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改(通用12篇)
初中数学课改 篇1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 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 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 奥妙无穷。同时, 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 在引进负数后更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 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 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 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要上好数学课改课, 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 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 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 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 但是, 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 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 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 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 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 这样两人反复轮流, 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 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 谁先抢到30, 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 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 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 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要上好数学课改课, 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 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 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 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 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 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 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 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 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 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 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 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 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 在数学王国里积极的思考、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要上好数学课改课, 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 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 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 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 但俗话说:“你是你, 我是我, 鸭子不跟鸡搭伙”, 这就意味着鸡、鸭会各在一边, 分出不同的种类, 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类。试想, 以此来引导学生来找出3x2y和5x2y的共同特征, 从而轻松地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这一节时, 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实很简单, 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走捷径, 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 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 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 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为生活服务, 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 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 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 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寓教于乐, 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 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 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以上观点, 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在教学观念上可能还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 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方法, 逐渐靠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努力完成新教材的实验任务, 以便更好地上好数学“课改”课。
初中数学课改 篇2
浅析初中数学之课改文/邹兴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问题也日益深化。就当今初中数学新课改来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改;平等学习;情境式学习;形象学习
初中数学的课改应该是全方位的改革,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改革,将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工作。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更加高效!
一、平等式学习
初中数学课改的改革重点之一应该在于师生间平等学习和互动,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传递知识为主体,而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学习。所谓平等学习,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二、情境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地便厌倦了,所以,新课改后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改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相应的情境,用情境来吸引学生的目光,将情境设计成学生熟悉的环境,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新颖亲切。以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能让学生切身体会,深入实践,在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中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素养。
三、把握新增内容难度
对于新增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既定的课程标准进行难度限定,防止难度过高,超过学生的负荷,从而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的现象,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时候,那时学生并没有学习相关的尺规作图,在这种情况下,应仅仅要求其大致画出相像的图形便可以了,无需过于深入要求。更如新增内容中关于概率的问题,应只需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数据概念便可,无需深究其复杂的内涵。
四、形象式学习
传统的教育教学仅仅是以黑板来展示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应该引进现代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呈现课本内容,这样不仅形象而且多样化。更如在学习图形认识时,用图像呈现的效果远远大于用黑板这种二维空间呈现的效果。所以,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争取在短时间内实现一定程度的现代化,让传统教学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课改应该是全方位的改革,在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设备的前提下,保留传统的优良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彩化!
参考文献:
张宏忱。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神州,(04)。
正确认识初中数学新课改 篇3
【关键词】 正确认识;初中数学;新课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原则等都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往往产生了偏差,下面一一列举。
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中主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解发生偏差。认为新课改中的课堂就是学生的,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退场出来后,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于知识点到底是讲还是不讲,是略讲还是精讲模棱两可。教师们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中的组织者角色,忽视了课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过程失去了主导性的把握,盲目的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单纯的给予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学习变得自由化和松散化、目标不明确、效果自然也不好。
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对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如果教师只是把这个性质单纯的告诉学生,或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不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的理解也不一定全面。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性,利用矩形的对角线相交和矩形的性质来带领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在矩形中,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于是一个矩形就变成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两个相对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又被分成了两两相对的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于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就成了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被推导出来。(鉴于用文字叙述,较为繁琐一点,而借助图则更清晰明了,教师甚至可以借助幻灯片来展示这个性质的由来)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并不是摆脱了教师而存在,而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以教师的引导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并非是将课堂完全丢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去自由发挥,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逐层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单纯的追求课堂的形式,忽视学生技能的形成
新课程提倡生动而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说,课堂中的学生的参与度是对一堂课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于是很多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活泼而“煞费心思”,甚至以大量的多媒体来充斥课堂,整个课堂看上去活泼生动,但学生在这个“生动”的过程中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边角关系的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如果教师单纯带领学生利用测量工具对校园内的“直角三角形”物体进行测量,并完成测量报告。学生虽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更多的是为了好玩。教师没有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话,学生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体系。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活动方式的生动与活泼,但不能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纯游戏”的活动方式,活动的采用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辅助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技能的提高。并且整个课堂并非是无序而无目的的活动,它是仅仅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的。
如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班级学生鞋码的例子来引入中位数,然后返回到中位数的定义中,最后再延伸生活的应用则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即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再到生活过程。
三、追求无效的课题容量而忽视教学效果
新课程中强调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但很多教师将此理解为课堂的容量,认为一堂课容量越大,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其实这种理解又回归到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模式中去了,由于教师注重的是在40分钟内给学生大量的知识,自然无法顾及学生的感受。
如在“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的教学中,a2+b2=c2的命题推导是重点,如果教师只注重把a2+b2=c2的命题“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对该命题的由来的理解,接着就用例题来利用这个命题的话,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原因,对于以后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课堂的容量增加了,其实效率却降低了。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对a2+b2=c2的进行推导,学生不但知道“所以”,还知道了“之所以然”,在今后的学习中对a2+b2=c2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单纯的看到新课程中的某些个别理念,而要从总体上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对理念的实践,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前提。我们也相信,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还需要长期的过渡阶段,过渡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只有看到了其中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才能推动新课改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红.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育趋势[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2]陈建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误区新
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1期。
[3]孙登娥.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走出初中数学课改的误区 篇4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一) 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 提问随意性大, 缺乏精心安排,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 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 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 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 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二) 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 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练”,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 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 决不是少讲少练。
(三) 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 不钻研大纲、教材, 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 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 《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 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 提供处理教材方法, 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其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 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 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 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 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 知识面广, 勇于改进教法, 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 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不拘泥于形式, 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 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 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 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 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 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 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 的培养, 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 (逻辑思维) 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 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 企图强化思维定势, 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 教师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二、认真学习, 加强研究, 走出误区
(一)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 要以“人有我新, 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 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 要认真研究, 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 仿中创新, 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二) 更新观念, 增强新的意识, 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 要更新教学观念。如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 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 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 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 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 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 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大纲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 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 目标制定要具体化, 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 便于测量、评价。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 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 推动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其中不乏一些成效非常明显的改革, 但是其中也确有改革进入了误区。文章结合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 阐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
初中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5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深究初中数学课改的误区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改问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
一、数学课改存在的误区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
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大綱要求进行教学。大纲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利用新课改理念教学初中数学体会 篇7
一、创建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过去, 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 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 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 最高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的教师.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 因为在教学行为与舞台表演行为之间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成分的.但是, 若教师如同舞台表演一样, 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 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 (剧本) 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 把学生当作观众, 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 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加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 是以交往为媒介, 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表演的水平再高, “艺术”表现能力再强, 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 而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与表现参与在内.换句话说, 表演可以是无互动的、无交往的, 而教学却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中与互动中, 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 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 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讲, 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 行为举止是否大方, 时间控制是否合理, 而更多地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 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
二、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新的教学大纲提出“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这一教学目标, 并将数学创新意识界定为“对自然和社会中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并加以探索和解决”.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1)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大胆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 有学有问”, 学问常常起源于疑问, 质疑不止于发现问题, 还要提出问题.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观察、思考, 并提出质疑, 再引起知识的迁移, 问题的解决.
(2)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可促进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问题, 或解题思维中迅速定向认清解题方向或途径.A
例如, 已知:△ABC中, AB=3AC, ∠A的平分线交BC于D点, 过B作BE⊥AD, 求证:AD=DE.
分析由于题中, 给出了角平分线与垂线的形象, 学生凭直感, 会说这图形是等腰三角形模式的一部分, 于是, 如图所示, 延长BE, AC交于点F, 补全图形后, 就容易想到过E作EG∥BC, 交AF于G, 则G为CF的中点, 且 , 故C又为AG之中点, 再由EG∥DC即可推得结论.
三、营造轻松、生活化的环境, 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从表面上看, 数学知识是一些纯理论的枯燥的演绎与推理.但是, 如果把这些纯粹的理论与公式放到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时间和空间中去理解, 学生就容易接受.
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上) 的“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问题1: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是多少?
问题2:通过数墙砖的块数算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3:猜猜同桌的身高和体重?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探析 篇8
一、创设教学情境所要注意的原则
1. 创设情境要适度
所谓过犹不及,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 利用情境是为了给更好的课堂教学服务, 但如若教师总是刻意地制造过多的情境, 不仅不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目的, 还白白浪费了课堂时间, 无法突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课堂也许看起来很精彩, 教学情境不断, 学生像听故事一样从一个情境跳到另一个情境, 但是兴趣盎然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混乱的知识结构, 课堂华而不实。
2. 教学情境要科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严密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不得有任何一点马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情境教学要十分注意科学性原则, 绝对不能随便引入一个漏洞百出的情境, 对所需要的条件不加以具体说明和限定,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在一次教学交流活动中, 我曾经听过一堂课, 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难船只的报警, 已知∠A=∠B, 如果这两艘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 能否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尽管这个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 但是显然它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首先, 教师并没有说明∠A和∠B是如何测得的, 此处, 教师应该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情境;其次, 两艘船的运动轨迹并不清楚, 只有在两艘船分别沿0A、OB这两条线段行进的时候, 才能应用到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由此可见,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需要多花心思, 多加注意, 一定要做到严谨。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1. 以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 课题上对新知识的引入至关重要,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了本堂课的学习效果, 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一整章知识的学习兴趣。课题引入不仅要能够对学生起到了“知识预热”的作用, 让他们对即将所学的知识有个大致的感受, 也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 对课堂新知识的引入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还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创设恰当的情境以引入新课, 在课堂伊始便给知识注入了趣味的成分, 甚至能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产生学习的动力, 为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奠定基础, 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时候, 我首先请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让他们利用直尺、量角器等工具来测量其所作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和各个内角的角度。经过自己动手和体验, 学生沉浸于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自主探索中, 不仅很快对其性质有了直观的了解, 还通过自主探索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 以情境诱发思考, 调动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来进行探索、获得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生动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基础, 它能够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创建新的知识结构, 形成学生个体的数学知识体系, 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数学能力, 发展数学思维,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效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精心创设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培养学习情趣, 激起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的讲解和训练时, 我便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校的教学楼在阳光下投下影子, 已知在某一时刻, 阳光恰好于教学楼成30°角, 此时影子的长度为5米, 问教学楼有多高?这一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学中, 学生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给出解决方案, 成功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
3. 以情境诠释内涵, 便抽象为具体
初中数学的抽象性虽然不如高中数学那样高, 但是对于仍然习惯以感性思维来考虑问题的初中生来说, 数学仍具有很大的难度, 很多数学名词和术语都让学生感到费解, 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 尽量让自己的表述更能加通俗易懂, 但是学生仍然是听得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在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创设一个直观、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频数”的概念, 我在课前统计了全班学生的身高, 事先做好了统计表。在课堂上, 我邀请学生和我一起对全班同学的身高作一个统计。由于教学内容关系到每一个学生, 于是他们个个都积极参与。在按照计划作好了统计表后, 我带领学生分析所作的统计表,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频数的概念, 学生也在这样的情境下轻松理解了这一个概念, 省去了过多枯燥的语言解释。
总之,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好情境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具体的情境展示出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 让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初中数学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诱发学生思考和诠释数学内涵, 同时还要注意适度、合理和科学的原则, 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章燕飞;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J].数学教学通讯2010年24期
[2]潘燏;创设快乐教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J].陕西教育1995年08期
浅谈如何走出初中数学课改的误区 篇9
误区之一: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 提问随意性大, 缺乏精心安排,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 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 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对“精讲精练”缺乏正确认识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 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 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 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所谓“精讲”,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 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 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 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 绝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过度依赖《教学用书》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 不钻研大纲、教材, 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 教学无针对性。《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 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 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 知识面广, 勇于改进教法, 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 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不拘泥于形式, 灵活处理。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 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 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 要以“人有我新, 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 要立足实际, 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 要认真研究, 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 仿中创新, 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 更新观念, 增强新的意识, 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 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 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 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 要更新教学观念。其次, 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 (1) 大纲意识: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 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 (2) 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 目标制定要具体化, 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 便于测量、评价。 (3) 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 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三、结束语
新课改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探索,教学方法和理念,数学思想
在课程改革中,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变:即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变“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就能培养的,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例如:存钱的利息计算、土地的面积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意渗透数学思想。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年来,由于数学考题中增加了对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初中数学符号是比较多的,而且各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和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运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达深奥复杂的数学道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即: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大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大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的解集都是小于,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较小的那一个;如果未知数大于小的数而小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的解集取中间的那一部份;如果未知数小于小的数而大于大的数,则不等式组没有解。)
(3)渗透开放性的教学思想。一提起数学,许多学生就会想到“听课”、“做题”、“考试”等,把数学看作是单一的、被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渗透开放性的内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表现在学习的材料上不应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学生的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材料。例如:学校要在教学楼前的一块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选用的图形可以是圆、矩形、菱形、三角形等),应如何设计?再如:如何测量学校的旗杆高度?请设计测量方案。这些问题都有助于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4)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的迁移。
三、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都说透,就会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去生发,那么其他问题自然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
四、努力分层推进,科学评价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1)数学知识分层。在教学过程中,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相结合,把分析考试命题方向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以此来确定教学起点,使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接受,从而把全班的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还应掌握好教学进度。
(2)作业练习分层。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笔者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目标分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另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篇11
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可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为此,结合新课程特点,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作业设计形式。
一、新知型作业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如在学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设计一些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练习,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另外,为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能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作业设计可变式训练,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等等。
二、生活型作业
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一周呢?一月呢?一年呢?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全校学生呢?……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这些有趣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践型作业
动手操作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实践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后,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直角尺去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小边框是否是矩形,同学们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兴致很高。这样让“学”融于“做”中,在“做”中加深理解,即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四、合作型作业
以前的数学作业,教师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对于作业,我们完全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鼓励他们与人交流,进行有效合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片面的,众人合作才会思考全面。我曾尝试让学生以五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一份单元检测卷。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先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找重点,列提纲,选择题型,然后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编制试卷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一份试卷的编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增强。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使作业形式多样化,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篇12
在数学解题中, 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 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 不管哪道题, 总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做题, 善于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 一定要认真审题, 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 不要忽略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 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 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 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 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 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 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 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我们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 而在七年级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 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到了八年级、九年级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 到了高中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想方法几乎一致, 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 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
三、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 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 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 在分解因式时, 要用到平方差公式, 公式左边的a对应x+2, b对应y, 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分解的结果 (x+2+y) (x+2-y) 。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解题。在中学数学中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 函数与其图像之间的对应。“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培养数学“转化”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化未知为已知”, 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 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 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 我校要扩大校园面积, 需要向镇上征地。镇上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 如何丈量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 (有条件的话, 可使用水准仪或经纬仪) , 依据一定的比例, 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 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 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 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 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 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
五、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 剥去它质的方面, 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 就可以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 代数是研究“数”的, 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 研究几何要借助“数”, “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 越学下去, “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 叫作“解析几何”。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 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而解决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和灵魂, 是数学知识的精髓, 是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 对数学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整个解题思路, 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根本之所在,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总结体会各类数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从基础抓起, 抓思想方法, 多反思来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方程”“对应”“转化”“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课改】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课改教学09-05
初中数学新课改反思05-13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05-16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08-10
初中数学老师新课改影响因素探讨论文05-28
初中初中数学09-29
初中数学数学论文07-06
数学应用题初中数学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