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数学

2024-08-27

初中历史数学(精选6篇)

初中历史数学 篇1

乡土历史, 说得通俗点, 就是家乡的历史, 它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笔者工作的前几年, 每届初二学生都会收到一本乡土教材的小册子, 但往往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而现在, 乡土历史仿佛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基本上无人问津。今天,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笔者深切感受到运用乡土历史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年来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历史事件离现实太遥远, 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 因而提不起兴趣。而乡土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土生土长, 学生对此有一知半解, 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比如, 对初一新生讲宗教的时候, 学生不感兴趣, 于是笔者就添加了乡土历史的资料:本市孔望山的南麓的汉代佛教摩崖造像, 属于东汉晚期, 比前秦苻坚时期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约早二百年。这时, 学生们的兴趣已经被引起。笔者接着说:孔望山摩崖造像中, 一百余尊人像各具姿态, 最大的一点五四米, 最小的仅十厘米。以三尊立佛和三尊卧佛较为突出。那么,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带着疑问, 我们一起学习。由对乡土历史的兴趣逐渐迁移到历史学科的学习, 从而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二、学习乡土历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乡土历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不可缺少的好素材。连云港城风景秀丽, 人杰地灵, 有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丰富了当地乡土历史的内容。比如,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 因在此登山望海, 世传其山为孔望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三次来到海州, 并留下了十四首诗词;《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任海州沭阳主簿, 对海、沭一带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一部与我市花果山有着血肉联系的文学巨著, 被拍成电视剧后更是家喻户晓……有这么多名人都在我们的家乡生活过, 大家有何感想呢?此时, 班级的气氛活跃起来。

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最佳材料, 可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生动教材。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探究, 培养他们为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三、学习乡土历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让学生走出课堂关注乡土文化, 能培养学生以“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情感, 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连云港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锦屏山桃花涧、孔望山、将军崖以及东海县大贤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和发掘, 说明四五万年前的人类就曾在这里繁衍生息。1981年, 在锦屏山南麓将军崖发现了一幅属于原始社会的岩画, 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岩画时代最早的一处岩画, 也是岩画艺术在汉族地区的首次发现。

随着将军崖岩画知名度的提升, 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然而, 人们对这处宝贵的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却非常淡薄。虽然, 桃花涧景区现在进行了一定保护, 但岩画刻像变得模糊不清, 出现了严重的损坏。

当笔者在课上讲解这些内容时, 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为了保护石刻纷纷献计献策。有人说在石刻的上方搭建筑物;有人说加强石刻周围的保护;还有人说应该在桃花涧门票的背面印上宣传口号, 提醒游客在游玩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文物。笔者的课堂增强了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围绕乡土历史的活动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即教育不能割断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就是经验学习、重组或改造的活动, 经验从做中学。因此, 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调整教师教的方式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立足“学以致用”。

最近, 学校要求各学科编写校本教材, 而笔者则将校本教材与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相结合, 给学生布置的课题是“连云港历史的变迁”, 并做了适当的分工:第一组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去了解家乡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二组学生用新旧照片的对比来证明家乡城市面貌的变化;第三组学生到博物馆、民俗馆查找资料;第四组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 收集口述史料。但是这些活动单靠初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 所以笔者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多实践、多体验, 使广大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深切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和今天的腾飞, 从中得到激励和鼓舞, 并立志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向学生传播乡土历史文化, 不仅是在传授知识, 也是在向未来的建设者灌输着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对家乡怀着深切的热爱之情, 才能衍生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才能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热爱中华民族, 立志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奋斗。

初中历史数学 篇2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初中历史数学 篇3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G633.51

历史地图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历史地图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特别是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地图册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生动、具体地补充并说明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大都十二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特点上主要表现为:求知欲望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与此同时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他们对于具体的形象或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内容感兴趣,而对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则不是很容易接受。考虑到这一特点,图文并茂的历史地图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获取与巩固,进而间接有益于开阔视野。

一、对文字教材起重要的补充作用

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一定的事态空间分布情况。它对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地理环境及其空间联系提供了鲜明的概念。掌握了这些知识,便于理解教材内容,对教材起重要的补充作用。例如,讲中国历史“解放战争”这一课时,关于三大战役,是本节的重点,要想把三大战役讲清楚,就要很好地利用课本中《三大战役示意图》。图中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仗。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一定要用比较鲜明的地图才有可能再现这一仗的空间概念。锦州地处关内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带,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位于“山海关”。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地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果没有地形图的帮助,是不容易理解的。

二、是课本知识的生动再现

历史地图以直观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课本知识,使课本知识以地图的形式再现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西周分封示意图》,从这幅地图上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具体做法,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西周分封制在地域上有何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的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如:晋国,分封地域为山西,卫分封地域为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分封地域为山东南部。而异姓的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被分到相当落后的边远地区。如:封功臣姜尚为齐,分封地域为山东北部一带。封颛顼后代熊绎为楚,封地为湖北境内。这是因为西周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便于学生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内在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从这幅历史地图还可生动再现书本中的历史知识,总结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西周的疆域。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观

历史地理观即历史时空观,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历史地理知识教学充分体现在运用历史地图之中,应坚持时间与空间的教学,将二者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良好习惯。如《古希腊地图》,从地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特点:土地贫瘠,狭小多山,气候湿润,面临着广阔而多岛屿的海洋。这种环境孕育出来的古希腊人商业贸易和外向型经济发达,人们酷爱自由和美,喜欢冒险和探索,渴望过自由幸福的世俗生活,由此而产生了被誉为“蓝色海洋文明”的古希腊文化和对人类进步事业意义深远的城邦民主政治。

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历史地图在丰富学生知识,归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例如:《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与《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两幅地图进行对比,提出问题“今天的沿海开放城市与清政府时期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搜索历史知识,认清两者的背景,从而得出清政府时期是被动挨打,是外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而今天的“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的开放,是发展经济的战略需要。通过此类地图的对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初中历史数学 篇4

1、要会读

学习历史,我们需要阅读历史的教材,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到粗读,就是大略的阅读教材,做到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要细读,做到将教材的内容都了如指掌,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关键内容都要知道,最后就是精读,就是对教材进行分析理解,分析其的背景、作用、意义等。

2、找准学习重点

历史教材里的内容非常多,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抓住重点,那么什么事重点呢?那些产生重大历史意义与影响和转折的就是重点,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就是重点,所以我们复习遇到这些内容时要重点关注。

3、解题技巧

初中历史数学 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黎平历史

黎平这块土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与生活。自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后,黎平建置不断。黎平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厚重与丰满的历史与文化。挖掘黎平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黎平历史,让学生了解黎平历史,热爱黎平,提高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精神,是黎平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充分地利用好黎平的历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黎平历史的教育,增强黎平学生的自我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黎平历史能拉近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初中历史的德育实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研究价值

1.黎平地方历史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德育实效性

在黎平历史当中,有许多本地的历史人物,通过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学生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这样学生就了解了黎平悠久的历史,自然而然地了解黎平,从而达到热爱黎平的效果和目的。

2.黎平地方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有利于推动黎平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黎平人了解黎平的历史,增强黎平人的自我认同感,对黎平人建设小康社会,构筑黎平人的“中国梦”,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具有强劲的助推作用。

3.地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突出思维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走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整理、分析、综合、比较、筛选、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对当地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恰好弥补历史教材的不足,也是历史课标的要求。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黎平历史的主要方式

1.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穿插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穿插黎平历史,展示有关课件页面与图片,把通史和黎平历史进行有机结合,既不影响通史的教学,又能对通史进行有益的补充,同时促进了学生了解本地历史,拉近历史教学与学生的肌理感,借助黎平历史的穿插,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注意力,可谓一举多得。

比如,在上“废丞相设三司”一目时,讲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顺便穿插贵州布政使司的设立(1413年),顺便说黎平建府的情况,因为黎平建府也是(1413年),黎平建府与贵州建省是几乎同步的,了解黎平和贵州的基本历史渊源。再如,在上“清朝的建立”一目时,讲到明末农民起义时,顺便穿插黎平地区的吴勉起义、吴国佐的石纂太起义,让学生知道,在反抗压迫,追求幸福上,黎平也有血性男儿。讲“郑成功抗清”时,插入何腾蛟抗清的有关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黎平县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大丈夫。上“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一课时,可以介绍黎平机场建设与航线开通、夏蓉高速、三黎高速建成和通车、贵广高铁建成与通车的有关情况,了解黎平在交通运输建设上的新起点、新成就、新跨越。

2.对历史遗迹、文物进行参观考察

黎平县境内历史文物、遗迹遍布,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听导游、老师讲授,真实感受历史历史、触摸历史,与历史进行心灵对话。

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和参观黎平会议会址。

让学生通过烈士陵园里一块块墓碑,接受心灵的洗涤,教育无声,全在心灵体验。学生观看黎平会议会址里的一幅幅照片,以及导游生动的讲解。这时候还需要我们老师吗?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同感同身受。参观考察现场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心灵的震动力度,比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进行声嘶力竭的教育的效果好得多。又如,在上“近代‘文明婚礼的传入”后,组织我校六合片的学生去参观纪德寨脚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婚俗改革碑”。既让六合片的学生知道当地厚重的文化积淀,也让他们知道这块碑相当于一部“民间性婚姻法”,让学生了解这场婚俗改革,使我们青山界四十八苗寨的妇女们在自己的婚姻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自由,“十八姑娘三岁郎”和“十三四岁姑娘嫁老郎”的陋习得到遏制。姑娘家必须返还给舅家一个女儿的传统习惯,受到否定,其影响力在当时是非常深远的。

3.专题讲座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在课前现开展有关专题讲座,能够有利于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本内容的理解,或者课后展开有关专题讲座,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某一历史问题。

比如,在上“红军长征”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学习《黎平会议》,向学生说明黎平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情况、会议决议、历史作用,让学生知道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真正理解黎平“伟大的历史转折从这里开始”和“曙光之城”这些历史定位的含义。

4.随机介绍

所谓随机介绍,即及时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各种活动、各种场景,利用学生的有关问题,随机对学生渗透黎平历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机动灵活、方便自然,教育意识性不强,学生在无意中获得历史知识。

比如苗族过苗年,到学生家中做客,无意间交谈,老师就可以介绍苗年的来历:苗年这一天是五千多年前苗族始祖蚩尤与炎黄大战罹难之日,过苗年是为了悼念蚩尤的英灵。同时也可以介绍苗年在不同地区、日期有不同的变化等。比如,夏天在苗寨的大枫树脚下歇凉,你也可以介绍枫香树是苗家的图腾树、祖先树。“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树”“黄帝杀蚩尤于九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苗族崇拜枫树,就是在追念蚩尤,也是苗族人民怀念祖先、思念故土的唯一寄托,枫树也成了我们苗族新的栖身地的守护神。再比如,学生问你为什么苗族住的地方都比较高,都在边远落后的农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你可以介绍苗族的四次迁徙史。

5.专题社会调查与研究

教师结合历史课程教学有关学习任务,布置学生有关专题,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研究。这种方式能提高学生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某一时期某一历史现象的认识,或者能清晰地了解当地在某一方面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比如,在上“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布置学生走访经当地的老人,要求学生把访问到的有关情况进行整理,展现社会状况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理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改革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极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政策,做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执行者、实践者、受益者。

6.考试中插入黎平历史的内容

在考试中插入黎平历史的内容或者以黎平历史作为有关资料背景,可以使学生较好地记住黎平的历史,并能把黎平历史和通史进行有机的对接,加深对通史的理解。

如,2014年初三毕业考试卷就加入黎平历史的题目

第6题,何腾蛟是我们黎平的抗清英雄,下列人物中,属于抗清英雄并收复台湾的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第9题,黎平会议会址是我们黔东南州的重要红色旅游景点,

下列旅游景点中,属于贵州红色旅游的是(  )

A.黄果树景区 B.龙宫景区

C.镇远青龙洞 D.遵义会议会址

利用黎平历史,在教学中进行渗透,使学生了解热爱家乡,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信念,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黎平历史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一个永远没有结题的教学课题,

渗透黎平历史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多种多样,达到教学效果和德育目标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宗绪.中国历史[M].2版.长沙:岳麓书社,2007.

[2]姜胜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地方史教育研究[J].贵州教育,2013(07):26-29.

[3]贵州省黎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黎平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秦应奎,唐千武.蚩尤魂系的家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注:本文为2013年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黎平地方历史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立项编号:2013A020)阶段成果。

初中历史数学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地图;地图视野

历史作为学生了解过去事实、了解我国博大精深内涵的一门重要课程,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传承悠久,具有较大的时代跨度,处于新时代的学生对于很多历史常识存在一定的疑惑,这对初中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为了让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增强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高效的方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应用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理解能力

历史地图可以很好地将历史课堂上的知识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另外,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将课本内容简化,可以让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地图记忆历史名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名词的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地图主要是将历史内容进行图像化概括,从而达到将历史概念简单化的目的。教师在历史课堂内容教学时使用历史地图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记忆历史的能力。学生根据看历史地图就可以将零散的文字内容进行归纳记忆。利用历史地图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策略

1.掌握历史地图主题

在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地图的主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由于历史地图是一种具有很强艺术性和很强直观性的历史教学道具,它能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与多彩多色的线条等体现各个实际地理要素进行等比例缩小,从而使学生一眼就能看明白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发生时的地理状况。历史地图的颜色鲜明、图像直观,对历史的表达具体准确,又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类艺术作品,因此,它也具有艺术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历史地图中,无论是城市村落、山川岛屿,还是江河湖海、平原大漠,都能用各种图像和符号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且还配有非常精准的文字描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继而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2.熟悉地图内容

在历史地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在历史地图的识读过程中,识读图例是个很重要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图例的识读,才能更好地解读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在构造元素方面和普通地图并没有不同,方向指向在大体上也相同。历史地图的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如历史地图中,一般对首都、重要居民点、岸线、河流、运河、国界和地区界以及长城、山脉、铁路等符号作统一规定。另一类是分幅图例,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同一性,如,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地和商业中心,战役图中的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此外,应注意历史沿革和古今地名的变化。历史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演示地图时,要和今天的地理区划相结合,指出古今地名和行政疆域的变化,这对学生形成具体、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3.多图归纳,寻找共性

在历史地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于全局与局部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像历史地图中通常会有全图以及扩大图。全图通常能提供较为宏观、整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扩大图则能展示较为微观的局部历史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在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还应该对历史地图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地图的共性。

4.拓展地图视野

历史地图在分类的过程中通常可以分为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其中中国古代的疆域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地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布、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历史地图时应该巧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历史课堂讲解时,想重点突出某历史地名,就可通过忽明忽暗地多次闪烁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想要突出历史地图中的某一个主题,就可以在某个局部区域变成其他颜色,有时也可以对历史教学图中某一地区放大或对某一事物作详细解说并展示给学生。此外,对历史教学上的行军路线等线状事物可以做动态表示,这样就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地图知识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固化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地图一直都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一大优秀工具和资源,教师应当在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更加广泛和合理地使用历史地图,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欣.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4,54(32):14.

[2]吴雪梅.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5,23(64):137.

[3]王常启.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综合版,2015,17(11):85.

上一篇:工程机理下一篇: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