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2024-06-24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精选8篇)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1

与李玉刚共“醉”于讲台之上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戏曲音乐

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戏曲知识的普及,消除学生对戏曲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传承我国的传统戏曲音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戏曲艺术的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使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根深叶茂,日久常新。

关键词:传承戏曲音乐

初中音乐课堂

激发兴趣 每当站在讲台上,一提起央视春晚中的反串艺术家李玉刚,我们的学生就会有模有样的唱上两句“新贵妃醉酒”,这不能不说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给学生已经带来了美的享受。

当今的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在一个民族中它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音乐新课标突出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的音乐文化,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是我们这些一线的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戏曲音乐是我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和旋律,彰显出地域文化特质,它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自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无尽的艺术魅力。

那么,在中学课堂上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以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是一个势在必行的任务。

戏曲音乐进入课堂也不难,比如说京剧,作为国粹,学生必须得知道,比如说能不能一听,就知道这就是京剧。能够判断,能不能会唱几句,且知道这是哪个戏里面的,知道京剧的唱念坐打等等,几个行当这些,我觉得这样一些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就是再离的我们远,它也是没离开我们这个国土,在我们这个国土上成长的孩子,他必须得知道,至少做到要知道。

京剧应该说在各个剧种中,还是形成的时间比较长,另外他整个也比较完善,结构也比较完善,另外已经是对世界上公认的是中国的戏剧的代表剧种,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作为国家的课程标准,如果说想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来说,那当之无愧的选择京剧,但是就像国家课程标准,选择京剧的同时,也关照到地方戏曲和曲艺音乐及传统音乐的学习,所以我们在课标当中,有京剧为主要的内容,但是也可以学习地方戏曲和一些曲艺音乐,这个也是体现我们弘扬民族文化一个基本的理念,要在具

体的实施过程,学习中国经典的戏曲音乐,关于怎么样学习,怎么样安排,在各个教学的年段的目标和学习内容会有具体的一些解释,一些要求,但是这一点来说,既然我们课标中提出来了,就值得老师们关注,熟悉京剧的行当,包括它的这种板腔体,包括它的风格,其实大家喜欢音乐,喜欢京剧,不一定非得把京剧唱的很好,但是熟悉中国这个瑰宝也是非常必要的。

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它不仅让中国人喜闻乐见,而且许多外国人也很喜欢。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等的高雅民族艺术。在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引进戏曲教学尤为重要。因为戏剧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或地方名人贤士、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可是,现在的中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中都能接触到各色各样的音乐,他们钟情流行音乐,特别是DJ摇滚音乐,而对戏曲音乐持“拒之门外”的态度,我觉得原因多方面的:首先是戏曲本身的原因,“听不懂,拖的太长,半天也不知道唱些什么”。相反流行音乐一听便是普通话,加入现代的编曲,富有时代气息。听惯了流行歌曲,哪有兴趣去听他们认为只有爷爷奶奶们才会唱的戏曲呢?

因此,戏曲教育怎样走进音乐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呢?如何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传承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戏曲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教法:

一、盈造浓厚的戏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在课下鼓励学生在宣传窗里宣传有关戏曲艺术方面的知识,报道一些学校精彩的戏曲艺术活动信息及照片。陶冶学生戏曲艺术的情操;利用校园课间音乐广播,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收听戏曲各剧种的经典唱段,开阔学生的戏曲视野。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提高艺术修养。

在课堂上介绍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生、旦、净、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脸谱,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戏曲剧目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特点,结合前面欣赏过的脸谱来自由创作想象。几十个学生画出了不同的脸谱,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演示行当的动作,让他们真切的参与体验、主动探索感受其中地乐趣。让戏曲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

二、讲究方法,学习戏曲唱段

音乐课是推广与普及戏曲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消除学生对戏曲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开始可以选择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平时学生也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过,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京剧《铡美案》、《红灯记》、《智取危虎山》等。学习的曲目也尽量选择一些脍炙人口,影响力比较大,且容易学唱的唱段。如: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打猪草》等;越剧《十八相送》、《红楼梦》、《我家有个小九妹》等;

我在教授戏曲时,一开始学生就大力反对。如我在教唱越剧《小九妹》时采用先词后曲,并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我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学生很快就摇头晃脑唱得津津有味。学会以后,再要求他们视谱,他们也愿意了。上完课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越剧到底好听还是难听?”“好听!“好听在哪里?””“拖腔的地方唱起来特别有韵味。”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戏曲课堂中,我让学生欣赏京剧视频《我坐在城楼观山景》,学生被诸葛亮的镇静和智慧折服,又被演员高超的武艺倾倒,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引来学生的阵阵喝彩。发挥多媒体视听合二为一的效果,促进学习。班级授课的形式,它不同于京剧教学的口传心授方式,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按照教学规律办事,不要操之过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喜欢京剧、爱好京剧的感情。要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学唱与表演相结合

如:在教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因为这段唱学

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学唱,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表演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戏曲动作,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家创编的动作很富有创新,然后各小组再上台进行展示,学生边唱边表演,这样在他们共同的合作下应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戏曲教唱中,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更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断去吸引学生,教师的范唱能起到事倍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教师范唱与视频视听相结合,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要让古老的戏曲艺术走进课堂,传承中国的传统戏曲音乐,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戏曲,更多的演唱戏曲,发扬我们的精神文明。作为音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使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根深叶茂,日久常新,也使我们也和李玉刚一样“醉”于讲台之上。长此以往,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一支健康的主旋律!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2

一、现象——本土音乐教育的失落

当今世界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各国都在追求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 即通常所说的文化本土化和艺术民俗化。在我国, 当前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历史原因, 音乐教育体系长期受欧美艺术影响, 民族份量不足, 尤其是凸现浓郁地域特色的本土音乐很难登上“象牙塔”。比如我们台州的学生大都不知道“前所莲花落”、 “临海道情”、 “石塘大奏鼓”、 “上盘花鼓”、“路桥莲花” 等地方艺术, 本土音乐正逐步远离我们的孩子。而历史表明:越是“本土化的东西”, 往往也越具有世界性意义。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艺术资源, 运用于学校音乐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熏陶, 培养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和高尚品德。要实现这一目标, 依赖现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开发和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为新课程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众所周知, 各地在长期的发展及特定环境的作用下, 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而运用到课堂教学的音乐资源则必须符合教育理念和学生实际, 必须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 且具有一定的育人性。那么我们该如何选取这些民间音乐资源?

2.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 “音乐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剧场、戏院、音乐厅”等, 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VCD、MP3等诸多新的大众媒体, 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些又深深地冲击着现代中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弘扬民族民间音乐与学生喜爱流行音乐之间的矛盾?

三、尝试与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 我结合实际, 做了不断的尝试与修改, 把本地民间音乐艺术有选择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希望能让学生有全新的感受。不过要完全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需要一个过程。

记得有次上课, 我只携带一盘“前所莲花落”的磁带就去上课。但学生一听到唱词, 先是惊奇, 怎么里面唱的全是本地话, 那些东西也能拿到课堂上吗。但随着情节进展, 学生有说有笑, 有吵有闹的, 好好的一节课就这样坏了, 说是“老土、难听死了, 而且也听不太懂”。课后, 我认真总结了教训, 是自己过高估计学生, 误以为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人, 肯定非常熟悉“前所莲花落”的, 因此没有让学生去找资料。

有了前车之鉴, 恰逢街道在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机会, 我特意找了些“前所莲花落”的资料, 换个班级上课。我先把“前所莲花落”艺术讲解给同学, 然后放音乐, 但没料到的是学生的反应居然更厉害了 —— “这些应该给老大爷、老大妈听听”。大家都在窃窃私语, 连听都不愿意, 更别奢望他们喜欢了。

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呢?扪心自问:自己喜欢“前所莲花落”吗?又了解多少呢?是啊, 连自己都知之不多, 更谈不上喜欢, 又怎能去感染学生呢?苦思冥想中, 突然想起去年在街道下乡文艺汇演中, 与我同台演出的一位老大爷就唱过”前所莲花落”, 初次听没多大感觉, 后演出的次数多了, 多次听后, 感觉越来越好——声音委婉、朗朗上口、娓娓道来, 渐渐地我还能跟着唱起来, 可总觉缺少韵味, 便向街道的领导打听, 在几经周折后我如愿拜访了这位老大爷——李岳金老师, 并向他学唱了起来 (词:各位同志哎你静一呀个静呀, 听我阿霞唱道情。勿唱东来勿唱西哟, 就唱今天么学道情) 。同时还学会了“前所莲花落”的伴奏乐器——竹板、道情筒的演奏。

在熟悉“前所莲花落”并对本课的各个环节做了适当改变之后, 我让学生在课前和我一起,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资料。上课是以当时最流行的网络歌曲《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FLASH版本) 导入的, 这很奏效, 几乎马上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我乘机提问, 他们自然而然就把歌曲的风格特点说出来了。紧接着我选用了幽默的相声、脍炙人口的快板, 以及实力派歌手韩红演唱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作为进一步欣赏的内容, 课堂由此变得非常轻松, 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说唱音乐, 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家乡的说唱音乐——“前所莲花落”。此时, 我拿出伴奏乐器, 声情并茂地唱起了《道情新调》, 顿时赢来了学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随后, 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了《道情新调》的学唱中, 一字一句有板有眼, 非常认真。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 我还专门设计了拨弄乐器这一环节, 让他们在玩中了解了“前所莲花落”伴奏乐器——竹板、道情筒的音色、音量、基本演奏常识等知识。最终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也使本课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落实。

我们生活在乡土音乐的海洋里,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 我们通过音乐可以感受文化, 反之, 通过文化又可以使我们真正体验一种音乐, 整体认识音乐。我感受到积极、恰当运用乡土音乐资源, 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艺术的魅力。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同样, 只有身边的, 直观的, 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只有热爱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才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才会对人类创造的文明产生敬意, 我们的审美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才会在源头活水里得到发展, 并找到意义。

为了让学生重拾对乡土音乐的喜爱, 唱唱自己家乡的歌, 从2006年开始, 我市就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学习推广地方音乐, 从研讨会、观摩课到优质课和大比武, 激发了教师调查研究身边的乡土音乐文化的热情, 更是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营造了很好的乡土音乐的传播氛围。

四、本土资源的收集和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和设计能力, 能够开发及编写多样化的反映地方特色、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和教材。可是要真正把这一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确实很不容易, 因为大多数教师和我一样对民间艺术也只是略知一二, 不甚了解, 让本土资源渗透在教学中, 教师自身必须先了解民间艺术。俗话说“要给学生半桶水, 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 还要是长流水。”要上好音乐课, 不但要找到相应的资料, 还要不断地学习。台州地大面广, 教材内容涉及九个县市区, 我们就分头去找资料, 向老艺人们请教, 去文化馆、电视台查找, 有时我们也采用资源共享, 相互间有的课件、图片、音响资料, 就通过邮件、网络形式进行传阅, 相互交流。在2007年优质课的评比中, 王秀丽老师上曲艺《路桥莲花》一课时就向老艺人们和老教师们请教教材的整合, 队形的编排以及“莲花落”的基本动作和道具, 最后公开课开得有声有色。

五、本土资源与教材结合

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 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 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在音乐教学中, 将结合教材实际和本土资源的原理, 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 让本地区的民间艺术自然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如《戏曲艺术》一课,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家乡有戏曲吗?”从而引出地方戏“台州乱弹”。教师介绍“乱弹”的发展史, 并让学生唱词、念白“乱弹”《石头记》中的《磨豆腐》片段, 学生情绪高涨, 讲方言倍感亲切。课尾学生还争先恐后分角色上台演出。又如《民歌》一课中, 我把台州比较突出的《仙居是个好地方》、临海的《哄小囡》等民歌补充在教材中, 学生感到歌曲里的情景是那样熟悉, 旋律是那样优美, 语言是那么亲切, 深深体会到了家乡的美。上到曲苑寻珍一课时, 我们把“路桥莲花”、“临海道情”、“石塘大奏鼓”、“上盘花鼓”等都搬到课堂, 那些充满乡音乡韵的艺术, 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 就像给一大锅的菜里加入了可口美味的调料, 学生们“吃”起来美滋滋的。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中国传统音乐传承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开放的理念接收与学习外来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如隋唐时期宫廷音乐的九部乐以及十部乐都是外来文化的表现。近现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体系发生了一定的碰撞,西方文化在我国的持续传播,使得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学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西方音乐特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象征,在文化传播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校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阵地,规范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习方向,构建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极大的丰富了高校音乐教学类型,对于音乐学科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有利于传统音乐更好的传播。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传统音乐的传播程度远不如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高校教育作为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最佳途径,应当通过正规化的传统音乐教育课程,担负起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重任。其次,我国教育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基础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将更好的服务于基础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关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教育,将为基础教育的强化提供良好契机。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现状

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音乐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积极意识,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普遍较低。除此之外,高校音乐教学中,对于传统音乐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脚步。究其原因,造成中国传统音乐这一教育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外内部素。在西方文化不断涌入的大环境之下,中国传统音乐就如同海上遗珠,逐渐被大家所忽视,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西方流行音乐学习更加富有趣味性,动态的韵律更强,而传统音乐的音律与意境则与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出现了一定偏离。第二、内部因素。西方文化的涌入与传播使得国人对于母语音乐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下降,商化业盛行也使流行音乐更受关注,对传统音乐的消费降低,使人们的关注点放在了商业音乐上,忽视了传统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策略

1、思想上重视传统音乐

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于传统音乐的忽视使得传统音乐教学举步维艰,基于这一现状,各高校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要正确认识中國传统音乐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重视传统音乐教学。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应当进行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关的扶持政策,如一些高校的传统音乐专业,制定更优化的招生政策,吸引有才华的音乐考生。其次,给予各高校传统音乐传承一定的资金扶持,给传统音乐教学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使传统音乐教学以及传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2、突出高校育人特色,改革课程体系

2.1、开展个性化教学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针对中国传统音乐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掘具有传统音乐特长的学生。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小班化教学模式,培养音乐人才的多元发展。同时,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丰富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实现高效的传统音乐教学,更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1、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与普通音乐教学注重技巧性不同,传统音乐教学以意境培养为主,理论为辅,课程教学内容中,应更多的侧重于音乐作品欣赏以及自我评赏能力培养。在课程设计中,对传统音乐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深入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特色以及表达方式等内容之中,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种或两种传统音乐介绍。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特色开展因材施教,丰富枯燥的音乐教学内容,使传统音乐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到持续传承。

2.3、增设相关专业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传统音乐相关专业较少,歌唱类的主要为生态民族演唱专业,而乐器类主要为二胡、古筝等,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音乐,各高校应开设更多的传统音乐专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同时实现传统音乐形式的丰富。

3、优化教学环境

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传统音乐的开展效率。高校方面,应大胆选用传统音乐人才,安排其教授中国传统音乐课程,提升教学质量。此外,为传统音乐开展研究项目,吸引教师与学生参与到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来。针对高校现任音乐教师难以担当传统音乐教学任务现状,应关注教师传统音乐能力的提升,为其提供学习与深造机会,或通过加强院校之间的沟通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此同时,高校方面还要大力关注传统音乐教学中硬件设施的改良,更新乐器,优化教学场所与环境,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师生进行表彰与奖励,鼓励其不断探索,持续进步。

结语

当前,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传统音乐教学重视度不高、课程时数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学途径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需要增强高校传统音乐教学力量,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持续的优化与探讨,为实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持续传承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管建华. 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 中国音乐,2012,01:9-16.

[2]刘大坚. 高等院校音乐教学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究[J]. 高教探索,2016,S1:64-65.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4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

《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5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摘 要】绍剧作为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然而,时代在发展,媒体与网络无处不在,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这种多元的音乐环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冲击着人们,学生只喜欢时尚流行音乐文化,对绍剧这一类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却几乎为零。作为绍兴人应该清楚的了解本土音乐文化,而以上这些不得不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遗憾。作为绍兴人、作为教师、甚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绍剧,甚至会听、会唱一小段绍剧。使绍剧这一非物质遗产得以永远传承下去。【关键词】绍剧 传承 激发 体验 音乐文化

绍剧作为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发行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他在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和旋律,彰显出地域文化特质,它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自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

然而,时代在发展,媒体与网络无处不在,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这种多元的音乐环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冲击着人们。最吸引学生的是时尚流行音乐文化,流行音乐节奏性强,通俗,易懂,易唱,而对民族的音乐文化却很陌生,对绍剧的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甚至遗忘了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文化。我想:作为绍兴人应该解本土文化,让学生会听乃至会唱一小段绍剧,应该不会过分。应该尝试把地方戏曲补充到音乐教材中,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实事求是地说,绍剧唱腔中的拖腔实在太长,曲调又非常的激越昂扬,旋律起伏也比较大,听惯了通俗歌曲的中学生,很难对绍剧感兴趣。另一方面,现有的音乐教师在戏曲方面的自身素质是非常薄弱的,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戏曲音乐教学几乎是空白,平时也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自身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唱,谈何培养引导学生学好绍剧?有句成语说得好,事在人为。只要有肯花时间、动脑筋,办法总会有的。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并示范表演

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首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热爱绍剧艺术,平时通过多媒体认真学习绍剧的经典唱段,仔细琢磨绍剧的发声和表演技巧,时常向外聘的绍剧团的老师请教基本的运用技巧,以便在课堂上做示范。并运用“重导轻演、重艺轻技、重情轻理、重趣轻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教书匠”为“活动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通过现场示范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如在观看绍剧经典片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几段经典对白和几句经典唱腔往往能吸引同学们对绍剧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对几段经典唱段的范唱和表现让学生兴味十足。有的同学还积极要求教师再露两手。于是我又演又教,同学们也随之和着音乐模仿起来,个个得意洋洋,兴致勃勃,一改往常的吊儿郎当样。显而易见,教师的演唱和表演不是要求学生学得多像,而是要求学生从欣赏到模仿,再到表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绍剧的韵味,并从中体会什么是绍剧的“味”。

其次、学生对绍剧的兴趣的激发、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课堂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是不会获得这种体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期实现学生在真正生活世界中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因此整堂课的教学中围绕知识的自然吸收为手段,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活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为目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出更多有趣的趣味游戏,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使学生沉浸在绍剧的对白,精彩片段的试听冲击中,在对唱腔的了解,演唱、动作的学习中,走近绍剧,基本把握的演唱风格,体验绍剧唱腔的基本要领和基本台步。还可以让学生穿上戏服进行简单的“亮相”设计和创意,从而进一步感受绍剧艺术的魅力。所以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最终目的就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才能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态度,当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索、领悟、体验时,我们才能真正把“苦学”变为“乐学”,把“厌学”变为“愿学”。再者,课堂的设计和内容的趣味化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绍剧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武术加以美化,如“打短手”、“九窜滩”、“手顶”、“窜刀”、“甩桌”、“推车跟斗”、“七十二吊”、“叠罗汉”等,均颇有特色。绍剧的唱法也有自己的特点,花脸用宏亮的“堂喉”(真声),小生和旦用“子喉”(假声),老生则用“乖喉”(真假声结合)。在教学中,从流行歌曲中吸取营养,保留传统的精华,借鉴流行音乐的节奏,曲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作为切入口,迎合学生的喜好,增加绍剧音乐的时尚元素,尝试将流行音乐的伴奏形式引入绍剧,激发他们对绍剧的喜爱,审美的注意,通过对绍剧伴奏形式的改变,既增添了流行音乐元素,又不失戏曲特色。或请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同学,把绍剧的小片段配上音乐,用二胡,电子琴等乐器演奏,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绍剧的高亢激扬,又体验到了流行音乐带来的刺激。这种传统与时尚的嫁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显得十分前卫,效果非常唯美,非常动听。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还给他们创设了创造的空间。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能得到真正凸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新型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戏曲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四、学生对绍剧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俗话说“滴水成冰非一日之寒”,“要想得到成功的快乐,就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学生对绍剧知识的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同学们在总结的时候说的最多也是最实在的一句话,也是我戏曲课堂教学设计所关注的目标。学生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让我感到惊喜。在戏曲教学中有许多“打短手”、“九窜滩”、“手顶”、“七十二吊”、“叠罗汉”等戏曲动作表演,一来是让学生们感受绍剧独有的地方风韵,二来是让学生了解绍剧演员的舞台表演技巧,我还让学生尝试了“窜刀”、“甩桌”、“推车跟斗”等动作,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堂上将绍剧音乐知识用抢答,必答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抢答和必答,赏析中,将这些知识相互交流,共享。通过组建绍剧社团、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绍剧音乐的了解。也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灵活方式,“请进来”即聘请绍剧团老师走进课堂或开展讲座,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结合大量的感情经验进行再学习。“走出去”有计划统筹安排师生走出校门,让他们深入到绍剧音乐的实际环境,学学、做做,亲身体验绍剧音乐文化的奥秘与真谛。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6

关键词:传承

传统音乐文化

保护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见证了中国历史政治上的荣、辱、兴、衰,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要做出积极响应!

一、什么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对全代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支施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

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的文明古国。各兄弟民族之间在根据各自所生活习惯,沿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文化。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光辉灿烂的历史同时,也深深地打下了“传统音乐文化”的烙印。在可以这样说,是各族人民共同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极其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是我们的祖先共同抒写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绚丽篇章。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两种力量的挑战。一种力量来自自身。秦统一六国,法家当道,焚书坑儒;汉继秦统,初信奉黄老之说,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独大。魏晋至唐,文化中兴。而宋朝又倒退回去。到了“五四”和“文革”时流传下来的文化就微乎其微了。另一种力量则来自外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残酷的现实令人担忧。对于大多数的城市观众来说,流行文化自然大行其道,传统音乐文化就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了。总体来说,我认为传播传统音乐文化目前的困难,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与西方发生冲突引起的。表现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传统音乐慢节奏的冲突,现代人对西方自由,享乐主义的接受与实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面冲突(以秦腔为例,现在观众想看到的是快乐的,但秦腔是悲伤的),现代人娱乐方式与传统音乐欣赏方式的冲突,现代人媒介消费(视觉、科幻、特技、震撼的音响效果)的偏好和传统音乐文化的呆板之间的冲突。现代人对于互动性,双向性的偏好和传统音乐表演单向人际传统的冲突,现代人对“方便”的追求和传统音乐的欣赏成本(精力、时间、麻烦等)的冲突等等。

21世纪是发生巨变的一个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西方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正经历着历史上最重要的转型阶段。20世纪传播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它成为当今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最为重要的学科;21世纪伊始音乐传播学的兴起,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研究领域。虽然人们早就在传统音乐面对各种挑战下提出了“拯救”、“抢救”的呼声,并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事实上,到了世纪之交,传统音乐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现代传播媒介中的弱势群体。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因其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积淀及其在世界音乐中的独特个性,使得它在现代传播当中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规可循,从而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不尽如人意的地位。对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现代传媒,传统音乐研究者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而难以充分认识到它们在传统音乐传播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难以揭示其基本规律。所以,传统音乐传播失衡成为一种必然,甚至近期不可能恢复它的平衡,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该做的是如何深入这领域,把握其中的规律,给实践提供指导或理论、法律依据,并提出处理专业艺术与大众艺术、传统艺术与新型艺术之间关系的合理方法。

三、我该从何做起?

1、在中华文化已有的各种传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种严格意义的“原样保存”模式,不仅仅是借用今天的录音、录像、书籍记录等现代化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的“此刻”状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自内心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为当代及后代负责的态度,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尽可能地将传统原样保存和继承。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任何轻言“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只把传统看成“创新”的垫脚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马克思指出,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永远起着后人难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2、教育机构: 有需求就有市场。从近几年各大城市不断兴起发展的各类琴行、乐器培训班,艺术学校中,我们不难发现,民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目前学民乐的氛围逐渐正浓。很多中小学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音乐的教育,有的校园内建起了民乐兴趣班,部分学校还提倡每个学生都学一门乐器;生活条件好的中小老年人也纷纷拿起二胡、古筝开始音乐的再教育,随着白领学民乐渐成为都市的新时尚后,一些积极向上的青年人开始选择民乐。还有很多家长也转变了观念积极培养下一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被国人所重视民乐在一批锲而不舍的民乐演奏家们奔走呼号的宣传和重振下,民间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民乐爱好者,相信民乐文化也随之会代代传承,生生不息。3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思想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包括音乐、舞蹈、民间传说、习俗、语言、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人的活动息息相关的,是靠人传承下来的,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遗产就要断绝了。譬如温州的木雕、竹雕技术,随着一批老艺人的相继辞世,已经到了差不多息亡的地步。满族坤宁宫祭神音乐中的伴奏乐谱也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7

一、悠悠民歌声, 唱出民族情

我们发现, 现在的学生们追捧的都是“超女”“快女”的歌曲, 对民歌嗤之以鼻。他们喜欢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 传统的民族音乐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甚远, 自然无法与之产生共鸣, 获得美的体验。虽然我们不可能杜绝流行歌曲, 但我们可先指导他们听蕴涵着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经典名曲。在各种各样的大中型文艺节目中, 总会出现新的民歌组合, 如黑鸭子组合、梦之旅等, 它很好地运用了现代的创作手法与最朴实的民歌旋律相结合, 呈现出全新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淳朴民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把民歌新唱, 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 让学生更易接受与喜爱。在流行音乐中找到了民族的东西, 再来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

二、铮铮民乐声, 奏响中华魂

《音乐课程式标准》中指出, 对于器乐学习要求学生能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更好地感受和表现出音乐, 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才能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在教学中, 学生们总是表现出对西洋乐器的兴趣, 而对民族乐器了解的不多, 兴趣也不浓。我便把“女子十二乐坊”带到了课堂上, 它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里典型的、成功的代表, 它将中国传统的乐器组合巧妙地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完美结合起来, 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和充满震撼力的表演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 也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 赢得了全世界的喝彩。二胡独奏曲《赛马》曾被20岁的中国籍钢琴演奏家郎朗及身为专业二胡演奏家的父亲郎国任联袂搬上了卡内基音乐厅。郎朗以其卓尔不凡的个人魅力以及对音乐的痴迷和热情, 赢得了全世界音乐评论人和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当他以一身红色中式上装与父亲演奏钢琴、二胡二重奏《赛马》, 我们仿佛看到茫茫草原上骏马奔腾, 风驰电掣的雄姿。朗朗自信的眼神, 飞扬的头发, 兴奋的表情, 无不显示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骄傲。同学们欣赏后便如痴如醉, 深深的喜欢上了民族乐器, 于是我从原始时期的骨笛、骨哨到现代的竹笛、二胡、古筝, 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同学们深深为我们的民族器乐所迷恋, 为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所折服, 难道这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民族音乐吗?

三、故事进课堂, 感受梨园情

中国的戏曲发展源远流长, 每个地方的戏曲各具特色, 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 如国粹京剧雍容华美, 河北梆子戏高亢悲凉, 越剧轻柔婉转, 昆曲典雅精致, 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独特的戏曲。但是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 对戏曲却是不感兴趣。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应该弘扬民族民间艺术, 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先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 如《花木兰从军》、《梁祝》、《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这些传统剧目都非常有故事性, 讲述这些传统的戏曲故事, 既可以满足学生们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 又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戏曲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其次让学生们欣赏曲风上欢快轻松的经典唱段, 如: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对花》等, 使他们在听惯“流行音乐”的环境里, 带来了新鲜感, 找到新的感觉。此外还可以搞一些活动, 喜爱脸谱的学生探寻“川剧变脸”的奥秘、自制脸谱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使更多的孩子走进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

四、舞出民族风, 传承中华韵

56个民族56枝花, 由于地域的不同, 各个民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艺术, 而民族舞蹈是指具有特定民族特征的艺术舞蹈, 是每一个民族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才创造出来的。现在的孩子课外学习舞蹈, 往往就是拉丁舞, 让同学来表演民族舞, 几乎都不会。所以我们在舞蹈教室里, 布置了各种民族的风土人情, 生活习惯的图片、画报等, 如:藏族身穿藏袍, 斜开衣襟, 腰间系长带, 一只衣袖挂在身边, 女孩腰间系七彩围裙, 爱喝酥油茶, 对人表示敬意时常献哈达等;蒙古族人们喜欢骑马, 射箭弹马头琴, 住在辽阔的草原上, 造就了他们像神鹰一样勇敢, 心胸像草原一样宽广———在教学过程时, 只要讲授到有代表性的民歌, 我都会教学生们几个简单的动作。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民族舞蹈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除了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熏陶外, 学校还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主题活动, 如“红歌赛”, “舞动民族风”“民乐大比拼”等等, 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又宣传了民族音乐,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总之,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是历久弥新的陈酿, 是经久不衰的独特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这个教学平台, 让孩子们从小领略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热爱祖国的文化, 培养艺术素养和民族感情, 让我们的民族艺术以多样的风骨神韵,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摘要:本文通过悠悠民歌声, 唱出民族情, 铮铮民乐声, 奏响中华魂故事进课堂, 感受梨园情, 舞出民族风, 传承中华韵等教学方法, 系统地论述了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音乐的熏陶与传承。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篇8

关键词:传统音乐;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89-01

我国传统音乐凝结着华夏人民的智慧,其美学价值、思想价值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论时代如何变更,传统音乐的魅力从不会有所削减,它的美丽,它的韵味从不会有所褪色。

一、传统音乐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独有的内涵和底蕴对于学校的教育也十分重要。本文从多方面去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各大高校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并极力发展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一)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我国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其中就有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民歌中,有清淡素雅的一朵《茉莉花》、有悠扬迷人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热情奔放的《康定情歌》等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民族器乐中,又有哀怨动人的《塞上曲》、雄壮奇特的《十面埋伏》等琵琶曲,有回味悠长的《二泉印月》、气势磅礴的《赛马》等二胡曲。戏曲音乐中,华艳优美的《西厢记》、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窦娥冤》等经典的、成就极高的戏曲。总之,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能够丰富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使之不再单一化。

(二)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就目前来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对于素质化教育来说很重要。音乐教育的内涵品质如果达到很高水准,那么学生在其中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涵养。我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其思想境地、修为涵养都达到很高的水准。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述了历史上项羽在溃败后的情景,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它所传达出来的项羽非同凡人的坚毅与果敢,值得我们后人细细品味研读。二胡曲《二泉印月》,此曲在哀伤落寞中又带着一丝的激昂向上,不急不缓地流露出作者对于苦难折磨的感伤,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寄托。使得听者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领会生活的哲理。中国传统音乐所具有的极高的思想价值,对于提升学校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和音乐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音乐是一门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与人文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要想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对音乐作品所设计的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我国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思想价值,每一个传统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和传达的理念影响着无数华夏儿女。中国传统音乐往往会有大量的复杂的文化背景,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其存在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认知领域。例如:在学习《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这两首讲述垓下之战的琵琶曲时,学生在感受激昂雄壮的音乐的同时,了解到当时项羽破败,刘邦胜利的那一段历史故事,也更助于学生去领会历史中的情境,去感悟当时英雄失意的悲壮。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知识与表达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深入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优秀的传统音乐,其情致高雅,所蕴含的意境幽深旷远,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音乐所具有的极高的思想性,使得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们细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在学习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陶冶自身情操。像是《救亡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毕业歌》等一系列音调高昂、节奏开阔,展现的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的歌曲。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那个年代先辈们的精神面貌,学习这些歌曲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他们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另一方面,学生们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学生们随着清丽婉转、细腻动人的旋律去感受该曲所描绘的淡雅素净的山水画,在流畅多变的节奏中领悟该曲悠远的意境。在开阔的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活力,感受歌曲所传达的精神世界,进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音乐艺术灵感,并激励学生将之融入到音乐演唱中。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较好地体现出来。

(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这一空间使得每个音乐人可以尽情发挥自身独有的想象力,而这一想象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传统音乐作品意境悠远,感情含蓄绵长,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作用,传统音乐给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极为广阔和自由的。学生们要想在头脑中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完全是由学生们主观控制的。如欣赏《月夜》这一二胡曲,学生们需要闭上眼睛欣赏并展开想象,在优美抒情,宁静闲适的旋律中,学生们可以尽情想象作曲人描绘的江南迷人夜色、那里的环境是怎样的恬淡,那里的月夜是怎样的诗情画意,甚至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江南的美好的、闲适的夜色……欣赏过后,学生们脑中的江南月色的画面,淡然的心情都证明了《月夜》对学生们的触动和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民族音乐的强大魅力和感染力。因为我们从小被自己的民族音乐耳濡目染,所以民族音乐比西方音乐更能感染我们的内心,唤醒我们的情感。民族音乐在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二、总结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矗立在民族之林,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国艺术源源不断创新的沃土。在当今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本文所列的这些,并不能完整概括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中国传统音乐能被各大高校重视,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田亮. 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运用研究 [J].音乐时空,2015(23):172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设计6下一篇:涉外商务礼仪的十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