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2024-06-15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共11篇)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1

Abstract: Activity that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many b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activity, if does not correct in time, will influence the smooth promo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Key words: improve; classroom activity; validity

《品德与生活》提倡活动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作“秀”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课堂”将变成“秀场”,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表演秀

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不仅需要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课堂中对于生成问题的处理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如果无视生成,一心只按照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课堂就成了表演的“秀场”。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们一起做》片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再要求他们画自己的两只手。在学生准备画两只手前,老师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画好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议论纷纷,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老师,我可以把两只手蘸上颜色,然后贴到白纸上,这样就画下了自己的双手了。”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可以先画一只手,然后再画另外一只手,这样就画好一双手了”从教师提供的教案中我们知道,教师是希望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但是还有些事情是必须大家一起做才能完成。”所以老师希望孩子们的回答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可是,偏偏就有两个孩子的想法打乱了老师的原有思路,她也许心里明白,孩子所说的两种想法都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又该怎样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美好呢?所以就只好“没听见”,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教学目标不会发生偏离。这种无视学生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是教学,而成了一种“表演”。

防秀措施――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活动求实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什么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儿童有在课堂中得到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该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索并尝试解决。如果上述片段中任课教师能够及时表扬两个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大家悟出“你看,大家一起做,一起想,一起合作,就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们的课堂不是照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吗?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争议,不是忙着下结论,而是能够努力为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交流和感受,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活动秀

尽管课堂教学活动纷呈,孩子们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中,但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便可以称为“活动秀”。

[案例]辽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展示你的美》片段: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走路的姿势,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走路有精神。活动开始了,学生昂首挺胸,精神饱满,有的正步走,有的踏步走,有的`同手同脚走……同学们议论纷纷,帮忙指出不正确的走路姿势。重新再试,学生还是不能自然走路。

防秀措施――围绕教学目标,活动求效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活动目的,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才会有满意的活动效果。 3开放秀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安排、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并将课堂教学内容向外延伸,以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如果这个环节落实得好,我们的教学就实现了开放,如果是虚晃一枪,就是一种“秀”。

防秀措施――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

一、二年级的儿童犹如幼苗,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因此,作为这门课程的老师,要真正走进孩子心灵,就要树立“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教育观念。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小事”,我们要留心自己的语言、行为,因为任何一个无意的承诺或评价都会给孩子心灵带来影响。我们要做到不管课内课外,都能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都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引领者。如果那位承诺在班里开新年联欢会的老师,能够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因为快考试了,学习紧张,同学们不要排练太耽误时间的集体节目,每个人演的节目也不要太长。”相信孩子一定不会太遗憾的。要记住,我们一个不经意的表达、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伤害的可能是一个孩子最纯真、美好的世界!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2

我永远记得2008年我第一次讲中国古代小说时, 正好讲到《刘东山》这篇, 教研员周老师来听了我的课。我很忐忑, 但还是按照之前的设计领着学生一起泛读了文本, 设计了几个传统问题, 分析了人物性格, 小说写作手法以及主旨等等。一堂课没什么亮点, 但也中规中矩。课后周老师狠批了我的课, 其中有一点就是“整节课学生就没有动笔写点东西”。对于这一点我很诧异, 因为我压根就没想到这样的文章也要“动笔写点东西”。后来就为了这句话,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 并做了专题研究, 专门研究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动笔写点什么的课题。并为此要求自己在设计教学时, 每一篇文章都要设计一个让学生动笔的环节。

曾经在2009年山东省新课程培训时听过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刘笑天老师和苏州高级中学一位教师的《师说》, 两堂课都很精彩, 并且他们也都落实了关于让学生“写”点什么的要求, 进行了不同的拓展。

刘老师让学生们写的是对作者韩愈的评价, 其实学生们写的内容与刘老师之前的一些介绍是重复的, 我仔细观察了那四位同学的表情——有点无奈。其实他们也想写点深刻的评价, 但是缺乏对韩愈更全面的认识, 所以只能勉为其难。并且由于时间很紧张, 孩子们的思考也只是很表面的东西, 很难有精彩的表现。

第二节课要求学生在参考第一节的要求下拟写第二小节的总结句, 这个设计引发了我们的讨论。有的老师认为这个设计没有对学生行为有一个明确的评价, 只是为了引出老师自己的结论而已。我个人却比较欣赏这个拓展。之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展示了古人对韩愈《师说》的评价, 说他的第二小节“有起有收”, 但实际上韩愈并没有“收”得很明显, 然后让学生仿照第一小节的结尾也给第二节来个总结句。虽然学生们写的内容老师最后没有采用, 但是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化解了这种尴尬, 并没有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并且老师又接着问, 为什么韩愈没有采用这种方式对第二小节进行总结, 学生也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得很到位。我记得以前讲《项脊轩志》的时候, 我也在结尾“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后续写了几句话, 说“每当观之, 则往事浮现, 妻之身影袅娜如在眼前。”然后让学生们评价我和归有光的结尾谁的更有味道, 很多孩子都毫不留情地对我进行了批判, 在他们分析的过程中, 归有光结尾的好处就显露出来了, 根本不需要老师再进行指导。所以我觉得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未尝不可, 老师与学生本来就是平等的个体, 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果一定要有预设谁对谁错的意识,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很难有精彩的东西生成。

课后, 我在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课堂拓展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为主要目的, 还是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而创设的呢?这种活动的有效性究竟有多高?是高效活动, 还是低效甚至无效活动呢?

诚然,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不管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 还是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 都以新课标为依据, 注入了人文色彩, 加强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注重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情景, 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 全程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 变以往灌输式、死水一潭、静态的课堂教学为活生生的、热热闹闹、动态的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说, 这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 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教育观念的变革。实践证明, 拓展活动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然而, 就拓展活动的创设而言, 是否每个活动均有助于我们的教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华而不实的拓展活动要不要?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强调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创设的情境对教学内容能够起到凝聚、激发、增盛、消疑、铺垫等作用。然而在设计教学中, 有些教师只关注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有效性。语文教材以及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必须拓宽语文教学渠道, 放大语文教学资源的范围, 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所以我们到底如何把语文课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能力结合起来, 是我最关注的问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只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合理科学的拓展活动, 才能让学生的特长完全展现, 并由此对语文产生永久的兴趣。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我的学生, 他们也很喜欢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看法, 并试图通过这个途径展现自己, 他们比较喜欢拓展的是与文本中情感或人物相关的内容。我让学生写过几次“……我想对你说”和“我心中的……”,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位同学写的《杜十娘, 我想对你说》, 其中有句话让我扼腕许久:“世情不过三杯两盏淡酒, 而你却把它当成百年陈酿的女儿红。”能有如此精彩之语, 谁能说我们的语文课是无效的?

在传统的拓展训练基础上, 我自己又根据学情和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对课堂动笔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说在讲《〈史记〉选读》时, 我除了让学生点评主要人物以外, 还让他们结合所学的这些文本对作者司马迁写一段心里话, 不仅如此, 为了让他们领略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特点, 我还让他们给自己熟悉的人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了一篇小传记, 并且亲自给他们打出来全班展示, 由于最后的效果非常好, 我还把这些文章放到了我们班的刊物上 (虽然我带的是分校的两个理科班, 但我还是把他们平时的优秀习作积累起来, 做了一本班刊, 名之曰《停云》, 灵感来自《薛谭学讴》, 取“响遏停云”之意) , 且在家长会时发给了每个家长。因为有的同学写的是自己的父母, 所以家长们看了非常欣喜。

我们班有个从国外回来的同学, 语文基础非常差, 不要说写文章, 连说话都很有问题, 但他写这篇文言文人物传记时却格外用心。他写的是自己的母亲。

陈美英者, 枣庄人也。自幼好学, 功课未能有比者。中中专, 治护理学。

英说方言, 欲改之, 遂数习得字音于同事。或有误, 罔。吾闻而改之, 尚可。而其方言口音, 经年久, 不得改。

英谓“猫”曰“矛”, “妈妈”曰“马马”。吾尝笑之曰“‘马马’为何物, 莫非您属‘马’不成?”英实属马, 遂曰:“当如何念?”曰:“妈妈。”英乃大悟曰:“唔。然, 若有误, 勿忘相告。”

能看出来这个孩子很用心, 他把我们所学的好多重点文言实虚词都用了进去, 虽然有些句子忍不住用了现代文的表述, 但对于这样基础的学生来说, 他的文字已经让我非常惊艳了。从这个拓展活动中, 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语文从来没有禁区, 只有没有开发出来的风景。而我们语文教师, 要做的就是如何当好一名具有探险风格的导游, 带领学生欣赏不同的美景。

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导下, 我根据学情做了很多新的语文拓展尝试。比如说学习完小说模块后, 让学生尝试创作小说;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时, 为了加强巩固学生对诗歌创作手法、情感的理解, 我又发动他们自己创作律诗、绝句, 甚至是词。我们的训练涉及了教材中的篇目、人物、题材、体裁, 也包括了每周一篇的自主创作, 也就是俗称的周记。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畅所欲言, 抒发感悟, 抑或创作妙文。在我的带领下, 我们分校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搞得异常精彩, 孩子们的创作也足以让人惊艳。我用了一首歌名来概括我们的成就———野百合也有春天。我相信即使有一天他们脱离了语文这门学科, 但“写一写”带给他们的习惯将会永远有效。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a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40-01

《品德与生活》提倡活动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作“秀”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课堂”将变成“秀场”,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表演秀

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不仅需要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课堂中对于生成问题的处理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如果无视生成,一心只按照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课堂就成了表演的“秀场”。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们一起做》片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再要求他们画自己的两只手。在学生准备画两只手前,老师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画好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议论纷纷,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老师,我可以把两只手蘸上颜色,然后贴到白纸上,这样就画下了自己的双手了。”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可以先画一只手,然后再画另外一只手,这样就画好一双手了”从教师提供的教案中我们知道,教师是希望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但是还有些事情是必须大家一起做才能完成。”所以老师希望孩子们的回答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可是,偏偏就有两个孩子的想法打乱了老师的原有思路,她也许心里明白,孩子所说的两种想法都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又该怎样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美好呢?所以就只好“没听见”,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教学目标不会发生偏离。这种无视学生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是教学,而成了一种“表演”。

防秀措施——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活动求实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什么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儿童有在课堂中得到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应该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索并尝试解决。如果上述片段中任课教师能够及时表扬两个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大家悟出“你看,大家一起做,一起想,一起合作,就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们的课堂不是照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吗?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争议,不是忙着下结论,而是能够努力为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交流和感受,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活动秀

尽管课堂教学活动纷呈,孩子们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中,但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便可以称为“活动秀”。

[案例]辽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展示你的美》片段: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走路的姿势,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走路有精神。活动开始了,学生昂首挺胸,精神饱满,有的正步走,有的踏步走,有的同手同脚走……同学们议论纷纷,帮忙指出不正确的走路姿势。重新再试,学生还是不能自然走路。

防秀措施——围绕教学目标,活动求效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活动目的,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才会有满意的活动效果。

3开放秀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安排、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并将课堂教学内容向外延伸,以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如果这个环节落实得好,我们的教学就实现了开放,如果是虚晃一枪,就是一种“秀”。

防秀措施——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

一、二年级的儿童犹如幼苗,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因此,作为这门课程的老师,要真正走进孩子心灵,就要树立“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教育观念。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小事”,我们要留心自己的语言、行为,因为任何一个无意的承诺或评价都会给孩子心灵带来影响。我们要做到不管课内课外,都能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都成为学生道德行為的引领者。如果那位承诺在班里开新年联欢会的老师,能够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因为快考试了,学习紧张,同学们不要排练太耽误时间的集体节目,每个人演的节目也不要太长。”相信孩子一定不会太遗憾的。要记住,我们一个不经意的表达、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伤害的可能是一个孩子最纯真、美好的世界!

Im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Classroom Activity

Guo Shukun

Abstract: Activity that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many but the phenomenon of the activity, if does not correct in time, will influence the smooth promo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4

明晓晶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

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一)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

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

(三)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5

教研活动是一个学校不能缺少的部分,它把同学科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共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教学研究。然而教学研究除了保证每位教师的均衡发展,促进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外,还需要做好专题研究,所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尤为重要。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有效途径,下面是通过教研活动总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方法。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的全过程。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深入钻研教材又是备好课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后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每篇课文,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思想内容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把握每篇课文的个性,因文而异,设计最优化的教法。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找准教学突破口

为了避免篇篇课文都从头讲起这种“千人一面”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在设计教程时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找准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等于给教学找到了捷径。

2.精心设计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提的问,是学生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教师提的问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想象。问题提得恰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好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程时,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既不能大而空,也不能小而碎;既能引导学生回答到点子上,又能训练和拓宽学生的思维。总之,问题应少而精。

3.目标明确,训练有针对性

学习语言文字,只有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理解、巩固、运用和积累的目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语文知识,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程时应有明确的目的,找准训练点,即训练些什么;考虑训练的方式,即怎样训练。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做到有针对性。

4.设计好“三语”

(1)导入语。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成功的导入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导入成功与否,导语是关键,好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教学《桂林山水》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黄鹤楼,领略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我们曾看见过东北的小兴安岭,感受过它的美丽、富饶。今天我们要到广西桂林去游览桂林的山水,欣赏那儿的绮丽风光。”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思维会马上集中在课文中来,迫切地想读下去。这样的导语还能使学生温故知新,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过渡语。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由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转入另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有个过渡问题。设计教程,应设计好过渡语。过渡语在教学中起桥梁作用,它能使学生了解上下内容的有机联系,给学生指明学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总结语。当学生学完一个内容或一篇课文时,内心一定会有很多感触,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有的内容即使他们理解了,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如果教师用一段充满激情的语言作总结,就能把学生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

5.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有人把板书比作微型教案,这是非常拾当的。因为板书反映了课文的思路和教师的教路、教学重难点,设计教程,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板书的设计要根据课文特点的学生实际而定,形式既要多样化,有新意,又要简明扼要、画龙点晴。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6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作探究教育”,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就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优化的探讨、注重自身教学基本素质、能力的训练,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应做到如下几方面:

一、教师授课的艺术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题

好教师首先是一个好演员,语言清晰、流畅;眼神亲切、带有鼓励性;表情丰富,和学生有一定的亲近感,但光作个好演员还远不够,更应是个好导演,备好课好比有了好的剧本,在授课时应启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他们的激情,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一个人的有意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尤其是生长发育期的青年学生,走神现象是普遍的、正常的。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博览群书,能讲些与课本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小故事、小常识、小幽默等吸引学生注意,另外教师上课时的情绪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事实表明:教师上课时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表现出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相反,学生听起来就会昏昏沉沉,毫无兴趣。

二、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将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的内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成败的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其中优化备课环节则是关键之所在。

1、注重分析、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教程内容

既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其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与考点,对考纲中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熟知其深、广度。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知识的积累,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着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及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故注重分析、处理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要一环。

2、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探索学生的学习心理,善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讲究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过去的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知识者,逐步转化为主动地接受,愉快地学习。教师在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上一定要花时间、花精力,才能给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3、设计、编写教案——实施优化课堂教学

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在编写教案时还要精心设置疑问、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议表达能力,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设置,要掌握好提问时机,且要难易适度,要具有启发性,并注意如何及时评价学生的问答,以便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段,才能讲出有特色、有个性、重点、难点突出,有成效的课来;才能达到优化备课这一环节。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只有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手、眼、脑并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才能学得实、学得活。如何才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先导,是掌握知识的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对的学习持久兴趣,使学习过程最优化。教师应创造情景设法使这种兴趣始终维持,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适时讲述一些化学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避免枯草乏味的课堂教学,增加学习趣味。如在讨论到“苯分子结构”时,向同学们介绍苯分子结构的发现趣事:有一晚凯库勒做梦时,梦到了六条蛇相互咬住另一条蛇的尾巴,构成了一个环状结构,醒来后,凯库勒立即画出了苯的分子结构:称为“凯库勒式”。这样的教学实践,始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同学们树立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理想,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上课便能全神贯注,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便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分层次地、深入地展开思维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自然学习得轻松,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

3、引导自学,让学生善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更在于要教会分析知识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查找资料,去寻找答案,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教师应采取活泼多样的方式,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力,并对其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

4、及时评价,激励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业、成绩、解题方法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及时对作业及解题方法进行肯定和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解题方法时,要尽可能用鼓励性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时刻在注视自己,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进步。教师应该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好、太好了、你能行、精神可嘉” 等之类的话,真心欣赏学生的发现,使学生获得成就、受到激舞。

四、“验收”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障

教师解难答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起到反馈及时,适时调整进度的作用,该环节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是防止分化掉队现象的有力手段,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对每次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重、难点问题再次进行测试并及时批改,从而能对本单元的教学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价,对未达到过关要求的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反馈矫正,弥补不足,以求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节节清、章章清。常用的获取反馈信息的方式有:(1)适时进行课堂提问。(2)借助课外练习获取反馈信息。(3)从学生的知识小结及相互讨论中获取。(4)调查问卷。

(5)除了上述几种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方法外,实验、测验、召开师生座谈会,个别交谈也都是获取反馈信息的常用途径。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7

一、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活动目标定位不准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 教师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 目标定位较低, 选择学生感兴趣, 喜欢做的活动, 忽略活动目的。因此, 尽管教学活动热闹, 活动内容与本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几乎无关, 这样的活动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保证学习质量。还有些教师对学情分析不足, 过高地估计学生能力, 目标地位过高, 导致学生无法完成活动, 课堂气氛沉闷, 学习不浓。

2. 语境和情境设置欠合理

有些情境的创设基本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 与现实生活脱节, 不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致使学生无所适从, 答非所问。

3. 学生活动的参与缺乏广度和深度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设计很好的一项活动,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 结果也达不到广泛参与的效果。一是教师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 把活动目标定得太高, 学生能力达不到;二是活动形式不合适, 明明两个人的对话活动, 却安排让4人小组活动, 活动方式限制了学生广泛的参与。

4. 活动设计的梯度不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欠缺考虑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通过连续的几个活动, 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或增大语言输出仍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 导致表面上学生参与活动的面广, 课堂气氛活跃, 但这对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 增加学生的语言量输入,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帮助不大。由于任务没有挑战, 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这就是有些课堂前热后冷的原因之一。

5. 教师指令不清楚或超过学生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需要对学生发出各种指令, 以使学生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并配合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会因为教师的指令不明确或是超出学生英语水平, 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 结果耽误教学时间又影响学生的实际听课效果。

6. 未提供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活动

要想高效地完成任何一件事, 充足的时间是有力的保证。教师在实施活动时, 尤其是在一些观摩课上, 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还未进入角色, 老师已宣布活动结束, 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活动, 导致班中极个别的强势学生或许会有语言表达的机会, 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还处在茫然, 或观望状态, 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致使活动流于形式。

二、设计与实施有效课堂活动的策略

Ur (2000) 认为, 一个高效的语言活动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的特性:Validity有效性;Pre-learning学前准备;Volume活动量;Heterogeneity异质建构;Teacher Assistance教师帮助;Interest兴趣。

设计和实施一个活动基本要求:首先, 要考虑目标是否明确;第二,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量和度要把握好;第三, 从具体的程序上来说, 老师的指令要清楚, 组织的方式选择要得当;第四, 还有时间的分配、人的分配等具体问题, 要设计和安排好, 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 时间要给足学生, 让学生享受到活动以后的成功感。具体到课堂教学,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明确活动目标

要做到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化, 教师首先要对本节课的总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设计每项活动时, 要全面考虑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循本节课的总目标来制定每项活动的目标。在设计活动目标时, 要考虑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做

为什么要学生做这项活动?是为了巩固所学语言, 做机械性训练, 还是让学生参加意义活动, 学习运用所学语言?是做开放性活动, 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还是完成一个真实任务, 在虚拟的实际生活中, 运用语言?是复习强化所学语言, 还是为了适当的评价激励?

(2) 如何做

教师要为学生如何做, 搭好台阶, 铺好路。让学生在你搭建好的语言知识框架中, 完成知识的建构。同时还要考虑用什么方式做, 小组讨论, 还是两人对话;是全班活动, 还是让学生单个参与?

(3) 做到什么程度

活动最终要达到什么效果。通过此项活动, 是了解, 还是初步了解所学语言;是基本掌握, 还是能够完全掌握所学语言结构;是学习运用, 还是能够自如运用所学语言功能, 谈论所学话题?

只有在制定目标时考虑全面, 活动目标具体、明确, 才能保证每项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 创设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情境

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先行, 努力创设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情境, 在情境中呈现语言的形式并学习语言的形式。情境创设要注意两点:第一, 创设的情景要尽可能真实。创设的情景要贴近现实, 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触景生情, 诱发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第二, 创设的情景要有意义。有意义就是说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情或所做的事情要meaningful。情景中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会话交流对彼此双方都是有意义的。

3. 分层设置活动难度

同一活动对于不同学生难度也会有所不同。活动过难或过易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提倡中等难度, 而且应由易至难分层安排, 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培养学生的信心, 又不至于太容易而使学生对任务失去兴趣。

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 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活动, 如:在训练环节中可以采用控制性练习活动, 在运用环节中可以采用半控制性练习活动和开放练习活动等。活动与活动之间都有着内在联系, 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出的活动才能层层递进, 体现出整体活动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4. 简要交代活动程序

交代活动程序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Richards&Lockhart, 2000) :

a.教师描述学生将要执行的程序;

b.教师在全班示范程序;

c.选择一位学生来示范程序;

d.让学生按程序开展活动, 活动结束后讨论程序的有效性。

教师指令语要精练, 课前都要考虑好所要表述的语言, 课上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那永远不会有精练的语言。要优化教学语言, 提高教学效率, 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5. 活动评价要及时且多元化

数据统计发现: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 最喜欢教师肯定自己的看法, 并能说明欣赏的理由;学生回答错误时, 他们最希望的是教师热情的鼓励, 并说明错在哪里;当教师提问学生不能回答时, 他们最希望的是教师能及时适当地提示, 启发他们回答。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有这么一种现象, 每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 教师就带领全班学生齐声鼓掌或齐声喊:Super!Great!Wonderfu!等。这样的评价在一节课根据情况偶然出现尚可接受, 可出现多次, 则使人难以接受, 这样的评价听起来声音洪亮, 整齐划一, 但是这样的赞扬能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能否真正起到评价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评价显得简单化、格式化, 反复使用就会使学生感到空洞、枯燥, 从而失去评价的作用。

6. 教学机智促进活动生成

活动的实际实施情况与预先的活动设计在很多时候并不吻合, 所以活动中教师要敏锐把握活动中的生成, 并根据生成对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 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7. 让生活走进小学英语课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因此, 教师应设计尽量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 把教学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 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 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 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

三、结束语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8

一、精心设计,促进互动

1.设计必要的活动。不必要的重复活动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会降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 在一节高三英语复习课中,教师首先进行默写词组学生互改的活动,但第二个活动又让学生翻译相同的词组。教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这些词组,但第二个活动仍然停留在让学生记忆的层面,如果设计一些实战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这些词组应该会更有意义。

2.设计分层的活动。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所以每一节课的几个活动应该由简到难,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英语课堂的活动也应该多样化,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英语课文疏通课上,有快速阅读、仔细阅读、读后活动,在以上每个阅读过程中,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再如:读后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但基础弱的学生基本认为课后活动是自己无法胜任的,因而选择不参与,所以,教师可以在这个活动中设计循序渐进的讨论话题,让每个学生都能逐渐参与这个活动。

3.设计清晰的活动过程。在很多英语课上进入一个活动环节学生马上讨论,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肤浅,更无法做到吸取其他成员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点,根本不是真正的互动。因此,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有清楚的活动过程。例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问题,教师应该给出一个过程: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过程。

4.设计有趣创新的活动。高中生处于活泼的、好动的、喜欢变化的年龄,每天单调重复的模式会减退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英语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发地多说多练,设问法、抢答法、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都可以被利用来创造出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二、明确分工,促使参与

确定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如组长、副组长、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等,并采用轮流制。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就不会出现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差或性格内向等原因推脱责任或没有机会锻炼的情况,每个学生都会逐步增强能力、建立自信。

三、加强沟通,鼓励互助

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找出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原因,鼓励没有自信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还可以与整个小组进行沟通,查问并帮助解决小组内出现的问题或矛盾。通过课后“面对面”的诚恳沟通,学生之间也会加深了解,并能建立起互帮对子。在课堂活动中自觉性较弱的学生会被提醒督促,英语基础较弱没有信心的学生会得到同组成员的鼓励帮助,从而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小组,课堂活动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消除少数学生对运用英语表达交流的恐惧心理。

四、引导提示,激发思维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受阅历、思维方式或生活经验及性格等的限制会出现很大的差别,甚至有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脑中空白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需要教师的帮助。所以,教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时并不是一个局外者,而是引导者,帮助者,提示者。比如在让学生讨论“What have Beijing Olympic Games brought to Chinese?”这个问题时,多数学生会考虑到经济方面而很少会提及政治、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影响;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来提示学生,如:Do you think foreigners can know of the culture of China?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Do you know that the leaders of many countries came to China during the games? What did they do? What can the meeting of them and the leaders of China bring? 只有通过教师及时的引导,学生才能全面思考问题,课堂活动才能真正有效,也才能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更多知识、增强各方面能力,从而逐渐积极地参与活动。

五、加强评价,提高参与

学生需要实现自身价值、需要不断的鼓励,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达到了教学目标及效果对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评价可免,长此下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就要将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首先让学生了解评价要素,如语音标准、语言流畅、表情到位、思维创新、内容意义、完成情况等。其次,既要对小组进行评价,也要对个人进行评价。可实行自评、成员互评及小组互评。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即自己与过去相比是否进步,这样才会使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逐渐增强信心,敢于参与小组活动。最后,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通过评价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9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但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为新教材的例题比较简单,可是练习题却很难,而且很多的学生出现了“一看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呢?我们的练习设计重复、单调,训练机械,缺少创造性,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成绩优异者品尝不到创造的快乐,成绩落后的者体会得最深的却是挫败感。于是,作业成为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学生也就只能像应付差事一样,搪塞老师,敷衍了事。可见,练习设计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效、低效。这样的结果直接威胁着我们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练习策略,精心设计数学课堂习题,严密组织课堂练习结构,提高课堂练习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

一、习题设计要到位,讲究实效

1、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巧妙而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可以使教学过程优化,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使练习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既不超越教材,也不降低要求。

3、系统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新授知识的系统性,也应注意练习的系统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以旧导新,促进调整与同化,使之连成一体,发挥知识整体结构在学生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4、丰富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对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使自己所设计的练习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呈现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从而改变过去在练习中的严肃有余,生动不够,活泼不足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二、讲究练习策略,优化练习效果。

为了减轻学生因为过多的作业量而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练习效率,教师应讲究科学的练习策略。

1、新知识及时练。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人在学习之后,遗忘便立即开始,且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可见,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要及时练,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使大脑的神经联系得到强化。教师在教完新的知识点之后,应及时针对这个知识点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如教学“角的知识”后,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通过及时的练习,学生明确角的基本特征:从一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的边,就是角。

2、易混知识对比练。

对于易混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一位的除法估算新课练习中,学生对于估值何时要估大或估小易混淆,设计如下两道对比的题目,得出估值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估大或估小的结论。

1、每瓶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几瓶?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帐篷?

3、相关知识结合练。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把新旧知识连成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求两数的相差数和求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可以综合练习:

男生15人,女生7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男生15人,女生7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少8人,女生有几人? 女生7人,男生比女生多8人,男生有几个?

4、重要知识加强练。

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教师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拾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适时适量练

适时适量是指练习设计要有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控制。课堂上用于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低年级来说,新授课练习的时间一般占一节课的二分之一;中高年级练习的时间占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练习没有一定的量,就难以保证适度的质。练习过的过多,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完不成,教师就无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练习太少,则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教学信息反馈也不完整不全面。教师应按照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来决定练习量的多少。

6、在错误中练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如: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三、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10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理性思考和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容易倾向于外在的、强化的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在要求与精神需要,这导致教学功利化、教学策略不合理、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取得则是以师生身心的疲惫作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分数的进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与教师普遍的职业高原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些有价值的建议。

1.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在广义上是指一门职业,在狭义上是指某一学科或门类。学习,是教师自主推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向谁学习(1)向专家学习。全国各级、各地的课改理论专家、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学科教学教研专家,是我们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对象。(2)向同行学习。同一备课组,同一教研组,同一年级组,同一学校,同一省市,不同省市,凡从事教师这一专业者,都可称之为同行。(3)向学生学习。“教学组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学生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自然也就可以成为教师的学习对象。

第二,学习什么(1)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这是从事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前提。(2)学习课改理论知识。教师要掌握那些通用的基本的课程改革理论,以从整体上加深对新课改的感悟。更要认真研读一些学科领域的理论专著,以更好地把握在新课程背景下所任教学科地基本要求。(3)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怎样学习(1)读书。这是最传统的方式,因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所以常常也是最有效的方式。(2)上网。网络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学习的平台。(3)研修、观摩。参加网上研修,参加各类研讨会,参加或观摩优质课评比等,从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师那里都能找到可取之处,任何经验、教训、体会都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反思。让反思总结,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蓦然回首之间,成败得失处,已然寸心知。

2.教师必须把握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必须执行的法规性文件。就其主线而言,教学中必须不折不扣地认真施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死板、教条地套用其中的条条框框。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更为重要,在运用时应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教学的最初设计上实现课堂有效性,做到低起点、高标准,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真实目的。所以不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通观全册、全单元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各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弄清单元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构建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好教案。

3.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优先记忆那些有意义的、与已有知识或体验相关联的信息,如果信息没有意义和价值,大脑找不出任何记住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有趣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个体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心,并改正

不和谐的活动。所以知识的呈现逻辑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教师要重视知识呈现逻辑的设计,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教学一般为教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进行操作要点的总结,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教材注意事项。而有的教师将知识呈现逻辑改为先让学生猜测浓硫酸加入水中和水加入硫酸中有什么不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教师再进行实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稀释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知识的呈现逻辑为“学生思考假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的效果好于呈现逻辑为“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效果。前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

4.教师要适当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一节理想的课题应该是安静而有活力的课堂、体现人文精神的课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教师应首先注重垂炼语言,避免啰嗦。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理论在高中阶段无法用实验验证,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果我们在授课

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用生活中常见或易于理解的现象进行恰当的比喻、从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标新立异地设计好导入环节,使一堂课一开始就收到先发制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化学”,用“化学”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体现出“因材施教”。教学全程要用爱心营造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用微笑去教学,学生答对了,给予表扬,学生有了错误,给予提醒。

课堂有效性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判断,一节成功的、有效的课可以这样看:课堂中老师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其他人(听课者)听的专心;下课时老师有成就感,学生有收获感,其他人(听课者)有收益感,足矣!

参考文献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的论文 篇11

关键词:英语课堂;小组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46-01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把课堂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强调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构建。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正是真正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得到尊重。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分组

小组是由组员组成的,所以小组组员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该先掌握全班同学的整体英语水平,好中差搭配开,每组成员四至五人,最多六人,一名成绩优秀的,三名中间水平的,两名成绩弱的。成绩优秀的来当组长,组长要有组织能力,乐于分享,团结同学,帮助成绩弱的同学。成绩弱的同学应该虚心请教其他同学,查漏补缺。要引导学生培养小组荣誉感,不能独立行事。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善于合作。由于各组组员水平相当,也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具体实施

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不同,小组活动的设计应有不同的体现。

1.小组活动在听说课上的实施。

听说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但在高中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说已经被严重弱化,小组活动正好给学生提高了一个训练和展示的平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都是从Warming up开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topic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英语对话。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Warming Up中提到Do you know that there is more than one kind of English? In some important ways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用英语讨论这个问题,然后在班内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然后老师可以播放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音频让学生认真听并记录单词发音和拼写的不同。听完老师可以选出一个小组列举出不同,其他小组补充。

2.小组活动在阅读课上的实施。

阅读课是英语课程的重头戏,很多老师在上英语课时满堂灌,完全舍弃了小组活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事实上,合理安排阅读内容和活动,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上课的效率比老师满堂灌更有效,也可以解放老师。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Reading---EliasStory, 这篇文章是一篇记叙文,由一名叫Elias 的黑人讲述了自己作为黑人在南非的遭遇的曼德拉对他的帮助。这篇文章比较简单,老师完全可以设置活动由小组完成阅读学习。活动设置如下:活动一, Listen to the passage ang make a timeline of Eliaslife. 活动二,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fo each sentence,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活动三,Discuss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between groups. 活动四,Summarize the class. 通过这四个活动学生可以掌握这篇阅读的内容和重难点,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给予帮助。

3.小组活动在语法课上的实施。

语法是英语的基础,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语法很枯燥。老师如果能组织学生在小组去学习语法解决语法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例如定语从句的讲解,老师可以先给出几个句子,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之处,找出先行词,关系词,定语从句和主句。如果学生能很快找出来,可以进行下一步,让学生记忆一些特殊用法,各组员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记忆。最后进行联系,有问题现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间解决,都解决不了的老师解决。

4.小组活动在写作课上的实施。

写作课的实施老师要合理安排内容,先从简单的开始,便于实施。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写一篇My Best Friend,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说,可操作性强。学生写完后先在小组内批改,选出最好的,然后进行班内评比,选出班内最好的。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小组活动是组织每个学生都参与语言实践与体验,学会运用英语进行合作与交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主、创新地投入学习,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o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4

[2]朱惠芳,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调整阅读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上一篇:监检报告1111下一篇:留学新西兰申请材料以及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