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

2024-10-29

初中历史课堂(精选12篇)

初中历史课堂 篇1

长期以来, 初中历史被人们称为“副科”、“豆芽科”, 人们认为历史科目就是死记硬背, 把知识点背下来, 考试就会取得好成绩, 本人凭十几年的历史教学积累和对近几年中考的关注, 发现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不仅如此, 现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初中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 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历史教学任务很重, 课时安排少,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 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倡高效课堂就太有必要了。

一、更新观念

长期以来, 我们很多认真的历史老师往往在课堂讲得滔滔不绝、大汗淋漓, 甚至是手舞足蹈, 而学生缺乏参与甚至昏昏欲睡, 导致课堂毫无生气, 这样长期下去,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演”, 学生却成为可有可无的观众, 而新课改要求我们老师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合作者以及学生合作学习的主持者, 所以我们要努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让教师从“主演”变“主导”。切记我们是“主导”而不是“主演”, “主演”是学生。

二、精心备课

我认为课前精心备课, 一要备教材, 二要备学生, 三要备教法, 四要备教学手段。但就初中历史课而言, 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因为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容量大, 所以还必须让学生也参与, 只有师生课前都精心准备了的课堂, 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课前准备, 需要教师提前布置, 具体情况因教学内容而定。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 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保证。

三、精心上课

(一) 注重导入, 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我用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践证明, 历史课堂上运用生活中的与历史有关的事可以烘托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兴趣,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 从每年的端午节讲到屈原, 从“忠字舞”到文化大革命, 从南海沉船打捞到宋代的瓷器等等。

(二) 确定目标, 明确任务

课堂上要指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 如是识记、理解还是应用, 学生只有知道了,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教师才会有针对性的教学, 所以在上新课前, 我习惯利用川教版的达标训练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的水平, 并且通过根据这一目标和水平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三)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目标确定后要指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要把自主学习的结果在书上做适当的标注,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 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尤其在学生分组合作交流, 相互质疑的过程中, 更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更有利于教师在点评中有的放矢,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学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时候, 有学生就问为什么说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那么在下一环节中老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点拨。

(四) 展示点评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后, 通过语言表达、上黑板展示、写在纸上展示以及情景展示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结果。只有通过展示, 老师才能知道学生探究的情况, 才能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展示,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学生展示后, 老师有针对性的点拨、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真正做到少讲精讲,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 提高升华

前面几个环节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呈现, 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如何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还需要老师进一步通过迁移、拓展、训练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感悟,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最终达到情感与知识的有机统一, 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以史为鉴、服务人生的社会功能。例如, 在复习西藏的有关史实时通过设计以下环节:1、回顾唐朝、元朝以及清朝时有关西藏的史实。2、回顾新中国民族政策、西藏地区今昔对比。3、2008年8月是中国人实现百年奥运梦想的时刻, 然而3月14日西藏拉萨等地却发生了破坏和平安宁打砸抢烧的“3.14事件”, 你知道是哪股势力在闹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行径的?做为中学生应怎样维护国家统一?通过这样的设计将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拓展,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功效。

总之, 以上是本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尝试, 当然构建历史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每个历史老师进行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它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 让高效课堂成为一种常态, 相信高效课堂就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

[1]廖蓉.《浅议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2.1.

[2]杨智慧.《浅谈如何创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2.1.

初中历史课堂 篇2

两年前我接到8年前一个学生的电话,“老师,黎平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1934年12月18日”我回答了他,当问及原因才知这天他去参加一家央企的面试,就是这道题把他拦到了。打完电话后作为历史老师的我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考试大纲的影响,在教学中总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诚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和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都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将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把身边带有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等资源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获取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又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故本文是近两年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历史的体会。

一、乡土教材引入课堂的原因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动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

初中历史教材的知识比较简单,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因此在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更赖性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初中的历史课程,从学生的身边入手,以身边的历史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形象具体的历史到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做好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新课程的要求提及到“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在历史课堂中融入乡土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家乡的历史认知中国的历史,从家乡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巨变,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怀,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黎平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从明末何腾蛟支撑明末一主三王到曙光之城黎平会议文化,从天下第一侗寨到万人侗歌,从精妙绝伦的刺绣和织锦到惊心动魄的斗牛节黎平的每一处都让你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气息“月是故乡明”,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引入这些乡土历史,将让学生更深入认识黎平,自觉爱护和守护自己的城市,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3、依靠乡土,扩展历史教学的方式,丰富历史课堂内涵

将乡土历史与历史课堂相结合,通过对教学课堂的创造性设计,利用材料、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用题目训练等方式形象呈现,可以也改变单一的历史教学方式,扩展历史教学手段,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活跃课堂氛围,让中学的历史课堂更多元化,更充满魅力。

二、乡土历史在历史课堂的运用

(1)作为课程的导入素材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让学生投入大容量的高中历史课堂,将乡土历史形成为新课的导入素材是适合的方式。如讲述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我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侗家房屋一般为木结构的外廊式“干栏”楼房,屋的下层饲养家畜,二楼三楼住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使学生联系、比较等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乡土历史资源既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历史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红军长征时,可引导学生参观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湘江战役后,部队锐减过半。红军在敌人重兵前后追截堵截的情况下,处境异常危险。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由湖南通道近入贵州,红军攻下黎平。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当我介绍到此时,看到学生目不转睛的盯我,于是因势利导地问“黎平会议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它与遵义会议有和联系呢?”细心观察的陆同创同学从展厅中找到了答案“焦点是关于红军进军方向问题,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西进贵州、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建议…”没等说完宋晨宇抢着回答“黎平会议是党和左倾错误作斗争的重大胜利,从思想路线上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从而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观察、感受、体会、感悟这段历史,使学生加深对红军长征的印象。可见学生不仅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思想境界也得到升华。学生不仅对家乡充满了自豪感,而且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乡土教学收到了双重效果。

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新方法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内容量大、记忆量大,远离实际生活,这就很容易使得历史课堂枯燥、冗长、呆板,致使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课堂效果自然就低下。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比起教师硬将知识塞给学生,不如让学生主动汲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是高效课堂的重点。首先,合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例如,幻灯片、录像、老电影片段,等等。为学生增加多感官的刺激,让原本单一的课堂更加立体化,内容更多样化、更丰盈。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容易地走进历史、接受历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运用一些有趣的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上学习的成语,大多有历史典故,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典故,见缝插针地分享给学生。例如,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部分,“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就能让诸葛亮的形象更生动;“望梅止渴”就可以让学生客观地刻画出曹操的形象……一个小小的典故,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一举两得。一个高效的课堂不仅要学生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设计课堂,只有经过精心安排,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学习了书本知识,又可以达到知史明志的目的。

二、提高教师本身水平

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首先,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要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历史课本中的每个章节在整个历史中的作用,这样才不会在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上浪费太多时间。提高了对整个课本知识的掌控,就可以对整个知识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删繁就简,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具有针对性,强化重点,解决难点。其次,学生最终要面对的是考试,所以教师应该研究更多的题型。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出题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的放矢。大致掌握出题思路后,教师还可以做延展,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只有老师不懈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学生的引路人。

三、学生成为主体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就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掌握主动权。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要做到让学生动作和教师同步,更重要的是思路,情感都要与教师在一个频道中。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是某个学生个人,还要有全员参与,全场参与,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多样的教学手段

若要丰富课堂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高效课堂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组织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结合课内要求,辅以课外的资源,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例如,举行课堂小组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分组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等,对历史有一个全方位的实际接触。

五、课堂小结条理化

历史知识点本身就具有背诵量大、种类多的特点。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抽象总结,小结中知识结构一定要有条理化,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整堂课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结尾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的理解、总结、记忆。当然,這里的归纳如果是普通的口头或板书总结也可以,但是,如果通过幻灯片或是一目了然的表格、或树状图,效果更好。也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在学生列举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及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比起课堂上的教授,课后的巩固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价。这不仅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1)小测试。考试是对课堂知识的检验,发现更直观。(2)作业。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进行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估,及时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需要全方位提高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状态,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要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做到高效可控,在确保课堂教学任务正常完成的情况下,再开展其他活动,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真正做好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历史课堂会真正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张广利.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天津教育,2008.

初中历史课堂 篇4

一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能力, 乡土历史资源只能辅助历史课堂, 而不能轻易说整合

从学生方面来说, 其辨别能力有限, 乡土历史资源比较散、杂, 学生容易在关注和查找中被误导;其探究能力也有限, 若在历史课堂上通过探究来整合乡土历史资源, 要求过高;同时, 乡土历史教育如果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 也会额外的增加其学习负担。

从教师方面来说, 初中历史教师毕竟离历史学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乡土历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的能力上说, 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更多的是借用和转述。乡土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是一个比较繁重的研究任务, 很多结论并不太成熟, 还有待具体考证。在这样的情形下, 迫不及待地将乡土历史加入课堂历史教学, 难免会出现一些科学上的问题而影响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认识。另一个方面, 乡土历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不太成熟, 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 这也是历史老师不愿意看到的方面。

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 课堂历史教育也是历史教育的一部分, 基于初中学生和教师的实际, 不能期望能将二者整合起来。乡土历史资源更合适的角色是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纽带, 辅助历史课堂教学。

二用乡土历史资源辅助初中历史课堂的一些特征

第一, 高度的相关性。如荆州是三国文化名城, 在学习《三国鼎立》之前, 根据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当时蜀国荆州的地理方位, 学生对这节课就有很好的期待, 同时在《三国鼎立》之后学习的《江南地区的开发》, 也能让学生对江南地区有简单的认识。这样与历史教学高度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 就把这两节课堂教学自然的连接在一起。

第二, 切入教学点要细。荆州是“钟鼓之乐”之地, 是楚文化代表, 让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 了解荆州民间鼓乐, 体会文化传承的惯性。课堂上比较春秋战国时各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也为《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埋下伏笔。从乡土历史资源细小的地方切入课堂教学, 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效的辅助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

第三, 符合学情。我校所处的荆州市沙市区, 曾是有名的轻工业城市。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中, 我只让学生去搜集不同时期当地小孩玩的玩具名称, 从中体会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与学生实际年龄相吻合的乡土资源才能很好的辅助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

三用乡土历史资源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乡土历史资源对于初中的历史课堂来说, 总体上起的作用更多是体现在纽带的功能, 在实际使用中, 主要有课前、课中两个时间段, 每个时间段使用的侧重也不一样。

课前, 主要让学生对本地乡土历史资源感兴趣的地方做简单了解, 融入历史课堂。教师经过提炼后的乡土历史资源来源于学生了解的资源, 不至于增加学生负担, 学生也容易带着成就感走进历史课堂。如荆州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所处的地理位置, 民间鼓乐的种类和名称, 不同时代小孩玩具的名称, 学生很容易在课余得到这些东西, 会很乐意完成, 从而期待历史课。学生在这样的细微处入手, 把乡土历史资源在课前师生共同做好准备, 可以很好地为课堂即将进行的教学服务。

课中, 乡土历史资源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展示, 避免教师穿插讲述。这样是防止学生因乡土历史资源的干扰, 只对某一方面知识感兴趣, 而忽略完整知识的学习。在课尾的展示, 是对学生劳动的尊重, 也可借此总结提升课堂学习内容。如楚文化的乡土资源展示后, 学生在对比中就可将其他部分的文化进行很好的总结和回顾。同时学生还可简单挖掘一下与下节内容相关的地方, 为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四结束语

课程标准给出了历史教学的三大内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乡土历史。我们应该重视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理清它们的关系, 认清学生的实际才是对这些教学内容最佳的重视。而乡土历史资源很合适的作用就是作为前两者的纽带, 辅助初中的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乡土历史是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项历史教育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能力, 辅助历史课堂。切入教学点要细,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是乡土历史资源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课前和课中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可以达到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骆淑霞.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EB/OL].http://www.docin.com/p-283118098.html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总结 篇5

一、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

毋为庸置疑,作为农村的初中,这里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提高成绩,以便让自己能够在城市的高中进一步得到良好的教育。每当我置身于新集中学的校园中,学生的勤奋让我惊讶。每天天不亮,就有学生在我的窗前背书,每当周末结束我回到学校,总有学生早已提前到来,校园早已是书声朗朗,无需督促,无需提醒。我甚至常常会受到他们的鼓励,为自己浪费光阴而汗颜。

于是,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勤奋呢?我从工作以来,学校便提倡“高效课堂”,我认为这种思路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变成形式大于内容,套路代替灵活,不顾课堂内容实际需求,假高效,形式主义。我带初三毕业班,我认识到,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什么是“高效”?成绩高就是“高效”。初一初二可以在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搞。我们是农村,这是事实。我们要形式灵活,我们更要脚踏实地。

二、提高综合能力,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中学历史课堂,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具有综合性的课堂。要让历史课堂“活色生香”,教师必须具备文科的综合素质。在上课时,在叙述基本的历史线索的同时,若夹杂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旁征博引,掌握叙述节奏、语气、停顿,掌握本课叙述史实与前后历时阶段间的脉络,才能使历史课堂成为艺术,才能避免味同嚼蜡之感。要根据课堂的具体内容,运用各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或运用多媒体,或用打油诗,或比赛,或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己进入历史情境,这样才能记忆深刻。

不要小看一节简单的历史课,若真正要讲好它,你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贯通文学、哲学、甚至艺术史的能力,工整严谨的构思,清晰准确的板书,引人入胜的表述。我认为往往一节精彩的历史课,一个课时的内容,常需要五六个课时的准备。

一句话,要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必须厚积薄发,要吸引学生,首先吸引自己。

三、不能丢弃历史教学的传统。

最近一些年,人们都开始课关于历史课堂的反思,针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情况,很多人提出“历史其实可以很有趣”的说法。并出现了袁腾飞等一系列的“名师”。这种想法很好,但是,仍值得反思。

1、袁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搞笑,这类教学多以一二搞笑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青睐。可历史并不完全搞笑,该沉重的地方依旧需要沉重,该死记硬背的地方仍需要死记硬背。

2、此种教学方法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缺乏互动,而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能互动,能交流,能合作。

3、掌握历史批判的度。袁氏教学,批判性强。但中学生认知能力仍旧有限,且面临着考试的任务。关于历史反思,要掌握度,可摆出历史事实,但对历史人物的道德、人格、品质的评论应适可而止。有灵性的学生点到之后日后可自己去批判分析,资质平庸者,你就是给他说透,未必可有好效果,毕竟社会的脊梁总是少数。中学非大学,批判精神只需老师种下种子,日后条件成熟,自可成熟发芽。比如你可批判斯大林集权,但论及中国,启发对照即可,不可多做评论。

4、有人提出历史不需死记硬背,折磨学生。说此话者大言不惭,若教育部取消历史考试,自不必死记硬背,否则,死记硬背永远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将历史故事带进初中历史课堂 篇6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的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说境遇太尴尬,本应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可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面前,历史课堂变得非常沉闷,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哪来学习动力。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认为将历史故事适当地引入历史课堂效果很显著。本文意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对此的心得。

一、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管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这都非常重要。在讲授八年级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时,为了创设本课的情境,我指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导入部分“邓世昌坠身入海牺牲”的小故事,故事中讲到邓世昌在坠身入海后,坚决不接随从递给他的救生圈,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也游来想要挽救他,他却狠心将其按入水中,不久,他们一起沉入了大海。学生读完之后,很受感动,很快被邓世昌不怕牺牲,壮烈殉国的精神所感染,这时我适时地说道“邓世昌因何壮烈牺牲呢?”以此导入本课。这一故事做铺垫,为整节课奠定了基调,使学生更好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讲历史故事

学生喜欢听故事,那能不能训练他们自己讲故事呢?实践证明是可以的。有不少学生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读过不少历史故事,他们在课堂上也想积极地表现自己,那如何将这一特长在课堂中很好的发挥出来呢?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了“课前3分钟历史小故事”这一环节,效果很不错。于是我把这一环节也加入到我的课堂。为了让学生适应这一新环节,我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期。在这一环节实施一个月之后,自感已得心应手,学生也训练有素,于是我决定开一节公开课展示一下。我开课的主题是“戊戌变法”,本课中有两个核心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学生所讲的故事就和梁启超有关,说的是“梁启超妙对杏花联”,故事讲述的是梁启超随父亲去朋友家做客时,父亲欲不露声色的教训他偷折朋友家杏树枝一事,于是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梁启超一听很惊讶但未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明镜,大人明察秋毫”。一出口,众人皆喝彩,其父也是非常陶醉。故事讲完,学生都为梁启超的机智、才气所倾倒。不光如此,借助他的故事,我很好地导入了新课。课后,听课教师也对这一环节给予了肯定,这不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挥自身优势,教师讲述历史故事

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已很难体会当时红军长征时的艰难与不易,我给他们讲述了《一袋干粮》的故事:

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她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小兰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借助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体会了长征的艰难,也告诉他们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故事

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当今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不仅如此,我们应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在讲述“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为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我将影片《我的1919》视频片段贯穿进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伊始,我指导学生看书中开篇小字,知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了。然后,我播放了《我的1919》的一个片段:巴黎和会中日激辩。陈道明高超的演技再现了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风采,征服了各国与会代表,也征服了学生,场内场外一片掌声。

接着,在讲述完五四爱国运动取得的胜利成果后,我播放了《我的1919》的另一片段: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中方代表的果断、坚决、正义之气再一次感染了学生,学生都一致叫好。

综上所述,本人通过实践,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中,由此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效率和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祁国领.运用历史故事提高教学效果[J].青海教育,2006.

[2]宋积新.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J].青海师专学报,2006(S1).

[3]杨琼.浅谈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06).

作者简介:张艳,女,1982年出生,本科,就职于南京市旭东中学,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简约课堂的构建 篇7

因此,构建简约课堂,是对时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冗繁课堂教学的“涤荡”,是对教学本质的真实“回归”,其教学价值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回归;探寻有效教学的真实轨迹;促进教学品质的真实有效和课堂特征的结构优化。

一、简约课堂的设计

遵循新课程理念,借鉴现代教学设计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现代工程学 “时动”原理对教学的启示,本文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盛唐气象”的教学实践为例,结合简约课堂的简明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简朴教学情境、简洁教学过程、简练习题作业等基本特征,从简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实践四个角度,构建删繁就简、 夯实简约课堂的理念,聚焦学情、简明教学目标,凝练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以简驭繁、优化教学过程,精选精练、强化巩固拓展等教学策略,进而推动课堂结构的变革与优化, 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与高效(见图1)。

二、简约课堂的实施

1.聚焦学情,简明教学目标

简约课堂应立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发展桥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诉求主要表现为:教师拖课;课堂任务完不成;作业任务繁重;课堂师生虽忙但学习效果欠佳等。而课堂任务完不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的设计过多,因此, 推进简约课堂,必须简明教学目标,明确探究主题,整合教学环节。

(1)三维目标,集中整合

在保持教学目标完整的基础上,教师要简明教学目标,删去细枝末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避免只见枝叶不见树干的情况。因此,针对“盛唐气象”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唐朝历史从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及后期“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说出开元时期经济繁荣及社会生活发展情况,尝试分析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唐朝兴衰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结合中国文化精髓之唐诗,解读当时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地图、 图片、视频等史料的观察及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提升历史厚重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

这一定位既紧密结合教材体系,又做了优化处理,以唐诗这一文化精髓统领课堂,是一种整合和凝练,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2)阶段目标,阶梯分明

教学目标应根据学情制定,做到阶梯分明、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盛唐气象”以“诗说唐朝盛衰”为脉络,引导学生从唐朝诗歌出发分析唐朝社会状况及由盛转衰的走向、原因、影响,辅助史料全面了解唐朝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达成“赏诗歌之优美、品历史之厚重、 补史说之缺憾、还历史以真实”的教学目标,这一定位科学、合理,具有适切性、 创造性和应用性。

(3)重点、难点和考点突出

要想掌握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突出重点、难点和考点,且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如过高则教学难以达成,如过低则会让教学失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准学习起点, 准确处理教材,恰当划分课时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将“盛唐气象”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唐朝盛衰的过程、原因、 影响;盛世经济的繁荣现象和具体内容, 即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分析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从 《忆昔》中解读唐朝兴盛,从《春望》中解读唐朝衰亡,从《月夜忆舍弟》中巩固历史知识,并同时辅之一定的教学资源,如史料等,让学生探究了解历史进程和因果关系。这一教学流程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科学、合理,符合本课教学主题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诗词,让学生以独特视角全面了解历史进程。

2.整合资源,凝练教学内容

整合资源是凝练教学内容的前提,通过对教材资源、配套资源、授课内容、课外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和浓缩,实现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凸显资源的简约性和实效性,实现选材的“少而精”和用材的“简而丰”。

(1)凝练教学内容

恰当的学习内容,其主题突出,特别能抓住课堂本质,既充实又简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简化等再加工,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教师在讲授“盛唐气象”这一课时,可以“诗说”的方式重构教学模块“诗说唐朝”,选择杜甫、白居易的诗词,深度挖掘其所隐含的唐朝兴衰的现象、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忆昔》 让学生探寻“诗中体现出唐朝哪些盛世景象”,通过《春望》让学生探寻“诗中描写出当时唐朝怎样的社会现象”,通过《长恨歌》(节选)来揭示“安史之乱”的原因。

在教学中,以诗词为教学内容,凝练且深刻;将其作为教学载体,新颖又有情趣。这不仅让课堂充满诗意和文化,也让教学展示出历史的厚重与教学的精致。

(2)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简练是简约课堂的基础,通过对教材资源、配套资源、授课内容、课外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和精选,实现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凸显资源的简约性和实效性, 达成以少胜多的简约效果。

选材要“少而精”,用材要“简而丰”, 表面看素材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这就要求教师高度整合教学资源,让每种资源服务课堂、每个教学内容服务学生。同时, 教师也要将这些资源重复利用,以递进的方式挖掘材料所隐含的价值,实现“一材多用、一物多用”,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和效益化。

例如,教学“盛唐气象”一课时,教师可以独特视角挖掘“唐诗”这一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将《忆昔》《春望》《长恨歌》等资源发挥到极致;让学生阅读课文, 理清经济空前繁荣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归纳和整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与成就;充分利用曲辕犁等引导学生探索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结合“安史之乱”等地图解析历史事件进程。这可以有效地串联教学板块,又可以精巧地串联起唐朝兴衰的历史演变,充分利用其他教材资源,真正做到精选、巧用, 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精简教学媒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媒体的“布白”,精用,巧用,活用,让学生有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空,内容选择要适度, 教学密度要适量,对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应大胆割舍,因为思考比“观赏”更重要。

精用是指要对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 内容及过程进行整合,在精心设计中找准最佳作用点及最佳作用时机,以达到最佳效果。巧用是指对主干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其逻辑过程,或为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递进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 活用是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借助录像、照片等生活素材, 以有效唤醒学生的心灵记忆,触动情感之弦。例如,“盛唐气象”的教学不需要华丽的课件或视频材料,可选取杜甫、白居易等的诗词,通过诗词这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把唐朝的兴衰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丰富的唐朝历史中,教师可大胆地舍去视频资料,利用诗词组织教学,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优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简练课堂的情境设计包括问题情境的优化和材料情境的优化等。在教学中,我们应设置简洁、直奔中心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主动探究能力。此外,材料情境设计要主旨明确,以服务教学为主中心,在呈现材料的同时出示问题。

(1)优化问题情境,丰富课堂思维含量

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土壤”。在简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体现思维含量,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快要结束时,以高度凝练的设问,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思考,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教学视野的一种拓展;既可以呈现设问的有效价值,又能拓展开放式的教学魅力, 引导学生从国家、个人视角或从过去、现在与将来等角度审视社会形势。

如何才能做到优化问题情境呢?有效的方法是:第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适切性,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知识水平。例如,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教师可以从唐朝长安的布局特点、长安城中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说明的问题及唐朝长安的地位等方面设计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虽然不大,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也会帮助部分学困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第二,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价值。情境创设应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做到深度、力度和广度有机结合。例如,通过对武则天陵墓“无字碑” 的背景介绍,要求学生为武则天“无字碑” 撰写(补充)碑文。这一作业设计富有思维含量和哲理思想,对优秀生来说,如何更好地撰写“碑文”,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性挑战。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紧扣重难点。 在复习“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通过问题设置,引发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第四,问题整合视角要具有辐射性, 学会根据图表和数据来说明有关历史现象, 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初步具备阅读、 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简约作业的要求。 图表+问题的设计,不但能够增添作业的情趣,还能有效拓展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时空。以诗词、表格的方式呈现问题,简约而深刻, 简洁而丰富,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读图寻找史料的信息,又能学会问题筛选和比较能力。

(2)优化材料情境创设,凸显一材多用价值

材料情境应以服务教学为中心。问题既是材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材料的一种途径,因此,呈现材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结合历史知识寻找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

例如,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以根据图1、图2所示的图片信息提问。

(1)图1、图2反映的是哪个朝代发明的什么先进生产工具?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什么农业工具?

(2)这些工具主要适用于哪些地区?

(3)简要分析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对农业发展有何重大作用(至少两个方面)?

(4)图1、图2的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些题目以图片为材料,虽是简图,但隐含唐宋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体现作业的深度,教师对材料所承载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在第一个问题中增加“除此之外,当时还有哪些农业工具”以拓展学生视野,在第二个问题中增加“这些工具主要适用于哪些地区”,来促进学生对其他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提炼。第四个问题看似简单, 但需要学生提取大量的已知信息。因此,在简约课堂中,材料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体验和生活经验。

有效材料情境的设置应具有贯穿性, 使它在整节或整章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好的教学情境应具有朴素性,使其在课堂上起到增添情趣、激活思维、凸显内涵的作用。

4.以简驭繁,优化教学过程

简中求质,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生态, 这是优化课堂结构、实现简约生态的关键步骤,是从宏观视角建构简约课堂的重要举措。

(1)优化课堂结构,凸显学习主体

优化课堂结构的核心是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应做到:(1)凝练教学环节,为学生腾出时间,推进教学环节的简化。导入环节设计中,我们或以旧引新, 开门见山,或激趣导入,彰显美感;在处理新授内容时,把主干知识设计成生活板块学习等[2]。因此,在本课教学时,可以《忆昔》《春望》串联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对历史开展深度探究,深刻且富有情趣,深邃而富有史味,凝练并富有内涵,让学生在诗意中解读历史,实现个性与情趣的自然迸发,在《忆昔》探究中揭示唐朝的兴盛,在《春望》探究中逐渐了解唐朝的衰败。这既可以展示教学环节凝练的魅力,又可以为其他知识的学习腾出时间。(2)任务分层合理,分层设计目标,促进差异性发展。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使各个层面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期待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并有效开展分层差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和作业的分层。

(2)明细教学脉络,优化教学方法

明细教学脉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抓手,是教学活动的“纲”,统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教材体系为主线,按照教材编排中比较合理的体系对线索进行梳理,勾勒清晰的主线实现课堂简约;也可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还可以训练为主线,设计合理、科学的训练主线,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例如,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可以唐诗为主线,既统领课堂教学,又统领唐朝兴衰存亡之“路”。用杜甫《忆昔》之线串联唐朝兴盛的现象与原因,凭借杜甫《春望》之线串联唐朝衰败之迹,拎起《长恨歌》之线串联唐朝衰退之因,以元稹《估客行》与杜甫 《月夜忆舍弟》回溯唐朝的盛与衰。

(3)广度深度契合,展示课堂精彩

有深度和广度的课堂教学应是“简约” 基础之上的“丰满”。

一是凝练乐学场景,让学生从会学到乐学。从教师情感、课堂语言、教学策略等角度营造乐学场景,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会学”走向 “乐学”,以此培养学生乐于创造、善于实践的能力[3]。例如,教师可以诗词串联“盛唐气象”,不但给喜欢文学的学生以惊喜,也会给喜欢历史与社会的学生以好奇。《忆昔》和 《春望》两个探究主题的开展,是在学生品读诗词和意境中逐渐得出结论,将时间和方法充分留给学生,并在课快结束时师生兴趣盎然地在探索《唐女祸》中重温历史与文学。

二是提炼生成性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在“诗说唐之衰— 安史之乱”环节中,通过预设《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恨歌》来引导解读“安史之乱”的原因。

三是删除花边摆设,让课堂教学更精练。依据“时动”原理,对无效、无用、 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形式或行为等予以删除,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 同时,删除无效提问和无谓教学行为[4]。

5.精选精练,强化巩固与拓展

精练作业可以摆脱题海战术,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真正实现优质轻负和简约教学。为此,教师要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减少学生对作业的厌倦和恐惧,调和轻负与优质的矛盾。

(1)聚焦教学重难点,设计典型性作业

在设计、编制学生练习或试卷时,应充分体现教学重难点,通过典型性作业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标。例如,在“盛唐气象”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下列作业: 1“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2当政时被称为有“贞观遗风”的皇帝是( )。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我们生活在当时,不能看到( )。以组合、变式设计题目,会让学生容易掌握知识,也会让教学难点在习题设置中得以有效突破。

(2)紧扣时代热点,设计彰显时代性作业

在教学中,我们应紧扣热点内容,设计相关习题,以达到进行针对性练习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唐太宗的“君, 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论述,运用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史料,让学生谈谈对改变现实的看法。这种利用时代主题和翔实史料,组织学生探索国家治理的政策,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添作业的趣味性、深刻性、时代性和启迪性,也会增强学生读史明志、借古喻今的历史教学价值,正所谓“材料热点化,知识教材化”。

(3)围绕学生易错点,设计针对性作业

编撰练习和设计题目时,教师应尽可能围绕学生的易错点,精选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降低答题错误率。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关盛世经济的繁荣现象和具体内容是重点,其难点是盛世气象出现的原因。为此,教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就农业、手工业、商业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比较。

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探究 篇8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上历史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想学, 这是高效课堂的动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如巧讲典故, 以奇引趣;精读诗词, 以诗牵趣;编写歌谣, 以歌导趣;设置图表, 以图增趣等等, 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 巧妙安排,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 既明史, 又增智, 提高教学质量, 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如,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日本偷袭珍珠港》教学片断:

1.播放电影《珍珠港》片段。讨论:为什么小日本敢向美国示威?

2.讨论:美对日本宣战, 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对世界反法西斯的影响。

3.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和意义?

4.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粉碎的标志是什么? (配以图片作说明)

在这个案例中, 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精彩的画面, 让学生走入了过去的时光, 重温了历史事件, 使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时, 教师再适当旁白, 巧妙设问, 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 教师除了常规备课之外, 还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可以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二、先学后教, 让学生“粘上”历史

先学, 可以设计一些导学案, 揭示自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多给中差学生表现的机会, 也可以充分暴露问题。检查的问题要与学习目标一致, 以基础为主。检查要面向全体学生。先学后教, 学生会有成就感, 他们经历了学习的过程, 学习更易有针对性, 会学会自己去学习, 去解惑, 从中找到乐子, 从而“粘上”历史。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 才有学习的责任感, 才会去主动学习, 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如, 《收复新疆》“活动单导学”片断:

1.阅读教材文本, 在《收复新疆示意图》上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2.根据《收复新疆示意图》, 概括收复新疆的简单经过。3.根据教材文本和材料, 讨论左宗棠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思考左宗棠为什么能够收复新疆。4.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 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 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呢?这样处理是否正确?5.勾划出疑难处, 准备讨论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回归教学的本源, 正确看待师生关系,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让他们去体验思维过程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而不要把学生作为体现个人水平的工具。

三、体悟方法, 让学生记住历史

历史知识的学习, 离不开记忆。记忆有窍门, 可以抓住主要头绪, 紧扣关键性的字眼, 把较复杂的识记材料加以概括、压缩来记忆;可以用谐音法、口诀法;可以通过与相互关联事物的联想来发散思维;可以以某一点为终点, 联想由此展开, 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

如, 统一国家的建立记忆方法教学片断:

1.歌谣记忆法。在《秦朝的统一》一课里, 由于秦朝的统一及采取的巩固国家的措施比较多, 学生记起来较难, 而采取琅琅上口的歌谣, 即“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 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十六郡始设置;统一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规范字”, 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 也不容易混淆。

2.理解记忆法。记忆的内容必须建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要记忆历史事件、历史概念, 必须弄清来龙去脉, 如要记住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 那就必须了解实行“推恩令”的背景、目的, 原来是刘邦分封“同姓王”惹的祸, 后来他们强大起来威胁中央, 这样学生就把历史名词记牢了。

3.比较记忆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 从中找出异同, 有比较, 才有鉴别, 让学生通过比较历史,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进而形成历史的比较思维, 把握特征, 增进记忆。如毛泽东的词句“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中两位杰出帝王极为相似, 于是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比较:在背景上相似, 一个面临统一六国重任, 另一个面临王国对抗中央问题;措施相似, 一个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另一个是整顿盐铁、统一铸币;而且都攻打过匈奴等, 不同是有一个是“焚书坑儒”, 另一个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等。通过比较记忆, 学生不仅记住两位皇帝的措施内容, 而且理解了措施, 形成了对两位皇帝的评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觉或不自觉采用这些方法提高了复习效率, 收到了高效的效果。

总之, 要打造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 必须引入新课程的理念, 以文本为依托, 以学生为本位, 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有生气, 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摘要:本文从“激发兴趣, 让学生爱上历史;先学后教, 让学生“粘上”历史;体悟方法, 让学生记住历史”三个方面构建初中历史优质高效课堂的策略, 举一反三, 有理有据。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举隅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2) .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9

一、课前必须研究课标, 认真备课, 吃透教材

在备课时, 我们要先看课标, 注意教材中的取舍, 努力减少无效劳动。精心备课, 准确讲解, 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初备过程中, 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 更要以身作则, 学生该背的内容教师也要会背;典型的题例自己要先做, 相关的知识要充分了解。课堂上, 经师生碰撞, 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教学;要备课后课, 发现问题, 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 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分析一下, 记下来, 不管是什么情况, 积累的多了之后, 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 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高效。这种备课方法, 我觉得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我们一般都要教几个班, 同一节课要讲几遍, 你会发现这几个班级你讲的并不完全一样, 两三遍后基本上这个课是精华的, 在别的班发现的问题在这个班几乎都及时纠正了。特别是我们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通过准备、实践, 再加上反思解决就上升到了教学研究高度, 顺便实现了教研与备课、上课的有效统一。

二、讲授新课时, 必须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及运用能力

讲授新课时, 要使学生对课文有由面到点的认识。讲课时, 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印象, 最好运用提纲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这种形式看似简单, 但都是考试的考点, 必须准确无误的掌握。在整理知识点时, 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变成填空题, 让学生回答, 达到强化记忆, 反复记忆的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都能积极参与, 认真阅读教材, 分析课文, 寻找答案, 并深入的思索和探讨问题。对于开卷考试来说, 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必须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就是说, 不仅要知道是什么, 还要知道为什么, 怎么用, 这一部分应该是整节课的精华, 需要教师帮助解决。例如有些问题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太强, 该讲就要讲, 打造课堂高效并不避讳讲, 讲的合时、合适, 讲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要言其重点和难点, 要精讲点拨, 讲清讲透。

三、要借鉴他人的教学长处, 为己所用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应该坚持听校内老师的课, 特别是政治、语文课, 从中吸取与己有关的东西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 写教学随笔、论文、反思等等, 开阔自己的教学思维, 学习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搞好课堂的实效。

四、必须加强课堂管理

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10

初中教育在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的, 它不像小学教育一样是为了学生打好爱学习的基础, 初中教育更像一个随着你的成长而慢慢进步的台阶一样, 尤其是初中的历史学科,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许多新问题、许多新的挑战, 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合理地安排学生学习的每一步。历史在初中的众多学科中, 是难度系数比较高的, 它的文化底蕴比较悠久, 学生接触起来也比较困难, 而且历史在讲课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 历史的接触也就是老师上历史课的时候所讲的那些书本上的东西, 对于其他的历史故事还有历史的悠久他们是没有时间去自己主动研究的, 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和这样对于历史知道甚少的他们, 就有很多的事情要由我们做老师的去解决了, 我们在历史课上的时间其实除了讲讲书本的知识点、写写板书, 就所剩无几了, 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不高, 有的还很讨厌历史, 觉得上历史课就想睡觉。我们可以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 调整一下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放相关这节课知识点的小短片、影像资料, 在放资料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设下几个问题, 看完视频之后再进行提问, 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学生不喜欢听老师讲课的枯燥, 也可以吸引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 提高他们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 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

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够多样化, 老师在上课总是在讲自己要讲的知识点, 之后把重要的告诉学生, 让他们记下来, 课后留点作业让学生思考, 还会时不时地让学生背诵课文。这样的授课方式, 学生难免会觉得无聊, 所以, 老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 让自身的历史知识足够丰富, 备课足够充分, 上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上课情绪和态度调整讲课的进度, 时不时地也可以给他们讲讲历史典故,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学生总是会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有崇拜的心理, 喜欢听老师的话, 跟着老师的命令走, 所以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起到向老师学习的效果。这样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对学生上课的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的教育体系当中, 学生还处于一个需要老师不断引导的状态下, 基本上如果老师不告诉学生学习的话, 学生是自己不会去主动学习的, 但是这样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的, 所以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学生调整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在历史的学习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下的时候查找一下和上课的知识点有关的学习知识,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进行预习, 通读全文, 在上课的时候善于自己学会记课堂笔记, 下课进行整理, 考试结束后, 出现错误的题要进行及时的改正, 记到错题本上, 以后进行巩固, 这些学习方法都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 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有自己新的认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师的教学压力。

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率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 相信我们在不断的研究和探讨改正之下, 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尹超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J].华章, 2013 (11) .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初探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导入  教学目标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94-01

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在总结第一轮教改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该《标准》所阐述的教育基本理念包括: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反复研读该《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努力下功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创新尝试。

长期的一线教学,让我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以学生为核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条溪流的源头。巧妙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使课堂学习如山间小溪涓涓流淌,清新滋润。那么怎样设计课堂导入呢?我认为:应当始终以学生为核心,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初中阶段是人个体生命历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不同年级段的初中学生,其心理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牢牢抓住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设计更应如此。

初一学生刚踏进中学,随着身体的发育,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开始否定童年,他们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而全新的姿态则通过语言和行动来体现,所以我在对初一学生进行教学时,往往注意每一个环节都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表现,从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就开始这样做。

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我让学生事先进行课前准备:1.到野外采集一些可以吃的植物;2.手工制作:找一些小骨头或贝壳做成项链。在学习新课时,让学生摆出自己采集和制作的东西,简单点评,由此自然而然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设计,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关键是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新课,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学得有趣而又轻松。“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带领他们学习《远古的传说》一课,先布置任务:每个同学准备讲一个故事,“夸父逐日”或“精卫填海”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内容精炼简洁,语言表达流畅,两三分钟内讲完,自己先练习,课堂上讲给大家听。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想办法查找故事内容,有的学生惊喜的发现语文课本中就有。新课教学时,我抽一至两名学生,让其任选一个讲述,以此导入新课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初二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伴随着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其智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关注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领他们进入新课学习,往往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开门见山抛出问题:大家听过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故事吗?个别学生说,知道,就是吃蘸着人血的馒头……而许多学生感到疑惑不解,不知道痨病是怎样一种病,对“人血馒头”一词更觉奇怪,立刻产生好奇之心,我不失时机地推出新文化运动人物——鲁迅。新课学习行云流水一般惬意的进行。

教学《抗日救亡运动》一课时,我先播放一小段有关川岛芳子着男装骑骏马的视频,再提问:大家知道著名的美女间谍川岛芳子吗?无论是知道一点的学生还是根本不知道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想知道究竟。接着我说:她其实是中国人,是清朝皇室后代……她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有关系。学生们听得出神,专注的望着我。我很欣慰——今天这堂课的导入很成功,然后娓娓而谈,带领学生开始新课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过初一、初二的学习,学生知识量有了很多积累,知识面也比以前拓宽许多,进入初三,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发生变化,而且因为不久就要参加升学考试,学习压力增大了,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此时应特别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为了让他们每节课都轻松开始,我在进行导入时总是尽量选择一些特别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带了一瓶香水到教室里,师生相互问候,学生坐下,我说:“请各位屏住呼吸。”然后拿出香水走到学生中轻轻喷洒。学生很奇怪:弄这干啥?我开始讲香水的来历,让学生对中世纪的法国宫廷产生好奇,新课的学习自然开始。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我给学生播放《乱世佳人》片段,用几句话介绍女主人公的家庭背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轻松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的“巧问”生花 篇12

一、结合学情有效提问

由于每个学生在智力、基础、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个性差异, 所以在接受、理解、消化知识时也必然存在差距, 于是一个班级便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鉴于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更多地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设计更切合学生实际的有效问题,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 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二、挖掘重难点精致提问

在备课时, 教师应吃透每一个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抓住目标与重难点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做到有针对性地层层提问,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同时,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教师提问务必做到有的放矢、精挑细选, 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 不能随意提问。只有这样精致的提问,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笔者在新授《辛亥革命》时, 围绕其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提出了三个问题:“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机关刊物分别是什么?”“同盟会建立之初确立了什么样的革命纲领?”“后来又有怎样的发展?”简单明了地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然后围绕其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又设计了正反两方面的两个问题:“辛亥革命有什么进步意义?”“它又有哪些局限性?”学生通过讨论, 回答提问, 对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辨别、分析的能力, 使他们初步了解了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尤其是运用科学辩证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语言精炼明确提问

很多时候,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但随意, 而且提问的表达不清晰、不简洁、不准确甚至模棱两可。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教师平时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让自己的提问语言表达清晰、简洁、准确, 让学生能一下子就听懂教师所问, 知道从哪个方向进行思考,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同时, 教师在提问时用词清晰、简洁、准确, 同样能引导学生在回答时也表达清楚, 词能达意。这样, 课堂教学效率会在无形中提高, 也就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四、拓展延伸开放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我们的历史课堂存在不少“问得笨”的提问:教师设计的问题封闭性极强, 学生只能做二选一的选择——是或不是, 好或不好, 对或不对。对于这样的问题, 学生不论成绩好差, 都能大声喊出自己的选择。课堂看似热闹, 其实这样的设问严重约束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限制了其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好的提问不应为提问而设计、为答案的引出而提问, 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而设问, 注重的是学生思维发散与探索发展的过程。所以, 教师在提问时, 应考虑问题的探究空间, 做到给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而不是将提问的目标定在答案的寻求上。

笔者常会在课堂上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 在讲授《春秋争霸》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越王勾践的故事能给你启发吗?”“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吗?”问题一抛出, 就炸开了锅, 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说自己更加深刻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了;有人说大丈夫要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有人说要善于用人;有人说要增强军事力量;有人说要抓住战争时机……开放的设问扩宽了学生的思路, 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若能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际学情相结合设计提问, 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提问, 让提问表述更加准确、清晰、简洁, 提问时多设计开放性问题, 初中历史课堂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参考文献

[1]魏清, 王建军, 孙立祥.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2005.

[2]代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安全连着你我他下一篇:发泡保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