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2篇)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
在阅读活动中, 安静、舒适的环境, 轻松愉快的氛围, 丰富多样的材料, 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促使幼儿自主阅读的有效保障。而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方面起着更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早期阅读教学中, 良好的阅读氛围主要表现在:幼儿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常规;阅读活动中幼儿喜欢并能自主阅读;师幼间关系融洽, 教师和幼儿之间有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一、教给幼儿正确阅读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阅读常规。
(一) 教给幼儿的正确阅读方法
1. 教幼儿认识图书的结构, 知道书的封面、封底。
例如, 把书比成一间小房子, 书的封面是前门, 书的封底是后门, 小房子里面有很多好看的图画和好听的故事, 幼儿要想看里面的图画就要打开前门进去, 出来的时候要把后门关好。
2. 教幼儿懂得翻书时要按照顺序翻, 从前向后一页一页地翻, 先看左边页面, 再看右边页面。
看完一页后要翻过去, 翻书时要轻轻地拿着书的一角, 慢慢地翻, 不要撕坏图书。
3. 让幼儿知道看懂一页以后再看下一页。
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边看边想, 慢慢理解每幅画面的含义, 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从而真正走入图书世界, 喜欢自主阅读。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常规
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能安静、有序地阅读, 对于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是很有帮助的。良好阅读常规的培养包括:学会取放图书和传递图书的方法;培养安静看书的习惯、爱护图书的习惯等。
集体活动中取放图书的具体方法:取书时在一组图书中自上而下取书, 拿完一组再拿另一组;收书时, 要先将画面放正, 封面朝上, 书要开口对开口, 死口对死口, 自上而下一层层放好。
传书的方法:前面的幼儿在一叠书的上面拿一本书, 然后把其他书传给下一位幼儿, 直到把书分完;收书时, 把书放正, 封面朝上后, 后一位幼儿把书递给前一位幼儿, 书要开口对开口, 死口对死口对齐后再向前传, 直到所有的书都传好再交给老师。不管是自己从书架上取书还是传书都不能讲话。幼儿只有学会看书, 学会安静地看书, 才能看懂图书, 阅读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二、让幼儿喜欢并自主阅读
如何让幼儿喜欢并能自主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教师要起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自己要爱看书, 还要经常和幼儿一起看书, 为幼儿读故事, 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幼儿看到老师这么喜欢看书, 就会
1. 阅读活动内容的选择很重要。
我们所选的阅读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 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经过阅读后幼儿所能理解的。太简单的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挑战性, 太难的幼儿无法理解, 这都会使幼儿对阅读失去兴趣。以绘本为例, 年龄较小的幼儿, 我们可以选择拟人化, 内容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情节生动有趣的故事;年龄较大的幼儿,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 相对来说有一定深度的故事。
2.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 语速、语调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伏变化, 具有鼓动性。
(2) 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1) 悬念激趣法。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时, 可以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激起幼儿的兴趣。如:在《月亮掉进烟囱里》的阅读活动中, 教师提出:小朋友们都怕冷, 月亮会不会怕冷呢?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 就自然激起了幼儿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从而产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
(2) 角色模仿激趣法。在阅读过程中, 让幼儿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动作, 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星星警察》的阅读活动中, 让幼儿分角色扮演星星警察和小偷老鼠, 模仿角色表情、动作进行对话。这样的阅读, 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并在分角色的对话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3) 游戏激趣法。游戏激趣法有很多种, 如图文匹配游戏:教师讲述并出示一段文字内容, 让幼儿根据文字内容找出相应画面;排序游戏:教师出示很多图片, 让幼儿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图片等。总之,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 创编各种不同的游戏, 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三、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融洽的师幼关系主要是指,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合作学习者的关系, 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 让幼儿充分发挥自主性去自主阅读, 而教师则是幼儿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阅读活动中幼儿表现轻松自如, 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教师的积极应答。
融洽的师幼关系, 还表现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有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 师幼间有很好的互动, 学习效果就好。“亲其师, 信其道”正是对这一事实的体现。
因此, 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 让幼儿觉得老师是关心我、喜欢我的, 从而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2]苏彦茹.引导幼儿走进图书世界.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2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材的难度、广度不断增加,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在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应该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备教材、学生、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
2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二、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
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5、采用灵活教学方式: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6、鼓励为主学习评价:
⑴、学习评价要有激励和批评。⑵、学习评价应是有针对性的评价。⑶、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三、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个人要勤思考、多动笔,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学反思的写作,从反思中得到启示。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会反思的榜样。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篇3
一、要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看大多数学生是否能够比较轻松地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所提高;是否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看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否贴切。如果教师制定的目标偏易、偏低,则不具有衡量的价值;如果偏难、偏高,则易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所以,看一节课是否有效,不仅仅是看课堂的氛围。
其实,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上一节课时,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公开课,总是担心准备不充分,到时会有尴尬的现象出现。比如,学生书读得不好,问题回答不到点子上去,发言时放不开,或是生怕被某些调皮鬼提出一些特殊的问题给难住,丢了面子等等。记得听过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讲完课后,他表现得非常高兴。问他这节课的效果如何?他高兴地回答:“感觉很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非常顺利!”言语间颇为得意。再仔细询问为什么这么顺利?他说:“学生课前预习充分,训练有素,课堂上配合得很好,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所有的环节都进行得很顺利,没有磕磕碰碰,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仔细想想,一节课是否高效,不能局限于课堂的氛围和个人的感受。有的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没有一点阻碍,但却看不到学生循序渐进、思考讨论的过程。试想,如果学生一张口就能读得声情并茂,后面还有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指导朗读吗?如果你提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无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那是不是问题的设计过低或过“假”?所以,当我们感叹“这节课上得很顺利”时,有没有思考一下:我们在准备上这节课之前,让学生预习到什么程度,或是想让学生准备到什么程度?另外,除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没有一些出乎预设之外的准备?在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对话过程中,有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是不是真正地学会了?
热闹的课堂未必高效,而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老师学生答什么都说好,放任自流。作为教师,我们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地肯定,我觉得,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就要耐心地进行讲解,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不同层次得到提高。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要倡导“朴实、真实、扎实”的教风
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生动、精彩,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外在的言行表现,更要关注他们是否真正动脑、用心参与学习。在这一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問题有: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无效合作,形同虚设;学生学习语文思考深度不够,课堂上学生看热闹,实际却没学会什么东西。有这样一节语文课,一位老师在讲台前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可是学生却坐在那里,呆若木鸡地看着老师“精彩的表演”,没有积极参与的热情,失去了语文课该有的生动性。究其原因,我觉得是这位老师所讲内容过于脱离生活实际,虽说花样不断,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但却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教轻学,导致了教学的低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简单之中的不简单,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才是智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文化底蕴。可见,教学要“朴实、真实、扎实”。要用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教语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上,而不是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因此,要看课堂是否有效,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急于按预设教案上课,共同创造“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的语文新课堂,赢取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
三、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4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的个性,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力争在以最少的时间、 最少的物力投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对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希望实现的。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成果,传统的教学内容逐渐减少,合作教学取代了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了阅读教学课堂,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晰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着教学目的模糊不清,教学计划空洞,缺乏有效性的问题,致使语文阅读课堂过于散漫随意,也无法引起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重视。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指南针,是教学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依托与保证。制定细致严谨、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就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课堂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忽视教学策略,随意教学,随意发挥,想到哪就讲到哪,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 科学性,这样就导致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2.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
尽管当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仍困扰着语文课堂。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仍摆脱不了解读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语文教师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是导致阅读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师们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课“千人一面”, 缺乏特色。更重要的是缺少创新、缺乏趣味性,不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产生厌烦的心理。
3.学生缺乏阅读环境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学生缺乏语文阅读的环境。一篇优美的文章,如果教师能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 再通过构思巧妙的教学安排,吸引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情景,将学生带入文章氛围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能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然而事实上,许多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带给学生美的体验, 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同时, 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忽视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一关键环节。许多家长重视孩子成绩,却只知道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并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4.忽视学生自主性
正如上文提到的,目前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仍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许多教师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分配在教师解读课文, 讲解知识,为学生解答疑惑上,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然而语文阅读的重点在于要学生自己的感悟体会,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经验, 融入文章情景中,感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算达到了语文阅读的真正目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中心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也只会事倍而功半。
二.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1.树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感知力,检测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实效性为基准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切实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开展, 毫无疑问备课是关键。教师要做好阅读教学的备课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顺利有序地开展, 做到真正的有备无患。教师可以为自己设立阶段性教学目标,每隔一段时间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督促自己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 因人而异,为学生制定阅读目标, 以此监督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当督促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已有的生活经验预先理解课文,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基础。
2.丰富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阅读,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一切都好奇的年龄段,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形式,选择趣味性更强的阅读资源来吸引学生,或是根据特点各异的文章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每节课开始之前为学生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然后留下悬念,故意不告诉学生结局, 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利用课外阅读,扩展学生阅读量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 文素养、认知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语文课堂限制,认识缤纷世界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同样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开展课外阅读训练。学生通过课堂上阅读训练的熏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阅读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培养的阅读能力能够发挥作用,从而体会到课堂学习的益处。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阅读能力推荐相应的书籍,以便于学生阅读。
4.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应转变阅读教学观念,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教师要不断调整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配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支持学生的个性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积极倡导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三.结语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根据课题总体研究方案,这学期我们确定研究重点是“如何创设真实有效的语文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们在实验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促进,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自主钻研与合作探究相渗透的新局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热情。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自主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平等、融洽、和谐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一)尊重学生个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语文教师转变了角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行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点拨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质疑问难的时间,充分讨论发言的时间,充分读书的时间。正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从学习的“配角”转变为学习的“主角”。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适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引导探究学习,张扬个性意识。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接受已有的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进入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
放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已有知识创新信息。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效率也随之提高。这种学习方式在未来的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倡导。
二、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热情。
1、以课堂诗歌、剧本、作文教学为蓝本,以课外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征文活动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口头、肢体等各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诗歌,把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情感倾诉给观众。在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中,学生在朗诵的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三四个人,有的甚至是整个小组,个别的还配有舞蹈作点缀。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在组织的课本剧表演比赛中,结合“魅力溧阳”“我们心中的奥运”“我眼中的父亲、母亲”等主题开展手抄报比赛。此外,我们还利用家长会时间,让学生进行适当的书信比赛和“做诚信人 办诚信事”的读书征文活动。
2、以自由组织、自由写作、自由编排为准绳,组织学生办报。普通学生的学习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报纸版面设计都由每期不同的编辑自己设计,内容都来自于学生原创,也有学生和老师共同的作品,主要涉及了文学、美术、信息技术、社会等学科领域。在报上开辟“社会论坛”“习作精选”“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等栏目,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通过发挥师生集体智慧,举办的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为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厚实校园文化积淀,创设课改实施氛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挥其陶冶师生情操的功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校园文化新的热点和亮点。
3、以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为宗旨,带领学生外出,感受大自然魅力和亲临教育基地参观访问,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落实新课标规定的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增进语文课程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总之,自这一小型课题实验以来,呈现出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气候,语文课堂内外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生乐于探究、积极创新的意识不断在养成,自由组织开展的活动有声有色,时时处处体现了整个大语文观的学习理念。我们在实验中了解到参加实验的学生普遍感觉到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提高,综合素质在不断增强,在本学期举行的毕业会考中,我们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看到 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不足之处:我们的实验范围还不够广泛,开展的研讨活动还比较单一,气氛还不够浓厚;有部分同学认为在语文学习上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些老师也指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个比较宽泛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探究的还有很多,我们应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再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在以后的实验中密切关注,使实验的整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具体的研究意义如下: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转变观念,这是实现阅读教学根本变革的前提”(崔峦语),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3、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阅读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言学
语言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是一个input(输入),decoding(解码),output(输出)的过程。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但只须达到一定的输入量,才能保证更好的输出。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我们学习语言的目标。阅读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大量的阅读是语言输入转为输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大量机会和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整体语言素质。
2、教育教学心理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学生阅读经验不足,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自制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等。因此必须从情绪,情感方面激发热情,产生兴趣,引发动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国内阅读教学的研究是比较成熟和深入的,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上的许多优秀经验迁移到本校的教学中,如:导读式阅读教学法,情境式阅读教学法等。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预期目标
1、寻找并改进小学阅读课的框架和模式。
2、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有爱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教材,寻找或汇编出适合学生阅读的系统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实施内容:
(1)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他们在认识中的特点,表现在感知上有较强的情感性。有插图的书,教师的描绘性语言,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反应。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到这一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之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这是教师首要研究的问题。
(2)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
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频繁,英语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小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智力与精神素质,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更应该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即进一层的阅读动机。教师要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但这还是一种短期的、易受影响的阅读动机。教师更重要的是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3)扩大小学生阅读数量
此处所称的数量一是指所读读物的数量,二是指阅读涉及学科的类型数量,亦即指通常所称的“阅读量”与“阅读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去处理。所以小学生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
(4)教给小学生阅读方法
古今中外,许多专家学者以自己卓有成效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所采取的阅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许多教育家也以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证明了他们所传授、推行的阅读方法的正确。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小学生推荐,使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5)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受到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的训练,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课题将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要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选择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几遍阅读,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进而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第三是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增进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行动研究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4、文献收集法:
寻找更坚实的理论支撑,真正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研究。
5、调查研究法
了解不同研究阶段教师对研究内容的理解与操作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问家长等手段了解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变化,知识结构的改善,意志品质形成等情况。
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2.2——2012.5)准备阶段
1、邀请导师讲座,学习多元智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有关理论。
2、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我校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的归类,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3、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供研究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2.6——2014.7)实施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
1、开展理论学习和收集,组织教师从网上和刊物上查找有关资料,并附写相关的感想。
2、开展公开课、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
3、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教学评价等资料。
4、及时总结,定期交流。第三阶段:(2014.8——2014.10)总结阶段
1、编写“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研究的论文集。
2、收集师生教与学的成果。
3、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提出后一轮研究的思路和方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全区的各所小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全区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区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六、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是在我区经历了《小学语文“三话育人”的实践研究》以及五年的课程改革等基础上,一线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
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1、教育专家的引领。
2、教研室对各校子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区研究的积极性。
3、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4、用好“小学语文博客群”以及“小学语文qq群”这两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1、2009年9月,区小语网络教研中心组成立,小组成员就各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梳理全区小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2、2009年10、11月,召开小语网络教研中心组第二次会议,确立研究课题,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谈话调查相关教师,初步拟定研究方案。3、2009年12月,讨论和修改课题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工作重心。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1、2010年1月,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召开课题中心组工作会,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2、2010年6月,召开开题会正式实施研究,各学校根据课题中心组的研究方案申报二级子课题进行研究。2010年6月至2010年7月,课题中心组及各子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召开结题现场会。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总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建立实验课题中心组,聘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市级、省级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将全区参研学校分为几个片,由牵头学校负责组织每月一次的研究活动,课题中心组实行联络员负责制,联络员深入所负责的片全程参与并指导课题研究,随时了解各片的研究进展及困惑。中心组定期开展研究,调整研究策略,努力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各子课题组应按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在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每学期末进行研究小结,并上交课题中心组。参研学校每学年填写《龙泉驿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年度报表》,报告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为强化实效,激励先进,每学年末,课题中心组根据各校开展研究的情况,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出等级,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①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
课题中心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在《龙泉教育》网上开辟小学语文“研究专栏”,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对参研人员进行理论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1)通过e-mail向教师征集教研活动内容
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教研活动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上片区级、区级研究课、展示课,教研员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
(2)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新课程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资源的溃乏。而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这使得许多教师智慧封存于个人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让同伴互助更好地得以实现,我们将以“阅读有效性”公共教育博客、小学语文qq群组等载体为交流平台,将语文教师们潜心研究、精心开发的课件,编制的试题,设计的教学,撰写的心得等放在网上,使老师们的成果能够彼此交换,使它的作用和使用范围被无限放大,从而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为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较充足的时间保证和资源保障。
我们还会推荐相关的小学语文网站和小学语文教学权威杂志,并及时向一线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站信息,引领一线教师经常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新动态。教师们平时遇到的教学苦恼、问题、体会,都可以通过“发贴”的形式自由地在“龙泉教育小学语文”内发表意见。当老师们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贴到论坛时,中心组由专人负责梳理问题,引导更多的老师进行思考或是进行答复。
②加强校际间的交流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题中心组将定期组织各子课题组之间的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教师听、评、献课活动,坚持抓好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务求质量,课后深入反思几大环节,并鼓励优秀学校、教师对薄弱学校和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4、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各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课题中心组每学年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对好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在全区推广应用,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有效教学》肖成全等编著
3、《中国当代阅读教学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
2、数学教学中有效避免两极分化的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深入探讨有效的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一直探讨的一个课题,我认为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首先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做好有效的课前准备,把握有效的课堂操作,进行有效的课后反思。语文因其特殊的属性,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使语文课堂更是显现出扑朔迷离、气象万千。那么,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优化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因此,有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准确,即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明确,即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3、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自己要吃的果子。
二、优化设计,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学会自主预习。学生课前的主动预习课文,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可以通过制作小卡片,把课堂上需要累积的成语提前预习,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熟知。
2、学会查找资料。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学效益低下。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
3、运用到课堂学习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课前布置了预习,让学生准备一些关于春节的图片和资料,并读熟文章。上课时,学生很感兴趣,表现特别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整节课在快乐的气氛中学完了,还把握了这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还享起了歌曲《新年快乐》。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学习的期望也高,使我们的课堂高效、精彩,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三、优化教案,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
1、树立语文的“简约美”。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分散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当竖起“简约”的大旗,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当把教材读深、读透之后,在教学时“要深入,更需要浅出”,要扬弃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把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语文姓语”。
2、体现语文的“简约美”。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给予树》就体现了语文的“简约美”:第一课时首先介绍背景导入课文,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其次学习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大意,进而指导背诵第六小节;第二课时首先联系课文内容填空(我„„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然后出示“担心、生气、高兴”等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然后指导写话、拓展练习。
3、明确语文的“简约美”。贾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简单,可仔细体会就会给我们诸多启示:正是没有细密的、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写字、说话、练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正是由于教学设计的简约,教师才能抛开无形的束缚,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也才会真正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删繁就简,以约驭博,简约为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应该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深入浅出、以少胜多。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文中揣摩和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在这方面,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摸透教材。在教学中我把它转化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演,让学生自己体会出其中的情感变化。这期间不用老师进行语言说教,生搬硬套,让学生大胆地表演。最后回归文本,理出课文的主线,找出情感的变化,理顺重点句子。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我们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才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四、优化文本,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一)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1、有效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操作是否有效。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充分运用文本,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确,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特级教师王崧丹老师说“阅读最紧要是培养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刘勰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
2、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否做到。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发挥语文课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作用”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在教学《夏夜多美》时,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夏夜的美丽景色,伴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夏夜中。接着,把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伙伴们是怎样把掉入池中的小蚂蚁送回家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在讨论交流、朗读感悟中,学生理解了本文的重点—“景色美,心灵更美”。这样的人文教育才能起到“熏陶”的效果,才能感化学生的心灵。
3、是否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在教材中,许多人物形象都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教会了他们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例如,《胖乎乎的小手》告诉学生要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是我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是让学生养成环保意识的优秀篇章„„假如我们能有效的利用这些素材,充分挖掘其中的文本价值,就能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帮助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改变思路。现在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存在最多的问题是“两多三少”“两多”是指讲多,问多。“三少”指学生读少,思少,写少。这样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能。因此,我们要减少老师的讲解和提问,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应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字、词、句、听、说、读、写的训练上。不然一节课都是噼里啪啦的掌声,都是“你真棒!”这样的课堂再精彩,再活跃,也不是一个有效的课堂。
2、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课文是教学的工具,而文本价值却是这个工具的核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握文本价值,正确地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行为,使他们踏上健康快乐的成长之路。
五、优化课堂及时反思, 调整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不断取得新提高,需要我们进行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
2、给学生建立一个持续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课堂关系是积极向上的。幽默不仅抵消紧张,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自信与安全感,促进信任,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课堂上,当教师不自觉出了错误时,不要掩盖,轻松自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学生学习,会更加融洽师生关系。对课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机智地幽默一下,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讲课中,教师也可有意引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将内容与幽默巧妙地结合起来,会使这节课教得更有效。
总之,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有效备课,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谋;课后积极反思,有效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与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①、邹永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小学教学参考》2009-4 ②、林志明 《眷注学情: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
《小学语文教学》2009-3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来精心设计作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是教学流程的重要环节。作业的完成质量不但显示出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教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前朗读文章,学习字词,了解文章内容是基本的预习要求,同时还要配合评价手册自主学习的内容了解作者、作品特点及写作背景。曾经一些学生将此项作业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而不做课前预习作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影响课堂听课效率。
当堂作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听课效果的及时反馈,因此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所布置的问题力求针对性强,有实效。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布置作业。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学习差异,在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训练中,做到内容上分层次,要求上有差异。规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完成基础题,中等学生除了完成基础题外,还可以再做一做提高题。比如在学习古文时,积累常用文言词是基本要求。通常学完一部分之后会有当堂练习的反馈时间。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它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及时反思改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求严格控制作业量,有针对性——能针对重点、难点和不同学生布置分层作业。让特殊学生以基础作业如抄词注音、背诵默写等作业为主,辅以课内重点现代文阅读的经典题型作为他们的课后作业,讲求实效性;对他们的作文要求也稍作放放低,无论是字数还是内容,以鼓励来让他们尽量按要求完成。
一、传统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
1、形式呆板、单一,书面作业、题海战术居多,2、目标不明确,设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3、渗透性不强,不注意跨学科,单纯就语文教语文,学语文,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当 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二)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一刀切,没有梯度,不分层次。无视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作业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作业评价、作业答案的绝对性和标准性。如果我们观察学生拿到批改后发还的作业本的表现就会注意到,大多数人翻开看一下教师在本子上有没有打错的本的表现就会注意到,学生只管做作业,做对还是做错,全凭教师说了算,生很少获得成就感。
二、对传统语文作业的深度思考
作业设计与布置中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原因主要在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而是生硬地把自己的意愿一厢情愿地施加于一群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
二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狭隘地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包括做作业,其目的就只是为了掌握好每一册书上的三十多篇课文,从而在考试中获取掌握课本上的生字、新词、句类、片段、篇章,高分。高分。
三、作业的批改改和讲评
(一)作业的批改
1.有布置,有批改。批改的形式不限,以老师批改为主,辅以学生互相批改,老师督促指导。2.符号评价和文字相结合:符号上尽量少用“×”,将错处用划线的形式指出;作业质量特别好的,用五角星给予奖励;理解性错误画个大“?”意为“多多思考,多多益善”„„在实际使用中这些方法一方面加深了订正的印象,另一方面又让复习多了那么点点乐趣,让学习不再那么枯燥,提高了学业效果。
3.一度批改、二度批改相结合
一度批改即学生上交作业的第一次批改,二度批改指一度批改后教师将作业反馈给学生,学生对错误进行自我矫正然后上交,老师对学生的矫正进行再次批改,若还存在问题的则进行面批,直到学生学会解决这个问题。
(二)作业的讲评
讲评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摒弃那些只重作业结果不求作业实效,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儿童思维、重讲评结果不重讲评过程的做法。
1.讲评要展示习题结果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讲评作业时,应该在答案要点的同时,充分展示思维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讲解阅读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出处,了解分析的过程,形成思维的习惯。
2.讲评要“用足”习题 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我们讲评的真正目的。比如我们在分析修辞手法的时候,由习题上的句子再联想到另一篇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并加以分析,强化分析和答题的过程,这样就“用足”了习题。
3.讲评要兼顾“两头”
学习活动中的“两头”是指优等生和后进生。在作业的讲评中应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对于后进生,我会请好学生将基础题答案写在黑板上,为他们学习提供条件。而对优等生,由于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在作业讲评中掌握基本知识和答题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全面考虑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想象力、阅读评价标准、阅读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研究教学目标如何从简洁可行中体现有效,如何准确的解读文本,怎样从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实效性。
3、教学中,立足于语言本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的。给学生留出实践语言形式。课堂上,教师准确把握文本语言形式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实践语言形式的时间,经长期训练,让学生达到“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境界。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9年8月,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确定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制订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观看了专家录像《新课程标准解读》,并征订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教研刊物供成员学习与借鉴;利用学校网络教研资源优势,组织语文教师观摩当前新课改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组各成员依据研究内容、方案,选择研究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了子课题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围绕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问题,开展了录像课例诊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比赛、小学生阅读知识与能力比赛、专题研讨等活动,探究提升小学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与方法,此期间,我们编辑了《田园撷穗》、《优秀论文集》、《语文教学设计精选》、《教师下水作文集》,并就课题开展情况、实施效果、取得的成果均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与反思,召开了专题分析会,撰写了总结报告,并在全学区大力推广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全面收集、整理前期各项研究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经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验效果
(一)学生的发展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实施,为了有效的实施阅读教学,语文教师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策略,变换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足够多的探索交流机会,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的民主、和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逐步高涨起来了。
2、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全面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校不少学生的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得以发表,其中徐梦思同学诗歌《让梦想照进现实》发表于《安徽青年报·作文大舞台》(2010年5月17日);张潇磊同学的习作《爱唠叨的妈妈》发表于《青少年文汇·红版》(2009年6月);六年级学生汪院生同学在“庆祝建国60周年”阅读与写作能力比赛中获市级一等奖;徐江莉同学获五年级组市级一等奖;宋舒娴同学获四年级组市级二等奖。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与学校教科室共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反应出课题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3、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从课内校外延伸,在课题组的建议下,学校简化了图书借阅手续,把学校图书搬进了教室,为搬进配备了书架,在班级里建立起了图书超市,现在我们的学生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爱看的书,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二)教师的发展
参加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各级教研刊物上发表了论文,通过开展课题研讨、专业比赛等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并取得成效,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他们在各方面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荣誉。倪永福老师和张福康老师均获“县级教研先进个人”称号,张富康老师还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县级学科带头人”,沈言兵老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三)学校的发展
1、课题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研究取得的成果在学校实践过程中均取得理想的结果,也为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2、我学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较前有明显提高。从横向比较的结果看,两学期期末监测县统计结果表明,我校语文成绩均高于县平均分,部分年级名列前茅,而且优秀率、及格率都较高;从纵向比较结果看,我校今年的各年级语文成绩明显比以前的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分析短文的能力更为突出。
3、师生关系改善,学校的成绩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以课题为抓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学校和学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学校也因此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有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学校也得到了更加良性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前提
什么是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艺术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认知和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方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养成自觉地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也能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
(二)、运用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根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用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太阳》、《鲸》、《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的;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3、走进文本,确定教学策略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序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序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确定教学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关键
1、理解地读
在初步学习、充分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时仍强调以读为本。要将理解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读启悟、以悟促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更深刻地朗读,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字词句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的意思可为我们的朗读起提示作用,它可直接让我们明白这个词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的重点字、词、句,也就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这一步应该落实到位,把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反复读好。
(2)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往往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故事最动人处,还在于文中的人物命运,是他们的悲欢离合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打动了他们的心。因此,要读好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时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背后,是作者的眼睛。故事的里面,是作者的爱憎。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不是作者的表情达意。因此,学习课文,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爱与憎、情与恨。只有正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也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投入感情地朗读。
2、品味地读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四)、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1、教师提问,强调科学性、启发性、有效性
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同时,还应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孔子曾精辟的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理解文本时更多注重师生的交互活动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要进行认真的设计。如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提示,不作具体要求,学生可能会“自主”变“自流”,只见活动,不见体验,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合作、探究活动出现泛化。
课堂教学是创造生成个体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以独特的经验与价值诉求在生命互动中创造生成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共同经验,也必然是师生各自的独特经验。只有在各种不同经验与价值的碰撞与交流中,才能体现人生命力的创造性,并得以表达。
3、在阅读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说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显得那么的重要。《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已通过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在想象中阅读感知,激发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想象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进入高亢状态,对所感知的事物记忆真切,进行积极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设疑、制造悬念、利用插图与实物、电教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2)朗读“佳句”,奇思妙想,激发想象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探究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有助于克服思维的定势,拓展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想象力。小学课文中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想象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A、自由轻声吟读;B、咬文嚼字的个别读与齐读相结合;C、必要的默读;D、精心设计引读。(4)借用特殊标点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某些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幻想,帮助他们把积极的幻想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要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的观念,大胆想象。学校班级应该是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取消权威意识。提倡思维无“禁区”,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难”,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7)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学知识,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我校结合实际,组织了各班级成立图书角,每年都组织开展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课题组教师每周要检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及阅读内容,倡导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出感受及体会,评比课外阅读奖励星。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材料。
4、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我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我又接着引导:父母之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带着这样的感恩,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就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最后我问大家:假如最爱我们的父母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最想做些什么?可以说一句朴实的话:妈妈您辛苦了!可以是一个动作:拥抱住伟大的父母„„那一刻,孩子们的心流淌的更多就是给予,感恩!
(2)亲历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学生主体情感的活动,文本的人文内涵就不会被吸收,个体也不可能受到情感陶冶与熏陶,我们的人文性教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受到的影响,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发生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等,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
(3)及时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白杨》,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五)、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阅读课要将时间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和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平时我们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留有10至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说、写训练。例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我们结合老舍先生在文章写到:“大猫古怪(老实、高兴、胆小)”,“小猫淘气(贪玩、好动、胆子大)”描写小动物的特点。我们根据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小动物,如猪、狗、羊、牛、鸡等,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先说后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练笔。一位同学是这样的写着:“有人喜欢小猫,有人喜欢小狗,而我却喜欢叔叔家的那窝小猪„„最有趣的是看小猪吃奶了。猪妈妈躺下后,露出一排奶头,小猪们一哄而上,抢啊,抢啊,你踩在我身上,我钻到你身下;你一下子把我挤开了,我又一下把你拱走了。抢不到就“哼哼”地叫着,还非抢到不可呢!直到每只小猪嘴里都衔着一个奶头才算安静下来。这时,每只小猪的嘴巴都在使劲地吮吸着,发出“叽咕叽咕”的声音。吃饱了的小猪,有的在摇头晃脑地撒尿,有的在睡大觉,还有的在草堆里打滚„„”因此,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的阅读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的琐碎式教法。如,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将设计以下几个板块:初读、细读——可以要求学生全文默读;深读、探究——可以提出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而不是上成统一的模式。
六、反思与困惑
这一课题的研究到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实验还不够深入,涉及的面不广。
2、课题研究虽然已进行了三年,但受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教师的观念没有全部得到解放。
3、受课题本身的限制,跟儿童课外阅读活动范围缺乏联系,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
4、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与资料。
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扎实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感人,引起共鸣。通过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情境中参与阅读;其次,要设置悬念,引导阅读。要根据课标要求、单元主题、编者意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和悬念,引发主动阅读、深入探究的欲望;再次,要借助活动,提升兴趣。教学中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借助游戏、竞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注重以读为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为此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让阅读成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和感悟,在读中理解和提升。要做到读文方式、手段多样化。教学中可采用范读、配乐朗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评价读、小组赛读,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性化朗读,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学生会读了,就会思考,就能会说会写,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三、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会预习。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自然形成。其次,要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教给学生读文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带着要求去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做好批注和感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多轮的读文中体会文章的情感。最后,要做好阅读的外延,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中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博览群书,还可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从而达到拓展视野并积累知识的目的。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教学实践中只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和指导,就会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潘建海.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1(04).
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做表格式的笔记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表格式的解题方法训练涉及到阅读文本、解题活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有以下几个训练步骤。
1. 考题信息。
主要项目有考题来源、文本类型、题型等,让学生对文本的初级信息加以了解。
2. 解题活动。
初读文本,把握信息。让学生记录阅读时间,计算阅读速度,填写内容概要,等等。要学生养成答题时对文本材料阅读的习惯。要督促同学认真填写。这是根据新课程标准“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设计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产生自觉提高阅读速度的愿望。尤其对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答题状态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内容概要,是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相信随着实验、训练的逐步深入,学生填写会越来越整齐,内容会越来越充实。
审题答题要切实过好审题关,教给学生审题、答题的方法,比如抓审题点,寻找题干以及选项的关键词语,并且能够找到信息源(题目与文本对应的文句和段落),分析归纳答题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这一环节是训练的重头戏,要给学生充分的训练时间,要个别指导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理解不同而区别对待,要做到因材施教,给每个同学以信心。坚持训练,耐心指导,不久他们将会不再害怕阅读题,而且会在训练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审题、解题方法,那时我们只需要给他们参考答案,他们自会去研读文本材料,自会去审题,自会去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我们将会“无事可做”!
3. 总结提高。总结提高部分应注意以下7个方面。
(1) 学生把自己的审题、解题方法技巧和老师讲解的以及资料上介绍的方法技巧加以比较,看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自己还没有理解还没有掌握,哪些还不够熟练,哪些还需要改进,以待下次更进一步加强训练。
(2) 逐题地把自己组织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比较,找出错误点,并且分析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寻找原因是为了对症下药,使训练更具有目的性,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使训练更具有高效性。
(3) 审题和答题思路的总结,针对不同的文体材料,就应该有不同的思维和阅读方法,把握其关键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果这个东西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那么,我们的“教”就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学”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学生不待教而自会去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局面就会形成。
(4) 知识点、采分点的分析。要让学生知道“学以致用”,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知识,要用这些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怎样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更要让学生知道平时学习中要主动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是要准确记忆,哪些是要理解,哪些是要在实践运用中形成能力,等等。这是教给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其作用难以估量。
(5) 易错点、失误点分析。把多次训练中易错点或者失误点作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纵向的分析,也可以是全体同学横向的分析总结。然后小组讨论,或求助于参考资料,或者与教师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6) 答题思路及技巧的总结。先要训练按照套路出牌的思维,熟能生巧,然后才能求异、创新,才能形成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创新变异思维。要充分肯定学生总结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或者技巧。且统计公布,让所有同学明确自己的优劣之处,对比自己的得失,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7) 解题启示。要学有所得,要学有所成。把学生的成就感形诸于文字,使其思想外露、明朗化,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内在的督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实现学生的“多”学,这一环节要十分重视。
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希望他们自己能够进行其他题型的自我训练,相信我们会以逸待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督促检查。
因初、高中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学科压力大,如果不是教师强制(大多数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说:“我喜欢读考题文本材料”、“我经常总结各种方法和技巧”、“我时常写纠错笔记”、“我是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从而形成能力的”、“我喜欢学语文”。因此,要在起初的训练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进行“强制”训练,即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给学生施加压力,班级小组长、家长、科任教师,多方协调,共同监督。逐步改变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惧怕心理,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学习。
有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有效性,文本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师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新课改后语文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试图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是, 由于对新理念的误解, 或教学中操作失当, 过分突出对教材的“重组”, 有些教学游离于“文本”, 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 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 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 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 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 乃至主题班会课。
有鉴于此,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与原因, 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1. 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关注不够, 忽视、甚至离开文本学语文。
有些老师只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 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 却让学生讨论什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讲授《珍珠鸟》一课, 有教师设计这一问题:读了本文, 你觉得写得怎么样?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同样有人在教《斑羚飞渡》时挖掘出了老斑羚的牺牲精神, 就此大谈特谈, 让学生谈动物, 谈人类, 似乎精神、思想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有的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 谈些有失偏颇的话。
2. 语文阅读教学过分注重“人文”, 不管“语言”。
有位教师执教《伟大的悲剧》时, 整节课基本上没有接触课文语言, 只是带领学生概括情节、解读“悲剧”、品味伟大, 还联系一些人类史上的探险活动进行讨论, 学生看起来很有兴趣, 也积极活动, 似乎加深了对悲剧的人文内容的理解。然而很遗憾, 这一节课没有认真品味那特有的深刻而精彩的语言表达, 无法理解斯科特等人的精神, 也就脱离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误区的原因分析
1. 课标强调,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受各种媒体的误导, 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片面地以为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忽视学科特点和实际, 无限度地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 真正对文本的研读时间不足教学课时的一半甚至更少, 文章没有读懂, 语言没有体会, 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无意的延伸和拓展上去了。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对策与思考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忽视文本的现状, 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回归文本, 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准确到位解读文本,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文本效益, 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是集中体现以汉语言文字展示人间真善美的的艺术精品, 内容有美的感召力, 而语言一定是千锤百炼后的精粹。既然文本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的, 它就承载着多方面功能, 而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功能, 就要把它当作资源———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先要从文本入手, 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 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 深入体会和品味, 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如《背影》一课的教学应紧扣文本, 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可首先提出两个问题:“找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 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 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和品味语言文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回归文本,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 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 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 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J].初中语文,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刘墨, 欧阳芬.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 2004.
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篇9
一、同桌互说“读感”, 深化理解
关注学生的同伴学习需求, 引导他们相互说出读后感知, 利于学生在深化理解感知的基础上主动表达感思。同桌互说读感, 让阅读在不断受到关注的过程中有效总结感知思维方法。同伴互说读感, 使得学生在互通感知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感触。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A Giant pandas”阅读指导中, 建议学生根据“The different growth of giant panda”内容要求, 引导学生围绕“What did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和“How do we should protect wild giant panda?”主动交流阅读感思, 让他们在理清理解感知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深化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表达阅读感知, 能在继续延伸阅读理解学习过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背景知识, 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兴趣。借助同桌互说读感来补充理解, 便于学生在主动调整策略方法时, 深化阅读感知。指导同桌互说读感, 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互动中发现问题, 利于他们拓宽阅读背景, 强化语篇整体理解感知。同桌互说读感, 让他们在相互补充和交流中互通信息, 形成的感悟更有深度和广度。同桌互说读感, 让他们在主动拓展感思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探究的切入点, 形成一定共同话题。
二、小组探说“解法”, 互动生成
运用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彼此交流探究, 能使得他们在说出自己理解方法的基础上, 便于促进知识技能生成发展。小组探说解法, 使得学生能在积极交流阅读学习思维策略的基础上, 主动搜集相应的资料, 在博采众长中增添学习活力。小组探说, 让阅读更有温度, 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找到有效对策方法。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 “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 针对学生对“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的不同理解, 邀请学生就“How do we have good manners?”“Which information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How do we greet the others?”等问题任务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感知, 让他们能够结合各自的理解, 形成有效的思维方法。小组探说解法, 使得学生不再作为个体听讲对象在课堂接受语言文化知识, 而是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潜能动力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形成一定的共识。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探说问题任务, 帮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统一意见, 形成多元化的解法和意见。结合学生不同差异意见, 组织他们自由辩论, 能使得他们在争辩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策略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模拟抢说“悟感”, 发展技能
学生阅读悟感源于认知中的理解, 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吐露出来, 以此来增强理解感知的深度和广度。模拟相应的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角色模拟, 并通过自由答辩表达方式深化阅读, 更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具有生动活泼的喜人景象。通过模拟抢说表达“悟感”, 更能够使得学生产生多元化的思维方法。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5 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指导时, 围绕“How do we protect wild animal?”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针对保护的措施方法, 可引导学生就“How do we do for wild animal?”按照模拟扎龙管理人员、保护区中的鸟类等角色, 大胆提出意见和观点, 让他们在不断交流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学生通过抢说, 能使得他们在互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刻的感知体验, 便于在主动表达中发展语言技能, 提高语言运用的综合性。模拟抢说, 帮助学生在主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活化理解感知, 让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意见有效调整策略方法, 使得互动更有真切感。多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对白环境氛围, 引导他们在大胆抢说中表现自己, 更能活跃教学氛围。多搭建模拟表达的平台, 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在抢说竞赛中不断增强理解感知, 形成具有多元化的思维感悟。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 以阅读理解为载体,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让素材在不断被认知冲洗、打磨中展现耀眼的光彩, 更能使得阅读具有生动性和趣味化。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思体验, 帮助他们在表达尝试中激活阅读学习思维, 让他们在主动表达中提高语用敏锐性和灵活性, 提高英语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设置充满思想与趣味性的课堂导引
充满激情、趣味性、新鲜感的课堂导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景设定能让沉闷、单调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如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影片, 使学生心理感到愉快舒适。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种快乐式的学习也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 由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求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围绕文章内容展开想象。
二.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
教学形式与手段的丰富, 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型结构。如讨论合作课型、实践课型、思维训练课型等。当然, 由于书本中文章内容的千变万化, 教师可根据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课型结构, 在达到理想的课堂目标后,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阅读水平。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 教师可以将课型设计为影片教学, 先让学生提前了解林冲的生平事迹,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视剧片段, 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从而对林冲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有更深刻的领悟。
三.建立双向课堂互动机制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生来说, 除了被动的接受没有其他选择。而建立课堂双向互动机制则能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在这种教学机制的影响下, 学生需要亲自动口、动脑, 这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而学生们的不同看法可以拓宽他们自己的思路, 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所以要切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填鸭”与强制。
四.更多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上, 教师须想尽办法让学生去主动思考, 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设计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思辨。设计一些恰当的提问,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学生的阅读内容只局限于书本, 或者老师要求的名著文章。再加上不合理的课堂教学, 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从而导致如学习兴趣减弱, 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有助于拓展思维的文章, 不拘泥于课本, 才能真正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建立良好的鼓励与反馈机制
要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良好的鼓励与反馈机制很重要。这项机制若运用得当, 可以改善当前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状况, 极大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反之, 则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降低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事半功倍。首先, 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生们的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鼓励方式, 如语言鼓励等。其次, 在学生之间开展问卷调查, 或者与学生进行谈话, 主要是征求学生对老师教学工作的意见, 在听取同学的建议之后, 进行反思, 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提高教学实效, 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新语法和巩固旧知识的主要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阅读就是以课文为载体,教授词汇并解析语法,而对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以及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逐渐使学生出现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多数学生采用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汉意,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做法。加上学生的阅读量少,仅仅局限于课本中安排的篇目以及部分习题中出现的文章,课外读物涉及的很少,阅读能力有限,以致于学生越来越害怕阅读。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案例,探讨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有一单元的话题是关于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害)的,要求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并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会使用正确的阅读技巧来理解文章大意,掌握并运用本课时与描述自然灾害相关的单词、词组和句型。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牛津英语所采用的阅读课文词汇密度大,句子结构复杂,语法现象多,如果学生没有任何准备走进课堂,那么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教师可布置学生先通过查阅图书或上网查询等手段了解有哪些自然灾害,特别是汶川和玉树的地震、舟曲的泥石流等的背景资料,然后完成书后的B1和B2。通过这两项预习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对文章的梗概有所了解,并能初步确定文章的重难点,这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特有帮助,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 精心导入。通过预测、想象、游戏、推想性提问、图片对比、动作表演、简笔画等一系列交际活动,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先展示了几幅自然灾害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来复习有关自然灾害的单词,如:rainstorm, thunder and lightning, snowstorm, sandstorm, flood, drought 等等。最后一幅图为地震的图片,自然过渡到地震这一话题。接着播放一段关于汶川地震的录像,通过讲解呈现新单词,如:light, shaking, scream, bomb, wildly等。词汇的掌握和运用为下一步更有效地阅读铺平了道路。
3. 在阅读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行有效地阅读。初中要求掌握的阅读基本技能有:略读、扫读、找读、跳读、预测、理解大意、猜测词义、推断、理解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 阅读模式有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互式模式。在教授这篇短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应用skimming 的技巧去理解与主题相关的信息,预先设置一些问题,如:What was Timmy doing when the earthquake started? Did Timmy give up or try his best to survive when he was in danger during the earthquake?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短文,了解短文大意和中心思想。这是一种整体阅读法。为了促进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笔者精心设计了以下练习,引导学生运用scanning这一阅读策略,即有目标地去查找文章某些特定的信息。练习如下:
When the earthquake came, what did Timmy …?(完成表格)
(1)He told himself to calm down.
(2)He tried to find his way out.
(3)He screamed when he heard some noise above him.
(4)He ate some of his chocolate.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这一表格后,了解了Timmy在震前的所见所闻和震后所见所闻所做。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深入到了解整篇课文的含义上,并帮助学生深层次地表述自己的见解。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细节描写掌握的已经很清楚了。
4. 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在这一阶段,可采用许多方式进行,如:分角色朗读、表演、小组互动方式、猜谜、做游戏、概括性提问、评价性提问等。处理这一环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些有关词汇和句型的巩固练习,接着看几幅图片,让学生试着复述这篇短文,最后分组讨论:Why didn’t Timmy eat all the chocolate? What should we do if there is an earthquake?
5. 引导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既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又是有益的补充。在工作之余,我通过各种方式、渠道,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读读英文版的文章,了解5W和1H (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主要事实、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顺序的表面理解能力,也能让他们对概括中心思想和依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推断生词词义、根据已知事实进行推理判断和想象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总之,要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围绕“阅读”这一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多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阅读前做有效的导入,阅读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阅读后及时巩固训练,同时引导课外阅读。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使英语阅读课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陆裕婷;影响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分析以及教学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刘琼;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困难、成因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城固县杜阳初级中学 郭晓红;提高初中英语成绩的策略[N];汉中日报;2011年
[4] 张艳;;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如何实施“任务型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一、导入切题,注重趣味
新课导入如同一本书的序言,如同一场戏的序幕,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重要作用。为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从新课导入阶段就应该精心设计,进而通过切题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说道:“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是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将来桃李满天下。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该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有的说:“我也有梦想,梦想长大之后能够当上一名教师,去乡村支教。”有的说:“我的梦想是能够当上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出更漂亮、更节能环保的房子。”有的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和平战士,通过努力让战争远离这个世界。”听完学生们的种种梦想,我微笑着说道:“看来大家的梦想都很伟大。马丁·路德·金也有一个梦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当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二、重视课中,讲授点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一堂高效的阅读课而言,仅注重新课导入仍远远不够。步入正式教学阶段,高中语文教师需对具体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讲授及积极点拨,进而让学生读懂文意,理解思想,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都的秋》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谈谈对该段的具体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过于颓废,是不是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存在问题呢?”针对该名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未直接正面回答,而是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经过短暂思考,有学生回答说:“郁达夫的审美情趣没有问题,事实上悲凉零落也是一种美。”对于该回答,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道:“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每个季节均有每个季节的美。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细品味该段文字所传递的相关思想,思考作者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通过这样的讲授点拨,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该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课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对于课中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应审慎对待,不能随意为之,应积极进行讲授点拨,不应让学生过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课,留有余味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并不注重课堂结尾阶段的结课,有的草草结课,有的甚至根本不结课。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我认为,对于一节阅读课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结课用来收尾。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做完课文总结后,我这样说道:“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请同学们放学之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这样的阅读教学结课方式不仅对全文进行了有效总结,还通过布置作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可以说这样的结课是有效的,它不仅做到了有效结课,还留有余味,值得一线教师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总而言之,“导入切题,注重趣味;重视课中,讲授点拨;有效结课,留有余味”是实现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三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把握好每一步骤,积极采用有效策略不断提高上述三个步骤的有效性。
摘要: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但是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导入切题,注重趣味;重视课中,讲授点拨;有效结课,留有余味。只要可以做好以上三步,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定然会得以成倍提升。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07-07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09-09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09-01
有效提高阅读的方法07-12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11-12
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浅析08-12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究12-11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07-06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08-31
巧妙提高阅读教学效果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