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阅读享受生活

2024-10-12

快乐阅读享受生活(共12篇)

快乐阅读享受生活 篇1

1 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现状

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 阅读教学已成为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在农村, 好多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我们曾做过一个关于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兴趣不浓、阅读面不广、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很少。虽然老师也强调要多阅读, 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囫囵吞枣, 受益不深, 因而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2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本方法

2.1 创造阅读氛围, 激荡学生产生“悦读”的欲望

为了让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我十分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精心布置了一个“书香教室”。那就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在黑板报的内容中开辟阅读园地, 介绍新书, 发表读后感等, 并做到及时更新。在班级中建立班级图书橱, 为学生准备良好优质的图书。另外, 我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组四个人。我要求他们每周定时分享阅读感受。这样, 就把一个人读的一本书换成了四本。

2.2 教会方法, 让学生感受自由“悦读”的快乐

老子曾说“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与渔”。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说道:“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叶圣陶先生也谈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 使学生能够自己学。我每接一届新生, 在给他们上新课前都会先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教给学生学习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教给学生如何精读与略读, 如何做读书笔记等。然后才会叫他们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他们带着技巧去读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 越读越有兴趣。这样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2.3 养成习惯, 引导学生进入“悦读”状态

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 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 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也如梁晓声所说:“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它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今天“终生学习”的观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 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 一定要及时补上。这样既推动了课内学习, 又扩大了阅读面。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在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 就理解方面说, 是得到一种知识, 就运用方面说, 是养成一种习惯。”

2.4 利用教材, 增添“悦读”趣味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充分挖掘这些“快乐的宝藏”, 很好地利用这些“快乐宝石”,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也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引起对语文学习的注意和探究, 从而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像《看云识天气》介绍的是天文知识, 《奇妙的克隆》介绍的则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拱桥》介绍了建筑知识, 《端午的鸭蛋》则与民俗民风有关, 而《陈涉世家》、《出师表》介绍了历史知识, 诸如此类, 这样的语文教学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悦读”的成就感

美国的布卢姆说过:“如果学生发现他的努力有所得益, 便可能在一定的学习任务中花更多的时间。反之,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 他们必然会自卫性减少学习和时间, 如果认为极为厌烦的话, 他们迟早都会放弃的。”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的动力, 主要的不是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内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设法让学生内心产生成就感乃是高明之举。

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 内容可以是我喜欢的作品、人物、格言......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够阅读共享, 大家都不甘落后, 不仅丰富了课外阅读的内容, 而且能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 学生的说、读可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指点, 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 创造的快乐, 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写作提高的作用。这样他们就会意气风发、兴致勃勃地去进行课外阅读。并把“我读经典”或“名著读后感”优秀的文章推荐到校刊发表,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以课堂教学为圆心, 以课外阅读活动为半径, 让语文阅读教学得到延伸, 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热爱读书, 读书成为其生活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 我们的努力就有了深远的意义, 远远超出考试之外。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谈谈阅读兴趣的养成[J].课外语文 (初中) , 2004, (07) .

[2]王兴飞.激发阅读兴趣五步走[J].黑龙江教育, 1997, (05) .

[3]陈晓秀.诱发阅读兴趣六法[J].课堂内外 (小学版) , 2004, (04) .

快乐阅读享受生活 篇2

今天下午我车间开展了班组建设交流会,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主要由我车间************等八个班组的班组长向公司领导及车间领导介绍本班组成员及日常生活、工作,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怎样组织并成为一个优秀达标班组。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我觉得要建立好班组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谐班组是提升工作效率,营造团结友爱,培养快乐工作和积极向上氛围的重要环节;是发挥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爱护企业、创新企业的可靠保证;是我们共同追求诚信友爱、互相依赖、广结善缘的大家庭。以快乐的心情从事自己的职业,倡导员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快乐的心情,愉快的迎接每一天的任务,从积极乐观的氛围中体验我们快乐工作和快乐生活的过程。

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工作中得以体现,实现了自我,自然会感觉工作是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就不会再抱怨工作,再抱怨生活。所以学会快乐的工作,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调适阅读期待 享受阅读快乐 篇3

一、尊重主体,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现在阅读教学往往缺乏对儿童阅读趣味的关注。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认为,哪些知识是孩子应该了解的,哪些知识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佳肴,但我们应该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应该符合孩子的特点,如果他们不喜欢而硬塞进去。肯定会引起厌烦。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但名著和我们今天的学生中间应该有一个媒介,那就是流行的时尚读物,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的,就可以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人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小学生喜欢漫面、卡通,原因很简单,他们感兴趣!有的孩子就是不喜欢读名著,怎么办?封杀?强制?这万万不可,漫画、卡通也是一种文化,它们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而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因它的奇幻、怪诞为儿童开启一方想象的天空。J·K·罗琳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同,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可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我们不妨投其所好,从读时尚书籍开始,让休闲书籍成为课外阅读的突破口,读完之后,和学生聊聊:“这本书好看在哪?”“你收获了什么?”边聊边引导,不要失去耐心,给他时间,读多了,想多了,阅读的视野就开阔了,读书学会思考了,这就是读书的入门功夫,品味了读书的乐趣,他们就会产生对经典阅读的冲动,适时引导,他们对经典的“阅读期待”会越来越强烈。

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感悟,学生表现出来的“阅读期待”是干差万别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学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和感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可以在只求基本了解的层面上,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老师恰当引导、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只有当阅读动力来自于阅读本身的兴趣,学生才能从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二、借情激情,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是培养学生养成喜欢读书、持久读书兴趣的关键。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不断地引发阅读期待,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以饱满的精神进入课堂,抓住“情”字点燃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微笑着面对一切》一文中,桑兰的事迹十分感人,只有让孩子与桑兰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真正感受桑兰的坚强与乐观。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表现桑兰坚强的几句话,让学生亲近文本,学生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走进课文,体会了桑兰微笑的背后承受的巨大的苦难,学生的审美阅读就此开始,桑兰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震撼了学生,这节课,孩子不只是记住桑兰坚强、乐观勇敢的生活态度,更大的收获是学生的阅读热情:他们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认识了谭迁;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认识了海伦,凯勒;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认识了保尔,柯察金……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真切地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课尽而情未了”的美好境界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学生更爱读书、更爱经典。

三、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以达成情感的契合。教师应以自己的独特、真挚情怀与学生见面,和学生一起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陶醉其中。教学中,选取课文中一个美好的场景或一个鲜明形象,以引起孩子对新课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以《为了准》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人民子弟兵与洪水战斗的场面,这壮观的场面、激动人心的乐曲牵住了学生的情感纽带,老师用整个心灵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进入了情境,他们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情感渐渐地涌动起来。抓住阅读的契机,引领学生注意那些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理解,读出韵味,读出情感,此时引导学生读《保卫延安》《红日》《岳飞传》……学生不仅仅是对抗洪战士的敬佩,更对英雄人物仰慕。情感达到高潮。阅读的乐趣,在于阅读中感受自己精神的成长。这种体验,会让孩子每一天都期待着阅读新的书籍,此时,“阅读期待”成为一种呼唤,成为一种祈盼。

四、不求甚解,拓展学生的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生正是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是给学生打下厚实的文学底子的黄金阶段,不一定要让学生字字句句“透彻理解”。“不求甚解”的大量积累必将增加语感的积淀,促进阅读的质的提高,必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此时,教师应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读”中“感”,在长久的“思”中“悟”。例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时,推荐学生读关于母爱的文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孙友田的《母爱似水》等,待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这时老师适当地点拨,学生有目的地去体悟作品用词的精当、情感的真实、谋篇的高明,逐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此时高尔基的《母亲》、冰心的《往事》《繁星》等走进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时学生的阅读期待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一知半解”开始,让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期待”中,增加积累,提高阅渎质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法扩大阅读期待视野,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和审美需求。

营造书香班级享受快乐阅读 篇4

一、营造阅读环境,打造书香班级

设置标语接手新班级,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设置读书标语,比如:你读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会变得越聪明;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人人爱读书,读书乐无穷;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设置标语的同时,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也张贴上一些读书名言,名言警句配上学生们的新颖的设计,增添了读书氛围。

筹集图书首先老师发动全体学生献书,有时也发动同学们捐献出自己节约的零用钱,筹集起来购买新图书。图书馆到新书后,再去借一批图书,这样通过“献、购、借”的方法筹集图书,使书架的图书常看常新。这些精美的图书成了班级的一道亮丽风景,很好地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营造氛围班级是学校的一 份子,学校在每层的回廊过道的墙壁的橱窗里贴着一张张导读图片,画面上的立柱旁边标注着阅读导引。我也在教室门口醒目处装饰了一个很漂亮的宣传栏,里面张贴着班级各个学生最喜欢的书名,以及老师向学生推荐的好书。当别班同学发出啧啧声时,同学们总会有一种自豪感。

搭建平台在班级读书过程中,我还为每个学生发放一份班级“图书馆通行证”,学生去“图书馆”读书前,从班长手里领取“通行证”,老师签名并注明时间,学生交证时会注上阅读篇目,并统计阅读量,阅读量的多少与班级常规考核挂钩。语文课前我会让学生诵读一首诗或述说一段名家名段或给一本新书来一段推荐词,学生兴趣很浓,这样不但能积少成多,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读书氛围,学生们开始自主阅读,渐渐地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开始挤时间读书,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形成文化积淀,为学生们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厚实的基础。

活动引领为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为配合学校的读书活动,我所在的班级同时开展“好读书,读好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为鼓励同学参与活动,我设置了“主题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活动、“读书、藏书评比”活动、“家庭学校读书”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互动性强、趣味性强、娱乐性强,学生易于接受,活动如火如荼,读书效果明显。因此,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的引领,营造班级读书的良好氛围,使读书成为全体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强化美文熏陶,提升文学素养

精心筛选通过营造阅读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只有对所阅读的书进行精心选择,学生才能获取持久的丰富的有益的营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社会进步了,书籍浩如烟海,书店、图书室的图书数不胜数,面对书架上数以千计的图书,学生们有时会举棋不定,拿起这本也想看,拿起那本也想借,自己借的书还没看几页,觉得别人选的书也不错,也想拿过来看一看,如果选择图书漫无目的,那么书读起来效果就不明显,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引导。阅读兴趣很重要,不同年龄兴趣有差异,不同性格的孩子阅读兴趣也不同,甚至有的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所产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尽相同,有兴趣的阅读才是高效的阅读。因此,选书时必须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帮他们选书。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平时我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有些名家经典作品我会罗列书目建议学生购买,有时,也让学生适当关注各类文体作品,以配合课内教学也显得非常重要。总之,不管怎样选择,应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只有他们喜欢的才能有较好的收获。选择一本好书,才能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才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提升素养。

读赏并举平时有意识地推荐一些当下名人如丁立梅、毕淑敏、龙应台等的作品,利用课上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赏析,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次课上,我推荐学生阅读丁立梅的《爱到无力》。《爱到无力》这篇文章以回家过年的一次经历为题材,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春节期间作者兄妹几个在家中又一次感受到的浓浓的母爱———“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母亲为了儿女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操劳着,这就是母亲。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作品文情并茂,学生们都被文中的母爱深深地感染着。好的文章要会欣赏才能体味出文章的妙处。于是在指导学生运用圈画法阅读后,我让学生分析文章的妙处,并说说作用,有学生说文章有照应之妙,如“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照应了“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使结构严谨。有学生说文章有对比之妙,如“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一句,就巧妙地将母亲如今动作的迟钝,与往年的能干、做事利索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塑造了“母亲”形象。还有学生说文章有暗示之妙,如文章写“我们”晒太阳、闲坐说话、看母亲去挑青菜、评论母亲老了及“我”两次跳进厨房,而不去主动帮母亲做事,暗示了现代年轻人不孝顺父母这一主题,还有许多学生说文章有融情于叙之妙、文章语言质朴动人,饱含深情等。这一节阅读欣赏课气氛活跃,学生们畅所欲言,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从那以后,我备课时在阅读赏析的方法上更是花足了功夫。读赏并举,学生们不仅读了文章,提高了阅读水平,还培养了表达能力,语文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读写结合精心选择学生的阅读书籍,加之读书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原来班上有些不喜欢读书的同学也开始读书,课余的班级成了阅读的海洋。为了读书有更好的效果,在班上我还设计了“阅读日志”,让每个学生人手一份,用表格的形式要求他们填写自己阅读的标题和类型、阅读日期及阅读页数,特别是写阅读心得,就是读书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日志。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平时我也要求学生或采用摘要式:即摘录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或采用感悟型:即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或采用剪报法:即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等,最后要求家长在阅读日志上签字,以保证阅读的持久性。

会读、会赏还会写,学生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不需要督促,不需要提醒,仅仅是一行行黑字,就充溢着温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氤氲的香气,诱惑着学生好奇的的目光,诱惑着学生走近走近再走进,诱惑学生在那看似波澜不惊却又起伏跌宕的字里行间流连忘返,这才是真正的享受。书香班级的营造,让学生的人生充实起来。

激励评价对学生读书情况进行激励,如每月可开展推荐“一本好书和一篇佳文”的活动,每周请学生向全班推荐自己发现的美文,每天让学生说一个美句子,对做得好的同学可以发奖状、奖品,奖品不在价格上做文章,关键是一种荣誉,能激励孩子更加热爱读书。一些口头能力很强的同学可以把他们推荐到学校广播站,让他们把好文章读给全校的师生听,这样将一些好文章推广开来,不仅整个班级溢满书香,让整个校园也溢满书香。

三、享受阅读,读以致用

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几乎每个新学期,学生一拿到语文书,就会猛读一气。而等到老师讲这一课时,学生则懒得读书了。在营造书香班级的过程中,我一样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创设了浓郁的阅读氛围,但学生的激情总有松懈的时候。

如何解决呢?长期实践下来,我觉得专题阅读效果较好。所谓专题阅读,就是和学生一起围绕一个专题进行阅读,在阅读后说说彼此的发现、心得、感受、感想等。比如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贴近中学生生活,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受到了学生们的大力“追捧”。小说的体裁特点决定了小说吸引读者主要靠的就是: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等,我就把相关的小说介绍给同学们。我因势利导,学生们感受到是阅读让他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多彩的阅读活动,除每日做日志外,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大评比,定期开展读好书征文活动,选出优秀的征文进行展评,开展名书、新书推介活动,举行读书辩论会……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全方位的浸泡书香中,拓宽知识,提升素养,这样的人文熏陶是其他任何教学方法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享受阅读,让学生的精神成熟和丰富起来,在不断的汲取中丰富自己的内涵。

享受阅读的快乐征文 篇5

陈皓

我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书,除了课本,便无书可读。

小学四年级时,班主任蔡奇峰老师拿来几本书,大家欢呼雀跃,纷纷去抢,可僧多粥少,抢到的如获至宝,抢不到的垂头丧气。为了让求知若渴的同学们能读到更多的书,蔡老师就组织我们打苦楝果,挖蒲公英、车前草等换钱买书,建起班级图书角,每人一次借一本,看完再换。从此,书中的`广阔世界,点亮了我们的生活。

我放学后要挑猪草、割羊草,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晚饭后才有空做作业、看看书。那时煤油是计划供应的,妈妈总是将灯头捻得特别小,看书很费力,还没看过瘾,妈妈又催着睡觉。我等妈妈睡了,悄悄地爬起来,飘忽如豆的煤油灯下,书又把我领进奇妙的世界。一天深夜,我爱不释手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沉醉其中,“哧――”的一声,一股焦味扑鼻而来,一摸前额,刘海被灯火烫着了,刚要抬头,精彩的故事又把我拽回书里。

俗话说:“好脑袋抵不上烂笔头”,一本书还回去,就不知道何时再相见,所以遇到佳词妙句、精彩片段,就得立马抄下来。虽没有“读书破万卷”,但资料积得渐渐丰富,写起作文来顺手许多。写了好作文,蔡老师就让我抄写在他的作文合订本上,厚厚的本子里汇集了历届同学的优秀作文,阅读学哥学姐的作文,让我获益匪浅。

1982年,有机会到南京上学。学校图书馆里,书多得让人目不暇接,我成了那里的常客。在书中,我认识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感受到百味人生,感到新奇、充实而奢侈。工作后,单位有图书室,但容量少,更新慢,一有空我就爱逛新华书店,看到心爱的书就买下。后来,嫁给同样爱书的老公,又有了爱淘书的儿子,家里的书籍就更多了,内容也丰富起来。书房,成了全家人最爱的地方。饭后,或是假日,各自捧本书,或默默地看,或轻轻地读,成了我家的常态。公公看他的诗词歌赋、之乎者也,老公读经典名著,儿子最爱的是名人传记、军事天地,我就读些小说散文之类。有时,读到奇处,忍不住击掌叫绝,引得识字不多的婆婆来凑趣,“快念给我听听。”我依言朗读,全家人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有一年,县里评“十佳书香人家”,我家有幸当选。同事笑说,“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梁实秋曾说:“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我现在已退休,有时间,有书读,拥有选择读物的自由,享受着阅读的快乐,每个平淡的日子都闪着幸福的光芒。

从阅读中享受快乐 篇6

冯亦代(1913~2005),原名冯贻德,1936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现华东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系。著有散文集《书人书事》《漫步纽约》等,译作有英国毛姆《毛姆短篇小说集》,美国海明威《第五纵队》等。

冯亦代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编辑家,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随笔作家。特别是他撰写的大量介绍西方图书的文章,犹如穿越太平洋的一股清爽宜人的风,滋润着中国读书人的心田。从此,人们永远记下了这位传播知识、传播友谊的忠厚长者。

冯亦代:乐在其中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为了鼓励子弟读书,不惜以他们未竟的梦呓,作为至理名言,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读书,既不为“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而是“乐在书中”。即使是本地理书,也可从中读出乐趣来。一本《徐霞客游记》,可使人周游名山大川,幽岩僻地,而且这不是困顿的行旅,而是行旅中见到的山山水水。司马迁的《游侠列传》曾经煽起我多少儿时的白日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引出了我为之一掬的同情泪,而柳宗元的《钴姆潭西小丘记》又使人卧游三湘胜地。“黄金屋”与“颜如玉”又岂能比拟!但这些好处,大概只有爱书人才能得到,如果是心浮气躁的人,则是永远“不闻其香”的;而生性恬淡的人,则如鱼得水,鸟翔天空,可自得其乐。

老妻在世之日,我们每日清早对坐读书,遇到好文章好语句,又相互击节,其乐陶陶,非狗苟蝇营的尘世中人所可比拟。老妻谢世后,我还是紧守旧例,每晨黎明即起,随手拿起一册,不论古今中外,利用时光。虽然有时会感到孑然一身,备觉凄凉,但一旦读书读出了味道,就变得眼前一片繁锦,字字生花,使茫茫孤寂,为各种生意所弥漫,孤凄也不得不退避三舍了。

我读书有个又好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在漫不经心时走入了角色。人物欢喜,我便欢喜;人物悲哀,我也悲哀。有时纵声大笑,有时恸哭不禁。幼时,婶母常常爱呵我为痴。至今这个“痴”字也没有离开我,虽然我已到了耄耋之年,我不以爱读书而痴为耻,觉得这个“痴”字,使我成了读书人,正是我的高尚处。读书人经常生活在云里雾里,如不食人间烟火,但其乐陶陶,终身受用。你若有兴,不妨一试,始能知我非妄也。

冯契(1915~1995),浙江诸暨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会长。著有《怎样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等。

冯 契:从书中汲取智慧

明代王心斋写过一首《乐学歌》,说“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物,这是很好的见解。当然,学习不限于读书,但读书确是人生乐事,而且正因如此,许多知识分子嗜书成癖,好学成性。读书的乐趣有多方面:或增进知识,或提高思想,或陶冶性情,乃至猎取片言只语作谈资,偶获令人莞尔的笑语,都会使读者感到心有所得,乐以忘忧。

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想涉猎一下。涉猎,当然只是浅尝。我是赞同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的。现在全世界的书籍不知有多少卷,其中我感兴趣的,也不知有多少种。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只能满足于浅尝辄止了。“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虽难以达到陶公“俯仰宇宙”的境界,却也能忽然会心,有所启发,令人大开眼界,而欣然忘餐。

不过,我也主张精读一些书。专业不同,口味不同,认为应当咀嚼消化者也就不同。我的专业是哲学,注意的自然是想从某些书中吸取哲人的智慧。智慧与知识有区别。论知识,今天中学生学到的数理化生史地等,比起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来,要丰富许多倍。但论智慧,就不能这么说。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某种洞见,它和人性自由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孔子、老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先哲的著作,正因为其中包含有取之不尽的智慧,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值得后代人经常地回顾。而且不只是这些哲学名著,在我看来,像《红楼梦》、石涛《画语录》等,也是富于智慧的。那么,怎样来从这些名著中汲取智慧呢?我的办法是按性之所近和时(时代)之所需来选择若干种,实行精读、反复读,并且开动脑筋,细细琢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而且思,才可免于迷惘和危殆;而从积极方面说,熟读深思,把学问思辨结合起来,正是从书中汲取智慧的途径。

要从书中汲取智慧,就要让自己的精神始终保持自由活动状态,不受任何束缚。书是传播思想的,它能启发人去自己思考,但也能成为束缚人的框框。所以,善读哲学书者,既要把握其体系,又要克服其体系;既要能入,又要能出。只有自尊其心,运用自己的理性独立思考,才能从熟读精思中取得智慧。这里用得着庄子的话:“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为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书是由名言组成的,经过熟读精思,咀嚼消化,透过名言而得其精义,窥其洞见;而此洞见仿佛是我的理性固有的,“得其精义”亦即精神之自得。这便达到了“得意忘言”的境界。汉语“得意”一次,既指得书中之意、言外之意,又指我自得其意、自得其乐。这样的“得意”,大概就是王心斋所说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了。

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篇7

一、抓重点词, 读中悟情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以规范的语言文字告诉读者一些信息, 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更是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阅读教学抓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支撑点, 即重点词、句、段,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感受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当我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时,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读到“我们来到隆中, 只见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 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时, 他提出“卧龙”指什么。我没有及时给予回答, 而是让他再读课文, 他很快就自己弄明白了。让我们记住英国作家毛姆说的话:“读吧!即使你不会读书也可以把书放在手里把玩一番, 凝神注视、随便翻到哪一页, 找一些招眼的句子看看, 到这片无涯学海里航行。如果书不能成为你的朋友, 至少他们也应该是你的熟人。如果书籍无法走进你的生活圈, 起码你也应该向他们点头致意。”慢慢地品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图文对照, 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取材广泛, 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包含其中, 但有的内容学生凭现有的阅历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在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 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 许多文章都会配上精美的插图。如教学《桂林山水》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 以图阅文, 图文对照, 反复深入地诵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 还可以插入多媒体, 使桂林的山水静、清、绿、奇、险的独特风姿展现眼前,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瑰丽河山的情感, 让语言文字和具体形象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心灵, 和他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细心观察图的能力和写真情实感的文风, 使他们从图的意境中体会到图外的图画和图中真实生活的情与景, 从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抓住图外联想理解课文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 入情入境

有些课文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些距离, 学生在学习时较难理解文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不易产生情感体验。在教学中, 我一般采用多种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 如投影、录像等来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 使之认知充满情感, 主观上产生学习的需求。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 我首先投影九寨沟美丽的画面, 让学生初步直观地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景, 然后再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陶醉其中。这些手段直观、形象,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能较好地创造和渲染气氛, 不仅使学生在形象的情境中理解抽象的含义, 感悟情感, 而且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揣摩生动的词语、美丽的句子、巧妙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意境等, 使课文的内容立体化、形象化, 使他们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都活跃起来。

四、以情激情, 引发共鸣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 首先使自己感动。”这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做到以情激情。教师的一句真诚的话语, 一个会意的眼神, 一个灿烂的微笑, 都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朗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 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的情怀, 深入理解文中蕴含的意思, 以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语言朴实无华, 真实感人, 在朗读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次战斗的重要意义, 了解邱少云严守纪律, 保证战斗胜利的重大意义, 由此使学生深刻认识邱少云以生命为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此时, 引导学生联系潜伏的具体要求, 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以及“我”的内心活动, 品味邱少云的内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的?他可能是怎么想的?邱少云的思想活动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文中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段落反复朗读, 品味“我”矛盾、担心、痛苦的内心活动, 来激起情感的共鸣。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中有境, 入境始于亲。”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缩短了事物的时空距离, 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引发了学生对文中人物事件的关注, 使其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对课文的语言感受也随之而敏锐起来。所以, 在教学中要注意渲染氛围, 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 才能入境入情, 引发共鸣。

巧用生活情境 享受快乐数学 篇8

一、导入“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老师要尽量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 在上《射线、线段、直线和角》这一节课时, 我就是用生活情境导入的, 我先告诉学生, 我前几天到上海旅游了, 此时学生都对我的旅游很感兴趣, 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上海”。于是我说:“我带来了上海的照片, 你们想看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 我趁机拿出了上海夜景图的照片。这样就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 我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我把教材中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变得更加生活化, 使学生更感兴趣了。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 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申到生活活动中, 学生就会感到:噢, 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慢慢地, 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 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 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二、借助“生活经验”, 加速新知理解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 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找方向》时,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方向来教学。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空洞洞地讲解, 那么学生会觉得很抽象, 如果利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也并不能更好地理解, 只有把书中的方向与现实的东、西、南、北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学中, 老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 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 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中年级学生的“一本书, 第一次看多少, 第二次看多少, 还有多少没有看”这种类型的应用题时, 一定要让学生借助实践来理解, 可以先拿一本书, 要求他们读完。然后让学生试读几页, 看看发生了什么情况, 就是要求要看的书的页数变少了, 然后再读几页, 看看又发生了什么情况, 还是要求要看的书的页数变少了。接着,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究竟应该怎样做。学生生活中的每项活动, 都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 教师需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 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自己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当师生习惯于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和眼光来思考的时候, 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便融合了, 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习惯。

三、回归“生活实践”, 感受数学价值

知识源于生活, 同时又能改善生活, 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这些生活经验。一种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 也要遵循同样的过程。

如:将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不变, 而面积变大还是变小的问题, 我先让他们每人准备一节绳子, 取一定的长度来做一个长方形, 分别量出它的长和宽, 并算出它的面积, 然后把它改成正方形, 再分别量出它的边长, 并算出它的面积, 最后用他们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样, 多让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就不会再混淆, 而是能清晰地把握, 学会逻辑地思考。老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来,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营造平等、和谐、快乐、轻松的气氛, 把数学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 这样, 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生活情境、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三方面谈了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经验,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程继德, 许洪洪.回归数学本质, 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07 (3) .

在阅读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篇9

一.读情境化

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是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景, 从而使学生进入角色, 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人物, 深入人物内心, 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达到从文本走向人本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 我通过叙述创设了一个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小朋友河边垂钓的动画视频, 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 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充满了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 同时也明白了道理, 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读丰富化

“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 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 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在教学《飞吧, 你飞吧!》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 如:“这是怎样的一只小虫子呢?你能快速地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学生心中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 当然会细细地阅读, 个个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 带着好奇心认真阅读, 力求从读中找到答案。而后我运用试读、评读、范读、齐读, 多种形式的朗读, 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乐于阅读、自主阅读,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读理性化

学生自主学习有了发现, 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引领学生游历文本, 感悟文本。品词析句是语文课堂必须的环节, 也是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模式的标志之一。对词句的品析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享受语文的必经途径。在《长城》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对“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进行探究, 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在品读中注重读中演、演中读。表演是情感的舞台, 能综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是施展学生才华的天地。在表演中, 学生通过脑、眼、手、耳、口的综合活动, 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深化思想教育,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了阅读质量。

四.读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觉亲。”学生读课文, 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例如教学《井》一课时, 井水的特点是“很甜很甜”、“很凉很凉”, 任凭老师怎么讲, 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感受。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井水这些特点呢?我设计了“拍广告”、“编广告词”为场景的语实践活动。在表现井水“很甜很甜”这一特点时, 有一组学生是这样表演的:一个学生蹲下来当井沿, 另外三个学生演过路人。一个远足干渴的过路人发现了这口井, 惊喜地喊道:“啊, 井, 还有水呢!”于是弯下腰准备喝井里的水。另两个过路人“闻风”一拥而上, 三人你争我抢, 各不相让。学生的表演显然是为了突出井水的“甜”, 但表现的方式有些欠妥。这时, 我对他们说:“孩子们, 井水虽甜, 但人情更重要啊!你们能不能改编后再来表演一次?”第二次的表演就显得非常文明, 一个学生说:“井水真甜啊, 请你喝一碗尝尝!”然后两人各捧起碗来“一饮而尽”, 再把碗一举说:“真甜啊!”台下响起了一阵掌声。表演后的采访更让我感到惊喜, 我问:“你们喝井水时有什么感觉?”一生答:“甜!”另一学生又补充说:“很甜很甜!”我本来没打算再问, 因为已经“很甜很甜”了, 不可能再有比这更好的赞美了。没想到第三个学生赶紧走到我跟前说:“老师, 喝井水的时候我感觉到人情更甜!”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 笑着说:“你还喝出了人情味!”其实, 学生读一篇文章的感受, 不也正如品尝井水一样, 各自都能品出不尽相同的结果吗?

快乐阅读享受生活 篇10

1. 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用“三生教育”的理念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用“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的教育理念“快乐童年,成就未来”的内涵就是要求学校所有教育教学必须是从师生的情感入手的人格教育,它应该以爱、美、兴趣、创造为要素,让孩子体悟生命的快乐,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成长是快乐的!为使教育理念不断物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又提出许多分块理念,如“养成习惯、学会生存、人格健全、热爱生活”为德育理念;“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为我校教学理念;“尊重生命,捍卫童年”是学校安全工作理念;“彰显个性、发挥特长、体验成功、身心愉悦”是学生社团活动理念;“轻松、和谐、爱满校园”是教师育人工作理念;“高效、协作、创造、活力四射”是我们班子的工作信条,也是工作理念;“独特、厚重、雅致、高品位、令人身心愉悦”是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等。这些分块理念的提出不但丰厚了学校理念文化,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能更好地结合学校实际,实施“三生教育”提供了思想引领的保证。

2. 开展好“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

我校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开设了“三生教育”课,并选派骨干教师担任“三生教育”的教学。同时,多层次地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一年的教学探索,“三生教育”的“案例活动体验震撼”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取得了实效。

通过用案列来引发讨论,结合讨论和教师的适时讲解,让学生内心获得强烈的体验和震撼。在对案列素材的使用中不是教师直接对案列素材进行分析讲解,而是用素材来引发学生的多次讨论。当学生的意见(观点或预见)与教师给出的观点形成强烈的对比时,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冲击震撼,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内心体验。

3. 把“三生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课堂教学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过程,是生命的潜能得以丰富、彰显的过程。“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的各科课堂教学关注整体的人,把知态度、情感放在同等的地位,课堂教学从认知扩展到生命的全领域,完整的生命的层次。把学生看作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把教学看作是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关注“人”,再关注学科的教学。学的过程中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教学的过程“不单是交给学生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快乐的生活,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教学以学科本位更好地向以人发展为本位,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4.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拓展“三生教育”的途径

我校把“三生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拓展“三生教育”的途径,深化“三生教育”。我校根据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我校创新的动态文化主要体现在“快乐成长”学生社团活动。我校结合“三生教育”,全面开展“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社团活动。把每天下午的课时压缩为一小时,其余时间开展五彩缤纷的小社团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每天都有30多个社团竞相登场,大社团开展安全、卫生知识讲座、消防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小社团如洋话连篇社团、和谐之声社团、七彩画笔社团、红舞鞋、创意无限社团等。社团活动不等于素质教育,但没有社团活动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社团活动作为“三生教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实践的机会、体悟的空间、超越自己的机遇和实现自己和舞台。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三生教育”的整体效应

从“三生教育”的整个教育思想来看,它关注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它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使学生有骨气、士气、志气、豪气和正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的正是这样一些责任,它对于师生的精神文化,乃至校园精神文化的建构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1)挖掘资源,共同塑造学校的图腾文化。我校在全校师生和家长中开展了学校整体形象标志和校旗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聘请学者、专家从两千多份来稿中最终确定了学校整体形象标志和校旗设计方案。

(2)品味历史,提炼丰盈学校历史文化。通海县楹联主席、秀山文化学会会长由感而发为一小撰写的一幅对联“鸢飞鱼跃特立独行看文质彬彬芳树绿,春诵夏弦精雕细琢听余音袅袅雏凤清”抒写出一小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校园、独特的办学,成就师生的博大胸襟、睿智博学、温文尔雅,一派山花烂漫、桃李芬芳的景象。

我们回味历史,吸纳新文化,将校园道路、门楼命名为“行义路”、“德沁门”、“文源楼”、“希圣楼”、“品艺楼”。走进校门,我们经过的便是绿树成荫的“行义路”,义指的是正、真、善、美,义路就是正道,行义路简单来说就是走正道:两排整齐的雪松象征辛勤的园丁张开双臂欢迎和护送同学们进校和离校。同时,老师还殷切的希望同学们天天走正道,时时有进步!

走过行义路,经过的是德沁门。古代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每位学子必须走“义”路,过“德”门,我们希望全体师生个个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真正落实到位。

走过德沁门,举头便可以看到两栋大楼的名字:正前方是希圣楼,它代表的是一小的一段历史,1930年,一小在大教育家孔子思想的影响下由最初的新兴高等小学堂改名为希圣小学。为了记住历史,传承传统文化,所以这栋楼命名为有纪念意义的希圣楼。文源楼:文源是出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清乾隆《四库全书》中七部:即文渊、文津、文溯、文澜、文源、文汇、文宗,选用这个楼名不仅暗含传承古典文明之意,从字面还可理解为:文明、文雅、文化、文学,等等的起源和源泉。另外,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又坐落在文化路上,年复一年向中学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最后一栋楼命名为“品艺楼”:传承孔子“六经皆艺”的教育思想,“六艺”就是综合素质。

(3)创设美文经典大厅,传承传统文化。在希圣楼的一楼大厅,中柱上挂上了一小的对联,左右两侧布置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经典美文,结合“快乐成长”社团活动,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使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的熏陶,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让学生修身立德,传承文明,弘扬美德,正所谓“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4)精心设置长廊文化。学校教学楼每层都有一个主题,设计的内容紧紧围绕“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美德”、“我们的未来”几个板块来设计。每个小板块各设正反两面,一面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另一面是同学们自己撰写的格言。我们认为用学生的格言自我提醒,比起那些没有生命的名人名言效果要好得多。学校文化长廊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要了解一小,热爱我们的学校;了解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了解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会感恩、积淀美德,最后树立远大的理想,憧憬我们美好的未来生活!

(5)营造英语氛围,走近国际化学校。许多参来访者都有同样的感受:走进一小,可以“闻”到一股洋味儿,首先是有中式、欧式建筑,其次是所有标识包括垃圾桶、功能室等全是中英文对照的,就连上下课的铃音都是充满人文气息的中英文语音提示。还有每天一句的英语学习!我们的目的在于为师生营造一个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西方的一些文化,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为将来的对外交流奠定基础。

(6)美化教室,培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又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各班自主设计了个性化的中队之窗,透过每个中队之窗,可以了解到该中队的理念、特色、奋斗目标、中队之星等。走进教室,学生的成长足迹、个性特长以及海阔天空的知识在文化墙上尽情展示。如“采蜜园”图书角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信息快车”栏目让学生了解校园内外动态、国内外大事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会用知识捍卫生命。

在创建新的校园文化过程中,全体师生的精神文化得到了提升、心灵得到了净化、灵感得到激发、智慧得到启迪,知识得到了丰厚。走进一小可以感受到整个校园是一部活生生的德育教材,校园里“一砖一石均有意,一草一木皆含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每个人都会感悟历史、体悟生命、学会感恩,懂得创造,生命的质量得以提升。

6. 深入开展“三生教育”课题研究

为了深化“三生教育”,2008年六月,我校在北师大肖川教授的指导下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的子课题研究,8月又申报省级研究课题《小学生体悟生命之乐的途径研究》,10月获得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立项课题并获得课题研究专项经费补助。

通过两个课题的研究,让学生意识到生命被关注是快乐的,读书、学习是快乐的,思考和创造也是快乐的,与人交往及合作是快乐的,学会在生活中享受快乐;让学生明白快乐是要付出的,并了解人生要获得,更要付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使学生能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感恩。

二、实施“三生教育”后的变化

“三生教育”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家长、学生共同受益的过程。

1. 教师的变化

(1)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学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让教师学会了“用心”施教,让每位教师学会了思考:学生的幸福在哪里?学生的快乐在哪里?如何提高学生的生命的质量,给学生有快乐的童年?如何让学生学会与人、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生存?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等等。

(2)让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作为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生命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育人的过程中就要让所育之人深刻地理解生命,理解存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意义,只有这样教师这个职业才能真正地称之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

“三生教育”的实施,让教师更多的体验到生命的可贵, 人的生命的唯一性和二重性, “每一天都不可以复制,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生命历程都不可以重复。尊重学生的生命, 尊重自己的生命.帮助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珍惜自己的教育生命,学会享受生活,从教育教学中、从学生的目光中享受到愉快和幸福。不断在工作中超越平凡,对教育事业有更全新的新认识和体验。换个角度,原来世界是这样的美丽,学会更珍惜每一个与学生、同事、家人相处机会和每一寸时光。学会更好地珍惜时间、享受每一个天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用自己大幸福和快乐去感染周围的人,让学生学会快乐的学习、开心每一天。”

(3)“三生教育”促使教师不断地提升。“三生教育”提升了教师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生存、生活的光辉。激发教师完善个性和完善教学活动两方面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个性、展示个人的魅力。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面,提高敬业精神,提高教育的艺术。把“三生教育”更好的从理念落实到行动上,让教师“教育无具细、事事皆育人”。

2. 学生的变化

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快乐学习,学会了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等。

享受阅读,享受别样生活 篇11

喜欢沐着午后的阳光,懒懒地翻动书本,欣赏优美的诗篇,时而琅琅吟诵,心灵闲适而充实;喜欢在忙碌一天后,躺在床上,置身于几篇精美散文中,那感觉,像是经历春笋破土而出,又像目睹雪莲雪夜绽放,那么清新,那么纯净,扫去了一身疲惫;还喜欢与孩子在门前的草地上、树荫下一起游历童话世界,清风吹拂、柔光轻泻,一花一草、一蜂一蝶都变得朦胧飘逸、富有灵性。

“满腹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最能提高修养、完善品质的有效途径。徜徉在书海之中,与坚定执着握手,与宁静致远交流;与悠悠灿烂史促膝长谈,与漫漫艰辛路融神交汇……有了阅读的沉淀,灵魂不再为浮华所蒙蔽,思想不再为物欲所束缚。心灵充实,心胸豁达,拥有这种心境,生活,自是一种享受!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说,书是幸福时的添加剂,是冲动时的镇定剂,是感恩时的催化剂,是困惑时的调和剂!每每有朋友因琐事烦躁不满时,我的建议总是:有时间读读书吧!因为我总相信:一个能享受阅读的人,必是一个有内涵、不粗俗的人;一个书韵飘香的家庭,必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读书是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因读书而精彩。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让我们的今天、明天,都能享受阅读,享受别样生活!

带孩子享受现代班级阅读生活 篇12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和生活的, 也是通过文化生活得到发展的。陶行知先生说过, 你期待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就去让他过什么样的生活, 从这种意义上看, 其实教育就是引领孩子过一种期望的文化生活, 而班主任就是班级文化生活的首席设计者和引领者。让我这种认识愈加深刻的原因来自一封信、一本书和一段难忘的午休阅读生活。

亲爱的甄老师, 您好!

刚刚跨进中学大门, 就迎来了教师节。这让我又一次想起了我的母校——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想起了我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 想起了我们在一起六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想回到我们的教室, 再一次听您讲课, 很有趣;真怀念每天中午读书的日子, 真想再一起读一读《攀上心中的巅峰》这本书, 很过瘾!我已经把它推荐给我的新同学了, 对作者的人生警言他们很感兴趣,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 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它使你总往高处攀登, 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 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 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我告诉他们, 这句话也是我们班的座右铭。甄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不是吗, 我们就是一直用它激励自己和我们的集体, 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不断越过了心中一个又一个的高度。虽然现在已经升入了中学, 但我们还是把它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写在了《同学录》里, 用它来激励我们永远不懈地努力, 不断刷新新的高度, 取得更好的成绩。甄老师, 为我们加油吧!

这是一个毕业生给我寄来的一封信, 《攀上心中的巅峰》是学完课文《理想的风筝》以后, 我带他们读的一本书, 意在引导孩子们懂得, 成长就是树立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的过程。那段时间, 从我开始, 每天午休时, 班里总有一个人轮流读给大家听。后来发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许多孩子手里都有了这本书, 午休的读书、聊书, 也成为了他们很享受的事情。也就是从那时起, 班级阅读, 成为了我和学生们每天要过的生活。

这封信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示。这不就是我们的教育期待吗?有道是, 知书而达理, 理通而兴义。可见, 一个人的阅读历程就是他的精神获得滋养和培育的过程。六年的小学生活, 大大小小、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搞了许多, 也都每每为孩子们津津乐道, 但是现在看来, 沉淀以后, 给他们留下东西最多的, 还是这段班级阅读的日子。这种文化生活看似平静, 但阅读所带来的使人怦然心动的力量却持久地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看来, 教育需要静下来, 用心把活动设计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 每日不可或缺的生活, 让它如影随形地陪伴着孩子, 才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更大的作用。当然, 这种生活, 既有别于枯燥乏味的说教, 又有别于轰轰烈烈的热闹。这就需要我们从活动中抽取对孩子有吸引力的, 集趣味性与感染性于一体的元素, 把它和生活的常态性、持久性结合起来, 让活动生活化, 并赋予它文化的内涵。从此, 引领孩子过高质量的班级文化生活, 成为了我班主任工作的追求。其中, 引导学生阅读, 是我们班级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仔细分析, 我国常规的育人体系中有两大核心领域:即教育与教学, 而且它们以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与组织结构来区别。而班主任面对的是却一个育人的整体系统, 如何把这两者打通, 实现教育教学的融合和彼此的相互促进, 使教育更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有效性, 从而实现教育的突破, 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成立班级文化剧场入手, 将“读书和表演”等学生喜欢的新型阅读形式作为班级文化生活的一个特色与着力点, 通过指导学生课上阅读, 课外阅读和定期的课下排练表演有机结合, 把班级教育和课堂学习生活融合在一起。伴随着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交流的逐渐深入, 学生获得了心智的成长;伴随着符合孩子天性的充满童真童趣的表演进程, 实现了对学生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引领。在润物无声中, 促进了人的整体发展和班级的整体发展, 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实现了不说教育的教育。

二、班级阅读生活的透视

现代社会信息量极为丰富, 信息提供领域多元且呈现速度极快。文本阅读、图画阅读和网络阅读成为了现代阅读的重要途径。因此, 学生不仅要学会传统的文本阅读, 还要学会超文本的图画阅读、网络阅读, 这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阅读能力。

应该说,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个性化阅读, 因为它充分顾及了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 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但是, 因为文字主要靠阅读者自己的心灵默默感应, 所以, 个体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如果单一使用这种阅读方式, 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现代人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合作学习, 它和现代教育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相吻合, 这就需要我们做班主任的教师搭设多种合作阅读的平台, 构建起阅读的兴趣场和信息场, 让学生独自的感受流通起来, 使他们每人都有机会分享阅读的收获, 相互影响, 相互启发, 从而推动心智的成长进程, 获得1+1>2的阅读效能。同时, 现代教育倡导学校、社会、家庭三维一体的立体教育, 然而, 我们又常常为难以找到与家长沟通的媒介, 难以达成教育的共识而苦恼。其实, 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和孩子建立起共读的空间,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融和阅读的指导, 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所以, 我尝试着以家庭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特殊的合作阅读方式, 争取获得教育效果的增值。因此, 学生个性化阅读、班级合作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的相互补充, 构成了我们班立体的现代阅读生活的三种重要方式。

三、班级阅读的设计与收获

基于上述思考,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着力以相应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设计班级阅读生活, 以期取得更大的收获。

1. 读图激趣, 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时代的变迁带来了出版物表现形式的变化。不仅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图像和视听形式, 纸质出版物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读图”时代已经到来。与文字相比, 图画和视听传播具有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 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也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读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获得精神滋养, 促进良好习惯形成的一种手段, 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

我从低年级绘本阅读开始,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好的绘本, 不仅能帮助提升孩子的观察力,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更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我在“范读”过程中, 首先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即:“观察画面—猜想文字;对照文字—明白意思;根据意思—懂得道理;改写结局—激发创造”。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后, 再推荐给一些优秀的绘本读物, 让他们自主选择, 自由阅读。然后再通过填写、交流图文并茂的“读书报告”, 推荐“星级绘本读物”的形式, 引导他们分享阅读的快乐与收获。近两年来, 孩子们共阅读了50多本绘本读物, 这样的阅读生活, 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他们的读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逐渐形成。同时, 也为他们建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家园。《我有友情要出租》教孩子懂得了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猜猜我有多爱你》让他们明白了要敢于用自己的方式向家人表达真挚的感情;《小马过河》使他们领悟了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勇敢地尝试……

2. 网络阅读, 引领精神追求的提升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阅读介质, 汇集了大量数据、信息、资料等多种资源, 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资源的无限流通, 能更多地满足我们对信息的需求。小学高年级的学生, 已可以独立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但是, 不能否认, 网络在提供高密度信息的过程中, 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 一些鱼龙混杂的网站和不良信息的侵害性又让人堪忧。面对两难的困惑, 究竟怎样充分发挥网络阅读的优势, 扬长避短地利用其教育功能呢?我认为可以从网络主题阅读入手, 从一个主题出发,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网络阅读, 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提升精神追求。因此, 主题阅读成为了我和高年级学生网络阅读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发展目标, 每个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几个人物作为阅读主题分阶段进行, 并通过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加以落实。在指导检索人物信息的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 领会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获得了精神追求的提升, 直至转化为他们日常的自觉行动。

“雷锋”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 既陌生又熟悉。他们因每年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的教育活动而认识了雷锋, 又在过后的日子里逐渐淡忘了他, 疏远了他。这是因为照本宣科枯燥的说教或看似热热闹闹的活动, 没有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感动, 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怦然的心动, 不会有情不自禁的感动, 更不可能有自觉自愿的行动。开始网络主题阅读以后, 在指导学生上网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开始了“走近雷锋”的日子。网上收看《雷锋》的电影, 帮助他们从感性上认识雷锋;登陆“雷锋纪念馆”进行网上参观, 帮助他们了解雷锋;通过检索“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 阅读人们热议雷锋的文字, 帮助他们逐渐读懂雷锋, 知道了雷锋精神不仅有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还有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和勤俭节约的奋斗精神等。从那以后, 我在每期写给家长的“班级生活电子信”的“报喜鸟”栏目下, 增加了“雷锋Fa ns”的荣誉册。

雷锋说过:木板上没有孔, 钉子却能扎进木板, 这是因为它有钻的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钉子精神, 有空儿就挤出时间, 多读书。现在, 我们班的图书角, 同学和甄老师带来的图书已经有116本了, 图书成了我们最要好的朋友。大家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在书海里漫游, 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网络上“冲浪”, 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老师说, 学雷锋, 贵在平时, 难在坚持, 我们一定争取做到, 因为我们都在争当雷锋Fans。

前几天, 北京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 雪化成水以后, 又遇冷结成冰。尽管校园已经被不停地清扫过了, 可是还有积雪在随时融化, 随时结冰。今天中午, 去食堂吃饭时, 我们看见校长、老师在寒风中站成人墙, 提醒同学们小心地绕过那些危险的结冰路面。尽管如此, 还是有几个同学滑倒了。午饭后, 在甄老师的带领下, 我们每个小组的代表拿起扫把、墩布和簸箕去铲冰扫水。可还是有几块冰冻得实在太结实了, 铲不掉。有的同学想出了好主意——去食堂要来一些盐, 撒在冰面上。午后, 所有顽固不化的冰终于都被成功地清扫干净了。能给老师和同学们走路带来方便, 我们真高兴啊!学雷锋纪念日虽然已经过去了, 但是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却牢牢记在了我们这些雷锋Fans的心里。

从这两篇班级日记不难看出, 雷锋的精神已经开始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深处。开学不久, 学校篮球队要开始训练了。这时候, 小天的家长发来短信, 向我诉说心中的苦恼:孩子向家长索要名牌运动鞋, 不买, 就大哭大闹, 因为班里的同学有穿名牌的, 很让人羡慕。针对这种情况, 我联想到开学当天放学时, 小柯的书包带断了, 妈妈给他缝好以后, 他又高兴地背着这个书包来上学了。我把小柯的做法告诉了大家, 话没说完, 就有同学已经为他鼓掌了。“他才是雷锋Fa n s”, 我们热烈谈论着……再看看小天, 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第二天下午放学后, 篮球队的队员们像接受检阅一样站好队整装待发, 准备去运动。仔细打量, 没有一个特意买名牌衣裤和鞋子的, 包括我们的小天。我高兴地说:“雷锋Fans, 也是姚明Fans, 好好打球去吧!”孩子们撒欢似地奔向了操场。后来, 班里成立了节水、节电、节粮的三节队, 过去追名牌的几个小家伙, 主动承担了队长的“要职”, 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也成了班里的时尚。

3. 合作阅读, 推动心智成长的进程

合作阅读是在学生个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与他人互动, 进行更深层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获得了新的心智成长;在体验到认识提升带来喜悦的同时, 学会了尊重他人, 欣赏他人, 提高了合作能力。所以, 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式的合作阅读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的重要阅读生活。

读童话是我和低年级学生要经历的阅读生活, 读古典名著是我带高年级学生要享受的阅读生活。比如, 结合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故事的学习, 我引导他们利用寒假认真阅读了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开学后, 我们选择了《我眼中的三国人物——曹操》这一话题进行阅读交流, 为学生搭建了合作阅读的平台。在螺旋式的多回合的交流过程中, 每个学生在彼此的启发借鉴和老师的评价、点拨下, 都获得了更大的学习效能, 同时知道了应从多角度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事、物, 认识才会更深刻, 评价才会更客观。

4. 亲子阅读, 架起家校育人的桥梁

一个人从自然人到优秀的社会人, 家庭的影响和规范作用占很大比重, 孩子生活在其中, 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 年轻的家长们有的感觉茫然, 有的家庭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目标已相互背离, 这些都无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人把这种状态、这个地带, 称为教育的沙漠, 班主任工作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尝试着引领孩子和家长以“亲子阅读”的家庭交流方式, 架起家校育人的桥梁, 努力营造教育的绿洲。

我们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心爱的“阅读乐园”本, 用孩子自己的话说, 这里留下了他们深深的阅读脚窝。我指导学生围绕每个主题的阅读内容, 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并用词进行写话实践, 然后在“我想说”栏目中写下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感动和思考。

家长会上, 我请家长们欣赏了孩子们的阅读脚窝, 家长们很是吃惊。他们在吃惊于孩子识字量增大, 阅读能力提高, 表达能力提升的同时, 更是感慨不已, 感慨于孩子用笔尖留住的快乐、苦闷、感动与思考。我进而指导各位家长设立“爸爸妈妈说”的栏目, 请他们在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以后, 写下他们的心声, 这里既可以有两代人就故事内容进行的交流, 也可以有父母就文本思想对孩子进行的点拨, 既可以有父母对孩子的鼓励, 也可以有对子女的期待。渐渐地, 文本所承载的价值观, 在这种亲子阅读的模式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和我们的班集体。每一次认真读罢两代人写的话, 我都会或根据文本内容或根据孩子的实际作相应的笔谈, 在这种平静的阅读和持久的笔谈生活中, 引导着他们向发展目标主动迈进。

三八妇女节, 孩子们以“我给妈妈讲故事”的形式, 给妈妈献上了节日的祝福。当天的阅读乐园“我要说”中, 孩子们就以此为题写下了成长的甜蜜, 家长更是喜不自禁。

菲菲说:

从小到大, 我每天晚上都是听妈妈讲故事才睡着的。现在我读二年级了, 认识1000多个字了, 我也会给妈妈讲故事了。吃过晚饭, 我认真练了好多遍, 然后让妈妈躺在床上, 我坐在床边开始讲故事了。故事讲了一个又一个, 《献给妈妈的花》、《给妈妈的第一封信》。妈妈听了高兴得直亲我, 夸我长大了, 知道关心人了, 她还问我喜欢故事中的谁, 为什么?听了我的回答, 妈妈又夸我懂事了。渐渐地, 妈妈睡着了。我的嗓子也快冒烟儿了, 原来讲故事也这么辛苦啊, 我却经常让妈妈生气, 想到这儿, 我很后悔。以后, 我要天天给爸爸妈妈读故事, 让他们天天都快乐……

菲菲妈妈说:

听女儿讲故事, 心里非常温暖, 菲菲开始懂得爱与被爱, 付出与收获的含义了。你和故事中的谢廖沙一样, 是个善良的女孩儿。谢谢你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 也希望你记住“给永远比拿快乐!”这是俄国大作家高尔基的爸爸送给少年高尔基的一句话, 妈妈把它赠送给你, 愿你永远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老师说:

多令人羡慕的一对母女, 这次阅读, 菲菲真的献给了妈妈最美丽的“花”, 同时, 菲菲也得到了妈妈送给自己的特别有分量的一句话, 是的, “给永远比拿快乐”。在家、在学校、将来走上社会都是如此。谢谢菲菲的“花”, 记住妈妈的话!

不难看出, 家长在为孩子的成长感动, 在为这样的亲子阅读喝彩。而家校教育也在悄然中形成了合力。

上一篇:思想综合判断管理下一篇:直线阵列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