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20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2篇)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 发现大部分初中生认为学习数学是很痛苦的,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大家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

一、精练教学语言, 归纳解题方法

教师的从教活动主要是靠语言的描述,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准确.好的语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案例1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节课的教学中, 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图像找出满足条件的函数值对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如:函数y1=-x-2与反比例函数undefined的图像如图所示, 当x满足什么条件时, y1大于y2?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 大部分学生会想到用不等式解出x的取值范围, 但是解题过程中, 就会发现有分式的出现无法进行, 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像找出直线图像在双曲线上方部分对应的x的取值.我用了大量的语言来解释这种方法的含义, 可是作业情况反映还有很多同学并没有理解.课后我深刻地思考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总结出由图像求取值范围的方法:“一画”“二标”“三找”, 也就是过图像交点作垂直于x轴的两条直线, 这两条直线以及y轴将x轴分成四块, 然后分别标出四块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 最后分析图像找出图像上y1大于y2的部分并把对应的x的取值对号入座, 这样分割下来学生很容易掌握此类问题的做法了, 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培养动态思维

进行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45分钟的学习, 如果一味的由教师讲学生听, 很快学生就会形成听觉疲劳, 从而降低听课效率.反之,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动手操作, 相互讨论, 可以充分发挥本堂课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2 “三角形相似的应用”一节课, 学生探索这样一个题目, 直角三角板ABC, ∠A=90°, AB=AC, O点是BC中点, 用一个同样的三角板让45°角的顶点落在O点上, 绕O点旋转三角板, 两直角边与AB, AC分别相交于点E, F, 设BE=x, CF=y, 讨论x与y的函数关系式, 并判断当x是多少时, △EOF是等腰三角形.读完题目, 教师停留片刻.

师:在这个问题中, 怎样建立x与y的函数关系式呢?

生:用三角形相似.

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哪些三角形相似呢?又是如何相似?动态的三角形怎样分析呢?

大部分学生看了图后是看不出相似的, 所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反映快的同学已经开始摆弄手上的三角板了.

师:好, 下面大家动手演示一下本题的运动情况, 同桌讨论.几分钟后, 很多学生已经成功地找到了相似三角形并正确地写出了对应字母的顺序, 利用相似建立了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简单的操作可以使学生留下相似图形的印象, 从而增强空间想象力,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诚然, 教与学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需要在更新教育观念, 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积极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不断地探索, 努力地思考, 才能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2

这种单纯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和发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一、吃透教材、明确目标、制作学案、整合教材

(1)学案引导,学会预习: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笔者利用学案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明确学习的目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前提测评并根据学案上给的提纲,思考熟悉知识点,记下不懂的问题。在阅读课本,查看参考书的基础上完成预习自测题,检查预习效果。

(2)明确目标,学会学习: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目标设置既要符合“课程目标”中“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现阶段、本章节的具体目标定位,避免广度和深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应用与生活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变“空洞的数学活动”为“有效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已经逐渐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在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看到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说明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活动,但农村初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数学活动往往是形式上的活动,是表面的、空洞的,无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要么成了费时低效的“满堂言”,要么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最容易走两个极端。在创设有效数学活动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应具有适度挑战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适度挑战。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不会使学生的数学活动停留在活动的浅层次。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现在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在思考什么?思维上有无障碍?如何引导?

三、小组合作、生生互助、讲题辅学、效率提升

(1)小组互助,课堂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一个集体当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差异较大,教师在课上如果能充分发挥学优生的力量,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优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困生的进步。于是笔者将学生按成绩及学习能力分成5~6人的小组,课堂上采取小组互助的方式,由各组组长带领组员交流预习成果,互相提问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交流,对问题再认识,加深理解,传授者与接受者都有不同的收获。

合作时间,整体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针对性,不能整节课都交流,这样会让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所以,如何合理设计合作环节,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理解的程度等方面有计划又随机安排讨论时间,让课堂互助真正落到实处。

(2)适时指导,养成习惯: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参与其中,掌握学情,适时点拨,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会倾听。第二:学会质疑。第三:学会表达。很多学生刚开始都不善于表达,他们的发言有时片言只语;有时又不够简洁,偏离主题。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比如逐字审题、分清题设结论的关系、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新旧知识的关联等,这样长期训练,一定会取得显著地效果。

(3)讲题辅学,能力提升:讲题的模式如下:

①讲作业。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杜绝见困难就躲避的思想,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②讲练习。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听讲、触类旁通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③讲一题多解。当例习题有多种解法时,笔者会请同学找到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并学会对各种方法进行归纳,比较,选择最优方法。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小编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转变,课堂参与度高了,一部分学生会说了,一部分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了,课堂上不再只有教师的声音了。虽然备课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但学生在课堂上给予的惊喜也让我们感到了创造的快乐。我们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动中学,思中学、乐中学,学习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唤醒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

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由于中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意志较弱,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制力、自信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有热情,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所以,教师要关爱学生,要关注学生,给他们创设表现的机会,期待他们进步和成功。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可以重答,没想好允许想好再答,不同见解允许争论,老师有错误允许提意见等,以此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并且教师要善于捕捉和诱发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同时对于学生的过失,要宽容谅解,在批评时要委婉,告知利弊,给他们指明方向,让其知情悟理。

二、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

三、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和学生交朋友,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表现出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四、注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师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完成基础要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或有志对口升学的学生进行拓展、加深数学学习内容。可以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后进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后进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等生补充完善,教师作出评价后,让后进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等生回答。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专业掌握最除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分类导学,因材施教。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加强自身素质,做好数学应用教育的研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这样有助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井陉县职教中心)

浅议“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黄艳敏

素质教育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依然是一种“知识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学成了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论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性,没有很好地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指导,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特点,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适应于培养21世纪的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学式”教学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导学式教学”实施的过程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传授型教学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学生成了装载知识的器具,从而丧失了把握主动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将语言知识转换为语言技能,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即教师的导学主要是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舞台,采取多种生动活泼教学形式来体现出学习的快乐。对于这一点,英语学科有很大优势,它可采用句型对话、英语游戏、英语表演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启发就是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的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某一问题而实施,而“导学”则是整体的、全方位的,自始至终实施。然而,没有某一问题便没有整体的解决。因此,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的手段,抛弃“唯我为标准”的说教,换之引导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研究,让学生经独立思考探索或互相讨论启发而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存在。久而久之,不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启发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注重知识结构和思维的层次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主张对不同等级、不同能力的学生使用的学科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知识的“阶梯性”。如英语对话和课文的学习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应用,对语言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适当背诵原文,因为他们的关键问题是语言的储存量小,语感不强,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口语组织能力的提高。当然,这时应该向他们强调“背诵”指的是反复朗读,直到脱口而出,达到增加语言量、加强语感的目的;对于基础扎实、语言丰富的学生,他们有能力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新组合,进而可要求他们复述课文。

四、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现代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被尊重的欲望更强。在这样的心态下,教师整日讲解传授,板着面孔,自高自大,总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产生一种胆怯、意志不坚强、缺乏兴趣和信心的心理,从而阻碍了导学的正常实施;相反,师生之间的教学氛围若是友善、平等,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自然亲切,使用的语言和蔼可亲,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且能适当使用评价效应,如对学生的准确想法应及时予以“You are great!”“You do a very goodjob!”等,对那些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则应用“You are clever!Youare so smart!Don’t be so disappointed!Think more!”等来鼓励。如就“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一题,学生将各抒己见,教师就不能一棒子打死。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而不敢回答,此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如“Don’t be afraid,please try your best tosay something for us!”来激发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否定的答案,那我们更要耐心地让学生讲出理由,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你真是个有见解的学生。

总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学的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捷径。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篇4

一、细研课程资源, 拓展课程资源

数学资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 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是教材呈现给学生的都是静态的画面, 学生缺乏亲身体验, 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取一些新颖、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来拓展文本资源, 能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时, 先在四 (4) 班教学, 我给学生出示静态的教学挂图, 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对小括号的运用理解不够深刻;之后我进行反思, 在四 (2) 班教学时,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模拟商店, 将静态的教学情境转化为真实有趣的师生互动, 让学生从“商店”中选购自己需要的两样物品, 算一算拿50元买这两样物品, 还剩多少元?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完全被调动起来, 他们在亲身体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合作研究出了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真切感受到小括号在何时用、有什么用。

二、加强合作学习, 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把合作交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学中, 不仅要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更应该有学生之间的多项信息交流, 这种交流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宽松、融洽、自由的环境, 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 不仅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 增强合作交往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促进学生不断反思, 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最终实现学生主体的有效发展。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 为了探索怎样的六个面能折成正方体, 我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小组学习过程:

(1) 剪开你准备的正方体使每个面都连在一起。

(2) 要求同组内同学尽量不剪成相同的形状。

(3) 观察思考, 你发现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

(4) 小组合作, 把剪成的正方体展开图进行分类。

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合作学习, 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了知识技能的互补,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灵活运用生成资源, 巧抓教学契机

在新的理念下, 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 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 更是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之花的涌动。教师要善待“意外”, 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引领学生去享受生命成长的愉悦。

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于锁定“错误”资源。在“非预设生成”中, 有的是正确的, 有的是不成熟的, 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 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 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因为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 (正确的) 开始, 也可以从反面 (错误的) 入手, 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 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 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 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任之流失, 而应该及时抓住, 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例如在教学时, 当学生算成时, 这样的错误是普遍的, 不能让学生认为仅仅是自己计算时的疏忽,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所以, 教师对此不能淡化处理, 而是机智地抓住、理性地对待, 帮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明白算理, 从而学会算法。

四、及时反思、适时调整, 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5

1、从自己是一名新老师的角度论述。

2、要有具体的计划。

3、不能从网络上直接摘抄。

新老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新老师,总是害怕有什么知识点会漏讲,总是辛辛苦苦地备课、满满课堂地讲授,一到了考试才发现学生的接受情况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好。

今天我就以高中生物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老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原因

新老师往往对工作充满新鲜感,富有激情,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甚至想一举成名。但是现实的工作环境往往会给新老师泼一盘冷水。

以2011年毕业的高中生物老师为例。他们读高中时的教材跟现在不一样了,加之四年的时间流逝,他们对高中生物知识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对《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及《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不够了解,更谈不上深刻体会,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很难抓住重难点及考点。虽然“教参”上有讲解,但他们只是知道,不能领会。所以这也导致了新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他们在大学里接触到各种最新的教学设备,学习到最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到了中学以后,发现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理想中存在很大差异,他们难免心存失落。如今的新老师,往往都是曾经学习中的佼佼者,是老师心中的“乖学生”。可是现在身为人师了,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学校往往会安排一些普通班给他们教,面对调皮的学生,他们一时有点适应不了。虽然他们跟学生的年龄差异很小,但是在如今这个信息

社会,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而广,想法多,跟曾经同龄的他们已经存在很大差异了,所以说新老师对学生往往不够了解。这也导致了新老师的课堂有效性不高。

(二)具体措施

1.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又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

(1)备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在课前预设时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2)备教材

备教材就要深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备教材还要仔细研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及《高考生物考试大纲》,从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提炼出有效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学目标要正确。我们在设计一

堂课前一定要熟悉教材,挖掘内在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逻辑关系,正确把握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恰当。就是说必须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增强目标的针对性。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第三要加强目标整合,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成分,而是共同支撑起人的素养与智慧的一个整体。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糸,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真正提炼有实效的教学内容。

(3)备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自己的经过深思熟滤的东西后,它才能是有效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采取的学法有以下几种方式。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2.要善于调控教学流程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每一个切入点,由各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激活”因素。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说“提高学生需要的关键就是教师,看教师能否提供有质量有价值,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就是说,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此外,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因此问题的设置还应适时和灵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学习需要,因而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3)对乱班学生要控制好纪律。一节课设计得再好,一节课备得再认真,如果连课堂纪律都控制不了,还谈何学习效率呢?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是“慈母”和“严父”的结合体,学生犯错时绝不心软,学生积极学习时,绝不做个“冰山美人”!

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字: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 气氛

【分类号】G633.6

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个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要转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助、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题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们高中数学老师就应该调整自身的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有选择性地采用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在做中愉快地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

无论对哪一方面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教育下很难喜欢数学,对数学没有兴趣提高成绩也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的引进,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高中生基本性格已经形成,我们要从他们共同兴趣爱好着手,才能提高整体学习兴趣。高中老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学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归还给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然而,学生个体间的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应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明确要求,《纲要》还具体阐明了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践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成为现实,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使我们的教学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紧密结合。如立体几何的教学,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给大家呈现出立体几何的某一个侧面,让大家根据平面几何凭空想象立体的模样,而采用多媒体的技术完全可以在高中数学课堂给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立体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空间。从这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科学技术走进高中数学课堂,会让很多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三、调控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一般是指班级里面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气氛,如拘谨程度、灵活性、结构、焦虑、教师的控制、主动性以及激励作用等等。课堂气氛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它既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性质,又影响着师生关系。过去那种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學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那种沉闷和严肃的教学活动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在上课时,我们老师要能调节课堂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因为积极的、师生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气氛,会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会导致更多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篇7

一、发挥网络技术优势,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必须意识到并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情况差异。但是在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模式下, 想要实现因材施教, 只能是一个不可触及的理想。同时面对着几十个学生, 教师因材施教, 并且需要要充分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情况, 虽然这是一个主观存在的愿望, 但是却不存在客观条件。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与在教学方面的有效运用, 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持了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 使得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变成现实。数学教师, 能充分利用网络,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操作电脑, 对教师布置的各种教学知识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理解, 能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基础的知识构架, 接受老师的指导, 巩固知识, 并利用相关的知识和网络资源, 大胆探索, 努力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小时, 分钟, 秒》时, 因对于此部分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生有存在不同程度的接受和理解, 用统一的目标和教学进度进行课堂教授与指导对于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以及积极性都有消极影响。所以, 我把有关的学校资料制作成网络教学软件, 把看时钟, 认识时间单位, 趣味练习以及课外的教学活动内容协调安排, 使其构筑成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学生, 能让学生养成自觉独立的学习习惯, 并能自己确定学校教学进度。假如有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 你还可选择智能试题以适应其相应的程度。接受较快的学生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此时也可以浏览或学习一些相关课外知识, 如欣赏种类繁多的时钟和钟表, 了解其历史的发展和其中的故事。

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师扮演合适角色, 促进与学生的交流发展

学生是学习关键所在, 如果学生缺少自我认知, 正常进行教学就不可能;假如学生的娱乐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积极的刺激和引导作用, 学生学习也很难自发主动的开始。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独立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未发展完成的小学生来说, 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加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调动, 想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使自己成为:

1.促进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需要投入心思积极参与引导、激励并监控并纠正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2.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讲课务必精练简介生动, 注重练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 对学习或者理解困难的学生悉心指导, 帮助支持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3.合作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有时也需要放下身份, 参与并且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 和学生一起交流并分享, 最终完成学习的任务, 完成任务的同时增进师生感情, 并活跃了教学气氛。

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资源非常丰富, 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选择相关内容供学生浏览、获取、利用。在形形色色的网络资源面前, 教师如何筛选有用的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源, 使学生不至于在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前迷失方向, 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网络内容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要选择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料, 要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

2、网络内容的选择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 要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3、网络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是否愿意接受, 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使数学成为大众化的数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需不断的学习、掌握网络知识, 潜心钻研, 勇于探索, 积累经验, 利用好网络资源, 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更大的发挥。

摘要:有效性”, 指的是在尽量少的时间、材料和精力输入的情况下, 使学生得到尽量多的进步和发展, 并且需要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网络技术优势,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应扮演合适角色, 促进学生发展;应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8

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让学生在45 分钟的课堂里收获更大, 教师就要抓住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让课堂教学的氛围轻松、活泼、生动。当然,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目标, 不能订得过高或过低, 让学生觉得数学虚无缥渺, 摸不着头脑, 或者觉得数学除了加减乘除似乎再没有别的意义。笔者认为, 教师要灵活选用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比如, 教学“百分数”的时候, 笔者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新的知识点。比如, 为绿化环境, 在校外道路两旁栽种树木, 一共栽了500 棵, 成活了490 棵, 于是笔者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涉及了很多他们已知的东西, 还有个别学生提的问题中涉及的知识学生不知道, 或者模棱两可, 笔者要耐心引导。实践证明, 这样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 且源于大家都熟知的周边信息, 让学生对百分数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接受新知识就容易多了。

二、与生活联系起来

数学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学习数学不只在书本上, 在课堂上我们还要和日常生活接轨。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更深入、更透彻的认识, 笔者把课堂上教过的知识点与生活结合起来。

比如, 教了“两位数乘法”以后,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学生们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 老师28 人, 学生150 人。公园门口写着:成人票每人30 元, 学生票每人15 元, 团体票30 人以上每人20 元。给出这些条件外, 笔者让学生设计一种他们认为最合理的购票方案。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1.全买团体票: (28+150) ×20=3560 元; 2. 不买团体票:28 ×30+150×15=3090 元; 3. 一部分买团体票, 一部分不买: (28+2) ×20+ (150-2) ×15=2820 元。交流与比较这些不同的方案的过程中, 学生既巩固了两位数乘法的知识, 又增强了如何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观念与意识, 同时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课堂氛围活泼、轻松。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要从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小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 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复习旧知识。这样, 学生觉得数学是一个整体, 是环环相扣的, 而不是一节一个新内容, 前后毫无关系。

如, 认识“<”、“>”, 笔者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 两个兄弟一起到, 尖角在前是小于, 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 谁大对谁开口笑。于是本来很难区别的两个符号, 学了顺口溜以后, 学生很快就能区分清楚了。

综上所述,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只要明白了教学主体的特殊性, 领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并围绕这一“有效性”的教学理念, 灵活施教, 就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重视形成性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以及与学生交流等方式, 考查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有一定的持续性, 是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伴随而行的, 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也对其学习过程较为关注。形成性教学评价的展开, 主要目的是向教师和学生反馈有关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过程的信息, 以此来调节教学与学习之间的活动。而以往的评价只是以考试结果作为单一的评价依据,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成性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进行评价, 还要对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可以被量化的内容进行评价。此类评价的展开更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树立起自己对自身的信心。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力·霍力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指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 而情商则占80%, 在人的创造活动中, 这些情感因素能起到启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充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情感活动反映了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 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 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从人的情感出发, 利用非智力因素, 更好地教学, 帮助学生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和性格原因, 在学习中有很多消极的情感表现。比如, 上课听讲不认真、违法纪律、思想孤僻、自私, 容易自卑, 缺乏自信心, 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 思维理解能力差, 没有学习兴趣, 厌恶学习, 这些导致了“学习困难”和“品行障碍”。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情感活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反之就阻碍学生的学习。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活动, 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 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 使其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有效性。

1. 把热情倾注在教育中。

爱是教育的本质,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 我们要用情爱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对教师的爱戴, 对学习的热爱,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观感好坏而迁移到学习上去, 决定了学习是积极还是消极。因而, 教师要通过两个方面给学生树立形象, 获得学生的喜欢、信任。一是热爱教育工作, 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表现在认真备课、上课, 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 不敷衍塞责。二是热爱学生, 不用权威的面孔去说教, 尊重学生, 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和学生交朋友, 多和他们沟通、交流, 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 没有了畏惧感, 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

2.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 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 甚至最平庸的, 在智力发展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 都向他们打开他的精神发展领域, 并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 显示自己, 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 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 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所以, 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 及时表扬鼓励, 尤其是对后进生, 要关注他们的一点点进步, 让他们享受、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有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 同时感受自己是在被关注、被期望, 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

3. 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只重视才, 而忽略了德的教育是片面的, 有效的教学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让良好的思想道德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如教学“统计”时,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中的电视机进行关注, 在时代的变迁中, 学生家里的电视机都由黑白电视机过渡到了彩色电视机, 数量由以前的一台过渡到了现在的数台。通过这些类似的观察, 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 提高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学习效率决定了教学的有效与否。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把握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直接因素。其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指的积极主动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 是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要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故意演示出来的。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其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 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 才能体味到学习的快乐, 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 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其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将所有的知识全盘把握, 是为了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 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 以期达到对其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 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正确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学习效率才会提升, 学习目的也才能够尽快地达到。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10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作为教师, 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会非常有帮助,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和学生建立了互相信任的沟通渠道, 学生才会对教师有一定的信任感, 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师“言听计从”, 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也会因为教师的原因, 而变得兴致勃勃, 学习效率肯定会大幅度提升。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时, 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温和。温和的态度是别人接近你、接受你的先决条件。相反, 态度严厉、不苟言笑, 就会使学生敬而远之, 就更别提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其次, 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 在学生有困难时要及时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借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三, 要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生进行交流实际上是一种高深的学问, 是广大教师在生活当中应该不断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相处时, 不应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 而应该是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二、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而且还可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效率就会有非常大的提高, 用事半功倍来形容绝不为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资源, 创造最大的学习效益。在情境创设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该有明确的目的。

在上每一节课以前, 教师必须精心进行准备工作, 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应该非常明确, 教学重点、难点应该胸中有数, 对于教学当中的每一个环节, 在心里必须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有了精心的准备工作做基础, 接下来就是针对于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目的明确地创设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 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 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 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 有新意和启发性, 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创设情境要符合时代的发展。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 人们的意识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学生也不例外, 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所接受的知识也往往超越了教师的了解。作为教师, 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会, 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 比如网络、电视、杂志等, 学生获得的信息越多, 他的思想意识就越与时代接轨。因此, 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 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发展。

3. 创设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合。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 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情景, 一定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设计, 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生活经历不同, 家庭环境不同, 所受家庭教育水平不同, 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做到有的放矢, 才会使所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低、中年级的儿童, 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因为学生年龄已经比较大, 认知水平已经有所提高, 所以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深钻教材, 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来说, 有效的知识是指学习后对他们非常有用, 而且学后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而那些与学生生活和课标要求都没有什么关联的知识, 就是多余的知识。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以前, 一定要充分、深入地理解教材, 找出应该教给学生的有用知识, 让学生在合理的、有节奏的教学环节当中, 逐步地、循序渐进地理解、掌握所教的知识。对于一些不是学生这个年龄应该掌握的知识就不要去挖掘, 更不要过分地深入分析, 以免影响学生对应当掌握知识的学习。那样, 就不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目的了。

四、探究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它能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供反思, 指明方向, 为以后的教学改进工作提供基础。因此对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数学教学是否有效, 主要看课堂教学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如果教学过程结束后, 学生在我们的精心引导下, 能很好地掌握所教的知识, 并且理解得较为深刻, 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成效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在教学当中追求教学的完美与高效, 是教师的应有职责, 但是每一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 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 所以我们自己在每一节课后, 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 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部分, 好的继续发扬, 不足的则在下一次改进, 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宁鸿彬老师回答:“我的绝招只有三个字——‘反浪费’。”

这应该引发我们的警醒和思考:看看我们的课堂上,到底有多少行为没有价值?到底有多少语言属于废话?到底有多少时间学生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关注教学中的每个时间段,让每个时间段都在创造价值,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不过说来容易,教学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维定式往往支配着教师,逼迫着教师,因此,要真正砍掉无效环节还需要下不少功夫呢。

那么,哪些是典型的无效表现呢?

“热度”高“深度”浅。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有效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纯属应付交差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课堂虽然极度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肤浅得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问题”多“思考”少。“满堂灌”改成了“满堂问”,整个课堂被教师提前设定的一长串问题贯穿。这本也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教师得到答案的欲望太过急切,往往是问题提出来,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直接去寻求答案,结果是很好的问题变得价值极低。

“布置”密“检查”疏。有的教师喜欢随机布置一些任务,诸如,下课把书读两遍、请把错误的题目整理好、把该背的问题背下来,等等。但说过去之后,教师很快也忘记了,这样有“布置”无“检查”的教学环节,让教学更为低效。

有效的教学必须突出几个关键词:

深刻 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就能够讲在点子上。所以优秀教师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点:深入浅出。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独到 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囿于教材本身的“框子”,始终渗透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

灵活 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重实效,不是搞“死”,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只要我们的思维放得开,敢于自由、大胆地创造,敢于相信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灵动,学生就会和我们一起幸福愉快地学习。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是学生、家长也是我们教师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围绕我们要达到的预期目的,设计好教学的整个流程,从上课、作业、练习、测试,一线贯之,都为之服务,有效性才不会落空。

精于备课,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我认为备课时应做到这样的三部曲:

首步曲:看, 想, 思

备课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首先要明确课的内容是什么, 那就告诉我们, 自己先要看教学内容.看时, 应该手脑并用, 把自己换位成学生, 在接触这方面知识时, 有哪些简单的问题, 再结合问题, 想想作为老师该如何帮学生解决, 在心中形成初步感受.

二部曲:结合参考独立设计

当自己对内容已经成竹在胸时, 就可以结合适当的参考与分析材料深度理解, 了解这节课的内容在这个教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进行独立设计.“每个人都是挖掘不完的宝藏”, 结合内容及重难点先粗写个人见解的教案, 这样做, 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 也可以知道自己现阶段的备课水平, 同时也是每位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终部曲:吸收整合

常言道“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集合多人的精华, 才能锻造出最理想的教案.当我们自己设计的教案已有雏形时, 就应当去收集别人的教案, 并仔细分析与比较, 但不能一味地照搬, 而应根据实际取长补短, 形成有效的成品.

这三部曲看似复杂, 特别是前两曲, 但缺一不可.只有坚持这样做, 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而不是人云亦云, 天下教案一般抄.

一、备内容, 言简意赅

1. 数学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翟裕康老师认为:如果教师还是一例一题, 学生还是以模仿代替思考, 那就谈不上高效率的问题.的确, 数学的题目千变万化, 而我们如何从局限的课堂中得到突破, 就在于自己对内容的选择.很多老师经常抱怨, 学生很呆笨, 相同的题目, 只是换一种形式, 就不会做.其实我们不该抱怨, 细想, 我们教给学生区别的方法了吗?在这样一课中, 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书中原题:

题A:小红和小明的家、博物馆都在一条路上, 分别在博物馆的两边, 小红的家距博物馆40米, 小明家距博物馆50米, 两家相距多少米?

题B:小芳和小明的家、博物馆都在博爱路上, 且在博物馆相同的一边, 小芳的家距博物馆40米, 小明家距博物馆50米, 两家相距多少米?

教师整合:

小红和小明的家、博物馆都在博爱路上, 小红的家距博物馆40米, 小明家距博物馆50米, 两家相距多少米?

老师在讲解时,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一些策略进行解决, 学生通过画图发现有两种答案,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 并给课堂以轻松感.这样才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 数学的内容不在于繁而在于简

每次布置数学作业时, 学生总会抱怨, 数学太难了.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的排斥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刺激求知兴趣的刺激物.现在学生已经失去兴趣, 你又如何谈教好数学, 学生学好数学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下一些工夫,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降低知识的难度.数学本身就是存在挑战的, 降低难度不等于停滞不前吗?其实不难, 并不是从知识点出发, 而是从知识的外围进行解空.我们教学虽然要紧扣书本, 但也可以整合课本, 这里, 我们重点是教给学生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而不是强调计算, 为实际的需要, 就可以简化数据, 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学不只是为了学生, 老师也应该给自己减少麻烦, 这样才能教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的光彩才能显现.

二、备学生, 成竹在胸

很多老师在展开各个教学环节时, 往往过多地关心自己教的思路, 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要, 把上课看做执行教案的过程.他们在备课时注意力大都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 注重对每个环节设计出非常具体的方案, 甚至把问题设计得十分细碎, 而比较忽视对环节目标的研究, 最后形成一个非常详细的教学方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显然把自己圈死于课堂的牢笼之中.课堂上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如果我们脱离学生, 是没法演绎出数学的精彩的所以在备课时, 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的程度如何, 没有掌握的是哪部分, 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三、备自己, 查漏补缺

1. 语言:准确严谨

在常态课上, 我们可以说很少注重自己的语言,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己的语言习惯, 而往往这些语言习惯有着很大的隐患.数学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练, 准确, 能及时地给学生以启发与帮助.通过他人对我课堂的评价, 发现我存在很多的语言毛病:啰嗦、含糊、喜欢问“为什么”、口头禅“是不是”等.这些毛病, 直接影响着我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说多了, 那学生说的就少了;我说得不清楚, 学生又怎能理解?总问“为什么”, 问题不到位, 学生不知怎样回答, 久了就不愿回答;“是不是”太多, 学生也不知道是不是了.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改正, 一位名师在谈到自己的矫正方法时说到:语言的问题是长期锻炼的, 一旦自己在课堂上说过什么不得体的话, 我都要记下来, 反复反省, 时间长了, 语言上绝不会有毛病.我也学习他的方法, 课上注意自己的语言, 课后也及时地反思, 现在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还需努力.

2. 智慧:灵活运用

上一篇:免疫预防接种下一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