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2024-08-09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精选12篇)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1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铜山县实验小学刘艳梅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所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很努力地在做着,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并不十分乐观。就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部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准备充分,设计巧妙,学生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帮助,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二是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只是在课前看看教参和教材,然后简单地写出—个常用的流程,学生平静地、习惯式地学,教师点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课堂效率不高。

三是教师没有准备,只是拿着课本宣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无奈地“学”,做足了教师的“接话虫”,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只是在“泡堂”,课堂效率非常低下。

后两种情况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以第二种情况为多。究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情况。比如,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学校没有足够重视,教学习惯很难改变等等。不管是什么原因,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更是对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习惯的误导。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上及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解读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

任务。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中的常态,而教师的责任恰恰就在挖掘学生的潜能。

对于量与计量的知识,如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体验的学习方式;对于《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多位数的认识》需要用讲授法;对于《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

二、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那我们只能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学生上学才几个月,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上课时,我用“猜一猜”这个教学环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画一画钟。这两个环节的内容教材上都是没有的,但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可见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自然“热闹”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的热闹。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三、在课堂上适时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

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的就是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支持、帮助和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发现数学结论和方法。

如教学“升和毫升”,这是一节概念课,许多教师觉得知道有这么两个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关系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要想在学生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必定要依赖生活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一位特级教师设计了玩水、喝饮料的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1毫升、1升有多少,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认识。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四、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占大部分,通过前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2.有数方格的;

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

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让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如: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样;怎么摆,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共同参与,当学生想不出方法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聂艳军,等.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 [J].小学数学教学.2005,5,16-18.[2]郑毓信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开放性课程教材教法.2007,7 ,28-3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2

一、创设良好氛围

新课程标准已经指出,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是感觉—知觉—思维、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过程, 后者是情感过程, 是非智力活动, 两者密不可分。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 忽视了后者, 因此一些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 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 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学会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的新发现要及时予以肯定, 对于后进生的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近, 他们才会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学习, 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大胆地质疑, 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在实处。

二、精心预设教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精心组织教案,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力争想到、想全, 同时要做到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 我是这样导入:中央电视台有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 教师放一段片头音乐, 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节目?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 学生讨论节目内容。我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作为教学素材, 新闻联播片头音乐一播出, 立刻就抓住学生的心。数学就在我身边, 数学也可以这么轻松、愉快, 这节课一定很有意思, 这种记时法我一定能学好。这样美好的想法, 对学习是多么珍贵呀!如此激趣的课堂, 实效怎会不理想?

三、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首先,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使他们准确掌握知识、熟练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就必须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 把感知与思维结合起来,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其次, 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操作中学操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要求,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习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学生愉快的操作不仅可以丰富感性知识, 激发兴趣, 同时也加深了对理性知识的理解。

四、设计高效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 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富有层次性的练习,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提高课堂实效。

1、注重顺向与逆向的对比练习。

如在教学二年级《倍数的认识》以及《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 部分学生总是见“倍”, 就用乘法。“1倍数”的题目总是做错。于是, 在教学中, 我们加强了求“1倍数”和“求几倍数”的对比练习, 学生在这样的对比练习中, 找准已知条件, 分清求的是什么, 从而确定正确的解法。

2、在变式练习中锻炼学生的思维。

加强练习的变化性, 让学生在“变”中求解, 在“变”中活用知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出示这样的练习:72÷ () =9, () ÷8=9……, 坚持这样的练习, 学生对于求商, 求被除数、除数的算式能应对自如, 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 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练习。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 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 学生必然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例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道改错题。师:听说小朋友今天到小东家做客, 有群小动物很高兴, 你看, 它们排着队伍出来了。可是, 带头的小猫很不开心, 它说我们的队伍里有人排错了位置, 小朋友你们能帮它们找出来吗?然后, 请小朋友帮小动物排好整齐的队伍。师:现在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家了, 它们跟大家说声再见!这样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养成学生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 教学有效性;方法;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二、挖掘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精心设计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

四、联系生活实际,在创新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乐趣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4

初中生物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逐步过渡到能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及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得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科学的实验结论。这就体现了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上生物实验课时,对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新的尝试,着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和方法”,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明确地提出了教学要达成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描述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达成“三维目标”?我认为,考虑到学生目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达成三维目标应抓住“能力和方法”这个关键。因为能力和方法能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能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

在研究初高中生物该如何衔接时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由于初高中教学有一年时间的断档,学生知识的遗忘率往往很高,但学生在生物实验过程中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是不会丢失。我认为,平时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过程,学习内容是为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而设置的。在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掌握这些知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应该作为测定能力提高和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培养能力和学会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也会形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勇于追求科学真理的优秀品德,以及辩证地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所以,生物实验教学不能为实验而实验,必须重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是他们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掌握探究自然奥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的分析,获得生物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重视学生实验设计的思路,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中,实验设计的思路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往往有些教师由于实验过程化时太久,为了完成实验本身而忽略了思路的分析,这就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我对这堂课作如下安排:先让学生观察去掉遮盖物后的叶片颜色,然后按照要求进行脱色的加热。

在加热的间隙时间里,开始讨论这个实验的方案,主要是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这些问题讨论完,脱色过程也就基本完毕了,然后再漂洗后滴加碘液。在等待变色反应的时候,再说明检验产物的方法和原理。最后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我认为教会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的思路,才能真正让学生在今后的探究课堂中做得更好。实验教学虽然应该重视实验的操作过程,但更应该重视实验设计的思路分析,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三、重视学生探究实验的自主性,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课堂在生物教学中是一大亮点,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块主战场。但探究内容的局限性、实验材料的单一性,让这块课堂沃土也渐渐贫瘠。我想探究课堂多让学生自己去开发和挖掘些有效资源,激发他们的探究自主性,也是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我在实验教学尝试中,有一些实验中我就安排学生可自带观察材料。如观察叶片结构,学生可以选择身边常见的各种各样的树叶;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选择萌发的种子,新鲜的水果、萝卜等。学生材料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观察面,另一方面学生探究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样探究方案设计也可以自主。如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学生提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与光有关吗?是不是只有白天才能进行蒸腾作用呢?问题不同,探究方案的设计当然也要不同。学生在同一实验课题下开展不同的探究内容是开发探究课堂的新生力量。

学生在这样多样化探究课堂中获益匪浅,学会了思考问题的科学性、实验探究的严谨性、开发实验的创新性。

四、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是是实验教学的又一个重要过程,因为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缺失的。如“植物呼吸作用需要氧气”这个实验,把燃烧的小棒伸入放有新鲜植物的锥形瓶中后立即熄灭,而把燃烧的小棒伸入放有烫过的植物的锥形瓶中后,小棒继续燃烧。让学生通过分析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时,许多同学都说“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样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就本实验来说,得出这种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该实验只能说明植物呼吸需要氧气,这说明学生不知道或者说没有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方面的相关教学。我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特别强调了实验分析过程中所控制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相关性的分析,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也提高了实验的技能,更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重视学生实验过程性的评价,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其创新的思维能力。因此,实验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必要的评价。我在实验探究报告后增加了评价一栏,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根据探究的实验课堂操作给予及时评价。评价往往包括如下几点:

1.对学生课前探究方案设计的评价;

2.对学生具体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

3.对学生的小组探究现象和结论评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5

摘要:

“入”即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字求其义,字索其旨,与文本息息相通。“出”即走出课文,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摆脱文章的约束,作冷静地评判。“水道曲折,操舟者迷,立岸者清”,阅读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的过程,只有站在文本之外,超越文本,解读才能更加深入。而小学生与成人相比,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维特点、情感变化、身心规律都有别于成人,而且不同的年段又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立足课堂,紧扣文本,

关键词:

特色 特点 特性

一、紧扣文本特色,提领而顿地教

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笔者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但标点没有――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就需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加上标点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动机,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过瘾。有了提示语作为坐标,学生投入到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抓手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无须赘言或抄下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学生自己的语言尽管幼稚,但都是出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尽管不太流畅,但是经历了思维碰撞和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过程。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而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紧扣文本特色,深入地挖掘文本背后合情合理的“工具性”,为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性”而服务,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依据体裁特点,抓住“文眼”教

相对于每篇文本的特色,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的体裁也很多样。具体教学中古诗教学少有创新,一线教师普遍觉得难教,一般都是按照逐字逐词逐句的顺序理解,然后比较牵强地告诉学生诗歌的中心思想或内在情感。事实上,一般我们读诗时,总是先隐约感知诗歌的情感,然后再逐字逐词逐句地求证的。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江南春》这首古诗时,笔者让孩子们读题目,看出题目分为两个部分――“江南”和“春”;再让每个孩子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诗句的先后顺序,但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的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孩子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他就穿越时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点。而能读好这些景物,学生就能领略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色景物的。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展开说说,他也许就能回味自己身处的江南,原来是有这些特点的。由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仿佛一会儿在写生,一会儿在春游。《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言: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

三、定位年段要求,有舍有得地教

现实教学中,可能是由于考查教学效果方式的缘故,我们常常低估现在学生的水平,到小学中年级仍然将课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给学生”。笔者认为,到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应该选择一些足以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对学生更放手些。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中《春日偶成》这首诗时,请学生把古诗读准读通以后,笔者就提出一个直奔作者写诗动机的大问题: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当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诗中找到“乐”字。“乐”是这首诗的灵魂,于是在“乐”的笼罩下,学生开始“乐在诗中”地寻找能让诗人“乐”的美景,开始“乐此不疲”地在诗中寻找能让诗人偷着乐的理由,最终体会到原来是作者是在美丽的春景中自得其乐。学生在强烈的自觉探究中,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畅通地连。学生学古诗学得乐呵呵,于我还是第一次,毕竟这乐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意义的接收学习是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是自主建构。

四、切合儿童特性,深入浅出地教

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6

关于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而且要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那么,如何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方式,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有效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在学生身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对传统教研活动的反思传统的教研活动强调教研员对每项活动的内容进行预先设计与组织,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居多,教研员把对理论进行演绎,把理论化为行动的中介研究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对教师提供的是诊断式的指导。这样的教研活动由于忽略了教师间、校际间、县区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显得较弱。而为了能使参加教研的老师理解教学设计意图,通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研员要对教学设想做以说明,或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教研员评课时往往总是多说优点,少讲或不讲缺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一线教师在理论与操作层面上产生困惑。另外,教研活动中的课例由于较少反映出问题而被看做是“引路课”,教师对这些课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科学地批判,一些教师听完课就结束了,慨叹自己学不来;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机械模仿,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二、改革教研活动的初步想法 1.教研活动内容的生成要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教研活动能否适应教师的需要,是衡量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教研活动只有对一线教师有实际的帮助,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才是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师的需要,研究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的特点,怎样开展好课外阅读;面对新课程,如何进行作业改革;什么样的评价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这样,通过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统教研活动模式,使教研活动内容系列化、主题化。 2.教研活动中教研员要由指导者、鉴定者变为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研员常常要与任课教师一起备课,这种指导是细致入微的,是手把手的。尽管这样的`课堂较少暴露问题,但长此以往却导致了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课堂教学缺少个性化,甚至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依赖心理,丧失了“造血功能”。为了在教研活动中历练出更多的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教研员要引导、鼓励所有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上出原汁原味,让他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教研活动中不但成长、不断进步。3.教研活动形式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是活动的中心,是传经送宝的权威,既负责讲座,又负责备课、评课,教师始终处于接受式地听的被动状态。这种“我讲你听”的教研活动方式无法解决生动的教学问题。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形式就要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开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研讨活动,使教师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更多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激发他们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教研员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研工作要与时俱进,按需提供服务,不断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以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

1. 走到学生 中间 , 和学生融 为一体 。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 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一个班集体总有优等生、后进生,为此,教师要做到及时教育、监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2. 设置合理 的作业 ,全面开动思 维 。 在设置作业时,教师要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授“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

1. 创设良好 的课堂氛 围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试想一个让学生索然无味的课堂,怎么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的数学课和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应该通过数学课堂,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都离不开数学,要学会随时能用数学的相关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不可能完全自觉学习,他们往往只有喜欢数学老师、喜欢数学课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课略显枯燥,显示更多的是逻辑推理。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一学科特点,让数学课上出“数学” 味来,让数学课不再显得枯燥,从调动学生兴趣着手去实现课堂的高效。

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加强动手 实践操作 , 加深学生 印象 。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和与他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情境会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较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现用的新教材的编排上也可以看出,更注重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有效情境来激起学生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训练出学生相关能力的目的。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笔者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8

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教育教学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堂课的实施者——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要有效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教材的内容,记忆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能,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有效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生活化——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真实的问题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个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游乐场”的情境。上课伊始,随着优美的旋律,带领学生观察游乐场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在自然引出“旋转”、“平移”两个概念,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在轻松快乐中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对比中让学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问题要有针对性——紧扣相关的数学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还让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有参与性——让学生的思维积极的参与问题。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例如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师设计了让学习数方格、剪拼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去主动探求知识。学生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宽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接着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三、教学反思要有效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从而达到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9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为英语教师,我时常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从中得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去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根据我对自己熟悉的五年级的英语教学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有人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善于激励他们。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帮他们找到一些趣味记忆单词的方法;对于作业出现较多的错误,不是简单用红笔打“×”,而是把正确的部分划出来,写上表扬话。还要经常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学生并不是单纯地追求表扬,他们会把老师的表扬看成是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激发继续向上的动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很难象学汉语一样轻松自如地掌握。所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如何能一上课就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我刚接任现在所教的班级时,有这样一些学生,其他功课都很好,唯独英语差得让人无法面对,对他们,对老师和班级来说都是损失。是智力问题还是别的原因?经过仔细的观察,我发现他们的英语基础很差,因此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如何才能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我决定先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和设计一些有趣而又简单的教学游戏,比如开火车、高低音、单词举行接龙等。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对他们微不足道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在作业本和练习册上都给他们课上奖章:“好”“进步”“优”“一级棒”等等,这些奖章可以拿来找我兑换各种文具。自此,他们在课堂上开始变得主动了,回答积极了,作业认真了,也会问为什么了。他们开始对英语感兴趣了,因为有了兴趣,便不再排斥英语了。

师,教无趣,生,必不乐学。作为英语教师,把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来确定教法,努力做到教学统一。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一般也不往下讲另一个问题。虽然在课堂中,我没有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对学生而言,他们却收获了很多,我也没有让他们带着疑惑走出课堂。

四、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多,无法顾及所有,大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而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要知道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聊”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如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我会采用以竖行为一组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在学习有关食物的词汇时,我用 “ My favourite food is „.”的句型进行操练,由G1,G2,G3„„ 这种大组次序转换得形式,每组加一个食物名称,要求不停顿,不重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记有关食物的名词才能灵活顺接,也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才不致于出现重复的现象,这样竞赛似的操练,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得到极大的激发。

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 by 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小组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10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请同学们回答,要么没有人回答,要么就是经常回答的那几个同学在回答,,仿佛课堂与剩下的那一些同学没有关系,他们或者在思考一些与课堂毫无关系的东西,或者几个人在挤眉弄眼开小会,或者干脆呆坐着……

为什么这一部分同学会成为课堂的“局外人”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教师提问的原因:一是可能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可能检测学生对于概念和课程进度的理解程度;三是可能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所问问题的难易度也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简单的分为低水平的问题和高水平问题。

所谓“低水平的问题”,一类诸如“油比水重吗”、“法国的首都是巴黎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写的吗”这类仅仅是为了寻求和期望获得“是”或“否”的答案。二是目标的导向性很明确,如“谁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云南省的简称是什么”、“2+9等于多少”诸如此类,这类问题的答案很简短,有时甚至是一个词。这类问题往往不能或者很少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来理解,相反它们要求死记硬背,依赖教师对答案进行确认,也期望借此取悦教师并得到教师表扬,因而将之列为低水平的问题。

而高水平问题,如“叶子为什么会变色”、“你是如何得到正确答案的”、“你如何看待郭美美事件”,可以导致更高层次的思考,他要求学生用某种方式去查找、分析、联系和解释有关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语言的形式反馈给老师。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高水平问题。

面对低水平的问题,班上总有几个声音最大、反映最快而又争强好胜的同学最先喊出问题的答案,而比较安静和不够自信的学生不能迅速找出答案,几次之后,这些同学在班级产生了被抛弃的感觉,对回答问题不再感兴趣,或者干脆在课堂上什么也不做,不关心课堂上的事情,甚至挑逗或干扰其他人。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在老师讲完这个问题之后,他们连答案是什么都没弄清楚。由于胆子小或者没兴趣,他们也不会去询问答案究竟是什么,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成了学困生,发展下去就会带来行为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会意识到只有少数同学回答问题,但却又害怕叫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怕他们一无所知,影响教学进度,或认为再讲十遍他们也不懂,无可救药,就让他们不懂下去好了。还有的教师可能会过分关注那几个学生,会因为他们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而感到高兴,以致于忽视了大多数同学没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的问题。诸如此类,课堂问题就出现了,部分同学的成绩问题也随之出现。

对于高水平问题,能回答时课堂情况和回答低水平问题时差不多,若是同学们不知道或觉得比较难,课堂冷场的情况也就出现了。

如何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呢?

你可能会说“让同学举手,然后叫一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不错,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举手同样也会出现问题,几乎总是哪些喊得快、急切且当仁不让的学生先举手,有的甚至会大喊说:“我来,我来!”于是,老师们又会响应那些先举手的同学,结果呢,课堂又回到从前,原先的问题在这里再次出现。也许还有些教师会等待更多的学生举手,但从长远来看,那些自信心不足或反应不够快的同学,看到别人很快举手与以前有人大声回答问题一样令他们感到不安。经验丰富的老师在长期实践也可能有办法既让举手快的同学在不消减兴致的情况下很快平静下来,又让没有举手的同学平等的参与进来。如果你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却又叫没举手的同学回答,即使你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也会困惑你为什么当初提出要他们举手作答。

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好、更积极、更有秩序的参与课堂呢?我有以下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在提问之前告诉学生你要准备好一张草稿纸,在你还没有点到某位同学的名字时,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在头脑中将问题思考清楚。这样你可以将时间掌控在你自己的`手里,你就可以允许那些需要有更长时间思考的学生来得及处理这些问题并作出回答,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会感到自己反应慢、能力不足或不如别人,它们还能迫使反应快的学生发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同时,还可以防止有一些争强好胜、反应敏捷的同学在一出示问题时就迫不及待的喊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

在提问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一点和课堂的有效性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试想:如果你在一个大的场合,主持人说“这位同志,请你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同志,请你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两种方式你喜欢哪一种?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第二种。为什么?因为主持人叫出了你的名字。他在向你传达这些讯息:你在这里很重要,这里有这么多人,我叫出你的名字说明我很在乎你,你在这里得到重视,并非可有可无,请你积极参与到里面来。对于构建一个积极地课堂环境而言,教师能叫出学生的名字也很重要,他会感到你认识他,重视他,他意识到自己是班级重要的一员,自己与教师及其他同学的关系很密切,不是可有可无或被隐姓埋名的,老师和同学很在意我,愿意与我互动。你与每一个学生有目光的接触,能用他们的姓名与他们进行多次的交流互动,他们就会认为他们已经得到了你的认可和重视,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提高,你提问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提高。否则,学生会认为:他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说明他还不认识我,不重视我,不关心我,那么我回答问题的好坏也不重要了。久而久之就,他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观众、听众……再发展下去,你可想而知。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要能引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同时注意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能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自然思维积极,回答问题也踊跃,课堂的有效性就提高了。这些不用细说,做教师的都很明白这一点。

其实,关于课堂提问,可以交流讨论的很多。它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在细节问题上下功夫可以让你的课堂有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唤醒他们的迷离的心志,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创设出积极地课堂气氛,无形中也就提高了成绩,也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11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教学设计的时效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应用同时,在数学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分類号】G633.6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时效性已成为日前大力倡导的学科主题。所谓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即向45分钟要效率。而追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质量也曾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说到怎样去提高实效性,有句话说得非常贴切: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也就是说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再结合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情况,逐渐摸索并制定出最适合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教学设计的最有效方法。而且要避免一成不变,要针对每堂课的内容灵活运用才是上策。正如《学记》所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的难易不同来看出学生的差距,然后做到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而只有能够多方面地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

一、教材内容的设计

领会课标,认真备课。上课之前,首先通读本课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内容要求的课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整合,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一个鲜活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智慧,集中集体优势、亮点,因材施教。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是低效的。此外,研究学生也很重要,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在教材内容处理的过程中,还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沿信息,并加以筛选、整理、加工,变成学生所需要的和感兴趣的,这样你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要想使学生听你讲,就需要讲的精彩,需要平时的积累,锤炼自己的语言。抓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完全在你的控制范畴之内,即所谓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1、巧设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人的思维活动是与一定的问题和任务相联系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没有问题,没有任务,就不会产生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中就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设置思考题,问几个“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看了这些问题,必然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阅读、思考,教师的指点引导,问题就能得到迎刃而解。

2、妙引导,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要疏通障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只有导之有方,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使其畅通无阻。反之,则事与愿违。因此,教师设疑要通观全局,富有预见性,要选好新颖的角度,符合逻辑的顺序。

3、多联想,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联想,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扩大思路,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要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发散点。

4、勤训练,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深入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依据教师及学生的思维水平,来抓思维训练点,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同时辅以适量的习题进行训练,每节课结束后都应该配以一定的练习,但练习的设计要精心筛选,而课程标准是最好的依据,题型也要灵活多样。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运用和强化,使学生养成善于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思维习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段时间以后一定会看到效果的。

一堂好课,导语设计至关重要,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本节课学习的殿堂。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核心所在,体现出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实情,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兴趣,如讨论、辩论会、故事会、小制作展示、小论文等,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体会合作学习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开放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做到这些,要求老师事先做好准备,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适合学生

1、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一个人只有对所学的事物产生兴趣,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较高的效率。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当前,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对读书普遍感到厌倦,基本上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基础。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声音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由于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由不爱学转变为爱学,想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意无意地对知识进行记忆,且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学生记得快,记得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多媒体只能是教师手中的演示工具,不能取代教师。所以应合理、周密地安排教学过程,做到既有利于教,更有利于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地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动地相结合,以求视听并举,相辅相成。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篇12

而这些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 都必须要建立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毕竟, 对初中学生而言, 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最直接的要求, 尽管在素质教育下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但是不能否认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会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去学习.而且, 最重要的一点是, 我们说的教学有效性, 并不是单指分数, 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取得收获, 包括智力上的、心理上的和情感上的.这一点往往被教师所忽略.下文将就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执行策略进行探讨.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一般来说,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基本上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也就是通过学生分数的变化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 以此来调整课堂的教学策略.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在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 这样的看法还不够全面, 还应该有更多的解读.

(1) 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教育是人的教育, 而很多时候决定人们行为的是人们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 在学习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影响学习情绪.而在应试教育下的初中数学, 学生的学习压力较为沉重, 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将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连接起来, 在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 保证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2) 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要素, 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很难在逻辑性极强的数学学习中取得成功的.因此,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 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 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结合起来, 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涵之一.

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是教学思路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教师教学策略的方向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 决定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道路.因此,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我们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 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只有把学生的主导地位凸显出来, 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 才能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相关的教学调整其实, 在素质教育下, 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 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着手, 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组织教学活动.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 以此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笔者在教学中就设置了这样的分层教学案例:

已知:在△ABC中AB=AC, 在AC边上有一点D, 且满足AD=BC=BD, 有四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 △ABC中共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 有相似的三角形吗? (3) 你能求出∠A的度数吗? (4) 线段AB, BD, CD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吗?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中, 笔者是根据了学生自身的特点, 从不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能力来作为参考的依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 笔者要求全班学生都能够解决第一和第二个问题, 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目标.

而在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上, 笔者主要是从发展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角度出发, 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一样.对数学基础较好, 思维能力强的学生, 笔者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 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 笔者则以开发引导为教学方向.

(2) 利用课文知识进行有效的变化.学生思维的发展, 是需要建立在思维灵活的基础之上的.而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就必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 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 得到更多的启发.而从教学的实际条件看,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引入过多的课外资料, 而是应该充分地运用课本知识, 在课本知识上做文章.如通过问题变式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变换的题目类型中, 实现思维的转换, 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总结上进行优化, 在实际的学习中大胆类比, 精心联想, 勇于创新.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和转换能力, 笔者在一道简单的几何题中做了如下设计: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求证:顺次连接矩形、菱形、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求证: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

这样通过一系列变式训练, 学生就会对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这样的转换, 也使得学生的图形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结束语

总之, 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教师就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拓展思维, 形成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这是初中课堂教学有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时刻紧扣教材内容, 从实际出发, 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薛奇峰.数学游戏与数学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04) .

上一篇:放飞梦想主题心得感悟下一篇:创建美丽新校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