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2024-10-06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共12篇)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对此做过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科上,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说:“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 赋予历史让人怦然心动的特点, 使历史永远兴趣地盎然。1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合理的教学设计, 老师有趣地“教”, 学生有趣地“学”, 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历史课堂有趣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精心锤炼课堂语言, 引人入胜

教师在江南一带被称为“吃开口饭的”, 可见语言功底对于教师多么重要。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2所以在历史课堂上,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语言方面应做以下尝试。

1.精 彩 再 现 , 让 历 史 事 件 或 现 象 鲜 活 起 来 。

历史教研室的孙老师在市级听评课活动时有这样指导“历史教师需要锻炼描述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能力 , 使学生能够沉浸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 吸引学生的兴趣。”诚然课堂语言的精彩描述能够生动地再现已经逝去的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 讲述湘江战役时, 笔者是这样详细地给学生描述的:红军在王明错误方针的指导下, 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整个家当都搬在身上, 大到石质印刷机, 小到医院的尿壶 (学生笑) 。他们采取甬道式行军就是中央红军大部队走在中央, 前头有前锋打头, 两侧有保护, 后面还有断后, 毛泽东客气地叫它:“抬轿子走路”, 彭德怀则叫它“抬棺材走路”。红军背负了这样的重负, 使从前的飞毛腿行军变成慢吞吞的龟速, 因此贻误了良机, 没有通过白崇禧有意让出的湘江生命通道, 所以在未来的五天里, 红军不得不血染湘江, 平均每日伤亡六千人, 他们中的大半战友牺牲在湘江边上。

这样描述, 课堂一片安静,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笔者讲述再加上精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不仅深切体会到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方针的后果, 而且对后面遵义会议的理解埋下伏笔。

2.与 时 俱 进 , 让 时 髦 语 言 偶 尔 进课 堂 。

历史课堂并不是死气沉沉的“讲古课”, 更不是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适当地融入学生中,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融洽的教学环境,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偶尔使用一些网络用语或学生的流行词汇, 用“新鲜”的词讲“过去”的事, 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比如在讲述九年级下册《冷战中的对峙》一课, 处理“古巴导弹危机”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指着地图跟学生说:“美国人一下子就慌了, 后院放了这么老些导弹, 真心hold不住啊! ”学生会心大笑, 同时马上领会古巴导弹给美国带来的恐慌情绪, 接下来再深入分析“古巴导弹危机的经过结果与影响”就容易得多。这样的语言时不时在课堂出现, 学生在倍感亲切的同时也会认同教师的幽默感, 改变教师刻板的形象, 使历史课堂焕发生机, 从而兴致盎然地学习。如此的课堂必然是有效的课堂。

历课堂本身就是艺术, 承载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紧密地围绕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教学语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得到启迪和震撼, 引起思考和共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还能凸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精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带动学生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重新整合, 巧妙设计, 让它以新颖独特、富有趣味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尝试。

1.注 重 导 语 的 设 计 , 开 端 引 趣 。

导语设计有多种形式, 可以是问题设疑式导语、故事式导语、图片式导语、影像资料式导语, 也可以将这些形式导语混合使用的导语。针对不同的内容, 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导语在课堂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课时, 笔者这样处理导语设计:一走上讲台, 就打开幻灯片放映“乔峰和“虚竹”的影视形象图片, 并对学生说:“今天咱们大家来开《天龙八部》影评会 , 看看谁知道得多 , 说得好。”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 七嘴八舌地回答笔者的问题, 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住。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 在课间笔者开始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前让学生进入本课。有了铺垫之后, 上课时先跟学生分析歌曲的意境, 在学生提出一致结论后再设计问题:“这首悲怆的歌曲诞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你能到课本上找一找, 说一说吗? ”学生马上进入状态, 积极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但一节课有趣有效还不能仅仅在于开端, 好的课堂还要精心架构环节设计。

2.注 重 情 境 设置 , 吸 引 兴 趣 。

历史毕竟讲述的是过去的事, 如何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真切体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巧设情境, 营造恰当的历史氛围, 把学生置身其中, 从而学会感受历史, 认清历史, 思考历史。

如开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一课的公开课时, 笔者尝试创设历史情境, 引进一位虚拟的历史人物“张铭”, 通过以张铭为代表的国统区群众在时局纷乱中之心理变化贯穿全课, 形成一条主线, 把将“重庆谈判”、“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个环节连接起来, 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融入历史情境中, 通过感受历史从而达到提炼历史信息并处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课堂学习效果特别好, 听课教师的反响也不错。这样的情境创设, 不仅激发了兴趣, 更提高了整节课的有效性。

3.注 重 历 史 与 现 实 联系 , 深 化 兴 趣 。

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它作为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存在, 其主要理由恐怕不仅仅在于对陈年旧事的叙述, 更是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古老的智慧服务于现实人生。因此我们不能把历史课变成“讲古课”。而课程目标如是说:“从根本上说, 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 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要在课堂设计时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连接点, 帮助学生知古鉴今, 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如教学《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 笔者让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学生各显神通, 有的用图片素材, 有的用文字介绍, 有的干脆从宿舍拿来化妆品, 还有的展示自己的衣服、鞋子。然后笔者又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 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 也要尽力消除它的不良影响。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历史变得鲜活。

三、加强自身史学学识和修养, 吸引学生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你的每一节课都当做全人类都在倾听, 要使听课的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而有效的课堂。它需要的是学识渊博、充满人格魅力的老师。学识渊博的来源不外乎读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读书, 读书, 再读书,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3读史使人明志, 历史教师本身就是智慧的传导者, 更要把不断学习作为提高自己一种有效的方式, 充实自己, 使学生乐于“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与人格魅力, 师生关系和谐, 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 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 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 , 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 , 就能实现课堂优质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家西蒙斯教授说:“如果教师能适当地用一种令人愉快而认真地方式教授, 那么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充满了趣味。”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就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就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邓小星.捕捉兴奋点, 激发历史学习兴趣.零陵学院学报, 2003 (12) .

[3]高正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云南师范大学, 2009.

[4]梁开永.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学历史有效教学探析.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6]吴克明.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课程 (教研版) , 2009 (07) .

[7]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2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万寨民族中学 孙本吉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的教育能否与时俱进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能否与时俱进,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从研究学生实际、整合教材资源、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景氛围、联系时事热点、学科交叉渗透等六个方面论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途径。旨在抛砖引玉,通过自己的教学心得,与其他专家、同行交流,以图他日的进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门话题。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研究的事。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自己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也颇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切合学生实际

众所周知,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要从学生这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重点考虑学生的因素。一般说来,教师要考虑:1.学生基础。教师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基础实际,教学设计的标高、组织教学的步骤环节都必须是学生基础现状能接受的。例如: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历史内容只有零星涉及。而且所知的那点历史知识,既不连贯,也不系统。因而,教学活动的组织就不

能太抽象、太跳跃。九年级学生已经较多接受历史知识,像中国历史就有了一个大致地全貌地了解,组织教学就可以有归纳、系统、深研等特点,在指导学习世界史时,还可以经常串联一些中国史内容。2.年龄特征。组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才易于接受。像七年级学生,一般在十二三岁,属于少年儿童的特点,天真烂漫,好奇好玩。所以,教学活动的组织,甚至教学语言的运用,要尽可能通俗、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而九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六岁左右,完全是青年阶段了,他们对系统抽象内容的接受能力就要强得多。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

二.立足课标,深研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二次整合 每个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也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看法。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不仅是要选取自认为适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及相关资源,才能设计出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案。这首先就要把握课标对相应内容的要求,然后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包括音像、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处理的优化。

三.设计科学合理、精彩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就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我们说,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

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无论教师怎样滔滔不绝、精彩透辟地讲授,也不能说明学生掌握知识了,形成能力了。所以,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达成教学目的。吸引、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常用的活动形式有阅读、讨论、探究、动作表演、制表归纳、分组辩论、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相关的口头比赛、写作历史小论文等。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大大提高。

四.创设生动情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创设情景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生动的描述、利用影像资料等。用描述的方式再现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做较充分的课前准备。描述要基本忠于历史,不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向性和随意性。如果生动描述有很强的感染力,就能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强的信任度、权威性和人格魅力。影像资料能更直观地再现历史,艺术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能使他们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受到教育。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让他们观看《屠城血证》和《血战台儿庄》两部影片。使他们直观地感知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暴,和国民党军队英勇奋战抵抗外侮的民族精神。由此,他们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教育。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真正认可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弃自己的权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放开手脚组织指导学生活动。问题设计要引人入胜,问题要具有目标性、准确性、针对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索性,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表现出形散而神聚。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从而使教学目的能圆满达成。

五、结合时事热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学科的价值意义在于让后世从中得到借鉴,让后来人能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人们的行为。当然,它也能为现实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和参考。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和利用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既能活跃教学过程和课堂,又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挖掘和凸显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如:李白生于安西都护府辖下的碎叶镇,而这个地方现在已是俄罗斯的国土,从而有力证明历史上沙俄曾侵占中国大量领土。又如: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管理新疆;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新疆;近代时,左宗棠收复新疆,刘锦棠任第一任新疆巡抚。唐朝时与吐蕃两次和亲,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往来;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清朝派驻藏大臣和**、**共管西藏。说明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从而证明7·5事件和3·14事件完全是

违背人民意愿、损害各族人民利益和分裂祖国的可耻行行为。可见,历史学科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提高国人认识都是极有意义的。

六、重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门类之一,有其独立性,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种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到本学科的横向纵向联系,也要注意到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句俗语说“文史哲不分家”,就真切地反映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会涉及到很多成语,学习古代文化史就自然与文学联系起来了,学习古代科技史又与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能只钻研历史学科本身,还要博览群书,能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学科交叉的问题。这样能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立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此外,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特别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等,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前言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热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在的本质,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高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授课方式上,学生活动很少,而教师讲得多,。教师很少主动去关注学生的需求、体验和感受,忽视了学生思、说、写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后的重复操练和强化训练来加以巩固知识点。

(2)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只顾自己讲解,致使需要当堂进行巩固的基础知识没有被学生真正消化,而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很少能拿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历史复习,这样就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显得极为欠佳。

三、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新课改要求我们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果想提高提高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教师就应该转变观念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放得下架子,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一样平等相待。历史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师生平等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都要真正认识到新课改教学的真正意义,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达到共进、共享、共识,达到共同发展和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改,深入领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高中历史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

(2)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应该切实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历史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教师要放弃课堂上“我说了算的权威”,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彻底改变那种板着面孔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面。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同時,教师要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去了解学生,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3)采用多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巩固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练习,练习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要通过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问答题可练习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归纳能力,材料题能够练习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选择题够可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心得、课堂小结的方式来总结归纳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清理知识间的联系,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楚、完整和系统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袁勇.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07,(01):152-155.

[2] 冯宝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 现代教育论丛 , 2006,(03):147-149.

[3] 姜思敏. 谈高中历史课堂的创新教学[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4):1116-119.

[4] 于有兰. 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 科学教育 , 2009,(06):120-123.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自步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以来, 一直在努力思考、实践和探索的两个问题。目前, 新课程已经在我校实施了三四年, 在教学过程中, 我一直在困惑:“现在历史该怎么教, 怎么教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一改变观念, 不断学习, 增强自身专业素养

在历史科目教学初期, 由于对历史知识的不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只是照着历史课本、教案进行简单的复述, 而不注重分析, 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新的教育理念认为, 教师应更注重学法指导, 其实学法比教法更重要, 因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 学法才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其专业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 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影响着学生视野。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就有这样的深切体会, 除了要对学生教授历史知识外, 还要对历史知识之外的其他内容进行讲解。如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要求学生了解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领域取得的成果;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要求学生联系语文、音乐和美术课的相关内容, 欣赏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 拓展自己的视野。只有自己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功底, 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传授知识, 轻松地驾驭课堂, 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认同历史学科

在日常的授课中, 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 自然就会产生求知欲, 提高课堂效率。前段时间, 在我们参与的课题研究中, 发放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调查问卷30份, 收回30份。通过对学生问卷答题的分析得出:学生对政治、历史、地理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在发放的30份试卷中, 有7人选择了文综科目, 所占比例23.3%, 由此不难得出之所以学生文综成绩相对低的原因。但是, 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相关的有意思的话题时, 平常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 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 甚至还能够试着插几句话, 这让我意识到应依据学生的特点, 让学生有听课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才能了解到学生学会了什么, 掌握了什么。由此看来, 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让自己的基本功扎实起来, 备课要充分, 尽可能地选取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趣味性浓的内容, 再用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 组织好课堂教学, 只有先做好这些才能实现课堂有效性,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科目的重要性, 这样他才会主动去学习。

三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 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课前借助课件的屏幕展示, 创设情境, 渲染课堂教学气氛, 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多媒体技术还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生动, 扩大课堂容量, 增加知识密度, 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 节省板书时间, 使学生享受图、文、声、像多种情境的赏读情趣,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本着高效、有用的原则, 根据学生学情、教学内容, 从实际出发, 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其效能,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讲授必修一自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与之后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一系列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仅凭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图片资料可能无法深切体会这种灾难的程度有多深, 教师应结合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 从实践出发, 主动走出课堂, 面向社会, 了解社会实际, 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可适当安排有关的探究实验活动。

四结束语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5

福清市占阳侨中 何细妹

近几年许多教育者提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本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课文为例,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节,可以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来渲染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如果再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介绍一二九运动时,脍炙人口的《毕业歌》,尤其是歌词中“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背景,更能引起不同时代学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

又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景,播放历史纪录片、历史影片或图片感受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等。学习知识的渠道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来自书本、课堂,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媒体、实践而获得。为了找寻人生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教师也要警惕上演“燃烧自己,却未照亮学生”的教学悲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情境重现,激发学生反思、质疑,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有一位教学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重视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的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学家宣称:“未来的文盲是指不会学习的人”。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让他们逐步做到在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后自己也能够独立“行走”。这也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双方根据相互的信息反馈来判定自己的行为绩效,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作出调整和控制。教学信息反馈的调控功能就是这种反馈所具有的制约教学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水平与策略的属性。为了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学信息的反馈的功能,教师应以正面启发和肯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要正确评价教学效绩,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历史思维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92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有效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科学精当,而且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充分把握提问的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

一、提问应有针对性

提问要注意在问题的数量和难度上做到深浅有度。题贵精不在多,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满堂问。问题难易程度设计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如果提问简单肤浅,看似热闹,学生却是空手而归。而提问过于深奥,就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恐惧感。因此教师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 “我评秦皇汉武”活动课时,笔者提问:“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哪些措施及作用?秦的暴政及后果怎样?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历史人物的?”第一、第二层问的是秦始皇的功与过,第三层是从理论上全面评价秦始皇。因为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化。

二、提问应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比如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笔者架设了三个阶梯。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列举自1840年到抗日战争期间的几次重要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并思考这些战争有什么样的共同结局。然后让学生对比这些结局与抗日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最后帮助学生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抗战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和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最重要的原因。

教师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提问应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将若干有联系的概念寓于一个轻松活泼的问题之中,往往能收到印象深刻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漫画、影视作品,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历史《诸子百家》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以《中国山东,孔子故乡》短片引出孔子与礼的主题,并询问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通过历史短片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兴奋点,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提问应有启发性

问题有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七年级《统一国家的重建》一课,对于“大运河开通作用”这一难点突破,如果教师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在教材上找出答案,那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历史上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诗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也有诗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上述两种态度有何依据?你赞同哪位诗人的态度?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问题就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五、提问应有开放性

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与争鸣的兴趣,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辨性问题:在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小明和小李发生激烈争辩。小明说“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因此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小李则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推动作用,因此说是成功的。你的看法呢?请说出理由。这样具有争辩性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实效性,不仅能收到传授知识、巩固知识、启发思维的效果,还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升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7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多样性

对于初中历史这门学科而言, 既有自身的优势又有学科本身带来的缺陷, 它的缺陷在于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过程是十分枯燥无味的, 教师要办法将历史的学科优势发展最大化, 弥补学科本身带来的不足。 多样化的课堂提问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 更能够摆脱其枯燥乏味的记忆过程带来的缺陷。 首先可以从改变提问方式入手, 将“是不是”改为“为什么”多引发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原先单纯的思考历史事件转变为对于历史事件背后意义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有关土地革命的史实时, 有些教师可能会直接问学生“土地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种询问方式就对学生的思考起了局限性的作用, 但是如果将其改为“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那么学生思考的方面就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给出的提示上面, 恰好就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

除了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外, 教师应该使提问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如今的提问多以口头提问为主, 可以将提问的问题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揣摩教师的提问心理, 这样不仅达到提出问题的目的, 更活跃学生的思维。 多样性的课堂提问对于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鼓励性

鼓励式的课堂提问政策无疑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剂良药。 教师不吝鼓励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幸福, 而且对于初中生来说, 正处于自我意识极强的阶段, 需要并且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 这样他们才能从教师的鼓励中得到安慰并且督促自己不断进步。 初中历史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能力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虽然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但还需要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忆。 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当堂历史知识进行提问, 要求学生对于部分重点内容进行记忆, 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和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鼓励。 对于记忆过程的奖励是针对程度较薄弱的学生专门设计的,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鼓励环节, 由此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热情。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要做到课堂提问的循序渐进, 就要注重提问的层次性, 教师对于课堂所提问题要进行细致的思考与安排, 避免出现因为不恰当的提问层次而造成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认知的先入为主的问题。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这是课堂进行的法则,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工作才能够稳步推进, 稳扎稳打。 而且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而言, 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是会对历史事件造成很大影响的, 教师对于提问的层次性应该尤为谨慎。

例如在进行“三民主义”问题解决的时候, 应该就其发生时间和历史背景答惑解疑, 只有入门工作进行好了才能进行接下来更深层的提问, 例如意义及影响等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晰地掌握事件的内容。

历史实质上是一门很具层次性的学科, 它讲究的是时间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及意义, 每一步该进行什么样的提问都是很有讲究的, 教师进行颇具层次性的提问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于历史事件有清晰的框架, 这对于日后的记忆是十分有帮助的。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使课堂提问更加具有层次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课堂提问要具有民主性

新课标中要求构建的课堂是民主和谐的课堂, 这不仅体现在教师处理师生关系上, 更体现在课堂氛围上,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民主和谐是教师尤其要注意的问题。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的一部分要营造出和谐活泼的感觉,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在不违背课堂纪律的前提下给足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 课堂自由的前提是师生间相互信任, 这样才能给足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针对课堂问题畅所欲言, 切忌限制学生的言语自由, 否则会造成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厌恶。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历史事件发表看法, 让学生大胆发表看法, 这种言论自由的提问表达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能够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提问中对学生进行“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提问, 这种发散性的题目更能使学生自由发挥并且提高对于历史问题的认知能力。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给足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能够让学生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初中历史是一门固定性与发散性想结合的学科, 史实是固定的, 可是学生对于历史的看法可以是多样的,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有必要的, 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能够通过师生间的提问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模式, 但是如今的课堂提问面临繁琐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历史这一门学科特点不断地探索创新, 总结出更好的课堂提问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宁夏教育科研, 2015.

[2]艾留忠.以生为本: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新课程研究旬刊.

[3]曾讯.浅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10.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8

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要以学生为本, 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 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 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就是历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 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再次,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

一个人只有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创造成果。所以, 历史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 尽量让学生“乐”学。让学生乐学的主要渠道有: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 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 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 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为;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 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 川教版《中国历史》精选了大量插图, 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彩色插页 (彩版) 部分就有21幅彩图, 它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 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七彩画面, 勾画出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兴趣盎然,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插图, 将学生引入历史知识的殿堂。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 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 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 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 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 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强调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在共同目标下, 学生个人独立活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人人参与、智慧共享和共同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目的。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确立合作性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 相互鼓励, 相互诱发, 使他们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 进而提高互助协作的能力, 促进学生们共同发展, 例如:在讲述九年级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的《自然科学的革命》一课时, 对于牛顿和达尔文的个人生平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解这部分内容, 就要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合作, 来阐发各人的见解。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列举出一些常人很少知道的有关牛顿及达尔文的事迹, 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实例谈谈自己对相对论的理解。当然, 他们对这些内容的把握, 是在课前通过各自的途径来获取的信息, 那么, 他们这种学习的自主性, 就是由课堂上合作学习这一因素所起的作用。倡导合作学习, 我们还要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比如: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 “春秋争霸”一课时, 我们可以事先让学生准备历史成语典故,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讲述历史典故的比赛。

总之, 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 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也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如何转变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 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我们历史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9

有效教学把关注点从教师行为转向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上, 教师课堂讲得是否精彩, 内容是否丰富,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都必须以学生是否有了发展为依据。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这与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四步八自”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校“四步八自”模式提倡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 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整合, 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和价值观形成, 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 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益, 也就是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效果。

如何才能使历史课堂收到最大的效益?关键在于教师。新课标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专门的阐述, 这对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再是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 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 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 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一般来说整合历史资源,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历史教科书的资源整合。历史教科书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它却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专家编写教材时往往着眼于教学的共性, 着眼的是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对其重组、加工和活用, 不管是“大刀阔斧”还是“小试牛刀”, 重点是要提升其文本资源价值, 这样也能避免授课中照本宣科之嫌。

(2) 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不是绝对的、孤立的, 往往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我们处理教材时, 应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主, 尽可能地去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素材, 既充实了历史课程资源, 又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这也符合今天的课改注重综合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向。例如,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借鉴语文课程内容, 在讲授秦的灭亡时, 可联系贾谊的《过秦论》;讲“安史之乱”时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句子等。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历史教学中也可以向地理学科拓展。例如在讲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时, 只采用故事讲述法, 学生对“西洋”这个空间概念会不能理解, 而在教学中运用《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一边讲解, 一边演示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学生将会得到非常直观鲜明的印象。历史的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决定了历史课程教学还可以合理渗透政治、音乐、美术、物理、化学以及建筑、民俗等各种知识。

(3) 网络资源的整合。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 不仅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 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的效果,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而且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优势, 能够最大限度地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归纳, 为我所用,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比如在学习《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时, 大小和卓和回部等名词比较枯燥难记, 引入《还珠格格》中的香妃故事就可增加趣味;学习《战略大决战》时, 可与电影《大决战》相联系。

(4) 社会资源的整合。新闻时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相结合, 这既可以作为历史教学有益的课程资源,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 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同时当地社区环境、历史遗迹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而这些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地的历史遗迹, 学生会有所了解, 把它们引进课堂,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史兴趣, 陶冶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操。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0

一、转变教师观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 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弘扬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弃那种“以本为本”的陈旧观念, 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充分利用课本教材, 积极拓宽与教材有关的材料,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 多渠道、多角度接触第一手历史材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分析材料,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历史情结。

二、精选小说、精心设问

1. 小说的筛选与分类

小说种类繁多, 内容包罗万象, 所以小说的选取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结合教材各阶段内容, 选取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小说。如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鲁滨逊漂流记》, 反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的悲剧》《嘉莉妹妹》, 等等。

(2) 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分为人物类、事件类。每类又可进一步细分, 如:事件类又可分为资产阶级革命类, 代表作有《双城记》;战争类, 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 等等。

(3) 自主选择, 自主学习。参照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爱好选择小说作品, 也可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历史小说。

在学习时, 要特别注意这类作品的启发性和可探究性, 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飘》同时选用, 通过对比分析作者对美国南北战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以此来培养他们相互之间探究与合作的学习习惯, 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 确定设问原则

小说选取以后对其如何设问就成为教学的关键, 要做好这一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设问应深入浅出, “平易近人”; (2) 设问要与教材紧密结合, 突出教材重点; (3) 设问要难易结合, 循序渐进; (4) 设问要具有启发性, 体现探究性和合作性; (5) 设问要具备发展性, 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

三、阅读小说, 获取信息, 科学作答

(1) 通读所选小说, 大体了解作者的时代、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等所有信息。解答高考材料题时, 有效信息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正文中, 而且编者的按语、材料的出处、时间等都是解答材料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 要使学生养成在阅读材料时处处留心、前后呼应的习惯。

(2) 对设问进行了解、归类, 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对小说进行第二次通读。先对问题进行分析, 把握设问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结合问题学会整体把握材料;然后, 对教材整体阅读。同时, 还要对文学语言进行分析, 掌握文学语言与历史语言的区别, 学会客观分析作者的观点。

(3) 取其精华, 忽略其他。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分析诸如正文、注解、标点符号、出处、层次等内容, 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 把握材料的主旨, 对那些与设问无关的内容忽略不计。

(4) 结合材料与教材回答问题。在对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要映射到教材相关部分的章、节、目和知识点, 但是不能直接拷贝教材内容, 要让他们懂得材料解析题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对问题作答必须忠实于材料而不是忠实于教材。在组织答案时语言要言简意赅。答题要论从史 (小说材料) 出, 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 由此依据得出结论。

(5) 回扣材料, 自我检查。题目答完后, 对设问和答案再进行系统、全面地检查, 看审题是否有偏差, 答案要点是否齐全, 史实是否准确, 确保答案具有完整性、格式化和序号化的特点。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互动 课堂有效性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结合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笔者体会最深的是,课堂教学如果过多地采用抽象的讲解、空洞的议论、机械的记忆,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往往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奴隶、知识的接纳器,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现实世界、现实问题则往往束手无策,畏难退缩。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互动式课堂结构,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参与竞争,主动迎接挑战。

下面是笔者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利用互动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探究,与大家分享。

一、你问我问他问,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流、互动。

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下的历史与社会的《新航路的开辟》中,对图片《17世纪欧洲的咖啡店》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要求:我问学生一个问题,学生也要问我一个关于这个图片的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图片里的欧洲人喝的咖啡是从哪儿来的啊?”学生立刻能够回答出来。接下去,学生能够立刻模仿老师的提问倒过来问我“这些欧洲人喝的茶叶哪里来的啊?”然后老师故意回答错误。呵呵,学生立刻纠正。这让学生很有成就感,信心十足地要继续提问:从什么时候开始,欧洲人能够喝到咖啡和茶叶啊?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欧洲的?是谁开辟了这些途径……在互相的提问中,完成了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之一,并且学生会对此记忆犹新。

二、大家来找茬,与课本互动

古人云:“学则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的产生,会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他们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而解疑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化。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所以,找茬就是找疑问、找不同等等,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找茬。比如教学八年级下第一课《工商业的兴起》时,我就提出要求,让学生找出两图片(作坊和手工工场)的不同点。这种活动类似于网络游戏找找茬。学生兴趣很高,很快就找出了人的多少不同、面积大小不同等等。然后我又提问:手工工场里的这么多工人都是自己家里人吗?不是。那这些人怎么来的呢?雇来的。很自然地得出了手工工场的重要特性——雇佣工人。

三、我要讲故事,课内课外互动

在每堂课前,我都借鉴语文课的课前5分钟演讲的做法,让学生轮流来讲一个小故事,可以是电视上的,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民间故事等等,只要是有关历史人物的就好。这样做既可以缓解学生压力,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为以后学习历史积累了知识,当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们都喜欢看《还珠格格》,我就让学生去查查这个电视中的皇阿玛叫什么名字、什么年号、有什么作为等等。呵呵,学生还都挺喜欢的。兴趣养成后,何愁不想学习呢?

四、和学生比赛画画,让各学科互动起来

在讲八年级上《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时,我要求学生按照文字描述来画一座古代的文明城市,看看谁的画比较贴近书本里的描述,教师也参与比赛中。因为我缺乏画画的技巧,而班级里有几个学生是参加美术培训的,呵呵,他们把我比下去了。接着,大家一起来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不同点。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不用老师提示,罗列出一大堆不同。正如有人说的,教育者就是要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

五、分组讨论,让学生互动起来,团结协作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不同地形的影响》时,如果让学生独自解决好这一问题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小组共同讨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代表生活在五类地形区的居民,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并利用日常生活的积累,讨论不同地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更加主动地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却有条不紊。在互动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了,为了小组获得成功和鼓励,他们互相补充,以求答案完整、具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求知精神。

当然,互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疑惑,在此与大家商讨。

1.互动学习不能缺少相应的物质条件,班级条件和规模会限制互动学习的运用。班级规模较大,每班人数一般都有四十左右,在分组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多,如果组数分得多,课堂展示时间花得太多;如果组数少而组员多,会在分工过程中有互相推诿或无事可干的现象,而且教室空间小,噪音太大,互动学习很难开展。再说,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师所任班级多、课务多,在课前的指导工作常常力不从心。

2.互动合作学习不是万能法宝,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学习任务。教学形式要和内容紧密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内容结构的设计和操作,应是形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只追求形式上“花架子”的互动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时,要有质的追求。一般来说,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无需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一些关于个人体验的话题也无需互动。比如在《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一课中,教师就学生谈谈自己过年的感受来进行小组互动,结果让互动徒有虚名。一般来说,探索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作出某种有价值的预测发现)、拓展性的训练题(要求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思路)、比较性的分析题(要求学生对多种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多步骤的操作题(设计比较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需要分工协作)等,要求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能够形成“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适合采用互动学习方式。

互动课堂中有效果较好的,也有效果不太满意甚至于是较差的。我们不能把影响教学过程的责任推在学生的身上,我们应不断反思各个环节,正确地面对和处理来自学生的影响,并据此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教学中,笔者真正体会到,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全新的感受,那是以前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传统的教师所体会不到的,因为现在这平等的相处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再加上,课堂中因为开放、民主,因为互动学习,可以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一反过去的枯燥与单调,时时处处散发出学生学习的思维亮点,让我也不时地感到惊叹:学生的能力确实是非常的强!为此我也感觉到了当教师的乐趣。

[参考资料]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王 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7)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3)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丰惠镇中)

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篇12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让学生扮演教师, 针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 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但是, 教师在互换角色教学时, 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课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使学生更有信心面对其他学生的提问, 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使学生充分感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 已经对新知识有一个很深的了解, 则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讲解的过程中, 已经将知识掌握了。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提倡角色互换法, 鼓励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角色互换中, 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2.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教学, 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 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 教师应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由于历史教学有其特点, 历史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趣味性, 教师只要稍加利用, 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讲授故事的方法, 通过介绍历史人物的真实故事导入课堂, 也可以让学生介绍历史人物引入课堂,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如探究式教学法, 在讲授完课堂知识之后, 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 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 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如调查类的、书面作业类的及口头讨论类的等, 通过多种任务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等,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3.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

有效的预习和复习策略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在预习方面, 学生应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将较为容易的知识自己消化掉, 而较难的知识则可以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 如果最终还是解决不了, 则做上标志, 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有助于节省课堂时间, 教师可以针对难点进行教学, 进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讲授更多的知识, 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指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 并且让学生分清重点知识和次重点知识, 在复习中有所侧重, 这样才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关键知识, 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4.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堂评价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堂评价。根据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课堂上与教师互动的效果, 以及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等, 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对学生表现好的方面, 教师应该积极表扬, 而对学生课堂上表现不好的一面, 教师也应该积极提出来, 让学生了解自身问题在哪里, 并且为学生制订相关学习计划, 有计划地改正, 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5.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分析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根据教材上的知识进行, 而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 对于一些非考试大纲要求的教材知识, 教师只能粗略带过,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不仅是为了应付中考, 更是全面了解历史, 使学生能够对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有一个了解, 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无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教师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讲授更多的知识, 学生就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其次,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教师采取一系列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则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会更感兴趣, 也会更喜欢历史这门学科, 进而会在课堂学习中主动与教师沟通,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地向教师寻求帮助, 学生会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 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动脉内中膜厚度下一篇:CDP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