变量)。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陆续解决,不宜操之过急。追求一步到位,反而会干扰本阶段的主攻方向,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本次研讨活动中,与会者对“函数是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初中数学中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单值对应’”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至于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好函数概念,则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案,这将是不拘一格、见仁见智的。

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提高函数图象的教学效果

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认识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一种途径,它体现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是中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类具体函数,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它的图象呢?人教版教科书的做法是;先用描点法画函数y=2x和y=-2x的图象,再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即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从左向右经过第三、一象限;当k<0时,直线从左向右经过第二、四象限。这个规律中包含了两个内容: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一条直线);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经过原点和两个象限)。

描点法作函数y=kx的图象的步骤是:先描出若干个点;再将描出的点连成平滑曲线。实际作图中,无论描出多少个点,点的个数都是有限多的。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仅由有限多个描出的点在同一直线上,就能确定所有点都在这一直线上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显然不能靠实际画图,而要靠逻辑推理。推理的过程大体为:先过点O(0,0)和P(l,k)作直线l,再进行两方面的推导,即①l上的任意一点Q的坐标(x,y)满足关系y=kx;②坐标满足关系y=kx的任意一点M(x,y)在l上。

为什么人教版教科书没有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进行严格的推理呢?可以看出:第一,这样的推理涉及曲线与方程关系中的纯粹性和完备性两个方面,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些较难理解;第二,这样的推理要利用相似形的知识,而相似形是初中几何中靠后面的内容,如把正比例函数安排在相似形后面,则在初中数学教材体系中函数内容的出现有些过迟。因此,教科书采用了前面所说的用不完全归纳法引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这种不完全归纳法包括两重意思:①由描出的满足y=2x(或y=-2x)的某些(特殊)点在同一直线上,引出满足y=2x(或y=-2x)的所有(一般)点在同一直线上;②由y=2x和y=-2x这些的具体(特殊)的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引出抽象(一般)的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直线。很明显,这种归纳虽是一种认识方式,但不是严谨的推理方式。在当前的初中实际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图象是直线的信度,就要增加所观察的特殊对象的数量,即对具体函数y=2x(或y=-2x)要尽可能多描出一些点,对y=kx中的k要尽可能多取一些具体值并作相应函数的图象。但是,这样做无疑在教学过程中又会占用较多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学效率。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本次课题研究活动中,授课教师的做法启发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和作图功能,不占用很多时间就可以做到:①描出很多满足某个正比例函数的离散的点,使这些点排列得很稠密,从而提高对这个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信度;②对变换多个具体取值,得出多条直线,从而提高对每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的信度。借助计算机提高学生认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效果,这种做法又一次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进教学手段,更快、更多、更活、更好地展示课程学习内容,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此,我们还需要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对如何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加强了直观性,这对于学习抽象内容有很大帮助。然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也是数学学习的一项任务。数学教学中并非只要直观,不要抽象。虽然,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及位置,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具体的正比例函数图象;但是,教学中不应让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观察、猜想阶段,还应适当上升到推理的层次,当然这种推理必须是学生可接受的。例如,关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虽然可以从具体函数的图象中观察,但是仍有必要让学生考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一定经过原点?当k>0时,为什么函数y=kx的图象只经过第三、一象限?当k<0时,为什么函数y=kx的图象只经过第二、四象限?……这样的思考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而且会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篇5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反思(1)

王彤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怎样教好概念课,这是我一直探究的问题,但是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自从成立初中学概念教学微型课题后;使我弄清了概念课的教学环节:问题解决,引入事例→提出问题,感受特征→适时命名,学生定义→提炼总结,规范定义→定义辨析,练习巩固。使我懂得了教师应根据数学概念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问题,创造情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法、培养习惯。通过一组实例,先启动学生自主的观察---感受特征,再合作交流归纳---定义,然后教师引导---规范出新的概念;并把类比的数学思想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对已学 概念和新概念进行概念类比、内涵对比、外延类比、结构类比等,使学生在类比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学习、理解、掌握所学概念的本质。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实际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34

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初中生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阶段。笔者带完一届初中生毕业后,从教学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现谈一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大多依靠记忆来掌握一些公式、题型、模版,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对题,取得一个很不错的卷面成绩,学生和家长也极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先天缺陷。然而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及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及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那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充分认识初中数学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

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是怎样的?学生刚步入初中,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等等。

除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教材还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决实际运用题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会接触到线、角等几何问题,在下一阶段还接触了坐标系等等。初一阶段的概率、整式运算、对角线、平行线、幂的方程、正负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比较简单的,这些知识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为30%左右。

到了初二阶段学习的难度就会加强些,就会接触到一次函数、反函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还会学习分式的加减乘除、幂等一些比较深入的数学知识。

初三阶段的学习是难度最大的,初三阶段接触的知识点也是初中三年最难的。初三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有11个。他们分别为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旋转、圆(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弧长、扇形面积、概率、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其中一元二次方程、圆、弧长、扇形面积和二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是中考重点,这几个考点约占卷面总分值的50%。初三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点,而且还需要复习初一以及初二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初三阶段的学习是比较紧张的。

二、课堂教学注重效率,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教师该怎么跟学生互动呢?课堂上,教师讲例题,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的题型,让学生想解题的方法。可以多鼓励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知识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可以慢慢跟上教师的讲课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合作学习模式。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互相启迪、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互相质疑、互相竞争,这是一种高效的互动环节。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时,可以找出一些探究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小组积极探讨,然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质疑,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握重点教学

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一点兴趣就不会用心去钻研它,学习数学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学会思考、学会钻研,只有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费苦心去钻研它,才会有更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重点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析例题时教师应该要一题三解,一道例题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三种解法去解,并且保证学生能学会运用。每个初中的数学教师都会有一本教案,应该多讲解教案本上的题目以及自己历年所碰到的常考题。学生手上必须要有一本统一的练习册,教师要多关注练习册上的例题,因为例题是经过专家研究出来的,与考试的考点非常接近。

总之,要做好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就要有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如果有学生解题的能力比教师高一级,教师就该虚心请教。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7

作为一名经历新课改的教师,我深知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就是教学反思,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做一个反思的实践者。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的更快、更专业。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

2.数学教师反思的意义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这使我们感悟到反思的重要。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体现在:

2.1数学新课程的呼唤

反思是数学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十反思。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

新课程有关的教材、教学过程、师生关系都在发生变化,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2.2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需要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并非专业性知识越多越好。”同时,其他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我曾听过一位应聘的老师借班上的一节课,准备得非常的充分:语言生动幽默,旁证博引。但是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明显不能适应这位老师的快节奏,快语速、快思路,教师的“博学”与学生的“无知”扩大了师生的距离,老师的问题如石沉大海无人回答,由此可见一斑。

2.3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所在。在这里应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一些场景我们在一些展示课、公开课上经常能见到: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教学程序化,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学生跟着课件走,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流于形式。这些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和解决。因为教师是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因此,我认为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教材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教材的反思。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

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

2、对学生的反思。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3.对学数学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4.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8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9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1.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1.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2 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教师分派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宜的参与到学生讨论中,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请小组代表说说讨论的结论并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再次回到课前提出姑娘买纱巾的问题,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想不同的方法检验纱巾是正方形,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数学思想。

课堂上给学生有梳理知识的空间和机会,教师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为下节课制定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有效学习和学生减负的目的,避免题海战,选择有针对性的题对知识加以巩固。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根据认知结果和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作用,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克服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倾向。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引导通过感官的思维去观擦、探究、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此深化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以我自己个人来看,课堂中还有一定的不足:

(1)学生参入的热情还不够,小组活动不是很到位,在小组展示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是学生参入面不够广泛,仅仅是几个学生的展示舞台,没有大范围、全员的参入,这是这节课的失误之处。

(2)加强对学生主题地位的关注,给学生以尝试,放手学生还不够,还是有点不敢全放给学生。

(3)小组活动时,一个组去处理,需要另一个组去补充,不是单一的教师给予补充,小组之间需要加强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互动还没有体现。

结合我这一节课,我觉得小组学习下一步需要注意的工作重点是:

(1)小组评价需要加强,可以是分数评价,但是要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评价。

(2)组内互助面要广,同组之间要有检查,有督促。

(3)小组管理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4)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组,有交流。

(5)展示问题,需要有好的方法,不是教师去单独的把题目再读一遍,这样不利于学生自己对于题目的把握和理解,教师应该放手学生,大胆的让学生去独立的思考和理解,自己去找题目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简析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反思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1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重要的,思考同样必不可少。对于教学而言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不断的学习,还要注重深入的反思,可以说完整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活动有没有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反思对教学活动的重大意义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加强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强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认识,就要从教学活动的整体出发来全面认识教学反思。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师生能够得到共同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能够有效的交流,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要不断提高学习水平,要追求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要共同提高,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形成发展的态势。这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一个发展的过程,那就要有衡量、有比较、有改进,既要有定性的提高,又要有定量的一些标准。这些工作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需要做的,也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

同时,在交流、发现、改进、提高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教师深入的高质量的反思,并在反思后采取一些有意义的措施,比如,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等等。这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更是十分必要的。这些不是仅凭借一些以往的教学经验,仅靠研究课本和教材就能达到的,这需要教师不断的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多反思、多采用一些有效的办法,才能不至于落后。所以说,教学反思并非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需的,需要教师们的重视和探索。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教学反思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同样,把教学反思和整个教学过程割裂开的做法更是错误的。比如,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反思,只为应付检查和考评走形式化的反思,这种教学反思脱离了教学实际,不仅对教学活动毫无意义,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是需要重点整改的。

二、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既要重视教学反思活动,同时还要务求实效,要把教学反思落到实处,那就需要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学反思,把教学反思活动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往,我们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教学活动开展后的反思上,而缺少教学活动开展前的预测,缺少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及时调整,这是不完整的,也会让教学反思的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将教学反思活动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有效,我们将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前的反思,重在预测。要体现教学前反思的成果,就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做后盾。比如,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完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这些工作的背后,都是需要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结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进行科学预测、充分反思、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脑海里形成预演,不断的改进、提高,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达到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让课堂教学能更顺利开展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重在及时调整。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可能作了充分的调研和足够的预测,但在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是动态的主体,其参与和掌握程度可能会与预测的有所不同,同时,可能也会有其他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说有很多不可知的情况,需要教师有及时有效的反应,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反思和积累。比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就要及时的进行研判,哪些是通过引导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那就要对如何引导进行快速的反应,怎么切入,用哪些已有的知识,哪个细节需要注意,哪些学生可以解答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哪些点学生可能没有想到等等,都需要教师加以提示和引导。新课改后,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不是对我们的要求放松了,相反却是对我们能力的巨大考验。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的互动,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具有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而整个教学是否有效,这个环节也很关键。

教学后的反思,重在总结提高。有了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要实现更好的效果,教学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必不可少的。以前的教学反思,一般集中在教学后,这从侧面说明了教学后反思的重要性,因为经历了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能够从更真实、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单调重复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而是要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最初制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学生的反馈,结合自身的思考等等,将教学后的反思,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更为积极的意义。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要和学生的学习反思相结合、相呼应

在这里还要强调教学反思活动的全面性,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反思环节同样也不应该例外。以往教学反思活动,一个很大的败笔就在于缺少学生的学习反思,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和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反思,最为关键的是,要将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反思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出1+1>2的效果。

上一篇:小班幼儿儿歌(18首):手指谣下一篇:家庭旅游详细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