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2024-10-20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通用12篇)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篇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 有效教学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心理学家加涅说:“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必然是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而新课程标准也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 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观,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即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这些的实现都要建立在教师合理合适的教学设计之上, 本文尝试以案例形式谈一下对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一、设置情境, 导入课堂

德国一位学者曾作的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 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 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良好的情境设置, 就像美味佳肴一样, 能够吸引同学们, 迅速引起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例如, 在化学必修1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节硝酸的教学中, 运用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导入课堂.

4月24日上午, 一辆装载了12吨浓度为69%的硝酸的车辆发生严重泄漏事故, 一瞬间看到车辆周围升起一团白雾, 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 (附图片) ……还不停地冒出浓浓的红棕色的烟雾 (再附一张图片) 由新闻报道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课题, 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探究的欲望, 老师顺利地由新闻引入硝酸的授课.

二、巧设问题组, 提高课堂密度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把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设置成有层次的问题组,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组进行思考、讨论.这样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老师逐个提问、学生逐一回答的时间, 大大提高了课堂密度.而且, 通过问题组的设置, 使学生的思考更为全面, 参与热情更高.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节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 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看, Na、Mg、Al在化学反应中表现什么性质?这种性质的实质是什么?

(2) 根据你已有的知识, 能否判断Na、Mg、Al三种元素的原子这种性质强弱的顺序?

(3) 请根据实验卡提供试剂和仪器, 设计实验探究Na、Mg、Al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利用这个问题组使同学们将得失电子能力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性还原性联系起来,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并且学会利用以前所学知识预测, 为后面的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三、小组合作,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很多老师在抱怨, 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沉闷, 我们的学生越来越缺乏激情, 很多学生懒于思考, 经常是等待别人回答问题或者老师讲解, 自己只是机械记忆, 被动学习, 这也成为影响很多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以四到六人为一个小组, 活动时小组内就老师提出的问题组开展讨论, 人人思考, 人人参与.这样学生参与热情高, 大大减少了被动学习的情况.另外在传统的课堂上, 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果下课还没有主动找老师解决, 这些疑问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很可能出现“滚雪球”效应, 导致部分同学的成绩下降.在小组合作中,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探讨, 很多的问题就在交流、探讨中得到有效解决,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四、把握课堂, 积极反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和交流, 通过参与小组内的讨论学习和小组间的交流, 及时把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反馈, 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并在学生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讲解, 以解决重难点.在课程的最后, 还需要设置有针对性的、典型的题目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魏书生曾经幽默地说, 教师上课还是“懒惰”一点好, 这样就迫使学生勤快一点, 当然他这里的“懒惰”是指精心设计好的“懒惰”.在课堂中, 凡是能够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 能够被学生替代的尽量被学生替代, 真正做到“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 教师仅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篇2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依据不是一本教材,而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内容不能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剧本,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生的奇思妙想中,在节外生枝中,在倒行逆施中……,如果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设计教案,那么很多时候,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被教师扼杀在萌芽状态。但是现在很多课(公开课)经过反复试教,一硾定音,这就意味着框死了教学内容,于是施教者在课上“指导、引导、诱导”着学生按照预设的设计在课堂上活动,学生刚有自己的想法(不是与教师预设相一致的),就被教师牵引着离开了。因而,课程设计的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在设计中要考虑多种情况,这当然要建立在教师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灵活的教学机智上。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设计必须要贴近学生实际。

1、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新教材编排的主题图:“银行储蓄、超市购物”等情景很多学生都没有体会。如: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法口算这个内容时,我不采用课本提供的游乐场项目,而让学生说说博白公园有哪些游乐项目,如果你们小组一起玩,该要多少钱呢?让学生说说。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博白公园有鬼屋,每人每次要10元”,让学生小组合作提出数学问题来完成乘法口算的学习。我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另外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如果我采用课本提供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就打开课本看着照搬问题、答案,不是真正学会。

2、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恰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教材安排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可以从略。有些内容学生很难掌握教师就应该把授课过程拉长,突破难点。有些内容学生学不会的,可以不教。

3、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节课好课,教学情境起关键性的作用。教师通过故事、游戏等有趣活动引入课堂,让课堂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对后面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在课堂活动中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二、教学设计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1、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索中自动生成。而不是老师在一个劲的讲解。

2、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问题,激发好奇心,产生学习的动力,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3、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多一些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动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4、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 方法。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造性的使用别人的教学设计,促进有效课堂。

有时候借鉴别人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又不是照本宣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集别人所长,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有效课堂。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G633.3

前言:最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以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现阶段,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旧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以及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无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欠缺,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正确的认识,只了解语文具有学科性,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降低。

二、强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现阶段,为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完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由以往的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样化,以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并且强调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

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导入法,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采用导入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以往学习的旧知识,还能有效的引入新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情景教学法,以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到《济南的春天》一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导入法,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四个季节的气候变化特点,让学生描述故乡的冬季。并且向学生设置问题,冬季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向学生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进入老舍代表作《济南的冬天》,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少,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以及学习状况。因此,现阶段,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对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困惑,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学习困境,以免学习态度产生偏差,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对于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

(三)注重课堂提问环节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提问环节。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设置的问题应与教材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还应使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在完成提问环节过后,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例如,在学到《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设置问题,文章作者还有哪些代表作,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文章第一段,最喜欢哪句话,能够产生何种联想等等。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带着问题阅读,进而从文章中找到正确答案。

(四)扩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发散学生思维,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認知水平,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到《观沧海》一文时,在学生熟悉和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品表达的主题后,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改为诗词或散文,以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取此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扩展,进而或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

(五)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以逐渐转变教师的认知水平,进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能够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逐渐适应并且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汉库.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0,18(03):259-261.

[2]朱清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20(05):12-14.

[3]邹永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8):158-159.

设计有效的提问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4

一、突出针对性,提高提问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能否为推进学生学习进程服务;能否为理解重点、难点服务;能否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虑。看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从哪个角度提出更适合于学生?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表述是难点。备课时,我将目标进行分解: (1) 先从整体观察,提问“小东家厨房墙面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从横、竖、斜说出了图形排列的特点。 (2) 接着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看的,哪个图形能平移几格?”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不同、方向的不同、图形排列的不同,从部分到整体地观察,多角度思考图形排列的规律。在问题的设计上抓住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做到关键处突破,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通过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和整理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到规律。

二、面向全体学生,扩大答问层面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因此,问题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学困生发言,将难题留给好的学生,将容易答的题留给中等偏下的学生,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教学“质数的整除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有关概念,然后利用学生的“学号”这一教学资源,使每一个学生都承担角色积极思考问题,作出判断和行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1) 学号是奇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2) 学号是偶数的同学是哪些?请起立。 (3) 哪些同学的学号是质数?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有哪些? (4) 同桌根据自己的学号,说说你们俩的学号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复习巩固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下课时,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先起来,接着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最后剩下“1”?我接着提问:为什么“1”没有起来呢?因为“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从而巩固加深了“1”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的概念。围绕“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概念多、易混淆的特点提出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积极参与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完成对诸多概念的复习、区别和记忆。

三、评价尊重差异,保护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评价也十分重要,它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学生回答后立即评判,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趋同,从而失去个性化的思考。听到学生的错误回答马上说:“他讲得不对,谁来帮助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因此,课堂提问后,教师对于稍难的题应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这时要走近学生,认真倾听,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从而既做到了广开言路,同时又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中,还应把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一道简单应用题教学中:“今年小明8岁,爸爸32岁。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爸爸比小明大几岁?

生2:小明比爸爸小几岁?

生3:爸爸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生4:到哪一年,小明的岁数是爸爸的一半?

生5:再过几年,小明的年龄与爸爸一样大?

面对生5错误的问题,我未做正面表态,而是进一步引导:你认为这个问题恰当吗?该怎样处理?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通过交流,取得一致看法:不管再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总比小明大。问题可以改为: (1) 再过几年,小明的岁数和爸爸今年的岁数一样大? (2) 多少年前,爸爸的岁数和小明现在一样大?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错误”信息,不是以“课后再说”搪塞,也不要急于简单地纠正,而是细心呵护,积极引领,让学生通过交流,切实领悟,从而对学过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刻而明确的认识。

四、体验成功乐趣,促使问题延伸

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篇5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不同程度上仍然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就必须注重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否则,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备内容

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看作是一个“底线”,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课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备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备训练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训练教材,教师必须先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高效性。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实验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高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第三要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第四要提高教学交往的高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第五要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效益。

第六要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当然,高效课堂教学环节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以上六条外,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问题、重难点的突破问题、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与学生主导地位的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教师的示范作用与课堂教学细节问题等等,都值得去认真研究。

三、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高效训练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练教师必先做、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坚持做到精选精练,把握难度,删除繁、难、偏、旧的题目,提高训练效度;必须做到全批全改,及时批改,精批细改;讲评之前必须先做统计归纳,切实提高讲评的针对性。

教师要坚持“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教研)

四、提高课后辅导的高效性。

课后辅导要突出一个“勤”字,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的落实到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在注重学生知识辅导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补“差”先补“心”,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略 篇6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选取与现实相符的生活情境,如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最后,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生活情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实现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

二、培养学习习惯,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在农村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依赖性较强的群体,学生缺乏自主性,更缺乏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最简洁的教学过程、最精辟的教学语言,以免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只有有序的语言、有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教学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精心创设,学生全力配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把握教学知识,确保课堂有效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原先不懂的新观点、新材料,学过之后就能灵活运用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学生的状态有关。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其次,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只有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能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就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第三,学生思想的提高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它是指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能融会贯通的、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最后,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学生能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

四、重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必须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只有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的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教师更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然后,再认真总结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是否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

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匡正学生写作动机与态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因, 是决定学生写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写作动力的不足一般表现为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意愿的淡漠, 以及理想和责任感的缺失。目前, 多数学生作文的目的性不明确, 认识能力、自我意识发展较差, 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不浓, 积极性不高, 没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缺乏自觉性和目的感。教师每讲一堂作文课或布置写一篇作文,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思想上情绪上缺乏写作的意愿。

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分析和解决影响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具体原因,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指导学生作文方法与技巧

作文的成功“贵在得法”上。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方法不当, 就会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 为了使学生的水平能够迅速得到提高, 教师应在作文前正确指导学生写作方法途径, 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写前指导:

在写作时教师以传授方式为主, 对症下药。每次作文前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理论知识, 如快速审题、快速构思, 材料如何选择以及文章的详略和结构的布局等。

2.写中指导:

作文过程中的指导, 往往大多数教师容易忽视, 有的教师将作文题目一出, 好象剩下的就是学生的事情了, 任随学生胡弄乱写, 不管写作效果如何。因此, 在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用字、遣词造句、书写格式、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的讲析, 不应掉以轻心。

3.写后指导: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篇8

1 有效教学的理念

1.1 有效教学的实现前提:内在唤醒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 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于是有效的唤醒学生,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乐学”, 成为教师实行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

1.2 有效教学的教师作为:为学而教

“教”的有效取决于“学”的有效,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激励者、引路人, 应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多样的学习形式、适当的学习内容、科学的教学过程, 把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积极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3 有效教学的内在依据:学会学习

随着科学的发展, 社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异常重视, 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会动”。教师要通过综合运用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使学生逐渐掌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能力。

1.4 有效教学的效果评价:以学评教

学生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 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以学评教”就是从学生的学情着眼,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表现,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评价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学生的更好成长。

2《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桥梁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主要研究道路在复杂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下的路线线形设计。内容包括道路等级和技术标准的确定、汽车行驶理论、交通概论、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选线、定线、新建和改建道路勘测、道路交叉设计等。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方面问题制约了职专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的培养。

2.1 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专业课本身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性质不够了解, 对工程实践的认识缺乏, 从而对专业课的理解和把握难度增加, 并且觉得从事公路行业工作比较艰苦, 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高。

2.2 教材内容抽象繁杂

本教材章节繁多, 内容庞杂, 涉及到大量的规范理论, 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 与《测量》、《工程地质》、《路基路面》等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知识点多, 实践性强、与工程联系紧密。由于老师教学经验有限, 教学时数又有严格限制, 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2.3 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 本校以前仅存的实践性环节是为期一周的山岭重丘公路课程设计, 存在项目不全、内容陈旧, 并与测量实训脱节, 造成了学生对运用道勘基本原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3《道路勘测设计》有效教学的构建和实施

本人根据国家对职专生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以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目标, 从本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 对《道路勘测设计》作了以下的教学教改尝试。

3.1 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始新课时, 教师以实验、演示、游戏等活动为手段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 从而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赏识, 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 为后续学习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公路行业工作比较艰苦, 野外作业时间较长。有少数学生怕艰苦,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课上和课后列举大量的事例:国家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经济发展绝不能缺少能工巧匠, 一个国家交通基础设施搞好了, 可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增强国力。让学生了解公路建设是基础建设, 端正对本专业的认识, 清楚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 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3.2 创设外部条件,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有效教学的实现要在教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基础上, 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即要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学内容要适切、教学手段要灵活、学习形式要多样、课时安排要合理。

(1) 教学课程的优化整合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课程体系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 成为整合的过程。推进课程综合化改革, 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 删繁就简。一般职业技能的培养, 都是若干门课程的综合应用, 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下各相关课程往往是孤立地制定课程的教学要求的, 这势必造成所需理论的相互割裂产生脱节现象或是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道路勘测设计》是从专业几何设计和职业角度对《测量学》所讲授的基础知识提升和工程的运用。在“公路勘测与施工放样”技能培养中, 我们按照实际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 通过“精简、整合、优化”等途径, 提出了的系列课整合方案, 即《道路勘测设计》、《测量学》, 并融合了“道路几何线形检测”等新内容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 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做法, 在课程内容的讲解上把各个知识点与相应的《测量学》结合起来, 并且把课程内容有交叉、重叠的部分, 以道勘为主, 其他课程的相关部分一带而过。在本课程中, 我们对教学内容大胆重组, 在每种线性要素的设计完成之后, 紧接着结合测量基础来讲实地放线的方法, 通过穿线交点法、切线支距法、偏角法、坐标法等多种方法的比较, 来拓宽学生在不同地形情况下放线的思路, 使其能够灵活地运用放线的原理, 熟悉实地放线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教材的处理上要体现专业综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尽量以项目、模块、任务、案例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底自己在学什么, 学到的这部分知识如何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去, 做到心中有数, 而不是被动麻木的接收知识。同时, 要密切注意学科前沿知识发展与规范的更新, 将新内容渗透到教学中, 应采用"活页"教材, 以及时吸收最新的动态。比如, 随着测设仪器的更新换代, 公路中线的测设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经纬仪测设方法逐渐被全站仪配合电脑计算的极坐标放线法取代。因此要在教材中补充讲授这些新内容, 便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紧跟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

在教学中, 依具体情况对教材的章节顺序作适当的调整:把“道路平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及“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关于“内业设计”、“绘图”的内容暂时不讲授, 而把这些内容安排在最后章节的“道路曲线测设”中详细讲授, 这样的调整既有利于循序渐进, 也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道路计的步骤及掌握道路设计的整个过程。

(2) 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课间大作业、实际操作、观摩实际工程、电化录像、网络与多媒体等。例如在讲解山区越岭线布局时, 应解决垭口选择、过岭标高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问题。由于垭口概念比较抽象模糊, 不易理解, 并且也不能把学生带到山区现场中。授课时可自带某公路工程越岭线的设计实例图形, 制作相关的课件, 利用多媒体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把山区越岭线的垭口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关于教学手段的选择, 首先要着眼于施工现场存在的客观条件, 这种条件的局限性往往很难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 那就要通过其他教学方式来补充。如土石方的调配、特殊地区和软土、滑坡、多年冻土等不良地段道路选线等, 在现场中涉及不到的内容, 除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之外, 还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补充, 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扩展学习内容。

(3) 教学课时的有效分配

《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根据社会对职专生毕业后的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相应地减少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 而大幅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时数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科学地对理论课进行课时分配已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通过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难点, 该课程重点: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道路的选线和定线;难点:平面设计的曲线要素、坐标计算、横断面的超高和加宽、纵断面高程等、土石方的调配。抓住重难点后, 可用较多课时进行详讲并注重讲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详略得当。其它非重要的内容, 如汽车行驶理论、动力性能、曲线要素和行车视距公式的推导过程、交通概论等可简略带过, 甚至不讲。

3.3 明确岗位需求,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通过调研明确课程教学的主线, 要培养一线实用人才, 首先应制订“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 走出校门、走进企业, 明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调研我们了解施工单位对道桥专业的学生需求的职业技能有:道路勘测与施工放样、材料检测、路基路面施工及养护技术等。结合本专业的教学, 经过充分讨论, 提出了以“公路勘测与施工放样”职业技能为主线, 以技能培养为目标, 提高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

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本课程的不同教学阶段同步引入实训教学, 降低学习梯度, 逐步实现工学无缝接轨。比如讲授“有缓和曲线时的平曲线敷设”时, 教材上往往只注重公式、推导和结论, 学生做题照搬公式, 不能和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教学效果不佳。本人采取把这部分内容与测量具体方法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操作, 效果十分显著。并将大量的工程实例穿插到教学之中, 开展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对接施工现场, 将教学空间延伸到现场。以实习现场为主开展理论教学, 不仅仅以知识为中心, 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合作技能的训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讨论、勇于质疑、相互帮助、协同活动等, 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对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理论课份量适当的情况下, 把勘测实训分成校内单项公路勘测课间实训教学, 学生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参加公路生产综合实习和为期一年的顶岗毕业实习。勘测课间实训目的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并与实践有机结合, 并加强对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根据课程教学体系, 把“测量实训”和“勘测课间实训”安排在一起, 先后开设了公路缓和曲线主点测设、缓和曲线偏角法和切线支距法测设、缓和曲线坐标放样、公路路线定线测量。每一项都制定实训指导书, 要求学生完成实训内容和内业报告, 实训成绩根据表现、操作、报告等评定, 计入课程成绩内。通过课间实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对公路勘测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内业处理能力。

3.4 引入以学评教,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应是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引入以学评教, 能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可能反应, 并思考相应的对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次调查了在校的路桥专业学生, 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50名学生, 由各班班长负责发放和收回, 共发放50份, 收回问卷50份, 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并一年后对学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良好, 操作技能扎实, 能够胜任作业工作。

“以学评教、以教促学”评课表

对《道路勘测设计》一系列的教改尝试,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淡化了课程内容之间的界限;优化了理论教学时间, 给实践教学环节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实训、实习内容, 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课程体系,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本人根据国家对职专生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以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目标, 从本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 对《道路勘测设计》作了教学教改尝试。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整合,教改,实践,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启亮.有效教学的整体构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娟玲, 李荣荣.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模式改探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0 (3)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9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的个性,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力争在以最少的时间、 最少的物力投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希望实现的。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传统的教学内容逐渐减少,合作教学取代了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了阅读教学课堂,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晰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教学目的模糊不清,教学计划空洞,缺乏有效性的问题,致使语文阅读课堂过于散漫随意,也无法引起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重视。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指南针,是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依托与保证。制定细致严谨、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课堂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忽视教学策略,随意教学,随意发挥,想到哪就讲到哪,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科学性,这样就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2.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当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仍困扰着语文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仍摆脱不了解读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是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师们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课“千人一面”, 缺乏特色。更重要的是缺少创新、缺乏趣味性,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产生厌烦的心理。

3.学生缺乏阅读环境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语文阅读的环境。一篇优美的文章,如果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 再通过构思巧妙的教学安排,吸引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章氛围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然而事实上,许多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带给学生美的体验, 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同时, 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忽视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关键环节。许多家长重视孩子成绩,却只知道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4.忽视学生自主性

正如上文提到的,目前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仍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许多教师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在教师解读课文, 讲解知识,为学生解答疑惑上,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然而语文阅读的重点在于要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经验, 融入文章情景中,感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算达到了语文阅读的真正目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只会事倍而功半。

二.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1.树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检测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实效性为基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切实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开展, 毫无疑问备课是关键。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的备课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顺利有序地开展, 做到真正的有备无患。教师可以为自己设立阶段性教学目标,每隔一段时间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督促自己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 因人而异,为学生制定阅读目标, 以此监督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当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预先理解课文,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基础。

2.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一切都好奇的年龄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形式,选择趣味性更强的阅读资源来吸引学生,或是根据特点各异的文章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每节课开始之前为学生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然后留下悬念,故意不告诉学生结局, 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利用课外阅读,扩展学生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 文素养、认知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语文课堂限制,认识缤纷世界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展课外阅读训练。学生通过课堂上阅读训练的熏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阅读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培养的阅读能力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体会到课堂学习的益处。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推荐相应的书籍,以便于学生阅读。

4.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应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教师要不断调整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配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支持学生的个性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积极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三.结语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篇10

一、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只有目标明确, 问在学生 需要学习的核心内 容上, 问在能使 学生提高 能力的关 键点上,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 课堂知识的重点, 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 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 重难点设计好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同时, 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 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 文的教学, 紧扣散文 教学的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为: (1) 学习掌握 抒情散文 的选材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 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 (1)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 怎么样以情驭景, 怎么样以景显情, 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 太浅易, 学生想都不必想就 答出来, 这种问题 的用处不 大。问得太 迂曲, 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这像猜谜语, 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要有效, 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 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有信心。反之, 所提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易就能解决,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 学生的思维受阻, 就会失去思考 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 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 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 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 教学李煜的《虞 美人·春 花秋月何 时了》一词,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 的事物, 作者为什 么希望它结束呢?

(2)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 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 真阅读, 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 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 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 从整体上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 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 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 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 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 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 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疏通了文意, 分析了故事情节后, 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 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 读了课文之后, 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2) 在学生读了第一段之后, 再提出:宴会前, 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 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 也体现了“击”的结果, 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 再次指向 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 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 题提出所 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 问法的变 式, 尽量避免 老用“是不 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 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答问的积极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 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 加以重锤敲击, 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 学 生 学 会 自 己 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 学者布鲁 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范例, 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的文本, 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从这两大方面发问, 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 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 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 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 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篇11

【关 键 词】有效教学;教学设计;物理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就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教学设计。那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呢?文章将从物理教学设计出发来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20世纪下半叶,作为教学科学化产物的有效教学,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崔允漷教授曾就“有效”与“教学”两个方面对其涵义进行了分析:他将“有效”看作学生的进步,将“教学”视为引起、维持学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即有效教学之“教学”的含义)和“学生主体”(即有效教学之“有效”的含义)相结合的教学规律。[1]但我们使用更宽泛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性,在物理学科上更强调物理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从这个层面看,其有效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教学方法选择的多样性;课堂语言和教师行为的有效性等。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物理学科的有效课程教学设计就是依照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它是课程教学过程各种因素的联系和合理组合,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其目的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全面提高能力,充分张扬个性。[2]

然而,传统的课堂存在着各种阻碍有效教学的因素。为了使课堂达到效率和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应该怎样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消除这些阻碍因素,或者是如何将这些因素降到最低呢?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 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促进有效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建立在教师的个人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差别很大,从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构建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学生是核心。任何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的准备状态,而且任何教学都是以学生的准备状态作为出发点的。因此,为了有效地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者必须从了解学习者的准备状态入手。学习准备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所持有的态度和了解程度。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知识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重点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者不讲,从而找到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可以说,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求知、情感和发展的需要入手,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例如,学生在学习“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这一内容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是否知道“磁通量”和“磁通量变化”等概念,并充分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 综合三维目标设计,促进有效教学。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多关注学生的认知目标,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技能等全方面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仍然担任着“接受者”、“承受着”的角色。只是承担着完成知识学习的任务,不能真正亲自去发现学习,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可以说,能否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充分达到目标是衡量有效课堂教学的首要标准。[3]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具有定向、调节、激励、检测和评价等功能。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要努力做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这一目标体系强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或者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所具有的方法等,还要通过知识学习的过程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为情感除了带来学习热情、兴趣、动机外,更丰富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例如,教师在制定“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把让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作为教学目标,还要让学生体会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物理道理的兴趣,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体会现实世界物体发声是丰富多彩的,让他们更加热爱科学,热爱世界。

3. 优化有意义的问题设计,促进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授,但不是只有一个声音。这是现在课堂经常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设计有意义的问题,题目或难或简单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陈述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激活学生的潜力、能否引发学生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问题。

有意义的物理问题设计,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既要切合教学目标、切合教师创造的学习情境、切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水平;又要把问题陈述得清楚、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最好要有一种逐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讨的梯度;还要使问题成为一种凝聚力,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3]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问题设计得好,对推动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等会起到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或者对问题陈述得不清楚,那么就会偏离学习目标,使教学活动变成无目的的活动,有效教学就成为一种空想。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的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栓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的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的肯定要比原来慢。这样的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4. 加强探究活动设计,促进有效教学。在以前的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却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是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培养,这样可以挖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就需要突出探究活动的设计。

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还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态度和能力,以及是否构建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突出探究活动的有效设计,具体体现在:

(1)探究活动在具体的安排上,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如,可以先从提出问题开始,对问题的提出也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述可以由粗糙到精确。

(2)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的探究活动,学生重点学习某一个要素涉及的有关方法,以便在完成一阶段学习之后达到对探究方法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上不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

(3)探究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加长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处处渗透探究学习的思想,同时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完整的探究学习。

(4)探究活动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生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地选择活动,突出其中的不同要素,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其次,探究活动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越是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因素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敲打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来研究,通过实际演奏手中乐器发出声音来研究。

探究学习不像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它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暴露了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达到学习的预期结果。

5. 辅助课堂环境的设计,促进有效教学。教师传授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课堂的教学环境也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课堂环境才能保证有效教学时间的增强,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人环境和物环境。物环境是指教学的物质环境,如讲桌、黑板、多媒体等必要的教学设备。人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师生的互动、情感因素、课堂的学习气氛等。良好的人环境比物环境更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实践。[4]

物环境的好坏影响心理环境。因此,课堂物环境的设置要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些设置中,要考虑到:物环境是否有助于每一个学生的听讲;是否适合他们与教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否方便实验和合作的进行等。

人环境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课堂的心理气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气氛,即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这样积极的环境中,教学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使学生在有效地教学时间内获得最优的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对课堂可能出现的不良人环境因素予以考虑。对可能出现的因素进行预设,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造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避免干扰课堂教学的因素产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实际,应该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即要求教学设计者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关注教学策略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我们可以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不断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允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郭叶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建构[J].教师,2009(1).

[3]顾培明.浅谈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J].新课程学习(中),2011,7.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12

一、提高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在有效的课前准备基础上, 重要的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有效指导。在实际教学中,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充斥着诸如繁琐的导入、蹩脚的启发、挤牙膏式的问答、无必要的表演、花哨的课件、形式化的合作、无谓的尊重、泛滥的表扬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使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有效的阅读指导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以读为本, 加强对读的指导

没有读就谈不上阅读教学。新课程的阅读教学非常强调以读为本,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要用读代替教师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事实上,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自己通过反复的读来实现的, 并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分析, 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把自己的 (甚至是教参的) 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应该是沉下心来, 引导学生深入地、入境入情地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朗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切实加强对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要经历一个从“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也就是说, 学生要真正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必须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入境入情的读书, 有所体验和感悟, 然后再把自己真真切切的体验和感悟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导学生朗读又要避免纯技巧的形式化的指导, 要通过学生的朗读实践和体验来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2. 慎用直观教学手段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对文章所描绘的人、事、景、物的想象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读文章, 想画面”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如果在阅读教学中直观教学手段用得太多, 把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场景、画面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的话,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的想象能力就很难培养和发展起来。如许多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都把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用照片展示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解说:这是“金碧辉煌的殿堂”、这是“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那是“买卖街”……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些辉煌。事实上, 圆明园已经毁灭, 昔日的辉煌是根本无法找到图片的。假如学生发出“老师, 不是说圆明园已经毁灭了吗, 那些照片是哪儿来的?”这样的质疑, 你该怎么办呢!在教学本文“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那一段时, 教师们又把电影《圆明园》中的相关部分播放给学生看, 而忽略了对文中关键词语如“凡是”、“统统”、“任意”的引导品味和体会, 忽略了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想象侵略军怎样毁灭圆明园以及侵略军那贪婪丑恶的嘴脸。

3. 导入不宜繁琐, 拓展不要过度

导入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果导入环节太繁琐, 可能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大概用了3分钟的时间展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的各种场景图片, 并且教师还加以解说。事实上, 这些图片的展示与课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联系, 所以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可以以课题直接导入。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地阅读课文吧。这样的导入, 既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又节约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此外, 阅读教学需要拓展, 但又不能用太多的拓展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感悟。事实上, 拓展只需让学生读了课文以后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或留下悬念即可。

4. 注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领悟表达方式

“文章皆有路, 遵路识斯真”。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才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思路即作者表达的线索, 也就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了哪几方面。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作者先写了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巨大损失, 接着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最后写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其思路即:“损失———辉煌——毁灭”。学生对课文也就有了比较明晰的线索和整体的了解。此外, 在阅读教学中,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在表达上的方式, 学习课文, 重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一篇篇课文的表达方式, 然后把学到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就可以把读和写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5. 抓住关键句段, 引导学生品味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我们不可能逐词逐句地引导学生理解, 应该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阅读和品味, 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全文的理解领会, 这也是小学阶段要培养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之一。如在《尊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 教师应抓住文中对年轻人外貌描写的语句, 引导学生反复品味, 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那位年轻人 (哈默) 作为逃难者的一员是多么地需要食物, 需要休息。然后再抓住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进行品味, 就可以感受到年轻人一定要先劳动再获得食物的坚决, 从而领会到“他百分之百是一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这样,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外貌和语言描写的品味, 一个富有尊严的年轻人的形象就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6. 导问要准确, 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

阅读教学离不开导问。事实上一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提出的导问中完成的。因此, 教师的导问就一定要进行设计, 问题要准确, 同时还要体现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1) 圆明园的毁灭造成了怎样的损失? (2) 毁灭前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3) 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4)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解决了这四个问题, 学生对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二、提高阅读练习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练习一定要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的练习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围绕年段目标设计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各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练习也应该围绕目标的达成进行设计。如第二学段 (3—4年级) 阅读目标之一:“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就应该设计达成这些目标的练习。

2. 围绕单元的读写训练点设计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要重点落实的读写训练点, 这些读写训练点是围绕年段教学目标确定的, 每一个单元的读写训练点都必须有效地落实,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必须围绕读写训练点设计练习, 才能使读写训练点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巩固。例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的读写训练点是: (1) 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 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2) 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表达这些独特感受。那么, 这一单元就必须围绕课文的学习设计“怎样观察大自然”、“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怎样表达独特感受”等方面的练习。只有这样, 这一单元的两项读写训练点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3. 围绕精读课文的课后题设计练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都有课后题, 这些课后题首先是提出朗读要求的, 所以阅读教学的练习首先应该是朗读的练习。因为朗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 是关于背诵、抄写等积累方面的, 所以练习设计也应该侧重于积累。此外, 关于引导学生领会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等, 练习也应当围绕这些方面设计。

4. 多进行读和写方面的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的实践性主要就体现在读和写中,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然途径, 所以阅读教学的练习就应该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尽量多设计一些课外阅读以及观察日记、小练笔之类的练习。如学了《乡下人家》让学生观察农村的一些场景, 学了《桂林山水》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学了《少年闰土》让学生去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等。

上一篇:ADR解决机制下一篇:感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