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感恩而美丽论文

2024-10-07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论文(精选11篇)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论文 篇1

2011年春, 因利比亚爆发内战, 我国政府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海外公民撤离行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在那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公民救援撤离行动中, 记者记住了参与这次行动的空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苏迅的名字。

今年的“5·12”国际护士节前夕, 本刊记者赶赴空军总医院, 采访了现任全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空军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苏迅。她那军人的刚毅和女性的温婉相糅的气质, 再次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一次“非常护理”终生难忘

2011年2月28日上午8点10分, 这个时刻, 时隔一年多了, 苏迅依然牢牢地铭记着。就在那一刻, 她接到了时任空军总医院院长的马中立的一个非同寻常的电话。

“苏迅, 你马上带着护照, 9点, 准时到西郊机场集合!”马中立在电话里不容置疑地说。接到马中立的电话的时候, 苏迅正好在空军总医院的小西门。此前, 她已经知道有一项紧急任务需要医院派医护人员伴随空运医疗保障, 在当时, 她正按照上级命令抽组人员。院长的电话使她意识到任务非同一般, 肯定是去利比亚!她想。

挂了电话, 苏迅立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宿舍方向跑去, 边跑边盘算着需要携带的行囊, 同时用电话嘱咐一同出征的战友们, 大脑还迅速滤过了作为空运医疗队员所需要的一切。到底是老队员, 训练有素的她很快准备好行囊, 临出门前随手把照相机装进了行囊。“一定要把这次经历记录下来, 为今后空运后送培训积累实战经验。”她在这样紧急的关头, 还惦记着如何搞好以后的工作。

果然不出苏迅所料, 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后的航程中, 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领导下达了这次将要担负的具体任务:医疗队一行8人, 将随同我空军机组到利比亚执行人员大规模撤离任务, 要求空运医疗队员要预想到一切未知事件给生命带来的威胁, 并能积极应对。这可不比平时战备卫勤训练时那么简单有序。

苏迅边回忆边介绍说, 那次任务需要她和医疗队员们分别到四架飞机上“单兵作战”。他们在飞机上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了此前的预想。在飞机上, 苏迅依据机组人员提供的飞行公里数和这些天从新闻中了解的情况, 和队员们一同商量此次空运卫勤保障的具体工作。连日来等待撤离的同胞, 历经迁徙磨难, 有些甚至是徒步穿越沙漠转移而来, 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肯定都很差。他们对人员中是否有伤员?是否出现情绪失控?如何组织人员登机?如何防止出现踩踏等次生伤害等, 他们都考虑得非常细致和周到, 甚至想到可能遇到的伤亡, 但所有队员都没有胆怯。

空军总医院受领保障任务后, 在迅速选派苏迅等8名医护专家的同时, 还紧急筹措补充了军医背囊、氧气瓶、治疗脱水腹泻等急救药材, 目的就是让每位同胞都在旅途中更安康、更有尊严。每架飞机要转运同胞200多人, 医护人员却只有两名。因此, 苏迅至今在回忆那段往事时, 仍一脸的紧张:“飞机的座舱和我们平时的客机截然不同, 舱内分上下两层。登机方式也与平时不一样, 是从飞机尾部直接进入各层位置。必须防止人员撤离时因着急登机出现问题, 尤其是要进入二层的人员, 若不小心踩空, 很容易导致人员踩踏现象的发生。所以, 即将登机时, 我通过电话嘱咐各飞机上的医务人员, 一定要加强提醒。接到撤离人员后, 我们在飞机上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了。人员拥挤在飞机里, 几乎没有了可以行走的通道, 这些身心疲惫的撤离人员在长距离飞行中, 很容易发生疲劳、晕机等情况, 因此, 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帮助大家。”苏迅至今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 还一脸的凝重。“在飞行中, 有些人出现了晕机现象, 呕吐、烦躁等情况相继发生。晕机像传染病一样在机舱内蔓延。我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即意识到, 这是由于心情紧张、加之撤离跋涉劳累而诱发, 这当中有心理紧张的因素, 单纯靠药物是不能完全缓解的。所以, 我和战友们马上教大家采用相互按压和谷穴位的办法, 不仅有效缓解了大家的晕机症状, 还放松了紧张情绪……”

飞机平稳地飞行着, 机舱内渐渐安静下来。在大家休息的时候, 苏迅仍独自静静地在机舱巡视, 哪怕有人皱一下眉头, 她都会关切地站在一边观察一会, 或者轻声询问;为防止因乘机时间长, 身体总是保持一种姿态而导致腿脚麻木、肿胀, 甚至发生“经济舱综合症”, 她及时提醒人员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一下身体;吃饭的时候, 她告诉大家等飞机平稳飞行时再慢慢吃, 防止呕吐;飞机上噪音大, 为了和大家交流, 她就采用手书的办法, 询问大家的需求。为了机上人员安全健康地到达祖国, 苏迅连续21个小时没有睡觉……

在那次空运医疗伴随保障的4天中, 苏迅和她的战友们跟随4架伊尔-76运输机往返境内外6个机场, 飞经5个国家, 跨越6个时区, 空中飞行46个小时, 不间断开展医疗服务。在单机飞行3万多公里的航程中, 先后巡诊3500余人次, 治疗150余名患病人员。

由于起降地气温的差异, 这次飞行被苏迅称之为是一次从“冰点”到“沸点”的飞行, 更是一次与战争抢时间、争速度的飞行。大撤退成功了、胜利了。人们未必能记住那一组组营救同胞的数据, 但飞机上的所有人都记住了苏迅和她的战友们在世界瞩目的利比亚人员大撤离中表现出的淡定、坚韧、勇敢、执着和温柔。对于那次突然来临的任务, 苏迅说是一次“非常护理”, 不仅仅过去一年多无法忘记, 那样的历练她一生都会记在心里……

“非常时”的战绩来自“平常时”的积累

“这些年战备卫勤训练积累的功夫, 终于有机会在战场上实践了。”讲完执行那次“非常护理”任务的往事, 苏迅感慨地说。

正如苏迅所说的, 这些年来, 空军总医院结合现代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需要, 开展全员全装卫勤战备训练, 作为护理部主任的苏迅深知训练的意义。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 使得这家医院的护士中, 军人护士仅不足四分之一, 护士队伍中多数是文职、合同护士。

军队医院服务的宗旨是姓“军”为兵, 而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不能因为军人护士少而降低, 作为全院护士的带头人, 苏迅带领护理部为培养文职人员的战备观念和为兵服务意识, 对全院180名文职人员进行了模拟战时救护条件下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和考核。使文职人员切实感受到战时紧急救护的氛围, 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临床科室护理操作过于专业化、局限化的缺陷, 增强了参训人员的战备观念、爱伤观念。护理部还研究下发了《深化为军队伤病员实施整体护理的要求》, 扎实开展军队伤病员整体护理工作, 切实做到因人施护, 保证对军队伤病员的身心整体护理落到实处。规范了护理服务语言和行为, 进行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的服务培训。

在提升卫勤保障能力方面, 苏迅她们制定了空运医疗队护理训练大纲, 强化空中机动卫勤分队战备训练, 以“三项整治”为指导, 严格按纲施训, 摸索出适合空运医疗护理工作的个性化模式和标准, 第一次整理编写了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卫勤战备的30余章节的《空运后送护理工作手册》。为了更符合战时需要, 训练出护士的综合救治能力, 苏迅带领护理骨干以各种突发事件时可能遇到的伤害, 如:头颅外伤、电击伤、枪伤、刀伤、气胸、溺水等救治为训练内容, 编辑出数十套集训练和比赛于一体的《护理技术战救训练比赛用题库》。题库中每一套题目中, 都包含着静脉输液、心肺复苏、呼吸器和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各项比赛操作项目, 护士在训练或比赛中, 抽取题库中任何一个抢救题目, 都可以按照题库要求, 完成一组训练或比赛。“这种训练和比赛更具挑战性, 能有效提升护士对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 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空军总医院的护士普遍这样认为。

正是平时苏迅她们殚精竭虑地强抓战备卫勤全员训练, 所以, 在2011年春天的那次不同寻常的“大撤离”中, 苏迅她们才能出色地配合完成了我国政府撤离同胞的艰巨任务。这样的历练也让苏迅收获良多。“要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任务对卫勤装备的特殊要求, 为遂行任务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在空军总医院“赴利比亚执行人员大规模撤离空运后送任务卫勤保障研讨会”上, 苏迅在总结执行这次任务的经验时提出, 空运医疗队的战备背囊物品不仅要包括急救用品, 还应该配备小型按摩设备, 从而防止乘机人员出现“经济舱综合征”;她还建议研制超能量“空运营养棒”, 确保人员的饮食和营养。

姓军更为民, 护理因责任而神圣

空军总医院姓“军”, 护理部在医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 做好战备卫勤服务工作自然是最为重要的职责, 但是, 在日常的工作中, 她们更多的服务对象却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姓军为民”, 也是所有的部队医院秉持的另一个理念。然而, 就护理工作而言, 空军总医院却在北京乃至全国, 推出了一个“首例”举措。

3年前, 为庆祝2009年“5·12”国际护士节, 空军总医院护理门诊在原有静脉导管门诊、糖尿病护理门诊的基础上, 增设肿瘤病人及老年护理家庭指导门诊, 并于当年的4月14日至5月12日期间, 开展了“护理义诊月”活动。

据记者了解, 在当时, 部队医院开设护理门诊, 尚属于全国首例。问及该院推出这项举措的初衷, 身为护理部主任的苏迅介绍说:“平时, 许多患者都有体会, 看病时, 由于患者太多, 医生常常没时间给你解释药怎么吃、生活中需注意什么, 回到家难免带着一肚子困惑。没正确吃药、生活中有许多该注意而还没注意到的问题, 造成病情反复。那么, 如果你真的有了这样的困惑, 在我们的护理门诊, 坐诊的护士长将会‘一对一’地详细为你‘话疗’。”

苏迅接着感慨地说:“在平时的门诊中, 医院经常接到出院没几天又被送回来的患者, 这都是家庭护理不到位造成的。很多人都知道‘3分治疗, 7分护理’的说法, 这充分说明护理工作是科学而重要的, 但实际上, 往往有许多患者和家属存在护理上的误区, 这就是我们医院当时开设护理门诊的初衷。在我们开设的4大护理门诊中, 主要是针对需长期输液的患者、肿瘤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老年病患者。出诊的护士长们会根据患者的情况, 不但能够对于他们最近吃了什么药、食物的品种及数量、排尿次数等方面的困惑进行详细解答, 同时, 如果患者在家里使用仪器上有什么问题, 比如测血压、血糖, 护理门诊都配有双筒听诊器, 护士长们还会手把手教你在家时如何正确测血压、血糖。比如说我们4个护理门诊中的‘静脉导管门诊’, 主要是为慢性病、肿瘤病、需要输液而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置入一根导管, 从上臂直接通到患者的中心静脉, 患者一年内输液都不再需要扎针, 而且避免了外部因素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而且, 该门诊还在全国首次引入了超声引导系统, 护理人员在置管时有了‘电子眼’, 减少了盲插引起的血肿、静脉炎等并发症。同时, 该门诊还可进行门诊换药、导管维护等……”

“实际上, 我们开设护理门诊, 只是体现我院‘姓军为民’理念的举措之一。”苏迅接着继续说:“近几年,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军地患者, 我们的护理工作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 主动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在开展专业化培训、倡导持证上岗、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管理、活跃学术氛围、推进护理创新、锻造护理文化等方面, 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苏迅更进一步地介绍说, 在护理工作创新方面, 空军总医院拓展了护理服务范围, 推出了静脉导管门诊、孕产妇保健门诊等6类护理门诊, 由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职称的护理专家坐诊, 并在运作过程中总结经验,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出诊时间、增设出诊专科、增加出诊项目、增配出诊人员, 较好地维护护理门诊的运行, 推进了护理门诊的创新发展。护理门诊的开设为更多的病人提供专科性的护理服务, 充分展示了护理工作在治疗护理、康复中的主体地位, 顺应了护理发展的潮流, 让护士的劳务价值得以体现, 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在护理技术创新方面, 她们在国内率先引进了B超引导系统, 开展了B超引导下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 有效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目前B超引导下的静脉置管已达600余例, 此项技术日趋成熟, 使得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她们与巴德公司联合成立PICC操作及维护培训中心, 拍摄了教学片, 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了该院拍摄的PICC置管技术培训系列教学片2张及《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书籍, 面向全国培训学员, 并吸引了新加坡等国的学员专程到该院学习此项技术。

在护理训练模式创新方面, 该院护理部在全员参加的基础技能大比武中, 突破了以往的培训观念, 将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步骤进行细化分解, 在组织急救训练、静脉输液、静脉采血等项目时设置多条件、多难点、多故障下的专训专考, 使护理训练由单一技能考核向综合能力检验转变, 由单兵训练向团队协同演练转变, 由独立训练环境向模拟实战转变;同时在训练考核过程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效强化了护理人员正确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素质。

在护理学科建设方面, 空军总医院为专科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该院专科护理发展也呈现了一派新气象, 展现了勃勃生机:中医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 内分泌科成功入选北京市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师临床教学基地, 全军临床航空护理示范基地也通过总后验收, 这也将推进该院在航空护理方面的研究和提高。此外, 空军总医院还有多名护理骨干获得全国、全军及北京市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在医院院内, 他们也进行了急诊、ICU、PICC维护与管理、化疗药物配制与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管理以及护理临床带教等专科、专项护理培训和认证考核工作, 激发了全院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护理队伍专业化程度。

在推进护理文化创新发展方面, 她们一方面设计确定了护理标识, 为加强空军总医院护理文化建设, 护理部进行了VI形象设计方面的尝试, 并通过全体护士长共同投票确定了最终方案, 护理标识寓意美好、丰富, 展现了以女性为主的护理工作的柔美、细心、温暖呵护,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凝聚力, 体现护理团队精神。另一方面, 组织成立了护理人员业余艺术团。护理部通过广泛报名、择优录选、专业训练等步骤使艺术团初具规模, 下设了舞蹈队、合唱队、模特队、礼仪队等文艺小分队。艺术团的日常活动, 展示了该院护理人员良好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此外她们还印制了护士文集, 进一步推进了医院护理文化建设, 展现护理人员洁白无瑕、崇高无上的奉献精神, 护理部精心编辑了护士文集《飞过天空的羽翼》, 这本文集收录了近两年来护理部举行的专题征文和护理网页建设中的优秀文章,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护理工作进行了诠释, 描述了护理人员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心声……

体统地介绍完空军总医院在护理方面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后, 苏迅又向记者透露说, 这次采访结束后, 她们即将在今年“5·12护士节”到来之前的5月9日下午, 在该院门诊大厅和住院部大厅举办“家庭护理日”咨询活动。现场将采用模拟人演示等方法, 为市民讲解卧床患者的居家生活照料知识;老年人居家照护知识;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慢病患者的照顾方法;孕产妇、婴幼儿的生活照料常识等;还将针对毛巾和生活必需品消毒进行指导。

“在活动现场, 我们还将赠送毛巾等小礼品。”苏迅高兴地笑着说。

采访结束后, 苏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萦绕在耳。那是2010年8月, 苏迅以护理管理者的身份代表中国军队护士在菲律宾举办的国际护理管理研讨会中, 就护士专业化培训进行大会交流时说的一句话。那句话曾让与会者无不动容。“我们每一位护士都是护卫生命的战士。无论是和平年代, 还是战争岁月, 护理因生命的托付而显得格外重要。”

也许, 这是从事护理工作24年的苏迅在成为“白衣天使”的那天起, 就开始为之奉献的职业的最好的诠释吧。然而, 记者却更希望她把最后的一句话引申为:“‘白衣天使’, 因生命的托付而显得格外美丽!”

专家简介

苏迅, 女, 1982年11月入伍, 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历, 专业技术上校, 主任护师, 空军高层次人才, 硕士生导师。现任空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系全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常委, 第九届全军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八届空军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护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静脉输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护理杂志》等多家专业核心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多次主持国家、军队Ⅰ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教学授课任务,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 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近3年, 在统计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1篇 (总66篇) , 主编或参编出版《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临床航空医学进展2010》、《应急护理学》、《病案书写规范》等专著多部。分别于2007年、2011年荣获个人三等功2次, 2011年荣获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空运救护、飞行护士的实践与理论研究、PICC规范化管理、医院护士专业化培训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创新思路和管理经验。在院内较早开展ICU、急诊、血液净化、肿瘤专科护士认证, 率先在国内开设了护理专家门诊, 引进先进的B超设备, 进行PICC规范化管理, 获得业内广泛认可。

2010年代表空军赴菲律宾参加第四届亚太军事护理研讨会, 并以《中国军队医院护士专业化培训实践与管理》进行大会发言;2010年8月执行青海格尔木“空剑-2010A演习任务”;2011年赴利比亚执行撤离我国在利比亚人员任务。

生命因感恩而美丽论文 篇2

珠兰示范学校职高部(珠兰职高)池丽平

是谁让我们率先完成十二年义务教育?是谁在珠兰示范学校种下了一颗颗爱的种子?是谁让我们拥有快乐的校园生活?是我们敬爱的李永海爷爷,因为他有一个梦,他要让这颗爱的种子在珠兰的贡水湖畔上生根发芽。是我们敬爱的李爷爷,是他,让我们所有人知道,人生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而美丽。

珠兰示范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由众多慈善人士用爱心凝聚而成的一所学校,那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从2004年开始经过艰辛漫长,却富有意义的老区调查,走遍珠兰每个贫困的小山村,最后让我们乡村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改变现在贫困的状况而设立的一所示范学校。作为一名学生,对于家乡近几年来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有说不完的感激。

尽管,家乡的变化有目共睹。但是,我还是听到这样的抱怨。有的同学认为,在山村里读书离家这么近多好,每天都可以回家,可以看见爸爸妈妈,每餐都可以吃上爱吃的饭菜、在家都不用自己洗衣服,可到了这示范学校……听到这话,心底就有一种不名其状的液体在流淌。

这让我在不断的思索,就想到曾经读过这么一则故事: 一个清晨,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里,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感恩信。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工作。老大在字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的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

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

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

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

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

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常有人问,感恩是什么?

其实感恩,包含着许多含义,许多内涵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

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所

以,感恩,是一种知礼的品德。

是啊,连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对任何事,任何帮助过我们的人

都要心存感激,而我们的同学呢?不但不知道感恩,而且还心存抱怨。

或许是因为他们还没长大,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可是李爷爷对我们

做的点点滴滴,我们是知道的呀!

人这一辈子,梦想能不能实现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其实怀有一颗

感恩的心去看待人生中的每件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具有价值的,这样的人生才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生。同学们,李爷爷用深情的爱

牵引着我们前进的步伐,李爷爷,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实现着农村教育

改革的梦想。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真挚的心来感谢我们敬爱的李爷爷。

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用心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篇3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必须随,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然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唯有折磨具备这种恶质。常言不是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不光如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不是谁有计划地出的考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的意味就足得很。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走向哪里呢?

因爱心而精彩 因赞赏而美丽 篇4

一、欣赏其人格,唤回其自尊

任何教育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进行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以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态度看待他们,尊重和爱护孩子的独立人格,尊重孩子的言论、兴趣和意见,善待孩子的自尊,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爱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记得有一次户外活动时,小欣欣跑来问我:“赖老师,你有没有好朋友啊,你的好朋友是谁啊?”我笑着回答道:“我的好朋友是你们啊!”忽然骁骁大声说道:“老师是老师,老师不是朋友,要是朋友,她为什么不和我们荡秋千、玩攀岩啊?”“对啊,为什么呢?”孩子们开始议论起来,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张思哲跑来拉我手,说道:“老师,咱们一起去玩攀岩吧!”说完,不由分说地拉我来到攀岩前,看着孩子期盼的眼神,我“勇敢”地用手抓住了墙壁,虽然看起来我的身体和幼稚的攀岩墙是多么不合时宜,但是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样子,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老师,我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那次后我和孩子们走得更近了,他们和我的感情更深了,于是我常常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引导他们正确地和朋友相处,在一次次感情的交流中,萌发他们爱的情感,认识朋友间的友爱。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爱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我用爱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孩子们的骄横、多疑、自私和冷漠少了,班上出现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气象。孩子们互相帮助,师生们谈笑风生,在师生的共同呵护下,我们班成了一个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

二、欣赏其闪光点,唤回其自信

赫伯特·奥托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任务后都渴望别人给他们所应得的承认和赞扬。当一个疲惫的孩子受到赞扬时,它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新的向上的力量。相反,当孩子受不到赞赏或受到批评时,他们现有的体力也会戏剧性地减退。只有当别人全心全意并一如既往地承认一个儿童的成绩时,这个儿童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可惜,我们许多教师大多吝啬“赞赏”,即使有,一多半都赋予了好孩子。事实上,最渴望赞赏的恰恰不是好孩子,而是一些表现差的幼儿。当我们把目光从寻找批评幼儿的缺点改为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时,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有其可爱之处。有一次,孩子们在绘画时,我发现我们班的晨晨画了一幅很美的图画,可是他画的海水却是红彤彤的,虽然以前在书本上我也看到过类似的例子,但我还是仍忍不住问他:“晨晨,你的图画好漂亮,可是,为什么你的海水是红彤彤的呢?”晨晨见我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便大胆地说:“赖老师,傍晚了,太阳照在海里,海水就是红红的呀。”噢,原来是这样……我微笑地点点头。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没有问清楚事情缘由,采取训斥的态度,强令他马上改正,那么我就无法找到与他沟通的机会,也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了。所以,教师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每个幼儿都是等待开垦的金矿,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可能和潜力,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孩子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的交流。

三、欣赏其细微的进步,唤回其自爱

赏识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就像是人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一刻也不能缺少。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妙之一就在于:幼儿从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因为一个表扬的微笑,肯定地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句:“你真棒!”“不错,你又进步了。”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孩子身上收到很好的效果。我班典型的“问题幼儿”恺恺平时自由散漫惯了,经常打人,屡教不改。我没有放弃,本着细致耐心的态度,主动接近他找他谈心。有一天,在户外体育课时,一位小朋友摔倒了,他赶快扶起小朋友,我抓住这个机会,在班级表扬了他,他表现得异常兴奋。在以后我循循善诱的教育和耐心诚恳的感化下,恺恺不仅上课专心,而且对班级的活动十分主动热情,表现出了良好的形象。

生命因坚持而美丽 篇5

选调生,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也是一个注定要接受磨练和洗礼的名字。从被确定为选调生的那一天起,我就感受到了它的那份凝重与压力。在这选调的征途中,我不曾回头,不曾放弃,洗涤了天真与

稚气,更多了几分坚持与执着。

关键词一:谦虚谨慎。作为被组织选派到基层锻炼成长的年轻干部,应该尽快熟悉情况、适应环境、转换角色。要克服骄气、傲气,放下架子、身子,扎扎实实地从零做起,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当地干部学习,特别是向有经验的老干部学习。我被安排到揭西县金和镇党政办工作,我十分珍惜这难得的锻炼机会,虚心向领导和同志们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情况、进入了角色,较好地实现了高起点和低落点的“软着陆”。在平时工作中,我十分注意向领导、同事学习与群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耐心的倾听,亲切地与群众交谈。在工作之余,我也经常与一些老同志交谈,一方面可以很快地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交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渐渐地,我不仅了解了当地的情况,而且工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在2010年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过程中,我与另一位同志负责三个行政村的调查工作,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况,我积极、耐心细致地对待,向群众讲政策,解释政府的计划,慢慢地说服了群众,保证

人口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二:勤劳主动。勤劳不仅是一个人的工作表现,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工作中,我总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如既往地保持勤劳的本色。在办公室,总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平时烧开水、搞卫生等一些公共的工作总是抢着干,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作为年轻干部,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工作,组织选派我们到基层锻炼,不是要我们来参观的,而是来工作的,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放开手脚,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工作中去。只要是有益的工作,我都主动积极参与,用心去做、用力去做,锐意进取,大胆负责,完成了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办公室工作,我主动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协调各科室、各部门工作,以高昂的姿态投入每一项工作,使办公室真正起到沟通、协调、指挥的中心。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提高。

关键词三:认真负责。认真负责,这不仅是对一个人工作的要求,也是对一个人品质的一种塑造。一个人如果一直对工作、生活的认真负责,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办公室工作,无论是起草文件、材料,还是收发文件、通知,我都认真、细致,尽量做到不出差错。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总会负责到底,不做到最好不罢休。如今年我镇、乡两级的人大例会的选举工作,我作为选举工作的工作人员,从整顿会场、分发选票到计票工作,我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开展,出色完成任务,没有出现任何的差错,得到领导的肯定。此外,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还要永远保持一颗进取心。一直以来,我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特别是在写作方面,我坚持撰写理论文章或调研论文,在《揭阳组工》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调研文章。

基层的条件是艰苦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的条件更是艰苦。我们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要想自己走了多远,要多想想还有多远要走;不要想自己干了多少工作,要多想还应该去学习做什么;不要因为环境太苦而怨天尤人,要学会在平凡中奉献,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生命因你而美丽 篇6

王菲用竖琴般的音色吟唱着《致青春》,不知是在赞颂还是在告别,告别那些被欢笑、泪水、幸福、遗憾所填满的年华岁月。青春,一个让人欣喜又忧伤的词语。

有些甜蜜。欣赏的人,手中紧攥着牛奶瓶,轻轻摆在你的桌前,一张便条提醒着添衣保暖,一首吉他小调描摹着信念,一次偶然相遇让心思昭然若揭。青春是甜的,夹杂着厚重的面包香味,包裹着我们的那些年,生命因有甜蜜的青春而美丽。

有些清苦。十来岁的年纪,已然出落成大人模样,心思单纯,然而总是受伤,不愿表达,所以积压心底,时间越长久越成熟,在苦涩的灌溉中,学会疗伤,学会量力而行,学会拒绝,学会成长。青春是苦的,席卷着冰咖啡淡漠的感伤,香醇芬芳,在短暂的时光里,充当了营养液浇灌我们,生命因有苦涩的青春而美丽。

有些酸涩。都有秘密,都有所保留,轻轻摇晃,就像青柠果汁,冒着气泡,带着酸涩冲进鼻腔,激出泪花,还远远不够,非要它顺着眼角掉落再砸在手背上,悄悄蒸发,那才是青春。那些年中一句早安,一次对视都带着些许酸涩,我不像我,你不像你,生命因有酸涩的青春而美丽。

有些热辣。脾气火爆,不懂控制,不晓得细水长流,不接受细语轻柔,女孩儿的长马尾总是高傲地甩动,男孩儿在球场欢呼尖叫,都像在庆祝一场“荒唐无措”的青春年华。有如小管青芥辣,不小心就会弄得别人头脑发晕,不知所措,却对此乐此不疲,前赴后继,生命因有热辣的青春而美丽。

无论酸甜,亦或苦辣,都是我们私自贴给青春的标签,有人不舍得青春,可你应该明了拥有过已算有幸。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只要曾经拥有一个疯过、累过、痛过、笑过、走过的青春,就是最离奇的人间喜剧。

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生命因有过那绚烂的青春而美丽。

(指导教师:由莉)

本文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4—2015)高中组三等奖。

梦想,因进取而美丽 篇7

运动是体育的灵魂, 运动之美无处不在。体育课上, 学生空中灌篮的迅猛, 射球入门的凌厉, 飞舞的毽球, 灵巧、轻盈的身姿, 乒乓球台旁扣人心弦的较量, 动感的音乐, 多数女生喜欢的健美操, 还有体育节和运动赛场上啦啦队的加油呐喊, 体育的参与和观赏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 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影响也是一种美:健康之美。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使学生体格健壮, 姿态优美, 让生命的活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小组练习、游戏比赛使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了合作、探索、拼搏等优秀品质, 体育铸就了学生美的心灵。

难忘啊, 学生们在运动会上拼搏的身影。运动员在场上气喘吁吁、挥汗如雨, 倒地后挣扎起来继续前行, 身负小伤依然坚持上阵, 落在最后仍坚持跑到终点, 我们为获胜者鼓掌, 为落后者加油!不管运动成绩如何, 你们都是人生的胜利者。我们为体育的拼搏精神之美所折服, 这是一种最具震撼力的美。体育运动是对人精神的全方位考验:它需要勇敢与坚韧, 也需要果断与自信;蕴含着追求卓越的壮志、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意志, 这些是人生一笔用之不尽的财富。

人生如船, 梦想是帆, 梦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既是广大知识女性光荣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教育工作者, 我也在为实现中国梦做着自己的一份努力。寒来暑往, 从事体育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默默地在运动场上辛勤耕耘, 学生的成长进步让我体会到一名为人师者的幸福。

刚开始从教的时候, 一切还比较茫然,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交给学生, 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就要靠自己多摸索、多请教、多钻研。工作初期, 一个教案要写好几遍, 写好之后请老教师点评, 之后再重写。教案写好后, 还要过动作关。那时是全班授课, 教材比较多: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 一个教师要把这些教材全部教完。武术要学少年剑, 那时, 学校没有剑, 于是我们就自力更生, 自己制作。学生比较喜欢武术, 自己做 (木) 剑的热情很高, 做出来的剑逼真、实用, 由于是自己做的剑, 自己的劳动成果, 学生练习动作的积极性也特别的高。

后来,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的实施, 体育课的名称由《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作为一个科目, 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成为一门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课成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这时的学校体育也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采用学分制, 模块教学、选修教学、基本能力、体育高考等。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高一第一学期采用行政班授课, 学习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从高一第二学期起采用选修教学。这一切的变化, 要求我们的知识、技能都要上一个新的台阶, 领会《课标》的精神, 掌握新的动作技术成了那段时间的必修课。那时我教的是健美操, 所有的动作和套路需要自己从头学起。为了尽快进入健美操教师的角色, 我跟着视频,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习, 学会以后, 再在音乐的伴奏下把动作做熟练, 然后教给学生。

毽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 它准确、细腻的技巧性, 快速多变、激烈反复的对抗性, 深受中小学生喜爱。我校从2010年起开设毽球选修课。我在毽球技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一步步成为一名合格的毽球教师, 而毽球运动会正在成为学生们特别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 我觉得充分认识毽球运动的特点, 积极宣传该项运动的意义, 广泛地组织开展该项运动, 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梦想在前, 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求真务实之风, 需要有创新、进取的精神和动力。作为努力想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在教科室张主任和组内教师们的帮助下, 我申报了市里的研究课题。课题申报通过以后, 接下来需要按部就班、科学合理的完成课题研究, 期间有疑惑、有迷茫、有动摇, 是梦想的力量引领着我一步步坚持向前。想想课题结题阶段, 为了写好结题报告, 整理资料、几易其稿, 晚上都要忙到凌晨十一二点。经过两年多的辛勤耕耘, 终于迎来了甜蜜的收获。我的课题研究顺利结题, 自己对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为更好地上好课, 实现自己的梦想夯实了基础。

从事体育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 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渐入佳境”, 乃至即将走入一片“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好体育教学的信心。运动之美、健康之美、精神之美……体育是美的大集成, 是美的大世界。去欣赏体育的美丽, 多感受运动的美丽, 你的生命也能因此而更加美丽。为更多学生播下热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种子, 我矢志不渝作这样一名传播“美”的使者。

课堂因“错误”而美丽 篇8

一、故意设置“错误”, 培养学生求知兴趣

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比赛时, 曾连续三次中断了指挥, 因为他断定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 这恰是评委们成心为他设下的“陷阱”.事实上, 小泽征尔的果断否定, 正说明了他作为杰出的音乐指挥家的真正实力.我们教师也应善于设置类似这样的“陷阱”, 甚至引诱学生犯错, 让他们“上当”, 这样常能收到“吃一堑, 长一智”的效果,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后, 我特地设计了一个“错误”:在△ABC中, a、b、c为三角形的三边, 当a=3, b=4时, 求c的值.大多数学生认为c的值为5.这时我不加以评价, 但我的脸上表现出困惑的样子, 看学生能否从我的圈套里走出来.过了一会儿, 学生纷纷回答.

生1:我们还不知道三角形的形状, 不能直接用勾股定理.

师:那么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即△ABC是直角三角形时, c的值是多少呢?

(这次全班一齐说是5.此时学生很显然是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我还是不评价, 让学生继续思考.)

生2:不对, 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 c的值应该是5或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2:得分类讨论, 当c是斜边时, c=5;当b是斜边时, a不能是斜边.

像这样学生在跌入圈套又走出误区的过程中, 思维得到了锻炼.我接着追问:如果△ABC是锐角三角形, c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几分钟后, 学生举手回答.)

生3:c<5, 由于∠C是锐角, 所以它的对边c应小于∠C是直角时所对的边5.

(听了这位学生的解答后, 又有了几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4:不对, c的范围应是0<c<5, 因为边长只能为正数.

生5:不对, c的范围应该是1<c<5, 因为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c的取值范围是1<c<7, 结果应该是它们的公共部分. (大多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全班学生都已跌进了我所设的“陷阱”, 因为他们只考虑了∠C是锐角, 而忽略了∠A与∠B也有可能是锐角的情形.

师:在前面当c=5时, △ABC是直角三角形, 且∠C是直角.当1<c<5时, △ABC是锐角三角形, 且∠C是锐角.这个锐角三角形一定是∠C为锐角吗?

受到我的启发, 学生的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了, 思考也更为投入了.

生6:当1<c<5时, 能保证∠C是锐角, 但不能保证∠A与∠B也是锐角.

生7:正确答案应是.因为若∠C是锐角, 求得1<c<5.若∠B是锐角, 则∠A也是锐角, 求得是它们的公共部分, 也就是公共解.

经过这道题的解答, 让学生走进了“陷阱”, 又从“陷阱”里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 再去探求新的答案,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诱错”, 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

二、学会分析“错误”, 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

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能善于捕获, 灵活处理.在刨根问底的纠错过程当中, 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回味、思考、总结和提升, 形成更为清晰、有条理的知识结构和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对于题目:“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 (2k+1) x+k2-2=0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为11, 求k的值.”我先请两个学生上黑板解题, 由于学生刚开始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所以能解出的结果大都是k1=1, k2=-3.出现这样的错误, 我没有批评这两位学生, 而是表扬了他们能熟练地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接着指出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我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实数根吗?”“一元二次方程x2-2x+2=0的两根之和为2.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去经历分析、讨论的过程, 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忽视了“Δ≥0”这个前提条件, 并对需要考虑“Δ≥0”这个条件的原因有了深刻的了解, 所以在以后解这类题目时, 就很少会再出错.

课堂因互动而美丽 篇9

我希望老师不要希望我像他们希望的那么聪明, 他们老是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

我希望老师教的都是容易懂的知识, 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变得容易懂;

希望老师比我自己更了解我;

希望老师……

[关于上课]

希望老师不要总是叫我们闭上嘴巴, 坐端正;

希望老师能够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关心, 也希望老师能够把我们当作个性各异的少年看待, 而不把我当作一群呆鸭子中的一只;

我也希望能够自己表演;

希望老师……

以上是某学校对部分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得到的信息, 虽然对象范围相对狭窄, 但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反思。同学们渴望的是一种“和风细雨”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 是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互动式课堂。

下面我仅以自己的教学体验谈生物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 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趣味引“动”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 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 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生物课堂知识的学习中, 具体措施如下。

(一) 巧用诗词、故事, 激发探究兴趣

古往今来, 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教学中适时引入, 可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比如, 在讲述营养生殖及意义时, 引用白居易的诗《草》,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草“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再如, 在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时, 我讲了《捧着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 并且, 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谜语等资料, 在搜集过程中, 既开阔了视野, 又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 引入生产、生活, 注重应用实际

在学习植物的生活时, 教师提问为什么拔起的植株很容易遭日晒而干枯死亡, 而正在生长的植株即使在烈日下, 也安然无恙?施肥要结合松土, 松土能提高肥效的道理是什么?制泡菜时, 为什么坛口要密封?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会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好生物很重要, 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三) 介绍新知、热点, 展现科技魅力

在学到“病毒”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爱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在学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 向学生介绍克隆羊是怎么回事, 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以及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大熊猫的克隆情况。通过介绍这些最新的生物科技,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的魅力, 也让学生看到生物学美好发展前景, 激起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热情。

二、问题激“动”

“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动起来的“导火索”。依据所教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的问题, 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 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 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再如, 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 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 开动脑筋思索, 进入积极探究的学习状态。

三、实验带“动”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生物实验教学, 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例如, 在做“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时, 学生发现“装片移动的方向和物像移动的方向不一样”“物像与实物的位置发生了调换”等等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尝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乃生灵气。”在实验中通过小组合作, 也可以达到对知识的超越, 对未知的探究, 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之, 互动式的教学是让位给学生, 生成新的“生长点”, 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益课堂, 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效应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 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品德课堂因生命而精彩 篇10

走过新课程改革的“蜜月期”, 在“繁华”的背后, 我们静下心来, 想到的是常态课堂。在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 亲历体验, 激活生命, 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创设生动活泼、情境交融的教学情境, 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让品德教学成为一池活水。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心灵对话

品德课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品德课中因感触而感动, 因感动而感悟, 受启迪而明理, 因明理而内化。在新课程的课堂生活中, 经常会出现情意交融、感人肺腑的场面, 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真心相交、倾情相诉, 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课堂是孩子生命的课堂, 爱不是教的, 是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触摸的。让爱洋溢在师生和谐的对话中, 让爱流淌于无痕的课堂中。而在课堂中, 教师的智慧引领, 更会使课堂到处洒满“爱”的阳光。

在教《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 我选取了几幅特别的图片———跪地乞讨的母亲, 冰雪中卖菜的父亲, 年迈的卖报纸的母亲……幽幽的音乐加形象的图片配以凝练的文字, 一下子拨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带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世上还有这样的父母, 他们是如此劳累, 孩子们在体验中明白了父母的艰辛、父母的爱心, 激起了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接着, 我带给学生一份意外的礼物:爸爸妈妈给孩子们写的一封信。在信中, 父母们选择了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上坚强、进取、乐观的真实事例, 给孩子提出殷切的希望。当孩子们手捧爸爸妈妈的亲笔信, 读着信中情真意切的话语时, 心中的情弦再次被有力地拨动了。我随即让他们在爸爸妈妈的信后写一段话, 向家人真诚地写下自己的承诺。这时, 教室里静悄悄的, 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 有的已经哭成泪人了。

听着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话语, 我真切地体会到鲁洁教授的话:“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 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 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 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这种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 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 课程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二、一切尽在不言中———亲历体验

新品德课程强调体验型学习, 要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 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童眼看世界”, 亲身去实践、体验和感悟。形式多样的体验性学习就像是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把把金钥匙, 使其丰富的道德情感如清泉般源源不断, 架起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桥梁, 让品德教育启迪孩子的心灵, 使德育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 我请几个同学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在他们学盲人走路、拿东西、吃饭等日常生活时, 学生们先是哈哈大笑, 后来随着情境的发展, 笑声渐渐小了下去, 学生们脸上出现了担心、着急, 有些学生甚至大声地帮助那些“盲人”起来了。通过这些生活情境, 学生们已然深切地体会到了眼睛的重要。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 请几个同学来体验一下“近视眼”的生活。他们戴着眼镜喝茶、上课、跑步等, 从中体会到了“近视眼”的种种不便, 自然而然地发出要保护眼睛的心声。最后又创设了做眼保健操、车上看书、边走路边看书、看电视等生活情境, 这时的学生们表现出了一种高涨的学习热情, 对于正确的用眼方法也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课后我通过多方了解, 学生们通过监督与自我监督正在初步养成正确的用眼护眼的好习惯。

听过的容易忘记, 看过的印象不深, 唯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 难以忘怀。因此, 教师在品德课中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活动, 在活动中捕捉有效的教育资源, 结合活动主题采用“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让孩子们在体验活动中受到教育, 这样的活动就能有效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在体验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师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打开了孩子的心扉, 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道德, 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 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品德课堂, 只有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 充分利用真实鲜活的生成性资源, 才能使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引导生活, 学习做人, 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的教学理想天地, 让师生充分感受品德学科的无穷魅力。

执教《我们的班级》时, 教师将班级制作成一棵“健康树”, 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头像做成一片代表自己的树叶, 组成一棵色彩缤纷的班级树;每片叶子都从树干上汲取水分和养料, 同时也为大树的成长制造养分。首先, 教学以情景剧的形式展开, 设计了两个人物:“开心果”和“心灵博士”, “心灵博士”以卡通人物形象出场, “开心果”唱着歌进场:“最近比较烦, 比较烦……”原来“开心果”数学没考好, 妈妈又爱唠叨, 所以心里实在烦。在“心灵博士”的启发下, “开心果”将“烦恼”写在心形卡上, 挂到了健康树上。每位孩子和“开心果”一样纷纷把烦恼写在心形卡片上, 挂在健康树上。这时“心灵博士”适时点拨:“孩子们, 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一样无所不在。一个人, 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 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 一块慷慨地赠人, 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 快乐就会如泉水般涌来, 自有幸福飘逸在心中。”孩子们茅塞顿开, 情不自禁地伴随着音乐唱起了《幸福拍手歌》, 跳起了舞蹈《请跟我来, 让烦恼走开》。孩子们用歌声和肢体语言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 他们手拉着手共同迈向幸福、快乐而美好的生活。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参与着, 情不自禁地交流着, 脸上写满了自豪、兴奋与钦佩。我们欣喜地发现,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融入了集体, 真切体验着集体的智慧、温暖, 充分享受着超越的快乐, 对班集体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朗读教学因情感而美丽 篇11

一、让学生在范读中体验朗读教学的美丽

我们教师的精彩范读, 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能调动他们的朗读积极性, 因为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向师性, 他们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往往会潜意识地与老师作比较, 会主动纠正自己朗读时的错误与不足。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时, 我尽量给学生进行范读, 并努力做到披文入境、融情于声, 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上课过程中, 我发现:每当自己范读时, 学生都会听得特别认真, 他们的神情时而敬佩, 时而专注, 时而流露向往之意……因此, 为了搞好自己的范读, 在备课过程中, 我就准确把握文章审美内涵, 对文章做反复朗读, 对文章中的重音、语速、停顿、体态语言等都做恰当处理, 力争读得声情并茂。这样, 学生就在老师的感染下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 他们不仅读出了文章的意境, 还体验到了朗读教学的美丽。

二、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体验朗读教学的美丽

音乐是一门高尚的艺术, 也是一门富有感染性的艺术, 它以直感的方式, 让我们获得更为生动、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的感受。因此,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时,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常常将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 这不仅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还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例如, 在学习《游子吟》一课时, 我给学生配上《烛光里的妈妈》这首音乐, 孩子们静神凝听, 很快进入了文本角色。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朗读教学的美丽。

总而言之, 朗读教学意在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点燃学生朗读火花, 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让学生充分体验朗读教学的美丽。

参考文献

[1]罗耀珍.潜移默化塑灵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9) .

上一篇:传统声乐下一篇:视觉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