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2024-10-24

试论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精选3篇)

试论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篇1

试论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王红艳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 内蒙古 赤峰024000)

(北方音乐投稿邮箱:1216320264@qq.com)

【摘要】我国的歌剧作为引进西方的一种艺术形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传统意识和审美意识的中华民族歌剧,而我国的声乐教学经过发展与创新,逐步与我国的民族歌剧形成了一种一体两面的关系,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有着相似的特征,在历史发展中亦存在着“共生共融”的联系。其中,中国歌剧创造中所涉及到的剧本丈学、曲调分析、歌曲演唱、歌剧创造与表演等成分都对我国的声乐教学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试论;中国;民族;估计;声乐教学;影响; 前言:

笔者认为,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在中华民族歌剧表演实践方面,存在理论研究匮乏、教学与实践联系不紧密、艺术实践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民族声乐教学者们对中国歌剧表演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的缘故。由此,今天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歌剧及中国声乐教学的研究,论述了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以此来引起广大民族声乐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重视起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中华民族歌剧是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原动力,二者“共生共融、相互促进”

1.1.笔者认为,中华民族歌剧与中华民族声乐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可谓是“共生共融”。从历史上看,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才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学科化和科学化,而反过来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与壮大又成为中华民族歌剧前进的助推力。为了更为明晰地阐述中国歌剧实践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有必要先从历史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简要的梳理,以此来分析和总结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在歌剧实践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实践体系。一般来说,从20世纪40年代首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白毛女》(1945)的诞生开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就和中华民族歌剧的不断更迭紧密联系到了一起。从戏曲、说唱、民歌等传统音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如郭兰英、王昆、郭颂、胡松华等,都是在《白毛女》(1945)、《王贵与李香香》(1950)、《小二黑结婚》(1953)、《刘胡兰》(1954)等民族歌剧的表演中,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与民族声乐教学之间,有着“休戚与共、融而合一”的紧密联系。如果将二者的发展轨迹并列对照,便可从中看出这样的特征:当中华民族歌剧发展良好时,这一时期的优秀民族声乐演唱家就层出不穷;而当民族声乐人才的成材率下降,民族歌剧发展也必然陷入低潮。

二、其次,中华民族歌剧的发展,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2.1.随着新中国的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都相继开设了声歌专业,创建了声歌系,而且把中国歌剧声乐的相关曲目作为声乐教学中必修课。首先就表现在中国歌剧丰富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中国歌剧曲目在我国作为一种特定的声乐形态,已经成为我国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曲目之一。如《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啊!我的虎子哥》等经典歌剧曲目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音乐会的必唱曲目。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声乐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嗓音、不同的音量,来选取不同的歌剧作品进行教学。

2.2.其次,改变了我国声乐教学的形式。我们知道,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中,声乐演唱方法主

要以演唱者独唱来完成,这就表现出声乐演唱的旋律、色调的单一。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歌剧,不仅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声乐演唱的形式,即在声乐演唱中逐步出现了合唱、重唱等形式。声乐演唱过程中融入合唱、重唱等形式,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较高的推动力。学生练习合唱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训练解决合唱中声部的音准问题。合唱训练既提高了每个人的歌唱技巧。又增强了个体的音乐敏感度,塑造出和谐统一的合唱声音色彩。重唱则对学生的视唱练耳、和声、和声乐的演唱技巧上的进步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重唱的训练中,节奏和音准是很大的问题,如歌剧《原野》“大星焦母和金子的三重唱”中,三个声部的歌词、旋律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节奏变化很大,变化音也很多。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在要求学生进行声乐演唱时注意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所独特具有的声都和自身在重唱时的节奏,这样才能在通过不断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强化了教学手段

3.1.我们知道,歌剧的语言是构成名族歌剧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国的民族歌剧在演唱过程中与其他歌剧存在的区别就在于歌剧语言上,中华民族歌剧在演唱过程中比较注重“字正腔圆”。更确切的来说,我国的民族歌剧在咬字行腔的艺术,是我国歌剧艺术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过程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咬字与吐字训练要达到一个更高标准的要求,即通过训练,让学生的吐字高清晰、有力,并要求朗诵歌词,并注意出字、收声和归韵的位置和方法,以便达到咬字吐字的清晰流利的目的。其次,由于在歌剧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即要让学生表现的真实自然,并坚持适度的原则,觉不能根据演唱者自身的意愿去改变剧中的人物形象。如歌剧《江姐》中江姐的唱段,就表现了以为共产党员对祖国的热爱;歌剧《原野》中金子的唱段则表现了金子对仇虎炙热的爱。两种不同的情感塑造了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结语】

如果在声乐教学中,将中华民族歌剧真正融入进去,将为民族歌剧表演和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将为高校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带来更多的机会,更会进一步加深民族声乐教学与中华民族歌剧之间“共生共融”的关系。【参考文献】

[1] 丁蜀还.对我国民族歌剧演唱艺术的再探讨——以歌剧《白毛女》唱段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0 [2] 杨尚京.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几个问题. [J].青海教育.2010.06.

试论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篇2

一、现阶段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在20世纪50年代后就逐渐开设了民族声乐这门学科, 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发展, 民族声乐已逐渐形成一套独有的教学体系,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我国现阶段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数增多, 由于盲目追求数量, 导致许多音乐系的学生只是为了报考专业而进行短期的培训班补习, 对于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 专业素质能力较差, 对于大学民族声乐课程学习中的曲子意思并不了解。其次, 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只注重对民族声乐演唱的熟悉程度, 对于民族声乐所包含的艺术感情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并不在意, 使得声乐课堂变成了呆板的练习, 学习气氛沉闷, 学生积极性不高。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的是民族音乐的影响力以及对民族歌曲意境的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 只是为了掌握歌剧的传唱手法而忽略对内在感情的理解, 造成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单一地对原有的歌剧进行模仿, 造成部分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一直无法提高, 同时也导致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无法取得相应的成果。

另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地之间的文化开始进行触碰、融合, 外来文化以及学习方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巨大威胁。在民族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认为美声的唱法是比较科学的, 对于中国传统的戏曲以及民族歌剧的发声很少进行学习, 依靠西洋歌曲的唱法来解决在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美声唱法和流行音乐发声的影响下, 现阶段我国许多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已逐渐偏离传统的民族声乐唱法, 导致许多学生只能浅显地对原有的歌剧进行模仿, 而无法发挥出自己的风格, 把握民族歌剧中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中国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之间的联系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对于音乐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校在进行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时除了原有的专业素质能力,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将中国民族歌剧与现阶段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民族歌剧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与民族声乐教学相辅相成, 共荣共存,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之中加入民族歌剧, 可以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课堂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面我们说过民族歌剧与民族声乐教学之间是一体两面的, 两者之间紧密联系。民族歌剧是高校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原动力, 而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又一定程度上发扬了我国民族歌剧。要想提高我国高校民族声乐的课堂教学质量, 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歌剧, 并接受民族歌剧的熏陶。将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 在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中加入民族歌剧, 将民族歌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练, 让学生充分了解歌剧背景, 体会歌剧中人物的心理动作, 使学生融入歌剧情境中, 体会歌剧所表达的意境, 对民族歌剧进行传播的同时, 使学生在表演中掌握民族声乐发声的方法和技巧,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三、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我国民族音乐长久的发展历史来看, 中国民族歌剧与中国民族声乐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从历史层面来看, 正是由于民族歌剧的发展才产生了民族声乐教学这门课程, 而从教学实践来看, 民族声乐教学正是推动中国民族歌剧前景发展的动力。通过对我国歌剧发展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进行简单梳理, 我们对中国民族歌剧对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开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这门课程, 而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歌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歌剧, 自此, 民族歌剧就成为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涌现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歌剧, 例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以及《小二黑结婚》等, 我国的民族歌剧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点。此时, 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课程开始展开, 此时的民族声乐就是对当时的民族歌剧以及传统的戏曲进行演练, 正是由于民族歌剧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才得以展开, 因此民族歌剧的蓬勃发展是民族声乐教学展开的先决条件之一。

改革开放之后,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国把教育改革作为头等大事, 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 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时我国民族声乐课程已经在各大高校逐步展开, 民族声乐的专业人才和表演人才逐渐增多, 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时期, 民族歌剧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例如, 1981年的《伤逝》以及1987年的《原野》等。并且随着我国民族歌剧的蓬勃发展, 与外来唱法不断地进行糅合, 在20世纪90年代, 我国歌剧迎来了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表演家, 民族歌剧也涌现出了如《苍原》《巫山神女》以及《木兰诗篇》等大批作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民族声乐课程改革使得民族歌剧获得新生,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与此同时改革的成效又反过来推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发展。

四、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 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的背景以及人物性格

将民族歌剧纳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当中, 就是学生通过对民族歌剧的演练掌握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 并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民族声乐演唱手法。在进行民族歌剧演练之前, 学生要充分了解歌剧的时代背景, 通过歌剧的时代背景揣摩人物的性格, 把握人物在歌剧中的心理变化情况。例如, 在歌剧《江姐》中, 在抗战的年代, 一个不屈的女共产党员的胆大心细, 对革命事业的执着,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刻画这个人物就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只要掌握了人物的性格以及心理变化, 才可以更好地通过声音的变化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二) 运用民族声乐发声演练民族歌剧

相较于西方歌剧, 中国民族歌剧所具备的民族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不论是唱法, 还是发声技巧等均有我国民乐独特的表现方式。因此, 在进行民族歌剧的演练时学生可以尽可能运用民族声乐进行民族歌剧的演练发声。由于外来文化的侵蚀, 部分学生在进行声乐练习时更偏向于美声唱法, 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课堂教学时, 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发声方式以及唱腔的特点,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民族声乐唱法, 创造具有自身风格的民族唱腔。例如, 一位表演老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 在吐字行腔上大胆地运用柔与刚、虚与实、收与放、真与假、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技巧并吸取戏曲唱法的特点, 字里传情, 字里含形、字、声、情四者合一, 令人百听不厌。学生在进行民族歌剧表演时, 应当根据歌剧的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演唱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 通过自身对歌剧人物的理解, 运用自身的唱腔表达人物的心里特征以及性格特点, 在进行表演时不要一味地模仿别人创建的角色形象, 而是要尽可能地创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物。

(三) 构建基于民族歌剧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要将中国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 实现民族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就要建立起基于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并未将民族歌剧实践划分到声乐教学当中, 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民族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民族歌剧的内容和结构也不够了解, 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内容呆板, 致使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课堂效率一直无法提高。将民族歌剧纳入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当中, 将民族歌剧的实践与民族声乐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民族歌剧演练的过程中掌握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 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 促进我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和传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文化之间也逐渐开始碰撞、融合,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 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民族歌剧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结合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坚持自身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同时, 与优秀文化相结合, 促进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摘要:中国民族歌剧在我国声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歌剧经过不同时间段的发展融合, 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歌剧。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 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实践体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由于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教师对于我国民族歌剧内容以及结构上的认识不充分, 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深度不够, 致使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课堂质量一般。基于此可以发现, 中国民族歌剧对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中国民族歌剧建立起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高校民族声乐教学,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13 (3) :105-108.

[2]沈德鹏.中国民族歌剧实践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J].音乐生活, 2016 (4) :86-87.

[3]汪浩.论民族歌剧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 2015 (8) :247.

[4]王红艳.试论中国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 2014 (3) :83.

[5]张蕊.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影响的探析[J].音乐大观, 2014 (3) :131.

试论中华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歌剧表演 民族声乐 教学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根深蒂固。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国的文化形式在不断地演变,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其中精华的部分慢慢演变成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声樂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由传统的声乐体系演变而成。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儒学、中国红歌等的潮流。民族声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高校的关注。但是民族声乐相对于其他表演性艺术形式,存在的缺点是它只是利用乐器和声音来表达艺术,缺乏表演性,内容较为单一。而歌剧极具有表演性,包含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场景布置,正好弥补了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的缺点。因此,将歌剧与民族声乐进行衔接,能更好的诠释声乐的艺术性,也有利于学生从表演中领悟民族声乐的精华之所在。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共生共融的关系。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对民族声乐的科学化和学科化起着促进作用,而民族声乐教学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推动民族歌剧的前进。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又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教育体制的改革,鼓励高校扩招。报考艺术的学生也逐年增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考生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有些学生艺术基础比较薄弱,悟性不够高,在声乐方面并不擅长。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为了取得所谓的文凭而参加考试。这样的学生平时对民族声乐并不感兴趣。为了取得高分,他们会选择在考试之前报培训班,对声乐进行培训,来突击掌握相关知识,就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其次,民族声乐教学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声乐知识时也做的不到位,他们往往只是对一些基础性的声乐技能进行指导,并不与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沟通。学生是否领悟了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否在演唱中注入了情感,他们并不是很关心。这就导致有些对作品不理解的学生无法正确的诠释所演的角色,更提不上去打动观众。另外,有一部分老师,太过急于求成,让学生机械的模仿一些著名的民族歌手,不注重学生个人风格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一个老师所带的多位学生,如同是复制品,所有的人都唱着同一个腔调,都具有同一种表演风格。这些都导致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中国的民族唱法一直追求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技巧。但是目前高校的民族声乐却摒弃了这个目标。学生在遇到比较难的发声技巧时,他们选择绕道而行,不去专研戏曲、民歌的发声,而是崇洋媚外,利用西洋歌曲中的美声来解决发音的问题。另外,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相关的教材并不多,留下来的优秀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真谛。

二、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1.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

我国的第一步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民族歌剧的诞生。这时期的民族歌剧主要是将民歌和戏曲相结合,以民族音乐为背景,塑造歌剧人物,传递人物情感。因此民族歌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在表演情境中领悟民族声乐的真谛。然而,中国目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是,许多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储备上非常欠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都不看民族歌剧。这样学生在学习民族歌剧的过程中会相当吃力。许多学生为了赶上课程的进度,不得不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习基础知识,这严重阻碍了民族歌剧课程的进行。所以,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歌剧表演方面的兴趣,认识到歌剧表演的价值。另外,我国声乐高校的老师在教学上方法不当,对学生的训练不规范,这就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比别人落后。

2.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与传统民族唱法不同,歌剧艺术的表演人员担当着多重角色。他们不仅要表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要完成其他声部的演唱,像和声和重声。如果二者没有兼顾,将严重影响演出的效果。这就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音乐的学习技能,教师需要增设歌剧表演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歌剧表演之中。在表演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监督自己不断地去改善和完善自身的缺点。课下,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相互总结对方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以实现自身声乐技能的提高。

3.对表演艺术个性的创造

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时,都是刻意去模仿,忽视了对自身个性的塑造。民族声乐中歌剧表演的加入,使每个表演者都成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通过自己的个性化创作,将人物角色的设计、场景的布置、动作的设计,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编排,实现作品的二度创作,让歌剧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思想和魅力。这种独特性通过歌剧表演出来,不仅是自身个性的体现,也是对艺术的诠释。然而,现实中大部分的学生在经过培训和学习后,虽然能够以演唱的方式来表现人物,但是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声音的技巧上,追求声音的完美和华丽,对作品本身并没有深刻独到的理解,没有领悟作品的精神。换而言之,就是他们过多的在乎艺术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质。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很多专业的演唱者以其精湛的声音技巧博得观众的眼球,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并不能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这主要归因于,他们忽略了自身价值的塑造,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彭丽媛、宋祖英,这些民族演唱家的歌声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们在不断追求艺术的个性,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被大家所牢记。

nlc202309082331

因此,“个性创造”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个性的民族声乐犹如无水之源,缺乏特色与活力。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需要对学生加强个性化的培养,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首先,开设歌剧与民族声乐相结合的课程,培养演唱与表演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其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老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小品、民族歌剧表演活动,让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以便他们对歌剧有更深的了解。第三,改变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艺术性的提高。

4.歌剧艺术具有多元性

民族歌剧要求学生要具备各个方面的能力,不光是形体、动作上的,还要学会如何布置舞台场景,学会利用灯光效果渲染舞台气氛,以及如何使整个情节连贯而吸引观众的眼球,最后还要通过对人物的扮演,诠释作品的主旨。这些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摸索,总结经验,从而实现技能的积累。但是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民族声乐教师年纪偏小,理论知识不深厚,实际的教学经验也不足,最后导致学生演绎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另外,高校目前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时,过分的专注于声乐的技巧性,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拔师资队伍时,要注重选拔一些拥有专业唱功技术,同时具备戏曲表演技能的老师,并定期对这些老师的课程教授效果进行考量,可以通过采用现场听课、网上评教、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另外,老师在业余时间,也要不断地学习歌剧史,掌握最新的歌剧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对歌剧人物角色不理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理解角色的内涵,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歌剧表演活动,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活力,培养“歌剧兼备”的全能型人才,避免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调”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已经成为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形式。它以表演的形式,弥补了传统民族声乐专注于发音技巧性的缺点,也有利于表演者在舞台上施展自己的个性。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歌剧以表演的形式将民族声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民族声乐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带动歌剧的发展,二者不可偏废。高校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和督促学生打好扎实的歌剧理论基础。具体可以通过日常精读大量的歌剧史书籍、报纸等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查阅相关资料。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在角色表演中加强学生在精神层面对民族歌剧的理解,深刻剖析歌剧中人物的思想。然后将自己所理解的角色,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得到极大地提高,达到“戏歌兼备”的教学目标。另外,在师资队伍方面,高校需要聘请一些戏剧兼备、经验丰富的老师,并定期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通过对外国歌剧文化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创造,创作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增强教学的质量。最后老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也需要做足功课,尽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歌剧表演课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施展。或者是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行组队,自己搜集相关的歌剧材料,根据自己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创作出作品,然后进行反复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民族歌剧的灵魂,增强自己的艺术诠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为中国的声乐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尚国宾.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5,(05):197-198.

[2]毛伟釗.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37-38.

上一篇:“彩虹工程”第四期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下一篇:医院实习检讨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