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共12篇)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新课改实施后, 海南生物高考把对实验的考查列为重点内容。分析这几年的海南生物高考题, 不难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得出等, 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要紧扣新课程标准, 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努力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
观察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生物实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所有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从而使学生学会从观察现象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 引导学生观察清水和浓盐水中萝卜条和黄瓜条的状态,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为什么清水中萝卜条和黄瓜条硬挺, 而浓盐水中的萝卜条和黄瓜条变软?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除了课本上的常规实验, 教学中笔者还尝试设计一些小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如:细胞膜功能之一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是微观的结构, 肉眼看不见。如何理解这一功能?可以在课堂上用一杯热水泡扶桑花, 呈现红色;另一杯自来水泡扶桑花, 无颜色变化。诱导学生思考这与细胞膜的什么功能有关?学生通过分析、思考, 得出结论: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热水破坏了细胞膜的结构, 使得细胞膜失去这一功能。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 动手设计实验。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时, 必须本着科学、合理、严谨的原则,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 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 选择哪一种酶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选择这种酶?
2. 能否选择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 假若你选择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自变量, 如何检测因变量?这个实验能否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什么条件?
4. 如何设置对照组?本实验是否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5. 本实验中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怎么样控制实验所需的温度?你将如何排除p H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如下: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思维, 还激励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要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环节, 该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假若实验结果与预期效果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 实验的预期结果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在无氧条件下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但是有的学生在有氧条件下检测到了酒精, 这是否说明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同样产生了酒精?由此引导学生从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上进行分析, 查找原因, 并延伸出新的问题。通过设疑, 激起学生深入思考, 使得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理解得更透彻, 明确科学探究过程要严谨、科学, 提高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
课堂实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验, 对某一有价值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课堂上组织学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在学生了解本实验的原理、目的、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和结果等后, 组织学生深入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指数 (即视野内分裂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的影响。
延伸课堂实验, 开展生物课外实验活动, 增加了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让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问题。在亲身经历中巩固、加深了生物基本知识, 拓宽了生物学知识领域, 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 在独立思考中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对课堂实验进行优化
在生物实验中, 一些常规实验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结合学校实验设备具体情况, 我们可以对实验进行合理改进, 甚至开发新的实验, 这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 常规实验的质疑。
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 很多老师都认为不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因为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在50℃~65℃的水浴中加热, 这就改变了本实验中严格控制的温度条件, 使得0℃条件下的淀粉酶在温度上升过程中, 会逐渐恢复活性, 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笔者通过多次的实验, 证明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本实验的检测。本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0℃、45℃ (说明书上提示为酶的较适合温度) 、90℃。具体设计如下:
通过实验证明了本实验是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的。加入的斐林试剂 (1m L0.1g/m LNa OH, 1m L0.05g/m LCu SO4) 使溶液呈强碱性, 强碱会使酶失活, 0℃条件下的酶失活, 由0℃上升到60℃过程中, 酶的活性不会恢复, 实验的结果仍然是所控制的温度条件下的结果。
2. 合理改进实验。
根据教学内容、学校实验设备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宗旨, 合理改进实验。
(1) 实验方法的改进。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滤液的制备, 教材需要加无水乙醇后研磨, 费时费力。此实验可以改为在试管中先加入剪碎的1克绿叶, 再添加4m L无水乙醇, 沸水浴加热2分钟, 可制得色素提取液。
(2) 实验材料的改进。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 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染色, 观察线粒体。本实验的难点是学生需要漱口, 用牙签刮取活的口腔上皮细胞。假若不漱口, 可能刮到的是口腔的残留物;即使漱口, 刮到的也可能是死的口腔上皮细胞, 这将会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甚至显微镜下根本找不到细胞。因此, 实验中我们选用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或嫩的小油菜白色叶柄的外表皮来观察线粒体。实验效果很好,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一大片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 而且还可以看见细胞质的流动。
(3) 实验设备的改进。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 笔者对无氧呼吸实验装置做了稍微的修改, 使得实验现象更清晰, 学生对此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如图所示:
更改后的装置, 往锥形瓶A中加入同有氧呼吸装置一样等量的温水、葡萄糖、酵母菌, 搅拌, 活化, 塞上装有两个玻璃导管的双孔橡皮塞。直立导管套上一个瘪的气球, 并扎紧瓶口以免漏气。用橡皮管连接插在A、B锥形瓶的两根弯导管, 并用止水夹控制气体的进出。A、B锥形瓶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医用吊瓶输液器, 输液器上的流量调节器可以控制气体进出。此套装置连接完毕, 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一段时间后, 学生观察到气球胀大, 说明A瓶产生了气体。引导学生思考A瓶里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打开止水夹, 锥形瓶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最后打开A瓶, 取一部分液体, 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进行鉴定是否产生了酒精。通过观察, 鉴定, 分析, 使得学生理解了无氧呼吸的原料, 条件, 产物, 构建了无氧呼吸的概念。
3. 创新实验的开发。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是高中生物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 常规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质量浓度为0.3g/m L的蔗糖溶液, 观察到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随后在一侧添加清水, 观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本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用硝酸钾、甘油等探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并引导学生试着探究判断细胞的死活、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如何推断几种未知溶液浓度的大小, 农业生产中如何进行水肥管理, 等等, 提升学生科学的实验意识, 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借助多媒体丰富实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微观的结构或是抽象的东西呈现出来, 从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如“渗透现象”实验中, 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玻璃纸, 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 并滴加两滴红墨水, 使得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 一段时间后, 观察实验现象。现象很明显, 漏斗内的液面上升。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水分子自由进出玻璃纸, 而蔗糖分子不可以透过玻璃纸, 而且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的水分子数多于渗出玻璃纸的水分子数量, 所以导致液面上升。这使得学生不仅仅从宏观上观察到液面上升, 而且从微观上也理解了液面上升的原因, 更好地理解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通过多媒体手段, 增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尝试着从上述六个方面去实施生物实验教学, 收获了一定的效果, 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2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不同程度上仍然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就必须注重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否则,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备内容
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看作是一个“底线”,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课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备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备训练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训练教材,教师必须先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高效性。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高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第三要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第四要提高教学交往的高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第五要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效益。
第六要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然,高效课堂教学环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以上六条外,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与学生主导地位的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课堂教学细节问题等等,都值得去认真研究。
三、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高效训练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练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必须做到全批全改,及时批改,精批细改;讲评之前必须先做统计归纳,切实提高讲评的针对性。
教师要坚持“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教研)
四、提高课后辅导的高效性。
课后辅导要突出一个“勤”字,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的落实到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在注重学生知识辅导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补“差”先补“心”,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浅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 实验;材料;结构性;探究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石,探究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在科学课上,教师要注重材料的结构性,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一、有层次地出示材料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在使用上具有时间的优势,探究层次的丰富性,操作的简易性,以及数据的典型性等。学生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能高效地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四年级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教学中,对于材料的结构性,我也做了一些思考。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确立了两组材料。第一组材料将书本中的生、熟马铃薯改为生、熟鸡肉。考虑到同样是比较相同食物的生熟两种状态,我用玉米这种材料,既能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和工具观察食物在生熟状态下的的不同,又能在课上做一个简单的爆玉米花的活动。让学生从简单的获得材料,转变到能体验获得材料这一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期待感。第二组材料出现在本节课的第三个活动:观察、比较生熟鸡肉中,这时候的材料出示不仅仅只是一片生鸡肉和一片熟鸡肉了,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生鸡肉变熟的过程。在出示材料之前,我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怎么做,再出示加热装置,放手让学生操作,增加了他们科学探究的信心和兴趣。这一部分材料相对第一组材料更加地丰富,在层次上为递进关系。
像这样,我们的结构性实验材料根据探究活动的进展分层次出示,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适时地、有层次地提供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随着材料的不断提供而向前推进。在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培养。
二、反复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所包含的步骤有:提出问题——推测和假设——设计实验——寻求证实——信息和数据处理——获得结论和表达。探究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能在这些步骤进行的过程中不断考虑变化的因素、调整方案。如果把目光投向现实,从学生实践探究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一,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顺利而完整地进行探究。第二,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往往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知识经验的正确性并不是一定的,这也影响到整个探究过程的正确性。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错误都可能使探究无法完整进行。那么,我们怎样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我们要明确,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不受外界的影响。因而,在当代的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主要强调了学生主动的发现过程,这也被称为是“发现式”的科学教育。经过一段科学教育的实践,我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强调“动手”,更强调要“动脑”,这种改进明显提高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效率。例如,在六年级的《抵抗弯曲》这一课中,我先通过一个模拟纸横梁的活动,让同学们用垫圈当作压力,往纸横梁上放垫圈施加压力,直至横梁弯曲变形,从而自我感受、观察、思考出一些影响纸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再通过实验去验证其中的两个猜想。同学们通过自我设计的实验进行探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并能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计划。这一课的实验是对照实验,注重的是控制变量,同学们在设计实验时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这时候我再提醒同学们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并注意细节的处理,同学们便能很快地进行正确而完整的实验探究了。
我想,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增加,同学们会逐渐领悟到隐藏在探究过程中的微小的方法、思考方式的调整,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探究的信心。能在这样反复的锻炼中增进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和创新
大胆实践,勇于实践、探索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足够数量的材料,让学生分小组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活动,就没有创新性的发现。例如,在六年级《找拱形》一课中,由于书本上运用的是半个乒乓球的“圆顶形”来承受压力,同学们只能观察到圆顶形抵抗压力的能力较大,而并不能直观地观察出圆顶形在承受压力时只产生“向下的力”,而不产生“向外的推力”。所以,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用手中的材料(饮料瓶、剪刀、双面胶等)大胆实验,使圆顶形不产生“向外的推力”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开始设计实验。最终,在我们共同的讨论中,一个新的探究活动形成了:我们在塑料瓶的圆柱形瓶身处剪下若干个宽度为一厘米的塑料小圈,用其中的一个小圈当作支撑,再把其它的小圈分别剪成两半,成为若干个塑料拱形。把这些塑料拱形一个个地架到塑料圆圈内,用双面胶固定。逐渐在这些拱形上施力,同学们都能很明显地观察到塑料圆圈与拱形拱足接触的地方发生了形变,明确拱形组合上“向外的推力”的从有到无。形象、直观地让同学们体会到“圆顶形”不产生“向外的推力”而抵抗压力的能力更强。通过我们的实验创新,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不同实验方法可能产生的不同实验效果,以及其对于知识的理解产生的巨大影响。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创新,同学们获得了不一样的探究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形成了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对于科学探究态度的培养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优化实验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4
一、优化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有些课本实验的形式和仪器结构复杂, 学生不是很熟悉, 教师需要花较长时间去介绍, 费时费力。其实, 教师只须把握实验目标, 对实验形式、内容、器材进行适当的改进, 使复杂的实验简单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便可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1. 引入“生活实验”, 化解教学难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 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应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 (如书、纸、牙刷、橡皮筋、饮料瓶、吸管、乒乓球等) 进行实验, 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一直觉得较难理解, 我在教学时补充了一个生活实验来突破难点:取一个去盖的小可乐瓶, 去底, 将瓶口倒置, 放入一只乒乓球, 然后向瓶内注水, 发现少量水从乒乓球和瓶壁缝隙处流下, 而乒乓球不上浮;然后用手掌堵住瓶口, 当瓶口与乒乓球间充满了水时, 乒乓球立刻上浮。学生看到乒乓球的前后变化, 茅塞顿开, 兴趣盎然,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恰到好处的生活小实验, 既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提从针头插孔穿入一根细线并栓住正在闹铃的小电子表, 然后拉至针筒底部, 再插入活塞并推至底部, 赶出里面的空气。然后将橡皮帽堵住钟头插孔, 竖放注射器, 把活塞往下拉, 此时小电子表悬挂筒中, 学生听到铃声越来越轻直到消失;取下橡皮帽, 铃声又重新出现, 继续向下拉活塞, 铃声不变。前后对比, 实验结论不言自明。
二、优化实验的方法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并提出相关问题, 可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若能改进一些实验的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研究手段, 就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 变“要我学, 要我实验”为“我要学, 我要实验”, 最后达到“会学”的目的, 极大地提高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 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所谓验证性实验, 是指通过实验的手段来验证某一科学概念和定律是否成立, 这种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利的。而探索性实验, 是指利用已知的外加因素去干预研究对象, 观察产生的结果, 从中总结出规律的实验活动。所以探索性实验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此可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适当改造,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如“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使用”, 我先通过对“调光灯、音量开关”的工作特色的介绍,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 探索接线柱连接方式不同、滑片P点向左或向右移动时, 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阻值如何变化?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并提问这里的P点移动为什么会引起电流变化?怎样连接能变阻?怎样连接电阻最小?怎样连接电阻最大并可当定值电阻使用?等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 学生体验了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过程, 不仅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而且形成了科学概念, 获得了科学知识, 培养了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 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只有体验和实践, 才能有所创新。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 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基于这种思考, 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最大限度地改为学生随堂实验。
如在初一“日食和月食”一节中, 我将日食形成过程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 具体做法是: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代表太阳;学生的拳头代表月亮, 头代表地球及地球上的人;然后让拳头 (月亮) 绕着自己的头 (地球) 从右向左转动, 眼睛盯住黑板上的圆 (太阳) , 观察到太阳被月亮遮盖的情景, 整个日食过程尽收眼底, 非常直观, 既不受实验条件限制, 又可随时再现。这样的教学, 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死板的注入, 而是自己的直接参与, 印象更加深刻, 并增加了学习动机, 有效培养和锻炼了实验能力。
三、优化实验的评价和应用
教师应构建科学展示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竞赛活动, 并及时鼓励、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成就感, 提高他们探究问题能力。如在初二制作弹簧秤的课外实验中, 我先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制一根弹簧秤, 要求写简要的原理和说明书,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制作最好的一个学生参加班内的评比。虽然学生选的弹簧秤有的是橡皮筋, 有的是小弹簧, 有的是丝力带, 刻度也多种多样, 符合要求的很少, 但我对每组参展作品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展示在教室的展览台上, 然后各组相互评价, 标准的弹簧秤评出A、B、C等, 对“劣质”的弹簧秤提出整改措施。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了学生善于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 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以致用”,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生产、生活实际, 去探究一些对人类有影响的社会问题。如学习了“水的利用和保护”后, 我组织科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我校附近的长乐江水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学生沿江而上, 发现多处生活污水不断流入江中, 使江水浑浊度增加并臭气冲天;附近居民把生活垃圾倒入江中, 使固体漂浮物随处可见;再往上走, 有一条黑色的小沟通入江中, 小沟的尽头是一家小型工厂, 用p H试纸测定江水, p H值约为6。实地调查后学生分析总结, 得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学生认真完成了调查报告, 并在宣传窗内张贴江水污染的照片, 通过黑板报、小论文等形式向全班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培养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究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摘 要:提出对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认为加强实验教学能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对加强实验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教学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近年来高中化学理综试卷可看出:化学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充分证明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校的实际与我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的整合促实效
1.投影技术提高了化学实验的真实性与直观性
化学课的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在理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采用投影技术,可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在高一做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时,只有前排的学生看得到钠在水上浮游,所游过的地方溶液变红了,而后面大多数学生怎么办?如何观察现象?我们老师不能演而不示呀。利用投影放大技术完美地解决了学生观察的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演示教学效果。投影技术主要是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克服演示实验可见度小的缺陷,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细小的、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样观察到的现象既真实又直观。投影技术使实验的科学性得到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条件。
2.视频处理技术提高了化学实验的时效性与安全性
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效果。(1)采用视频处理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提高实验的时效性。例如,氯水见光分解、探究铁生锈条件等实验可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看到氯水在几小时的光照后才开始慢慢地冒小气泡,24小时才有明显气体产生,不仅对实验结论信服,更体会到了有些化学反应是很缓慢发生的,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有效性。(2)采用视频处理技术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如CO、SO2、Cl2等有毒气体的实验,氢气和空气的混合反应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借助于视频教学,既能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安全,又能保护环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化学实验探究室的创建为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创下了新时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校已经打造了先进的化学实验探究室,实验探究室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爱迪生化学实验探究仪,同时配上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与学生通过各种传感器进行各种实验探究,电脑设备通过传感器对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创新促发展
1.改进实验方法,增强直观效果
在做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时,用铂金丝实验,由于所蘸取的金属盐溶液有限,灼烧时,火焰呈现的时间较短,而且火焰也小,有的学生难以看清。改用蒸发皿做焰色反应效果好,改进方法是:在一三脚架上放一干燥洁净的蒸发皿,加入10 mL无水乙醇,点燃乙醇,用药匙取少量金属盐粉末撒入火焰中,立即可看到金属离子在焰色反应中的特征焰色。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燃烧的乙醇,焰色可持续到乙醇燃烧完毕。这样的实验方法的改进例子很多,它们有个共同特点:仪器简单,材料经济,而且操作简便;延长了观察时间,反应现象更加明显。
2.自制实验仪器,经济、方便、实用
高中化学实验正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加工制作,或将某些仪器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矿泉水瓶就是个经济实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在很多的化学实验改进中就用它。记得在初中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时,就采用了矿泉水瓶,先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然后慢慢倒入三分之一的水到这只收集好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旋紧瓶盖,振荡,瓶子马上变瘪了。
3.改进实验装置,防止化学污染
如今的网络上很火的一个字就是:微,小而精。化学实验也有向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微型化不仅节约了药品,而且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实验带来的污染,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减小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感。比如,在比较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实验时,有人这样改进:在具支试管的底部加入固体NaHCO3约0.2 g,在具支试管的侧泡处加入约0.2 g的固体Na2CO3。在小试管中盛约0.5 mL澄清石灰水。如上图所示进行装置仪器。
先用酒精灯加热装碳酸钠的侧泡处几秒钟,观察,石灰水没有变化。再把酒精灯移到具支试管底部加热碳酸氢钠,再观察,很快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本实验将两个实验并入一个微型装置中进行成为可能,减少实验仪器和药品,操作前后连贯,实验简便快速,现象对比鲜明。
三、化学实验内容的优化整合促成效
在教学任务很紧的情况下,要完成全部的实验内容,按常规时间根本无法实现,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全国各地各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对化学实验都采取了相应的优化实验方案。比如高考考纲中必做的22个实验,这其实就是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优化。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对这22个实验再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具体如下:
1.实验内容的整合
根据实验时间的长短,把实验时间相当的实验整合在一个实验室中。如把萃取与分液实验和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这两个实验放在一个实验室里,各准备14组(各占半边);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与钠的性质实验准备在另一个实验室里,各14组(各占半边),其他的以此类推。
2.实验时间的整合
同时开放两个至三个实验室,学生有序地完成实验:一个班有56人,分成4组,每组14人,分别对应一个实验,完成一个实验就接着按顺序进行下一个实验,这样在一次实验课的时间里可以完成4个实验内容,大大节省了实验的时间,同时也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有效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实验技能和端正实验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意见。
一、使学生参与课前实验材料准备,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积极性
传统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之所以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全权掌控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则在下面被动地观看,导致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课变成了教师的操作演示课,这样只能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了解实验的顺序和步骤,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生物实验丧失了兴趣和积极性,试想,学生连学习兴趣都没有,又何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所以,我们必须转变目前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实验教学。比如,在实验准备阶段,我们应使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因为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涉及的实验材料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如,根、茎、叶、种子、果实、蚯蚓、蝗虫、鲫鱼等,在课前实验准备阶段,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
比如,在初一下册“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一实验中,在课前我们可让学生回家自己准备种子,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不同种子,如,小麦种子、花生、玉米、菜豆、绿豆、蚕豆等,种类可谓是多种多样。这样,在我们指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形、内部结构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有利于我们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对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初中生物实验中,因为实验材料的缺乏或者实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使部分实验无法在实验室完成或者仅靠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无法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图文、动画等于一身,对于生物实验来说,教师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Flash动画效果,将难度较大、较抽象的生物实验以形象直观、生动逼真的方式进行演示,如此,就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获得显著提高。
比如,“动物血液循环途径”这一实验,我们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动物血液循环的整个过程用3D动画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并配以血液流动和心脏跳动的声音。同时,运用遥控器控制3D动画播放过程,以用慢镜头为学生展示动物血液循环所流经的途径,同时也能恰当合理地控制整个教学节奏,以使学生对“动物血液循环途径”这一实验过程进行认真观看和深入思考,如此,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又能使学生对这一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达到优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效率的教学目的。
三、设置问题驱动,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花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的确,疑问是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和思维的原动力,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当然,浅层的“是不是?会不会?”这些问题是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的,我们必须建构出富有启发性和价值性的实验问题,以使学生经历困惑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而且,我们也不可将整个实验过程盲目地全盘拖出,而是将实验教学目标分解成难度逐渐升级的问题链,让学生逐步完成。这样,学生在问题任务驱动下,就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整个实验过程。
比如,“观察鲫鱼的外形、呼吸、运动”这一实验中,在让学生观察鲫鱼鱼鳃的作用时,我们可先为学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有什么规律,它在进行什么样的生理活动;观察鱼鳃的颜色,思考为什么会呈现这种颜色;鱼鳃结构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属于浅层问题,待学生解决后,可继续提出如下问题:进入腮和流出腮的水中,气体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鱼在水里呼吸时,鱼鳃的什么特点对鱼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鱼儿离不开水。那现在你们能告诉我这句话的原因吗……如此层层递进且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学生强烈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也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益。
总之,希望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生成研究出更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实验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顺利开展和进行。
参考文献:
曾瑞清.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10).
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匡正学生写作动机与态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因, 是决定学生写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写作动力的不足一般表现为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意愿的淡漠, 以及理想和责任感的缺失。目前, 多数学生作文的目的性不明确, 认识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较差, 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不浓, 积极性不高, 没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缺乏自觉性和目的感。教师每讲一堂作文课或布置写一篇作文,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思想上情绪上缺乏写作的意愿。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分析和解决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具体原因,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指导学生作文方法与技巧
作文的成功“贵在得法”上。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方法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 为了使学生的水平能够迅速得到提高, 教师应在作文前正确指导学生写作方法途径, 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写前指导:
在写作时教师以传授方式为主, 对症下药。每次作文前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理论知识, 如快速审题、快速构思, 材料如何选择以及文章的详略和结构的布局等。
2.写中指导:
作文过程中的指导, 往往大多数教师容易忽视, 有的教师将作文题目一出, 好象剩下的就是学生的事情了, 任随学生胡弄乱写, 不管写作效果如何。因此, 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用字、遣词造句、书写格式、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的讲析, 不应掉以轻心。
3.写后指导: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物理实验,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从伽利略首创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演绎三者巧妙结合开始, 物理学才真正从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哲学中脱离出来, 逐步过渡到经典物理学, 并引领着科学技术发展, 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其他生物数百万年的进化成果。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 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建立大都依赖于实验, 如胡克定律、光的反射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焦耳定律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物理概念的建立, 规律发现, 以及物理理论提出等, 都离不开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发生和发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因而, 必须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使实验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理论教学, 适当运用切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 改变学生物理实验的学习方式。
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 经常可看到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学生通过媒体看实验而被称为“现代技术的应用”;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而不需要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又会存在什么问题;学生用笔“做”实验, 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教师能否通过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实验教学走出困境呢?
(一) 学生实验学习目标的改变
实验学习目标是学生实验学习的灵魂。课程方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起来, 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 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从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 研究制定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 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 并进一步确定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 为物理实验学习指明方向。
(二)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物理实验中, 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 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关注学生的亲身感悟与体验。基于不同的学生对象和实验环境, 这些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各有侧重。
1.自主活动。学生通过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 确定实验目标, 制订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方法, 监控实验过程, 评价实验结果, 从而完成实验任务。例如:高一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这一内容较为简单, 但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日常生活经验提出了挑战, 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彻底推翻, 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因此, 最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一过程。可要求学生两人一组, 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好实验步骤、做好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提供如下帮助:提示方案设计、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角, 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活动, 从实验中寻找论据, 明确地认识到, 日常见到的所谓“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的现象, 是因为下落物体受空气阻力。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 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 加深理解, 提高能力, 增长才干, 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这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高一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平抛物体的运动》, 要求学生画出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这一过程较复杂, 可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合作。学生通过合作完整地描绘出运动的轨迹, 获得成功的喜悦。
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对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 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 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 具有开放性, 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 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 进行分析和判断, 制定实验的方案, 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描述和具体步骤的实施, 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高一必修2第二章课本习题中, 有一题关于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题:“一辆汽车在宽阔的道路上行驶, 前面突然出现宽度很大的障碍物, 为避免相撞, 试问该车选择刹车滑行好, 还是转弯好?”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简单计算, 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汽车速度V一定时采用刹车方法滑行距离短, 因而采用刹车方式较好。当我沾沾自喜, 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样子要转入下一题时, 有的学生举手问:“那这样说我们用不着刹车了?”“为什么不一边刹车一边转弯?”……对这些问题, 我一下子也无法解释清楚, 正想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突然瞥见课表上下午有一节活动课, 心生一计:“同学们, 要不下午活动课我们去操场试试?”学生热情高涨, 又有学生说:“可我们没有汽车也不会开啊。”“没关系, 我们有自行车嘛!”……我心里也没底, 但不试试又怎么知道效果呢?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操场上, 学生已自行做起了试验:有的喊口令, 有的做刹车动作, 有的做转弯动作, 有的一边刹车一边转弯, 有的记录各种情况下自行车的起点和终点……忙得不亦乐乎。结果这个由学生自行设计并完成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得出了各种各样还有待讨论的问题, 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的兴趣。
二、突出物理探究型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导致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中物理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
高考是决定高中生命运的重要考试,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着重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也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学习目标。不论是学生, 还是教师和家长, 都对这一决定终身的考试非常重视。这也决定了大部分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忽视了非常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 有些教师虽然为学生讲解实验, 但是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流程和器材等, 对于实验如何操作的教学并不深入。虽然各校都配备了实验室和诸多实验器材, 但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 很少安排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 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常见, 这也是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实验重要性的主要原因。
(二) 学校没有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师
相对于普通物理教师, 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有更大的帮助,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但是实际上基本上没有学校专门针对物理实验聘请专业的实验教师, 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并不重视实验教学, 另一方面是很多学校经费有限, 不愿再聘请更多的教师, 认为物理教师能够兼顾实验教学, 导致物理实验教学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学生做实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有的实验甚至根本没有成功过。学生会逐渐对物理实验教学失去信心和兴趣, 不利于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 缺少完善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
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但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一般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 对于教学效果也没有评价和反馈体制, 导致很多教师的实验交流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并且实验过程不够细致和严谨, 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二、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 物理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那些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有所建树的物理教师, 他们普遍能够认识到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 能够让学生通过显而易见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的本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没有实验的物理教学不能称之为物理教学。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花费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 追寻物理现象的本质, 这样的教学势必比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带来的益处更大。
(二)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学科缺乏兴趣, 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努力, 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必不可少。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通过启发式的问题,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三) 重视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教学
长期以来, 物理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前就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物理原理和实验步骤等, 所有学生都按照教师规定的实验顺序做实验, 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教学, 那么学生对电流表选择何种接入方法以及变阻器解法等问题就存在理解障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让学生使用10k欧姆的电阻, 内接电流表, 在限流电路中调整变阻器, 学生会发现无论怎样调节, 电流表数值基本不变,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于分压式接法和限流式接法的原理, 实验教学有质有量。
三、结语
综上, 教师必须重视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的提升。
摘要:物理课程为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认识生活现象打开了大门。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而物理实验教学则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和动手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眼光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 应该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并采取恰当措施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卫星.对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学物理, 2016 (3) :112.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有效性,策略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课改中, 国家已经对高中生物实验的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的设置, 到现在的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实践、活动等, 充分体现了新一轮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侧重于通过学生的体验去获取知识。通过学生的动脑设计、动手操作完成探索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 本人总结出的提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如下。
一、引起高度重视
高中生物的实验课, 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和极大支持, 给各学校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仪器、用具、药品、材料和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等, 创造出能开展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最基本条件, 让高中实验课得以落实。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 在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教学中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学校重视实验课教学, 在资金、药品、材料、专业实验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尽量创造条件, 促进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开展, 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教师是具体的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 在思想上应重视实验教学,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好实验教学, 真正使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二、教师要清楚课本上所设置实验的目的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备课时, 一定要清楚每个生物实验的具体目的。
通过对高中生物课本的研读, 我认为高中生物课本上设置的实验, 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类是基础实验, 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这些实验的设置,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 学会一些鉴定生物组织中化学成分的基本方法, 了解一些物质提取的原理及方法, 掌握根的培养技术和细胞染色观察方法等。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部分试验的教学, 因为落实这部分实验教学, 等于夯实了实验教学的基础, 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类是探究实验, 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等。这类实验, 课本上原则不给出相应的材料、实验步骤等, 而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围绕探究目标提出问题, 针对相关问题设计实验程序, 在教师提供实验条件及帮助的情况下, 完成实验过程, 并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这部分的实验教学中, 应根据探索实验的目的, 给予学生一些理论上的帮助、实验设计上的指导、问题的讨论及错误的修正,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水平, 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类是实验模型构建。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这些模型构建的目的, 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生物学概念, 建立生物学概念间的联系, 便于系统性地掌握好生物学知识。教师在这部分实验教学中, 应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去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 因为这部分实验教学, 可以更具体地帮助学生构建出清晰的生物学概念, 并准确构建概念间的联系。
三、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各类实验教学的策略
1. 对于基础实验
(1)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相关装片, 能用语言、文字、绘图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物体, 并能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如何把从视野右上角出现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等。
(2) 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原理。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 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实验之前, 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实验原理, 如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相遇, 沸水浴条件下, 可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苏丹红可以进入含有脂肪颗粒的细胞内, 把脂肪小滴染成相应的颜色;双缩脲试剂实质上是在碱性条件下, 让铜离子与肽键形成一种紫色络合物。《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前, 要让学生了解DNA在不同浓度的Na 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不溶于酒精而杂质易溶于酒精;鉴定DNA用二苯胺试剂, 并了解相关的颜色反应等基本原理。
(3) 掌握一些基本方法。
如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制备细胞膜的方法;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掌握怎么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和分离色素的方法。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来学会自变量、因变量的设置及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 让学生学会怎么培养洋葱根、怎么取材、怎么解离、怎么漂洗、怎么染色等基本方法。
总之, 基础实验要各个落实, 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对于探究性实验
这部分实验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教师在落实这部分实验教学的时候, 要求教师的引导性更强, 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要合理、恰当、到位, 才能指导好学生去完成探究性实验。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课本上没有比较直接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原理, 设计好实验步骤, 完成实验过程,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科学的结论。笔者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凉拌萝卜丝时, 往萝卜丝里加点盐, 又加点白糖, 看见有水分渗出。将稍有点萎蔫的白菜放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变得挺拔。帮助学生得出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均与外界溶液及细胞液的浓度有关这一原理。 (2) 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来做实验材料, 用什么溶液来做细胞外液, 制备出的临时装片才可以用光学显微镜明显观察到细胞吸水或失水现象。 (3)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 设计出实验步骤。在班级里讨论各组的实验步骤, 选出最合理、最科学的步骤。 (4) 让实验室老师准备相关材料、药品、试剂等, 学生到实验室以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完成个别的辅导与交流, 学生要记录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又如, 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教学中, (1) 引导学生阅读人教版课文第83页内容,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提出想要探索的问题。有小组提出想研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有小组提出想研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 发动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来设计实验的步骤, 尤其考虑好低温、适宜的温度、高温分别用什么方式设置。 (3) 讨论用什么做反应底物, 用什么做指示剂。 (4) 得出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案。 (5) 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6)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总之, 这类实验强调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来完成探究过程的设计、指导实验的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使自己的生物学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3. 对于模型的构建
这部分实验教学, 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动手动脑亲自去做, 通过动手制作, 在脑海里构建出知识的整体性模型。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笔者让学生去买橡皮泥, 利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模型, 并在班上展示, 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做出评价。又如,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在这个实验中,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用塑料薄片制成染色单体、染色体、中心体、纺锤丝、细胞轮廓等, 进行减数分裂过程的手动演示, 帮助学生构建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 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什么是同源染色体、什么叫同源染色体分离、什么叫着丝点分裂、什么叫姐妹染色体分离等等, 最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减数分裂。再如,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个实验, 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DNA分子的基本结构之后, 向学生发放实验用的塑料配件,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边商量边动手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这样, 学生就会对DNA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空间结构有直观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 理解DNA结构多样性和性状多样性的原因, 从而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对这些策略的评价与分析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甚至老师都会忽略实验教学,原因就是高考没有做实验这一项,即使以习题形式出在试卷上学生也能解决,导致物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学生动手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校园应受到全面发展,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途径,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优化实验,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物理是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门科目,同时是一门很让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有些学生对于物理学习只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甚至有时候不能理解物理知识点,感到很迷茫。物理教材的安排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教材上有物理实验,就要求学生做这些物理实验,一方面学生会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知识点的本质,更透彻地学习和灵活地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散思维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就要端正教学态度并带动学生重视物理实验学习,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检查并优化学校实验器材,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努力让学生看到老师对实验的重视,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热情。其次重视实验教学,这样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才能认真学习,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让学生重视实验教学,一是用实验证明物理学习中的某一个定理或结论,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生会意识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二是先给学生演示一些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并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中。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进来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所以要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将实验教学变成用多媒体等形式给学生演示,这样是起不到实验效果的,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做到每一个实验都由学生亲自做,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教师要明白物理实验是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物理实验学习,学生会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只有先了解知识点的本质和由来,运用的时候才能灵活,更高效地学习物理,提高物理成绩。做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都由一个人管理和组织。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先写一份实验报告,确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防止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或偏离学习方向,做实验的时候还要根据实验报告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总结,有助于下次实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指导和点拨,其他操作都交给学生做,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学习中可以大致总结为力学、光学、电磁学,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分类和总结工作才能在以后学习中更有规律和层次。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然后将实验分为不同层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层次学习和发展。如果进行力学和光学物理实验等,教师要把这些实验分好类,然后教学的时候注意物理发展方向,将教学内容和物理史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做一些很实用又很有意义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了解此类实验的发展情况,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及时做一些补充和拓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首先要对物理实验有足够重视,然后通过实验演示等方法感染学生,让学生重视物理实验,对物理实验感兴趣。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受益就要给学生营造好的实验氛围并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只有参与进来才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和做物理实验的快乐和自信,教师要大胆地将实验室交给学生发挥、提高。当然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要先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避免很多危险和错误,教师还要及时给学生指导和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更快地提高。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有效方法,相信只要教师重视实验教学,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足够发展空间,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更好地学习物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10(17).
[2]冉龙江.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5(04).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只有目标明确, 问在学生 需要学习的核心内 容上, 问在能使 学生提高 能力的关 键点上,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 课堂知识的重点, 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 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 重难点设计好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同时, 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 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 文的教学, 紧扣散文 教学的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为: (1) 学习掌握 抒情散文 的选材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 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 (1)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 怎么样以情驭景, 怎么样以景显情, 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 太浅易, 学生想都不必想就 答出来, 这种问题 的用处不 大。问得太 迂曲, 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这像猜谜语, 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要有效, 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 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有信心。反之, 所提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易就能解决,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 学生的思维受阻, 就会失去思考 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 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 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 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 教学李煜的《虞 美人·春 花秋月何 时了》一词,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 的事物, 作者为什 么希望它结束呢?
(2)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 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 真阅读, 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 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 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 从整体上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 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 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 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 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 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 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疏通了文意, 分析了故事情节后, 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 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 读了课文之后, 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2) 在学生读了第一段之后, 再提出:宴会前, 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 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 也体现了“击”的结果, 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 再次指向 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 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 题提出所 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 问法的变 式, 尽量避免 老用“是不 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 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答问的积极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 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 加以重锤敲击, 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 学 生 学 会 自 己 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 学者布鲁 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范例, 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的文本, 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从这两大方面发问, 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 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 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 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 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论文08-16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07-09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08-23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06-20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略08-05
提高背诵教学的有效性10-28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06-19
提高会话教学的有效性08-25
拼音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