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2024-10-14

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共12篇)

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篇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面对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阅读, 一定很想提高学生的语段阅读水平。然而,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做的语段阅读多就能提高的。认真阅读、研究《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 (7-9年级) 有关阅读的要求可知, 在教学中应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指导阅读方法, 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 开辟活动天地, 开阔学生视野, 营造读书氛围, 丰富语言积累, 提升阅读水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一直坚持以下做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认为兴趣是实施成功学习的最好老师。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件事一定能成功。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文章, 并参加市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 在此不再重复。下文就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多说几句。

1.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预习环节包括三步: (1) 大声朗读课文, 自纠读音。 (2)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 试提两个问题 (边读边思考的问题) 。学习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如此阅读, 在培养习惯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自学、自悟、自得的能力。

2.坚持以读为本, 重视多种形式的读, 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背诵等。学生特别感兴趣, 小组之间或本小组成员之间会比赛谁读得既准确又情感到位。“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离开了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 阅读能力的提升只能是一句空话。其实读也不简单, 在读的过程中需理解课文内容, 接受思想教育, 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读课文, 可有粗读:通感全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细读:边读边议, 边读边思;精读:品评语感, 欣赏课文精华。从粗到细, 由浅入深, 由前两次量的积累到后一次质的飞跃, 遵循阅读规律,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根据课文教学内容, 课后开展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朗读比赛、摘抄比赛、编课本剧、讲故事比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辩论会、诗歌比赛等。这些综合活动的开展, 不仅为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为了提高其理解能力。

二、授之以渔, 掌握“特殊”的阅读方法

即使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考试中也并非一定能取得能证明自己阅读水平的好成绩, 这确实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苦恼。有多少人感叹:语文, 想说爱你不容易;语文阅读, 想说爱你真太难。而我说, 语文阅读, 想说爱你也容易, 这得借助一些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第三部分第6条:“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 结合具体文体特征进行具体方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得少而精, 教给学生思考、分析阅读的方法。如写人记事类文章, 往往要分析如何刻画人物。我教给学生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 学生明白几种方法后, 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理解作者的意图、目的。此时, 教给学生分析人物 (语句) 的基本步骤: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描写方法, 写出了人物______的性格, 表达了 (表现出) ______ (文章的内容、中心) 。再如说明文, 教学过程中扣住“十五字要诀”: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对于语段阅读, 基本的答题方法为“三读法”:初读, 了解文章内容及中心;再读, 带着问题并及时答题;三读, 将答案带入文章, 检测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题意及文章中心。如今, 不管是语段阅读还是写作都加大对语言的考察力度。面对新形势,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究赏析语言的方法, 怎样才能更全面地分析并注重个性化阅读, 也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思路与步骤。授之以渔, 让学生掌握“特殊”的阅读方法, 并能举一反三, 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厚积薄发, 建设图书角阅读名著

学生没有广泛的知识面, 没有丰富的课外阅读量, 即使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也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博览群书, 夯实语文基础, 才能厚积薄发。因此, 应该在班级建设图书角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创设浓厚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时刻感受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及与课本相关的名家名著, 学生自然会关注这些大家的作品。

新《课程标准》要求,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这方面, 我花经费制办了图书架, 设立了图书角, 将自己珍藏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拿出来, 也鼓励每位学生贡献一本, 每半学期轮换一次图书, 还为此制定了图书角制度, 并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登记贡献书、借阅书情况。语感不断得以积淀, 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也就形成了。

阅读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 无论是教材内容、教学时数还是教学研究等方面,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都占了很大比重。总体上, 阅读占去了语文的一大半“天地”。而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 只谈兴趣、没有方法, 阅读水平很难提高, 只有方法、没有一定的阅读量, 也很难真正提高阅读水平。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在教学过程中这三方面都关注到, 老师和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语文阅读原来就这么简单!学生自然会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篇2

在寒假里,我读了很多的故事,它们都可有意思了。其中,有两个小故事我觉得最有意思,第一个故事叫《小老鼠吃大象》,它讲得是小老鼠看见小朋友在下棋说老鼠能吃大象,它觉得自己可厉害,能吃掉大象,它想从大象的鼻孔里钻进去,先吃掉大象的心,再吃掉大象的肺。其实,小老鼠是吃不了大象的。它太自以为是了。

第二个故事叫做《小猴和鹿》,这个故事最有意思了。它讲得是小猴说它的本领大,小鹿也说它的本领大,然后它们就决定比赛。它们看见小松鼠在树上吃果子,小松鼠说看谁先摘到我手里的果子谁就赢。它们俩比赛,小猴子很快就摘到了果子,但是小鹿跳不到树上,摘不到果子。小鹿不服气,它说:“我们再进行个比赛。”它看见斑马在草地上吃草,就请斑马来当裁判,斑马说:“看谁先跑到那边的山脚下谁就胜利。”小鹿很快就跑到了山脚下,小猴子却在后边跑得很慢。小鹿很神奇,摇头晃脑的说:“胜利喽!胜利喽!”这回小猴子不服气,小猴说:“第一回是我的胜利,我的本领大。”小鹿说:“不,第二次是我的胜利,我的本领大。”它们又开始吵起来了。老熊看见了说:“你们再比赛一次,看谁先跑到河对岸的树上摘到桃子,谁就胜利。”跑起来当然是小鹿快,小鹿轻轻一跳就跳过河了。小猴赶快跑到河边,可是它过不了河,跑到树下的小鹿却摘不到果子,小猴说:“小鹿,你过来呀!你驮我过河,咱们一起摘桃子。”然后,小鹿轻轻一跳就跳过了河,它驮着小猴子赶快往树下跑去,小猴子轻轻一跳,跳到了树上,它们摘到了桃子,它们把桃子交给了老熊,它们从此以后再也不吵架了。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了,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成功。

爱上阅读,爱上中国元素 篇3

我认识的一位忙碌的职场妈妈,每天晚上临睡给女儿讲故事、读书,从孩子6个月到6岁,天天如此。 10分钟的“睡前故事”像是一个小小的仪式,让女儿安心入睡, “喂故事”的陪伴方式,像是母女俩的一份小甜点,滋养出浓浓的幸福感。而这位妈妈,似乎也找到了一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方式。

的确,亲子阅读的魅力在于,它所带来的那些丰富的精神资源,宛若一盏盏温暖的小橘灯,会陪伴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段历程,当然,它的魅力还在于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共度的亲密时光与那份温暖感。

正因为如此,亲子阅读始终是这本杂志所关注的重要主题。

如何给孩子选书?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如何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抱着为孩子挑选好书、推动家庭阅读的朴素愿望,十年前,父母必读杂志社与红泥巴读书俱乐部一群热爱阅读的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发起了“优秀童书排行榜TOP10”——一个属于中国媒体自己的童书排行榜,并确定了一个主题:阅读点亮童年。

如今,“优秀童书排行榜Top10”已进入11个年头,逐渐成为父母选书的好帮手。

2015年,我们又设立了一个和童书排行榜平行的“原创图画书推荐榜”。

希望那些带有中国元素,由本土作者创作的图画书更集中的呈现在父母面前;希望通过优秀的中国作家原创的图画书向孩子传递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也用最美的中国元素熏染孩子;希望未来的孩子不仅能够

打开眼界,拥抱世界,同时也能够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和底蕴。

巧用“阅读存折”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4

可这又谈何容易呢?

我教学五年级语文, 通过调查走访, 我发现学生们喜欢网络, 爱玩游戏;学生喜欢看电视, 尤其对综艺节目感兴趣, 比如最近很火的《奔跑吧, 兄弟》, 学生们课间都在玩“撕名牌”的游戏;在课外能够主动阅读的学生不多。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我在班级进行了一些变革尝试:把每天20分钟的课外阅读作为一项家庭作业, 每天看完后由家长签字。原以为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可部分家长却向我反映:孩子对课外阅读兴趣不高, 把看书当成是完成一项任务而已。

我考虑到课外阅读光读不写是不行的。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再次进行了“改革”:给学生专门准备统一的本子作为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每天在本子上填写阅读内容:今天, 我读了_____ (作者) 写的《____》, 从第__页到第__页, 用了__分钟, 并要求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最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第二天交上来由我批改。开始一段时间, 学生们阅读积极性较高, 读书笔记写得很好。可好景不长有些学生的阅读热情就减退了,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

偶然间, 我在《扬子经济时报》上看到一则《小学生喜获“阅读存折”》的报道让我眼前一亮, 心头一震:“给学生做一本阅读存折”!那么如何把自己的阅读存起来呢?在网上, 我搜集了一些 《阅读存折》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手册, 感觉有了些眉目。特别是在 《小学语文教师》中看到了陈金水老师写的《“我的阅读存折”那些事儿》一文后, 我的思路更清晰明朗了。我结合搜集的资料, 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一、列出阅读书目

(一) 紧扣教材, 列出必读书目

学生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 文质兼美, 很值得一读。在教学完此类文章后, 我顺势而导, 向学生推荐名家名著, 引导学生由学习一篇课文过渡到读整本书。比如在教学完《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文后, 我随即向学生推荐了《呼兰河传》一书, 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萧红, 感受萧红童年生活的烂漫、愉快, 进而体会到在她苦难凄惨的一生中, 唯有童年是最美的。我对五年级下册教材进行了梳理, 列出的必读书目有:《寄小读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记》 (青少版) 《上下五千年》《呼兰河传》等。学生在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后去读书, 效果会更好。

(二) 结合学生实际, 推荐选读书目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尽相同, 应充分考虑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我借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目,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 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推荐。 本学期 (五年级第二学期) 我推荐的选读书目是:

A级:《中国民间故事》《窗边的小豆豆》《长袜子皮皮》《逃逃》《乌丢丢的奇遇》;B级:《昆虫记》《童年》《青铜葵花》《男生贾里》《女生贾梅》;C级:《汤姆索亚历险记》《失落的一角》 《繁星·春水》《城南旧事》《三重门》。 (A级为基础型, B级为发展型, C级全能型)

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 我将班上学生分成了ABC三组, 向他们推荐各组对应阅读的书目, 在读完推荐书目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阅读其他组的书目。

二、设立奖励机制

适当的奖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 我在广泛征集班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进行了归纳整理, 设立了《阅读存折积点奖励方案》:

每天能进行课外阅读20分钟及以上, 并能做好笔记的, 奖励5点;阅读中, 遇到不认识的字及时查阅工具书, 注上读音的, 每一处奖励1个点;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能用记号“﹏﹏?” 标出, 把搞清楚以后的理解写在旁边的, 每一处奖励3个点;阅读一本书, 能讲出主要内容, 奖励10个点, 能把自己的读书收获、 感想通过读后感的形式写下来的, 每一篇奖励15个点。每一天的阅读情况由学习组长进行检查记录, 每个星期对组员所获得的点数进行统计, 每个月班长对全班同学所获点数进行评比, 由语文老师公布结果。获得点数在200—500点之间的学生, 可以凭“阅读存折” 到班长处兑换相对应的奖品, 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甭提有多高了。

三、订立管理规范

《阅读存折》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家长的协助与支持。父母参与学生的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与家长们进行了沟通, 达成了共识, 订立了家长管理孩子课外阅读的4条基本职责:

1. 友情提醒:提醒孩子每天进行20分钟以上的课外阅读 (双休日在两个小时左右)

2. 及时交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交流, 引导孩子认真读书, 提高读书质量。

3. 督促到位:关注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 一有不良行为及时提醒纠正, 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 赏识奖励: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 对孩子优秀的读书表现要进行适当的奖励。

有了家长的参与和认真管理, 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一片生机与活力, 家庭也有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同时也减少了我管理学生课外阅读繁重的工作量, 真是一举多得。

《阅读存折》把学生看过的每一本书记录下来, 记录下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存折》将学生的阅读过程细化成点数,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点数积少成多时, 学生就越来越有成就感;《阅读存折》可以让班级、每个家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阅读存折》将伴随着我, 带领更多的孩子一起在书海里徜徉……

摘要:在教学工作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高,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借鉴陈金水老师施行的《我的阅读存折》的成功做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列阅读书目、设奖励机制、订管理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究,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了阅读质量。

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篇5

——基础部语文教研室“修身·怡情”读书活动

有人说,不读书的人,看到的只是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读了书之后,你认识了黑暗和丑陋;只有读到足够巨量的书之后,你才会站到巨人的肩上,看到希望和光明。为弘扬先进文化,提高我院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操,丰富我院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内涵丰富、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基础部语文教研室本学期将继续开展“修身·怡情”读书活动,现将本教研室精选的十本好书推荐给大家。

(2016学年 第1期 总第15期)1.《目送》

龙应台(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目送》是她与她人生中重要的人的羁绊!《目送》是龙应台创作的散文集,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从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2.《平凡的世界》

路遥(著)

该书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是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本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3.《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白岩松(著)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以媒体人的视角,平实客观地将一段在日本的记忆呈现给读者。本书是一本白岩松行走、思考的散文随笔,由白岩松亲笔写序修订,是他近年来行走的所见、所感、所悟。白岩松以其一贯的冷静视角,平实、客观地将一段关于日本的记忆呈现在读者眼前。

全书绝非情绪之作和轻描淡写,白岩松深入采访各界代表人物,带着思考去谛听,带着问题去交谈。力图从自己的近距离观察之中,剖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诸多方面。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正如其书名一般,两种情绪交织相合。或许正如白岩松所说,“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我们更能看清更多的问题。

4.《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刘同(著)

本书是由刘同编著,刘同诚意述说,围绕年轻人最有共鸣的话题:孤独,用33个真实动人的故事,讲述33种形式各异但又直抵内心的孤独,用最温暖的笔触诉说:孤独不是失败,它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时光。该书以33种孤独换你从容前行。在开学的前夜一个人辗转反侧、猜想新环境;在毕业那天假装潇洒和决绝,拿起行李箱转身的瞬间某种情感喷涌而出;在纷繁的职场,既坚持又妥协,一遍遍问自己“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在复杂的社交中,戴上了假面具、学会了低姿态,却也不忘在另一个平行的世界,那个傲娇倔强的自己……这是一本送给你的礼物,始终伫立在美好年华的你,每一个期待未来的你。5.《偷影子的人》

马克·李维(著)

《偷影子的人》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其第10部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这部作品展现了马克·李维温柔风趣的写作风格,有催人泪下的亲情、浪漫感人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带给读者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是一部唤醒童年回忆和内心梦想的温情疗愈小说。6.《敦煌石窟艺术简史》

赵声良(著)

享誉世界的敦煌石窟艺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代表!《敦煌石窟美术简史》一书,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写。全书约15万余字,插图200余幅,共分六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概况。

敦煌艺术享誉世界,敦煌学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敦煌美术研究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枝领域。本书对敦煌石窟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集合了新的材料与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了图文互证,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7.《追寻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著)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面对巨大的苦难时,用来拯救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关于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和能者多劳们生存的社会所应担负职责的思考。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读物。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

弗兰克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弗兰克的集中营经历,第二部分阐述了他的“意义疗法”。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爱好者,也适合面临挑战希望寻找生命意义的人们。8.《成长比成功重要》 凌志军(著)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本书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全书分别以“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和“大师在哪里”为主题,展开阐述。9.《职场新物种》

徐小平

《职场新物种》把所有的案例汇集在一起,昭示着一个新的潮流已经出现。让所有的中国大学生把人生的主要负资产扭亏为盈,使追求奋斗的亏损变成追求奋斗的盈利,从而在人才市场上获得killing the market级别的成功。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它揭示了那些进到外企500强的牛人们的蜕变经历,这些人看上去确实是天之骄子。这对于目标是进入顶尖的外企公司的大学生,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它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将非常明白地提醒我们:中国内地的大学以及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在未来十年将会遇到极其严重的挑战。我能做的,就是提醒大家意识到,教育乃民族复兴之父!

我终于用新观念把自己的旧观念埋葬了,新我把旧我埋葬了,我做了自己的掘墓人。

10.人类动物园 德斯蒙德•莫利斯

《人类动物园》讲现代人的困境及其出路,态度乐观积极,令人鼓舞。近代以后,人类社群不再是人人熟悉的小型部落,也不再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寡民,而是人口爆炸的超大型部落。莫利斯把现代人称为超级部落人,将其比作动物园里的圈养动物。这个比喻生动传神,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尤其现代都市人的困境:人口过剩、过分拥挤的生存空间与人的生物学特性严重相悖,造成过分的压力、过多的“都市病”。

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篇6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生源均以农牧民家庭为主。由于环境、家庭、地域等因素,我班学生在刚进中学时阅读还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即读的量少、读得慢、效果差、时间浪费等不理想的状况,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各科学习甚至各种能力培养方面常常出现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加强了对小组合作阅读的探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同龄人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影响一个人的自发阅读。我也发现了学生对阅读的要求会因同龄人的影响而普遍化,正如韩寒、郭敬明书籍的流行。通过观察,我班部分学生对书籍有一种自觉的阅读要求。所以在分配学习小组时,我有意识地把这些学生分配在各个学习小组,让这些个别学生的阅读辐射到全组的成员,从而在学习小组里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其次,为了督促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初期,我班小组内的阅读书籍,采取先由老师推荐,然后由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商定。我对小组每周的阅读量也做了要求:在学生能负担的情况下,适当地要求一定的阅读量。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有独特的体验,我安排了阅读交流课,每周一次组内交流,每月一次全班交流。

组内交流时,要求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交流自己在本周的阅读内容和收获,同时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每小组每周评出一名“阅读评价之星”。在荣誉的驱使下,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敢于向阅读的文章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每月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每月的发言人要轮换),对小组成员本月的阅读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全班同学根据发言人的表述选出三组最佳阅读团队。

为了督促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我还根据我班实际学情,结合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订出详细的阅读评级体系。

通过每月的这种评比以及组内和全班交流一些学生和一些小组的阅读内容和感受,还有在阅读交流中得到新的想法、新的启发,甚至对阅读文章的新的思考角度,让那些没有读过这本书或文章的同学产生强烈的阅读的冲动和愿望。也能让那些不爱阅读的同学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为了能与同学有共同的话题,也为了想显示自己的独到见解,能使自己的阅读体验在同学中不会显得幼稚或者肤浅而乐于阅读。学生也在阅读中渐渐发生着改变。

一、阅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在积累课外知识,积淀语文素养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阅读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共同分享,既能找到在同学中共同探讨的话题,也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对文本的理性体验和感性体验,这种自我阅读产生的成就感,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时被同学所认可,促进了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

三、阅读让学生开阔了视野。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体验。其次,书中新奇的事物,精美隽永的文字,个性鲜明的人物,神奇美丽的山山水水,都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美妙的视野享受,促使学生更积极去阅读。

四、小组共同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选择起到了指引作用,让学生学会了选择阅读。刚开学时,一说到阅读有些学生就是漫画或者《故事会》等一些快餐书籍,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对阅读书籍做到了正确选择。

五、阅读让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不断增强。刚入学时,学生的作业和作文上的错字、病句处处可见,作文语言贫乏,思路老套,最忧心的是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字数都写不够。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和交流,一学期后,各种问题就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已经不出现字数不够的作文了,思路老套,且词不达意的错误也在逐渐减少。

六、阅读让学生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老师对小组的阅读书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推荐阅读书籍供学生参考;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对推荐书本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一些合适的指引,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不露痕迹地受到道德熏陶和思想教育。

七、阅读拉近了师生关系。在书本面前,学生和老师都是读者,彼此都是独立的文本体验者。学生可以和教师平等地交流。交流就可以得到老师更多指导甚至更为深刻的解读。

通过小组合作阅读,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组织能力,而且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也就给学生学好语文乃至一切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开展小组合作阅读,并不断探究有效的阅读策略,为农村中学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农村中学学生多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他们就会越来越爱阅读,语文学习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综合能力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享受数学阅读,领悟阅读魅力 篇7

1. 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数学语言的阅读活动。

和语文的学习一样, 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阅读。数学语言是由特殊的数字符号演绎的专门语言, 尽管数学学习材料 (主要是教材) 由数字的专门语言和附加的一般语言共同组成, 但是附加的一般语言是为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服务的。因此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数学语言的阅读活动,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学习数学时, 要学会在阅读中进行语意转换, 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转化为一般语言的形式, 经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转换自如。

2. 适当进行咬文嚼字式的阅读。

在数学阅读活动中, 某些材料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内容, 往往需要反复斟酌、推敲才能理解意义。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应对其中的语言反复推敲, 或进行摘录, 帮助他们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

3. 数学阅读活动本质上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

阅读是通过阅 (不出声) 和读 (出声) 而领会文本内容的活动。阅读只是形式, 领会 (理解) 才是根本。尽管数学阅读有时也要借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理解文本意义, 但是数学语言是抽象的, 也是严谨的, 因此, 数学阅读活动的本质是逻辑思维活动。数学学科的严谨性要求数学阅读活动要充分调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类比等逻辑思维, 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 开放数学阅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学阅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和开放的阅读空间。阅读活动的时间不局限于课上, 地点不局限于校园内, 学生可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5. 数学阅读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活动。

要求学生主动地探索结论, 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因为数学阅读需要通过逻辑思维主动推测数学结论, 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这一数学理解的过程具有相当难度, 教师的点拨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如果没有学生全过程的积极投入, 甚至只是疏忽了其中一个环节, 就会造成整个思维过程的混乱。只有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才能渐次领会, 正确形成数学理解。

二、带着问题阅读, 促进学生思维

“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课上在学生阅读前, 老师要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一些具体的提纲, 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这样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思维, 从而自主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三、以“动”带读, 以“议”促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 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它不仅是读的过程, 而且需要动口、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带着提纲阅读的基础之上, 让学生边读边动手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样的线是平行线, 而且学会了怎样画“平行线”。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 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用好数学课外读物, 延伸阅读

1. 课堂渗透。

在数学课堂上, 要根据教学内容, 适当为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 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周密计划。

首先, 数学课外阅读要做好统一安排, 由浅入深形成系列。其次, 每个学期指导学生读多少课外书, 读哪些书, 如何安排好时间等, 都要制订出周密的计划。

3. 加强指导。

教师的指导, 主要是激发兴趣, 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 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知识丰富的作品, 可以有选择性地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多样化, 可以指导做活页卡, 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 写观后感等。

4. 选好读物。

课外阅读的读物可分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 另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 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加以选择。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5. 活动引领。

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数学课外阅读活动, 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如读书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

五、针对数学理解的不同层次和困难加以训练

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 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困难, 如不理解数学术语符号, 不能将符号和词汇互译, 以及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 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对不能将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 指导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 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 让他们根据包含的某种关系 (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 的数学题进行分类, 也可采用“完形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

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 其认识活动不仅指向外在问题文本, 还以自己的认识活动为认识对象, 即“元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知活动包括很多方面, 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实践证明, 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 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因此, 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 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 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 让别人明白。最后,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 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篇8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 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着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使孩子的阅读量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为了使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广阔的世界, 班主任必须促使他们从小养成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的好习惯。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的训练。

一、创设情境,喜欢阅读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目前,在我国,电视普及家家户户,还有不少家庭拥有电脑。 电视、网络上多的是有声有色的活动图像,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诱惑太大,很难对读课外书籍感兴趣。 看电视、 玩游戏挤掉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1.以境激趣 。 我经常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室 、阅览室参观,任其随意翻翻、看看,让学生潜意识地默默地接受其熏陶,学生一下子被五彩缤纷的封面、插图、奇妙有趣的书名、丰富新奇的内容深深吸引,激发阅读的兴趣。

2.以情激趣 。 我把自己喜爱的并估计学生也喜欢的故事 、 儿歌等经常感情投入地有声有色地朗读, 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接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同时,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图书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表达出来。 我则在一旁倾听,并不时加以赞扬和鼓励,促使学生从单纯的行为模仿成为主动阅读的行为。

二、选择内容,有书可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物多了,信息量大了,要找一本喜欢的、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会花去大量时间。 再加上一些家长只给孩子买教辅用书, 造成孩子们面对各种读物非常迷茫, 似乎 “没书 ”可看 。 只有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所需的阅读材料 ,才能提高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才会有收获。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的读物推荐工作。

1.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 ,儿童喜欢形象生动 、色彩鲜艳的画面,故以拼音读物为主,最好读物里配有插图。

2.低年级学生童趣十足 ,童话 、寓言类的书籍学生特别爱看,我时常让家长帮助孩子选择这类书籍。 当孩子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后,我时常让学生在“读书介绍会”上介绍自己的书,这样运用学生家长的智慧和力量,使选书工作做得更有实效。

三、科学组织,有效阅读

低年级孩子阅读大多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娱乐而读,因为没有“诵”、“摘”等阅读手段帮助记忆、积累,所以虽然有了大量的阅读,但收效不佳。 另外,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少,加之识字量少、理解力弱、阅读速度慢而缺乏耐心,还有些孩子则太过于依赖家长,没有家长的陪读、导读,自己就完全不会读书,这些都会妨碍孩子的阅读发展。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积极引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 鼓励他们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阅读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指导阅读, 还要特别留心发现学生中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开展读书方法介绍会,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 为了使更多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教师要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

一是“讲故事”活动。 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开展主题性阅读,每月确定一个主题, 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活动,如“童话故事”、 “大自然故事 ”、“神话故事 ”…… 通过这些故事 ,他们不仅认识了丑小鸭、白雪公主,而且发现了弹琴的蟋蜶,唱歌的蝉……

二是“仿编故事”活动。 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故事或课外书中的故事。 自己创造性地编故事讲一讲、写一写,孩子成了安 徒生 、小作家 ,这种成功 的感觉会 让学生更 快乐地阅读。

三是“古诗文吟诗”活动。 每天利用早读中的十分钟时间教学生吟诵古诗。 如果我们让孩子每天背一首小诗,读一篇短文,记一条成语,六年该有多少收获呢?这些用课外书“泡”出来的孩子一定会在日后的学习、 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语文素养,必然会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除以上三点外, 抓好低年级课外阅读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保证阅读时间。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参加了各种培训班,购买了各种辅导资料,孩子每天淹没在题海中。 部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课外阅读。 针对这些原因,我首先从自身起控制作业量,每天中午到校后到上课前的时间不写作业,全部阅读课外书,并对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每天睡前保证最少半小时时间读课外书。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9

面对这种局面, 我无法坐视不管, 脑海里整合着“拯救”信息:要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除非有更好的东西走进孩子的生活, 走进孩子的心灵, 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儿童时期的成长生活方式。怎样引导他们积极地生活呢?对此, 我突然想起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晨诵, 午读, 暮省。这让我眼前不由地豁然一亮:能不能用这种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回归儿童时期那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呢?Just do it!我立即行动起来———

一、整合教材主题, 确立配套阅读书目

四年级上册整本书设计了六个单元, 分别是景物篇, 感悟篇、动物篇、奉献篇、励志篇、科技篇。根据这种编排, 为了让学生既走进课本, 又不仅仅限定在课本, 在讲每一单元前, 我向学生推荐两本内容与本单元相类似的课外读物, 并规定两个星期读完 (因为每个单元的课时安排大概是两周) ;在精讲某一课时, 适时插入推荐书中与之相关的精彩的某一段或一篇, 以激起学生阅读推荐书籍的欲望。如在讲第一单元之前, 我就向学生推荐了两本法布尔的书:《昆虫记》、《森林报》。在学习《蟋蟀的洞穴》时, 当读到蟋蟀在草坪前弹琴唱歌那段时, 我就插入了《昆虫记》里狼蛛与木匠蜂作战里的一段:看来要捉到这只狡猾的狼蛛,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活的蜜蜂做诱饵。于是我找到了一只瓶子, 瓶子的口和洞口一样大, 我把一只土蜜蜂装在瓶子里……这一做法加强了学生对阅读书目文本形象的感受, 通过实物形象触动, 增强具体感知, 同时又鼓励学生展开当时环境气氛的想象,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活跃了学生思维, 也提升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二、家庭共读书, 建立阅读监督机制

整合了教材的主题、确立了配套阅读书目后, 第一件事就是把我的设想及学生的现状告知家长, 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第二件事是给家长提供本期学生要阅读并需要购买的书目。第三是建议家长在家中创设阅读的环境, 营造阅读氛围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 家里最好不开电视和电脑) , 鼓励家长和学生同读一本书。学生要边看边写自己读时的感想, 或读后感, 在不同的位置要有笔记或备注, 字数不限。学生每看完一本书后家长要签字。出乎我意料的是, 我这一设想和规定一提出就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同。更为可贵的是, 我发现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到阅读中来时, 学生身上往往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是与同学相处时更平和了, 有些则是更加开朗爱笑了, 还有些则是学习态度变得积极主动了……这些变化不经意地闪着光, 让人的心底感到别样温暖。我们知道, 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容易受别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更遑论是自己的家长了。当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时, 学生通常会把这视作一种轻松、愉快、美好的环境, 在心灵上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心底积极面的情感体验。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这种情感体验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 对学生的学习及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发现, 在家庭共同阅读时,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绝大部分时间是相融的, 气氛是和谐的, 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亲人间的亲密关系, 阅读及与家长的读书交流给他们带来的精神情绪往往是愉悦温馨的, 而且“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久而久之, 这种阅读就成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现在, 我欣喜地看到这支参与家庭共读、倡导孩子远离网络游戏、拒绝俗气电视文化、告别不良读物、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

三、分享阅读体验, 开展定期阅读交流

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加上我自己语文课堂的精心设计, 笔者课间就坐在教室与学生一块同读一本书, 并有意识地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以此来带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示自己的独到思想。说来真的很神奇, 我每次在空间里写完一篇或一句看法后, 跟帖的孩子便很多, 纷纷在上面七嘴八舌说各自的想法, 那块地方有时居然成了辩论赛场。于是, 我把学生的这些留言打印出来拿到班上利用实物投影来让他们一起分享, 进一步激起更多学生参与读后的讨论。于是, 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便在没有一张反对票的情况下诞生了。

这个定期的活动开展以来, 开通QQ空间的人多起来了, 愿意在空间上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明显感觉得出来, 学生们敢说了, 而且说得独到有思想;愿意写了, 常常是洋洋洒洒几百字一挥而就了;渴望读了, 阅读量大了, 速度快了;乐意静了, 课堂教学不但好组织, 还经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间的纪律管理也省心了, 不用设纪律监督员了;喜欢反思了, 常常在周记里可以看到心里独白的文字。另外, 他们的爱好、追求也健康了, 作文中几乎读不到感叹网络游戏、玩微信的有趣了。家长也经常传递孩子转变的信息给我:孩子愿意和我们交流了, 性格变开朗了, 很少上网了, 几乎不看电视了, 愿意跑书城了, 盼望读书交流日的到来了……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10

一、学生阅读的困境

1.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对文化的关注, 还没有达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程度, 国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由于社会追求经济的高增长, 个人热衷于追求物质财富, 生活节奏很快, 工作压力很大, 没有时间阅读。第七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但就是这样的数据, 也显示了国民用于阅读的时间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扭转了连续几年的下滑趋势。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 学生耳濡目染, 对阅读的意义就会感到茫然, 对阅读自然就不会重视。

2.网络游戏的诱惑

网络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 满足了部分学生逃避现实、获得虚假成就感的心理。不仅如此, 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 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瘾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实现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取得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取得的成就。这使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越走越远, 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更强。在网络游戏面前, 阅读的魅力无法彰显。

3.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教育体制特别是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大的改革, 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正因为深受应试教育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 语文教学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藩篱, 教师只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部分课文 (那些与高考无关的课文也在被放弃之列) , 然后就进行大量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因此, 学生很难有阅读的动力。

4.阅读时间的限制

高中学生的功课繁重, 各门学科争夺学习时间、互不相让。由于学科特点的关系, 语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的提高。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课可以给见效快的学科让路, 所以, 在学习时间的“争夺战”中, 语文往往处于劣势, 很难与其他学科相抗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 学生想阅读也无法挤出时间, 阅读只是一句空话。

5.语文课的低效与无趣

当前, 语文课堂依然没有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 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教读几篇课文、落实字词句、写几篇作文、讲评几套试题的层面, 缺乏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意识, 没有上出语文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 语文的魅力荡然无存, 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既然学生阅读的外部环境和阅读现状都令人担忧, 语文教师就应该站在改变国民阅读现状、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 改革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做了如下探索:

1.语文课堂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

语文课堂应认真落实叶圣陶先生 “课文无非就是例子”的主张, 阅读课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课后产生阅读的冲动。学生有了阅读的钥匙, 就可以充分自主、有选择地阅读, 去打开文学宝库的大门, 领略文学的无限风景。

2.开设阅读与欣赏讲座

学语文如果只停留在字词句积累的初级阶段, 时间长了肯定索然无味。只有进入到鉴赏的世界, 欣赏大师们深刻的思想及富有灵性的文字, 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魔力。然而,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活积累不够, 还无法独自领略文学世界的微妙神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笔者给学生开设了阅读与欣赏讲座, 通过讲座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文学殿堂的窗户,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让阅读伴学生成长

(1) 开设阅读课。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就必须保证有阅读的时间, 开设阅读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专门让学生阅读, 形式不拘一格:或选印文章, 或到阅览室, 或指定书目, 或自由阅读……通过阅读, 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大, 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慢慢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2)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而且鱼龙混杂, 初涉文学之海的学生不知道怎样选择, 再加之学生价值观、是非观正在形成过程之中, 阅读能力和时间都有限,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开发阅读校本教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笔者和 “网络背景下高中课外阅读指导研究”课题组成员一起,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水平, 根据文质兼美的原则和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选文标准, 开发了以下阅读校本教材: 《文言文选读》《古典诗歌选读》《现当代诗歌选读》《美文选读》《时文选读》《高考优秀作文选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和应试能力。

(3) 开列阅读书目。

随着阅读的深入, 学生的阅读面越来越广, 对阅读内容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时,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开列阅读书目, 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名著、报刊介绍给他们, 让他们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4) 订阅报刊。

为了保证学生随时有阅读的资料, 笔者推荐学生每人订阅一份报刊, 如《语文报》《中华活页文选》《读者》《青年文摘》等。

(5) 推荐电视读书栏目。

语文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生活即语文。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电视, 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逾六成居民最爱看电视、上网, 相较于其他文化休闲方式, 电视和网络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优势地位较为明显。笔者给学生推荐了电视读书栏目, 如“子午书简”“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 让学生通过电视进行阅读。

(6) 网络阅读。

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 人数约为2404.2万人, 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 其次是24至29岁。既然不少学生痴迷于网络, 何不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来进行阅读呢?网络大大降低了阅读成本, 也使阅读变得更为便捷。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使阅读的范围和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摆脱网络的诱惑。鉴于此, 笔者为学生推荐了书目和网址, 让学生上网去搜索阅读,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7)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个人读书只勤读还不够, 还要学会动笔。所以,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 还要教会学生边读边记笔记, 多加思考。本人主要采用积累好词好句、摘抄精彩段落、点评和写读书心得的方式, 引导学生积累和思考, 以读促写,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当这些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就能领略到阅读的妙处, 提高阅读的品位, 增强阅读的兴趣, 阅读水平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激发阅读兴趣享受阅读乐趣 篇11

一、激发情感,调动阅读兴趣

情感是兴趣的前提,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大胆深入地进行阅读教学改革,努力激活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情感,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主动发展,学生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教学内容。

1.运用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美妙的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渗透音乐,不但能够给予学生美的熏陶,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长江,出示课题之后,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激越的旋律,激昂的歌词,很快将学生的情绪带入一个高潮,引出学生的激情,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诗歌的迫切感,在感情上与诗歌达成初步统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感。

2.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精心创设趣味横生的情境,烘托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牵动学习情感。如,在学习《观潮》时,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他们对大海、潮水的概念很模糊。因此,教学中我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来潮时的视频,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视频边练习背诵,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使学生领略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3.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的语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语言艺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教育性、科学性、直观性、针对性,语汇丰富能逼真地再现课文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二、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时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用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1.图文结合,引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故在课文的安排上,大多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先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而后图文结合,对照着读课文,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能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图后让学生说说秋姑娘都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再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阅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读思结合,深化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读演结合,升华阅读兴趣

小学课本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内容浅显,极富童趣。此时,我们不妨放弃烦琐的讲解,让学生揣摩文中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如,读《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学生戴上了头饰,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学生在课文中揣摩人物的神态语气,狐狸的三次溢美之词,极富感情色彩。这种在读中演、演中读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朗读的自我控制。

总之,语文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让更多的学生感悟美丽的语文,热爱语文,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12

用激情点燃热情

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阅读各种读物, 并引导学生去读。也可节选文中的精彩片段, 有声有色地朗读给学生听。

例如, 学完《烽火戏诸侯》后, 我拿着一本色彩鲜艳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教室, 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褒姒自从进宫以来, 总是闷闷不乐, 从来没有笑过, 周幽王想尽了办法要逗美人一笑……”于是, 各种版本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走进学生的生活, 使他们喜欢上了这本书。学了《再见了, 亲人》后, 我找到一本在图书馆尘封多年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然后饱含热泪地给学生朗读:“二次战役结束后, 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 有抱住敌人头的, 有卡住敌人脖子的, 有咬住敌人耳朵的……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 我们的战友。”从而让学生逐步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对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中朝友谊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推荐更多的课外读物

推荐与文本有联系的课外读物。给学生简介与文本有联系的课外读物, 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例如, 学完《诺曼底号遇难记》后, 我说:“1912年4月10日, 世界上有一艘最豪华的邮轮启航时, 海面上风平浪静, 船上的游客更是兴高采烈。突然, 邮轮发生事故, 场面惊心动魄。船长史密斯沉着指挥人们逃生, 可2208人中只有705人生还, 人性的善与恶, 美与丑在这里揭露无遗。这就是世界名著《泰坦尼克号》的内容。”学完《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说:“冬阳下的骆驼队, 在别人看来, 是普通的, 却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林海音写的一本小说里, 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 名叫妞儿, 她有的只是悲惨的童年。想知道妞儿的故事, 请同学们去阅读《城南旧事》。”这样, 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推荐适合孩子需求的课外读物。当年, 格林的《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 安徒生的《拇指姑娘》《野天鹅》成为孩子们百读不厌的故事。近几年来, 《老夫子》《哆啦A梦》风靡校园, 成为孩子们的最爱。推荐这样的书, 要制造悬念, 从而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推荐与学生的心理相关的课外读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他们这种渴求神秘、冒险、刺激、幽默的心理就决定了他们会喜欢《福尔摩斯探案集》《绿野仙踪》《奥妙世界大百科》《UFO之谜》《太空历险记》《阿衰》等读物。另外, 儿童诗能反映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 语言精炼形象, 节奏明快,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组织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上一篇:氧化石墨烯的还原研究下一篇:混合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