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中华民族音乐(通用9篇)
中国音乐中华民族音乐 篇1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与中华民族声乐
作者: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08级声乐班 徐炜然 指导教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赵鹏程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曲艺说唱、戏曲、民族唱法
引言: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民族文化现象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里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民族心里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无论大小,都以其独有的民族音乐,丰富着国际乐坛,使之色彩纷呈、绚丽多姿。
一、中国民间音乐
1、关于民族民间音乐
什么是民族音乐?从词义上解,民族的音乐就是民族音乐。从广义上讲,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就是该民族的民族音乐。在中国,应该包含自古至今的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以及“西乐东渐”以后发展起来的近现代专业音乐家创作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音乐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音乐。狭义的民族音乐则专指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也是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都是借其而衍生。“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摘自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
2、民间音乐的文化特征
民间音乐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片,具有以下特性 ① 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
从创作角度观察,民间音乐不同于专业音乐的是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口头性是指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情之所至即兴讴歌,见啥想啥就唱啥奏啥;唱词是口头文学,音乐是口头音乐,都不用笔头书写成的。
集体性即集体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人口头创作出“原型”后,在传播过程中经他人改造逐步定型,成为集体创作的成果。一种是在原创作时就有二人以上参与,一人一句凑合而成,在集体劳动、集体生活中,二人对唱或集体歌唱的民歌,数人接唱的上个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变异性是民间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被再创作时,原型发生了变异,有时是局部变异,有时因变异较大,而由母体产生了子体。因此在民间音乐中,同一首民歌或乐曲在不同的演唱或演奏着的唱、奏中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形成一曲多变,或许多曲调大同小异、小同大异的状况,这是民间音乐创作中变异性的体现。② 传承性和演变性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传承性和演变性。传承性是传统与继承的特性,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观念、音乐形式、表现手法等,通过口传心授在世代相传中作历时性传递;这些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特色的因素就是传统。后代继承前代的传统,据此继续先前发展,就是继承性。
演变性是指民间音乐的传承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在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的变迁和战争、迁徒所引起的文化传播等影响下,在原有的传统中融入新的因素,因此民间音乐的传承是动态的,是处于不断更新和演变之中的。
民间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演变,从而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不断更新,始终焕发着旺盛的、富于活力的生命力。
③ 人民性和民俗性
从民间音乐反映的内容来观察,民间音乐具有人民性和民俗性。人民性指民间音乐直接反映人民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感情和愿望;成文人民表达情意最直接、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人民的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从中得到鲜明的体现。民俗性指民间音乐因和民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体现的特性。
3、民间音乐的价值
民间音乐是人类音乐中作丰富的矿藏,其中蕴藏着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无数宝贵音乐资料;它随历史进程发生、发展、演变,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价值:人文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音乐创作素材价值。① 人文价值
指民间音乐反映的历代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生活习俗等文人资料。对人文学科(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在编写地方或民族史、志时,民间音乐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广西盛传的有关太平天国的民歌,是历史事件的有力佐证。四川九寨沟的《闹五更》是清代康熙年间“金川之役”的佐证„„ ② 学术研究价值
民间音乐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音乐观念、形态特征、风格特点等都是音乐理论研究的对象;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有利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诸如中国的音乐美学、律学、音乐形态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考古学等等。③ 审美价值
民间音乐积累了丰富的优秀曲目,它们按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在流传中千锤百炼、凝聚成富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形象,有的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有的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兴奋、愉悦,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④ 音乐创作的素材价值
20世纪50年代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的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以及大量脍炙人口的歌剧,无不从民间音乐资料库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通俗音乐,由早期模仿港台、外国风格开始,之后相继刮起了“西北风”、“东北风”,至今已涌现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二、民间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间音乐浩如烟海,形式多种多样。
(一)民歌
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穿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它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1、艺术特点 ① 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从诗的角度看,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② 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人民性
民歌运用短小的结构,凝炼的音乐语言,极为经济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2、分类
中国民歌浩如烟海,根据认识或者研究民歌的不同要求和角度,可以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① 社会上常见的是按民族或者行政区划来分类。将民歌分成XX族、XX省、XX地区。② 按历史时期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和新民歌等。③ 按民歌歌词内容,可将民歌分成劳动类、叙事类、爱情类、社会时政类、生活类、革命类、风俗类、儿童生活类等。④ 目前在民族音乐理论界,在汉族民歌分类上,常用的是地方色彩区分类法和体裁分类法。
(二)曲艺说唱
说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古已有之。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首次以“曲艺”一词概称我国的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的总称。它以带有表演的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包括说故事、说笑话、说唱故事和唱故事,其中前二类只说不唱,后二类有唱有音乐伴奏,具有音乐性,称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唱音乐和民歌的差别在于:民歌是人民自我抒发感情的自娱性艺术形式,而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做(即表演)来讲述故事供人们娱乐消遣的表演艺术。说唱和戏曲虽同为表演艺术,前者是不化妆为剧中人的、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唱故事;后者是多人分角色扮演故事。因此,说唱和民歌、戏曲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曲艺音乐的释文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的音乐特征„„”这是从音乐体裁的角度对说唱音乐的解释。
1、艺术特点
① 说唱音乐和民歌在创作、传播、传承方面有相似之处,即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只是说唱音乐的创作多为民间艺人的创作,并有部分文人的笔头创作。传承则以师徒相传为主。
② 长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更多地反应市民生活情趣、意识和愿望。③ 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说与唱的高度结合。④ 简便灵活的表演形式。
2、分类
① 1952年叶德均先生著《宋元明讲唱文学》,从文学角度将唐宋以来的说唱分为乐曲系与诗赞系两大类。
② 1960年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编《鼓曲研究》一书,将曲艺归为三大类: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
③ 1964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一书,在《鼓曲研究》分类的基础上,将说唱音乐分为八类:鼓词、弹词、渔鼓、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版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戏曲卷》将汉族曲艺分为评话、相声、鼓曲、快板四大类。
(三)戏曲音乐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音乐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戏曲音乐源于民歌、说唱、歌舞和器乐等,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艺术特点
中国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戏剧性、特殊的时空光和艺术手法上的程式性。
2、戏曲音乐的组成
戏曲音乐有声乐、器乐两部分。声乐包括念白和唱腔,器乐包括不同乐曲组合的小型民族管弦乐(又称文场)和打击乐(又称武场)。
三、中华民族声乐
1、民族唱法
何谓“民族唱法”呢?我个人认为,如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同时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十分丰富。而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间民歌演唱。它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这种唱法强调真假声结合,要求有较深的呼吸支托,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讲究混合共鸣的运用和演唱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民族艺术风格。
2、中国民间音乐对中华民族声乐的影响 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这处,既有联系又名有特点。① 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然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聂耳的《塞外村女》、《码头工人》、《大陆歌》,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黄河谣》等。中国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更是和民歌有不解之缘:白毛女的主题取材自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山西民歌《捡麦根》;《洪湖赤卫队》采用了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民歌《襄河谣》等。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的《冰山上的来客》成功地运用了塔吉克民族民歌《古丽别塔》;《五朵金花》成功地运用了云南民歌„„ ② 戏曲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在戏曲演唱的唱腔中有抒情的,叙事的,戏剧性的,但它与欧洲歌剧不同,很难区分哪段唱腔是宣叙调,哪段唱腔是咏叹调,而是将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民族声乐艺术中,戏曲演唱在声乐方面有着较高的专业化发展和完整的体系。而且戏曲演唱对语言表达要求严格,讲究轻重缓急适度,气息方面讲究深沉,持久、饱满。在发声共鸣上强调和体会头腔共鸣,对发声要求圆润,甜脆富有表现力。这正是民族声乐所要追求的发声方法。
四、结论
民族声乐艺术是以声乐(歌唱)形态存在的喜乐艺术,它是以人声的歌唱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动听的歌曲其风格,特征都要在演唱中被人感知,因此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会失去它的原生韵味。一切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戏曲,说唱民歌总是与其特定的唱腔,唱法相联系的,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和继承发扬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秀经验,学习传统唱法的真缔,提高和丰富民族唱法的演唱和表现方法,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融合、创造、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学习,借鉴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学习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民族音调和吐字行腔的特点,来训练声音的流畅,气息的深沉,持久、饱满,真假声的相互结合和音域的扩展,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民族唱法的曲目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民族歌曲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使演唱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民族唱法的水平,丰富民族唱法的内容,形成一定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如果把民族唱法只局限于演唱地方民歌或戏曲,那就是把民族风格片面地理解为地方色彩,这样对演唱风格,特色的提高,演唱技巧的提高和演唱知识的丰富及表
现力的提调都是不利的。而只有在不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曲目学习,演唱和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的演唱技巧,才能不断的掌握它的演唱规律,形成真正的民族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演唱风格。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语言丰富多彩,民歌风格各异,因此我们在演唱中要认真的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总结,归纳民族声乐理论的语言规律和发声特点,使之达到一个较高的科学水平,来丰富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宝库。
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肖常纬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中国民间音乐》
伍国栋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中国大百科全是出版社
1993年 《民族辞典》
施正一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曲艺、戏曲卷》
中国大百科全是出版社
1983年 《宋元明讲唱文学》
叶德均
上海出版社
《民族音乐概论》
中国音乐研究所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年 《民间歌曲概论》
宋大能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9年
《努力创立中国声乐学派》
冯光钰
1996年10月中国声乐学会专刊第一期 《美学概论》
人民出版社
1981年 《歌曲集锦》
漓江出版社
1984年
《中华民族声乐教材》
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0年
中国音乐中华民族音乐 篇2
1 中国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疆域宽广、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各个朝代的政治变迁, 以及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 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分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 有独特的美学思想, 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 为人民所喜爱, 在不断的交流、交融、发展中国中, 中国从而形成虽风格迥异却又涵盖整个中华传统的音乐形态。它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西域音乐以及外来音乐逐渐融合形成的, 一般歌曲以注意表现旋律为主。从夏商周开始, 逐渐在旋律音阶上进行调整和改进, 由原是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 到春秋战国的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三度的“曾”体系, 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 使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声性音乐旋法初具雏形。在我国民族音乐中, 一般都是以单旋律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运用的和声较少, 从唐朝开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外来的文化冲击, 民族音乐开始进行花了的转变, 首先在配乐的方面, 逐渐取代原来粗糙的编钟等乐器, 取而代之的是有着浪漫华丽气息的弹拨音乐, 并且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入中原, 让民族音乐开始大融合, 丰富了乐曲的种类, 为之后民族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民族音乐一般都是运用单旋律进行表现的, 很少运用和声。另一面, 中国民族音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反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 因此旋律要朗朗上口, 用单声的旋律就能够表现歌曲内容。
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 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 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 类似于现在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 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 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 在艺术风格上, 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 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 对和声的运用较少。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 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 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 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 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 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 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除此之外, 我国民族音乐还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乐。也正是因为各民族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 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特点。而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与性格特征, 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联系性: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文化有着相互交融, 相互联系的特征。中国的诗词, 声调音韵抑扬顿挫, 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 一般诗词都可以配上音乐, 融为一体。在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上, 歌曲一般都注意旋律的表现性, 而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书法家挥动笔的同事有着一月的节奏与律动, 而回话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思想, 也显出音乐的律动, 更是证明了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性。
区域性:由于我国面积广大, 也因此造就了民族音乐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各地方言不同, 使得当地民族音乐地方性特点较为显著, 许多歌曲中都会融入做自己的方言。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采槟榔》等。
3 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 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民族意识, 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 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 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 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 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 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 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 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 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 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 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 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 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 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 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 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 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 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 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 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 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 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 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是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 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我们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 更应该将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进行剖析, 它折射出来的民族文化能够在一方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内涵。而随着向前不断发展的社会, 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与追求也是经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因此作为音乐专业教师, 更需要秉承民族音乐的传统, 在基础上传承与创新, 挖掘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让民族音乐健康发展的环境, 普及民族文化, 让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让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中国部分音乐人形成了“西方一元化”的音乐理念, 逐渐冷落了我国自己的民族音乐, 面对着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 认真分析民族音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找出相应的措施, 对于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音乐中华民族音乐 篇3
关键词:中国 多元世界 民族音乐 地位
世界绝大多数的民族或国家,希望本民族的音乐能够成为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体系中的一员,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欢与尊重。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由于他们想要向世界展现的往往是本土原生态音乐,但是实际情况是本土原生态音乐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生活、生产以及信仰的需求,根本的目的并不是向世界进行展示;向世界进行展示的西方音乐与本民族音乐相脱离后,具有很强的展示性以供人欣赏,因此,当民族传统音乐与之并行时,处于不公平位置的往往是民族音乐。
一、中国民族音乐特点
在中国,很多的少数民族都属于跨界、跨境民族,同一个民族的人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均有分布,他们拥有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族群;同时,中国的各个民族在定居的区域上的分布较广,这也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拥有很强的地域广度。中国的民族音乐包括民歌、戏曲、器乐曲、曲艺音乐等多个种类。
在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中,我们应考虑到因我国地域广泛而形成的多样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根据南北两大区域进行区分,分别有南、北两大区域性音乐风格,南北两种音乐风格具体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差异上,两种音乐风格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完善,南北两种音乐在风格与形式上还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近代外来民族的入侵都未改变中国民族音乐的本质。
二、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
(一)中国民族音乐有其独特性
中国民族音乐依照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题材分为众多流派,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这种音乐形态形成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有性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习惯与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中国民族音乐包含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特点,也包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因此,中国民族音乐在融入多元世界民族音乐的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人文特性。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深度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与意境,中国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凝聚的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特有的传统音乐写意美。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和多元世界民族音乐间存在差异。提高中国民族音乐地位的有效手段是不断优化民族音乐水平,提高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民族音乐的认可度。
(三)中国民族音乐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各国音乐家逐渐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音乐,同时,也有越来越多著名的中国表演艺术家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与展示中国传统音乐,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被更多的人们所知道,但是,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影响力仍然较低。西方音乐在向世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特性是明星效应,西方国家在影视产业的发展相对健全,并且具有良好的明星培养机制,进而实现了基于音乐表现的文化传播,由此来看,中国也应该健全国际化明星培养机制,合理利用明星对民族音乐的推广效力,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另外,艺术家们也应该致力于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让世界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
三、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在今天也加强了保护及其对外的交流,但在有关的报道、书籍的记载上的数量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系统。尽管现在有许多外国人热衷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很多我国著名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在努力的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带向世界,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在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这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是十分相符的。中国民族音乐要想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确定自己的地位,还需要中国的音乐学者们不断的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进一步的走向世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世纪的音乐形式主要为现代流行音乐,民族音乐逐渐被取代,很多国家都面临民族音乐精神与思想无法传承的问题,在中国,这一问题尤其突出,这也进一步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化进程放缓。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视度,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民族艺术研究,2014,(05).
[2]姚金佳.中国民乐的“世界民族音乐”化探索[J].大舞台,2011,(04).
[3]陈明.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耳朵”——由跨文化音乐交流想到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5,(01).
[4]刘羚驹.音乐新课程理念之“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J].文教资料,2006,(24).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说课稿 篇4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是一篇民族音乐欣赏课,本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我所用的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的第一节《五十六朵芬芳的花》第一课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本单元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们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既平等又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学生能够辨别出本课3首音乐作品所属的少数民族,但在归纳音乐作品中体现民族风格的音乐要素的能力欠缺,部分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不清楚,所以在辨别歌曲所属民族时有所障碍。
(二)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高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
找教案
的。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本课的音乐作品,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
(3)通过鉴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演唱熟悉的少数民族歌曲,能够辨别出音乐所属的民族及其该民族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学习音乐的不同民族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味。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中生已经具备的音乐审美经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 媒体技术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采用比较鉴赏法、亲身体验法等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聆听比较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 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阶、调式、旋律、节奏等)表现出来。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找教案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一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自然、语文、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是鉴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主动式”学习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标。
1、创造情景,兴趣导入
找教案
同学们课前已经多多少少地搜集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材料,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领域的民歌风格?或能演唱熟悉的少数民族歌曲?
待学生有所交流后,我接着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生演唱民歌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及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学习目标,并引出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
2、整体感知,体验风格 初听:
通过多媒体播放《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乘着音乐的翅膀进行想像„„
初听鉴赏后,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你有要说的吗?谁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复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作品,并提示学生注意听它们的节奏、节拍、曲调以及情绪,并比较它们不同的风格特点。
复听鉴赏后请同学们将答案写在纸上,以小组互动交流,再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的习惯,并根据其直接审美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风格特点。
再听:简介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课件展示)1.《辽阔的草原》
这是流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首传统的“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旋律舒展悠扬,气息宽广绵长,感情深厚,节拍自由,大多为散板。
找教案
2.《酒歌》
这首歌又名《年轻的朋友》,是在我国广为流传的藏族酒歌。它把对朋友的美好祝愿,通过优美的旋律酣唱的表达出来,情韵连绵。
藏族酒歌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喝酒时的民间歌曲,有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其歌词内容包括祈祷、庆贺、喜庆、爱情等。
4.《牡丹汗》
这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歌曲为小调式,具有浓郁的舞蹈风格。歌曲曲调前后统一,又有变化,歌曲简朴,富于生活气息,它生动的表达了维吾尔族族人民对家乡和祖国的无限热情。
4、拓展活动
课下老师已经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大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展示本民族的音乐特征,节目形式不限,个人集体都可以,三组进行评比。通过这个活动让全班同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表演欲望同时提高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5、结束语
如诗如画的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欣赏了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同的民族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找教案
思想感情、历史文化影响等。但愿今天 的课能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善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艺术形象,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音乐与民族 五十六朵芬芳的花
要求:能够分辨出所欣赏的歌曲所属的民族; 听作品简介其艺术风格及其该首作品所独具的特点。
根据聆听作品和自己日常所掌握的知识对每个民族的民歌进行比较、分析
感受各民族音乐的韵味。进行课上互动表演。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理论、学习方法做了全面的分析,自己感觉到自己备课太拘谨于课本,教学理论背诵的不够清晰有条,学习方法还可以,课上可以和学生有趣的进行讨论与探究。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的不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积极的融入到课
找教案
堂里面,原因可能是因为课堂气氛的僵硬,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可以在课堂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用更巧妙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音乐的欲望。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那么我会在课堂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学习气氛比较僵硬的时候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喜欢音乐热爱民族文化的兴趣。不管是教材要求表演的歌曲还是聆听的音乐,我都把听放在首要部位,以学生感受为先,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高中学生的想象是天真无邪、纯洁无瑕、自由自在的,犹如一张白纸,你一笔,我一笔,用五彩缤纷的颜色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在我的课堂上我从不用“谁想象得对,谁想象得错”来单纯地进行评价,也不用“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来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定势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安静地聆听一段音乐之后,我就会去鼓励学生: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觉得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心情,能把你的感受将给大家听一听,或者用用手中的彩色笔把它画出来让大家欣赏......以上是我结合一年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新理念的一些真实的感受,从中也说不出高深的理论,其中有收获也有遗憾。然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非常乐意给学生创设欣赏音乐的机会与环境,提供更良好更扎实的审美教育,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喜爱音乐,学会善于发现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美,找教案
民族音乐用于电影音乐论文 篇5
一、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与普通音乐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音乐要与电影画面相互配合,二者要处于一个节拍,电影音乐主要是为电影服务的,要烘托主人物的形象及电影故事中的情绪气氛,还要符合时代特征。电影画面同音乐一同展现给观众的同时音乐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其既有音乐的听觉效果,同时又具备了增强电影艺术性的功能,所以说,电影音乐是相对独立于音乐和电影之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又兼具了音乐与电影的特性,处理好电影音乐这个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提供给观众更具美感以及观赏价值的作品。
二、民族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一)电影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所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多而且各具特色,我国民族音乐经过历史的洗礼更具特色,留下了其中的精华,更有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其不断与外国文化相融合,吸收并改进了原有的不合理的元素,可以说现在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音乐,取材于人民群众,又包含了西方的`民族风情,它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物,有戏曲、民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视听,既保证了画面的美感,但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听觉强度,从而使电影的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影片的整体效果。电影音乐源于传统的民间音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传统音乐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音乐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电影中每一个经典素材的塑造,都取决于音乐效果,电影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民族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体现
电影中的民族元素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只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1、戏曲
戏曲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独具代表性。北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对我国歌剧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更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新型电影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更易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像是影片《霸王别姬》,其中的戏曲音乐的运用就恰到好处,京剧旋律的运转昭示了剧中人物的命运轨迹,与其紧密相连,将剧中人物一生的转变更戏剧化,对比影片的整体氛围,这部电影是在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很好用。
2、民族歌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有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民歌作为一种最易于表达情感的形式,自热而然的就踏上了历史舞台,民歌流露出的是浓浓的地方色彩,而将我国的民族音乐简要的分为两部分即南北两大块,北方的人兼具热情、豪放,所以民族音乐也以阳刚之气为主,南方人与北方人不同,南方人婉约细腻,所以南方音乐以阴柔为主,在电影的拍摄制作中,选取一定的民间音乐,可以更好的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使影片更具真实性及感染性。《嘎达梅林》中同样也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真实的再现了蒙古人豪放洒脱的不羁的生活方式,其运用的长短调,使整个电影有张有弛,收放自如。
3、民族乐器
大家都知道乐器在音乐中的作用,乐器是音乐的灵魂,没有乐器不成音乐,而民族乐器的大量使用使得电影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影片《卧虎藏龙》中将西方音乐与传统的音乐结合在一起,既能领略到西方乐器的磅礴气势,又能感受到民族特色的清新之气,兼具东西方特色的影片赢得了高票房。还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电影《十面埋伏》,他们用琵琶做主要工具,琵琶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其音色和音质是不可否认的。琵琶曲的出现迎来了影片的开幕,伴随着琵琶曲的节奏影片的剧情一步步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本片中琵琶曲的运用很好的表达了影片的寓意。
三、结束语
音乐教案-中华民族乐器介绍 篇6
教学内容:
1,介绍我国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为主);
2,欣赏:①梆笛、曲笛演奏的乐曲;
②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
二,弓弦乐器:
①, 二胡:《二泉映月》
《赛马》
②, 板胡:《白毛女》选段
《绣金匾》
③, 欣赏:《翻身的日子》
中华民族乐器介绍
一, 管乐器:
u 竹笛:
①, 梆笛:北方梆子戏的主要
特点:高亢嘹亮
《扬鞭催马运粮忙》
②, 曲笛:南方昆曲的主要伴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中国音乐中华民族音乐 篇7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性美学价值
中国流行音乐是现代性的艺术文化, 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性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涵。首先, 大部分中国流行音乐蕴含着一种通俗性的“平民意识”, 即其受众具有大众性这种取向并不意味着迎合, 而是以简洁的形式更接近于表达群众对艺术、现实的呼声。中国流行音乐表现更多的是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和大众的真实情感。这种平民性朴素地表达劳动人民内心对生活的感触、对爱情的理解、对友情亲情的呼唤, 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其次, 中国流行音乐通过改变音乐的形式、风格表达出个性的“叛逆性格”, 促进了现代叛逆文化的发展。这种反叛性文化是大众反省自我存在价值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解、一种抗争, 同时又是中国流行音乐一种特殊形式的展现。另一方面, 中国流行音乐在表现手法和表现风格上还具非同一般、别具一格的“前卫”“时尚”意识, 即现代社会所说的“新潮意识”。新潮意识通过对都市生活、商业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方式和艺术性表达, 通过流行音乐独特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精神与审美追求。[2]这种审美精神和审美追求构成了中国流行音乐时代性的根本特征, 是指引领着音乐文化的潮流。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
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3]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 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受众的不断减少, 民族音乐教育停滞不前, 民族音乐审美内涵缺乏时代性创新, 造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本性衰退。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流行音乐二者的关系的认识, 我国学术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以及新潮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一种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状态, 最典型的就是当前音乐界又分学院派和流行派, 但是脱离开人的艺术是不存在的, 随着各自的生存空间的扩展需要, 它们又不可避免地走到了一起, 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慢慢建立起来。[4]这种相互结合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族音乐对流行音乐风格和内涵的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内涵在流行音乐中的普遍认可表明中国民族音乐对其他艺术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普列汉诺夫认为, 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中都表现着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心理是经过历史遗传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思维模式、生活经验、审美心理等原始心理印迹的集合, 在人们的审美领域和文化选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民族音乐代表着我国历史大众的音乐文化审美趋向, 其在融合了国外音乐文化的特色中,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这种开放型的民族音乐文化风格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国风”风格, “中国风”的流行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民族音乐对流行音乐审美内涵和艺术风格的影响, 它代表着中国流行音乐开始注重大众内心体验的民族性回归, 对我国流行音乐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中国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成为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 它在形式上丰富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内容和内涵, 在审美上体现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民族情结。
四、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时代性特征的塑造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思潮虽然具有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倾向, 然而它通过多样的娱乐性、流行性和时尚性、传播手段的科技性以及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成为中国典型的艺术文化传播类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迅速发展使其不仅仅代表是中国流行艺术文化的传播, 也是社会现实、社会整体素质和文化的反映。充分认识中国流行音乐在美学上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趋向是借鉴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步, 其次就是要从音乐文化的创新角度和审美角度充分吸取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特征。再次就是要充分运用中国流行音乐所表现出的审美内涵创造性、音乐形式独特性以及其对社会不同角度的深度关注、对人类内心情感的深刻表现、平民意识、新潮文化等艺术特色的优点, 实现民族音乐在创作观念、审美内涵、审美趋向上的风格转变, 实现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时代性特征的塑造, 促成中国民族音乐的新思想、新思潮的出现。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流行音乐形成的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价值。分析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的关系, 分析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 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二者的关系, 探析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借鉴作用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二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时代性,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第5期2006年9月
[2]赵舜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美学分析[J]第33卷第5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9月
[3]张艳J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黄山学院学报第7卷第4期2005年8月
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 篇8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方法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年多前的原始社会,那时就已经有了歌舞这种表现形式;到了商周时代,随着时间的沉淀,音乐文化已经较为发达;在后续的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繁荣昌盛之局面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还是中华民族情感、意志、力量以及追求的艺术抒发。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人民的无穷艺术智慧与创造才能,不仅拥有鲜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还拥有优秀的传承性以及世界性。所以,有必要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进行充分的发掘、鉴赏。当然,在鉴赏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一、创作背景的了解
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例。《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位盲人艺术家。他自幼丧母,30岁时便因病致盲。在动乱的社会中,他生活无着,十分窘迫,最终流落街头,遍尝了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流浪卖艺生涯。但是华彦钧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击败,反而愈加好学,不断从其他艺人那里学习民间音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民间艺人中脱颖而出,创作了诸如《二泉映月》在内的传世佳作。《二泉映月》是作者在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中,反复演奏、多次琢磨、不断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与其说是音乐作品,还不如说是作者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深情辗转的旋律,有悲怨,有伤感,时而沉闷压抑,时而激昂奋进,将作者心中的酸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如果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了解其精髓。
二、旋律的鉴赏
毫无疑问,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旋律最能表现民族特性,是各种民族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旋律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气质、生产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最能够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走向。
以《梁祝》为例。《梁祝》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迅速走红,成就了经典的美名。它之所以成功和旋律的正确运用密不可分。它的旋律轻转灵动,将美好的爱情主题抒发的酣畅淋漓,也将西方乐器小提琴的演奏神韵推到了极致。开始,《梁祝》并没有获得业内人士的广泛赞同,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其对创作技法的运用不屑一顾,认为它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那悠扬动听的旋律高度契合大众的审美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最终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旋律中所蕴含的独特民族风味,不仅赋予了音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也契合大众化的审美趣味。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时,要注意对旋律的把握。
三、结构的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的结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7种,分别是:平叙、对应、起承转合、分合、起平落、层递、循环。其中“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最具有代表性,一般常见于小调体裁的段落曲式结构中,也常见于山歌以及劳动号子中。
“起承转合”的原则:“起”部要具有引动、促成的作用;“承”部延续并巩固“起”部;“转”部有打开、分散的效果;“合”部一般发挥回环、作结的功能。“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最重逻辑性的严谨。即使在不同地域中之间传播与交流,原有的曲式框架一般也是很难改变的。《孟姜女》就是个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广为传唱过程中却能保持较为一致的“曲牌”,仿佛古诗中“七绝”一般,每首四句、每句七言。自然而然,人们对这种相同或相近的“曲牌”便有一個统一的审美认识。
四、意境的鉴赏
优美的音乐作品是无法用语言诠释的。文字性的描述很难完全或真正表达出民族音乐的深厚内涵。只有深入到民族音乐的意境中去,才能得其三昧,体会到无穷乐趣与奥妙,唤起聆听者无限的遐想。
意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或者自然景象中所营造出来的某种情调或者境界。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而言,营造意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则需要对其意境有一个较高层次的体悟。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月”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描述“月”的文艺作品多如繁星,数不胜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不仅是一种和谐、圆满的象征,也是一种幽静的象征。有“中国古典音乐之最”赞誉的《春江花月夜》,其最初版本只是一首名作《夕阳萧鼓》的琵琶独奏曲,先后经过多位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完善,去萎存菁,最终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乐器配置方面以及乐曲处理方面,该曲堪称完美。全曲以自由变奏的形式实现了主题的循环展现,结构相当严密,更是在末尾处以一声飘渺而悠长的大锣作结,留下一种相当高远的意境,让人忍不住的联想到:月夜春江静谧、祥和,唯有月影伴随着一江流水缓缓流逝,并泛起粼粼波光……
五、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
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先从那些通俗易懂、比较浅显的小型音乐作品入手,如某些声乐作品。声乐作品一般既包含音乐的元素,也包含诗歌的元素。那诗一般的歌词能够帮助人们去深入体会音乐的意境,在加上我国民歌本身便有着悠久、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以先听一些器乐独奏曲,如二胡独奏《光明行》又或者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便可进一步,接触小型器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和《春节序曲》等,最后便可去研究、鉴赏那些带有作者感情色彩以及故事情节的复杂作品,如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交响诗《嘎达梅林》等。采用这种由浅入深的渐进式鉴赏模式,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体会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放松身心,升华自我。
六、结语
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从中听出人生的感悟,从中听出世界的真、善、美,从中听出时代的脚步声,从而培养那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向极致,让人们不仅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拥有敢于面向世界以及包容世界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郑喜燕.学校音乐教育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大众文艺,2012,(24).
[2]冯长喜.谈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倪慧娣.从教育视角解析中国民族音乐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4]姚沛彤.浅谈中国民族音乐[J].才智,2010,(21).
[5]周晓丽.浅议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性[J].学术交流,2010,(02).
[6]黄忠.中国民族音乐内涵解读及传承路径[J].华章,2009,(09).
浅谈高师音乐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 篇9
摘 要: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偏重西方音乐及其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去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从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民族音乐 渗透 对比参照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大纲中涉及民族音乐的课程只有民族民间音乐这门课程,虽然也有开设音乐欣赏,但是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西方音乐。而声乐主项专业的学生也大部分都是美声唱法,对于民族音乐的接触甚少。少数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也只对自己所学乐器的乐曲熟悉。而技术理论的课程中,除了在乐理当中会接触到民族调式的学习和分析之外,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课程也很少会涉及到民族音乐。这样的课程设置极大的忽略了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宏大的艺术宝库。五十六个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民歌、民乐、地方剧种、民族歌剧等总是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浪漫、抽象、空灵,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语言使民族音乐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具体和优美。笔者认为,不应该一味的学习西方音乐,应以西方音乐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是学生真正做到热爱本民族音乐,充分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促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发掘,使之得到更好地保存和发展,更好地做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渗透教学
乐理、和声及曲式分析都是必修课,所用教材也都偏重于西方技术理论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西方音乐和中华民族音乐的对比使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1、乐理基础课:音乐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但是对于民族调式的讲解只限于音阶建立或是简单的民歌调式分析,而学生也感觉很技术化,只要分析出调式调性就算大功告成,对于民歌本身的民族文化却一概不知。教师应该在分析调式的同时讲解民歌的民族地域文化、特点、风格以及发展简史等,让学生了解该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当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大致特点之后,就会对其特有的调式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分不清七声调式和大小调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音阶结构而不了解其风格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民歌和西方歌曲进行对比参照,让学生充分了解两种调式的不同。
2、和声及作品分析:基本上所有音乐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所学习的四部和声以及作品分析,都是大小调体系,几乎不涉及本民族调式体系。而受考研的影响,音乐专业考研的科目中,和声及作品也是必考科目,考试范围也涉及不到民族调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会考虑民族音乐。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着重于考试内容之余,让学生感受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和弦色彩、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上的异同之处。
3、复调及配器:这两门课程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说是最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本身乐理基础不够好,在学习和声及作品分析时已经感觉到吃力,学校也基本不会开始关于作曲技法课程。而在一般音乐专业考研时,除了作曲专业外,涉及不到复调及配器的内容。而这样的情况,刚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很多学生在接触复调这门课程之前根本不懂什么叫做复调音乐,什么样的音乐属于复调音乐。中国民间戏曲、说唱、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及汉族的劳动号子中存在着大量的支声复调式,教师可以使用大量的民歌让学生了解复调音乐。而西方复调音乐首先要了解复调音乐发展历史,再进行其作品的分析。配器的教学中重点放在东西方乐器的音色对比、西洋管弦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在师范类音乐学院中,西洋管弦乐专业的学生较少,有些乐器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对乐器的构造、发声原理、音色特点等处于一个模糊状态。相反,对于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扬琴、笛子等却是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介绍西洋乐器,通过音响比较东西方乐器音色的差异。对于乐队可以看一些乐团的演出资料,让学生知道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位置以及音响效果,掌握小型的乐队编制。
二、专业教学
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专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课程,在内容的属性上有传承性和习惯性、社会性和民俗性、稳定性和变异型等性质。体现在教学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种传统音乐风格的模唱及创作)。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歌曲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会唱的优势。比如劳动号子,教师先教学生唱,可以分成领唱和齐唱,让学生模仿劳动情景结合民歌合唱,“身临其境”后自然而然就明白劳动号子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风格特点。山歌情歌,可以让男女生分组对唱,一呼一和,体会情歌中情意绵绵、羞羞捏捏的情感。笔者认为,死记硬背民族理论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对传统音乐的厌烦,应该让学生先学会唱,会唱了之后再去分析。民间歌舞部分通过看音像资料,还可以让舞蹈专业的学生配合教学。说唱音乐及戏曲音乐地方语言性很强,在学唱之前可以学说各地方言,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地方言不尽相同,互相交流方言的同时也会活跃课堂气氛,地方语言和音乐的旋律、韵律、唱法等都有很大关系。了解语言的同时对音乐的掌握也会加深很多。民间器乐可以让器乐专业的学生演奏,既锻炼了演奏学生也让其他人熟悉乐器的性能特点。
高师音乐专业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如果从师资培养就忽略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恶性循环过后,民族音乐文化岌岌可危。
【中国音乐中华民族音乐】推荐阅读:
中国民族音乐教育06-15
中国民族音乐学11-20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10-24
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05-12
民族音乐学家在中国08-10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讲座稿08-13
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探讨论文01-05
中国新音乐06-16
中国音乐文化06-16
中国戏曲音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