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阅读而宁静,阅读因分享而快乐(精选8篇)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阅读因分享而快乐 篇1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小学低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及 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 读;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 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 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乐 于与人交流;能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 美。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特别重 视阅读教学的教授,以从小培养学生这种最基本和最必需的语文 素养。
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走近我们;阅读,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让学生爱上阅读并成为 伴随终身的好习惯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 少,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等事实。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
教学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 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 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 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 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 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在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 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 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 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 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 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
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 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 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 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
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
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 带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 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 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 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 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 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 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 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在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 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 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激起孩子 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评比激励,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
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 项活动要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 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 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1.在阅读活动中,我及时表扬那些敢于质疑,并积极围绕疑问 探究的学生,促进学生在阅读中勤于思考,主动探究。2.定期将学生的阅读积累本在班上展示。评出阅读积累做得
好的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与积累相结合、阅读要动笔墨的 良好习惯。
3.每一次学生习作,我都要求学生用规定的符号画出自己习
作中用上的课外阅读积累的好词佳句,并进行评比奖励,极大地 提高了学生积累的兴趣,形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4.每周评选两名阅读之星,以此激励那些阅读习惯好,阅读持
之以恒的学生,同时也对正在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进行促进。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 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 很有必要的。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 “授人以渔”的目的。同时,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 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 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 更加精彩,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为学生撑起 一片多彩的蓝天!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阅读因分享而快乐 篇2
一、 有效的对话建立于师生间的“平等”
有位教师上《飞夺泸定桥》, 一开始, 问学生是否知道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 这学生想了想说:“我可以选择问题吗?”这一“反客为主”的回答叫教师着实意外, 他愣了一下, 立刻给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其他问题。由此例我们想到在自主性阅读中, 学生应当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而且有权利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是为了能促进阅读的交流和理解。它在整个课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可以使阅读陷入僵局、收效甚微, 也可以使阅读顺利甚至高效率地进行。当然这对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有较高要求。
这是富有人性的对话, 是师生平等的对话, 是激活思维的对话, 是生命的对话。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 他们不只是教和学, 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合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有效的对话建立于生生间思维的“碰撞”
今天的学生思维活跃, 富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自我意识较强, 希望在家庭和学校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他们的向往。针对这种情况, 在阅读中展开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见解, 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是完全必要的。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辩, 往往能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 打破思维的定势和惰性;让学生畅所欲言, 容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使他们心情愉快。
从个别案例不难看出, 学生的群体活动是多么活跃, 多么富有生气, 他们之间的对话便是富有灵性的对话。教师的恰当点评, 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探索新问题, 发现新结果。《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开发他们的潜能, 发展个性。”在研读中, 学生完全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自我, 也张扬了个性。
三、 有效的对话建立于与文本、作者间敞开心扉的“交 谈”
有人说:“真正的阅读, 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们的阅读教学所期望的结果是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 又能跳出文本合理拓展, 这样阅读教学也就成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的过程。由此看来,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的对话, 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语环境提供某种条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或者无法替学生自己阅读。同时,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即与课文的对话, 又是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对话反映出来的。
在课文研读中, 学生的个体阅读效果得到充分体现, 这是学生与课文交流的结果, 是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结果。学生真正认识、理解了文本的内在含义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运用, 我们的研究性阅读基本上也就到位了。当然, 孩子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也有可能读出成人都想不到的意思, 尽管有些并不十分正确, 但不应简单否定。如笔者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感受张衡数星星的那份执着时就遇到有个学生这样解读课文“老师, 我觉的张衡一点都不累, 累的是奶奶, 你看书说他是靠着奶奶, 那累的应该是奶奶, 而且那时候小孩子也没电视看, 他没时干, 只好数星星。”虽然这位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课文, 但这个思索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与课文对话的过程。
学生的这种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的发现和探索, 这种敢于向教材、教师、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见解和主张, 积极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正体现了新课程阅读充满生命活力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第五章实践尝试:挑战与应答[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M].宁波出版社.2004.
[3]黄晓欧.对话呼唤“质”的提升[A].新教学写作文集.2005.
[4]王琼.“对话”:阅读教学的新形态[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 篇3
在11 月8 日,2013 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闭幕式上有幸聆听了余秋雨先生精彩的演讲,本文标题为余秋雨先生演讲题目。余秋雨提出,人的生命有限,阅读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现在的文化垃圾太多,所以读书时,一定要给不同类型的书进行等级排
列,使自己的阅读处于有序状态。站在制高点上阅读,才能汲取精华。现实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很多无序的状态, 持续下降的阅读率也让我们越来越担忧。由于网络电子媒介的兴起,公民深度阅读的时间越来越不足,书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出版、需求变小,社会上一些浮躁的文化情绪蔓延影响着良好的读书环境。由此可见,当今社会,阅读引导和阅读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江阴市图书馆从2008 年开始,就把“全民阅读推广”工作作为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来抓,并且在2009 年提出了“幸福生活,从阅读开始”的促读口号,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其中,《读读书》杂志的创办更是直接地突出了“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的服务功能。可喜的是,经过5 年时间的办刊历程,《读读书》在公共图书馆业界以及青年阅读者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感谢所有为之付出努力和提供帮助的人,是你们让我们传递“阅读的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们期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能够带领更多的人感受阅读的美好!常常有人把不阅读的原因归结为:静不下心来或者是没时间。其实,人只要能静下心去阅读,所有的不平静也就微不足道了。阅读的紊乱,最重要的原因也不是时间紧张,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不平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生命因阅读而宁静,反过来,宁静的内心才能产生有品位的阅读。
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读书笔记) 篇4
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说的多好啊,阅读=悦读。
在阅读中寻找那份心灵的宁静;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阅读中摒弃浮躁修炼自己;在阅读中寻求教育的真谛和方法。让自己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成熟、在阅读中走向优秀。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著)
这本书,是贲友林老师对教学手记的凝炼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的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全书充分展现了贲老师的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书的内容分成三大块:第一块是教育界几位知名专家对本书及作者的相关评说;第二块是贲老师的教学手记;第三块是后记《一路走来》。贲老师把自己的教学手记整理后分为四部分呈现:前行中的瞭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本书的有关内容。
一、教育界几位知名专家撰文关于本书及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认为:贲友林的数学课堂是一个世界。……贲友林就是这样一个瞭望者、摆渡者、跨越者,他永远听从‚彼岸‛的召唤,永远寻找新的起点。此岸与彼岸的转换,让他成熟、深刻起来,也让他有一种诗意的栖居。
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阎勤认为:‚贲友林老师如果还有什么高明之处,那就是细致和敏锐。他如同一个出色的侦探专家,心细如发,目光敏锐……他的反思,经常是由细处、浅显处入手,向大处、纵深处发挥,不落俗套。这种长期锻炼才形成的个性,又使他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所以贲老师好像天天都有素材可写,其真实的原因是他比我们多看了一眼,多想了几步。‛
特级教师,原教育部小学数学教材审查委员顾汝佐认为:贲友林老师的教学手记,情真意挚,详细地记录了当代少年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也如实记录下自己教学的成功、挫折与失败,并及时抒发了自己的改进设想。贲友林老师的教学手记,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反映,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源。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二、阅读感受
贲友林老师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坚持写教学手记,传达着‚我手记我心‛的写作追求。是他坚持每天都刻画不同内容的平凡,把坚持看成一种责任,所以说,他成功了,这样的成功是必然的。哲人说:机会往往光顾有准备的人。看着《此岸与彼岸》我深深的体会和感应到了一位教师的朴实,一种思想的沉着、一种行为的坚韧、一种人生的品质。他以 ‚前行中的瞭望‛、‚摆渡中的回首‛、‚跨越中的智慧‛、‚探索中的课堂‛,无不呈现出一种朴实和凝练的‚记实+思考‛,来诠释他人生的追求,正如他自序中所言:‚反思,链接着现实与理想,关注现实,指导未来。反思,改变我的教育生活,使我成为注意自己的人,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我想,贲老师认真,不仅仅是认真,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且是在真实的思考。在切实的课堂中记录着自己思想,记录着学生的思想,记录着点点滴滴。这是他的生活,这也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都是教师,我们有着同样的职业。可是他做到了,而我们却没有。这就是差距。其实我们每个教师每天也都在反思,但我们常常缺失的是:反思,没有留下文字痕迹。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解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共有七个章节,它的导言是‚源自心灵的教学‛;第一章是‚教师的心灵‛;第二章是‚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第三章是‚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第四章‚认识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第五章‚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第六章‚学习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第七章‚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带领着教师,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读这本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看着看着,我就好像进入了情境,一切都像是自己臵身在那个课堂里;也像正在与身边教师向我娓娓道说着他心中的困惑与反思,无疑也让我产生共鸣。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关注全体学生,对那些东张西望的个别学生,拿他们毫无办法,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耽误其他学生。结果听之任之,长此以往,他们的‚开小差‛成愈演愈烈之势。影响了全班的教学效果。这恰恰是我恐惧的地方,原来是自己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不能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没有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
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首先应该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就是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现状,包括对自己职业特点的充分了解。应该明确,要改变教育对象,也要努力改变自己,从而产生改变自身的动机。其次教师专业思维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从事专业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由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思考将经验转化为理论能力,教师在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思考转化为经验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纵观国内教育家走过的道路,有三个共同点:一是熟悉本国的(甚至是外国的)教育史;二是热爱教育,并了解当前教育的需要;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希望大家能立即能行动起来,积极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加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断反思,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做一名享受教育幸福的“心灵之师”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有感一
炎炎七月,手棒《教学的勇气》一书,每次总有大汗淋漓之感。可心里的喜悦,却是另一番滋味。我知道这是《教学勇气》带着我进入到了另一个境界。不仅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而且从新的视角来感悟平时教学存在的症结所在。
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不能让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如果是这样,学生定会感到索然无味。我也发现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课堂就是自己的舞台,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在这样的网中教学生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读了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作者认为良好的教育不在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教学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乐的事。
我体会着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但有时也会感到情绪的低落,感到与学生距离遥远,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与我有距离?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阳光。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看了帕尔默的话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
《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我会努力象帕尔默所期望的那样,真正地向世界、向生活、向同伴、向学生敞开心扉,做学生的大朋友!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坚持,坚持再坚持
读《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二
今年暑假,我最大的收获是读了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天气虽然炎热,可心中却静如止水。我要感谢美国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尔默,带着我进入到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旅行,使我沐浴了一位大师的教诲。
是的,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教师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我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许多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作者告诉我们:30年来努力探索教学技巧,掌握的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我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在《教学勇气》这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着我,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来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我们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时常会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我们的教师仍然心灵缺失,仅仅依靠重新编制课程、停留在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巧层面上,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如果我们不能唤醒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的“人的心灵”,教学现状永远不可能改变。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满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帮助教师找回“失落的心灵”的导师。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是由于我们都有渴望教育返璞归真之心!因为教育的最高理念是从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引发出学生的鲜活生命潜能。这需要教师能够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真谛的心灵导师,而且,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才能够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近日,在论坛中看到许卫兵校长在报告《超越教材的勇气和底气》中也引用了帕尔默的两句话。一是“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二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从中可以看出许校长对这本书是颇有研读,不然,也不会这么“特别关注”。
看来,要想真正弄明白《教学勇气》的真谛,或许是一个长期的坚持阅读的过程,路途虽然艰辛,不过,我还是会一步步朝前走,哪怕一点点„„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那个“苹果”
----《还有一个苹果》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还有一个苹果》的文章。文章虽然短小,但是文章的主人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挥之不去。不禁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一句话:“没有谁能够真正地打败你,除非你自己先倒下。”
文章讲述的大意是: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个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也不见了。翻遍了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饥饿、干渴、疲惫一起涌上来,已数不清摔了多少个跟头,只是每一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一点地往前挪,他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还宝贝似的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
在敬佩旅行者之余,我不禁惊叹:这样一个泛青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苹果,竟然有如此神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
一年前,我从一所镇中心小学来到一所偏远的“村小”(一所城不城,村不村的),心里很是失落。以前的所有梦想,顿时化为乌有。整天过着“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加之,带的这个班的学生极其不听话,男生将近是女生的2倍,不好管理的狠。就别提班干部了,他们能管住自己的话,就算阿弥陀佛了。学生在全市教学统考中,排名比较靠后,领导心中的埋怨不说,我心中的委曲不知向谁去说?
这下子,一个难题摆在我的面前,我侅何去何从?打算放弃,还是坚持?这个头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茶不思饭不想。一次无意间听广播,听到全国十佳班主任老师袁凤勤介绍说自己一直带乱班,这样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我慢慢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适应了。只好打起精神来,想着各种招儿来治理班级。特地从淘宝上买回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修订本),从中“取经”,汲取营养„„
是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些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地对自己说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人生如沙漠,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那个“苹果”。
自己对自己说:“我失败了,放弃吧。”那么你真的会躺下起不来。如果你说:“我还能坚持。”那么你果真就会有接着走下去的力量。人可以自己打败自己,也可以自己成全自己。
只要我们心中装有一盏不灭的明灯,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努力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只要一直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就一定能冲破困难走向成功!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与爱约定 诗意人生
——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
《教书,不简单》这本书出自一位有着六年教龄的年轻编辑曾纪洲,这本书几乎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一口气把它读完,而且还想再读„„对于我们这些扎根乡村的教师来说,感到如同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一切都是那样亲切,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做作,曾老师的教育智慧润泽了孩子的人生,饱含着对学生的挚爱,读着读着,有些篇章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从一名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策划到一所乡村小学的代课老师的蜕变,缘由为同学的一个电话“还记得我家吗?我暂时在我们这儿的村小代课,这里还缺老师,你来么?” 当时的他异常兴奋,说不上是什么原因,就像自己对此期待已久,几乎是未经考虑就答应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情愫,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合上书本的那一瞬,一个面带微笑、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激情、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曾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生活永远都有美好的一面,对别人眼中的苦闷,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换个思路,欣然接受吧。”
乡村的田野风光是值得曾老师留恋的。或许若干年之后,这风光漪旎的小坌村一定会引起曾老师的无尽美好回忆。“站在同学门前的田埂上,看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依山腰而建的村落,竹林环绕;近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我不由得深呼吸,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一幅幅画面的工笔描写,仿佛没有身临其境的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绚烂的映山红,黄白芬芳的金银花,热烈奔放的朱顶红,恬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静幽香的八月桂,花中君子的剑兰与墨兰,迎霜傲放的菊,典雅精致、或雅白或金黄或暗紫的雏菊„„”拥有了这份闲情逸致,就找到了生活中的美。让人挥之不去的,还有留在记忆深处的各种各样的野果。或许这里的风景算不上唯美,但至少有它们本该有的野趣。足以让我们留恋不舍,不舍的是这里的一草一木。花木无情,人却有情。
生活中,曾老师成了学生心目中无话不说的“大朋友”。外出游玩的孩子王,村里出入的丐帮帮主„„让你绝对猜不出他是一位乡村老师,十有八九是一个“老顽童”;一会儿下河玩水,一会儿上树,一会儿嘴上嚼草„„仿佛电影中的画面一样定格于各个场景,一个个镜头都会留下百分百的回头率。曾老师深信“只有真实的自己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因为真诚缘于真实。真诚才是打动身边所有的人的致胜法宝”。曾老师也是一个心细如麻的人,发现学生的“衣领歪了,帮他们理平”„„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动作,倾注了曾老师对学生的别样的关爱。正因为如此,曾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和学生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
课堂上,曾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倾听者。“做人永远比学习来得重要。”他不仅教给了学生的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从小学会了以一颗感恩之心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者。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曾老师让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糗事。“约法三章”,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点点滴滴的小事儿,或许我们也曾经历过,或许我们也曾放纵过,可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乎,一些不平话、牢骚话,就会不由自主地蹦出来。看了曾老师的“这些话不该说”,我们的心中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班级管理中,曾老师可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者。“一个有绝招的老师,流露着率性的教育智慧。”遭遇挑战中折射出的教育机智:替众人开脱,揪出并孤立为首者。“当老师而不是班主任会有太多的遗憾”,一句话让人值得深思。为何现在的老师都避而远之,为何没有“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的气概?曾老师非同一般,高招、妙招迭出,就是对“疯子”母亲也有说不完的故事。
肖川先生说:“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生命之花就得不到醇美的滋养,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少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这一切的所有,我们都可以从曾老师的文字中找到清晰的影子。
曾老师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体验乡村孩子的生活,互换角色使他们紧紧地生活在一起,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走进一个学生的心里只需要多点的关爱和鼓励。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教会他们诚实守信。对老师的怀疑和一种权威,在曾老师的引导下是信任与尊重。乡村学生的纯真和朴质深深打动着曾老师的心,他们建立的深厚的感情。
阅读此书就像一个个小故事的再现,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韵味的,教给我们教书育人的小哲学,做人的大道理。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不允许失败的公开课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有感一
最近,听一同事提起大夏书系,于是,百度一下,发现大夏出的书真不少,并且贴近老师的日常生活,真是本本精华……于是从淘宝店网购一本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认真拜读之后,我对怎样当老师又有了进一步的
这本书如同一名教育战线上的 ‚老兵‛对一名‚新兵‛的娓娓述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给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很多让我迷茫很久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产生去阅读更多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积极愿望。
如今新课改中的‚公开课‛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线人员,经常处于实验阶段。校级研讨课、区级教研课、市级大比武……虽然花样繁多,可每个人都是乐此不疲地应对着。每个人都想追求尽善尽美的课堂。有的老师为了获得良好的公开教学效果,甚至提前作好铺垫——课前演练一遍又一遍。课上,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老师开心地笑了,学生也言不由衷地笑了……
这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病根‛。‚由于种种原因,公开课逐渐演变成一门不允许失败的‚艺术‛。为了避免‚失败‛,不少上公开课的老师备课时都经过了反复打磨,教学设计不允许轻易改变,使得课堂基本上处于比较‚安全‛的掌控中,也就是说,没有变化是这些课堂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有时恰恰是因为缺少了变化,课堂就缺少了只有真正的挑战才能带来的真正的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非常准确地指出: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
一节精彩迭出的课,其实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时刻关注学生,学生对新知的接受情况,对难点的突破之处,能根据学生在课上的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把学生‚需要‛的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给学生‛,而不是强加给他们……
这让我们深刻感受着:一节成功的课,它的诞生只能是在课堂上,在课堂的实施之中,在不确定的变化和调整之中。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生成性发展。的确,顺利的一节课的背后是什么,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它一直触动着我的灵魂深处,细细品读,耐人寻味。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走进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 ――读《教育的55个细节》有感
合上这本书,55个细节如影片一样清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是如何教育学生,传授学生知识,如何与人处世。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位老师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对自己的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和信心,跟学生在一起打交道,我觉得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学生既怕他又从心眼里喜欢他,因为他总能给学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快乐。
跟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费精力的工作,无论你经验多么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一丁点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但我从这位老师与孩子的相处中,看到了老师的睿智,灵活性。他总能用一颗童心去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发现有些老师,包括家长,为了赢得孩子的好感,对待他们过份溺爱,过于宽松,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位老师有一套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了一种组织概念和明确细致的规则,同时让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看来,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学习。
制定严格的纪律会为你赢得尊重,然而,还是会有些孩子不喜欢你。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位老师他却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每年的暑假期间,在没有见到新学生以前,他会给他们写信,并总是随信寄去很多照片,开学的第一天,他用幻灯片向学生作自我介绍,以及曾经游玩过的地方,还介绍一些自己童年时的趣事,他目的是让学生尽快的与他建立起联系。他另外的一个好办法是想方设法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他提醒我们,当学生们知道你想让他们喜欢你时,你等于授之于柄,结果孩子们会利用这一点而无所顾忌。要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喜欢你,或不给你面子,你对此毫不在意。你不能过分要求孩子,那样你就无法真正去爱他们,如果你无法爱他们,也就不能严格要求他们。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告诉孩子我们需要他们如何表现和行事的时候,必须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能够分清是非。孩子们想知道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他们,关心着他们,在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达到你的要求之前,他们知道你也愿意付出努力,一旦你这样做了,你跟孩子们的相处会更容易,更愉快和更有意义。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要充满激情,用快乐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并且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的生活,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享受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一看作者,原来就是网上曾评价的“另类校长”――郑杰老师。“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或许正是这样的朴实,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但郑杰校长就像一个未曾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用自己朴素的文字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
我想从中找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些话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薄弱和不足。每次单元测试后,班上总是有那么三几个人要另开炉灶。不然,他们就没法赶上其他同学。书上说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真的挺难的。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俗话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与这句话雷同的是: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三好五好学生,不用你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总是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学困生,他们一旦出了一丁点小小的问题,我们总是习惯“夸大处理”。轻的是批评、写检查、罚扫地,重的是喊家长到学校„„然后再对其大讲道理。
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简直是隔靴搔痒,并不能从本质上触及他们的灵魂,反而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生就像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在他们身上多花些时间。只有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三条“铁律”促有效教学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大夏书系中有关有效教学的一本。一看是大夏书,就有一种迫不及待的需求,于是便一头扎进去。十讲太多,且谈谈第六讲中‚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当前,有效性问题已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铁律之一: ‚先学后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是怎样地依靠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立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教学论专家江山野《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两重性》)
余教授认为,先学之学具有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的特性,而后教之教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性。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铁律之二:‚先教后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但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这条规律的潜在意义在于: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从教学的角度将,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从实践上讲,学法指导的主要带你包括:1.坚持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相结合等。
铁律之三:‚温故知新‛,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最伟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中应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如果我们把学习者头脑比做一片港湾,新知识比做一条轮船,那么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我们称之为认知停靠点。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来‚新‛?这也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就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有旧知重新组合或转化而成。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从大的角度讲,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学会了前进,以实现掌握学习;从小的角度讲,每节课的教学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准真正的直接的认知停靠点,尽快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奥苏伯尔建议我们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得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引导性材料。这些材料比要学习的新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材料更一般、更概括,并且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也密切联系。它们充当着学习者由已知通向未来的‚认知桥梁‛,起着沟通的作用。)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有效教学十讲》我受益匪浅。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别人可利用的教学风格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一套自己的特色。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系统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个人的教育教研的水平。(本篇摘录的较多)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爱心永驻教师心中
——《教有所思》读后感
忙里偷闲,从课外抽一点一滴的时间读起从凤凰中“淘”的书——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
读这本书,就像一位重逢很久的好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独特看法。他在百忙之中有所思,也有得,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更加难得的是,他能把这些所思所想拿出来和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李镇西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多么的坦诚的话语啊!
书中有一篇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 “ 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
由此,我真切地感悟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些形式主义的档案资料。有时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任务,有些不冷静的老师心中就会滋生出一些极端的思想。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文章,屁股如坐针毡。现在,我才真正弄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讲求彼此尊重,对小学生也是如此。
我班上有一名智障儿童,上学的积极性蛮积极的,可就是不动手写一个字,(以前成绩不像这样糟糕,一次车祸才酿成这样的后果。)天天坐在位置上听“天书”,偶尔也会“配合”一下。记得一次大课间活动时的“口号操”(我自己这样认为),他还是比较主动的,做得有声有色,声音宏亮而有力。我忍不住表扬在书香中寻觅幸福——我的读书笔记摘记
了两句:“XXX,你真棒!口号蛮有穿透力的!”一句看似平常不过的话语,对他来说却是一股莫大的鼓励,从此以后,他的口号更加响亮了,时时引起旁边学生的关注„„
生活因阅读而精彩作文 篇5
每当我走近书籍琳琅满目的书架,就总会在冥冥中感觉到,一阵沁人心脾的书香扑鼻而来。我使劲地闻呀闻,因为在我心里,那是世上最香的味道。
我伸出手,像拿着一件宝贝似的拿着书,轻轻翻开,细细品味那一页页优美的文字和图画,便像铁被磁吸引了一样,目光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又像坠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置身在其中,无法自拔。
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静静感受书中每一个情节,我仿佛来到了风景优美的花果山,和小猴们嬉戏;仿佛来到了叱咤风云的三国战场,见证魏、蜀、吴的崛起与灭亡;仿佛来到了木偶匹诺曹的身边,与他一起成长……
学校里,老师提一个“超纲”的问题,其他同学还在苦思冥想的时候,我总是脱颖而出,这是阅读增长了我的知识;上课时,老师总是在全班面前大声读好作文,其中通常有我,这又是阅读激发了我的文采;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手足无措之时,我能用书中的知识来解决它们,这又是阅读提高了我的能力。
阅读有时候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的享受。周末里,相对于游乐场的喧嚣,商城的热闹,我更愿倚在沙发上,静静地读书。
人生因智慧而美丽阅读答案 篇6
人生因智慧而美丽欧 诺①无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还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智慧都是人们以极大的热情与兴趣予以关注的主题。②那么,什么是智慧呢?有人认为,智慧是对一切事物产生的原因的领悟;有人认为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我更倾向于哈利法克斯所说的,“智慧仅仅是一种相对的品质,它不可能只有单一定义”。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敏锐的灵气,是一种豁达的气度,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放达的豪情,是一种仁厚的爱心。③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整个人类而言,人的智慧的起源和发展是同人的进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部人类进化发展史,实际也是人的智慧产生发展的历史。就人的个体而言,人的智慧无非是来自三个方面:先天的遗传、后天的学习及创新与发现。④如此说来,智慧是否就等同于知识了呢?在很多方面,智慧来源于知识,知识也多与智慧重叠,有知识的人一般说来往往更有智慧。因此亚里士多德才定义说:“智慧是知识的最完美的形式。”但这并不是说,智慧就等同于知识,有知识的人一定就有智慧。智慧就其本质而言,是人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一种能力;智慧相对知识更为可贵,更具不可替代性。⑤因为智慧比知识更具不可替代性,所以智慧在人生过程中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有智慧的人更懂得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陋,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微,更懂得追求什么、放弃什么,从而能够把个人的幸福融入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宏大历史潮流。⑥智慧能够赋予人生以快乐。有智慧的人,能够真正把握人生的真谛,仿佛一位先知,站在高山之巅,俯瞰芸芸众生,人生起伏已了然于胸。智慧与快乐原本是不可分的,没有智慧就不会有快乐,有了快乐也意识不到。所以托尔斯泰十分明快地说道:“真正的智者一定永远快乐。”⑦智慧能够赋予人生以至善。善良特别是以仁爱为本的至善,在所有的美德中,始终是人们追求美德的最高目标。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长期居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就是以倡导“仁爱”起家的,也是以“仁爱”为基点去“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能够分辨是非和善恶本来就是智慧应有的含义,也是智慧应尽的最高使命。⑧智慧能够赋予人生以美感。人不是神,人不可能完美。然而,理智告诉我们,人不能没有追求完美的冲动和实现完美的期盼,否则,人生就失去美的价值,人就不能感受到人生的美感。在不可穷尽中追求穷尽,“智性的美”就是这样引领人们去追寻和感悟人生的美感。⑨智慧是人作为人步入真善美人生境界的通行证,人生终将因为智慧而美丽而博大而饱满。(选文有改动)14.梳理全文思路,填写空格。(3分)智慧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智慧与知识的关系15.为什么说“人生因智慧而美丽”?(3分)16.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7.请为第⑤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14.(3分)(1)什么是智慧(2)智慧的来源(3)智慧对于人生的意义 满。)16.(3分)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儒家文化倡导“仁爱”为例,/论证智慧能够赋予人生以至善。17.(3分)示例:15.(3分)智慧能够赋予人生以快乐,/赋予人生以至善,/赋予人生以美感。(智慧能够引领人们步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使人生美丽、博大、饱‘两弹’元勋”邓稼先放弃了常人的生活,置身沙漠从事国防科学研究,把自身的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中。(事例紧扣第⑤段主旨2分,表述简洁1分)
数学课堂因阅读而有滋有味 篇7
1 数学阅读作用大
1.1 用阅读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
在数学教材上, 有一些内容的教学, 教师感到很难处理, 通常只好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着。可细想一下,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最多就是能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能够考虑到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 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 就有可能会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乘号的简写与省写”这一个知识点时, 我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知道了字母与字母相乘时, 乘号可以写成“·”或是不写;如果是字母与数字相乘, 乘号也可以不写, 但是, 字母一定要写在数字的前面。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 省略乘号的注意事项也是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 并由学生之口来提醒同学注意的, 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 教师只起到了引导与强调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1.2 用阅读方法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我认为是有很大区别的。语文阅读材料一般都比较充实, 故事情节比较生动, 学生理解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是在新教材中, 文字呈现的内容越来越少, 尤其是低年级教材, 大量的图片取代了文字, 大家就感觉更没什么可读了。正是因为文字少了, 材料中出现的相关结论性文字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不细细研读, 是很难让体会到概念的真正意义。
例如, 我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 学生会遇到一个比较熟悉但又陌生概念——距离。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准确的掌握这个概念, 在这个教学环节, 我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首先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教材, 边看边想, 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说出了, 垂直线段最短。这时, 让学生看教材上的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初步体会到“距离”的含义。
其次是画一画。一是画图, 二是标出重点词语。有一些学生读了一遍后, 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 学生可能只知道:“垂直线段最短”这层意思, 对后一句话:“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就不以为然了。这时, 我组织学生一边画图, 一边认真研读这一句话, 并用着重符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标注出来。学生在“画”重点词句的过程中, 对距离的意义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再次是讨论交流。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后, 同桌同学互相核对画出的关键词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 可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的观点错了, 可以接受别人的观点。不管是接受还是保留, 这个讨论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 是生动的学习过程。
最后是再读。这次读与第一次读就不同了, 是建立在交流、理解基础上的。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距离”的意义, 教师可以从学生读的语速上判断出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如果读得很顺利、流畅, 那说明他 (她) 基本上能够理解;如果读起来不顺利或是断句不准确, 就足以说明该同学在理解上还存在问题, 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帮助他。
经历了上述四步, 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距离”的含义, 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距离”的意义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阅读起到深化理解概念的作用。学生在整个阅读讨论的过程中, 不仅弄清了知识点, 也进一步体会了阅读的方法, 讨论交流的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 比单纯地讲授教学效果会更好。
1.3 用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 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 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常常会听到家长和教师这样反映:我的孩子作业总是错得很多, 把“3”抄写成“5”, 加法当作减法, 题目要求画垂线学生却画成平行线……对此, 教师和家长也没什么好办法, 只会感叹一声“太马虎”。笔者认为, 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和速度。
在教学“人教版四上册第69页第7题:观察右边正方形对角线,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时, 出现下列回答:
生1:这个正方形中有四个一样大的三角形。
生2:这个正方形中一共有8个三角形。
笔者让这两个学生把题目要求重新逐字阅读两遍, 并要求他们找出题目中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用笔圈出来, 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也找出来, 最好能寻求同学的帮助。学生很快找到了刚才被他看漏掉或是不太理解的“对角线”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后, 那两个同学又很快就得出新的结论。
生1:这两条对角线相交。
生2:我用三角尺量了, 这两条线相交成90°, 说明它们互相垂直。
生3:我用量角器量了一个角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教师板书: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对了, 通过观察、测量, 同学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结论: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哪位同学来说说, 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4:我们要认真读题, 把题目意思要弄清楚。
师:是的, 解决问题之前, 一定要理解题目意思, 而理解题目意思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阅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做题之前, 不要求读百遍, 最少也要读三遍。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大多不是方法问题, 而是审题问题, 也就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 或者读是读了, 也只是用眼睛扫视了一下, 没有把握住题目的重点词语, 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像这样在阅读时出现断章取义、或是丢落的现象比较普遍, 而这些现象的出现, 就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题目要求, 更谈不上正确解决问题了, 同时也会影响解题速度。
2 数学阅读方法多
2.1 提纲挈领法
把一组学习材料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 并通过简约化的编码形式, 进行梳理和归类, 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 使知识的整体层次和结构一目了然, 既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指导时, 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 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的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来。
2.2 咬文嚼字法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 操作步骤的表述, 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 要在阅读的前提下, 对它们的遣词用字、表达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敲, 以帮助学生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 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这样, 通过细琢磨, 深推敲, 不仅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蕴藏其中的阅读方法。
2.3 融会贯通法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数学阅读时, 要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 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的材料, 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 才能避免只言片语的肤浅印象, 减少思维的盲目性, 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 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向立体化进行转变。
阅读因尊重而精彩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尊重文本;尊重学生;课堂高效
教育学专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诚然教师的威严可以树立师者的威信,然而如果多一些尊重,师生关系会更和谐。
在阅读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喜欢强势介入,过度的讲教,使得学生与文本不断隔离,从而无法真正地触摸与亲近,在当前的阅读课上这种现象往往屡见不鲜。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多一份尊重就会多一种解读方式;对学生多一份尊重将会多一些精彩,更添一些活力。
—、尊重文本,回归真实
1.课堂教学要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文本
现在的课堂,比较而言,我们的学生明显的是阅读量偏少,做练习题偏多,课堂上繁琐的分析不断。课堂上,教师一再强调写作手法、中心主旨、思想感情,而阅读却少之又少。由于提倡合作交流,现在课堂的讨论也增多了,有些讨论意义不大,很容易以这样的讨论来取代文本的阅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稍稍放手,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产生自己阅读的感悟。也许这些感悟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完整,但是这些都是学生亲身阅读的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应该为了应试而采取啰嗦的讲解和大量的习题模式,而应该是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2.课堂教学要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于是许多语文教师,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同时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把语文阅读学习延伸到课外,语文阅读教育因而变得生动有趣。然而,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开放之后,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迷失现象。新课标强调探索,进行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语文教学走向开放的重要途径。探究要源于具体的文本而不是凭空出发,最后回归而不是远离文本。可是人们常常看到的是,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大量信息并在课堂上交流,而这些信息并没有与文本联系起来。教师竭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课堂变成与文本毫无关系的众声喧哗。这样的开放性语文阅读教学,就像被放飞了而断了线的风筝,与真实的语文教育渐行渐远。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发感受、思考、探索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实现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体验,从而修炼人格等目标的阅读。
回到文本,回归真实才是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师应做到尽可能的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二、尊重学生,模式灵活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理论与应用中形成的,而这种模式绝非只是一种模式。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的基础上原则上都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尊重学生,课堂才会多一些活力与精彩,是提高课堂有效的一种方法。
1.激发探究兴趣并学以致用,讓课堂体现学生的个人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作文《体验幸福》这一作文指导课时,上课伊始,我就对学生布置了一个数学上的趣味运算题。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在同一时间里比一比看谁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然后出示题目“给你8个8,运用数学运算符号使它等于1000。”学生马上就进入了紧张的思考状态,最后有一位学生算出来了,他说:“888+88+8+8+8就能等于1000。”我马上表扬他,并问他的感受。他说:“我比别人算的快,感觉很高兴。”由此,我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有过高兴愉快的感受呢?巧妙的引入了幸福这个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谈自己的幸福感。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所以,激发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就像幸福这样一个概念,很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而课堂上让学生感受一次成功,受到一次赞扬就很具体。因而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这样对他们阅读的指导是有帮助的。
2.尊重学生个性阅读,让课堂流溢生命动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鲜活的生命体。进入课堂前老师要提醒自己不要明确表达观点。因为老师发话,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可塑性”等心理特征便马上会体现出来。而我们希望的是课堂上更多地展现出学生本身的童性,他们本来的面目,这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的起点。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并不意味着否定老师的指导,只是这种引导要自然,最好是做到不露痕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
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孩子们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们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同样在课堂上,教师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有很大的难度,一定要注重修炼自身的人文素养。
3.直面生本资源,让课堂开放、民主、灵活
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偏离。我们以为这些“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的一种外显。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催发,情感正在撞击,视界正在敞亮。教师能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因素,课堂一定是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正视学生质疑的勇气,从生本出发,果断地鼓励学生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不是随意发散,而是要求学生对照文本,仔细探究。从学生讨论来看,阅读、交流和讨论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阅读因分享而快乐】推荐阅读:
生命因阅读而宁静10-27
生命因教育而快乐12-07
生命因教育而精彩09-25
生命因……而精彩作文07-10
生命因读书而美丽10-01
生命因活力而丰盈10-18
生命因梦想而美丽10-18
语文课堂因生命而美丽07-16
生命因你而精彩06-18
生命因阳光心态而精彩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