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入门

2024-08-20

初中数学入门(精选11篇)

初中数学入门 篇1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学生家长提出一些问题,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把枯燥难懂的数学学好呢?”面对这样的问题, 我总是很疑惑:数学怎么会是枯燥难懂的呢?学习数学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但经过我的一番调查, 多数家长和学生都不认可我的观点。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跟学生进行了一次细致的谈话, 其中一个学生的经历告诉了我答案。这个学生在小学时各科成绩都十分不错, 升入初中后, 依然很用功, 但是几次考试下来, 英语和语文成绩还可以, 而数学成绩则下降得非常厉害, 曾一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并且无论学生怎么刻苦用功, 数学成绩始终没有多大的起色, 他为此感到非常苦恼。通过和他进行谈话, 我终于弄清楚了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初中数学枯燥难懂的原因了, 因为在升入初中后, 很多学生没有明白初中的数学和小学数学是不一样的, 仍然沿用小学时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 这样, 就在一些家长和学生脑中形成了这样的印象, 初中数学怎么这么难学呀?因为怎么努力也不见成效。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这种情况, 我提出, 让学生“入门”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前提。有人又提出不同的意见来了, 小学都学了六年了, 怎么到了初中才刚刚“入门”呢?莫不是, 小学六年都白学了吗!这还得从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不同说起。

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到底都有哪些不同呢?小学和初中相比, 所学内容和所考查的能力有了很大的不同, 小学所学的知识通过简单的重复练习是可以掌握的。而初中的数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 有时候还需要空间想象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光靠重复性的练习是办不到的。比如, “用简便方法计算公式”, 方法无非就是那样几种:在加法运算中, 常用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在减法运算中, 记住“多减了要加上, 少减了要减去”即可;在乘法运算中, 要掌握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率;在除法运算中要掌握连除的性质和商不变的定律。再加上不断重复练习, 学生掌握起来就简单得多了。到了初中可就不一样了, 初中数学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为主, 当然还增加了空间想象能力等等。如果我们仍然沿用小学时的方法, 认为重复几遍就可以学好初中数学, 那想法就太简单了, 事实上也肯定是行不通的。比如, 也许一节课, 学生学到了一个概念: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当学生在看到这样一个题目时“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不小于60度, 请问这个多边形至少会有多少条边”可能就会懵了。本题的正确解答过程应是:设这个多边形的内角为x°, x≥180-60, x≥120, x取最小整数为120, 360÷120=3边, 因此, 至少会有3条边。这个题目考查更多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在学生进入初中后, 教学生果断抛弃小学思维, 迅速适应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和节奏, 培养“成人思维”, 找到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方法。经过多年的观察, 我们发现进入初中后, 凡是能够迅速转变思维和方法的学生, 在学习数学时都不会感到困难, 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反之, 凡是不能够迅速转变思维和方法的学生, 在学习数学时就会产生“无论怎么努力就是效果不明显”的困惑。因此, 我所谈的“入门”, 就是迅速转变思维和方法, 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这是学好初中数学课的前提。

另外, 学好初中数学, 在学生“入门”之后, 还要引导其重视教材, 将课本“吃”透。实际上, 不仅是数学学科, 任何学科都一样, 在考试的时候, 基础的题目和中等难度的题目占了大约80%左右, 如果把课本的知识“吃”透了, 考试时80%的分数就可以到手了。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很多学生都会认为, 教师在课堂所讲的东西, 自己完全听懂了, 实际上, 他们在课上听懂的仅仅是教师的思路, 而真正的知识并没有完全掌握。因此, 在教师讲课之后, 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之前, 有必要再认真地把课本内容看一遍, 包括基本的概念、基本定理的推导、基本公式的推导等等, 把这些问题都掌握了, 学生再去做相关的练习题,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 我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七、八年级的学生要想学好数学, 前提是“入门”, 转变小学时的思维和方法,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吃”透课本。因为七、八年级的数学考查最多的还是基本定理、公式, 以及这些定理、公式的变相应用等。所以, 只要学生把课本内容“吃”透了, 把基础打牢了, 学好数学, 取得优异成绩是很容易的事情。

初中数学入门 篇2

学生学习几何学得好与否,与教师对几何入门的教学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倘若稍有不注意,就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以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相反,如果教师处理得当,不仅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不了初中几何题目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是几何证明、计算题在升学考试中又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这就需要学生真正领会与掌握。往往在不同的已知条件、图形的情况下,有截然不同的解法,也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下是我从学生在课堂、作业以及测试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发现学生学习几何存在的几个困难之处:

1.逻辑推理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数学定义、定理、公理、判定、性质、法则等理解肤浅,全凭感性认识,思维不严谨,推理不严密,不会灵活运用它来解决或证明一些数学问题,以至于无法形成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

2.语言表述方面的困难。几何讲究思维严密性,往往过分专业而严密的叙述要求使学生无法逾越语言表述的障碍,仿佛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城墙”。

3.证明过程及分析条理的困难。面对几何证明题无从下手,不知道哪些步骤该写,哪些步骤可以省略,最终导致关键步骤缺失。4.解图能力的困难。针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看成是由一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来的。不会由有关图形联想到相关的数量关系,挖掘隐含条件。

5.结合实际生活的能力。几何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几何无处不在,学生学习时不善于与周围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展开丰富想象。

教师对入门教学的成败,对学生学习几何知识,起着特殊作用。因此几何入门的教学在几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教师认真去探索。针对学生学习几何的以上困难,我认为,教师在几何“入门”教学时应转变教学思路,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合情推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猜想、观察、归纳等合情推理,让学生消除对几何学习的恐惧心理。要在数学活动中来学习几何,即“做数学”。还要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结合图形理解运用。读图、识图要遵循由简到繁的规律,先从简单的图形开始,逐步向复杂的图形过渡。作辅助线要根据已知条件以及与其有关的定理作辅助线或者进行逆向思维,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缺什么补什么。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至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本身熟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如果不精通教材,对教学目的要求把握不好,那么,在教学过程出现盲目性,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更谈不上达到什么教学目的,所以,教者应该知道每一部分内容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时,可以从这些角产生的过程入手,根据„三线八角‟并对其具有的特殊位置关系的角加以命名。在教学中不必给出严格的定义,重在会认。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初中数学从研究数式到研究图形,从数式计算到逻辑推理,是一个大的飞跃。所以初学平面几何的学生会遇到各种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几何入门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在刚开始几何教学中,我常常拿一些实物教具,如:三角板、圆规等进行线、角教学,消除学生对几何的陌生感、恐惧感,然后精心设计一些实例,说明几何知识及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飞机螺旋桨的外端连接是什么?为什么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计算一些边长等等?。这样充分利用几何本身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改变几何教学枯燥无味的现象,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循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注意几何学习方法指导

正确地认识图形,是学好几何的基础,通过看、说、写、画训练,不仅加深对概念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摘出重点,标出难点,提出疑点,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带着问题去听课,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当地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平角是一条直线”对吗?“直角就是90°对吗?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明确了直线与平角,直角与度数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图形“动”起来,即使学生受到新奇的感官刺激,又可以更恰当、更有效地展示教学中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充分享受发展的乐趣。

四、重视几何基本概念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好几何概念。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数学科教学的总要求,但对几何教学而言,还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特定的要求,几何概念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既不加定义,也不给予解释的概念,如“延长…… ”, “在……之上”等等。这类概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次重复,使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学会使用,并能正确表达和应用于画图。第二类是有所定义,但涉及内容较少的概念,如“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同位角”“多边形”等,这类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这些概念的实质,既知道是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来,又能够灵活运用。第三类是有准确的定义,涉及内容较多,而且还具有判定作用或性质作用的概念,如“直线的平行”“等腰三角形”等等,这类概念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这些概念的意义的讲解,又要重视用图形语言、几何符号来表示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好它。

五、举一反三是学习几何的策略

推理论证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从开始就应加强推理基本训练,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从“已知”入手,由已知条件可以推出哪些结果?从“求证”入手,若要求得到结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从教材的基本例题,习题出发,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从而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索、去证明,创设一个思维境地,独立完成证明,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真正入门。

六、重视几何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好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极为规范、严谨,按其叙述方法可分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按用途可分为描述性语言,推理语言和作图语言。对于文字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生动、形象、准确,通过教者示范,使学生掌握“所有”“延长”“连接”“截取”“对应”“在……之上”等等述语的用法。符号语言是推理论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公理、定理,推论符号化,通过范句、范例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规范化,并进行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互释互译的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掌握好几何语言,并不断地提高几何语言的表达水平。

七、注意培养学生画图、看图、识图的能力

图形是几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学生学好几何知识要克服的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不仅教会学生具体画图方法与画图技巧,使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熟练画出几何图形,还要知道画图时不能用特殊几何图形来表示一般几何图形,如,不能将任意三角形画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等腰三角形不能画成等边三角形等。同时,要分清实线、虚线的用法。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例如,能分清如图(1)中有几个角,图(2)中有多少个三角形,等等。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如何入门 篇3

【关键词】兴趣基本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99-02

在上初中时,老师常说:"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究竟怎样难教、怎样难学,本文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体会。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在几何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发现几何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兴趣,消除畏惧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创作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断创新,维持长久的几何学习兴趣。

2.学生一般都喜欢听名人趣事。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通过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以及对人类的贡献,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真谛,努力奋斗。当然不是每次和学生都谈论名人,应抓住时机讲述身边的故事,教育学生学好几何。

3.作业减负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际上,教育部、教学专家都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强调。若学生作业过多,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数学作业过多,一上数学课就烦,产生厌学情绪。要让学生相信,只要上课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认真听讲,就能完成教学目标,课后的作业也就少。

二、培养学生的几何基本功

1.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牢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如何学好的问题。

2.基本定义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学生如果对定义和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小学数学中"面积"和"体积",很多同学进入初中后,都不知道它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只能死记公式,增加学生负担。

3.识图能力。识图是学生今后观察图形、理解题意、分析问题的基础。识图训练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达到逐步提高。

4.画图。画图是学生读懂题意、把几何语句变换成直观图形的操作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

5.转换能力的培养。针对几何语言、几何图形、符号表示之间的互相转换,鼓励学生多说、多绘图、多写,不要怕错,逐步仿照老师的步骤,尝试把题意用符号在图形中表达出来,实际上是让学生当好翻译。当好翻译的同时,把所学会的道理归纳总结为结论,同时记录在图形上,这样,就为推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1.一个学生的几何入门与否,还看推理。用书写解题的形式展示给老师,就可知道学生是否具备推理能力。简单的逻辑推理是整个初中学好几何的基础。从教材编排情况看,可分四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按照图形回答,要求学生能说出就行;第二阶段,用重要语言叙述的方式证明已学的定理,然后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第三阶段,推证判定结论时,采用探索分析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分析的过程改写为规范的推理形式,进行两步推理;第四阶段,结合逻辑知识,给出证明过程。

2.对几何定理的推理模式。经过归纳整理,总结了基本推理模式。具体教学分三个步骤实施:

⑴精心设计一道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归纳出基本推理模式。

⑵通过已详细书写证明过程的题目,让学生识别不同的推理模式。

⑶通過具体习题,让学生有意识、有预见性地练习书写。

四、组合几何定理

1.几何的骨干部分还是定理的符号语言。因而在这一环节,我们让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找出单个定理的因果关系、多个定理的组合方式,然后由几个定理组合后构造图形,进一步强化学生"用定理"的意识。

2.联想几何定理。分析图形是证明的基础,几何问题给出的图形有时是某些基本图形的残缺形式,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定理的基本图形,为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图形可以引发联想,对于识图或想象力较差的学生我们从另一侧面,即在证明题的"已知、求证"上给学生支招,即由命题的题设、结论联想某些定理,以配合图形想象。

五、善于归纳总结

我们通常解题会得出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也会成为解决其他问题的桥梁。在几何的学习中这样典型的题目很多,要善于总结。

六、常用辅助线作法

把大问题细化成各个小问题,从而各个击破,解决问题。在我们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切实的解决方法时,要善于捕捉可能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常见的着眼点,试着去做了,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只要我们想到了,一定要肯于去尝试,只有你去做了才可能成功。

总之,学好几何必须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平时的点滴积累,善于归纳总结,熟悉解题的常见着眼点。当然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习题积累,我们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做适量的习题还是必要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浅谈如何做好初中数学入门教学 篇4

做到这一点, 需要教师从教材与课堂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 引导学生认识新教材, 以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感染学生。

一般来说, 七年级新生拿到数学课本后,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多数会马上进行翻阅。这种翻阅, 既会使学生感受到新教材相比于小学教材的新奇, 也体现了学生想学好数学的一种愿望。例如, 教材 (北师大版) 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 提供了“读一读”栏目。栏目内容包含了与随堂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料、背景知识、趣味问题讨论与数学知识延伸等内容, 这些内容给学生带来的新奇与趣味, 使他们在尚未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时, 即读得津津有味, 无疑会提升数学学科的吸引力与激发学生对未来数学学习的兴趣。有鉴于此, 教师要抓住时机, 有必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 深下功夫,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挖掘并向学生展示数学学科的好玩与趣味, 以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深深喜欢上它。

2. 创新“活”的课堂, 以数学学习的生动性吸引学生。

北师大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在教材上就是, 教学内容具有非常强的知识性、现实性与趣味性, 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以此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持久的兴趣和浓厚的数学素养。

做到这一点, 第一, 要注意教学的导入环节。力求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即以鲜活的形式与手段来唤醒、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第二, 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以提升教学参与积极性;第三, 要以娴熟的教学艺术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精彩、展开环节的精炼、板书设计的合理、字体书写的优美、语言运用的丰富、语调变化的得体、知识技能的广博、与学生思想的合拍, 等等, 都能激发学生对教师本人和数学学科的热爱, 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教”。

二、给与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

“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了“学”, “教”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以,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际, 教师就要结合教与学的具体实际, 统筹兼顾, 在教的过程中, 抓住有利时机, 适时穿插有关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指导。这样的指导, 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指导学生进行计划性学习。

学生开展计划性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合理地分析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状况, 既包括分析自己的学情——如学习基础中的厚重点与薄弱环节;又包括自己的学习思想、方法与态度, 经验与教训及其原因, 等等。要深刻、全面、准确的分析自己的学情, 除去自己的总结与反思外, 还可以与比较了解自己学情的师长、同学、父母、朋友等做必要的深入的交流, 借助他人的眼睛与评价来认识自己。在这一前提下, 教师要指导学生树立学习的短期与长期目标, 这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是搞不好数学学习的。

2. 引导学生掌握开启数学学习的钥匙。

教师的教学经历与经验, 使其对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与学习规律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 来自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 可以使学生在摸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避免无谓的弯路与精力浪费。具体到数学学习, 教师要告诉并要求学生, 第一, 做好预习, 这是关系到学习效果好还是差的重要起点;第二, 上课听讲要专心, 这是学生领会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排除干扰是前提, 积极思维是保证, 抓住重点是核心;第三, 课后及时复习与独立完成作业, 这是巩固新知的重要保证。整理笔记, 融会贯通, 借助作业进行知识与技能整合是必要环节;第四, 反思与总结, 这是巩固新知与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 也为开展后续学习奠基。

3. 引导课外学习, 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新教材在“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指导思想下, 几乎在每一章节都设置了“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议一议”等栏目, 这种体现数学学习生活化的自然、实用的特性,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可以成为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之外, 引导学生以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来充实课外生活。同时, 这种来自于生活又远离应试桎梏的活动, 也会使他们在领略数学的魅力与感受成功的喜悦之余, 充分认识到课上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认识到付出有所值。

总之, 万事开头难面对七年级新生的数学入门课, 教师必要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角度努力, 深入研究, 开好头, 以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俗语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万丈高楼平地起”之说, 形象说明了开端与基础的关系,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初中数学入门教学是初中阶段三年数学学习的基础, 其效果必会直接影响到日后数学课程的学习, 也会影响到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兴趣与质量。但七年级新生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与数学学习内容时, 多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 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自是必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 在新课程开始之际即通盘考虑采取必要的方法与技巧诱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以及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 也就是从教与学两个角度, 来引导学生上好初中数学的入门课。

浅谈初中数学平面几何入门教学 篇5

关键词:重点、对比、交流和反思

一、充分利用“直观”图形,创设情境,抓住重点

(一)利用直观图形,丰富感知

几何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空间形成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抽象的概念都有具体的事物作为他的“背景”,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看得见的物体或模型和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图形,来加深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古代伟大的数学家M.Atiyan指出:“几何是数学中这样的一个部分,其中视觉思维占主导地位”“几何直觉仍是增进数学理解能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探究与比较、抽象与提炼规律获得新知。如学习“直线”时,可让学生联想百米跑道线;在讲“平行”时,让学生联想电线杆上的电线,在讲“角”时,先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以及两脚规。如下图示:(略)

(二)结合图形,创设情境,抓住重点

结合图形,创设情境;通过观察图形,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归纳得出概念,并用语言把概念表达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这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以实际模型作基础,对概念的理解以几何图形为依据。在剖析定义时,要引导学生分层次,抓住重点。如“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三个重点:

(1)引导学生操作,通过操作与同伴交流,得出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直线也不是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与同伴的图形,得出这条射线从角的顶点出发(即以顶点为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形,得出这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1)回答这个概念“是什么”图形,(2)、(3)是回答它是“怎样的”图形,揭示概念的定义后,及时鼓励学生把概念的文字定义翻译成符号定义,

二、注意举反例,重视对比

(一)举反例,抓变式

初一的学生刚学习几何,认识事物时很肤浅,再说由于年龄和心理与生理等特征因素,因而在理解概念时,常常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无意中扩大了概念的内涵,而缩小了概念外延;如在理解“垂线”时,总认为图3两线垂直,图4直线不垂直。在学习“平行”时,也只限于水平平行,为了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反例,抓变式,如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时,若除去“过中点”,让学生操作交流,则有图5的情形,若除去“垂直”,让学生操作交流,则有图的情形,然后又引导学生操作交流“过中点”、“垂直”,从而认识到“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中的“过中点”和“垂直”是缺一不可的。又如在讲“对顶角”时,出示图7-图11,让学生讨论判断它们是不是对顶角,为什么?(图略)

举反例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去”(去除概念中的某个要点),“换”(换条件中某个条件),“拆”(拆开条件或结论或图形)等方法,这样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要让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学中还应充分运用变式,经常变换几何概念中所包含的各种图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寻知识间的联系,抓对比

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如“直线”和“平角”,“平角”是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若在直线上取一点,则这条直线可以看成一个平角。又如“直角”和“90°”,从表面上看似乎差不多,但前者是一种特殊的角,指的是“图形”,而后者表示的是角的大小,是“数量”。

三、鼓励学生探索和交流,努力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在几何证题的入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认真观察、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三点:

1、掌握概念的应用方法。我们知道,概念是推理论证的依据,所以,学生不但要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熟练运用概念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使学生明确和掌握概念的应用,应重视“平行线”这一章教材习题中的问答题和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某一概念回答必要条件和推理依据,这是对学生进一步推理的训练,除此以外,还要增加一些回答充分条件的填空题,使学生学会分析语言,如在图略

2、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探究证明方法。我们时常遇:由于学生对推量论证的方法不够理解,能正确判断结论正确与否,但说不清道理。所以,这相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些简单推理题的探究和练习,使学生能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推理语言,解决有理说不清的问题,学会推理方法。首先应使学生深领会:

(1)从条件出发,根据某个概念,推出一个结论,推理的每步形式是:∵……(已知或如图或已求),如图12中,已知∠2=∠C,根据平行条件就可以推出DE//BC,常写成:∵∠2=∠C(已知)∴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证明”是由若干步推理构成,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一步一步地推理(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推出结论的过程:即根据已知条件求证的结论如右图13,已知:a⊥c,b⊥c,求证:

分析:(a)已知a⊥c,b⊥c,就可以判定∠1=90°,∠2=90°(垂线定义)

(b)知道∠1=90°,∠2=90°,就可推出∠1=∠2(等量代换)

(c)知道∠1=∠2,就可以断定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明:(第一步)∵a⊥c,b⊥c(已知)∴∠1=90°,∠2=90°(垂线定义)

(第二步)∵∠1=90°,∠2=90°(已证)∴∠1=∠2(等量代换)

(第三步)∵∠1=∠2(已证)∴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①相邻两步推理的关系(前一步推理是为后一步推理提供条件)。②三步推理的顺序不能改变,即证明的各步推理是有一定顺序的(逻辑顺序)。

这章教材里的习题,要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同时教师还要补充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师生共同交流写出分析,再让学生独立用综合法写出证明。

3、指导学生探讨,交流,掌握几何证题的基本方法。

初中几何入门技巧 篇6

初中学生认为最难学的科目是几何, 初中老师认为最难教的科目也是几何。初中生学习平面几何, 与他们以往接触到的数学的学习方式都有巨大的差别, 这是由几何学科的特点及初中生的知识体系、学习模式决定的:

1. 研究对象由数到形的转变

几何是研究空间结构及性质的一门学科, 几何模型是学习几何的基础, 这与代数以数字和运算为基础有根本的差别。同学们初学几何, 很难对几何图形形成感官认识, 而记忆比较强有力的方式就是先理解后记忆, 如果学生对几何图形不能做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达到感官上的感觉, 只靠死记硬背地记忆图形, 是不能学习好几何的。

2. 研究方法由运算为主变为以推理为主

同学们一到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一般都是代数运算为主的, 对推理的手法并不了解, 甚至在初学的时候, 对简单的三段论都觉得新鲜。所以, 同学们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对由因导果的综合法、由果索因的分析法的格式、思维模式都很陌生, 这是初中几何入门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门槛。

3. 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逻辑思维能力更多地只能靠几何的推理和证明来得到提升。初学几何时, 同学们对推理、证明一无所知。当然, 逻辑思维能力也正是几何学习着重锻炼的。

4. 概念较多, 安排集中

初中几何教材第一章, 就有20多个对同学们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学生不习惯对概念的严格表述、抓不住概念的本质性质, 就必然会感到学习几何枯燥无味, 从而放松了基本功的训练, 概念、原理不清是数学学习的大忌。

二、打好高中几何基础所采取的措施

1. 用图形、实例培养感性认识

若一开始就过分强调几何表达的严密、抽象、困难, 就会把学生吓退在几何的门外, 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几何学习的兴趣、永远学不好几何。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 对初中几何教学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使新知识、新概念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

“直观性保证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东西之间的联系, 保证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之间的转变, 因而成为思维的支柱。”教师可以做一些努力, 让同学们在几何学习中形成一种直观性。比如, 告诉学生立体几何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如修建房屋, 桥梁以及家中家具的摆放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多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 让学生明白学好立体几何的益处多多:可以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可以提高自己画图的能力, 也能将三维动画做得更好。比如, 加强手工实验操作, 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并存, 要重视直接经验。俗话说“心灵手巧”, 手巧依仗的是心灵, 当然手巧也能促进心灵。数学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有意识动手操作, 比一比, 量一量, 折一折, 做一做, 以加深学生印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 领悟数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真谛, 这样子, 就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了培养感性认识,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广泛地运用多媒体资源, 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加强理解, 理解并记忆、熟练地运用。比如,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以在多媒体PPT上制作一个动画。出现在屏幕上的先是固定的两个点, 然后从一个点出发, 若干个线条匀速通向另一个点, 直观地让同学们看到, 直线的那一条最先到到另一个点。多媒体教学符合中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只有让同学们主动学习, 才能学得好、学的轻松。

2. 几何作图、几何语言的熟练掌握

我们说,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 还是一门语言。这强调的正是数学独特的话语体系, 几何学更是如此, 因此, 熟练掌握几何作图、几何语言就像学习英语要首先学习词汇和语法一样, 显得尤为重要。

几何语言, 按叙述方式可以分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按用途可分为描述语言、作图语言和推理语言。如“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前一“有”表示存在性, 后一“有”表示唯一性, 不能随意删改。教师自己要先做到语言的规范、严密, 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常用的“相交”“垂直”“延长”“平行”等几何语言, 并能根据题意绘出图形或用几何语言表达其意义;在绘图时, 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准确使用作图工具, 严格把关, 引导学生作出准确图形, 以正确推理论证命题。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相结合, 口头叙述和书面练习相结合, 几何图形和几何语言相结合,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 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

据说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是最为严谨的学问, 他仅仅从五个公理就推出了整个平面几何学, 这是几何学魅力的所在, 从中也可见几何学逻辑的严密性。学生们初学几何学, 所作的题大多分三类:证明题、计算题和作图题, 而前者最为重要, 从中可见逻辑思维在几何学中的地位。

证明题大多采用经典的三段论形式, 这种工具源于亚里士多德, 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思维方式, 因为知识点不熟, 思维紊乱, 往往会犯循环论证的错误。直接表现为:用待证命题的结论作为证题的依据;直观感觉随意添设条件;间接用待证命题的结论作为证明题目的依据;用待证命题的逆命题作为依据。这类的错误很多, 在几何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应该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 为此在书写格式上应该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在一开始就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能进行简单的口述推理训练和填写推理依据的训练的习惯, 告诉学生由因溯果或由果导因的分析问题方法的重要性, 在证明过程中简捷明快, 一步步来, 不跳步, 不重复说明。为此, 开课伊始, 教师就要做出榜样, 在板书证明过程时每步依据都要写得清清楚楚。使学生有法可依, 练习中强调这一点, 步骤并不规范者发回重写, 做到有法必依, 再鼓励学生自己进行书面推理练习。

4. 注重概念, 强调知识体系

平面几何的概念严谨、抽象、概括性强。加强平面几何概念的教学, 注重几何语言训练与几何思想方法的教学, 是搞好平面几何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学习之初, 教师应该告诫学生们不能囫囵吞枣, 死记硬背, 那么多的概念而且容易混淆, 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仅佶屈聱牙, 难以成诵, 而且张冠李戴, 不知所云, 从而掉入概念的汪洋大海之中。笔者认为作为教师, 应该做到: (1) 切忌填鸭式的教学, 要能把道理讲清楚, 从实际例子出发, 直观形象地理解, 逐步抽象出概念的定义, 掌握概念的本质, 这样学生们学起来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为学生们系统总结概念, 形成体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方法, 然后可以慢慢细化, 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树。

所谓万事开头难, 只有在开始时打好基础, 进入几何学的整个话语体系, 那么缤纷多彩的几何图形世界的大门就会为你敞开。在这个阶段, 教师们不能懈怠, 要努力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摘要:几何学作为不同于代数的新学科,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们可能一时很难适应, 笔者认为, 要引发学生们的兴趣, 打好几何学的基础要从图形认知、话语体系、逻辑训练、概念辨析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几何,入门,技巧

参考文献

[1]卫德彬.《平面几何入门难的成因及教学对策对策》.中学数学研究.2003年第8期.

[2]刘海石.《平面几何入门谈》.广东教育 (教研版) .2008年第8期.

[3]许生.《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宁德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年2月.

初中物理入门“四注意” 篇7

1.观察是信息的输入通道

根据物理以及自然科学的学习特点, 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可以将观察能力的培养分解为:了解 (看到了什么) 、识别 (区别在哪里) 、激疑 (与常规思维有什么不同) 三个层面。

2.思维是信息的加工环节

所谓智力活动, 归根到底, 是为了特定的需要根据信息自身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分解和重新组合。我们可以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分解为:比较 (区别异同, 是概括的基础) 、概括 (在比较中抓住事物的共同特征, 包括语言概括、图形抽象、数量关系) 、想象 (创造的翅膀) 、推断 (含逆向思维) 这四个层面来展开。

3.表述是思维的外显

表述要清楚 (措词不含糊) 、连贯 (语句要完整) 、有逻辑 (观点有系统) , 首先要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特别是女学生) , 研究问题时让同桌相互讨论, 然后选取一人向全班发言, 同桌补充。对学生的答案, 一律不做直接否定的评价;对学生的结论, 教师要多加肯定, 并注意适度地引导。

4.操作能力的培养, 要求的是“心灵手巧”

许多学生的动手能力差, 最根本的一条是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也是传统物理教学的弊端之一。教师可安排一定量的课内外小实验和小制作, 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 让学生形成手脑结合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对制作作品逐步提高工艺要求, 通过展示、交流、评价等手段鼓励学生提高工艺水平。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课时计划, 分为学习指导、能力训练、形象模型、实验制作、作业、自习辅导等环节。除继续“实验与探究”活动课的系列化要求外, 在八年级物理课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物理形成模型的建立和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水平的层次化训练。

阅读是人类信息输入的另一个重要通道, 观察是感性的入口, 阅读则是理性的入口。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理性入口通道变得日益重要。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语句简短精练, 比较适合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着重抓精读与粗读两个方面, 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进程逐步进行。

精读, 先是单项训练:寻找物理量的要点、新术语, 看清图示 (如长度的测量) , 寻找并提出问题 (如误差) , 归纳教材提纲 (如质量) , 找出中心论点及其依据 (如力) , 看清图所表示的意思 (如力) 。自“声现象”一节起, 紧扣术语、提纲、疑点三个方面强化训练。

粗读训练, 自“摩擦”单元开始, 配合单元教学法。最初的要求是:不懂处暂时放过, 黑体字、小标题、小节首句重读。到“液体的压强”单元, 要求学生通过粗读大致了解课题、结论。自“压强公式”单元起, 要求对难懂处做上记号, 留待精读时处理。

开始粗读训练后, 对精读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结论当即记住 (如液体的压强) , 反复研读疑难处, 力争读懂 (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 追根求源 (如大气压强的变化) , 看懂图记住形象 (如用电器的串联和并联) , 理清推导过程 (如物体的浮沉条件) 。自“大气压强”单元起, 提高粗读速度。

经过这样的有序培养, 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演示实验、课堂讨论和学生阅读, 让学生领悟知识, 能腾出大量的课内教学时间用于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思维能力训练。物理学习困难的同学, 难就难在模型的建立上。模型是物理概念赖以形成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 应让学生超越自己的感知基础, 接受抽象的符号系统, 缺乏形象, 则难以展开物理的思维。建立形象的具体做法是: (1) 强调识图。图是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桥梁, 图是模型的形象侧面, 是最初级的模型。将各种实物图、简图、示意图、状态过程图、流程图的感知、辨认、理解、摹画, 在教学中提高到应有的位置。 (2) 类比等效。模型的抽象, 首先是简化、类比、等效。而等量替换、等效替换是在七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已见端倪的思维模式, 应当有效地开发利用。 (3) 模型的数量关系。注意到它向两头延伸, 一头应让它与具体形象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 一头抓住方程 (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公式) , 让学生初步把握方程的守恒意义。

此外, 还可将模型的运用作为解题思路训练的中心。试验实践表明, 这一方案有明显的效果。

首先, 通过“实验与探究”活动的教学, 学生在物理学科兴趣、思维提问水平、阅读表达能力、动手操作习惯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进入九年级后, 试验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书好读、物理课好懂。物理教师普遍反映, 试验班学生活跃, 有深度, 语言表达能力强。

其次, 活动课教学效果测试表明, 尽管没有书面作业, 没有考试要求, “实验与探究”活动课上讨论的现象、结论, 仍然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深刻印象。学生建立了不少表象模型, 能根据新确立的观点进行简单的定性推断, 淡化或纠正某些前科学错误概念。

再次, 物理考试成绩表明, 在减少实际课时的前提下执行系统的教改课时计划, 试验班学生物理成绩高于对照班, 其他学科成绩也呈上升趋势。

离散数学入门教学初探 篇8

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 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计算机科学在其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离散数学这个工具, 离散数学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离散数学是一门教与学都较困难的现代数学分支, 它是研究离散对象之间关系的科学。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概念多、抽象化。学生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何将知识正确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经常把握不好, 仍然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

思维方式

离散数学成为一门数学学科的时间并不长, 但它已经成了计算机科学系统理论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和先行课程。它不仅在知识上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 (编译原理、数字电路等课程) 做准备, 同时在思维方式———抽象性思维方面为学生打开了一道新的门。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数学工具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该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条理非常清晰, 并且告诉学生你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过程。

课后习题

每当讲解完概念、定理和方法后, 应及时找一些课外习题讲解, 并让学生练习, 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因为一个好的示例不仅可以打开思想, 而且对理解一种数学方法, 理解理论的含意, 能起到促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找课本以外的练习题。因为大学生具有自学能力, 若仅仅是讲解课本上的例题, 学生认为没有新意, 他们看书就完全可以了, 这样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课外的习题就不一样, 因为书本上没有, 学生就会仔细认真地去听, 这样才有好的教学效果。要精选习题, 多选与计算机科学直接相关的习题 (例如编码、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 , 多选巩固概念、理解概念的习题, 多选应用型的习题、证明题, 尽可能少讲, 以加强学生逻辑分析的能力。

强调应用

数学知识与数学素养对于工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进一步的开拓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时候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点, 人们在理论上较容易接受, 在实践上却未必认同。对于应用型的工科学生, 他们一般更注意一种技能的获得。而对数学, 对在无形中增长他们的判断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增长他们透过感性表象洞察隐蔽本质的能力, 增长他们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数学, 却难于产生热情。而愈无兴趣就愈觉枯燥, 愈觉困难。这种负反馈在不少学生中存在。对于更为抽象的离散数学, 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情景, 学生说学习离散数学这样的理论课程没有用处, 所以没有兴趣, 不想好好学。这是现在高职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一种普遍看法。其实我们都知道理论很重要, 特别是数学知识很重要, 但是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 为什么?这与许多教师在讲课时没有及时将所讲内容与现实应用联系起来, 以至于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清楚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教师应该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我校正在实施的“六位一体”课程能力目标教学改革)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一特定的对象, 应着重阐明概念与定理所涵盖的现实对象或现实模型, 应尽量多介绍离散数学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巨大应用, 并学会一些应用数学的方法。例如“一笔画”的问题。这是每一个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我们从小就接触过这样的问题, 有些图形可以一笔画成, 有些则不可以, 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再讲解欧拉图的内容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改变学生对离散数学的消极心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感到离散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这是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增长能力的前提。是完成教学要求的基本保证,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一印象会长久鲜明地留在学生的头脑中, 开始的教学不宜大量讲述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演, 而要对离散数学的历史、现状、应用作较生动的讲解。在各章节的开始, 最好有主题介绍。对离散数学中的一些富于历史趣味的故事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应加以介绍。比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邮递员问题, 一笔画问题, 周游世界游戏问题等。有关的介绍不必全面和深入, 而是应侧重讲解它们的意境, 侧重讲解它们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这些介绍宜分散到相关章节去做。接下去, 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富于思考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或与他们的专业有关, 或与他们已有的知识有关, 或出于他们的意外, 或饶有趣味。这些问题使他们看来似能解决而又不能解决, 这样就能启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改进教学法

不同内容的讲授, 方法可以不同。有些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讲解。例如子图和生成子图的概念。子图和生成子图的定义如下:

1.图G=与G′=间如果有V′≦V及E′≦E, 则称G′是G的子图。

2.如果G′是G的子图, 并且V=V′ (即子图G′包含G的所有节点) , 则称该子图G′为G的生成子图。

分析上述定义后, 也可理解为:

在图G中删去一些边或顶点后所得的图称为图G的子图。

在图G中删去一些边后所得的图称为图G的生成子图。

传统的教学思想过分重视演绎法, 演绎法虽然有利于学习已有的知识, 但它注重繁琐的理论证明和局部的解题技巧, 学生只能得到一些基本理论, 而不能指导学生去发现, 去创新。因此, 在教学改革中, 要让学生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 在演绎的基础上进行示例、类比、归纳, 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近二十年来,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兴起, “离散数学”这门课也随之开设。应当承认, 该课程较为抽象, 学与教两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 正因为这个难度, 使其成为一门培养素质与创造能力的好课程, 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授可以达到培养素质的目的。

掌握知识框架

要想让学生从总体上把该课的结构、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就要在每一章结束后, 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总结整理, 让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有一个清楚的知识体系。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用CAI, 习题库的建立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 更应早日提上日程。尽管离散数学CAI的编制有较大难度, 但可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逐步编制和使用。根据教材知识体系, 把内容划分成集合论、数理逻辑、图论三个单元, 编制各单元的辅导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文字教案或电子教案。

使用多样形式的教学方法讲清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多媒体教材, 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讲清楚内容对于有难度的内容, 书本上书写不充分的内容或者学生看不懂的内容, 在讲课过程中, 一定要仔细地分析讲解,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讲课速度教师一定要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 精心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争取整个教学过程都达到最佳效果。主讲课虽然以教师讲为主, 但也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主讲课的教学, 教师要认真把握好速度、进度, 切实注重教学效果, 质量是根本,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是目的。讲课时速度适中, 难的内容多讲、慢讲, 不能只求速度而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简单的内容快讲、少讲, 也可以让学生自学。特别应强调说明的是, 自学能力强是素质高的一个表现, 因为毕业后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 要吸收许多新的知识, 这个时候主要靠自学。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学某些章节是有益的。精心组织教学。需要教师更加充分备课, 更加精心组织每次教学。让学生自学的某些章节, 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需要精心策划。劳力且劳心, 付出的应该更多。培养学生的素质, 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有创造性。这些都需要对所教的课程反复钻研体会。

参考文献

[1]涂建斌, 周小强.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6, (4) .

[2]姜楠, 信琦, 等.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网站设计[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5 (4) .

浅议初中英语入门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入门教学,教学方法

对于英语启蒙教学, 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加上新课程的词汇量比较多, 很多七年级新生的英语基础仅限于会读26个字母, 但不能正确地读出、写出26个字母, 少数兴趣浓的学生能认读英文单词及日常用语。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而言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针对英语教学现状, 我们必须抓好初中英语入门教学。那么, 如何搞好英语入门教学呢?

一、搞好中小学英语衔接的教学

1.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初中英语直接服务中考, 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 小学英语侧重于学生的听和说。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始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教学前, 应该先与小学老师交换教学信息, 了解七年级英语与小学英语在词汇、语法、日常交际用语等方面的异同, 分析中小学教材的内容, 找准衔接点。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英语侧重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课堂上几乎是边玩边学; 而初中英语侧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以单一的输出为主, 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 尽量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 他们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教学进程。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中生而言, 哪位教师对他好, 他们就会对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要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2. 采用多种 多样的英 语教学形式 , 培养学生学习 英语的兴趣。我们可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 录音机等手段创造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句型的意思, 掌握其结构和用法”平时可动手作画, 如简笔画等, 补充教学挂图, 选用实物, 用直观的形式, 尽量把要教的课文或句型用谈论实物或图画的形式进行说听训练, 直到学生既说得出, 又写得准;既听得懂, 又答得出。还可以轮流onduty, 或者freetalk, 让学生每节课轮流做报告, 自编自说, 就学过的知识选一题目自由交谈, 既创造外语学习气氛, 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3.用英语上 课能增加 学生听说 的机会。 尤其对于初一学生, 其刚开始面对有一定的困难, 但我们要有一定的信心, 先用英语并借助手势, 汉语可以适当地使用, 以后逐渐减少汉语的使用, 多用英语教学, 学生就会慢慢习惯。老师在课堂上坚持用英语教学, 有助于学生模仿、使用英语, 这样课堂上师生会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中, 学生会很有激情。

三、抓好英语起步教学, 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

1.重视英语字母教学。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 灵活处理教材, 重点帮学生学好26个字母的读音和写法, 使学生掌握英语的“第一节课”。在英语字母的教学中, 教师可先出示字母卡片, 让学生了解大小写字母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听老师的发音, 观察老师的嘴型, 听录音, 大声地跟读。26个字母学得怎样, 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单词记忆。我在教26个字母时,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母的拼读上, 如果接到的初一新生已经在小学学英语, 也会重新教学26个字母的拼读, 归纳26个字母中的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 讲解一些最简单的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2.音标教学和字母教学同步。音标教学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会不会拼读单词, 会不会拼读单词又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单词认不得, 记忆单词就困难。单词记不牢, 句子、短文及文章就无法朗读和理解。我在教学26个字母的同时, 把字母音标写出来, 教学生拼读, 让学生掌握音标的拼读。在这个过程中, 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巧妙地利用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受益于汉语拼音, 降低学生学英语的难度。如我在教学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的时候, 对比小学拼音a, o, e, i, u;在教学an, en, in, on和ang, eng, ing, ong的发音时, 和汉语进行适当的比较。在学生掌握音标的拼读方法后, 写出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 让学生进行训练。在以后的单词教学中, 不断地强化和巩固学生对于音标的认读。

3.单词教学。教学单词时, 要尽量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重点学习单词, 课后多花时间教学生认读单词, 把单词的音标写出来, 让学生课后自学。鼓励学生大声、清晰、快速地朗读单词, 背诵单词和简短的对话、短文。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 尽量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把单词放在短语、句子中, 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来学习,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根据规律, 拼读单词和联想记忆;利用同类词、缩略词, 合成词等, 让学生学会总结, 归纳单词, 有助于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单词, 如Pencil加box就变成了pencil-box。

4.听说领先, 交际同步。有人认为, 中国人要习得一种外语, 必须做到:一是听说习惯的养成, 二是终身不断地泛读。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最终目的就是交际。英语学习入门阶段, 听说领先不但可行, 而且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咿呀学语的婴儿学说话, 就是从听到说开始的, 到了一定的年龄, 才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 同时也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 入门阶段, 应侧重培养听说能力。否则, 我们培养的学生, 不会听也不会说, 成了英语哑巴和聋子。听说教学不等于交际教学, 听说法的根据是结构语言学, 它局限于语言的结构, 即句型模式之内, 而不顾及交际行为的需要。交际法的根据是社会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 简单地说, 它不但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形式。单纯的听说犹如套公式练习, 而交际练习要有一定的情景。英语入门阶段, 要听说领先, 交际同步。语言训练的早期, 不可能进行大量的交际练习, 但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交际渗透到听说活动中, 切不可把听说与交际分割开来。听说活动是为交际做准备的。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练习情景对话, 把单纯的听说活动搞活,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95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四会能力。例如, 我们在教学What color ...句型时, 如果机械地单纯地进行这样的练习:What color is it? It’s red/blue/yellow/grey ...这就是听说法练习。我们提供了实物, 创设了情境练习, 如一个同学捡到一只书包, 寻找失主而进行的对话:———Hello, Li Ming.Isit your bag? ———No, it isn’t.———What color is your bag? ———It’s red.May be it’s LiPing’s.———Thank you.Good bye.———Byebye.这就是交际性的练习, 效果大不一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更使知识的掌握变得容易。

四、入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不要设立过高的目标。目标是必需的, 但目标过高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特别要保护七年级新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握好教材的要求尺度, 尤其“听、说、读、写”功能不能盲目追求全会, 不能给学生造成压力。

2. 切忌以讲代 练。英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交际活动进行语言演练, 达到使学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我们在课堂上以讲解重点、难点而取代学生的演练, 会错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3.不要挫伤学生 的积极性。 七年级新生学英语 , 难免出错, 这是正常的。我们要积极引导, 纠错要讲究方法, 不能挫伤学生交谈的积极性, 以免造成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活动, 使教学陷入困境。

总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中英语教学如果能抓好入门教学, 让学生迈好英语学习的第一步,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就能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学好英语, 为将来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刍议初中物理入门教学 篇10

[关键词]入门教学 物理学习 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55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初中物理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以及后期对物理学习毅力的养成。八年级学生刚接触这门新课时,虽然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学好物理的欲望都很强,但是,初中生意志力较为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随着知识难度的加深,一些学生对物理的热情日渐消退,成绩越学越糟,随之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为了使八年级学生能够自然平稳地走上物理求学之路,轻松愉快地步入学习物理的正轨,笔者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沉积一些初中物理教学的心得,在此交流一下,与大家共勉。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很感兴趣。针对这些特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八年级物理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1.上好第一节课,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初始印象

精心准备,上好第一堂物理课,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课件广泛介绍声、光、热、力、电等神奇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性认识,产生视觉和听觉的惊奇与震撼,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课堂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或课堂作业等形式,使学生感受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感受物理好学易学。在师生交流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我国科技发展史,人类科技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使之对物理科技产生自豪感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实验教学,利用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演示实验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规律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给学生带来真切的感性认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建立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趣的实验现象发生时,学生会惊讶、兴奋、眉飞色舞、兴趣盎然,产生解惑的求知欲,这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感悟物理知识,让学生切身体会。比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让学生在手臂上擦拭酒精,通过扩大酒精表面积、吹气等方式来观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皮肤温度变化的感受。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印象也比较深刻,既能总结出物理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变革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效益

施教为学,为学而教。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物理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为物理课堂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以达成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提高的目的。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与学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设丰富、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作为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求知是辛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启发学生“好之”、“乐之”,促使学生萌发对物理的热情,继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乐中求知。

三、规范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物理,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是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那么,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1.良好的课堂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预习好比火力侦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一分钟”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课本、练习册、作业、文具等,从而保证尽快进入听课状态。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条理清晰地做好笔记,做笔记时要记录主要内容提要、补充内容及重难点、疑惑点等,课后回顾复习。

2.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和实验数据、现象分析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会处理实验中的一般故障。对学生操作中不规范之处,要及时纠正,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记录,尊重客观事实,实验后进行认真分析,给出科学解释。必要时要求部分学生重新实验,培养学生严紧而又科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保障

“学起于思”,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为此,在教学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开口求教;提问时不要有顾忌,不要因问题简单而想到可能会被老师批评或被别人讥笑,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质量很高”、“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等等,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学生一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才是真正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初中数学入门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入门课,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后, 学生除了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外, 还需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枯燥、复杂的学科, 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吃力, 并由此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在影响自身数学学习的同时, 还会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在此, 本文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等三个方面出发, 针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展开探讨.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高中数学时,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中, 主要包括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以及注意营养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 学生在学习之前, 还应注重课前预习, 以便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教师讲课的重点、难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除了需要学生的恒心与毅力外, 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 学生应提前预习, 通过预习来了解三角函数的重点、难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思维.在预习的过程中, 必要时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 将初中的三角函数与高中的进行对比, 同时可以尝试着做一下数学练习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状况.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要想在入门初期学好高中数学, 就必须对数学感兴趣, 能够从数学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才能为下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首先, 教师要结合着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指导,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紧紧抓住学生刚入学时新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最后, 教师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还应紧紧结合着数学教材, 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数列”时, 教师若一味的对书上的例题进行讲解, 不仅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时, 教师可以结合数列的一些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将其编制成口诀, 如:等差等比两数列, 通项公式N项和.两个有限求极限, 四则运算顺序换.数列问题多变幻, 方程化归整体算.数列求和比较难, 错位相消巧转换, 取长补短高斯法, 裂项求和公式算.这些口诀通常具备言简意赅、记忆方便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轻而易举地了解数列的用法, 同时还能通过口诀来灵活运用数列.由此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能够结合教材内容, 适时的用口诀来代替枯燥、艰涩的定义, 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若一味地靠老师的引导, 不仅无法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还会阻碍自己的思维创新, 直接影响自己的数学学习.由此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 积极地探索知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待不会的难题, 要及时地向老师、同学请教.其次, 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时, 能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完善.最后,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遵循知识掌握的规律, 面对数学知识, 要善于开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 使其形成统一的整体,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中“函数”时, 除了在课前积极预习外, 还应结合函数的特点, 对一些简单的习题进行探索, 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做出记号, 在第二天上课时着重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记录, 若还没有明白可以在课下及时地请教老师.养成好的预习习惯, 是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保障,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根本所在.只有积极持对新知识进行预习, 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才能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同时, 享受到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四、总结

“万事开头难”, 对于数学而言, 其入门课的教授与学习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从若干个方面, 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将做好高中数学入门课教学的相关经验与同仁们共享, 以期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应结合着教材及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高中生在刚刚学习数学时,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 使学生在深化数学知识的同时, 还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真正提升数学的学习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打造高效高中数学课堂[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10) :83.

上一篇:情报知识下一篇: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