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共11篇)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1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 法制教育 案例
随着近年来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的两大特征: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渐趋低龄化。面对令人堪忧的状况,思想品德课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既注重教书,更注重育人”的一项常规。作为学校的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现如今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深入接轨,教学之中或多或少地都要渗透一些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要不断给学生讲解和渗透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去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从现实的例子中理解法制法规,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能很好的融入法制教育,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法制意识,率先垂范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制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绝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师只有提高了法制意识、掌握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融会贯通,使思想品德教学更 加生动风趣、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身正为范、遵纪守法为先,对学生进行的法治思想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二、从课堂下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案例引入。
在我国,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制教育就必须要从小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内容选择一些法律当中典型的案例来引发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充分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讨论、辩论,让学生从中去理解法律知识,总结出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总结作用。通过事例向小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使小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我在进行讲课的时候,并没有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因为我知道单纯的理论说教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年龄小也不一定乐意听,所以我采用了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我经常在课堂上举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具体案例,能够对法制教育有一个形象的理解。比如:一天,学生小丽放学以后,正在校门口等她妈妈来接她回家。这时,一名陌生男子骑着自行车到小丽身边,说:“你在等妈妈接你回家是吗?”小丽点点头。那名男子接着说:“你妈妈在单位里正开会,让我接你回家。”小丽听这人说得有板有眼的,没有半点犹豫,就跨上了自行车。但是,当车子骑出去不远,小丽发现不对了——回家可不是这 条路!啊!她知道上当了,大声地哭道:“放我下车,我要回家!”喊声惊动了行人。行人围拢过来,问明了情况,将骑车人扭送到派出所。原来,此人是专门拐卖儿童的罪犯。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所以通过课堂上的教学进行法制教育渗透是很有必要的。
三、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教育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课外活动进行法制教育是很有价值的,并且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丝毫不会感觉疲惫。这种组织形式在国外是经常见到的。在我们学校,学生成立了普法小组,经常举行一些小故事比赛,从故事中了解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相关法律法规,趣味性特别强,学生也积极参与。
另外,我还通过谈话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时候也带着学生观看法律知识节目,增强法制教育。小学生形象思维好,模仿能力强,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能够在这里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老师不能体罚学生,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的,父母必须抚养他们,他们长大以后必须赡养父母,这是《婚姻法》规定的,偷东西、杀人要被判刑,把人打伤要赔钱,这分别是《刑法》、《民法通则》规定的等等,使他们能从身边的一些事而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并能够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使他们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学会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了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我与美 术教师联合起来,利用漫画的形式,宣传法律知识。学生们热情极为高涨,在活动中也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融合和渗透法制教育思想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工作中育“人”才是根本,而育人首先要注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这里面还包括使学生学习和完善法制知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科进行有机渗透更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因此,我将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优势,将法制教育更好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们才能从小在民主法制的教育氛围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好公民。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2
德育, 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 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是大家公认的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历史知识横跨古今, 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与理解,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面对素质教育落实的教学新形势, 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加强德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所以, 笔者选择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德育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二、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大众的一种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思想中, 包括了中华人民的思想与感情, 知识与力量, 也是国家与个人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国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艰难,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存在, 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壮大起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现实当中的存在, 让学生意识到如何做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学进行结合, 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课本的学习, 主动掌握与认可爱国主义精神, 成为一代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初中学生。比如, 在讲解与文化相关的历史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的历史资源对其进行讲解, 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财富的不断丰富。像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呈现, 都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国家强大的认可以及热爱,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的生命力与的发展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书籍与著作, 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文化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找到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在丰富初中历史学习内容方法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 或者电影的观看,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 在学习到有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时候,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相关电影, 使学生了解到著名将领为国牺牲的故事, 通过对人物特点的分析, 找到爱国主义元素。这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也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更为自然。
三、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学生只有具有了远大的理想, 才能找到日常学习的目标, 更加坚定自己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涉及到许多学习与生活的正能量, 这些正能量在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很难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历史知识, 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 对名事名言进行理解, 引导学生建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比如, 在学习陈胜与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 学生会认识到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意义, 也可以认识到陈胜与吴广的勇敢。像于谦保卫国家历史事件的分析, 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于谦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与个人安全的精神。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激发学生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更加认真地对自己的个人思想进行构思。在学习完历史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理想进行分析, 并说一说自己具有这样理想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 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德育能力。
四、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 也有许多的反面人物。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师利用历史内容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积极人物的出现,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才的代表, 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人才的作用, 认可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规范。这些正面人物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正面人物的存在, 社会才能发展到今天, 国家才能如此壮大。老师要利用正面人物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对这些正确的观点进行认可。像孟子所提出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为人处世观点, 就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高。而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反面人物,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批判,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初中历史教育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内容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 加强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融入, 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涉及到的社会人文内容较多, 是进行德育内容融入的重要学科。因此, 以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德育内容为题, 对德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德育内容,融入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秀英.谈历史情境教学法[J].学苑教育, 2011, (15) .
[2]刘新华.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5) .
[3]王文敏.也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 2009, (36) .
[4]周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02) .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3
关键词:情感体验 学习动机 情感共鸣 情感调节
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意志的发展。教师应当善于以情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实现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以美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学习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学习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是一种满足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情感体验就是要在教学中体验真善美的情感,让他们更加自尊自信,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让师生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共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知识和情感互相感应和互动。学生是否乐学,就在于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否能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找到引起学生共鸣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老师激起。
1.在英语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有关英语的人文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英语不再感到恐惧。在课余时间,应及时和学生交流,耐心地帮助他们纠正字母、单词、句子的发音。这样,学生对教师有了亲近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浓厚了。
2.诚恳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情感共鸣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诚恳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赞扬学生的优点,真诚地夸奖学生,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和老师产生情感共鸣。
3.用课文的情景教学,与学生产生互动。情感是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获得乐趣。
任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使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缺乏主動性从而产生消极、被动、厌倦的学习心理。作为英语老师,可以通过对白互动表演、音乐和图画艺术辅助、课外交流教学等措施,与学生产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构建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氛围,在英语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感,矫正学生的思维偏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体态语言创设学习佳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体态语言利用,生动、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及善于变化语调等教态,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亲和大方的教态,可让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隔阂,增进师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奠定成功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以暖语暖人心的态度,利用声音的多维变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突出教学重难点时,应经常采用课堂用语提醒学生注意。比如“Listen to me please!”“Look here !”“Don't talking in class!”,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用目光的变化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与学生建立目光交流,可以提醒走神的学生专心听讲,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还可以从学生的目光中得到反馈信息。
面对个别开小差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皱眉头注视着他,就会让其自觉地纠正而认真听课,当学生敢于参与英语活动并表现出色时,竖起大拇指或微笑地点点头,学生就能明白在对他们无声地说“Good”“Very good”,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时微笑还能起到鼓励和肯定的作用,可以无形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判断能力。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4
当前,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总书记也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深刻地指出:“教育必须迎接时代的挑战,必须为国家的强大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由此可见,学习美术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习图画常识,提高绘画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的课程了,而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大纲》规定,小学美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艺术对学生进行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公民的全面发展,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施美术教学当中,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就必须进行重点研究了。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素质教育,简单地说,也就是教人为人立世,教人学会做人的本领和立世必须掌握的各类知识技能。其目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的教育,通过学生现有资质的基础去开发他的潜力和智力,培养其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思想品格,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教师应明确转变观念,美术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培育人才是最高目的,不单是培养少数有天赋的“小画家”。鉴此,我认为在美术课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贯穿教学。
一、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逐步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通过一种认识美和评价美为其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的,它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比如:当我们
看到秀丽的漓江,险峻的华山,欣赏雄伟壮观的北京天安门的时候。许多人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啊,祖国真美!爱国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使人深深地感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从而不断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美,蕴藏在人类现
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更是人类美育的摇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造最原始的动力。因此,美术课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再如:对第十二册《广西民族服饰》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节日服饰的仔细观察和欣赏,了解我国的服装艺术,看到点、线、几何纹组合起来的富有韵律的美丽服装具有令人陶醉的、吸引人的艺术魅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展开相象:旧社会的穷苦人民有这样漂亮、美丽的衣服穿吗;是谁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和学生讨论以上的两个问题,从而体现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这样,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直接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第六册《可爱的广西大地》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像《话说广西》记录片,或者搜集有关赞美广西的诗歌、散文、歌曲及图片请学生欣赏,再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素材,经过选择、提炼、想象,用绘画的形式画一幅以可爱的家乡为内容的色彩记忆画,表现家乡和风土人情的景象,使学生发现我们家乡,我们广西,我们祖国的河山如此多娇,多么的优美、秀丽,进而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培养学生感受美、复现美和创造美的技能。
在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形成中,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美术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的总称。它是艺术家运用点、线、面、形、体、色的基本审美因素,通过写生、临摹、创作,欣赏和工艺制作的系列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感受客观物体的形体、轮廓、线条、明暗、色彩等形式美的能力。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同这种艺术直接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例如对色彩知识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懂得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的感觉、色彩的感情、色彩的对比变化,颜料的调配等。又如透视的知识,应该使学生懂得视点、视线、心点、灭点,以及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的不同特点等。再如点、线、面的知识,应该使学生懂得点、线、面的情感含义和它们在造型、绘画上的表
征意义,使学生初步了解造型中表现美感的规律,培养良好的造型意识,善于透过形式美的外表艺术特征发掘出内容美。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艺术构思能力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对造型基本规律中的形体、比例、透视、结构等因素的认识多处于感性的初级阶段。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从“形”的知识点开始,因为“形”较之“线”更为具体,更易于被儿童所接受。如第二册《画树叶》及《押印图形》等课程,就是通过这些课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基本形的概括和表现物象的方法,使学生在观察自然物体中感受美,从而欣然接受美、继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浓厚兴趣。对中年级的教学。老师应把握对“线”的知识的重点介绍。第六册《同学》、第七册《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动态》、第八册《壮丽的中国建筑》、《有特色的房子》就是以简单的线条去进一步介绍线造型的常识及用线去进行精细的描写。高年级的教学,重点应介绍物体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体意识和整体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如:在第十一册“素描”的教学当中,我们常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作业都基本一样,不入调子的明暗,结构松散的形体,不完整合理的构图。这是由于他们观察不准、画法不当、构图不稳妥等造型基础问题所造成的。我们在教学当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建立正确的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是:
1、确定与对象间的距离。
2、限定视域范围。
3、在其范围内把所要画的东西同时纳入视域,也就是要求学生从局部观察的习惯纠正过来,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探寻整体作画的各类方法。不要把描绘对象按一般的习惯,从左画到右,从上画家到下。这样,以特定的造型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造型思考的方向,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对造型基本规律中的造型因素进行深入认识,从而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实现由造型的基本规律的学习过渡到指导自我实践的自学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学生加强美术鉴赏及心灵美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热情。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5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各种素质都获得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课程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改革教法与指导学法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更新理念 评价制度
引言:随着教育的普及,基本达到人人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基本上扫除了文盲,但是这些还不够,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教育也要有所改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真确实施素质教育是但前社会的迫切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实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此,数学教学应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切实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每个教学环节、方法、手段要切实建立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基础上;二是切实改革“以讲代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真正
从“教师什么都讲清楚,学生什么都听清楚”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跳出来,大胆引导和放手让学生通过主动去感知和领悟知识,促进学生“自动化”学习;三是切实改变“以少代全。忽视一片”的现象,既重视“个性发展”又注重“全体积极参与”。
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机会。尤其是学困生,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学习取得了成绩而收到鼓舞,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二、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三、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抓好“三动”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动脑”,这是学生主动构建,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升华的必要过程。教 1
学要重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改变以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想”的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脑机会,让学生在“想”中发展思维。
例如,一个长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无数种答案(1个、2个、3个、4个、5个、6个„„),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是“动口”,这是学生思维提炼的重要过程。大纲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说明,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开口说话”。“说”能加深理解,“说”能训练表达能力,“说”更能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说操作过程、说思考过程、说依据、说质疑、说独自见解、说总结等,都是学生说的内容。教学要给学生创设“多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说。
三是“动手”,这是学生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教学中的“摆”、“拼”、“画”、“制作”、“演示”、“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学生具体动手的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重要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之前,先上一节操作课,让学生准备了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若干个任意三角形及一把剪刀,指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剪拼拼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解形分别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将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画图表示出来。同学们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剪的剪、拼的拼、画的画,在推导过程中,一位同学想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三种推导方法。
(1)S△ = a×h÷2(2)S△ = a÷2×h = a×h÷2(3)S△ = a×(h÷2)= a×h÷2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画图表示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明确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为什么底乘以高以后还要除以2的道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最容易记住。为此,教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全面科 2
学地进行评价,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评价,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之,在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长远而重大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只有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格,但不唯格”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主的探索精神及相应的能务,才能达到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6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是将初中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与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较好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因此,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尝试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尝试找准教学内容与STS教育的结合点, 尝试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是实施STS教育的保障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STS教育; 结合点; 教学模式;
一、探索教学内容与实施STS教育的结合点
如何找准STS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需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例间的内在联系, 适时渗透STS教育。
(一) 介绍化学家的创造、发明
在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 向学生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是如何通过实验最早测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 从而使人类尽早的了解空气并利用空气为人类造福;在学习化肥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 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这样介绍化学家的创造、发明, 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可以造福社会, 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在教学中介绍化学与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社会生产等方面的联系,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生活处处有化学。例如, 在学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时, 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资源乱开采、环境污染问题、为追求经济违规生产等不良问题, 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开发新能源、环境污染治理、合理生产、绿色生产等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STS教育
为了更好地将STS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我尝试探索了“五步”教学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情景导入、提出问题———个人自学、分析问题———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交流展示、得出结论———巩固提高、课后拓展。
(一) 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STS教育, 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教学, 从而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STS教育很好结合起来。例如,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多起火灾图, 以及播放视频《专家提醒:火魔来临如何逃生》;展示许多燃烧现象给人类生活发展带来方便之处的图片, 例如神八、神九、神十等载人飞行的相继发射成功, 我国已跨入世界航天强国的行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怎样灭火?
(二) 个体自学, 分析问题
学生自学, 通读教材《燃烧和灭火》, 此时教师将问题链条化:1.什么是燃烧?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可燃物遇到氧气就一定会燃烧吗?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吗?4.怎样灭火?等出示在多媒体上, 使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学生通过自学有的问题有了答案, 而有的问题不能独立完成, 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三) 小组合作, 讨论问题
学生自学后, 还存在不能解答的问题,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利用已经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例如, 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镊子夹取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片刻;用镊子分别夹住一根小木条和小煤块, 在酒精灯上点燃;点燃两支小蜡烛, 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随后小组合作实验、观察、记录、讨论交流。
(四) 交流展示, 得出结论
通过个体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形成了各小组的共识, 但全班还未达成共识, 只有通过全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争辩, 才能发现更多问题, 得出比较全面准确的结论。可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描述本组实验步骤、现象, 分析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可燃物必须与氧气 (空气) 接触;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即着火点) , 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本环节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展示。
(五) 巩固提高, 课后拓展
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与自己日常生活或周围环境中的.生产过程相联系, 从而使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得到巩固提升。例如, 教师要组织学生调查我们学校及周围的工厂、宾馆、超市都采取了哪些防火的措施;寻找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消防标志, 并且试着去认识它们;小组开展有关“燃烧与灭火”的手抄报竞赛等。
三、探索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实施STS教育
有效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实施STS教育, 要结合本校条件, 以及本地区环境资源, 同时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兴趣和能力, 确定课外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形式和规模。
(一) 做好家庭趣味小实验
例如, 让学生用所学初中化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白酒和白醋, 鉴别食盐和碱面;学习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可让学生利用家庭中的鸡蛋壳和醋作原料, 用矿泉水瓶和塑料管作反应仪器, 制取二氧化碳并做灭火实验。
(二) 做好打假志愿者
例如, 在学习完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后, 用所学化学知识鉴别市面上出现的假金首饰是真金还是黄铜;在学完Cl离子的鉴别后, 可以用Ag 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鉴别出售的纯净水是否是自来水等;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纯毛和假毛;学完盐的性质后可鉴别食用盐和亚硝酸钠等等。
(三) 开展好能源、资源、环境、保健等化学主题讲座
教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课外知识面, 使学生了解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态, 了解化学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总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丽梅.“STS教育”指导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 :125-127.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7
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 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的历程, 其中伴随着外来的侵略, 国民党政府对红军的围剿, 加以当时国民的愚昧和对革命意义的不理解, 艰巨的历史使命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桩桩历史事件都像情节曲折、惊险的电视剧。我在引导学生了解复杂历史、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被其中的事件感染着, 就像我目睹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 看到无数革命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抛家舍业、前仆后继一样。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 不但牢记革命史, 还能承担起时代的使命, 做一个有责任、有爱心、懂得感恩的新时代公民。下面就是我具体践行情感教育的案例:
1. 学习红军长征时, 我抓住“长征精神”的实质, 贯穿课堂始终。
为学生播放《万水千山》, 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红军面对国民党围剿, 为了保存实力而进行的艰难跋涉, 了解红军长征中的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环境、物资缺乏、饥饿寒冷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乐观面对生活, 提高学生抗击生活挫折能力, 在学习中做到“以苦为乐”;在生活中, 反对奢华浪费, 提倡勤俭节约, 合理消费。引导学生在富裕和平的生活环境中, 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讲共产党面对“左倾主义”的危害时,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 能及时纠正自身错误, 说明共产党是一个有创造力、有发展前途的党, 让学生坚定“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信念”, 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明白:“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但犯错后要勇于承认错误, 并主动改正错误, 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2. 在学习西安事变时, 我有意强调中国共产党顾全
大局意识, 从整个民族的利益出发, 高瞻远瞩, 使西安事变这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取得了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团结、发展的结果。在这过程中, 共产党摆正了团体利益和民族命运的关系, 被人们所敬仰和称赞。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 学会从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学校荣誉的高度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从个人服从集体的角度去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势必会自觉、主动遵守学校制度和国家法律。
总之, 我在历史教学中, 注重从人物、事件对学生情感影响入手, 有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力争做到不但教书, 而且育人。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辩证地理解的同时, 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到指导生活、提高思想认识上, 从而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摘要:历史教学除了承载着让学生了解过去, 以史为鉴外, 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培养学生知错能改, 培养学生顾全大局意识, 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优良品质, 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8
关键词:诚信;美德;培养;历史教学;渗透
【分类号】G633.51
何为“诚信”?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在中学教育中,诚实教育不仅要贯彻于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应该体现于学生的学习中。思想品德上诚实做人,团结互助,平等信任,爱好公物。学习上要认真听讲,独立思考问题,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不讲假话。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学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和思想教育有关的。那么诚信教育究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何体现?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诚信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模仿者,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传”。教师要注意从自己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楷模。教师要诚实备课,课前做足准备,和学生平等相处,能弯下腰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答应学生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失信于学生,要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化、科学化、准确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己不知道的、不懂的要敢于承认,并能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做到:工作踏踏实实,科研认认真真,做人诚诚实实。这样,教师就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活的学习榜样。而作为历史教师,更应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度来吸引学生注意,从而使其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将诚信融入历史
(1)讲述历史人物的点滴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可贵。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故事,对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有启发教育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 我国是有讲信用传统的国家。孔子曰:“言必行,行必果。”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脍炙人口的典故“曾子杀彘”,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为人忠诚老实,讲信用,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诚实重诺的品德。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而在诚实品质方面,外国名人也毫不逊色,华盛顿、林肯、列宁等都是世界历史中卓越的精神领袖,他们本着诚信至上的原则,感动周围的人。华盛顿砍掉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林肯年轻时为了还给顾客少找的零钱不惜步行几十里路,他坚守原则的故事直到现在还为人称颂;列宁小时候打破花瓶之后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故事。这些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作为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感受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以及情绪感染的教学,使学生受到诚信的感染,远离虚伪与欺诈。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鉴别诚信与失信,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要诚信做人。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现象也是一样,既千差万别,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价值,才会事事诚信。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诚信的人格
(一)以史为鉴思诚信
“思乃智之本”,在教学中笔者以真实的历史知识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诚信人格的体验。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他笔下的每一件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反复的核对。即使面对当世皇帝汉武帝的过失,司马迁也丝毫没有隐瞒,并无情地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司马迁这种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诚信精神是最让人感动的。
对于学生的这个结论,笔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诚挚的评价,并进一步点拨:是的,正是这些史学家的秉笔直书、诚信著史,才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诚信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为世人所珍视。希望大家也能以这些令人钦佩的历史人物为楷模,“诚信为本,学做真人”。学生在思考领悟过程,与历史人物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并由此真正地体味到历史的蕴涵的精髓、感受到历史人物人格魅力的感召。
(二)以史为鉴辩诚信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出利害,决嫌疑。”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捉住课堂自然生成的一些契机,引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场有关“诚信”的辩论,在你来我往的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加深了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三)以史为鉴行诚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笔者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努力践行“诚信”,身体力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诚信”内化为自身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在班级开展了“争当诚信少年”的活动,以历史上讲诚信的先辈们为榜样,大力弘扬其诚信精神,激励学生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诚信来提升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的灵魂,将诚信落实到行动中。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围在我身边,像炸开了锅:“老师,我现在即使没交警在,我也不闯红灯了”、“我现在作业都是自己做,考试也不去想偷看这回事了”、
“我现在很守时,已经不迟到了”。小媛同学则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真实例子――在当前流行的网购中和一个商家交易时,将多出来的一件衣服寄回去给商家,从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告诉了同学们,在交往中诚信所起到的作用。看着学生们如花的笑靥,笔者不禁大生感慨:如果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社会,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古人说“知行合一”,学生们在这样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面前,深深体会了孔子所说的“无信不立”的意义,更加明白了:诚实、守信乃至时时事事去践行,必会赢得友谊与尊重。
四、积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
为了具体地、形象地、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我们可以举办“鉴古知今,学史明志”图片展,再加上解说,学生也会乐意接受。
可以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诚信意识。如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周年纪念日,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历史老师作“共产党胜利财富――诚实守信,建立新中国”的专题报告,再由学生谈感想,最后以诚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篇9
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前提是教师要精心备好一节课,即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为此,教师应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目标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实际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确定中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显现语文本来的面目。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但绝非单纯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而摒弃其工具性,应该体现其二者的高度统一,达到水乳交融。
可是,眼下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某些做法值得反思。他们错误地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
六道河中心小学 孙景双
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为此追求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即所谓“出新”。然而课堂上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第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
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有些学校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例如某些学校过去几年完全照搬外地学校的做法,盲目推进课堂改革,美其名曰“高效课堂”模式。其实,不能不说是在改革之路上走了偏。因为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一是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做权威式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其二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第三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由于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交给了小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学困生)根本游
离了课堂,做的是与课堂无关的事。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其实,孔明早就告诉我们“非宁静无以致远”。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合作交流。
三、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
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面对学生的质疑 篇1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多,而且有些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有的教师还会觉得很尴尬。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呢?我认为:
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和学生一起成长。
三、宽容对待学生的质疑,共创和谐的师学关系。
[关键词]质疑鼓励勇敢接受宽容对待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目前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提的问题渐渐多起来,还有一些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让教师感到很尴尬。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面对学生的质疑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结果,是兴趣的使然。质疑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事实证明,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在我给学生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上)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以下质疑;
﹙1﹚ 教材中上明明写着:“„„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却说南昌起义的结果失败了?
﹙2﹚ 教材上写的是“„„1928年4月,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这句话里应该有三支军队,《同步练习》写的也是三支军队,可是教材中却又写着“两军会师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3﹚ 教材中“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第一支队伍为什么不叫第一军而叫第四军?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类似这样的质疑有很多。通过对教材的质疑,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同学们或交流、或讨论、或争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真正的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地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地思考过。“实践证明,通过对疑问的解决,不仅使学生对这一课的知识有了更全面的掌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使教师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
二、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和学生一起成长。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也并非事事皆通。新课程本身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就是一种挑战,新的历史教材内容大大压缩,许多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需要教师适当拓展和补充。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质疑空间。例如:我在上《难忘九一八》(《中国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上)这一课,当学生阅读“九一八事变”这一框内容时,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
教材中写道:“„„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那么当时的柳条湖一段路轨属于中国还是属于日本?还有的学生推断:当时日本还没有占领我国东北,柳条湖一段路轨应当属于中国,就算日本所污蔑的柳条湖一段路轨为中国人破坏,可是中国人破坏自己国家的铁路,与日本有什么关系?这不能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
听着学生的议论和质疑,我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洞察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因为新教材删去了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一段历史,学生不了解东北曾是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修筑了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为中东铁路的支线。)新教材更没有提到日俄战争,(俄国战败,铁路被日本所占,改称南满铁路。)所以我当时对这位敢于质疑的学生给予很高的评
价。正是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这些疑问,使简单枯燥的历史教科书变的丰富多彩起来。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起来。这不正是历史教师期盼已久的效果吗?因此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千万不可用“书上这样写的,你就这样记。”或者“不要想到教材外面去。”等语言或者用不感兴趣的眼光来制止、压抑学生,千万不可压抑、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
俗话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我认为要做到勇敢接受学生的质疑,不仅要从思想上抛弃“师道尊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而且要提高业务素质,多钻研,勤阅读。教师要抱着谦逊的态度,坦诚地和学生交流,相互促进,和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必然选择。
三、宽容对待学生的质疑,共创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我们学校条件有限,学生一般又都比较贫困,这些都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又加上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所以出现钻牛角尖现象,偏激甚至错误的观点都是难免的。例如:我在讲述《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上)这一课时,我书写的板书:
二、新世纪的曙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贡献?
3、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突然,**银同学说:老师你错了。“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贡献”应该改为“李大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几件事。”
我说:“说几件事”也可以,说“贡献”也可以。
**银:不可以,说“几件事”,答案才能是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创办《每周评论》。说“贡献”答案只能是“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我说:一个人的贡献就是通过他所做的事情体现出来的。
**银:“所做的事情”和“贡献”是不一样的。
我看一会也说服不了他,只好说:回头大家查一查字典,看一看字典对“贡献”是怎么解释的,“贡献”和“事情”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讨论,**银,你看怎么样?
**银点头答应。
再例如在我给学生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历史》人教版 八年级下)时,课堂上我让学生就“当时中国应该还是不应该出兵”的问题发表意见。学生们立刻又争论起来。言不出兵者居绝对少数(3人)。学生们在激烈的争论„„
突然**金同学站起来说:不该出兵,因为抗美援朝是非正义战争。
我连忙追问:为什么说是非正义战争?
**金:美国打朝鲜是通过联合国决议的。
我问:联合国当时被哪国操纵?
**金:美国。
我又问:既然被美国操纵,那么联合国只可能代表哪国利益?
**金没有直接回答:我认为美国没有侵略我们,而我们却到朝鲜与美国作战,我们就是非正义的。
我仍然显得很有兴趣:请你翻开《地图册》,再看一看美国空军袭击范围,有没有进入我国东北境内?
**金:我们和朝鲜是邻国,美国虽然空袭到我国境内,也是难免的,也不能说明美国是有意侵略我们。
我还是不动声色,反问:那么,你说说美国第七舰队阻止我解放军解放台湾是不是对我们的侵略?
**金:沉默不言。
我看的出他还是不服气。**金的学习成绩是年级前几名的学生,历史成绩每次考试也都在90分以上,可他也是最好和我“拧”的学生之一。我课后反思:抗美援朝,保家为国,是我们这一课的核心思想,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他怎么会有这种观点?为了彻底地转变他的思想,我又准备了一些材料:“美国的一位将军曾对当年中国出兵朝鲜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某个强国入侵墨西哥,从而靠近了美国边界,那么美国国会不出5分钟就会宣布参战。’他的这一观点在古巴导弹危机时得到进一步验证。”“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两次入侵伊拉克。”分别用以说明当美国的邻国受到其他大国军事控制的时候,美国也会作出强烈反应,甚至采取战争手段;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是美国侵略他国的惯用手段。当我又用这些材料与**金交流讨论时,他终于笑了,说了一句“明白了”。因此对于学生的有些偏激的观点,教师不可以不屑一顾、制止、批评甚至讽刺挖苦。相反更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和气、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视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并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即使是钻牛角尖或者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耐心引导,不可以“影响完成教学任务”而受到制止,更不可强制性要求学生接受自己或教材的观点。宽容对待学生的质疑,不仅体现教师的道德素质,而且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课题;德育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4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95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据新课标的相关规定,要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到各门学科当中去,小学课堂也不例外,也要在尊重教学的规律下,将德育教育穿插到教学当中去,使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分清楚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教育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在以小学生教育为基础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学的教学规律,努力将品德教育穿插到训练的各个环节当中,要结合生活实际以及教学的实际规律,才能脱离实际摘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感恩教育穿插到教学当中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使得学生接触的西方文化越来越多,当学生在学习国外文化的时候,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不崇洋媚外,不过度贬低本民族文化,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教师讲到爱迪生发明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给学生普及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善于观察,多动脑筋。
(二)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切记不要搞“一锅端”主义,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以身作则
一般而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可以说教师就是学生平时生活当中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动方向,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要通过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四)循序渐进
开展德育教育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好的德育教育可以给学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好髙骛远,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感人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德育教育当中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要遵循灵活有度的原则。在小学课堂中穿插德育教育,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德育教育的效果,而是要在充分遵守原有课堂规律中,用穿插进来的德育教育活跃课堂气氛,缓解课业压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育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虽然小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前进行认真备课,既要熟悉教材内容,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新课的时候,要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充分利用学习的资源,力求在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再通过特定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深刻意义。教师要不断提髙自身的专业素养,准确了解教材的内涵,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融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接受德育教育。
(二)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要使课堂上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要求,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从而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设立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能够在营造出来的德育氛围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步培育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
(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进行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要在情景模拟中向学生渗透德育,让学生体会到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的美好品德。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开展演讲比赛,比赛的主题要切合德育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通过比赛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大力促进全员育人
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而应该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使命。著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可见,将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各学科教学在关注本学科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并挖掘本学科的价值因素,将学科知识中与道德有关的因素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继而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让小学教学与德育教育同行,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髙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要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德育教育能力与水平的提髙。
参考文献:
[1] 陈鹏军. 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 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1(12)
[2] 朱和根.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J]. 教育科研论
坛,2010(10)
【谈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法制教育】推荐阅读: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08-20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06-16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06-26
化学教学如何融入生活10-01
浅谈在海事监管中如何应对海冰灾害08-10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安全教育06-02
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08-08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10-18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教育12-20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