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共12篇)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应有的效果。下面,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应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 给予学生普遍的关注。
要经常用和蔼的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电感应,要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激励学生。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他都有优于别人的地方,老师一定要找到欣赏、夸奖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就会激发学生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热情,然后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要在课堂上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后进生回答,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自信,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2. 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蕴含的“生活”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 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 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 丰富生活常识。比如,七年级《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 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 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联系, 教师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 找异同, 寻沿革, 讲看法, 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
3. 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
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 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 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学习八年级中国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一目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并联系近年发生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和新疆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
4. 适时适度导入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
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坚定地走向未来。
二、营造氛围,教学方法多样化
1. 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
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2. 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是有帮助的。例如,讲鸦片战争时,可以插入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注意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3. 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
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 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尊严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感觉到师生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高效的课堂。
三、鼓励讨论,问题设计合理化
在课堂讨论中,问题设计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问题设计是组织有效讨论的前提和基础。
1. 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或难点。
课堂讨论的题目是受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制约的。讨论题目如果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即使题目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也是不足取的。课堂讨论的问题,首先应服从教学的需要,紧扣教材。其次,教师应深入钻研和熟悉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疑点,设计成课堂讨论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
2. 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可议性、开放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倡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是多元开放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开放的问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总体水平,难易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水平。问题太容易,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问题太难,则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
4. 鼓励学生尝试提出问题。
大多数的课堂讨论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讨论,并未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讨论一些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四、创新课堂,教学过程趣味化
正确合理地调控教学节奏的变化,能有效把握教学过程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快节奏、高密度的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方式。
1. 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都有成功的经验,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有的放音乐,手段不一而足,但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 在兴趣中辅导,让课堂变得生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可激发学生兴趣因素是很多的,例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课堂中插入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形式等。
4. 在怀疑中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
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我们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 在合作中学习,让课堂变得融洽。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让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只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方法出新,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6. 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
在结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常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语中,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为,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2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微重庆市荣昌双河中学赖萍
【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1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79-01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七年纪下册第11 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 年2 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 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要多用这种形式。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 历史思维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92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科学精当,而且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充分把握提问的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
一、提问应有针对性
提问要注意在问题的数量和难度上做到深浅有度。题贵精不在多,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问题难易程度设计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如果提问简单肤浅,看似热闹,学生却是空手而归。而提问过于深奥,就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恐惧感。因此教师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 “我评秦皇汉武”活动课时,笔者提问:“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哪些措施及作用?秦的暴政及后果怎样?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历史人物的?”第一、第二层问的是秦始皇的功与过,第三层是从理论上全面评价秦始皇。因为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化。
二、提问应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比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笔者架设了三个阶梯。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列举自1840年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几次重要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并思考这些战争有什么样的共同结局。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些结局与抗日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最后帮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最重要的原因。
教师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提问应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将若干有联系的概念寓于一个轻松活泼的问题之中,往往能收到印象深刻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漫画、影视作品,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历史《诸子百家》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以《中国山东,孔子故乡》短片引出孔子与礼的主题,并询问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通过历史短片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兴奋点,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提问应有启发性
问题有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七年级《统一国家的重建》一课,对于“大运河开通作用”这一难点突破,如果教师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在教材上找出答案,那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历史上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诗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也有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上述两种态度有何依据?你赞同哪位诗人的态度?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问题就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五、提问应有开放性
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与争鸣的兴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性问题:在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小明和小李发生激烈争辩。小明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因此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小李则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推动作用,因此说是成功的。你的看法呢?请说出理由。这样具有争辩性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实效性,不仅能收到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启发思维的效果,还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升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4
一导入新课, 精心设问
要上好历史课, 良好的开端是关键。精彩的开篇提问,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习的热情,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讲述经济大危机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1929年10月24日, 是让全世界震惊的一天, 人们称它为‘黑色的星期五’。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像火山一样爆发了。纽约股市崩溃为什么会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股市而不是其他行业的崩溃标志着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呢?”通过设计新奇的问题, 引发学生深思,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设计成层层深入的问题链, 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紧扣教材, 质疑导学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归纳或诱导的、分析的、回归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 针对历史事件如果就事论事的话, 教师讲起来就略显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紧扣教材、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善于质疑, 创设科学的诱导源, 让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活跃思维, 启迪智慧。如讲授唐朝的衰弱一节时, 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提问:“唐朝衰弱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起来就显得枯燥, 学生也激不起兴趣。而我在讲授时, 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 你知道《过清华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中描写的人物是谁?”这样一问,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我再进一步追问:正是因为有杨贵妃的奢侈享乐, 所以有人说‘唐朝衰弱的原因在于杨贵妃一个人, 并得出红颜祸水的结论’。你认为这种说法公平吗?请同学们结合教材, 用史实来为她洗清不白之冤。”这时, 学生的热情再次被点燃, 纷纷投入到寻找答案之中, 最后这一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把看似枯燥乏味的内容放到一个新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会使原本平淡的内容变得趣味生动,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变化角度, 把握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 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 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 让历史问题新颖、有趣,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教师课堂直接提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听后易感到乏味, 也难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变化角度, 换一种方式提问:“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呢?”这样一问, 学生看似是似懂非懂, 却一个个在认真思索。同时,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此, 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要注意难度适中, 兼顾全体学生。犹如摘果子, 既要让优秀的学生稍做努力就能摘到果子, 还要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学完鸦片战争一课后,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请你分析一下,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这个问题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 才能正确回答。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抓住知识要点, 还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层次提问, 深化思维
提问的设计应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承前启后, 环环相扣, 具体性的问题要为理解抽象的问题做准备, 前面基础的问题要为后面思考的问题做铺垫,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问, 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样, 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深入, 提高历史的综合能力。如讲解隋朝开凿大运河一课时, 打开历史地图——隋朝大运河, 进行有效提问: (1) 隋朝大运河是哪一年开凿的? (2) 南北的起止点在哪里?分别是今天的哪座城市? (3) 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 分为哪几段? (4) 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5) 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大运河, 你同意此观点吗?若不同意, 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 大运河开通至今仍在造福人类, 你还能列举出其他一些古代工程吗?以上历史问题看似很多, 但是层层相扣, 逐步深入, 具有内在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5
一、告别无效提问;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当下被许多教师作为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落实乃至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经常性教学举措。在听课过程中,目睹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一些“无效提问”,引起笔者的反思。
上述“无效提问”的策略:首先,教师对课堂即时提出的问题要善于运用“第一等待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课堂要求学生即时回答的问题,则应课前布置相关预习。其次,应该提供相应思考的“载体”,实现“论从史出,论从证出”。第三,提问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课堂要求学生即时回答的问题,其设问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层层递进,并允许学生可以置换一个问题作答。第四,不要先请学生起立,再提出所回答的问题,人为制造紧张气氛,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质量。
解决这一“死问题”的策略:首先,问题的设计应尽量避免学生缺失生活体验及相关问题探究情境、载体的情形,要求学生即时回答的问题不易过大过难。其二,案例中所设计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进行适度的学法指导,把其作为一个课后拓展性的探究作业还是可行的。
针对“无效提问”的弊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尝试“生成性提问”。教师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的想法,因势“设问”,善用“疑问”,乘胜“追问”,而形成“有效提问”和“生成性提问”。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有效”并“精彩”。该教学环节的成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立足于“学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呈现方式,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有效并精彩.二、丢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讨论更是当下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特别是举行各类公开课时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笔者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环节存在追求形式、走过场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
合作与交流还应该作为一种方法和能力来培养。首先,在选择讨论问题时,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要考虑该问题的讨论有无必要?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要选择哪些只有当学生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或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的问题。其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在学生的讨论搁浅或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时,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或进行适度的点拨、引领。三,教师所提供给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的时间应该保障其真正有效的开展。
让我们一起努力,告别课堂教学“无效提问”,提倡“有效提问”和“生成性提问”;丢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共同演绎课堂教学的优质与实效。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 教学氛围;求知欲;兴趣;竞争意识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因为,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我在讲《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像一只肥鸡,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鸡了呢?这样学生就容易带着问题思考,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三、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也要灵活的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學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黄忠良.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国
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2 高绍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刍议[J].新课程
(教育学术),2011(2)
3 期魏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佳木
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教学, 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 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对于生动、形象、具体的历史史实, 其情景性强, 十分引人入胜。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 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既提高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又能加深记忆, 还可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为历史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比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 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 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 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 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留在初级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操作计算机, 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大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 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如何科学地掌握基础知识, 教给学生必要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结合自身实际, 充分、恰当、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记忆方法来巧记。人生是需要具有记忆素质的, 新课程不再要求死记硬背, 但巧记活学才能提高包括记忆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下面我介绍不常见而适应性很强的两种巧记历史的方法。
1.联想串记法。
所谓联想串记法, 就是对教材罗列的枯燥的年代数字或朝代与较多的历史大事进行谐音寓义地“异想天开”的加工, 将它们串联起来成为“牵强附会”的“历史故事”, 使被动接受枯燥记忆变成快乐中去主动创造, 从而在创造中记忆历史, 主要记历史大事。如因为毕升心灵手巧, 历史女神白送 (北宋) 活字印刷术给他, 比欧洲早400多年啦;唐代发明的火药用于战争, 敌人无知, 还误认为是糖 (唐) 末呢;下面的这个故事可能不完全是编造的, 用来记忆成段文字:唐玄宗李隆基任用贤能的大臣去清理户口, 将百姓组织起来在清理出的土地上生产, 提倡节俭, 整理财政, 国家富强起来, 这就是“开元盛世”;把地图也编成故事, 隋朝为了把今杭州的余粮 (余杭) 落到 (洛阳) 今北京人的锅中煮菌 (涿郡) ——记住了运河三点, 从江南 (江南河) 的邗沟通 (通济渠) 运 (永济渠) 去, 等等。
2.趣味浓缩法。
近代史上, 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内容多, 难记易混, 运用趣味浓缩法来记, 效果较好。
《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亿 (议) 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 (议) ”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 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辛丑条约》内容可记作“兵民禁赌”。“兵”指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民”指把东交民巷辟为“使馆界”;“禁”指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赌”与钱有关, 指清政府赔款给列强白银4.5亿两。
教师教会学生科学记忆历史的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经历, 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给枯燥的数字、朝代、地图和大事注入自己的创意, 学生会感到记忆历史知识十分有趣, 学生头脑中存储了一定量的知识才能活学活用, 才能较快提高综合素质。科学的记忆方法能使学生学习历史时事半功倍,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 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我喜欢观看《百家讲坛》, 易中天风趣幽默的语言、于丹干净利落的语言从心底折服了我们。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 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 抑扬顿挫, 富有激情, 具有演说家的风范, 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历史知识。
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听一堂好课, 如同欣赏一首名曲, 余音在耳, 袅袅不绝;又像观赏一幅名画, 心动神移, 流连忘返。再看学生, 个个双眸凝视, 犹如被磁铁吸引住似的听着、想着、记录着……回忆教师生涯, 为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也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课堂上, 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 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 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 能够获得不同寻常的功效。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 常常会闹出笑话。记得有这么一次, 让学生简介《资治通鉴》的作者, 一位学生爽快地说道:“作者司马迁, 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 笑声四起, 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这时我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 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 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们的错吗?谁让司马迁与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别, 谁让他们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 谁让《史记》与《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 太像了, 以至于我们看不出他二人还有什么区别?”幽默风趣的话语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作出了区别, 可谓一箭双雕。正如法国一 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对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篇8
一课堂教学内容要有“重心”
教学重心是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融合在一起的重点, 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历史价值观。通常情况下, 它是一个基本观点或是一个基本结论。例如, 教学“国共联合抗日”一节时, 可以把“合则两利, 分则两损”设为教学重心。通过教学重心的探讨, 在师生的互动中能够落实知识要点, 实现情感体验,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教学重心的合理设置, 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值得注意的是, 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开始重视历史课的史鉴作用, 思考一节课的教学重心的同时, 教学重心的设定和实施也进入了一些误区。例如, 教学重心前后贯彻不一, 学生无法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效果差;教学重心牵制学生思维, 教师只把学生引到既定思路上来, 学生丧失话语权,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重心与现实相离, 使教与学脱节, 师生共探的气氛不浓等。这些应该引起教师注意。
二把握课堂教学探究要有“尺度”
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引导学生向更深、更广处探究。然而, 不少教师是为了探究而探究, 探究出现了浅层化、盲目化的倾向。并不是所有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 在教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中“伟大的转折”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材料设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在什么地方?‘转折’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 给出答案, 而无需探究。
探究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 探究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 且不宜过多。这里所说的“度”是指探究应当以文本为基础, 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课堂中的探究内容应该预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课堂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难度过大, 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结构太多, 会降低学生探究思维的有效性, 致使课堂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过浅, 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探究活动设计的层面坡度太长, 在课堂上学生易产生思想上的惰性, 也不易达到探究的目的。所以, 教师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 适时把握课堂探究的层次和深度, 灵活地监控并调节探究的方向, 做好学生的向导, 按探究的需要达到“有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师应取得以下几点共识:第一, 活动是必需的, 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第二, 活动不等于表演,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设计活动时, 教师要明确这个活动的有效性和落脚点是什么, 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 而不是停留在“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第三, 就活动本身而言, 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正所谓“大难大动, 小难小动, 不难不动”。第四, 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都不能仅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 而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 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课堂教学手段要有“历史”
课堂教学手段要有“历史”, 是指用“还原历史本质的方式”去教历史。笔者认为, 最淳朴的历史教学方式就是一本书, 一张嘴,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在教学中, 可以减少课件与道具的使用。历史都是过去的事实, 但教师可以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把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出来, 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 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锤炼教学语言, 力求用最准确、最生动、最简洁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点拨思路, 开拓学生求知的途径。如易中天《品三国》等著作就是可以借鉴的好典范。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 涉及各科内容广泛, 要处理好诸科知识的渗透, 又不失历史本色, 是每位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的课题。有些教师把历史课上成了政治课、语文课、地理课, 讲课牵强附会, 最后导致课堂走味, 似是而非。历史课要有机融合其他学科, 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但切忌“发挥”过头而本末倒置。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本真”
“以人为本”“激励为主”“着眼长远”等发展性评价本是新课程应有之理念, 而且这些观念也已成为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课堂上, 批评性的语言少了, 激励性的表扬多了;质疑性的语言少了, 煽情性的夸奖多了。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但是, 滥夸就是另一回事了, 仅是为了表扬而表扬, 就会导致“激励疲软”, 使激励性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此外,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人文精神, 或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语言水平, 在课堂上使用浮夸迷离的评价语言, 例如, “你个性的发言像碧水一样清澈迷人”“领异标新二月花, 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就是你的个性体验”这些评价语言看似非常富有诗意, 优美动人, 但学生听了却是一头雾水, 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
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态度诚挚, 内容充实, 实事求是, 以真情激励学生。经常性的恰如其分的褒扬, 才会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教师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闪光点, 及时予以肯定, 在课堂上表扬激励学生可以是口头上的, 也可以用肢体语言, 哪怕是一个鼓励的微笑, 一个关爱的眼神, 一次亲切的抚摸, 关键是由心而发, 都可以让学生感到温暖, 树立信心。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 而不要让他们在“迷茫的小路”上徘徊。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 在“问”与“答”的双边互动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从而使学习更和谐、更有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9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教师过硬的自身素质和较强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总结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地方,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差异很大。所以,丰富专业知识,改变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是当前历史老师的紧迫任务。历史老师不仅要深化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吸收最新的史学成果,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富有时代感、历史感,而且要丰富自身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将历史教学与各学科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热情。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恰当、灵活的运用,也是历史老师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前我们说要让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恐怕这桶里只有水就不行了,还得有各种各样的营养成分,要有各种观点的贯通和理解。老师要把它们调剂在一起,最后还得想想怎么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吸收这些营养,能够反思更多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老师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杂学家。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又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此外,教师还要灵活地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着力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比如多媒体音视频的呈现,学生表演等。我认为,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只要老师会讲历史,学生自然会喜欢。关键是老师要讲出历史情境、讲出历史味道、讲出历史问题。当然要把历史“讲”到让学生喜欢,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易中天、于丹和纪连海?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睿智、幽默,善于设疑,还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反思。教师的情绪感染着学生。初中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哪来的兴趣,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教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口才,而且要有为学生搭建兴趣桥梁的办法。比如,毛泽东与28,是公认的历史巧合。把它用到课堂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有关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到起来了。再如“五四”时期围绕白话文运动的那场争论,充满了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也照亮了现代史的进程。于是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个小故事———胡适与黄侃斗法,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学生带到那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四、有效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好奇”是初中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老师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要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呈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我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组织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创新。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一味过多过繁使用,效果不一定为佳。如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会学习的关键,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五、注重学法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度地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0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 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才会勇于表现自我,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可见, 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土壤”和先决条件。为此,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 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要以真诚的态度、火热的情感对待学生, 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感情的投资, 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相容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原因, 多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除此之外, 教师也应增强自己教学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幽默性, 这样才能有效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为形成融洽、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提供保证。
如在“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的教学中, 我和学生一起玩了把“穿越”, 穿越到宋代去旅游。在分两个小组进行预习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将宋代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呈现出来。在其中, 我还客串了一个卖大碗茶的小商贩 (穿纸质宋代服饰) , 学生看了哄堂大笑。正是平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了积极的心理氛围, 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 表现欲也很强。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进行各具特色的表演, 学生的表演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让我高兴的是, 扮演穿越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学生在买物品的时候, 还懂得用纸币——“交子”来交易。整节历史课的效率很高, 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的实验也证明: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探究欲望, 就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乐学, 对新知识的探知才会成为他的内心需求, 他才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地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参与学习, 学生才会主动构建新知识的体系, 新知识才能“内化”, 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为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设计新颖的导入, 深挖教材及这些资料中潜藏的信息, 创设问题情景, 挖掘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 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时, 我以中国“神舟八号”成功发射的视频导入新课, 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住了, 有的同学就在底下讨论“这是我国的‘神舟八号’, 后来还与我国的‘天宫一号’对接”, 其他同学也纷纷畅所欲言。在学生兴趣盎然时, 我趁热打铁, 设疑:“航天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表现之一, 那么同学们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何时吗?你们比较熟悉的技术还有哪些?它在哪些领域有了突破?”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就说出来了:互联网、克隆技术等。通过联系时政热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探究第三次科技革命内容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 整堂课的气氛相当融洽, 师生间的互动很活跃。对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这个难点, 学生也能通过列举教材的材料来说明。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补充史料, 也可增强趣味性。
三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为历史有效教学增添“异彩”
教师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恰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 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 激励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要设计出多种让学生参与的活动, 营造良性、和谐、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可把短剧表演、小论文竞赛、问题讨论、成就展示、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 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中, 使他们在其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影片等多种信息来帮助教师呈现教学内容, 这样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又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创设情境、展示材料等问题。
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时, 我就在课前布置三项任务: (1) 由历史课代表选出几位学生来扮演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收集资料, 拟定提纲。 (3) 让宣传委员把世界地图画在黑板上, 扮演者在课堂上对新航路的航线进行一次惟妙惟肖、富有创新的“现场报道”, 并将路线画出来。课堂上, 学生兴趣盎然, 师生、生生互动活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轻松地记住了具体航线, 又体味到其中的辛酸, 更深刻地了解到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尤其是“它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这一意义, 进而也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课后及时反思是促进历史有效教学的助推剂
反思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和助推剂。有效教学是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得以实现的。通过反思, 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加熟练, “教”“学”的智慧之树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 教学设计才能更精致, 课堂教学组织才能不断完善, 教学效益也才能实现最大化。那么, 教师应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觉得教师要对三维目标是否达到, 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情, 教学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有突破, 教学设计中是否有特色等方面进行反思, 当然也要“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得与失”。对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要及时梳理, 着重进行剖析, 以便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能更有的放矢, 更有针对性, 以便打造高效课堂, 进而构建自己的实践理论,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我在教“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 原先我是先播放《建党伟业》中有关五四运动的片断, 然后再提出问题。影片的场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热情高涨, 心潮澎湃并感动至极。但等影片放映完, 我提出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口号、主力和中心城市等问题时, 学生根本答不出来, 还得重新阅读教材才能回答出问题。为此, 下课后我就在思索如何才能使该影片片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如何才能让学生看有所获、看有所得, 尽量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以实现。经过反思, 我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结合影片片断与教材知识点和课程标准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前期中心城市和主力是什么?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口号) ?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从这段影片中体现出的五四精神, 你认为是什么?”在播放之前, 先让学生明确这些问题, 要求学生从影片中寻求答案, 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予以解决。由于这些问题的提出, 学生的观看就更具目的性和思考性。学生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最终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学生归纳出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等知识要点并能理解“五四精神”;同时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 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在教学中, 历史教师要用心经营历史课堂, 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 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 也要让教师在自主、创新的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 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使学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收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上有所进步。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鉴于此, 教师应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为此, 教师应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杜凤英.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沙棘 (科教纵横) , 2010 (10)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有效性;策略;情景;教学手段
G633.51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有位教育家曾经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課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旨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通过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于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这二者的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本人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5课《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为例,教学中我首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导入,这样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了战火纷飞的古战场。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要尽最大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一点很重要。要及时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可以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来渲染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如果再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巧妙利用脍炙人口的《毕业歌》,尤其是歌词中“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就能恰当的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背景,更能引起不同时代学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
此外,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景,播放历史纪录片、历史影片或图片感受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等。学习知识的渠道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它可以来自书本、课堂,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媒体、实践而获得。为了找寻人生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教师也要警惕上演“燃烧自己,却未照亮学生”的教学悲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情境重现,激发学生反思、质疑,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教育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重视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的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文盲是指不会学习的人”。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让他们逐步做到在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后自己也能够独立地“行走”。这也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双方根据相互的信息反馈来判定自己的行为绩效,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作出调整和控制。教学信息反馈的调控功能就是这种反馈所具有的制约教学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水平与策略的属性。为了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学信息的反馈的功能,教师应以正面启发和肯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要正确评价教学效绩,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特别是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本的支撑。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求新求进,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相信每一位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的一点很浅显的认识。希望我们各位历史教师能群策群力,不断钻研,不断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共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教育的活力在于开发历史学习的创造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04)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2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让学生扮演教师, 针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 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但是, 教师在互换角色教学时, 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使学生更有信心面对其他学生的提问, 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使学生充分感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 已经对新知识有一个很深的了解, 则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讲解的过程中, 已经将知识掌握了。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提倡角色互换法, 鼓励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角色互换中, 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2.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教学, 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 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 教师应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教学有其特点, 历史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趣味性, 教师只要稍加利用, 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讲授故事的方法, 通过介绍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导入课堂, 也可以让学生介绍历史人物引入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探究式教学法, 在讲授完课堂知识之后, 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 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 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调查类的、书面作业类的及口头讨论类的等, 通过多种任务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3.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
有效的预习和复习策略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在预习方面, 学生应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将较为容易的知识自己消化掉, 而较难的知识则可以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 如果最终还是解决不了, 则做上标志, 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有助于节省课堂时间, 教师可以针对难点进行教学, 进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讲授更多的知识,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 并且让学生分清重点知识和次重点知识, 在复习中有所侧重, 这样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关键知识, 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4.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堂评价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堂评价。根据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课堂上与教师互动的效果, 以及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等, 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对学生表现好的方面, 教师应该积极表扬, 而对学生课堂上表现不好的一面, 教师也应该积极提出来, 让学生了解自身问题在哪里, 并且为学生制订相关学习计划, 有计划地改正, 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5.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分析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根据教材上的知识进行, 而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对于一些非考试大纲要求的教材知识, 教师只能粗略带过,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仅是为了应付中考, 更是全面了解历史, 使学生能够对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有一个了解, 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无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教师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讲授更多的知识, 学生就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其次,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教师采取一系列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则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会更感兴趣, 也会更喜欢历史这门学科, 进而会在课堂学习中主动与教师沟通,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地向教师寻求帮助, 学生会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 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08-23
初中历史课堂10-29
课堂提问初中历史08-30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10-21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11-04
初中历史课堂教案2010-01
初中历史中考如何进行有效复习07-0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05-12
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0-1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