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2024-06-19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精选10篇)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篇1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一、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1、教学有效性应突出体现教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教学; 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教学效益要突出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3、教学有效性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新举措。思想观念更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与大师对话,即认真研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论著。就是要从教育理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改进提高。

(二)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加强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与大师的对话中,肯定有所感悟、有所启示,那么,我们就要勇敢的去实践。我认为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撰写教学反思,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案例形成文字,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经验﹢反思﹦成长。

(三)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如果目标不明确,我们的教学就失去了方向。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以及将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敏感,越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既要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要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指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

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五)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对教学的具体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我在每讲一节新课前,就反复研究教学计划,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对于重点和难点要格外突出。然后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具体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考虑学习内容的组合、详略和编排,以尽可能的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安排不当而浪费的时间。最大可能的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

征,激发好奇心,调动学习热情,同时注重实践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七)课堂要真实、朴实、扎实。

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明白,我们也就是要从学生出错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这就是课堂的真实性。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要认为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让为学生什么都知道。你要根据自身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备课时要注意备学生,备课文,深入理解教材,认真分析学情,最后设计出合适的方案。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抓住课堂里的生成性资源,让教学更具实效。

教学的实效性非常重要,注重课堂教学中中的“真实、朴实、扎实”,就能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总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简洁、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篇2

一、优化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思维

情境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有效连接情境与课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生活为源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生活即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回归生活。生 活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源泉,如果政治课堂教学脱离了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围绕生活创设问题,根据课本知识和教学目标寻找生活素材,将生活素材与课堂问题自然对接。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如在教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笔者引导学生由班级春 游地———滁州施 集九天峰 ,联想到施集茶叶,并让学生针对不同游客设计1分钟精彩恰当的茶叶推销词,并说明理由。随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同样是推销茶叶,为什么用了不同的推销词?2这告诉我 们一个什 么样的工 作方法?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政治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感悟到哲学的现实价值。

2.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中问题的创设注重开放性,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性问题没有设置标准的唯一的答案,旨在鼓励学生去发现,提倡学生的个性创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倡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问题,不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中,笔者设计的问题是:1你能说出几个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的成语或俗语吗?2你能举出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哲理的成语或俗语吗?3制约滁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三个问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假设和想象,并进行分析、判断和对比。这样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 惯,关注了学 生的合作 意识和个 性发展。

3.注意坡度,使学生思维更深入

设问注意思维坡度,也就是根据由 近及远、由浅 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如教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在学生分析了制约滁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后,笔者紧接着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上述五个因素中,你认为哪个是关键因素?为什么?2其他因素是 否可以忽 视?请举例说明。3如果“第一个关键因素”中的难题解决了,你认为哪一个又会成为制约滁州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什么?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从材料中归纳出答案,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可回答;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可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个学生来总结发言。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提问,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以构建知识体系为支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形成的常 常是零散、不成体系的知识,考试解答主观题时想到哪就写到哪,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总结概括,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一个主体或一个角度,设计一些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问题。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最后感悟践行时笔者设计了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活动,让学生成了笔者的“老师”。笔者作为“学生”提出了 三个问题:1我的兴趣 广泛,什么都想去做,静不下心来学习,怎么办?2我近期心情不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信心,怎么办?3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我怎么有针对性地迎考呢?引导学生回答时结合个人发展实际,教师用PPT展现从学生回答中提炼出来的三句话:1抓住重点统筹兼顾,规划自我完美人生———Planmyself;2把握主流 全面评价,正视自我扬长避短———Knowmyself;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自我点亮特色———Createmyself。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顺利形成了关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体系。

5.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统一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能够启发学生探究知识,使学生在问题的分析和 解决中培 养能力,在问题的 争辩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教学《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笔者设置了以下课后探究任务:1请上网查阅滁 州市的自 然地理、历史 文化、区位经济、科技教育 等基本情 况。2用对立统 一的观点探讨我们滁州市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并写成600字以内的小论文。这些问题的探究既要求学生学会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 问题,同时要求 学生爱护 自然保护环境,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有效设问的实践反思

1.有效设问必须关注学生

有效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逻辑性,还要新颖,能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这要求教 师在课堂提问前,做好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机到 人选,都要心中有数,不可随意乱问。

2.有效设问必须关注反馈

所有的“问”都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更好,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鼓励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

3.有效设问必须关注教师自身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教师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能够自省、自励、自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篇3

摘要:就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完成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没有充分把握实验目的,孤立的进行实验,缺乏联系的观念,导致教学质量较低,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联系观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要准备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认真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学生负起责任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不可随意对待这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一种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总结规律和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科学素养。而这些科学素养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树立联系的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充分实现小学实验教学的价值。

二、联系的观点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事物内部之间各个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割裂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孤立的看待和分析问题,会导致看待问题太过于片面,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和决策,这样,事物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三、树立联系的观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

(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将实验主客体联系起来一

首先将学生与实验器材联系起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要探索的知识,然后根据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认知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相关实验材料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人与物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观察到一些现象和发现一些规律。

其次,将物与物联系起来。实验过程离开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离不开仪器设备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联系。

最后,将人与人联系起来。一方面,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教师应当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把握课堂的主体地位,努力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将学生与学生联系起来。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机会,增强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把握科学试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

首先,密切联系实验目标,界定实验要素。实验目的是实验的方向,是设计实验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更好地界定出实验中的各种要素,才能找到实验思路,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实现实验价值。

其次,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构建实验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拔高。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来构建实验模型。

(三)充分把握实验变量之间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首先,联系具体的模型及实验变量。变量是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不确定因素,包括控制变量、自变量等等。这些变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实现变量之间的联系,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通过联系实验变量的特征,把握科学实验重点。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小学阶段科学实验的两大部分内容。在对比实验中,联系实验变量,对实验模型进行控制,让变量发生变化,充分把握不同实验中事物的现象或者是性质,来把握科学规律,实现实验目的。在模拟实验中,充分把握模拟实验器具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把握实验的操作重点。

最后,将词语与变量联系起来,选择有效地操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还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度,这就是让学生对词语和变量联系的掌握。

比如,对深浅颜色吸热的实验,明确学生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吸热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把实验模型以同一角度放在阳光下,在一定时间进行温度测量,做好相关记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结论了。

总结: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建立联系的观念,并把联系的觀念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充分发挥联系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雷瑞金.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谈信息技术创设小学科学模拟实验课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

[2] 王云丽,程辉.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4(Z1)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篇4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现代散文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影响了教学的成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散文的特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采取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散文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了对散文教学的研究,优化教学设计与方案,改革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空间,引导他们深刻地领悟分析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以致用。与此同时,笔者还将散文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为教学成效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把握散文的主要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蕴含了作者对社会、生命、自然等独特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表达。散文的语言精美、意蕴悠远,集诸种美于一身,又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抓住要点,感到茫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从散文的这一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一条主线”“两个要点”。“一条主线”是散文的思想情感;“两个要点”是要抓住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看似形散的文章中提炼出鲜明的主题,紧扣学习的重要环节。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变得更为有效。笔者根据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流程,从学生课前预习的针对性、课堂探究的自主性和课后巩固的拓展性三个方面入手,精心设计适合散文教学的方案,从而使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开展。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领悟的效果

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将其区别于一般题材文章的教学,要针对散文语言文字优美、人物意象优美、情感情境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精髓,走进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切的体验,准确地感悟和理解文章。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用心地读”。散文形散而神聚,其意境之美更多的是通过句段表现出来的。如何感悟散文之美?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散文的语言色调如同素描,内涵极其悠远;其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其主题或使我们愉悦,或使我们哀伤,或使我们沉思。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地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艺术形象的魅力。

2.引导学生“用心地悟”。散文的魅力要用心去感悟,感悟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生真谛,其突破了单纯抒情的层面,使情和景融为一体。散文的意境蕴含于情景之中,蕴含于事物之中,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形象、关键字词、关键语段去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分析,认真地思考,认真地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赞美,实现从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到深远的意境物象的体味,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散文的主题思想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感受、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能使其受到情感熏陶与思想教育。

3.引导学生“用心地说”。说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学生要用心地说,说出自己对这篇散文的印象感知,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作者表达的思想、刻画的形象、精美的表达技巧,要用心地说,既说对文章情感、人物形象的感悟,同时也要说对文章写作技巧的领悟,达到深刻理解教材和学习借鉴写作技巧的双重目标。在说的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另一个层面的说是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有效阅读、分析感悟的,说出自己在散文阅读学习方面的方法技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教师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种阅读的方法,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将其与自身的学习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成效,这也是散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文章的教学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

4.引导学生“用心地写”。在有些教师的眼中,散文不但难领悟,更难写作。实际上并不如此,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散文。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写事,在学生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题材。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仿写开始,从机械地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增强阅读的感悟和体验

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这一点对于初中生而言尤为重要,应试的压力挤占了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陶冶性情,增加文学积累。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诸多名家的散文精品,尤其是教材中涉及的名家的其他散文,同样的风格或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章,使之成为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笔者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感悟、研读这些精美的散文,走进其中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感悟人生,让散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好伙伴。

提高常态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不作秀

教学目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不盲从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陈琼 篇6

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陈琼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拿到这个题目后,首先想到的是它与我们学校提出的“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不谋而和。为了慎重起见,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书上是这样阐述的: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有相通之处,不过它的范围似乎更宽泛。

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想从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以及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还请在座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精心备课——提高有效性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杜绝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要从优化备课开始。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备课首先就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还要备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的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

(二)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

(三)占有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

备课大到教学步骤的设计,小到细节的处理等等,往往叫人煞费苦心。听课者在惊羡特级教师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潇洒自如时,往往忽略了他们备课时的辛勤劳动与匠心独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上四十分钟,往往包含了课外的四百、四千乃至四万分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十五烦》一烦:明明有黑板,偏要贴词卡。美其名曰省时间,实则板书不过关。二烦:课件连成片,一屏一屏晃人眼。三烦:“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挂嘴边。弄得学生空喜欢。四烦:左一问,右一问,问得学生不着边。五烦:堆积资料乱拓展,正事没干好,闲事忙不完。六烦:课堂上把学生叫“孩子”,“亲切”但观念没转变。师生关系应平等,新的理念是伙伴。七烦:朗读课文因不准,感悟课文没有法,以读代讲就算完。八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喜欢哪段学哪段。教师作用在哪端?这是尊重学生学生自主权?九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不知到底干什么?完成环节走教案。十烦:理解教材太肤浅,蜻蜓点水浮表面。把握教材是硬功,需要潜心深钻研。十一烦:语文课上教思品,偏离教材扯得远。文道统一有规律,潜移默化永不变。十二烦:评价方式太随便,随手发些小图片。你一片,我一片,这样的评价不值钱。十三烦:动不动就讨论实际效果不明显。合作学习有讲究,滥用显得太随便。十四烦:行不行就表演,挤掉潜心读书好时间。阅读重在读与悟,表演仅仅是手段。十五烦:形式花样多变换,热闹半天无发展。传统经验讲训练。训练才能促发展。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六期

如今有些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语文教学要摒弃浮华、热闹的表象,返璞归真,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学习过程。以《狼和小羊》一课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狼和小羊》是一篇传统课文,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特点,上出新意,我动了不少脑筋,但屡次试教结果均不让人满意。在与老师们认真研究,仔细研读新课标后,我深深体会到“新”不能只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实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经历语文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以下是我教学此课的一点感受。

(一)给课文重新定位:为孩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二)重新设计教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课后反思——提高教学有效性的

“教师教育的成功所在不是仅仅对知识的理解和将知识传授给有学习需求的学生,而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断地进行‘研究性反思’。”“反思”是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教师教育思想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写反思日记、自传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等做出评价,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我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了吗? ”“怎样的教学才会使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发挥?”“我该怎样做来改进教学?”„„才会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才会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二)考试反馈的信息。

(三)阅读、观摩触发的灵感。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篇7

一、张明楷教授的重伤害承诺无效说

张明楷教授主张, 对重伤的承诺原则上是无效的。其一, 与得承诺杀人相比, 得承诺的杀人没有例外地构成故意杀人罪;重伤一般具有生命危险。其二, 自己决定权虽然应当受到尊重, 但是, 刑法对自己决定权的尊重存在界线。当自己决定权的行使可能给法益主体自身造成重大侵害结果时, 就需对这种自己决定权进行适当限制。

二、黎宏教授的重伤害承诺有效说

黎宏教授认为, 得承诺的伤害一概不成立犯罪。[1]首先, 对于被害人处分自己可以自由处分的利益的行为, 都应充分尊重。其次, 行为人意识到了生命危险, 而仍然决意实施伤害, 应当说行为人具有杀人故意, 在引起了死亡结果的场合, 该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 (责任较轻的得承诺杀人罪) ;在有死亡危险但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场合, 应当构成故意杀人罪 (责任较轻的得承诺杀人罪) 未遂, 无论如何都不应当构成故意伤害罪。

三、两位教授的观点无本质差别

危及生命的重伤害行为所产生的死亡危险和杀人行为产生的死亡危险没有差别, 危及生命的重伤害和杀人在行为和结果上都存在模糊的过渡的灰色边缘地带。危及生命的伤害身体接近甚至无限接近于杀人。由此, 刑法理论区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 (危及生命的重伤) 罪的关键在于故意内容而不是构成要件。黎教授观点的有力之处在于, 在构成要件上, 将危及生命的伤害行为认定为杀人行为;在责任要件上, “行为人意识到了生命危险, 而仍然决意实施伤害”标明了杀人故意。本文赞同并借鉴黎教授的责任要件的分析, 认为行为人在进行危及生命的重伤害行为时, 具有杀人故意。

其实, 张教授和黎教授的结论虽然不同, 但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被害人承诺是违法层面的违法阻却事由, 张教授仅从违法层面得出“危及生命的重伤害承诺”无效的结论, 并不影响责任层面中故意内容的认定;换言之, 张教授的“危及生命的重伤害承诺”无效说, 也可以得出黎教授故意杀人罪的定罪结论。请看下图1: (1)

从以上思考路线图看, 张教授的结论更有内在逻辑的一贯性。而根据黎教授得承诺的伤害一律不可罚的观点, 得承诺的危及生命的重伤害行为缺乏违法性, 那么, 到此为止, 直接认定为无罪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再考虑责任层面是否有杀人故意。然而, 黎教授并没有得出无罪结论。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危及生命的重伤行为与杀人行为无异, 因而承诺重伤害也具有刑事可罚性。这样的思考路径相对于张教授的论证过程而言, 相对繁复。

四、对两位教授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张教授指出:“在单纯伤害而没有保护另一重大法益的情形下, 虽然得到被害者承诺, 但造成了有生命危险的重伤的, 宜认定为故意伤害罪。”[2]又提出:“对重伤的承诺原则上是无效的。……重伤一般具有生命危险, 对于造成重伤的同意伤害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比较合适。”[3]再写道:“根据《人体重伤鉴定标准》, ‘任何一手拇指缺失超过指间关节’即属于重伤。”虽然“重伤一般具有生命危险”, 但是确实也存在不具有生命危险的重伤。

两种稍有差别的表述是否意味着观点的些许不同?在甲经乙同意而在超过指间关节处砍掉其右手拇指的场合, 对此承诺的重伤是否有效?换言之, 张教授首先持“危及生命的重伤害”的承诺无效的观点, 后是否在表达“一般重伤害”的承诺也无效?暂且理解为“一般重伤害”的承诺也无效。请看下图2:

由上图分析可知, 在故意杀人罪 (未遂) 的场合, 造成的是生命危险的重伤,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而在故意伤害罪 (致人重伤) 的情况下, 造成的是一般重伤, 处相同的法定刑, 但没有“从轻或者减轻”;而且故意伤害罪 (致人重伤) 和故意杀人罪 (既遂) 的法定刑相同, 都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还有故意伤害 (致人死亡) 的法定刑 (10年以上、无期、死刑) 重于故意杀人罪 (既遂) 的法定刑 (3年以上10年以下) , 造成了明显不协调的局面。这一不协调的局面是由于承认“行为人意识到了生命危险, 而仍然决意实施伤害, 应当说具有故意杀人罪的故意” (黎教授关于危及生命的重伤害行为下的杀人故意的认定) 的观点, 以及“得承诺杀人属于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中的‘情节较轻’”的观点造成的, 本文也赞同这两点。可是, 这一不协调的局面如何化解呢?

一般的重伤害的承诺无效, 亦即一般的重伤害行为具有违法性, 然而基于被害人确实承诺的事实, 行为人重伤害行为的违法性降低, 且为了处罚上的协调, 对一般的重伤害行为的处罚, 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一格。结局就是:上图中在故意伤害罪 (致人重伤) 的场合, 由原本的“3年以上10年以下”降格为“3年以下、拘役、管制”, 亦即判处故意伤害罪 (致人轻伤) 的法定刑;在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 的场合, 由原本的“10年以上、无期、死刑”降格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亦即判处故意伤害罪 (致人重伤) 的法定刑。这样, 和谐的局面就会出现:

参考文献

[1]黎宏.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2.

[2]张明楷.刑法学[M].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优化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来开展数学教学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建议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

一、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也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长此以往,必将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另外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上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动手环节

初中学生由于其年龄还小,不太成熟,直观而形象的教学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要尽量增加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或者验证问题的答案,让问题的解答方式更加多元化,这样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如在教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有的学生提出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然后计算三者之和,从而使结论得以验证。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换一种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这一结论。让学生分别将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然后将三个角的顶点放在一块,将三个角拼到一起,拼成一个180度的角,从而使问题的结论得到验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将直观的感受问题解答过程,使得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兴趣被调动,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數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参考文献:

[1]赵怡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第14期.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9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笔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策略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策略二: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1、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我出示了一枝事先买好的价值10元的钢笔,要学生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钱的。活动过程中,变换一定的条件(我有1张5元或我只有硬币等等)。学生参与相当踊跃,利用学具,找出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钱方法。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动态的开放课堂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策略三: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有意思的情境: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馋嘴的老二说:“父亲,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父亲,给我3块饼。”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这时老大说:“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耐不住脱口而出:“他们都分得一样多!”教师马上问道:“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策略四: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比如教材第七单元“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 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 学中把教 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2、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 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新世纪教材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10

石艳娟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作者简介:石艳娟,勃利县永恒逸夫小学教师,小学一级,青年教师,在研课题《高效课堂预习模式的研究》《高效课堂方式、方法的研究》,2010年获得省“拔尖人才”称号,县级“优秀教师”,2012年县级“优秀教师”。2010年撰写《阅读教学要坚持八重》一文,获省级一等奖。2011年《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获省级二等奖。2012年《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获省级二等奖。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根据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一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以下是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

策略一:学生为主的课堂

所谓学生为主,是指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而不是老师讲授用的;课堂是学生表现用的,而不是老师表演用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质疑释疑、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而不是老师完成“教案剧”的地方。也就是说,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占据的集体授课时间必须严格控制。

策略二:先学后教的课堂

所谓先学后教,是指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最普通而又最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书主要是靠自己学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完成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主要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学课文之后完成书后练习,这是天经地义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中学与小学低年级学习方法的最大不同。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中学生最重要的作业是预习作业,学生上课之前要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同伴及老师的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然后把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出教室,这才是最正常的课堂学习方式。

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原因是把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寄托于课外而不是课堂之内。事实上,要养成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习惯,都是极为困难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不惜代价开展课堂时间结构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良好的课堂自学的氛围与课堂自学的时间保证。

策略三:合作学习的课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学习同伴的力量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包括同桌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小组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等形式。这里特别强调“学科小先生”的培养与利用,要在中学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小组长制”、“小组学习制”、“作业互批制”等课题组教师探索出来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让马卡连柯先生所倡导的“集体平行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孩子的学业成绩与生存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以改善后进生在学校里的生存环境。

策略四:当堂训练的课堂

所谓当堂训练,是指教师要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而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师生的共同负担,更是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同伴的作用,利用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异所蕴藏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关爱,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大部分教师总是习惯于把大部分本属于课堂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是一种长期伴随中国教育的错误习惯。事实上,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本属于课堂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反馈,变成学生带回去的家庭作业,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在“学科小先生”的帮助下当堂完成。

上一篇:在线英语口语培训的优势分析下一篇:顾城:爱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