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2024-09-05

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共16篇)

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1

对学生的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许是有点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

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农田里的生物》一课时,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以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教师预设教学情境,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顺利将学生引入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预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科学课堂中, 促进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使学生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在《农田里的生物》一课的导入教学部分, 由一个小故事, 即准备一份礼物开始:将漂亮的彩蚕、可爱的小鸡、美丽的波斯猫按顺序放进一个大箱子里, 当礼物送达时, 会发生什么状况?立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并由学生的已知知识经验很快就判断出:最后就剩下波斯猫了。进而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将农田里的这些生物也放进大箱子里, 又会如何呢?

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在导入环节中的预设,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能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2.课堂情况呈现为开放式。教师提出简单要求, 由学生自主选择, 解决问题。教师的预设与生成, 在此充分体现。

预设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 应包含着丰富生成的成分, 应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共享教学的愉悦, 不但有高质量的思维交锋和智慧启迪, 而且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融的预设, 预设中蕴藏着生成、创造。

例如《农田里的生物》教学中, 给学生代表农田生物的各种彩条 (每桌用一种彩条代表同一种生物) , 由学生已知的经验去判断谁被谁吃, 并让学生完成食物链条的连接, 初步形成食物链条模型, 把抽象的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变得具体。此时, 由于教师给定的动植物是多样的, 因此可能会产生多条并不相同的食物链条, 可以使学生间相互借鉴、判断。

此时教师的预设是宽容的、预留多种可能出现的空间。为学生们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促成了多样性和创造性的生成。

3.尊重学生的生成, 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所以科学探究学习中, 让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 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 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 敢于修正他人的意见。在生与生、师与师之间交流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进行《农田里的生物》教学时, 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时, 形式是多样的。有的学生用的是纸环模型, 一环一环, 环环相扣;有的学生是通过白板, 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大家展示自己找到的食物联系;还有的学生是利用实验报告的形式, 用文字和箭头来表示食物联系。

4.课堂的实时检测, “白纸条”的设计。在学生初步了解建立食物链概念之后, 教师再次预设:由学生在白纸条上写出一条新的食物链, 而此时生成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不仅仅检测了学生对食物链概念的理解程度, 同时在学生分组汇报结果时, 学会分享, 学会从别人的收获中得到新的收获。在学生的汇报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使之条理化, 具有初步的系统性。描述方法的多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同样从汇报中感受食物链的含义。

通过几次的学生生成结果的汇报, 学生可以自由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观点, 也可将自己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 或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相互交流的轻松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5.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研究气氛浓郁。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经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 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例如在《农田里的生物》教学中对食物网概念的理解认识时, 我通过连线游戏:将12种动植物用彩绳代表他们的食物联系按“谁被谁吃”的关系联结起来。使学生通过游戏认识到“动植物之间具有多种食物联系, 也就是有多条食物链, 这些食物链相互交错, 彼此联系, 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网, 我们称之为食物网。”

6.课堂首尾呼应, 过渡自然, 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再次解决问题。在本课即将结束时, 又重新回到导入环节的小故事中:如果这个装有农田生物的大纸箱, 它足够大、足够广阔, 它里面的物种足够多又会怎样呢?通过这简单的提问使学生意识到, 在大自然中,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是平衡的、相互制约的。

就课堂教学, 我们应“着眼于整体, 立足于个体, 致力于主体”, 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 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之中, 强调预设, 又不迷信预设, 不受预设的束缚, 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情境的导入仍有缺憾

在本课导入部分的情境创设上, 仍有缺憾: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食物链。但是如将其补充完整, 其蕴含元素过多, 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因此应在学生认识完食物链之后, 对此情境进行分析、补充完整, 完善学生的认知。

2.在“人”是不是食物链的顶端不应回避。

初中物理教学课后反思 篇3

1课后反思的内容

教学课后反思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

1.1教學内容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对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1.2教学过程方面

(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其它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1.3教学策略方面

(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身密切相关;

(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

(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创新策略;

(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2课后反思的重点

2.1思成败——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如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也可能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

2.2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为学习主体.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程度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例如,在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使学生依据平时的经验引发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思考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鉴于此,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2.3综合比较——写教与学

教学反思记录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授课——写教学反思”的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教法应用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与教学要求是否相符,这都是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如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教师应及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归纳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2.4扣准要点——写特点与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特色,能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算是成功.所以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节课之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2.5捕捉灵感——写遐想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它能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空间,引导自己与学生进行遐想,并徜徉其间.这样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幽默的谈吐、实验中的亮点……)所产生的效果,记录在教学反思之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

3写好课后反思要注意的问题

3.1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物理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中,把握其发展态势.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

3.2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作为.

3.3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教学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教师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3.4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现象的揭示和规律的发现.

3.5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地进行课后总结自我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使我们的工作更有趣和充实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 篇4

一、集体智慧胜于个人智慧。备课期间大家各显神通,献计献策。

二、备学生要胜于备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把握重点,分解难点的作用。因此,备课时将问题设置成问题串,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台阶。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5

我们本月开展的主题活动是《红黄蓝绿》,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活动中的各种颜色;而且,平时孩子们本身就对各种漂亮颜色感兴趣。在这个主题中正好有一节数学活动《变成一样多》。我就想到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运用到计算教学活动中,以各种颜色为活动线索,增加计算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学习计算《变成一样多》。并运用各种有颜色的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带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这本身是一堂共享课,首先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的目标是:认识数字“3”,我第一环节“教师拍手,和幼儿玩拍手游戏,复习对1、2数字的认识。引导幼儿感知数量”,然后教师分别出示三组卡片:第一组是实物绿色的苹果和绿色的蔬菜图片,教师提问幼儿“一样多吗?谁多谁少?”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了解方法是“可以数一数”。接着第二组是点子,用不同颜色的点子。第三组是数字,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由实物到数字,一步步对数量进行感知。

接下来就是介绍操作规则、讨论操作法了。教师出示红色圆形和黄色圆形,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使它们变得一样多。重点介绍了“添加”的方法,请几个幼儿示范,并集体验证。因为我班是新中班幼儿,接受能力不强,所以并没有说明“去一”的方法来变成一样多,等以后课余活动中再传输。目标达成度来看,最后大部分幼儿都能按老师先前讲解示范过的“添一”法来解决问题的。但是由于我讲解不全面的关系。活动过程中一些细节的东西都体现了出来。数学常规的规范,如操作完后教师对其小结“什么颜色的苹果和什么颜色的蔬菜”。常规的强调,如将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整个活动给了幼儿一定的主动探究空间。孩子对数数--比较、--添或减,这样一个过程清晰明了。通过实际的操作添或减,来验证多了、少了、一样多,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教学效果较好。

高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活动中,离不开学生活动,因此,教学反思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活动,应该深刻反思,不能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该逐步展开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活动,作好记录,课后就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哪些活动采用的得当,哪些需要改进,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目的,以及学生们的切身感受深刻思考,及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这是非常宝贵的声音。我认为,教学反思不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层面,更应该多吸收学生的反馈意见,因为,要看效果,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声音。

高中数学重在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因而,在教学反思中,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具备数学思维。学生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是大多数,头脑里容下的是过多的题,这些题显得杂乱无章,经过反思,我是这让学生把握数学题、知识点的规律,将其科学的分类,这样,知识有了条理,学习效率自然自然就上去了,教师的指导也就有了明确目标。

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7

根据这样的课改精神,在上《背影》这样的经典篇目时,就希望自己能够不被老教法束缚,带给孩子一些新的体验。而作为一堂语文课,如何带领着孩子贴着文字去体验情感,就是语文老师需要花心思的地方。

不期而遇的惊喜

去年在参加江北区全员培训的时候,听到了王君老师的讲座,在我眼里她是一个美丽优雅的女子,她的讲座深得我心,因为不仅仅与语文教学有关,更关乎于班级的管理,因为在假期已经提前得知我会担任班主任,所以此次讲座我听得比较认真。

回来之后我买了她写的一本书《教育与幸福生活》,主要是讲她的班级管理,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对于班级管理比上好语文需要学习的东西更多,看了她的这本书深受启发,之后我又去买了她的《听王君讲经典名篇》,大有所获。

人生是一场神奇的际遇,与王君老师的邂逅让我对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再次研读情之所动

江北区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我校的“诚善·5S自主课堂”正在全面推进,课改的思想浸润着每一个人,我也一直在想,十几年来书上的每一篇课文我都讲过数次,这一次不想再去分析所谓的文章结构,语段作用之类的为考试服务的内容。尤其是对于《背影》这种老篇目,已经厌烦了去带着学生分析文中描写了几次“背影”,几次“流泪”。我想突破自己,可是找不到出路,感觉特别的茫然。正好在看《听王君讲经典名篇》的时候看到王君老师也将这篇文章的课堂实录收入书中,我想站在巨人的肩上总会有所收获。

于是我仔细的研读了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被深深的感动了,带着学生深入文字中的情感,领着学生贴着文字去体会生之苦痛,爱之艰辛。但是,她的课是在人大附中上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之间差距太大,我肯定不能完全照搬和模仿。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作了删减改动,但是背景资料使用了王君老师所收集的内容,在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我不禁感叹,人家之所以成为名师,对文字的那份热爱,对学生的付出是我完全不及的,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除了老师本身的功底之外,更多的是背后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将这一课设计分为读“父”、读“子”,读“父”与“子”三个部分。

爱之艰难泪为谁流

课堂上,在读“父”部分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父亲买橘子的文字,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那是一份充满着艰辛的爱和一位父亲对儿子竭尽全力的爱;读“子”部分主要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在读“父”与“子”这一部分让学生研读并讨论父亲给儿子的信,从这短短的书信中能读出那些与众不同之处,体会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然后给出背景资料,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父子之间一直有矛盾。但是即便如此,父子之间依然有爱,让学生懂得爱是无私、是奉献、是付出,同时爱也是妥协,是包容,是争执。

让孩子们懂得在他们正青春,和父母也正是存在很多矛盾不理解的时期,爱依然存在。当学生们的情感开始有所触动的时候给他们播放了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这首歌感动了我,我想孩子们应该也会被感动吧。在歌曲前奏出来的时候,伴随着音乐我说道:“希望你们认真体会歌词,希望你们随着音乐想想平时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没想到孩子们听歌曲的感受比我想象的更深刻,好几个女生泪流满面,然后我在学生情感体验很到位的时候让孩子们写下此时此刻想对自己的父亲说的话,有的孩子一边写一边哭,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眼看就要下课了,原本还有一个展示的环节,可是很多孩子还在写,我实在不忍心打断,直到下课很多孩子都没有停笔。

一路艰辛一生快乐

现在人人都在说课改,专家、领导天天教我们如何上课改课,有时候我会茫然得连自己该如何上课都不会了,课改之路的开启于我而言充满着艰辛与挑战,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直到这一堂《背影》的完成,我才感觉自己开始明白课改的真正意义,将课改的精神贯穿在语文课堂上,纯粹的引领着学生感受文字的力量、纯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文字中懂得爱、学会爱,懂得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我想能让学生成长的课堂一定会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8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没有任何一道题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总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总会有点滴发现,总能改进这个解答,而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总能提高自己对这个解答的理解水平。”波利亚在这里所说剩下些工作,就是解题后的反思。

教学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到升华。通过在课堂教学的例题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的同时,不断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也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本文就如何进行解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一、反思解题思路

解题后,可以从题目本身的特点、解题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或思路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的能力。

例1 证明:.

证明

反思 这条题目中的特点有:

(1)三角名称中既有正弦,又有切弦,所用应该减少函数种类,方法是“切”化“弦”,这是求解这类问题的通法。

(2)在化简的第二步,分子中出现了同一个角的正弦与余弦的和.可考虑应用来进行化简。

(3)同一个角的正弦与余弦的积利用了二倍角公式来化简。经过这个的反思,同学们就能掌握这个题目的实质,再遇到“改头换面”的类似题目就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二、反思解题方法

例2 设等差数列与的前n项和分别为和,且求..

错解 设,

反思1本题中条件,并不表示,自然想到设,但其中是一个k与n无关的常数,还是一个与n有关的式子呢?这与数列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列有关.比如若数列,则数列与都是等差数列,且,若按上述解法,设

则,这显然是错误的。

解法1 由于等差数列的前项n和Sn公式中项数n的二次函数(常数项为0),所以可设,其中k是非零常数,则.

反思2解法1利用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特征写出了Sn与Tn的表达式,由及使问题获解,解法2充分利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使问题迅速获解,从运算角度讲,解法2显得一目了然,解题思路清晰。

三、反思解题规律

如果將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普遍的结论,这就是数学命题的推广。解完一道题后,要分析方法本身对已知数据或已知关系的依赖是本质还是非本质的.同样方示能否作出推广?推广后所获得的就不只是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级题、一类题的解法.这有利于培养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和探索精神。

例3 试求的值.

解 原式=.

反思(1)因为题目中有两角正切的和,并且两角之和为 ,所以可运用两角和正切公式的变形。

(2)题目中两角17°与43°的和的正切值等于第三项前的系数,所以题目可推广为:求的值,我们还可以将题目变形为,求的值等等。

教学课后反思 篇9

这一课的重点是对画笔、仙女袋、和颜料盒工具的使用。有些老师是自己照着图画先画一遍,告诉学生画笔能调节笔头粗细,还可以在颜料盒中用不同的颜色,仙女袋中的单张仙女袋、静态仙女袋和动态仙女袋也是以口述、自己操作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我觉得可以在介绍金山画王界面的时候就让同学们先自由操作5分钟,探索一下这个界面的各种工具,然后教师再按一步一步的流程进行授课,把画笔工具的笔头粗细,颜色选择介绍一遍,能更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教师在讲工具的过程中能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也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至于形成只有老师讲授、没有学生互动的情形。

下午的课是四年级上册《斟字酌句理文本》。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师拿着实物文件夹向我们展示电脑中的文件与文件夹的关系,还有一位老师播放flash,告诉我们文件夹要分类放置,就像垃圾一样分类回收,文件夹可以像纸箱一样,一个套一个,这个就是文件夹的嵌套。我觉得这个很生动、形象,学生看了这个应该能明白文件夹和文件的关系。

初中音乐课后教学反思 篇10

初中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技能科的深度教研活动“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审美力”。听了向明卉老师的音乐课《乘着歌声的翅膀—合唱鉴赏与体验》,感到受益匪浅。向老师亲切可人的教学风格,娴熟的教学技巧深深地震撼着我。

整堂课是那么的充实、快乐。向老师运用音乐的魔力,让同学们沉浸在音乐的快乐中。学生们被向老师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体验着,连我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快乐。

课堂中,向老师注意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美、旋律美,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从一开始视频的导入,接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旋律、掌握旋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不仅在听觉效果上,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人生,这就是音乐的美的所在。之后向老师让学生听《踏雪寻梅》的伴奏,随之学生沉浸其中。向老师适时地出示歌曲中出现的乐理知识,引导学生分不同的声部去演唱。向老师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找出三个学生为代表带领大家一起演唱,同事加上自己生动的演示,学生心领神会,演唱时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向老师用一首富有历史色彩的歌曲—梅岭小学的校歌给这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听了这节课,我不禁感叹,向老师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的音乐老师啊!我很感谢向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再次聆听向老师的课,感受她无穷的教学魅力。

初中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二

这次听课,着实给我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执教教师紧紧围绕歌唱教学,贯彻“以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突出了音乐课堂的学科特点,以新颖别致的教学方式和活泼有效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认识音乐、熟悉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在听课学习中,收获不少,感想颇多。使我感受到了音乐老师要想上好一堂课是相当不容易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已不是当初人们印象中的唱歌课,教学目标体现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得到反馈,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谈谈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和反思:这次观摩课,每位教师的课堂设计、授课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各的亮点,都有值得学习与探讨的地方。

一、授课教师共存的优点。

1、教师基本的音乐素养比较好。

音乐课首先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是美的使者和传递者,教师的教学仪态美、语言美、歌声美?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听课,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感到骄傲,这些教师都具备这些良好的音乐素养,言谈举止间流露出美,教师自身气质深深地吸引听课者的眼球,让人感觉赏心悦目。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她们具备了美的使者的气质。

2、课的设计方面。

教师的备课可操作性更强了,更加注重实效性,每一环节的设计能够紧扣主题,步步为教学目标服务,屏弃了那些形式化的东西及做秀的环节,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培养。

二、多媒体使用方面。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注重实效性,多媒体的运用得恰到好处,能够做到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三、音乐教师要善于把握一个“度”

1、注重把握学唱歌的“度”。

在听课中发现,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的学唱歌曲,这种方法很好,无形中减轻了学生学习新歌的负担。但在每一遍听歌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扣主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音乐,如果教师盲目或者目的性不强,只是一味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歌曲,我想,这种做法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真正含义。

2、注重把握教师在课堂上“演员”这一角色的“度”。

一节课的主角是谁?得看师生谁展现的机会多。我觉得音乐课上教师更应该注重“厚积薄发”,教师充当演员的角色只要恰到好处即可,关键是做好导演的工作。尤其是当一堂课接近尾声时,在验收学生对所学歌曲是否学会时,教师应是一位很好的聆听者,而不是一位领唱者。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了自己在课堂上自身风采的展示,最终会让人感觉学生变成了教师的配角,是来配合教师的演唱。

3、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有机会合理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穿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把握课堂的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而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不能偏离了方向,因为学科综合应体现学科特点,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

通过这次听课,我觉得要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自身要高。它不仅包括扎实的基本功,还包括个人的文化素养,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的应变能力等。一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仅是教师唱得好或跳得好,而是教师怎样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体验到音乐的美感。

初中音乐课后教学反思篇三

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加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基础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也就要求教师重视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审美能力。然而,怎样有效地展开音乐欣赏课却困扰着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过于文艺,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设计过于传统,很难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去把握这个度呢?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理解能力不同,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来体现音乐作品的真正魅力。短暂的四十分钟使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和音乐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和听赏名优教师们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展示中的几点体会,在此与大家一起商榷。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对作品掌握得十分透彻,反复钻研教材,音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不可缺少的。课堂是学生的,整节课也不能使师生之间成演员和观众的关系,在课堂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要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的教育理念,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是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表现歌曲的多形式创作练习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因为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实际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34

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初中生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数学学习阶段。笔者带完一届初中生毕业后,从教学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现谈一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大多依靠记忆来掌握一些公式、题型、模版,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对题,取得一个很不错的卷面成绩,学生和家长也极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先天缺陷。然而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及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及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那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充分认识初中数学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

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是怎样的?学生刚步入初中,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等等。

除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教材还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决实际运用题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会接触到线、角等几何问题,在下一阶段还接触了坐标系等等。初一阶段的概率、整式运算、对角线、平行线、幂的方程、正负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比较简单的,这些知识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为30%左右。

到了初二阶段学习的难度就会加强些,就会接触到一次函数、反函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还会学习分式的加减乘除、幂等一些比较深入的数学知识。

初三阶段的学习是难度最大的,初三阶段接触的知识点也是初中三年最难的。初三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有11个。他们分别为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旋转、圆(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弧长、扇形面积、概率、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其中一元二次方程、圆、弧长、扇形面积和二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是中考重点,这几个考点约占卷面总分值的50%。初三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点,而且还需要复习初一以及初二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初三阶段的学习是比较紧张的。

二、课堂教学注重效率,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上教师该怎么跟学生互动呢?课堂上,教师讲例题,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的题型,让学生想解题的方法。可以多鼓励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知识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可以慢慢跟上教师的讲课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合作学习模式。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互相启迪、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互相质疑、互相竞争,这是一种高效的互动环节。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时,可以找出一些探究性强的题目,让学生小组积极探讨,然后让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质疑,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握重点教学

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一点兴趣就不会用心去钻研它,学习数学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学会思考、学会钻研,只有对数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费苦心去钻研它,才会有更多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好重点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析例题时教师应该要一题三解,一道例题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三种解法去解,并且保证学生能学会运用。每个初中的数学教师都会有一本教案,应该多讲解教案本上的题目以及自己历年所碰到的常考题。学生手上必须要有一本统一的练习册,教师要多关注练习册上的例题,因为例题是经过专家研究出来的,与考试的考点非常接近。

总之,要做好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就要有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如果有学生解题的能力比教师高一级,教师就该虚心请教。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小议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 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 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 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 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如初一数学第一章《数学与我们同行》里, 老师讲授的内容可谓微乎其微, 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 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 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 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 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二、对引导学生的反思。

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 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 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 得到激励和启示, 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 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 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 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 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 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 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 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 能够不断地成功, 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 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 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在讲习题时, 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 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 学生表面上听懂了, 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 连板书都设计好了, 表面上看天衣无缝, 其实, 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 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 最有意义, 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 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 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 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另外, 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 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 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 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 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评价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的追求, 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在教学课文后反思 篇14

在教学课文<<学会看病>>这课时,我让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以前独立做过的事,学生竟然不发言.我陷入了深思.这些学生家中有母亲无微不至的 “服务” : 伤心时,母亲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心;遇到不愿意做的事情,母亲总会代替做;生活中细小的事情都有母亲料理周到。爱,充盈着学生们的整个生活。伟大的母爱,严厉的父爱,亲密的友爱,无私的师爱……他们被爱包围着,享受着爱的阳光雨露,享受着生活的甜美和幸福。他们怎能有这种经历呢?

可是这些小公主,小皇帝们长大后又该怎样面对困难,面对生活呢?于是,我布置家庭作业:自己作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体会其中的快乐与艰辛.后来,让他们谈体会,学生热情高涨.其实,学习中有何尝不是我们作老师的包办太多呢?时常听到老师叹息:我们这么累还不是为了学生,可他们偏又不听!是呀, 我们多累,上课总讲不完,不住口的提醒, 凡事总是亲历亲为,学生怎能尝到经历的香甜?他们又怎么会听话?其实我们该放手了。这么累,为何不放手?有一句话说,当一扇窗关上,另一扇将为你打开。窗外的风景或许很美,或许会有灿烂的阳光温暖你,但也有可能让风雨阴霾彩人生之路吧!哪怕是经历一场暴风雨,那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请给我们锻炼的机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其实,放手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老师们,放手吧,让孩子们勇敢地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但放手不是放纵,更不是放弃.我们坚信:今天的放手是为了孩子们可以走得更远.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5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 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 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 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 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 而且是讲了多遍, 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 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 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 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 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 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 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 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 把其意思引申一下,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 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 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 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 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 扩大例题的辐射面, 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 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 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 进行解后反思, 则往往能找到“病根”, 进而对症下药,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16

一、反思备课过程

反思备课过程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而是探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失误,弥补不足。备课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课前的准备活动,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备课观念是灵魂是统帅,能够指导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科学先进的教学观念是备课内容正确、充分的大前提。教师备课先要备教育教学观念,这是备课活动的开始。备课的具体过程是备课的核心,是将准备的教学内容诉诸于文字的过程,备课理念由此才可以体现出来。教案设计的流畅和详尽是课堂教学顺利协调进行的依据。课堂教学结束,备课并没有结束.课后的备课反思环节,实际上是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反思可以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我从以下两点反思我的备课过程:首先,课后征求学生的听课反馈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其次,坚持每天记教学反思日记,如实记录每节课备课中自己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方式与理由、学生特点的分析、教法的选择及理由等方面的设计意图。这些过程就是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要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反思课堂中出现的指令是否有利于学生思考;反思学生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反思自己的教学节奏是否有利于驾驭学生的思维;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表情、反应等各种举动,从中体会得失。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有思维的群体,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不完全可控的,所以再完美的设计在课堂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问题甚至失误。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这一内容时,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我恰当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了学生喜爱的动画,通过两只小熊的演示,引出这堂课的主题内容,即——行程问题,并利用画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这节课重要的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观察到学生们的思路始终随着画面前进。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学生很快就思考出了由画面设置的问题,并且充满兴趣地进入了接下来的问题研究。

三、反思教学方法

上一篇:儿科护士岗位职责下一篇:幼儿园圣诞节活动布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