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4-10-19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共10篇)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

享受学习乐趣 提高语文素养

宋长梅2011.6

阅读优美的课文,能使学生由衷地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文所动,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美好的情操,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建构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语文,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充满艺术、充满睿智的学科。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语文素养,已成为社会、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上,力求做到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鲜活,让学生学习生活其乐无穷,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导入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非常看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新课导入时,为了一上课就能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种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开启学生心智。

二、求异思维激志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语言、情感的感悟,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能力有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构建理解、体会文本的平台,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思辩中,教师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语文语言能力。教师应因势利

导,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等发表观点。通过思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懂得知识的无止境,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一来,开放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学习气氛活跃,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考,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我在教学《麻雀》一文时,问:猎人亲眼看见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勇敢地用身体掩护小麻雀,猎人被老麻雀爱子深情深深地感动了,他是怎么做的呢?有学生说,“我急忙唤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接着问:“你觉得这个结尾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对这个结尾比较满意,因为母爱的力量最终打动了猎人,所以他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有的说:“我对这个结尾也比较满意,因为它比较简洁,不拖泥带水。”有的说:“我对这个结尾不满意!因为猎人只唤回猎狗就走开了。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呆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是会被凶猛的野兽吃掉的,就算不被吃掉,也会被饿死的。”(求异)我说:“哎呀,瞧我们同学多细心啊!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篇文章重新换个结尾?”学生们纷纷发表独到见解。有的学生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把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放回树上,然后牵着猎狗走开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然后把麻雀母子俩放回了它们的巢里。”有的说“鸟巢一定不坚固,我应该给它们母子俩做个‘新家’,让它们不再遇到此类危险。”

这说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的核心是创造。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挖掘文本的内涵,创设语文训练的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从而品尝创造的乐趣。

三、朗读品评育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叙事、抒情、写景的佳作。课文中美妙的语境,精妙的语言,独到的阐述,都是培养学生感悟的重要素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都把这些精彩之处,一一呈现给学生。怎么办呢?我想,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根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对精彩部分反复诵读,感悟语言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朗读进行品评交流,在点评中深化感悟,升华情感。如在《荷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这样导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第二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赏析美的语言,随后组织师生交流。如在赏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多元解读,积淀语感。“大家想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阅读的精华,进一步升华对荷花的情感,激发学生阅读情趣。

四、课内外结合促乐趣

国外的一位教育家说:“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体现出生命语文、生活语文的理念,教学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如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能,放大班级图书角的作用。组织学生与经典同行,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课外经典书籍;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实现课外阅读为课堂教学服务,努力践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思想,为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

五、注重情感沟通交流,开辟德育工作良好渠道。

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助于促进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班集体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孤独和烦闷,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一剂良药。为此,班主任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以高尚的人格、诚挚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开展德育工作。

1. 以诚挚的情感解读学生的心灵。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情感与精神满足的需要,对情感的珍惜,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与维护,是当代学生强烈的思想意识。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如池塘里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注重情感渗透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内在需求,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化学生的心灵。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情感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给学生以亲近和信任之感,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如此,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仰慕心理、才会敞开内心世界,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使之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前进。

2.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问题。初中生大多十五六岁,

占课时量的12%。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就曾指出,学生应在低年级就开展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他提出:阅读技巧在低年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力求使学生至少花费200个小时在朗读上(包括在学校和在家里),至少花费2000个小时在默读上。低年级学生尚且需要阅读,现代高中生生活在知识爆炸和信息快速传递和变化的年代,重视阅读,学会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的管理者,构建生态和谐的阅读环境,是切实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日常的观察、分析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班级的阅读环境。

一、宣传阅读的重要性

要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班主任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进行宣传。我班有一位学生总是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同样的问题会连续出现,我指出后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如果给他介绍一本合适的书籍阅读,那么也许比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效果。我给他推荐了一本书,书名是《做最好的自己》,该同学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成熟与幼稚交接,自尊与自卑并存,班主任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化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引导学生。良好的心态可以产生轻松的教育效果,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让德育工作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同时,班主任要摆正对待学生的态度,对所谓的“好生”、“差生”做到一视同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特别是“差生”身上的任何一个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六、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可见家庭教育的缺失或滞后,对学校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很大的。所以,班主任应该经常和家长沟通,增进学校与家长的感情。可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和家长会来树立家长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意识。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对家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每学期都开一次家长会,老师可以与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方法,同时对家庭教育提出一些要求。要求学生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体验生活,体贴父母;要求家长注意方式方法,多与孩子交流,教育方式切忌简单、粗暴。家长在家也要注意语言文明,行为举止得体,做孩子的好榜样。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有规律可循,但无定律,班主任要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德育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提高道德水平,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为载体,以情感为纽带,创新方法和策略,加强引导和帮助,始终给予学生最多的关爱,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目标。

阅读完了后,跟我交流心得,进步很大。因此在班会上我特别请他做了读书心得交流,他从自己的一些小问题,如上课偷偷地低下头吃零食等聊起,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做了剖析,分析得很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些教育可以通过身边的任何事,通过合适书籍的阅读让学生进行体悟和提高,会比班主任讲更有成效。

二、设置班级图书角

1. 由学生每人捐献一本自己喜欢的文明健康的书籍

阅读环境的构建是需要有载体的,因此我在征得同学们的同意后,购买了一个简易的书架,放在教室的后面。书架是有了,可是书籍来源还是问题,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我在班干部的聘任中增加了一个岗位:图书馆馆长。由班上的图书馆馆长发布倡议书,倡议每位同学从拥有的图书中挑一本自己喜爱或合适的,内容健康和文明的书籍交给图书管理人员,由他们做好登记等有关事项上架。这样既解决了书源问题,又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并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和处事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利用班费购买一些励志类价廉质高的书籍

学生提供的书籍是五花八门的,因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对教育的把握,通过合理的途径购买一些例如励志类的书籍。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首先要从思想教育着手,只有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和到位了,教育和学习等自然才会水到渠成,因为思想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就像那位阅读了励志类书籍《做最好的自己》的同学,在他的体会中有这么一段话(原话):我们要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过去的事情总是过去了,无论是辉煌还是失败,明天的事毕竟没有到来,我们想做的,要做的,就是坦然坦然再坦然,只要努力,则人生没有翻不过的岭,越不过的山。确实,在那以后,该同学进步了许多。所以,我认为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是教育的一条很好和很重要的途径。

三、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1.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阅读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紧,在校内一天的规定学习时间是较为固定的,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校的安排,同时利用自己是班主任的优势,我建议学生在午休的时间进行规定书籍的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在书架上的书目,进行有效的阅读。刚开始做有些困难,但坚持了一个星期后,会发觉原来的有些建议性的阅读,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学生还会交流读书的心得,互相推荐认为适合和有意义阅读的书籍。这样一种习惯和风气的形成在某种层面和角度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进步,自我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自修课的时间在图书馆进行阅读

图书馆是一个藏书的地方,也是一个供学生阅读的好去处,很多伟人的成长也是和图书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设置和功能,并且喜欢和爱上图书馆,充分而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借阅自己喜爱的、需要的各种书籍,并且利用学校规定的阅读时间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是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非常好的一条途径。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只有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觉醒,自我学习的进步和形成,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舍得和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学习和成长,这样他们的学习和生存能力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四、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

1.开展好书推荐活动

一本好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利用学校开设的公共阅读课和班会课等时间进行好书推荐活动,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的参与性也较高,并且形成了书籍推荐的一般模式:推荐的书名、作者、出版社;书籍的内容介绍;推荐的理由;我读了此书后的心得体会或这本书吸引我的章节描写,等等。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乃至推销能力等都会得到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2.进行读书心得体会的交流

如果说好书推荐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进行某种阅读的开始的话,阅读后的心得体会的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以使阅读深化和持续。正如有学生在阅读励志书籍《做最优秀的自己》后写道: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就要每天进步一些,一个人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班主任要利用学校提供的正常的教育途径,如班级的班会课,利用PPT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12年,学校又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很好的专业教育途径进行阅读的宣传和交流总结等。

五、邀请专家进行阅读指导和图书管理方面的指导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懂得阅读的方法,读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想读和爱读书,而且要讲究方法重视效果。例如我班语文老师,也是创意写作的作家,我班同学就请她在班会课上介绍阅读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通过李老师的介绍,学生明白了阅读有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如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的方法很重要,书籍的管理也很重要。让爱好图书阅读和管理的学生明确图书管理的重要性和图书管理的方法,请学校的专职图书管理员进行指导,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要在教师创建的和谐的人文阅读的环境中,通过养成良好的“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扩大阅读的范围,提高阅读的能力,实现阅读的量和质的双重飞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如果说物质的存在是生命的基础的话,那么这一份“精神家园”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保证。让我们一起用心构建阅读环境,伴随学生一起踏上阅读之旅,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提高。现代中学教育除了教会学生获得知识外,还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应该重视班级阅读环境的构建,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构建班级阅读环境,阅读方法指导,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金波.好的阅读氛围靠全社会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2.05.30.

[2]张敬坤.创设良好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广东: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2003.5.

[3]吴立志.人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4,(2):88-89.

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3

关键词:阅读;榜样;长期;兴趣;条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01-01

近两年,全省掀起了“双语”阅读的热潮,各级教育部门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对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最大热情的号召。此举得到了广大师生最大的欢迎。2011年夏,在期末三至六年级语文检测试卷上,某县教育局对全县小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调研。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曹文轩、黄蓓佳等现代作家的作品阅读积累。然而,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失分率很高。这次考查,将会使得很多学校都将对本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反思,也将会加大了重视力度。七月份,某小学举行了一次小小跳蚤书市,学生们对书籍的热爱程度给我触动很大,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原来是无比巨大。联想到外出学习,看到的先进学校的教师的关于阅读课外书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检测和再指导,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桥梁,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新形式下,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读书的楷模,以榜样为动力

要想学生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要读书。只有教师乐于读书,才会给学生以示范,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好书。教师无论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无论是行动还是语言,都要带有“书香”,给学生一个无形的榜样作用。其次,推荐学生阅读,当读能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作用的书。这是因为大凡有所建树的伟人、名人都爱读书,是书给了他们知识和力量。其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事情。如:陈毅小时候读书吃墨水的事……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陈毅读书的专心、恒心和苦心;鲁迅读书,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毛泽东晚年笔耕不辍,因为他从离不开书等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情感丰富,思想单纯幼稚,这种正面事例的教育,对他们一辈子都是有益的。对于班级中出现的喜欢读书的现象,我们要正面宣传。

二、长期关注,不能“三分钟热度”

读书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长期、耐心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对于能坚持读书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激活教育对象潜在的原动力,使之能动地产生积极的思想行为。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表扬的作用也不能忽略。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作文中,运用了一些课外阅读所得的知识,像优美词句,科学常识……教师应及时表扬,课外阅读的作用显而易见。这样,不仅被表扬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也会因此受到启发、激励。

三、激发兴趣,让兴趣成动力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自己选择看什么书,教师不能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等。因为低年级小学生这阶段重在让学生对书本发生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然后,再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等,进而一步步提高要求。又如:学校或班级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兴趣:

1.故事大王比赛:要求学生自选故事进行充分准备,看谁讲得精彩。在促进阅读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如追寻伟人足迹,寻找历史感悟,推动了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历史、报刊、杂志等风气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不与社会脱轨的读书人。

3.向伙伴介绍一本好书、班级作文竞赛,科普知识竞赛等,这一系列活动让爱读书的学生有了自我展现的舞台,让平时不注重阅读的学生有了紧迫感。

四、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

现在的学校对于读书的氛围创设都投入很大,如读书走廊、书报橱窗、名人字画等等。班主任还可以借用班级的一切来创设氛围,如在课桌上贴自己的座右铭,在教师板报上或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平时有好的名人名言名句可以形成字条,送给好朋友……有了读书氛围,相信,不爱读书的学生也会有了兴趣。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冰心,她的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当有人请她传授成功的秘诀时,她的回答发人深省:是书籍,是广泛的阅读。由此可见,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个人文学素养的良好途径。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会逐渐接纳并喜欢上课外阅读。

五、创造条件,提供阅读的机会

农村小学生缺少阅读机会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没有兴趣,只是无书可读,在他们身边只能有一些课本。或者是这样那样的杂志,与教育推荐书目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无非是家长认识不足,教师重视不够。因此要想改变这些情况,必须从源头抓起,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读书的好处,给他们推荐书目,比如今年就有《爱的教育》等书目推荐;给教师下任务,要求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时间,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及兴趣。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

“语文是工具。”(叶圣陶语)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帮助个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时刻不停地撞击着人们的大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在一年的新知识、新发明,往往会超过以往的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知识爆炸”正是对此的生动形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浅斟低唱,轻吟慢诵,去体味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讲究方法与技巧,讲究阅读的速度,用有选择的鉴别的眼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瞬息万变的生活窒息了人的情感,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心理压抑、焦虑、迷茫。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阅读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净化心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尤为重要。

第三、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凭借。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中有了“墨水”,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运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我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在我所带的三年级的一班中有32名学生,由于前任教师不太重视朗读训练,早读课只听到“嗡嗡嗡”的读书声,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课文不能及时背诵。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在一节早读课的时间内学习《惊弓之鸟》一课。一组在我的监督下进行大声的朗读训练,先教读,再齐读,单个朗读,最后单个有表情朗读。一节课下来,已经有15位同学已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占94℅,10位同学已能背诵,占62.5℅。对另一组的同学不作要求,让他们在我的监视下自由读。结果只有5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能流利地读完全文,占31.2℅,有4位同学能背诵,占25℅,效果有明显的差别。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训练学生的默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影响并规范了口语。背诵还被人们称作“记忆体操”,它也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只要求概览大绎,捕捉关键信息。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又是读书(特别是独一些课外书)不必一下子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了,只要能得到关键信息就行了,大的方面早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留着,有时并不影响已获取到的知识,浏览则适用于查找资料。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学语文就是多读多写。”(施蜇存:《语文教学一定要改》读写应该结合,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的量阅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谋篇,遣词用语,指导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形成读后感或书评。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是在积累写作的营养,那么写作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完全自由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少年时代的陈伯吹捧读《一千零一夜》如痴如醉。正是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痴迷,触发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童话作家。课外阅读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四、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即通常所称的“讲读法”)被介绍到中国。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顺序一路介绍下来,硬向学生灌输,这只能算是肢解课文,是程式化的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能算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这只能算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导师,而不是“二传手”或“中介人”。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一位老师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它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们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回答?在讨论完后,分组汇报时说出了三种答案:第一组同学根据课文的寓意作出了回答:让它们去试试,亲自实践;第二组同学对寓意进行了扩展,根据小白兔和大象的身体情况,判断出大象可以过,而小白兔则不能过;第三组的同学回答更加精彩:它们俩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的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这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至观重要。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语言文字材料的心理过程。阅读时,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所读材料的意思,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专心地思考的习惯,就会成为和尚念经式的阅读,毫无效果可言。阅读有是一种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写读后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上作出记号和批语。毫无疑问,阅读动笔在理解消化作品内容和积累知识方面是事倍功半的。最后,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得丰富,语文素养不得提高。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

一、通过阅读可以发现语文的魅力, 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课本大都是专家精选出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激烈雄浑, 或优美典雅, 或催人奋进, 或启人深思, 吟之咏之, 能触发思想, 净化灵魂, 培植情感。

语文学习需要吟咏品味, 情感投入, 才会发现其中的魅力。阅读《背影》让我们领悟到于平淡朴素之中彰显出的感人至深的力量;赏析《济南的冬天》则唤起我们欣赏和描摹自然美的激情;吟咏《海燕》, 则会顿起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豪情……且不说还有那么多中外驰名的诗词歌赋。这些独特的语文魅力, 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 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多读, 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意境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才能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培养, 让学生自由地追寻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的美感, 领悟文学形象的魅力, 从他们的身上吸取力量, 完善自我。通过文本的解读, 增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了解过去, 立足现在, 展望未来, 学生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情感得到升华, 个性得以塑造, 情操得以陶冶, 形成完美的人格。

语文中蕴含的独特的魅力, 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和孔子、老子这些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话, 就能达到文化的高峰;和鲁迅、高尔基、莎士比亚等时代的文学巨匠交流, 就能获得思想交流的平台。所以, 只有大量阅读, 才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和认识到一个极其宽广博大的世界, 才能看到和认识到这个世界有许多优秀的、令人感动和敬佩的人, 才能获得心灵的成长, 体会到那些坚强的性格, 并且在自己遇到挫折和非常艰难的时刻, 对自己的人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 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所谓“博观”, 自然是指大量的、长期的阅读积累。阅读过程也就是积学的过程, 所谓“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这个“积学”当然得从阅读优秀经典作品开始。

对中学生来说, 阅读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而课外阅读又是巩固课内知识, 丰富积累语文知识, 生成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 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 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 课内阅读只是一个阅读方法而已。因此, 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 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 要学好语文, 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并且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 应打破一切壁垒,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

三、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认为自己从文学教师那儿获益最多, 认为是文学教师唤醒了他对德国古典作品的兴趣, 而且认为自己被这位文学教师唤起的兴趣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如果缺乏语言文学的功底, 就不容易读懂哲学;如果不了解辩证法, 就没有相对论。实践证明, 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 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积极学习策略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当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 就能集中注意力, 情绪高涨, 充分发挥潜能, 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随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明显提高, 阅读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很大的提高,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 丰富语言知识, 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 理解能力, 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 并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科学制定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中小学教师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阅读的书目进行规划, 科学制定学生阅读的序列和要求, 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 引导学生阅读。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基础和现状、阅读的兴趣, 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精心选择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名家名作, 以及雅俗共赏、浅显易懂的著作, 制订系统的读书序列。一般情况下, 从内容上说, 要由浅易到深奥, 由当代到古代, 由中国到外国等。从过程上说, 要先感知、再理解、然后鉴赏。从能力方面来说, 内化、外化、深化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空间,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那就是唇齿相依。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和写作就像鸟儿的一对翅膀, 看似彼此分离, 实际上相傍相依, 血脉相连, 互动而成为一体。一个阅读贫乏的人, 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 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而写作能力的提高, 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畅销书作家尹建莉说:“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人, 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 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 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书读得多了, 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不能漠视学生的课内外阅读, 可以说, 语文教学重在阅读。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 是真正的“捷径”。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6

关键词:兴趣;方法;探究;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尝试激发,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从中体会书籍带来的快乐,主动想要获取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随着教师讲故事的逐步推进,同学们听得饶有趣味,此时教师戛然而止,告诉同学们:故事情节迂回曲折,想要知道后面更精彩的内容,请同学们阅读原文。这时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文章或书籍,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都很想读一读原文。可见,一旦阅读兴趣被激发,学生就愿意去读书,去感受阅读的魅力,这比枯燥乏味的说教有效多了,也更能调动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在交流读书感受中培养阅读兴趣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谈一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悟,与学生相互交流情感,让学生有读书的渴望;另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名人读书成才的小故事,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有与书本交朋友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去搜集资料,自主阅读。

3.巧借课文激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拓展延伸中,为升化主题,推荐阅读材料,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进行整合,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交流展示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后,我们可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如“一个小故事”“一个寓言”“一句格言”等进行交流。

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1.推荐好书

学生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进行课外阅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某种需要,教师可以选擇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如,学习了《窃读记》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经历,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这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做好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笔记,即名人名言、优美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反复品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的习作提供词汇保障。同时可以制作剪贴本,将报纸杂志中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剪贴本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读书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读书的效果方能显现。

3.精读、浏览好书文

语文教学中的精读,要求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在阅读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渐渐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但因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的精读内容不能太多,为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浏览,快速了解全书或全文的主要内容,有个总体印象。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精读和浏览过的内容。

三、在课外阅读中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一步拓展,阅读面也要进一步扩大。从能力来说,与过去有很大不同,除思想内容外,还有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文本过程中边读边想,精神愉悦了,视野开阔了,心胸拓宽了,情趣也激发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反思中,语感得到积累,知识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四、重视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面要广。教师要学习新课标的重要精神和理念,有意识地认识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与学生共同制订读书计划

图书一部分可以向学校图书馆借,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贡献,还有一部分可以与家委会联系购买。教师和学生一起制订读书活动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如,我校每学年都会定期召开读书节,在读书节上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展评读书笔记,互相推荐好书。活动中学生互相复述看过的好书的精彩情节,朗读自己摘录的好词佳句,或谈自己读好书后的启发、感悟等,有的学生把读过的好书中的精彩句段、心灵感悟做成手抄报,粘贴在宣传栏里供大家互相学习。

3.与家长合作,共同督促学生的课外阅读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

我们常常批判过去的私塾先生教学生死读书,可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因为如此,私塾才培养出了众多国学大师。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读课文,结果读得不连贯;提问时,学生一问三不知;让学生谈对一篇文章的感受时,他们顶多触及一点皮毛;一篇三百字的文章,学生一个星期也背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学生没有很好地去读课文。

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而且这个读应该是多读,广泛地读,反复地读。这样才可以加深理解,牢固记忆。在教学中,通过读至少可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化底蕴的目的:

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很疲劳,因此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良好的兴趣,要想把文章读好是不可思义的。而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大量的语言材料,就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以饱满的激情去理解课文内容,去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

另外,从历年的中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很难取得作文的成功。许多成功作文或引用诗词名句,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或发挥想象,改造已有的历史故事,使其为我所用。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以及读本,就难以开阔视野,也不利于增加文化底蕴。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读一切有益的书来充实头脑。

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的阅读呢?

首先,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得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是遥不可及的,而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地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是在潜意识中就已经进行了的。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景和蕴涵的情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地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例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例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就要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时候应勤于动笔,否则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可以划要点,编提纲,摘语句,作批注,写心得等,通过这些不仅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而且会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收益终生。读书时只要有所感悟就诉诸笔端,长期坚持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才会有所得,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模仿创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新课堂的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词、句、段、背下来,然后试着模仿说一段话。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带动了作文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我在教《春》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了喜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长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经过讲评之后,我说:说上几句话呢?同学们开始仿写,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发了言,他们能够体会到个人的主观感情能使大自然的一切受到感染,把事物赋予人的感情和思想,这就是拟人,他们知道了,悲伤时能感觉草木也会沮丧落泪,快乐时能感受小鸟也会放声歌唱。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我经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语言模仿,学生写出了很多优美的句子。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才能增强其文化底蕴,使其在写作方面能够厚积而薄发。我们如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就能使他们在无限的课外时间里会读、多读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好阅读课,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8

那么, 如何才能让语文阅读课真正地发挥作用, 使其有效并有趣起来呢?

一、需要教师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 可以与课堂教学相关, 也可以完全无关;可以是文学名著的节选, 也可以来自《读者》《意林》等大众读物;可以来自网络上的文学作品, 也可以来自报纸中的社会热点。或文辞优美, 或观点新颖, 或思想深刻, 或知识前沿, 总之, 只要是值得学习、讨论的并相对完整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教师挑选的文章不宜过长, 以一节阅读课能通读三到四遍为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材料分别是:

(一) 社会热点类

比如去年北京发生了公交车站摔婴儿事件之后, 我把网上的新闻和一篇名为《你知道垃圾人定律吗?》的文章打印下发给学生, 引起了他们热烈的争论和深刻的反思, 之后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这一事件。

(二) 生动细腻类

比如, 《读者》中的经典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 情意浓浓, 生动感人, 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被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的关怀所打动, 情感上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熏陶。

(三) 观点鲜明类

记得曾经发过一篇《台湾人为什么不愿意统一》供学生阅读, 学生看后感慨万端, 既觉得龙应台的话语尖刻, 又不得不看到大陆的差距。之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 学生的思想在探讨中获得历练与提升, 他们也更能客观地对待自己祖国的得与失。可以说, 这是一节融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阅读课。

二、不可做“放羊式”阅读

教师把材料下发之后, 不提任务要求。而应该提出具体要求:如本节课重点是鉴赏语言, 还是体味写法, 等等。

当然, 也不能以读后感或者练习题来作为检查的手段, 因为这样, 学生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变成为“交作业”而硬着头皮阅读, 使得本该情趣横生的阅读课变成新的课业负担。

三、要教给学生做批注

批注的形式丰富多彩, 可大致锻炼学生学习以下几种:

(一) 感想式批注

如在读了毕淑敏的《苍蝇向何处飞》一文后, 学生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毕淑敏这样著名的作家, 都有过这样无端怀疑自己的经历, 而且被影响了十几年之久, 那我所谓的我太笨, 学不会英语之类, 是不是也是影响着我的苍蝇呢?”在读到《民国大师上课时的开场白》之后, 有学生如此批注:“大师之所以是大师, 不仅仅因为学问大, 他们更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如果坚持这样读下去, 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 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

(二) 质疑式批注

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 也用得最广, 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读老舍的《我的理想家庭》时, 文中最后一句是这样的:“这个家庭最好是在北平, 其次是成都和青岛, 至坏也得在苏州。”学生质疑:“老舍不是最喜欢济南的冬天吗, 不是觉得北京风太大吗?怎么理想的家又说在北平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 这个学生又自己查阅了老舍的生平和大量作品,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三) 联想式批注

如在《莲的心事》批注中, 有学生写到:“让我想起了《一棵开花的树》。”如此看来, 他真的是读懂了席慕蓉的作品。

又如上课学到“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有的学生一连写出“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等意境类似的很多诗句。他们由原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 做到触类旁通, 真正把知识学活了, 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四) 评价式批注

如学生在读了《失落的一角》一书后, 评价道:“画面朴拙, 充满童趣, 内涵丰富, 含蓄深刻。”听听, 多客观的评价, 多老辣的语言!而在读完韩国总统朴槿惠的自传《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之后, 有学生这样写道:“政治, 让人们变得冷漠与势利, 苦难, 也能让人变得沉稳而大气!”这样的评价, 未必正确, 却很独到, 教师可以找到学生思想中的闪光之处, 做恰当的点评与引导, 必然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丰厚自己。

又如读完《你知道习得性无助吗?》这篇科普小文之后, 有一个学生写到:“我不要做那个失败几次之后就只会哀嚎的狗, 我不要做那个蹦了几次后就绝望放弃的小白鼠, 我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 我要跟‘我不能’说再见。”有的学生查到作者马丁·塞利格曼其人, 把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写在文章的天头处, 并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起来, 这也算是这次阅读的意外收获了吧。

四、阅读课上必须重视讨论与分享

教师要允许学生驰骋思维,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不同解读,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个过程,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 经过了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交流, 阅读材料才会内化成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才使得阅读成为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这样的阅读课持续一段时间之后, 我们渐渐发现:他们的知识面宽了, 写作文不再绞尽脑汁;他们的口语能力强了, 回答问题不再期期艾艾;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了, 还学会了恰当的表达;他们的思想深刻了, 看问题逐渐不再那么偏激。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 能力的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得到了健全的心智, 形成了独立的思想, 拥有了自主的精神。

摘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但是,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依然是令许多教师苦恼的问题。上好语文阅读课, 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锻炼他们健全的心智, 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思想, 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批注

参考文献

[1]袁静.语文素养与阅读.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

关键词:高中教学,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 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有关的信息, 受到情感的熏陶, 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丰富精神世界, 并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提高其人文素养。然而,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势不容乐观。如何改进阅读教学,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 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创新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一是教学目标偏离, 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二是教学过程简化, 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个体化的认知;三是教学方法单一, 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 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理念, 构建一种“期待—反思—批判”的阅读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要大力倡导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 在动态的教学中注重保护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 以学生为本, 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指导参与阅读教学法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法的挑战和颠覆, 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诞生并赋予教学新的视野。其方法大致有:1、整体感知法。教师确定阅读内容及阅读时间, 提供整体感知的参考方法;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独特的方法,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章主旨。2、理清思路法。教师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提供理清思路的方法;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独特的方法弄清作者先写什么, 接着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3、概括要点法。教师概括文章或语段的内容, 讲解概括要点的方法;学生运用方法概括文章或语段的内容要点。4、筛选信息法。教师讲解筛选信息的基本方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运用所学的方法或自己的方法阅读文章解决问题。5、揣摩语言法。教师提供文章、语段、句子、词语的揣摩方法, 并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6、探讨领会法。教师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供给学生探讨领会的方法, 并安排一定的练习;学生运用方法阅读相关内容解决问题。7、分析评价法。教师提供对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分析评价的方法, 并以具体的文章进行训练, 要求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 评价要有理有据, 评价要尽量具体, 要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学生根据提示参与阅读后师生共同交流。8、读书笔记法。此种方法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较佳方法。教师讲解读书笔记法的重要性, 提供学习的方法, 并提供文章和书籍训练;学生运用此法或自己的方法, 参与到阅读之中。9、撰写论文法。教师介绍一般论文的写作方法, 并以具体的文章来指导学生通过写论文来阅读文章;学生则反复深入的阅读文章并查阅一定的资料撰写论文。

三、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一要激发兴趣乐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有人曾进行过一次主题为“我与语文”的问卷调查,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 大部分学生厌烦学语文, 害怕学语文。为何如此?究其原因, 是他们觉得学好语文投入太大, 收获太小。其实, 这主要是由学习效率低所导致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 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读好书。

二要选取经典精读。要注意筛选一些文笔优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来指导学生精读、鉴赏、仿写、吟咏、背诵, 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修辞、句式、韵律、词语的运用。要整体把握, 对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分析, 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 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写”的过程是“读”的深化, 要指导学生写诗词鉴赏文章, 让他们将自己的理解、感悟化为文字, 培养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

享受班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当前,农村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由于诸多原因,家长很少读书,不能成为学生课外榜样,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此外,学生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也很狭窄,很少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等。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稍事浏览,少有笔记,也无非记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那么,怎样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好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

1.畅谈读书感受诱发学生乐于阅读 教师(或学生)讲述自己阅读课外书籍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让学生产生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广泛地进行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因为古往今来,凡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者。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教师用声情并茂,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课外读物。此外,鉴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让学生看,学生被书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给予科学指导,让学生读好书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扩大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内容自行设计,可以形式多样,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名著,为学生以后持续阅读打好基础。目前,市面的书籍,鱼龙混杂,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可以致家长一封信),科学地指导学生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的好书籍来读,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三、传授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餐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小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练习仿句;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 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度、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就是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经验以后,三种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问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的“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课外阅读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积极引导,适地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周一国旗下演讲”、“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讨论会”、“课本剧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瞧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名言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家校配合让学生坚持读书 教师和家长要紧密配合,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一篇:无线护盾的无线网络安全防护配置下一篇:煤矿风险分析研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