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声乐

2024-10-07

传统声乐(共11篇)

传统声乐 篇1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艺术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国传统声乐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教学中将传统声乐作为正规的课程,是在清末开始的。音乐是我们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在学习中我们在学习传统声乐时,既可以丰富我们的音乐知识,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又能够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我们的情感。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中蕴藏着进步的思想内涵,通过传统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在潜意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是音乐教育的一大任务[1]。因此发挥传统声乐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许多高校中的现代音乐教学,都是从传统声乐中演变发展过来的,现代音乐文化根植于传统声乐文化,传统声乐文化中继承了我国许多文化历史,将传统声乐与高校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继承我国传统的优秀声乐文化,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学生们的历史文化知识,能让学生们学习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音乐发展历史,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声乐学最基础的方法和内容,这些都有利于为学习声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一定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使学习音乐的学生更加全面的继承声乐文化的精华。

(二)具有丰富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许多高校中发展现代教育音乐学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虽然也在一直不断完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这种缺失就是传统声乐文化的教育。高校的声乐教育只有将现代声乐与传统声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对高校音乐教师的一种考验,要求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声乐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快的适应融入其中,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能够让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中有多样的选择,也能让学生全面的深刻认识传统声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在学生方面的造诣。

(三)具有培养全面人才的积极作用

声乐不同于我们所学的课程,它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学生要想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发展,就必须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学习传统声乐文化的基本知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实现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接近本质音乐,让学生正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学会如何正真利用声乐形式将音乐表达出来,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全面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要发挥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二、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有效应用的对策

(一)有利于加强声乐教学的感情融入

要想加强传统声乐教育的效用就必须将传统声乐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方面,声乐作为一项艺术,要想表达情感就必须真正的融入教学中让表演者有充分的感情融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音乐作品文化来帮助学生学习声乐传统文化,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学生只有提高对声乐文化的兴趣,才能更加积极深入的学习声乐文化。在教学方式中要求学生和老师积极配合,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加强声乐教学的情感融入,才能让学生对传统的声乐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的感知和潜能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一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想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感知,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兴趣,教育要尝试不能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乐感和潜能。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老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特殊的问题,让学生在查找和询问中提升自己的声乐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音乐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对传统声乐知识的了解。

(三)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教师的思维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想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就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高校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听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讲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积极的学习热情。只有教师做好榜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传统声乐文化的学习。

三、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自从音乐发展以来,一些专业院校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片面认识,因此传统声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没有占据重要地位。传统音乐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历史的发展[3]。千百年来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一定要加强对传统声乐文化的传播和指导。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介绍了传统声乐文化在声乐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于传统声乐教育的学习,不仅仅要靠教师的教导还要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扬优秀的声乐传统文化,虽然时代在变化,追求新事物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们在追求新事物的同时也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2]梁金平.传统声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5,12.

[3]彭姝玲.学校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山西戏剧职业学院,2010.

传统声乐 篇2

院 系:音 乐 系

班 级:06 级 A 班

姓 名:曹 莹 学 号:20061411003

数据库名称:中国期刊网

一、打开师大图书馆主页,点击常用数据库里的“中国期刊网”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主页。

1、2、选择查询范围:文史哲—艺术—戏剧艺术。检索项:选择关键词。检索词:戏曲与民族声乐

时间从1999-2009年。全部数据。范围:选择“全部期刊”。匹配:选择“模糊”,开始检索。

3、总共检索出1条记录。点击检索栏中“在结果中检索”前的小框。逻辑关系选择“+”,在第二行检索项选择关键词,检索词一项输入“”开始检索。

4、检索出1条记录。选择 “戏曲与民族声乐教学

”打开。

题录:戏曲与民族声乐教学 作者:程冰玲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音乐系 文献出处:《四川戏剧》2007年第4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中国戏曲 艺术历史 戏曲艺术 宗教音乐 综合艺术 表演手段 文化积淀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深厚的传统可追溯到先秦的乐舞、俳优和汉代的百戏。“戏曲演唱形成于宋朝,经过元朝和明朝的兴盛发展,到清朝,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戏曲艺术经数百年的文化积淀,吸收融化了唐宋大曲、金元诸宫调、唱赚、南北曲以及民

歌、兄弟民族乐曲、琴曲、宗教音乐等声腔曲调,形成了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武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艺术在语言表达、用气行腔、唱情唱韵以及综合艺术的表演手段等方面,有许多东西值得民族声乐学习与借鉴。数据库名称:重庆维普网

一、打开师大图书馆主页,点击常用数据库里的“重庆维普网”进入维普资讯,点击教育网用户,服务器一。

1、2、快速检索

检索项:选择关键词。检索词:戏曲与民族声乐

时间从1989-2010年。全部数据。范围:选择“全部期刊”。匹配:选择“模糊”,开始检索。

3、总共检索出1条记录。在第二行检索项选择主题或关键词,检索词一项输入“京剧与民族声乐”,选择在结果中进行搜索。

4、检索出1条记录。选择“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借鉴初探”打开。

题录: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借鉴初探 作者:李 礼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文献出处:《理论界》2006年第12期 起止页码:194-19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 1003-6547(2006)12-0194-02

摘要: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和京剧艺术都通过综合的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从而吸引观众,激励志气,淘冶

性情,感染人心.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只有将二者合理结合,才能发展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使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关键词: 京剧

咬字

气息

样板戏

继承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毕业生论文

浅谈传统京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名: 曹

莹 学

号: 20061411003 班

级: 06级教育班 专

业: 音

学 入学时间: 2006年9月 指导老师: 晁

清 职

称: 副

授 完成时间: 2010年5月

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2010年5月10日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京剧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譬如在“咬字发音”、“吐字行腔”“气息运用”等方面技巧的把握与处理上,可谓独树一帜。而中华民族声乐唱法却是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特色所衍生出的一种中国特色唱法。中国传统京剧与民族声乐在各个方面虽有着极大的反差,但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民族声乐应继承传统京剧中优秀的唱法,吸取戏曲发声技术精华,将二者合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传统京剧 民族声乐 不同技巧 借鉴

【Abstract】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has been in place for two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evolved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such as the pronunciation “,” diction in its application “,” "breath,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is unique.But Chinese vocal singing is in reference to Western on the basis of Bel Canto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rising out of a sing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vocal music in all aspects with great contrast, but there are closely linked.Vocal should inherit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singing, Opera voice technology to learn, both reasonable combination, mutual cooperation, the vocal art.【Keywords】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Vocal Music

Different techniques

Reference

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的戏剧文化,而中国的国粹艺术——京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不同于西洋歌剧以及话剧、舞剧等戏剧形式, 它是把文学、歌舞、念白、音乐、表演、人物、造型、舞台色彩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整体。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为许多表演艺术所借鉴, 其中民族声乐方面较为突出。

我国的民族声乐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 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新民族歌唱艺术。然而, 民族声乐艺术与京剧艺术有何联系,京剧艺术的诸多方面对民族声乐艺术有何影响,传统京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如何,民族声乐与京剧艺术借鉴的这一问题。

一、京剧艺术的概况

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主要剧种之一,由清代中叶的徽调、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诞生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现在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有“国剧”“国粹”之称。京剧吸收了四大声腔的优点和长处,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又称“皮黄”,但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角色按行当划分,目前已系统的归为四大类:生(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旦(女性角色的

统称)、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传统京剧艺术发展至今,无论是在演唱技巧上还是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均日渐成熟。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一门日趋成熟的艺术,从理性的角度说,也已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一)、京剧演唱中咬字、吐字的艺术

人们常以“字正腔圆”来作为评议京剧演唱的一个重要标准。可见唱腔和唱词是密切联系着的。唱段中的行腔和唱词中的吐字、咬字是不容偏废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二者联系起来, 才能充分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首先必须字要正,因为腔是从属于字的,所谓“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就是说字的重要性。吐字和咬字,从字义上来看,咬字就是把字咬好或咬住,吐字就是要把已经咬好的字从咬住的状态吐送出去,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京剧唱词中的吐字、咬字都是在唱腔中进行的, 特别是有些唱词的字句、行腔很长,就是说,唱词中的一个字的声母与韵母的拼音,常常不是在一个节拍中进行的,而是在几个甚至是在很多节拍中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京剧吐字、咬字的一个特点,即唱词中语言的声韵构成,比较明显地区分为字头、字尾两部分。在演唱中要做到相互拼连,使之完整地形成一个音节。

(二)、京剧演唱方法

京剧之所以有悠久的历史, 就是由于它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很完善的演唱方法。传统京剧演唱多使用本嗓,以达到清脆、明亮的声音。传统京剧练声的主要方法是喊嗓子和调嗓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以找到正确的共鸣位置,力求声音“亮”、“甜”、“脆”、“水”。

京剧唱腔中也有一种所谓共鸣的方法,声音靠前而且透亮,但是到高音部分也要用脑后共鸣。和民族声乐唱法最大的不同便是唱腔多用真声。但是京剧行当中的青衣(行为端庄的青年女性)也有真假声混合的演唱,但共鸣腔体用的不多,否则显得极不自然。

另外在京剧的演唱中, 往往一个字要保持多个小节, 并且每个字不能发生母音变型, 这便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要保持气息的稳定。

(三)、京剧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京剧艺术演员在表现某一艺术作品时, 在保证声音质量的基础上,情感表现是最能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在京剧表演中,无论是大段的唱词还是念白,都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及所处环境进行情感的处理。在不同的场景演唱不同的唱段,必须根据人物、性格和具体的文词内容,在音色、节奏等表现方法上有所变化,这便是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在中国戏曲演唱技巧中情感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京剧尤为突出。

京剧演唱由于流派的不同发展出了多样唱法,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对丰富民族声乐艺术,特别是在声音色彩、表现方法和情感表达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的几部著名京剧样板戏就能充分证明这一

点。如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著名的唱段对今后的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声乐艺术

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数千年的长期历史积累,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艺术创造的结果。民族声乐是在我国本土民歌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美声演唱的科学方法,根据我国自身语言特点研究出的一种新的演唱方法。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吸收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艺术灵感和内涵,还加以浓缩使之逐渐成为精华。民族唱法作为新兴的声乐艺术,在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艺术实践,创新的步子相对较大,吸收的范围相对较广,大胆吸收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艺术精髓,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规律,尤其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并取得喜人的成果。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最直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民间的小调和唱词,都是民族声乐艺术灵感的来源。我国的民族声乐本身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符合中华民族的东方审美意识,能让人倍感亲切、和者甚众。作为东方音乐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华民族声乐逐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民族声乐的演唱与传统京剧的演唱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声乐艺术与京剧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京剧艺术的诸多方面对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民族声乐应继承传统戏曲中

优秀的唱法,吸取戏曲发声技术精华,才能发展民族声乐表演艺术, 使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一)、咬字吐字方面的借鉴

民族声乐的演唱与传统京剧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国民族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区别,西方语言的单词是多音节,而我国大都是一字一音一义,同声韵的词又有高低不同的声调,所以就需要向传统京剧中的咬字借鉴,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把字咬在前面,归韵再用上腔体,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甜、脆、圆、润、清五大特点。

(二)、演唱方法上的借鉴

民族声乐唱法有一套系统的练声和歌唱的方法,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同时,也结合了我国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形成了科学、正规、严谨的发声方法,京剧唱腔中大小嗓的互换与民族声乐演唱上的真假声运用是一脉相承的,而气息和共鸣腔体上的把握同样非常相似,所以说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并不是对京剧演唱方法的否定,而是进行了合理的运用、继承和发展。于此同时,民族声乐歌唱方法又是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气息运用虽然没有京剧演唱中运用的气息夸张,但一定要保持气息的稳定性,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最佳演唱效果。

(三)、情感处理的借鉴

民族声乐艺术同传统京剧一样,非常讲求韵味,虽然不及京剧唱腔中的韵味十足,但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却是一部作品能否打动听众的

关键。民族声乐作品中许多歌曲是根据传统京剧改编,如《孟姜女》中紧拉慢唱正是运用了京剧的素材,而京剧唱腔中对于情感韵味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唱此类歌曲,在情感韵味的把握上就需要向传统京剧借鉴。

京剧中往往有大段的唱腔,除唱腔外也包括念白以及京剧中的“四功五法”,以此来交代人物、矛盾及故事发展。民族声乐要结合京剧唱腔中情感表现的手法,通过演唱表现情绪风格以及中心思想,使听众能从声音中读懂歌曲情感。

三、传统京剧与民族声乐的融合——“京歌”

“京歌”是中华民族声乐创作中将京剧和民歌演唱特色进行融合与贯通的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探索。它既有民歌演唱的亲切、自然,又有京剧演唱的运腔、韵味,但又。不同于京剧演唱和传统民歌演唱。它通过“字、声、情、韵”等方面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极为鲜明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创造的独特风格。所以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还必须掌握相关的京剧行腔和板式。

这里以《故乡是北京》为例,这是一首极富京味的民族声乐作品。歌曲的旋律吸取了京剧和京韵大鼓、说唱艺术的音乐素材,体现了歌曲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歌词通过对北京多处景点的描写再配以地道的京腔京韵,整首歌曲充分表达了对故乡的爱恋与赞美。歌曲开始以类似于京剧中散板的形式娓娓道来,烘托出主题“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此段结束以轻快地节奏描述了北京的多处景点“天坛”“卢沟桥”“太和殿”“王府井”等等,在歌曲的最后京剧中的紧拉慢唱再次

突出主题“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除此之外京剧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始终穿插在歌曲当中,更加彰显出歌曲浓郁的京腔京味。

在整首作品的演唱中,最重要的是京腔京韵淋漓尽致的表现,处理好歌曲的主题思想,演绎出传统京剧的艺术特色,同时还要做到气息要饱满,从头至尾保持明亮的音色,以声传情,以求达到与听者共鸣之境。

传统的京腔京韵和现代音乐思维的有机结合,赋予了歌曲全新的面貌,自此这一特殊的歌曲形式展现在我国民族声乐的舞台上。“京歌”风格的出现,对民歌而言无疑是一种创新,在这种创新中,使中国的民歌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四、结语

要完成好一部作品, 除了要发挥歌唱必要的技巧外, 还必须表达歌曲规定的情绪和意境, 以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之效果。与此同时,借鉴京剧中手、眼、身、步、法、唱腔等优点为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所用,使民族声乐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 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洋美声演唱艺术,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与时代性的声乐艺术。

中国传统京剧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虽有差异,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声乐继承传统京剧中优秀的唱法,吸取京剧发声技术精华,将二者合理结合,使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京剧艺术这棵长青树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青青 《中国民间音乐概观》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8月第l版。

传统声乐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教育;民间传统文化;融合

随着新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步提升,对精神文化产生更高的要求。现代声乐演奏及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均满足不了现代人的文化气息需求。在此大背景之下,必须对高校声乐教育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改革,有效的将声乐教育与传统的民间文化进行融合是打造高水准文化表现形式的基础。鉴于此必须进行合理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一、开展民族声乐的重大意义

所谓音乐是人民日常生活、情感交流、以及文化冲击的文化形式,其深刻意义在于民族声乐不仅是歌唱的技艺,更是民族文化的展示。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注重民族声乐的教育实质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高校声乐教学应该保证其多元性,首先在文化传承上应有一定的侧重,其次对民族声乐的学习不仅是对声乐技巧的精湛,更是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度,对多元性音乐学习是一种提升自我音乐修养的有利条件。再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对国粹的传承是教育部门应该完成的责任。最后是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树立教育多元化的教育观念,以重视本土的基础上出发,对现代教育进行发掘,在解决声乐技术问题的同时强化教学文化的内涵。

二、当前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

(1)民族音乐的发展态势。在现如今的音乐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交流的同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冲击,对民族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丢失以及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减弱。由于现如今西洋文化泛滥,在音乐领域上更是如此,导致民族音乐的发展态势不好,出现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体制。(2)民族音乐的优良前景。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逐渐重要,在音乐发展中不断的重视起自己的风格。在回归传统的同时,进行中西结合的多元性发展的态势良好,民族声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良好的前景。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在高校的教育体制中不断形成了“立足于传统,以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的声乐教学理念。因此民族音乐理论上说是具有优良前景的。

三、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融合的探索

(1)树立民间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为有效的将传统的民间传统音乐教学融入声乐教育中,良好的教育理念是开展的基础。良好的教学理念是进行有效落实教学政策的内动力,因此相关教学部门应制定完善的教学制度,在战略上予以推动。由于现阶段的现代音乐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在感染性上具有一定的不足,由于民间传统音乐唱法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及表现优势,将其充分融合是令现代音乐快速、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音乐教学理念上应该形成广纳百川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民间优势加入到现代音乐中,进行对表现方法丰富性的提升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的提升,是具有一定前景的。(2)保证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为加强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民间文化融合,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只是实现目标的基础,树立现代高校声乐教学中民间传统音乐的主体地位是其在发展道路上长期稳定发展的重点。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对声乐教学中民间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重视,对民间传统音乐教学进行鼓励及倡导。通过一定的物力财力投入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可以将民间艺术大家引入高校教学课堂,将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音乐唱法相结合是创造不同的音乐魅力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音乐思维的培养,该手段是刺激音乐的源泉。但无论如何必须确定民族音乐的特殊地位,这是极其重要的。(3)使高校音乐中突出民族特点。民族音乐是不同社会背景与文化冲击下形成的特殊文化形式,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必须建立相关的教学体系,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鑒于此,高校音乐教学体系的建立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在高校中要建立这样的教学体系,首先在尊重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音乐教学,进而在对民族音乐的特殊关注下进行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发展。再次是在教学体系中进行学生创新型音乐创作进行鼓励,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最后在教学体系中,将教学内容进行增加,在通识课程中进行多民族音乐形式的介绍与传播,在教材选择上进行对各民族文化形成一定重视。(4)增强音乐教育的软硬件投入。在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其专业性极高,因此对其的投入必须提升。为将民间传统音乐形式走进校园,一定的投入是必须的。首先是进行硬件环境的投资,有关部门在对各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考查,对所需的乐器及所需的表现器具进行一定的完善,并对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其次是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师的培养上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之在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音乐教育能力及传统民间音乐的涉猎。在一定情况下需要将民间传统音乐表演大家引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一定技巧的介绍。其次是对相关方面研究的专家进行引进,对学生进行传统音乐思维的培养。最后是在一定程度上,由学校支持进行民族音乐音乐会的举办,通过多元化的音乐形式的传播,对民族音乐走进现代音乐教学课堂具有一定帮助。(5)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政策、制度、甚至师资的准备下,需对实施高校声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的核心进行准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效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是落实这一政策的最好方法。态度引领学习,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热情是保证传统音乐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应学会利用现代便捷的教学手段进行学生兴趣的积极培养。其次是教师在学生观念上进行的教育,在 思想意识上进行一定的意识灌输,使其对传统民间音乐学习产生一定的热情。最后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发扬中去是对学生兴趣的有利激发。例如在课上进行学生兴趣培养的两个有效方式是,首先是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进行教学,在民族乐器演奏上进行介绍及民族舞蹈上进行欣赏。其次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肯定及鼓励。在精神上进行维护。(6)对学生音乐品味的提升与转变。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是教学的正确途径。对于高校教学的建设,必须对学生进行音乐修为的提升,在传统的音乐技能的教学基础上进行音乐修为的提升是及其重要的。由于文化的原因,民间传统音乐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的,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对各民族传统声乐的学习是感召历史及民族特色的重要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音乐修为进行一定的锻炼,通过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不同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表演介绍给学生是直接有效的方式。

综上所述,声乐变现是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民间文化传统是具有历史特色及民族特色的瑰宝,是国民艺术发展中不可遗弃的宝贵财富。因此注重高校声乐教育与民间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与改进,更是对民族文化财产的有效传承,进行该教育事业的改革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因此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必须充分融入民族音乐教学,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利娟,刘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声乐教学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艺术百家,2011(z2):360~362

②沈艳芳.高校声乐教育与民间传统文化浅探[J].神州(中旬刊).2013(11):35~35

传统面授声乐课模式分析 篇4

一、一对多的声乐

一对多的声乐课模式,就是一位老师同时辅导多名同学,一般这种情况下,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声线,嗓音,本身的声乐素质。笔者初学声乐时接受的声乐教学模式就是一对多。这种模式的教学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将同等或者几乎同等条件下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这种模式的声乐课,可以带动学生相互之间的竞争力,学生之间互相也有一个参照,能够通过别人,找到自己的不足。一对多的学习模式的条件是很容易满足的。而教师对于声乐要点的讲解也能在彼此讨论的过程中有更深的了解。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一般占据五分之一的时间。最大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启蒙,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一对一的声乐课

经过一段的学习之后,初学者的声乐水平初具规模,每个人的声线、声乐感觉、嗓音方向也会相应定下来。这时一对多的声乐课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一对一的教学。一对一的教学教师会依据学生的缺点,声音上的瑕疵和方法上的误区用一首首歌曲对这些瑕疵、误区、缺点进行调整,改正。所以,一对一的声乐课,对于声乐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声乐的学习是抽象的,理解也是抽象的,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会有老师跟学生之间沟通不到的现象。对学生的理解和老师的表达能力的要求都很高。

一对一的声乐课,根据笔者的经验,时长一般在四十分钟左右。声乐课前三个小时最好没有开过声也没有大量的用嗓,保持嗓音的自然,健康。一节声乐课往往有气息、开声、歌曲组成。气息是演唱歌曲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所以每节声乐课最好都会拿出2-5分钟的时间用于气息的练习。气息的练习也是进入声乐课的一个过程。开声,也就是把嗓音调节到一个要开始演唱歌曲的积极的状态。歌曲的演唱是需要演唱的情感、状态、意识甚至心情都要到位的。但是,没有人能够保证张开嘴演唱的就是最佳状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声。旨在保证通过练习气息过渡到的声乐课的状态,能很好的衔接演唱歌曲的状态。开声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太长导致嗓音疲劳不够精力保证最好的状态演唱歌曲。但也不能太短,太短不能把情绪调节到一个很好亢奋的状态,就会辜负前面气息的过渡,也会影响整个声乐课的质量。开声的时间一般保持在6-12分钟最好。成功的开声会将一节声乐课推到高潮,教师与学生都会在完美的开声中将情绪,感官,状态调节到最兴奋的状态下。这个时候有经验的教师就会顺势会趁热打铁的将学生引导到演唱歌曲上。这个地方用的歌曲一般都是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这节课用于回课。教师在听学生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之后发现学生在演唱歌曲上的不足,在第二次演唱的时候提出来,演绎,表达。往往这个时候师生的互动会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学生按照之前老师的点播在演唱一遍歌曲用于加深印象。演唱歌曲的时间一般根据歌曲的长短调节演唱次数,时间最好不超过20分钟。这样,一节成功的高质量的声乐课一般用时大概在40分钟左右。

这种模式的教学,在整个月学习的过程中占据很长的时间,一般要占据五分之三或者更久。

三、多对一的声乐课

多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一般用在教学活动或者科研讨论中,教师将自己手中较为典型的或者存在问题较为严重自己还没有想到解决方法的学生拿出来,作为一种典型来讨论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来研究。在这种模式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意料之外的收获。集中地声乐考试和比赛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多对一的声乐教学方法。

我们这里说的多对一教学的程序是学生演唱一首歌曲,教师针对这首歌曲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剖析,对其中的问题作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每个人的讲解方法不同,学生会自动接收符合自己容易接受的说法或者换一种说法,学生接收到自己听的懂又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教师的讲解。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于日常的教学,一方面,笔者之前说过声乐学生都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声乐道路。声乐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特色,他们对如何教好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心得跟想法。可以彼此讨论研究探讨,取长补短。但学生却不能完全做到融合兼并,甚至会因为讲解的不同出现误区。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虽然每个时期或许都会有不同的指导教师,但是每个时期最好还是只有一个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浪费教师资源。所以,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一年组织1、2次。

四、结语

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要完美的表现一首声乐作品,就需要对其中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仔细认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所以声乐的学习之路必须要是正确的、坚定的。每一个声乐老师都有其独特的声乐方法,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经验打造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声乐学生。

摘要:传统面授声乐课主要模式有一对多,一对一,多对一这三种,而在这三种声乐模式中,一对多的声乐模式主要只针对同等或基本同等素质的学生,做声乐的启蒙教育。一对一的声乐模式是在学生有一定声乐基础后,因为每个人声音的不同,一对多的声乐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多对一的声乐模式,主要用于科研教学,教学活动的讨论交流。

关键词:声乐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乔爱玲.声乐教学的探讨和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

传统声乐 篇5

关键词:传统民歌 现代民族声乐 应用价值

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对传统民歌的继承。这种对传统民歌的继承是推陈出新的继承,是发展着的继承,更是有扬有弃的继承。在时代日益发展进步的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关系呢?又该如何看待传统民歌对现代民族声乐的价值呢?

一、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民歌的优点,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要掌握有关传统民歌的理论知识,了解传统民歌的音乐和文化特征,尽量多掌握不同地方的民歌的风格特色。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民歌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民族声乐艺术家进行演唱方面的讲座,还可以组织教师下乡采风,让老师们互相交流和启发。

(二)在教学中学习传统民歌

民歌学习应该与传统的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专门学习传统民歌。传统民歌种类多,风格独特,地域性也较强,仅仅依靠民族声乐理论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显得不太实际,因为传统民歌也需要演唱,声乐小课堂无法提供演唱条件。因此要把讲授传统民歌的老师与声乐老师配合起来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班级和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声乐老师,把传统民歌的特点和现代声乐的特点配合起来进行教学。

(三)建立民歌数据库

有关部门要建立详细的民歌数据库,为声乐教学提供直观材料,提高学习效果。由于传统民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仅仅依靠教师采风还不能够完全了解各地民歌的特征。因此必须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才能全面地掌握传统民歌。通过建立民歌数据库,可以按照地域的民歌特点将传原生民歌和具有声乐意义的民歌进行分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统民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

(一)对现代民族声乐具有传承作用

传统的民歌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传承作用。现代民族声乐的很多曲目都是根据传统民歌的曲调改编的。

从当前的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传统民歌、改编或创作民歌、歌剧、古典歌曲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继承传统民歌的结果,尤其是对民歌曲调的继承更加明显。歌剧的很多经典曲调都是取材于民歌,创作和改编歌曲也是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甚至西方一些声乐作曲也含有很多民歌因素。

(二)对现代民族声乐具有指导作用

传统民歌长期指导着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从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根源是传统民歌。孔子所编的《诗经》,屈原加工整理的《九歌》南北朝时的《西曲》《吴歌》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歌。然而我们在今天的音乐演唱中,仍然能够听到市里的回音。《关雎》《阳关三叠》《枫桥夜泊》等都是根据民歌改编的经典曲目。现代民族声乐正是充分吸收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歌而不断获得创新发展的。

(三)现代民族声乐赋予民歌时代特征

现代民族声乐赋予了民歌新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时代特征。现代民族声乐在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中,在内容和形式上比传统民歌更为科学和完美,在变革中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首先,民族声乐在演唱时采用普通话,保证了语言的统一,也达到了群众的审美要求。其次,在演唱方法上,民族声乐比传统民歌的发声方法更加科学,使传统民歌具有更美妙的视听效果。再者,在表演形式上,民族声乐对传统民歌继承后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它的表演形式和演唱形式更加多样,经常会使用大型的灯光舞美和大型的歌伴舞。

(四)体现现代民族声乐民族性

传统民歌是现代民族声乐民族性的体现。没有传统民歌,现代民族声乐就没有民族特性。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曲调共同构成了传统民歌的民族性特征。不同地方的语言习惯不同,致使不同地方的音乐特征也有所区别,各地的文化习俗决定了各地民歌曲调不同。现代民族声乐是在正是由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审美认同感而不断获得发展的。

(五)现代民族声乐使民歌更具科学性

现代民族声乐是传统民歌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民族声乐在发声和演唱方式上都更科学和系统。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歌需要增强它的科学性来加强它的艺术生命力。而现代民族聲乐由于借鉴了西方的声乐理论在发声方法上更具科学性。

对于传统民歌,我们既要看到其特殊性,又要结合理论教学、采访、演唱实践等多种形式展开。在现代民族声乐教学中要避免对传统民歌的绝对化、教条化,把传统民歌合理运用在现代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现代声乐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民歌是现代民族声乐的源头。面对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艺术工作者要正确把握方向,不盲目跟从。在对传统民歌的学习与传承上,要从文化价值方面对其加以理解,从语言、强调和情感上加以学习,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探讨。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从事着要学会从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进行继承。从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论民族声乐艺术与原生态民歌的艺术情缘[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张荣家.对我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与价值功能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11).

[3]双淋芳.大众传播媒介下的新民歌发展与演唱风格——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民歌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传统声乐中的形象分析 篇6

关键词:传统声乐,形象,分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切艺术的目的都在于把永恒的神性和绝对真理显现于现实世界的现象和形状, 把它展现于我们的观照, 展现于我们的情感和思想。”确实如此, 艺术的目的就是通过“形”来显现抽象的“永恒精神和绝对真理”。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活动之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乐记》中就有所记述:“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 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 其声咩以缓;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在这里, 不仅说明了音乐产生的客观根据, 而且还阐明了人的喜怒哀乐爱敬等不同感情是由不同的声音形象表达的。声乐是最富有形象的音乐, 声乐的形象寓于演唱者的乐音中, 寓于词与曲的和谐旋律中, 寓于歌唱者的举手投足的每一个表情动作中。声乐已成了形象的载体, 形象随着声音一起传导。

声乐艺术是通过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传达给观众听众的, 声乐的“形”可以指歌唱的状态, 也可以是歌唱本身, 还牵扯到形与情、气、意、声的多种关系, “情动于中, 必形于气 (即随意念而产生的呼吸动态) 。气与意随, 形与气随 (眼神、面貌、内部肌肉) , 声与形随。气动则称成态, 形与言。见于面, 盎于背, 施于四蹄。有语言既有表情和动态。因此。唱念和表情 (动作) 是同时进行和完成的。”

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本体的各种状况——形态、动态和神态, 直接参与了歌唱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所以不仅形体的形态、动态、神态是一种直观的形象, 它是一种视觉形象, 声音也是具有形象的, 它是一种听觉形象。另外作品也赋予歌唱者以特定的形象, 这主要通过曲调、声腔和表演得以体现。所以, 在古代声乐理论中“形”的表现是多样的、丰富的, 概念不是单一的, 它不仅表现为具体的、物质的视觉听觉艺术形象, 也包括非具体、非物质的思维艺术形象。不仅表现为声音的形象, 声音的造型, 人物的形体, 表演的形象, 曲调的形态等等, 而且是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艺术形象。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声音, 有自己的独特的“形”。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顺应时代, 声乐艺术不仅是与自然同步, 而且是与时俱进, 古代很早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季节罩, 不同的环境中, 人们往往有不同的需求, 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 由于人体静脉运行变化与天体的运转变化相适应, 要同步地变化。所以才会有五音羽、角、宫、徵、商和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 和人的肝、心、脾、肺、肾, 怒、喜、思、忧、恐相对应。十二律吕与十二季节、十二月、十二时辰相对应。在孔庙祭祀乐谱中, “春季乐章, 以夹钟为宫, 倍应钟起调……”而这个“夹钟”就与十二季节中的“仲春”二月相对应;在秋季乐章中以“南吕为宫, 仲吕起调”, 而“南吕”对应“仲秋”八月相对应。春律秋吕, 春有春律, 秋有秋吕, 不是偶然的巧合。

声音之“形”也是不断变化的。审美的变化是由于感情的变化, 感情的变化是由于心理的变化, 心理的变化是由于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 声乐的“形”是粗犷的、豪放的、具有战斗力的, 如果不符合这种“形”的要求, 就会出现“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现象, 不能适应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心理要求。在文革动乱年代, 那种“形”是样板戏, 是一种单一的形, 这种形的出现是由于扭曲的心理和年代造成的, 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禁锢人们思想的一种表现, 其他任何形式的“形”都被视为“异形”, 而对于这种“异形”, 人们在精神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是新奇的, 是人们渴望的、追求的。任何时代变化, 情感变化, 必然引起声音形态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真善美的要求, 否则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形”本身就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 任何时代不可能只有一种“形”, 即使在十年浩劫, 人们也不断追求新的“形”, 不断求新, 不断求变, 这是对美的追求, 正是因为有这种追求, 时代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声音之形也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 美声唱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如何使美声唱法更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 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曲, 这就要求有“形”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是多元化的, 不同人群对声音之形有不同的审美要求。

“形”在传统声乐表演中的意义, 已经超出了传统音乐本身。“形”在传统声乐理论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构成了传统声乐理论的基石。我国的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以及不同的剧种和曲种唱法和风格各不相同, 丰富多彩, 不同演员和歌手的音色和风格也因人而异。世界上美声唱法也有各种学派、各种风格,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声唱法有所不同, 这一切都证明了“形”的丰富性、多样性, 传统声乐的“形”的多样性带来了表演形式、风格、形象的多样性。“声各有形”, 声音不是按一种模式去造型, 必然带来声音色彩的丰富性、多样性, 而不是单一的色彩, “干部一腔, 千人一面” (《红楼梦》第一回) 不是传统声乐的本质和要求, 不同的声音色彩给多种角色人物的塑造带来了可能性, 所以, 必然给民族声乐表演特别是戏曲表演人物以多样性。这样, 民族声乐就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提供了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可能性。正是由于民族声乐发挥了声音的一切可塑性, 才塑造出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

[2]陈幼韩.戏曲表演美学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3]陈良运.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传统声乐 篇7

一、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对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发展

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对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欧洲的中世纪, 这个时期的宗教题材声乐的发展主要是以圣乐为主, 就是我们常说的葛丽果圣歌。这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初级阶段, 因此在声乐作品的表现上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但是对宗教传统的文化继承发展是非常的成功, 当时的欧洲传统声乐的发展没有太多绚丽的表面文化, 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在的契合。随着宗教势力的不断发展, 欧洲的圣乐发展也开始逐渐追求一些复调的发展, 这对于欧洲传统的文化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第二个时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的宗教圣乐的发展主要是以朴素的文化为主的, 体现的仍然是清晰的文化色彩, 当时的欧洲传统宗教声乐的发展主要有:弥撒、经文歌以及牧歌。特别是在基督教堂的音乐形式中复调的文化逐渐地被认可, 在旋律上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主要是在文化的追求上的体现。同时复音的手法对于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作品色彩的画面感上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一时期的欧洲传统宗教声乐的发展依然是一个比较散的过程, 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 同时对于形式的发展也是相对比较分散的。主要的体现就是神韵上的追求。

第三个时期也是欧洲声乐文化作品发展的高潮时期, 对于这个时期的欧洲声乐发展主要归功于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的努力, 这些艺术家对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这一个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中他们不但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文化, 同时结合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对欧洲声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旅程。巴洛克时期的声乐种类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 例如歌剧声乐、神剧声乐、清唱声乐等等。这三个时期最大的联系就是对于宗教传统题材的联系发展, 这也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发展的重点体现。

二、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历史地位的考究

1.宗教声乐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艺术的灵魂体现

欧洲的宗教音乐的发展历程中, 对于声乐的要求一直都非常注重。同时, 宗教文化早期声乐艺术中的发展也是一种艺术灵魂的体现, 特别是在文化的归属上的体现。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于情感内涵的追求。因此, 我们从欧洲声乐文化的发展中所认识到的就是对于心灵上的追求。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宗教思想在美学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体现, 主要是对于画面色彩的追求, 声乐是一个有声音有画面的艺术存在, 因此对于“色彩感”的追求上也是一种深刻的体现。宗教的观念是欧洲声乐文化发展的根基, 宗教情感在欧洲声乐中的发展是一种情感的体现, 也是情感唯一的载体, 宗教精神就是欧洲声乐艺术精神的再现, 是一种信仰的体现, 人们在对于情感的追求上最注重的就是关于情感的信仰。除此之外, 宗教的形式化表现对于欧洲声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宗教的形式是非常神圣的代表, 因此对于声乐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神圣的体现。

2.宗教声乐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艺术创作的动力

(1) 创作体裁的驱动体现

宗教音乐作品的发展经历着体裁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种蜕变, 特别是对于单一文化的追求到多变的体现, 这一种体裁驱动的表现, 在欧洲传统的声乐文化中主要体现在:简单的圣乐发展到复调的圣乐发展, 特别是在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对于体裁的追求更加丰富, 人们将这一时期的体裁驱动表现归结于宗教情感的影响。同时宗教题材的影响对于体裁的变化影响是必然的表现, 因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因此, 对于宗教声乐作品的追求是欧洲传统声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途径。

(2) 声乐素材的驱动体现

首先声乐的素材是声乐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宗教体现的影响下声乐的体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在不同的体裁中对于声乐素材的发展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欧洲当时的声乐素材的发展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 例如诗人、作曲家马肖, 作曲家迪费, 音乐大师拉萨斯、帕莱斯特里纳等等, 他们在宗教音乐作品的影响下对于欧洲声乐素材的驱动发展非常著名。也正是这样, 他们在宗教声乐作品的影响下研究了丰富的声乐素材。

(3) 情感的驱动体现

宗教声乐作品的影响在声乐艺术情感中的表达要具体到每一种唱法的体现上, 其中在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中, 需要具有一定的钢琴功底, 其他则没有过高的要求。至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 是否能够把演唱技巧和情感融合在一起, 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美学追求, 更是对声乐表演艺术家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宗教情感的表达对于声乐艺术表演的影响不仅要自然通畅, 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整体共鸣感, 并不仅仅是寡淡无味的漂亮声音。因为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体现, 更是心灵上的追求。关于情感的表达则主要就应该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不管是从歌曲本身的情感, 还是从其风格出发, 均应该对声音的原则进行轻松自如的运用, 只有这样在每次演唱的时候, 才能够声情并茂, 曲趣盎然。作为一名演唱者则需要在了解作品内容之后, 运用自己的想象, 将自己引入到需要进行情感表达的情境之中, 在演绎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的对作品进行完成, 这样才能够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 取得良好的演绎效果。

宗教题材的声乐作品对于欧洲传统声乐文化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宗教声乐的影响让欧洲传统声乐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成就, 特别是对于欧洲声乐体裁、素材、情感上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声乐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地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和重点, 这些对于我们研究声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能够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声乐文化中发现更多的文化内涵, 对于我们情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宗教是欧洲社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是被大众所认可的。以宗教为题材的声乐作品对于欧洲的传统声乐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 更是欧洲传统声乐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关键词: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声乐文化,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冬弘.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J].大舞台, 2012 (09) .

[2]李保霞.审美心理维度下的中西方声乐文化审美观之刍议[J].作家, 2011 (18) .

[3]徐敦广.弘扬民族声乐文化重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J].艺术教育, 2008 (2) .

传统声乐 篇8

一、传统声乐艺术中关于“形”的分析

传统声乐艺术主要依靠“形”来反映客观、抽象的道理, 也可以说是传统声乐艺术均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的。声乐中的“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形” 分为文艺、审美所包含的所有对象,具有复杂性。 “形” 也可以称作“形象”:1. 形状和相貌。2. 在美学意义上,是一种对艺术家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段。狭义上讲,“形”主要是指人的视觉可以直接接受对象,相对于广义上的意思相对较简单。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主要是在自然的环境下形成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成分,具有“土生土长”的音乐特性, 跟其他音乐相比较显得甚是贴切,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民族音乐“土生土长”具有这样的优势,同时也给民族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受环境的影响民族音乐产生,适应着当地环境的发展。

二、传统声乐艺术中关于“神”的分析

(一)“神”是“形”的主宰者,在音乐艺术创作、审美活动过程中表现为:1. 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气质,既拥有外在的形态也拥有内部的神髓,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能单单只顾物体表面的特征,还必须注意事物内在的“精神”,两者相结合,达到最佳效果。2.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事物所产生的内在精神思维活动,比如,对事物的认知、感应以及对事物的美好想象等,也就是说在主体与事物相结合所产生精神光辉,因此创造出内涵丰富的“神似”精神。

(二)“神似”是一种审美感知的最高状态,具有丰富、 自由的想象力,是艺术家用来面对事物时内心所产生的主观思想,促使艺术家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对其加以创新,形成客观事物“艺术化”,使主体与客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

(三)“神似”的本质是“传神”,也可以说是“传情”, 因此,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声与情之间的关系,以此在歌唱中发挥自己主宰的作用。歌唱主要是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把我一定的歌唱技巧,利用歌唱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根据自己充足的想象力及物质本身的象征增加音乐的魅力,以此把欣赏者的心理想法转移到“神”上,在一定程度增加音乐中“神”的深度等。

三、传统声乐艺术的“形”、“神”合二为一

(一)音乐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人们赋予音乐多少情感,它们就会归还给你多少情感,无论喜怒哀乐均是如此。“道”学在传统的声乐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其实就是“有”、“无”、“形”和“神”的总体,在古代“道” 是诸多音乐家追求以音乐形式传达无法言语表达的情感及自然浑然天成的天籁之音等境界为目标。“道”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本质上称为美学思想,在现在美学鉴赏或者音乐艺术的创作中被广泛应用,是目前我国文学与艺术针对审美活动以及艺术创作的必须遵循的原则。“道”以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宰着宇宙间一切事物所进行的活动,对人类进行音乐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老子思想中的“道” 实质上就是人道,进一步讲人道又是人文思想。

(二)传统声乐的“形神合一”,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素养。比如历史故事“庖丁解牛”,生动的描述了高度熟练的剖解技巧达到的自由境界。坚持以“意”为帅,寻求“意”、 “法”相结合,实现高度统一。就如画家石涛曾经说过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由此可见,技术运用必须进行具体,独特、创新的艺术构思。

(三)声乐艺术家,必须具备高能力的表现技术,否则对现实再胸有成竹也无法较好的表现,成为艺术家的路途受到阻碍,因此,艺术家的形神合一就成为声乐文艺创作的“艺术哲学”。一定程度上讲,想要成为艺术家必须坚持主客统一、心物相往,从创作中获得乐趣,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声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高超的悟性、熟练的掌握声音技巧, 就可以促使音乐表现“声情并茂”、“形神合一”,此外, 还需要对事物进行细心观察与对事物的认知,加强学习,实现主体技法与客体形态相互惠。

传统的声乐艺术具有不同的种类,且这些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又各自散发着专属自己的形式美,形式美的运用中, 要针对其规律,有技巧的掌握运用,以此来实现“形神合一” 的音乐境界。

摘要: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在音乐上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声乐艺术的核心是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形神兼备是适应舞台艺术发展表演规律的除此之外,还坚持“言”、“形”、“神”,同在的审美原则,这不仅要求注重内在的情感,还要追求外在的形美(形式美),形成“形”、“神”相互存在辩证原则,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塑造独特的音乐风貌。

传统声乐 篇9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

一直以来, 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 从声乐理论到歌唱教学, 从发声技术的训练到歌唱教材, 基本上都是学习西洋的美声发声方法、欧洲的美声歌唱技术, 忽视了我们本民族的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但对于声乐教学而言, 还是要传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 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歌唱形式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 这是体现民族化教学特色的重大突破, 是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等, 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特点。我国传统音乐表现了我国历史传统、地理风情、民风民俗,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很多的优秀代表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 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高校声乐教学

长期以来, 我国的声乐教学一直处于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中心的单一音乐文化教育模式。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音乐文化教育体系, 必须以中国民族音乐为本,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文化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成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 建立高校声乐教学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声乐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传统音乐经过历史的沉淀, 流传下来的都是艺术精品, 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感受与鉴赏美的能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 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

1、利用情感体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由于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民族风俗的影响, 其民歌风格各异, 丰富多彩。也因此, 民族音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学传统音乐的融入, 首先就要从情感入手。例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很多同学一听都只知道这是一首情歌,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先对歌曲的的背景做好交代, 让学生对这歌曲的音乐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了解, 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兴趣, 就不会只是一味的模仿。在做好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我们的声乐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 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会合理地分析音乐的走向、歌曲的高亢、低沉、缠绵。同时, 教师要教学民族音乐的唱法, 美的声音应是珠回玉润声音响亮, 声线自然松弛, 音色要优美共鸣处理充实等等。课堂训练在具体到每个学生时, 一定要结合其自身的嗓音条件, 在培养他们声音音质时, 要尽可能地挖掘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风格, 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发挥感知能力

因个人爱好、趣味、修养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感知是有差异的, 对民族声乐的感知能力也呈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但它依然反映的是现实中对美的体验。音乐无国界, 民族音乐也就更没有美的界限, 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来感受民乐的美。如在欣赏了一曲民族音乐之后, 提出问题:这首曲子产生的文化背景怎样、民族音乐唱法是什么特点、其需要什么情感体验、这一民间地区的唱法又有什么要求等, 然后让学生表演, 进行讨论,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感知、教学、实践和观摩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在注重对歌曲的气韵和意境的把握后, 还要培养学生对音高、速度、节奏、力度、音色、调式、调性等技术性要素的把握。通过课堂教学更积极地引导他们对音乐本身做深层次的理解、把握和表现。另外, 对于声乐学生而言, 感知民族音乐的艺术影响, 然后做一定的学科探索会提高自身的文化和艺术修养。

3、提高教师的素质

高校声乐教学想要发展民族音乐就必须培养一支具有民族音乐教学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背景, 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唱法有整体把握, 让我们的音乐课多一些文化指向, 多一些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每一位声乐教师都要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 民族音乐的旋律、声腔特点等都要深刻地知晓, 还要能够准确地区分各类民歌, 并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民族音乐作品。掌握在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如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陇剧等, 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些曲艺的风格特点。总之, 声乐教师自己必须要喜欢民族音乐, 讲课时感染学生, 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他们热爱民族音乐。

4、利用现代化手段

声乐教材都应配备相应的音响资料, 并且要尽可能是原唱。如今, 教育媒体的形态日新月异,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音响设备为这种资料配备提供了可能。享受原声的民族音乐能让学生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特色了解。如《山路十八弯》的原声演唱, 在播放音乐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 弯曲曲的山路, 极富地方特色的衬托, 加上委婉又大气的音乐旋律, 再保留方言的一些发音, 真实地演绎了山路的美和人民鲜活的心境。利用影像手段整理搜集资料、讲解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音乐, 做到史论相融,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地参与教学。学生一方面欣赏着原汁原味的民调, 一方面又学习民乐的演唱技巧, 很好的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教学中。

总之, 民族音乐文化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与传统的声乐教学完美地融合, 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发掘、继承和保护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佳宇: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刍议, 飞天, 2010

传统声乐 篇10

关键词:声乐;美声;传统;民族声乐

一、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不同之处

(一)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来自民间,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时喜欢用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情感体验。美声的唱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体系,它起源于意大利歌剧,是由基督教音乐和希腊文化发展而来。 因此,美声唱法的形式比较多元化,受歌舞剧的影响,在以咏唱为主,加入朗诵环节的同时,受基督教的限制从而使情感不能完全表达。因此,在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环境下,美声唱法的引入弥补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不足。

(二)在气息的运用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在对气息的运用方面,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都一样重视,然而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声音背后的驱动力,所以唱歌的关键在于呼吸的连续性作用,它必须确保在唱歌时吸气必须要深,并且实现真假音转化时的统一。 我国民族声乐则认为发声的主要驱动力是气息,我国自古便有“气沉丹田”之说,所以我国民族声乐的呼吸法主要以腹部式气息调节为主。

(三)在发声方式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在发声方式上,美声唱法不同于民族唱法之处就在于,美声唱法是真假音混合唱法。使之听起来,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然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主要通过气息发音,所以很难呈现出真假音混合印的效果。在美声唱法的学习借鉴中,民族唱法既要遵循美声唱法的规律,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特色,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四)在声带共鸣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声音真假混合共鸣的唱法是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不同之处。而真假混合的共鸣可以使发出的声音色彩更加优美动听,尤其在演唱时,鼻咽腔和咽部在美声唱法中用到的多,在唱到高位置时,头腔、口腔、胸腔这三个部位会达到共鸣,使其转换的自然、灵活、统一。而民族唱法主要是按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音色集中明亮,头腔相对于美声唱法比较靠前,这是沿袭了传统美声学的观念,民族声乐对这种嗓音色彩比较偏爱。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一)弘扬我国民族声乐。近几年来我国民族唱法大胆地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精髓与灵魂,在坚持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势。例如,我国民族声乐通过借鉴美声唱法改善了民族唱法在高音区域演唱的问题,强化了在放松下颚、打开颌骨等方面的训练。这一突破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民族唱法的全新突破,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更加注重胸腔、口腔、头腔共鸣的联合使用等。气息的支持对抗和在高音区的运用都与美声唱法进行了相同的要求。在这种演唱方式下所呈现的声音圆润、明亮,满足中国人的音乐审美,着重强调了歌词语言的咬字与吐音,使得歌唱更加具有生命力。经过美声唱法优化的民歌不单单可以演唱极具民族特色的歌曲,还能够演唱普通创作歌曲以及一些起伏较大的、富有戏剧性的歌剧和难度较高的歌曲。美声唱法优化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需求。

(二)更有利于突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风格。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所以方言母语演唱的民族声乐更能展现出地域差异性的个性特征。如:东北的二人转、凤凰传奇《吉祥如意》中的扎西得嘞、萨顶顶的《万物生》,用汉语、梵语以及藏语的演唱。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歌曲,被大家熟识和喜爱。民俗和民族交融的美声唱法的发展,解决高音问题,同时也突出了发展的民族音乐。他们的演唱使得民族声乐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意义,让国家的民族艺术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三)受美声唱法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文化和音乐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声乐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吸收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不断丰富民族音乐的内涵,探索新的音乐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唱歌风格。周杰伦在出道初期,以快歌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以及现在流行的Rap说唱和B-box节奏口技的演唱方式。这些形式都促进了我国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美声唱法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与贡献。民族声乐可以反映出民族的语言特色、情感寄托以及审美品格,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而且通过音乐还展示了人民的生活情感,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从而形成更加鲜明地民族文化特色,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参考国外演唱方式,在保持我国演唱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民族声乐,推动民族声乐发展。

参考文献:

[1]裴蓓.西方的美声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226—227.

[2]庞洁.浅谈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戏剧之家(上旬),2015(05).

探索音乐剧中传统声乐唱法的应用 篇11

(一) 传统声乐唱法

传统声乐唱法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声唱法, 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 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这种唱法后来经过发展完善, 被广泛用于歌剧的演唱中。传统声乐唱法声部划分严格, 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 音量的可塑性大, 音色圆润丰满、优美流利。气息饱满悠长, 每个音都要有气息支持, 音与音的连接要平滑均匀。其次, 传统声乐唱法唱法它比较讲究高位置起音及高位置训练, 能任意演唱复杂华彩的快速音阶和装饰性花腔, 这种艺术花腔是其独有的声音技巧。

(二) 音乐剧演唱

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综合表演艺术, 它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风格整爵士乐、摇滚乐等流行唱法的特点, 形成了音乐剧多样化的演唱风格和表现方式。此外, 音乐剧演员自身的声音特质及性格气质等特点也决定了歌曲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演员要根据不同音乐剧的剧本、剧情需求, 以及不同类型的剧中人物性格和情感需求, 来采用的不同的发声方法及演唱技巧, 如本嗓、沙哑、念白、花腔等, 以便准确塑造人物形象及表达人物情感。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上与传统声乐唱法是类似的。有很多音乐剧的创作者要求演唱者根据人物的需要, 用相应的演唱风格来演绎歌曲。如今, 音乐剧的演唱风格在剧情丰富的基础上, 广泛取材, 逐渐突破以往的演唱方式, 不断发展与创新。

二、音乐剧中传统声乐唱法的应用

音乐剧在百来年的不断发展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它被称之为音乐剧唱法。因此音乐剧的演唱方式独具自己的风格, 它在传统声乐唱法的基础上, 还融合了乡村、爵士、摇滚。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演唱方式在音乐剧多年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和融合。

(一) 传统声乐唱法与音乐剧的融合

传统声乐唱法的基础之一是共鸣。在训练时注重腔体打开, 将自己的身躯当作是一个扩音设备, 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共鸣, 将声音贯穿全场。而音乐剧舞台演唱室友麦克风、话筒等扩音设备的, 它的声音共鸣已经被设备替代, 声音和腔体的调节要简单的多。因此, 传统声乐唱法与音乐剧演唱的融合主要包括三点:首先, 在演唱中, 音色和音量要合理掌控, 以保证声音比较自然、放松、通畅, 特别是要吐字清晰, 此外要注重气息控制和声音的强弱对比, 到歌曲高潮时能表现出很强的爆发力。

其次, 将音乐剧唱法和传统声乐唱法应用到同一表演中, 两种唱法交替使用或综合使用, 这样声音更富有多元化和表现力。从发声方法上, 喉咙充分打开, 声音及共鸣要统一, 气息运用连贯平稳均匀。两种唱法运用时要保持曲风统一, 声乐转换自然, 过度衔接自如。

第三点, 在传统声乐唱法与音乐剧演唱相融合的演唱中, 采用了多种声音效果, 如说话, 呐喊, 哭泣, 大笑等, 这些效果的运用, 使声音演唱更有强有力的效果, 观众也能马上感受的演唱者所表达的情绪、剧情的发展, 这样就能达到演唱者与观众间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因此, 传统声音唱法与音乐剧演唱想融合的演唱形式会声乐的发展起到一些作用。它突破了传统, 改变声乐演唱的单一模式, 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唱法。传统声乐唱法的演唱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传统声乐唱法又是音乐剧唱法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将两种唱法加以融合, 打破模式, 运用更好的歌唱声音来诠释作品。

(二) 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中的应用

尽管音乐剧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剧唱法, 但是传统声乐唱法仍然是音乐剧唱法的基础, 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中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传统声乐唱法有其独特的合理性与艺术魅力, 在几百年的发展和磨练中, 达成成熟与规范, 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声音训练方法与发声概念。声音上强调优美, 尤其是华丽明亮的音色和共鸣, 并且声音的位置要汇聚在一个点, 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以及爆发力, 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要有宽广的音域, 以此来达到金属质感的声音。无论是在音乐剧的音乐风格、表演形式上、还是音乐剧演员的演唱风格上, 都带有传统声乐唱法的特色。音乐剧对演员的声音条件及演唱技巧要求严格, 演员们大多需要接受正规的传统声乐训练。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 在表达剧情需要时, 往往需要通过一些难度较高的声乐技巧来表现舞台张力。事实上, 传统声乐唱法的特点就是高难度技巧的巧妙运用。毋庸置疑的是受过传统声乐训练的音乐剧演员可以轻松驾驭难度颇高的歌曲, 声音的张力和声音明亮的质感能更加生动和淋漓尽致地刻画剧中的人物角色。在很多音乐剧中, 都借鉴和使用了传统声乐的歌唱技巧来演唱作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传统声乐唱法应用到音乐剧中的演唱方式丰富了音乐创作时间, 为声乐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必须要承认的是音乐剧的演唱技巧是建立在传统声乐唱法的基础上的, 因此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应该加入传统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 让传统声乐唱法更好地融入到音乐剧演唱之中。

参考文献

[1]翁百超.舒曼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2]吴园园.音乐剧《西区故事》和《歌剧魅影》中美声唱法的表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鼻胃肠减压下一篇:生命因感恩而美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