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通用8篇)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1
摘要:美声和民族唱法在当下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声乐教学中逐渐将两种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这样的歌声将具有美声和民族声乐的特色,弥补了各自单一歌唱中的不足。本文简单探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对比及融合的措施,希望能够给声乐教学一点新的启发。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声乐即人声演唱,声乐教学包括美声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按字面意思即优美的声音,即唱法本身就涵盖了优美的特点。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根植与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产生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的歌唱形式;由于我国民族众多,涵盖的民歌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民族唱法更具有多样性。声乐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中国现代声乐的两大重要标志,同时两种唱法本质区别较大,教学如果能将两种唱法有机融合,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对比差异
1、气息运行的异同
声乐,是由人声来演唱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声乐教学不管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都需气息的运用。中国唐代音乐文献《乐府杂录》中说:“善于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气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两种唱法中共同需要严格练习的。民族唱法,气息运用讲究从中腹部(丹田)酝酿,胸腔而发。美声唱法,气息却是由胸腔和腹部共同呼出。教学中有专业三点强调,即印堂、横膈膜、下腹部这三点,就是歌唱中气息运行呼出的关键。实际演唱中,民族唱法教学强调唱出细致清晰的单线型声音,即重视气息和声音的一致性,而美声唱法则重视气息的保留和存储,强调尽量能用最少的声息发出最动听的声音,演唱中关键在于气息的呼出,配合协调声门,让气息平缓而舒畅。所以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强调气息的运行与呼出,强调腹腔对于气息的把握与控制,只是在实际声门呼出,最后形成的声音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异。
民族唱法重视声音的线性流出,强调声音的强度与清晰度,气息运行期望达到的效果是歌唱情感、歌词、音乐的交汇,展现出民族独具特色的唱法音调。美声唱法始终重视声音发出后的优美度和动听度,所以在运气方面大多予以保留,并不在意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线性凝聚力,只要气息能够顺畅的在声腔中流动,让气息运行下的唱词展现出优美的表现形式即可。所以从最终声音效果上看,美声唱法的气息较深厚,声音柔美、饱满且稍显松散,重视共鸣,善于将唱词与气息运行交汇合成,通过气息运行表现唱法的整体共鸣之美。而比较民族唱法,声音铿锵有力,气息强且浅,声音明朗且冲击力度大,声音效果亮、薄,真声频繁,气息运行抒发快且相对彻底,带来的是直接而透彻的听觉体验。此外,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语气上也有很大差别。民族唱法语气相对多变,不拘泥于一种固定音调,气息运行多变,有提气、歇气、换气等。美声唱法要求唱词不允许被语气打破,基本就是按照曲调转变,乐句的分句来换气。
2、嗓音运用的异同
嗓音运用是整体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其重点在于嗓音的运动方式,强调嗓音的运用技巧。不论民族方法和美声唱法,声音都是由人体的咽喉器官流出,只是流出方式上两者还是有着显著差异的。民族唱法具有悠远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特别是受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影响非常之深;所以不同地域在唱法风格上有着显著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又在固定范围内,都有着单纯、直接、铿锵有力的特色,彰显我国整体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唱法共鸣教窄,声音单纯,一般唱词明朗,情感鲜明而直接,歌唱特色亮、脆,歌唱效果、柔,嗓音流出真声较多。美声唱法重视嗓音流出的技巧,一般嗓音力度稍弱,气息有所保留,配合嗓音部分的气息都是对应合理划分的,以便能够在完美的气息配合下发出最为动听的声音。美声唱法为确保嗓音发出较为清晰、圆润、松弛,一般会将喉头位置放低,强调声音流出靠近口腔上方,实现宽广、统一的音域开拓,歌唱情感表达是贯穿、连续的。另外,在嗓音的运用上民族唱法有一个有别与于美声唱法的特色之处。民族唱法具有“润腔”的独特技巧,润腔过程一般带有演唱者的表情传达,体现出演唱者的主观刻意技巧添加,是民族唱法情感表达的直接性的鲜明特色。润腔技巧的表现过程一般带有颤抖、连滑,伴随假唱,在各种民族歌曲中随处可见,若缺少润腔技巧,即会失去民族唱法的灵魂特征。润腔是民族唱法有别与美声唱法的独特之处。
3、共鸣展现的异同
美声唱法的共鸣之处在于整体统一,整体统一的共鸣效果能够最大化的将声音传达,提高演唱者的嗓音的穿透力,最大提高美声唱法的表现效果。声乐教学中对于美声唱法的共鸣训练尤为重视,通过口腔的打开,最大化提高共鸣展现空间,因此对于咽喉部的运动要求非常细致。头腔共鸣是美声唱法展现共鸣效果的最基本方式,头腔共鸣能够将嗓音聚集高位置产生面罩共鸣,使得整体嗓音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悠远的传播距离,声音效果更加饱满、圆润。民族唱法的共鸣主要是其民族音乐文化和音乐审美决定的,因此每种民族唱法的共鸣效果都有其特定性。大体上民族唱法共鸣多表现在局部,展现方式大多是口腔共鸣和鼻咽腔共鸣,有别于美声唱法的胸腔共鸣。民族唱法的局部共鸣特色使得整体的民族歌曲演唱各部分间会有鲜明的对比效果,强化了歌曲艺术的跌宕起伏感,提高了演唱情感的表达张力。民族唱法发声嗓音很多出力与鼻咽腔,使得嗓音流出前倾,表现出的嗓音明朗、敞亮,柔和而妩媚,唱词随曲调自由切换,不刻意追求气息与嗓音的配合度,而侧重在嗓音流出的张力,使得嗓音共鸣展现方式富有戏剧性感染力。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共鸣在表现方式和唱法技巧上虽有明显不同,但是两者追求的共鸣意义和共鸣效果却是共通的。两者共鸣展现技巧、共鸣汇集位置在认识上具有共通性,同时表现共鸣效果的嗓音流出技巧方面也有很多理论相通性。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
1、从声乐观念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不只局限于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舞台演唱表演能力。声乐舞台表演能力不仅是舞台演唱过程中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表达,同时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舞台表演组织和演唱排练组织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是需要具体的声乐课堂给予足够的教学培养,教学培养的指导理念便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声乐观。声乐观念是所有学习声乐艺术的人必须有的对于声乐艺术的基本价值观念,它的本质是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爱好,表现个人对于声乐艺术的探索精神和目标追求。目前声乐教学普遍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即喜爱民族唱法的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毫无借鉴,更没有融合意识,只是单纯局限在民族唱法教学本身的规范要求上,反复练唱那几种固定形式和技巧,封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空间,使得学习单调而枯燥。另外喜爱美声唱法的学生同样有这种现象,学生使用始终辗转在美声唱法的嗓音技巧和共鸣表现上,很少涉猎民族唱法领域,美声唱法也固封在领域,得不到发展和革新。这种现象使得声乐教学想要将两种唱法顺利的融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声乐观念入手,教导学生理性辩证看待每种唱法,认识到每种唱法都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和不可避免的缺陷,从而进一步认识唱法融合带来的声乐综合演唱效果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同时具备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技巧和能力。
2、从技巧借鉴上融合美声和民族唱法
声乐教学属于音乐文化传播范畴,所以教学内容本质上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美声唱法源自于欧美,唱法的灵魂就是表现美感,因此对歌唱效果的动听度要求极高,演唱效果追求灵动曼妙,极富艺术性,往往有华而不实的空洞。我国民族唱法体现的是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结合生活劳作,表达出一种最直接真挚感情,所以唱法表现的直接生动,追求给听众最真切直白的情感传达,要求歌唱效果必须明朗透彻、生活气息浓厚,不过往往有肤浅的世俗之嫌。两种唱法的融合将会各自弥补单一唱法的单薄寡淡,给声乐注入不一样的灵魂和活力,因此融合教学应从两种唱法的技巧上相互借鉴,深入开发融入应用领域,这种教学理念可以作为各大高校声乐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方向。美声唱法毕竟和民族唱法虽有诸多差异,但是融合教学只要摸清其中的有效切入点,找出具体融合方式,就可以更好的实施。目前各大高校已经给出了具体的声乐教学改革方向,要求美声唱法的必须加强民族风格的投入,而民族唱法必须重视声乐美感的提升,所以这样的改革方向也给声乐教学关于两种唱法的融合带来明确的教学方法指导,便于实施两种唱法技巧上的相互借鉴,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利弊,高校提出两种唱法融合的教学模式确实从源头解决了各自唱法单一的缺陷。不过两种唱法作为整体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完全教会学生各自唱法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才有机会进一步融合贯通。
参考文献
[1]耿俊超.试析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3):90.[2]薛靖淳.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艺术,2018(01):74.[3]张海强.微探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206.作者:向章元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2
在演唱中呼吸很重要, 声乐主张腹式呼吸。即气沉丹田, 吸气的部位感觉比较深, 丹田有着强有力的支持, 小肚子一松一鼓就完成了。在新生刚进校时, 第一课我都要讲呼吸问题, 因为大部分学生呼吸方式都不对, 有的肩膀动, 有的呼吸换气声音很大, 这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呼吸, 在发声演唱时气就是浮的, 唱出声音也必然是浮的。练习呼吸可以有几种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说“像闻花一样吸气”但不要猛吸, 留意闻花时小腹起伏的动作“小腹鼓则为吸气, 小腹收则为呼气”。这需要学生在课下积极的练习。我们还经常说练习“狗喘气”是寻找换气感觉的好方法, 可以使练习者体会横膈膜快速震动的活动状况, 在练习“狗喘气”时感觉胸口是打开的。除了吸气以外, 还要通过一些基础发声练习来训练对气息的控制, 腰腹的对抗能力, 我们经常做的练习有跳音练习等等。只有气通畅了, 声音才能通畅。
还有很多同学在唱歌时咬字不清, 含含糊糊, 让听的人不知道唱的是什么, 也毫无美感可言, 这是初学者经常遇到的问题, 接下来介绍一下, 民族唱法的咬字问题。中国汉语要比西欧各国的语言复杂得多。民族声乐演唱时很注意咬字、吐字、叹字, 有三个部分构成, 字头--字中--字尾缺一不可。同时, 在歌唱是为了语言的清晰准确, 往往会将字头唱得比较夸张, 使民族声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独到的魅力。还要注意字尾归韵。因为如果没有归韵, 咬的字就会变化了。比如“柴”, 没有归韵就成了“茶”,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字。往往很多字不归韵唱出来, 听者就不知道是什么字了, 也会闹笑话。所以说, 民族唱法咬字很重要, 一定要准确清晰。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咬字不准确一定要及时指出来, 要求她们先念歌词, 大声的朗诵歌词, 后唱。这样就容易得多。怎么咬字说话, 就怎么唱。这句话说着容易, 做起来却很难, 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改正的, 要在课下不厌其烦地去练习。咬字时注意喉头, 下巴, 舌根都要放轻松表情自然。
民族唱法相别美声唱法真声要多一些。在贴真声的基础上, 再打上胸腔以及头腔共鸣。当然现在民族唱法也在不断的发展
很多孩子感觉到自从学了钢琴之后, 家长就变得不那么和蔼了, 家长也觉得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了。有很多孩子在刚学琴的时候兴趣非常高,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兴趣明显降低, 甚至不愿学。这是由于很多家长由于缺乏对钢琴的深刻认识, 对钢琴学习的困难性、长期性也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 结果给孩子产生一种印象:学琴使得家长老生气, 给家庭带来很多不快。因此进一步认为是钢琴破坏了他们原本快乐的童年生活, 之后开始厌恶学习钢琴, 这种认识必然对孩子学琴态度及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 家长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大的精力、财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 孩子还不珍惜, 因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作用于孩子。因此, 造成了孩子不想学琴, 厌恶学琴的后果。所以, 家长首先应该意识到要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 这样可以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练琴, 也会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其次, 家长要放宽心态, 应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孩子学琴过程中真正的意义和身份, 学琴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有足够的耐心, 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总是好的。
(二) 年龄小, 作品过难, 学习成就感低
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觉得让孩子越小开始学钢琴越好。但是钢琴学习的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教师、孩子、也借鉴了一些国外声乐各个学派的科学唱法和艺术表现手段, 使民族声乐更加具有统一性和声音的通畅性整体性。借鉴的目的不是照抄照搬, 而是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在演唱中, “情”的表达很重要。一首作品在演唱之前要先理解歌词, 演唱背景及其所要传递出来的感情, 然后再唱。尽量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有了情才能感染观众, 情真才能意深。我国各地区的各民族多数都能歌善舞, 在戏曲中表现更是如此, 演唱中的形体表演与歌唱结合更是紧密, 除了具备良好的演唱能力外还要加强表演以及形体的训练。现在学校里给学习声乐的学生们都加开了形体课, 就是要学生们能够在动作的协调性, 美观性上加以锻炼。因为声乐同时也是一门表演艺术, 通过在舞台上的锻炼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所以表演和形体的训练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 有些学生在舞台上不管考试或是演出时, 手势动作几乎没有, 眼神也没有光彩, 这样怎么能通过表情眼神声音传递给观众所要表现的情绪呢。更有甚者就像一根柱子, 完全没有感染力, 自己首先没有被感染又如何感染观众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表演, 要敢于去表演, 不要不好意思, 哪怕刚开始手势有点笨拙, 但通过时间的锻炼, 一定会使你的表演越来越成熟。一首歌曲的表达是全方位的, 在声音技术的应用, 对音乐的理解及读字发音的声音圆润, 歌曲内涵的准确表现等诸多方面都运用到位, 且彼此协调融为一体, 才称得上是歌唱艺术。
人的嗓音条件是天生的, 但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理想的效果。每个人的声音特别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不可能都唱成一个味道的。比如有些学生单靠模仿某位歌唱家, 一字一句的学, 这其实只是初级阶段, 还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 唱出自己的特点。音乐大师贝多芬对天才的认定是“百分之九十九在勤奋上”, 许多大艺术家成功的秘诀无一不是“勤奋”二字。有的学生刚进校时, 条件和一般但是通过在校期间几年的学习以后, 声音有了很大进步也能够胜任很多难度较大的作品了, 声音运用也比较自然、统一、圆润、饱满。也有的学生进校时成绩很好, 自身嗓音条件也不错, 可这几年进步速度非常慢, 班里的同学都超过他了, 可他却还是老样子, 等到毕业时就只是各中下等水平了。所以说, 勤奋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经常让学生每天进琴房练声, 真正能做到的学生并不多。声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有捷径可以走, 只有耐下性子来, 不厌其烦地练习, 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要做到每天练声还要用脑子练。只有持之以恒, 我想, 总有一天你能够自然完美的演唱。
家长三方面的耐心与细心。现在有的教师与家长一样, 也急于求成、追求考级, 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地取得进步。然而, 学习钢琴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复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总是给学生一些比较难的作品, 会使孩子感到力不从心, 这必然导致孩子无法从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学有所成的乐趣, 更不要说从中获得成就感了, 这样往往使还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同时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学琴半途而废的原因之一。因此, 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琴, 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对钢琴的兴趣, 对音乐的爱好, 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作品的难度与技能技巧。教师在选择作品时, 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 家长不要一味的拿水平比自己孩子高的孩子与他相比, 应该让孩子与自己的以前相比, 让他看到自己比以前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力。
作为即将毕业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 应该重视从儿童本身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他们的年龄及身心特点, 总结出更好的儿童钢琴教育的方法, 以提高儿童在钢琴学习中的效果。
指导教师:段桥生
作者简介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3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美声唱法 演唱技术 教学科研 融合
通过对我国目前的民族声乐教学现状观察后可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在技术上或者是理论上都同美声唱法中一些技巧性的东西有一定的融合和借鉴。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美声唱法的传入都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种类繁多的艺术风格也逐渐呈现出来,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变得更加与时俱进。民族声乐在教学生主要应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其一是把美声教学作为主体展開声乐教学,兼顾演唱我国独特的声乐作品。其二是充分借鉴美声的演唱方法,把民歌作为演唱内容中最为主要的一部分。其三是合理的将中西演唱方式方法融合起来,将外国作品和我国的民歌结合演唱。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将美声唱法融合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民族声乐对美声演唱技术的融合
(一)气息运用方法的融合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深呼吸达到锻炼横膈膜进而提升气息的稳定性,再通过肌肉群互相的对抗性给气息提供支撑,在实际的演唱中,要想使气息达到充分流动的效果,做到匀速、连贯、持续的给声音支持。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用“以气唱情”的方法,即使用小气口断句。这种方法能够使得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还有一些民间歌曲充分利用花腔艺术,花腔艺术其实就是美声唱法的一种。由于不同的而音乐作品蕴藏着不同的情感和格调,所以在对气息的要求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气息运用方法进行培养。
(二)共鸣技巧上融合美声唱法
民族声乐对于美声唱法中的共鸣技巧有着非常充分的应用和借鉴。演唱者只有熟练地调动不同共鸣腔体,通过腔体的大小变化使得发出的声音提升圆润度,并给变音色,有效地调解真假声音的使用比例,最终使得声音可以直达头腔、口腔和胸腔。根据不同的声乐作品合理的调整嗓音与共鸣,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和内涵。
(三)咬字技术借鉴美声唱法
在演唱民族声乐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声音与咬字这二者是非常困难的。而民族声乐教学在通过借鉴美声唱法以后咬字着力点偏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意大利语中母音与子音之间的距离较远,这与汉字的咬字有很大的差异。演唱时,一定要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形成稳固的咽腔。在声音训练时,主要利用的是意大利语的元音,通过混合纯母音能够和其他母音达到色彩混合的效果,这样能够使得母音变得更圆润。在训练中应积极寻求声音中的较高位置,将声音统一起来。如果使用科学的方法,技术上也会有施展的空间和自由。通过运用美声唱法的技巧使得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术有了非常突出的进步,美声唱法中咬字不清晰的特征逐渐被矫正。
二、声乐教学在科研上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一)我国声乐理论研究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研究声乐的著作,在元朝时,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记载了我国戏曲演唱的技巧和方法。张炎则在《词源》一书中总结了艺术表现、音律以及咬字行腔等。到了明朝时期,魏良辅在《曲律》中总结了古代的学唱方法,并对学习声乐的步骤、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声乐演唱的规格和咬字行腔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论述,除此之外,还将南北地区声乐的异同点和曲牌的情趣进行了梳理。清朝时期,徐大椿又在《乐府传声》记录了昆曲演唱使用的气息和声音技巧。在这些著作中,在不同方面对声乐艺术的歌唱技术以及发声原理等展开了论述,我国的民间声乐特征也通过这些理论展现出来。民间声乐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歌唱中对咬字与吐字的把握,这些著作体现了民族声乐蕴藏的本质,总结了古代声乐演唱的标准,强调了演唱者的情绪情感、咬字和声腔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书中的理论多是对经验的总结,而非科学原理性的阐述。
(二)国外美声唱法理论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对声乐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总结,所概述的声乐理论以及声乐教学使用的原则为后来的声乐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世纪,西方近现代科技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理论逐渐同自然科学实现了融合,不仅是在教学理论和演唱方法中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在物理和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在德国,作为医生的曼德尔在生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横膈膜呼吸法,使得美声唱法的发生基础得到了巩固,通过这些科学研究,古典美声的发声被总结出来,推动了古典声乐派在意大利的创立。而这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声音频谱、快速摄像机、X光摄影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出现,声乐研究更加方便,人们开始着手研究不同声区演唱时共鸣腔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声带振动的状态、机能状态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在进行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时候都阐释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舌头状态以及口腔位置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这些独到的观点推动了美声学派的创新和发展,对声乐教学的原则有着决定作用。
(三)我国民族声乐对于美声唱法的理论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教学有秩序的开展着,我国声乐的研究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际上,其他领域科学的研究和声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的,随着科学仪器和科技手段的进步,声乐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都在学报上增加了声乐相关论文的刊登数量,研究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泛。除此之外,一些研究室还积极总结声乐相关的论文,科研课题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广泛。在研究中,外国美声学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得到了传承,以此为基础,民族声乐同美声逐渐获得了融合。
三、结语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很多方面都融合了美声唱法的技巧和方法,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推动二者的融合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借鉴美声唱法能够使得民族声乐变得更加丰富完整。本文主要对民族声乐教学对于美声唱法在演唱技术和科研理论的方面融合借鉴进行论述,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03).
[2]赖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论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3]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09).
[4]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05).
[5]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4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对于西洋声乐以及民族声乐而言,二者均是由曲调以及语言构成的,所以语言对其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民族声乐比较注重歌曲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民族声乐得以良好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具有密切关联的。假若没有民族语言,则民族声乐艺术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其光和热。而对于西洋声乐而言,其音乐的主调即为歌词,声音以及节奏为辅助,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确保字正腔圆,确保其雄厚有力。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把丹田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丹田[1]。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比较注重胸腹式呼吸以及整体混合式共鸣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的基础即为汉字。汉字主要包括四声,在其具体发音的时候,其是由唇、舌头以及牙齿等多个器官共同配合而成,于是就会使得咬字、吐字比较清晰纯正。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基础即为元音的发音。其具有相对简单的形式,在发音时比较注重规律的.连贯性。在民族唱法的具体演唱过程中,其不但比较重视演唱过程的表演,与此同时,还比较注重演唱以及表演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表演形式,这样就能通过表演更好地打动观众。然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认为在歌唱中进行表演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是以单一的演唱来打动并且感染观众。在此方面,两种唱法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在民歌或是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都积极地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在气息运用方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比较具有特点的技巧。与此同时还积极地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如同“闻花香”般地将气息深吸进来,然后再使用横膈膜将其保持住。并且要利用吸气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彼此间所具有的对抗性作为气息的支点[2]。
在实际演唱时能够使得气息顺畅地流动,然后再持续不断地为声音提供支持。例如,在演唱《思乡》以及《我住长江头》等创作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在通常状况下,其并非是在句子中间行换气的操作,而是要保持声音的线条以及连贯性;在演唱《小白菜》以及《兰花花》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时,演奏者就要使用一些“偷气、换气、取气”的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而言,其比较重视“以气唱情”,往往都会采用小气口的方法来实现对乐句的切断,进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情感,例如诉说以及哭泣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反之,对于一些爆发以及激烈的情感,会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对于《牧笛》这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间风情的新型创作歌曲,在其中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也采用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的气息方法,实现了对这些技术的有机融合。
2.咬字技术应用方面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主要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得以发展而来的。在采用西洋的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字音咬清,同时还要保障声音的通畅性,这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意大利语言当中,“母音”以及“子音”之间是存在较远的距离,这和中国汉语的咬字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声乐教学当中,其有效地借鉴并且融合了美声唱法[3]。
在通常状况下,其会比较注重对喉头位置的降低,于是字的着力点就相对较为靠后。在此状况下,就必须要提起软腭,保证后咽壁的树立,于是就能够建立稳固的咽腔。在一般状况下,往往都会是使用意大利语当中的a、e、i、o、u这几个基本的元音来完成声音训练的,并且选择使用混合母音的方式使得纯母音逐渐混合其他母音的色彩,如此操作就会使得母音变得比较圆润。把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能够使得声音比较顺畅地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找到共鸣。不仅如此,还要比较注重练习的哼鸣音,要努力发现声音的高位置,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声音的统一性,使得演唱变得比较圆润、连贯。在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自由以及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对于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期的声乐教育家而言,他们都是最早学习西洋唱法的,而且采用美声的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黄水谣》以及《康定情歌》等,而且这些歌曲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前,我国也开始采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并且在咬清字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状况下,也使得人们改变了对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这一种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在演唱《母爱》这一歌曲时,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然而在其风格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与理解,因此歌声比较感人动听,得以广泛流传。
3.共鸣应用方面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而言,其往往是采用的口腔共鸣技术。其比较重视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在当前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也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将喉咙打开,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通道,有效地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民族声乐当中所存在的压、挤以及卡的声音,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声音的圆润性。与此同时,其能够结合音高的具体改变对腔体的音色以及大小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在声音得以改变的状况下,对真假声的实际运用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使得声音达到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的共鸣。于是就实现了对声音色彩的美化,使其能够更加的圆润,具有光泽,可以传得更加遥远。例如,在演唱一些创作歌曲,如《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合理地应用混合共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在演唱一些感情相对非常细腻的民歌,例如《绣荷包》歌曲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实际风格,合理地调整共鸣以及嗓音,要结合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声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
(二)在声乐教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关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作品,例如,张炎的《词源》、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4]。这些作品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一些歌唱技术以及发音的原理,总结了当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演演唱时所遵守的艺术标准等。其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咬字吐字的技巧以及声腔技术,包括对作品情感的表达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缺少对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然而对于美声的声乐理论而言,其中融入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生理学、医学以及物理学等。其中对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与研讨,而且也成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体系,这也使得声乐的实践与艺术理论得到了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歌唱艺术以及科学的有机结合。
2.声乐理论研究方面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声乐教学系统的开展而形成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剧了对声乐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音乐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学报上都刊登了一些与声乐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音乐》《音乐探索》与《音乐艺术》等[5]。这样也就有效地扩展了声乐研究的范围,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在,石惟正先生正式组建成立“石惟正声乐理论研究室”,从此以后,石先生以及诸多优秀的音乐学者就开始汇总音乐相关的论文。从19至期间,我国许多学者与机构也加强了对声乐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向日益广泛化,并且研究课题日益精细化。尽管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沿承西洋美声学派当中的理论体系,然而其也实现了与我国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西洋唱法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之间的比较分析等。
总之,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美声唱法也具有其较多的优势,如果将其合理地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能够取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更强的舞台感染力,可以形成更加优秀的新唱法,从而有效地实现歌唱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09):115.
[2]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5):104-105.
[3]许静哲.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10):26.
[4]孙加航.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文艺生活旬刊,2016,(01):118.
如何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论文 篇5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教学;多样化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众多,且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在音乐艺术方面也表现得极为明显。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获得了巨大进步,也在一步一步地奔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但是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中,不利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对于民族教学而言,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必须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当然,我们在研究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过程中,必须清楚民族声乐教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多样化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一、声乐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科学性
任何艺术的习得都需要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对于声乐教学而言,它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满足这个重要特点,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声乐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的声乐知识。从表面上看,声乐艺术就是通过口头演口,不需要什么严格的书面考核,但是口头演唱水平也有高低,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反馈,自我认识,重新对声乐作品进行诠释,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不断增强其声乐演唱技巧。
2.重复性
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声乐艺术教学需要注重声乐训练的重复性,甚至天天都要让学生训练相同的声乐内容。由于声乐训练注意技巧,只有反复训练,才能从其中掌握精确的声乐技巧,并以此养成良好的声乐训练习惯。一般来说,声乐教师往往要从浅入深地进行内容传授,由易到难地让学生掌握,反复强调音域、音色、音量等的扩展,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
3.针对性
世界上没有相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出现一大片相同的树叶,人类也是如此,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一定要注意矛盾中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状态有着较大差异,甚至在学习能力和歌唱条件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逐步提升每一位学习的声乐演唱水平。比如:声乐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呼吸判断其发音的正确与否,同时也能发现其语言是否标准、音量是否充足等,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为其制定最佳的学习计划,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二、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途径
1.完善民族声乐教学内容
现阶段,民族声乐教学走向多样化也是大势所趋,完善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则是第一步,这一点至关重要。具体地讲,教师可以将不同民族声乐的艺术特色引入教学活动之中,让声乐教学内容变得丰更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苗族、壮族、彝族等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就非常独特,给学生产生一种新颖的感觉,比如:苗族的对歌情节,常常表达男女爱情的内容,曲调甜美动人,往往能给人带来非常舒适、安逸的享受,可以吸引学生更加认真的学习声乐。在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的情况下,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认识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进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
2.注重民族音乐方言教学
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样化,应当注重民族音乐方言的教学,尽量保留民族声乐的原始性,让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现、源过流长。也就是说,方言的表达是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样才有利于民族艺术原生态的保持,合理地运用当地方言表达当地民歌的韵味,比如:讲授《走西口》这首民歌时,声乐教师需要结合声像资料用山西省方言进行演唱,以便更好地体现声乐作品的语言艺术风格。当然,我国少数民族的方言十分复杂、种类繁多,学起来并非易事,发音更是难以把握,这一切都要求声乐教师抓住重点,针对不同的歌曲进行不同的声乐语言传授。
3.建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也是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声乐教师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我国,教学体系本身就不同于西方国家,要想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传承下去,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立足于本土,紧跟时代步伐,科学构建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是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当地学生做领头羊,带动其他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真正释放浓郁的民族特色,以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领悟到原生态声乐当中的歌唱技巧。
三、结语总之,我国民族声乐要想发扬光大、永放光芒,必须进行革新,而实现其教学的多样化是培养现代化声乐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经典文化,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低估计的,学生一定要全面认识其特点,并在此基本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声乐细胞,不但要保持民歌生态性,而且要发展民族声乐的多样性。本文通过三个方面研究了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途径,一是完善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二是注重民族音乐方言教学,三是建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国的声乐文化。
参考文献: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 篇6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编号:2013D070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分析与研究,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科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本人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一线服务了十几年,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声乐教学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在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运用“一刀切”的教学环节是非常普遍的。学校对现在幼儿教育形式发展的不重视,造成了所培养的幼儿教师不能达到教学单位的专业需求。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严重妨碍了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另外,教师对声乐教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演唱技巧、发声练习上,对学生将来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缺乏重视,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师的目标相背离。
采用民美结合的教学内容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有机结合直接推动了民族唱法的科学发展。在传统的民族唱法演唱中,气息的使用规范成度较差,歌唱状态的调整和运用也不是非常到位,共鸣腔体的运用不是很全面,整体感不强。在美声唱法介入后,上述一些缺欠得到了很好的填充。在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掌控上有了明显提高。从实际演唱中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气息的稳定程度明显增强,气息的利用率也有显著提高,气息的支持力也明显增加了许多。一改以前传统民族唱法声音轻飘的歌唱质感,增加了歌唱的稳定性。歌唱状态方面积极借鉴了美声唱法的通畅状态,这种通畅状态能提升歌唱的开阔度,演唱声音增添了许多金属光泽,也有利于气息的流畅通过,气息的流畅通过就直接减少了歌唱负担,给歌唱的动力(气息)铺平了道路,气息可以直接作用于发声器官,从而较顺利的进入歌唱状态。民族唱法在与美声唱法结合后,民族唱法的歌唱共鸣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传统的民族唱法所使用的共鸣是局部共鸣,美声唱法使用的是整体共鸣。局部共鸣与整体共鸣的共鸣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使用局部共鸣所产生的歌唱效果较为直白,音量不够宏大,声音的空间感不够开阔。在演唱高音区时,歌唱的声音效果不够柔和,听起来有一定程度上的尖锐感。整体共鸣的演唱效果恰恰可以弥补这些共鸣缺憾,运用整体共鸣来进行歌唱,音色圆润饱满,声音有稳定性和开阔感,音量的可调节程度远大于局部共鸣,在演唱高音时声音依然稳定坚实、饱满雄壮。民族唱法把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术融入其中,用稳定的歌唱气息、开阔的歌唱状态、完整的歌唱共鸣把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声音有效地掌控在高度统一的歌唱状态内,使歌唱声音稳定圆润、合理统一,尤其高音区,以往尖锐、扁白的声音质感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开阔、明亮。
采用民美结合的教学方式
唱歌即要唱声更要唱情,作为声乐教师,要学会自觉地引导学生从音乐出发,唱出很自然和谐又好听的歌声,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训练。我们的声音概念,是我们的耳朵,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是听觉艺术,歌唱当然也是听觉艺术,从事这项专业的人要有一副好的耳朵,耳朵里没有分辨歌声的标准,对细微的变化之好、坏、对、错,能不能分辨,是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如何使学生鉴别正确的声音概念,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多听”。男、女、高、低声部的歌曲都要听,好好找找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中国的,外国的作品唱得好的都要听。如果耳朵里没有丰富的听觉积累,就听不出好坏。听着都差不多,这个也行,那个也好,好在哪却不清楚,听着有毛病也说不清楚,那么如何建立正确和谐的声音概念只有多听。例如,我们学英语,谁的发音标准,谁的发音不标准,听上两年全是英国人说话,这样一来,你的耳朵里就有了听觉的积累,再听就有了标准,有了辨别能力,就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不对的。音乐是听觉艺术,用嘴说很难说清楚,耳朵要有辨别能力,包括坏的,听了坏的要知道哪是坏的,别那样唱,只要是唱得好的声音,一定是自然的、和谐的。教师要训练学生多听、多区别、多分析,避免学生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走弯路,树立起自然、和谐的,正确的声音观念。当你唱出来的声音内行外行听了都满意,那就是好的方法,好的声音。沈湘老师曾说过:“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好的声音都是科学的。总之,古今中外歌唱艺术的发展演变都是遵循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的。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目的是要把握住歌唱观念中的共性原则,认识到人体歌唱机能的可塑性,要不断学习和继承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美声唱法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严格训练声乐的基本功。在取长补短,相互吸收的原则下,让我们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勇于突破。进一步推动、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声乐演唱及教育事业。以我为主,外为中用,艺术要有民族特征,但不应有国界,她是属于全人类的。必须牢牢记住:“愈是民族的愈是国际的,3 完善声乐教学评价
声乐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价值,依据声乐教学目标的设定,实施的教学过程和所达到的教学成果是否有助于教学,判断声乐教学的开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是否达到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声乐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第一,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声乐实践进行反馈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表现为学生在教师抽查时,自主进行演唱的能力,教师对其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在学生接受较短课时所采用的教学评价。第二,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是整个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对整节课的综合评价。适合于一段时间的学习或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评价。第三,总结性评价是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评价形式,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接受完全部声乐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对学生声乐学习形成的总结性评价。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正引导着教学改革的步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现在,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稀缺、教学方法单一等都是阻碍声乐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是我们每个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探索,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科学、合理、有序、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 篇7
回首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是极富多元的, 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国家, 不同的民族带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俗习惯, 自然人们对审美以及不同作品的风格特色也会有所不同的, 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民族审美观。
然而改革开放后, 中国发展无论是从文化、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节奏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对于美的欣赏习惯和切入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艺术方面的发展更是如此, 百姓所接受的艺术形式也从原来单一的形式变得有所选择, 过去的人们只能被动的从广播里听到或学到一些歌曲, 对于具体喜欢听什么风格学习什么风格也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更没有明确的欣赏目标。而现在则有了巨大全新的变化, 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都成了现今的代名词, 人们生活在科技飞速运转的时代, 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也有了自己审美选择权利, 各种网络音像制品、以及各种艺术团体, 专业的歌舞剧院等等一系列的欣赏途经可供百姓去欣赏, 甚至有些真正爱好音乐喜欢唱歌的百姓也可以选择在艺术培训学校来找到专业的声乐老师一对一的来进行声乐辅导, 或者到当地的艺术馆来进行公益性培训, 可以说全民的艺术情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单从现在的一些高水平专业性的音乐会也可以看出, 一部分专业歌手已经不再把美声、通俗、民族做出很具体明确的划分了, 就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光荣绽放”系列音乐会, 笔者发现从几场音乐会的演唱形式上看就足够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许多歌唱家在经过自己的处理, 保留自己唱法的基础上, 又将三种唱法的音乐元素结合到一起, 演唱出了韵味十足的歌曲, 将歌曲进一步升华, 实现了三种唱法融会贯通的视听效果。这种形式的演唱也被越来越多的歌唱家所运用, 同时这样的演唱形式不仅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要求。
所以说要想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得到长久的发展, 就必须建立全新的审美观, 站在全新的审美视角来鼓励歌手演唱多种唱法、风格的声乐作品, 以多元的融合以及全新的审美来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建立“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多元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众所周知, 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是建立在民族间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特点之上, 各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性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经验, 总结出我国当今的民族声乐应该在共性科学的歌唱发声之上, 同时培养演唱者的个性, 即建立一种共性与个性、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走出一条不仅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风格道路, 又能在国家乃至世界立足的民族声乐体系。
建立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笔者想一方面就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要因材施教:毕竟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嗓音条件, 不同的审美意识, 不同的作品情感理解, 只有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训练, 才能形成风格迥异、多彩多样的声乐学习者;再一方面就需要作曲家要写出不同风格不同创作思路的音乐作品:这就要求作曲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 创作出不同时代的风格作品, 同时也要多创作地域风格强的作品, 毕竟我们是中华民族培养的儿女, 把我们的民族风继续发扬光大也是当下民族声乐工作者的时代要求。
三、构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声乐学派
目前, 就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而言, 整体态势符合了“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的发展特点, 而中国声乐艺术想要走向世界, 在世界发展舞台上永葆生机, 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壮大、吐故纳新、不断的成熟起来, 构建属于我国自己风格特色的声乐艺术, 并通过传播在世界范围上彰显一定的影响力,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
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展起来的, 而是需要我国大量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共同奋斗。首先就要需要大量的新作品, 我国作曲家要与时俱进, 跟进时代脚步, 创作多元、能彰显我国民族特色的时代作品, 同时也要加强作品演唱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更加提高作品的质量。在民族声乐唱法上既要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 也根据不同演唱者的不同条件, 将不同的声部特点演唱特色表现出来。尽量达到百花齐放, 多种风格、多唱法并存的时代气息。在师资建设方面, 也要做到积极开展各项声乐学术研讨会, 高校声乐学科的完善确立, 高校声乐比赛, 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及实践展示, 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声乐艺术整体师资队伍的强大和专业水平, 建立公平、公开的学术健康教学环境。
浅谈民族声乐表演的原则与要素 篇8
关键词:民族声乐表演 原则 要素
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它和其他表演艺术相同,一般都是借助语言与形体动作两大表演要素进行艺术创造。声乐艺术是通过演唱来表演的艺术,它的第一任务是歌唱的声腔造型,声乐表演的艺术要求,也正是气韵生动的声腔造型。民族声乐表演只有充分创造气韵生动的声腔造型效果,才能创造出“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
一、民族声乐表演的原则
随着民族声乐表演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特性,其特性主要包含民族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这些特性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是民族声乐表演的民族性,它是以民族声乐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它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在民族声乐表演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从民间汲取养料,将民族民间特有的声乐传统经过科学和专业的转化,在专业演唱方法、创作技巧的作用下,创造出自成体系的美学观念,形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鲜明民族风格。另外,不同民族的语言也影响着名族声乐表演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语言配合不同风格的民族旋律,更加惟妙惟肖地表达民族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歌曲意境。
其次是民族声乐表演的艺术性,它与演唱者具备的各方面素养以及在演唱过程中进行二次创作是分不开的。把握民族声乐的艺术性需要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中外声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不断拓展表演者的知识结构,有了丰富的文化和实践积累,才能更好地诠释声乐作品的情感,挖掘其内涵。
第三是民族声乐表演的科学性,主要是要求表演者需要讲求科学性,演唱者的声音是民族声乐表演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声乐表演对声乐表演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气息、共鸣的科学性也越来越严格,在发展的过程中大胆地汲取美声唱法的长处,在解决呼吸,打开后来的基础上,实现混声上、下声区统一的问题,从而使得演唱者具备较强的演唱能力。
第四是民族声乐表演的时代性,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已经与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这就促使民族声乐表演的多元化发展。在时代变迁的今天,我们必须把握好民族声乐表演的民族性,坚持特有的民族风格、民族韵味、民族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融入新的元素,演唱者也要力求去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的作品。
二、民族声乐表演的要素
声乐艺术是人的精神与心理审美活动外化的表现,因为民族声乐表演的歌者必须在演唱中,具备准确的发声、准确的吐字和准确的感情投入,同时还需要兼备“形象生动”的艺术表演。
首先要注重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眼睛传递出的复杂细微的感情,眼睛是心理的窗户,不同的眼睛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歌者在演唱中的眼神可以随着作品规定情景变化而变化,在表演上要懂得“眼法”的表现力,需要在表演中用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用眼光来配和歌唱。
其次是要注重民族声乐表演的面部表情,因为歌者的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听众直观的理解声乐作品。歌者的感情不同,所以通过面部表情的体现也不同,演员若在表演的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的表演,那么定会影响歌唱艺术的感染力和反面应影响,甚至引起观众的反感。
第三要注重民族声乐表演的形体,在表演过程中形体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形体的主要作用在于辅助表演和演唱语言传递歌者的信息,以表达思想感情,使得理性信息具体化、形象化、情趣化、艺术化。
第四要注重民族声乐表演的手势,它是表达声乐作品的无声语言,声乐表演离不开手势动作的表演。在演唱中手势要恰到好处,不能随心所欲,要做到“松而不懈不僵持”,做到表演自如。与此同时手势也配合眼神、面部表情、形体语言,这样才能对声乐作品做出令人难忘的象征性诠释。声乐表演必须注重对形体语言和面目表情的运用和研究,这样才能准确完整的交流信息,表情达意。
第五要注重民族声乐表演的表演动作依据,对于不同的表演者来讲,要从性格特征、年龄特征、身份特征等方面进行把握。人的形体动作与性格特征有直接关系,比如深沉内向的人不露声色,形体上表现较稳重,而活泼的则喜形于色。不同的年龄,身体发育有不同特征,在表演选择扮演角色的演员时,应该让青年人扮演朝气蓬勃、动作敏捷的角色,老者则扮演慢中求稳的角色。不同歌者有着不同的经历,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体动作也是不同的,所以表演者要抓住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慢慢去积累任务形象的生活素材,才能将角色任务表现的惟妙惟肖。
民族声乐表演是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艺术魅力在于能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声乐作品的多样性,为听众呈现出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文献:
[1]孟新洋,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浅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推荐阅读:
民族院校声乐教学07-15
民族音乐声乐教学05-08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09-24
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10-19
少数民族学生声乐教学09-11
谈民族声乐教学中花腔女高音的训练05-17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法艺术论文05-21
试论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10-24
浅谈声乐教学艺术技巧08-08
儿童的声乐教学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