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2024-10-15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精选12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单位:太白镇太白小学

姓名:李

王 梅

【内容摘要】: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对于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法制

教育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法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此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知识和学科的特点,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加强学习法规,提高法律素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二、深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师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切不可喧宾夺主,牵强附会地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潜心数学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见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我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答错等现象,使游戏就无法进行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老师在讲清楚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为此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延伸到让生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

(二)钻研数学教材,抓住时机进行法制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老师在教学人民币面值的认识这一节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而且要让学生知道用人民币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再如,在人民币上都出现“国微”的图案,它代表我们国家的标志,引导同学们要爱我们的祖国同时也要爱我们的人民币、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等。

(三)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比如:在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单元《测量》一文中的一幅吨的认识图时,教育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在教学三(上)第六单元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十九时,学生在植树,通过这幅图,教导学生要从小热爱劳动,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保护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一(上)第七单元第84页11—20的认识情境图时,有一幅公路图,通过这个图教导学生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安全常识。

三、法制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的有效结合

实践证明,法制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培养法制意识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要积极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利用课外学习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三(上)第六单元统计以后,可以让学生站在十字路口,统计半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的数量,我会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同时向他们进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让学生们认识到过马路要严格按照红绿灯的指示,否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学生不但丰富了课余生活、掌握了统计知识,又了解了交通法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观念。总之,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因此,我们要通过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素材;法制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开展游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三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进而为落实依法法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2

一、利用活动渗透环保

在教学中, 教师应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 借此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数学实践课中, 我们依据学生渴望对课本以外知识的吸收与理解, 组织了“搜索绿色世界”活动。这个活动是利用学生每个学期的社会实践时间, 组织“绿色环保小队”去搜索绿色世界, 通过调查、总结、反馈以后, 使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在制造着污染, 破坏环境, 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统计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浅薄所造成的损失与危害, 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 减少垃圾, 防止废弃物污染环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环保的理解。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 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 那么“热爱环境, 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在小学数学中引进生活中的实例, 教师通过呈现和处理数据, 特别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 能够更加尖锐地反映环境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二、利用教材渗透环保

由于小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阶段, 他们的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他们的认识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的感知。所以新编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 有80%以上的插图都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准确地把握插图中环境教育因素, 能使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如:一年级小朋友从进学校第一天第一堂数学课, 就要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在“准备课”第2页上就看到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1座大桥、2只蝴蝶、3幢楼房、4只彩球、5位小朋友、6朵白云、7棵松树、8个字 (请您爱护花草树木) 、9只小鸟、10朵鲜花……在学生练习数数的同时, 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 爱护公共设施, 不随地吐痰, 不乱扔纸屑杂物等, 使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 生气勃勃。第一册第10页和第17页的“校园一角”插图, 让学生知道美好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 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校舍、操场、游泳池……是我们每个小朋友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熊猫、羚羊、松鼠、企鹅、白鹭、猴子等动物的插图, 使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 野生动物灭绝之时, 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 所以我们要爱护身边的动物, 特别是野生动物, 同时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 东北虎、亚洲象、中华鲟等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目前它们濒临绝迹。

三、利用实践渗透环保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 关注环保, 参与环保。在教学中, 我还注意融合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努力创造环保教育氛围,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 据此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学“统计表”后, 我让学生利用自己家里的每月水、电、煤气费的数据制成统计表, 从节约资源、能源这个角度启发学生,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搜集资料, 让学生根据实际调查的有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 制成统计表, 并根据所绘制的表说出有关问题, 分析有关问题。

四、利用实验渗透环保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一定的器材、设备或其他手段, 按照一定的条件与步骤去进行有关环境科学实验, 能获得知识, 培养技能;能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 验证理性知识, 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能锻炼观察力、思考力;能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对待科学要严谨求实的精神;增强环境意识。例如, 在“谈手机的利与弊”的小课题中, 我让学生明白随着国内手机使用量激增, 废旧手机引发的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关注。1991年, 我国手机用户才100万户, 而到2009年9月底, 我国手机用户已达2.5亿户, 以每个手机平均使用3年, 重0.1千克计算, 国内平均每年有7000万部手机报废, 产生重量为7000吨的电子废弃物。专家介绍, 现在报废手机都当作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烧, 手机及其电池板中含有的砷、汞、镍等有毒金属会慢慢释放, 污染土壤、水系和空气, 可能引发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疾病。可学生对手机的污染还是停留在表面,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手机的污染, 在平时我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让学生把家里旧的没用的手机电板拿来, 放在水里, 然后用这些水去浇灌花草看花草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进行比较, 同样品种的花, 被手机污染过的水浇灌花, 花很快就死了, 而另一盆却没有。还让学生在花草盆中埋入手机电板, 看花的生命力如何。这样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 使他们明白了对报废手机所存在的危险, 合理处理报废手机的重要性。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法制教育;渗透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1-01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法制教育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学科知识和法制意识共同提高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拓展教学内容,找准法制“渗透点”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在不改变本节课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而然的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比例的意义》时,把新课上完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组内化简下列各组比并求出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它们哪些能组成比例?

288:192 240:160 192:128

144:96 96:64 66:44

题目还没写完,各小组就争先恐后的算起来,有的小组还实行了分工,有的记录数据,有的化简比,有的求比值,不到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发现化简后的比都是3:2,比值都是1.5,每两组比都能组成比例,从学生诧异的眼神中看到他们还想知道后续,趁着学生的热情未灭,我并用多媒体出示了六副大小规格不同的国旗,长的数据分别为学生刚刚完成的几个比的前项,宽的长度分别为这几个比的后项,单位是厘米,学生明白了刚刚完成的就是求国旗的长和宽的比,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国旗法》,让学生知道国旗的长与宽的最简整数比是3:2,也就是长是宽的1.5倍,刚刚认识的六面国旗就是国旗常见尺寸的6种规格,让学生明白不按规定制作国旗,任意改变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法制教育的渗透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该堂课对《国旗法》的渗透,既让学生明白了国旗长与宽比的规定,又没有离开《比例的意义》的教学主题,不但丰富了主课的内容,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二、设计讨论交流,增强法制意识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临第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心理和思想上都不太稳定,有一种对初中生活的憧憬,又有一种对小学生活的留恋,有了比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是缺乏比较强的自律能力。所以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的时期,出现部分学生相约进网吧和游戏厅,为了制止这种不良行为,曾经多次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家访,你讲多了学生不愿意听,还觉得烦,几乎一点收获也没有。我们在学习“百分数”一课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百分数用于课堂教学,有位学生搜集了这样一条信息:据统计,少年犯罪案件的70%与网吧、娱乐场所有关。借助学生提供的这条信息,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1、这里的“70%”表示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这条信息让你想到了什么?

下面是几个学生的发言:

生1: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把少年犯罪案件看作单位“1”,其中70%的案件与网吧、娱乐场所有关。

生2:也可以这样理解,100件少年犯罪案件中,有70件与网吧、娱乐场所有关。

生3:在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容易诱发犯罪,我们要远离这些场所

是啊,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指出: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否则,就是违法经营。我们作为小学生,更不能进入这些场所,如果我们进入了这些场所,就不是一个守法的好学生。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而且也深受教育,增强了法制意识。那几个爱进网吧的学生也不再进网吧,真是让我松了一口气。

三、挖掘生活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范围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教师从教材中用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六年级复习简单的统计后,有一道题是:站在马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我在带领学生去统计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现场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的指示行驶,即不遵守交通法规,对会出现的后果进行设想。学生通过设想讨论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认识到了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进而拓展教育范围。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4

学生未来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从小让学生“学会爱惜生命、尊重他人、热爱和平、与人合作、回报社会的信念”,进行符合人性、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培养真正合格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

我们的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例如我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上下楼梯靠右走。在上课的同时,我适时的问学生在楼梯上走,假如不按一定的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然后我放一段人们在楼梯间混乱的情景,学生看后展开想象并畅所欲言。然后带着学生亲自在楼梯间走一走,通过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只有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出现意外事故,因此,在上学、放学路上,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行走,体验到在实际生活中去,我就利用这个时机,同时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运用学生生活中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把遥远的数学知识一下子拉到了学生身边,使学生学得有趣,充分体验到“学有所用”,潜移默化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角色,平等对话,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要解放学生思想,消除“惧师”心理

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在学习中,拉近距离。使双方在愉悦情感的同时,迸发创造的激情。平等,就意味着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如在教学过程有时会出现板书错误的现象,学生会因逮到了这个表现机会而“怯喜”老师,你错了。学生回答后,我常常这样说谢谢你,看来你养成仔细审题、认真检查的习惯很重要。能指出老师的错误,给老师一个改正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彻底地放下“架子”,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实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培养目标,才能不断涌现精彩纷呈的瞬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打岔,让学生在祥和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孩子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要求孩子通过观察,找一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孩子通过充分想象,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许多老师未想到的结果门中间的玻璃、闭火的开关,黑板的表面……多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孩子对这部分内容很爱学,也能学好,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孩子也能学得较好,并因此激起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绩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生命教育

神奇的数学王国里,充满了无数的奥秘命题。在数学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做”一些联系生活动实际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如在“认识厘米时,可以自己量一量书桌的长度,在“学习物体的体积”课后教师可以布置选择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土豆、洋葱等,测量出它的体积,并把试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已获得的,肯定深受学生欢迎。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5

摘要: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学科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接受。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学实践中如何去渗透。教师们感到,语文教学本身就有“文道结合”的教学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似乎很难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掌握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

①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渗透。

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

②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

教师通过渗透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2)陶冶情操,潜移默化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供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含有的哲学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3)示范导行,感染习惯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 板书整齐,书写规范,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要求中年级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

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2、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宜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数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3、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1、教师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育过程既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精神风貌、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更容易模仿大人。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态、仪表、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高尚的人格是每一个为师者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老师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2、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合作式学习,自我探索式学习等。在教学中,可根据每一部分知识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学习方式。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论证,经过激烈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此外,课堂上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很重要,如养成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善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的良好品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体现在对后进生的帮助上,从让他们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捕捉他们身上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发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

3、数学课后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向课下延伸。(1)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帮助。具备了这些品质将来才能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

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少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三、渗透德育的方法和原则

1、德育渗透的方法(1)对比法

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练习中经常会有一些把我国以前和现在警醒比较的题,通过对比法让学生有所感触,(2)联系法

小学数学实践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课。如:在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中,统计算出全体师生捐款的数目总额;另外,再计算出同学们日常买零食浪费钱财总和。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应该把勤俭节约的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有意义的地方。这是教师利用日常生活实践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3)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他才能真正克服困难去思考、去探索,也才能使学生获得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如:学完了圆的面积计算后,教师随口说:“谁能计算出旗杆横截面的面积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积极地进行讨论:挖出旗杆底座,用工具测量出底面直径或半径就可以计算出横截面的面积;爬上旗杆顶端,测量出圆的直径和半径也可以进行计算;直接用工具测量旗杆外面周长,再计算出圆的半径就可以了。通过上述的讨论总结,可以看出哪一种更符合生活实际要求,更易于让学生接受。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达到教学的最大化。

2、掌握渗透的原则(1)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催化剂。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形成广阔的心胸,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

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导向,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如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讲到合理利用时间问题,让同学们都科学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

(3)层次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如低年级引导学生认识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中年级则要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高年级则要把数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猜测、探索、比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6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根据我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本人结合多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学

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中,有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等知识。特别是包括了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我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例如在教学“Good morning!”、“Thank you!”、“Hello”、“Sorry”等这些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礼貌用语时,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如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要求学生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讲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组织模拟情景学习活动渗透德育教学

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一些模拟情景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我设计了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设计了天气预报发布会的情景;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布置了小商店情景。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时,设计了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通过这些模拟情景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了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三、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渗透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

四、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7

一、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英语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学科, 有其自身的特点。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重在激发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发展其基本的能力, 所以在平素的教学中, 我们应当密切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按照语言导学的原则, 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养。

(1) 在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时, 教师要非常重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学习意志与教学相糅合。如,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 可能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受挫, 这时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培养他们努力克服困难的信心, 采取多种形式的英语教学活动。像视频直观展示实物 (物品部分显露) 让学生猜单词等活动, 培养学生在“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英语单词记忆的能力、毅力。这个活动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也可以较好地磨练学生的性格、意志。

(2)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是小学3~6年级, 这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决定性阶段。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英语学法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历程, 关键靠教师的循序渗透和渐进培育。英语学习活动的核心组成, 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习惯, 而小学的侧重点就是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的点拨, 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如, 在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仔细听录音, 认真倾听别人的“说、读”, 尤其是在他人发言时要善听不要随意插嘴, 发言要举手, 等等。再比如, 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或学生集体面前大胆地、大方地“读、背诵、说”英语的习惯, 教育他们注意方式和礼貌, 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良好习惯和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二、通过日常礼貌用语渗透德育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事实上, 在现行的牛津英语教材中编制了大量的日常礼貌用语, 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比如授课始终和过程中的问候语 (Good morning/afternoon, teacher/class.Sit down, please!) ;早、午、晚与他人的问候语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do you do?) ;关心他人的问候语 (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 ;介绍本人和他人的礼貌用语 (Hello, I’m...This is...Glad to meet you!) ;告别时的礼貌用语 (Good bye/night!) 等。教师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内外的交往活动中学会并能自如地运用这些礼貌用语, 使之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上, 促进学生学会文明交往、礼貌待人。当然, 教师在授课时应以身垂范、言传身教, 课堂教学英语化、礼貌化。如在导学过程中, 多用“Please, Thank you, Sorry”等礼貌用语, 在表达时表情要自然亲切, 语气要温和;在和学生交流时, 要多多使用婉转的语气:Who will...?Can you...?Let’s...;在教学策略上, 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大量的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情境, 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进行对话, 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会并应用文明礼貌知识。如在教学“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病人在医院看病的交际用语时, 可让学生模拟文本中场景, 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他人礼貌交往、合作, 同时也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关爱他人、互相帮助, 使他们的言行得以规范。

三、通过主题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节日是儿童的天堂, 是他们最喜欢的日子, 全球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我们可以此组织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 在语言学习中得到品德教育。如, 在圣诞夜来临时, 我组织学生活动, 首先听唱英文歌曲“Silent Night”, 让他们体验圣诞的安宁和吉祥, 再让他们“许愿”, 接着组织互赠礼品活动, 让孩子们感受同学间纯真的友情, 使他们体会到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幸福的大家庭。再如西方国家的情人节 (Valentine’s Day) , 这在我们中国很多家庭是忌讳对孩子提及的, 但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 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日子不是特殊的日子, 而是人人都可以为此庆贺的, 同时要求他们自作贺卡送给好朋友、老师, 等等, 同时以此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珍爱自己和生活。还有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 在庆祝这些节日的同时, 抓住时机教育学生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父母。

四、通过名言警句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渗透;策略

一、在趣味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在激励与指导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多动脑和勤动手,通过自身所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究新知,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事实表明,情感教育和趣味教学是相互联系的。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创设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在讲解小数性质的时候,提问学生如下的问题: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5、50、500这几个数字,再要求学生在这几个数字之后填上一定的单位,让这几个数字相等,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说可在这几个数字之后填上分米、厘米和毫米,便能够得出5分米=50厘米=500毫米,在这个时候,教师再要求学生使用一样的单位进行标示,学生会马上说出5分米=5.0分米=5.00分米。教师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得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而且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现了渗透情感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通过优化评价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赞美。针对小学生来讲,教师的赞美就是对学生的认可,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适当的时机赞美学生,并且适當地评价学生。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当多借助一些积极向上的评价,多多地肯定、相信、表扬学生,少否定、批评、怀疑和苛求学生,从而让学生受到教师的评价之后,更加积极地学习,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应当给予赞赏,并且由衷地赞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而针对学生所碰到的一系列难题,应当有效地引导和仔细地剖析,教师力求跟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并且要激励其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以及同学的关心。

总之,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就是需要教师多多地关爱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积极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情感,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慎龄,杨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2(01).

(作者单位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小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9

周美霞

近几年来,学校里属于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总之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种隔代的生活和教育,因为生活经历、文化结构、教育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始终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品行,如: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生惯养的日子,缺少爱心和亲情;好逸恶劳,缺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凭意气用事的时候比较多,理智的时候少等等。学校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时是只管“教”,而不管“导”,许多课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德育规程》中也说:要把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把各学科已有的德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一课时,运用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突出的感觉?

生:作者把武夷山写得太美了。

师:是写得太美了吗?

生:武夷山的山美、水美,作者又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几个武夷山美的词语或句子出来,齐读,感受。

师:对,是武夷山的风景美,作者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了。可以说风景美如画,使我们没有去过武夷山的人,读完以后好像已经见到了。这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1-

生:身临其境。

师:对。你们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那么美丽的景色,又用这么美的语言写了来,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他热爱武夷山的感情。

师:仅仅是热爱这武夷山吗?

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一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觉得我们的祖国太美了。

师:你们呢?

生:我们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

这里,通过片段设计6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美——风景美——语言美——热爱武夷山——热爱祖国——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思想迅速升华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和谐美。

二、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学生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对这类文章,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重抓好重点语句、段落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如:教学《海上日出》(人教版第十册)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三种不同的读法来领悟、渗透德育:

第一、浏览法。要求学生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

第二、默读法。要求学生用笔勾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订正,并要求学生找出“日出时”、“日穿云”、“日出云”的几个词语或句子,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代表向老师朗读汇报。

第三、朗读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如果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辅助,如投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文本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运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

象,使之唤起各种感觉、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习性。

例如在进行《春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先认识了春笋的样子,然后由近及远地观察,体会春笋在大好春光中,一齐争着向上生长的情景。有条件的学校并且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说出了春天的其它景物,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春天。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心理,营造一种人人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氛围,把信心与快乐送给学生,使学生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的同时,感受到了春笋能冲破重重障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会不知不觉地以春笋娃娃为榜样,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日月潭》、《黄山奇石》、《中国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被动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江总书记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明了艺术教育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双翼,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化和审美,还在于形象思维的开发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与科学的抽象思维相结合,构成完整而健全的思维能力,才能以一个个新的创造使人类文明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推进。而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从小学始便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包括音乐、美术、劳作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国家与全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发展作出贡献。这是因为:

一、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一切教育中,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很大的束缚。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诱导。

第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今的社会独生子女太多,使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强调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风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在这方面,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二、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 2 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艺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而课堂中的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我们要重视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逐步形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各阶段内容相互衔接而又符合各自规律、特点和要求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

三、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改善,也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国民对目前社会生活的最普遍需求,而精神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四、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学生全面素质,包括活动能力、心理素质、性格情操等方面,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

首先是艺术重在情感教育,有利于形象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人多,见的世面多,与各种人、各方面打交道多,自然眼界宽广、思路开阔、办事灵活。艺术教育就会使学生开朗、自信、大方。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即艺术学习要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依靠共鸣的师生情感,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11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操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体会到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作为我们教师要给这些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点缀上精灵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而忘返,而不是望而却步。记忆公式历来被人们所公认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我们为何不能结合古代在数学研究中所取得巨大成就来感染、激励学生呢?在教学“圆周长”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与直径的比率为3:1。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面对古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的我们该做些什么,是止而不进,还是奋勇开拓?相信我们的学生心中都有一团火,那是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之火;那是立志取得更大成绩的自强不息之火。

二、在数学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习数学,就像攀登楼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知识的取得是积累的结果。要攀登到楼顶,第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第二要有攀登的技巧、方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好数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养成勤劳、刻苦的好习惯,计算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学习,一半是学,一半是习,何为“习”?学过后在温熟,反复的学使之熟练成为习。可见学与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取得好成绩,紧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练,勤于总结计算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逐步养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看到应用题便产生胆怯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用新奇的眼光、自信的态度去攻克难点。一杯水很热,学生没法喝,这是我们不能递上一杯温水让他们喝,而是递给他们一个空杯子看他们能否用两个空杯子将水冷却。成功的动力是巨大的,他可以激发学生去寻求更多的方法,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难点便不在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胆怯也会被自信、进取、创新取代。

教育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种不灭的信念、更是一种支撑你走完人生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经历使人成长,书中的故事就是间接地经历。语文中有故事,社会中有故事,数学中就没有吗?不,任何一个应用题就是一个小故事。那里面讲述的不仅是数学间的计算,还有辛勤劳动人民开凿隧道,用团结互助的精神修路,勤俭节约的工人节约用煤,艰苦奋斗的生产工人超额完成任务。从中我们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重劳动人民、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机渗透,潜移默化,渗透有心、渗透得法,那一定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doc论文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革命传统教育,适时渗透

现在, 打开电视, 除了“灰太狼”和“光头强”, 学生很少能看到优秀的红色儿童影视作品, 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知之甚少。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 因此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任。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呢?笔者做了以下初浅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关键词句的品悟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所谓关键词句, 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 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 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主旨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关键词句的品悟, 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体会情感能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所以说品析关键词句是对学生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骡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 在教学第1 自然段时, 我让学生抓住“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来感悟红军当时处境的艰难。饥寒交迫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煮皮带、啃树皮、嚼草根, 这些都是学生平时难以想象的事。在这里, 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学生自己对关键词的感悟, 学生明白了红军长征途中断粮后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 甚至连野菜也找不到了, 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从而使学生受到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思想教育。所以说, 学生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 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 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品词析句, 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二、在感情朗读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每写一篇文章, 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 或阐明某种观点, 或抒发某种情感, 或说明某个道理, 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 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 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工夫, 抓住值得品味、诵读的语言, 让学生好好地读, 充分地读,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感悟和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感染。如在教学《菩萨兵》时, 出示句子:“一天, 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 对他说:‘这么多天了, 藏胞还在山里, 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师先引导:朱德说这句话时一定是非常的着急、担心, 那么谁能读出朱德的着急、担心?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出示句子:“这也怨不得他们, 他们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那些藏胞一见我们就跑, 真糊涂哇!”接下来请学生自己练读这两句话, 分别体会翻译官的埋怨和朱德的体谅。最后再出示句子:“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 节气不饶人哪, 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想读出什么语气吗?为什么要这样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这是朱总司令第二次着急了, 他急藏胞所急, 想藏胞所想。所以在第二天的春耕动员大会上, 朱德对大家说: (引读)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 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 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次引导学生从“尽心尽力”中体会朱德把藏族同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分角色读。这样通过充分的朗读, 使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染, 感受到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 体会到人民军队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是真正的“菩萨兵”。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就能动之以情, 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 从而将革命传统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革命战争期间革命先辈坚持革命理想的故事的课文并不多, 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黄继光》、《邱少云》、《飞夺泸定桥》及《金色的鱼钩》等课文都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七律长征》、《军神》、《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为数不多、但极为精华的课文。因此,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课文中的革命传统思想, 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 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孔繁森》, 引导学生无私奉献, 关爱他人;学习了《歌唱二小放牛郎》, 让学生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 并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了课文《七律长征》后, 引导学生去阅读更多红军长征的故事, 并举行红军长征故事会, 通过翻雪山、过草地这些生动的故事,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这些长征精神的熏陶, 从而在生活中懂得节约、自觉守纪、团结互助……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读红色书籍, 相机组织学生写读后感等,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生动地把命传统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从而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把革命传统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理想始于足下演讲稿下一篇:薄暮,薄暮杜甫,薄暮的意思,薄暮赏析