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2024-05-13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共12篇)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篇1

背景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 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 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 虽然实施的是新教材,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 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不能及时的转变, 这样一来在教学时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能保证有效性, 教师教得很累, 学生学得很苦。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知识观、课程观、课程知识价值观转向, 理解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 教师主导的教学机制。转变教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因此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 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共进。

结论和讨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必须突出三思和转变:

一、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 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 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 (1) 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 (2) 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 (3) 由过去重“问答”转变为现在重“对话”; (4) 由过去重“讲解”转变为现在重“引导”; (5) 由过去重“程式化”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 (6) 由过去重“强记”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总而言之,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 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二、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以为学生的发展, 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 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 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 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 精心设计好课堂, 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 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现象或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 如果教师能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形式提出来, 学生定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学习劲头定会高涨。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 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 教师要把生活、数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从而使课堂充满盎然生气。学生只有尝试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 目前还是个新课题, 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但是在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 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 从而才能不断改进教学,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时, 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 从而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 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对于成长为新时期专业人才、复合人才,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二部分。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顾润生,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古良忠, 《有效性: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0期。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篇2

一、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并且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呼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由以往的以老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是对原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因此,教师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对初中数学内容做了大量的变动,增强了它的逻辑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全面扩展个人各方面的修养,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和人文价值,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综合的、全面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自身利用信息媒介认识世界的能力,要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会应用教学软件以及制作设计教学课件。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把终身学习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紧张、主动与顽强的心理能动状态,它通常体现在学生学习时注意的集中,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坚定上。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教育,评价不能仅仅作为区别学生成绩好坏的工具,而应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潜能,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参照下,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评价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通过多元评价,不断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另外,数学教师应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即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评价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体验和进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19-02

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目的是培养更多创新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笔者认为,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工具性学科,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将这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方法,并且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在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思路与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转变教学模式的反思

当下,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每个学校,但是MOOC、微课教学、视频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上作业等模式,还没有普遍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也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引入高效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整散结合,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生应用能力的反思

很多时候,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理解,仅局限于书本层面,那是因为教师没有过多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的课前准备也不够充分,虽然教师对初中数学知识点、解题方法烂熟于心,但是对数学与科技前沿、数学趣题、实际生活应用的联系准备不够充分,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让学生充当复述机和模仿机,由此导致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应该引起教师的深刻反思。如图形旋转与奥运会标志、车识标志的设计相关联,学校操场跑道的设计,数据的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可以有效地与生活关联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创新思维培养的反思

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考试成绩很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差,多数人只知道模仿、复制,而没有自己的核心思想和创新意识。新课改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学校和家长都过于重视成绩,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与探索的机会偏少。另外,沿用传统的“课上讲授理论,课下练习作业”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学会了做题,而没有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四)改变评价标准的反思

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文化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部分学生好动、想法多,但是对于教师刻板的教学方式没有兴趣,从而成为了教师眼中不听话的学生;也有部分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师生、家长眼中的“差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由此,教师有必要对评价标准进行反思,以科学的评价标准作为高效课堂构建的指南针,践行以生为本、建构主义、差异化的教学理念,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契机。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已经运用较为成熟,微课教学也逐渐兴起,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实施,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积极性。翻转课堂是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课下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记录疑难问题、总结知识,课上与教师、同学相互探讨问题,并展开实验分析、课题探究,总结出经验方法的一种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是信息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契合了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如关于《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的学习,教师可以开设专题类微课,对于证明方法进行全面讲解与分析,学生课下提前预习,并动手模拟证明,预留问题在课上讨论解决,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

(二)贴近生活实际,重视实际应用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服务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对生活实际也起到指导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数学基础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创新发现、探索、应用与反思,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选取“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课题,展开自主学习研究,探索“数据分析”知识与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掌握分析方法,制作分析图表,做好健康预测与建议。

(三)营造和谐气氛,鼓励自主学习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关键策略。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由于其逻辑性、严谨性、方法性与思维性较强,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应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以数学活动、课题研究、实地考察、实践应用等学习模式展开自主探究。教师有效介入与指导,实施探究型、合作型、研究型、翻转课堂等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合作、交流、探索、实践与反思,获得深切的学习体验。如探究《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三个层面进行探究、归纳与总结,让学生自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学习方法。

(四)改变评价标准,培养创新能力

改变评价标准也是契合新课改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展开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转变评价标准,在重视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因此,改变评价标准,就要从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创新思维、应用能力等各方面进行考评。将平时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实施平时成绩考评;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选取态度、知识、方法、成果等元素,实施有效评价。

总之,教师应从转变教学模式,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培养,改变评价标准等进行反思,不断践行新课改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全力打造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的高效的数学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4

新课程对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求较高, 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我校新建多媒体教室, 还开办了课件制作学习班, 致力于“创设多媒体教学情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让我感到最难备的课是复习课, 相对于新课来说, 其内容含量大, 知识难度、深度的掌握, 要求比较高。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然而复习课就是让学生把知识串连起来并且保存在头脑中, 所以一定要改变这种人们一向认为的数学就是干巴巴的讲练, 让学生主动、热情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那么如何设计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这确实让我好一番动脑。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 我决定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记得我在其他学校听过一节公开课, 内容是“你能追上小明吗”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课。当时课堂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猫追赶老鼠来引出这堂课的主题内容, 即———行程问题。并利用画面提出问题, 让学生找出这节课重要的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观察到学生们从刚上课时的散漫到坐直了身子, 睁大了眼睛, 思路随着画面前进。由于注意力全部都吸引过来了, 所以很快学生就思考出了由画面设置的问题, 并且充满兴趣的进入了接下来的问题研究。虽然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 但是这堂课良好的、真实的教学效果让我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论。既然好的教学情景创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突破口, 那么我还是得在这方面下工夫。

从学生的学情和年龄段喜爱出发,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七年级学生年龄还小, 都对故事性强的内容和比较直观的事务感兴趣。在一次和学生的聊天中我得到一个信息:学生们很喜欢动画片“蜡笔小新”, 一提起蜡笔小新, 学生们便神采奕奕, 侃侃而谈。我赶紧从网络上了解蜡笔小新的相关内容, 发现其主要是讲一些小新在生活中发生的有趣事情, 我突然灵光一闪, 我能不能把这堂课编成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呢?把这一章看似互不相关的应用题联系起来呢?于是我开始构思编一个描述小新一天生活的故事, 在故事中把这一章内容巧妙的容进去。我设计了7个生活场景, 每个场景引出一道应用题。首先给出小新和妈妈的年龄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计算妈妈的年龄, 然后小新去银行取钱引出教育储蓄, 再去商场购物引出打折销售和零用钱支配的内容, 和朋友相约出游引出相遇、追击两个内容, 最后野餐时喝饮料引出等量关系为体积相等的应用题。这样第五章的知识点就可以都涵盖进去了。有了构思我便开始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 先用简单语言把小新活动的场景描述出来, 形成故事情节, 每张幻灯片一个场景, 一道相关应用题。在设计行程问题的内容时,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不同的需要, 便设计了动画的线段示意图来演示小新与朋友的相遇和追击问题。这样学生们不论学习程度的好坏都可以直观、清楚的了解小新的运动情况, 能够更准确的找到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程问题用线段示意图辅助解题的好处。学校一向倡导课组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初步设计好课件后,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 我和课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了交流。老教师们对我的复习课的新颖构思很赞同,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宝贵的意见, 那就是可不可以把小新的活动编的更有意义一些, 让这堂课不仅仅是一堂纯粹的数学课, 也是一堂有深意的教育课。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5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这样才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

一、教学反思有助于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和实践教学智慧

1.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

二、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同时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1.教学反思要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反思要有丰富的物理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不但可以提高物理专业素质、同时提高分析能力、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通过物理课案例研究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通过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可以及时的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

四、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这才是物理教学反思具有的真正功效。

对初中生物新课改的反思 篇6

一、教师角色转变不明显

我们老师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与实质内涵,这导致我们老师在角色扮演上有偏差,或者没有完全投入到新的角色当中去。对我们生物学科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一个灌输知识的机器,很多知识都是生搬硬套,完全脱离了生物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让原本富丽堂皇的一堂课变得死气沉沉。新课改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老师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对课本知识体系的构建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甚至还要自己去编写适合我们自己学生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抓住学生的特征,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总结新知。要达到课改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尽快地转变好自己的角色,将那件严肃、生板、刻薄的外套脱掉,转变成学生的一个亦师亦友的新时代教师形象。

二、注重结果性知识,忽略过程性知识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往往太过于偏重结果,不管是对学生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实验操作,我们老师往往只重结果而忽视学生的整个探求新知的过程。事实上,在新课程这把尺子下,我们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不只是学习成果,还要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充分考虑进去。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转化能力。这一点对我们生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生物这个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活学活用,在实践中归纳总结,所以孩子们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完美的探究过程胜过一个标准的结果。生物学既是追求结果的一门学科,又是强调求知过程的一门功课,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探求过程中才能得到一个准确而又漂亮的结果。

三、评价观转變不到位

教育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我们老师的评价观念要从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变到重视发展功能的形成性评价上来。一定要发挥出评价的服务性,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来相应的调整我们的教与学,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差异评价,提倡学生自评与他评,让评价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互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改变旧的教育观念,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才能尽快摆脱“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7

一、适度淡化形式, 重视数学本质

长期以来, 我国数学教育一直被过度的形式化所束缚, 形式化成了戴在学生头的紧箍咒.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的思维被困在小圈圈里打转.新的课程观认为, 高中课程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提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与本质.新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建立了内容本质与形式表达之间的有机联系, 使数学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 一改传统数学课程中微积分的设计思路, 不以一般的极限理论为基础, 而是直接从变化率引入导数, 其目的在于避开形式化的极限概念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困难, 突出导数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 只有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协调发展, 重视数学的本质才能促进数学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诱发创新动机, 开启创新思维

新课程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往往缺乏创新思维.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探索的主体, 不断提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充分暴露解题的思维途径, 促使学生多向思考, 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学生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刺激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愿望.

三、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鼓励实践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要结合新教材中众多的实际问题, 并引导学生将它们抽象成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增加有活力、有新鲜感的经济题材, 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要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传统的习题演练, 走进社会, 在实际生活中搜索、整理素材, 发现数学现象, 不断追求新知, 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进行探索和研究.住房、交通、金融、环境、物价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素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应用意识, 关注周围的数量关系, 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 重视数学应用,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这对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开展数学学习指导, 促进有效学习

长期以来, 教学研究, 多研究教, 少研究学.实践证明, 忽视了学, 教也失去了针对性, 减弱了其实效性.开展数学学习指导, 是教法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认识, 了解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情况, 在方法、内容和能力培养上予以指导.另外数学学习指导还应包括课外学习方面的指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学习指导的艺术而言, 要用引趣的方法上好学习指导课, 以情育情, 以情促学, 以学促用;要充分利用格言、警句的激励作用, 故事的启迪作用, 测验、游戏的训练作用, 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兴趣、激发热情、掌握方法.

五、坚持发展性评价,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 强调必须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所有进步, 抛弃那种短视的、只盯住即时的考试分数的短期行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确判断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注重过程性评价, 收集并保存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探究欲, 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始终处于向上、向前的追逐中.

关于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解读与反思 篇8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我认为, 最终的目的是要让现在的学生幸福地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就是让学生把学习当做是一种内在的追求, 一种爱好!

当我第一次拿到“数学课程标准”, 就被第一页的三句话吸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第一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让我茅塞顿开。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的学习状态, 首当其冲就是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 而且还是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这样的学习, 还会使学生感到不幸福吗?

二、反思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没有遗憾并不完美, 没有问题缺乏真实。新课改势必要在摸索中前行, 我们可能会由于没有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际中看过或听过的, 我试图通过五个典型的不等式, 和大家一起来分析思考。

1. 创设情境≠任意编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因此,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然而, 也有一些情境是人为编造的, 不切实际, 甚至是无效的, 是为情境而情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至少应考虑一下情境的真实性与情境的有效性。

2. 探究学习≠拒绝接受。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但是, 在课堂上没有探究是不是就不能教学?

有一位教师在教“统计”时, 让学生把每种花的数量统计出来后在方格上涂色, 并且标明所统计事物的名称、频数范围、单位名称等, 接着问道:“你们能不能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学生有的说“漂亮的花”, 有的说“数花朵”, 有的说“你最喜欢哪种花”。接着教师提示名称:“我们把这种图叫做统计图。”

我们知道, 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 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第一,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 “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 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 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 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 挫伤积极性;第三, 学生个性不同, “探究式”也好, “接受式”也罢, 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我们可能见到如下非常熟悉的镜头: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 学生围成一圈, 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 学生马上动了起来, 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 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 教室里很是热闹, 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 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 成了专门的发言人, 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

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 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学习, 也不是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2) 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

(3) 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 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像不能友好相处、讨论过于喧哗、远离讨论问题等。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4. 提倡鼓励≠无度表扬。

现在一些老师常常喜欢采用以下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一是过多廉价表扬;二是不敢否定学生;三是大搞物质刺激。课堂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 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扬起自信的风帆。尤其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赞赏应该有“度”, 千万不可滥用, 否则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超值的嘉奖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惰性, 长此以往也许就会“迷失了自我”!

5. 张扬个性≠不要纪律。

有一次去听课, 教师手里拿的不是课本和粉笔, 而是各种小礼品, 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教师不断地提问题, 学生跳着、喊着、抢着回答。没有抢答上的学生则抗议:“我还没有回答呢?”学生们小手如林, “老师, 我, 老师, 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 老师全然不顾, 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 有人质疑:孩子的个性自然是得到张扬了, 可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 教学质量会不会出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 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 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 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 “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 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 养成尊重、理解他人, 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 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篇9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模式往往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但是, 自从近年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新课改理念与传统教学相比起来, 更加注重物理教学观念的转变, 注重学生的发展, 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此外, 新课程改革也对当前的初中物理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教材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采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 这就时初中物理教学更加的生动, 也更具趣味性。在新课改的理念学, 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 学生的学习也更具独立性和主动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沟通,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力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力学不仅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学科, 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初中物理的力学学习是力学基础性教学, 可以为学生高中、大学的力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中物理的力学教学为学生传达一些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力学的基础性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便是力学中最为基本的概念, 学生只有全面的掌握力学中的基础规律, 才能学好后续的物理学知识。

三、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改革

1.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物理的力学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性教学, 也是教学中难点和重点的集中所在。在试卷中, 力学题目占的分值比重也是最大的。在初中物理力学的学习中, 很多学生对力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 虽然教师努力的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但是仍然难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这样, 学生学得辛苦、教师教得辛苦, 确都无法达到目标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 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够得到本质的发展和提高, 即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 从生活中的力学出发,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出学生的提问意识

为了更好的完善物理力学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此, 教师必须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提问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提问则是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因此, 教师在设置课堂内容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提问空间, 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促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之中, 一定要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思考, 根据学生对力学掌握的实际水平来解决问题, 努力促进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思考和领悟。此外, 教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 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和容易出错的部分向学生提问, 根据力学教学中的侧重点将其设计成问题, 运用变题和组题的提问形式, 给学生搭好台阶, 问题的提问应当由浅入深,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力学中的难点、重点。与此同时,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时间, 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来思索答案,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力学思维活动, 实现自我探索和发现。

3.运用课堂中随处可见的道具, 提高力学教学的效果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 是整个初中物理的基础, 并与电学、原子物理、气体等知识相结合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课程中, 如果学生力学知识掌握的不好, 基础没有打好, 对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会难以理解, 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为此, 教师可以将课堂中随处可见的道具利用起来来提高力学教学的效果。例如, 可以将课堂中常用的工具“粉笔”全面的利用起来, 粉笔是教师与学生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 除了书写功能以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粉笔的其他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消化抽象的知识, 增加力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例如, 要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中空气阻力、物体质量与物体下落速度的大小就可以利用粉笔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取一张纸和一只粉笔, 在一样的高度释放令其自由下落。这时, 发现粉笔的下落速度比纸要快, 教师向学生提一定的问题, 自由落体不是不论物体质量, 下落速度都是一样么,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由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再将纸揉成纸团, 与粉笔一起放在同样的高度释放, 这个时候粉笔和纸团就是同时着地的, 这样就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 并把空气阻力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影响很直观的展现出来, 从而印证教材上的结论。另外,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惯性定律, 教师可以采用粉笔和纸相结合的方式跟学生演示, 首先准备一张平整光滑的桌子, 将几支粉笔压在白纸的一端将白纸的三分之一固定在桌子上。由教师演示, 迅速的将纸抽离, 这时候纸抽离出来, 但是粉笔还是屹立不倒的, 这就是惯性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随后, 教师可以由学生自愿上台的形式让学生来自己实践,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惯性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四、结语

初中力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力学教学中的趣味性, 从根本上提高力学教学的课堂效果。

摘要: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分支学科。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 物理教学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杨静静.粉笔“功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妙用.上海教育科研, 2001, (8) .

[2]谭龙飞.以高中知识为背景的中考试题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启示.中学物理 (高中版) , 2011, 29 (1) .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 篇10

一、预习是至关重要的, 它主宰着一节课的成败

学生的预习, 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明确目标任务, 才能指导学生预习到位。学生预习时, 既有自主学习, 又有合作交流。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究,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三个任务, 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抢答, 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自信, 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小组合作是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 主角是学生, 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

本过程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现, 又是夯实基础的关键环节。通过各组对任务的完成及展现提升, 感受到学习是主动的, 参与是积极的, 获得也是丰富的, 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每组六个同学的智慧和潜能都发挥出来。例如, Write a chain story.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时, 每组自编故事, 真是精彩纷呈, 使我茅塞顿开。又如, Do exercises小结提升这一环节, 每个学生都想登台展示自己的知识功底, 跃跃欲试, 真正实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莫名的感动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真正地把“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评价方式

教师是通过给予学生笑脸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应用欣赏的角度去赏识学生, 即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赏识教育”。哪些学生能得到笑脸呢?重在给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 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回答问题声音高亢的学生、讲授时有激情的学生、对知识点的剖析比较到位的学生, 给予笑脸评价。小组评价时全班选出一组优胜组, 一方面是对学生的鼓励, 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个人评价时, 教师和同学们选出一名学生, 即在这节课表现最好的、积极的、知识点剖析准确的学生, 作为其余学生学习的典范。本节课每组组长通过在黑板上画树的方式对组员进行评价, 树枝上的树叶越多说明自己组员表现得越好;反之, 则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还有待提高。每组组长对本组组员的评价非常重要, 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通过评价学生, 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明确努力方向, 此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11

关键词:改革;问题;反思

从新课程改革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初中数学教师都在积极配合新课改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新课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注重小组学习的形式,但不注重小组学习的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占有主导地位,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自主学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为教师的首选。这种学习方法从表面上来看营造了课堂氛围,让学生对学习更有热情,但是实际上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会成为表面形式,看似热闹的讨论最终没有得到半点结论,浪费了课堂时间。其次,教师在课堂中会有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失去了小组讨论的意义。所以,结合这两个原因,一节课中反复出现的小组讨论看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实际上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多少数学知识。

2.注重教学形式而不注重引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过去课堂中一味给孩子灌输知识的教课方式,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学到新知识。所以目前大多数教师会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但是,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变成整堂课的自问自答,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做到张嘴,只要学生在课堂中回答了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就可以了。他们没有对学生讨论内容和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对其中的错误也没有及时纠正。

3.课堂中过于追求现代化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已经成为教师的一个好帮手,它不仅能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极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多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走进了一个误区,就是不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学过于传统,教学观念不够先进。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不论这节课是否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都会提前一周制作课件,但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将书本上的内容移到了大屏幕上,代替了黑板,没有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还有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美观,将课件做得过于鲜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本应该学习的知识。还有极个别教师,因为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课堂上无法流畅播放自己需要的课件,耽误了不少课堂时间,反而使多媒体成为教学中的累赘。

4.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却无法保证课堂纪律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经常会无法应对,在课堂上无所适从。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课堂上的纪律无法把控,成绩好的学生利用这样的课堂氛围认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而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乐于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消耗课堂时间,因此,长期下去两极分化现象会更加严重。

上文中的几个问题都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质量,如果上述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无法体现。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研究课堂中的内容,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问题是否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否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

2.把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虽然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但是教师仍然在课堂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掌握课堂纪律,在保证课堂秩序的情况下营造活跃氛围。

3.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点拨。课堂中的提问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达到启发目的。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也不能完全让学生自主讨论,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也要及时纠正,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4.合理把握教材

对于数学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死板的以教材为主,但也不能脱离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与教材相结合,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补充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举例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例子,贴近学生生活。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进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晓英.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J].学周刊,2014(11).

[2]朱敏.浅析陕西省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39).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一、如何面对中职生这一比较厌学的群体

众所周知, 中职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存在厌学现象, 尤其是数学, 更让他们望而生畏。中职生在数学双基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半的学生对数学基本技能的领悟能力较低, 同时课堂纪律差。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上好课的问题, 而是调控好课堂纪律的问题。其次才去想我们要给他们什么样的数学, 他们能学会什么样的数学。

而现实中的中职生, 不管什么专业, 不管水平高低, 都采用同一教材, 同一大纲, 同一考纲。在这个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社会, 有许多比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信息需要我们的学生去处理接受, 我们有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学统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把握

现行中职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从普通教材略加修改而来, 学习的内容太多、太杂。事实上有很多的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基础教学内容往往随意删减, 上不完的内容也不了了之。考核也是任课教师自己来完成, 随意性也很大, 更加剧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的随意性。有的教师干脆又回到了老路上, 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 一竿子教到底, 这又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本意。如果不这样的话又该如何教, 教到什么程度?是注重形式计算, 还是注重理解与实际应用?是注重严谨的定义, 还是注重本质的思想?是注重结论的演绎论证, 还是注重结论的发现过程?这些在教学中都是不易把握的。

三、新理念、新方法的困惑

在面对任一时髦口号或潮流时, 我们都应冷静地思考:究竟什么是这一新主张或口号的实质内容?这一主张或口号究竟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和教益?作为一线教师, 是不是就必须按这个标准去做?认真领悟先进思想或理论当然十分必要, 但是, 首要的一点应是认真学习, 其次才是积极借鉴, 但绝不能把它变成框框, 乃至枷锁。比如, 就拿分层教学来说吧, 中职生的层次参差不齐, 学生基础不一样, 心态也不一样, 各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 分层教学的难度又加大了。另外, 考核是否也要分层, 有没有个统一的标准呢?用传统的考核方法, 出题、阅卷都有难度, 用什么样的考核方法才能激励学生去学习, 并能考出学生的水平?作为一个一线教师, 一定要认真学习本专业的重要文献。事实上, 无论是专业的理论研究工作者, 或是一线教师, 我们都应经常自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专业领域内最为重要的一些著作或论文?

四、如何体现“为专业课服务”这一思想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应根据职业中学的特点, 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树立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用武之地。这是中职数学课改的大势所趋。怎么处理好“必须”与“够用”、基础与综合、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是目前的首要问题。从目前的日常教学来看, 各学科教师大多数情况是以各学科组的力量讨论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数学教学被认为是数学教师的事情, 数学教师也普遍认为只要教好教科书上的内容就可以了。这种观念使许多数学教师只是在自我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下开展工作, 自然地排斥各学科间的交流, 长期的相互隔离使得数学教师的教学脱离了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专业教师上课出现插补数学知识点的现象, 专业教师叫苦连天。我建议尽快扭转这一局面。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先要了解一些他们所代班级的专业课知识, 这样就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楼梯, 学生从下面能看到上面的目标, 他们就会一步一步地跟你走, 跟你学。

以上只是本人对新课改的一点肤浅认识, 不管怎样, 我们应支持新课改, 努力实践, 开创中职数学教学新局面。

摘要:新课改应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结合多年的一线数学教学体会, 谈新课改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职数学,一线教师,困惑

参考文献

[1]姜伯驹.新课标让数学课失去了什么.光明日报, 2005-03-16.

[2]郑毓信.从课程改革看数学教育理论研究.数学教育学报, 2007-02:40-43.

[3]沈斌.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职教论坛, 2006-10:47-48.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 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静态手势识别下一篇:工矿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