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精选7篇)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 篇1
一、民族声乐的界定及艺术特点
(一)民族声乐概念界定
民族声乐通常是指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特质的演唱艺术。从民族语言、唱法审美、演唱的艺术形式等角度去分析,都具有不同的认识。民族语言可以来表达民族的思想感情;唱法审美是在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演变而来,形成一种传统的民族唱法;演唱艺术形式蕴含两个层面,狭义讲究是声乐作品的表现特色,广义上指的是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各民族的声乐作品。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主要有四类:一是民歌形式,主要是富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二是戏曲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三是说唱形式,主要是以叙述故事为主;四是现代创作歌曲形式,主要是采用现代的创作技法和演唱技巧来进行表演。
(二)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
民族声乐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系统科学的演唱方法,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声音要竖起来的提点,也就是体现美声唱法的打开喉咙并保持共鸣腔体中气息的通畅,同时还传承中国传统声乐在声乐位置与音色的特点。二是对民族特色的传承,主要包含对民族民间声乐演唱形式的传承(五十六个民族繁衍出三百多种演唱形式),在表演借鉴戏曲的表现形式,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和气质通入到民族声乐艺术当中。三是对艺术美的体现,不论是在演唱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要求音色纯净统一,感情表现的深度要够,深度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四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不同的演唱特点,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时代感的特性,推动民族声乐向前不断的发展。
二、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联系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相互借鉴
传统戏曲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的汲取、借鉴、创新,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艺术表现体系,在表演上提取了生活的行为方式,并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的程式化工作,同时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经历的三百多年的发展,经历的时代的洗礼,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语境下,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发展基础,并使全民的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传统戏曲在客观发展上影响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从传统戏曲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相交融,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二)二者演唱中的传承发展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是子父传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在演唱方式上二者是有区别的,传统戏曲坚守演唱的规范呈示和韵律,坚持本土的演唱风格,尊重传统文化文化。民族声乐则是中西结合的文化产物,不论在体裁上海是在演唱方式及表演等方面都有所突破,音乐机构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其次二者在继承中是有联系的。传统戏曲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文化积淀,二者拥有同样的审美标准和教育功能。另外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长期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歌剧的产生于传统戏剧是无法分开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也体现出传统戏曲的影子,传统戏曲的唱腔为民族声乐的艺术实践提供二次诠释的养分。现今许多民族声乐艺术歌唱家都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通过他们的演唱,低的二者的演唱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存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
三、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的感染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广博高深,富有中华神韵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艺术则是延续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并综合西方演唱技巧的一种演唱形式。民族声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传统戏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丰富的作曲依据,民族声乐的作品创作蕴含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从中可以看出戏曲的作曲依据。二是多样的板式变化,传统戏曲拥有丰富的感情和变化复杂多样的唱腔,使得传统戏曲更具有戏剧性,民族声乐把戏曲的表现形式运用于民族歌剧中,把唱腔融合的作品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三是审美意识的感染,传统戏曲的演唱是一种心平气和、不偏不倚、行的端、坐得正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可以让演唱者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中,民族声乐的歌唱者需要借鉴这样的心态去完善作品的诠释和演绎,不仅要拥有好的嗓音条件,还要具备表达作品的理解境界与演唱境界,通过演唱来表达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二者表演方式的融合
二者表演方式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舞台艺术的声情并茂。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的演唱都要讲作品的乐色表达出来,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演唱展示出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唱词的表面之上,要把演唱的特点与音乐形象相结合,从而让音乐作品得到进一步升华,演唱时要从容优雅,让演唱效果渡河音乐形象的特点。二是舞台表演的神形兼备。戏曲要修情动于中、必行于气,民族声乐要求人生要表现出人性,因此不论是传统戏曲还是民族声乐,抒发感情为演唱的重点,在表演时面部表情的精准与动作的生动都可以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反应,可以通过恰到好处的演唱的表情来表演,运用肢体的动作深化人物形象。
四、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戏曲的沁润,民族声乐要借助传统戏曲元素的渗透来枝繁叶茂,所以要从现实的角度去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让民族声乐艺术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让更多的听众喜欢民族声乐艺术,并让优秀的作品深入人心。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不仅借鉴西方的声乐艺术的精华,同时还强调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戏曲的沁润,民族声乐要借助传统戏曲元素的渗透来枝繁叶茂,所以要从现实的角度去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让民族声乐艺术有更广阔的实践舞台,让更多的听众喜欢民族声乐艺术,并让优秀的作品深入人心。
关键词:传统戏曲,民族声乐,发展,渗透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A)—0024—02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可谓形式繁多,内容丰富。而现代民族声乐是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戏曲、说唱艺术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因此,戏曲和现代民族声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管是戏曲、说唱还是民歌,无论唱词和曲调,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在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再加以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入体会,感受演唱声音、唱腔、语言的处理,以及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和刻画乐曲的艺术形象的方法。那么戏曲和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上有什么关系和联系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戏曲行当的划分及现代声乐声音的划分
戏曲演唱正式形成于宋朝,经过元朝和明朝的兴盛发展,到清朝已经遍布我国大江南北,逐渐形成了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等四大唱腔争奇斗艳的局面。在戏曲演唱中的唱腔有抒情的、叙事的和戏剧性的,它在声乐方面也有着较高的专业化发展的完整的体系,不同角色的行当在演唱的音色、音域、风格和技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像京剧的行当有生(老生、武生、小生、娃娃生)、旦(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净)、丑(方巾丑、文丑、武丑)等。实际划分比这还要细得多,如老生中就有文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做工老生等。戏曲行当的这种划分有点像民族声乐中声音的划分,在现代声乐中,我们的声音根据人的生理条件(如声带的长短、厚薄、共鸣腔体的大小)以及按照人们歌唱时音色的差异及音域的高低等,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六类,女高音又分抒情、花腔、戏剧女高音,男高音按音色的特点又可分为抒情和戏剧性男高音两种。不同的行当表现不同的角色的性别、年龄、社会身份及性格特征,不同的声音也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特点,他们在声乐艺术中展现着各自独特的风采。
二、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及技巧
在所有的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如果没有呼吸,没有共鸣,嗓子的运动也就不存在,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歌唱所需要的共鸣,嗓子才能唱出歌唱所需要的声音。在戏曲中,对气息的运用就有“气沉丹田”之说,就是讲究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在现代声乐中,歌唱的呼吸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支持力,它要求在吸气时要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吸入气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慢慢扩张,在呼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并且要有一个好的支持点(也就是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尝试到最舒服的深呼吸。在发声共鸣上戏曲有“脑后摘筋”(或“脑后音”)的说法,即是非常强调和体会头腔共鸣;而在现代民族声乐中,头声同样也是我们的美声天使,它能使我们发高音时声音稳定、洪亮、柔美。头腔共鸣主要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有时会在头部产生一种振动的感觉,所以叫做头腔共鸣。在现代声乐中,虽然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用,但是根据音的高低,各个部位用的共鸣多少都不一样,在戏曲中也一样,用的共鸣腔体不一样,发出的声音比例也不一样。在对发出的声音的要求上,戏曲要求“珠圆玉润”,即要有圆润、甜脆而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在现代声乐中,则要求声音纯净、透明、圆润、明亮、甜美,要求声音基本功扎实,气息流畅,共鸣腔体运用自如,声音在强弱、刚柔、粗细的处理上要得当等等。因此,在基础发声的技巧上,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有着很多共同点。
三、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的歌唱语言
语言是歌唱乐器区别于其他乐器所独有的特点。自然界各种动物、昆虫都能发出不同的鸣叫,鸟儿能有动听的叫声,各种乐器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乐器才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声乐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
戏曲演唱对语言表达要求严格,讲究轻重缓急适度,抑扬顿挫得法,对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表情语调都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和优美,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戏曲界常以“字正腔圆”四个字来评价演员的歌唱技巧和音乐工作者的唱腔水平。从演唱方面来讲,“字正”包括掌握吐字、咬字等方面的各种演唱技巧,如分清“尖团”、辨明“清浊”、区别“四呼”和掌握“五声”。腔圆包括演员的声音条件和部分演唱技巧,如“喷口”的掌握和“归韵收音”的方法等;从创作方面来说,“字正”是指在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和能创作出与唱词语言音调相适应的唱腔旋律的能力。“腔圆”是指不仅能根据语言四声处理唱腔旋律的进行,更重要的是能从生活出发,根据本剧种音乐的特点,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在现代民族声乐中,我国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的基本结构知识,是歌唱语言中的重要基础,声音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正确的音形唱出字来,唱出美声的声音特色。如果语言不讲究,唱出来的声音也不正。在歌唱中的咬字,要求声母按照正确的发音方法,在出声时将发音部位咬准。吐字就是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四呼”的口形加以引长,同时注意归韵、收声。因此,在歌唱语言中的咬字,一般是指字头,吐字则是指字腹和字尾,在歌唱中,字音由于曲调的起伏延伸、变化,除了咬准字头外,更要注意字腹引长的口形稳定和收清韵尾。字能吐得清楚,又能得到很好的共鸣。反过来,共鸣用得好,能将声音引导到正确的音响状态上,字也就正了,这应该就是现代声乐艺术中的“字正腔圆”了。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 篇3
1. 吸收了传统戏曲中的韵律
“韵”自古都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 是一种古老的, 特殊的审美标准。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诗词中的“韵”, 对传统戏曲的韵味更是有不限的追求。传统戏曲的韵律不仅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还表现在唱腔的韵律上, 腔起腔落, 琉璃婉转。韵味在传统戏曲中体现了传统的美学特征, 艺术家对“韵”的处理也是颇具心得, 并成为一种传统保留了下来。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 不可不说, 在韵致上对传统戏曲的吸收是颇多的。无论是腔体, 还是咬字, 以及情感的处理, 特有的中国式韵律的痕迹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近些年, 逐渐丰富的由传统戏曲和民歌改编的现代民歌, 较多的应用了传统的声腔唱法, 在演唱处理时, 追求原汁原味的韵律, 体现了艺术创作对音韵和意境的理想和追求。
2. 对传统戏曲咬字的借鉴
汉字文化是非常复杂的, 尤其是不同的汉字都有不同的音调和意义, 对于内涵深厚的传统戏曲来说, 演唱时的咬字就显的格外重要。也成为了鉴赏戏曲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传统戏曲的演唱中, 遵循了汉字本身具备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性, 遵循了音律本身的特点, 平平仄仄颇具讲究。现代的民族声乐唱法借鉴了传统戏曲咬字的方法,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咬字上进行头、腹、尾的黄金分割, 通过咬字的处理来讲诉故事, 渲染气氛, 表达情感, 较好的为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服务。民族声乐唱法继承了传统戏曲咬字时自然、清楚的特点, 使音色听起来更加的舒适, 具有穿透力, 提高了艺术性。
3. 结合了传统戏曲的唱法
传统戏曲中的唱法是丰富多样的, 可以说不同流派都有各自的唱法, 真所谓百家争鸣。将传统戏曲的唱法应用到民族声乐演唱中, 其实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颇具影响力的《白毛女》中喜儿的唱腔, 就是结合河北梆子和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河北梆子浓郁的地方风味, 以及在行腔咬字时所体现的亲切感, 给喜儿这个角色增添了色彩。可以说这部戏的成功, 与新式民族唱法融合传统戏曲唱法这种形式是分不开的。还有我们熟悉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 不仅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她对山西梆子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郭兰英老师是典型的“歌戏综合”, 巧妙的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融入了戏曲的唱腔, 不仅吸取了梆子戏唱腔的优点, 在咬字处理上特别清晰, 感情处理上又情真意切。现在, 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很多是改编于传统戏曲, 很多细节处理脱离不了戏曲唱腔, 所以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唱法, 将传统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唱法进行交流和融合,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民族声乐唱法更具多样性。
4、借鉴了传统戏曲的情感处理
传统戏曲在塑造人物上有很强的艺术性, 通过不同的唱段表现人物各自的特点, 尤其是在情感的处理上细致、入化, 很容易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但是时至今日, 虽然我们的民族声乐唱法在演唱技巧上越来越有经验, 但在情感表达上却缺乏真实的内心体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唱受西方的美声唱法影响非常严重, 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特色被逐渐的忽视。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 追求洋式的夸张和造作, 无法体现我们传统音乐时而细腻, 时而豪放, 时而开怀, 时而幽怨的情感体验, 在作品的情感处理上难以与观众进行交流, 丧失了音乐的审美功能。所以, 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多借鉴传统戏曲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处理, 能够让听众随着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体验民族声乐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总的来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戏曲来说, 其内在的优秀因子体现了数百年来百姓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民间歌曲和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更应该注重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一脉相承, 这两朵充满魅力的姊妹花, 更应该在发展中不断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 促进民族声乐唱法多样性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 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给予了传统戏曲无限的滋养。但传统戏曲也给予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极大的回馈。在音乐历史的年轮中, 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这对姐妹花, 最终交融, 协作, 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以期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提供一些有益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戏曲,民族,声乐,影响
参考文献
[1]徐艳萍.声乐教学中借鉴戏曲演唱方法诸问题刍议[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2]张雪莲.民族歌唱家应注重向戏曲学习[J].中国戏剧, 2008, 1.
[3]李健.浅析戏曲民族声乐艺术的比较渗透问题[J].时代文学 (理论学术版) , 2007, 3.
[4]张雪莲.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J].艺术教育, 2007, 8.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 篇4
一、取吐字之法
“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依字出声”、“以字行腔”、“以字带情”,这些演唱原则充分证明,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我国戏曲艺术已经建构起了以“字”为“中心”的演唱体系,吐字技法的“口法”也成为戏曲演员们至为关键的基本功,而这也同样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其中,戏剧表演除了要求吐字要达到正、清、准、圆的艺术标准之外,还要根据演唱情感表达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吐字、收声技法,做到纯正的“咬字”、“吐字”,以确保吐字的完整准确、表达情感的酣畅清晰。在这一点上,我国老一辈声乐艺术家已经充分地进行了借鉴与学习。仅以郭兰英老师为例,她将这一技巧很好地运用在了代表作《我的祖国》的演唱之中,巧妙地处理了“一条大河波浪宽”一句中的“河”与“宽”二字,其中她用相对拉开的口型演唱闭口音的“河”字,用扁平一些的口型演唱为开口音的“宽”字,而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也产生了更加特殊的艺术效果,使这首歌曲成为流传甚广的经典。
二、学运气之功
“气”是支撑人声演唱的重要因素,戏曲艺术认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运气”之法是全体声乐艺术演唱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因此,戏曲演员要善于运用“丹田”来运气,即“提起丹田”进行胸腹式联合呼吸,具体的做法是将“气”存于横膈膜之下,借助丹田来托、顶“气”,再利用小腹的收、放、颤动等动作来控制“气”,强调必须要保持气息稳定;而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关于呼吸的要求则是:声乐演员在吸气时肺部、腹部都在用力,在尽可能大幅度地扩张肋骨后,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在腹部方面,然后再使横隔膜慢慢扩张,形成垂直而稳定的气柱,进而使气柱在共鸣腔内产生较强烈的共鸣,最终发出美好的人声乐音。
三、融唱腔特色
唱腔,是指为戏曲所采用的具有浓郁地方性风格特色的曲调,是最能体现剧种风格、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情感、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具体可以分为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三类。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很好地借鉴了戏曲唱腔的一些特殊技法:第一,拖腔,即根据演唱情绪的需要,在原唱腔的基础上进行延长,这种延长或长或短、或句中或句尾,偶尔还会加上衬词或衬字;第二,润腔,这是戏曲中对唱腔加以美化、修饰、润色的独特技法。现代民族声乐借鉴这一技法,发展了装饰音润腔法、造型润腔法、气息润腔法、力度变化润腔法等一系列润腔方法;第三,甩腔,这是戏曲中常用的一种专用曲调名称,多处于唱段或全曲的末尾处,具体做法是不作长音停顿,而是在唱腔原位上加花旋律作上下流动状,使情感表达更加复杂多变。例如,歌剧《江姐》中《巴山蜀水要解放》唱段中的“迎回一轮红太阳”一句,正是运用了这一唱腔形式;第四,帮腔,帮腔是用于渲染剧情、强化舞台、揭示人物内心、评价剧中人物的有效手段。歌剧《白毛女》中的合唱唱段《太阳出来了》,正是比较成功的范例之一。
四、借表演之巧
我国戏曲艺术是一种舞台艺术,“演”在戏曲艺术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其中,“四功五法”,其中“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戏曲演员在台上不仅要能“歌”而且还要善“演”,要做到形神兼备、形准神似,讲求身段及表演上的“韵律”之美。戏曲艺术的这一表演传统,既表现出音乐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又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夸张再现,使戏曲达到了声音与形体表演高度统一的传统审美标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对戏曲在这一方面借鉴,主要体现在新歌剧的创作之中,演员在进行演唱的同时,配以相对形象、夸张的动作,必要时还会进行舞蹈表演,达到了较好的艺术表演效果,带给广大观众以更美好的艺术享受。
一直以来,戏曲艺术在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民族声乐的吐字、运气、唱腔和表演中体现了古代戏曲艺术家们的智慧结晶。可以说,现代民族声乐是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等传统艺术滋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文化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重视对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戏曲的学习和继承,进一步挖掘、提炼出传统戏曲艺术中优秀的、有益的艺术元素,是保证现代民族声乐多样性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摘要: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艺术有着先天上的血脉关联。在我国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立足于传统艺术的丰沃土壤,从古典戏剧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元素,促进现代民族声乐的良性发展,是声乐艺术工作者们的重要责任。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 篇5
一、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
1.西学东渐
着眼于演唱形式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加深,中外交流亦随之广泛化,现代民族声乐充分反映着传统声乐民族性,但亦具有西方美声现代性,诸多西洋乐器涌入中国后,我国传统表演形式受到冲击,亦逐渐与西洋声乐产生融合,推动了中国声乐进一步发展。与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密不可分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为专业性、群众性音乐创作,其二为演唱活动形式的创新与改进,这推动着我国现代声乐走向成熟。
2.传统民族声乐韵味被扼杀
我国戏曲艺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民族声乐韵味被严重扼杀,尽管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成果高,但传统戏曲中的技巧性优势并未被演唱者深刻领悟,许多都是表面象征性的理解,深层次的涵义早已被扼杀,逐渐失去。绝大多数的舞台演唱均是以奢华的舞台、华丽的服装和美艳的演员呈现的,演唱者是将表演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观众将其作为娱乐的节目,他们并不会对戏曲更深层次的涵义进行挖掘,现代民族声乐中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不断减少,意蕴浅显通俗,大都经不起时间与风雨的考验,而这亦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1]。
(二)中国传统戏曲发展
1.中国曲艺艺术
传统声乐艺术极具歌唱技巧的为曲艺及戏曲,而这两种声乐艺术为当代影响最大的种类。曲艺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其是以说唱为主的艺术,强调故事叙述及人物刻画的重要性,并注重思想情感表达及社会生活实际反应,可谓是说唱艺术的总称。艺术形式多是以说唱为主,采用生活化语言清晰自然的叙述,情感表达真切浓郁,唱出的歌词悦耳动听,其极具地方特色。通常曲艺演员应具备深厚的说功、唱功、做功,歌唱时应懂得与听众交流,唱时要及时掌握听众的反应,演唱整个过程中要与听众一同体验艺术[2]。曲艺艺术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彩,春秋战国《诗经》中的《国风》,其间以叙事性民歌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而这于说唱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均是说唱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发展至唐代则出现了大曲,此类型艺术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说唱艺术亦随着唐代经济而繁荣,这时则出现了俗讲,说唱艺术至此便真正发展。此类说唱艺术是由佛教宣讲教义而发展的,通常是俗讲僧进行讲唱,而讲唱时要保证声调婉转动听,曲调务必顺畅自如,以此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则影响了当时的歌曲创作,该时期的曲艺说唱艺术飞速发展,相关体系亦持续完善[3]。当代,我国早已形成了诸多曲种,音乐唱腔均是曲牌体与板腔体、混合体,曲艺说唱艺术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奠定了基础,亦积累了更多演唱经验,其艺术成就很高,强调说唱语言准确无误,艺术表现声情并茂,演唱者要严格控制自身气息,保持声音持久力,可有效处理不同音色。可以说曲艺唱法注重语言处理技巧,追求声音的完美动听,且汉语声韵调变化多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时务必注意[4]。
2.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可谓是世界古老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强调唱、念、做、打,以此综合表演呈现戏剧形式,戏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更多的成功经验,亦随着时代变迁而创新与改进。戏曲剧种上达几百种,用以演出的剧目众多,可谓是世界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戏曲源自歌舞与滑稽戏、说唱艺术,经历了百年发展,比如唐代的《参军戏》,再发展到宋代的传奇和南曲等,中国戏曲艺术已得到认可和确立。元明清时期大力发展戏曲,并提倡互相继承和借鉴,包括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等,戏曲艺术已发展的十分完善[5]。
戏曲艺术极具综合性、细腻性与程式性,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更反映着中国戏曲的独特之处。戏曲演唱技巧积累亦是中国民族声乐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比如常用的气沉丹田、吐字清晰等,唱曲强调起末与过渡、揾簪、攧落,演唱者应全面控制乐曲地方风格,才能更好的演唱民族声乐。中国戏曲演唱技巧众多,唱词、韵味、气息、情绪表达等均具备相对完善的技术,观念、审美、方法等是将西方声乐体系与中国民族声乐充分结合,亦强调演唱者将各种演唱技巧有效结合,以确保自身演唱水平提高,推动中国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亦随之壮大[6]。
(三)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传统戏曲诞生于古代西乐及百戏,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众多朝代的更替与发展,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改变,且于唐宋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在此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同剧种,比如元明杂剧与宋元南戏,或者是明清传奇等,剧种可达360多种,川剧、京剧、黄梅戏等均极具代表性。尽管传统戏曲及现代民族声乐相似之处不多,但其演唱形式缺失互相融合与借鉴的,表演风格亦是别具一格、意味深远的,而唱腔技巧均是相同的,都注重咬字发音清晰、吐字行腔圆正与风格韵味深远,表达形式亦是相同的,比如其语调、表情、感情与动作均是相同的[7]。
二、民族声乐中戏曲演唱技巧汲取途径
(一)加强现代民族声乐中传统及辩证处理
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应体现人民大众的内心追求,要合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汲取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精华,促进自身持续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与传统审美观息息相关,语言及音乐为传统戏曲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声乐演唱时可充分融入戏曲演唱技巧,让戏曲的影子植根于民族声乐中[8]。演唱者要充分掌握戏曲演唱技巧,并将其灵活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不断加强传统戏曲演唱基本功练习,确保民族声乐演唱时,演唱技巧应用更为灵活。
(二)加强科学方式及民族风格的融合
民族声乐演唱中,要不断汲取传统戏曲演唱技巧,而这不是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段,亦不是真正摒弃西方声乐演唱技巧,要于内心坚持表征否定观点,以求同存异的态度促使两者共同发展。全面分析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存在的不同之处,积极借鉴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并将其充分融入民族声乐演唱中,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确保民族声乐更具包容性。加强科学方法与民族风格的充分融合,使得民族声乐保留自身演唱风格与特色的同时融入更多演唱技巧,促进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9]。
三、民族声乐中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运用
(一)咬字发音
传统戏曲演唱强调咬字发音的重要性,而咬字发音可衡量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与功底,进行戏曲演唱时要严格防范发音错误,不可出现音包字,通常音包字吐字不清晰,再是吐字时的声音受制于音乐,听众会觉得戏曲仅有声音,缺乏相应的唱词,此类问题出现于演唱者歌唱中时,演唱者务必吐字清晰,确保字正腔圆,这亦是演唱技巧发挥的关键,关系着演唱者的艺术表演质量。语言为咬字发音的重要载体,亦是其不可缺少的传播媒介,咬字发音时的字均发音准确,演唱者相应的情感表达需要以咬字发音体现,演唱内容更是与咬字发音正确性密不可分[10]。
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发音并不等同于说话时的咬字发音,人的舌头于口中的方位和气息变化均是不同的,而演唱者此方面的情况更为复杂。通常演唱者不可以说话时的咬字发音,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与选择。唱歌时的咬字位置务必准确无误,口与咽处要以巧劲发音,力度均匀,将字准确布置于头腹尾位置,以此产生的声音效果十分完美。字音均是以声母、韵母组成的,声母决定着字音的准确性,而韵母决定着声音发生效果,演唱者要全面掌握声母与韵母应用,并将自身情感充分融入,使歌曲演唱达到预期效果。
(二)吐字行腔
戏曲艺术强调字正腔圆,表现亦注重声情并茂,而这亦是演唱是否成功的关键。字与腔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戏曲表演时的发声要圆润,并极具美感。演唱者要正确把握口腔咽,保证吐字行腔效果良好[11]。吐字发声时要以竖为主,尽可能的控制短字头与长韵母,以确保戏曲与表演互相适应,字正强调发音时的口腔形状及位置准确无误,且应具备相应的力度;腔圆则是母音共鸣时的位置务必准确无偏差,保证发生圆满。戏曲表演者发声前的声带务必继续力量,发力时要确保气息顺畅,使得发出的声音均铿锵有力,且极具张力,这时的行腔及共鸣效果则非常完美。再是为了确保歌曲演唱感情色彩表达合理,演唱者会使用断腔、拖腔、连腔、笑腔等演唱技巧。
(三)风格韵味
戏曲演唱非常注重节奏抑扬顿挫,更强调情感表达合理有效,这亦是戏曲风格的充分体现。中国戏曲剧种可达360多种,各个种类的戏曲演唱技巧均是不同的,唱词不同的戏曲种类演唱手段亦是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亦不同[1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戏曲艺术亦随之不断发展,戏曲艺术及民族声乐被充分融合,民族声乐艺术中融合了诸多戏曲风格。但因地域文化不同,不同地区的民族歌曲及演唱风格均是不同的,比如北方民族歌曲开朗、豁达,南方戏曲则非常委婉,节奏大都非常缓慢。风格韵味强调字正腔圆的重要性,以此确保演唱者情感充分融入,并将韵律及情感完美融合,让演唱艺术效果极致发挥。
四、结语
演唱风格不可全部相同,而演唱风格个性化发展是声乐艺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时则应强调演唱技巧的完善。中国传统戏曲历经数百年发展,其演唱技巧不断积累,值得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借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变得独特,戏曲作品也都极具地域风格,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均融合了戏曲演唱技巧,并对此不断改进与完善,便形成了现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强调戏曲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就中国传统戏曲来讲,这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传承和进步。民族声乐演唱者要深层分析传统戏曲艺术特点及其优势,不断汲取其间精髓,并更好的融于自身演唱中,再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创新,以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运用,简述了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发展,探讨了民族声乐中戏曲演唱技巧汲取途径,分析了民族声乐中传统戏曲演唱技巧的运用,为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我国文化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被众多文化熏陶,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艺术学科亦极具民族特性。民族声乐是基于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汲取了西方声乐艺术的优势,并将其演唱技巧合理融入,历经不断创新与完善,已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歌唱艺术形式。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中国传统戏曲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源远流长,其于各自发展中互相借鉴与融合,促使两者共同发展。本文探讨了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运用,并对其相关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中国传统戏曲
参考文献
[1]张雪莲.论民族声乐与戏曲演唱艺术的共性[J].大舞台,2013,04.
[2]张雁.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借鉴[J].大舞台,2013,01.
[3]王志昕.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03.
[4]黎小龙.现代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关系[J].大舞台,2012,07.
[5]宋艳琼.论民族声乐向戏曲唱法的借鉴[J].戏剧之家,2015,02.
[6]陈汀滢.谈民族音乐各个体裁的共性与个性——以戏曲和民歌为例[J].戏剧之家,2015,09.
[7]贾楠.立足传统唱响主流——中国民族声乐女高音与京剧青衣唱法之比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1.
[8]张玲琳.浅谈戏曲演唱与民族演唱的结合[J].民族音乐,2015,03.
[9]童丽娜.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现象与问题探究山[J].北方音乐,2011,08.
[10]刘卫防.传统戏曲声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1,04.
[11]田晓红.民族声乐如何发展创新[J].戏剧之家,2011,04.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 篇6
关键词:传统戏曲,民族声乐,乐器辅助,理念,说唱,要点要领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 传统戏曲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下不断地进行积累与完善, 形成了具有比较个性鲜明的特点, 在理论上具有比较庞大规模的独立科学体系, 而民族声乐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传统打击乐融合下产生的、并在借鉴西方演唱方式方法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曲艺形式, 与我国民族歌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本文对民族乐与戏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了解民族乐与传统戏曲是如何从古发展至今, 又是如何一代代流传下来。
一、传统歌曲与民族曲艺的起源
中国的民族声乐最远可以追溯到古代, 具体时间还没有确认, 但是有的人认为歌曲的由来是在语言初期的时候便已经成型, 而在各种文献综述当中也有对民族歌曲的记载。随着我国考古学的不断深入, 民族曲艺的起源也将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文献当中, 最早追溯到奴隶社会就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是从各方面的文字当中我们只能大致的分析出民族声乐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给社会带来的乐趣。但仅仅是这样一点我们不能更好地确认其艺术价值, 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法预见其最为重要的表演形式, 不知道演奏出来的各种效果。音乐美其名曰要进行聆听, 或是视频的记录, 单从文字的记载很少有音乐能够存留下来。所以最古老的民族声乐我们只能猜想其中的作用[1]。
目前我们在舞台上可以欣赏到的民族声乐都是传统戏曲所表现出来的唱功。当然目前还不能说戏曲中的某些唱法就是传统戏曲的古老原型, 或是说戏曲就属于民族声乐当中的一种;所以对于戏曲的正确理解应该属于传统戏曲的起源, 是起源于20 世纪后期的, 同时与中国的民族声乐相互推动发展, 共同融会贯通, 也正是这样, 促进加快了民族声乐成熟的步伐。要想研究声乐, 就必须先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所包含的意蕴, 两厢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其一。
早在唐朝之前, 无论是民族戏曲还是民族声乐, 这些都是属于官宦家庭中的娱乐项目, 在民间很少会有流传出来的, 若是有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虽然民族声乐都是平民创作出来的, 但是创作出来的意义却不是享受, 更没有权利去享受。从古至今, 对于民间音乐, 最普通的民众只能远远地观看, 却不能亲身的享受, 因为这种乐曲乐器在古代都是为深宫大院服务的, 这也就大大的限制了民族声乐的传播[2]。
我们在这里讨论戏曲的起源是有一定原因的, 在民族戏曲当中声乐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目前我国还在继续研究讨论戏曲的发展起源, 一方面是要讨论戏曲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要进行研究。
二、民族声乐在传统戏曲的影响下成长
在对民族声乐与其他声乐进行讨论对比其各自所含的特点时, 对于不了解民族声乐的人也能对这样的戏曲道出一两点, 最大的特点也是众所周知的特点, 说与唱, 在表演戏曲当中说唱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当然这也是传统戏曲对当前民族乐曲提供帮助的因素之一。在民族声乐当中主要的就是字要有力, 声音要美好, 情感要丰富, 这样在民族乐当中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重要环节[3]。
“字”既是书法当中的表面语言, 放到戏曲音乐当中又可回归声乐语言的本质, 无论是中国传统戏曲还是中国民族乐曲在文字方面的运用大多数都是中国汉字。汉字所包含所运用的更多则是声、韵、调等等。在歌曲中运用的字同汉字的理解非常相似。既有神又有情。所以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戏曲当中说唱音乐所包含的特点就是利于区分字与字之间的不同, 利用声调的变化来让听众更能直观的体会到字句的变化。同时在戏曲当中对于说唱段落更是对其声韵进行了特殊的要求制定, 在发声时通过改变基本的说唱声调来展现出表演中的思想感情, 使自己更加富含美感, 这在中国民族乐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展现出独到特质的标准。
而“声”大部分人听到都会认为是嗓子当中所发出的音, 这也是理解的一种, 在大部分表演当中声音的音质是否好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地位。在最早期的时候, 民间曲艺与戏曲都是在民间表演的, 供大家所娱乐, 所以为了适应当时民众心中所需的听觉、视觉, 都有极高的要求, 同时对于表演者的要求也依次增加, 为了能使自己声音传得更远更持久, 在戏曲表演当中演员一般就将字分为三部分, 在最原始时期经常严格的要求自身对戏曲的表演唱作能力。这些就不仅仅是为了戏曲演唱带来了自身要求的提升, 也为日后戏曲的延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能良好的运用气息更加有助于声音的表现, 独特的声音能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知识内涵。声音具有穿透力讲的就是这些。高手在民间就是这个意思, 在好的表演者当中能够用声音来传达自己的感情, 带动全场的氛围[4]。
都说音情并茂,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民族声乐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感情, 大多数情况下“情”大致分为动静相结合的状态, 静态的情是声乐作品当中作为客观辅助的存在, 这种客观辅助的存在一方面为载体, 另一方面用文字来表露感情。而动态的情是可观但不可察的, 它就如同说出的话一样, 看不到, 它主要表现就在于表演者在表演过程当中通过自身所展现出来的表演行为, 而表演的心理一般通过外界的现有条件与自身条件相互结合所产生的感情。静与动是相结合的, 同时二者也是缺一不可, 只有在它们之间同时存在着的时候, 民族声乐的表演才能更加的展现出其富含的声乐艺术。不论多么复杂的艺术表演最后所产生的要求结果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信息美感的传递, 提高大众在观看收听时候与之的互动程度。这一点在民族乐当中是最受大家关注的[5]。
在表演者演唱当中, 要想让自己的表演更具有吸引力, 更具有真实感, 在表演时或多或少都会融入自身的情感, 在表演当中对于面部表情形体动作等都有需要, 同时传统戏曲、歌曲当中都没有不参杂自身的情感进行单独表演的, 这样的表演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 所以通常在表演当中通过表演者对自身加入面部表情动作等等都会给当时的演出增加不少的吸引力, 也能够让观看的观众更容易理解。
在大多数的文献综述当中不少都对中国古典文的美学进行评论, 对于民族声乐这些年的发展确实离不开民族声乐对其的影响, 影响归影响, 我们要明确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当中, 表演者与传授者之间的关系, 最根本的对待传统戏曲与声乐之间的关系上并没有这么复杂, 也没有这么多的说法, 大多数表演者也都来自市井当中,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能带给人民快乐。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大众相接触, 所以可以看出真正的著名曲艺与民族歌曲并非是名人所创作, 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却能带给底层人民真正的乐趣[6]。
三、民族声乐的审美对其产生的影响
上面说过传统戏曲在表演当中讲究的是一个“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同时这只是一个讲究, 更是传统大众的审美方式, 大众观看歌曲曲艺的时候对不能理解的部分通常会看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神情动作等等, 这在声乐表演过程当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再现历史, 使观众回忆起曾经的故事, 在进行艺术传播的过程当中还能为大众的审美观念进行完善。在早期大家所关注的声乐演奏要远远多过于对审美表现的要求, 在对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不能进行模仿、参照的时候, 其中独特的审美效果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 由于戏曲存在的时间上占有优势, 带给大众的音乐感和审美感早已成型, 在进行表演时大多数的戏曲都是通过舞台道具等打造出来的, 最根本是依据生活当中所累积的情感, 对于自身的感情提炼, 能充分的在表演中发挥出来, 也能在观众当中对审美的要求提高到另一个标准。通常情况下观众都是通过表演者来感受音乐内在的美, 通过歌唱者在表演当中的神情、动作、词曲等进行多重的因素相结合, 更能体会到中国民族声乐所带来的意境的美。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表演当中与观众产生共鸣现象, 使人们结合生活当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来体会民族声乐对此带来的乐趣。
四、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 在戏曲或是声乐当中的表演, 只有更加贴近受众才能更好地去把握声乐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方式, 正是因为注重声乐曲艺的发展, 通过戏曲音乐表达出人们生活当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才能更好的去与观众产生共鸣, 在演出过后留给观众的还是表演时的片段与回味, 让凡是看过经历过的观众能更好的去总结与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境, 这些都是曲艺与民族声乐所带给大家的快乐, 也就更能表达出其中的意蕴。
参考文献
[1]李桂梅, 梁振中.论传统曲艺、戏曲及《白毛女》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 2013, (09) :359+350.
[2]杨阳.论歌曲钢琴声部中戏曲音乐元素的三个表现手法——以民族艺术歌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为例[J].大众文艺, 2014, (13) :154-157.
[3]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142-148.
[4]琚军红.歌曲演唱与戏曲唱腔演唱之比较研究 (一) ——兼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 2015, (03) :58-63.
[5]石春轩子.回归本真——论当代民族声乐对戏曲、曲艺的继承和借鉴[J].中国音乐, 2015, (03) :118-120+164.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 篇7
一、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源泉
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是深深地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中的,它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我国有着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绚烂文化,对于民族声乐的创作者来说,学习演唱不同地区的民歌和戏曲,把握不同地区民歌和戏曲的风格特征,将是创作民族声乐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2015年6月在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上,以《发扬“鲁艺”精神,挖掘生活中的音乐艺术瑰宝——陕北民歌民间音乐之风采》为题,谈到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问题时说,“民族音乐的创作要采用“两手”并用的方针,就是一手要伸向传统技法,一手要伸向生活,学习民间”。伸向传统技法是说,在作品的创作上,离不开对音乐大师的学习,如果没有大师流传下来的技巧技法,很难创造出技术含量高的优秀作品。伸向生活,学习民间就是要大力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要让音乐工作者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重视,去民间采风,向民间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近些年来,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出现了创作风格弱化的问题,作品数量在增长,但质量却不精,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现象层出不穷,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创作者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去,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声乐作品。
二、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
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天,从作品风格上大概可以分为古曲、民歌、创作歌曲和歌剧四大类别,对于这些作品的演唱,不论是唱腔、咬字、还是情感体验与表达上,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积淀,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可以说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方方面面。
(一)唱腔:
我国民族声乐唱腔的发展,不仅吸取了历史上许多文献对于唱腔的独到见解,而且还沿袭了传统戏曲唱腔的字声审美要求,形成了音域宽广、咬字发音清楚感人、声音亮丽圆润的特征。关于对唱法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文献《礼记﹒乐记》中就早有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入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短短几句话,正是对早期声乐演唱审美要求及特征的真切描述。此外,我国传统戏曲唱腔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比如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演唱中,就吸取了河北梆子的唱腔,歌剧《红珊瑚》就运用了河南豫剧的唱腔等。
(二)咬字:
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融合了民族的语言、情感、审美、音乐风格等,它的特点就是以汉语语言为基础,以民族情感为主线,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腔圆字正,另加韵味浓郁、神情兼备,可谓是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明代魏良辅所著《曲律》中言:“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的“绝”是指歌唱的绝技,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充分体现了咬字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又如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日无日,听曲之人,慢讲粗精,先看有字无字”,再一次说明了咬字在演唱中有多么重要。可见,中国民族声乐理论中的有关咬字、以字领腔的论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
(三)表演: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表演上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虚与实”及“程式化”。“虚与实”这对美学范畴,不仅是中国各项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最具民族个性的艺术精神体现,也是艺术创作和评论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所追求的独特审美标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戏曲中“程式化”的表演也早已经被运用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中。比如,演员在舞台上利用双手的姿势变化就能表达出开门关门的动作,运用身体不稳定的站立姿势就能表达出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乘船的场景等。
三、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声乐教学的根基
随着当今音乐教育观念的全面转型,声乐教学存在的意义和方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是在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和审美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根深深地系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追溯我国当代的声乐教学,它大约开始于上世纪的“学堂乐歌”时期,伴随着西洋唱法和教法的传入,又经历了“土洋之争”时期,时至今日,历经百年,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韵味浓郁的演唱风格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滋养和作用。在今天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民间歌曲和戏曲的演唱者被邀请到艺术院校的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学习,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已经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曲、民间歌曲和戏曲的演唱作为声乐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在声乐教材的编订方面,也更加注意体现民族精神、文化气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演唱水平等原则,确保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训练价值的充分体现。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段、创作手法和审美趋向,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它根系民族传统文化,离开了文化本体,这种声音艺术就得不到深刻的感受和阐释,难以得见其底蕴和活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声乐艺术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之焕发出更加浓郁的民族韵味和时代风采。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伴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谈了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声乐创作、演唱和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创作,声乐演唱,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虎.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民族声乐的特点[J].艺术评论,2006(10).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推荐阅读:
歌曲艺术民族声乐艺术论文12-12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风格的对比差异论文05-09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05-21
民族声乐发展07-29
民族声乐演唱09-06
民族声乐教学11-20
民族声乐表演12-08
民族声乐论文07-28
少数民族声乐01-14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